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3 09:15: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共管理的功能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公共管理;公民社會 公共治理 合作管理
一、從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公共管理,都是指對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活動,盡管這三種稱謂有著大致相同的指涉對象,但是它們之間卻有著彼此理念的不同。如果我們從對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模式的角度去看,隨著時代的發展,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它們依次鋪就了管理模式由統治、到治理的演進之路。在公私沒有區分、國家體系內部缺乏合理分工的專制社會時代,行政就是政治的落實,其功能是依靠暴力和強制負責國家政務的推行,以維護統治者的利益;公共行政出現在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相分離、行政與政治相分離的現代社會,其功能是按照代議制民主體制、非人格的法律體系、官僚制組織原則以及職業化的文官制度統攬社會公共事務,以實現統治者的統治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公共管理則出現在公民社會自治能力與要求不斷擴展、市場機制不斷成熟與市場力量不斷壯大、政府獨攬公共事務的“不可治理性”危機日益加重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公共事務管理主體的多元化和管理方法的多樣性,適應了當今時代公共事務日益復雜化及其管理民主化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公共事務管理的“公共性”與“管理性”的有機統一,無論在合法性還是在社會資源方面,都為實現和增進公共利益開辟了新途徑。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公民社會的興起與壯大等原因,治理理論出現并發展起來。公共治理逐漸成為對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一種新模式,其的理念也逐漸成為了公共管理的新內涵,同時,它也使公共管理進入了區別于行政管理、公共行政的新時代。
二、公民社會在公共管理中的雙重身份與多重角色
現時代的公共管理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管理主體的多元性,它是政府與公民社會對公共生活的一種合作管理,是公共權力向社會的一種回歸。現時代的公共管理有賴于公民社會的自愿合作和其對權威的自覺認同。公民社會在公共管理中具有管理主體和管理對象的雙重身份,而且這種雙重身份在公共管理的過程中又以其各自的特征優勢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作為公共管理的主體,公民社會與政府一道對社會公共生活進行合作管理。在這個過程中,公民社會以它那種來自基層、靈活多樣的特性正好彌補了政府的種種不足和有限性,從而可以大大提升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同時,公民社會在與政府的合作過程中,能夠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到政府的權力運行,從而可以起到對政府更有效的監督作用。此外,在公共管理的過程中,健康有益的社會組織可以得到政府和社會更好的認可,這些組織以共同目標和信念把人們聚集到一起,在這個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增強了彼此的信任、提升了公益精神,從而有利于社會資本的積累。另一方面,作為公共管理的對象,公民社會在參與管理的同時可以切身的感受到公共管理的效果,從而可以以公共管理接受者的身份對公共管理的效果做出判定以利于公共管理漸至最優。其次,通過公民社會組織,公民在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同時又以普通社會成員的身份為政府增強了合法性。公共管理的過程也是公民社會完善的過程,公民社會的完善又可以促進更好的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最終是要推動社會的全面發展,作為當代公共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公民社會以其特有的雙重身份在這個過程中又扮演著多重的重要角色,以其特有的價值訴求與功能表達影響著公共管理的成效。
第一,公民社會是政治民主的捍衛者。公民社會的自主發展能有效的分割和制衡國家的權力,從而能有效的遏制公共權力的專斷傾向;公民社會可以為公民的利益表達提供多樣的表達形式和途徑,保障公民利益表達的通暢,從而提升民主政治的代表性與生命力;此外,公民社會對培育公民的民主參與意識具有積極的作用,能夠強化民主的社會基礎從而推動社會民主的發展。
第二,公民社會是經濟發展的促進者。公民社會是一個以契約、法制、自由、平等、競爭為價值準則的社會,這為市場經濟的運行提供了良好的市場環境。此外,公民社會中的工會、行業協會等團體組織可以起到規范行業行為、穩定經濟秩序的作用。
第三,公民社會是公共服務的提升者。由于公共需要的多樣性和政府的有限性,政府并不能為社會做好所有的公共服務。而以第三部門為核心的公民社會因其具有來自基層、靈活多樣的特征和其“去私存公、取私為公”的“非營利”特性以及其服務社會、自助自主的公共精神,使之恰好成為公民參與公共服務的良好渠道,并能有效彌補政府在公共服務上的缺限和不足,公民社會組織可以通過委托承包、志愿服務、自助服務等方式和途徑,去做那些政府未做、不想做或不宜做但卻符合大眾需求的公共服務,從而使社會公共服務的水平大大提升。
第四,公民社會是公共價值的維護者。與其他領域一樣,公共生活領域同樣存在著對善的追求。公共生活領域的善就是公共價值,它包括公民對公共生活的態度、責任與義務,對他人的尊重與關愛,對社會正義的維護以及公民的公益思想與修養。公共管理的核心是為了增進人類的公共利益和福祉,這實際上就包含了對公共價值的追求:公民社會是公共管理的對象,它同時又是公共管理的主體構成之一,公民社會的精神與價值必然會影響到公共管理的目標和價值。公民社會所倡導的諸如參與、友愛、信任、互惠、寬容、合作、平等、公正、開放、多元等價值理念,對于維拼良好的公共價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五,公民社會是社會穩定的支持者。公民社會能夠在個人和社會之間提供一種有益的中介結構。通過這一中介結構,它可以為不同的群體和階層的利益訴求提供表達途徑,同時又可以對他們的利益訴求進行整合;通過這一結構,它還可以為社會成員提供寬松的活動空間,滿足他們多樣性的愿望要求,同時這一中介結構還起到了排解社會怨氣、釋放社會壓力的作用??梢哉f公民社會是一個社會和諧發展的“穩定器”、“緩沖器”和“調節器”。
三、公共管理;政府與公民社會的合作管理
一、緣起與內涵
協作性公共管理理論的生成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學者們從多層面對協作性的基本內涵進行了分析與歸納。
1.協作性公共管理的緣起
(1)思想傳承:行政協調論的現代生長
行政協調論是傳統行政思想的一個優秀因子,在西方傳統行政理論中不乏豐富的行政協調理念。1887年,古德諾在《政治與行政》一書中對威爾遜的“政治與行政”二分法做了進一步闡述,“分權的原則使每種機構只限于行使一種被分開的政府功能。然而,實際的政治需求卻要求國家意志的表達和執行之間協調一致。”“法律與執行之間缺乏協調就會導致政治的癱瘓。”[1]12-51為此,他提出通過行政適度集權化和政府體制改革等措施來實現政治與行政的協調。1947年,懷特也在《行政學概論》一書中對行政協調的動因、機構及原則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協調的困難性是行政單位數目的增加”,從而導致“在各個方面的活動中,行政部門之間的相互聯系十分困難,這個問題越來越嚴重”,為了實現政府各部門的協調,“應該設置政府委員會以利于行政協調工作的有效開展”。而“協調機關的組織原則是對任何事件均由主管會制定完整的政策,用以領導相關的各部”[2]76-82。佩里???怂怪赋?“政府之間的協作和整合必要性決不是一個新的東西,盡管具體的形式、偏好的工具和特殊的問題已經時過境遷,但政府機構之間的協調、合作和整合,不管是被稱作是‘協同的’、‘整體的’,還是‘協調的’、‘整合的’,所有的這些都是政府組織永恒的追求目標?!盵3]9因此,協作性公共管理是“傳統的合作理論的一種復興,只不過其內容更加復雜,具有綜合性和理論性”[4]。
(2)理論反思:碎片化治理的根治之道
碎片化治理是新公共管理改革走向極端的產物。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西方國家普遍地推行了一場以新公共管理改革為內容的政府再造運動,新公共管理大量借鑒工商企業管理的原則、方法和技術,把傳統的官僚制政府改造成小型化和分權化組織結構模式?!靶碌慕M織形式以靈活性的日益增強和垂直整合組織結構的解體為特征,合同承包廣泛地被采用,大型組織規模大幅小型化,并被分裂為更具自主性的商業單位。”[5]12-13如新西蘭除創立國有企業單位外,將剩余的政府部門分割為更小的、更專業的機構,英國也在“下一步改革方案”中建立了大量小型化的執行機構。但隨著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推進,也產生了新公共管理的限度問題,即機構裂化問題[6]。碎片化治理就是機構裂化進一步發展的產物。新公共管理的碎片化治理主要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轉嫁問題,讓其他機構來承擔代價;互相沖突的項目;導致浪費并使服務使用者感到沮喪;互相沖突的目標;由于缺乏溝通,不同機構或專業缺乏恰當的干預或干預結果不理想;在對需要做出反應時各自為政;公眾無法得到服務,或對得到的服務感到困惑,他們常常不知道到哪里去獲得恰當的服務;由于沒有考慮問題產生的原因,而是強調可得的或固有的一套專業干預,從而導致服務提供或干預的遺漏或差距[7]48??梢娝槠卫淼母丛谟谛鹿补芾砀母锊粌H沒有擯棄傳統官僚制功能性組織原則,而且強化了功能性組織設計,從而導致政府機構之間協調和整合問題急劇增加。因此,尋找一種增加協調和合作的治理模式就成為根治碎片化治理的根本出路,協作性公共管理正是對這種理論反思的結果。此外,新公共管理理論將公民當成客戶回應,隱含著把公民視為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被動接受者的危險,忽視了政府和公共機構與公民之間開展協作。協作性公共管理則拋棄公民所有權和控制權的概念,以協作為基礎,強調加強政府和公共機構與公民以及其他社會參與者之間的協作關系和伙伴關系[8]。
(3)實踐需求:復雜性問題的應對邏輯
公共服務與公共事務的復雜性是協作性公共管理產生的直接動因。在信息時代或知識經濟時代,世界趨向復雜化和多樣化,地方政府面對的公共服務需求日趨復雜化和多樣化,這在客觀上需要跨越功能劃分、組織界限甚至地理界限的協作性公共管理活動。奧爾圖提出組織間網絡管理等跨組織結構普遍存在且可能增加的五個原因。a.是處理艱難或復雜政策的需要。傳統社會中官僚制組織形式可以有效解決的那種容易界定、明確的目標和任務的問題已經讓位于需要多方共同解決的惡劣問題。b.政府直接干預的局限性促進了基于網絡解決方法的增長。c.政治驅動力誘導出需要超越政策目標,使聯網成為基本需求。d.實現聯系制度化的努力結果。由于二級項目效果的信息不斷增多,通過組織之間的特別工作小組和計劃團隊等制度安排也相應地增多。e.橫向規定和交叉法令等在內的命令層次提供的額外壓力。因為在許多熱點問題中,如經濟發展、社會福利等,不同的項目之間具有不同的目的、資金來源、頒布標準及利益相關者,協作與互動溝通勢在必行[9]22-23。可見,跨組織結構應對復雜性問題是協作性公共管理產生的現實動因。
2.協作性公共管理的內涵
協作是協作性公共管理的一個核心理念,它對于理解協作性公共管理的內涵具有重要的作用。學者們主要從組織間關系、組織結構和集體行動的邏輯三種視角對協作進行了界定[10]104:a.組織間關系視角的協作是指基于特定議題的利益相關者自發組織、參與到同一過程中,采取行動或共同決策。b.組織結構視角的協作主要從結構與功能的角度來定義協作,認為協作過程是松散的、多層網絡組織的相關組織領導利益相關者以解決共同關注的社會問題。c.集體行動的邏輯的視角的協作意味著自治的參與者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談判、共同制定的規則和組織結構來處理相互間的關系,決定和解決共同關注的事務。
基于協作的協作性公共管理是一個含義十分廣泛的概念,大量存在于各種跨組織協作、網絡管理和公私伙伴關系等實踐之中,學者們從多種視角、多個層次對協作性公共管理的內涵進行了揭示和探究。沃爾特?鮑威爾從官僚制和新公共管理的比較中揭示了協作性公共管理的含義,認為協作性公共管理是一種獨特的制度形式,它不同于市場自發性協作和等級制度有意識性管理的諸多過程[11]。羅伯特?阿格拉諾夫和邁克爾?麥圭爾在《協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新戰略》一書中把“協作”作為在政府組織間進行管理的基本描述符號,“它描述了在多組織安排中的促進和運行過程,以解決單個組織不能解決或者不易解決的問題。協作性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是縱向和橫向活動的復雜結合,其中僅有一些結合可以被認為是協作的,但是所有的結合都是多方參與的?!盵9]3-39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則認為協作性公共管理是一種網絡化治理模式,它象征著當前改變公共部門形態的四種有影響的發展趨勢正在合流:由公私聯合提供公共服務的第三方政府;聯合政府若干機構提供整體服務的協同政府;基于先進技術用以往不可能的方式與外部伙伴進行適時合作的數字化革命;要求多元化和個性化的消費者需求選擇。這四種發展趨勢的集合,使網絡化治理成為一種公共部門的新形態,“它將第三方政府高水平的公私合作特征與協同政府充沛的網絡管理能力結合起來,然后利用技術將網絡連接到一起,并在服務運行方案中給予公民更多的選擇權?!盵12]8-17
總之,協作性公共管理是一種不同于傳統官僚制單中心治理和新公共管理分權化治理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的新模式①。以公民為中心、多中心安排治理和整合性公共服務是協作性公共管理的三個基本特征。
二、結構、機制與模式
在實踐中,協作性公共管理可以發生在區域、地方政府和社區管理等多個層次,且橫向協作和縱向協作是相互重疊的,協作既可以存在于中央政府層級(如美國聯邦系統內)的縱向環境中,也可以存在于參與者是地方政府(代表社區內多種利益)的橫向環境里。協作性公共管理形成了獨特的結構類型、協作機制和實踐模式。
1.結構類型
協作性結構可以在政府運作的各種制度和體制環境,即在縱向政府各個層級和公私部門中組織互動的橫向環境中產生。在具體運行時,既可以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還可以在自外而內的網絡環境里操作[13]。一個公共管理者可能同時涉及跨政府邊界、組織邊界和部門邊界,且負有正式的契約責任,從而很難區分不同環境中的邊界,因此,劃分協作公共管理的結構類型就具有重要的意義。米爾娜?曼德爾和托迪?斯蒂爾曼根據西方國家治理實踐的經驗總結了實踐中協作公共管理的基本結構類型及功能特征(見表1)。上表從問題導向、對目標的承諾、聯系強度、努力寬度、目的的復雜性和努力范圍等功能性特征分析了如下五種協作性公共管理的網絡類型[14]。
(1)間歇性協調
這主要發生在兩個或多個組織相互調整、相互適應地完成同一目標的政策和程序中。間歇性協調結構的交互作用一般在較低的層次產生,組織間的承諾也只是保持在目標完成的深度,資源共享也相對較少和低風險。
(2)臨時性工作組
這是用于完成一個具體的和有限的目標,并隨著目標的完成而迅速解體的協作性公共管理結構類型。在這種結構中,資源共享僅僅存在于有限的范圍之內。這類型的結構主要包括為具體的問題(如水質量標準、社會關注事件等)而建立起來的討論潛在性解決辦法的各種組織間關系的群體。
1.大眾傳媒影響公共管理的方面及表現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日益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在短期內得到了快速發展,然而隨之而來的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自然環境遭到破壞等問題也日益突出①。基于此,社會公共管理問題面臨著嚴峻挑戰。倘若公共管理繼續堅持原有的理念和決策方式則無法滿足社會各階層人們的需要,必須打破傳統,為人民和政府創造更多的機會和途徑。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民知識水平逐漸提升,其政治意識也不斷提高。為此,政府管理部門要積極轉變觀念,暢通民眾自身利益的表達渠道,不斷緩解社會壓力而導致的各類危機。尤其在大眾傳媒的影響下,公共管理更應積極轉變觀念。大眾傳媒影響公共管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大眾傳媒影響了我國政府公共管理的方式。受到傳播方式和影響,在大眾傳媒出現之前民眾之間的信息交流大多停留于口頭交談,這種交流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難以實現大范圍的傳播。而在互聯網產生之后,對于大眾傳媒具有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人們通過QQ、微信等方式實現信息交流,既快速又便捷,能夠起到重要的影響公共輿論和政府公共決策的重要作用②。第二,通過大眾傳媒能夠實現信息多對多的交流。在大眾傳媒還未普及之前,人們的觀點很難傳播給多數人,需要通過電視、報紙以及書籍等傳統媒體才能實現。然而,現今微博、論壇等的興起為民眾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提供了比較廣闊的平臺。很好地實現了信息多對多的傳播與交流。根據調查顯示,微博是政府進行政府宣傳的主力軍,并且隨著互聯網技術和內容的不斷發展,這一運營水平逐漸成熟,微博問政等服務能力逐漸增強。
2.大眾傳媒與公共管理之間的關系
2.1時代背景要求大眾傳媒與公共管理具有一定的聯系
一直以來,大眾傳媒隸屬于時展的產物,在其發展過程中,需要與政府、公眾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因此,大眾傳媒的中介作用促使信息在政府、民眾以及利益團體之間進行傳遞,通過對問題的及時反饋為公共管理制定了相應的策略。③其次,大眾傳媒具有良好的輿論引導功能。大眾傳媒能夠實現在短時間內將各類社會現象進行及時有效的傳播,通過積極整合各方利益,從根本上對公共管理的整體效果產生影響。再者,大眾傳媒充當了公共管理的監督者角色,能夠確保公共管理朝著更加和諧穩定的方向發展。
2.2大眾傳媒直接影響了公共管理功能的要求
公共管理對大眾傳媒的運用也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這種制約功能帶有一定的消極性,也是當前公共管理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大眾傳媒制約了公共管理的目標和對象,從根本上推動了公共管理獲得有效發展。與此同時,大眾傳媒作為媒介體系的代表,促使整個公共管理體系更具計劃性和組織性,對公共管理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③。
3.大眾傳媒對公共管理帶來的影響
3.1有助于公共管理政策的制定
在政府公共管理的過程中,其首要環節就是制定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制定主要由國家權力機關通過圍繞生活的某個方面問題所指定的政策目標,其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原則。因此,確定政策目標是制定公共政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政府必須在充分考慮公眾意愿的前提下才能最終確立政策目標④。盡管傳統媒體在公眾輿論表達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表達渠道依舊較窄,并且百姓在期間的話語表達權較弱。通過網絡公共輿論,能夠有效改善這一現狀,暢通了民意表達渠道,為政府制定出公平民主的公共政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2有助于公共管理政策行為的執行
政策的執行是政府公共管理的核心,執行過程能否最終達到預期目標會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涉及信息、執行人員以及資源配置等方方面面。宣傳是政策執行的核心環節,它關乎公眾對社會公共政策的認知程度。而政府以及其他公共管理機構能夠利用公共網絡實施輿論導向,不斷擴大政策宣傳力度。通過網絡公共輿論,能夠傾吐民眾對政策表達最真實的意見。通過網絡公共輿論的交互性原則,能夠有效實現與網民進行溝通,政府向網民認真解讀各類公共政策,從而為政策的執行提供良好的輿論環境,有助于政府政策行為的有效執行。與此同時,當民眾通過網絡公共輿論發現政策執行存在不合理之處或者明顯的漏洞時,則可以及時向政府部門匯報,從而確保政策的執行能夠走向正確的發展道路,促進政策目標的順利實現⑤。
關鍵詞:城市治理;新公共管理理論;社區管理;啟示
究竟什么是城市治理呢?不同的學者觀點是不一樣的。第一類認為治理是一種統治方式,其手段是運用權力對社會資源進行整合。第二類強調治理的過程特征。這種治理是“一種綜合的全社會過程”,它強調以“協調”為手段,而不是協調和控制。第三類認為城市治理是社會關系的一種體現,包括國家和公民、執法者和守法者、政府與可控性的關系。第四類則認為治理是一種值得追求的理想,是為了應對政府自身無法解決的一些重要問題時的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
新公共管理理論作為城市治理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對城市管理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治理作為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一種手段,它的實施必然要依賴一定的理論,而新公共管理理論就是這樣一種理論。城市治理從宏觀層面來講,新公共管理理論的運用對于提高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和政府的運作效率具有著重要的意義。當然,從微觀層次上來說新公共管理理論的運用對于我國的社區管理和服務同樣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新公共管理理論
(一)主要思想
新公共管理建立在對傳統行政的批判和吸收基礎之上,其主要思想有以下幾點:
第一,新公共管理強調“顧客”導向,要求政府必須對社會公眾作出回應。[1]。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和公眾的關系發生了變化,政府是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存在,積極與公眾互動,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第二,新公共管理消除了政府公共服務供給的壟斷性,通過引入市場機制,采取企業管理的成功的方法和經驗對社會事務進行管理,將一部分職能轉移到私人部門,從而實現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的目的。第三,新公共管理改革強調管理者的風險意識和應對變化的能力,即倡導企業型的領導者,從而提高管理的績效。第四,新公共管理認為授權或分權的方式是政府進行有效管理的方式。政府應當像企業界一樣,將權力下放到各部門,實現各部門之間的自我管理和相互合作。第五,新公共管理強調績效目標的管理和控制,并根據績效目標對完成情況進行測量和評估。第六,新公共發揮管理重視行政機構和公務員的功能,要求其制定有效的社會政策以促進社會進步。
(二)特征
新公共管理與傳統的公共管理不同,具有自身比較明顯的幾個特征:(1)公共性。這種公共性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新公共管理的對象是社會公共事務和公共服務。其次,新公共管理過程的公共性,在管理的過程中,,其他公共管理的主體會參與到治理過程中來,因此,政府部門不再是唯一的公共管理者。最后,公共管理總離不開公共權力。公共管理的權共管理的過程具有公共性。力是公民及社會成員賦予的,其運用必須服從公共利益,否則將失去權力的合法性。(2)公平性。新公共管理強調逐步以公平正義與管理效率并重,而不是像傳統行政理論那樣過分注重效率。(3)合法性。合法性即在管理的過程中要積極遵循憲法和法律。4)效能性。效能目標的確定應該體現公共管理和公共決策的科學性;合理性。(5)適應性。任何一個公共管理系統都需要與外部環境相適應,新公共管理理論則強調管理主體的多元性和彼此的相互競爭性,從而及時有效地解決公共問題,促進社會的發展。6)回應性。回應性實際上強調的是公共管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良好互動;一方面要求公共管理的主體要積極加強對公民或社會的關注,另一方面要求公眾參與到公共管理的決策過程中來;同時要求切實尊重和保護公民的權利。
二、社區管理
(一)社區管理
社區是人們生活在一定地域內的生活共同體,人們的生活要有序地進行和開展,必然要求對社區內的事務進行管理,也就是所謂的“社區管理”。在我國,社區管理是在由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伴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社會結構、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文化以及行為方式等各方面的變化而提出來的。社區管理是指社區職能部門對社區居民對社區的各項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進行的自我管理。
(二)社區工作和管理的現狀、問題
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我國的社區管理和服務工作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在加強社區工作人員隊伍建設,改善社區工作人員的經濟待遇以及改善社區辦公環境,積極開展社區服務活動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社區體制的問題,社區資源利用問題,社區建設資金沒有保證,社區隊伍素質不高,社區服務的服務范圍和方式有限,服務效果不顯著等問題。社區工作的問題具體來說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行政化現象突出。社區作為基層群眾的自治組織,其主要職責是宣傳教育,辦理居民相關的公共事務,協助有關部門做好相關工作,并及時反應居民的意見和建議。然而,實際工作中社區承擔的卻是隨著形勢的發展,目前社區居委會實際履行的職能很多都是與黨委和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一一對應設置的,其中包括勞動保障、民政優撫、城管創建、計劃生育、綜合治理、社區黨建等六大職能。第二,社區建設工作投資機制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社區建設缺乏計劃性,社區建設沒有列入政府的發展規劃,因此缺乏自身發展的專項基金;二是籌資渠道狹窄,資金來源不足,除了來自政府撥款的專項資金外,社區在建設的過程中,經要自行籌集資金。
第三,社區服務工作弱化。當前社區服務工作還不夠完善,除一部分大的社區社區工作開展的比較好外,許多社區存在社區服務基礎設施落后,社區服務體系不完備等問題。此外,在社區管理方面,我國仍然存在政企不分,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區自治管理混為一談的現象。
三、新公共管理對于社區管理的啟示
針對當前我國社區管理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借鑒新公共管理的相關管理理念,我們認為做好當前的社區管理工作,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1)改革社區現行管理體制。社區作為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其一要實現自己的功能:為居民群眾提供服務的功能和完成行政管理工作任務的功能。其二,在協助政府工作方面,政府應賦予社區足夠的權力和提供相應的資源來處理問題,并且這個協工作不能是工作任務的轉移。總之,做好社區管理工作,各部門之間要做到職責分明,各司其職,同時又要密切合作,充分發揮社區作為基層自治群體的作用,實現社會主義的民主,同時要增強廣大居民的參與。
(2)健全社區考核和激勵機制。新公共管理認為社區管理應當確立明確的績效目標,既包括組織的目標又包括個人的目標。對于目標的實現程度,要進行測量和評估。首先,要加強對社區人員的培訓和考核,培訓主要是培訓社區工作人員的政治素質、政策理論等等。與此同時,要讓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工作人員的考核過程中來,充分發揮民主。其次,可以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在改善社區工作人員經濟待遇的基礎上,對工作成績突出的社區工作人員應當給予提拔和獎勵,以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3)實現社區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改進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社區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除了政府的撥款以外,應當吸引其企業、社會組織的資金,以緩解資金不足的狀況。
(4)提供多樣化的社區服務活動。新公共管理強調顧客取向,社區居民作為顧客,通常會有多種多樣的需求,那么社區的管理者就應當給予居民的需求以回應,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四、總結
綜上所述,新公共管理理論作為在傳統行政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理論,更好地處理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有助于社會的發展進步?;谛鹿补芾淼奶攸c,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我們要注重發揮他們的特性。政府不能調節的問題盡量交給市場,對于市場無法調節的問題,政府也應當充分自身的作用來調節。在回應公眾需求方面,政府要堅持顧客導向,公眾也應當提升自己管理社會事務的參與度。
總之,新公共管理理論克服了政府傳統管理的弱點,充分發揮了市場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效率,對于我國的社區工作和社區服務意義重大。在平常的工作和管理過程中,我們應當依據實際情況借鑒和運用,充分發揮它的作用。(作者單位:湖南農業大學)
參考文獻:
[1]楊明偉,新公共管理理論評述[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05(12):19-23.
[2唐春麗,新公共管理的主要思想及啟示[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7(09):119-122.
[3]鄧智明,新公共管理在環境保護中的運用[J]法制與管理,2002(11)6-9.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 公共管理 傳媒效應
一、公共圖書館的公共管理與傳媒效應概述
公共圖書館是由國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 資助和支持的、 免費為社會公眾提供書刊借閱、報告講座、讀書活動、參考咨詢等服務的圖書館,其服務對象可以針對兒童到成人,即所有的普通居民;公共管理是以政府為代表的政府組織以及以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平為導向的非政府組織為實現公共利益,將社會公共事務作為管理對象,而進行的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活動;公共圖書館作為非營利性機構,其公共管理就是為了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為社會公眾提供有關社會文化傳播和培訓服務的活動。
傳媒即傳播信息資訊的載體,是信息傳播過程中從傳播者到接受者之間攜帶和傳遞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質工具。一般而言,傳媒具有傳播信息、引導輿論、教育大眾和提供娛樂等社會功能與效應。公共圖書館作為提供書刊借閱、報告講座、讀書活動、參考咨詢服務的專門機構,其本身與傳媒就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而進入科學化管理的今天,公共圖書館的公共管理也與傳媒有著一定的聯系。本文就從公共圖書館的公共管理和傳媒的關系出發,進一步分析與之相關的優化公共圖書館的公共管理工作的具體措施,并進一步分析傳媒效應對公共圖書館的公共管理的重要意義。
二、運用傳媒效應提高公共圖書館的公共管理水平的對策探討
隨著現代傳媒技術的不斷進步,融合現代管理理念所吸收的公眾因素的基礎上,我們試圖將傳媒效應運用到提高公共圖書館的公共管理水平,保障公共圖書館的有效運行。對于運用傳媒效應提高公共圖書館的公共管理水平的對策和技巧的探討應該從兩者的關系出發,并結合我國公共圖書館的公共管理現狀進行具體分析。
2.1發揮媒體輿論導向效應,促進公共圖書館公共管理的法制化進程
我國在公共圖書館法制化建設方面,國家層面無法可依,地方立法又過于粗淺,成效不明顯。法律的欠缺和法制化進程的滯緩,必然導致公共圖書館的公共管理無法可依,甚至混亂欠缺規則的約束。要有效促進公共圖書館中公共管理的法制化進程,應當進一步調動公眾積極性、提高公眾關注度、發揮公眾輿論監督作用,進而需要充分利用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如此,通過充分發揮媒體的輿論導向效應,促進公共圖書館中的公共管理的法制化進程,從而有效提高公共圖書館的公共管理水平。
2.2吸納公眾參與和影響決策,緩解“秩序有余,活力不足”的現狀
當前,我國公共圖書館的公共管理呈現“秩序有余,活力不足”的現狀。針對這一現狀,為了增強公共圖書館的活力,就應當吸納更廣泛的公眾參與和影響決策,而這一過程就必須充分利用傳媒的宣傳和傳播的作用。通過媒體的有效宣傳,從而吸納公眾參與決策,進一步有效緩解公共圖書館管理所面臨的現狀,提高公共圖書館的公共管理水平。
三、傳媒效應對公共圖書館的公共管理的意義探討
在公共圖書館的公共管理的過程中傳媒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兩者之間又存在怎么樣的聯系呢?筆者認為,應該包括以下幾點。
3.1傳媒效應能夠有效促進公共圖書館的公共管理的優化
美籍奧地利著名社會學家和傳播學家保羅?拉扎斯菲爾德認為媒體具有強化社會規范的作用,即通過對輿論的引導和傳播以促使公共管理部門改進社會規范?;趥髅綄Υ蟊娸浾摰囊龑Ш蛡鞑?,促使公共圖書館的公共管理者不得不對大眾的態度和要求予以考慮,從而制定出更為合理更能體現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平的規則。因此,對大眾媒體和傳媒效應的有效利用,有助于進一步優化公共圖書館的公共管理。
3.2借助傳媒效應能夠增強公共圖書館的公共管理的效果
現代管理交流中心學派認為管理人員是交流中心,而管理人員的作用就是接受信息、儲存信息、處理信息、傳播信息,并將計算機運用于管理之中。依照此理論思考,在公共圖書館的公共管理過程中,公共管理人員的工作任務就是收集公眾對公共圖書館的看法、根據信息及時制定具體規則、將規則反饋給公眾以檢驗規則的有效性的過程。而在規則反饋的過程中,必須借助于現代化的傳媒技術和運用傳媒效應,從而使得管理規則被更廣泛的人群所關注與遵守。如此,通過傳媒技術與傳媒效應的合理運用以增強公共圖書館的公共管理效果,從而使公共圖書館的公共管理得到有效的推行。
3.3 應用傳媒效應能夠保障公共圖書館的公共管理決策中公眾參與和影響
現代公共管理決策理論認為管理的過程中應給予公眾以更多的關注,從公民中搜尋政策制定的來源,講求主動吸納公民參與決策。在公共圖書館的公共管理決策中也應當吸納公眾參與決策或提出意見,這也是保障公共管理決策的正確性的必要選擇。在信息社會的今天,吸納公眾參與公共圖書館的公共管理決策的過程在簡單傳遞信息的同時,還要對信息進行加工包裝以達到讓公眾關注、討論并提出意見,也就是需要用到傳媒渲染的效應。如此,則公共圖書館的公共管理決策中的公民參與需要傳媒效應的應用。
四、結束語
本文在界定相關概念的基礎上,對運用傳媒效應提高公共圖書館的公共管理水平的對策以及傳媒效應對公共圖書館的公共管理的意義進行了分析與探究。由于個人水平有限,不足之處在所難免。這一問題更深層次的探究還要我們繼續探尋。
參考文獻:
[1] 公共圖書館的社會職能及在城市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兼議上海市公共圖書館系統《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09年02期
[2] 我國公共圖書館組織結構改革新視角《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09年02期
[3] 淺析公共圖書館的和諧服務《貴圖學刊》2009年02期
關鍵詞:新公共管理;傳統公共管理;私營管理
中圖分類號:D63文獻標識碼:A
一、新公共管理興起的背景
20世紀末,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在工業變革的帶動下,人類的生存環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曾經主導西方公共行政的科層制越發不能適應迅速變化的信息和知識密集型社會和經濟生活,其僵化、刻板的管理方式使政府面臨著日益嚴重的問題和困難,如政府機構龐大臃腫、效率低下、公眾對政府能力失去信心等困境。在這種背景下,為迎接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識經濟時代,提高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和政府的運作效率,新的公共管理應運而生,它發端于英國,并迅速擴展到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西方各國,是適應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的時代需要。
二、新公共管理的主要思想
新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對傳統公共行政的批判和不足之上的,其主要理論基礎來源于經濟學的公共選擇理論和新制度經濟學理論及其對私營管理部門管理方式和手段變革的成功借鑒上。
第一,新公共管理改變了傳統公共模式下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重新對政府職能及其與社會的關系進行了定位,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與“自我服務”的管理機構,官僚機構人員應該是負責任的“企業經理和管理人員”,公眾則是向政府提供稅收的納稅人和享受政府服務的“顧客”,提倡政府應以顧客為導向,增強對社會公眾的響應力。在這種新的政府-社會關系模式下,英、德等國政府采取了簡化服務手續、制定并公布服務標準、在某一級行政區域或行業開辦“一站商店”服務等一些具體措施。
第二,在私營管理的理論基礎上,新公共管理強調采用私營部門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如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質量管理以及競爭機制等,通過“政府業務合同出租”、“競爭招標”等方式,取消了公共服務供給的政府壟斷性。新公共管理認為,政府的主要職能理所當然的是向社會公眾提供服務,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公共服務都應該由政府直接提供,政府可以根據服務的內容和特點、性質的不同,采取相應的供給方式,把服務出租給其他公營或私營部門,政府只要對其績效目標進行測定和評估,并提供相應的報酬,通過這種方式,到達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徑。
第三,新公共管理倡導企業型的領導者,認為公共管理人員與市場中的理性經濟人一樣,具有自我利益最大化、逃避責任、自我服務、欺詐及導致道德風險的內在傾向,因此私營管理人員與公共管理人員在管理績效上的優劣之分不在于自利的人性,而在于管理環境的不同;在公共管理中,繁榮的程序規則惡化了管理環境,使管理者的情緒變得壓抑,導致低劣的政府績效;相反,私營管理能夠有效利用管理人員的自利、機會和風險意識,使他們適應激烈變化的外部環境,創造良好的管理績效。因此,新公共管理改革強調恰當的制度環境,保證公共管理人員擁有充分合理的權威,賦予他們企業領導者的角色。
第四,政府應采取廣泛的授權或分權的方式進行管理。政府組織是典型的等級分明的集權結構,跨組織層次之間的交流極其困難,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政府需要對不斷變化的社會做出迅速的反應;企業界經理采取分權的方法,通過減少層級、授權和分散決策權的辦法迅速作出反應,從而有效地解決了問題;因此,政府也應該通過授權或分權的辦法提高對外界變化的反應。同時,政府應將社會服務與管理的權限通過參與或民主的方式下放給社會的基本單位,讓他們自我服務、自我管理。
第五,放松嚴格的行政規則,實施明確的績效目標控制,即確定組織、個人的具體目標,并根據績效目標對完成情況進行測量和評估。新公共管理認為,雖然任何組織都必須具有規章才能運行,但過于刻板的規章則會適得其反,它們會使政府的辦事效率下降,并對正在迅速變化中的環境不能做出反應;但企業家式的政府是具有使命感的政府,他們規定自己的基本使命,并讓雇員以他們所能找到的最有效的方法去實現組織的使命,這比照章辦事的組織具有更高的士氣和靈活性以及創新精神。
第六,政府公務員不必保持中立,這點新公共管理與傳統公共行政存在明顯的分歧;傳統公共行政強調政治與行政的分離,強調公務員保持政治中立,不以黨派偏見影響決策;相反,新公共管理鑒于行政所具有的濃厚政治色彩認為,公務員與政務員之間的相互影響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主張對部分高級公務員實行政治任命,讓他們參與政策的制定并承擔相應的責任,以保持他們的政治敏銳性。正視行政機構和公務員的政治功能,使他們主動設計公共政策,使政策更加有效地發揮其社會功能。
三、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雖然新公共管理是西方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條件的產物,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代各國公共行政發展的規律和趨勢,因此對其的了解和學習,對我國行政改革的理論和實踐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第一,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價值之一就在于調整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讓市場發揮更大的作用,這對于我國的行政體制改革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它將競爭機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務領域,鼓勵私人投資和經營公共服務行業,打破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壟斷,一方面提高了對公眾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另一方面緩解了政府的財政困難。目前,我國在公共服務領域特別是基礎社會行業(如教育、醫療等)長期存在因資金短缺而造成的困難,嚴重制約了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和市場機制的良性運作;因此,借鑒西方的做法在一定范圍內允許和鼓勵非國有產權進入這些領域與國有產權合作或單獨投資和經營,有利于形成公共服務供給的競爭機制,提高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第二,新公共管理引入的一些科學的企業管理方法,如目標管理、績效評估等,對提高我國政府工作效率有促進作用;盡管公共行政管理與企業管理有各自的目的、對象以及方法,完全采用企業管理特別是私營管理的方法來實施公共行政管理并不可行,但它們強調的重視效率、產出,重視管理的科學性以及重視市場需求和顧客反應,都可以為我國公共行政管理所借鑒。
第三,新公共管理強化服務意識,主張以顧客為導向,提高服務質量。由于我國歷史傳統的影響,我國政府在過去計劃經濟時代通常強化了政府的管理職能,而忽視了政府的服務職能。在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轉軌時期,政府應轉變管理理念,以社會和公民的滿意度為價值取向和評判標準。政府更多功能在于為社會和公民提供服務,而非限制社會和公民的行為。政府作為提供公共產品的“企業”,應遵照市場規律,以購買公共產品的“顧客”的需求作為行動指南,充分體現公共管理的人為關懷,滿足公眾的各種合理需求。
第四,政府應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競爭機制,取消公共服務供給壟斷性,讓更多的私營部門參與公共服務,提高服務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同時競爭迫使壟斷組織對顧客的需要做出反映,對政府機構獎勵革新,推動政府的效益。
作為一種公共部門治理的新理論,我們承認新公共管理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并不是充分完善的,也不是理論發展的終點,仍然存在不足和有待解決的問題,特別是全球金融危機的發生,更引起了對新公共管理的批判與反思,提倡的一些經濟自由市場理論思想更遭受到質疑。盡管如此,在全球化的趨勢下,西方公共行政領域已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它通過公共管理手段的企業化和改革的多元化,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在金融危機背景下,作為新公共管理更應該適時發揮自己的作用,迎接時代帶來的挑戰,幫助世界各國更快地走出金融危機,恢復經濟的發展。
四、總結
雖然新公共管理在西方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影響巨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這些國家行政管理水平,但我們在看到它的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它并不是完善和健全的,更不是萬靈的。在遭遇全球經濟危機的背景下,雖然面對挑戰,但同時也是機遇,相信新公共管理對于幫助擺脫金融危機會發揮新的歷史作用,新公共管理在實踐中必定得到不斷的發展和豐富。我國在借鑒新公共管理理論時,必須考慮到由于歷史條件、經濟和文化傳統等方面的不同,新公共管理在西方各國的進程、重點及所采取的具體措施均有自己的特點,因此在借鑒或運用新公共管理時不能盲目崇拜,簡單照搬照抄,應立足國情,根據本國的各種客觀條件適當借鑒和發展,推進我國行政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我國公共行政管理體制。
(作者單位: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賀新宇.論新公共管理理論對我國公共管理改革的借鑒意義[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關鍵詞:新公共管理;內涵;特點;公共圖書館
中圖分類號:G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10-00-01
在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興起了新公共管理運動,各個國家都出現了這種管理運動,可以說它是世界性的。出現這種方式的原因是現有的公共服務無論是品質還是效率,都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社會對于公共服務的要求更高。對于公共圖書館來說,它首先是一個公共服務性質的機構,它是民主社會的保障,也是民主政治發展中必然出現的。公共圖書館的設立,是要讓每個人都能夠利用知識和信息資源,這是他們的權利。而在科技發展的同時,新公共管理模式將使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能力更高,使公民更加方便的獲取知識和信息資源。
一、新公共管理的內涵和特點
1.新公共管理的歷史背景和內涵
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傳統觀科層制的公共行政這個在西方公共領域實行了一個世紀的制度,面對新的外部環境,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它已經不能滿足迅速變化的信息和對于知識需求量極大的社會要求,官僚體制的落后也使得政府出現財政上的危機,社會福利大大減少,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地位正在淪喪。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發出了“重塑政府”的運動,其他國家也都跟隨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這樣的背景下,就產生了新的公共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與傳統的管理模式相比,新公共管理不僅是對于現在的管理體制進行改革,除此之外,還要在否定傳統管理模式的情況下,提出全新的管理體系,倡導政府采用企業的管理模式,加入競爭機制,使公共服務的成本得到減少,質量得到提高,這就是新公共管理的內涵。
2.新公共管理的特征
新公共管理對于角色和職能進行了重新的定位。傳統模式下,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并不“親密”,政府總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形象,在新公共管理模下,政府工作人員是有責任心的類似于企業經理和管理人員的人,而社會公民則是給政府創造稅收的納稅人,政府應當把社會公民當做是客戶,來滿足他們對于公共方面的需求,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是以社會作為向導的。
其次,新公共管理采取了科學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新公共管理采取了現代企業的管理方式,有目標管理、績效管理、成本控制等非??茖W的管理體系,這能夠使政府的工作效率得到極大的提高。從整體來看,政府公共管理和企業的管理在目的和對象上都有著很大的差異,但是,采用企業的管理方式來對公共事務進行管理也是適用的,因為企業的管理是通過市場和顧客的反饋來進行的,公共管理的服務對象是社會公民,這一點二者是相同的。對于高級的雇員要采用有限任期的約定,而非傳統的“鐵飯碗”制度。
再次,新公共管理引入了競爭制度。在我們傳統的觀念中,公共服務領域基本上是被政府所壟斷的,針對這一點,新公共服務倡導政府引入競爭機制,讓更多的私營部門加入到公共領域當中,取消壟斷的性質,讓競爭來使公共服務的質量更高,因為通過競爭能夠使效率更高,對于社會的需求,也能迅速的反應,并且其創新性會得到提高,這樣會使公共服務更加與社會相結合。
最后,新公共管理對于服務的質量、效率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公共管理方式只注重投入,不關注效果,這樣一方面具有投入的盲目性,使得投入產出比不協調,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會造成資源的浪費,有時候投入了很多,最后取得的效果卻非常的不好。而新公共管理強調政府應該注重投入和產出,關注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講求成本的核算,以盡可能的低成本來滿足人們對于公共服務的需求。在人員的管理上,新公共管理也要求管理人員的薪酬與績效聯系起來。
二、公共圖書館引入新公共管理的思想
1.積極爭取,建立圖書館法律保障
公共圖書館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播、公眾對于知識和信息資源的獲取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可以出臺圖書館相關的法律政策,那么將使民族文化得到更大保障,公共圖書館的發展得到保障,圖書館公共服務更加健全。如果政府出臺相關的圖書館法律法規,使公共圖書館的性質、功能、地位等方面都有法律上的規范,使圖書館實現正的無償服務,保障公眾對于知識獲取的的權利。
2.角色和職能重新定位,重構公共圖書館的服務體系
根據新公共管理的思想,公共圖書館在服務過程中,要以讀者為向導,從讀者的角度出發,建立一個能夠滿足讀者需求的服務體系??梢詫⑹∈袌D書館作為中心,建立其他的發散網點,另外也不能忽略了網絡技術,實現線上線下無縫對接,擴大圖書館的服務范圍,爭取使圖書館的文獻和信息資源覆蓋到所有的區域。
3.引入競爭機制,提高圖書館的服務水平
新公共管理強調競爭機制,在公共圖書館管理中,要引入崗位競爭、技能競爭、職業培訓等形式,使圖書館管理者有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提高其在崗位上的工作態度,提高服務的質量和工作的效率,讓讀者享受到更好的服務。
4.采用科學的管理手段,提高服務的效率
公共圖書館的管理要有科學性,要有自身的辦館理念和服務宗旨,管理的手段要與個人的技能、水平等因素相結合,管理過程中要有績效考核,在每一個階段都要有發展的目標。管理要注重質量,降低服務成本,使資源利用率提高,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提高。
三、結語
新公共管理理論對公共圖書館管理具有一定的啟發與借鑒作用。借鑒于新公共管理理論,公共圖書館應重新定位其角色與職能,積極采用科學的管理手段,引入競爭機制,重構服務系統,充分發揮專業優勢,提高服務水平與效率,拓展服務領域,提升社會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劉文萃.論建設服務型政府:理論檢索與改革路向探析――基于新公共管理與新公共服務比較分析的視角[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8,04: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