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4 16:15: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低碳經濟的實質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之后,全球掀起了一股節能減排的低碳經濟發展熱潮,同樣,發展低碳經濟也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作為西南重要省份的云南也應該積極響應中央政府的號召,雖然面臨著產業層次低、經濟轉型難度大的壓力,但同時也具有走低碳發展之路的諸多優勢,比如資源優勢和環境優勢,可以通過調整產業結構、開發利用可再生新能源、倡導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等一系列的有效策略,走出一條具有云南特色的低碳經濟之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共同進步。
關鍵詞 低碳經濟 經濟轉型 發展可行性 策略
雖然2009年底舉世矚目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早已曲終人散,且從根本上來說,此次會議也未達成一種具有實質性的協議,或者說沒有產生具有法律約束意義的成果,但是我們不可否認,全球朝著低碳經濟發展的趨勢是不會動搖的,低碳經濟是人類應對能源、氣候和環境安全挑戰的必由之路。同樣,走低碳經濟之路也是我國的必然選擇。這不僅是因為我國是世界上溫室氣體的排放大國,在溫室氣體的減排問題上面臨著巨大的國際壓力,更為重要的是,發展低碳經濟也符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它與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是高度一致的,既能擺脫過分依賴碳基燃料,緩解高油價的壓力,加快實現經濟轉型,又能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因此,中國政府鄭重承諾,到2020年我國的單位生產總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①。顯然這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但是這一點充分說明了中國政府發展低碳經濟的態度是明確而堅定的。發展低碳經濟,加強節能減排,既是全球共同的責任,也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轉變增長方式的必然選擇,是我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舉措。
云南作為我國西部一個欠發達省份,面臨著產業層次低、轉型發展難度大的壓力,但同時也具有諸多獨特的優勢,可以通過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等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大有作為。本文從低碳經濟的定義出發,通過分析云南省發展低碳經濟的客觀必要性,并與同處西南地區的廣元市走低碳經濟的路徑進行對比分析,進而提出了調整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倡導低碳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技術創新等方面的發展策略,并期望在此基礎上針對云南自身的特點,理論聯系實際,進一步做出更加深入的思考研究,走出一條適合云南發展的低碳經濟之路,實現云南省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持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的雙贏目標。
一、云南省發展低碳經濟的可行性分析
(一)低碳經濟的概念
所謂低碳經濟,是指以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可持續為基礎的經濟增長模式。它是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②。
(二)云南省發展低碳經濟的客觀必要性
云南省擁有優越的氣候條件和豐富的自然資源,開發歷史悠久,民族文化璀璨,而且它作為我國連接東南亞乃至整個亞洲的樞紐和通道,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同時,云南作為一道重要的生態屏障,在全國乃至亞洲擔負著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重任。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們應對氣候與環境變化危機的必由之路,是化解能源危機的有效路徑,是促進經濟轉型的不竭動力。但是與東南沿海的發達地區相比,地處西南部的云南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加上近年來我省能源的大量消耗,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不可避免地迅猛增長,成為環境污染的最大來源。而通過借鑒同處西部地區且是地震重災區的廣元發展低碳經濟的路徑選擇,我們可以斷言:作為后發地區的云南走低碳經濟之路并不是“慢發展”,更不是“不發展”,而是結合自身實際、選準路徑的科學發展,我們必須放棄對經濟高速增長的盲目追求,以長遠利益為出發點,走循序漸進的低碳發展之路。因此,云南省應該把低碳經濟作為搶抓新興產業機遇、培育新經濟增長點和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有機契合點,爭取在發展低碳經濟之路上走在全國的前列,按照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全面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努力打造成為全國的低碳經濟示范區。
二、云南省發展低碳經濟的策略分析
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起步階段尤為關鍵,所存在的諸多阻礙其發展的“絆腳石”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妥善解決,進而從關鍵領域進行實質性地突破,以帶動其他領域的低碳發展,最終推進全省低碳經濟發展的步伐。對此,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一)產業結構的調整勢在必行
過去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已經暴露了許多缺陷,尤其是在受到近兩次金融風暴的襲擊之后,更顯得不堪一擊,加上來自國內外節能減排的壓力,全省的產業結構調整任務已勢在必行,且必須有明確的調整目標和果斷的決心,在未來的五到十年的時間里,爭取實現實質性地突破。現階段云南的產業結構還是比較單一,產業層次低下,尤其是工業內部,重化工業和煙草產業幾乎占了全省工業規模的90%③,且加工的大多是初級產品甚至是直接的資源采掘,產品附加值低、資源消耗大、技術含量低等方面問題突出。因此,改變工業內部的不合理結構成為目前云南產業結構調整的重中之重。云南工業結構調整應當以“調優、調強、調輕”為目標。其中,“調優”就是要優化工業內部結構,在逐步降低煙草產業和重化工業在工業增加值中所占的比例的同時加大對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比如生物醫藥產業、花卉產業和新能源的開發利用等?!罢{強”即通過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罢{輕”則包含兩個目標,一是延伸重化工業的產業鏈,促進重化工產品向精細化、新型化方向發展;二是大力發展與最終消費市場相銜接的日用輕工產品。
(二)加大對能源結構的調整力度,改變不合理的資源利用方式
減少化石燃料的消耗是低碳經濟發展最直接的體現,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增加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供給和消費比例,是實現低碳經濟轉型的有效路徑。云南的能源資源較為豐富,而且水火電的結構也比較合理,但是火電方面也存在安全隱患大、溫室氣體排放量大、清潔煤技術成本過高等問題,因此,結合云南自身的實際,調整能源結構的方向應該是構建以水電為主,火電為輔,核電加快發展的多元化電力格局,推動低碳能源的規?;⑸虡I化和產業化發展,奠定和鞏固云南清潔能源大省的地位,并為改善能源結構,推進節能減排作出應有貢獻。至于資源利用方面,應該在明晰資源產權的基礎上,盡快建立起能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同時降低固體廢棄物再生利用成本,使得初始資源和不利于環境保護的產品變得昂貴,利用價格杠桿作用來促進企業在“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中尋求各種資源使用的最佳替代效應。
(三)倡導低碳的社會氛圍和生活方式
發展低碳型的健康消費模式也是發展低碳經濟的有效途徑。低碳消費是一種基于文明、科學、健康的生態化消費模式,其實質是以“低碳”為向導的一種共生型消費,使人與自然能夠和諧發展、共同進步。觀念是人們行動的先導,要倡導人們崇尚低碳的生活方式就要從觀念上著手,改變過去不合理的消費觀念,通過媒體向公眾宣傳普及節能減排、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的相關知識和發展理念,同時政府也應該加大對環保產品和新能源產品的財政支持力度,建立有效的綠色信息共享和監督機制,使社會大眾能真正養成低碳的生活習慣和消費習慣。正如云南在節能減排中的口號“全民節能,云南在行動”。
(四)擺脫資金和技術的束縛,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節能減排中的關鍵性作用
云南的經濟實力相對薄弱,產業技術水平也落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持和強大的技術支撐,云南在這一方面的欠缺是可以彌補的。首先,技術創新需要大量的資金和高科技人才,政府就應該加大對技術創新的資金支持,同時可從其他地區引進高新技術人員,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以技術進步推動低碳經濟的轉型。其次,所引進的人才和技術需要及時地吸收消化,融合其自身的特點,真正服務于云南的低碳經濟建設。同時大力培養云南本地區的創新性研究人才,中西合璧,著力研究發展和推廣先進能源等低碳技術,力爭在節能和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等技術領域的重大突破。
三、結語
毋庸置疑,全球氣候變化已成為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而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燒、溫室氣體的無節制排放以及森林的過度砍伐無疑是導致全球氣溫急劇上升的罪魁禍首,世界各國呼吁要共同解決全球氣候問題,這時,低碳經濟應運而生。云南素有“植物王國”、“動物王國”、“有色金屬王國”以及“花卉之鄉”的美譽,獨特的自然和地理條件,使云南成為中國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山青水碧、天藍地綠、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是云南生態環境的顯著特點。在這場轟轟烈烈的低碳熱潮中,我認為七彩云南也不能坐以待斃,而是應該充分發揮其資源環境優勢和氣候優勢,結合其自身的特色,抓住國家實施十大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絕佳時機,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倡導節儉風尚,提倡健康理智的消費方式,積極開拓一條具有云南特色的低碳經濟之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和共同進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注釋:
①陳金亮.發展低碳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經濟報告.2010(01):26.
②袁男優.低碳經濟的概念內涵.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10(01):43.
③王小李,鄭麗,郭婷婷等.云南發展低碳經濟的探索與研究.中國軟科學.2009(S2):75.
參考文獻:
[1]袁男優.低碳經濟的概念內涵.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10(01).
[2]陳金亮.發展低碳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經濟報告.2010(01).
[3]崔毅,郝壽義,王銀平.低碳經濟引發的可再生能源思考.生態經濟.2010(05).
關鍵詞:低碳經濟;溫室氣體;經濟結構;新能源中圖分類號:TF761+2 文獻標識碼:A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
低碳經濟中的“經濟”一詞,涵蓋了整個國民經濟系統和子系統,而“碳”狹義上是指造成當前全球氣候變暖的CO2氣體,廣義上包括《京都議定書》中所提出的六種溫室氣體,“低”則是指降低目前高度依賴化石燃料所產生的“高”碳排放,最終使碳強度降低到能源和環境容量都能夠有效配置和利用的標準。
理解低碳經濟,要把握好以下幾個內涵:
1.發展低碳經濟是實現經濟發展和能源、環境協調統一的必然選擇。
2.發展低碳經濟,其核心是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通過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創新,形成明確、穩定和長期的引導和激勵,推動低碳技術的開發和利用,并且調整社會經濟發展的模式和發展理念,促進整個社會經濟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轉型。
3.發展低碳經濟要加強教育,轉變人們發展思路,要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作為保障。
4.發展低碳經濟的目標應為應對氣候變化,保障能源安全,以發展綠色經濟來促進經濟發展。
二、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
我國的資源豐富,但是人均的占有量低于世界的平均占有量很多。提到資源又不得不提到與之相關的環境問題,過去中國的發展帶給世界的是震驚,高速的發展給環境帶來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低碳經濟能很好的處理好快速發展與環境,資源幾者之間的關系,也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必然選擇。
1.中國面臨溫室氣體減排壓力
這幾年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很快,就是在全球爆發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中國的經濟依然保持著很強的增長態勢,同時也帶動了世界經濟的恢復。要修復遭受重創的國際金融體系根本方法就是要在技術上有所突破,這也就帶動了一系列的新興產業。中國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經躍居第一位,這也成為許多發達國家在談及環境問題時攻擊中國的主要方面。中國政府也高度的重視氣候變化問題,多次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通過可持續發展來應對氣候變化問題。
2.發展低碳經濟是緩解能源短缺的有效手段
能源短缺已經成為制約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在我國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能源緊缺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更為嚴重。低碳經濟是以開發利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為主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就目前而言,加大對清潔能源的研發力度,充分利用自然界中的風能、太陽能、潮汐能,開發生物質能是緩解我國能源短缺,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
三、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主要困難
1.應對氣候變化的核心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和適應全球變暖的趨勢,其中碳減排又是重中之重,由于人為碳排放主要是來自于化石能源的燃燒,因此,減少碳排放實質就是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量。從國際能源的現狀來看,據國際能源署預測(IEA,2008),到2030年,化石能源占世界一次能源的比重仍將為80%,且煤炭需求是各種能源品種中增長最快的,石油仍然是主要的燃料,包括中印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將是能源消費增長的主要地區。能源發展具有周期長、慣性大、路徑依賴的特征,減少碳排放就意味著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量,從而影響各國的經濟增長速度,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因此,圍繞碳減排的國際談判實質就是排放空間的公平合理分配以及能源使用,發展權益的爭取。
2.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成本和市場問題。發達國家在發展低碳產品,開發低碳技術,減排溫室氣體的過程中付出了額外成本,使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下降,所以需要制定全球的低碳市場配額,并逐漸形成全球通用的制度和規則,否則,低碳技術難以在市場上獲得回報,從而影響低碳技術的開發、研究、推廣。
3.發展低碳經濟的第三個問題是技術轉讓和資金支持方面的問題。低碳技術能否在全球推廣,從而提高能源開發、生產、輸送、轉化和終端消費過程中的效率,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這面臨著解決全球公共物品的技術轉讓和資金支持與獲取低碳技術商業利益最大化目標的矛盾沖突,需要在新的國際氣候體制下解決。
我國也面臨著發展低碳經濟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低碳經濟給我國正在建設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以及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另一方面,由我國國情決定,發展低碳經濟,需要相當的額外成本和大規模采用低碳相關技術,這可能會延緩我國的現代化進程。
四、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分析
從目前來看,各發達國家都在調整社會經濟政策,準備向低碳轉型。但是目前來看,還沒有一個成熟的普適性的成功經驗,這些國家采取的措施包括:歐盟和美國分別實施了碳貿易系統,歐盟開始征收碳稅,構件綠色稅收體系,各國紛紛提高能效標準,加強能效和環保方面的監管,鼓勵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投資新能源和碳減排的研發等。通過一些實質性的政策調整,部分發達國家已經開始走上低碳經濟的道路,經濟增長和溫室氣體排放開始脫鉤。例如,瑞典1990-2006年,經濟增長了44%,但是其CO2排放減少了9%。
從我國目前的情況看,發展低碳經濟,應當選擇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低碳經濟發展道路,具體來說:
1.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使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改變人們發展理念,弘揚以低碳排放為榮,高碳消耗為恥的社會新風尚。積極引導人們轉變生活方式。倡導低碳經濟也是對傳統生活方式的挑戰,社會要倡導人們:少開車,多走路,多坐公交和鐵路,多騎自行車和電瓶車,多植樹綠化,在學校教育中多講一些低碳生活方式的問題。
2.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法規體系,完善宏觀管理體制。我們國家目前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法律,法規比較少,沒有應對氣候變化的專門法律,在其他資源,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中也缺少針對溫室氣體這種“特殊污染物”的相關適用法律和規定。因此,應論證“應對氣候變化法”的立法可行性和立法模式。在宏觀管理體制上要增加研究低碳經濟的經費和編制。
3.政府應采用經濟手段,傾斜式發展低碳行業。人大和政府要加快對低碳經濟的調查研究和立法,通過稅收、補貼、價格、信貸等手段,發展低碳產業,使之增加供給,降低成本。對高碳消耗和排放的企業和行業給予征收氣候變化稅或者關停并轉的處置,國有企業和壟斷企業要帶頭履行環保生態責任。
4.調整經濟結構。調整經濟結構是我們國家目前的突出問題,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是重化工業加速發展時期,也是能耗多,排放多的時期,所以調整經濟結構,是我們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調整經濟結構,至少包括五方面含義:一是要改變服務業發展滯后,經濟增長過度依賴第二產業的局面,而服務業發展滯后的根本原因是城鎮化落后于工業化,所以如何探索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發展道路,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二是要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使得單位能耗創造的GDP有明顯增長,在國際分工中實現價值鏈升級,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改變經濟增長長期依賴低成本制造業優勢的現狀,限制“三高一低”產品出口。三是降低現有產業部門的能源消耗,提高技術裝備水平,最大限度地節約能源。四是發展循環經濟。五是發展新能源產業。
5.發展新能源產業。逐步發展天然氣,發展包括風能、太陽能、可再生燃料——氫和生物質能,逐步發展核能。
6.提高重點產業的能效和減少能耗。當前要針對重點用能部門的工業、建筑和交通部門,提高能效標準,改善燃油經濟性,減少對小汽車的過度依賴,大力發展公交、鐵路等交通設施,提高建筑節能,提高電廠能效。
7.對民營資本進入低碳行業進行開放。國家只需要制定行業準入標準,通過項目核準制,放松經濟性管制,加強社會性管制,充分調動國有、民間、外資等各類投資者平等進入。提高科研開發投入力度,實現重點技術突破,提高低碳行業的研發經費,國家要對清潔煤技術、核能技術、新能源汽車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重大節能技術予以重點支持,促進國內外技術和資金的雙向流動,鼓勵我國科研人員和機構積極參與國際低碳經濟研發,也要積極吸引國外的跨國公司來華發展低碳經濟,設立研發機構,以及中外進行合作開發。
8.加快植樹造林和繼續退耕還林政策。
參考文獻:
[1] 鄭志國 . 低碳經濟概念的科學性質疑 [J]. 探索與爭鳴,2009.
[2] 張坤民等 . 低碳經濟論 [M]. 北京 : 中國環境出版社,2008.
關鍵詞:低碳經濟 發展模式 探討
1、低碳經濟的內涵
“低碳經濟”概念,首先由英國在《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的白皮書中提出。其中,指出低碳經濟是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低碳經濟是創造更高的生活標準和更好的生活質量的途徑和機會,也為發展、應用和輸出先進技術創造了機會,同時也能創造新的商機和更多的就業機會。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以能效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開發和運用為核心,以市場機制、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為先導,以減少化石燃料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為標志,以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相互和諧為目標的新型發展模式。它的實質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2、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路徑與方法
2.1、將低碳經濟發展納入國家戰略
低碳經濟的理念需要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低碳發展型”社會作為國家戰略理念和戰略目標。低碳經濟發展理念與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是一致的。應把發展低碳經濟作為國家戰略來考慮,著眼于未來30~40年的國際競爭力來培養。應制訂國家戰略層面的低碳經濟發展體系,制訂低碳經濟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將單位GDP碳排放強度指標下降納入考核體系之中。
2.2、發展具有低碳特征的產業
我國產業結構應該限制高碳產業的市場準入,而產業結構的調整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途徑。要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和低碳行業,一方面,現代服務業是一個能耗低、污染小、就業容量大的低碳產業,它包括金融、保險、物流、咨詢、廣告、旅游、新聞、出版、醫療、家政、教育、文化、科學研究、技術服務等。我國現代服務業擁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我們不僅要關注“中國制造”,更應該關注“中國創造”,先進制造業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包括“ 設計制造品牌” 三個環節,我國僅僅擁有中間的制造環節是不夠的,中間制造環節正好是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大、排放大的環節。制造業前端產品的技術設計和開發是知識密集型,制造業后端的品牌是與產品的物流和銷售網絡平臺的搭建密切相關。而先進制造業的前后端都屬于現代服務業范疇,屬于高附加價值的環節。另一方面,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屬于低碳行業,如信息產業的能耗和物耗是十分有限的,對環境的影響也較小。
2.3、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
我國化石能源的 “富煤、貧油、少氣” 的資源結構特征,決定了煤炭是能源消費的主體。當前,煤炭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接近70 %,比國際平均水平高41個百分點。雖然石油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只能以滿足國內基本需求為目標,不可能用來替代煤炭。因此,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難以在近10年得到根本改變。這就需要碳中和技術,在消費前對煤炭進行低碳化和無碳化處理,減少燃燒過程中碳的排放。在此格局下,加速發展天然氣,適當發展核電,積極發展水電,深入開發風能、太陽能、水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減少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將是發展低碳經濟的主要方向。
2.4、構建以點帶面的低碳經濟試點區
低碳經濟也需要一些有條件的地區作為發展模式轉型的試金石。可以考慮按照不同地區和部門的特點,選擇試點區。比如,在東部和西部地區各選擇低碳經濟試點區,采取相關政策吸引研發及高端制造業投資,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產業,成為發展低碳經濟的示范區。也可以在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業率先試點,通過低碳技術的引入和改造,成為探索低碳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
2.5、設立碳基金以激勵低碳技術的研發
碳基金設立主要可采用政府基金和民間基金兩種形式,前者主要依靠政府出資,后者主要依靠社會捐贈形式籌集資金。目前,我國設立了清潔發展機制基金(政府基金)和中國綠色碳基金(民間基金),滿足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需求。但是,現有的這兩個基金主要資助碳匯的項目,還未將基金用于低碳技術研發的支持和激勵上。碳基金的目標應該除了關注碳匯的增加外,還需要更加關注通過幫助商業和公共部門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從中尋求低碳技術的商業機會,從而幫助我國實現低碳經濟社會。碳基金的資金用于投資方面主要有三個目標:一是促進低碳技術的研發;二是加快技術商業化;三是投資孵化器。我國碳基金模式應以政府投資為主,多渠道籌集資金,按企業模式運作。碳基金公司通過多種方式找出碳中和技術,評估其減排潛力和技術成熟度,鼓勵技術創新,開拓和培育低碳技術市場,以促進長期減排。
2.6、積極參與低碳化的國際合作
一方面要強調我國低碳技術的自主創新,另一方面要積極開展國際技術合作,通過共同研發,合理轉讓等方式提高國內的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盡快縮小與先進低碳技術方面差距。在《京都議定書》的執行框架下,相應的減排技術產業及市場正逐步形成,我國企業應當積極參與全球建立低碳領域的技術創新機制,力爭在清潔和高效能源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在國際碳減排市場中取得競爭優勢。
3、結束語
綜上所述,氣候變化挑戰催生了低碳經濟理念,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已是大勢所趨。低碳經濟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出路所在,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其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目標是減緩氣候變化和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低碳經濟指的是依靠技術創新和政策措施,實施一場能源革命,建立一種較少排放溫室氣體的經濟發展模式,以減緩氣候變化。
參考文獻:
【關鍵詞】低碳經濟;評價指標;德爾菲法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一詞是2003年英國首相布萊爾在《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的白皮書中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正式提出的。此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2008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把當年的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定為“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經濟”。鑒于不斷加快的城市化進程,我國的環境日益惡化,低碳經濟已成為國內普遍關注和研究的熱點問題。但對低碳經濟的研究大多側重于低碳產品的開發、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研究、碳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等方面,而對于低碳經濟綜合評價方面的研究較少。本文對此做些探討。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及核心要素
關于低碳經濟,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報告指出,“低碳經濟是一種后工業化社會出現的經濟形態,旨在將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到一定的水平,以防止各國及其國民受到氣候變暖的不利影響,并最終保障可持續的全球人居環境。”國內較早研究低碳經濟的學者認為,提高低碳效率和清潔能源是低碳經濟的實質,能源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是其核心,應把減緩氣候變化和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作為目標(莊貴陽)。國家環境保護部周生賢部長指出:“低碳經濟是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經濟模式為基礎,是人類社會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大的進步。發展低碳經濟,是涉及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國家權益的全球性革命?!?/p>
由此可以看出,低碳經濟的實質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目的是為了應對能源、環境和氣候變化挑戰,低碳經濟的實現途徑是技術創新、提高能效和能源結構的清潔化等。低碳經濟和核心要素,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發展階段、資源稟賦、低碳技術和消費模式。
低碳經濟轉型的起點和背景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階段。因此,在對低碳經濟進行核心要素分析時,應將其放在首位。資源稟賦是實現低碳經濟的物質基礎。資源稟賦不僅包含能源資源,還包括礦產資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森林資源、勞動力資源等。其反映了其發展低碳經濟的先決條件和潛力。技術因素也是低碳經濟的發展的又一重大影響因素。一定程度上,技術因素與一個國家或經濟體的經濟發展階段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但一個經濟發展程度較低的國家也有可能采取后發優勢,通過吸取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經驗教訓,引進先進的低碳技術,從而在低碳技術上獲得較高的起點。目前的低碳技術主要涉及傳統能源的清潔與高效利用、節能技術、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的減排新技術、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研究低碳經濟,也應將消費列入低碳研究的核心要素。因為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是為現在或未來的消費活動為最終目的所有碳排放都與人們最終消費活動息息相關。研究表明,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其居民消費產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差異很大。很多發達國家的能源消耗與碳排放能力高于發展中國家。
二、低碳經濟綜合評價指標的構建原則
對于城市低碳經濟發展進行綜合性評價,應建立一套系統要素進行量化標準。既能體現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環境優化發展,又能反映城市低碳發展的狀況和趨勢。因此低碳經濟綜合評價指標的構建應遵循以下原則:
(1)科學性與可比性原則。指標的設計要嚴格符合低碳經濟的含義,根據低碳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進行設置。各指標要概念準確,清晰明了,描述全面,從而有利于針對研究對象的低碳經濟發展狀況進行評價和研究,并具有推廣和應用型。
(2)系統性和層次性原則。本文提出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目標即為評價研究對象的低碳經濟的全面發展狀況。因此,指標體系的設置要注重把一系列低碳經濟指標有機聯合起來。而且在設置過程中,也要堅持各指標層次性原則和同級指標互斥性原則,以期對各總體性指標進行細化,從而使指標體系在使用時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3)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原則。指標體系設定應該在可操作性方面較強,指標相關數據要具有較強的可獲得性,盡大程度達到評價體系具有實際意義。
(4)導向性原則。評價體系中各指標的設置,既要體現前瞻性的思想又要,符合國家的政策導向,使其對未來指標有先導作用。
(5)發展性原則。低碳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因此各指標的設置也應是一個動態變化過程,要根據低碳經濟的發展實踐進行動態修正,這也體現了哲學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的的方法論原則。
三、低碳經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思路
本文綜合評價體系中指標的采用德爾菲法,通過對低碳經濟的相關研究成果總結分析,對諸評價指標進行篩選,依據層次性原則,將整個指標體系分為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三個層次,目標層即為對研究對象的低碳經濟發展整體狀況進行評價,準則層則是依據低碳經濟的四個核心要素從而對目標層進行細分,而指標層則是對準則層各二級指標進行具有實際操做性的指標設計,如表1所示。
表1 低碳經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層次
目標層 準則層 指標層
經濟發展 人均GDP、GDP增長率、環保產業GDP比重、高新技術產業GDP比重、第三產業比重、第三產業從業人數、資源循環利用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率、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
資源稟賦 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人均綠地面積、自然保護區面積比、空氣環境質量
技術發展 單位GDP能耗、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生活垃圾處理率、工業廢棄物利用率、、低碳農藥化肥使用率、傳統產業低碳改造率、低碳R&D經費占GDP比重、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比重、清潔煤高效利用率、智能節能技術、重污染行業清潔生產技術
社會發展 萬人擁有公交車數、城市化率、恩格爾系數、基尼系數、公交系統便捷程度、環保教育普及程度、新能源汽車比重、私家車年行程千米數、低碳意識認同度、節能建筑比例、社會保障覆蓋率、人口自然增長率
完成指標體系設置以后,就要對研究對象的低碳經濟發展狀況進行評價。通過數據收集,將研究指標的數值與標準值進行比較,求出相對比率。對于各指標的權重賦值,應采用類似于指標選取的德爾菲法。評價表格的格式如下(見表2)。
其中,對于負向指標正向化問題,通常采用取其倒數的方法計算指標層指數,最終得出研究對象的綜合評價分數。
運用此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進行評價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1)運用德爾菲法時,在專家的選擇上,也要根據評價對象,決定是選擇一定區域內的專家還是全國范圍內的專家乃至世界范圍內的專家。
(2)準則層指標的設計中,低碳經濟的四個核心要素是其涉及的基礎,其中,用經濟發展來代替發展階段要素,因為經濟水平最能體現經濟發展階段;關于消費模式,用社會發展的諸項指標來替代消費模式要素,因為消費模式與社會發展狀況指標密切聯系。
(3)對于指標層的諸項指標,要從客觀實際出發,運用權變的原則,依據評價的區域范圍以及評價的具體用途不同,應進行各指標細化歸類和增刪,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4)對于標準值的選擇,根據研究目的不同,可采用不同標準,例如同類研究對象的標桿值、國家標準、平均水平等。
(5)對結果進行最終評價時,不僅要看到最終目標層的結果,還要看到影響目標層結果各準則層的評價結果,以期更深入的分析。
目前,隨著環境的日益惡化,低碳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中亟待突破的問題。在我國,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實現資源節約形、環境友好型社會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使發展由粗獷型向節約型轉變是我們的重中之重。因此,發展低碳經濟,建立指標評價體系并對其進行研究就很有必要。
參考文獻:
[1]張坤民,潘家華,崔大鵬.低碳經濟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
[2]胡大立,丁帥.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11).
[3]袁男優.低碳經濟的概念內涵[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10(33).
內容摘要: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的背景下,發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征的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共識。本文對城市低碳經濟評價研究意義及研究現狀進行了分析,通過對低碳經濟的內涵進行分析以及對現有城市低碳經濟評價研究文獻進行總結,構建了包括經濟、科技、環境、社會、節能減排、低碳理念六個維度的低碳經濟評價理論模型。該理論模型的建立對于城市低碳經濟評價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參考價值。
關鍵詞:低碳經濟 評價體系 理論模型
全球氣候變暖的加劇,對各國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已經產生了非常顯著的負面影響。自2003年英國在《能源白皮書》中率先提出低碳經濟概念,遏制全球氣候變暖和削減碳排放,已經逐漸成為各國的共識,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許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行動和社會實踐。短短幾年時間,低碳經濟已經演進為經濟發展方式、能源消費方式、人類生活方式的一次新的變革。它將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礎上的現代工業文明,最大限度地限制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經濟發展,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征的經濟,最終轉向生態經濟和生態文明。
城市低碳經濟評價研究意義
作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核心單元,城市聚集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消耗了全球的大部分資源,排放了約占全球總量75%的溫室氣體,它不可避免地成為各國低碳經濟發展的關注重點,而發展低碳經濟應以城市為單位。然而,如何綜合評價城市低碳經濟的發展狀況是低碳經濟發展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城市低碳經濟評價的研究,對于我國發展城市低碳經濟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
(一)為我國城市低碳經濟評價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
“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符合當今社會發展的趨勢,要想使科學發展觀得到真正的落實,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的建立是必然前提。有評價才能有定位,才能確定發展的程度,才能找到發展存在的差距,才能明確今后發展的方向。城市低碳經濟評價體系的建立能夠為建立更為科學、可行的城市低碳經濟評價方法提供參考,為全面、準確地考察低碳經濟發展狀況和變化規律提供衡量標準和依據,為今后城市低碳經濟發展研究提供支持和有價值的參考。
(二)提高評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并為政府提供決策支持
選擇符合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求的評價指標構建的評價體系,能夠充分反映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使構建的評價體系更為科學合理。從而能夠綜合反映城市低碳經濟發展的效率、狀態、效果,實時、量化、動態地分析評價低碳經濟發展,系統體現城市低碳經濟發展在不同維度上存在的發展差異。它可以為城市低碳經濟發展戰略、政策、方針的制訂和執行提供決策支持。
(三)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型進而提高城市競爭力
城市低碳經濟發展的分析和評價,可以有效地推動城市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和優化,使現代產業中的軟件、電子信息、清潔能源、旅游經濟等低碳產業更好地升級和發展。它能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推動經濟的新一輪高增長,增加大量綠色就業機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競爭力。
城市低碳經濟評價研究現狀
隨著低碳經濟的發展,相關評價理論和方法也相繼出現,很多組織和國家都對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研究。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從可持續發展的4個主要方面—社會、經濟、環境和制度著手,以“驅動力—狀態—響應”的概念模型為指導,運用了開放的菜單方法使其適用于不同國家的國情和發展需要,構建了33個評價指標;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指標體系以壓力、狀態、響應模型為框架,構建了環境壓力、環境狀態和社會響應三大類指標,用于跟蹤、監測環境變化的趨勢;聯合國統計局創建了一個由88個指標構成的評價指標體系框架,主要涉及社會經濟活動事件、影響與結果、對影響的響應等方面,清晰地反映了指標之間的關系;聯合國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根據人類活動和環境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型,從環境、自然資源、自然系統、廢氣和水污染四個方面,構建了25個指標,并根據指標的當前值和目標值賦予了指標各自的權值。此外,歐盟、芬蘭、德國、瑞典、瑞士、丹麥等國家和地區也都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提出過各自的指標體系。
我國學者也做了許多研究,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小組(2009)按照系統學的理論和方法,獨立設計了一套“五級疊加、逐層收斂、規范權重、統一排序”的城市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國家環保局也頒布了《低碳城市指標體系》試行版,從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社會進步三個方面出發,建立了城市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付允等(2010)在復合指標法的基礎上,綜合考慮經濟、社會和環境等問題,構建了包括23項指標的城市低碳水平評價指標體系;付加鋒等(2010)在研究探討了低碳經濟的概念和核心要素的基礎上,構建了包括低碳產出、低碳消費、低碳資源、低碳政策和低碳環境五個維度、14個指標的多層次評價指標體系和相應的評價方法;胡大立(2010)等從產業鏈的初始資源到最終消費市場這一路徑,構建了低碳經濟評價邏輯結構框架,提出了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
縱觀現有研究成果,評價體系大多對資源、環境的指標研究相對較多,以經濟、社會為基礎的綜合性指標體系研究相對較少;對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硬”的因素的分析較多,對社會意識、文化傳統等“軟”的因素的分析較少;對客觀的定量的分析較多,以人為主的定性的分析較少。如果沒有詳細的論述和相關理論的研究,那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會存在理論上的“空洞”。因此,在參考總結現有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低碳經濟的內涵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低碳經濟評價理論模型,是比較科學的思路。
低碳經濟評價理論模型構建
(一)低碳經濟內涵分析
要建立科學、系統的城市低碳經濟評價體系,首先應該對低碳經濟的內涵做深入了解。至今為止,國內外許多學者對低碳經濟的定義和內涵做了深入的研究,低碳經濟的概念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
英國政府在的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指出,低碳經濟是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概括來說就是指要通過更高的資源利用效率來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Ramakrishnan Ranmnathan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法,將非化石能源作為投入,GDP和碳排放作為產出,對能源消耗與碳排放量的關系以及能源消耗和GDP的關系進行了研究。Paul B stretesky等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研究得出人均碳排放量與出口有一定關系,并從產業角度分析得出,能源產業、化工產品和再進口產品等三個行業對人均排放量的影響是最大的。吳昌華(2009)指出低碳經濟涉及政府、企業和公眾等相關利益群體,是政策、制度安排、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的大變革和結構重構。付允(2008)提出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為基礎,以低碳發展為發展方向,以節能減排為發展方式,以碳中和技術為發展方法”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夏堡(2008)認為低碳經濟是最大限度地減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經濟,即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張平等(2011)指出低碳經濟的概念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低碳經濟是指低投入、高產出的經濟發展方式,其目標是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狹義的低碳經濟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從而產生較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其目標是應對當前氣候變暖問題。付加峰等(2010)認為,低碳經濟是指碳生產力和人文發展均達到一定水平的一種經濟形態,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環境友好的突出特點,旨在實現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發展社會經濟的全球共同愿景。潘家華等(2010)認為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目標是減緩氣候變化和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袁男優(2010)認為低碳經濟是一種以應對氣候變化、保障能源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有機結合為目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點的發展模式。牛文元等(2009)認為,低碳經濟是綠色生態經濟,是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和低碳發展等經濟形態的總稱,其實質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區域的清潔發展、促進產品的低碳開發和維持全球的生態平衡。
綜上所述,低碳經濟不僅是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經濟發展模式,而且是最終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是生產力與人文發展達到一定水平時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抉擇。因此,低碳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低碳理念,基礎是經濟發展,核心是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直接體現是減少影響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排放,目的是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最終目標是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低碳經濟評價研究文獻總結
本文選取國內20篇具有代表性的低碳經濟評價研究文獻,對各個學者選擇的評價維度進行總結,如表1所示。
在文獻梳理中發現,不同的學者往往將具有相同意義的維度用不同的詞語進行表述,有必要把這些具有相同含義但是表述不同的維度進行總結歸納。比如,經濟發展、社會經濟、經濟、社會經濟資源基礎、技術經濟、經濟低碳化、發展能力、經濟增長和持續發展能力都可以歸結為經濟發展維度。因此,本文最終歸納出六個準則層:經濟發展維度、科技發展維度、環境發展維度、社會發展維度、節能減排維度以及低碳理念維度,如表2所示。
(三)低碳經濟評價理論模型構建
通過對低碳經濟的內涵和指標體系分析發現,經濟發展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基礎,只有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才能為其他方面的發展提供物質以及資金上的支持;低碳經濟的發展要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的發展,最后還是要落在經濟發展上,所以說低碳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經濟發展??萍及l展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原動力,科技發展水平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低碳經濟發展狀況,沒有低碳技術應用于各個方面,發展低碳經濟就只是一句空話而已;低碳經濟發展的關鍵是要發展科技。環境是低碳經濟發展的載體,發展低碳經濟要依附于環境空間;低碳經濟的發展有利于環境保護,提高環境水平。社會發展是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達到社會和諧是人們共同的期望;低碳經濟的發展保障社會的發展,有助于社會的進步。節能減排指標是低碳水平的直觀表示,可以直觀地反映碳排放情況;低碳經濟的發展也同時促進節能減排的發展。低碳理念是低碳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低碳理念要貫穿于低碳經濟各項活動的始終;低碳經濟的發展有助于普及低碳理念。由此,所建立的低碳經濟評價理論模型包括經濟、科技、環境、社會、節能減排及低碳理念六大方面,其相互關系如圖1所示。
結論
本文分析了城市低碳經濟評價研究意義以及研究現狀,在充分吸收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對低碳經濟內涵和評價體系文獻總結兩方面進行研究,構建了包括經濟發展維度、科技發展維度、環境發展維度、社會發展維度、節能減排維度和低碳理念維度六個維度的城市低碳經濟評價理論模型,以期為低碳經濟的評價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組. 200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R].科學出版社,2009
2.付允,劉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評價方法與支撐體系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8)
3.付加鋒,莊貴陽,高慶先.低碳經濟的概念辨識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8)
4.胡大立,丁帥.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7(22)
5.吳昌華.城市引領中國低碳經濟轉型[J].中國投資,2009(2)
6.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發展路徑研究[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 2008(2)
7.夏堡.發展低碳經濟 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J].環境保護,2008(2A)
8.張平,杜鵬.低碳經濟的概念、內涵和研究難點分析[J].商業時代,2011(10)
9.潘家華,莊貴陽,鄭艷等.低碳經濟的概念辨識及核心要素分析[J].國際經濟評論,2010(4)
10.袁男優.低碳經濟的概念內涵[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10,33(1)
11.牛文元.低碳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突破口[N].中國報道,2009(3)
12.辛玲.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統計與決策,2011(7)
13.李曉燕.基于模糊層次分析法的省區低碳經濟評價探索[J].華東經濟管理,2010(24)
14.唐笑飛,魯春霞,安凱. 中國省域尺度低碳經濟發展綜合水平評價[J].資源科學,2011,33(4)
15.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生態經濟,2011(1)
16.楊敏.低碳城市評價體系研究[J].中國市場,2011(10)
17.王嬴政,周瑜瑛,鄧杏葉.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實證分析[J].統計科學與實踐,2011(1)
18.李伯華,徐亮.低碳城市發展水平的測度及其對策研究—以長株潭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2)
19.談琦.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實證研究—以南京、上海動態對比為例[J].生態經濟,2011(12)
20.馬軍,周琳,李薇.城市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以東部沿海6省市低碳發展現狀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7(22)
21.華堅,任俊. 基于ANP的低碳城市評價研究[J].科技與經濟,2011,24(144)
22.李剛,王忠東,張明.基于循環修正思路的低碳經濟評價模型研究[J].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2(12)
23.鄭林昌,付加鋒,李江蘇.中國省域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及其空間過程評價[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7)
24.氣候組織.中國低碳領導力:城市[R].2008
關鍵詞:低碳經濟時代 能源行業 機遇 挑戰 創新
引言
低碳經濟的本質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促使二氧化碳排放顯著降低的經濟發展模式。旨在通過減少碳基能源對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的基礎上,尋求高效利用能源、開發清潔能源、發展綠色GDP以及維護生態平衡的方式,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的產生及影響如表1所示。
當前,低碳經濟已經從經濟發展模式和技術創新層面上升成為世界各國政治導向和國家發展戰略層面,也成為各國化解金融危機、擺脫經濟困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低碳經濟發展的現狀及趨勢
(一)以發展低碳經濟為國家發展戰略的基本出發點和最高、最終目標
全球經濟發展速度落緩,世界各國將發展低碳經濟作為其化解危機、尋找新的增長點的重要舉措,歐美大部分發達國家都提出了針對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目標,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建議以保證其以低碳經濟為引領,更好、更快地發展提供保障。
英國—激勵低碳經濟創新,引領世界發展戰略。英國政府不僅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推動者,也是率先在《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一書中提出低碳經濟概念的倡導者,還是通過出臺《氣候變化法案》第一個對碳排放建立法規的實踐者。從理念到制度保障促使低碳經濟在英國得到快速發展,近年來,隨著《可再生能源戰略》、《低碳工業戰略》、《低碳交通戰略》等分、子戰略以及相關實施計劃的出臺,使英國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也在1990-2010年這20年間下降了25.37%,低碳經濟發展效果顯著,成為世界低碳經濟發展的引領者。
德國—大力推動綠色技術,推動可持續發展戰略。德國早在1999年就推出了《生態稅》,以此提高各類能源使用效率、持續改善生態環境以及推動可持續發展戰略。在2006年,德國第一個推出以技術戰略為指導的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德國高技術戰略》,全面指導低碳經濟技術戰略,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以高技術戰略為藍圖,德國綠色技術得到了長足發展。在此基礎上,德國政府先后制定了針對能源發展的研究戰略及相關法規,并出臺了《氣候保護高科技戰略》、《可再生能源供熱法》,全面推動德國可持續發展戰略。
美國—發展綠色經濟戰略,促推新能源戰略。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對低碳發展表現出了高度的重視并做出了切實的行動。1990年,美國出臺《清潔空氣法》,2005年實施《能源政策法》,2007年提出《低碳經濟法案》,并計劃推出《氣候變化技術項目戰略計劃》。經過多年的探索,美國試圖尋求一個平衡各方因素、綜合各種情況并且在可以積極應對氣候、保護環境生態的同時有助于能源安全的發展戰略,通過發展綠色經濟戰略,推動新能源戰略。
(二)推動低碳基能源發展并調整高碳基能源結構
現階段,各國已經掀起了發展地熱、太陽能、風能、核能、生物燃料等低碳基能源的。歐盟對其成員強制要求發展可再生能源,并提出到2020年其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總量占比提高到20%,生物燃料在交通燃料占比提高到10%。
低碳經濟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和社會生活都將隨著產生新的變化。新農業將走向有機、低碳的道路,減少對高碳基能源的依賴;新工業將大力發展低碳基能源、低能耗產業以及資源節約型產業。在社會生活層面,低碳城市、低碳社區、低碳消費方式,低碳出行將更為重視,成為新的發展方向。城市綠化、廢物處理率將進一步提高,公共交通將得到長足發展;環保住宅、節能家電將是人們生活、消費的方向。
(三)制定綠色新標準以發展綠色新技術
新標準、新技術是新時代持續發展下去的核心動力,也是實現低碳經濟的重要支撐。
在新標準方面,絕大部分國家通過制定了更為嚴格的能效效率、單位油耗標準,鼓勵開展研發節能產品、強制建設項目開展能源認證、引導交通使用新技術燃料等手段達到二氧化碳減排的效果。
在新技術方面,美、英、德國推行清潔煤計劃,通過將先進的清潔煤技術向市場化階段推進;英、德國開發低碳發電站技術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歐盟、美國、中國等國家積極發展CCS技術。
在未來,由于低碳經濟帶動相關產業的全面發展,新的技術標準和貿易壁壘也隨之產生,最先擁有這些低碳技術的國家和企業也隨著成為主導和壟斷者,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將面臨全新的技術和貿易壁壘。
(四)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引導低碳經濟發展
隨著低碳經濟的深入發展,碳排放交易權、財政稅收等市場化經濟手段逐步引入并引導低碳經濟的發展。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實行碳排放交易的國家,于2002年正式實施排放交易機制。2003年,美國適時推出區域溫室氣體計劃,并在芝加哥成立氣候交易所;2005年,歐盟在公司層面實施碳排放交易;2008年日本在企業之間嘗試開展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制度,2012年中國正式批準上海等7個省份啟動碳排放交易試點。
在低碳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碳交易正在使一個新興的碳金融交易市場迅速擴張。據世界銀行預測,全球碳交易總額2020年有望達到3.5萬億美元,從而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場。
低碳經濟時代能源行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機遇
一是有助于中國能源行業實現跨越式發展。與傳統競爭領域相比,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中國能源公司與跨國能源公司之間的差距相對較小,都處于初期發展階段,戰略趕超相對容易。能夠抓住低碳經濟剛剛興起發展的戰略機遇期,牢固樹立低碳發展理念,抓緊實施業務結構調整,積極推動節能和提高能效項目,大力開發低碳技術,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積極穩妥發展新興低碳業務,接替發展速度將逐步減緩的傳統業務,則中國能源公司將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成為國際領先的低碳型能源公司。
二是有助于中國能源行業突破資源約束。低碳能源和無碳能源資源潛力巨大,勘探開發程度低。如果中國能源行業通過自主研發和合資合作,盡快掌握核心技術,可以在國內外獲取大量低碳和無碳能源資源,迅速構建起新的核心業務,有助于打破現有業務所面臨的資源缺乏困境。
三是有助于中國能源行業形成新的效益增長點。通過在國內外規模化、產業化開發利用低碳和無碳能源,研發和轉讓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技術,出售核證二氧化碳減排量(CER),利用捕集二氧化碳來提高油氣田采收率,開展碳排放交易業務等,中國能源行業將形成眾多新的以低碳技術利用為核心的效益增長點。
(二)挑戰
一是節能和提高能效、能源結構由“高碳”向“低碳”調整以及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替代能源,很可能將導致石油消費下降,至少會較大幅度減緩石油消費增速,進而影響中國石化主要產品的消費需求。中國政府披露的《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報告》指出,中國大力推進低碳經濟發展,必將導致終端能源需求總量的減少。其中,煤炭的需求總量減少最多,其次是石油、熱電以及電力。
二是現階段中國能源行業已經面臨行業資源短缺、產業結構調整,產品質量升級換代、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建設生態文明、市場復雜多變競爭激烈等諸多挑戰;又將面臨發展低碳經濟帶來的減少碳排放的巨大壓力,這必將會導致投資大量增加,生產成本大幅增長。
三是與跨國能源公司相比,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二氧化碳綜合利用與CCS技術等是能源工業未來主要的發展方向。中國能源工業發展起步較晚,開發低碳能源實力較弱,自主知識產權較少,面臨內外部雙向發展壓力,整體處于劣勢地位。
四是在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碳關稅以及綠色貿易壁壘的影響。已有部分發達國家擬對中國等暫時不承擔碳減排義務的發展中國家征收的碳關稅以及各種名目的綠色貿易壁壘,這必將對中國能源工業一體化產品的出口產生嚴重的影響。
低碳經濟時代能源行業的創新
(一)從國家戰略出發建立配套的政府政策支持
發達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經驗表明,低碳經濟時代的快速發展,首先要從戰略高度提出明確的框架,再從法律法規、政策建議等方面給予相應的輔助和支持。目前,世界主要國家對屬于低碳發展特定行業適當優惠,對符合低碳發展的特殊技術予以補貼。從實際出發鼓勵低碳能源、無碳能源以及替代能源的快速發展、推廣實踐以及實質性的引導措施。
(二)樹立低碳知識產權的觀念
隨著技術的快速進步,技術將引導能源行業勘探、生產更多更新的低碳能源、無碳能源以及替代能源。目前低碳技術的知識產權主要由發達國家公司所控制,這些低碳技術不僅僅是公司利用專利制度保護其創新成果,而是更廣泛地通過知識產權圈占創新空間,壟斷技術,限制競爭對手的技術創新自由,給競爭對手的低碳技術創新和低碳業務發展都設置了壁壘,從而實現其自身掌控競爭主動權的戰略目的。因此,我國能源行業在低碳經濟時代下大力發展低碳能源,不僅需要加大自主研發力度加速趕上發達國家,更需要積極應對現有的知識產權制度,為發展低碳能源創造先進的技術條件。
(三)打造安全、清潔、高效的能源體系
為發展低碳經濟,中國必將走低碳能源發展道路。通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能源結構,重點發展低碳基能源,加強低碳基能源利用,持續加強環境保護隱患治理,創建清潔生產企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從源頭上做到控制二氧化碳的產生,打造符合中國現階段發展國情的安全、清潔、高效的能源體系。
(四)倡導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消費方式
能源行業和人們息息相關,上到國家安全,下至百姓衣食住行。因此,倡導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消費方式是發展低碳經濟轉型的關鍵。能源行業不僅在自身的生產中要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生產能效、節約資源,優化能源結構,在技術開發、產品生產和產品銷售中形成較為完整的低碳能源業務產業鏈。還應該與政府相結合,充分利用圖書、報刊、網絡等媒介工具,積極開展綠色低碳發展的宣傳,努力引導員工、消費者、供應商及其利益相關者轉變其生產、生活、消費方式。對百姓而言,將綠色低碳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活態度,反作用于能源行業和政府,使真正的綠色低碳生活多層展開。
參考文獻:
1.阿斯普朗德.清潔能源投資:太陽能、風能、乙醇、燃料電池、碳信用等行業的綠色貿易指南[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2.樊綱.走向低碳發展:中國與世界:中國經濟學家的建議[M].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3.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課題組.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報告[M].科學出版社,2009
4.世界銀行著.中國人民大學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研究所譯.世界碳市場發展狀況與趨勢分析[M].石油工業出版社,2010
一、金融危機對產業調整的新要求
(一)金融危機前后中國的產業結構
金融危機前,2006年和2007年,中國的三次產業比分別是11.8%∶48.7%∶39.5%和11.7%∶49.2%∶39.1%,如果把第二產業所占比重的減少和第三產業所占比重的增加作為產業結構優化的標準之一的話,可以看出,與2006年相比,2007年中國第二產業比重增加了,而第三產業比重減少了,說明產業結構不但沒有優化,反而是劣化了。金融危機后,較之2007年,2008年(11.3%∶48.6%∶40.1%)和2009年,第二產業比重逐年減少,第三產業比重逐年增加。從2007年至2009年,中國的產業結構呈逐年優化的趨勢。
可見,從實證數據來看,金融危機并沒有阻礙中國產業結構優化的進程。因此,產業調整應該繼續遵循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的前瞻性長遠戰略,注重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性推動作用,而不需要為了應對危機進行臨時性的調整。
(二)金融危機前后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
金融危機之前,中國經濟呈現出高速增長且不斷加快的發展態勢。2006年GDP年增長率為10.7%,2007年為11.4%,均保持了難能可貴兩位數字的經濟增長速度。金融危機之后,中國經濟呈現出逐年減速但減速幅度逐漸縮小的發展態勢。2008年和2009年GDP分別比上一年減少了2.4%和0.3%,達到了9.0%和8.7%。
可見,金融危機影響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不過,從2009年開始,金融危機對經濟的阻礙開始有所縮小。因此,產業調整應該注重對經濟增長的推動和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以有助于形成金融危機之后經濟復蘇的原動力。
(三)金融危機前后中國的居民收入
金融危機之前,城鎮和農村居民的收入均呈現出快速增長趨勢,但城鄉收入差距逐漸擴大。一方面,城鎮居民收入增速高于農村。2006年和2007年城鎮居民收入年增長率分別為10.4%和12.2%;農村居民的收入年增長率分別為7.4%和9.5%。另一方面,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2006年,城鎮居民人均收入11759元,比農村居民3587元的人均收入高出8172元;2007年,城鄉收入差距為9646元。金融危機之后,危機導致了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增速的大大下降。與2007年相比,2008年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速度均大幅下降,分別從12.2%和9.5%下降為8.4%和8.0%。2009年,略有回轉,分別為9.8%和8.5%。同時,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從2007年的9646元,擴大為2008年的11020元和2009年的12022元。
可見,金融危機不僅導致了居民收入增幅的減少,還加大了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因此,產業調整應該有助于人民收入的提高,同時,還應該著力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以保障危機之后經濟和社會的穩定。
(四)金融危機對產業調整的新要求
綜上所述,根據金融危機對產業結構、經濟增長和居民收入的影響,當前,產業調整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重產業調整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性推動作用。二是注重產業調整對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作用。三是注重產業調整對居民收入的提高作用。四是注重產業調整對城鄉收入差距的縮小作用。
二、符合產業調整新要求的低碳發展路徑
若要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起到實質性的推動作用,以及有效提升經濟增長質量,產業調整就必須符合當前國際和國內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要求,必須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本質上提高中國經濟的發展效能,遵循低碳經濟發展路徑。同時,符合低碳經濟內在要求的產業調整,才是提高居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長效發展模式。所以,當前的產業調整應該遵循低碳發展的方向。
(一)產業結構的低碳調整
以低碳發展方向為導向的產業結構調整,應該著力做好以下方面:一是提高第三產業比重。第三產業中的行業一般都屬于低排放、低能耗行業,發展第三產業是遵循低碳經濟方向的重要途徑。同時由于第三產業附加價值相對較高,而且勞動者收入也較高,有利于內需、就業、消費等問題的解決,從而有助于推動經濟增長并增加人民收入。二是降低第二產業比重,尤其是傳統產業。當前中國的第二產業比重過高,而且產業中多為資源性行業或者高能耗、高排放行業,這種“高碳”特征顯然有悖于低碳經濟的發展,因此,當務之急就是要降低第二產業的比重,尤其是那些高能耗、高排放的傳統產業。三是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從全球產業分工和國內區域布局全局出發,按照生產力、區域布局、低碳化的思路,引導沿海地區發展面向國際市場競爭的產業群,支持內地發展特色優勢企業,加快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同時,要加快地區間產業轉移,減少重復建設與惡性競爭,推動區域經濟協作。根據不同區域的比較優勢,選擇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導產業,使特色產業成為區域經濟的真正增長點。
(二)產業內部的低碳調整與改造
1、發展低碳農業
發展低碳農業應該遵循以下原則:一是發展以微生物的利用為主的“白色農業”,它是把傳統農業的動植物資源利用擴展到微生物資源利用,創建以微生物產業為中心的新型工業化農業。目前農村微生物運用最廣泛最有成效的是沼氣,沼氣的殘留物――沼液可以代替農藥、沼渣可以代替化肥,是廣大農村發展安全優質農產品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同時,“白色”農業還要求注重循環利用農村各種廢棄物,化害為利、變廢為寶。二是注重減量化原則在農業中的應用。這樣不僅可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還可以有效治理農業面源污染,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是發展循環農業、低碳農業的有效形式。三是鼓勵農產品的深度加工和將農產品加工后的副產品化害為利、變廢為寶的系列開發。四是運用再思考原則發展低碳農業。具體的,經營生態環境;開發安全優質農產品;調整優化升級農村產業結構等。
2、改造第二產業中的傳統產業,發展可再生能源等低碳行業
一方面,積極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降低能耗和碳排放,淘汰落后產能,推進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中國許多傳統產業提供的是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必需品和耐用消費品,這些產品市場需求比較穩定,潛在市場需求較大,在經濟不景氣時市場波動幅度較小,抵御危機的能力較強。因此,改造傳統產業意義重大。另一方面,鼓勵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減少傳統化石能源應用。以發展的眼光進行科學分析和前瞻性規劃,確??稍偕茉吹鹊吞夹袠I在未來的產業接替中保持領先地位,這樣既有利于應對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而且有利于危機后在國際競爭中贏得競爭優勢。
3、優化第三產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知識型服務業
鑒于當前中國第三產業過于依賴“生活型”服務業的低質結構,今后應加快發展金融、保險、咨詢、物流等知識型服務業,致力于服務業的結構升級和增強服務業的競爭力。比如應該積極發展房地產、物業管理、旅游、社會服務、教育培訓、文化、體育等需求潛力大的行業,培育新的增長點。此外還應大力發展信息、金融、保險以及會計、咨詢、法律服務、科技服務等中介服務行業,提高服務水平和技術含量。
4、發展低碳產業集群
引導產業集群發展,促進區域經濟協作。根據產業的經濟特性,促進專業化分工和相關企業所在地域的相對集中,注重培育集群的形成、發展機制、吸引要素集聚的機制,以及促進產業集群不斷創新的機制。具體的,一是將傳統制造業集群改造為低碳產業集群。二是將工業園區綜合優化為低碳產業集群。三是將生產業集群提升為低碳產業集群;四是將新能源新材料行業定位于低碳產業集群。
5、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始終存在著兩個主要的約束條件:一是經濟增長對投資和出口的過度依賴。二是經濟增長對要素高強度投入的過度依賴。在應對危機,發展低碳經濟的進程中,應該從根本上解決這些約束條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6、轉變生產方式,推動節能減排
低碳經濟進程中,必須著力轉變生產方式,大力倡導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具體的,一是建立健全節能減排的指標和約束體系。二是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三是鼓勵和引導節能減排技術創新。四是要加快節能減排的政策環境和法制環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