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企業經營環境的微觀分析
時間:2023-07-24 16:15: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企業經營環境的微觀分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現代企業;財務分析;經營管理
一、財務分析的含義和目的
財務分析是以會計核算和報表資料及其他相關資料為依據,采用一系列專門的分析技術和方法,對企業等經濟組織過去和現在有關籌資活動、投資活動、經營活動的償債能力、盈利能力和營運能力等進行分析與評價,為企業的投資者、債權人、經營者及其他關心企業的組織或個人了解企業過去、評價企業現狀、預測企業未來,做出正確決策提供準確的信息或依據的經濟應用學科。財務分析是有效推斷和把握企業的經營前景和發展趨勢、避免盲目投資、改善和防范風險的有效方法。其目的是評價過去的經營業績,衡量現在的財務狀況,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掌握企業生產經營的規律性。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隨著生產的發展、業務量的大小等遵循一定的規律性。不同的行業,對資金的占用、需求遵循不同的規律。比如商業企業,日?,F金收支量大,商品周轉頻繁,而設備制造企業業務資金需求量大,資金周轉慢、需要的運營資金多,等等。財務分析就是要掌握和認識企業生產經營中資金運動的變化規律,為企業的財務管理和生產經營服務。
(二)了解企業的經營管理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企業生產經營的規律性,具體反映在財務分析指標的各項數值中。通過數值的比較,可以發現經營管理問題,找出差距,為企業的經營決策服務。例如,資產負債率為 85%,說明企業的資金只有15%是所有者的資金。企業現金支付能力為負,說明企業面臨支付危機,必須進行短期融資活動,等等。通過財務分析,可以及時診斷企業的“健康”狀況,為企業的決策和日常管理服務。
(三)弄清企業的優勢和弱點,做到知己知彼,為企業在市場上開展競爭和制定發展戰略服務。企業的優勢和弱點,反映在企業償債能力、收益能力、發展潛力等各項指標數值上。通過分析有關指標,可認清企業的優點和弱點,制定經營管理策略和發展戰略。同時,通過比較、分析這些指標,還可弄清競爭對手的優勢和弱點,以便采取有效的競爭策略。
二、財務分析在現代企業應用中的作用
(一)開展財務分析可以總結過去,預測未來
通過對企業財務報表等核算資料進行分析,可以了解企業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便于企業管理當局及其他報表使用人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并通過分析將影響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微觀因素和宏觀因素區分開來,以劃清經濟責任,合理評價經營者的工作實績,并據此獎優罰劣,以促使經營者不斷改進工作。根據財務狀況的分析結果可監督企業貫徹執行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及稅金、利潤的完成及上繳情況。近些年我國改革不斷深入,政府對企業的管理也已由微觀轉向宏觀調控,因此,客觀有效的財務分析數據對于國家相關部門制定經濟政策及判斷宏觀經濟運行情況有重要作用。
(二)財務分析可以綜合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
從微觀企業的損益表來看,企業的收益情況主要通過三個層次來反映:第一,經營收入扣除經營成本、管理費用、銷售費用、銷售稅金及附加等經營費用后的經營收益;第二,經營收益扣除財務費用后的經常收益;第三,在經常收益基礎上與營業外收支凈額的合計也就是期間收益。如果從經營收益開始就已經虧損,說明企業已近破產。即使期間收益為盈利,但可能是由于非主營業務或偶發事件所形成凈資產增加,如出售手中持有的有價證券及土地。但如果經營收益為盈利,而經常收益為虧損,可以說已經出現危機信號。這是因為企業的資本結構不合理,舉債規模大,利息負擔重。若經營收益經常收益均為盈利,而期間損益為虧損,可能出現了災害及出售資產損失等,問題不太嚴重的話,是可以正常經營。如三個層次收益均為盈利,則是正常經營狀況。
從微觀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來看,企業的財務狀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流動資產的購置大部分由流動負債籌集,小部分由長期負債籌集,固定資產由長期自有資金和大部分長期負債籌集,也就是流動負債全部用來籌集流動資產,自由資本全部用來籌集固定資產,這是正常的資本結構型;第二,資產負債表中累計結余是紅字,表明一部分自有資本被虧損吃掉,從而總資本中自有資本比重下降,說明出現財務危機;第三,虧損侵蝕了全部自有資本,而且也吃掉了負債的一部分,這種情況屬于資不抵債,必須采取措施。
(三)開展財務分析可以幫助改善企業的經營管理
財務分析為企業內部管理人員了解經營情況及方向、挖掘潛力、找出薄弱環節提供依據,為提高經濟效益、加強管理、提供可靠資料。企業的管理人員通過對其成本利潤的情況了解,及時發現企業存在的問題,進而采取對應措施,改善其經營管理模式,使企業經濟效益提高。
三、傳統財務分析不能滿足現代企業的應用
分析一個企業通常是從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和盈利能力三方面進行的, 傳統財務分析的主要內容基本是依托于會計報表項目對以上三個方面進行趨勢分析、結構分析和因素分析。如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資產保值率等相關指標,還有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報酬率、銷售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存貨周轉次數、應收賬款周轉次數、總資產周轉次數、現金流動負債比率等。
從以上分析指標不難看出, 我國企業傳統的財務分析更側重于經濟現象的微觀分析, 缺乏從企業資本運營的角度來進行財務分析; 側重于貨幣領域的分析, 忽視了非貨幣領域的分析;側重于單一財務信息的分析, 忽視了與相關經營信息的結合分析; 側重于資金運作的分析, 忽視了企業資源分析; 側重于經濟事項的事后分析, 缺少有效的前瞻性分析。財務分析的適時性和快速反應能力滯后, 缺少對企業風險防范和發展潛力的分析。側重于財務指標的靜態分析, 忽略了企業經營的動態性。財務指標分析缺少可比性, 企業之間的橫向比較缺乏, 經營者難以了解相關分析指標在行業中的地位。絕對指標與相對指標分析被割裂,過分重視相對指標而忽視絕對指標的分析。另一方面, 財務人員受業務知識單一限制, 缺少業務經營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也影響了自己的觀察力和分析力。
財務分析要向企業的經營管理層提供大量的、經常性的財務信息, 以提高和改善企業的經營管理服務。但由于傳統財務分析的以上局限性, 其分析內容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企業管理層的需求, 它的使用價值被大打折扣。
四、應用于現代企業的改進的財務分析
現代企業財務分析是建立在新的理財環境及新的企業管理模式之上。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對企業財務分析提出新的要求,其分析的目的表現為既評價過去的經營業績,又衡量當前的財務狀況,還預計未來的發展趨勢。它以市場狀況及各種指標值和平均值等規范的資料為依據,既不受企業自身條件的限制,也不受外部個別因素變動的影響,從而能客觀地評價企業的營運能力、償債能力、獲利能力等適應市場的能力和企業財務運營的效果。最終為企業的現實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進行財務決策所需的信息,同時為政府、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等提供相關信息。
(一)償債能力分析
在正常經營情況下,企業當期經營活動所獲得的現金收入,首先要滿足生產經營活動中的一些基本支出,如購買原材料與商品、支付職工工資、繳納稅金等,然后才用于償付債務。所以,分析企業的償債能力,首先應看企業當期取得的現金,在滿足了生產經營活動的基本現金支出后,是否有足夠的現金用于償還到期債務的本息。這里在分析償債能力時,沒有包括投資活動與企業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因為企業是以經營活動為主,投資活動與籌資活動作為不經常發生的輔助理財活動,其產生的現金流入量在總現金流入量所占比例較低,而且如果企業的經營活動所取得的現金在滿足了維持經營活動正常運轉所必須發生的支出后,還不能償還債務,資金來償債的話,籌措到新的資金,這說明企業已陷入了財務困難,很難籌措到新的資金必須向外籌措即使企業向外但債務本金的償還最終還是取決于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這是一種十分穩健的償債能力分析方法。
(二)企業營運能力分析
企業營運能力是指企業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創造社會財富的能力,用來分析評價企業資產的利用程度和營業活力。資產利用程度的分析又稱資產運用效率分析,因此,企業營運能力分析又稱資產利用效率分析。企業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籌集的資金,在企業的生產經營中,具體表現為企業的各種資產,如貨幣資金、應收賬款、存貨、固定資產、長期投資、無形資產等。企業資產運用效率的高低,或者是說企業的各種資產是否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直接關系到企業的償債能力和獲利能力。企業償債能力、獲利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渙于企業經營者對企業資產的有效運用程度。資產運用效率高,則各項資產周轉速度就快,資產變現的速度就快,這樣,企業就會有足夠的現金用來償付流動負債,因而其短期償債能力就強。資產運用效率高,各項資產周轉速度越快,企業就能取得更多的收入,收入越多,所獲利潤就越多,企業獲利能力就越強,那么企業就會有足夠的資金還本付息,其長期償債能力就越大。因此,無論債權人、投資者還是經營者都注重資產運用效率分析,而作為企業經營者,進行資產運用效率的分析就尤為重要,因為資產運用效率分析是評價經營者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
一般說來,如果一個企業經營不善,表現在資產管理方面必然是周轉速度減慢,而企業資產周轉速度減慢,必然造成企業銷售收入降低、利潤下降、資金供應緊張、財務狀況惡化。相反,如果一個企業銷售收入上升,利潤水平提高,表現在資產管理方面,必須是周轉速度加快。所以,各項資產周轉速度的快慢是衡量企業財務狀況、獲利能力,考核經營管理工作績效的一項重要指標。
(三)企業獲利能力分析
一般說來,企業的盈利能力只涉及正常的營業狀況。非正常的營業狀況,也會給企業帶未收益或損失,但只是特殊狀況下的個別結果,不能說明企業的盈利能力。因此,在分析企業盈利能力時,應當排除(1)證券買賣等非常項目(2)己經或將要停止的營業項目;(3)重大事故或法律更改等特別項目:(4)會計準則和財務制度變更帶來的累計影響等因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經營的目標是為了獲取最優利潤,在分析評價企業利潤水平時,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和評價。企業對盈利能力的分析,必須從生產經營業務盈利能力分析、資產獲利能力分析和每股盈利水平分析幾個方面進行。
結語
企業財務分析指標體系作為一種信息源,能夠全面綜合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起到診斷的作用。 在實際工作中,應及時充實和完善企業財務分析指標體系,進行經常性的財務分析,防范財務危機,建立預警分析指標體系,加強財務活動的風險管理,建立和完善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企業財務分析指標體系,促進企業效益最大化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李艷.完善財務分析指標體系之我見[J].科技通訊,2007,(30).
關鍵詞:財務分析 傳統財務分析 銷售企業財務分析
傳統財務分析方法曾在企業管理實踐中發揮過巨大的作用,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企業管理實踐的變革,不足之處逐漸顯現。
一、傳統的財務分析方法存在的問題片面性
突出表現“七重七輕”現象:
一是重微觀分析、輕宏觀分析。重視小集團內部同類型企業的比較,沒有把數據分析置于國內行業、國際知名企業乃至整個世界大環境中去分析比較,缺乏對復雜多變市場環境的應對準備。
二是重事后分析、輕事前分析。滿足于對事實數據進行傳統的事后分析,缺乏對財務計劃執行前的分析,更缺乏對財務活動未來發展前景的趨勢分析。
三是重定量分析、輕定性分析。由于企業生產經營環境的復雜性,使用定量標準不能全面反映企業的財務經營狀況。
四是重實物管理、輕價值管理。對于有形資產有科學的計算辦法和嚴格的管理制度,對于品牌價值,區域影響力等無形資產重視程度不夠。
五是重當期收益、輕遠期風險控制。把當年的利潤指標和投資計劃完成作為首要任務,對于庫存資源結構優化和遠期投資風險控制認識不到位。
六是重盈利分析、輕資源分析。只重視企業的獲利情況分析,缺乏從優化內部資源配置的角度開展效能監察、人力資源開發和現金流量等的分析。
七是重數據分析、輕問題分析。分析時把羅列數據和分析趨勢作為主導思想,重于表面指標比較分析,缺乏對驅動因素的分析。此外,傳統的財務分析和評價方法缺乏對集成信息手段的應用。大型國有企業如中石油、中石化等推行ERP管理的時間還不長,在數據收集、整合、和分析方面還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數據倉庫 (BW等)的應用還處于起步階段。而美孚、殼牌等國外大型的石化企業都配有技術成熟、功能完善的數據分析系統。與之相比,銷售企業在遠距聯機處理、數據共享、網絡計算、數據倉庫、在線分析處理等方面差距甚遠,所以很難建立起及時有效的決策系統應對市場變化。
二、關于改進銷售企業財務分析和評價模式的建議
(一)建立科學完備的財務分析評價體系
為了更好地適應新形勢下管理集約化、扁平化的趨勢,應結合企業戰略、調整考核導向,依托ERP信息管理平臺等方法,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財務分析評價網絡管理體系。打破原有的財務部門獨立直線進行數據分析評價的做法,適度擴大分析的外延,本著橫向拓展到邊、縱向深入到底的分析原則,建立起以主要財務部門為主導,涵蓋公司層、職能層、執行層和專家等各梯級的分析評價管理體系。明確各梯級組織和個人的職責和考核要求,力爭多角度、全方位地收集、審核、匯總和評價有關數據,最終整理形成數字詳實、分析嚴謹、預測準確、措施具體、內容完整的分析評價報告。要建立月、季、年的全面定周期分析與專項不定期分析相結合的分析制度,做好分析時間點和工作內容安排;建立起有效順暢的信息溝通機制,定期或不定期將財務分析評價信息傳遞給相關管理和執行部門,實現信息數據共享; 要尋求財務分析與企業中長期戰略目標和全面預算管理的有機結合,將財務分析信息及時反饋給決策層并制定新的預期目標和調整方向,再將其通過全面預算管理落實到經營銷售執行環節。
(二)合理規劃財務分析和評價的關鍵指標體系構成
具有前瞻性的財務報告應立足于企業發展戰略、綜合競爭力、風險評估等財務信息,改進現有的報表分析評價指標體系。將綜合性最強的凈資產收益率作為財務的重點,將影響權益凈利率最重要的指標資產凈利率也引入其中。同時將表示企業負債程度的權益乘數列入分析范圍,以反映公司利用財務杠桿進行經營活動的程度?,F金流量指標可以準確地反映企業的支付能力、償債能力、盈利能力和營運能力。引入非財務指標,反映企業的整體目標,增加非財務信息與企業利潤的相關性;引入可持續發展的指標,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發展的可持續性,促使企業追求可持續性和效率的統一;引入區域影響力指標,通過評估企業市場掌控力、知識產權價值、技術服務資源優勢等指標衡量企業的持久生命力。在指標設置和指標體系構建上,要充分反映煉化產品銷售行業特點,根據企業發展階段、經營戰略,考慮影響企業經營目標實現的各種內外部環境因素,做好綜合分析評價。例如煉化產品的銷售要基于石油資源和石化產品市場高度國際化的特點,在國內同行業對標的同時,要嘗試分析本企業在周邊國際市場的經營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研究實現境外銷售業務的可能性?;阡N售企業明顯的規模經濟效益,注重上中下游一體化經營等特點,設置銷售增長率、配置資源比率、市場及客戶保有量等指標,實現短期經濟效益與長期價值創造的統一。指標體系設計也可以借鑒平衡計分卡、戰略地圖等較為先進的管理理念,并在此基礎上創新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指標導向模式。
(三)多角度分析相結合實現全方位評價
一是注重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評價相結合,分析要將去過的績效與創造未來價值的動因統籌考慮,實現短期業績與長遠發展的統一。
二是注重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評價相結合,避免財務分析機械的比率計算,要從財務戰略、財務比率、收益質量與成長性等視角形成完整的分析結果。
三是注重動態分析和靜態分析相結合。企業的生產經營業務和財務活動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尤其是在受國際大環境及國內大宗商品價格影響較大時,同樣的投入在不同時期可能會有不同的產出,靜態與動態數據對比分析有利于提高分析的準確性和前瞻性。
四是注重整體分析與專項分析相結合。指標數值具有相對性,同一指標數值在不同的情況下可能反映出不同的問題,甚至會得出相反的結論。因此,在進行財務分析和評價時,一兩個指標或一個階段的指標不能充分說明問題,要根據某一指標對其他方面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綜合分析,注意把握點和面的關系,避免分析和評估的片面性,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關鍵字】建筑企業;企業管理;經濟效益管理;科學管理水平
中圖分類號: C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正文】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換代,建筑企業要生存和發展,抓好管理是根本。經濟效益管理是構成建筑企業生產力的重要因素,是現代建筑企業經營活動和進行生產的主要基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力發展建筑企業經濟效益,提高企業科學管理,促進建筑企業的改革與發展,其關鍵經濟環節及其管理,是目前需要加深認識的一個重要問題。因此,建筑企業管理是內部對某一具體開發項目實施經營及管理的一整套相關的措施、制度、方法的統稱,為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以維持盈利目標和保證建筑企業生產經濟活動順利進行,進行項目經濟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確定公司與項目管理部門之間的經濟關系,實行目標科學管理等具體的改進措施。
1. 加強科學管理是提高建筑企業經濟效益之本
1.1 加強建設文化,為建筑企業提供保障。優勢的產品、良好的信譽、人才結構管理是建筑企業發展的關鍵。各級政府都要加強對建筑企業的指導和協調,在提高建筑企業素質和管理創新等方面增強實力,及時調整和完善相關政策,準確定位是建筑企業發展的關鍵,從而使我國建筑企業走出困境,促進我國建筑企業的健康發展。通過不斷的深化改革,無論是內部組織結構還是外部組織結構,均有力地推動了建筑企業的發展。使企業大型化和小型化形成既有密切相連的社會化生產體系。
1.2加強目標管理設計。企業的各設計單位應該組織勘察設計的執業人員認真學習,它不僅可以提高建設工程的經濟效益、讓全體執業人員通過學習,提高設計水平,同時也提高設計人員在繪圖時執行規范的嚴格性。加強強制性條文的學習,可以獲得較好的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工程建設管理方法,更好地完善工程設計管理需要發揮其主導作用。為了合理的確定工程設計,對工程設計的管理進行宏觀和微觀主體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這要從建設和諧社會的高度,加強對強制性條文的執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建筑企業工程設計都是和建筑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息息相關的,建設項目的程序化是合理確定設計的基本前提,完善市場法規,做好法規建設體系來規范和調節工程造價管理主體的行為,加強勘察設計的執業人員認真學習目標,對工程設施實施動態操控,以確保工程設計建設程序正常運行。
1.3 加強建筑企業信息化建設。這種方式比較適合沒有搞過信息化建設且資金不太充足、對信息化是怎么帶來好處不了解的建筑企業。這種方式實際上就是把信息化建設這部分全部或部分外包給專業的公司,讓他們為建筑企業服務,成為企業的一個部門。信息化建設外包要比自己搞信息化的成本低,可以得到免費的咨詢,并且能少走彎路,減少不必要的損失。還可以讓自己的員工得到免費的培訓,提高員工的素質和對信息化的認識,從而節約了資金。建立質量體系,完善企業市場秩序和交易規則,提高建筑企業區域經濟自身現有的基礎和原有的優勢,培育建筑企業管理資料市場,加強對建筑企業信息化市場的管理,這樣才能加快建筑企業綜合開發步伐,為了適應建筑企業信息化市場,按照擴大規模、完善功能、提高檔次的原則,積極發展多種經營。
1.4提高機械化施工水平。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國家對工程施工管理市場價格的監[司占營,溫廷亮. 推行科學管理 優化建筑施工企業經營管理[J]. 科技信息. 2010(29)98-100]管,對設備物資采購價格進行的監控、計劃、預測和調整,已經由計劃經濟時期的政府控制,轉為市場調節。在設備組織管理過程中,既要保證工程施工管理順利進行,又要盡量減少投入,提供項目的經濟效益?設備物資采購管理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客觀存在的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所決定的,設備物資采購管理不僅可以提高建設工程施工管理的經濟效益、工程質量,適應施工生產的多變形勢 ,還可以再完善工程施工管理的同時發揮其主導作用,獲得較好的社會效益。為了合理的利用設備物資采購管理,必須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全過程控制中進行多次計價,對工程施工管理的設備物資采購管理進行宏觀和微觀分析,從從而在工程施工管理的過程中控制設備物資采購管理的合理性。
2.加強建筑企業內部經濟管理和生產管理是提高經濟效益之基
2.1明確目標市場通。建筑市場營銷需根據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去,將具有相同需求的消費者聚合在一起。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進一步提高了專業化分工和協作,加強了外部組織結構的完善發展。當前我國建筑企業正處于多元化和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建筑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因此,加強和提高建筑企業自身現有的基礎和原有的優勢,積極的加大對建筑企業的重組力度,不斷的改善和加強企業自身競爭力。形成和完善經濟細胞的互補性和多樣性,從根本上優化建筑企業的生存需求結構與發展結構,從而使建筑企業能夠更健康快速的發展。
2.2企劃設計科學化與藝術化相結合。建筑企劃創意的最終目的是吸引客戶更好地了解和認識本企業的建筑產品,并購買產品。加企業文化建設,為建筑企業提供良好的精神保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促使了我國建筑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合作的加劇,使我們能更清楚的認識到建筑企業發展存在的現實問題。通過不斷的深化改革,無論是內部組織結構還是外部組織結構,均有力地推動了建筑企業的發展。建筑企業如何把握邁向經濟社會時展的新趨勢,實現管理現代化,既要從思想觀念、組織結構、管理體制等方面進行深刻的變革,還要學習現代化管理的新概念、新方式,創造出具有建筑企業特色的管理模式,開拓發展市場,才能使企業更好的生存和發展。
2.3當前我國建筑企業正朝著多元化和全球化趨勢發展,建筑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建筑企業信息化不可能簡單走市場經濟的路子,尤其在建筑企業體制很不完善的情況下,需要加強建筑企業信息化管理的支持力度,必須信息化為導向瞄準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的需求,加強有特色建筑行業開發力度,強化服務功能,提高服務質量,拓寬服務領域,為建筑行業走向市場鋪路搭橋。
2.4采用更先進的管理軟件解決作弊現象。只有通過市場經濟機制的調節,對建筑企業信息化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才能合理配置企業資源,強化市場體系建設,努力搞好信息化流通。建筑企業已經科學管理,但執行的不徹底,一方面我們要對管理者和員工進行教育,讓他們知道信息化不只是擺樣子看的,而是為建筑企業的發展服務的:另一方面我們要盡量采取先進的管理方法和管理軟件,這需要對市場進行積極的考察,市場考察對建筑市場營銷策略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為市場考察對經濟建筑企業成果的推廣轉化,積極探索成果推廣轉化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建立高素質的建筑企業科學管理,圍繞增加企業經濟效益管理,積極探索建筑市場經濟科學管理有著重要的作用。
3.結尾
總之,建筑企業要想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必須改變以往粗放的管理模式,改變只重數量,不重質量;只重投入,不重效益的做法。建筑企業要與時俱進,就必須全面加強各項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用最低的投入,最有效的手段,生產出合格的性價比高的建筑產品,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張毅. 建筑行業的經濟管理[J]. 科技資訊. 2011(11)78-80
[關鍵詞]“十二五”計劃;戰略規劃;策略分析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3)34-0066-02
隨著國家“十二五”計劃的實施,企業迎來了實現結構性調整、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企業“十二五”發展戰略的制定,從總體上說,必須與國家、中央重大方針政策相一致,與現代管理的發展趨勢相適應,與所在的城市環境相統一,與企業科學發展的迫切要求相協調。而首要的是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加深對新形勢下企業制定“十二五”發展戰略背景意義的理解和認同。
1 鉛鋅礦采選企業發展戰略規劃背景意義
1.1 企業轉型升級的需要
轉型升級,已經成為一種企業共識,要使企業真正成為核心競爭力強、創新應變力強、企業凝聚力強、社會影響力強、持續發展力強的“五強”企業,關鍵在于把握好“轉型升級”,如同一個人的健康需要全身運動一樣,利用制定“十二五”發展戰略的契機,企業要把握好轉腦子(切實轉變發展方式)、轉身子(管理體制機制創新變革)、轉兩腳(提高執行力)。作為傳統產業企業的轉型升級,不僅仍要注重以需求為導向、以創新驅動為導向、以制造業服務化為導向的轉型升級,有條件時,還應關注和介入以新型城市化為導向和以對外投資為導向的轉型升級。
1.2 企業做強做大的需要
通過對企業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面臨的機遇、挑戰、優勢、劣勢的分析,審時度勢,制訂企業“十二五”發展戰略,能使企業看到發展的前景。抓住新一輪城市化浪潮,產業向成熟結構轉型,企業兼并重組力度加大,市場向新方向突破,資源空間趨向擴張優化,區域經濟走向全面整合發展,政府加快轉型與加大作為的各種契機,創新發展,進一步做大做強做久企業才將成為可能。
1.3 企業可持續發展需要
制訂企業“十二五”發展戰略,是謀劃企業脫胎換骨的好時機。審視企業以往“三重一大”的得失和管理中的薄弱環節,如有漏洞,就可以打“補丁”;針對管理形式過多過濫,效果不佳,領導力、執行力不夠,就可以對癥下藥,從體制、機制、制度管理上下猛藥。
2 礦山企業發展戰略規劃的制定原則
根據對國家“十二五” 規劃的前瞻性研究,企業在制定自身“十二五”規劃和未來 5 年公司戰略的時候,應遵循如下的基本原則:
2.1 科學性
應運用規范、嚴謹的方法論與分析工具,對影響企業規劃實施的主要因素進行系統的分析,從多個維度研究企業的外部宏觀環境,如:國家政策、經濟形勢、社會文化、技術變化等,對相關產業的發展現狀與未來變化予以展望。運用 PEST、SCP、波士頓矩陣等分析工具,系統剖析企業現狀、競爭環境、產業定位,對企業的資源與能力等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對行業領先的企業進行對標分析,進而確定未來的規劃短期、中期和長期目標,進行業務定位、市場定位、客戶定位等,相應確立未來幾年的發展路徑。
2.2 實踐性
應注重規劃和發展戰略的實用性和針對性??梢猛獠繉I咨詢公司,組成專門團隊,從所在的行業研究入手,對標桿企業、行業成功經驗、國家管理部門的基本要求,規劃編制企業的具體情況等進行全方位的診斷、剖析與深度提煉。以公正、客觀、專業的視角,進行現狀診斷、對標借鑒、戰略定位、規劃目標設定,以及未來業務定位等,確保規劃方案的專業性、操作性和針對性。
2.3 前瞻性
應全面分析宏觀環境、產業態勢、企業現狀、對標企業經驗,確立最佳發展戰略,確定既符合企業實際,又具有先進性,通過規劃目標的推動,進行核心能力打造,相應配置關鍵資源,以便獲得行業競爭的優勢,確立更好的發展空間。
2.4 創新性
應以管理創新實現規劃的科學性、完美性和實用性。結合行業和企業特點,使用創新性分析工具和編制方法,進行產業研究和戰略規劃,確保規劃分析的深度和高度,進而制定最具應用價值的規劃方案。
2.5 全面性
應做到六個結合:一是宏觀研究和微觀分析相結合;二是產業研究和個體企業分析相結合;三是當前研究和未來預測相結合;四是對標企業經驗和缺陷分析相結合;五是國內形勢和全球產業相結合;六是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相結合。通過六個結合,確保規劃的全面性。
2.6 動態性
企業規劃確定了未來 3~5 年發展的基本思路和業務重點,為目標企業的資源配置和經營管理指明了大致的方向。但是,企業外部經營環境、國家產業政策、法律法規等可能在規劃期內出現重大變化,如:不可預期的重大金融危機、顛覆性的技術變革等,將影響規劃目標或業務方向的調整。因此,企業“十二五”規劃、專項規劃、業務戰略規劃等需要動態化管理,適當優化。
3 礦山企業戰略規劃策略分析
3.1 戰略綜合規劃
企業戰略是設立遠景目標并對實現目標的軌跡進行的總體性、指導性謀劃,屬宏觀管理范疇,具有指導性、全局性、長遠性、競爭性、系統性、風險性六大主要特征。企業綜合戰略的制訂需要充分考慮以下因素:
(1)外部環境分析:深入細致分析企業的外部環境是正確制訂戰略的重要基礎,為此,要及時收集和準確把握企業的各種各樣的外部環境信息,譬如,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遠規劃和年度計劃,產業發展與調整政策,國家科技發展政策,宏觀調控政策,本部門、本行業和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戰略,顧客的情況,競爭對手的情況,協作單位的情況,潛在的競爭者的情況,等等。
(2)內部條件分析:分析本企業的人員素質、技術素質和管理素質,供、產、銷、人、財、物的現狀以及在同行業中的地位,等等,明確本企業的優勢和薄弱環節。
3.2 技術開發戰略
技術開發是把研究所得到的發現或一般科學知識應用于產品和工藝上的技術活動。企業技術開發戰略是對企業技術開發的謀略,是對企業技術開發整體性、長期性、基本性問題的計謀。雖然中國鉛鋅礦采選行業企業在國民經濟建設中實現了較大的跨越,但是就行業目前現狀,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然較大。企業應該抓緊制訂重大領域關鍵技術創新的目標和措施,盡快取得突破。堅持引進技術和消化吸收創新相結合,增強自主開發能力。
3.3 區域戰略規劃
目前,我國推出系列區域振興規劃,培養更多增長極。近年來,國務院以前所未有的高頻率出臺了眾多區域規劃,培育了更多的區域增長極,從而保證國民經濟穩定增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區域的振興發展將有效帶動行業發展。礦山企業應該結合我國一系列的區域發展規劃,具體規劃企業的區域分布。
3.4 競爭戰略規劃
企業競爭戰略一般包括四個部分:產業結構與經營領域分析,競爭優勢,戰略選擇與行動,目標成果。首先,企業要充分了解自己所處的產業競爭結構的特點以及經營領域,受到哪些競爭因素的影響,哪些競爭因素的壓力最大,市場份額與發展潛力有多大等。其次,在產業結構分析的基礎上確定企業的競爭優勢,找到并保持企業的獨特性。再次,將產業結構與企業的競爭優勢分析相結合,確定企業的競爭戰略和行動,不斷調整、改善企業在產業中的地位,使有限的資源得以有效、充分的利用。最后,根據競爭戰略的目標與行動結果的比較,進行戰略調整,使企業處于良性循環之中。企業競爭戰略種類繁多,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類,從范圍和層次上可以將其分為三類:通用戰略、綜合戰略、專門戰略。
(1)通用戰略。通用戰略是指對絕大多數企業有效并適應多數產業的三種常用戰略,即低成本戰略、差異化戰略和目標集聚戰略。低成本戰略是企業利用先進技術或規模經濟等手段,使企業經營成本遠遠低于其他企業的平均成本,而形成較強的優勢。差異化戰略是企業利用其產品或服務的差別化使企業在產業中形成獨特性優勢,避開競爭對手的壓力。目標集聚戰略是企業圍繞某些顧客群體或某一特殊市場提品或服務,相對在廣泛市場范圍競爭對手而擁有優勢。
(2)綜合戰略。綜合戰略是指企業利用本身的多種優勢或者利用企業之間的協同優勢而綜合構成的戰略,主要是指多角化戰略、跨國戰略和聯合(兼并)戰略。多角化戰略是企業同時生產和提供兩種不同的產品,利用產品優勢互補形成企業整體優勢。跨國戰略是利用不同國家之間產業結構發展不平衡以及產業結構差別,使企業資源、技術在不同市場上形成優勢。聯合(兼并)戰略是利用企業或集團優勢,抵御競爭對手的壓力,這種優勢也可以通過兼并來實現。
一、統一思想,明確工作目標,量化和細化考核評比辦法
繼全省分、支行長會議之后,市分行召開了2004年工作會議,把風險管理擺在了全行各項工作的首位,明確提出了年度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努力方向:以規范化管理為基礎,以風險管理為核心,以績效管理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凸現機關處室的指導職能和服務職能為宗旨,靈活務實地開展計劃信貸管理工作。并且對照省行資金計劃處的考核辦法,對資金計劃工作百分考核內容進行了量化和細化,從處室到基層行都相應建立了計劃管理人員崗位責任制,健全了各項管理制度。在百分考核辦法中,把資金計劃工作細分為計劃管理、資金管理、財政補貼資金管理、現金及利率管理、統計管理、等級行管理、業務綜合管理七大塊,做到了崗位落實、人員落實、責任落實、工作落實,半年來的工作表明,年初制定的工作意見和考核評比辦法方向明確,切合實際,對做好全市資金計劃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性和針對性。
二、加強資金營運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今年以來,我行進一步加強信貸資金營運管理,信貸資金回籠后及時歸還系統內借款,貸款回籠和借款下降基本保持一致。上半年每月信貸資金運用率均保持在99.5%以上,信貸資金保持較高的營運水平。
1、堅持資金頭寸限額管理。今年以來我行計劃部門進一步提高經營核算意識,嚴格對資金頭寸的管理,在省行核定的資金頭寸限額內按季核定基層行的資金頭寸限額,并要求在保證正常業務開展的前提下,各行根據自身情況在限額內盡量壓縮頭寸占用,對不合理占用及時調整,保證了各行科學合理占用頭寸資金,做到不閑置、不浪費。
2、完善資金調度管理。在資金調度環節上,市縣明確專人負責資金調撥管理工作。在請調資金時,做到資金調撥與信貸計劃的銜接,增強了資金與計劃雙重宏觀調控作用,避免了資金供應脫節情況的發生。今年以來電子聯行資金請調系統運行正常,我行繼續堅持“小額度、勤調度”的資金調度原則,尤其是總行調整了資金請調時間以后,更加方便了基層行的資金使用,減少了資金請調時間,減少了資金頭寸占用,今年上半年全行共請調資金87筆23350萬元。同時我行嚴格按上級行的要求,規范使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信貸資金調撥通知書》、《資金請調單》、《資金申請審批情況表》等,建立了《系統內資金往來臺帳》,按月通過電子聯行系統與總行對賬,全年賬務無差錯,保證了資金的安全運行。
三、加強統計管理工作,提高統計資料質量
(一)我行各級統計人員克服統計工作量比往年有大幅提增、統計報表上報時間節假日不順延等實際情況,加班加點,任勞任怨,保質、保量、按時做好統計工作。準確及時地上報了省分行與人民銀行的各類統計報表,統計工作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
(二)為加強對現金計劃執行情況的監測和分析。我行建立了現金投放、回籠月度分析報告制度,按月對轄內支行、部現金收支情況及其特點進行分析,并對造成當期現金投放(或回籠)的原因予以重點分析。
(三)我行在統計管理上始終堅持按照國家統計法以及人民銀行和農發行的有關規定進行,統計數據完全來源于各支行(部)會計部門的各項報表,堅持報真情、報真數,不擅自公開發表統計資料和泄露統計機密,在按時完成好省分行規定的各項統計資料的同時,認真地做好當地人民銀行要求上報的各類統計報表。
四、加強財補資金管理,做好監督撥付工作
今年以來我行對財政補貼資金管理的重點是加強與財政、糧食部門的聯系,積極向政府、財政、糧食主管部門匯報糧食銷售、保管情況,補貼資金能否及時撥付到位直接影響到我行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一)自糧食市場放開后,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各項財政補貼已逐步減少,加上歷史遺留問題等因素給糧食企業經營和我行收息率的順利完成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也嚴重影響到我行信貸資產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在新形勢下,我行年初對所轄支行、部的財政補貼情況進行了調查摸底,及時掌握各級糧棉油儲備數量、庫存值的增減變化及其原因,對各項補貼的項目、金額、來源、時間要做到心中有數。并對已掌握的各項財政補貼政策和財政補貼資金撥補情況,認真實施規范化操作,切實加強財政補貼資金的督促到位和監督撥補等管理工作,按時正確上報各類財政補貼報表及有關情況分析;認真及時登記各類財政補貼臺帳,確保臺帳間數據準確、銜接。
(二)積極加強宣傳,密切與財政、企業主管部門的聯系,爭取理解和支持,為管理財政補貼資金營造了良好的內外部環境。各支行、部落實配備了財政補貼資金管理的兼職人員,積極主動督促同級財政和企業主管部門及時撥付財政補貼資金,弄清每一筆補貼資金的來龍去脈,及時將補貼資金到位情況反饋財政部門,督促下撥資金,避免了由于職責不清、信息不對稱造成補貼資金滯留的情況,并與會計部門積極配合,做好柜面監督,共同做好了財政補貼資金專戶和撥付手續的管理。
(三)經過我行與當地財政部門、企業主管部門的共同努力,財政補貼資金到位情況及監測管理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至6月末,全市應收各項財政補貼資金6243萬元,實收各項財政補貼資金4857萬元,財政補貼資金到位率77.8%。
五、監測和分析等級行管理指標,適時調整工作思路
2004年度等級行考核與以前年度相比有很大的調整,首先市行要求各支行認真領會等級行管理文件,掌握新的指標精神,并對考核指標提出反饋意見,分析各項指標完成的難易程度,指導全年工作。其次根據各行按月經營指標的完成情況,市行對各行的失分項進行原因和對策分析,通過對經營指標的監測反映,適時調整工作思路,找出工作重點,明確工作方向,為領導的預測決策提供了保障,有效提高了各行的經營管理水平。
六、加大調查研究深度,做好業務經營分析,發揮業務綜合職能
為了充分發揮資金計劃業務部門的綜合職能作用,我行十分注重提高業務經營分析水平,增強業務分析的實用性,做好領導的參謀助手。通過對所轄支行、部和糧食購銷企業信貸資金運用、糧油物資運動、信貸資金活動的變化、信貸資產結構變化及存貸款異常變化等收購資金封閉管理動態情況,深入分析影響全行業務活動的各種因素,并且堅持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態相結合、近期分析與遠期分析相結合、銀行信貸業務活動分析與企業經營活動分析相結合、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相結合的分析方法,緊緊抓住收購資金封閉管理重點和疑點,揭示規律,找出特點,反映問題,提出對策,增強了全行業務經營分析的前瞻性和指導性。
七、加強現金和利率檢查,確保政策正確執行1
(一)今年以來,我行按照有關現金管理的文件精神及具體實施辦法,繼續抓好現金管理工作。一是做好現金計劃管理,現金計劃一經下達,認真組織執行,同時要做好與當地人行現金投放計劃的銜接工作。二是做好大額現金支付的內部審批工作,嚴格按照大額現金支付三級審批制度。三是加強糧棉購銷企業現金帳戶管理,嚴格控制糧棉購銷企業帳戶現金的支取,合理核定企業淡旺季庫存現金限額,切實改進金融服務,積極引導企業減少現金使用。各支行(部)在信貸監管中強化了現金管理,并不定期地進行現金專項檢查。市分行也在利率檢查的同時對各支行(部)進行了檢查。從檢查情況來看,企業現金收支基本能按照管理要求執行。
(二)我行利用多種形式向購銷企業宣傳利率政策,明確公布人行規定的企業存款利率、正常貸款利率,按合同利率計息、按利率調整分段計息以及逾期貸款、擠占挪用貸款加罰息等政策,指導企業計算好利息收支帳;銀行內部嚴格執行各項存貸款利率及收息政策,切實維護利率政策的嚴肅性,有效地發揮利率的調控、激勵和約束作用。在嚴格執行利率政策的同時,我行要求各支行(部)每季對利率執行情況進行一次自查,并書面上報市分行。市分行也對各支行(部)全部貸款的利率執行情況進行了全面的檢查,從檢查情況來看,利率執行情況基本能按照國家有關政策要求。
八、認真做好夏季信貸資金需求預測,為經營決策服務。
為進一步做好2004年夏季糧油收購工作,保證糧油收購資金的供應,我行主動和糧食、農業等部門聯系,搜集相關農業經濟部門的信息資料,如農業生產結構調整變化情況,糧棉油種植面積變化、產量變化,糧棉企業改革改制進程等。并深入企業,獲取企業的經營信息量,為計劃預測服務。通過對今年夏季糧油購銷形勢的分析,預計前期收購進度較慢,收購時間會拉長,可能會出現收糧困難的現象。隨著糧食收購準入條件放開,糧食收購主體呈多元化,收購量勢必降低。結合多方面因素考慮,預計全市將收購小麥約6200萬公斤、收購油菜籽1945萬公斤。
回顧2004年上半年我行資金計劃管理工作,雖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對照省分行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一是在新形勢下,全市計劃在崗人員的業務理論水平有待進一步充實,業務綜合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二是所轄各支行、部每月(季)財政補貼資金到位情況不甚理想,有待進一步加大與當地財政部門協調力度。
九、下半年工作打算
二四年下半年我行資金計劃管理工作要積極適應當前新形勢,迎接新挑戰,緊緊圍繞年初制訂的資金計劃管理工作意見,積極性地開展工作,充分發揮資金計劃管理工作的綜合職能作用,更好地為全行的各項業務工作服務。
(一)根據年初確定的工作目標和考核內容,加大資金計劃工作考核力度,按季向所轄支行、部公布考核指標完成情況,促進全市資金計劃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建立適應市場化要求的信貸投放預測機制。按照“購得進、銷得出、有效益”的原則預測年、季度企業購銷量,編制年、季度糧棉購銷計劃;根據糧棉市場供需情況和預期購銷價格測算,按照“以效定貸,以銷定貸”的貸款原則預測信貸投放量,編制年、季度貸款投放計劃。同時結合我市實際情況和糧棉市場變化趨勢,及時修正年、季度糧棉購銷計劃和貸款投放計劃,以逐步建立適應市場化要求的信貸投放預測機制。
[內容摘要]企業和市場一樣,同樣存在著失靈問題。企業失靈是指企業替代市場之后,企業不能有效發揮配置資源的功能或者配置資源的效率低下,從而無法實現節約交易成本、達致帕累托最優的目的。導致企業失靈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兩大類:一是人的因素,二是環境因素。其中人的因素包括有限理性、機會主義以及;而環境因素主要包括內部激勵約束、內部產權界定不清晰、信息不對稱、壟斷、集體行動的邏輯、市場狹小以及不確定性等。
[關鍵詞]企業失靈;交易成本經濟學;帕累托最優
一、概 述
1937年,科斯在其論文《企業的性質》中開創性的提出了企業和市場是兩種不同但又可以相互替代的交易制度觀點,他認為,在一定條件下,不同產權主體通過市場機制進行交易的成本太高,而企業通過內化部分市場交易可以達到節省交易成本的目的。換句話說,企業可以通過內化部分市場交易達到糾正市場失靈的目的。同時,他又指出,企業規模不會無限擴張,直至完全取代市場,這是因為企業組織和協調生產活動也會產生管理費用。當企業規模擴張達到某一邊際點,即企業再多內化一項市場交易所引起的管理成本等于其他企業組織這項交易的成本,也等于由市場組織這項交易的成本時,企業和市場的邊界也就確定下來。如果企業的規模超過了這一邊界,使得企業組織某一交易的成本超過了其他企業和市場組織同一交易的成本,那么,此時通過企業組織生產就是不經濟的,即企業不能以較低的成本配置資源,也就是企業失靈。企業失靈與市場失靈一樣,都是無法有效發揮配置資源的功能或者配置資源的效率低下,企業失靈是團隊生產努力的購買者與供給者追求個人利益導致企業整體帕累托非效率的結果。企業可以部分解決市場失靈,但是由于企業也會失靈,因而其解決市場失靈的范圍很有限。
目前,對市場失靈、政府失靈和非營利組織失靈進行研究的文獻很多,但是對企業失靈進行全面考察的文獻卻寥寥可數。關于企業失靈的原因一直以來都存在很大的爭論,產業組織和組織生態學者們認為,環境因素對企業失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企業管理者由于受到外生的產業及環境因素的制約,無法作出真正的戰略選擇,從而導致企業失靈, 因而管理者們的作用應該忽略。學者們把他們的觀點統稱為宿命論。與產業組織和組織生態學者們的觀點相反,組織研究和組織心理學者們認為,企業管理者作為企業主要的決策制定者,他們的行為和洞察力是企業失靈的根本原因。學者們把他們的觀點統稱為唯意志論。Kamel Mellahi和Adrian Wilkinson在對宿命論和唯意志論進行評價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綜合性的框架,他們認為,導致企業失靈的原因有四個因素,即環境因素包括技術不確定性、經濟以及制度變化等,生態因素包括人口密度、組織規模和年齡以及產業生命周期等,組織因素包括高層管理者的任期和同質性以及過去的成績等,心理因素包括管理者的洞察力和認知力等。Jaequeline Kam通過對英國電訊設備供應商Marconi公司倒閉事件進行分析,發現環境變遷和人類行為之間存在著復雜的動態的相互影響關系,環境因素、人類行為因素以及利益集團(外部股東)只關注眼前的利益的趨勢等都會導致企業失靈。陳定坤分析了科層組織中的“官僚失靈”問題,他將企業內部協調所導致的經濟低效率稱為“官僚失靈”,認為產生官僚失靈的原因在于在科層組織中機構比較龐大、激勵機制比市場中的弱以及信息不對稱和產權界定不完全清晰。楊柳和楊群分析了企業內部的兩種失靈問題,即企業內部市場失靈和管理層失靈,認為企業內部市場失靈的表現為公共品供給不足、內部信息不對稱、內部壟斷供給、外部性和不確定性,而管理層失靈則源于管理層以企業利益為代價的自利行為。陳憲將組織分為企業、政府和民間組織三種形式,認為企業失靈的原因在于企業成本不能實現最小化、所有權或產權以及治理結構存在缺陷。
從上面的分析可知,現有的文獻要么從企業管理學的角度研究企業失靈的原因,要么從組織經濟學或組織行為學的角度分析企業失靈,而且其分析并不全面。本文從交易成本經濟學的角度,以威廉姆森建立的組織失靈框架為基礎,對企業失靈的原因進行全面深入分析,以期為后續研究奠定基礎。
二、企業失靈的原因
威廉姆森是最早對組織(企業)失靈進行研究的學者之一,早在1975年,他就建立了一個組織失靈的框架,將組織失靈的原因歸為四個因素,即人的因素包括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環境因素包括不確定性(復雜性)和交易者(賣主或買主)稀少,以及由不確定性和機會主義所導致的信息不對稱,最后是交易氛圍因素如互惠主義和利他主義。但遺憾的是,威廉姆森并未就此展開分析,后來的學者也似乎忽視了這個問題。本文以威廉姆森建立的組織失靈框架為基礎,并結合最新研究成果,對企業失靈的原因進行全面深入分析。筆者認為,企業失靈的原因可歸納為兩個因素,一是人的因素,另一個是環境因素,而環境因素又可分為內部環境因素和外部環境因素。下面對此逐一分析。
(一)人的因素
1 有限理性。西蒙認為經濟行為人“意圖有理性,但僅僅有限的如此”,“因為單個人的知識、預見力、技術以及時間都是有限的,所以組織對實現個人的目的來說才是有用的投資?!币簿褪钦f,在一定范圍內,企業組織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部分克服人的有限理性問題,但是如果企業規模持續擴張,有限理性所帶來的問題便會再次出現。由于理性的有限性,控制的跨度也就有限,那么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張,勢必要增加企業內部管理的層次。這樣,在信息傳遞過程中便會發生信息損失,而且這種損失會按幾何級數增加并積累起來。最終會導致最高決策層往往在一種信息嚴重扭曲的環境下作出決策,從而使得規模收益下降,單個交易的成本增加,以至于超過市場組織該交易的成本,其結果便是企業出現失靈。另外,由于企業的各個參與者,包括管理者、所有者以及員工,他們各自的偏好和目標函數并不一致,這樣在有限理性的驅使下,他們在追求各自目標時,往往產生個人利益與企業效率不一致的兩難困境,此時因有限理性,他們一般會選擇個人利益而放棄整體效率,從而導致企業整體效率的喪失。
2 機會主義。機會主義是指人具有隨機應變、投機取巧、為自己謀取更大利益的行為傾向。更一般的意義上說,它是指不充分揭示有關信息,或者歪曲信息,特別是指那些精心策劃的誤導、偽裝、掩飾、顛倒或其他種種混淆視聽的行為。機會主義在企業中最常見的表現為道德風險和問題。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企業管理層次增多,這一方面導致對企業管理者缺乏最直接的監督,從而使得機會主義行為不斷滋生,包括盡量提高自己的薪酬、個人權利,增加在職消費,而不顧股東和企業的整體利益;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不斷攫取企業利潤,欺上瞞下,或者消極怠工;為達到自利目標而與內部利益集團合謀,
或者迫于內部集團壓力而參與或縱容內部尋租活動等等。另一方面,作為企業所有者的中小股東,在企業經營困難面臨被兼并收購時,他們往往會采取機會主義行為,不是出售手中的股票給更好的管理者而是保留所持有的股票或者抬高收購價格,從而有可能導致改善企業經營狀況、提高企業效率的機會白白喪失,同時也使得通過資本市場來約束管理者卸責行為的規制機制的效用大打折扣,這也是為什么一些低效率的企業仍然健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在管理者制定激勵制度時,企業的員工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也往往采取機會主義行為,隱瞞或者歪曲自身努力成本的信息,使得激勵制度失效,從而影響企業的效率。最后,由于影響可觀測的產出的因素除了不可觀測的個人努力之外,還有許多其他不確定的因素如一般經濟情況、天氣等,因此,管理者和員工不可能根據投入量簽訂合約,只能根據產出量簽訂合約,這樣很容易在企業員工之間產生機會主義行為――搭便車,從而使得企業的效率下降。以上所有這些都在無形中抵消掉部分甚至全部由于企業代替市場所帶來的交易成本的節約。企業規模越大,機會主義行為就越多。
3 。由于在企業內部存在等級制,因此如同在政府部門一樣,企業內部也存在,企業管理人員類似于政府官員,通過干預企業內部運行,以追求自身福利最大化。在企業中主要表現為:(1)帥才傾向。高層決策者往往相信自己比下層決策者和員工具有更正確的決策能力,因而經常聽不進去更好的建議和意見;另外對于那些并不復雜的問題,管理者們總喜歡在其面前顯擺自己的能力,展現自己“帥才”的形象,而事實上其能力往往言過其實。這樣,在隨著企業規模不斷擴大,面對的問題愈來愈復雜時,他們往往束手無策,再加上聽不進去別人的建議和意見,因而容易造成決策失誤的風險,引起經濟效率損失。(2)追求次要目標的戰略傾向。由于物質在企業中的激勵作用不如它在市場上的作用強,也就是說在企業中,起支配作用的是政治博弈和政治偏好,結果導致在管理中就會更加普遍的采用“人治”的做法,動用組織所擁有的資源去追求次要的目標。這一方面增加了管理成本,導致效率損失;另一方面違背了股東利益最大化,使社會的整體福利受損。(3)原諒失誤的傾向。在市場體制中,對于每一個經濟主體來說,一旦決策失誤,他就要承擔風險,并為之付出代價。但在企業內,有了失誤可以解釋原因,可以進行談判,并會得到諒解。這為機會主義的滋生提供了土壤。與企業規模直接相關,企業規模越大,行為就多,而且股東控制問題,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也越來越嚴重。這些都增加了企業的治理成本,從而導致邊際交易成本增加,引起企業配置資源的效率下降,其結果便是企業失靈。
(二)環境因素
1 內部環境因素
內部環境因素包括內部激勵約束、內部產權的界定、信息不對稱以及集體行動的邏輯等。下面對之進行逐一分析。
(1)內部激勵約束。在企業內部,資源是通過指令的方式進行調節的,而非市場中的價格機制,這容易造成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一是公司總部可以運用多種方式來操縱會計系統,進行策略性的再分配,而不管各分部的偏好如何,這會降低企業內部的激勵強度,并導致更多的官僚成本;二是企業內各分部由于沒有像在市場中的那種利潤驅使和競爭壓力,喪失了進取的動力,而且各分部的行為目標將不再是占領市場,而是取悅于上級,外界對它的刺激力減弱;三是由于計量和監督的困難,在利潤分配上容易搞“一刀切”,這一方面損害丫為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作出重大貢獻的部門及個人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鼓勵了另外一些部門及個人的偷懶和搭便車行為;四是在大企業中,個人報酬更多的依賴于他所處的位置,而非直接的貢獻度。以上這些都對企業員工的積極性造成打擊,雖然企業內部會采取各種獎勵措施,包括物質獎勵以及許以高位,但是企業內部的激勵強度遠不及市場中的激勵強度。激勵強度的減弱勢必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而且企業規模越大,這種影響就越大,直至企業失靈,重新回歸到市場之中。
(2)產權界定不完全清晰。一個完整的產權包括使用權、收益權和轉讓權,而剩余索取權則是產權的本質。在企業內部,存在像阿爾欽和德姆塞茨所說的那種團隊生產,這種團隊生產的總產出要大于每個成員分別進行生產所得出的產出之和。但一個團隊向市場提供的產品是整個團隊的,而不是每個成員的邊際產品,在對報酬的計量和生產努力的監督有困難的情況下,就會導致對該團隊產出的產權界定不完全明晰,由此產生偷懶和搭便車現象。雖然各成員之間可以達成一個協議,由某人專門作為監督者來檢查成員的投入績效,但是卻會產生另外的問題,如委托問題以及道德風險等。另外,在各個團隊之間以及團隊與總部之間,雖然權利安排比較明確,但仍存在不少模糊區域,尤其是團隊之間的相互依賴性較強時,模糊區域就更大。在模糊區域里,若有利可圖則互相爭奪,無利可圖或者有責任要擔,則爭相逃避,唯恐避之而不及。這些都在無形中損失了企業的效率,而且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計量和監督問題越發突出,從而使得企業的治理成本增加,單位交易的成本上升。
(3)信息不對稱。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科層組織越來越多,信息在從下級向上級傳遞過程中,會產生信息損失;同時決策在從上級向下級傳遞過程中,也會發生這種現象。更重要的是,作為人的經理們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相對于股東而言更為了解,但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他們可能會隱瞞、歪曲某些信息,從而使得委托人和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更為嚴重。另外,企業的管理者和員工之間也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管理者無法知道每個員工準確的努力成本信息,員工也不清楚在自己付出努力之后管理者是否會信守承諾;同時每個員工之間也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在企業的專業化分工越細、復雜性越高時尤為如此。信息不對稱嚴重阻礙了企業效率的提高,而且企業規模越大,科層結構越復雜,層級也就越多,就越容易造成信息不對稱或失真,通過企業配置資源的效率就越可能低下。
(4)壟斷。正如壟斷會導致市場失靈一樣,它同樣會引起企業失靈。壟斷包括買方壟斷和賣方壟斷,在企業中這兩種壟斷同時存在。首先對于企業管理者尤其是高層管理者而言,他們由于具有在企業特定經營部門的專長、特定產業的技術優勢或經證實了的能夠有效的激勵員工的能力,因此他們這個管理者市場不是完全競爭的,而是壟斷或者寡頭壟斷的。這一方面使得他們在與企業的所有者也即他們勞動努力的購買者進行談判時處于壟斷地位,從而增加了談判簽約的成本,為以后攫取企業利潤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導致通過人市場約束管理者卸責行為的規制機制的作用大大減弱。其次對于企業員工而言,當企業規模越來越大,生產過程越來越專業化時,他們的專業技能可以使得他們具有一定的壟斷勢力(資產專用性),這一方面提高了他們在與企業管理者也即他們勞動努力的購買者進行談判時的能力,另一方面會導致在企業各種專業工作者間協商各自合
約的成本增加。更重要的是,由于員工擁有企業關于時間、地點的特點情況的知識,這些知識具有一定的專用性,從而形成信息壟斷,管理者只有依賴于這些知識才能做出更準確的決策,因此員工會利用他們所掌握的獨一無二的知識,與管理者進行討價還價。這顯然會導致企業內部交易成本的增加,在作為買方的管理者具有壟斷勢力時,這種內耗更為嚴重,從而影響了企業效率的提高。
(5)集體行動的邏輯。相對于企業內部的各個分部而言,由它們所組成的企業集團是一個相容性的利益集團,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便是它們的公共物品。但是隨著企業集團規模的不斷壯大,有以下幾個原因使得企業不能增進它自身的利益,提供該公共物品:一是企業規模越大,增進企業利益的人獲得的企業總收益的份額就越小,有利于企業的行動得到的報酬就越少(雖然大于他們為此所付出的成本),因此他們就缺乏較強的激勵去獲取該公共物品,即使企業集團能夠獲得一定量的公共物品(利潤),其數量也是遠遠低于最優的水平;二是企業越大,任一個體所能獲得的總收益的份額就越小,小到不足以抵消他為此所支付的成本,因此這部分人不會付出努力只會搭便車;三是企業規模越大,企業的組織成本就越高,這樣為實現一次交易所需的程序可能就越繁瑣,從而提高了交易成本。雖然通過選擇性激勵機制,對企業內的每一個成員區別對待,“賞罰分明”,可以部分解決由以上原因所帶來的搭便車問題,但是企業規模越大,成員越多,做到“賞罰分明”花費的成本就越大,這些成本包括有關企業利益和個人利益的信息成本和度量成本以及獎懲制度的實施成本等。另外,對于大企業內的每個員工而言,他們的行為都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他們具有強烈的搭便車和投機動機。除此之外,在大企業中,每個成員不可能彼此認識,因此企業事實上不可能是個友誼集團,在他們的偏好或者利益不一致甚至沖突時,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各種管理協調費用。也就是說,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展,其利潤不一定增加,但是其成本和各種費用卻是增加的,當邊際成本的增加大于邊際收益的增加時,企業便會失靈。
2 外部環境因素
(1)市場狹小。市場規模的大小限制了社會分工的程度。企業通過縱向一體化,兼并一系列前后相繼的分工組織,以實現交易成本的節約。但是如果市場很狹小,社會分工程度很低,企業通過內化一部分市場交易未必能達到節約交易成本的目的,甚至還可能導致企業組織無法形成。另外,如果雙方交易的頻率很低,或者不牽涉到專用性資產,企業內化市場交易不僅不會減少交易成本,反而會使得管理成本增加,導致企業失靈。
(2)不確定性。企業通過內化市場交易可以部分解決交易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問題,如由信息不對稱、各種策略所導致的不確定性等,但是對技術的變革、需求結構的變化、規章制度的變遷以及經濟周期的變化等所引起的不確定性卻無能為力。威廉姆森在分析治理結構時,也只是假定不確定性的嚴重程度足以要求人們作出關于適應它的連續性決策問題。由此可見,在面對某些不確定性問題時,企業同樣也會出現失靈。
低碳經濟下發展煤炭物流的意義
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手段,改變能源結構,盡可能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其實質在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創建清潔的能源結構。
低碳經濟是我國發展必經之路
氣候變暖所導致的海嘯、地震和惡劣氣候等自然災害日益增多,這些已經引起了國際上越來越多國家和科研機構的重視;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惡化已成為人類發展的共同危機,低碳經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提出的。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與環境問題矛盾更加突出,在我國運行低碳經濟的形勢任務十分緊迫,而且低碳經濟是我國發展必經之路。
低碳經濟對煤炭物流形成倒逼機制
隨著煤炭物流需求的加速增長,低碳經濟對煤炭物流的發展形成倒逼機制。我國的煤炭資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北部,但其消費重心則在東部和南部,這就形成了我國煤炭物流的特色?,F有低水平的煤炭物流破壞了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影響了經濟整體和長遠發展。因此,采取多種科學方式,大力發展更加節能、環保、高效的煤炭物流,已成為我國煤炭物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發展低碳物流是實現低碳經濟的重要措施
煤炭物流業能源消耗大,碳排放量大,煤炭物流在低碳經濟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的能源消耗總量是30.66億噸標準煤,我國物流行業的能源消耗是2.37億噸標準煤,因而我國物流行業的能源消耗占全國能源消耗總量的7.73%,據專家推測如果把企業的物流能耗考慮進來可高達10%以上,這與國際平均水平差距較大,意味著我國煤炭物流在節能降耗等方面還有很大的發掘空間。
我國煤炭物流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
煤炭物流存在于煤炭產品的開發準備、生產過程和銷售活動的全過程中,它是一個由煤炭的供應、生產、銷售、回收和廢棄物物流構成的大系統。它具有物流路線長、節點多、運輸周期長、倉儲限制條件少、作業場所變動頻繁、供應物流占主導地位等特點。目前,我國的煤炭物流發展的狀況是:
煤炭開采嚴重破壞生態環境
對水文環境的影響。在煤炭的開采與洗選作業中,礦井排水、洗煤水、煤矸石淋溶的排放等都會對水文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對地表及地質的影響:井下開采煤炭會造成上覆巖層移動、變形、垮落、直至地表塌陷,對地面構筑物、農田、灌溉設施以及橋梁、鐵路、輸電線路等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對大氣環境的影響。煤炭的儲運、破碎、篩選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粉塵和煤灰,這會造成對大氣的嚴重污染,其中部分可吸入粉塵對人體的危害性還很大。
煤炭配送方式粗放,污染現象十分嚴重
我國目前的煤炭物流經營主體多樣化,運營規模差異大,配送體系總體上仍處于粗放型發展階段。煤炭物流配送的臨時計劃多、急用料多,加劇了配送資源的整合力度不夠、路線規劃不科學、車輛配載不合理等現象的出現。大多數煤炭企業仍采用高污染、高損耗、低效率的傳統物流運作方式,使煤炭在配送和中轉運輸過程中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資源浪費和煤質下降等問題,這不僅影響煤炭企業的經濟效益且對整個社會資源和自然環境也產生不良影響。
煤炭物流信息化程度低,技術手段落后
目前,雖然極少數煤業集團采用了ERP系統,但大多數中小企業仍缺乏相應的煤炭物流信息交換平臺。許多煤炭物流企業采用傳統的信息傳遞和控制方法,無法提供物流監測、訂貨管理、存貨管理等現代物流服務,信息化水平較低、信息共享能力差,不能充分整合資源,從而難以發揮煤炭物流企業間的協同效果,導致煤炭物流成本高、浪費資源嚴重的問題出現。
另外煤炭物流技術的標準化程度低,各種物流功能要素之間難以做到有效銜接和協調發展。各種運輸方式之間標準不統一,不能互相兼容,嚴重影響了聯運裝載率、裝卸設備的荷載率和倉儲空間利用率,因而加重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煤炭物流立法不完善,低碳物流意識淡薄
中國煤炭立法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煤炭行業的市場準入制度不合理;煤炭資源保護的執法力度弱;煤炭資源保護法制宣傳不夠等。這將會導致煤炭行業缺乏規范約束和建設標準,一些污染環境的惡劣現象沒有得到重視和及時制止。
此外,許多煤炭企業重生產、輕環保,導致煤炭的庫存量大、倉儲設施和運輸車輛利用率低的現象出現,進而帶來煤炭資源浪費、碳排放量增大的環境問題,煤炭物流的低碳意識淡薄。
煤炭物流認識不足,缺乏供應鏈管理理念
我國大多數煤炭企業將競爭的焦點放在生產領域的資源擴張、降低成本及提高勞動生產率上,對煤炭物流的認識不足,往往把非生產領域的煤炭物流活動置于附屬地位,采購、倉儲、運輸、配送等物流活動常被分散在不同部門,而沒有將其納入到煤炭物流統一運作與管理的大框架內,缺乏供應鏈管理的理念。
煤炭物流人才匱乏,教育投入力度不足
煤炭物流的快速發展,需要一大批專業的中高低各個層次的優秀物流人才。隨著煤炭物流業的快速發展,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但就目前情況看,煤炭物流管理人員的素質普遍偏低,有些操作人員是從搬運工、倉庫管理員、裝卸工而來。這些人員對操作原理、業務環節的銜接、作業流程、行業標準、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等知之甚少。目前,煤炭物流人才面臨較大缺口,教育投入力度不足,這加劇了煤炭物流人才匱乏的現象。
低碳經濟下發展煤炭物流的策略
煤炭物流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增強抗御市場風險能力,必須變革思想與認識,進而全面提升和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適應低碳經濟的需要,構建具有中國煤炭產業特色的現代物流業,將有利于我國降低碳排放量的國際承諾,為國家長久發展產生積極的深遠的意義。
開發煤炭物流專用設備,改善基礎設施建設
首先針對不同煤炭加工產品,開發應用煤炭物流專用設施以及與之相關的裝卸、倉儲等先進物流設備,其次加快煤炭物流基礎設施的升級和改造,包括倉庫建筑、場站設施、裝卸設備、運輸工具、運輸通道等,促進煤炭物流在運輸、裝卸和流通加工作業環節的更新,改造淘汰落后的工藝技術和高耗能設備,運用先進工藝和裝備,通過技術變革實現節能目標。
例如公路運輸應盡量采用污染和損耗少的運輸交通工具,采用廂式封閉公路煤炭運輸車輛及天然氣、電能等新能源汽車;引進煤炭抑塵技術,保護運輸通道沿線環境,降低運輸過程中煤炭散落造成的損耗與污染;裝卸作業中強制配備自動淋灑、流動淋灑等濕式除塵設施,避免粉塵對環境的污染。
建立煤炭物流配送中心,降低碳排放量
煤炭物流業可以按照市場化運作模式,改變原有的煤炭物流組織和運作方式,即引入第三方物流建立煤炭物流配送中心,改變以往煤炭企業自產自銷,實現從煤炭企業到配送中心再到用戶的現代煤炭物流運作模式。區域性現代化煤炭物流配送中心的建立可加速煤炭物流的發展。其帶來的好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煤炭產品在配送中心可以進行流通加工業務,例如除矸石加工、為管道輸送煤漿進行的煤漿加工、防止煤炭自燃的流通加工等,它們可以滿足不同用戶對煤炭資源的不同需求,滿足用戶多樣化需求以提升產品附加價值,從而提高煤炭利用率。
其次,各煤炭物流配送中心可以通過包銷或買斷方式建立穩固的煤炭資源基地,對煤炭質量進行監控并穩定其價格。而且煤炭物流配送中心可根據煤炭需求企業的具體需求,制定出最佳運輸方案,降低運輸成本,減少碳排放量。
第三,煤炭物流配送中心通過研發煤炭廢棄物流,將利用粉煤灰或深加工的企業納入煤炭物流行業的服務領域,在提高回收率的同時延長了產業鏈,進而減少了碳排放量以減輕對環境的污染。
加強信息化建設,減輕生態環境影響
低碳物流信息化是指借助于計算機信息以及網絡技術等實現對煤炭物流信息的收集、加工和應用,是有效服務低碳社會的有效途徑。通過煤炭物流的信息化,可以降低煤炭物流在服務過程中對有形資源的依賴;通過采用智能信息化手段可以共享煤炭物流供應鏈信息,提高煤炭服務水平與質量,進一步減少煤炭物流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煤炭物流信息系統包括供應鏈上相關企業的供應庫存、配送、煤炭倉儲、運輸、銷售等主要功能模塊以及基礎數據維護、綜合信息查詢、財務管理以及系統維護等輔助功能模塊,實現物流、資金流、數據流和信息流的統一。煤炭物流信息系統的建設,需要依托于企業資源管理系統平臺,最終實現功能齊全、資源共享、服務便捷的目標。
制定低碳物流政策,加大低碳經濟宣傳力度
以上觀點與建議重在微觀層面,相應地宏觀方面我們應該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抓緊解決影響當前煤炭物流業發展的土地、稅收、收費、融資和交通管理等方面的問題。具體的例如:研究制定系統的低碳物流產業政策,清理有關的行政法規,加強對煤炭物流領域的立法研究;引入ISO14064溫室氣體核證管理,發揮政府在低碳發展方面的導向作用,引導企業開發低碳產品和低碳技術,促進形成低碳的生產和消費模式。
低碳經濟倡導的低碳生產、低碳消費以及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替代能源的新理念,目的就是要通過減少碳排量,實現經濟與環境雙贏。低碳經濟是一項新生事物,推廣應用低碳經濟利國利民。因此加大宣傳力度,形成政府推動、市場引導、全民參與的濃厚氛圍將使低碳經濟為廣大民眾所了解、認知,并使發展低碳經濟變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改進煤炭物流管理,實施低碳供應鏈戰略
在煤炭物流宏觀與微觀分析建議的基礎上,我們提出煤炭物流企業發展戰略:實施低碳供應鏈管理。供應鏈管理將原材料供應者、產品生產者、商品營銷者、最終用戶以及物流服務提供商的利益與目標結合在一起,謀求供應鏈成員共贏。低碳供應鏈考量的不僅僅是單個企業,而是整條供應鏈的社會責任與義務,尋求與環境的可持續的和諧發展。所以實施低碳供應鏈管理是解決我國煤炭物流發展問題的有效手段,它有利于煤炭物流核心競爭力的形成。低碳供應鏈管理全新的生態發展觀點將再造煤炭物流管理,低碳供應鏈管理戰略將影響從煤炭物流企業管理目標的建立,組織設計,運營領導與控制的全過程。
加快煤炭物流專業人才培養
低碳經濟條件下煤炭物流發展需要多層次、多技能、多方位的物流行業人才,物流人才培養是發展低碳煤炭物流的必備條件,因此對煤炭物流人才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煤炭物流管理人員特別是高層領導首先應轉變思想觀念,在掌握物流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明確煤炭物流發展目標的基礎上,科學地確定企業發展戰略,其次重視煤炭物流人才管理,加快物流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加大人力資源開發力度,做好煤炭行業現代物流專業人才的引進,提高行業物流人才的質量,滿足行業物流的快速發展。例如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開展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合作等對員工進行培養,還應該鼓勵在職員工進入高校學習,提高其專業水平,進而能夠更好地為企業服務。
結論與展望
煤炭物流在低碳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低碳經濟也需要煤炭物流的支撐。煤炭物流企業將借助低碳經濟的滲透與發展實現行業轉型,并不斷增強競爭力,從而實現我國煤炭物流業新的、跨越式的發展。在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下,尋求建立適合我國煤炭物流行業的發展策略,對于促進整個煤炭物流行業的低碳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分析了我國煤炭物流發展的現狀與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