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3 09:15: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特色農業發展模式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北川;羌族自治縣;維斯特集團;特色農業;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F740 【文獻標識碼】B
特色農業是以追求最佳效益、保證產品質量、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為目的,以科技為支撐,因地制宜,緊貼市場需求,優化各種生產要素配置,以某一特定生產對象或生產目的為目標,形成的規模適度、特色突出、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非均衡農業生產體系。目前對特色農業的理論研究較多,而針對特定區域特色農業發展實踐而進行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的研究還不足。但由于區域不同,農業發展模式也因地而異。針對特定區域開展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研究,對于完善特色農業理論體系,指導區域特色農業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意義。北川維斯特農業科技示范園是山東援建北川的重點農業產業項目,也是北川為發展特色農業引進的重點項目之一。本文主要分析維斯特農業科技集團生產、加工、銷售的特色農業模式,以豐富特色農業理論體系,為北川、四川乃至全國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提供參考。
一、北川羌族自治縣發展特色農業的條件分析
(一)自然條件的特殊性
北川羌族自治縣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全境皆山,峰巒起伏,溝壑縱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平均每公里海拔遞降46米。地處四川盆地向藏東高原的過渡地帶,屬中國東部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的西部邊緣與高原干熱河谷氣候交匯地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縣城曲山,年平均氣溫15.6℃;降水量1827.5毫米。地形復雜,植被多樣,物種豐富,具有發展特色農業的優勢和潛力。
(二)政策優勢
2003年國家提出要發揮西部地區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西部特色農業開始,特色農業在我國西部得到了快速發展。北川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北川縣委常委、副縣長王久華提出“北川縣要同繞‘高山蔬菜、林特多經、特色養殖、園林園藝、鄉村旅游’五大產業,重點發展高山緩季節蔬菜、高品質茶葉、魔芋等特色基地,逐步形成規模性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方向。
二、維斯特特色農業發展模式探究
(一)依托科學技術,發展農業生產
維斯特集團在特色農產品的整個生產階段都采用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了農產品的存活率,提升了農產品產量,提高了農產品的利潤率。
在育苗方面,采用集團工廠化育苗管理方法進行育苗,引進“植物無糖組培快繁技術(sugar-freemicropropaga-tion)”,通過人工控制動態調整優化植物生長環境,為種苗繁殖生長提供最佳的CO2濃度、光照、濕度、溫度等環境條件,提高植株的光合速率,促進了植株的生長發育,苗齊、苗壯。其優勢表現在:集約化生產、技術水平先進、商業化程度高,經濟效益顯著;植株生長健康,存活率高,營養價值高;培育生產成本低,利潤率顯著提高。
在生長環境管理方面,采用了智能溫室技術對植株進行智能化管理,計算機參與操作大幅度提供高了工作效率實現無人自動操作,同時計算機采集實時采集溫室內環境數據,為專家決策提供現實依據。
在栽培方面,主要采用無土栽培技術。與傳統有土栽培技術相比,無土栽培技術有巨大的優勢:使用營養液栽培提高肥料使用率,杜絕了環境污染;無土栽培杜絕了病蟲害的滋生;發展立體農業,提高了空間使用率;根據作物生長情況隨時配置合適的營養液保持營養平衡。由于減少了自然災害、病蟲害、土壤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產品質量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二)引進先進設備,發展精深加工
維斯特農業科技集團引進精粉機、研磨機等先進魔芋加工設備、采取魔芋深加工技術對魔芋進行深加工,其憑借先進、獨特農產品加工模式取得的了巨大經濟效益。
首先,對比維斯特特色魔芋產品加工與傳統魔芋產品加工可以發現:傳統魔芋產品建立在自然經濟為主的基礎上,以手工操作為主,技術含量低,生產效率低,經濟效益差;北川維斯特魔芋加工建立在社會化生產的基礎上,利用先進魔芋加工機械,進行批量生產,生產效率高,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它不斷地運用現代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營養學、衛生學等知識以及新的技術革命成果來改進魔芋加工工藝。將傳統的廉價的魔芋加工為魔芋膠、魔芋粉及“東方魔粒”等價格高昂的商品。且掌握和運用機械加工、食品加工工藝、食品微生物、食品包裝、食品保藏及運輸等各種專門技術及一系列的現代管理等,促進了北川魔芋加工行業的跨越式發展。
再者,對比維斯特魔芋產品與普通魔芋產品的價格和產量可以看出:普通魔芋產品賣價低廉,市場平均價格為3元/斤,年產量為5000~6000噸/畝,而維斯特經過精加工后的魔芋精粉和魔芋膠,價格高至239~300元/斤,年產量可達800~1300噸/畝。配合先進的魔芋加工技術如精粉細化加工微粉技術、無機溶劑保護加工精粉技術等,每年可生產加工各種魔芋食品1000噸、各等級優質魔芋精粉1500噸、純化魔芋精粉800噸、魔芋膠800噸。維斯特魔芋加工廠巨大的魔芋需求量直接拉動魔芋種植農戶每戶每年增收6000元一8000元,其加工板塊年銷售凈利潤可達60~70萬,以實踐論證了科學技術在農產品生產環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農業效益的迅速增收證明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三)運用網絡技術,搭建銷售平臺
當前我國農產品流通不暢已成為阻礙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是小農戶生產與大市場經濟的不匹配。由于農產品季節性、結構性、區域過剩性等一系列因素,拓展銷售渠道成為影響農業的重要因素。目前美國約2/3的農民擁有計算機,因農業需要上網的時間每周平均兩小時,而這方面是我國農業銷售的短板。網絡營銷不僅可以實現遠距離買賣還可以應用于“市場調查”、“交易洽談”、“付款結算”等其他活動。另外運用網絡營銷可以增加交易機會、降低交易成本、減少農產品損耗以及制定正確的生產決策。傳統農業銷售信息來源不穩定,對市場信息把握不準導致生產決策失誤?;诰W絡營銷的這些優點,北川維斯特運用互聯網技術,建立“北川維斯特商品交易所”,實現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網上交易??蛻艨梢宰悴怀鰬粼诩尹c擊網頁,通過網上商城、現貨掛牌交易、招標拍賣交易、訂單交易等多種交易模式完成交易,且商品均為標準化分等級商品,杜絕了產品質量的參差不齊,建設成為果品蔬菜和特色農產品的信息中心、交易中心、定價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打造中國西南部最大的電子交易平臺。網絡的交易方式促進了農產品的流通,使得定價更加市場化,交易所中的最低交易單位是一手25公斤,每天大約有20~30萬手,總質量在50~75萬公斤左右,市場極為活躍。農產品貿易與現代金融的結合,也引導農民選擇性的種植農產品,減少市場風險,并且通過遠期的交割方式可以有效的控制損失。
三、農業發展啟示
(一)轉變經營管理方式,走集約化道路
作者在對北川縣周邊土地占有量進行調查后發現,當地農民土地擁有量平均僅為3畝每戶,大部分土地的種植、管理仍比較分散,生產面積小,小農經濟體現明顯。而相比之下,維斯特農業生產基地占地100畝,生產管理集中化,充分利用土地,實現農業集約型發展,是傳統農業發展突破的一個表現,給傳統農業集中化發展提供一個典范。
(二)提高科技普及率,降低生產風險
維斯特農業科技集團采用智能溫室、植物無糖組培快繁技術、無土栽培等先進的科學技術使得農產品生長速度加快,種子的出苗率提高,免受天氣變化影響,大大降低了生產風險,提高了生產效率。而相比之下,傳統農業的菜農種植,種子出苗率大部分在80%以下,極易受天氣和病蟲害的影響,農業產量不穩定,風險高。
建議加快農業科學技術的普及,加強農村科教培訓,將科學技術帶人農村,實現大范圍的農業生產科技化。以加快推進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向以科技帶動的新興農業發展模式的轉變。
─__*市特色農業發展情況__*市人民政府副市長(20__年8月13日)
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是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大舉措。農村改革發展30年的實踐證明,立足資源、傳統和區域優勢,著眼市場需求,做大做強優勢特色農業,不斷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現代農業發展,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和戰略選擇。
一、__*市特色農業發展現狀及主要成效
__*是農業大市,農業人口608萬人,占總人口的74%,現有耕地782萬畝,農業人口人均占有1.3畝。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十五”以后,我市特色農業得到長足發展,以20__年市委、市政府作出關于培育壯大五大產業體系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20__年關于實施十大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產品培植工程的兩大重大決策部署為主要標志,全市特色農業進入快速發展、全面提升的新階段。經過積極培植和長期不懈努力,目前全市特色農業發展呈現出區域特色凸顯、規模不斷膨脹、檔次不斷提升、信譽度不斷擴大、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和“龍頭、基地、農戶”相互聯接的現代特色農業新格局。目前,全市各類規模特色農業生產基地發展到2760處,全市初步形成了瓜菜、大蒜圓蔥、食用菌、甜葉菊、優質果品、苗木杞柳、速生豐產林、奶肉牛、肉蛋鴨、淡水產品等10大區域優勢特色產業產品。種植業,以金鄉為中心建成130萬畝的大蒜基地,以魚臺為中心建成20萬畝圓蔥基地,以泗水為中心建成15萬畝優質西瓜基地,以鄒城看莊為主建成10萬畝優質土豆基地,以鄒城平陽寺和魚臺王魯為主建成1500萬平方米食用菌種植基地,以任城喻屯、金鄉胡集、嘉祥金屯為主建成10萬畝甜瓜基地,以任城南張為中心建成6.5萬畝甜葉菊基地,以曲阜、泗水為中心建成5萬畝中藥材特色種植基地;養殖業,建成1300余處規模養殖小區,年出欄千頭以上的肉?;剡_到103處,萬只以上禽類養殖場2570處,千頭以上養豬場670處,肉蛋鴨養殖基地年存欄規模1600萬只;水產規模養殖基地發展到700余處,面積25萬畝;林果業,建成100萬畝用材林基地、90萬畝干鮮果品基地和40萬畝苗木杞柳基地。
綜合我市近年來特色農業發展實踐,主要有以下5種發展模式和類型。一是依托傳統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像中華蒜都金鄉縣,發揮農民群眾有著長期種植大蒜的傳統習慣和技術優勢,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改傳統糧棉型單一種植結構為大蒜――棉花――蔬菜多種多收立體種植模式,經過多年持之以恒培育發展,形成了覆蓋全縣、獨具特色、享譽國內外的大蒜產業,帶動加工、貯藏、運銷和出口創匯,已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常年種植面積70萬畝,產量80萬噸,貯藏加工能力120萬噸,年出口創匯2億美元以上,占全市農產品出口創匯的50%,形成了大蒜產業一縣一品發展格局。全縣農民收入的80%和財政收入的70%來源于大蒜種植及其相關產業。嘉祥縣充分發揮山石資源豐富和加工、雕刻傳統技藝優勢,圍繞山石資源做文章,大力發展山石資源開發、加工、運輸和工藝雕刻,目前以紙坊、馬集、滿硐為主從事開山打石和板材加工的專業村達到50個,專業戶達到10000戶,板材加工企業296家,山石開采及加工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二是依靠龍頭企業帶動發展特色農業。近年來,兗州、鄒城分別在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兗州綠源食品公司和山東省重點龍頭企業鄒城呱呱鴨制品有限公司帶動輻射下,肉鴨養殖得到迅速發展,企業通過合同訂單收購和系列全程配套服務,帶動當地及周邊肉鴨養殖專業戶5000余戶,年出欄肉鴨4500萬只,年戶均增收5萬元。三是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泗水縣立足山區實際,揚長避短,充分利用土壤、水質和生態環境優良的獨特優勢,把投資少、適于旱作的早春大中小拱棚西瓜、土豆和耐瘠薄的黃姜等瓜菜種植作為重點,不斷加大調整推廣力度。目前,全縣以優質西瓜、土豆、黃姜為主的標準化瓜菜種植基地發展到30萬畝,全縣從業農戶達到10萬戶,戶均增收近萬元。四是創新模式發展特色農業。任城區李營鎮苗木基地是在原有一個個廢棄沙坑上經過整平改造、綜合開發和良種繁育推廣逐步發展起來的。目前已形成當地及周邊10萬畝、200多個品種高檔精品苗木集聚的全國北方最大落葉大喬木繁育基地和集散中心,苗木交易市場輻射全國20多個省市。鄒城以平陽寺為中心,圍繞小蘑菇新農村建設目標,加快建設食用菌種植基地,經過連續幾年努力,目前全市面積發展到600萬平方米,創造1畝棚菌相當于100畝農作物收入的高效種植模式。汶上苑莊、梁山館驛根據近年來反季節高檔設施瓜菜市場需求旺盛、種植效益高的實際,組織引導干部群眾大力發展高檔設施大棚蔬菜種植,目前兩鄉鎮大棚瓜菜種植面積分別發展到3000畝、20__畝,每個大棚畝平均年收入在3萬元以上。五是市場引領發展特色農業。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積極尋求當地資源條件與國內外市場需求的結合點,創新思路,開發新興特色產業,是近年來特色農業發展的一大突出亮點。魚臺、微山瞄準近年來國際市場對柳編工藝品需求增多、效益高的趨勢,立足當地水面洼地面積大的優勢,在沿湖地帶積極引導杞柳種植,目前面積達到6萬多畝,僅種植每畝純收入5000元以上,加上編織加工,收入均有成倍增長。微山、梁山蘆筍種植,汶上、曲阜中藥材和牛蒡種植等,都是根據市場需求開發的新興產業,優勢突出,特色明顯,綜合產出效益高,具有較好的市場前景和較大的發展潛力。
農業特色產業的培植發展,取得了多方面的綜合效應,有力推進了農業結構優化升級、農產品規?;乜焖倥蛎?、農業產業化和標準化水平迅速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特別是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__年的2973元增加到20__年的5271元,年均遞增12.1%,20__年以來連續4年保持了2位數增長。依托特色產業產品規模基地建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上農產品加工、流通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明顯提升,目前全市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700余家,比20__年增加548家,其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3家、省級27家、市級216家,分別增加2家、25家、204家;各類龍頭企業帶動農戶95萬戶,種植基地400萬畝,養殖規模1億頭只;全市有55
%農戶和53%農產品生產基地納入產業化經營。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扎實推進,全市規劃建設各類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150處,市級農牧漁三大檢測中心加快建設,即將投入使用,全市農產品“三品”認證達到489個、面積250.4萬畝。二、加快特色農業發展的主要推進措施
圍繞加快推進全市優勢特色農業發展,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連續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和配套政策。
(一)抓規劃布局,明確特色農業發展的任務目標。著眼推進特色農業發展,重點圍繞畜禽、瓜菜、林果、優質專用糧棉油和農村勞務五大產業體系建設,20__年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培育壯大五大產業體系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濟發〔20__〕21號),明確了全市特色農業發展的總體思路、規劃布局、發展目標和政策措施,并配套制定了《任務目標分解落實方案》和《考核獎懲辦法》,把特色產業發展的任務目標細化分解落實到各縣市區和相關責任部門。20__年初,在認真總結前3年特色農業發展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全市新農村建設實際,又制定出臺了《關于實施十大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產品培植工程的意見》(濟農發〔20__〕4號),確定“十一五”期間,全市重點培植發展大蒜圓蔥、肉蛋鴨、奶肉牛、瓜菜、食用菌、苗木杞柳、優質果品、淡水產品、甜葉菊、速生豐產林等十大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產品,并明確了大蒜圓蔥、精細瓜菜、經濟林、速生豐產林、水產養殖五個百萬畝種養基地建設和微山湖域水產品養殖、東部山區與中西部優質果品種植、南部與西部大蒜圓蔥種植、中南部肉蛋鴨飼養、西北和東部奶肉牛飼養、中西部精細瓜菜種植六大特色農業生產區的規劃布局和發展目標。
(二)抓政策配套,形成特色農業發展的支持體系。一是財政扶持政策。在認真落實國家和省對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貸款貼息政策的基礎上,20__年以來,市財政每年列支4000萬元農業產業化專項扶持資金,其中20__萬元用于與優勢特色產業產品培植農業配套龍頭企業貸款貼息、擔保組織獎勵和相關認證獎勵,20__萬元用于特色農業規?;鬲勓a。二是金融支持政策。搭建銀企對接平臺,積極引導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涉農金融機構對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戶發展特色農業的信貸投入,連續7年信貸支農資金都在60億元以上。
(三)抓示范引導,培育特色農業發展的先進典型。為引導和促進特色農業發展,近年來先后總結推廣了金鄉大蒜、微山漁湖產品、嘉祥和梁山小尾寒羊、任城李營苗木和喻屯甜瓜、兗州肉鴨、鄒城食用菌、泗水優質西瓜等不同區域、不同產業、不同類型的特色農業典型,并通過新聞媒介、現場會議、農業產業化簡報、新農村建設簡報等多種方式進行宣傳推廣。
(四)抓配套服務,構筑特色農業發展的保障體系。圍繞影響和制約特色農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從產前、產中和產后各個環節入手,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務。一是產前信息服務。加快農村經濟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網絡終端向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村、專業戶延伸,及時向農民和農業龍頭企業傳遞特色農產品市場需求和政策扶持信息。二是產中技術服務。圍繞特色農業發展中的技術難題,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業技術培訓指導,特別是圍繞種養業基地項目建設,市政府20__年制定了《關于鼓勵農業科技人員開展技術承包和技術服務工作的意見》(濟政發〔20__〕19號),深化農業科技推廣體制改革,以技術服務為切入點,深度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特色農業發展。全市有1800名農業科技人員與1485處種養基地實現有效對接。三是產后營銷服務。充分發揮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龍頭企業市場開拓方面的獨特優勢,從重點產業和產品入手,大力發展合同訂單農業和產業化經營,有效解決特色農產品的銷售問題。20__年、20__年連續成功舉辦兩屆市農博會,有力促進了我市與上海等城市農產品產銷對接,提高了我市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
五是抓督導考核,完善特色農業發展的推進機制。圍繞推進特色農業發展,在特色農業發展的關鍵季節,市里向各縣市區派出督導組,加強對各地特色農業發展的督促、指導;實行特色農業發展調度制度,定期調度通報各地特色農業發展情況和進度;實行嚴格考核獎懲制度,把特色農業發展納入農村產業體系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考核內容,年終按照考核結果兌現獎懲。20__年至20__年,連續3年對縣市區特色農業發展進行考核和表彰獎勵,頒發獎金480萬元,20__年結合新農村建設獎勵150萬元。
三、當前特色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及下步發展思路和重點
我市特色農業發展呈現強勁發展勢頭,但發展中也面臨著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強、農村合作組織作用發揮不夠、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有待提升、農村土地流轉瓶頸制約亟待破解、扶持政策需要進一步強化等方面的問題。為加快推進我市特色農業發展,切實發揮其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引領和帶動作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總體想法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國內外市場需求和消費結構升級轉化趨勢,立足充分發揮我市農業傳統、資源和區位優勢,以擴張生產基地規模為基礎,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為載體,以龍頭企業帶動完善利益聯接機制為紐帶,以培育品牌開拓市場為手段,盡快做大做強特色農業,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著重抓好以下五項重點工作:
一是突出生產基地建設,提高特色農業聚集度和規模化程度。繼續深度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圍繞全市十大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產品培植,按照“五個百萬畝規模種養基地”和“六大農業生產專業區”規劃布局,實行重大項目建設立項制,加大政策扶持引導,加快膨脹生產基地規模,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向優勢產區集中,迅速提升特色農業產業聚集度和規模化水平,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
二是突出科技創新,提高特色農業附加值和檔次水平。以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為載體,圍繞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經營,加快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普及,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依靠科技進步,不斷提高特色農業發展的科技含量和質量檔次水平。
三是突出品牌培育,提高特色農業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實施品牌帶動戰略,圍繞特色農業發展,積極開展農業“三品”認證和地方名優品牌申報認證,以農業龍頭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為載體,搞好品牌開發培育和宣傳推介,提高我市特色農業在國內外市場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市場占有率。
[關鍵詞]京津冀一體化;廊坊;農業經濟
1廊坊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1農產品缺乏品牌效益
近年來,廊坊的農產品主要包括糧食、蔬菜、花卉,以及畜產品。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以上農產品規模已經初步成型。同時,帶動了農產品的深加工。與此同時,廊坊的農產品在京津消費市場中,已經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推廣的過程中,小燒雞、窩頭、大城驢肉等農產品因為包裝粗糙、保質期短等原因,不能體現品牌的效應,從而減少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1.2機械化程度低,技術力量薄弱
調查顯示,很多地方依然采用傳統的農業管理方式,機械化程度不高,技術力量非常薄弱。第一,在種養品種上,依然采用傳統的農產品。其中,科技含量高的農產品比例很少。第二,在種養方式上,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導致生產效率低下。第三,在協作方式上,以農業合作社為基本單位。然而,農業合作社的規模比較小,缺乏影響力,不能對農戶進行有效的管理。
1.3勞動對象素質不高
在我國城鎮化持續推進的過程中,大量的農民涌入到城市當中,造成了農業勞動力的轉移。這些勞動力以知識分子、青壯年居多。由于人才的流失現象,導致了廊坊勞動力的嚴重不足。同時,再加上老齡化社會的影響,使當地的勞動力質量不斷降低。與此同時,真正有文化、懂管理的農戶非常少。在這種情況下,嚴重阻礙了廊坊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引起重視。
1.4農業培訓服務不完善
廊坊市在推廣農業技術時,主要以充實一線生產的技術人員為主力軍。但是,這些技術人員在農業方面的知識、技能長期不能得到更新,不能起到很好的培訓效果。同時,由于越來越多的技術人員生老病死,導致技術培訓出現斷層現象。可以看出,以上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縮小了農技培訓的范圍。不僅如此,該培訓手段由于方式單一,無法調動農戶的積極性,從而阻礙了農業技術的傳承與發展。
2提高廊坊市農業經濟發展的辦法與手段
2.1取得政府在資金、政策方面的支持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必須提高對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視度。在此基礎上,要求各地政府就農業發展而言,本著“同城化”發展的理念,加強合作與交流。第一,爭取京津地區在人才、市場、技術方面的支持,打破農業發展中的體制障礙。第二,建立農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在重點發展項目、區域經濟發展中,努力創建合作關系。第三,從決策層面出發,與京津地區建立有效的對話機制,促進京津冀農業的健康發展。
2.2積極采用京津農業發展模式,尋求合作空間
與其他都是農業發展現狀相比,北京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水平比較高。該地區在農業發展中,已經形成了5個發展圈,分別是城市農業發展圈、近郊農業發展圈、遠郊農業發展圈、平原農業發展圈,以及山區生態涵養發展圈。以上農業發展圈包括了多樣化的農業發展模式,比如生態農業、景觀農業、精品農業、綠色農業等。因此,廊坊市應該根據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努力借鑒京津農業發展模式。同時,針對存在的問題,不斷調整農業產業化結構。在此基礎上,尋求更多的合作空間。
2.3定期對農民進行農業知識、技術方面的培訓
首先,利用廣播、電視、多媒體等宣傳手段,提高農民發展現代化農業的意識。在宣傳的過程中,使農民了解到更多的市場需求,加深對環保養殖的理解。其次,選擇優秀的農業合作社為示范基地,建立完善的職業培訓體系,讓有文化、懂管理,農業技術強的人擔任培訓專員,負責對農戶的培訓。最后,各地政府要出臺更多的優惠政策,加大在農業經濟方面的支持力度,引導農民以市場為導向,積極轉變生產模式。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勞動力的綜合素質,促進現代化農業的快速發展。
2.4加強對農業科技與基礎設施投入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求加大科技與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以此來提高農業發展的社會、經濟效益。當前,廊坊市政府在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比如建立京津發展合作項目,擴大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在此基礎上,加強了農業經濟發展的實力。
2.5發展城郊型休閑都市農業
當前,京津旅游觀光的發展取得了很大進展。廊坊市可以借鑒當地休閑農業的發展模式,開發出種養、垂釣、休閑、娛樂、餐飲一體化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尤其是要發揮以特色養殖為內容的體驗式休閑產業。從市場調查情況來看,當前京津冀周邊多數地區還沒有被開發。可見,該產業的發展具有很大空間。鑒于此,可以采用錯位發展的辦法??偠灾诎l展城郊型休閑都市農業中,應該重視品牌、特色效應,提高休閑農業的品質和服務,以此來吸引更多的游客。
2.6促進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
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要求進一步引導、鼓勵發展生態型環保農業模式。首先,投入一定的財政資金,建立起生態補償機制,達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平衡。其次,定期對農戶進行生態農業方面的宣傳,提高在生產中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再次,充分利用綠色環保理念發展休閑農業產業,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促進生產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人們的健康需求,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為了達到以上目的,必須重視宣傳的作用。
3廊坊市的現代化農業經濟發展的方向
3.1立體現代農業
立體農業的含義是:將傳統農業與現代化農業相結合,在吸收傳統農業精華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現代化農業的優勢作用。具體來講,立體農業主要是加強農作物與動物、植物、微生物之間的聯系,達到互相協調發展的目的。同時,發揮以上種群在時間、空間上的多種功能,進而打造出優質、高效的農業結構。其發展的特點是:第一,節約了土地,實現了技術、勞動力、資金的合理配置。第二,充分利用了光、水、熱等自然資源,提高了作物的產出率。第三,減少了有害物質殘留,保護了環境,增強了土壤的肥力。第四,促進了經濟、環境、農業的協調發展。立體現代農業模式包括:農田立體現代農業、菜地立體現代農業、林間套種立體現代農業。當前,在利益驅動下,導致北方林地被大面積砍伐,加重了環境污染程度。同時,林地的生產周期比較長,短時間很難見效。鑒于此,采用立體現代農業模式,可以彌補這種缺陷。其中,廊坊某技術學院研制的食用菌已經通過了驗收,并在很多地方進行種植、推廣,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3.2設施農業
設施農業具有投資高、收益高等特點。該發展模式依靠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提供反季節農產品,從而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在設施農業中,首先要采購質量高、效率高的設施設備,在此基礎上選擇合適的品種以及栽培技術。根據農業種類的特點,將設施農業分為設施養殖、設施園藝兩個部分。其中,設置園藝包括日光溫室、塑料大棚、連棟溫室等。以上溫室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對技術與管理的水平要求比較高。另外,在設施養殖中,包括兩個類別,分別是畜牧養殖與水產養殖。
3.3觀光農業
觀光農業是集休閑、旅游、娛樂為一體的農業發展模式。當前,觀光農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初具規模,并且形成了5個大的類型。分別是觀光農園、農業公園、教育農園、森林公園、民俗觀光村。實踐證明,觀光農業不僅發展了當地的農業經濟,而且帶動了教育、衛生、交通事業的發展。在此基礎上,提高了當地人民的生活質量。
3.4訂單農業
訂單農業指的是:以簽訂合同的方式,明確農戶與購買方之間的權利與義務。在合同中應該明確規定農產品的數量、價值,付款的方式,以及違約責任等。該模式屬于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有利于促進農業產銷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但是,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應該以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為依據,不能盲目跟風,否則也會造成不良影響。
3.5特色農業
利用獨特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以及產業資源等優勢,為特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能。廊坊市擁有多樣化的特色農產品,完全具備發展特色農業的條件。發展特色農業的優勢在于:吸引了消費者的眼球,提高了市場占有份額。不僅如此,還可以在發展的過程中,進一步走向國際市場,從而創造更多的經濟收入。
3.6綠色農業
綠色農業指的是:采用可持續發展理念,在促進環境與農業協調發展的同時,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在綠色農業中,包括多項現代化技術,比如生物學技術、深耕輪作技術、農藥安全管理技術等。當前,大部分農機農業就屬于綠色農業。與傳統農業發展模式不同,綠色農業更注重環境、經濟、農業的協調發展,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為農業的發展開辟了更廣闊的市場。
4結論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與此同時,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必須轉變農業發展的結構。本文以廊坊市農業經濟發展為研究對象,首先分析了該地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其次,結合農業管理方面的經驗,提出具體改進的辦法與措施。比如,取得政府在資金、政策方面的支持;積極采用京津農業發展模式,尋求合作空間;定期對農民進行農業知識、技術方面的培訓;加強對農業科技與基礎設施投入;構筑城郊型休閑都市農業;促進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等。最后,介紹了當前廊坊市的幾種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希望可以起到參考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寧強.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中的都市農業發展探究――以廊坊都市農業發展現狀為例[J].北京農業,2015(21).
[2]李剛.京津冀一體化下廊坊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的研究[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4(28).
關鍵詞:TFP;農業投資;現代特色農業
一、榆林現代特色農業基本情況
(一)現代特色農業概念和發展情況
現代特色農業是指依托區域資源比較優勢,將區域內特有的農業資源轉化為現代特色商品的農業經營方式。榆林市位于陜西省最北部,地處黃土高原和毛烏素大沙漠的交界區和陜甘寧蒙晉五省(區)接壤地帶,土地資源、礦產資源、光熱資源豐富,是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和陜西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基地,目前共有各類農作物46種,其中23項優勢農業資源占據陜西省第一位。隨著榆林特色林果區、旱作農業區、特色種植業區、特色草畜區和農副產品加工帶等“四區一帶”產業布局的逐步形成,現代特色農業已呈現出區域化種植、規?;l展、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良好發展勢頭。然而,僅僅擁有良好的農業資源稟賦,而沒有配套政策措施和金融資金的大力支持,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僅僅是一句空話。近年來,中省市各級政府和金融部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加快西部地區特色農業發展的意見》、《關于扶持農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大金融創新力度支持現代農業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性文件和專題規劃等政策保障措施促進榆林特色農業發展,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和農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信貸支持。此外,在發展間接融資的同時榆林市鼓勵和協助本土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債券市場、資本市場的發展,目前榆林已扶持三家特色農業企業在上海股交所掛牌。
(二)榆林現代特色農業的現狀和特征
榆林地處毛烏素沙漠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屬于典型農牧交錯區域,不僅有廣袤的黃土地,而且有豐富的沙地資源,非常適合現代農業的多樣化規模經營,正在成為繼八百里秦川之后陜西第二大糧倉,農業產能和農民人均收入穩居全省前列。2014年榆林糧食播種面積476.40公頃,其色產業規模覆蓋面積達到80%;2014年榆林實現農業總產值134.78億元,特色農業產值占到農業總產值的70%;2014年榆林農民人均純收入9730元,其色農業對農民收入的貢獻率達50%以上。
1.現代農業主體不斷壯大,農業園區建設取得新進展
作為現代特色農業主體的主力軍,榆林市已形成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31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923個,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570個,農業經營主體居全省第一。此外,榆林還是全國唯一實行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整市推進的地級市,目前納入追溯系統管理的企業或合作社達到123家,占全省總數的80%。從最初的示范帶動到集中推廣,榆林現代特色農業園區在農業經營主體不斷發展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壯大,截至2014年末共建成現代農業園區188個,其中省、市、縣級分別為40個、56個和91個,基本實現了縣區全覆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榆林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也于2013年成功晉升為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定位于打造中國西部最大的現代特色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目前,各類園區入駐企業達到135家,形成基地45萬畝,實現總產值23.9億元。
2.現代農業產業項目勢頭強勁,特色農產品品牌效應凸顯
依托現代特色農業發展優勢,榆林已打造出了一批國家級、省級名優農副產品,初步形成了榆林山地蘋果、榆林羊肉、榆林紅棗、大漠蔬菜、榆林馬鈴薯、榆林小雜糧等六大公共區域品牌,27個省級名牌產品或著名(馳名)商標,有力促進了農業產業升級晉檔。特色農產品在國際國內市場份額明顯,品牌影響力不斷加大,其中紅棗占國內市場份額的1/5,羊絨初加工產品占全省市場份額的4/5,羊肉占全省市場份額的3/4,“大明綠豆”占日本綠豆市場份額的1/3,現代特色農業逐步展示出廣闊的發展前景。
3.農業投融資體系逐步完善,由單一化的政府投入向多元化社會融資轉變
在“三農”投入方面,榆林政府每年將新增財力的30%用于“三農”發展,從2009年開始,省市共籌集3億元設立了現代農業專項資金,促進專業化、特色化、品牌化和產業集群的建設。2014年與郵政儲蓄銀行簽訂了“深化金融合作,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框架協議,授信6億元專項資金,用于支持榆林市現代農業發展。此外,隨著國際能源經濟疲軟和國內經濟結構調整,榆林工商資本和民間資本開始從煤炭、房地產等行業轉向投資現代農業,由于工商資本和民間資本在非農領域積累了一定資金和市場經驗,在推動農業產業園建設、特色農業、設施農業規?;l展上敢于大手筆投入,多元化社會資本的注入有效助推榆林現代農產業發展。
二、支持榆林現代特色農業的路徑選擇
(一)加強金融支持力度,推動現代特色農業發展
一是繼續強化以農商行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支持。以農商行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作為本土金融機構,一直是“三農”信貸投入的主力軍,截至2014年末,榆林涉農貸款余額1001.72億元,其中以農商行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的涉農貸款達444.45億元,占全部涉農貸款的44.36%,主要投向農林牧漁、農用物資和農副產品流通貸款、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農產品加工貸款等,有力支持地方特色農業發展。二是加強以小額貸款公司為代表的準金融機構支持。自2008年榆林成立首家服務“三農”和支持“小微”的民間信用中介平臺-神木惠民小額貸款公司以來,全市已經陸續成立65家小額貸款公司,貸款余額達64.52億元,其中支農、支小貸款約占全部貸款的2/3,有力滿足了“三農”和“小微”的貸款需求。
(二)逐步完善農業投融資體系,助力現代特色農業發展
隨著近期國際能源經濟疲軟和國內經濟結構調整,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在經濟新常態下,榆林積極轉變原有能源經濟一枝獨秀的發展方式,引導工商資本和民間資本開始從煤炭、房地產等行業撤出,轉向投資現代特色農業,建立了以各級財政為主導,社會各界參與的多元化、多層次、全方位投入機制。例如:府谷煤炭行業巨頭高乃則投資興建了高莊則現代農業園區,靖邊縣石油老板投資建設了10萬頭生豬場,知名企業羊老大公司也開始投資農業園區建設和農業產業發展。在多元化社會融資發展的同時,積極鼓勵和協助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債券市場、資本市場融資,逐步設立園區中小企業特殊聯保貸款體系和小額貸款擔保公司等融資平臺,解決由于農業企業弱質性面臨的資金難題。
(三)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帶動現代特色農業發展
1998年,米脂縣的“孟岔模式”開啟了榆林市農村土地流轉的序幕。通過多年發展,涌現出一批各具特點、可供借鑒的典型模式,例如定邊縣西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經營模式”、“榆陽土地細碎化整合模式”、神木縣爾林兔鎮農戶耕地互換規模經營模式等等,使“條條地”變成“整裝田”,土地產出率和農業機械化水平明顯提升。目前榆林市農村土地流轉從最初的互換和轉包逐步發展為轉讓、出租以及股份合作等形式,累計流轉土地面積192萬畝,占全省流轉面積的32%,占據土地流轉面積全省第一,主要流向種養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現代農業園區和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經營主體獲得土地承包經營權后,通過建立農業生產基地,開展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經營,進一步推動了現代特色農業化發展。
(四)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園區建設,引領現代特色農業發展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園區是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重要載體,通過著力打造現代農業“500強”———重點建設“百強現代農業園區”、“百強龍頭企業”、“百強家庭農場”、“百強專業合作社”和“百強一村一品示范村”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園區引領、推動和示范效應,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通過農業產業化來實現農業現代化。
三、加強金融支持現代特色農業的政策和建議
(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信用體系建設,增強區域資金集聚力
一是充分利用資源型經濟的資金積累優勢,引導政府財政和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改造、品種開發等用途的投入,拓寬對農業產業投資的渠道,提高對農業產業的投資比例,為引導其他資金進入農業樹立導向。二是以涉農金融機構為主體,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為平臺,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逐步將涉農信貸業務信息納入征信系統進行專項監測。此外,還要大力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鎮”創建活動,加大對信用優良農村經濟主體的授信額度和支持力度,通過改善當地金融生態和信用環境,解除金融機構信貸的后顧之憂,增強區域信貸資金集聚力。
(二)加強融資渠道建設,增強融資選擇的多樣性
首先,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以農商行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要發揮農村金融主力軍的作用,在信貸、擔保、審批、防控等環節,加大對農業經營主體信貸支持。其次,要引導、規范和管理工商業資本和民間借貸行為,通過正確引導工商業資本和民間資本向現代特色農業投資,開展產前、產中、產后的科技推廣、生產加工、經營銷售等服務。最后,增加中小金融機構數量,推進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建立,同時鼓勵和支持民營資本設立中小金融機構,為現代特色農業發展提供更多的融資選擇。
(三)財政金融合力設立專營機構,提升投資現代農業的信心
農村金融投資公司是立足現代特色農業發展,將金融融資和產業投資相結合,實現農村金融與農業產業一體化的新型金融組織。通過農村金融投資公司的平臺,既能夠引領社會資本、金融資金投向現代特色農業,又可將財政支農資金集中運作,通過資本投資和運營平臺提高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率,借助“杠桿效應”,實現財政資金、金融融資和產業投資的良性互動,推進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
(四)健全保險體系,解除現代農業的后顧之憂
設立政策性農業保險機構。區別于傳統的商業保險,政策性農業保險機構以政府財政補貼和農村產業主體支付小額保費為基礎,實行政府主導、政策扶持和市場化運作的模式,一方面能及時分散農業風險,補償農村產業主體損失;另一方面有效解決商業保險趨利性強、覆蓋面窄的問題。此外,以農村關聯主體間互擔保機構和民營商業性擔保機構為基礎,建立農業擔?;穑⑾蛏现鸺壗⒃贀C構,通過開展一般再擔保和強制再擔保業務,為區域內以鄉鎮龍頭企業為主的農村產業主體提供信用擔保,解決農業融資中無擔保和擔保不力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劉銳,楊鵬亮,盛瑞.榆林市農業產出增長動力來源尋找[J].榆林學院學報,2015(5):66—70.
[2]課題組.金融支持農業產業鏈發展研究[J].西部金融,2015(2)):43—46.
當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品牌傳播理念提煉出來之后,如何使品牌理念更快、更有效率地植入消費者心中,主要決于是否具有一個高效運營的品牌傳播組織管理模式。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品牌傳播是一項復雜性的系統工程,需要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涉及的各方通力合作,才能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品牌傳播應構建“三位一體,三級聯動”傳播組織運營模式,即地方政府、產業協會、產業企業三個品牌傳播主體協同作戰,形成一體化的品牌傳播機制,具體為以地方政府統領、產業龍頭企業品牌驅動、產業協會助力的三級聯動模式。
地方政府為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品牌傳播的第一層級。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涉及諸多產業生產要素和生產主體,品牌傳播對象也極其廣泛,包括產業產品消費者、產業投資者、產業相關社會市場機構、甚至更高一級政府產業政策制定者等。另外,區域農業產業品牌還具有經濟學上的“公共產品”屬性,即品牌使用的非競爭性和排他性,只要是區域內農業生產者都可以無償使用公共品牌,這也是產業企業缺乏創建公共產業品牌內在動力的原因所在。區域農業產業品牌創建與產業企業品牌創建存在互強化的作用理機,但就品牌創建本身而言還是存在一定差別。政府作為產業政策的制定者和產業發展規劃者及市場競爭秩序的維護者,構建政府統領產業品牌的傳播機制能有效維護區域產業品牌的整體性和一致性。
產業協會為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品牌傳播第二層級。產業協會是產業發展的自律組織,對產業發展具有協調推動職能,是聯系政府與產業企業之間的“橋梁”和“紐帶”。相對政府而言,產業自律組織更加貼近市場,更了解產業企業及市場消費者需求,也有促進產業發展的強力動機,對區域產業品牌創建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政府可以利用產業協會組織協調功能,將產業品牌定位理念及相關資源支持通過產業協會向產業企業輸出,同時產業協會也可以把產業企業品牌創建需求向地方政府表達。產業協會組織除了上傳下達的品牌創建職能外,還可以組織產業相關力量挖掘和豐富產業品牌歷史文化內涵,收集整合產業品牌素材,借鑒其他產業品牌創建方法,創新產業品牌傳播方法,提升產業品牌影響力。產業龍頭企業為云南高原農業品牌傳播第三層級。企業是產業構成的主體,企業品牌是產業品牌主要構成要素,產業品牌和企業品牌是互為助進的關系。企業品牌創建,尤其是產業龍頭企業品牌創建是產業品牌創建的引擎,是產業品牌創建的核心驅動力。盡管每個產業企業有不同企業產品品牌,但其品牌定位及品牌傳播要以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品牌定位及整體品牌傳播理念為指引,云南高原特色農業企業品牌傳播要體現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品牌要素。這樣就會形成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品牌與企業品牌傳播互動的良性循環機制。
2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品牌傳播路徑
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品牌傳播路徑旨在解決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品牌“如何傳播”的問題,通過構建立體化全方位的品牌傳播通道,提升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的品牌影響力。
2.1理論研究傳播路徑理論源于實踐,卻高于實踐,對實踐具有指導和指引方向作用。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研究應該搶占“高原特色農業”理論研究的制高點?;I建國際性的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理論研究平臺,定期舉辦“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國際論壇”。由云南省政府主辦,每三年舉辦一次,整合全球農業發展最先科技及發展理論研究成果。提升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在實踐研究領域、科技領域、學術領域的品牌影響力,為云南發展外向型高原特色農業,為云南高原色農產品參與全球化市場競爭提供指引。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國際論壇受邀嘉賓基本上都是來自于農業領域的實踐及理論研究精英,其本身就是一個具有較強社會影響力的群體,借助這些國內外農業發展研究專家傳播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品牌,是一種有效的品牌傳播舉措。以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國際論壇為切入點和驅動力,提高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的社會關注度,豐富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的實踐和理論內涵,提升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競爭力。
2.2廣告媒介傳播路徑廣告媒介傳播是品牌傳播的主流渠道,包括電視、網絡、微信、微博、報刊雜志、戶外傳媒等形式各異的廣告傳播媒介。目前所有傳播媒介中傳播影響力最大的是央視廣告傳媒。創建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品牌,不論是采用軟性廣告還是硬性廣告的方式,適當的廣告宣傳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廣告投入力度主要取決于地方府的財力和意愿以及產業企業實力狀況。目前有很多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在央視傳媒進行地方品牌形象宣傳,但宣傳內容往往較為繁雜而且為追求上傳播詞的語音、語調、語句的上口及對稱,而忽略了宣傳重點和內容,實際上對地方品牌形象提升效果較為有限,而真正著眼于地方產業品牌宣傳的廣告卻較為少見。地方政府在有影響力媒介上對區域產業品牌進行推廣比地區形象宣傳推廣具有更高的投資收益效果。云南省政府應借助央視強大的傳媒影響力大力宣傳云南高原特色健康農業,其廣告價值體現為:①會引起國家相關部門注意和關注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獲取更多資源支持;②會產生良好的招商引資效果,引入更多外來資本投資云南高原特色健康農業發展。③提升了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產品品牌響影力,創造更多產品消費者。云南高原特色農業企業也應該加大企業品牌推廣力度,尤其是產業龍頭企業更應該發揮品牌傳播的先鋒引領作用,創建區域產業品牌,最大的受益者是產業龍頭企業。當然,企業品牌廣告宣傳投入也要量力而行,尤其是廣告投入要與產品規劃、營銷渠道建設及產品招商密切配合。云南高原特色農業企業在進行品牌推廣時,要重點突出“高原”產品品牌,體現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品牌元素。
2.3公關策劃傳播路徑公關策劃品牌傳播主要是指通過策劃引起社會大眾及新聞媒介關注度高的事件活動來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主要包括名人參與、公益活動、口碑傳播、新聞報道、事件營銷策劃、網絡社交事件策劃等公關策劃形式。伴隨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公關策劃在品牌推廣中作用和效果日益顯現,有些企業甚至于不作傳統式的廣告投入,主要是通過公關策劃提升品牌知名度,如蘋果、小米、老干媽等知名品牌主要通過公關進行品牌推廣,云南本土普洱茶產業品牌、褚橙品牌的創建,公關策劃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互聯網適時快速傳播信息的時代,名人品牌傳播效應也越來越顯現,因為名人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各種媒體競相報道和關注。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品牌公關傳播,應著眼于與國際、國內有影響力的知名人士及國內外媒體關注度較高的大型活動對接,借勢打造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品牌。同時也要立足于產業發展特點,整合傳媒資源,打造上平臺、上檔次、上品味的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品牌推廣公關策劃活動,提升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品牌影響力。
關鍵詞:天津;休閑農業;區域類型;發展前景
中圖分類號:F121.3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2.04.015
Regional Type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Tianjin Leisure Agriculture
SHI Jia-lin, ZHANG Lei, JIA Feng-ling
(Rural Economy and Zoning Institute of Tianjin, 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vided leisure agriculture into different regional types according to the resource and current situation in Tianjin rural areas, and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nd prospect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Key words: Tianjin; leisure agriculture; regional types; development prospect
天津休閑農業發展始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經歷了一個由自發興起到規范管理的過程。2008年,天津市農委和市旅游局共同成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領導小組”,并提出“百千萬”建設工程,即用4年時間,建設200個特色旅游村(點),發展2 000個鄉村旅游經營戶,鄉村旅游實現30 000人就業[1]。隨著天津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基礎設施的快速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逐步轉變,休閑農業發展迎來了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機遇。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建成160個特色旅游村(點),形式上既有觀光農業園區,又有生態農業莊園,還有農家樂、漁家樂,以及特色村等。全市具有一定規模的休閑農業經營主體234家,直接從業人員2.45萬人,其中農民就業人數1.67萬人,占總人數的68%,帶動農戶3.41萬戶。年接待游客近400萬人次,年利潤總額近4億元,年利稅超過3 000萬元(根據2011年天津市農委轉發《農業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全國休閑農業摸底調查的通知》所附休閑農業經營主體調查表,收集全市各區縣統計資料匯總數據)。薊縣被農業部和國家旅游局認定為全國32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西青區水高莊園、津南區松江鄉村俱樂部和塘沽諾恩漁業生態園被評為全國100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靜??h西雙塘村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10個最有魅力的休閑鄉村之一。
1 天津休閑農業區域類型劃分
天津10個有農業區縣根據各自不同的區域位置、資源類型以及現有休閑農業景區類型和分布情況,大致可分為4種休閑農業發展類型區域,分別為:環城休閑農業區、濱海休閑農業區、遠郊休閑農業區和薊縣休閑農業區。
1.1 環城休閑農業區
包括東麗、西青、津南、北辰4區。該區在地理位置上緊緊圍繞中心市區,交通路網發達,由最邊緣地帶到市中心的距離均不超過35 km,行車時間不超過1 h,對于吸引市區游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該區經濟發達,人口稠密,農業規模相對較小,第一產業產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僅為1%~2%[2]。但農業產業類型多樣,特色明顯,已形成以花卉、觀賞魚、淡水魚、果品、特色蔬菜以及農產品物流配送和農業休閑觀光等為主導產業的都市型現代農業體系。
環城四區重要的休閑農業資源包括以天嘉湖、東麗湖、鴨淀水庫、永金水庫等為主的生態水域資源,以小站練兵、崇文尚武、天穆清真、楊柳青年畫、葛沽寶輦等為主的民俗文化資源,以及以眾多農業園區為主的特色農產品資源。目前,該區已建成休閑農業項目38個,類型以現代農業園區、休閑度假莊園和花卉交易市場為主,突出農業的科技展示、文化傳承和休閑觀光功能。
未來發展中,該區應進一步發揮區位交通優勢和經濟發展優勢,依托花卉、觀賞魚、小站稻、特色蔬菜和優質果品的產品資源,重點發展現代農業展示、市民農事參與、休閑度假娛樂和鄉村民俗文化等休閑農業模式,形成以采摘體驗、休閑垂釣、花卉觀賞、科普教育、文化創意、市民農園和休閑莊園為主的休閑農業體系。
1.2 濱海休閑農業區
包括濱海新區塘沽、漢沽、大港3個區域,其核心區是與天津市中心城區并列的城市發展核心。該區地處東部沿海,戰略地位顯要,交通路網發達,最遠端距離天津市中心約75 km,行車時間不足2 h。該區經濟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已占天津市GDP的55.2%,引領天津市經濟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該區農業增加值僅占地區生產總值的0.16%[2],但農業資源特色鮮明,特別是海域灘涂資源豐富,為發展特色農業和休閑農業奠定了良好基礎。該區已形成以海水養殖、耐鹽堿植物、葡萄、冬棗、蔬菜、食用菌以及農業科技創新等為主導產業的特色農業體系。
濱海新區重要的休閑農業資源包括以海水養殖池塘、淺海灘涂、北大港水庫、北塘水庫等為主的生態水域資源,以媽祖文化等為代表的民俗文化資源,以及以冬棗、葡萄、食用菌、蔬菜、海珍品等為主的特色農產品資源。目前,該區已建成休閑農業項目14個,類型以農業科技園區、休閑漁業園區、漁家樂型特色村為主,突出農業的科技展示、休閑觀光和生態保護功能。
未來發展中,該區將依托便捷的交通條件、特殊的海洋資源條件、特色鮮明的農產品條件以及良好的農業科技創新條件,重點發展現代農業展示、生態旅游觀光和休閑度假娛樂(漁家樂)等休閑農業模式,形成以海上垂釣、漁家餐飲、采摘觀光、創意展示、科技示范為主的休閑農業體系。
1.3 遠郊休閑農業區
包括靜海、武清、寶坻、寧河兩區兩縣。該區在地理位置上處于天津、北京與河北省的交界處,雖距天津市中心距離相對較遠,但對北京和河北等地游客具有較強的吸引力。該區目前已構建起完善的交通路網體系,距天津市中心最遠約95 km,行車時間約2 h;最西部距北京市中心僅45 km,最東部距唐山市中心僅23 km,1 h車程即可抵達,對于吸引周邊區域游客具有天然優勢。該區人口眾多,農業資源豐富多樣,規模相對較大,第一產業產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約占9%~12%[2],是天津地區大宗農產品的主要生產和供應基地,已形成以水稻、林木、果品、蔬菜、食用菌、特色糧食作物、畜禽養殖、水產養殖以及農產品加工等為主導產業的現代農業體系。
該區重要的休閑農業資源包括以七里海、大黃堡、團泊洼為主的生態濕地資源,以港北森林公園、靜海林海、青龍灣固沙林、青南萬畝生態林等為主的生態林地資源,以寧河天尊閣、《紅旗譜》影視基地、寶坻玉佛宮、秦城遺址等為主的民俗文化資源,以及以津沽小站米、七里海河蟹、田水鋪蘿卜、金絲小棗、寶坻三辣、黃莊洼稻米等為主的特色農產品資源。目前,該區已建成休閑農業項目39個,類型以特色旅游村、現代農業園區和溫泉度假莊園為主,突出農業的產品供給、文化傳承和休閑觀光功能。
未來發展中,該區應進一步發揮特色農業資源優勢和農村傳統文化優勢,依托濕地、林地、農田、地熱等特殊資源,重點發展生態旅游觀光、鄉村民俗文化和農家生活體驗等休閑農業模式,形成以農事參與、生態觀光、文化傳承、農情體驗為主的休閑農業體系。
1.4 薊縣休閑農業區
薊縣地處天津市最北部,是天津唯一的有山地的區縣,南距天津市區110 km,西距北京65 km,東距唐山80 km,津薊、薊平高速以及即將啟動的京秦、塘承高速使薊縣融入了京津冀1小時經濟圈。薊縣有山有水,有平原有洼地,土地總面積的2/3為山區和庫區,土壤肥沃,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水質優良,氣候宜人,被列為全國生態示范縣和全國首家綠色食品示范區。同時,薊縣境內自然風光秀麗,名勝古跡眾多,現已形成盤山風景、黃崖關長城,翠屏湖度假、縣城古文物、中上元古界標準地層剖面和八仙山原始次生林自然保護區等六大旅游景區,積極打造特色中等旅游城市,為發展休閑農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薊縣已被國家農業部和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全國32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其重要的休閑農業資源包括歷史文化古跡、六大旅游景區以及豐富的山野資源和特色農產品。目前已建成休閑農業項目128個,類型以農家樂為主,還包括民俗村、生態莊園和現代農業園區,其中農家樂、民俗村和生態農莊分布在北部山區和庫區,現代農業園區多集中在南部平原地區,突出農業的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和休閑觀光功能。
未來發展中,該區應以休閑農業發展作為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在現有發展基礎上努力提升水平和檔次,以農家生活體驗和生態旅游觀光為主要發展模式,深挖文化內涵,完善公共設施,著力提升品質,推進“一家一戶”式農家院旅游向全景式鄉村旅游轉變,形成“一村一品,一域一俗”的發展格局,開發主題農莊、鄉村俱樂部、鄉村營地、企業會所等休閑產品,撬動高端客源市場。
2 天津休閑農業發展機遇與前景展望
隨著天津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基礎設施的快速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逐步轉變,休閑農業發展迎來了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機遇[3]。主要有: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等一系列政策的提出為休閑農業發展搭建了平臺;實施“三區”聯動協調發展等城鄉統籌發展戰略為休閑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建設國際性、現代化宜居城市定位為休閑農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動力;城鄉居民生活方式的轉變為休閑農業發展創造了條件;交通網絡的日益完善為休閑農業發展帶來了機遇等。在這樣的背景下,休閑農業已成為天津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與此同時,天津休閑農業發展還面臨著諸多挑戰,為了進一步提升休閑農業層次和水平,“十二五”期間休閑農業發展將力求做到以下幾個轉變。
2.1 由資源低效利用向資源整合和要素聚集轉變
休閑農業發展初期通常以對資源的消耗和低效利用為特征,由農戶自發形成的以特色農產品、農家餐飲、農家住宿等為主要形式,對特色農業資源的深度開發和經營理念缺乏[4]。“十二五”期間,休閑農業應擺脫對資源的依賴和初級利用,通過建設現代農業園區、休閑農業基地等途徑,將多種農業資源高度集中、統一規劃、深度開發,通過挖掘農產品和資源與休閑度假、康體養生、文化創意、科普教育、體驗參與等休閑娛樂活動的內在關聯,提升原有資源的附加值,從而在資源整合、要素聚集、價值提升等方面實現突破。
2.2 由初級休閑產品結構向發展創意產品體系轉變
休閑農業發展初期常常存在初級休閑產品所占比重較高、產品開發同質化嚴重、產品布局單體化明顯、產品標準體系不完整等問題,休閑活動主要局限在“吃農家飯、住農家院、觀自然景、賞民俗情、享田園樂”等幾個方面。“十二五”期間,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休閑度假的要求也隨之提高,休閑農業的產品結構也必須進行調整與升級,深度挖掘景區所屬地區的文化內涵,將創意的內容加入到休閑農業產品開發中,培育參與性、休閑性、體驗性和學習性強的休閑項目,并通過開發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打造休閑農業產品體系[5]。
2.3 由分散化小規模經營向產業化、組織化經營轉變
休閑農業發展初期多以農戶自發經營為主,經營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產品類型單一,重復建設情況嚴重,對市場信息的把握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都較低,影響了產業效益和競爭力的提升[6]。“十二五”期間,休閑農業的發展將更多的依靠產業化龍頭組織,通過龍頭組織的帶動,將農戶與市場緊密聯系。在具體建設中,應根據不同地區資源特點,探索政府主導型、企業主導型、企業集團型、龍頭景區帶動型、中介組織帶動型等產業化經營模式,培育休閑農業企業,鼓勵農戶成立休閑農業合作社,積極擴大經營規模,從而打造休閑農業產業集群。
2.4 由單一功能開發向產業功能體系建設轉變
休閑農業景點或項目在發展初期往往集中于開發某一單一功能,如餐飲住宿型、果蔬采摘型、風景游覽型等,休閑活動內容單一,與其他產業的橫向聯系較少,隨著時間的推移,容易使游客失去新鮮感,從而影響產業的持續發展?!笆濉逼陂g,休閑農業也應走多元化發展的道路,與地區二、三產業緊密結合,通過建設要素聚集和產業聚集的休閑農業園區和基地等形式,拓展休閑農業在特色產品供給、生態資源保護、民俗文化傳承、康體養生醫療、度假接待服務等多個領域的功能,從而形成完善的由一產延伸至三產的產業功能體系。
2.5 由面向天津市民向打造環渤海旅游目的地轉變
天津休閑農業目前主要服務于天津市區居民和極少數北京、河北省地區市民,市場潛力還未被完全開發。天津地處環渤海地區核心位置,與北京和河北省接壤,城市定位于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隨著其外向度的不斷提升,休閑農業的目標市場也應發生改變。“十二五”期間,充分發揮天津便捷的交通路網優勢,以打造環渤海旅游目的地為目標,將休閑農業融入天津旅游業整體發展中去,通過與北京、河北等地的錯位發展,以獨特的海洋資源和民俗文化吸引周邊地區游客;以高端的服務和富有民族品味的產品吸引國際游客,從而打造天津外向型經濟新的增長點。
參考文獻:
[1] 天津市旅游局, 天津市農村工作委員會./wenku.baidu.com/view/3d80b6bc960590c69ec376.ab.html.
[2] 天津市統計局. 天津統計年鑒2011[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1.
[3] 賈鳳伶, 李瑾, 黃學群. 天津都市休閑農業發展模式與對策研究[J]. 天津農業科學, 2011(5):93-97.
[4] 俞史正. 休閑農業的功能及發展前景[J]. 青海農林科技, 2001(4):37-38.
(一)新模式的內涵
所謂風景名勝區休閑農業的“休閑行為”與“非休閑行為”一體化發展的區域協同模式,即定位于風景名勝區中的休閑產品服務與非休閑產品服務(即休閑產品生產、加工及其流通)協同于休閑產業鏈和產業體系之中,其中,非休閑產品服務行為完全服務和服從于休閑產品服務需要,相互支撐,形成有機聯系。一般來說,風景名勝區是休閑農業發展的資源稟賦地區,這些地區氣候宜人,文化深厚,自然獨特,特色農產品生存環境優良;既適合傳統意義上的休閑如度假行為,又適合現代意義上的休閑如樂活行為;休閑消費旺季人們可以從事休閑產品服務,休閑消費淡季人們可以從事非休閑產品服務即休閑產品生產、加工及其流通,為休閑消費旺季需求作好充分的準備和儲備。這種新型休閑農業發展模式既具有國際休閑農場的行為方式即融農場休閑服務與農場農產品生產于一體,但又優于國際休閑農場的行為方式即協同區域休閑產品服務與休閑產品生產于一體,形成區域休閑產業鏈和產業體系,并具有區域差異的典型特征,休閑消費者可以在休閑協同區域做出更多的最優消費選擇,休閑供給者可以在休閑協同區域做出更多的最優生產選擇。這種運作模式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市場力量,通過新型休閑企業的示范行為,協同“休閑行為”與“非休閑行為”一體化發展;另一方面這種運作模式更有利于政府有效行為的發揮,例如,通過公共設施投入、新型休閑企業培植、區域休閑行為規范、區域休閑品牌建設、區域休閑產業規劃、區域休閑產業協調等方式引導既具有國際化休閑農業特征,又具有本土化現代農業特色的區域休閑農業發展,從而在根本上解決我國風景名勝區休閑農業發展中的“休閑”與“非休閑”間的矛盾問題,真正實現我國休閑農業的加速發展和全面提質。
(二)新模式的運行方式
我國風景名勝區休閑農業發展的創新模式既然定位為政府行為與市場行為相結合的互動模式,理所當然既需要公共財政支持的公共休閑產業建設,更需要市場引致的非公共休閑產業發展。公共休閑產業建設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公共休閑項目建設和名勝風景區休閑農業發展的公共支持保障體系建設,非公共休閑產業包括風景名勝區休閑企業、農莊和農家樂的休閑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和服務等全產業鏈系列產品及其服務。公共休閑產業和非公共即市場型休閑產業的協同運行構成了我國風景名勝區休閑農業發展創新模式的運行方式。
二、風景名勝區休閑農業發展的典型分析———以江西武功山為例
(一)武功山休閑農業發展現狀
1.武功山休閑發展的現狀概述
萍鄉武功山風景名勝區內現已規劃面積160平方公里,規劃景點200余處,整個風景區分為金頂觀光休閑區、羊獅幕觀光游覽區、九龍山宗教文化區、發云界游憩娛樂區、大王廟原始生態區五個核心景區。近年來為了加快開發建設步伐,投資達3億元的蘆萬武旅游公路即將全線通車,投資6億元的武功山西海溫泉度假村一期(含五星級酒店)也即將投入運營,高標準的客運索道、文化園、攝影觀景平臺、地質博物館、寺廟、賓館、電力、通訊等公共設施也正在改造建設之中;加強資源保護與挖掘力度,并新發現了高山瀑布、原始次森林和巨型活體靈芝等寶貴資源;組建并實質運作了江西武功山實業有限公司;先后申請并獲得了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自然遺產、國家地質公園和國家4A級旅游景區等榮譽和稱號。武功山風景名勝區休閑農家樂以自然家庭為組織,以傳統經營為模式,主要服務于旅游客群,基本上以提供食宿服務為內容。旅游旺季消費需求旺盛,旅游淡季消費供給過剩,總體功能能滿足旅游顧客的基本生活需求。
2.武功山休閑發展存在的問題
(1)思想認識問題從現實來看,武功山的休閑農業還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從歷史來看,武功山休閑農業的功能主要還是被動服務于資源稟賦型的旅游業,沒有從現代農業的內涵理解認識休閑農業發展的問題;沒有樹立休閑農業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的觀念,認為休閑農業僅僅只是吃喝玩樂;也沒有樹立休閑農業是農業產業的延伸,是集聚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觀念,單純認為休閑農業就是鄉村旅游業;更沒有樹立休閑農業是小康社會的福利事業,需要政府行為的觀念。
(2)土地流轉問題目前,武功山風景名勝區尚未建立休閑農業發展的土地流轉機制和管理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現代意義上的休閑農業必然需要一定規模的區域空間,這就需要將目前分散承包經營的土地實行特定模式的流轉與集中,因此,土地流轉模式問題、房屋拆遷補償問題、土地糾紛法律問題等將成為現實難以回避而必須解決的問題。此外,業主在租用大片土地發展休閑農業后,建設加工、住宿、餐飲等配套設施需要一定的建設用地指標,這就意味著一定的農業用地將轉為建設用地,因而又存在如何進行相關支持政策的設計問題。
(3)人力資源問題加快推進武功山休閑農業發展必須改變目前傳統的經營方式,走現代休閑農業發展的創新道路,因此,需要大力引進和培養具有現代休閑農業理念和行為能力的專門人才或企業家。“大力引進”主要是根據武功山休閑農業發展的資源稟賦特征和發展規劃,通過政策和公共投資建設等因素激勵吸引海內外先進的休閑農業經營者或投資者從事具有示范性和引領性發展的現代休閑農業項目;“大力培養”主要是根據武功山休閑農業發展的需要,動員包括政府的、社會的、企業的等力量培養具有現代休閑農業技術的專業工作者或企業家。
(4)公共投資問題現代休閑農業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現代公共休閑農業即非盈利性休閑農業,二是現代非公共休閑農業即市場型休閑農業。市場型休閑農業投資問題可以通過市場運作加以解決,現代公共休閑農業投資問題主要通過公共財政投資解決。武功山風景區作為以對接旅游、實現“山上山下一體化”發展的現代休閑農業區域更應重視休閑農業的公共投資建設問題。從現實來看,武功山風景名勝區公共休閑農業項目投資需求大,如公共休閑實施、公共休閑公園等,這都需要大量的公共財政投入,僅僅依靠現有的財政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二)武功山休閑農業的創新理念和規劃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城市轉型為契機,以國際休閑農業發展經驗為借鑒,以區域自然條件為基礎,以及政府引導、科學規劃、農民主體、社會參與、創新機制、市場運作的發展方針,以對接和服務旅游業為導向,以大力引進和培養現代休閑產業企業為抓手,大膽探索新型發展模式,積極發展區域休閑產業,通過休閑農業發展的新模式推動武功山原生態的傳統農業到現代的休閑農業和服務協同發展的轉型和山上山下互動,來實現建設農村、提升農業、富裕農民的總目標。
1.創新理念
充分認識現代休閑農業是現代農業多功能發展的新型業態,是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完美結合。發展武功山休閑農業必須以景區建設為契機,充分發掘農業的生態功能、文化功能和服務功能,必須以稟賦資源的特色開發和高效利用為原則,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構建具有武功山特色的原始性、生態性、開放性、多元性、先進性的休閑農業及其體系,實現武功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提出的“生態環境優美、文化魅力獨特的慢生活休閑養生樂園”建設目標。
2.突出特色
以武功山風景名勝區為依托,結合區域自然與人文特點,以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方式和技術為手段,因地制宜、突出重點、以點帶面,強化產業基礎,改善休閑農業發展條件,積極發展農業觀光采摘園、動物養殖觀賞園、名山藥材養生園、紅豆度假浪漫園、商務休閑農場農莊、農耕文化樂活園、沿路風光欣賞帶等休閑農業產業形態,在詩畫山水、古風民俗、產業風情、運動休閑、生態養生、認識學習、文化創意中不斷豐富武功山現代休閑農業的內涵,滿足消費者休閑樂活和獵奇體驗的需要。
3.促進發展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需求為動力,以政府為推力,構建政府與市場良性互動的發展方式。不斷創新休閑農業經營管理模式、產業組織模式和市場服務模式,以第一產業為發展基礎,不斷促進休閑產業的內外聯合與協同,大力發展綜合型休閑農業,鼓勵發展規模型休閑農業,加快推進休閑產業體系中的第一、二、三次產業的深度融合,特別是促進休閑農業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形成具有武功山區域特色的現代休閑產業鏈和產業體系,加快推進國家資源枯竭型城市———萍鄉市的轉型發展。
4.提升品牌
加大對武功山特色農業科研的投入,特別是武功山特色農產品深加工技術的研發,構建以現代農業科技為支撐,以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為紐帶,以現代綜合農業企業為龍頭的休閑農業體系。通過機制創新,不斷提高武功山休閑農業的自我發展能力,著力培育和引進一批基礎好、素質高、規模大、效益好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重點農戶、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提升武功山休閑農業發展的規模、層次和水平,創建海內外知名的武功山休閑農業品牌。
三、促進我國風景名勝區休閑農業發展新模式建設的對策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由觀光型旅游向體驗型旅游進行戰略轉型之際,我國要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破解“三農”問題,推進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業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強城鄉統籌,發展休閑農業是很好的新模式。
(一)完善風景名勝區休閑農業的綜合
風景名勝區的休閑農業其獲利來源不止是農產品銷售,最主要的還是在于提供各種餐旅、住宿、參觀等服務業的收入。這一新模式是由旅游業、運輸業、住宿業、餐飲業、娛樂業以及各種休閑產業的中介性組織所組成的一個大系統。風景名勝區休閑農業的發展不光要保持發展旅游業,還要注重關聯產業的綜合性發展。要保障基礎設施條件和農村道路、水電、環境衛生等方面的建設。
(二)豐富風景名勝區休閑農業的多樣性內涵
風景名勝區發展休閑農業的目的在于延長旅游者的停留時間,增加重游率,提高旅游區的經濟效益。休閑農業區需要設計多種多樣的觀光休閑項目,滿足不同層次和不同心理需求的游客的需要。因此,在突出觀光旅游主題特色的同時,還應因地制宜地規劃設計出一系列動態和靜態的項目,使旅游者能在同一觀光休閑農業旅游地除單純的風景欣賞之外還能接二連三看到多種觀光休閑農業景觀,體驗和參與多種觀光休閑農業項目,以達到給旅游者以最多最美的享受,使其高興而來,滿載而歸的目的。
(三)提高風景名勝區休閑農業的整體性效能
觀光休閑農業園區的開發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特別是在風景名勝區,需要在保護原生環境的基礎上整體布局。需把鄰近村鎮的休閑農業連成片,開發為一條旅游專線或一片旅游專帶,將鄰近村鎮的休閑農業項目納入到區域旅游發展布局的系統工程中去,使各地之間資源和產品優勢互補,平衡休閑農業淡旺季,共享市場,形成競爭力強,綜合效益高的休閑農業系統。
(四)培植風景名勝區休閑農業的示范性典型
對于景區范圍內以及周邊具有發展潛力和區域比較優勢的地區,應當培養休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提高其經營管理水平,增加市場競爭力。以龍頭企業為主體在其他不同類型地域建立觀光農業開發示范基地,對周圍地區產生形成擴散和帶動作用。如建設休閑農業示范基地、培育休閑農業行業協會,進而促進這一新型休閑農業模式的發展。
(五)強化風景名勝區休閑農業的公共性職能
休閑農業是一個跨農業、旅游業的交叉產業,風景名勝區的休閑農業在其固有的旅游功能上更是強調了對周邊“三農”發展的關注。它的發展涉及農業、旅游業、交通運輸業、商業、鄉鎮企業和環保等多個行業和部門,需要政府等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政策扶持及宏觀指導和調控。同時,政府還應盡快制定相關政策與法規,為風景區休閑農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區域政策環境,增加對休閑農業的資金投入和人才投入,鼓勵不同的利益群體投資休閑農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加入。同時,風景名勝區新型休閑農業發展模式面臨著諸如信息需求服務、技術推廣服務、市場開拓服務、品牌宣傳服務、消費者投訴服務等諸多問題或業務發展需求,需要具有綜合服務能力的區域專門組織或機構進行集中處理。因此,必須以公共財政支撐的運作方式建立區域統一、行為規范、品質優良、效率高上的綜合服務機構及其體系。一是為行業發展提供最前沿的信息,二是為企業提供所需要的服務,三是滿足消費者消費投訴需要,四是代表園區整體形象提供其他公共服務。
(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