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3 09:15: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德育特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戰后初期,日本根據美國占領軍對日方針的基本精神和廣大國民關于實行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廢除了戰前 以軍國主義為中心的教育體制,進行了繼明治維新以后兩次大的教育改革,史稱第二次、第三次教育改革。在 戰后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中,中小學德育課程的改革作為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經歷了以下幾個重要的歷史時 期。
一、1947年新設社會科,排除軍國主義思想教育內容,是德育課程一次根本性的變革。
早在1871年,日本明治政府統一全國的學制,《學制》中規定的《修身科》是日本近代教育中首次出現的 道德教育課程。雖然修身科的內容隨著歷代朝野的更替和政治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變化,但它作為一門德育課程 一直沿襲下來。
1947年,日本先后頒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推出了以教育民主化為目標的新的中小學教 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對中小學課程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改革。根據新的教學大綱的規定,小學設國語、社會、數 學、理科、音樂、圖畫手工、家政、體育等八個學科和自由研究。這個課程設置同戰前相比,一個顯著的變化 就是取消修身、地理、歷史三個學科,新設社會科。社會科不是隨意把戰前的歷史、地理、修身等科合并而成 ,而是以青少年的現實社會問題為中心,為求擴大并加深青少年的社會經驗,涉及到學校、家庭及其以外的對 青少年教育的一切活動。社會科雖然不是專門進行道德教育的一門學科,但實際上它承擔了戰后初期日本有計 劃地系統地進行道德教育的任務。
1949年,由文部省編寫的《民主主義》一書(初三和高一的教科書)中有這樣的一段話:“過去日本的教 育往往服從于中央政府的命令。……尤其是,通過錯誤的歷史教育,迫使學生相信日本是‘神國’,甚至迫使 學校導入軍事訓練。……通過由政府歪曲的歷史的教育,日本逐漸形成了以太平洋戰爭為頂峰的一大悲劇”。 這清楚地表明了二戰前日本教育的軍國主義性質。戰后初期新設的社會科取消了戰前充斥在有關學科課程中的 軍國主義、極端國家主義方面的思想和內容,注入了民主主義的教育因素。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社會科的設置 可以說是戰后初期日本中小學課程改革的一項積極成果。
二、1958年設置專門的道德課,是戰后日本學校德育課程改革的一個轉折點。
1953年8月,日本教育課程審議會提出了關于改善社會科特別是地理、歷史、道德教育的咨詢報告,提出了 “要明確社會對道德教育應負的責任”,要求在初中重點講授地理、歷史(特別是日本史),在高中考慮設置 倫理、哲學科目等,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爭議。1958年10月,文部省全面修訂教學大綱,特別設置了道德教 育的時間。1960年,高中的社會科進一步分化為“倫理、社會”這樣的科目,是初中、小學的道德課在高中的 翻版。
特設道德課的目的是培養尊重人的精神,造就致力于創造富有特色的文化、和平、民主、對國際社會做貢 獻的日本人。這門課程把關心個性的完善等西方資產階級倫理思想擺在首位,但基本思想仍沒離開儒家的倫理 道德以及宣揚日本民族優越的神道教理論。盡管在當時對專門的道德課的設置頗有爭議,但這次課程改革確立 了道德課在中小學教育體系中作為獨立課程的地位,道德教育不再依附或從屬某一學科,從“教學以外的活動 ”中分離出來,而成為一個專門的獨立的領域,從而使日本中小學課程結構由學科課程、德育課程和活動課程 三大板塊所構成,一直沿襲至今。
三、1977年頒發《中(?。W德育課教學大綱》,標志著德育課程設置的規范化。
1977年至1978年,文部省相繼頒布了《小學學習指導要領》、《初中學習指導要領》和《高中學習指導要 領》,這是日本規范中小學教育內容的法規性文件,從法規上確立了道德教育和特別活動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 。1977年7月,文部省還頒布了《日本小學道德課教學大綱》和《日本中學道德課教學大綱》。它根據《教育基 本法》和《學校教育法》所制定的根本精神,確立了道德教育的目標和中小學道德課教學內容。其中小學的德 育內容由三個方面28個德目構成。即:
1.關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為規范,包括3項:尊重生命和健康安全,禮貌與遵守時間,錢物的使用;
2.關于個人的生活態度,包括12項:自主自律,自由與責任,明朗與誠實,正義與勇氣,克服困難,反省 、節制,愛護自然,虔敬,重視個性,進取心,合理的態度、追求真理,創新精神;
3.關于在社會生活中的態度,包括13項:熱情、同情,尊敬、感謝,信賴、合作,公正、公平,寬容,遵 守紀律,權利與義務,勤勞,社會公德,家庭生活,熱愛學校,愛國心與鄉土愛,國際理解與人類和平。
此外,日本中小學道德課教育大綱還對教育計劃的制定和內容的處理提出了要求,如制定教育計劃時,要 考慮與各年級、各學科以及各種課外活動的道德教育之間的聯系;為了提高德育效果,必須加強與家庭、社會 之間的一些理解,謀求相互間的聯系與合作。
這次課程改革特別是《中(?。W德育課教學大綱》的頒發,使中小學德育課程向規范化、序列化、制度 化方面邁進了一大步。它進一步確立了道德教育在學校教育活動中的地位,道德教育的內容和概念非常明確、 具體,并且貼近于現實生活,與日本價值觀念相符合的態度、習慣和行為可以通過學校德育課得到灌輸。
四、1989年中小學課程改革中加強道德教育成為改革的重點。
1987年12月,日本臨教審和教育課程審議會提出了“關于改善教育課程標準”的咨詢報告,對加強道德教 育提出五點建議:①明確不同學校階段道德教育的重點;②通過整個學?;顒舆M行道德教育;③為充實中小學 的道德教育,獎勵使用適當的補充教材;④從加強道德教育的角度出發,加強校長、教導主任對道德教育的指 導,加強有經驗的教師對其他教師的指導,以加強校內指導體制;⑤為提高教師的道德教育指導能力,在師資 培養階段,設法改善道德教育授業科目的內容。據此,在1989年2月日本文部省公布的新的教學大綱中,加強道 德教育、個性教育和國際理解教育,重視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以及尊重文化傳統態度的培養,成為這次課程改 革的指導方針。為了加強幼兒教育和中小學的銜接,第一次對幼兒園、小學和初中、高中的教學大綱一起修訂 ,由重視智育轉向重視德育是這次課程改革的突出特點。
這次課程改革在德育方面的主要變化有:廢止了小學低年級的理科和社會科,新設生活科;為使高中教育 多樣化,高中把社會科重組為地理、歷史和公民科,公民科是對高中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一門主要課程。更重 要的是,這次德育課程的改革考慮到中小學生道德發展階段的差異性,德育內容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從關于 自身;關于與他人的關系;關于與自然的關系;關于個人、社會和國家的關系等四個方面重新組合道德教育內 容。小學分低、中、高三個年級分別指導學習14項、18項、22項德育內容。初中由以前的16項調整為22項,內 容如下:
1.關于自身,包括①良好的生活習慣,②堅強的意志,③自主性和責任感,④探索真理,⑤發展個性;
2.關于與他人的關系,包括①禮節與言行舉止,②體貼別人,③相互依賴,④健康的異性觀,⑤寬容與謙 虛;
3.關于與自然的關系,包括①熱愛自然,②尊重生命,③人類愛;
4.關于個人、社會和國家的關系,包括①熱愛集體與履行職責,②義務與公德,③正義,④勤勞與奉獻, ⑤熱愛家庭、孝敬父母,⑥尊師愛校,⑦鄉土愛,⑧愛國心,⑨世界和平。
日本的高中未設道德課,其道德教育是通過學校所有教育活動進行,尤其是通過“特別活動”的課外學習 室活動”和“公民”教學科目的“現代社會”、“倫理”科目進行。高中生的服務性體驗學習,主要通過“特 別活動”的學校例行活動和俱樂部活動進行。
二
縱觀戰后日本中小學德育課程的幾次改革,自1947年頒發新的教學大綱以后,幾乎是每隔10年修訂一次, 其間也不乏一些小的變化,但其重視學校德育的趨向是一致的。戰后日本學校德育課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但它反映的仍然是統治階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梢哉f,日本不斷改革德育課程體系的過程,也是他們不 斷強化道德教育的過程。日本中小學德育課程在不斷演變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下幾個基本特色。
一、學校德育課程中體現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
日本有重視道德教育的傳統。自1868年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的學校德育及其課程的改革經歷了一個曲折發 展的過程,它有其深厚的歷史根源和發展基礎。封建神道教、武士道精神和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作為社會的意 識形態,對日本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學校教育有著廣泛而又深刻的影響,貫穿于日本整個道德教育的歷 史進程,特別是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在日本文化思想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影響到近代和現代。
明治維新以后,為實現富國強兵和推進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服務,“和魂洋才”成為道德教育的指導思想。 所謂“和魂洋才”,簡言之就是東洋精神(道德),西洋技術(藝術),或者說是日本的民族精神和西洋的科 學技術相結合,其宗旨是在堅持日本固有的傳統道德、民族精神的基礎上,吸收西方近代以來先進的文化、科 學技術并為其所用。1890年日本天皇頒布的《教育敕語》重申日本教育目標是培養天皇忠順的臣民和父輩的孝 子,重視富國強兵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強調以患孝、慈悲、忠實、守法等作為道德教育的內容,它把儒家的 忠孝仁義思想和博愛、遵法等近代資產階級的道德規范以及軍國主義、國家主義倫理結合起來,充分體現了“ 和魂洋才”的思想。戰后學校德育課程改革,如上所述,更是把西方的民主主義思想與日本的道德傳統融為一 體,保持了“和魂洋才”這一民族特色。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1983年11月的一次講話中說得更為明確:“ 日本要把民族主義、自由主義的思想和孔子的教導調和起來”。在對待外來民族文化中始終堅持本民族的文化 傳統并注意吸收有利于本國的因素來為我所用,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但對“和魂”中極端的國家主義、 狹隘的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思想我們應持分析、批判的態度。
二、特別活動課程中的德育滲透。
日本中小學課程結構是由學科課程、德育課程和特別活動課程三方面所構成。特別活動是一個相對獨立的 領域,其目的、內容的形式類似我國的第二課堂或課外活動,是日本中小學校教育課程中最富有特色的一部分 ,具有較強的德育功能,是學校德育課程的深化和補充。
特別活動的目的主要是,①培養豐富的人性,②通過集體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③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社會 性,④培養自主的、實踐的態度和熱情,⑤發展自我理解和自我實踐的能力。特別活動的內容主要包括學生活 動(如班級活動、學生會活動、社團活動、俱樂部活動);學校傳統活動(如儀式、文藝節、運動會、遠足旅 行、參觀活動、生產勞動等);班級指導(如生活常識指導、學習指導、升學就業指導等)。特別活動的課時 安排一般是,小學1-3年級每周1學時,4-6年級和中學每周均為2-3學時。特別活動中的德育滲透是把德育內容 加以具體化的重要途徑,是開展德育活動的主要形式,對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少年兒童的自我教育能力有著 獨特的作用。1977年,日本教育課程審議會提出咨詢,指出“由于特別活動對兒童、學生的人格形成起了重要 作用,所以要更加重視特別活動的充實。”八十年代后,在普遍削減各科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時數的情況下, 特別活動課的課時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由此可見,特別活動課程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現代德育內容的拓展。
日本學校德育的內容十分豐富而又廣泛,從與德育有關的課程來說,它還包括公民科、倫理科、社會科、 修身科、生活指導課和勞動課等方面。隨著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和發展,學校德育內容除了傳統的生活教 育、倫理道德教育、紀律教育、勞動紀律、愛國主義教育、人生觀教育以外,又有了新的拓展。如個性教育、 國際理解教育等。
一、挖掘學校文化,定位學校教育特色
我校的教育特色是“礪志教育”。確立此特色,源自于我校的學校文化、歷史傳統和地理環境和現實需要。首先是學校文化。我校所尊崇的客家精神,其中包含有“志在四方”、“自強不息”、“勇于進取”的核心內容。第二是歷史傳統。在永泰村的地界上,古代有一條蜿蜒北上的小路,曾是廣州城眾多書生進京趕考的必由之路。村民們為彰顯這段歷史,把書生們聚集一塊休憩之地取名為“官廳窿”(現名“官廳路”),以此激勵自己的子孫后代刻苦治學考取功名。第三是地理環境。作為獨特的地域標識,永泰小學背靠一座叫磨刀坑的山丘,山上有塊巨大的臥石,過去永泰村民上山砍柴必經此地,在磨刀石上磨礪刀斧,夯實手柄。因此,磨刀坑、磨刀石、磨礪等詞語成了當地的文化符號和精神寄托。
二、依托教育特色,構建德育課程體系
我校在“礪志”教育特色的指引下,構建了具有我校校本特色的德育課程體系:礪行活動性課程社團活動籃球、七彩動漫、書寫人生、舞蹈形體、科技夢、藝術體操、長笛風情德育活動“穿衣戴帽”、“礪志”禮、“礪志”節、值周班、重走礪志路礪能環境性課程春夏秋冬社會實踐舌尖之“旅”、消防實踐基地、垃圾處理廠實踐基地“、藍絲帶”行動
三、德育課程的實施途徑與策略
(一)通過教育特色“物象化”,實施德育課程
充分發揮校園環境的育人功能,把特色“物象化”,把環境性課程作為德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每天都能看見、聽見、觸摸,是很好的德育課程途徑。例如我們把?;?、校印的設計與“礪志”教育特色緊密結合:?;障掳氩渴菫橐槐敬蜷_的書,寓意永泰學子勤奮與磨礪之志;整體如一個陽光下舞動的小孩,既寓意學校的藝術體操特色,也寓意莘莘學子在學校的培養教育下茁壯成長;校印在設計上更融入了藝術元素,中間“留白”的地方,一方面是表示“白”的詞意,同時更把“礪志”教育的意境強烈地凸顯出來。又如,永泰小學的形象大使,是一組以本校學生動畫圖為基礎造型,經過藝術加工的男女學生動漫組合。本形象大使設計融合永泰小學身心健康、行為規范、知識扎實、氣質優雅、意志堅強的育人目標。
(二)通過德育課程,實現教育特色的育人目標
1.德育課程以“社團”活動形式開展如七彩動漫社團,以學校的“形象大使”為素材,結合學校的行為規范教育,通過“動漫”的形式實現教育的目的。
2.德育課程以德育活動形式開展“穿衣戴帽”活動:由學校組織,依靠家庭教育。定期舉行生活自理方面的比賽,提高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暗Z志禮”活動:礪志作為本校教育特色,礪志之禮必不可以少。我校的“礪志禮”包括“啟蒙禮”、“感恩禮”和“成才禮”。以“啟蒙禮”為例,我校每年都為新生舉行“啟蒙禮“,活動包含了正衣冠、贈“紅包”、站“君”姿、摸礪石、存祝福、呼校訓等環節,極富本校特色。成長記錄活動:以德育課程中的成長系列課程為主要內容,以成長記錄格為載體,學校為每一個孩子設計了一個屬于自己的成長記錄格,它通過記錄學生的各種行為表現、學習過程、學習成果,收集教師、學生、同學、家長等方面的信息資料,反映學生學習、生活、思想方面的進步過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終發展水平,使學生在成功的體驗中樹立信心,在不斷的回顧和反思中求得發展和進步。值周班體驗活動:為了培養孩子們自理能力、增強主人翁意識,特地開設了主題為“管理、體驗、分享”值周班——小主人管理課程。學校在升旗儀式上安排授卡及交接儀式,孩子們通過佩戴胸卡“上崗”,強化“小主人”意識;通過體驗、分享,實現教育他人及自我教育。這些都是“礪志”教育特色最核心的教育內容。
堅持以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為指針,以落實第三次全教會、國務院基礎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為主線,以組織實施《哈爾濱教育發展工程》為主要內容,以德育為靈魂,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樹立新世紀哈爾濱人形象工程”教育活動為載體,大力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深化落實,在扎扎實實抓好德育常規管理工作的基礎上,以開拓創新的精神努力構筑我區德育工作的新格局。
二、工作目標
1、樹立2~3所小學德育工作特色試點學校,推動全區小學德育工作再上新臺階。
2、文明校達標率100%,文明班達標率95%,文明生達標率95%以上。三年內全區學生整體文明素質在此基礎上穩步提高。
3、控輟率不能突破目標,輟學率城市小學在1%以下,農村小學在2%以下。
4、違法犯罪率為零。
5、保持市德育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三、重點工作及措施
(一)創新及特色工作
1、不拘一格育人才,創建德育特色校。
面向未來,培養與國際接軌的人才,迫使德育工作者要努力探索
新時代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尋找德育工作的新途徑,各學校一定要針
對學校校情,結合學生實情,創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不拘一格育人才,創建德育特色學校將是我區小學德育工作的新方向。全面開展“以個性育人、抓小事育人、分層次育人、按階段育人、重素質育人、明方向育人”的不拘一格的育人途徑,培養教育學生具備“六會”和“七種能力”(“六會”:學會做人、學會辦事、學會求知、學會健身、學會創新、學會生存?!捌叻N能力”:科學研究能力、發明創造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獲取信息能力、演講表達能力、文字寫作能力、社交和社會活動能力)。各學校要以創新的思想思考本校德育工作,創出特色,抓出實效。本年度德育辦以此為重點,樹立2~3所德育工作有特色的先進試點學校,從而帶動我區德育工作校校有特色,形成全區德育工作百花齊放,異彩紛呈的新格局,使我區德育工作整體水平再上新臺階。
2、網絡管理促提高,資源共享,互學共進。
全球化、網絡化、多極化的新時代,促使德育工作要緊跟時代步伐,要標準高,上檔次。充分發揮網絡的功能,形成我區德育工作網絡化管理的新格局。各校創建的德育工作網頁要充分展現本校德育工作的全貌,從而使全區德育工作資源共享,達到彼此互學共進的良好態勢。
3、要進一步做好我區小學德育基礎訓練工作,在此之上,不斷創新完善。
(二)重點工作
1、圍繞“我做合格小公民,您做文明好市民,小手拉大手,為形象工程添光彩”為主題,深化哈爾濱人形象建設工程。
首先,要提高認識,抓好落實。“樹立新世紀哈爾濱人形象建設工程”,是我市目前德育工作的重點,各校領導要加強認識,抓好落實,要把此項活動與其它教育活動緊密結合,抓出實效。
其次,要精心策劃,周密安排。各校要把“形象工程”建設與“小公民”即(五?。┙逃顒泳o密結合,開展有本校教育主題、有特色的系列教育活動(各校要制定活動方案),力求實效,不走過場,使此項教育活動既轟轟烈烈又扎扎實實。本年度區德育辦要以此為主題召開現場會。
第三,結合“形象工程”建設,深入有效開展“三文明”達標活動。
以“小手拉大手、共建美好家園”和“我做合格小公民,您做文明好市民,小手來大手,為形象工程添光彩”等活動為載體,教育學生從點滴做起,告別一切不文明行為。各校要加強“三文明”達標工作的力度,不斷改進工作方法,增強“三文明”達標工作的實效性。
2、以德育為靈魂,以“形象建設”工程活動為契機,建設高素質德育隊伍。
高素質德育隊伍是實現高效的德育工作的根本保證。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德育隊伍是我區德育工作永遠不變的工作重點。
第一,要不斷加強學習,端正教育思想。要將師德建設工作與“形象建設”工程有機結合,進一步樹立“德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教師形象。
第二,要以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重點,在繼續開展“正師風、鑄師魂、正行風、樹形象”、“三心、兩愛”等師德教育活動基礎上,通過倡議“五不準”,各校要廣泛開展以學生、家長、教師、領導不記名方式對教師進行師德評議,評議結果在一定范圍內公布,從而提高教師職業道德素質,為形象工程添光彩。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康人格。
各校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做為學校德育科研課題,加強研究探討,尋找有效的教育途徑,從小培養學生健康人格,為學生健康成長奠定堅實基礎。上半年我們將在1—2所學校進行試點,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下半年逐步推開。
四、常規工作
在突出特色,狠抓重點,努力創新的德育工作基礎上,繼續扎扎實實抓好德育常規工作。
1、繼續開展以“激勵永遠”為主題的愛國主義影片觀映、國防知識教育、“五導”活動及“長大的我把愛心回報社會”等教育活動。
2、充分發揮學校德育工作的主陣地和主渠道作用,注重加強課堂教學德育滲透功能。
3、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不斷加大后進生轉化工作力度。
4、以“兩法”為教育重點,開展好對學生的法制教育活動,有效控制學生違法犯罪。
5、組織開展好關于《走向世界的中國》讀書系列教育活動,要求各學校學生讀書參與率達100%,各校結合讀書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6、加大學??剌z工作力度,嚴把控輟率,決不突破目標。
7、重視并加大學校環境育人的工作力度。
一、“毓正教育”的推行背景
“傳承”與“創新”是四海小學辦學一直推崇的發展觀。2009年,我校結合實際確立“毓正教育”的辦學文化,以期在周邊學校林立的環境中凸顯自身品牌,培養具有“正”素養的學生。
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毓正教育”在四海小學已經扎下根基。學校在管理、教學方面融入“毓正”理念,在環境教育、藝術、科技等方面形成鮮明特色,如“浩然正氣太極隊”“防震減災活動”等已成為學校重點項目,語文、英語、體育、音樂等特色課程在天河區已有一定知名度,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進一步提升。
四海小學在特色辦學探索中堅持傳承“毓正教育”中的“正”精華,并在現有學校資源的基礎上,創新思維,歸納升華“毓正”理念在管理、教學中的實踐經驗,應用到學校各方面建設中,提出打造“毓正教育”特色辦學文化。通過對原有“毓正教育”的豐富與創新,校園文化形成一股強大的“正”氣場。校領導和教師在管理、教學中實踐“毓正之法”,并率先垂范,將“正”精華、“正”能量傳遞給學生,使學生“不令而行”,達到“毓正教育”知行一致、自覺而為的效果。
二、“毓正教育”的內涵創新
1.以“正”為核心的“毓正教育”特色文化
“毓正教育”的核心為“正”?!柏埂保坝?,指教育、培養?!柏拐逃痹谛撵`氣度層面可詮釋為“正心、正德、正氣”;在習慣養成層面,可詮釋為“正身、正行、正學”,即習慣良好、行為端正、好學善思;在學識才藝層面可詮釋為“增識長智、興趣廣泛、特長鮮明”。
具體來說,“毓正教育”包含以下兩個層次的意義:一是萃取“正”精華,打基礎、樹根基,堅持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基本素質;二是堅持發展與創新思維,依托科技、體育、藝術特色項目,滲透“毓正教育”內涵,使教師、學生有一技之長。
2.“四海毓秀、正心精藝”的辦學理念
圍繞“毓正教育”的特色文化,我校將辦學理念定為“四海毓秀、正心精藝”。其中,“正心精藝”是育人手段,“四海毓秀”是育人目標?!八暮!笔撬暮PW的簡稱;“毓秀”即讓學生成為人才;“正心”是德行品格的匡正;“精藝”是學生不僅要學識豐富,還須身懷技藝,這也是建立特色學校的內在要求。
總之,該辦學理念可詮釋為:四海小學以培養優秀人才為目標,關注學生成長的每個環節,塑造學生正德包容、仁厚有愛的心靈,為其未來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毓正教育”的路徑探索
1.推進“四化工程”,美化育人環境
校園環境建設是體現“毓正教育”特色文化的外部途徑。基于以“正”為核心的育人元素,我校積極推動“四化工程”,即綠化、美化、文化、凈化,為師生營造一個優美舒適的教學環境。四海小學是首批“廣州市綠色學?!?,并于2005年被評為“廣東省綠色學?!?。校園內樹木郁蔥,為學生閱讀、活動提供了“正”能量的“綠化”環境。優美怡人的校園環境充滿了書香味,每個教室精致典雅的圖書角,教學樓一角以小屋為模型的流動書吧,都成為學生的閱讀樂園,“文化”味濃郁。學生徜徉在干凈明亮的校園里,奔跑在7 110平方米的運動場上,求知在寬敞的教室中,這些環境“凈化”的生態空間、人格健康發展的心理空間、具有“毓正”底蘊的學習空間,成為師生共同追求的校園氛圍。
2.堅持“正身管理”,營造公正氛圍
(1)讓領導班子“動”起來
學校領導班子的特色管理方式,是實踐“毓正教育”特色文化的內在助推力。我校在“毓正教育”引領下,總結出“正身管理”理念。學校管理者需要“動”起來,率先垂范,身正行端,只有正己之身,才能上行下效、同心合力、事業進步。為此,四海小學成立特色辦學領導小組,由校長帶頭探索創建特色學校管理方式,為全體教職工創設一個公平、公正的工作氛圍。
(2)讓科學決策“多”起來
我校領導班子強調“正身管理”,構建多層次的科學決策體制,建立健全“專家咨詢委員會”“校務委員會”“教職工大會”和“黨支部”的科學決策體制,倡導和實行校內民主。全面梳理各項規章制度,制訂切實可行的特色學校規劃方案,建立有效的教師個人專業技術發展制度,如建設教師檔案袋,記錄教師的成長歷程,促進教師對教學經驗的積累、教育得失的反思、教學工作的交流。
3.實施“精細教學”,培養毓正之師
(1)加大校本培訓力度,積極開展科研活動
為適應“毓正教育”的需要,我校不斷加大對教師的校本培訓力度,如定期開展師德培訓、信息化培訓、專題討論、學習等,使教師更新觀念,提高業務水平。學校不斷加強對教學工作的指導與檢查,規范教學過程,重新修訂課堂教學評價表,引導教師把“正”品質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之中。目前,我校青年教師在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都有高的追求和目標,“比、學、趕、幫、超”蔚然成風,形成了具有“正德”和“正藝”的教師群體。
學校在加大校本培訓力度的基礎上,引導教師積極開展“人人有專題”的科研活動。鼓勵教師在科研中自主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注重提高教師的教育研究能力,合理安排各學科組的選題,跟進過程管理,培養科研骨干,創建學??蒲刑厣?,帶動全校教師投身于教科研的行列之中,逐步形成“人人有專題,個個搞科研”的新局面。
(2)教師貫徹“精細教學”,強化質量意識
“精耕細作”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方法。小學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基礎,是人一生發展的基奠,這就要求教師既精于業務,又能細心、耐心教導好每一名學生,這也是四海小學“精細教學”理念的宗旨所在。因此我校教師在特色學科建設中,將教學環節和教學評價精細化,把“毓正教育”的思想滲透到各學科教學中,尊重教學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端正的態度、正確的方法,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
四海小學致力于“毓正教育”進課堂的教學模式研究。如語文課力求將“毓正教育”與語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成立研究小組,對語文科新課堂模式進行探索,構建“關注學生成長”的課程評價標準,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
4.依托“四藝工程”,建設特色課程
四海小學在創建“毓正教育”特色文化的過程中,總結出學校的四大特色項目,并以此為載體開展特色課程建設。四大特色項目又稱“四藝工程”,分別是“科技之光”“體育之星”“韻律之靈”“雅言之美”。圍繞“四藝工程”,我校努力打造“精藝課程”,在特色校本課程開發上,以引導學生才藝發展方向為課程體系構建的依據,立足優勢項目,打造特色課程。
第一,在“科技之光”工程上,我校將“防震減災”項目作為一項長期推行的特色項目,并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果。依托該項目,我校開展了以科技環保為主的發明和技術技能訓練活動,讓學生對科學有了正確的認識。四海小學地處廣州瘦狗嶺、佛山三水市交界處的東西向斷裂帶,具有研究地震減災的地緣優勢。學校一直致力于“防震減災”“群測群防”的實踐,校科技小組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編寫了《地震知識知多少》等校本教材,并應用到地震觀測綜合實踐課程中,成為特色課程的代表。我校在開展“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與推廣中,普及“防震減災”知識,同時加強引導和指導,帶動學生積極參與實踐和創新,啟發學生由單純的地震觀測轉向觀測與預防并重的研究。
第二,在“體育之星”工程上,我校依托“浩然正氣太極隊”等,開展以體育健身為主的特色項目活動,將“毓正教育”培養學生“正之人格”的理念融入學生的運動中。太極拳作為一種亦靜亦動的運動,可以讓學生在一招一式中體會“正”之內涵。
第三,在“韻律之靈”工程上,我校旨在通過音樂和舞蹈教學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學校成立校藝術團,包括合唱隊、舞蹈隊、語言藝術隊、打擊樂隊,均取得優良的成績。學校藝術團參加廣州市各項比賽斬獲頗豐;定期舉辦的科技藝術節,穿插大型文藝展演,并將藝術教育納入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不僅使藝術教育得到全面落實,也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依托音樂、舞蹈課程的優質教師資源,開展藝術類特色活動,開展“音樂之星”“藝術之星”等評選活動,通過激勵措施培養學生的興趣及特長。
第四,在“雅言之美”工程上,我校將毓正教育與傳承經典文化相結合,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深入每個學生的心靈,依托“國學經典誦讀”項目,開展傳統文化素養訓練等活動。規定每周開設一節經典誦讀課。每天大課間,通過練習“太極拳”“太極加吟誦”,落實“經典教育”培養學生的浩然“正”氣,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從而能以史為鑒以“正身”。
5.堅持“正心德育”,滋養學生心靈
“正心德育”是學校“毓正教育”特色文化在德育方面的實踐總結。塑造品格,滋養心靈,這是德育的意義。在“毓正教育”的引領下,四海小學的學生恰需這種由“正”而萌發出來的優秀氣質。
(1)德育管理
圍繞“正心德育”,我校在管理上成立了三個層面的德育隊伍:以校長、德育主任和工會主席、大隊輔導員為核心的管理隊伍,以班主任和思品老師為骨干的實施隊伍,以班級學生干部為橋梁的自我監督隊伍,形成了系統的德育工作格局。
在上述德育隊伍的帶領下,我校積極開展德育主題活動,將“毓正教育”內化至學生的道德實踐中。如開展“四海之星”特色評比活動,當中不僅有“學科之星”,還有“藝術之星”“孝順之星”“誠信之星”“環保之星”等;進行班級文化建設一班一特色的活動,有書香班、創新班、活力班等,將“毓正教育”貫徹落實到實處。
(2)家校合作
為更好地完善“正心德育”工作,我校加強與家長的聯系,每學期有計劃地開展兩次家長委員會會議,虛心聽取家長的意見,引導家長共同參與對學生的“正心德育”;加強與社區之間的合作,如針對校園周邊環境治理難問題,通過各種途徑,與附近的派出所和居委會等有關部門成立共建單位,共同整治周邊環境。
一、明確目標,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中小學教育全過程
青少年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其思想觀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贏得青少年就贏得未來。
中小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應該體現出價值觀教育的特點,應堅持用科學的方法,把價值觀講透、用活。比如在將其基本內容轉化為中小學的教學內容和教育內容的安排上,我們從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出發,分階段地確定教育重點,階梯式地、連續地實施教育,從而使各項教育內容相互滲透,有機結合,使各個階段的教育相互銜接,協調統一。小學階段,主要以榮辱觀教育為著力點,進行“五愛”教育、文明禮貌教育、行為養成教育等;初中階段,在繼續深化榮辱觀教育的同時,主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為著力點,進行理想教育、國情教育、公民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高中階段,要全面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初步進行教育、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我們緊緊抓住“融入”這個關鍵,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學校管理之中,把德育滲透于教育教學各個環節,貫穿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各個方面。
二、以生為本,積極構建切實可行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操作體系
教育以人的發展為目的,學校的德育理念、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都要以學生發展為本,關注學生潛能的開發、精神的喚醒、個性的彰顯、主體性的弘揚,不斷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和自我成長。
(一)完善學校德育課程體系,實現課程育人目標
課程育德是落實育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關鍵所在。為此,我們始終堅持將德育工作納入學校課程實施的全過程,突出“德育課程化、課程校本化、校本特色化”。
在國家課程體系中,凸顯一個“深”字。在繼續深化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改革的同時,深入挖掘其他學科中的德育內涵。教師將德育潛移默化并有機融入課堂教學,落實學科德育目標,激活學科德育內涵。從目標到內容,無不體現課程育德的理念。在地方課程體系中,體現一個“實”字。依據國家《專題教育指導綱要》,結合遼寧省的實際,充分發揮獨特的資源優勢,通過實施文明禮儀、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技教育、魅力遼寧等地方課程,開展專項德育活動,達到補充國家課程和凸顯地方特色的效果。教學中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堅持“六多”原則,即多用鮮活通俗語言,多用生動典型事例,多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多用學生為主導的方法,多用參與的方法,多用討論的方法,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校本課程實施中,突出一個“特”字。校本課程是基于學校、學生、教師實際開發的德育課程,包括校風、制度、環境的隱性課程在內,凸顯出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如大連金灣中學《“六心”教育讀本》,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體化為“六心”,即:關愛心、感恩心、榮譽心、合作心、責任心、奉獻心,通過引領學生樹立更為具體的“六心”,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樹立。瓦房店中小學傳唱的《警世賢文歌》,是集文化、藝術、道德教育于一體的德育課程。中華民族的經典文化是中小學生傳統美德教育的源泉和最有效的載體,《警世賢文歌》在深入研究與中小學生傳統美德教育的相關內容、搜集了大量的名言警句、諺語和俗語的基礎上,進行整理歸類,最終確定了孝親、尊師、團結、勤奮、讀書等22個教育主題,創編成歌曲。歌詞包含了120多條名言警句,讀本收集了近百個教育小故事。學校每天利用晨會、班會、團隊會、課前等時間讓學生吟唱,營造了輕松而和諧的課堂氛圍。
(二)構建立體化社會大課堂,促進學生在實踐中健康成長
實踐育人是德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在中小學社會實踐活動建設中,我們把德育實踐活動納入課程管理,把校內外學生實踐活動基地建設納入學校課程資源建設,以“體驗”為切入點,以“實踐”為突破點,在全省建立了分布廣泛、布局立體的中小學社會實踐教育體系,構建了功能完備、特色鮮明、效果顯著的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大課堂。
積極開展社會實踐基地體驗活動。為使社會實踐活動更具有針對性和時效性,我們將資源單位進行合理布局、整體規劃,建有愛國主義教育類、民族文化教育類、公民素養教育類、科普知識教育類、創新體驗教育類、愛心體驗教育類等社會實踐基地,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中小學生到實踐教育基地,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或進行素質教育拓展訓練,培養學生自立、自理、自救、自護等方面的能力。如沙河口區的科技中心實踐基地,以“情趣·啟迪”為辦學理念,自行開發了9個類別20余項探究體驗式必修和選修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自由選課進行實踐活動。寒暑假期間,各種課程資源向全市學生開放。該中心組建的14個社會實踐小組取得了國家級大獎8項,省市級獎項若干,科技中心已經真正成為全市學生科技體驗類實踐活動的樂園。以基地活動為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如社區服務和調查活動,組織學生到社區開展文明創建、交通協勤、公益勞動等志愿者服務和調查活動,讓學生融入社會、接觸生活,增加對社會的認識與理解、體驗與感悟,增強社會責任感。再如,開展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體驗活動。我們依據學生年齡、生理、心理特點,有計劃地安排踏青、遠足等活動;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感受家鄉的美麗;在陶冶情操、增長知識的同時,使其更加熱愛生活、熱愛人生。
(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彰顯學校育人品質
文化是學校最有價值的無形資產,是一所學校的核心和靈魂,是學校品牌的第一要素。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是學校建設與發展的重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學校的辦學品味和層次。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我們致力于用多元的文化環境、深厚的文化知識來陶冶學生情操,潤澤學生心靈,從而達到以文化人、以文育心、以文立德、以文踐行的教育目標。
美化校園環境,以優雅的校園物質文化陶冶學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熏染和督促兩種力量比較起來,尤其是熏染更為重要。”學校物質文化作為精神文化的載體,雖然屬于校園文化的硬件,但無時不在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舉辦校園文化活動節,開展各具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如沈陽市的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出了七個結合,即將傳統文化教育與學校德育常規工作、行為養成教育、學校特色創建、校園文化建設、日常教學工作、社會實踐活動、國際國內文化交流活動緊密結合,使傳統文化教育涵蓋了校園的各個方面。戲曲、楹聯、書法、美術、傳統樂器、武術、圍棋、象棋、篆刻、曲藝相聲、抖空竹、剪紙等傳統項目都在不同學校得以展現。當校園文化真正變成一股清泉,一道美麗的風景時,就能激勵學生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崇高理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巨大教育力量。
三、著眼發展,不斷完善中小學德育工作長效運行的保障機制
多年來,我們不斷完善中小學德育工作的保障體系,建立健全德育工作制度,探索構建科學的德育工作評價體系,加大德育專項經費投入。在加強德育隊伍建設,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方面也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
(一)培養高水平德育工作團隊,加強德育隊伍建設
班主任工作是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指導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為此,我們不斷加強中小學班主任隊伍培訓和建設,充分發揮班主任的育人作用。建立班主任培訓制度,形成班主任上崗培訓、在崗培訓和骨干培訓等有機銜接的培訓體系,開展多層次班主任工作協作交流活動,舉辦班主任專業能力大賽,評選感動校園的優秀班主任等活動,加強對優秀班主任典型事跡的宣傳,完善表彰獎勵制度,建立科學的班主任工作評價機制,促進班主任工作向專業化發展。全面推行中小學全員育人導師制。教師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力量,多年來,我們一直把職業道德教育作為教師培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在師德建設檢查評估中確定為不合格的地區及學校,在當年各種評優中實行“一票否決”。學校的每一名教職員工都是德育工作者,都要牢固樹立育人為本的思想,不斷提高德育意識,明確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職責和要求,做到在不同的崗位上共同擔負起育人職責。
(二)形成合力,構建學校、家庭與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
青少年是在家庭、學校、社會共同構成的生活系統中實現身心成長、知識成長和逐步社會化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是保障學生健康成長的主要途徑。為了使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各方面優勢資源進行整合、協調,形成合力,特別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和政府進行引導和統籌。
東西湖區作為武漢市“十二五”有效德育建設工程的試點區之一,本著系統建構、立足常規、回歸生活、注重體驗、多方協同、務求實效的原則,指導區域內各中小學從開發校本課程、策劃德育活動、建立校園和班級文化、提升班主任專業化水平等多條路徑出發,推進有效德育工程,經過五年的不斷探索和實踐,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一、以校園文化建設為抓手滲透學校德育理念
我們走訪東西湖區的中小學,對各個學校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印象深刻。據了解,校園文化品牌創建一直是東西湖區教育局的重要工作,也是促進有效德育工程的重要途徑。經過幾年來的共同努力,現在東西湖區的中小學可謂是“一校一品牌”。
校園文化建設需要學校的理念作為支撐,正如我們走進萬科西半島小學就能感受到校園充滿靈氣和活力,呼應著學校的辦學理念――讓每一個生命都清新靈動。這里的多數學生因為家庭條件比較好,自身都有一定優越感,這就造成了以自我為中心、不懂關愛他人、不善于合作等問題出現。為了引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學校提出了“雙行”德育模式。雙行,即“孝行”與“雅行”并重?!靶⑿小苯逃箤W生學會感恩,關心他人;“雅行”教育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今,“雙行”德育已成為學校的文化名片。學校編寫了“孝行”和“雅行”三字歌,并根據歌曲排練了“行規操”,歡快的節奏搭配活潑的動作,深受孩子們歡迎。學校還以校園環境文化建設為突破口,將校園劃分為“三園、二樓、二區、一路、一窗”,每一處設計都將“孝”和“雅”的精神內涵融入其中,努力為學生營造和諧生動的校園文化氛圍。
正如“雙行”德育是萬科西半島小學的特色文化品牌,小海星文化則是吳家山四小的獨特標識。學校希望通過小海星文化的浸潤作用為學生傳遞一個理念:如果將班級、學校、家庭比作大海,那么每個人都是大海中的一顆小海星,而每顆小海星都有自己的價值。為推進有效德育工程,利用小海星文化的感染力更好地開展習慣養成教育,學校編制了《吳四小小海星一日成長十個一》記錄表和《小海星德行讀本》。張德標校長說,現在吳四小的學生不僅都知道小海星的故事,更能夠將故事背后的意義記在心里,并內化到行動中,而外人一看到小海星的標識,也會自然地想到吳四小的小海星文化。
與這兩所著力打造校園整體文化的學校不同,東方紅中學將重心放在了班級團隊文化建設上。談到為何以此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著力點,曾敏潔書記說:“文化本身即是育人的。在東方紅中學,大家都是有相同目標的學習共同體,每個人都要學習如何在團隊中自處。團隊文化所傳遞的價值取向正是學校德育希望帶給學生的長遠收獲?!?基于這個理念,學校打造班級團隊文化的策略就是“有共同目標,進行整w評價”。每個團隊都有自己的組名、目標和管理模式,評價方式也只針對團隊不針對個人,激發團隊成員積極的趨同心理,形成整個團隊共同進步的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越來越多的學生能夠自覺約束自身行為,為團隊的進步而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二、以校本課程為抓手構建有效德育
課程體系
課程是學校德育工作實施的重要載體。通過德育校本課程,教師能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工作,將德育的目標、內容、途徑、評價等統籌考慮,使德育工作更加系統化,從而達到進一步提高德育實效性的目的。東西湖區將德育課程的構建作為推進有效德育的重要路徑,力求做到整體設計,主題明確,既有具體的實施載體,又能彰顯各學校的辦學理念。
在東西湖區職業技術學校我們了解到,這里的大多數學生由于在初中被邊緣化而缺乏信心,對未來沒有目標。為了使他們自尊、自信、自強,學校把“自信教育”作為德育的靈魂。為此,學校編印了校本讀物《自信背囊》和《路在腳下――優秀畢業生事跡叢書》等就業指導教材,將自信德育的理念通過生動形象的校本課程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隨著我國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校本課程的開發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的學習態度。我們走訪的東方紅小學是一所偏遠農場小學,學校依托校內蔬菜基地――“小當家樂園”,強力打造“耕讀文化”,讓學生以蔬菜為媒,以體驗相伴,在生活中實踐,在實踐中生活。學生通過特色德育校本課程“耕讀樂園”,不僅可以學到農諺與氣候、蔬菜與健康等知識,還有機會參觀種植實踐基地,親自動手操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體會勞動的艱辛與快樂,養成節約糧食的好習慣。正如管永紅校長所說,通過“樂園”這塊土壤,學生不僅收獲了蔬菜,還收獲了習慣,收獲了自信,收獲了成功。同樣注重校本課程開發的還有金銀湖小學,學校不斷完善校本課程“良好習慣成就美麗人生”,以課堂為陣地系統地對學生進行習慣養成教育。
坐落在東西湖生態新城的三店學校同樣以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哲學為指導思想,力求以美育促進德育,鼓勵美術老師們發揮各自的特長,開設了多門有趣的校本課程,帶領學生在美術的世界里感知生活的美好。剪云軒工作室的張春莉老師給我們介紹,通過剪紙課,她能夠真切感受到學生們的改變,他們從最開始沒耐心、坐不住,逐漸變得越來越專注,愿意主動去思考和嘗試。隨著學生們自己的作品越來越多,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強,很多內向的孩子變得更開朗了?!敖o孩子一個方向,他可以一直走下去”,這是美術團隊的老師們一直堅持的信念,也是學校希望通過美術校本課程帶給學生的積極影響。
三店學校以美育促進德育,吳家山中學則是將科技教育與德育有機整合,拓展有效德育新思路。通過科技校本課程,學生不僅能系統地學習科普知識,提升科學素養,還能在學習和思考的過程中形成科學辯證的思維方式。目前,吳中學生申請的科技發明專利及受理量已達5 000余件。學生們在獲得專利的同時收獲了自信;自信心的普遍增強又促進了校風、學風的進一步優化;在良好的校風、學風熏陶下,學生的素質獲得了最大提升??萍冀逃灿纱顺蔀閰侵械掠ぷ鞯闹匾d體。
如果說走進吳中,我們感受到的是濃厚的科技氛圍,那么來到吳家山一小,四處洋溢的則是一片書香氣息。學校致力于通過閱讀,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性格,身心愉悅地學習和生活。為達到這個目標,學校將兒童閱讀課程化視為關鍵一環,在兒童閱讀推廣教師彭志輝的帶領下,全面開發了六個年級的閱讀課程。低年級采用繪本閱讀的形式,圍繞一個主題選取不同繪本給學生講述,引導他們多角度思考問題;中高年級采取主題閱讀綜合課程的形式,根據一個主題在多門課程中開展活動。彭老師告訴我們,通過閱讀,學生的語文成績和習作水平提高了不少。更重要的是,在書香的浸潤下,孩子們的行為舉止在潛移默化中不斷發生積極變化,這也正是學校開發閱讀課程最希望達到的目的。
三、以特色品牌活動為抓手提升學校
德育工作影響力
活動是學校德育工作實施的主陣地。東西湖區一直堅持德育實效性只有在主體的創造性活動中才能有效呈現,德育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去感悟。德育不僅要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更應引導學生付諸于道德行為。近年來,區域內各學校一直在探索符合自身發展的德育活動模式,致力于使學校德育活動突出特色、擴大影響力。
吳家山二中開展德育工作的主陣地是學校的特色德育品牌活動――青春論壇。青春論壇以“凝聚青年力量,增進思想認同”為目標,是學校最具影響力的活動之一。每學年初,7-8年級每個班選出5名優秀團員和班干部作為青春論壇成員,學校希望通過這種形式,讓榜樣帶動榜樣,使青春論壇的影響力輻射到更多學生。每次活動會根據德育工作的需要確定主題,參加論壇的班級輪流負責策劃和組織,這讓學生對于主題有更深刻的理解,大大激發了他們參與論壇的積極性。比起傳統校會班會慣用的老師講、學生聽的形式,同齡人坐在一起交流更容易產生共鳴、達成共識,從而真正內化為自身的行動。很多學生還將這種氛圍帶回到班級中,帶動和感染更多同伴,學校開展德育活動的效果越來越好。
東西湖實驗小學十分注重德育創新,追求讓特色活動涵養學生生命德性,真正使學生在活動中有樂趣更有收獲。學校開展活動始終把握一個要領:只有源于學生實際生活的德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以及真實熾熱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因此,教師在策劃活動時特別注重“接地氣”,這使得孩子們參加活動的熱情十分高漲。具體而言,學校的德育活動采取項目化操作的方式,確保德育工作“月月有主題、步步有規劃、次次有實效”。其中,學校精心策劃的自主德育品牌活動――十二月節,已經形成了學校的“節文化”。每個月學校都有主題明確的特色活動:一月感恩節、二月禮儀月、三月環保節……為了使活動有章可循,德育團隊編寫了《東實小十二月節班級活動指南》,班主任可以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自主選擇、改變、補充、拓展班級德育活動。十二月節在不斷探索中獲得了越來越多學生、家長和教師的認同,W校的德育工作也因此更加有特色、有積淀、有成果。
同樣是以活動為抓手,將德育工作開展得繪聲繪色的還有吳家山三小。從彩虹的色彩得到啟發,學校策劃了“德育七彩節”系列活動,由七個主題活動組成:橙色感恩節、紫光科技節、藍焰藝術節、青色足球節、金色建隊節、綠色環保節和火紅讀書節。從培養行為習慣、藝術素養、環保意識等多個方面著手,學校希望學生通過活動獲得個性化的成長和獨特的內心感悟,保持外在的健康和心里的陽光,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懂感恩、負責任、會生活。
四、以提高班主任專業化水平為抓手增強
教師育德能力
當代教育對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升班主任專業素養、提高班主任育德能力已經成為學校發展的緊迫任務,也是有效德育工程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一環。
吳家山三中為提升青年班主任的專業化水平,以“專業引領、研討交流、實踐探索、共同發展”為宗旨,成立了骨干班主任工作坊,由武漢市功勛班主任高能英老師牽頭,為班主任的持續發展創造了平臺。工作坊的活動形式十分多樣化,有時是聚焦教育教學中的某個實際問題進行探討,有時是共同聆聽一節班會課以激發大家的育德思維,有時則會聯絡其他學校的班主任一起開展教育敘事活動,互相學習和啟發。在與工作坊成員交流的過程中,我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吳家山三中的班主任隊伍思維很活躍,十分愿意投入到學校德育工作中,遇到問題樂于動腦筋、積極交流,而且方法得當。
關鍵詞:德育;建設;開發
一、“七彩德育”的框架
箬塘小學秉承一切為了學生發展、一切為了學生未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體魄、靈動的思維、張揚的個性”為育人目標,以“多元教育,七彩教育”為辦學特色,形成了“務實、求真、勤奮”的校風、教風和學風,從七彩課程、七彩課堂、七彩德育等方面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其體系如下圖:
其主要內容包括:
(1)七彩課程:突出文化的傳承,培養情趣高雅、快樂健康、特長突出、全面發展的陽光學生,營造多元和諧的育人氛圍。
(2)七彩班級:加強學生行為規范訓練,實現了學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學習、自主發展。
(3)七彩活動: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突出鮮明活潑的主旨,打造校園活動新模式。
(4)七彩評價: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德育評價體系,切實提高德育工作的整體效果。
二、“七彩德育”的實施
1.“七彩課程”的開發
在學校“七彩”課程規劃中,我們設立了“紅、黃、藍”三大基本色系拓展課程,即學科拓展領域、體藝生活領域、實踐體驗領域。實施主要有兩條途徑:
(1)周二全校性“七彩社團活動”。學校按低、中、高三年段推出相應社團活動項目,學生自主選擇參加最感興趣的社團?;顒觾热萑缦拢?/p>
(2)周四以班級為單位的“一班一彩班隊活動”。每班項目由班主任根據班級學生的特點,與學生共同確定。如“我是學習的小主人”“我是勤勞的小蜜蜂”“我是文明小天使”“我是小小安全員”“我是環保小衛士”等等。各班圍繞某一育人主題,展開長期的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新、活、實”的一班一彩班隊活動。
七彩課程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與才華,同時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錘煉心智,知行統一,幫助學生融入社會。
2.“七彩班級”的建設
學校推出了“七彩班級”創建活動,實現“我為班級爭光彩,班級促我快發展”目標,激勵學生人人爭當七彩少年。具體以班級“七彩教育小組”建設為抓手,形成組內教育力量。
(1)小組的組建。小組按異組同質、同組異質原則,分成6人小組,并圍坐成馬蹄形。
然后確立組名、組訓、和小組口號。制訂過程組員人人參與,成員必須共同遵守,共同努力奮斗。
(2)小組長培訓。善觀察、引導組員品行,并將教師、家長、組員、其他組成員等,對本組組員各方面表現的評價情況進行匯總,并記錄好《七彩教育小組日評價記錄表》。
(3)小組活動。以“我們始終在一起”為理念,在組織上課、大課間活動、集體賽事、“一日品行規范”晨誦午讀晚背等活動,都做到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評價以小組捆綁形式進行,促使組員間形成共同教育、共同約束、監督的齊抓共管局面,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
(4)評比考核。學生一日品行由組長按細則記錄在《七彩教育小組“爭箬葉”日評價記錄表》上。組長每周匯總好《七彩教育小組周評價匯總表》,并按箬葉片數,班主任獎勵箬卡一次。每月,班主任根據《七彩教育小組月評價匯總表》,評出班級“七彩教育小組”。每學期評出各級“七彩少年”。
(5)表彰獎勵。每月“七彩教育小組”,學校進行物質類、榮譽類和實踐類獎勵。
通過七彩班級創建活動,教育小組內的相互督促、教育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組員自我約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大大提升。
3.“七彩活動”的策劃
自主創新、特色鮮明的少先隊活動,是小學德育的生命與靈魂。學校根據七彩育人目標,構建了“七彩節慶”系列活動,即紫色夢想節、紅色文明節、橙色創造節、青色藝術節、綠色體育節、藍色讀書節、金色收獲節等。如下圖:
一系列的七彩德育活動,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健康向上的氛圍,每一次活動都能幫助每一個孩子尋找到自己的舞臺,扮演一個角色,獲得一種感受,明白一個道理,學會一種本領,培養一種習慣,體驗到了成長的快樂。
4.“七彩評價”的建立
箬塘小學所在地“箬塘”村地名有個來歷――“七彩箬神”動人傳說,我校吸收了傳說中“感恩”的內涵和富有本土文化底蘊的“箬”元素,根據學生喜歡集卡、喜歡玩升級游戲的心理,緊扣學校的“七彩德育”目標追求,建立一套涵蓋全方位的“七彩箬卡”激勵評價模式。
(1)評價主體與內容。七彩評價變單一的教師評價為學生自評和互評、家長評價、教師評價、值周小干部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七彩評價的內容包括學習習慣、行為習慣、道德品質、興趣態度、自信心、進取心、自主能力、合作精神、創新精神等。
(2)評價方式。七彩箬卡評價體系按照《“七彩箬卡”學生評價體系實施細則》滲透到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每個環節,(評價以畫“箬葉”的方式進行,一片箬葉7筆畫成,表現好的,均能得到若干筆畫。)每畫成一片箬葉,可以換取一張“單色箬卡”,集齊七張單色箬卡換取一張雙色箬卡,再集齊七張單色箬卡,換取三色箬卡一張,以此類推。每周進行一次升級換卡;每月表彰一次,進行物質獎勵或實踐活動類的獎勵。每學期,根據得卡和綜合發展情況,開展“七彩少年”評選活動,即“單色少年,雙色少年……七彩少年”。每學年收獲節舉辦箬卡“換購”活動,學生按卡的積分換取相應物品。整個小學階段,憑“七彩卡”的張數,獲得“金箬少年”“銀箬少年”或“銅箬少年”榮譽。
“七彩評價”讓學生每天都有目標,每天都有期待,每天都能體驗到成長、成功的快樂。
通過“七彩德育”的開展,校園生活變得多姿多彩:學生喜愛新型箬卡評價機制,經常美滋滋地數著箬卡;學生踴躍地加入到校園活動當中來;學生更愿意在“箬卡”的激勵下,在教育小組的監督幫助下,努力規范自己的言行,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爭做“講文明、講誠信、講衛生、會合作、會學習、會做事、會活動、會鍛煉”的“七彩少年”……近三年,學生在寫作、繪畫、演講、科技、剪紙、體育等各方面獲縣、市、省級獎達260多人次,在各級報紙、刊物發表、得獎有96人次。學校參加全縣科技運動會連續三年獲得第一名、第五名、第六名的優異成績,在縣體育運動會連續三年躋身前八強,參加縣第二屆小學美術一校一品展評團體一等獎,先后被命名為“縣綠色學?!薄翱h文明學?!薄笆行W品德教學分會研究基地”“姑蔑書畫院藝術教育基地”“浙江省課外閱讀先進集體”等。
下一步,學校將進一步挖掘德育資源,開展有個性、有特色的德育工作,積極爭創學校德育工作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