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3 09:15: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產業化經營現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現狀;問題;對策
近年來,靖遠縣立足當地農業經濟建設基礎和特有的資源優勢,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建設,著力做大做強產業化龍頭企業,推動縣域特色農業跨越發展,取得了顯著的建設成效。目前,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中遇到了一些新的制約性因素和困難,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進而采取一些有力措施逐步加以改善和解決,這樣才能確保全縣農業產業化持續穩定快速發展。
1靖遠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現狀
1.1區域特色明顯
靖遠縣依托資源優勢,積極發展特色產業,初步形成了沿黃灌區、干旱半干旱山區和高揚程灌區三大特色產業帶。在沿黃灌區大力推廣日光溫室反季節蔬菜種植,建設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在高揚程灌區重點推廣舍飼養羊、地膜早熟馬鈴薯種植、特色農產品開發等,培育壯大農林牧綜合開發經濟帶;在干旱半干旱山區重點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普及抗旱品種,擴大中藥材、大棗、大蒜、沙壩地瓜類種植,培育壯大特色產業經濟帶。逐步形成了以沿黃灌區為中心的蔬菜基地、以高揚程灌區為重點的養羊基地、以興電灌區為主的枸杞基地、以高灣鄉為主的籽瓜基地、以北灣規模養雞為依托的養雞基地、以長河食品為龍頭的四季豆基地、以三灘鄉為主的蘋果基地等特色經濟板塊,“一鄉一品”“多鄉一品”的格局保持穩定并不斷優化,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正向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1.2產業基地擴大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企業為龍頭,緊緊圍繞靖遠縣“十二五”規劃提出的建設“培育三大產業、建設六大基地”的戰略部署,積極培育壯大靖遠綠色蔬菜、靖遠羊羔肉、靖遠優質枸杞三大產業,著力建設一批專業化、規?;?、標準化的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一是3.33萬hm2無公害優質蔬菜基地建設。通過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優質蔬菜品種及栽培技術等措施,加快了無公害優質蔬菜生產基地建設步伐。目前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到3.35萬hm2,其中設施蔬菜面積達到0.71萬hm2。蔬菜總產量11.03億kg,產值達4.7億元。二是100萬只肉羊養殖基地建設。2013年以來,受國內外市場供求因素影響,全縣養羊戶數減少,羊只擴繁較緩。即使在這種較為低迷的市場背景下,全縣羊只2015年飼養量仍達到105萬只,其中存欄羊只51萬只,出欄54萬只。三是1.33萬hm2優質枸杞基地建設。先后從寧夏農科院等地引進、繁育寧杞7號、蒙杞1號等優良品種,在靖安、五合、東升、北灘等鄉(鎮)大面積示范推廣種植,目前全縣枸杞種植面積已達到1.3萬hm2。四是0.67萬hm2籽瓜基地建設。引進、試驗、示范推廣新疆圓、黑皮王等新優籽瓜品種4個,完成了高灣鄉無公害籽瓜生產產地的認定工作,全縣籽瓜栽培面積1.03萬hm2。五是50萬頭生豬養殖基地和500萬只雞養殖基地建設。依托盛源公司、陽泉公司等一批養殖企業大戶,按照“公司+農戶”的模式,帶動周邊農業發展養豬業和養雞業,目前全縣養豬專業戶發展到8500戶,生豬飼養量83萬頭,養雞專業戶達2550戶(其中萬只雞以上養殖專業戶13戶),全縣雞飼養量579萬只,其中:存欄334萬只,出欄245萬只。
1.3龍頭帶動增強
目前,靖遠縣規模化龍頭企業已達到108個,其中省級龍頭企業5家、市級龍頭企業29家,全縣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到2640家,全縣農產品加工型企業(合作社)70多家,其中年銷售量200萬元以上的加工企業(合作社)17家,實現農產品年加工總產值13.5億元,企業資產達到30.94億元,從業人員15600多人,利益聯結帶動農戶2.5萬戶。盤豐牌蔬菜、鵬遠牌辣椒醬、川情農牌枸杞、隴緣紅牌枸杞、御液泉香梨、隴翠春牌有機肥等一批特色農產品品牌享譽隴上,“高原宏”牌枸杞王先后榮獲2011年甘肅農產品交易會金獎、2012年全國農產品博覽會金獎,“高原宏”牌小口大棗獲2013年中國國際農產品博覽會金獎,御液泉香梨獲2014年中國國際農產品博覽會金獎。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農產品附加值不斷提高,科技農業、加工農業、設施農業迅速發展。
1.4科技作用突出
在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過程中,注重傳統資源與現代科技的有效嫁接,重視科技創新和應用,著力加快良種良法推廣步伐,推廣增產增收、提升品質作用明顯的農業實用技術,開發優質專用農產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采取政府支持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辦法,積極實施科技創新和“農業科技入戶”工程,組織動員廣大科技人員深入一線開展科技服務,切實做到技術人員到戶,科技成果到田,技術要領到人,有效提高了農業科技貢獻率。靖遠縣遵循“機制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的原則,圍繞特色產業搞開發,突出綜合技術搞示范,加強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先后建成大壩農業高科技示范園區、金三角生態農業科技創業園區等十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結合園區建設實施了設施種植、設施養殖、節水灌溉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范等科技項目20多項,篩選推廣主栽品種50多個,有力地推動了全縣農業向產業化、規?;?、特色化發展,也輻射帶動周邊地區農業的快速發展。
1.5市場輻射拓寬
靖遠縣農業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發展到2640個,“公司+基地+農戶”“協會+基地+農戶”等多種經營模式初步規范,發展“訂單農業”0.42萬hm2,各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把企業與農戶利益有效連接起來,實現了企業與農民“雙贏”。此外,積極引導扶持專業經營組織、市場中介組織的發展,并與全國150多家批發市場建立了通聯關系,與50多個農貿市場保持經常性的購銷聯系,有一批3000多人的銷售大軍活躍在全國各地,為靖遠縣的農產品暢銷打開了一條綠色通道。
2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2.1資金投入不足,融資渠道不暢
吸納社會資金、招商引資力度不大。支農資金多數由農發行和信用社承擔貸款,放貸手續復雜,額度小,審批緩慢。2.2產業結構不合理主產品種單一,鮮食品種多,加工品種少,常規品種多,特優品種少,盲目種植面積大,訂單種植面積小等結構性問題導致每年采摘時期勞動力緊缺,銷售困難,農產品損失嚴重,農民受益空間受到擠壓。
2.3產業服務體系滯后
農技推廣人員缺乏,農資市場監管不到位,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處于起步階段。產業服務體系存在人員老化、新技術推廣緩慢等問題。
2.4標準化生產水平較低
缺乏與產業發展相配套的產前分級、包裝、貯藏、運輸等標準的支撐,標準化體系還不健全。無公害、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規??傮w依然偏小,品牌影響力不夠。此外,缺乏暢通的農業信息網絡。
2.5產后處理整體落后
農產品初加工落后,加工企業少、規模小。加工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合同關系的約26%。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服務功能弱,通過合作組織銷售的蔬菜和畜產品僅占16%和21.9%。冷鏈運輸嚴重不足,全縣冷庫總容量只有4萬多t,瓜果蔬菜損失嚴重。
3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
3.1切實強化政策扶持
應加強領導,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產品規模發展的認識。加強“一村一品”的領導,健全機構和隊伍,更好地指導“一村一品”發展。加大財政投入,建立“一村一品”專項資金,把“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展納入縣域經濟考核內容,量化考核、評定和獎勵,強化激勵機制。
3.2加強產業體系建設
突出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使其逐漸成為農村規模經濟發展的主體。當前要依托主導產業,加快建立農產品加工園區,大力培育龍頭企業,擴大農產品初加工規模,打破地域限制,培育強勢品牌,加強產業的品牌帶動與市場拉動效應。圍繞主導產業發展,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監測體系、生產標準體系、質量認證體系,通過三大體系建設,保障產業健康發展,拓寬市場空間??鐓^域組建產業技術服務團隊,吸納農村生產技術能手、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教授、一線技術人員,開展技術攻關和技術服務,按照產業體系,配套技術支撐。
3.3不斷延伸產業鏈條
積極培育一批實力雄厚、輻射帶動力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企業品牌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大力建設產后處理生產線,積極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物流配送、儲藏保鮮業。支持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在批發市場、超市和旅游商品經營場所設立產品銷售專柜、專賣點,實行連鎖經營、配送和電子商務等現代交易方式,不斷開拓銷售市場。當前重點是加強鮮活農產品冷藏冷凍設施投入,降低鮮活農產品損耗,通過支持大型連鎖商業企業新建鮮活農產品配送中心、發展第三方農產品物流配送等多種方式,實現農超對接。
3.4努力化解融資瓶頸
要在加快制定農村金融信貸扶持政策、擴大農村農業信貸規模、推進農業保險的基礎上,鼓勵和規范民間借貸,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載體,適當放寬抵押貸款的條件,建立以政府為主或政府與龍頭企業合作的擔保機構,緩解發展特色優勢農業融資瓶頸。
3.5進一步促進土地流轉
[關鍵詞] 農業產業化 評論 觀察
[中圖分類號] F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04-0022-01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適應適宜提出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模式。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依靠龍頭企業及各種中介組織的舉動,將農業的產前、產中和產后諸環節聯結為完整的產業鏈條,實行多種形式的一體化經營,形成系統內部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和利益互補機制,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新型的農業經營方式。近年來,在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模式下,農村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在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下面將對我國農業產業化的現狀和面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分析。
一、現階段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狀況
目前,我國農村經濟不斷的發展,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地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勢頭強勁。在大部分農村采用比較多的農業經營運行方式是“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企業同合作社或其他中介組織簽訂購銷合同,合作社再把生產任務分解落實到各個農戶。在生產工程中,合作杜為農戶提供購買生產資料的服務,企業為合作社提供技術支持,為合作社培訓技術人員。農副產品成熟后,合作社驗級、收購,有的還做初加工,最終由企業進行加工和銷售。帶動了農村的整體經濟,深受農民的歡迎,但是在產業化經營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農產品市場管理不善;問題龍頭企業較少,帶動能力不強;農業產業化市場發育不完善等,影響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下面對現階段的問題經行闡釋。
二、農村產業化經驗出現的問題
1.農產品市場管理不善問題
現階段的農村產業化經營中,在各都不同程度的出現了農產品市場管理不善的問題。大型龍頭企業在農產品的管理、保護上做的不夠好,存在秩序混亂的現象,損害了農民的利益。一些批發商不按照規定進行采購,直接導田間地頭購買蔬菜,逃避市場管理,導致市場管理無序,而且分散式的采購也滿足不了對于蔬菜的需求,剩下的蔬菜也難以賣出去,給菜農造成了不小的損失。另外市場管理不嚴格,市場工作人員專業化水平不高,缺乏責任感,影響了農業產業化的正常運營。
2.龍頭企業較少,帶動能力不強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必須要靠袋大型龍頭企業的帶動,實現農業與市場相結合,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但是現在的龍頭企業較少,實力不強,帶動經濟的能力不強,現代科技要素在農業生產、加工與銷售各個環節的技術含量不高,對于農產品的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能力有待提高,沒能凸顯出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導致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
3.農業產業化市場發育不完善
市場的不成熟嚴重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的深水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還沒完全的建立,社會上各種思想泛濫,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不斷的影響我們的思想,不利于市場的健康運行。市場環境不完善。市場建設和市場運行中的部門分割、地區封鎖、行業壟斷等情況比較嚴重;市場秩序尚不規范,摻雜使假、欺行霸市、虛假廣告時有發生,干擾了市場的公平競爭;市場法規尚不完備,還未形成體系;市場監督管理政出多門,缺乏應有的權威性和統一性。
針對于當前農業產業化經營出現的問題,需要提出對策予以解決,促進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
三、發展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對策
1.加強政府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指導
當前我國社會經濟各方面的發展,都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離不開政府的宏觀指導。當前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出現了一些問題,需要政府有所作為,給予政府的支持,完善市場秩序,加強行政管理,加快相關法律的出臺,給予資金的支持,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同時尊重我國具體市場的前提下,借鑒國外先進的產業化經驗,不斷完善我國的產業化經營。
2.積極培育完善市場體系
完善的市場體系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礎。在新時期進行產業化經營要打破過去市場的舊體制,祛除地區保護主義,禁止市場壟斷的形成,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推進農業的市場化,要建立完備和規范化的市場機制。加快市場體系的培育,發展以初級集貿市場為基礎,以批發市場、專業市場、生產要素市場為骨干,以期貨市場為方向的結構完整、功能互補的市場網絡。在完善市場體系的同時,政府要做好服務工作,做好市場調查,提供有效的信息,為農戶的生產提供指導;政府增加資金技術的投入,研發和引進先進的技術裝備,培育優良的品種,促進生產效率的提升,促進農產品質量的提高,更加適應市場的需求。
3.加強和扶持龍頭企業建設
現階段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很大的程度上是我國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不強,沒能實現企業和農戶之間利益的雙贏。因此,要加大對于龍頭企業的扶植力度,政府給予龍頭企業資金、技術上的支持,推進企業內部的優化升級,推進企業與農村農戶的對接更加順利,將龍頭企業的發展同農業的發展結合起來,形成利益共同體;將龍頭企業的發展與鄉鎮企業的建設相結合,引導鄉鎮企業和農業相結合,形成整體的利益鏈條;引進國外的先進生產經驗,推進龍頭企業的發展同農村合作社相結合,形成產供銷一條龍,提升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農村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推進新農村的建設。
四、結束語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向廣度和深度進軍,有效拉長農業產業鏈條,增加農業附加值,使農業的整體效益得到顯著提高,可以促進小城鎮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轉移農村剩余勞力,增加農民的非農業收入。盡管在經營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但是只要政府加強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宏觀政策指導,積極培育、完善市場體系,建立健全適應農業產業化經營需要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一定能夠不斷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參考文獻
[1]文凱.探索創新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村經營管理[J].商業經濟.2009(5).
[2]劉云.談農村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現狀及對策[J].農業經濟.2010(10).
一、我區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發展現狀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依靠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把千家萬戶的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聯結起來,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規?;I化和集約化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方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關鍵在于培植和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通過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帶領更多的農民進入市場。建區以來,我區從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需要出發,把培植和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作為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從資金、人才、信息等方面實行傾斜,使之成為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增加收入的經濟增長點。目前,全區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已經發展到99個,呈現積極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一是經營組織形式多種多樣。以金昌公司、泉美園藝公司、榮祺食品公司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帶動型的有28個;以洛江蔬菜同業公會為代表的中介組織帶動型的有25個;以河市蔬菜批發市場、雙陽龍眼批發市場為代表的專業市場帶動型的有3個;以馬甲吳繼忠養殖場、雙陽增加苗圃為代表的專業大戶帶動型的有43個。
二是經營組織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日趨緊密。在全區各類產業化經營組織與農民利益聯結中,合同方式占8%,合作方式占25.3%,股份合作方式占12.1%,其它方式占54.6%。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種較為穩定的利益聯結方式所占比例達到了45.4%。
三是經營組織的輻射帶動日益明顯。據統計,各類產業化經營組織直接或間接帶動本地農戶九千九百多戶,占全區農戶總數的25%,帶動外地農戶4千多戶,成為推動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我區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有了較大發展,但從總體上看,我區培植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的速度還比較緩慢,水平不高,各方面的制度、機制還有待完善,與新形勢新任務的的發展要求還不相適應,主要表現:
一是龍頭企業數量偏少,整體規模較小,輻射帶動能力比較弱。我區現有農業龍頭企業年產值超1000萬元的只有金昌公司、泉美園藝公司、榮祺食品公司、光大食品公司4家。大多數農業龍頭企業從事農產品初級加工,從事精深加工的比較少,農產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比較低,加工成本較高。且其中相當部分農業企業原料供應未能實現本地化,既增加企業運輸等生產成本,又相對減弱企業輻射帶動農戶生產能力。
二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還不完善、不穩固。建立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本質要求,也是企業與農民實現“雙贏”的基礎。但是,目前我區“合同農業”還比較脆弱,有的企業在農產品賣難時不注意保護甚至損害農民的利益;有的農民在農產品買難時不按合同約定把農產品賣給企業,只注重眼前利益,信用意識比較差。特別是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緩慢,其市場主體地位還不夠明確,企業與農戶之間缺乏聯結的橋梁。
三是政府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組織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夠。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是在發展產業化經營過程中探索發展的新生事物,需要政府積極的政策扶持和引導,才能健康茁壯成長,但是我區在這方面的扶持和引導力度不大,政府投入資金不足,容易導致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畸形發展甚至夭折。
四是專業市場建設嚴重滯后,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全區現有的農產品專業市場僅有3個,現有的中介組織又未能在市場與農戶之間真正發揮好搭橋架梁的作用,造成農產品賣難,難以實現流通增值,遠遠不能適應當前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要求。
三、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的對策措施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形式和組織程度決定著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水平。要充分認識產業化經營組織形式和組織程度對于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解決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供需矛盾,提高農業效益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作用,要按照“積極扶持、分類指導、完善機制、強化服務”的方針,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積極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有一個更大的發展。
⒈營造環境,加大政策引導扶持力度。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在農村中還是新生事物,需要政府的扶持引導和相關配套政策的支持。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切實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盡快出臺扶持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的優惠政策,在財政資金、土地資源、工商稅收、金融服務、人才信息等方面加大力度給予傾斜扶持,并努力做好引導工作,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為促進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的快速健康發展創造一個良好寬松的政策環境。
⒉尋求突破,努力培育發展龍頭企業和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要牢固樹立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業、扶持農民的思想,把培育龍頭企業和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作為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的突破口切實抓緊抓好。要鼓勵和支持多樣化的龍頭企業發展,重點培育泉美園藝公司、金昌公司、榮祺公司、福龍公司、綠寶公司等一批經濟實力雄厚、帶動能力強、經營機制靈活、市場競爭力較強的龍頭企業。引導龍頭企業在區域內建立自己的原料供應基地,實現原料供應本地化;引導農戶根據龍頭企業原材料要求調整組織生產,主動加入龍頭企業產業鏈中。要積極推進龍頭企業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在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推廣、農產品精深加工、現代營銷等方面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使其真正成為推動我區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骨干力量。要在扶持發展龍頭企業的同時,積極引導和發展農民合作組織,發揮群眾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中的主體作用和積極性、創造性。
⒊夯實基礎,加大農業產業化生產基地建設的力度。我區農業發展定位于城郊型農業,農業生產主要服務于城市“菜籃子”需求。為此,我區農業生產基地建設應立足市場需求,服務城市需求,發揮比較優勢,引導龍頭企業建設集中連片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重點建設好泉美園藝、龍眼洋、常青園、超大蔬菜基地、華豐果牧、萬欣水產、華林綜合農場等一批精品農副產品生產示范基地,合理配置農業生產要素,優化農業結構,推動我區農業主導產業發展,促進農業合理布局,形成特色農業產業帶,逐步建成高效農業生產體系。
近幾年來,農業生產受市場約束增強,許多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品雷同,加工能力低,為了各自利益爭奪原料、爭奪市場、打價格戰,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產業化經濟發展。為此,筆者就農業產業化經營問題,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新形勢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意義
第一,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經營體制的重大創新。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豐富了為農服務的內容,提高了服務的水平,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上實現了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是對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的充實、完善和發展。農戶家庭承包經營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相結合,使農戶找到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新的聯合與合作形式,是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的農業經營形式,是農村社會主義集體經濟改革探索的新飛躍。
第二,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帶動力量。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對農產品品種和質量、農業區域布局和產后加工轉化進行全面調整的過程,也是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向深度進軍的過程。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帶動千家萬戶按照市場需求,進行專業化、集約化生產,避免分散的農戶自發調整結構所帶來的盲目性和趨同性,全面推進新階段我國農業的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
第三,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的有力措施。農業產業化經營造就了一批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龍頭企業通過組織農戶,實行專業化、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充分發揮家庭經營和農村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優勢,再依靠精深加工和提高科技含量,創出一批有較強競爭力的名牌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中參與競爭,既提高了農業的總體效益,也提高了農業企業的經濟效益,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第四,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家庭承包經營是我國農村最基本的經營制度,是各項農村政策的基石。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由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與千家萬戶建立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可以在不改變家庭承包經營的前提下,引導分散經營的小規模農戶組成專業生產聯合體和大規模的農產品生產基地。開辟了在小規模家庭經營基礎上,有效吸納先進生產要素,提高農業整體規模效益的新途徑,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現實選擇。
二、現階段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農業產業化經營在新階段健康順利發展仍面臨著許多深層次的問題:
第一,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雖然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已達66000多個,但龍頭企業沒有擺脫“小、散、低、弱”狀態。大部分組織的龍頭企業還是小企業,經營規模小,經濟實力弱,輻射面狹窄,帶動能力不強,缺乏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能力。龍頭企業的科技含量普遍較低,科技投入少,在農產品精加工、包裝、營銷、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術支撐。龍頭企業的弱小直接影響了農產品的加工轉化率。目前,初加工農產品比較多,精深加工的產品少。加工產品技術含量低,更缺乏有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品牌效應尚未形成。
第二,主導產業缺乏長遠發展能力。盡管各地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時,都確定了一些主導產業,但多是小規模、不成批量的產業,規模較大、競爭力強的支柱性的主導產業較少。有的地方由于龍頭企業重復建設,農產品區域布局不合理,基地生產缺乏規模,資源優勢發揮不夠。更有部分地區由于信息滯后,或沒有結合自身實際、從自身優勢出發,在確立主導產業中存在趨同性,缺乏特色,缺乏與市場的緊密聯系,導致了主導產業不能發揮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的主導作用。
第三,組織化程度較低。分散眾多的農戶直接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沒有聯合起來的強有力組織保護,農戶切身利益的維權呼聲因勢單力薄而被市場變化的浪濤吞沒,組織化程度低使農民難以在新階段得到生存和發展。另外,農業科技教育現狀、農民素質、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在國民經濟格局中的地位等方面,也都與新階段農業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
第四,利益機制不完善。利益機制是農業產業化的核心。完善的利益機制是農業產業化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一方面,龍頭企業扶持生產的機制沒有健全,加工、運銷企業不能自覺地扶持生產,不能自覺地為生產環節提供資金、技術等各項服務,不能自覺地讓利于農;另一方面,龍頭企業與農戶雙方普遍沒有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互助協作、聯動發展的關系,因而不能做到同甘共苦,不能形成長久的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
以上這些問題都是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問題。今后,總結經驗,強化措施,揚長補短,大力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
三、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措施與對策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的,以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業結構的調整,從而實現農村和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本人認為以下措施與對策:
(一)壯大規模 ,增強帶動能力。
以壯大規模和增強帶動能力為重點,把龍頭企業的發展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1、加強標準化體系建設,在產品質量上有新的提高。龍頭企業要樹立質量意識、品牌意識和名牌意識,采用國際標準、國外先進標準以及出口目標國的標準組織生產、加工農產品,并在包裝、儲運方面狠下功夫,提高產品質量檔次。企業要對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銷售等環節進行嚴格的標準化管理,盡快推進標明農產品產地、質量、等級的標識。
2、不斷完善和創新利益聯接機制。要從企業發展的長遠著眼,正確處理好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關系,通過建立風險基金和最低保護價收購等方式,與基地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機制;龍頭企業與農戶要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發展訂單農業,通過訂單規范產銷雙方權利和義務。
3、加大投入力度,使龍頭企業的發展能力有新的增強。要引導各類資本向龍頭企業集中,做大做強做優龍頭企業,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其他社會投入為主體的多元化投入機制。要打破地域、行業和所有制界限,積極鼓勵和引導各類資本興辦龍頭企業。
(二)建立產業化經營的合作組織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要以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為目標,圍繞農業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多類型、多層次、多領域推進,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1、圍繞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突出專業合作社建設。突出農村各類生產大戶,販運大戶和經紀人利用其生產、經營、購銷的優勢組建;加大力度扶持基層農業部門和農技人員利用技術優勢組建;積極引導各類龍頭企業、工商企業利用其資金、信息、管理和加工、流通優勢組建;鼓勵基層供銷部門、科協和其他部門,利用人員、場地、經營優勢組建。同時,突出培育一批加工、流通、信息型的專業合作組織,在強調數量擴張的同時實現質量的新提高。
2、以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為目標,突出標準化的推廣和運用。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堅持以質取勝,注重農業的標準化體系建設,按照市場準入制度要求,統一制定和實施產品質量和安全衛生標準,在合作社內部統一注冊商標、統一包裝,同類產品的不同合作社之間要互相協調、互相溝通,逐漸形成良好的價格運行機制。
3、努力提高運行水平,突出開展經營活動,在向經濟實體型上過渡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只有向實體化過渡,才能增強服務實力和能力,其自身也才會在帶領農民致富的同時得到發展壯大。明晰產權關系,使社員的利益得到充分保護和體觀;堅持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體觀合作制的性質;鼓勵企業化經營,把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辦成一個實體化的市場主體。
(三)積極探索與內部成員的利益聯結機制。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用管理現代工業的辦法來組織現代農業的生產和經營。作為一種新的經營制度,它把農業生產與產品加工、運銷、綜合利用等諸環節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合同(契約)的方式把外部市場交易內部化,再通過權利和利益的轉移與再分配,搜尋潛在的外部利潤,增加總收入。其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是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使不同的利益主體形成利益共同體,實現利益一體化?,F階段,我國農業產業化的利益分配機制主要是指“龍頭”經營組織與農戶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而農業產業化經營利益分配機制發育相對滯后,絕大多數農業產業化經營并未形成利益共同體,分配形式的不合理處滯后了農業產業化的進程。這是轉入積極發展階段的農業產業化經營亟待解決的問題。
2農業產業化利潤分配現狀
農業產業化在我國已經發展了20多年,目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利益分配機制不盡相同,雖然分配形式多樣,但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問題是在龍頭企業收購農產品的政策、加工流通環節利潤的分享以及對農產品基地的扶持三個環節上。從一般意義上講,這三個環節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決定著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利益分配關系和農民的地位。概括起來,分配機制主要有:
2.1買斷型
龍頭企業對農產品進行一次收購,雙方不簽訂合同,自由買賣,價格完全由市場決定。除此之外,農戶與龍頭企業之間沒有任何經濟聯系和約束。這種分配機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產品銷售問題,但農民只是價格的被動接受者,處于提供原料的地位,缺乏勞動積極性。
2.2保護型
龍頭企業對農戶生產的農產品以保護價收購。保護價格以市場平均價格制定,當市場價低于保護價時,企業按合同規定的保護價收購農產品。這種機制,保護價政策雖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農民提供原料的地位,但有效解決了農產品銷售問題,而且保護了農民在市場競爭中的利益。
2.3服務型
在龍頭企業和農戶簽訂保護型收購合同的基礎上。二者還約定龍頭企業為農戶提供生產線一條龍服務:產前、產中、產后。在提供這些服務的同時不收取農戶費用或者只收取成本費用。
2.4返利型
龍頭企業將自己的一部分利潤拿出來返還給農戶。具體返利標準雙方簽訂合同事先約定。同時,龍頭企業還會拿出一部分利潤反哺農業,用于建設農產品的生產基地。雙方有了長期穩定的經濟約束和經濟聯系。這種利益分配機制,對調動農民積極性,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有著明顯作用。
2.5合作型
實行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具體是農戶通過土地或者是技術等要素折合成公司股份入股。作為公司的股東來參與公司的管理。雙方事先簽訂合同。明確農戶入股時提供要素的標準以及龍頭企業按股分利的規則。這種形式下雙方的經濟關系最為穩定。
3利潤分配制度中存在的問題
在現實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踐中,一方面,共同的利益追求促使龍頭企業與農戶結成了利益共同體,采取聯合行動來共同面對市場;另一方面,龍頭企業與農戶又存在著相對獨立的個體利益,他們在尋求共同利益的同時,也在尋求和保護自身利益。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由于各自利益的實現條件、實現方式、實現程度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必然帶來利益結構的扭曲和失衡、獨立與沖突。
3.1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地位不對稱和利益不平等
龍頭企業與農戶在經濟地位、市場信息和社會地位不相稱,導致其行為能力不對稱。農戶數量多且經營分散,在市場經濟知識、市場信息、市場意識及對社會的影響力都遠遠不如企業。其結果往往是企業在市場上處于總體和局部壟斷,而農戶常常處于被動地位,時常得不到公平交易應有的利益。再者,龍頭企業與農戶雖然在農業產化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產銷關系,但兩者都是各自獨立的利益主體。它們的利益趨向并不一致,都想利益多沾,風險少擔,存在此長彼消的利益矛盾。
3.2產業差異的存在
農業生產周期性長,一旦實施生產投入后。短期內無法對生產種類和生產規模進行調整,對市場變化的反應存在著明顯的滯后性。而農產品加工業、營銷業則可以根據市場信息及時進行調整。
3.3龍頭企業規模小
龍頭企業在與農戶建立合理的利益對接機制的過程中,起著關鍵性作用,提高龍頭企業的競爭力是建立合理利益機制的必要條件。龍頭企業可較好地解決農產品銷售難題,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增加農業附加值,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規模太小,創造共同利益的能力較小,抵御風險能力較弱。
3.4現行體制不健全
我國現今還沒有一個行之有效的風險識別、預警和防范機制,并且法制制度、保障機制也很不健全。缺乏約束力與保護力,市場風險引起的利益摩擦也就自然發生,以及誠信觀念缺乏,機會主義普遍存在,違約情況也就無法避免。
4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利益機制的對策與建議
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是農業產業化經營各主體在各個經營環節上實現利益平衡的手段和工具。以上四點表明,我國多數地方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利益分配機制與農民致富的迫切要求不相適應,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根本目的不相適應。因此,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是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
4.1龍頭企業與農戶方面
(1)更新利益觀念。要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平衡機制龍頭企業與農戶都得轉變觀念。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從整個產業鏈的整體、長遠著眼,近期利益是對立的,但長期利益是一致的。積極變利益主體單方得到為統籌兼顧產業鏈的各方利益,實現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只有拋棄片面強調自身利益至上觀念,確立新的誠信、合作互利價值目標,才能為構建良好的農業產業化利益平衡機制奠定認識的基礎。
(2)做強做大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樞紐,在健全和完善利益平衡機制中居于關鍵地位。當前農業產業化經營中企業與農戶之間發生摩擦以及出現小龍頭無力拉動大產業等現象,歸根結底是因為龍頭企業不夠強、不夠大,不能按市場價格收購所導致的結果。因此,做強做大龍頭企業是建立和完善企農利益關系的重要前提。壯大龍頭企業一是充分調動各種資源,利用多種經濟成分培育、通過內引外聯方式,積極鼓勵當地和引進外地具有比較優勢的企業發展壯大龍頭企業。二是通過科技創新 ,不斷提高龍頭企業發展的科技含量,不斷延長加工生產鏈、努力開發新產品、勇于開拓市場,增強龍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三是建立龍頭企業現代管理機制,通過參股、控股、兼并、聯合等方式,擴大規模,增強實力,提高龍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帶動能力。
(3)大力發展中介組織。中介組織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中各利益主體的橋梁和紐帶。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和利益機制的運作難以由龍頭企業直接同農戶進行協調,這時需要一個中介組織參與,這個中介組織即專業合作社或專業協會。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一是從實際出發,立足主導產業,發揮資源優勢,突出地方特色,按照農工的合作要求和市場發展的需要,因地制宜。二是專業合作組織應充分發揮其在規范經營行為、價格協調、利益糾紛調解、行業損害調查等方面的作用,平衡企農雙方利益,使中介組織真正成為協調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利益分配關系的有效載體,正確引導和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快速、健康發展。
(4)嚴格合同簽訂,強化合同監督。規范合同內容,明確責、權、利,合同契約合作雙方應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合作雙方要不斷增加法制觀念和誠信意識,應按合同規定組織生產、確保農產品原料質量安全、及時組織收購、按規定時間兌現合同,實現雙贏。
(5)農民自身專業素質的提高。一個產業的迅速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從業人員。但是,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相對低下,影響了農業產業化中的科技推廣和農業產業化的進一步提升,同時也嚴重制約了農民收入的提高。因此,我們還必須緊緊抓住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民素質提高這個關鍵,努力促進農業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4.2政府方面
(1)加強農業的法制環境建設。法制社會的特點是依法辦事、有法可依、違法必究。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的合作是建立在契約之上的市場行為,體現雙方意愿的契約具有法律效力,違約就要承擔法律責任。所以,加強農村法制環境建設,增強農民的法制觀念,完善農村的法制體系,依法懲處農業合作中的違法行為,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必要條件。
(2)加大政府的財政引導和支持。第一,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國家應規范對龍頭企業的認定,對符合條件的龍頭企業應在稅收、信貸和技術支持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大型龍頭企業要積極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中小型龍頭企業應激活其現存的農產品加工能力,盤活存量資產,必要時可考慮通過兼并、收購等資金運作方式擴大規模。第二,政府應建立對龍頭企業和農戶的保護機制,弱化經營風險尤其是對農戶利益的沖擊。在供過于求時,穩定或降低收購價格。指導農戶減少生產總量,提高質量;供不應求時,適當提高收購價格調動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增加生產總量,為企業提供更多的原料,以保證市場的有效供給。
參考文獻:
李鋼.構建和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利益平衡機制的思考——以大理州為例.特區經濟,2008(6).
趙紅雷,賈金榮,高榮.西北陜西農業產業化經營利益機制研究.安徽農業科學,2008(2).
[關鍵詞] 農業產業化 品牌 措施
一、農業產業化的內涵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農業比較效益為中心,依靠各類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和中介組織帶動,將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實施一體化經營的農業經營方式。通俗地說,農業產業化經營就是把分散經營的一家一戶組織起來,圍繞由市場需求和當地資源優勢決定的主導產品,建立市場帶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的“龍形”生產經營體系。它綜合地發揮了生產專業化、布局區域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管理企業化等諸多優越性。
在當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踐中,仍存在一些急于解決的問題,如農戶的主體地位不明確,“龍頭企業”行為不規范、缺乏信息和管理水平低下、專門人才不足等。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普及面不盡如人意,其規避市場風險,增加農業市場競爭力的作用未能彰顯出來。如何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經營能力,特別是農產品市場營銷能力,就成了推進農業產業化的一個重要方面。農業生產經營的產業化是農產品品牌創立和發展的依托。需要推進農業產業化,實現規模經營,以龍頭企業為主體,按“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把生產、收購、加工、銷售等環節有機銜接起來,才能有效解決品牌創立和發展中的諸多問題,滿足品牌產品覆蓋市場的需要,提高品牌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二、品牌的內涵及品牌戰略對于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義
市場營銷理論,產生于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化完成時期,可以說它是關于一切產品經營銷售規律的總結。對農產品,特別是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借鑒的地方很多。在此,我們將圍繞品牌戰略談它對于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義。
品牌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包括企業或企業集團產品的標志,代表著企業的社會形象。品牌作為抽象的企業文化和標識,已經融入到消費者的生活中。創建農產品名牌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的需要。名牌的創立可以使農產品在同類產品市場的可替代程度降低,具有相對市場優勢。這主要表現在:
1.農產品品牌能有效規避農產品市場風險。農產品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農產品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確保農產品穩定的銷量和暢通的渠道。農產品品牌有利于推動訂單農業發展,促使農戶根據其本身或其所在的鄉村組織同農產品德國麥者之間所簽訂的訂單組織安排農產品生產,既減少農戶盲目決策,降低農業產業化的運行成本與風險,增加農民的收入。也有利于加強企業之間、及企業與農戶之間的有機聯系,促進其均衡經營,持續發展。
2.農產品品牌解決農產品市場信息不對稱。農產品生產的周期性、季節性、地域性明顯,其采收以后必須經過包裝、保鮮、儲運等工序才到達零售終端,進入消費領域,因此農產品的質量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消費者在宣過農產品時,很難全面地、準確地把握農產品的質量水平,如營養價值、農藥殘留含量、添加劑含量等指標情況。信息不對稱使農產品在劃分等級方面存在嚴重局限,導致農產品“同質化”問題出現,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危機。農產品品牌集中體現了農產品在質量、價格、特色乃至農產品競爭優勢的有效“市場信號”,較為有效地解決農產品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從而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
3.農產品品牌拉動農產品消費需求。農產品屬于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價格缺乏彈性。由于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呈相對穩定,而農產品生產的季節性及不易儲存性明顯,當農產品供給增加時,“谷賤傷農”的現象屢見不鮮。由恩格爾定理可知,當社會購買力水平提高時,農產品消費支出在居民總支出中所占比例反而下降。相對無品牌農產品而言,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傾向于購買品牌農產品,從而提高農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通過農產品品牌定位,實現農產品目標市場營銷,通過農產品品牌延伸,實現農產品產品組合優化,更好的滿足目標市場的個性化需求??梢?,品牌戰略與農業產業化經營規避市場風險,增加農民收入的作用方向是一致的。甚至,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核心和高級形式。
三、綿陽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狀
優良、穩定的農產品質量是農產品品牌化的關鍵。目前,大多數農產品的生產由農戶分散進行,能進行標準化生產管理的企業并不多。對這一狀況,必須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實行專地生產、專倉收貯、專機加工,才能確保質量。只有生產優質的農產品并培育一定規模的企業,才能為創立和發展品牌奠定基礎。同時,必須加大農產品標準化力度,進行標準化生產與品牌的結合,共同促進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和農產品的品牌化。
相對于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綿陽市農業產業化起步較遲。1997年,市委、市政府開始把實施產業化作為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振興縣域經濟的重要舉措提上了議事日程,成立了領導班子和工作機構,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著重抓了一批重點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規劃和建設了產業和13個農產品商品基地,短短幾年時間,產業化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顯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推動了全市農村經濟快速、持續、健康發展。截止2005年底,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已發展到110個,其中龍頭企業60個,”專合”組織50個,年末擁有固定資產21.2億元,實現銷售收入46億元,利稅總額4.1億元,為農民創商品收入25億元,已建各類農產品商品基地178萬畝,帶動農戶150萬戶/次。實踐表明,綿陽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效,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但要與沿海發達地區和省內先進地區相比存在著很大差距和諸多制約發展的問題,主要體現在:
1.主導產業過多,重點不突出。全市確立的糧油、畜牧、絲棉、林果、水產等主導產業共40多個品種,幾乎涵蓋了綿陽市農業產出的所有方面,多而雜,小而全。布局分散、零星,無法形成規模效應。產業化的一條重要思路就是實行區域化布局。產業化創始地山東濰坊市已完全實現了區域化布局、規?;a的格局,如壽光的80萬畝蔬菜,臨朐、安丘70萬畝優質果園,安丘20萬畝姜蒜,昌樂20萬畝西瓜,高密5萬畝釀酒葡萄等等。而綿陽市規劃的13個商品基地,除奶牛、蔬菜相對集中于城郊外,其余的都幾乎分散在所有鄉鎮、村社,多的上千畝,少的幾十上百畝,很難形成優勢產業帶、產業片,規模效應難以產生。
2.在思想觀念上還沒有走出小農經濟的狹隘意識,肥水不流外人田,什么都想自給自足,市場配置資源的觀念、比較優勢的觀念在人們頭腦中還未打下深深的烙印。現有規劃的制定沒有充分把握準綿陽市的資源優勢和潛在優勢,缺乏對國內外市場前景的客觀分析和科學論證,往往被動地適應現實,過分依賴現實,缺乏前瞻性和戰略高度。使目前產業化經營活動多以縣域、鄉鎮范圍為主,難以以市場為導向形成跨區域的規模經濟,難有1-2個優勢產業脫穎而出,成為真正的主導產業。
四、實施品牌戰略,推進綿陽市農業產業化進程的主要措施
1.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推動農業名牌產品迅速發展。農業企業規模的大小直接影響農業名牌的創造速度及市場競爭力。農業企業規模偏小限制了其功能的發揮,難以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龍頭企業能形成一定的規模經濟,能引導和帶動一批農戶,在開拓市場、引導生產加工增值、搞好服務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農業企業要發展壯大,首先必須在技術進步上下功夫。以科技為支撐,不斷更新設備,改進技術,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開展產學研聯合,運用科研單位雄厚的科技力量進行產品開發,培育成自己的品牌產品。
2.注重品牌整合傳播。現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產品銷售觀念已經落伍,優質的產品要靠科學的促銷手段才能擴大知名度,樹立名牌地位。一個農產品品牌的創建,首先要考慮產品有一個新穎獨特的名稱,容易記憶的標識;然后采用現代的營銷手段和方法進行整合宣傳。企業要根據消費者對農產品需求的多樣性和層次性,以及自身的特點和條件,依托資源優勢,找準切入點,宣傳名牌產品。農產品的宣傳應當采用多種方式,除傳統的媒體外,也應利用網絡做宣傳。
3.在農產品銷售過程中全面導入電子商務系統,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需求、價格等與收集,以網絡為媒介,依托農產品生產基地與物流配送系統,提高農產品品牌形象、增進顧客關系、改善顧客服務、開拓網上銷售渠道并最終擴大銷售。依托網絡營銷技術,建立農產品市場信息系統,可以使農業生產者通過因特網及時了解相關農產品的市場信息和營銷信息,以便制定種植、生產、加工和銷售等計劃。
4.建立完善的服務機制。包括資金、技術、信息、貯藏、保鮮、加工、運銷等系列化服務,特別要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增強自我服務能力。
5.要更新觀念,增強品牌意識。這是農業創名牌戰略得以順利實施的先決條件。不更新觀念,提高認識,農業創名牌就無從談起。消費者的行為正在由過去的無品牌偏好向名牌消費轉移。農產品的生產者應認清形勢,加強品牌意識,創造一個良好的公眾形象,才會得到廣大消費者的認同。
參考文獻:
[1]趙建朱弋瑋:農業產業化經營與農產品品牌戰略.商業研究[J].2001(5)
[2]張光輝張蓓:農產品品牌的理論與策略探討. 品牌與營銷[J].2005(6)
[3]蔣筱翡: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 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J]. 2006(3)
[4]查金祥黎東升:當前農產品網絡營銷的系統架構研究. 農業經濟問題[J].2006(3)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實施農業產業的必要性;存在問題;主要措施
0.概述
農業產業化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種生產經營形式,已被社會所公認,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農業產業化經營拓寬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思路,創新了發展理念,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形成了企業帶農、惠農的發展機制和發展模式,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必要性
農業產業化經營,它體現了農業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調整的現實選擇,是促使傳統農業走向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是農業從粗放經營走向集約經營的主要轉換方式,是工農業由非平衡發展轉向平衡發展的載體,對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帶動力量。解決分散的農戶適應市場,進入市場的問題,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難點,關系著結構調整的成敗。目前,干部和群眾對結構調整的重要和緊迫性雖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但結構調整這篇大文章還沒有完全做好,結構上的問題,品種品質上的問題,布局上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對種什么?養什么?發展什么?還不完全清楚,甚至顧慮重重。具體體現為:市場還看不準,發展路子還不寬,對農民的信息和技術服務還比較滯后。
2.當前農業產業經營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及主要措施
2.1農業產業經營的主要問題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較晚,發揮作用較小。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社雖然發展較快,但大多數是近年成立的,尚處初級階段,缺乏工作經驗,經營規模小,服務層次低,市場競爭力不強;產業化生產基地規模不大,難以形成規模效益。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打工和向非農產業轉移,有田無人種和有人無田種的矛盾常有發生。農村土地流轉大多屬于自發狀態,以農戶間相互流轉為主,難以向種養大戶、種養能手轉移;新增產業化項目不多,發展速度較慢。目前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大多集中在糧食、水產品的初加工和農產品的購銷行業,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農產品加工鏈條伸展不長;貿工農一體化的利益共同體還未真正形成。目前現狀還是農戶重生產、輕流通,企業重銷售、輕生產,出現產加銷脫節、貿工農分離,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戶形成利益共同體的不多,有的產業缺乏龍頭企業帶動,難免會產生豐產不豐收現象。
2.2農業產業化經營應采取的主要措施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一個極其復雜、逐步完善的過程,它將伴隨著農業經濟組織的創新、農業生產的社會化、農業的市場化和農業科技進步一起發展。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依據資源優勢、經濟優勢和區位優勢,按照“大產品、大市場、大龍頭、大基地”的要求,實行區域布局,依靠龍頭帶動,發展規模經營,抓基地、建龍頭、興科技、轉機制。應著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2.2.1一是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
企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農產品基地建設。龍頭企業上聯市場,下聯基地和農戶,是產業化經營的關鍵環節。在產業化中,龍頭是最重要的,它起著承上啟下、加工增值的作用,沒有龍頭,農產品失去了規模加工增值和銷售的載體,產品銷、貿工農各缺少了兩個環節,產業化也無從談起。當前我們要按照搞大集團、大公司的思路和“大、高、外”的標準,加快龍頭企業發展?!按蟆?,就是規模大,圍繞主導產業拳頭產品,培植傳遞信息、推廣信息、深化加工、貯運銷售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龍頭企業或集團;“高”,就是高起點,不管新上項目,還是老企業改造,都是堅持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標準;“外”,就是外向型,重點扶持面向國際市場的龍頭企業,擴大出口創匯。目前,發展龍頭企業,還要與鄉鎮企業對接,充分利用鄉鎮企業現有的資金、設備、廠房、技術,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加強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
2.2.2加快農業生產基地建設
農產品生產基地上聯龍頭,下聯農戶,是產業化經營的物質基礎,是龍頭企業得以發展的依托和條件。首先要面向市場,突出效益,基地建設要以市場為導向,以優勢產品、名牌產品、特色產品和綠色食品為重點,堅持高標準、高效益,發展有市場前景的品種。其次是上規模,發展集約化經營。對重點產品要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相對集中、高產高效的原則,打破行政區劃界限,采取小群體,大規模的經營模式,實現成方連片,專業化生產。再次是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現代化水平?;厥驱堫^企業生產原料的來源,也是現代農業的試驗場,在基地建設中要大力推廣普及新產品和先進適用耕作技術、栽培技術和養殖技術,并帶動周邊地區,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開發帶。
2.2.3強化科技在產業化經營中的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過程中,我們要將科技貫穿其全過程,從產前品種選育、產中栽培管理到產后生產加工,都要充分重視科技的重要作用。實施科技興農,這是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關鍵。首先要普及推廣常規農業技術,加強對農民的科技培訓力度。其次要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只有實現農業機械化才能大大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才有可能把農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全身心地投入到農業產業化經營中來,再次,要加大信息服務力度,只有牢牢抓住科學技術信息、市場供求信息、資金信息才能使產業化經營健康快速發展。
2.2.4發展外向化農業
農業外向化就是通過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和國際經濟與技術合作,廣泛引進國外資金、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改造嫁接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步伐。發展外向化農業要把建設龍頭企業作為重點,通過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設備、資金和管理經驗,使全市的龍頭企業向大規模、高水平、高檔次發展,提高龍頭企業的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2.2.5加強領導,搞好協調
第一,做好區域性生產規劃。各級政府在確立主導產業、發展龍頭企業是,要堅持先規劃、再論證、后動工的原則,不能你上我也上,你下我也下,走低水平重復建設的老路。第二,支持龍頭企業擴張。各級政府要從政策、資金、資源等方面采取綜合措施,重點扶持。第三,要積極推行配套改革。如建立健全土地流轉機制,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完善經營機制,大力發展農業合作社;強化市場機制,組織農民進入流通領域。
3.結語
農業產業化經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要繼續認真研究,積極探索,大膽實踐,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必將使我國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躍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劉斌,張兆剛.霍功中國三農問題報告.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