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4 16:15: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鄉村振興的措施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生態農業旅游發展是鄉村經濟產業的重點項目之一,它不僅能將鄉村與城市緊密連接,成為城市居民放松身心、擁抱大自然的有效方式,還有利于增加農業生產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維護環境生態和諧以及促進現代化新農村建設,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嚴賢春編著,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年正式出版發行的《生態農業旅游》,以生態農業為背景,探討與分析了農業旅游基本理論,并詳盡地介紹生態農業旅游具體實踐措施與涉及到的各類問題,對研究鄉村振興戰略下的生態農業旅游發展有重要借鑒價值?!渡鷳B農業旅游》全篇共七章,主要包括生態農業旅游的基本知識、生態農業旅游者及市場開拓、生態農業旅游資源及產品開發、生態農業旅游環境與保護、生態農業旅游業及運作、生態農業旅游的規劃與實施、生態農業旅游管理等。
該書系統且全面地闡述了生態農業旅游的理論概念與實踐內容,有助于讀者對生態農業旅游產生基本了解。此外,該書還針對丘陵地區的地貌環境特征,提出適合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的“垂直生態觀景模式”,為生態農業旅游多元化模式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方向。通讀全書,不難看出《生態農業旅游》結構清晰、內容全面,可作為農業及旅游類學科的教學輔導用書,也可供林業、農業及旅游業相關工作人員閱讀學習。生態農業旅游是近幾年所興起的一種新型農業發展經營模式,也是一種全新的旅游方式。它在強調農業生產的基礎之上,將生態、農業與旅游項目有機融合,并利用自然生態環境、田園風光、以及獨具特色的農業生產活動與經營模式,吸引廣大游客到鄉村進行風景觀賞、休閑娛樂、放松身心、品味農家風味等休閑活動。
然而,隨著生態農業旅游發展愈發熱烈,一些問題也逐漸突顯。首先,商業化嚴重,鄉村特色不足。許多農業旅游經營者為追求即時利益與城市風貌,經營環境和旅游項目的設計過于商業化,缺乏鄉土風情的獨特魅力,反而會極大地降低對游客的吸引力,不利于旅游經營的長遠發展。其次,服務水平差,缺乏專業人才。因生態農業旅游發展過快,專業人才供不應求,導致行業內部分工作人員職業素質低下、工作態度不端正,從而阻礙生態農業旅游的進一步發展。最后,意識不到位,忽視生態保護。生態農業旅游經營者者往往以商業利益為前提,對生態環境保護不加以重視,而在環境保護措施不完善、部分游客素質不高的情況下,更容易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鄉村振興是國家為建設美麗中國、構建現代化農村所實施的重大舉措,其關鍵在于推動鄉村產業融合,促進城鎮與鄉村的密切聯系,最終實現城鄉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主要以新農村建設為核心,全方位進行振興發展:一是加強人才振興,大力招攬鄉村優質人才,培育專業、實干的農民工作隊伍;二是加強農業振興,借助高新科技構建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與競爭力;三是推動文化振興,強化鄉村思想文明教育,提高農民基本文化水平,弘揚優秀鄉村文化;四是推動生態振興,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維護鄉村自然生態環境。
由此可見,鄉村振興戰略有助于處理生態農業旅游的部分問題,為農業旅游發展提供重要保障,同時,也能讓鄉村振興戰略落于實處,發揮其有效作用。加強基礎建設,發揚鄉村特色。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當在保障當地人民生活基礎的前提下,為生態農業旅游發展提供一定的扶助政策。與此同時,將當地自然風光和特色物產資源融入生態農業旅游項目中,不僅可以彰顯出當地獨特的旅游魅力,吸引更多游客,還有利于促進農業生產,提升經濟效益,實現生態農業旅游的高效發展。注重人才培養,提升服務質量。當地各級部門需要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工作,建立一支以農民為核心的地方人才隊伍,以推動鄉村振興。此外,生態農業旅游經營者還要對相關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服務水平以及當地特色文化進行培訓,以全面提升服務質量,為游客帶去良好的旅游體驗,從而有利于生態農業旅游的長期經營與發展。
重視生態問題,提高保護意識。無論是政府部門或旅游經營者都必須認識到,自然生態環境才是鄉村發展的寶貴財富和源源不斷的后備力量。因此,在生態農業旅游發展過程中,必須要具備生態平衡發展意識,并制定出一系列環境保護規章制度,切實保障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全方位落實,使之成為鄉村振興與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的重要助力?!渡鷳B農業旅游》一書以生態農業旅游理論為基礎,對相關實踐與發展進行了詳細闡述,并包含諸多獨到見解,是一部優秀的生態農業旅游研究著作。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發展生態農業旅游,一方面能有效推動旅游行業發展,為其提供更多機遇,另一方面,還能大力促進鄉村經濟增長,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使鄉村邁向現代化發展道路。
在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眾所周知,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中國發展的基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農業發展提升都國家發展戰略高度,足見未來中國農業必將大展宏圖,農業這一國之基石將更加穩固。
鄉村振興催生好政策。報告指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這對于7億多中國農民來說無疑是一顆“定心丸”,一劑“安心針”,連續14年中央1號文件強調農業工作,安排農業部署,中央到地方始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推動農業改革措施落地生根,廣大農業工作者已經認識到新時代新時期,農業農村將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四川省××縣××鎮是四川盆地腹地出名的的丘區農業大鎮,近年來,鎮黨委政府積極探索農業大鎮向農業強鎮轉型新路子,逐步建立數個“千畝產業”基地,極大吸引了在外務農民工返鄉創業,鄉親們回家建設美麗家鄉責任,為鄉村振興注入一股股新鮮血液。
鄉村振興引領新發展。強調,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足顯國家在農村將有“大手筆”“大作為”,引導農民利用好每一寸土地,運用現代化農業機械、依靠綠色高效農業,多產糧產好糧,即刻成廣大基層干部的“綠色使命”。四川省××縣××鎮積極倡導成立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提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服務,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有效地助推鄉親們脫貧攻堅。
鄉村振興開拓新局面。從建黨之初,我們黨就與農業農村農民產生魚水之情,黨管農村工作是我們的傳統,加強黨在農村的領導依然是我們新時期重要的職責,廣大農村基層黨員干部必須是農民的貼心人,必須是帶領父老鄉親脫貧致富的主心骨。近年來,××縣××鎮農業服務中心將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干部隊伍確立為核心工作,通過組織培訓,考察學習等方式,不斷增強三農干部素質,帶領父老鄉親們不斷探索,不斷創新,鄉鎮脫貧步伐日漸加快。
樹高千尺源于根深,大廈巍峨靠的是地基堅固,鄉村振興戰略讓國之基更穩,祖國必將更加堅實屹立在世界東方,讓我們信心倍增地擼起袖子加油干,在鄉村振興戰略的牽引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一番農村力量。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業技術推廣;農業經濟
目前,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我國提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鄉村振興戰略,特別提出,為加快現代化農業發展,推進農村地區經濟建設,推廣農業技術是首要任務。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下,必須解決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1加強農業技術推廣的必要性
在現代農業發展以及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業技術推廣扮演的角色不可或缺,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承擔起制定種植業發展規劃、農業政策宣傳和開展的責任。另外,農業技術推廣部門還承擔著組織并開展農業技術培訓、防治病蟲害的工作。目前,我國農村在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下得以發展,我國農業技術得以推廣,這必然會使得農民收入有所增長。未來現代化農業發展仍然離不開農業技術推廣,最好加強與高校和企業的合作,以農民為中心,建設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提高農民生產,使鄉村振興成為現實。
2推廣農業技術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
就目前農業技術推廣情況來說,推廣體系不完善是最突出的問題。這是因為農業技術推廣綜合性較強,復雜度高,工作需要借助完備的管理機制和推廣體系。農業市場中許多企業關注自身利益卻不與農業發展相結合,導致農業技術推廣受到阻礙。另外一個問題是經費缺乏保障。農業技術推廣具有公益性,此工作過程中經費主要由政府承擔,但開展工作過程中需大量的經費支持,由于政府所給經費有限,使得推廣工作難以維持,進度受到阻礙。最后,農業技術推廣的工作人員存在的問題。因為農村技術推廣工作環境惡劣,條件艱苦,吸引不了高專業水平人員。因此農村技術推廣人員學歷較低,專業水平較差,綜合素質普遍偏低。加之沒有足夠的經費維持工作人員的培訓,使得隊伍綜合素質提升受到阻礙。另外,目前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站普遍管理不善,定位不準,不利于團隊的建設及其功能的發揮,從而影響農業技術推廣的整體效果。
3推廣農業技術的幾項措施
3.1更加重視農業技術的推廣
將新技術和新品種在廣泛的農村地區進行宣傳和推廣是我國鄉村振興戰略下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目前,針對農業技術和農產品新品種的推廣工作主要依靠各個鄉鎮農村設立的宣傳工作部門和基層推廣站,這些工作的開展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上的統籌協調,這就要求相關部門要對農業技術的推廣給予足夠的認識和關注,積極開展宣傳工作,在了解區域內鄉村農業發展所需要的實際需求的基礎上,給予相應的幫助,使科學的農業技術能夠真正地幫助農民來解決遇到的農業問題,提高農業收入,最終實現農業的進步與發展。
3.2保證資金的合理使用
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制定的大戰略規劃,各級政府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資金流動,這時就必須保證專項資金的合理使用,必須杜絕資金被個別投機分子所利用,而且近些年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資金預算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各級政府可以通過專項撥款的形式來對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及時的監督。此外,還可以通過社會引資的形式來擴大資金規模,更好地用來宣傳推廣農業技術,提高農業技術推廣的實際效果。
3.3提高推廣技術人員的綜合素質
新的農業技術和農業品種的推廣需要大批的專業人才,因此需要建立相應的人才管理機制,通過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和創造良好的待遇條件來吸引專業人才加入農業技術推廣隊伍之中,以此來提高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整體素質。同時,新加入成員需要完成相應的入職培訓,因為工作人員必須根據當地實際情況來開展自己的工作,只有專業技能與實際工作要求能夠完成有效結合,才能實現農業技術推廣的科學性。
3.4豐富推廣方式和途徑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實際生活中的推廣工具多種多樣,我們不應該僅僅局限于目前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使用到的傳統方法,要充分發揮各個鄉鎮基層的推廣站具備的數量多、覆蓋面廣的特點,及時主動地為農民解答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實際問題,還可以運用自媒體平臺來擴大農業技術推廣的力度,使廣大農民可以更加及時便捷地了解到各類農業生產相關信息。另外,加強對農民群體的教育培訓工作也是很有必要的,從思想根本上改變農民的傳統觀念,使其從思想上認同新的農業技術與農業品種是最有效的措施,也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能夠更好發展,農業生產可以更好開展的重中之重。
4結語
為盡快熟悉村情鎮情,駐村工作隊與村委會對接,做好發展規劃同時配合好鎮黨委政府及村委會做好村內各項工作開展。
為全力推動美麗村莊建設、圍繞改善和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參與指導編制村莊規劃,加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公共服務能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美麗宜居村莊”“美麗庭院”建設。
2021年7月28-29日古縣渡鎮龍潭村委會與駐村工作隊一起。1、對村環境衛生進行整治。2、對村電排水站排口進行加固維修工作,同時對施工人員進行安全交底。對三個自然村存在的環境衛生情況、危房舊房、違規建房進行摸底部分照片如下:
2021年7月29日開始工作隊分成2組:為開展鞏固脫貧成果,圍繞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扎實開展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和突發嚴重困難戶等“三類人員”的常態化摸底和定期跟蹤走訪情況如下(部分照片):
2021年7月30日上午9:00
鄱陽縣鄉村振興駐村幫扶工作動員部署暨業務培訓會
為讓駐村工作隊和換屆后的鄉村振興工作隊伍盡快進入角色,熟悉政策業務,推進當前工作,經縣委縣政府研究,決定召開全縣鄉村振興駐村幫扶工作動員部署暨業務培訓會----駐古縣渡鎮龍潭村第一書記鄭軍參會
2021年8月3日上午 古縣渡鎮龍潭村召開會議 古縣渡鎮黨委委員胡志華傳達古縣渡鎮黨委政府會議工作安排第一書記鄭軍參加會議會議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
1、疫苗接種工作2.疫情防控工作3.人居環境衛生工作4.農民建房 違規建房問題 5.農村宅基地6.鄉村振興工作對接幫扶工作隊 形成幫扶計劃 7.安全生產。
2021年8月4日 工作隊對周邊鄉村振興發展比較有特色的、產業扶持突出的兄弟單位,開展項目考察,圍繞“利益鏈條數量不少、利益聯結質量不降、脫貧群眾平均收入不減”的要求,幫助幫扶村發展特色主導產業,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指導用好村級集體資源,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業生產;經濟管理
在新農村建設及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我國農村農業經濟管理的作用越來越明顯。通過開展高效的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可以改善農村地區落后的農業生產條件,優化農業生產方式,形成規?;?、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模式,有效提升地區居民生活品質[1]。隨著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升,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要求不斷提高。應強化農業經濟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體制,進一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步伐,達到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要求。
1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意義
1.1形成現代化的經濟體制
基于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有利于助推農業經濟規范合理發展,轉變傳統發展模式中獨立、分散的經營方式,形成規?;?、現代化以及專業化的農業生產模式,提升農產品生產質量和效率,從而達到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效果。農業經濟是我國經濟建設的工作重點。強化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可以為加快我國經濟建設步伐奠定堅實基礎[2]。
1.2為發展農業經濟提供科學指導
就實際而言,農業生產經營者普遍是中年人。很多農業從業人員沒有接受過專業化培訓和教育,缺乏理論指導,實際生產中僅依靠祖輩多年流傳下來的經驗開展工作,極少存在懂技術的專業化人才[3]。缺少對市場的調查和預測,即便開展市場調查也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導致農業生產和農產品銷售存在不合理的情況。如此一來,生產經營者的經濟收益受到直接影響,也對農業經濟發展造成了阻礙。開展高效的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在農業生產和經營中提供農業技術、經濟知識等作為支撐,定期對農業生產人員進行現代化技術的宣傳和教育,幫助他們提升農業生產質量和效率,幫助他們有效預測市場動向,制訂符合現實需求的銷售計劃,可以提升生產者經濟收入,加快農業經濟建設和發展步伐[4]。
1.3清除農業經濟發展阻礙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國家對農業經濟發展給予了高度關注,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干擾和影響,導致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例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道路交通不便利,不僅給居民出行造成困擾,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產品的銷售和推廣[5]。此外,我國國土遼闊,各地農村地區的地形、氣候等因素存在明顯差異,很多農村地區不具備農業生產的前提條件。地方政府扶持力度較低,加之工程建設等造成耕地面積銳減,使得這些區域農業發展受到很大程度限制。應加強對農業經濟的統籌管理,實現對土地等自然資源的合理化分配,在滿足農產品生產需要的同時,顯著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從而助推農村經濟發展。
2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存在的弊端
2.1管理體制落后
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管理體制落后。這一問題直接導致財務設置不科學、收支程序不規范以及責任落實不到位等一系列問題,阻礙了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受到財務管理體制不健全的影響,財務管理流程混亂。財務人員容易受利益驅使,出現不遵守財務紀律、白條支出等行為。長期以來,我國農村農業經濟受管理體制落后的影響,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存在不相適應的情況,直接造成了經濟管理效率和質量降低,最終影響經濟建設和發展。
2.2工藝設備不先進
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社會進入信息化時代,這給農村農業經濟建設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現階段我國農業生產技術和設備情況看,大型農業自動化生產設備僅存在于少數生產經營者手里,大量生產者運用的技術和設備仍然比較落后。改革開放以后,大量的農村年輕勞動力涌入城市,農村人才流失極為嚴重,農村勞動力水平大大降低,對農業生產技術和設備的更新造成不良的影響。
2.3缺乏規范化意識
農業生產在社會經濟建設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對促進社會發展以及改善人們生活品質具有重大意義。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對于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實際開展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中,存在規范化意識缺失等問題。雖然國家出臺了關于“三農”問題的相關政策和方針,但在實際落實中,很多主管部門沒有認識到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要性,開展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時不夠規范、科學。為了促進自身發展,有的部門對管理制度進行刻意放寬,直接導致農業經濟管理與實際發展相脫軌。
2.4高素質管理人才匱乏
鄉村振興背景下開展高效的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并非易事,需要高素質管理人才的支持。高素質管理人才具體需要滿足以下要求。第一,農業經濟管理人員要具備足夠高的理論知識,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制訂符合地區農業經濟發展要求的計劃和方案,為經濟增長提供有力指導。第二,深入了解農村和農業實際發展情況,特別是農作物的生長習性、影響因素等,為后續提供科學、有效的農作物病害防治措施提供依據。第三,要具備較高的管理能力,通過對農業生產中技術、設備及人員的管理,提升農業經濟管理水平,達到促進區域經濟建設目的。滿足上述要求的高素質管理人才相對較少,主要原因在于農村地區相對偏僻、環境惡劣,很多年輕的人才不愿意投身于農村建設中。同時,農村福利待遇不高,降低了高素質人才入駐的積極性,導致農業經濟管理受到影響。
3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
3.1完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
完善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可以有效提升農業經濟管理水平。在實際工作中,要結合區域建設和發展狀況,對各類經濟資源和發展要素綜合考量,實現資源的優化分配,為開展高效的農業經濟管理提供必要保障。從地方政府角度而言,需要結合地方農業經濟優勢和特點,制定符合區域發展需求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指導該地區開展規范化的農業生產經營工作。除此之外,還應將促進地方經濟建設和發展作為主要目標,培育地方農業經濟特色,確保管理體制的制定和完善更加規范、合理。
3.2對現有設備和工藝進行優化與改良
針對農業經濟建設中存在的設備和工藝落后的問題,一方面,要引進高端的技術、工藝和機械設備,投入農村農業生產和加工中,從而形成工業化、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模式;另一方面,技術和設備的更新優化,需要生產經營者具備相關的操作能力和素養,應通過加強教育和培訓等方式,不斷提升經營者綜合素質水平,以滿足設備和工藝更新的需求。
3.3豐富金融產品
農業經濟管理離不開金融機構的扶持,應從以下方面著手,豐富金融產品。第一,擴大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的規模。金融機構在服務農業經濟建設和管理的過程中,要與城市建設發展有效區別開來,避免直接套用城市發展經驗。應結合農村實際狀況,制定符合地區發展需求的金融策略。與此同時,要加強資金支持,進一步提升農業經濟管理水平。第二,加快構建生態農村金融發展模式,鼓勵和引導綠色產業、綠色能源等進入農村地區,在帶動區域經濟增長的同時,為農業生產創造條件。第三,營造“金融+科技”的農業經濟發展環境,運用大數據、信息網絡等科技手段,有效提升農村金融功能優勢,提升農業經濟管理質量。
3.4引進高素質的管理型人才
基于鄉村振興戰略基礎上提升農業經濟管理水平,還需要重視對高素質管理人才的引進。加強人力資源投入,對農村農業經濟發展戰略進行調整和優化,有效促進區域經濟建設和發展。第一,地方政府要重視引進高素質管理人才,并在政策方面給予一定的傾斜,例如提高薪資待遇水平、解決住房問題等,改善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的待遇,讓他們積極主動投入農業經濟建設中。第二,重視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養。在高校教學中配置相關課程體系,加強就業指導,為農業經濟管理輸送大批人才,真正為推動地區經濟增長提供保障。
8月XX日上午,縣城市管理局組織全局中層以上人員40余人,深入學習貫徹縣十三次黨代會精神。
就深入學習貫徹落實好縣十三次黨代會精神,會議強調:一要提高政治站位。要認真學習領會會議精神,切實將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縣委縣政府的決策部署上來。二要深入學習領會。要把學習貫徹縣十三次黨代會和王清華書記講話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重要政治任務,要原原本本學、逐字逐句學,要學深悟透、學思踐悟、學以致用,自覺把思想和行動、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城市管理工作上貫徹落實。三要高效推進各項工作。結合疫情防控、安全生產、防汛、黨史學習教育、拆違治亂、停車場專項整治、第二生活垃圾處理場及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中心項目、洛河南岸50米綠化帶項目、城區公廁中轉站建設等重點工作,要做到嚴格執法、規范執法、文明執法,高效落實城市精細化管理。要持續打造市容秩序示范道路,加強園林綠化養護管理,提升城鄉環衛一體化水平,不斷完善市政設施,做好城區路燈亮化、規范戶外廣告管理。要加強農村垃圾治理工作,助力鄉村振興,確保全局任務如期保質保量完成。
近日,縣十三次黨代會后,縣鄉村振興局立即召開會議,專題學習黨代會精神,并開展了討論,全體干部職工參加會議。
會議原文學習了縣委書記王清華在縣第十三次黨代會上作的報告,干部職工結合自身工作經歷以及未來展望談體會、談認識、談感受,紛紛表示,要深入學習報告內容,理清工作思路、凝聚發展共識,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繼續弘揚偉大脫貧攻堅精神和“三牛”精神,乘勢而上、接續奮斗。
會議要求,一要強化共識,提高認識。要進一步強化思想認識,扛牢政治責任,認真研讀王清華書記在黨代會上所作報告,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壓緊壓實責任,將學習效果全面轉化為工作成效。二要明確重點,把牢方向。要圍繞報告確定的目標任務,正確工作定位,全面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各項工作,確保政策連續性,推動工作平穩有序轉型過渡,補齊短板、加固底板,提升工作成效。三要真抓實干,砥礪奮進。要以黨史學習教育為有利契機,在防返貧監測和幫扶、項目實施等方面系統謀劃、統籌推進。要扎實推進“五大振興”,突出抓好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改善、鄉風文明等工作,努力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征程中作示范勇爭先。
8月XX日下午,縣人社局組織機關干部職工召開專題會議,全文學習《縣委工作報告》,結合實際座談討論、暢談體會。
圍繞如何更好地貫徹落實黨代會精神,會議強調:一要強化學習,提高認識,統一思想抓落實。系統上下要迅速掀起學習,扎實開展好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在既定的五大類20項為民實事基礎上,重點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事項。持續開展人社業務比武練兵活動,提升人員職業素養,強化實踐能力、服務水平。二要明確任務,強化措施,擔當作為抓落實。要梳理黨代會提出的總體目標和主要措施,找準人社工作契合點,確保黨代會精神在人社落地見效。要在“穩就業”“擴就業”“促創業”“強培訓”“重培養”“抓創建”上下功夫。要深入開展“萬人助萬企”“局(股)長走流程”專項活動,做到件件有舉措,事事有回音,推動人社惠民政策和服務更快更好惠及企業群眾。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全力抓好黨風廉政建設、安全生產、疫情防控、審計整改等工作。三要轉變作風,強化保障,統籌兼顧抓落實。突出黨建引領,提升能力;夯實隊伍建設,團結奮進;加強作風建設,正風肅紀;嚴守底線紅線,恪盡職守。
近日,徐家灣鄉組織全體干部職工召開貫徹落實縣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專題會議。
會議傳達了縣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認真學習了縣委書記王清華在縣第十三次黨代會上所作的報告。就做好下步工作,會議強調:一要認真學習,學深悟透強引領。要結合工作實際,組織鄉村干部反復學、認真學,真正做到融會貫通、消化吸收,從而用全會精神來指導日常工作。二要統籌結合,苦干實干創新績。要堅持在學中干,在干中學,將學習領悟與疫情防控、鄉村振興、安全生產、項目建設等工作相結合,確保各項工作落實落細。要持續做好疫情防控政策宣傳,做好疫苗接種、卡點值班值守、返鄉人員管控等,守護一方凈土。要持續做好災后恢復重建,緊盯項目進度,確保工程質量。三要立足長遠,科學謀劃開新局。要積極融入縣域發展大局,以建成“三區兩縣一基地”為指引,找好、找準優勢定位與發展方向,搶抓機遇、守成創新,著眼長遠、科學謀劃,促進鄉域經濟實現跨越發展。
鄉村振興,文化為魂。鄉村文化振興為鄉村振興走訪座談各地干部群眾和文化專兼職人員,實地查看農村文化設施建設,認真聽取各方面意見建議,對全市加強農村文化工作、推進鄉村文化振興進行了調查和思考?,F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市農村文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群眾對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對發展農村文化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村文化整體呈現出昂揚發展之勢。宜城市農村文化發展當前主要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以廣場舞為引領的群眾文化活動自發興起。這幾年,廣場舞以其簡便易學、門檻低易組織、娛樂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點,為廣大婦女所接受,迅速從城市傳向農村,成為我市農村群眾文化生活的一個最大亮點。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區)村村都有跳廣場舞的。有的鎮(辦)每個群眾居住相對集中的地方都有。鄭集鎮初步統計,全鎮有80余支廣場舞隊伍。廣場舞的興起讓農村干部群眾看到了農村文化活動的魅力,也激發了農村群眾進一步開展文化體育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玩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等不少傳統節目也在群眾的期盼中走上了舞臺,健身器材開始遍布農村大小廣場,健身步道在經濟條件較好的鎮(辦)推出,農村(街區)公園建設也提上一些鎮(辦)村的工作日程。群眾文化生活不斷興起,地方順勢而為,形成了一個亟待蓬勃發展的局面。
2、文化體育活動設施建設不斷跟進。按照省有關文件要求,宜城市10個鎮(辦)文化站已全部更名為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中心設有圖書閱覽室、教育培訓室、多功能活動廳,鎮(辦)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動廣場,面積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區)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農家書屋改造成了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都設有圖書閱覽室,還增設了電子閱覽室、文化娛樂室。大多數行政村已經在村級辦公場所附近修建了村級文化活動廣場;有的鎮(辦)不僅實現了廣場的全履蓋,還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對集中的地方興建了廣場;有的鎮(辦)在修建村級文化活動廣場時,還在附近增設了文體設施、兒童娛樂設施,大大豐富和方便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3、農村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成為自覺。在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鄉愁、留下記憶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保護農耕文化、保護農村傳統文化的自覺在全市不斷增強。行動較快、影響較大的有,流水多次舉辦過民俗文化節,劉猴爭資千萬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館,流水歐集村正在籌建農耕文化展覽館等等。其他的,有的自發對傳統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跡進行清理和保護;有的主動對本地傳統文化劇目進行發掘和繼承;有的積極對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申報和傳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終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組地名文化、村里歷史人物、村里歷史事件等等這些特有的傳統文化,融入到當今農村社會生活中,去展示、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去涵養、教化人們。
4、農村文化產業逐步發展。文化作為一種產業來發展,一般需要與其他產業進行嫁接,以帶來更多的經濟價值。宜城市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最早的是農家樂,是以農村飲食文化相結合的產業,其中,小河高康、南營萬洋、雷河鄂西等地較為有名。后來,又有現代農業與傳統農耕文化相結合,產生的采摘園、種植園等等。文化產業發展到現在,更多的則是與旅游休閑相結合。在這方面,我市最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兩年發展起來的醉美鶯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龐居洞,流水歐樂寨、馬頭寨、松林寺,劉猴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萊公山,板橋少數民族特色村等等,都還在規劃和建設中。而劉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臺,孔灣的夫子崖、萬壽寺等等,也走進了人們的視野,有待成為開發的對象。
二、全市農村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盡管宜城全市農村文化建設現在處在一個向上發展的重要階段,但實際上問題更多、困難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決問題,更需要正確引導。
1、群眾文化活動單一,參與群體單一。當前,農村最活躍、最健康的群眾文化活動就是廣場舞。這個活動從自發興起到一枝獨秀,既有其自身優勢,也反映出農村留守婦女的需求,更說明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缺乏。婦女的廣場舞能夠興起因為開展起來很容易,而開展其他活動往往會因活動場地、活動器材以及安全、環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約。現在看,宜城市農村大多數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娛樂方式仍是抹牌賭博;年輕人農閑時主要靠看電視、上網打發時間,有的追劇,有的上網玩游戲,有的手機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機,既耽誤學習又傷害身體。所以,總體上,全市農村群眾文化活動還是非常缺乏、非常單一的,迫切需要基層有組織、有目的地來加強群眾文化建設,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
2、文化產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務需改進。文化部門送電影、送戲下鄉活動開展較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質量不高、群眾需求不大、放映場地有限等,觀看人員始終十分稀少;農家書屋在改為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后,由于圖書不多、更新不及時、群眾讀書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絕大多數人都認為農家書屋基本處于閑置狀態;架設到村組的“村村響”群眾反映一年到頭也難得響一回。這些問題說明上級文化部門對群眾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夠,提供的服務與日益興起的廣場舞等活動對接不夠,沒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用到回應群眾需求上,用到改進服務方式上。在廣場建設上,有的部門對廣場位置、廣場面積、建設標準提出的要求不切實際,不利于把廣場建到人群相對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廣場小型化,不利于建設多個小廣場。還有的部門認為體育器材、文體設施應配給學校,對村級文體設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導致一些村至今還沒有可供群眾娛樂的文體設施。
3、改革后的鎮、村文化服務部門功能缺失,指導管理缺位。鎮級文化站改為綜合文化體育服務中心后,定性為民辦非企業,經費缺乏,人員核減為2—3人;工資除站長與綜改辦簽定合同達每年2.8萬元外,其余人員一般每年在1.5—2萬元之間;不少同志還肩負有包村駐點等工作任務,平時難以集中精力抓好農村群眾文化工作,指導督促服務跟不上,落實上級文化政策沒有力度。村一級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因實為農家書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現在設立不久,大多數村對其職責、任務、分管領導、具體管理人員未予明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幾乎沒有運轉,同樣在農村群眾心目中沒有什么位置。
4、農村文化隊伍建設不夠,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經費缺乏、平時少有人重視,全市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嚴重滯后,除個別鎮(辦)稍有組織外,其他根本沒有自己的宣傳隊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傳任務和比賽活動時,大多鎮(辦)只得利用群眾自發創辦的廣場舞隊臨時培訓后拉出來上場。同時,農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別是一些專業人才急需要發掘和培養。調研了解到,近幾年,市里只舉辦過一次太極拳培訓班,且時間太短,只有一個星期,僅學了點皮毛,回來后根本不能組織指導其他人學習。全市廣場舞的指導員大多也是自己先跟著電視、電腦學習,爾后再培訓隊伍的。王集龐居村拿出的傳統劇目二人轉、黃梅戲等等都是自學自編自演的。在一些農村傳統文化劇目的傳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輕人來學習,但實際愿學的人非常少;有些村會的人都六七十歲了,再沒人學可能就要失傳。
5、農村文化政策在基層落實不夠,發展機遇沒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層落實不夠好,農村文化發展的良好機遇沒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中,因未達到中央提出的“三館(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標準而錯失機遇,近年又提出了創建省級示范區,仍然因未達標而失去機遇。這兩年,在鎮文化站人員配備上,如按上級文件要求,應實行縣聘鄉用,每站不少于2人;現在只有鄢城落實到位。并且,政策還要求各地免費開放“三館一站”,財政納入預算進行補貼,其中撥給鄉鎮的每鎮(辦)國家補2.5萬元,地方配套2.5萬元。實際上宜城市從2017年才開始執行,且只把國家補貼的2.5萬元撥給了鄉鎮,作為專門文化費用;而大多數鎮(辦)并沒有把這筆費用撥給文化部門使用。
6、農村傳統文化傳承難,留住難。在農村文化工作被邊緣化的今天,尤其是慣有的文化意識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農村傳統文化的傳承非常難。一是一些地方傳統文化劇目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因耗費精力大、起不到養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學。如,劉猴鄧沖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孔灣鐘崗村的《五馬破曹》(傳統劇目)等至今沒找到合適人選。二是群眾接受到的傳統民風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農村多年活動開展少,經濟不活躍,外出打工多,對傳統文化的宣講更是缺少陣地、缺少平臺,農村有什么風俗、有什么習慣,不少年輕人完全不清楚。三是傳統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發現少,原汁原味的農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護。劉猴云臺村有一地叫娘娘臺,臺前有一大片花櫟樹林,每天早上娘娘臺上就云霧繚繞,村子由此得名;后來由于沒有人保護,花櫟樹林被砍掉后,這一現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護意識淡漠,保護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遺跡遭到破壞。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損毀非常嚴重,歐集村的古跡“一碗水”也被人為損壞。此類現象還多有存在。
7、農村文化產業打造難,扶持難。宜城市不少地方發展農村文化產業主要還是盯著文化旅游產業。但發展到現在,除了流水的醉美鶯河,還有些旅游休閑價值,還有些經濟效益,給群眾帶來了些好處。但我們了解到,鶯河的質量和檔次并不高,農耕文化元素東拼西湊的很多,景區規模小、占地面積小,但就是這樣一個景區,現投入在千萬元以上。可見,要發展這樣的文化旅游產業,資金壓力會很大,規劃能力、設計水平、建設檔次還不一定跟得上來。這也是流水歐集、馬頭、劉猴錢灣等一些地方,雖然具有一定的資源卻一時難以發展起來的原因。但還是感到,這些產業始終沒有邁開步子或者沒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與宜城市產業發展方向、旅游產業謀劃布局、領導戰略決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著較大的關系。
8、農村文化產業思路不開闊,創新意識不強。說到農村文化產業,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農村文化旅游產業,多數還是離不開傳統文化資源的利用;而實際上許多與農村生活息息相關的農家餐飲、農家庭院、農家房屋、農家器物、農耕用具、農村種養殖、農村典型人物、農村生活環境、農村傳統編制、農村特色產品制造等等,其實都是農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貼上文化標簽,都可以打造成農村文化產業。但是這些年來,除了梅緣農資今年舉辦過“十泉食美”稻香節、把稻米貼上了文化標簽外,其他的幾乎沒有這方面的創舉。這說明在大家思想當中還沒有這方面的概念,還沒有認真思考過,也沒有行動過。可見,大家發展文化產業的眼界還不寬,思路還是狹隘的;要么說明大家缺乏積極作為的進取精神和創新意識,還在等著天上掉下餡餅。
三、全市實施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的幾點建議
結合調研了解到的宜城市文化建設的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主要就下一步市里如何高點定位、科學謀劃、有力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戰略實施提幾點建議:
1、正確認識,科學決策。要充分認識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性。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是五大振興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為文化振興是振興的魂,只有有了魂,鄉村振興才能形神兼備,才有靈氣,才有內涵。否則就是單調的發展,不是真正的振興。作為決策者,不可只談發展,不談振興,必須思考振興之魂,必須融文化于發展。其次,要正確認識文化的性質和特點,認真學習、研究、掌握鄉村文化建設的規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寬泛的,文化是獨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統的;如何把握,如何推進?對決策者來說,更是一個難題,但不是無解這題。決策者唯有據實而行,科學施策,精準發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2、總覽全局,統籌謀劃。長久做好鄉村文化振興工作,不僅要站在鄉村振興的高度去對待去推進,還應站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高度去謀劃去落實。既要綜合考慮農村文化與農村產業、農村人才、農村生態等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問題,還要考慮農村文化與農村教育、與農村人口、與農村經濟、與農村社會治理、與民族團結等其他工作如何銜接、如何照應的問題??傊?,是希望市級層面有一個考慮周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鄉村文化振興的總盤子;既有長期的、總體的、具有指導意義的規劃,又有近期的、可操作的實施辦法。同時,也建議每個鎮(辦)、每個村都研究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或規劃。比如,鎮里、村里有什么文化資源,都一一擺出來,哪些需要發掘、哪些需要傳承、哪些需要作為文化元素、哪些需要展示、哪些需要打造成產業,要有所思考、有所打算;沒有文化資源的,有什么創新的點子、想做些什么文章,也要擺出來,也要進行謀劃。這也可以讓領導摸清大家的底子,摸清大家的思路,便于通盤考慮,科學謀劃,合理部署,統籌推進。
3、把握重點,著力推進。全市鄉村文化振興既包括群眾文化活動的振興,也包括傳統農耕文化的振興,還包括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振興等,內容多,頭緒多,困難多,問題多。建議從解決問題、積極引導出發,重點抓好兩方面工作。一方面是要切實抓好當前的農村群眾文化活動,解決好群眾的所需所盼;另一面是要切實推進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尤其應在文化旅游產業上力爭實現更大突破。農村群眾文化活動要圍繞群眾需求,著力引導各地建好村級群眾文化活動廣場和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等活動場地和文體設施,理順農村文化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落實好中央文化政策和上級有關要求。對文化旅游產業,市級領導要真重視、真發展,要拿在手中,用好政策,用好資源,重點扶持,重點打造,力爭形成品牌,形成亮點,全力追趕周邊縣(市)。
,走訪座談各地干部群眾和文化專兼職人員,實地查看農村文化設施建設,認真聽取各方面意見建議,對全市加強農村文化工作、推進鄉村文化振興進行了調查和思考。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市農村文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群眾對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對發展農村文化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村文化整體呈現出昂揚發展之勢。宜城市農村文化發展當前主要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以廣場舞為引領的群眾文化活動自發興起。這幾年,廣場舞以其簡便易學、門檻低易組織、娛樂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點,為廣大婦女所接受,迅速從城市傳向農村,成為我市農村群眾文化生活的一個最大亮點。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區)村村都有跳廣場舞的。有的鎮(辦)每個群眾居住相對集中的地方都有。鄭集鎮初步統計,全鎮有80余支廣場舞隊伍。廣場舞的興起讓農村干部群眾看到了農村文化活動的魅力,也激發了農村群眾進一步開展文化體育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玩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等不少傳統節目也在群眾的期盼中走上了舞臺,健身器材開始遍布農村大小廣場,健身步道在經濟條件較好的鎮(辦)推出,農村(街區)公園建設也提上一些鎮(辦)村的工作日程。群眾文化生活不斷興起,地方順勢而為,形成了一個亟待蓬勃發展的局面。
2、文化體育活動設施建設不斷跟進。按照省有關文件要求,宜城市10個鎮(辦)文化站已全部更名為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中心設有圖書閱覽室、教育培訓室、多功能活動廳,鎮(辦)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動廣場,面積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區)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農家書屋改造成了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都設有圖書閱覽室,還增設了電子閱覽室、文化娛樂室。大多數行政村已經在村級辦公場所附近修建了村級文化活動廣場;有的鎮(辦)不僅實現了廣場的全履蓋,還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對集中的地方興建了廣場;有的鎮(辦)在修建村級文化活動廣場時,還在附近增設了文體設施、兒童娛樂設施,大大豐富和方便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3、農村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成為自覺。在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鄉愁、留下記憶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保護農耕文化、保護農村傳統文化的自覺在全市不斷增強。行動較快、影響較大的有,流水多次舉辦過民俗文化節,劉猴爭資千萬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館,流水歐集村正在籌建農耕文化展覽館等等。其他的,有的自發對傳統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跡進行清理和保護;有的主動對本地傳統文化劇目進行發掘和繼承;有的積極對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申報和傳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終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組地名文化、村里歷史人物、村里歷史事件等等這些特有的傳統文化,融入到當今農村社會生活中,去展示、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去涵養、教化人們。
4、農村文化產業逐步發展。文化作為一種產業來發展,一般需要與其他產業進行嫁接,以帶來更多的經濟價值。宜城市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最早的是農家樂,是以農村飲食文化相結合的產業,其中,小河高康、南營萬洋、雷河鄂西等地較為有名。后來,又有現代農業與傳統農耕文化相結合,產生的采摘園、種植園等等。文化產業發展到現在,更多的則是與旅游休閑相結合。在這方面,我市最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兩年發展起來的醉美鶯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龐居洞,流水歐樂寨、馬頭寨、松林寺,劉猴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萊公山,板橋少數民族特色村等等,都還在規劃和建設中。而劉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臺,孔灣的夫子崖、萬壽寺等等,也走進了人們的視野,有待成為開發的對象。
二、全市農村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盡管宜城全市農村文化建設現在處在一個向上發展的重要階段,但實際上問題更多、困難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決問題,更需要正確引導。
1、群眾文化活動單一,參與群體單一。當前,農村最活躍、最健康的群眾文化活動就是廣場舞。這個活動從自發興起到一枝獨秀,既有其自身優勢,也反映出農村留守婦女的需求,更說明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缺乏。婦女的廣場舞能夠興起因為開展起來很容易,而開展其他活動往往會因活動場地、活動器材以及安全、環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約。現在看,宜城市農村大多數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娛樂方式仍是抹牌賭博;年輕人農閑時主要靠看電視、上網打發時間,有的追劇,有的上網玩游戲,有的手機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機,既耽誤學習又傷害身體。所以,總體上,全市農村群眾文化活動還是非常缺乏、非常單一的,迫切需要基層有組織、有目的地來加強群眾文化建設,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
2、文化產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務需改進。文化部門送電影、送戲下鄉活動開展較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質量不高、群眾需求不大、放映場地有限等,觀看人員始終十分稀少;農家書屋在改為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后,由于圖書不多、更新不及時、群眾讀書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絕大多數人都認為農家書屋基本處于閑置狀態;架設到村組的“村村響”群眾反映一年到頭也難得響一回。這些問題說明上級文化部門對群眾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夠,提供的服務與日益興起的廣場舞等活動對接不夠,沒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用到回應群眾需求上,用到改進服務方式上。在廣場建設上,有的部門對廣場位置、廣場面積、建設標準提出的要求不切實際,不利于把廣場建到人群相對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廣場小型化,不利于建設多個小廣場。還有的部門認為體育器材、文體設施應配給學校,對村級文體設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導致一些村至今還沒有可供群眾娛樂的文體設施。
3、改革后的鎮、村文化服務部門功能缺失,指導管理缺位。鎮級文化站改為綜合文化體育服務中心后,定性為民辦非企業,經費缺乏,人員核減為2—3人;工資除站長與綜改辦簽定合同達每年2.8萬元外,其余人員一般每年在1.5—2萬元之間;不少同志還肩負有包村駐點等工作任務,平時難以集中精力抓好農村群眾文化工作,指導督促服務跟不上,落實上級文化政策沒有力度。村一級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因實為農家書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現在設立不久,大多數村對其職責、任務、分管領導、具體管理人員未予明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幾乎沒有運轉,同樣在農村群眾心目中沒有什么位置。
4、農村文化隊伍建設不夠,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經費缺乏、平時少有人重視,全市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嚴重滯后,除個別鎮(辦)稍有組織外,其他根本沒有自己的宣傳隊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傳任務和比賽活動時,大多鎮(辦)只得利用群眾自發創辦的廣場舞隊臨時培訓后拉出來上場。同時,農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別是一些專業人才急需要發掘和培養。調研了解到,近幾年,市里只舉辦過一次太極拳培訓班,且時間太短,只有一個星期,僅學了點皮毛,回來后根本不能組織指導其他人學習。全市廣場舞的指導員大多也是自己先跟著電視、電腦學習,爾后再培訓隊伍的。王集龐居村拿出的傳統劇目二人轉、黃梅戲等等都是自學自編自演的。在一些農村傳統文化劇目的傳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輕人來學習,但實際愿學的人非常少;有些村會的人都六七十歲了,再沒人學可能就要失傳。
5、農村文化政策在基層落實不夠,發展機遇沒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層落實不夠好,農村文化發展的良好機遇沒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中,因未達到中央提出的“三館(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標準而錯失機遇,近年又提出了創建省級示范區,仍然因未達標而失去機遇。這兩年,在鎮文化站人員配備上,如按上級文件要求,應實行縣聘鄉用,每站不少于2人;現在只有鄢城落實到位。并且,政策還要求各地免費開放“三館一站”,財政納入預算進行補貼,其中撥給鄉鎮的每鎮(辦)國家補2.5萬元,地方配套2.5萬元。實際上宜城市從2017年才開始執行,且只把國家補貼的2.5萬元撥給了鄉鎮,作為專門文化費用;而大多數鎮(辦)并沒有把這筆費用撥給文化部門使用。
6、農村傳統文化傳承難,留住難。在農村文化工作被邊緣化的今天,尤其是慣有的文化意識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農村傳統文化的傳承非常難。一是一些地方傳統文化劇目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因耗費精力大、起不到養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學。如,劉猴鄧沖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孔灣鐘崗村的《五馬破曹》(傳統劇目)等至今沒找到合適人選。二是群眾接受到的傳統民風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農村多年活動開展少,經濟不活躍,外出打工多,對傳統文化的宣講更是缺少陣地、缺少平臺,農村有什么風俗、有什么習慣,不少年輕人完全不清楚。三是傳統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發現少,原汁原味的農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護。劉猴云臺村有一地叫娘娘臺,臺前有一大片花櫟樹林,每天早上娘娘臺上就云霧繚繞,村子由此得名;后來由于沒有人保護,花櫟樹林被砍掉后,這一現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護意識淡漠,保護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遺跡遭到破壞。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損毀非常嚴重,歐集村的古跡“一碗水”也被人為損壞。此類現象還多有存在。
7、農村文化產業打造難,扶持難。宜城市不少地方發展農村文化產業主要還是盯著文化旅游產業。但發展到現在,除了流水的醉美鶯河,還有些旅游休閑價值,還有些經濟效益,給群眾帶來了些好處。但我們了解到,鶯河的質量和檔次并不高,農耕文化元素東拼西湊的很多,景區規模小、占地面積小,但就是這樣一個景區,現投入在千萬元以上??梢?,要發展這樣的文化旅游產業,資金壓力會很大,規劃能力、設計水平、建設檔次還不一定跟得上來。這也是流水歐集、馬頭、劉猴錢灣等一些地方,雖然具有一定的資源卻一時難以發展起來的原因。但還是感到,這些產業始終沒有邁開步子或者沒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與宜城市產業發展方向、旅游產業謀劃布局、領導戰略決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著較大的關系。
8、農村文化產業思路不開闊,創新意識不強。說到農村文化產業,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農村文化旅游產業,多數還是離不開傳統文化資源的利用;而實際上許多與農村生活息息相關的農家餐飲、農家庭院、農家房屋、農家器物、農耕用具、農村種養殖、農村典型人物、農村生活環境、農村傳統編制、農村特色產品制造等等,其實都是農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貼上文化標簽,都可以打造成農村文化產業。但是這些年來,除了梅緣農資今年舉辦過“十泉食美”稻香節、把稻米貼上了文化標簽外,其他的幾乎沒有這方面的創舉。這說明在大家思想當中還沒有這方面的概念,還沒有認真思考過,也沒有行動過??梢姡蠹野l展文化產業的眼界還不寬,思路還是狹隘的;要么說明大家缺乏積極作為的進取精神和創新意識,還在等著天上掉下餡餅。
三、全市實施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的幾點建議
結合調研了解到的宜城市文化建設的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主要就下一步市里如何高點定位、科學謀劃、有力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戰略實施提幾點建議:
1、正確認識,科學決策。要充分認識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性。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是五大振興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為文化振興是振興的魂,只有有了魂,鄉村振興才能形神兼備,才有靈氣,才有內涵。否則就是單調的發展,不是真正的振興。作為決策者,不可只談發展,不談振興,必須思考振興之魂,必須融文化于發展。其次,要正確認識文化的性質和特點,認真學習、研究、掌握鄉村文化建設的規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寬泛的,文化是獨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統的;如何把握,如何推進?對決策者來說,更是一個難題,但不是無解這題。決策者唯有據實而行,科學施策,精準發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2、總覽全局,統籌謀劃。長久做好鄉村文化振興工作,不僅要站在鄉村振興的高度去對待去推進,還應站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高度去謀劃去落實。既要綜合考慮農村文化與農村產業、農村人才、農村生態等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問題,還要考慮農村文化與農村教育、與農村人口、與農村經濟、與農村社會治理、與民族團結等其他工作如何銜接、如何照應的問題??傊窍M屑墝用嬗幸粋€考慮周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鄉村文化振興的總盤子;既有長期的、總體的、具有指導意義的規劃,又有近期的、可操作的實施辦法。同時,也建議每個鎮(辦)、每個村都研究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或規劃。比如,鎮里、村里有什么文化資源,都一一擺出來,哪些需要發掘、哪些需要傳承、哪些需要作為文化元素、哪些需要展示、哪些需要打造成產業,要有所思考、有所打算;沒有文化資源的,有什么創新的點子、想做些什么文章,也要擺出來,也要進行謀劃。這也可以讓領導摸清大家的底子,摸清大家的思路,便于通盤考慮,科學謀劃,合理部署,統籌推進。
3、把握重點,著力推進。全市鄉村文化振興既包括群眾文化活動的振興,也包括傳統農耕文化的振興,還包括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振興等,內容多,頭緒多,困難多,問題多。建議從解決問題、積極引導出發,重點抓好兩方面工作。一方面是要切實抓好當前的農村群眾文化活動,解決好群眾的所需所盼;另一面是要切實推進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尤其應在文化旅游產業上力爭實現更大突破。農村群眾文化活動要圍繞群眾需求,著力引導各地建好村級群眾文化活動廣場和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等活動場地和文體設施,理順農村文化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落實好中央文化政策和上級有關要求。對文化旅游產業,市級領導要真重視、真發展,要拿在手中,用好政策,用好資源,重點扶持,重點打造,力爭形成品牌,形成亮點,全力追趕周邊縣(市)。
走訪座談各地干部群眾和文化專兼職人員,實地查看農村文化設施建設,認真聽取各方面意見建議,對全市加強農村文化工作、推進鄉村文化振興進行了調查和思考?,F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市農村文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群眾對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對發展農村文化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村文化整體呈現出昂揚發展之勢。宜城市農村文化發展當前主要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以廣場舞為引領的群眾文化活動自發興起。這幾年,廣場舞以其簡便易學、門檻低易組織、娛樂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點,為廣大婦女所接受,迅速從城市傳向農村,成為我市農村群眾文化生活的一個最大亮點。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區)村村都有跳廣場舞的。有的鎮(辦)每個群眾居住相對集中的地方都有。鄭集鎮初步統計,全鎮有80余支廣場舞隊伍。廣場舞的興起讓農村干部群眾看到了農村文化活動的魅力,也激發了農村群眾進一步開展文化體育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玩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等不少傳統節目也在群眾的期盼中走上了舞臺,健身器材開始遍布農村大小廣場,健身步道在經濟條件較好的鎮(辦)推出,農村(街區)公園建設也提上一些鎮(辦)村的工作日程。群眾文化生活不斷興起,地方順勢而為,形成了一個亟待蓬勃發展的局面。
2、文化體育活動設施建設不斷跟進。按照省有關文件要求,宜城市10個鎮(辦)文化站已全部更名為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中心設有圖書閱覽室、教育培訓室、多功能活動廳,鎮(辦)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動廣場,面積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區)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農家書屋改造成了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都設有圖書閱覽室,還增設了電子閱覽室、文化娛樂室。大多數行政村已經在村級辦公場所附近修建了村級文化活動廣場;有的鎮(辦)不僅實現了廣場的全履蓋,還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對集中的地方興建了廣場;有的鎮(辦)在修建村級文化活動廣場時,還在附近增設了文體設施、兒童娛樂設施,大大豐富和方便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3、農村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成為自覺。在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鄉愁、留下記憶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保護農耕文化、保護農村傳統文化的自覺在全市不斷增強。行動較快、影響較大的有,流水多次舉辦過民俗文化節,劉猴爭資千萬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館,流水歐集村正在籌建農耕文化展覽館等等。其他的,有的自發對傳統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跡進行清理和保護;有的主動對本地傳統文化劇目進行發掘和繼承;有的積極對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申報和傳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終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組地名文化、村里歷史人物、村里歷史事件等等這些特有的傳統文化,融入到當今農村社會生活中,去展示、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去涵養、教化人們。
4、農村文化產業逐步發展。文化作為一種產業來發展,一般需要與其他產業進行嫁接,以帶來更多的經濟價值。宜城市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最早的是農家樂,是以農村飲食文化相結合的產業,其中,小河高康、南營萬洋、雷河鄂西等地較為有名。后來,又有現代農業與傳統農耕文化相結合,產生的采摘園、種植園等等。文化產業發展到現在,更多的則是與旅游休閑相結合。在這方面,我市最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兩年發展起來的醉美鶯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龐居洞,流水歐樂寨、馬頭寨、松林寺,劉猴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萊公山,板橋少數民族特色村等等,都還在規劃和建設中。而劉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臺,孔灣的夫子崖、萬壽寺等等,也走進了人們的視野,有待成為開發的對象。
二、全市農村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盡管宜城全市農村文化建設現在處在一個向上發展的重要階段,但實際上問題更多、困難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決問題,更需要正確引導。
1、群眾文化活動單一,參與群體單一。當前,農村最活躍、最健康的群眾文化活動就是廣場舞。這個活動從自發興起到一枝獨秀,既有其自身優勢,也反映出農村留守婦女的需求,更說明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缺乏。婦女的廣場舞能夠興起因為開展起來很容易,而開展其他活動往往會因活動場地、活動器材以及安全、環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約。現在看,宜城市農村大多數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娛樂方式仍是抹牌賭博;年輕人農閑時主要靠看電視、上網打發時間,有的追劇,有的上網玩游戲,有的手機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機,既耽誤學習又傷害身體。所以,總體上,全市農村群眾文化活動還是非常缺乏、非常單一的,迫切需要基層有組織、有目的地來加強群眾文化建設,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
2、文化產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務需改進。文化部門送電影、送戲下鄉活動開展較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質量不高、群眾需求不大、放映場地有限等,觀看人員始終十分稀少;農家書屋在改為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后,由于圖書不多、更新不及時、群眾讀書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絕大多數人都認為農家書屋基本處于閑置狀態;架設到村組的“村村響”群眾反映一年到頭也難得響一回。這些問題說明上級文化部門對群眾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夠,提供的服務與日益興起的廣場舞等活動對接不夠,沒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用到回應群眾需求上,用到改進服務方式上。在廣場建設上,有的部門對廣場位置、廣場面積、建設標準提出的要求不切實際,不利于把廣場建到人群相對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廣場小型化,不利于建設多個小廣場。還有的部門認為體育器材、文體設施應配給學校,對村級文體設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導致一些村至今還沒有可供群眾娛樂的文體設施。
3、改革后的鎮、村文化服務部門功能缺失,指導管理缺位。鎮級文化站改為綜合文化體育服務中心后,定性為民辦非企業,經費缺乏,人員核減為2—3人;工資除站長與綜改辦簽定合同達每年2.8萬元外,其余人員一般每年在1.5—2萬元之間;不少同志還肩負有包村駐點等工作任務,平時難以集中精力抓好農村群眾文化工作,指導督促服務跟不上,落實上級文化政策沒有力度。村一級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因實為農家書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現在設立不久,大多數村對其職責、任務、分管領導、具體管理人員未予明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幾乎沒有運轉,同樣在農村群眾心目中沒有什么位置。
4、農村文化隊伍建設不夠,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經費缺乏、平時少有人重視,全市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嚴重滯后,除個別鎮(辦)稍有組織外,其他根本沒有自己的宣傳隊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傳任務和比賽活動時,大多鎮(辦)只得利用群眾自發創辦的廣場舞隊臨時培訓后拉出來上場。同時,農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別是一些專業人才急需要發掘和培養。調研了解到,近幾年,市里只舉辦過一次太極拳培訓班,且時間太短,只有一個星期,僅學了點皮毛,回來后根本不能組織指導其他人學習。全市廣場舞的指導員大多也是自己先跟著電視、電腦學習,爾后再培訓隊伍的。王集龐居村拿出的傳統劇目二人轉、黃梅戲等等都是自學自編自演的。在一些農村傳統文化劇目的傳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輕人來學習,但實際愿學的人非常少;有些村會的人都六七十歲了,再沒人學可能就要失傳。
5、農村文化政策在基層落實不夠,發展機遇沒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層落實不夠好,農村文化發展的良好機遇沒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中,因未達到中央提出的“三館(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標準而錯失機遇,近年又提出了創建省級示范區,仍然因未達標而失去機遇。這兩年,在鎮文化站人員配備上,如按上級文件要求,應實行縣聘鄉用,每站不少于2人;現在只有鄢城落實到位。并且,政策還要求各地免費開放“三館一站”,財政納入預算進行補貼,其中撥給鄉鎮的每鎮(辦)國家補2.5萬元,地方配套2.5萬元。實際上宜城市從2017年才開始執行,且只把國家補貼的2.5萬元撥給了鄉鎮,作為專門文化費用;而大多數鎮(辦)并沒有把這筆費用撥給文化部門使用。
6、農村傳統文化傳承難,留住難。在農村文化工作被邊緣化的今天,尤其是慣有的文化意識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農村傳統文化的傳承非常難。一是一些地方傳統文化劇目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因耗費精力大、起不到養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學。如,劉猴鄧沖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孔灣鐘崗村的《五馬破曹》(傳統劇目)等至今沒找到合適人選。二是群眾接受到的傳統民風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農村多年活動開展少,經濟不活躍,外出打工多,對傳統文化的宣講更是缺少陣地、缺少平臺,農村有什么風俗、有什么習慣,不少年輕人完全不清楚。三是傳統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發現少,原汁原味的農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護。劉猴云臺村有一地叫娘娘臺,臺前有一大片花櫟樹林,每天早上娘娘臺上就云霧繚繞,村子由此得名;后來由于沒有人保護,花櫟樹林被砍掉后,這一現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護意識淡漠,保護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遺跡遭到破壞。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損毀非常嚴重,歐集村的古跡“一碗水”也被人為損壞。此類現象還多有存在。
7、農村文化產業打造難,扶持難。宜城市不少地方發展農村文化產業主要還是盯著文化旅游產業。但發展到現在,除了流水的醉美鶯河,還有些旅游休閑價值,還有些經濟效益,給群眾帶來了些好處。但我們了解到,鶯河的質量和檔次并不高,農耕文化元素東拼西湊的很多,景區規模小、占地面積小,但就是這樣一個景區,現投入在千萬元以上??梢姡l展這樣的文化旅游產業,資金壓力會很大,規劃能力、設計水平、建設檔次還不一定跟得上來。這也是流水歐集、馬頭、劉猴錢灣等一些地方,雖然具有一定的資源卻一時難以發展起來的原因。但還是感到,這些產業始終沒有邁開步子或者沒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與宜城市產業發展方向、旅游產業謀劃布局、領導戰略決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著較大的關系。
8、農村文化產業思路不開闊,創新意識不強。說到農村文化產業,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農村文化旅游產業,多數還是離不開傳統文化資源的利用;而實際上許多與農村生活息息相關的農家餐飲、農家庭院、農家房屋、農家器物、農耕用具、農村種養殖、農村典型人物、農村生活環境、農村傳統編制、農村特色產品制造等等,其實都是農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貼上文化標簽,都可以打造成農村文化產業。但是這些年來,除了梅緣農資今年舉辦過“十泉食美”稻香節、把稻米貼上了文化標簽外,其他的幾乎沒有這方面的創舉。這說明在大家思想當中還沒有這方面的概念,還沒有認真思考過,也沒有行動過??梢姡蠹野l展文化產業的眼界還不寬,思路還是狹隘的;要么說明大家缺乏積極作為的進取精神和創新意識,還在等著天上掉下餡餅。
三、實施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的幾點建議
結合調研了解到的農村文化建設的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主要就下一步如何高點定位、科學謀劃、有力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戰略實施提幾點建議:
1、正確認識,科學決策。要充分認識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性。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是五大振興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為文化振興是振興的魂,只有有了魂,鄉村振興才能形神兼備,才有靈氣,才有內涵。否則就是單調的發展,不是真正的振興。作為決策者,不可只談發展,不談振興,必須思考振興之魂,必須融文化于發展。其次,要正確認識文化的性質和特點,認真學習、研究、掌握鄉村文化建設的規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寬泛的,文化是獨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統的;如何把握,如何推進?對決策者來說,更是一個難題,但不是無解這題。決策者唯有據實而行,科學施策,精準發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