首頁 > 精品范文 > 關于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考
時間:2023-07-24 16:15: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關于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隨著城市的發展。為此,××縣將緊緊抓住這一大好機遇,主動對接,借勢布局,進一步加快由景區(點)建設向旅游城市跨越,進而以城建杠桿撬動縣域經濟發展。
堅持規劃引領,對接××主城區。積極策應市委、市政府的“大××”發展戰略,超前規劃,科學定位,明確××城市發展的近期、遠期和遠景發展目標。以環廬山南大道及規劃建設中的繞城高速為紐帶,加快對接××主城區,科學規劃城區及周邊鄉鎮的區域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完善功能配套,實現“形散而神不散”。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突出旅游產業的比較優勢,實現城市發展與生態建設、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進一步加快城鎮化步伐,以白鹿、歸宗、溫泉等集鎮為重點,規劃建設一批規劃水平高、建設水平高、管理水平高的特色城鎮,實現“市帶縣、縣帶鎮、鎮帶村”。
堅持項目支撐,打造旅游城本文來源:文秘站 市。按景區形象標準建設城區,加快××由景區(點)建設向旅游城市跨越,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魅力城市。在總投資3億元的湖濱大道、神靈湖大橋等24個在建城建項目的基礎上,把環山公路及淵明塑像周邊2平方公里范圍,作為近期開發的重點,投資2.3億元,高標準、高要求啟動沿山新區、西湖新區等項目建設,炒熱一批生地,開發一批熟地,提高新城區熱度,提升城市景氣指數。按照“把××縣城建成山湖聯動的中轉集散地”要求,加大城市建設和旅游開發力度,啟動文秘雜燴網中心碼頭等項目,改造一批老路,開辟一批新路,美化一批主干路,打造脈絡暢通、充滿活力的旅游城市。充分利用優越的生態環境、優美的自然風光、厚重的文化底蘊,以精心修繕的周瑜點將臺、愛蓮池為支點,以濱湖景觀帶為紐帶,推進旅游大廈等項目建設,完善城市旅游功能配套,帶動縣城旅游資源全面開發。
堅持城市經營,破除資金瓶頸。城市建設是撬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杠桿”。近年來,××縣通過多渠道融資,啟動環湖路、南康大道東、西延等項目建設,以路網完善、功能提升和景觀綠化等方式,拉開土地級差,促進了全縣地產市場持續升溫,土地出讓交易價格屢創新高。堅持政府小投入撬動城建大市場,加大了對市政設施的投入力度,以基礎性、功能性強的投資項目為支點撬動民間資本參與城市建設。堅持城市經營理念,把市場經濟的經營意識、經營機制、經營方式等多種要素引入城市建設,把可以投入市場營運的城市基礎設施推向市場,已成功運作了神靈湖大橋等項目。做好“以地生財”文章,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土地的升值空間和潛在價值,發揮好城市投資公司和土地儲備中心融資功能,盤活存量土地,整合城市資源,集聚城市發展資金,通過以“土地滾動”帶動城區和小城鎮的開發建設。
堅持建管結合,提升城市品位。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其好壞直接影響到一個城市的形象,是衡量一個城市政府管理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痢量h把“干干凈凈、漂漂亮亮、彬彬有禮”作為城市管理的永久規范和標準,細化網格化管理措施,形成條塊結合,以塊管理的模式,促進市容環境衛生管理的全覆蓋,將保潔時間向夜間延伸,保持干凈整潔的市容市貌。加強道路交通管理,整治亂停亂放和占道經營,確保街道整潔暢通。鞏固私人建房清查成果,出臺有效的操作性強的管理辦法,規范私人建房行為。同時,加強定點管理與動態管理相結合,積極探索城市管理的新路子,建立長效機制,發揮社區參與城市管理力度,鞏固城市管理的各項成果。
關鍵詞:縣域經濟;發展;思考
中圖分類號:F06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18-0080-02
縣域經濟是以縣域為中心,以產業為紐帶,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村為重點,以縣域行政范圍為基礎,以優化配置資源為目標,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
一直以來,縣域經濟在擴大我國經濟總量、增強綜合實力,統籌城鄉建設、有效化解“三農”問題,促進就業、農民增收、財政增長、鞏固基層政權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據統計,截至2006年末,我國列入縣域經濟統計范圍的2072個行政單位縣域國土面積占全國的92%;人口總數約占全國總人口的73%;縣域經濟GDP約占全國GDP的60%,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實際利用外資等指標都占全國的1/3左右,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約占全國的1/4。
近年來,中央重新審視“重城輕鄉”的非均衡經濟發展態勢,突破性地提出了“縣域”概念,并將“縣域經濟”正式納入國家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的范疇,黨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都明確提出要“壯大縣域經濟”。宏觀經濟政策呈現出向縣域側重的明確的方向性變化,標志著中國已經進入了縣域經濟大發展時代。
2003年中央實施東北振興戰略,為遼寧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了重大的歷史機遇,特別是為遼寧縣域經濟的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使全省縣域經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發展。但是,與浙江、江蘇、廣東、山東等目前國內縣域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相比,遼寧差距明顯。如何解決目前制約遼寧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在現有基礎上實現本省乃至東北地區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值得深入思考。
1 遼寧縣域經濟發展現狀
遼寧目前有44個涉農縣區,包括27個縣和17個縣級市,土地總面積為12.83萬平方公里,約占全省的86.7%;總人口2315.3萬人,約占全省的55%。在中央振興東北戰略的推動下,全省縣域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升,態勢良好。縣域經濟發展呈現出“全面提升、結構改善、活力增強、效益提高”的良好態勢。
(1)縣域經濟總體實力增強,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增長。
2006年遼寧縣域地區生產總值為3300.1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1.8%,占全省的35.6%,有7個縣(市)的地區生產總值超過了1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3874元,增長了22.1%;實現工業增加值1453.03億元,同比增長3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8.8億元,增長了30.1%,占全省的13.3%,比上年提高了0.9個百分點。
在2007年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排名中,東北地區占5個,全部出自遼寧,最高排名34位,分別是海城市、瓦房店市、普蘭店市、莊河市、大石橋市。
(2)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工業和服務業持續提升。
2006年遼寧縣域第一產業增加值為767.1億元,增長10.7%,占全省的78.6%;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480億元,增長26.3%,占全省的31.3%;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053億元,增長24.6%,占全省的29.7%。三次產業比重由上年的25.6:43.2:31.2調整為23.2:44.9:31.9。一產業下降2.4個百分點,二產業上升1.7個百分點,三產業上升0.7個百分點。
(3)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2006年遼寧縣域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達1004.3億元,占全省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的20.2%,比重較上年提高2.8個百分點,比上年增長57.2%,比全省增幅35.7%高22個百分點;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率為30.7%,比上年提高11.4個百分點。
電力、交通、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等投資均有大幅增長,城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最為突出的有以下幾方面:一是歷時6年總投資129億元的全省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工程全面竣工并交付使用,改善了農村電網的落后狀況,實現了城鄉居民生活用電同網同價,使全省691萬戶農民受益;二是全省省轄市全部通高速公路、1170個鄉鎮全部通油路,形成了“一網五射兩環”的公路交通總格局;三是在遼西北全面啟動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使458萬農民飲水難的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4)對外開放步伐加快,重點項目不斷涌入。
招商引資步伐加快。隨著縣域基礎設施和招商環境的改善,2006年遼寧縣域實際利用外資12.2億美元,占全省的20.3%;農業實際利用外資、農產品出口創匯同比增長20%以上。各縣(市)普遍開工建設了一批重點工業項目。江蘇雨潤集團300萬頭生豬深加工項目落戶開原,北票工業園引進浙江賜富、縱橫兩大集團,投資10億元年產60萬噸海綿鐵項目進展順利,盤錦大洼船舶工業園已簽訂項目總投資72億元,42個重點項目中將有15個項目年內達產。
在省財政資金支持的25個縣(市)工業項目集聚地中,規模以上企業數已由2005年的325個增至2006年的577個,增加252個,增幅77.5%。其中1億元以上的企業已由2005年的42個增至2006年的100個,增加58個。
(5)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生活質量不斷改善。
2006年,遼寧省農民人均純收入4090元,比上年增加400元,增長10.8%。從44個縣來看,11個縣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5000元,占25%,比上年增加4個,其中,長??h仍舊是全國最高,達15012元;4000-5000元的有20個,占45.5%,比上年增加5個;3000-4000元的有11個,占25%,比上年減少5個;2000-3000元的有2個,占4.5%,比上年減少4個。
2 從遼寧縣域經濟發展引出的思考
(1)目前制約遼寧乃至全國大部分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
雖然遼寧縣域經濟的發展取得了很大進步,已經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但放眼國內浙江、江蘇、廣東、山東等縣域經濟發展的先進地區,差距依然明顯。
據2007年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報告》顯示,當前我國縣域經濟發展具有如下特征:
――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東部地區有90個,東北地區有5個,中部地區有11個,西部地區有4個。
――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的平均規模:人口81.45萬人,地區生產總值268.17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3.36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3596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790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05%、15.86%、22.57%、16.43%、8.99%。
――新時期縣域經濟特色各異,競爭日益激烈:浙江省縣域經濟人均水平高,百強縣比例大,為全國各省市區之最;江蘇省縣域經濟規模大,百強縣大而強;山東省縣域經濟單位多,差異性大,百強縣增數多;廣東省縣域經濟已經逐漸成為中心城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等等。
通過與上述縣域經濟發展先進地區的綜合比較,現階段制約遼寧縣域經濟發展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一是經濟發展整體水平較低,競爭力不強。除少量縣(市)外,總體處于國內縣域經濟發展一般水平,與全國百強縣(市)平均水平差距明顯。
二是經濟結構優化和產業結構調整依然滯后,產業現代化水平低。產業集群特色不鮮明,缺乏龍頭企業的帶動和規?;洜I,沒有發揮出自身優勢,對整個產業的支持和推動力度不夠。
三是縣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強者恒強、弱者常弱,各自為戰,未形成類似江蘇江陰、山東即墨等為代表的強縣組團,體現出明顯的集聚放大效應。
四是鄉鎮企業管理落后,沒有樹立起有市場號召力的特色品牌。
五是環境保護和資源優化配置意識不強,軟硬環境建設亟待總體提升。
不難看出,以上問題正是一直以來制約和困擾中國大部分縣域地區經濟發展的通癥,只是當前階段更加突出、更加緊迫而已。
(2)關于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初步設想。
必須看到,在現代化都市大行其道的今天,發展縣域經濟是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戰略支點??h域經濟發展的成敗,關系到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成敗,關系到我國的全面開放、發展和穩定,所以必須從六個方面入手:
①要堅定思想、統一認識,將縣域經濟的發展與區域總體發展聯系起來,樹立“縣域立,城市興”的思想,加速推進城市經濟和縣域經濟的“雙輪拉動、同步增長”。
②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規劃,依據各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優勢、現狀、存在問題以及未來發展趨勢,準確把握自身定位,將工作重點放到培養縣域主導產業、培育特色經濟品牌、扶持縣域龍頭企業上來。
③建立和完善國家縣域經濟發展指標評價考核體系。依靠該體系,促進縣域經濟在領導機制、改革機制、考核機制、激勵機制等方面實現創新發展。
④加速環境建設步伐,提高環境建設水平。在完善公共基礎設施、產業配套設施的同時,加速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提升政府行政審批服務的水平和加快辦事效率,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優良的配套設施環境和優質的公共、行政服務。
⑤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支持和鼓勵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本地縣域產業發展方向的鄉鎮中小企業引入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積極引導其立足本地、開拓市場、擴大規模、加速集聚。
⑥堅持以人為本,加強人才資源管理,為縣域經濟發展集聚各類有用人才。充分利用各項優惠政策和激勵機制,大力引進和培養適合縣域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級人才,形成優勢產業集聚人才、重點項目吸引人才的發展態勢。
(3)中國縣域經濟發展的未來。
縱觀我國幾十年來的縣域經濟發展,經驗與教訓共生,機遇與挑戰同在。雖然其中存在一些問題,面臨一定困難,還要走一段漫長的崎嶇之路,但從發展的角度,尤其是通過觀察國內縣域經濟先進地區的發展軌跡來看,這些問題與困難的出現實屬正常、無可避免,是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必然面對的。只有正視這些問題與困難,逐步解決和克服了它們,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大發展,才能迎來中國縣域經濟“萬紫千紅、滿園秀色”的春天。
參考文獻
[1]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務院振興東北辦.東北地區振興規劃[S].2007.
[2]陳錫文.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若干重大問題[N].南方日報,2006-05-18.
[3]李亞華.新時期中國縣域經濟發展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 陜西縣域電子商務發展現狀與問題 河南農村電商發展現狀與對策 嘉興市農村電商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 枸杞電商發展現狀及對策 金華跨境電商發展現狀及對策 淺析我國農村電商的發展現狀及問題對策 短距離電商的發展現狀及問題對策分析 淺析我國農村電商發展現狀與對策 探析我國農村電商發展現狀與對策 “互聯網+農業”新模式生鮮電商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 新常態下鎮江跨境電商發展現狀分析與對策 網紅電商的發展現狀及發展對策分析 縣域經濟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 大數據在貴州農村電商中的發展現狀及其對策研究 湖南省農村電商發展現狀和對策研究 面向貨代的航運電商平臺發展現狀及對策 我國跨境電商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我國外貿電商最新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 中國跨境電商的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 陜西省金融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6-02-29.
[2]魏延安.電商對縣域經濟發展有五大意義[EB/OL]. ,2016-11-15.
[3]魏延安.關于電商扶貧概念與內涵的再探討[EB/OL].,2016-08-02.
[4]王發合. 推進電子商務發展的實踐與思考[R].陜西省商務廳電子商務處,2016.12.
[5]李嵐.陜西農村電子商務穩步快速發展,全省電商賣家已超過18萬戶[EB/OL].,2016-12-01.
[6]崔春華.農村電商已成陜西省全縣域經濟發展新業態[EB/OL].http:///content/2016-11/23/content_14274056.htm,2016-11-23.
[7]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陜西農村電商發展調查:物流倉儲滯后[EB/OL].http:///20150408/130369.shtml,2015-04-08.
[8]張祚本.發揮電商優勢 實施精準扶貧――陜西省武功縣農村電商調研報告[J].農業工程技術,2016,03:62-65.
[9]汪向東.四問電商扶貧[J].甘肅農業,2015,13:18-20.
[10]喻林.縣域電商發展[J].電子商務,2015,03:24+28.
[11]牛麗麗.電子商務: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J].遼寧經濟,2015,03:45-50.
[12]陳海宇.縣域電商發展的突破口[J].決策,2015,09:89.
[13]牛祿青.縣域電商:意義、動向與模式[J].新經濟導刊,2016,03:44-50.
[14]楊世龍.我國縣域電商“大生態系統”運作機理研究――基于價值共創理論[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3:60-69.
[15]黃紅玉.縣域電商發展模式綜述[J].經營管理者,2016,21:272.
[16]魏延安.從縣域電商到電商經濟的跨越――關于武功電商模式的初步總結[J].新農業,2014,20:25-27.
關鍵詞:生態文明;縣域經濟;資源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6-0118-02
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壯大縣域經濟”,十七大又一次強調要壯大縣域經濟,這一論斷為我國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加快城鎮化進程指明了方向,縣域經濟已成為新時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內容。隨著國家對縣域經濟發展問題的重視,21世紀初縣域經濟將進入高速增長時期,與此相伴隨的是資源消耗增大、廢物排放量增多、環境破壞加劇。因此,如何保持縣域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已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能否順利實施的關鍵。筆者認為,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新要求,對縣域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導向作用。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生態文明是對人類長期以來主導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的反思,是對人與自然關系歷史的總結和升華。它主要包括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價值觀、生態系統可持續前提下的生產觀、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的消費觀三個方面的內涵。在實現現代化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縣域經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做到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走生態文明之路。
一、現階段我國縣域經濟的發展逆行于生態文明之路
近幾年來,我國縣域經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許多經濟強縣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了出來。但是,我國在發展縣域經濟過程中也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尤其是有些地方的政府為了所謂的政績而不顧一切后果,給后任留下了堵不完的窟窿、還不完的債,給將來的發展留下了后遺癥,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此現象與生態文明的要求相違背,嚴重影響了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體表現為:
1.思想觀念陳舊
當前,我國縣域普遍思想觀念滯后,存在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的保守和狹隘觀念,保守方面表現在:“等、靠、要”的惰性比較嚴重,等上級給項目,等財政給支持,靠銀行貸款,缺少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跳不出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舊的條條框框的束縛,墨守成規,缺乏敢闖敢試、敢拼敢干的工作勁頭。狹隘方面表現在:考慮和處理問題帶有狹隘的地方觀念,開放的市場經濟觀念意識較差。尤其是各縣在生產區域布局問題上,不是去尋求“雙蠃”模式,在競爭合作上形成的是一種你死我活的格局,因而往往造成產業趨同,產品趨同,名特優稀,外發力度不大,規模優勢不明顯,區域特色不突出。
2.生態環境惡劣
改革開放以來,縣域經濟得到持續的高速增長,但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態環境代價。一方面,多年來,為了發展縣域經濟,各地都在大力推行工業化和城鎮化戰略,涌現了大量的縣域鄉鎮企業。這些勞動密集型企業技術含量低、生產工藝落后,能源資源消耗大且污染嚴重。又由于縣域經濟的主體仍然是傳統農業經濟,為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大量使用甚至濫用化肥、農藥,也導致水土資源惡化,生態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另一方面,由于長期采取掠奪式開發、粗放式經營使水土流失日趨嚴重,土地沙漠化、鹽堿化速度加快,生態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據統計,全國約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還有一部分的農田及草場受到沙漠化的威脅。這些都從根本上違背了生態文明之路,制約著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資源利用率低
多年來,我國縣域經濟產值的增加靠消耗大量資源來換取,由此導致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生態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資源短缺、生態惡化、環境污染已成為制約縣域工業和縣域經濟發展的瓶頸,以至于亂采濫挖、浪費嚴重。在縣域經濟發展的同時,自然資源不斷退化,資源基礎持續減弱,一些主要自然資源已出現嚴重短缺,保證程度下降,對縣域經濟社會的發展構成嚴重制約,資源供需前景不容樂觀。目前,我國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我國水資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的32.3%,而近幾年我國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僅為0.4~0.45,約為發達國家的50%,大大低于國外0.7~0.8的先進水平。
4.經濟發展方式粗放
目前,我國縣域經濟的發展仍屬外延型、粗放式的增長,高投入低產出、經濟效益差的現象較為嚴重,屬于典型的投資拉動型經濟,經濟增長仍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推動。有些縣千方百計招商引資、上項目,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地經濟的增長。但新上的小項目消耗大量有限的資源,擠占了有限的資源。有些縣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大量的勞動力和資金的投入,在傳統產業、低技術水平上擴張,未能行之有效地推動技術改造和科技進步,制約著縣域經濟高質量、持續快速發展和經濟效益的大幅度提高。
因此,大多數縣域經濟仍在經濟運行中,還存在著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工業產業層次低、技術裝備落后,高附加值、高技術產業發展滯后;企業發展經營方式粗放,重外延擴張、輕內涵提高;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力度有待于進一步加大等問題。
二、以生態文明引領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思路
1.以創新思想觀念為基礎,開創縣域經濟發展的新起點
發展縣域經濟時,要解放思想,克服觀念誤區。應把縣域經濟放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格局中來審視,因地制宜,發揮優勢,選準坐標,突出重點,突出特色,打優勢牌,走特色路。具體說,一是要破除“等、靠、要”的舊觀念,發揮主觀能動性,善于及時發現經濟發展的機遇,靠拼搶精神主動抓住發展機遇;二是要破除狹隘的地方觀念,樹立大開放的市場觀念;三是要創新領導體制,鞏固機構改革成果,真正簡政放權,轉變職能,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四是要創新工作方式,總攬全局,激勵協調,宏觀指導,微觀服務,具體而言就是議大事,抓重點,攻難點,把握工作主動權。
2.以保護生態環境為重點,構筑縣域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必須使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方能使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最終使縣域經濟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因此,保護縣域生態環境,一要實施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二要強化資源環境管理;三是開發生態資源。為了實現生態環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把生態工程推向市場,通過生態環境資源開發促進生態環境建設產業的滾動發展。要積極建立生態經濟園開發區,走生態農業與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創匯農業相結合,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之路。
3.以節約自然資源為保障,提升縣域經濟發展的新續力
節約自然資源,促進和諧發展是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必須以提高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始終堅持有效保護、合理節約利用資源的方針,正確處理好資源保護、利用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一要加強法制建設,堅持依法行政,進一步加大資源法律法規的執法力度,提高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水平;二要始終處理好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的關系,在保持經濟又快又好發展的同時,保護和節約使用自然資源,把經濟增長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基礎上;三要嚴格執行國土資源保護和管理的政策,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走節約型的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路子;四要整合土地資源。
4.以加強生態技術創新和推廣為主線,暢通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征途
要加大生態技術投入,盡快形成“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全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機制;要加快建立企業技術創新體系,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與相關大學、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結合,增強企業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能力,引進先進適用的科技成果和經驗為縣域所用;要加快生態技術成果轉化,鼓勵企業用先進、適用的生態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高技術裝備水平,推進縣域一些傳統產業升級和產品更新換代。
5.以引進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為依靠,建立縣域經濟發展的新陣地
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和科學人才觀,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在縣域加快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這三支隊伍建設,同時,抓緊培養專業化高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要制定政策,不拘一格選拔人才,采取調動、兼職、科研和技術合作的方式,把優秀人才引進來,也可利用技術入股、成果轉讓等靈活方式留住人才,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后盾??h域企業是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陣地,要加快培養優秀企業家、優秀經營管理者和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使他們在轉變增長方式中發揮中堅作用,使企業進一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在激烈的國內外市場競爭中能站穩腳跟,開拓創新,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梁佩韻.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對策研究[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14).
用特色農業調整農業結構就要做到,每次調整的任務和具體內容不同,但取向明確和一致,就是始終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效益為核心,圍繞市場抓調整,突出特色抓調整,使全縣農業的區域布局和經濟結構大大改善。要實現種植業從以糧為主到以棉為主、糧棉油共同發展的轉變。減糧、穩棉、擴菜,圍繞市場需求抓調整,突出的是效益??h委、縣政府響亮地提出要突出發展養殖業,打好水產、水禽、水生植物“經濟”特色牌。通過持續有效的結構調整,全縣種植業基本形成了三個特色農業帶。注意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放手讓農民闖市場,并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搞調整,一村一品、一鄉一品的特色農業在無為已經初成氣候,大力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和中介組織,特別是注重培育農村經紀人隊伍,使之成為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顯著特色,培育一大批龍頭加工企業;培育活躍于城鄉、奔走于千家萬戶的以農民為主的經紀人隊伍。
二、加快農業產業化
加快農業產業是促使農業在“雙層經營”的基礎上同大市場有機結合的戰略途徑,其根本目的是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商品率,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業產業化涉及繼續穩定和完善農村的“雙層經營”體制、鄉鎮企業改革、發展農村專業戶、逐步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服務體系等方面,是當前深化農村改革的“牛鼻子”,也是深化縣區經濟綜合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著力點。
實施農業產業化,既要面向大市場,又要立足本地的自然條件,選擇有市場潛力、又適合本地生產的農產品品種。要因勢利導,多途徑推進農業產業化。要十分重視“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重點扶持科技含量較高。有多層次加工能力、有較強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幫助這類企業逐步向集團化方向發展,從而進一步增強其拉動農業的能力和抗市場風險的能力。要探索在“龍頭”組織同農戶之間建立真正穩定的、互利的、能抗御風險的良性關系的具體辦法,“龍頭”組織應當適當讓利于農戶,向農戶及時提供技術、信息、農業生產資料等方面的服務。
三、工業小區:加速工業化的重要載體
縣域經濟依靠鄉鎮企業。鄉鎮企業遍地開花的經驗就是:在資源和市場的雙重制約下,縣域工業發展要以工業小區為載體,民營經濟為主體,通過營造局部競爭優勢,提高工業競爭力,提升工業化水平。
縣域工業發展工業小區的形成一般自身并無資源和交通優勢,只能依靠一大批長期在外從事銷售業務的人員積累了資金、技術和銷售渠道,政府需引導和服務,鼓勵其回鄉創業,形成較集中連片的工業小區。首先需要完全市場化的經營機制和激勵機制。大多數企業領辦人是由銷售員起家的,或許當初是出于市場競爭的需要,或許是效法江浙經驗,企業實行完全的以銷定產,先是銷售員找市場、跑訂單,然后回來組織企業生產,銷售員與企業之間的關系是買賣關系,銷售員是市場風險的第一承擔者,企業對銷售員按銷售回籠款計提個人收入,上不封頂,下不保底。同樣,在企業內部上下道工序、生產和供應之間也是買賣關系,風險層層傳遞,一種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靈活的經營機制和有效的激勵機制由此形成。其次是政府的放手、引導和服務。首先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政府創造環境,能人發展經濟。企業具有完全的自,政府則集中精力營造外部環境,集中財力改善小區用電、用水、道路、通信等基礎設施條件,在企業用地和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便捷、高效的服務。政府正積極籌措和爭取資金修建縣城高等級通道,引導組建企業集團和行業協會等。正是獨特的完全市場化的經營機制和激勵機制,加上政府的引導和服務,才造就了一大批縣有市場經濟意識和一定創業資本的銷售員乃至企業家,造就了企業的競爭力??h委、縣政府應把發展小區經濟作為一項重大的發展戰略,根據發展條件,重點確立幾個工業區,除了上述的工業區,還設立民營經濟區、經濟開發區,舉全縣之力,加快發展。形成較好的基礎設施條件,企業、項目和資金落戶情況勢頭良好,使人口向城鎮集中、企業向小區集中、資本向能人集中的新趨勢。
四、民營經濟: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民營經濟和能人經濟活躍是縣域經濟的一大特色,也是縣域經濟近年來呈現出與眾不同活力的主要原因所在。縣域經濟發展得益于勞務輸出的興盛,縣域經濟發展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有著豐厚的土壤??h委、縣政府應較早地認識到民間力量的巨大潛能,認識到發掘勞務經濟潛力、發展民營經濟的巨大意義,始終把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擺在突出位置,從放寬市場準入、減輕企業負擔、創造寬松環境入手,針對不同時期民營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先后出臺系列政策措施,為民營經濟發展大開綠燈。應始終注重發揮能人作用,把大力發展能人經濟作為重點。縣委、縣政府針對一大批通過外出經商積累了資金和技能的農村能人,應因勢利導,實施“鳳還巢”工程,積極鼓勵和引導他們回鄉創業??h里在硬件設施、軟件環境兩方面雙管齊下,為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回鄉創業給予培育和扶持。與此同時,堅持以改革、改制促發展,激活存量,加速發展民營經濟。推行鄉鎮企業改制,實行“公轉民”?;謴兔駹I企業的本來面目,使部分有實力得企業通過改制成為民營企業和股份制企業。民營經濟力量的興起和壯大,促進了縣域經濟穩定發展,為縣域經濟起飛創造了條件。
五、縣城擴張:推進城鎮化的龍頭
推進城鎮化要明確城鎮化要有新的思路,一個財力有限的農業人口大縣,小城鎮建設搞“遍地開花”是不現實的,必須突出中心城鎮建設,要把縣城的擴張作為推進城鎮化的突破口,充分運用市場機制來加快城鎮化建設特別是縣城擴張。加速縣城擴張,要利用了“經營城市”理念。一是高起點規劃。規劃突出了城市規?;l展的要求;突出了整體功能,規劃區要設有不同的功能區,涉及工業商貿、文化教育、居住等方方面面,布局要合理;突出城市形象和人文環境,特別是開發建設規劃、大面積植綠規劃令人耳目一新。二是采取以地生財和招商引資等辦法,盤活土地、公共設施等資源,籌集城市建設資金。三是突出發展城鎮經濟,增強縣城經濟功能和人口集聚功能。這是推進城市化的實質性內容。主要是重點發展小區工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鼓勵企業向縣城集中,集聚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大力發展商貿、社區服務等第三產業尤其是著力發展房地產業。通過招商引資辦法,鼓勵多種所有制經濟發展房地產業,集聚人氣,進一步帶動城市建設。房地產業的發展,使得城市土地價格攀升,政府通過拍賣土地,獲得了較多的收入,城市建設呈現良性發展局面。那么,如何激活投資、招商引資,如何轉變政府職能、推行“一站式”高效服務方式等等都值得研究。當前,很多縣域經濟發展剛剛起步,同樣面臨很多來自自身或者靠自身難以解決的困難和問題。有些縣是典型的內生型經濟,它的模式類似于浙江、廣東等地“簇群經濟”,但不同的是,它又無法像浙江、廣東的專業鄉鎮那樣形成聚集人流、商流的大市場,只能發展”推銷員“經濟,產業鏈條難以延伸,企業的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相對滯后,經濟發展的張力不夠。民營企業服務體系建設與民營經濟發展的要求還很不適應。特別是中小民營企業和處于創業時期的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還比較突出。政府職能轉變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私營企業的發展對政府的制度和行政方式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縣政府職能轉換的拉鋸戰還在進行。同時,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一些普遍性的問題,比如領導同志難以集中精力抓經濟、縣一級調控手段越來越少、條塊管理難以協調等問題,都是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六、環境是第一生產力
轉變政府職能,優化環境。繼續加大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要進一步深化改革、轉變政府職能,不斷優化縣域經濟發展的軟環境。1.制度環境??h域經濟是法制經濟??h域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必須建立在一個符合現代市場經濟要求的制度平臺之上。應該說,經過多年的改革與創新,縣域經濟發展的制度環境已經有了極大的改善。但是也應該看到,在某些環節和某些地方,仍然存在著體制不順、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問題。我們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加大改革創新的力度,全面清理和廢止那些已經不合時宜的法規和制度,著力推進資本市場、土地市場、技術市場、勞動力市場等要素市場的體制改革,盡快建立健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市場體系。2.市場環境??h域經濟是有序經濟。統一開放、規范有序、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是保障縣域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政府的經濟職能之一,就是通過制定政策法規、加強市場監管來營造和維護良好的市場環境。當前,既要嚴厲查處假冒偽劣等市場公害,也要注意引導市場主體的自我約束,盡快建立和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現代信用體系。3.輿論環境??h域經濟是開放經濟。開放經濟離不開輿論的支持,良好的輿論環境是發展縣域經濟的必要條件,由于長期以來小農經濟和計劃經濟的影響,當前在部分干部群眾的頭腦中,仍然存在著平均主義心理、“肥水不落外人田”等落后的思想意識,這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思想障礙。因此,我們應當充分利用各種輿論工具,有針對性地做好思想引導工作,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參考文獻】
[1]陳錫文.把發展縣域經濟擺上重要日程[N].經濟日報,2001-10-31.
[2].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N].南方日報,2002-11-18.
[3]張靜.新型工業化與中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J].經濟縱橫,2003,(2).
[4]陳征,陳捷.走新型工業化道路[J].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3,(3).
【關鍵詞】 產業集群 縣域經濟 工業園
縣域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發展中小企業和促進經濟增長的有效平臺,是湖北經濟的基礎。湖北縣域人口、土地分別占全省的82.6%和96.82%,而經濟總量只占53.5%。湖北與全國其他經濟強省相比,弱在縣域經濟。為保民生、促使經濟健康平穩的增長,啟動內需,提供一個繁榮的國內市場,發展縣域經濟是非常必要的。
一、湖北縣域產業集群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產業集群規模小、實力弱,園區型產業集群關聯程度不高
湖北縣域產業集群大多屬橫向產業集群,集群內的企業之間缺乏產業化分工與協作機制,大多數的企業與集群內部的其他企業聯系較少,專業化不明顯,這樣的集群僅形成簡單的企業集聚,難以形成合力,不利于產業集群的良性發展和競爭力的提高。且多數地區的產業集群經濟規模占縣域經濟總量的比重偏低,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對當地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的促進作用較弱。如各地都有工業園區,但園區內產業集群的關聯度卻不高。而浙江經濟能保持持續、快速的發展,關鍵在于其經濟的基礎是縣域經濟,縣域經濟的基礎正是關聯度很高的產業集群。目前,湖北省部分市、縣對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的前瞻性不夠,集群內產業分工不完善,產品的市場細分特色不明顯,系列化產品不豐富,技術聯系不緊密,“饑不擇食”上了一些結構趨同的企業和項目。企業規模偏小,市場份額不高,品牌競爭能力弱,對地方經濟拉動力不強,對社會和財政貢獻不大。
2、集群發展特色不夠突出,缺少本地根植性
從產業集群發展的成功經驗來看,特色是其發展的必然方向??h域經濟產業只有注重挖掘自己潛在的力量,培育地方特色產業群,形成特色產業的競爭優勢,充分運用產業集群的戰略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形成較強的競爭力,才能夠使縣域經濟發展走上持續快速增長的軌道。目前湖北許多縣域經濟產業集群,往往自身并沒有什么特色產業,或者沒有根據自己原來的產業發展特點確定特色產業,而是盲目吸引“外資”,使得整個產業集群發展沒有特色,或是隨意復制其他地方的特色產業,什么流行上馬什么,使得產業集群的發展與本地經濟不兼容,缺少本地根植性,最終導致產業集群的衰敗甚至崩潰。
一般情況下,產業集群是一種具有較強地方植根性的經濟群落,即它與當地區域具有較緊密的聯系(利用當地的社會資本、分工網絡體系和要素集聚產生的規模經濟及集體效率)而不宜遷往他地,從而可以長久地服務于當地經濟。但有時候某些內部或外部因素的滋長與刺激也會打破這一均衡,引起集群內某些重要企業甚至整個產業集群的外出與搬遷,從而引發集群和當地經濟的毀滅性危機。此前發生的臺商電子產業集群大規模從東莞遷往蘇杭地區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湖北省部分縣域產業集群也面臨著這樣的隱憂。具體來講,可能表現為以下兩種情況:一是以具有超強實力的外資旗艦企業為支撐的縣域集群,這些支撐企業如果發現其他地區還有更好的投資場所而當地又沒有更好的分工網絡牽絆的話,其選擇遷出的機率就比較大,當地集群與產業就會因此而面臨結構性風險的強大壓力。二是湖北省土生土長的縣域集群。當其逐步壯大后,一些積聚了一定實力的龍頭企業就會考慮到外面具有更好生存環境的大城市或區域去發展;鑒于它們對當地集群和經濟的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們的突然遷出顯然也會引發一系列結構性空洞問題。
3、產業集群之間協作關聯度低,缺乏有效的競爭與合作
湖北省目前形成的縣域經濟產業集群發展勢頭良好,但是就湖北省整體而言,各產業集群分布比較分散,產業集群之間協作關聯度低,缺乏有效的競爭與合作。而隨著湖北各縣域經濟中產業集群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產業集群跨地區合作也越來越頻繁,各縣域經濟產業集群勢必會突破縣域行政區劃的界限,實現各縣域間資金、人才、技術的自由流動,形成以建設跨區域的產業集群為主的板塊式經濟發展道路。
跨區域的產業集群的形成,有利于加速經濟活動的空間配置,加強縣域經濟的分工協作,從而提高地區的總體競爭力。因此,各產業集群以點帶面、聯動發展是湖北省縣域產業集群的未來發展的趨勢。這一發展趨勢對于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快速推進建設以大城市為核心的“經濟圈”和“經濟帶”等區域經濟聯合體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二、湖北省縣域經濟產業集群的發展對策
當前,湖北縣域經濟正面臨著工業化進程的重大轉折期,因此,應加快工業結構調整步伐,引導現有企業加快改造升級,加大對重點產業、重點企業和重點產品的扶持力度。以特色產業為核心作為引領縣域經濟成長的強大引擎,做優、做大、做強縣域工業經濟,走出一條適合湖北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如何結合縣域經濟的特點,通過有效的政策措施來發展縣域產業集群,從而有效地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實施品牌戰略,打造縣域特色集群
縣域經濟發展較快的地方,一般都是從當地的實際出發,選準了適合自身條件和市場需求的特色產業的地方。因此,發展縣域產業集群,就是要充分認識并開發好縣域內的特色資源,制定一個有特色的縣域經濟發展計劃并且連續執行,逐步形成由幾個特色產業為主導的縣域經濟構架,最終實現以特色產業帶動縣域經濟的整體發展。這些成功的產業集群的一個共同特征就是很好地挖掘了本地已經有一定基礎的傳統產業,這樣發展起來的產業有很好的本地根植性,具有先天的優勢。
培育特色產業集群,需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因縣制宜。由于不同區域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社會文化背景等不同,適合地區發展的產業也就不同,因此,在發展產業集群時一定要從本縣實際出發,要按照產業鏈的形成規律,充分發揮縣域資源和地域空間比較優勢,依托當地的特色產業、社會文化背景,形成特色,更好地發揮聚集效應,進行重點培育,盡快把企業群體做大,產業鏈做長,完善產業體系。二是充分利用縣域資源,走特色產業之路,推動中小產業的本地化的分工協作,促進企業聚集,形成有競爭能力的地方產業集群。三是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產業中的龍頭企業,使之做大做強,成為集群的核心主體。
2、要高起點打造工業園區建設,增強企業優勢
縣域經濟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工業化發展,而推進工業化發展的關鍵在于工業園區的建設。要發展縣域經濟,各地就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區位、資源等方面優勢,抓好工業園區建設,著力打造獨具特色的新型產業基地。要狠抓重大項目建設,將其作為縣域發展的重中之重,以更大的力度、更有力的措施,推動項目建設再上一個新的臺階。強力推進工業園區建設,全力打造優勢產業集群,有利于搞好招商引資、基礎設施建設,促進項目建設;有利于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出路和農民增收問題;有利于形成和擴展區域市場,提高綜合競爭能力,對縣域經濟發展具有強有力的拉動作用。
加快實現產業發展集群化,集群發展園區化。目前湖北省工業園區多數規模偏小,因此,要把工業園區建設作為產業集群發展壯大的基本依托,搞好園區的整合、擴容和提升,使工業園區與產業集群協調發展。要高起點制定總體規劃,根據國家的產業發展規劃,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特點、產業發展現狀、產業鏈形成規律,以園區建設為重點,高標準規劃和建設富有地方特色、功能定位獨特的各類工業園區、農業園區。通過園區的規模化聚集、專業化分工、社會化服務和規范化管理,選擇具有本地比較優勢的產業或產品,促進分散、初級的工業結構向高加工度、高附加值和高技術演進,促進產業集群有序發展。城區新建工業項目必須要進入當地的工業園區,工業園區招商引資要設置必要的環境門檻,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企業轉移進入??傊?,強力推進工業園區建設,加快形成優勢產業集群,為縣域經濟發展實現新跨越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必將拉動縣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3、加強管理,實現產業集群有序化發展
集群經濟除了具有集聚效應、協同效應等正外部性外,還存在一些負外部性,如集群內的機會主義行為。所以要加強管理,實現產業集群有序發展。首先,可以通過培育以信任為基礎的區域文化,使集群內企業相信預期的協作收益將高于違背競爭規則所導致的好處,或者大大提高機會主義行為的成本,促進集群內企業之間的公平競爭。其次,地方政府應借助輿論的力量,大力宣傳,引導集群誠信文化的形成。再次,政府職能部門與社會中介機構聯合建立集群內相應的信用機制,對集群內的企業進行公正客觀的評級,并在集群內外進行公布。最后,地方政府還應該積極引導和推動建立行業自律性社團組織,政府監管與行業自律行為并舉,共同規范市場秩序,制止無序競爭。根據塊狀經濟發展的實際,當前要著重發展行業協會、咨詢和培訓兩大類中介組織,為縣域產業集群的健康發展創造條件。
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建立有利于產業集群迅速發展壯大的政策機制,以促進產業集群的健康發展。政府通過提供政策支持、宏觀調控、優質服務,為產業集群的發展壯大創造良好環境。政府在工作中積極引導企業采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引導規范行業優勝劣汰,整合資源,提檔升級;引導與支持企業技術改造,促進產業集群的產品、技術升級;引進先進的、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生產工藝設備,改變落后的生產方式,使現有企業提檔升級;引導投產一批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環保達標、具有發展潛力的項目,帶動地區經濟的新一輪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聯鋒:關于縣域經濟發展現狀的思考[J].農村經濟與科技,20l0(4).
[2] 王維平、劉書明:產業政策創新與縣城經濟發展[J].南方經濟,2011(7).
[3] 柏玲:產業集群與縣域經濟發展[J].經濟論壇,2009(2).
【關鍵詞】縣域經濟;理論基礎;比較優勢;產業結構;經濟增長;可持續發展;解讀
國內外的縣域經濟理論研究絕大部分都是借助于對區域經濟的研究,縣域經濟在國外的基本定義為一種區域經濟,它是以廣大農村為腹地,以集鎮為紐帶,以縣城為中心的一種區域經濟,因此它具有資源豐富、區域廣闊、生產門類齊全、人口眾多的結構特點,其結構特點就像生物細胞或者原子一樣,都擁有一個核心和一個能夠互補的區域。
在我國如火如荼的縣域經濟研究中,國內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在研究過程中,大家通過借鑒和引用西方的區域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地理學等理論來發展對中國縣域經濟的研究,使得國內的縣域經濟研究理論出現了快速的發展。其中,代表性的理論基礎有以下面幾種,它們在我國縣域經濟研究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1.區域比較優勢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有的也把它稱為比較利益說,學術界普遍認為這種理論最早來自亞當·斯密(Adam Smith)。比較優勢理論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即以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絕對比較優勢理論與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的相對比較優勢理論為代表的發展階段;第二階段,即以資源稟賦理論(Factor Endow.mentsTheory)為代表的發展階段,資源稟賦理論又稱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簡稱H—O理論);第三階段,即以二戰以后的新貿易理論為代表的發展階段。
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并不限于勞動生產率上的絕對差別。只要各國之間存在勞動生產率上的相對差別,就會出現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的相對差別,從而使各國在不同的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使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成為可能。根據這一理論,每個國家都應集中生產并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比較優勢是和一種和國家的資源稟賦有關的優勢,是一種具有相當競爭力的天然優勢,但它要有效發揮就必須借助其它因素的支持:比較優勢強調得更多的是某一個國家產業發展的可能性大小;某一個國家擁有比較優勢并不等于在現實經濟中該國擁有的實際競爭力。但比較優勢理論對國際經濟發展的作用仍然是不可低估的,在現實經濟中仍然有著重要的意義。比較優勢理論明白地告訴我們:地區之間的產業發展必須揚長避短,才可能取得最好效益。
從系統科學的角度看,比較優勢理論是縣域經濟的定位理論。它試圖解決一個子系統如何在大系統中定位的問題。比較優勢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方面表現為比較成本優勢,它是指各個國家在相同的資源稟賦條件下由于要素生產率或生產技術的相對差別(而非絕對差別),以及由此產生的而形成的優勢;第二方面表現為資源稟賦優勢,它是指由于各個國家的地理位置、自然資源蘊藏、氣候條件等方面的不同所導致的各國專門從事不同部門產品生產的格局,由此產生的相對成本的差別而形成的優勢。
比較優勢理論目前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被廣泛地應用。我國的很多縣,特別是位于中西部的許多縣,可以說都是發展中地區,因此在縣域經濟發展中比較優勢理論也同樣得到廣泛運用。
2.區域產業結構化理論
區域產業結構是在特定區域范圍內經濟空間布局組合的結果,具體是指特定區域范圍內,具有不同發展功能的產業部門之間的比例關系。在某個特定的區域范圍內,為什么會擁有某種類型的產業結構?這完全取決于該區域對經濟空間布局的總體要求和區域的優勢。一般來說,某個區域的優勢主要包括三種優勢,即體現在資源、區位以及發展階段上。通常要充分發揮某個區域的優勢,關鍵之處在于必須建立合理的區域產業結構。怎樣算合理?那就是這樣的區域產業結構能充分體現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發展階段優勢。具體來說,就是要在實踐中遵循比較優勢理論,并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階段,正確選擇既符合區域優勢又符合發展階段的產業,從一個地區來看,要分清主導產業和專門化產業,打造相互適應相互協調的區域產業結構。
經濟結構優化理論已經被廣泛地運用于縣域經濟的發展中,并一再被證明這是制定縣域經濟發展戰略必不可少的理論。這其中主要是指產業結構優化理論。所謂產業結構的優化,是指在縣域經濟發展中推動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結構高級化發展的過程,是實現產業結構與資源供給結構、技術結構、需求結構相適應的狀態。它是指產業與產業之間協調能力的加強和關聯水平的提高,主要依據產業技術經濟關聯的客觀比例關系,遵循再生產過程比例性需求,促進國民經濟各產業間的協調發展,使各產業發展與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相適應。它遵循產業結構演化規律,通過技術進步,使產業結構整體素質和效率向更高層次不斷演進的趨勢和過程,通過政府的有關產業政策調整,影響產業結構變化的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推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發展。
根據區域產業結構化理論,我國大部分縣域的產業結構調整方向都應該是提高二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但二三產業內部具體確定哪些作為支柱產業,哪些作為新興產業,哪些作為有潛力的產業來扶持,就必須充分考慮本縣的實際情況以及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3.區域經濟增長理論
從上個世紀50年代起,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大量出現并且逐步走向完善,但始終圍繞區域經濟增長這個核心。以經濟均衡增長理論和非均衡增長理論兩種最具代表性。
區域經濟均衡增長理論主要包括:萊賓斯坦(H.Leiben-stein)的“臨界最小努力”理論、羅森斯坦·羅丹(P.N.Rosenstein-Rodan)的“大推進”理論、納克斯(R.Nurkse)的“貧困惡性循環”理論以及赫克歇爾-俄林(E.Hecksher與B·Ohlin)的資源稟賦理論等。這些理論認為:不發達地區存在著生產與消費的低水平均衡狀態。這些地區的經濟要增長,就必須要打破這種均衡的狀態,使整個區域的經濟同時獲得增長。這個理論適用于落后地區經濟增長的描述和開發,為發展中國家迅速擺脫貧窮落后困境,實現工業化和經濟發展,提供了一種理論模式,指出了一條快速發展的路線,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并對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實踐產生了一定影響。
非均衡增長理論主要包括:繆爾達爾(G.Myrdal)的“回浪效應”與“擴散效應”理論、赫爾希曼(Albert.O.Hirschman)的不平衡增長戰略、佩魯(F.Perroux)的增長極理論、威廉姆森(J.G.wil—liamson)的倒“U”型理論以及綜合很多學者形成的梯度推移理論等。這些理論認為:不發達地區存在著生產與消費的低水平均衡狀態。由于經濟落后地區的資本有限,不可能大規模地投向所有部門,要實現這些地區的經濟增長,就只能集中資本投入到幾類有帶動性的部門,通過有帶動性部門的經濟優先發展,促使整個區域的經濟得到增長。
4.可持續發展理論
二十世紀特別是五、六十年代以來,人類一直在不斷反思自身的發展對資源環境乃至人類自身所造成的破壞和傷害。人們逐漸意識到,傳統的發展方式帶來了生態失衡、環境污染、資源耗竭以及貧困人口增多等一系列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問題,殃及到了人類乃至地球生物的生存與發展。例如,一些化學工業發達的國家,大量含汞的廢水污染水體,汞進入食物鏈,使人體血液的含汞量超過正常人的10多倍,連北冰洋的企鵝體內的含汞量也超過正常企鵝的3-5倍。種種不祥跡象引發了一場全球性的危機意識,人們迫切地在尋求新的發展方式來指導人類的未來,可持續發展理論就是在這一背景下逐漸形成的??沙掷m發展表達的是一種既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損害子孫后代之所需、不損壞地球生命系統的發展觀。
在1987年當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發表的《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正式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后,國際社會紛紛響應。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21世紀議程》,我國也于1994年發表《中國21世紀議程》,2003年,又制定了《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
可持續發展理論自形成以來一直處于不斷的發展過程中,人們對這一理論的解釋也是異彩紛呈。僅到1989年,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己多達13頁紙,并且,這個清單還不是毫無遺漏的。
盡管如此,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這個核心思想為人們所傳遞的共同信念就是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應該建立在生態持續能力、社會公正和人民積極參與以及生活質量提高的基礎上。它強調社會經濟的發展要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人的和諧,使人盡其才、地盡其力。
可持續發展不單指生態發展,而是包括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它要求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贏。生態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注重生態效益,在開發資源、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意保護好環境,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注重經濟效益,經濟發展必須把數量與質量、速度與效益有機統一起來,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注重社會效益,促進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核心競爭力的培育也需要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對于縣域經濟的研究,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不論是理論界還是實踐界,大體都是以經濟學作為理論基礎。雖然近年來縣域經濟在我國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它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就總體而言都還欠缺,同時,又因為縣域經濟研究的理論基礎主要依托國外的區域經濟理論,這其中很多與我國的實際國情又不盡相同。所以,找到更適合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指導理論,尤其是找到適合西部地區提升縣域經濟實力的理論就成為理論界的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段培君.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理論的系統框架[J].中國軟科學,2003(06).
[2]劉全忠等.關于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考[J].中國經濟導刊,2006(10):45-50.
[3]紀明.縣域經濟發展理論體系的構建[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1).
[4]徐高.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J].時代金融,2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