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3 09:16: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傳統文化的精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 王琨:傳統文化里的“牦牛精神” 王育琨 喬布斯創新源的拐點 王育琨:聆聽自我的“沉默之堡” 王育琨:一位德國母親帶給國人的啟示 弘揚傳統文化精神,提高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王世襄:傳統文化的守望者 《王立群讀〈史記〉》: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播 王船山論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 電影語篇的傳統文化精神分析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室內設計的傳統文化精神研究 略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淺議戰斗精神培育的優秀傳統文化基因 當代學生需要傳統文化的"精神補鈣" 傳統文化,民族精神的密碼 中華傳統文化與儒商精神的塑造 追溯傳統文化中的教育精神 論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繼承 論李亞偉詩歌的傳統文化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經濟法律 > 王琨:傳統文化里的“牦牛精神” 王琨:傳統文化里的“牦牛精神”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潘呈杰 關天舜")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轉經》 王琨
著名油畫家、出版人。1958年生于天津, 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油畫系、中央美術學院油畫創作研究班?,F任《中國油畫》雜志主編、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油畫學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油畫藝委會委員。
關于王琨先生,我是先觀其畫,后識其人。每屆全國美展的獲獎作品中都不乏高原題材,而王琨的《高原魂系列》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我常常想那一群群厚重而又堅實的牦牛背后是怎樣的一個畫家。直到多年后見到王琨先生,他的樸實和真誠印證了“畫如其人”。三十多年來,王琨一直如同一頭耕耘在畫壇里的“牦牛”。
民族藝術中的牦牛魂
王琨自上世紀80年代初步入畫壇,三十余年的個人藝術之路與中國當代油畫同步。回顧改革開放至今的中國藝術創作,王琨感觸最深的一點就是,“我們開始尋根了?!?/p>
王琨說:“在改革開放的前二十年,我們一直跟在西方的后面模仿他們的藝術。到最近的十幾年,中國的經濟發展了,國際地位提高了,中國藝術家在文化上有了自信,開始尋根,開始畫有中國內涵的,中國自己的油畫。這種回歸和文化尋根也是時展的一種必然。”
最先接觸到80年代思潮的一代畫家依然是中國油畫的中堅力量,這一代畫家經歷了漫長的向西方學寫實、學寫意的模仿階段,艱難地尋找自己的語言。而這種大家都苦苦尋找的,在王琨看來正是我們最易忽略的東西:傳統民族文化。
王琨自幼酷愛書法,多年的創作一直扎根傳統,取法水墨,融會書法。他認為油畫雖然是從西方傳來的畫種,但不代表畫油畫一定要學習西方。油畫本身是一種材料,與我們的毛筆和墨一樣,在藝術創作上不應因材料而拘泥了表現力。他將東方水墨的寫意之美與油畫材料的意向精神巧妙結合,創作了一批享譽畫壇的名作,尤其是他早期的高原系列。
生長在嚴酷的高原環境中的牦牛與王琨的藝術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他開始用大量的筆墨畫牦牛。牦牛在王琨的心中已經不是一個普通的物種,它象征著,象征著一個民族。王琨說:“牦牛生存能力極強,耐高寒。一到冬天,高原上全是雪,在雪地里找半天,才能吃到那么一點點草。它和藏民的性格是統一的。沒有牦牛就沒有藏族,沒有。它就是的魂?!?/p>
每當我們看王琨筆下的牦牛都會在形式感上受到強烈的觸動。雪山、黑牛,色彩的視覺反差與中國傳統水墨不謀而合,厚重的造型里講述著一個個關于高原人的淳樸往事。高原魂與王琨的精神世界水融。
做植根傳統的文化藝術家
《中國油畫》雜志三十多年來挖掘、舉薦了一批優秀畫家。作為主編的王琨對青年畫家有很多自己的建議?!斑^去我們的思想封閉,有過對西方的盲目崇拜。眼睛只盯著西方,把自己的好東西都給忽略了。現在我們生活水平和教育質量都提高了,可以出國讀書、看展覽,回來以后有了自信,才意識到該尋找自己的東西。很多藝術家經歷完這個過程已經上了年紀,喪失了很多好的創作機會。所以年輕油畫家要把握好學習西方和關注傳統的比例,先做中國的文化人,再做藝術家。如果連自己的民族精華都不了解,在藝術道路上一定也走不遠?!?/p>
近年來,在國際化大潮的影響和部分媒體、商家的炒作下,圣誕節、情人節、愚人節、復活節等“洋節”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國都市年輕人。中國人開始沉浸在西方節日的狂歡里,元宵、端午、清明、七夕、重陽、中秋等中國傳統節日則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人們在過傳統節日時,只注重其形式,如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等。當我們逐漸冷淡中國傳統節日時,外國人卻逐漸喜歡、重視中國傳統節日,我國的端午節很早就傳入了韓國、日本、朝鮮等國家,他們至今還在品味佳節的樂趣。韓國江陵市的“端午祭”被批準為其國家級第13號“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予以保護,每年吸引國內外百萬人次參與和觀光。很多大學生對傳統節日的來歷和風俗習慣也往往一知半解,使得傳統節日連存在的最基本理由都模糊不清。
一、當下傳統節日存在的問題
(一)生活壓力過大,害怕過節。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們對自己的要求過高,而現實生活的不如意導致很多人在這樣特殊的日子里面對著更大的壓力,甚至產生恐慌。
(二)對傳統節日期待性降低,過節成例行公事。
現在的大學生是無法想象父母那一代的,他們生活水平很低,家家期待過節,可以改善伙食,但是現在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大學生每天的伙食比過去過節水平還高,大家卻少了對傳統節日的期待?,F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競爭壓力也相應的加大,為學業為生活終日奔波的人們已經沒有多少熱情來營造節日的喜慶氣氛。
(三)攀比應酬送禮的節日讓人心生膽怯。
節日帶來的經濟負擔、親情關系、朋友交往、應酬操勞、娛樂過度等因素,讓人們對過節產生了不良的情緒。過節對不少人來說,是一種壓力,一種負擔,一種無奈。
(四)傳統節日在現代化潮流中,不能與時俱進。
中國的傳統節日大都來源于農業文明,與祭祖、驅鬼、借節日填飽肚子等聯系在一起。這種文化淵源和傳統形式也使得中國傳統節日歡快的氣氛中缺少些浪漫色彩,這與富裕起來追求生活品位和精神愉悅的現代中國人顯得有些不協調。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越來越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好多人搬進了城市,對農村的不熟悉更加劇了這種狀況,使得這種現象令人堪憂。
(五)西方節日入侵,國人缺乏保護傳統節日意識。
西方洋節涌入中國,嚴重沖擊著中國民間傳統文化,很多民族的民間特色文化正在逐漸消失?,F在的大學生盲目跟風,缺乏去粗取精能力。在現代社會名利和物欲的沖擊下,大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轉移到各種名目繁多的娛樂項目上。很少有學生有興趣及耐心去尊重和承襲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F代人情感日趨淡漠,對中國的傳統節日缺少了以前的期待和盼望,在傳統節日到來時,更多地表現為害怕與無奈,對傳統節日的敷衍和冷落就是一種表現。
二、解決問題的途徑
(一)重視中國傳統節日從政府做起,傳統節日再適當增加為法定節日。
中國是世界上節日最多的國家之一,據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較有影響的節日約160多個。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造就了色彩紛呈的節日文化。尊重人們的風俗習慣,適當再增加傳統節日為法定節日。
政府在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上起關鍵性的作用。關于中國傳統節日的宣傳、立法問題,政府和立法機關以及宣傳部門應采取緊急措施予以重現。不僅端午,中秋有法定假日,其他所有的大型傳統節日都應列入國家法定假日。
(二)深入挖掘文化內涵。
我國傳統節日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應該大力挖掘和宏揚。要想讓民族文化資源鮮活永恒,還必須在外在世俗力量的基礎上,尋找孕育內在驅動力的平臺――教化――國家層面的國民教育和微觀層面的個人修行。國民教育讓民族文化資源擁有獲得廣泛認可的社會價值尺度,并成為國家文化價值觀的組成部分;而個人化的修身齊家,則讓民族文化的因子擁有了潛入百姓日常生活,進而“潤物細無聲”的通道。能在個人心靈生根發芽的文化資源,才是強大的、不隨時間推移而搖擺的“神圣體”。
多年致力于中國傳統文化保護工作的南京大學民俗藝術研究室主任陳竟教授日前表示:“挖掘春節、清明、中秋、端午等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對增強民族凝聚力、國家軟實力,推動中國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沒有傳統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民族,丟棄了傳統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民族。”陳竟強調,中國傳統節日中包含著重要的人文和歷史底蘊,是民族凝聚力和國家凝聚力的重要體現,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而根是不能忘記的。
(三)加強傳媒宣傳和普及民俗文化力度。
傳媒首先要重視民俗文化,也要很好地研究它。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非文字的東西,非文字的東西怎么樣通過傳媒把它系統化,使民俗文化的介紹成為系列的、體系化的東西,這都是文化上的積累。通過我們的傳媒,把即將消失的東西趕快拍攝、搶救,對還在傳承的東西要細心報道、加以引導。首先要介紹傳統民俗文
轉貼于
化,然后請嘉賓和研究人員來宣傳,另外就是到下面去采風,去了解普通民眾的生活和感情,這樣才能由點到面鮮活地把傳統節日知識宣傳給大學生。
我們要利用好傳統節日,大力弘揚民族文化和傳遞民族精神。首先,要在全社會對傳統節日進行宣傳,讓人們了解傳統節日,引導人們重視傳統節日。其次,應該挖掘節日所蘊含的民俗文化,有層次地舉辦相應的文藝活動,如舉辦關于節日的演出、展覽等,還應舉辦學術活動,研討如何將傳統文化和時代相結合。而舉辦文化活動的目的是要弘揚節日文化,不能讓傳統節日流于形式。
(四)創新傳統節日內容,吸引大學生積極參與傳統節日文化。
近些年來,重現“清明賜火”等傳統習俗不僅大大豐富了清明節的旅游文化活動,更催生了新的度假消費方式。一些踏青賞花路線中加入了農事桑蠶、祭祀紀念等傳統文化的元素。各地的掃墓和祭奠活動也融入了不少傳統節日習俗。
隨著社會的發展,節日的內容也在推陳出新,回族的開齋節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內容。全國回族聚居的一些地方,除參加聚禮等活動外,還參加各種娛樂活動。如遼寧鞍山的回族青年在節日里要耍獅子舞、踩高蹺;河北滄州地區的回民在節日里喜歡表演武術;西北一些青年節日里喜歡摔跤、扳手腕,擰指頭等;城市里一些回民喜歡游公園等等。
(五)展開傳統節日進校園活動,打開傳統文化學習新篇章。
多開設傳統文化課程,讓大學生對傳統節日的來龍去脈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并通過教育使他們有一種對傳統節日的溫情和敬意感,在傳統節日的良好社會氛圍形成之前,社會教育的功能缺位需要由學校教育來補充,才不至于出現傳統節日的“斷代”。傳統文化歸根結底是存在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要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引導大學生體味傳統節日中積淀的文化內涵,找回傳統美德。大體上需要做到以下四點:
1.結合課文內容,挖掘傳統節日內涵。
現有教材中盡管傳統節日的題材數量不是很多,但仍然可加以發揮,抓住機會點燃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比如古典文學中常涉及節日,往往節日是誘發作者情思、體驗的導火索,典型的即是春愁、秋思。節日是作品的背景,因此教學可通過體驗節日,進而賞析節日與詩人情感的聯系。比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整首詞都是圍繞著中秋節展開的。教學可首先通過師生互動談中秋的方式“熱身”,引出蘇軾是在離開弟弟蘇轍七年后的中秋之日寫的,埋下伏筆,中秋節與哪種意象最為相關?詞作中是否出現了該意象,又是如何描述該意象的?等問題讓學生產生興趣。然后在賞析詩作過程引導學生發現“月亮”是出現頻率最高的物體,將月亮、月宮、中秋節的聯系自然地引出,讓學生了解中秋節中包含濃厚的團圓、事圓、人圓的意味,對照詩人現有的境遇,詞作中才有詩人往返于人間與月宮的情緒。
2.將傳統節日引入語文活動中。
除了課堂教學外,主題活動也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語文活動包括辯論會、演講會、寫作等。教師可在傳統節日到來之際,或者圍繞學生感興趣的傳統節日設計活動主題,讓學生動口、動手體驗傳統節日的魅力,既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也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也是新課標下語文課程所注重的。比如舉辦清明節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分組收集跟清明節有關的文學作品、經典名句、音樂、各地的清明風俗等,并在班級匯報各自成果,接受同學、老師的提問。在真切的節日情境中讓學生親身感受傳統節日的魅力。
3.在課后閱讀材料、考試中增加傳統節日的信息比重。
為彌補教材中傳統節日題材較為少的情況,大學生可在課后閱讀材料補充傳統節日題材的內容。通過此方式將傳統節日的信息延伸到課堂外,引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重視。比如《中秋詠月詩三首》、《端午日》、《古詩十九首》、《春酒》等都是優秀的課外閱讀資源。
一、新時期大學生對自身及外部世界的認知特征
由于在不同以往的社會背景下出生、成長,因此也顯現出不同于以往大學生的群體性特征。其中,“互聯網”成為他們成長歷程中影響甚至決定他們思維模式、行為方式、情感表達方式的重要因素?;ヂ摼W以其信息化的圖像傳播方式、產業化的商業傳播目的、大眾化的輿論傳播樣態改變著一代人對自身及外部世界的認識。在互聯網世界中,聊天室、QQ、飛信、MSN、視頻這些網絡交流媒介,逐漸被越來越多喜歡搜羅新知識、尋求接受新思想、樂意吸納新文化、渴望獲得新朋友,擁有娛樂精神、自我中心、外向特質等多元價值體系的“90后”大學生所推崇。
二、高校傳統文化精神教育的反思重構
(一)內容設計應凸顯時代性
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并不簡單局限在大學語文、思想道德修養等傳統課程中,也不能離開時代背景孤立存在。因此在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除了通過增設社交禮儀、國學簡史等人文素質拓展課程之外,還可以結合時政信息和社會熱點問題,闡述傳統文化精神中所蘊含的國家安定、社會穩定、人際和諧、個人修養的重要價值意義,以此影響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民族心、社會感,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
(二)教學形式應突破灌輸式
傳統文化精神教育以往的教學形式往往較為單一,大部分是通過課堂教學中說理教育、典范引導、文章誦讀等單項知識傳授與被動接受過程的灌輸式教育來完成的。新形勢下高校既要改變灌輸式教育方式,也要避免一刀切的模式化教育。應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學生的知識需要進行有目的教育。選擇符合新時期大學生特點的信息接受形式,通過電影欣賞、詩歌鑒賞、求職模擬、實地參觀等形式滲透到學生的思想行為中,使學生樂于了解、樂于接受、樂于實踐,在寓教于樂中完成大學生個性結構的優化、良好性格的培養、積極態度的形成。
(三)教學實踐亟須回歸生活
在以往的傳統文化教育中,教育很多時候被簡單理解為“教學”。要使傳統文化教育切實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發揮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目的,就必須使傳統文化教育回歸生活。讓在溫室中成長的新時期大學生在參與生活中體悟中華傳統文化的真諦,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在感悟真諦中知行結合、用于實踐,外化為自己的行動;使自己在從理論到生活、從生活到理論的反復實踐中成長升華。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可以利用大眾傳播媒介對話式交流激發大學生的想象力和審美興趣,使“生活”在大學生眼中成為一個充滿詩意文化內容的大課堂,引發他們的興趣與共鳴。
三、新形勢下傳統文化精神教育的路徑探析
(一)遵循教育主體原則
教育主體性原則倡導將教育主體視為獨立自主的個體,尊重他們的思想、情感、價值,倡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平等對話與自由交流,引導他們將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實現有機結合起來。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強調傳統文化精神教育是五千年來支撐中華民族發展前進的基石和脊梁,也要突出民族文化、傳統精神與現實精神、時代精神、現代社會的融合貫通,充分根據他們的信息接收特點發掘傳統文化精神這一寶貴資源,開發利用互聯網等現代化的信息傳播手段為各種載體形式,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載體、形式、方法,為完成傳統文化精神的薪火相傳貢獻力量。
(二)營造校園文化環境
結合新時期大學生張揚自信、表現自我的個性特點,傳統文化精神教育應打破傳統課堂教學形式,通過各種生動活潑的形式表現出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開展書法比賽、攝影大賽、主題演講、讀書筆記評比、傳統文化知識競賽、科技文化學術節等有益的第二課堂活動,在高校積極營造良好的人文氣氛,建設積極進取的校園文化。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可以幫助大學生改善人際關系緊張、不善交往的微觀環境,擺脫過分依賴網絡交流的弊病,把他們從網絡世界拉回到現實生活中,在和睦友好的氛圍和溝通良好的情境中,創造性地、積極地、自發地調整自身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傳統文化精神教育,影響塑造他們美好的情懷操守和共同道德,充分發揮環境育人的功能。
(三)加強人際溝通指導
沉溺于網絡的大學生除了享受在虛擬空間中與人交往得到的新鮮刺激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缺少與同學、老師、家長的感情聯系和正常交流,產生人際沖突和生活壓抑的情緒,轉而向網絡世界尋求內心的寧靜和空虛的平衡。但過度依賴互聯網交流則會導致抑郁感和孤獨感的增加,最終形成社會孤立與社會焦慮,造成惡性循環。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結合個體差異深入探究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和心靈需求,有效調動人際關系測量、角色扮演游戲、價值澄清、行為矯治等教育手段,真正找到能使大學生與自己、與他人、與社會良好互動溝通的有效方式。同時,通過傳統文化中人性的審美與表述肯定人性的純真和善美,將主流價值標準和傳統文化精神滲入學生的心中。
(四)樹立正確價值導向
一、中國傳統文化在醫學教育中的價值
(一)有利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中國傳統文化蘊涵著極為豐富的教育資源,歷經幾千年的積淀、篩選和發展,至今仍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教育價值?!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以和為貴、寬容博厚的精神;“慎獨自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修養方法;“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民無信不立”的誠信守信傳統美德;“天下為公,先義后利”的義利觀等,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這些在醫學教育中應大力傳承弘揚,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有利于培養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價值標準、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的總稱。培養醫學生的科學精神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精神?!爸疄橹?,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強調的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閃爍著科學精神的光芒;“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移,而恥智之不博”,體現了謙虛好學的求知精神和傳統;“反者道之動”,闡明了萬物在矛盾運動中變化發展的辯證思維;“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強調的是反對盲從,敢于質疑,勇于創新、堅持真理的精神。李時珍本著強烈的實證精神,認真研讀文獻,實地調查研究,親自采集、品嘗草藥以判斷藥性藥效,歷經數十載,編著《本草綱目》。清代的聞若豫用了三十年的時間,幾乎找到了古文《尚書》中每一句話的來源,舉了100多條證據,證明古文《尚書》是后人偽造的。對古代最具有科學精神的墨家學派,在其《中國哲學史大綱》中曾說:“墨家論知識,注重經驗,注重推論??础赌q》中論光學和力學的諸條,可見墨家學者真能做許多實地實驗。這是真正的科學精神。”
(三)有利于培養人文精神。
尊重人、關愛人,追求人的幸福和自由,是人文精神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關懷。醫學教育不僅要培養科學精神,還要培養人文精神。唐代孫思邈《大醫精誠》有云:“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标愺迷菏吭f:“醫學工作者從踏入醫學殿堂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與人文精神密不可分;離開了醫學人文精神的總綱,醫學科學精神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歸宿和方向。”中國傳統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儒學為主、儒釋道等各家學派互相滲透的基本文化格局,蘊含了以人為中心、追求和完善人的理想人格、先義后利、群體利益至上等豐富的人文精神?!肮实来?,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明確了人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孟子的“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民為本、君為輕”的思想,體現了強烈的人文精神;“醫乃仁術”、“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超階級和時空局限的生命力和價值。
(四)有利于中國特色醫學的創新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醫學文化源遠流長,在浩如煙海的醫學典籍和在數十萬首古代方劑中蘊藏著難以估量的治病經驗、用藥規律和原創知識,蘊含著巨大寶藏,需要進一步發掘,繼承發揚、繼承提高、繼承創新。我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正是首先從系統收集整理歷代醫籍、本草入手,并在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相關記載的啟發下,提出了使用乙醚低溫提取青蒿素的方法,從傳統中藥青蒿,創新研發成功抗瘧新藥青蒿素,對造福人類、促進人類醫藥學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委讓?安德森說:“屠呦呦的研究為科研人員打開了一扇嶄新的窗戶。這扇窗戶也是對中醫中藥內涵的再發掘。中醫關于中草藥有著豐富的知識,東西方醫學研究攜手合作,會得到豐碩成果?!?/p>
二、醫學教育中傳統文化面臨的問題
(一)對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認識不充分。
近代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發展落后,備受西方國家的壓迫。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和圖存圖強的緊迫感,使得傳統文化一度被一些人認為是中國近代落后的根源,進而受到矯枉過正的全面、激烈的否定和批判,主張全盤向西方學習先進文化。特定的歷史和國情背景,使得這種對傳統文化的批判不可避免地帶有濃重的功利色彩,不可能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和公正。這種否定和批判由于近代以來西方國家在經濟科技上長期保持優勢,在思想意識上產生了持續的影響,對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認識產生負面影響,似乎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西方的舶來品,與傳統文化沒有什么關系或關系不大。
(二)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沖擊。
近年來,一些高校從思想上比較偏重專業學科的建設,重點突出大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把專業教學與科研作為高校發展的重中之重,注重科學知識技能的傳授,輕視傳統文化的弘揚。孔子說“君子不器”,而現代大學教育越來越像一種工具,大學在某種程度上淪為青年學生學習謀生技能的“企業”或者“工廠”,學生忙于學習實用性的知識和技能,忙于考取各種資格證書,忽視了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養?!敖逃哪康?、視野和任務都從內轉到了外,從人轉到了物,從德性轉到知識,從行為轉到技能?!贬t學教育實踐中缺少傳統文化教育內容,沒有建立起傳統文化教育體系,沒有找到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模式。
(三)教師隊伍素質的制約。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授業解惑”指的是教師對專業知識的講授,而“傳道”之“道”是為人之道,是要教學生如何做人。即一名合格的教師,要有淵博的學識、豐富的人生經驗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既教書又育人。受到自身教育經歷、文理分科、教育教學理念、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隔離等因素的影響,一些教育者本身的傳統文化素質也是欠缺的。具體表現為:傳統文化功底薄弱,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淡薄,重視科研輕教學,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重視不足;對傳統文化及人文學科心存輕視,認為人文學科是無用的學科;教學方法落后單一,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主要采取照本宣科、填鴨式的灌輸教學,忽視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在醫學教育中弘揚傳統文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在醫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仍然需要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促進醫學教育的發展。
(一)增強文化自信,正確認識和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歷史上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科學成就和人文精神。中國傳統文化同科學精神絕不是相對立的關系,將近代中國科技落后歸結為傳統文化缺乏科學精神沒有揭示出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科舉制度所產生的激勵機制妨礙了中國人對數學和可控制實驗這種后天能力的學習,而數學和可控制實驗是科學革命的主要特征。對待中國傳統文化,要堅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給予繼承發展和創新。改革開放以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教興國、依法治國、改革開放、鼓勵創新、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成為國家發展的基本方略,制約近代中國科學進步和社會經濟的因素已經發生根本轉變。正確認識和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對于促進中國特色醫學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傳統文化素養。
曾擔任過哈佛大學校長的科南特認為:“大學的榮譽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數,而在它的一代代教師的質量?!苯逃某晒θQ于教師,然而教育的不成功也取決于教師。因此,搞好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還要從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入手。加強面向全體教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訓,提升教師隊伍的傳統文化素養,提高醫學專業教師和人文社科教師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能力。加強激勵引導,在教師培養、職稱評審和教學名師評選中,增加傳統文化教學和研究人才比重。在各類醫學專業教師和哲學社會科學教師進修培訓、高校輔導員培訓中,加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比重。承擔傳統文化教育的非醫學專業教師,加強對基本醫學知識和醫學哲學的學習和了解,提升醫學專業素養。適當安排傳統文化基礎較好的醫學教師,講授人文課程或傳統文化專題講座,建設一支學科結構合理、人文素質較高的傳統文化教育師資隊伍。
(三)規范課程設置,改革完善教學方法。
統一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拓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選修課覆蓋面。重點建設一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品視頻公開課。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作用,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緊密結合。加強對傳統文化教材的研究和編寫工作,提高教材質量和水平。改變單一的知識灌輸的教學方式,更多采取參與式、啟發式等教育方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開展情景體驗式教學方法。開展專題教育和專題研討,增強針對性。舉行傳統文化節,激發醫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加深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
1.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和諧統一。
中國的傳統文化及其注重自然與人的和諧統一。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表明了,人與自然應該在一個和諧統一的氛圍下共存。中華傳統文化中,和諧統一還體現在人與人的關系上,講究以和為貴。追求和諧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認為的和諧最高境界就是中庸之道。
2.中國傳統文化重視理性教養。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維系社會的關系、調節個人的心理狀態和精神活動并不是依靠外部力量,主要靠的是對自我的約束。中國古代的人提出,通過對自己進行道德約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和道德素養,提升并且完善自我。
3.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極強的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世界中曾經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文化體系,例如四大文明古國。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文化仍然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國文化的包容性使得其在歷史的檢驗中頑強的流傳至今。此外,中國傳統文化還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它使得中國人在不同的地域都有著強烈的歸屬感和自我認同感。這種情感超越了國界,使得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中國人都能夠很好的凝聚在一起。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教育價值
中國文化提倡以仁和善為本,傳統的優秀文化能夠為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正確的教育方向和教育資源,進而實現其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與價值。
1.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對人們
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上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它強調道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自我約束的前提下實現自我道德的提高。傳統文化提倡,從自己做起,使得自己的思想政治修養在生活的實踐中得到更進一步的升華。傳統文化提倡提高人們的主體自覺性。這種主體自覺性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倡導的自主精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種自我磨練的方法可以使得處于高速發展社會中的人們在快速的生活節奏中找到自我,使人們獲得精神上的啟示。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利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建設。中國文化重視天人合一。人只有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得到更好的生存與發展。在社會中,古人提倡人與人之間仁愛的思想,在社會生活中,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做到尊老愛幼,具有仁愛之心,我國的社會才能夠更加有秩序的發展。傳統文化中,仁愛的思想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度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要優化教育的環境,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道德氛圍,努力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
2.傳統文化塑造人的良好人格。優秀的傳統文化有利于幫助人們
形成健康的人格,為了使每個人的道德建設都能夠有效的適應當下我國的社會發展,教育工作者需要培養人們的人文主義精神增強對人們的理想信念的教育。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倡導以苦為樂,注重對自身的完善,主張理性與感性的容易,將艱苦的過程進行美化。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不僅對教育受教者有著較高的要求,也對傳授者有著較高的要求。古人說,一個成功的人生應該經歷自我修養、持家、治理國家、平整天下的歷程。這一思想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主體與客體的人生價值和社會責任人感,只用主、客體通過對自身修養的不斷強化,才能夠完成二者的人格構件。另外,自強不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人文精神。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應該將時代的需求和傳統的精髓文化進行有機的結合,將自強不息的人文主義精神進一步融入到思想政治的教育過程中。讓這種精神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使每個人都具有一種內在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并且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進行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
3.傳統文化提倡自強不息精神。自強不息的精神有利于培養現代
學生奮發向上的學習態度和生活態度。中國的傳統文化認為,經過大量的鍛煉人能夠超越自我,不斷加強自己的綜合能力和心理素養。這種精神也符合我國社會發展的現狀。我國社會的發展即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也同樣面臨著巨大的考驗。自強不息的精神能夠為人們帶來強大的精神力,使我們在嚴峻的局勢下開辟出一條適合我國發展的道路。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進一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教育價值。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主要的精髓是愛國主義,古人提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提倡天下為公。這種愛國主義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與發展奠定了有利的思想文化基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要求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時代精神鼓舞人們的斗志,激勵人們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和復興共同奮斗。在信息化時代下的中國,思想政治的教育目的就是培養社會成員科學的三觀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以道德行為規范。在教育是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愛好和平、自強不息、勤勞勇敢,不斷的追求社會的進步與個人的進步。此外,中國的傳統文化其教育價值還表現在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中華文化提倡在道德實踐中育人。這種精神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它要求以民為本,依靠群眾解決發展中產生的問題,以民為本的思想正好也呼應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民生”建設。這種重視民生的思想告訴我們,在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中,要以人為本,將人們的基本利益放在教育與發展的首位。教育工作者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與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相結合,將思想道德的教育與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結合起來,這樣在能夠最大程度的發揮傳統文化在當今思想教育中的價值。
三、實現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將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的弘揚與傳統文化相結合。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體現,它集中的反應了社會主義先進的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對傳統文化的合理選擇與繼承,它不僅體現了我國當代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也良好的繼承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它是我國社會文明與進步的一個重要的風向標。它對將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有了一定的借鑒作用,將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與傳統的優秀文化相結合,能夠保證傳統文化的正確傳承,將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進一步取締。
2.要辯證的認識和利用傳統文化在當代思想教育中的功能。
我國的傳統文化也具有其特有的兩面性,它不僅包含了大量的精華文化,也存在著一些落后封建的思想糟粕。同志曾經指出,清理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吸取先人博大精深的智慧,是提高我國國民的自信心和發展新的社會主義文化的首要條件。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要進行批判的吸收,科學并且辯證的認識傳統文化對人們的影響。還要以為基礎,使用唯物辯證法對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進行篩選和剔除。還要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的挖掘和科學的整理。此外,在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還要結合當今時代的特性,有選擇性的進行繼承與發展。
3.建立良好的制度保證傳統文化的教育工作。
我國在建國后,受到了各種各樣文化的沖擊,曾經一度忽略了傳統文化的發展,導致許多珍貴的傳統文化走向了消失的地步。在教育界,由于受到西方新的教學觀念和知識理論的影響,我國對學生傳統文化的教育也存在了巨大的缺失,這使得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曾一度的中斷,甚至有許多教育工作者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排斥的態度。處于青少年時期的人,不僅出于三觀形成的時期,也正處于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關鍵時刻,我國的各個相關部門應該進行多方面的協調與配合,將傳統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實落實到法律法規中。例如:我國的教育部門在學生的中小學階段,針對學生的現實情況,適當的在教學課程中融入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國傳統文化中里所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積極向上精神、民族自豪感,可以讓學生充分的感受到中國幾千年來所沉淀的人文主義精神,使得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在教育的初級階段建立起來。使得學生在為中國燦爛輝煌的文化感到自豪的同時,更加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而為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堅實的傳統文化基礎。此外,還要在我國的教育界努力營造一個充滿優秀傳統文化氛圍的教育大環境。并且通過法律制度的保障,將優秀的傳統文化進一步深入到學生生活的每一個環節,使得學生能夠進一步的了解我國傳統的道德精髓,以便進一步的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中華民資的優秀傳統文化,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所代代相傳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我國民族經過長期的發展所積累的優秀精神食糧。對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進行充分的發掘,有助于幫助我們進一步的發揚和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還有利于加強和完善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務。
四、結語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教育;文化教育;作用;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也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其中儒家文化隨著朝代的演變,流傳到今天,為人們所熟知,孔子思想核心也為歷代人所沿用至今。
1 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精神教育的作用
精神文化,簡單地說,就是指為了促進人的精神發展的教育。概括地說,是指旨在促進人的精神世界發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質量的教育活動的總稱。在我國目前的社會生活和教育領域中,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建設大學生精神教育題中的應有之義,對于建設大學精神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對大學生精神教育的生存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今,各行各業的發展都體現出我們的傳統文化的內涵,是傳統文化與精神文化密不可分的原因,也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中國傳統文化中,剪紙是最為人們熟知的,它是廣泛流傳于民間的手工制作,也是一種鏤空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各行各業都應用其中,小到產品包裝、郵票設計,大到民族服飾,室內裝潢。這便是一種繼承與弘揚,從而使大學生在精神上得到一種文化認同感。這就是傳統文化最有成效的應用,實用且具有審美價值。
世界上任何一所知名大學都有自己獨特的大學精神,這不僅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也是大學魅力之所在,更是大學持續發展的動力。在時代的變遷中,大學的道德精神就更為彰顯。在中國儒家體系中,孔子建立起了第一個完整的倫理道德規范體系,他以知、仁、勇為三達德,還提出禮、孝、悌、忠、恕等一系列德目。大學的精神建設源于大學生總體的道德精神構成,這一點毋庸諱言。同時,也正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存在,才鑄成了大學精神,才使大學成為海上的燈塔,指引著社會向著更美好的地方前進。
在建設大學精神的過程中,當然也需要大力弘揚“不斷創新”的精神,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將“創新”融入人的血液中,內化為涵養,外化為行動,優化為素質。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著厚重的底蘊和深邃的哲理,能給人深刻的思想和道德的啟迪。將思想教育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學生精神思想,塑造具有鮮明的民族精神、德才兼備的新世紀人才。讓我們不斷進取,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在這個時代的特征。
2 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文化教育的作用
文化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在長期生產勞動創造過程中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確切地說,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的統稱。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夠得到廣泛的流傳,不僅僅在于它本身復雜的觀念,還在于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珍視,傳統文化是五千多年來生產創造的智慧結晶。它的繼承是對于民族精神、民族信仰最有力的傳播。
張岱年說:“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也就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由于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因此表現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單一的,而是一個多元的思想體系。我們大學生的課程包括:知識教育、人文教育與大量的科學課程,也許恰恰告訴我們,我們缺少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但中國的大學并不缺乏處于“泛化”狀態的教育。在大學文化教育中,儒家文化隨著人們不斷的認知和提高,早已潛移默化的進入大學生的課堂上。
我們知道,當今世界儒學文化早已不僅僅是中國的思想文化,而是屬于世界的思想文化。文化認同感、文化價值度,在世界各地已流行甚廣。所以,當代大學生應擔負著重建中國文化精神之重任,從文化中汲取精華,以全面提高自身人文素養,豐富精神文化。只有這樣,中國傳統文化在文化方面才能發揮重要作用。
3 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精神、文化教育產生的影響
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時代特征。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 ,千百年來它負載著我們民族自我認同的群體意識 ,影響和規范了民族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
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教育首先應該是從老師開始,從老師和家長做起,才能起到身教的作用。重德教、重禮教才能使學生更尊重知識、尊重父母、尊重老師、尊重自己?,F代有些人認為,只要學歷高,一切都不是問題,然而學歷不代表有文化、有教養、會做人,而是要學會愛人、愛大自然、愛我們的國家、愛父母,學會感恩、學會約束,規范自己的行為,繼承傳統文化,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學校文化是長期形成的,學校全體人員共同認同的校園精神以及培養這種精神所需的文化環境,是精神文化的總和,各高校因傳統風氣,學科的不同使其具有不同的特征,形成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形態。當代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是正確引領人們行動的風向標,大學不僅需要豐富的教學知識作基礎,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當代大學生擔負著振興民族與重建中國文化精神之重任 ,應該認識到與自己血脈相連的中國傳統文化,在今天仍有不朽的價值和寶貴的借鑒意義 。
我們也得出了問卷調查的結果,結果顯示近八成的人,能夠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滲透在大學教育的方方面面,認為這是一種愛國情懷的體現,以及精神文化的高度認同。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是社會的靈魂,伴隨著歷史的變遷和技藝的不斷革新,傳統文化也在不斷的吸收融合著,衍生出現在具有多面性、符合現代人審美的獨特文化思潮。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詮釋傳統文化可以使面臨文化困境的中國人找到重建中國文化的依據和武器,也是當代大學生務必學習精神文化內涵的所在。
參考文獻
[1]王琦.淺析新時期大學生養成教育.大眾文藝.2012.305期.12.
[2]楊雅麗,王鳳榮,同曉榮.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2003.25期.
[3]徐治山.淺談傳統文化對藝術設計的影響和作用.時代文學.2009年.04期.
作者簡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二十四個字為基本內容。但是,短短的二十四個字,卻是內容豐富、層次分明的。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適應當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要求和目標,有利于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當前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勢下,積極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探析
1、中國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淵源
(1)中國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基礎。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富強,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和興旺發達。中國傳統文化中“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鄙鷦颖磉_了國家富強,人民共享經濟發展繁榮的幸福場面。 “民為重,君為輕”的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的民主內涵則是當今民主建設的重要文化來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最終要求就是要建設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大同社會,早在中國傳統文化《禮記》中就有記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鄙a發展,生活富裕,人民和睦的和諧大同社會是當今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文化源泉。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平等,就是要實現人人平等的社會;公正就是要促進社會公平。在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中 “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平處于公,公出于道”、“理國要道,在于公平正直?!眲t蘊含著的公正平等的文化內涵,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基礎。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愛國,就是熱愛祖國,維護國家統一和。中國傳統文化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當今愛國精神的文化基礎。誠信,在中國傳統化中歷來受到世人的青睞,“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海岳尚可傾,口諾終不移”中蘊含著誠信精神是營造良好誠信風尚的基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蘊含著中華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有利于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社會的同時,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精神動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推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改革和發展的精神力量,也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對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凝聚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2)中國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基礎。中國傳統文化是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基礎。具體表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位卑未敢忘憂國”等孕育著深刻的團結統一、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愛國主義思想內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基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夸父追日”、“精衛填?!薄ⅰ按笥碇嗡?、“愚公移山”蘊含著不屈不撓的改革發展精神, “因材施教”、“審時度勢”、“與日俱新”則包含著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這些深刻的優良傳統文化構成了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的思想基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深刻的思想精神,既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社會的思想基礎,同時,也是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基礎。在新時期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榮辱觀相輔相成,緊密聯系。不僅與中華民族美德相承接,而且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與中國社會主義法律法規相協調。為人民群眾進行道德選擇,確定價值取向,判斷行為得失,規范日常生活提供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繼承發揚了中華民族傳統精神文化中自強求富、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內涵。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精神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崇正義的繼承和發揚。同時,個人價值準則中的愛國、敬業、誠信、友愛的內容繼承和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愛祖國、守誠信、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文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追求,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根于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之中,具有牢固的文化基礎。拋棄傳統,丟棄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活力和命脈。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統中國文化是我國當前在世界文化多元化交流融合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神支柱和精髓。其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內涵,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不斷創新發展,發展具有時代鮮明特色的文化價值理念。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時,也注重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從中汲取其豐富深厚的文明成就。在繼承吸收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時俱進,充滿生機和活力。
三、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意義
1、對于繼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深遠的歷史價值
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源遠流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對于繼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深遠的歷史價值。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優良傳統內容極為豐富。熱愛祖國,矢志不渝;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維護統一,反對分裂;同仇敵愾,抗御外侮都是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千百年來,融入民族意識中的愛國主義傳統成為激勵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支柱。愛國主義是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團結統一的民族精神始終凝聚著中華各族兒女的共同心愿,引領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方向。愛國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愛國主義在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凝聚作用。同時,愛國主義也是個人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力量源泉,愛國主義精神為個人實現人生價值提發展舞臺和指明方向。
2、對于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