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3 09:15: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共管理優秀案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案例教學與公共管理類卓越農村人才培養的關系
(一)公共管理類卓越農村人才的基本特征
1.具備以五優五強 為標志的公共管理基本素質
公共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增進社會大多數人的公共利益,為社會公眾提供公共服務。 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大力發展農村公共管理,提供農村公共服務,關鍵在于人才建設,要努力培養一大批熱愛農村管理、熱心農村公共事業,有創新意識和服務精神的卓越農村人才。在農村從事公共管理工作,環境條件艱苦,個人待遇偏低,工作難度較大,需要有長期艱苦奮斗的頑強作風、不怕困難的思想準備、不計名利的精神境界,要牢固樹立服務國家、服務人民、服務三農的強烈社會責任感。 因此,公共管理類卓越農村人才總的素質要求,就是要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具備五種優秀品質和五種超強本領。
五優,即在意志、品德、知識、能力、責任等方面,具備信念堅、品德優、知識豐、本領硬、責任重五種優秀品質。 五強,即在服務 三農 實踐中具有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帶得動五種超強本領。 公共管理類卓越農村人才應是在服務三農 過程中能夠帶領農民致富、帶動農業做強、帶動農村發展,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五優五強高水平應用型人才。
2.具備判、守、寫、說、做 五項基本的公共管理專業能力
專業能力的培養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生命線。 公共管理是以追求公共利益為目標,以公共事務和公眾服務為對象,以公共性、非營利性、公共資源效率等為基本價值標準的管理活動。公共管理類卓越農村人才,作為三農 發展的中堅力量,在促進農業增效、幫助農民增收、推動農村繁榮過程中,應在判、守、寫、說、做 等方面具有較強的公共管理專業能力,即公共利益價值判斷能力、公共程序公正性執守能力、公務文書撰寫能力、公共政策表述能力、具體行政行為執行能力等五項基本的公共管理專業能力。
(二)案例教學在公共管理類卓越農村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案例教學法最早由在醫學、工程技術學、法學等教學實踐性強的學科發展起來,然后逐漸擴散到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領域,被廣泛認為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公共管理領域應廣泛開展案例教學,這已成為國內外公共管理學界近年來的共識。 在公共管理專業教學過程中,通過模擬公共管理情境或重現公共管理現實場景的方式,讓學生置身于仿真的公共管理環境之中,有利于其加深對公共管理的理解,提高公共管理專業能力和培養公共管理素養。
1.激發學生服務三農的社會責任感
農村公共管理環境的艱苦性、三農 問題的復雜性、城鄉差異的現實性等等,使得廣大青年學生不愿到農村任職和工作,導致農村各類人才,包括公共管理類卓越人才缺失嚴重。 實際上,大學生對農村公共管理的認識是模糊的、抽象的或刻板化的。 通過大量的農村公共管理案例的運用,可以使大學生對其更加清晰化、具體化和豐富化,從而增進大學生對服務三農 的社會責任認知。在大量的案例分析中,可以通過對天下為公 等公共管理精神的渲染,誘發學生服務三農 的社會責任意識,也可以通過讓學生解決復雜疑難問題從而發現自我價值感,激發學生投身于農村公共管理的建功立業的豪情。
2.培養學生卓越的公共管理專業能力
理論知識不扎實、社會經驗不豐富和實踐機會很稀少,是公共管理類大學生專業能力提升的瓶頸。 案例教學是當前快捷而有效地培養和提升學生公共管理專業能力的途徑。 通過案例教學,可以使公共管理專業學生能夠在鮮活具體的公共管理案例中活學活用公共管理理論知識:在細致入微、條陳縷析中,提升學生的公共利益價值判斷能力;在運用公共管理理論、原理、規程等過程中,強化學生的公共程序公正性執守能力;在激烈的討論和交鋒中,提升學生的公共政策表達能力;在對具體公共管理問題的分析和處理中,培養學生的公務文書撰寫能力和具體行政行為執行能力等基本的公共管理專業能力。
二、案例教學在公共管理類卓越農村人才培養中的實施及成效
在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擯棄傳統的填鴨式、灌輸式、獨唱式 教學方式,消除學生學習上的怠倦感、乏味感和教師教學上的無力感。 這就需要積極探索以提高學生課堂抬頭率,增強學生課堂參與率,提升教學效果為目標的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案例教學法在多學科領域的成功實踐經驗表明,其已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2]。 在農林類院校公共管理教學中,應鼓勵教師圍繞公共管理類卓越農村人才培養的需要,根據課程教學內容需要采用多種類型的教學案例,積極探索各種行之有效的案例教學方式,通過案例教學將公共管理理論和實踐問題呈現出來,活躍課堂氣氛,強化教學互動,優化教學效果。
(一)建構三位一體的案例教學體系
課程建設、系列教材、案例庫建設是案例教學非常重要的三個方面。 三者相輔相成,有機結合,構成了三位一體的案例教學體系。 湖南農業大學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1.加強公共管理案例教學課程群建設加強案例教學課程建設,是避免案例教學的偶然性、即興化 和點綴化 的必然要求,是發揮案例教學在人才能力培育中的作用和功能的根本舉措,是長期有效推進案例教學法的可靠依托。 湖南農業大學結合中國公共管理領域的實際問題,緊跟時展步伐,創建了一批案例教學示范課程,如市政學、公共管理基礎、 公共行政學、公共政策學、公共事業管理 等課程。這些課程主要采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并形成了公共管理案例教學課程群。 目前這些課程多數已申請校院精品課程、網絡課程、慕課等建設項目的立項。 公共管理案例教學課程群的形成具有良好的示范效應,為案例教學在其他課程中的推廣應用奠定了基礎。
2.推動公共管理案例教學系列教材的建設
教材是承載教學內容、體現教學方法及開展教育教學的物質載體和基本工具。 公共管理案例教材建設是推動公共管理類專業教育教學綜合改革,全面推進綜合素質教育,培養卓越農林人才的重要保證。 加強公共管理案例教學系列教材建設,既是案例教學法得以堅持和貫徹的現實需要,也是推進公共管理類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 湖南農業大學結合公共管理類卓越農林人才培養的現實需求,組織教師編著導引與案例 系列教材。 依托學校優勢和專業特點,湖南農業大學已編著并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等出版了《 案例教學論》、《市政學導引與案例》、《公共事業管理學導引與案例》、《公共政策學導引與案例》、《湖南省公共管理碩士案例大賽優秀案例集》 等有關案例教學的著作和教材,即將出版的教材有《公共管理基礎導引與案例》、《公共危機管理導引與案例》、《農村公共組織學導引與案例》、《縣鄉政府管理導引與案例》、《農村社會管理導引與案例》等。 這一系列教材的出版,初步建成了案例教學教材體系。
3.搭建公共管理案例教學支撐平臺
案例教學的長期有效開展必須要有強有力的支撐體系。 結合大數據技術、網絡信息技術建構的案例庫及案例中心網站、網絡案例平臺,是進行案例教學的核心支撐平臺;專門的案例教室和案例討論室則為案例教學的開展提供了獨立可靠的空間。 湖南農業大學建立了公共管理案例庫和案例中心網站。 通過組織教師和學生利用社會調查的方式原創或搜集二手素材編寫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教學案例,已建成了具有 300 余個教學案例的案例庫。 其中,原創案例《豬漂黃浦江的痛與思》還入選了全國公共管理教學案例庫。 通過案例中心網站使用、結合信息化技術,不斷更新和豐富案例教學內容,實現師生教學的有效互動。 湖南農業大學還建設了 1 個大型的案例教室和 2 個案例討論室,為案例教學的開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采用卓有成效的案例教學方法體系
1.案例編選標準化
案例教學不是舉例教學,即不僅僅是在教學過程中列舉或呈現某個公共管理的實例,而是每個教學案例應具備培養和訓練學生 判、守、寫、說、做等公共管理專業能力的功能。 這就要求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學實踐中有針對性地編選案例,以便有效施教、有效育才。 案例編選標準化是有效的案例教學方法體系的有機構成部分。 總的來說,一個有效的教學案例應體現4 個 1+[3],如表1 所示。
2.互動方式多維化
良好的教學互動是開展案例教學的有效途徑。 多樣化的互動方式,是豐富課堂教學、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的有效方式。 在案例教學實踐中,可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和實現教學目的的需要,靈活運用三種互動方式。
(1) 教師主導式。 這種案例教學模式是由教師主導案例教學過程,輔以多向師生互動討論。教師課前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及教學目的的需要,編選合適的教學案例,準備教學場景和設計教學流程;在課堂上由教師講授和展示案例材料,描述案例沖突和關鍵問題,提出多種可能的決策方案,采用設問的方式,征詢學生意見,組織和引導學生對各種意見進行質疑、討論和總結,達到醇化公共管理知識以及提高分析和處理問題能力的目的。 這種案例教學模式適用于課時有限的教學內容,宜采用小微案例。
(2) 學生表演式。 這種案例教學模式也可稱之為角色扮演式。 通過模擬案例情境,由學生分組扮演案例涉及的利益相關方,進行各方利益表達和決策。 這種方式可以通過仿真的形式再現案例故事,讓學生身臨其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提升處理公共管理問題的能力。 學生表演式案例教學模式要求課前準備充分、學生參與度高、形式生動活潑,如果組織運用得當,教學效果非常顯著。在這種案例教學模式中,教師貌似淪為配角,但其作用仍非常關鍵,主要是做好課前準備,組織案例演示實施,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
(3) 分組辯論式。 這種案例教學模式首先是由教師對案例的基本情況進行介紹;其次是通過隨機分組的方式,各組在內部進行充分的觀點表達和意見溝通交流的基礎上,形成各組統一的觀點;再次,各組選派代表逐一表達觀點,在此過程中穿插各組間相互提問、質疑、答辯。 教師的主要作用就是組織辯論,并根據實際情況適時總結、歸納出關鍵問題,引導案例討論的方向,進而使同學們在相互交鋒中逐步達成較為一致的認識,共同找尋所討論的公共管理問題可能的解決之道。
3.教學流程合理化
整個案例教學過程是由諸多環節構成的復雜流程控制過程,而案例教學的有效開展和實施離不開科學合理的流程控制。 成熟、穩定的案例教學流程主要包括課前案例教學準備、課中案例教學實施和課后案例教學追蹤等三大關鍵環節。
(1)課前案例教學準備。 主要包括:一是課程案例教學計劃與大綱的制定。 課程組事先通過深入而充分的討論,確定某門課程在多大程度上采用案例教學、哪些環節和內容采用案例教學及案例教學課時數等。 二是教學案例的編選。 根據課程教學內容來確定原創教學案例、改寫教學案例或引用成熟案例。 在當前公共管理案例匱乏的情況下,鼓勵教師原創或改寫案例。 當然,在經過多輪案例教學的積累或國內已有比較成熟而豐富的案例的情況下,案例編選環節可簡化為教師只需根據編選標準為相關教學內容找到合適的教學案例。 三是案例教學設計。 主要是教師要事先吃透教學案例,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或狀態,掌握教學方式方法的設計,做好教學場景和基本條件的準備等。
(2)課中案例教學實施。 課堂教學是案例教學的中心環節,是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得以完成的關鍵所在。 在案例教學實施中,需要巧妙采用教學方式方法。 案例教學方法不同于傳統的 授課方法,教師要樹立學生主體、教師主導 的教學理念,既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又要注意教師主導作用,引導而不干預,介紹案情要含而不露,不亮觀點,不作提示,同時要發揮案例教學組織者的作用,保證討論不偏離主題和有序推進,避免學生討論信馬由韁、天馬行空。 教師還要在課堂中及時進行總結和點評,結合相關公共管理理論和原理進行畫龍點睛,對學生的新思路、新觀點和新見解予以及時的肯定和鼓勵
(3)課后案例教學追蹤。 主要包括:一是檢查作業和課外輔導。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課外作業完成的質量可以真正反映學生是否掌握了相關理論和知識。 在案例教學中,課堂教學教師可能只是提示了相關案例問題,但是對于案例的深入研究和延伸思考都需要學生在課外完成。 對于學生完成的作業情況,教師要及時檢查和評價,幫助學生改善和提升其研究分析能力。 二是案例教學反饋。 案例教學要安排反饋環節和設置反饋渠道,教師要及時了解和掌握案例教學效果。 三是撰寫教學后記。 案例教學結束后,授課教師、助教及課程組任課教師一起進行討論和思考,撰寫教學后記,以進一步改進案例教學的效果。
(三)開展影響廣泛的案例教學競賽活動教學競賽是提高案例教學質量、加強案例教學交流和推廣案例教學方式的重要途徑。 為了在公共管理專業學生能力培養過程中積極推進和推廣案例教學的應用,湖南農業大學在內部開展了課程間的教學競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在此基礎上,2015 年,在湖南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支持下,由湖南農業大學承辦、《中國行政管理》雜志社協辦的湖南省首屆高校公共管理(MPA)案例大賽在湖南農業大學隆重舉行。 大賽共吸引了來自省內 9 所高校的 15 支參賽隊百余名研究生參賽。 來自全國 MPA 教指委委員、國務院學科評議組、省外兄弟公共管理學院以及湖南省直機關的 22 位專家領導受邀擔任大賽評委。 大賽展示了湖南省公共管理學科風采,搭建了公共管理案例交流分析平臺,開創了湖南省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展示的新模式,極大促進了湖南省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提高了公共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 此次大賽獲得了國內高校和媒體的廣泛關注,《 中國行政管理》雜志、《湖南日報》、MPA 教指委官網、紅網、鳳凰網、各大高校網站等媒體均進行了深度報道,為公共管理案例教學的推廣應用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6]。 在 2015 年成功經驗的基礎上,2016 年湖南農業大學舉辦了第二屆湖南省高校公共管理(MPA)案例大賽,再次獲得了廣泛關注。 湖南農業大學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學中的實踐經驗也獲得了廣泛贊譽。
三、持續推進公共管理類卓越農村人才培養案例教學的路徑
(一)促進理念創新理念是行為的先導。 要推進公共管理案例教學,必須在理念上進行創新和革命。 首先是要充分重視案例教學在公共管理類卓越農村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和功能,要促成教師教學理念的變革,使教學方法由傳統的單向灌輸式授課為主轉變為以教學互動的案例教學為主,將案例教學作為公共管理課程的主要教學方法。 二是將能力培養的理念滲透到案例教學的各個方面。 在案例的編選、案例教學的實施及案例教學總結與評價等環節,都要著眼于學生服務三農的精神及判、守、寫、說、做等卓越專業能力的孵化,致力于 五優五強公共管理類卓越農村人才的培養。 三是誘導學生學習理念的變革。 通過大量的案例教學,優化學生的學習環境,促成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以案例分析為主的學習方式,增強其主動學習意識和自我培養、自我訓練、自我發展的學習理念。
在我國開展公共管理教育,不僅是對國外先進思想與理論學習的結果,也是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具體來說,公共管理教育中國化必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公共管理教育中國化是我國社會轉型與發展的需要。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具有很強的獨特性,堅持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改革開放的30多年中,中國公共管理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相關學者也對公共管理相關理論進行了研究、總結,然而總體上我國自發性探索發展的模式基本上走到了盡頭,暴露出越來越多的缺陷。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就需要又一個新的理論、新的研究出現,公共管理教育中國化正好符合這一時期的背景,能夠幫助我國社會經濟等轉型與發展。
2.我國現階段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夠完善,還需要積極的探索。
同時我國社會體制改革具有很強的漸進性以及探索性,在許多關鍵性的領域還正在積極的尋求突破;同時,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公共管理工作缺乏創新,改革的路十分艱難。通過公共管理教育中國化,借鑒先進的國際理論,對現在我國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做出積極的回應。
二、公共管理教育中國化有效途徑
1.加強對中國國情的研究。
中國公共管理所涉及的面特別廣、特別復雜,是對多元化系統價值去向的認識,為了實現公共管理教育中國化,首先就需要對我國國情的考察。由于國情涉及的因素較多,不僅需要促進我國民主發展,同時必須以社會穩定為前提;同時必須保證國情考察的全面性,不能以東部發達地區或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情況代表整體情況。這就需要通過多視角、多領域、多層次的研究與分析,探索中國化公共管理教育。公共管理教育在我國的開展,必須立足于我國基本國情,借鑒西方先進研究成果,不能盲目的照搬照用!
2.加強公共管理教育中國化的創新。
公共管理教育具有指向性的特點,加強公共管理教育的目的在于構建和諧的社會價值觀,倡導理想政府,推動國家政府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加強公共管理教育中國化過程中的創新,需要能夠揭示不同歷史時期社會與政府應該承擔的責任,體現其秉承的核心價值。我國的改革開放就是創新的一個形象的成功案例,縱觀我國近年來的發展成就,每一件事件中都蘊含著創新。在中國化公共管理教育開展過程中,應該加強創新,緊跟時代的發展,鼓勵與引導人們去追求、去實踐,推動公共管理中國化的進程。
3.不斷的創新新的公共管理教育模式與辦學方式。
作為一門綜合性強、跨學科、具有交叉性的學科來說,公共管理教育主要以培養通識型、應用型的復合型人才為主。這樣才能使其適應公共管理工作中多元化的需求。在辦學模式上,還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特點,采取多樣化的招生方式,不僅采用全日制的教育培訓模式,還可以采用第二學位攻讀的方式,培養復合型人才。公共管理教育中國化過程中,可以借鑒這一點,針對不同層次的公務員,開設短期、周期性的培訓課程,通告公共管理教育的針對性以及高效性。英美等發達國家,在微觀的公共管理教育方面,逐漸重視教育中對相關技能的強化,強調在教育培訓過程中,以以后公共管理教育需要的技能為教學主要內容,強調雙向溝通性。這就需要我們注重公共管理教育的實效性,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包括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實地調研等,提高公共管理教育效果。公共管理教育培訓過程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員分別扮演公職人員以及當事人,給定一個課題,讓學員去進行處理。通過這個過程,學員親身體驗了公共管理工作,為以后公共管理工作積累一定的經驗。
三、總結
首先,傳統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教育目標相對滯后與單一。雖然很多高校已經意識到時展對公共管理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大部分高校在實際的教育體系設計與執行中卻很難真正及時轉換觀念、轉變教育模式,跟上時代的發展。而且,傳統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偏重于儲備政府公共部門的管理人員,強調對學生行政素質的培養,卻缺乏對學生進行公共服務精神的塑造。這是由于我國公共管理教育沒有完全擺脫長期以來的官本位思想,公共服務理念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與體現。
其次,傳統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教育內容上存在問題。(1)專業設置不規范且有些雷同,人才培養特色不明顯。公共管理專業英文名為PublicAdministration,在國內相關專業有公共行政學、行政學、行政管理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等。不同的名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國內高校公共管理專業設置不規范的事實?,F行本科教學設計中的“寬口徑、厚基礎”的特點又在客觀上導致了不同高校人才培養的高趨同性。(2)課程體系不科學,專業內容比較狹窄。我國公共管理教育體系的建立時間較短,一些院校的公共管理類專業直接是從政治學、法學、哲學、經濟管理等學科分化或轉變而成。這導致其專業教育底蘊不足,學科基礎薄弱,專業課程設置較亂。而且,傳統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的專業內容主要局限于培養政府管理人員,缺乏對非政府公共部門所需人才的針對性培養。(3)能力培養重視不夠,專業技能訓練不足。從目前國內公共管理本科教育的課程設置上看,基本原理類的課程所占的比例達50%~60%,而培養學生行政能力和技術方法方面的課程不到20%,后者比例明顯偏小。
再次,從教育方法上看,一方面,傳統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重課堂理論教學,輕社會實踐教學。應用性和實踐性是公共管理專業的顯著特點。然而,現有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性教學主體地位仍不突出,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得不到有效訓練。另一方面,課堂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效果不理想?,F行公共管理的課堂教育以抽象的理論講解居多,優秀的案例研究和教學極為欠缺,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的單向溝通方式還十分常見。
一、新形勢下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原則與目標定位
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歸根結底是“人才培養模式的選擇問題,即‘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的問題”。如何科學、準確地定位公共管理人才的培養目標,構建合理的公共管理人才培養體系,搭建有效的培養平臺,是現代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所必須解決的問題。構建新型的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應秉持幾個基本原則。第一,必須真正適應社會的需求。建立高校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機制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前提。第二,以學科內涵為導向,遵循學科發展的規律。正確認識學科涵義與特點,充分利用學科優勢,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擬定人才培養規格,是建立新的公共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依據。第三,堅持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與綜合提高。在傳授多學科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高,尤其要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第四,堅持因材施教的個性化原則。在努力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學生個性的培養,盡可能滿足學生不同的發展要求。
在社會建設背景下,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要樹立新的教育理念,瞄準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的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建構起一種新的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多層次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的目標定位于著力培養學生具有與時代精神相適應的公共管理理念、創新公共管理的知識素養、別具一格的公共事務管理運作技能,使他們成為能在政府機構、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其他非政府公共機構以及企業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相關管理工作的高素質的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的本科專業人才。
復合型人才的主要特征是基礎扎實,知識面廣,應用能力強,素質全面。復合型人才不僅要具有非常淵博的知識,而且還應具有很強的綜合素質以及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和專業技能。綜合素質是指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維護正義、獻身公益、服務公眾的精神特質,以及健康的身體與心理素質等?;灸芰κ侵肝淖直磉_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公關交往能力等。專業能力是指領導能力,政策規劃、制定、協調和決策能力。以及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專業技能則包括計算機應用能力、調查研究和實證分析能力、文獻搜集與處理能力、處理實際公務的操作技能等。
培養應用型的人才,就是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以就業為導向設置應用型的學科和專業,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實踐教學為手段,適應不同行業、崗位的需要。培養公共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關鍵在于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實際的需要,達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其重要方法就是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創新型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可以通過對不同學科知識和能力的轉換與融合,實現對自身原有知識和能力的超越,并能獲得一種更新的思維、方法和技能,即能用一種全新的思維方法來應對所遇到的問題并提出新的解決方法。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就是要愛護和鼓勵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競爭意識和批判精神。
需要說明的是,“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這三個詞語所包含的內容并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只是側重點有些不同。比如,具有復合知識與能力的學生更容易具有創新意識;復合型的人才必須把復合知識與能力運用到實踐中去,進而成為應用型人才;應用型的人才在實踐環節中比較容易激發出創新思維。
二、優化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途徑
在社會建設背景下,要培養出適應當前社會發展需要的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就必須優化人才培養的途徑。
1.優化培養方案,調整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也是培養方案的主要內容。公共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應突出公共管理的特點和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專業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有機結合,知識、素質、智慧、技能與社會實際情況有機結合,理論和應用有機結合,富于啟發與獨立思考有機結合,有利于人才全面成長。公共管理學專業的課程設置還需要保持工具性課程與價值性課程設置的動態平衡。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必然要掌握和運用高精尖的科學技術和手段,但又不能片面強調效率導向的實用性的工具理性。因為公共管理專業承擔社會管理的責任,須維護和堅持公民社會的基本價值,即自由、秩序、正義和責任。如果片面注重開設工具性的課程,不但誤導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可能會導致公共管理內在價值的喪失。因此,公共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必須把握好工具性與價值性的適度平衡。“平衡”不等于課程的課時數量對等,而是把公共管理內涵的價值觀念滲透到所有課程中,喚起公共管理者神圣的職業倫理,即通過“追求卓越的專業技術而服務于公共利益”。
2.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
公共管理專業的教學內容要密切聯系實際,關注學科發展動向。首先應反映出我國政府管理為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出現的新變化和新進展,并運用公共管理知識對我國部門行政和基層行政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深入分析和研究;其次是關注國外公共管理學發展的新動向、新成果,在教學過程中給予概括總結。因此,要適時改造公共管理專業舊的課程體系,大量增加跨學科、前沿性和應用性的課程;要及時刪除或合并過時、重復、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的課程和教學內容,大量增加作為學科新基礎或反映學科前沿的實踐性、應用性強的課程。公共管理專業的教學內容涉及多門學科領域,相當一部分知識具有直接應用性和極強的實踐性,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1)研究討論式教學法,即教師按照教學要求從擬講內容中抽出若干重點作為討論題目,并指定相關參考書目,要求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并發表自己的見解,老師最后歸納總結。(2)專題式教學法,即老師將本學科中最基礎、最核心或最受關注的內容以專題的形式進行講授,以突出重點,將內容講透。(3)開放式教學,如通過組織學生到政府部門進行調研,了解政府具體運作。(4)案例教學,即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極具代表性的案例,或要求學生就某一知識點寫出相應的案例。(5)網絡教學,即利用信息網絡化,開設專業網頁和遠程教育教室以及公共管理專業模擬實驗室等。
關鍵詞:公共管理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路徑
近年來,隨著研究生的數量逐年遞增,國家越來越重視研究生能力的培養。在研究生的所有能力培養中,把創新能力培養放在顯著位置。教育部在1997年前修訂了碩士研究生專業學科目錄,在新的碩士研究生專業學科目錄中,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兩個學科也被并列為一級學科,公共管理專業也是在這個時候開始被高度重視。我國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的培養目標主要是為了向政府、事業單位等公共組織部門輸送高層次管理人才。而對于高校培養公共管理專業人才來言,創新能力無疑是他們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之一,因此在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的人才培養工作過程中也就需要不斷著重培養公共管理研究生的自主創新能力,為我國社會各界培養培育出更多的優秀創新型管理人才。
1公共管理研究生創新能力內涵及其構成要素
“創新”這一概念最早由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得首次提出,他認為創新是指一種對組織資源進行組合后產生新價值的過程。還有學者認為創新能力培養是泛指在碩士研究生的研究學習以及生活中以自身創新能力綜合素養提高為主要基礎,對各種資源進行創新的能力。楊叔子認為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就是指高校研究生在實際工作日常生活以及專業學習中自行獨立研究提出實際問題、分析實際問題與主動提出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綜合創新能力。綜合上述多位學者觀點,筆者認為公共管理研究生的創新能力主要是指研究生們在通過不斷學習與公共管理學科專業知識的理論基礎上,不斷將相關理論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并在此應用過程中不斷自主創新發現實際公共問題與自主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綜合能力。
2公共管理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到目前為止,我國各大高校已經培養了許多公共管理專業的優秀人才。傳統的公共管理研究生的培養要求已不能很好適應社會的發展,因此對公共管理研究生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F如今我國高校對公共管理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有如下幾個特征:缺乏對公共意識與創新意識的培養。目前我國高校所培養的公共管理研究生普遍缺乏創新意識,在一些學生的想法中類似公共管理類的文科類專業只需要死記硬背就可以了,并不需要進行創新。大多數公共管理研究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與本科學習一樣只是緊緊跟隨老師的步伐,老師教什么就學什么,不會自己進行探索研究。學習的內容也大部分停留在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不會自我擴展學習內容。這種學習模式很容易讓學生固化到一個狹小的空間領域,很難形成創新意識。缺少田野調查與動手能力的培養。當前來看,許多高校受限于環境、經濟基礎等等方面的因素,對于公共管理研究生培養還是停留在理論教學上。這種培養模式既是高校的失職,也是一種資源的浪費。創新能力的形成需要以一定的實踐為基礎,而目前公共管理研究生在學校的學習中缺乏適量的科研活動,這也是使得公共管理研究生缺乏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缺乏教學資源與創新氛圍。發現問題是創新的重要組成步驟之一,波普爾指出創新的過程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再提出問題的過程。這種發現問題的能力對于創新能力有一定的影響,研究生在經過知識積累后,以獨特的敏銳性提出對某一問題或領域的思考,這本身就是一種創新過程。但是從整個大環境來看,目前公共管理領域缺乏活躍的創新氛圍,公共管理研究生在經過知識積累后并沒有產生更加深入思考,以致很難發現問題激發創新。另一大問題就是教學資源的缺乏,公共管理學科發展本身受到教學資源的約束。
3制約公共管理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而從目前我國對公共管理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現狀來看,導致公共管理研究生創新能力過低是有原因的,存在著學生自身、導師和學校三個方面的因素,這也是成為影響公共管理研究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創新知識、創新實踐培養的主要因素。
3.1學生自身因素
生源質量差。當前我國研究生招生數量具有擴增的趨勢,這也使得研究生的數量大幅度上升,當招收人數過多時評價標準就可能因此降低從而導致招收研究生的質量下降。公共管理專業畢業本科生大多數會選擇去政府、事業單位等公共部門工作,而由于公務員招聘的特殊性,大多數公共管理專業畢業的本科生需要與其他專業的本科生甚至社會人員一同進行考試來競爭公務員的職務,導致競爭壓力大,而研究生卻逐年擴招,可能使得更多公共管理專業本科生選擇攻讀研究生。甚至有部分學生讀研的原因單純是因為暫時找不到工作才選擇了繼續讀研,以致學校所招生的研究生認為最重要的是“混文憑”而不是腳踏實地學習,這些研究生不在乎是否取得研究成果而是需要畢業的一紙證書。重理論輕實踐。從公共管理研究生的創新能力現狀來看大多數研究生缺乏實踐經歷,只培養了會讀書的“書呆子”。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公共管理研究生自身對于實踐的忽視。大多數學生從小學就開始課本的理論學習,這也從小給學生灌輸了理論知識的重要性而忽視了將理論聯系實踐的必要性。因此大多數公共管理研究生在研究生期間的學習中也把理論知識放在第一位,而忽視了實踐的必要性。創新誕生于實踐之中,缺乏實踐制約著公共管理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培養。
3.2導師指導因素
導師隊伍建設落后。我國目前在校研究生培養教學模式大多數所采用的是“導師負責制”,導師主要負責指導研究生在校期間的學習與專業研究教育工作,同時導師是研究生學習與研究的指路人,因此導師的素質也是影響研究生培養的重要因素之一。導師對于公共管理研究生的教導十分重要,但導師精力有限,如果連日常的學習指導都做不到又何來創新能力。同時由于高校研究生的數量不斷增加,各大高校也不得不不斷擴大研究生導師聘請隊伍的建設規模,這時為了能夠達到足夠的研究導師聘請數量,學校在導師聘請中會降低對于導師的學術要求,這會導致學術能力水平過低的導師不能對他的研究生進行較高學術水平的專業指導,同樣不具有創新能力的導師也不可能教導出具有創新能力的研究生。公共管理研究生大多數是依靠導師課堂教學與課題研究來培養的,因此導師的授課是研究生學習的重要途經之一,在這樣的學習背景下,導師采用何種教學方式來培養研究生對于公共管理研究生創新能力有著重要影響。導師只有以培養公共管理研究生的創新能力為目標導向,并運用適當的教學方式才能培養出大量的創新型公共管理人才。
3.3學校培養因素
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我國在公共管理研究生培養上存在著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具體表現為高校在公共管理研究生的課程設置上理論知識課占比高實踐活動課占比低。我國公共管理研究生的課程主要包括公共課、專業必修課和選修課,課程設置幾乎與專業一致,只考慮了培養公共管理研究生本專業的專業知識,卻忽視了其他專業知識對本專業的啟示作用。同時在課程設置上還缺乏提高公共管理研究生實踐能力的課程。只有合理設置公共管理研究生的課程體系才能讓保證公共管理研究生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才有可能進一步提高公共管理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己嗽u價不全面。學校對于公共管理研究生的培養評價主要是通過學位論文來進行考評,但是僅僅用學位論文對公共管理研究生進行考核不夠全面,只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這會導致公共管理研究生因為要完成論文而進行學習,缺乏創新驅動力。目前我國對于公共管理研究生的培養考核主要是通過教育行政部和高校進行評價,對于公共管理研究生考核評價的評體較為單一,社會參與公共管理研究生培養考核參與和評價的積極性的參與度較低。
4公共管理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路徑
4.1建立公共管理研究生創新激勵機制
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自身創新能力培養受到很多社會主客觀因素的直接影響,而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自身創新因素能力作為一種重要主觀因素,是直接影響能否培養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這些制約公共管理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自身因素當中,最大的主觀因素就是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而個人知識儲存和應用能力的欠缺又是自身因素中最關鍵的因素。因此公共管理研究生自身的創新意識尤為重要,在學習研究過程中,除了公共管理研究生自身進行內部的自我反思與自我教育外,高校可以建立外部的相應的創新激勵機制以鼓勵公共管理研究生進行創新。只有研究生的內在創新意識和高校外部激勵機制的促進作用相結合才能更好的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公共管理人才。
4.2加強創新型導師隊伍建設
導師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決定了公共管理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教育培養工作是否能夠達到成效,同時也決定了培養的公共管理人才在實踐過程中是否具有創新能力??梢悦黠@看出,在公共管理研究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教育培養的整個過程中,導師發揮著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因此導師在研究生日常的學習與專業研究工作過程中除了必須要充分教給他們相關專業知識的基本能力之外,更為重要的是還要充分關注到對學生們創新能力與創新實踐意識的培養。導師應該不斷提升自身創新意識。導師是研究生學習與研究的重要指向標,研究生的任何學習都必定離不開導師的悉心教導,因此導師的自身綜合創新能力與專業創新實踐意識對于如何培養高創新能力的研究生也尤為重要。因此導師作為研究生的第一引路人就更應該與學生一同追求進步,相比于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提高自身自主創新能力,導師更應該不斷努力提升自身的自主創新實踐意識與自主創新能力。導師應該多多關注學術前沿動態,把最前沿的知識和成果及時傳授給學生。導師在提高自身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的同時,也需要為研究生提供一個自由創新的環境氛圍。導師需要創新教學方式。傳統的研究生教學方式已不能很好地適用于當今社會,導師需要避免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導師應該要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基礎之上,鼓勵研究生們將在書本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的實踐當之中,將專業知識變成在生活中可以使用的工具、真正變成學生自己的東西。在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對研究生進行思想上的啟發,鼓勵他們要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對于公共管理研究生來說,可以采取案例分析的教學方式,采用案例教學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
4.3改革公共管理研究生的教學課程設置
合理的課程體系更有利于公共管理研究生構建完善的知識結構,適應培養公共管理創新性人才的需要。在課程設置上可以進行相應的改革:首先,需要增加適量的實踐課程以滿足公共管理研究生的社會需求。其次,在公共管理研究生的課程中也應該包含綜合學科的課程。公共管理專業作為一門管理類的學科,未來將成為社會的管理者,對于管理者而言多方面的知識十分重要。最后,在公共管理研究生的課程選擇上可以更加彈性。從目前公共管理研究生的課程類型來看,85%以上的都屬于必修課只有少量選修課內容。增加自選課在所有課程中的比重可以幫助研究生更加有機會選擇自己心儀的課程,以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董克用.關于公共管理學科體系與專業設置的思考[J].中國行政管理,2005(11):54-56.
[2]陶冶,張世龍,于儉.重新認識熊彼得的創新理論[J].經濟論壇,2009(13):15-17.
[3]朱紅,李文利,左祖晶.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的現狀及其影響機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02):74-82.
[4]楊叔子.有志有力有物相之——兼談研究生的素質與創新能力[J].高等教育研究,2001(04):64-67.
[5]卡爾·波普爾.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增長.
[6]董澤芳,何青,張惠.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的調查與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02):1-5.
關鍵詞:慕課;微課;公共管理專業;教學應用
一、慕課、微課的應用與發展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大數據、云計算、數字校園、智慧高校、“互聯網+”等新型信息技術滲透到生活方方面面,新技術革命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對教師教學也提出了新的期盼與要求。“教育的對象是人,因應信息技術的發展,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盵1]微型視頻網絡課程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節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在線視頻課程資源。半個多世紀以前,英美等西方國家教師就注意嘗試使用主題明確、規模短小的微課授課方式,“60秒課程、一分鐘演講、一分鐘微視頻”等形式先后出現。國內學者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逐漸開始探討微課,從概念厘定、微課設計模式一直到相關的微課、慕課設計理論研究,發展勢頭較為迅猛。[2]需要指出的是,微課是針對某個小的知識點或疑問點進行講授,不是傳統課堂的濃縮,不是完整課程的局部截取。慕課在2012年發展較快,被稱為“慕課元年”。微課和慕課都有在線性、大規模性和開放性特征,差別在于微課比較短小,一般在10分鐘以內,而慕課時間則可長可短。微課教學內容短小,每堂課只針對一個知識點或一個具體問題,授課方式靈活便捷,趣味性強,是基于學生獨立自主性學習基礎上的個性化學習,是將教學因素以高度凝練的方式融合形成的短小而精悍的視頻,能夠使學生對于知識的把握和能力的提升更為精準。微、短、小是微課的外部特征,自主個性高效學習是微課的內在本質。但微課也因為其碎片化的特質而阻礙了人們對事物認識的整體性和連貫性,成為認知心理學家抨擊的對象。
二、微課、慕課的課程設計理論支撐
長期以來,人們在教育信息技術和課程融合上存在一定的誤區:“過度強調將信息技術及其產品引入課堂,卻偏偏把互聯網拒于學校和課堂大門之外;過度強調讓學生掌握完整的學科知識體系,卻忽視了網絡時代知識與學習已發生質的變化這一重要事實?!盵3]教學環境和對象的變化,增加了教學情境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這就需要教師創造性地應對各種教學情境。
1.“雙主型”教學設計理論
客觀主義教學理論和主觀主義教學設計理論相結合的“雙主型”理論,既重視教師主導地位,又兼顧學生主體地位,采用任務驅動形式,在教師創設情境和講解引導基礎上,讓學習者采取靈活多樣的實踐形式,并對活動進行觀察反思,最后習得知識并遷移應用。微課、慕課的課程特點就適宜于采用這種理論作為教學設計的理論支撐,因為它能貫穿微課設計整個過程,滲透每個操作環節和細節。知識信息憑借多種媒介免費共享,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占有者,在某種程度上,學生搜集信息和知識以及掌握的知識更新速度甚至比教師還要快和新,所以,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不再能輕易令學生信服,加之學生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面對海量的知識和開放的課堂,培養有思想、有智慧、有能力的學生,借助信息技術工具能更好解決教學問題。運用“雙主型”理論思維,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實踐操作優勢,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與學,實現“教學相長”。
2.體驗學習圈理論
體驗學習圈理論由美國大衛庫伯教授最早提出,他認為,學習是基于體驗的持續過程,包括具體體驗、反思觀察、抽象概括和行動應用四個階段,通過設計課前背景資料和習題以供思考,師生討論或學生之間討論,學習者深入思考問題進行歸納總結,最后實現學習者的知識遷移這樣一整套教學流程,為創設理想學習情境提供了指導與幫助。[4]課程設計方面,由于微課、慕課具有開放性,這就使其學習者是不確定和潛在的,要充分選取生活中的實例或往屆優秀畢業生的成功案例,拉近學習者與微課、慕課的距離,樹立“生活就是學習”的理念。內容方面,從素材、動畫、呈現形式等方面進行可視化設計,將問答式講解和課堂啟發性結合起來,要避免提供較多的輔材料,把握好兩者之間的平衡和量度。
三、公共管理專業教學的實踐
1.教師的理念與知識結構
教育工作者在互聯網環境下一定要用全新的教學觀念統籌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不能單純地以“技術+教育”的思維,認為新的教學革新只是增添一些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使學生搜集和獲得知識的途徑更便捷,這種只在形式上有新鮮感,而沒有從教學本質改變上去啟發學生學習。啟發學生探索的方式是不合時宜的,這樣的教學心態是不能解決現實教育問題的,任何情況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公共管理專業的案例教學比較貼近實際,能把復雜深奧的管理理論和實際有效結合起來,深受師生的喜愛。[5]比如,微信上有兩個點擊率較高的經典管理案例:“制度的力量”與“分粥的故事”?!爸贫鹊牧α俊敝饕侵v述18世紀末期,英國政府為了解決把犯罪的英國人統統發配到澳洲去,如何通過改變付費與監督方式來降低囚犯死亡率的故事,從最初的生命威脅、利益誘惑到最后的較低運輸死亡率,都凸顯出制度設計的魅力。這是一個制度規則的制定設計問題,不同的制度設計提高了效率,解決了社會問題,促進了社會進步。但從深處講,這就涉及體制、機制的選擇,如何把握好這個度,是一個值得教學反思的課題。
2.學生的思維與接受能力
美國哈佛大學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博士在《智力的結構》一書中指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一共包括9種智能,它們不是相互融合,而是單獨存在的,每個人之所以擁有獨具特色的個人智能,就在于這9種智能是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組合存在于每個人身上。因此,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要著重于每一個學生獨特優勢潛能的發展,做到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相統一,讓每一個學生能憑借自身優勢和挖掘自身潛能來實現個人價值,成為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并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6]傳統情況下,教師要花較多時間通過書籍、輔助教材和一些課件制作才能把一個案例展現在學生面前。但在信息化背景下,當一個案例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分分鐘就能把案例的歷史背景、知識構成、解決方案、優劣分析及影響改進等用信息化手段給查詢出來。對于教學而言,“淺入淺出為下品,淺入深入為中品,深入淺出為上品”,理想的教學狀態是復雜理論簡單化與知識傳播的享受性。[7]因此,不要過低估計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推演能力,也不要過低估計學生知識獲取和接收方式的能力。
四、結語
現代社會工作生活節奏較快,人們較難抽出大塊時間學習,碎片化的時間就需要碎片化的知識學習方式,作為傳統教學方法的有益補充,微課、慕課適應時展需要,既能進行互動交流,踐行隨時性學習和螺旋式發展的學習理念。作為教師而言,“互聯網+”背景下,要積極運用慕課、微課教學工具,積極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交流墻等互動系統和先進理念技術,拓展課程和知識的廣度、深度、參與度。同時,又不能簡單局限受制于這種方式,為教學信息化而遺忘了教育教學本質,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方式只是手段,目的還是要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高效學習以及深度學習的需要,提高教學質量,實現人才的培養。慕課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教學理念,在公共管理教學與實踐中已經得以全面運用,這是由公共管理學科的性質所決定的。首先,公共管理學科的講授內容大多屬于社會熱點問題,以慕課的形式進行教學有助于深入社會話題傳播正能量。其次,公共管理選題的課程具有公共性的特點,其盈利性較弱,所以公共管理學科要借助于慕課的學習平臺獲得頑強的生命力。[8]第三,慕課和微課有助于提升公共管理學科案例的教學效果。案例教學是公共管理學科的關鍵環節,國內諸多高校都采用政務問政、案例模擬等教學手法。慕課和微課恰恰滿足了公共管理案例教學的實踐性和操作性。同時,現代高等教育必須加大對公共管理學科的投入,更多運用慕課、微課等方式傳授公共管理學科的基本常識,這不僅有利于基本科學常識的普及,也有利于學科的長遠發展,更推動著新的講課、授課方式的不斷發展進步。
參考文獻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1.
〔關鍵詞〕公共管理;政府創新;創新過程
〔中圖分類號〕D6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187-(2014)02-0078-04
一、引言
政府創新已成為一種世界性潮流。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尤其是美國的州和地方政府,進行了“重塑政府”(Reinventing Government)的行政改革運動;英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開展了全面系統的“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運動。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也掀起了地方政府創新的熱潮。黨的十報告把“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作為我國政府在新時期實施行政改革和創新的重要目標〔1〕。
作為政治學和公共管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國外學者主要從組織、過程和擴散三種不同的研究路徑揭示政府創新的生成與擴散機理〔2〕。國內這方面的研究比較薄弱,多數是政府創新行為特征的描述和簡單的案例分析。從研究的內容和方法看,組織創新研究預先假設組織變量和政府創新之間的統計關系并進行實證檢驗〔3〕;過程創新研究把政府創新分為決策、采納和實施等不同階段,通過案例描述和歷時文本資料識別政府創新在不同階段所具有的特征〔4〕;擴散創新研究則建立組織內外部變量與政府創新采納速率之間統計關系假設,探討創新在不同政府或公共部門間的空間擴散規律,并進行實證檢驗〔5〕。
這三種不同的研究路徑,從不同側面分別解釋了政府創新形成和發展的行為特征,每種研究路徑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重點內容和理論視角,但由于政府創新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動態過程,單純以統計方法揭示各種變量和政府創新之間的關系無法深入解釋政府創新形成和發展的因果機理。要揭示政府創新形成和演變的規律,需要從動態過程的視角進一步探討政府創新的生成、發展和演化規律?;诖耍疚膰L試從創新過程的理論視角,闡釋政府創新形成和發展的路徑圖,并提出相應的政府創新培育策略。
二、政府創新過程
正如美國著名的政策科學家和政治學家約翰?W?金登(John W. Kingdom)把政策過程比喻為三條主要“政策溪流”(policy streams)的獨立或相互匯合流動〔6〕一樣,政府創新也可看作是一個政府創新思想的生成、選擇、實施和擴散的演化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政府創新就是一個公共管理者不斷尋求政府更好運作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并將其轉變為政府實際行動的過程。
圖1政府創新思想的生成及演變框架
從圖中可看出,創新思想的生成、選擇、實施和擴散是政府創新過程的重要環節。所謂政府創新思想的生成就是指公共管理者產生政府創新的新思想和新方法;政府創新思想的選擇是在不同的政府創新思想和方案中,公共管理者進行篩選和抉擇;政府創新思想的實施就是指把政府創新思想、方案或計劃轉化為政府創新的實際行動;政府創新思想的擴散就是指政府創新的新理念或新方法在不同區域或不同層級的政府及其部門之間的傳播。這些不同的環節構成了政府創新過程的復雜動態循環。
然而,生成新穎的政府創新思想僅是政府創新的第一步;只有政府能夠采納這些新穎的和有價值的創新思想,付諸行動并產生理想的實踐效果,成功的政府創新才能實現。因此,推動政府創新,需要明確政府創新路線圖,將卓越的創新思想轉化為有效的行動方案。
三、政府創新路線圖
(一)培育政府創新思想
政府創新思想的生成是公共管理者產生應對和解決公共問題的新思想、新理念或新方法。創新思想的生成是政府創新過程的起點。國際經驗表明:許多成功的政府創新案例都是源于卓越的創新思想或想法。卓越的政府創新思想需要具備新穎性和價值性。新穎性指政府形成大膽的、出奇的能有效解決公共問題的思想或想法;價值性指政府創新的思想或想法具有增進公共價值的目的。這也是政府創新和私營部門創新的本質區別。
政府創新思想既可能來自于政府機構內部,也可能來自于政府機構外部。從外源看,來自于私人部門管理實踐經驗的新公共管理已經成為全球政府創新的主流。從內源看,政府創新思想既可以由頂層的政治家和機構負責人提出,也可以源自于中層管理人員的想法,而更多的則是來自于底層和一線員工的實際經驗和創意。但無論政府創新的思想或想法來自何處,積極培育大膽的、卓越的和有價值的政府創新思想是有效推進政府創新的基礎和前提。
首先,需要充分挖掘政府內外部多元主體的創造性智慧。政府創新的思想火花源于公共管理者、公民以及政府外部合作伙伴的創造性智慧。盡管不同主體創新的動機不同,如政治家和機構負責人的創新動機可能源于解決公共危機問題的需要,而作為政府外部合作伙伴的私人機構,其創新的動機可能來自于效率的提高,但無論來自何處,如果不對這些具有公共價值性的新穎的想法或思想加以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就等于把政府創新扼殺在搖籃階段。這方面,“美國運輸安全局的創意工廠”在創新思想培育方面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經驗。2007年4月,美國運輸安全局了一個允許職員提交促進政府機構運作和流程的創意的網絡站點,到2009年1月末,職員已經在線提交了7837項創意以及69712項有關這些創意的評論,其中大約39項創意已經被美國運輸安全局所實施〔7〕。
其次,構建政府創新思想生成和發展的激勵機制。建立良好的政府創新思想生成和發展的激勵機制,有利于政府創新思想的孕育、孵化以及發展。由于官僚制和政府創新幾乎是互相排斥的,創新的思想或想法在公共領域中的采納和實現,往往面臨著一系列復雜的障礙。突破這些阻礙政府創新的防火墻,一方面需要分別從政府頂層、中間層和底層塑造有利于政府創新思想形成和發展的行動空間;另一方面也需要打破政府傳統的層級控制的桎梏,發展現代政府網絡治理的新模式。
最后,公共管理者需要發展一系列創造性的思考能力。這包括前瞻性思考能力、反復思考能力和跨界思考能力。前瞻性思考能力是對未來環境變化及對公共政策創設和制定的超前預見、超前謀劃和超前決斷的一種科學思維,它要求公共管理人員不斷學習新知識,了解新事物,掌握新信息,開闊新視野,識別環境的未來發展趨勢,尋求新的政府戰略選擇。 反復思考能力是一種自我批評和否定的能力,客觀地評估政府以往的公共政策是否還適應當前的環境,是否需要重新設計以取得更好的實踐效果。它要求公共管理人員積極應對當前反饋和現實情況并予以及時糾正??缃缢伎寄芰κ且环N跨越式學習能力。公共管理人員能跨越國家、區域以及行政部門的界限和邊界,汲取其它國家、區域以及部門有益的創新經驗和思想為自己所用,通過調整以適應本地區及本部門的實際情況,創建解決公共問題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二)優選政府創新方案
面對不同來源的政府創新思想,公共管理者需要進行有效的篩選以抉擇出卓越的政府創新思想和方案。由于這是一個涉及多元利益分配的公共決策過程,因此以增進公共價值為出發點,評估各種政府創新思想的優劣,擇優選擇政府創新方案是政府創新過程的關鍵。
首先,識別政府創新方案的公共性。一項政府創新方案的優劣程度,體現在這項政府創新方案若實施后是否能增進公共利益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增進公共價值。因為政府創新與私人部門創新相比具有本質上的不同,私人部門創新以追求效率和利潤為目的,而公共部門創新則是以實現公共價值為根本宗旨。
其次,明確政府創新方案的外部導向。政府創新可分為內部導向型創新和外部導向型創新。內部導向型創新指政府內部結構重組和流程的再造,而外部導向型創新是指政府為社會公眾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式和方法的變革。外部導向型創新是政府創新的根本目標,內部導向型創新是為外部導向型創新服務的,因為政府的基本職能是為社會提供基本公共服務。
再次,評估政府創新方案的風險程度。公共部門創新具有高度的風險性特征,因為一項公共部門創新的失敗所帶來的社會后果有時往往是災難性的,這些不良后果帶給全社會的影響范圍很廣,涉獵面極大。因此,有效評估政府創新方案的風險程度,是政府創新方案選擇過程的重要環節。
總之,經過以上的評估分析過程,綜合確定政府創新方案的優劣度,選擇最佳的政府創新方案,并形成完備的政府創新計劃。
(三)實施政府創新計劃
有效推進政府創新計劃,是實現政府創新的重要保證。如若一項政府創新計劃不能得到有效的和及時的實施,再好的政府創新思想或計劃也不能轉化為成功的政府創新結果。要實施政府創新計劃,公共管理者需要采取有效的政府創新執行策略。
第一,明確政府創新計劃的目標。政府創新計劃的目標是否明確和具體化,直接影響到政府創新計劃的有效實施。公共政策執行的研究成果表明,政府創新計劃目標的模糊性和沖突性是影響政府創新計劃實施的關鍵因素,“高模糊和高沖突”特性往往是政府創新計劃執行失敗的主要原因。因此,有效實施政府創新計劃,公共管理者需要努力降低政府創新計劃目標的模糊性和沖突性,制定明確和具體的政府創新計劃目標。
第二,爭取政府創新計劃實施的內外部支持。政府創新計劃的有效實施需要取得來自政府內外部各種力量的積極支持。政治家和高層管理者的支持和承諾在政府創新計劃的成功實施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層管理者和底層人員對政府創新計劃實施的積極支持也不容忽視,因為他們往往是一項政府創新計劃執行的目標群體和主要參與者,他們對一項政府創新計劃的理解、支持和參與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政府創新計劃的實施效果。
第三,為政府創新計劃提供充足的資源。政府創新計劃的成功實施通常需要一定的人力資源和經濟資源。對于公共部門來說,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是推動政府創新的關鍵和核心力量。新加坡政府治理創新的成功經驗之一就是持續吸納和培養一支富有創新意識的高水平的國家公務員隊伍。此外,政府創新的成功實施也需要有充足的資金支持,設立政府創新專項基金是推動政府創新實施的重要途徑。
第四,注重政府創新計劃實施的過程控制。成功的政府創新實施需要公共領導者能控制政府創新計劃的實施過程,避免政府創新實施過程中偏離其基本目標。過程控制要求公共管理者建立政府創新實施過程的監控指標并進行跟蹤分析,及時對政府創新計劃實施過程中的偏差進行糾正,以保證政府創新計劃基本目標的實現。
第五,讓創新成為政府的日常實踐準則。政府創新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它在實施過程中往往會遇到許多阻力和障礙。我國地方政府創新的實踐表明,有約三分之一的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的獲獎項目,在實施幾年之后,已經處于停滯狀態甚至名存實亡。要使持續創新成為政府的DNA,一是需要政府把創新作為自身行動的核心價值和組織使命;二是打造政府創新行動的制度空間,將創新嵌入政府的日常實踐,使創新真正成為政府的慣例。
第六,積極推進政府合作創新。通過創建協調性機構,例如跨部門的委員會或公私伙伴關系進行跨組織的合作創新已經成為政府創新發展的新趨勢。政府跨組織的合作創新包括政府間的合作、政府部門間的合作以及政府和非政府部門的合作,合作創新可以發揮不同政府和部門、非政府組織之間各自的優勢,彌補各自的缺陷,以更好地為社會公眾提供公共服務。
(四)推廣政府創新經驗
與私人部門創新不同,政府創新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只有政府創新實現了共享,才能更廣泛地增進社會公共利益。要在更大范圍內實現政府創新的公共價值,需要公共管理人員積極地推廣成功的政府創新實踐或經驗。
首先,認真總結典型的政府創新成功經驗。政府創新是一項新的政府運作思想或方法的嘗試,往往需要先期的甚至多次的試點或試驗。當政府創新試點或試驗取得進展時,公共管理者需要及時總結政府創新試點的經驗或失敗的教訓,并進一步分析其推廣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其次,做好宣傳推廣工作。成功的政府創新實踐需要在更大的范圍內傳播和擴散,才能使全社會能真正分享政府創新的成果。政府創新的宣傳推廣工作需要做到三點:一是要取得高層的支持,利用高層的推力;二是利用學術界和媒體的力量,大力宣傳成功的政府創新活動的經驗,形成政府創新經驗共享和學習的氣候;三是借助廣大群眾和民間組織的力量,用適當的方式促進本地政府接受別人的創新實踐和成果。
最后,促進政府創新的本土化。政府創新很大一部分不是自身獨創,而是復制或采納現有其它國家或地區政府創新的實踐做法。但簡單的復制或模仿有可能由于不適應當地的環境而失敗。一些政府創新在某些國家或地區獲得成功并不必然意味著這些創新在其它國家或地區同樣會成功。這需要公共管理者認真分析和研究特定政府創新在其它國家、地區或部門的可遷移性,認真研究本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進行政府創新的本土化重構,使政府創新適應當時當地的環境。
〔參考文獻〕
〔1〕趙強. 如何推進政府創新〔J〕. 群眾,2013,(5):73-75.
〔2〕Wolfe, Richard, A.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review, critique and suggested research direct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994,31(3):pp.405-431.
〔3〕Berry, Frances Stokes, and William D. Berry. State lottery adoptions as policy innovations: An event history analysis 〔J〕.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90,84: pp.395-415.
〔4〕Damanpour, Faribroz.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 meta-analysis of effects of determinants and moderato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1,(34): pp.555-590.
〔5〕Damanpour, Fariborz, and Schneider Marguerite.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on and innovation adoption in public organizations: assessing the role of managers 〔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008,(19):pp.495-522.
關鍵詞:“三三制”教改;公共管理類人才;人才培養模式;南京大學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應用型人才培養已成為高校教育的主要內容。當前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創新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是必然選擇。
一、南京大學“三三制”教改及對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的推動
1. 南京大學“三三制”本科教學改革
2009年秋季學期,南京大學在全國率先面向全校所有本科生推出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為突破口的新一輪全方位本科教學改革。改革主要是要給予學生充分的選擇權,為學生自主構建課程模塊和知識體系搭建平臺,拓寬學生成才途徑,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能動性,促使其變被動教育為主動學習。
“三三制”人才培養體系以個性化、全方位、全覆蓋、內生性為特點,將本科培養過程劃分為“大類培養”、“專業培養”、“多元培養”三個階段和“專業學術”、“交叉復合”、“就業創業”三條發展路徑,使全校本科生有機會自主選擇專業、課程和發展路徑,進而實現多樣化發展。大類培養階段重點通過實施通識教育促進學生人文與科學素養的全面發展;專業培養階段著力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多元培養階段保障學生自主選擇專業學術、交叉復合、就業創業三條發展路徑,實現個性化成長。
2. 南京大學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的再定位
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按照南京大學創建“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世界一流大學的戰略目標要求,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遵循“四個融通”的人才培養新思路:學科建設與本科教學融通、通識教學與個性化培養融通、拓寬基礎與強化實踐融通、學會學習與學會做人融通,努力形成富有特色的本科教學體系,培養具有國際聲譽和影響力的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
根據南京大學總體發展思路與本科生培養目標,公共管理類本科生的培養目標定位為:通過本科階段的學習,將具有良好的素質并掌握公共管理基礎知識,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寬闊的國際視野,獨立的科研能力,強烈的創新意識和一定的創新能力,能適應我國科學研究、教育事業和經濟建設的需要,成為公共管理領域的創新和領軍人才。
二、公共管理類學生分流制度與課程體系改革
南京大學公共管理類學生在一年級第二學期末,需要由大類培養階段向專業培養階段轉換,因而涉及專業分流。
1. 公共管理類學生分流制度
公共管理類學生的分流制度如下:(1)專業分流時間。在一年級第二學期末將公共管理類學生進行分流,分流出行政管理和勞動與社會保障兩個專業。(2)專業分流方法。第一,尊重學生自主選擇,同時通過組織師生交流、安排學習導師等方式結合學生的興趣、志向,做好學生的分流指導和咨詢工作。第二,為了學院各專業平衡發展,在學生自主選擇專業志愿的基礎上,學院依據學生意愿進行學生專業的調劑。(3)建立公共管理類學生最低準入專業標準。鼓勵其他學院各專業類同學按最低標準準入。
2. 公共管理類準入和準出課程體系
南京大學“三三制”本科教改的課程體系主要由相互聯系的三大模塊組成,即通識通修課程模塊、學科專業課程模塊、開放選修課程模塊。
在此整體課程體系設置下,由各專業按學校統一要求自行制定專業準入和準出標準。在達到“專業準出標準”的前提下,學生根據院系“多元培養分流機制”自主選擇個性化課程模塊,在完成所有應修學分并滿足其畢業條件后準予畢業。
(1)行政管理專業
準入課程:“公共管理導論”、“社會學原理”、“政治學原理”、“公共政策基礎”、“國際政治學”、“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
準入標準:第一,第二學期結束時,完成通識通修類課程31個學分。第二,本院學生第二學期結束時須完成6門專業準入課程的學習,取得相應的13個學分。第三,外院系申請準入的學生在第二學期結束時至少取得6個準入課程學分(在“公共管理導論”、“社會學原理”、“政治學原理”、“公共政策基礎”、“國際政治學課程”、“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中選學)。
準出課程:“經濟學原理”、“公共行政學”、“社會保障概論”、“憲法學”、“組織行為學”、“公務員制度”、“公共經濟學”、“公共財政與預算管理”、“行政法”、“行政倫理學”、“人力資源管理”、“公共政策分析”。
準出標準:第一,完成通識通修類課程53個學分;第二,完成6門準入課程、12門專業準出課程的學習,取得相應的46個學分。
(2)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
準入課程:“公共管理導論”、“社會學原理”、“政治學原理”、“公共政策基礎”、“國際政治學”、“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
準入標準:第一,第二學期結束時,完成通識通修類課程31個學分。第二,本院學生第二學期結束時須完成6門專業準入課程的學習,取得相應的13個學分。第三,外院系申請準入的學生在第二學期結束時至少取得6個準入課程學分(在“公共管理導論”、“社會學原理”、“政治學原理”、“公共政策基礎”、“國際政治學課程”、“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中選學)。
準出課程:“經濟學原理”、“公共行政學”、“社會保障概論”、“憲法學”、“社會保障國際比較”、“職業生涯與薪酬管理”、“保險精算”、“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社會保障基金管理”、“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社會政策”、“統計學”、“公共經濟學”、“社會調查方法與數據分析”。
準出標準:第一,完成通識通修類課程53個學分;第二,完成6門準入課程的學習,14門專業準出課程的學習,取得相應的51個學分。
三、專業學術型人才培養
1. 通過本科生創新項目提高專業學術型人才的培養
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是本科生個人或團隊,在導師指導下,自主完成課題的設計和實施、數據處理與分析、報告撰寫、成果(學術)交流等工作。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的實施注重的是“研究過程”而非“研究成果”,旨在通過組織本科生參加訓練,使其體驗和了解科學研究整體過程,感知“作為科研工作者的頂峰體驗”,從而激發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實現個性化培養目標。
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按照“公開立項、自由申報、擇優資助、規范管理”的程序,重點資助思路新穎、目標明確、具有創新性和探索性、研究方案及技術路線可行、實施條件可靠的項目。公共管理類創新訓練項目主要來源于“教師課題”和“學生自選課題”兩種類型。每位同學在校期間可以主持或參與一項創新項目。學校每年組織一次大學生創新項目訓練項目申報。
例如:有一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學生,在了解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孟加拉國經濟學教授尤努斯基(Muhammad Yunus)開創的小額信貸而創立的格萊珉銀行等社會企業之后,對中國的小額貸款公司非常感興趣,因而以此為題申請了大學創新訓練項目。綜合多年的實施情況來看,經過公共管理類創新項目訓練的學生,由于有前期初步的研究訓練,通常畢業論得都比較有深度。從畢業去向上看,有的同學繼續在國內攻讀研究生,有的選擇出國留學深造。從在本校繼續讀研的同學的情況看,創新項目訓練確實有較好的專業訓練效果。
2. 通過境內外交換學習提高專業學術型人才的培養
在學校層面上,每學期會遴選優秀本科生赴境外簽約學校交換學習,同時,C9聯盟學生交換項目、長三角地區高校學生交換項目也是學生可以選擇的。隨著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與境外高校相關學院交流合作的不斷增多,每年一些優秀的公共管理類學生被遴選出來赴境外交換學習。從近年境外交換學生的跟蹤調查發現,交換學習的經歷拓寬了他們的學術視野,增強了他們專業學習的興趣。從他們的畢業去向看,幾乎所有有過交換生經歷的學生,都選擇了繼續學習深造,其中有不少是去境外相關院校留學讀研。而從留在本校讀研的同學情況看,他們的專業學習興趣相對比較深厚一些,有的甚至在課后自發組織興趣小組,討論共同感興趣的專業學術問題。
3. 通過“以專業主流知識為導向”課程改革來提高專業學術型人才的培養
以行政管理專業為例,專業基礎課程重在講述人類政治文明的智慧成果,搭建合格公民所需的制度、歷史與國情背景;專業核心課程遵循公共行政專業主義的內在要求,聚焦在公共倫理、公共責任等價值系列和公共政策、公共組織行為等知識系列;專業實務課程突出政府運作以及公共議事規則訓練,形成了宏觀視野與專業內核雙軌并重的課程結構體系。和原有的課程設置比較,刪除了過去因人設置、內容陳舊的多門課程,開出了“公共財政與預算管理”、“政府與企業關系導論”、“城市與社區治理”、“數字化政務信息管理”、“民意調查與民意分析”、“地方政治與治理案例分析”等多門新課;還改造和新開了“中國政府改革與發展”、“中國公共政策分析”、“中國公共服務模式與績效評估”等高年級研討課,提高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匹配程度。
四、交叉復合型人才培養
1. 通過交叉課程學習培養交叉復合型人才
交叉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途徑是多方面的。對一部分學生而言,通過交叉復合性課程的學習是其中一條重要途徑。比如學校和學院每年都會組織教師給學生開設交叉復合型課程,讓全校學生或本院學生可以學習與本專業相關的復合型課程。另外,學校還通過開放學生選課的所有權限,讓學生跨學科、跨專業、跨院系廣泛選課,拓寬自己的學科視野、專業視角,增強知識底蘊,避免過分局限于本學科、專業知識領域而缺乏交叉融合等綜合性創新能力的缺陷。
在公共管理類交叉復合型人才培養上,形成了“注重方法訓練、體察實踐環節”的教學改革理念。改革以前的教學過程理論灌輸多、方法訓練少、實踐環節弱,人才培養的能力取向沒有受到重視。改革以后,通過課堂方法論訓練和課外實習來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以行政管理專業為例,將方法類課程從原先的兩門擴充為四門,并且鼓勵教師將課堂變為師生共同研討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載體;在保留原有教學實踐基地的同時,按照新的人才培養目標,順應公共管理改革的趨勢,繼續完善省、市、街道等各層級的教學研究和實務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外拓展機會。與此同時,有計劃地安排實際部門人員參與授課,打通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壁壘,擴大教學信息源。教學改革強化了學生對專業角色和職業情境的認同。
2. 通過跨專業的系統學習培養交叉復合型人才
跨專業的系統學習,是走第二專業證書、雙學位證書、主輔修證書等學習發展路徑,也是培養交叉復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徑。交叉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第二條路徑就是要面對那些積極上進的學生,系統學習另一專業知識的機會。隨著對大學環境中的逐漸適應和廣泛了解,他們可能覺得自己現在的專業未必是自己的最大興趣,也有可能發現掌握另一個專業的知識可以增強自己未來的競爭力,還有可能覺得自己學習能力比較強,可以在同樣的時間內多學一個專業的課程等等。
比如有的學生,在學習行政管理專業的同時,通過系統學習,取得了法學專業的本科學位,這會使得他與單純學習行政管理專業的學生,在法律基礎等方面有著很大不同;有的學生,在學習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同時,選修了商學院的會計學專業,這不僅拓寬了其知識面,讓其了解企業的運作與基礎狀況,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其更好地從事勞動人事與工資薪酬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當然,還有的學生,在學習公共管理類專業課程的同時,還系統學習了工商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這樣有助于知識的融會貫通,更好地理解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務理論,未來還可能會有自己的集成創新。
五、就業創業型人才培養
1. 就業創業課及其對就業創業型人才培養
就業創業型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相關課程的學習與實習訓練。學校一方面在課程體系建設的時候,有意識地開設相關課程,另一方面則是多部門聯動,組織豐富的就業創業教育第二課堂活動,目前已經發展為創業課程、創業競賽、創業訓練、創業講座與創業實踐“五位一體”的創業教育模式。
南京大學公共管理類的就業創業課程體系還在探索建設之中。目前主要還是在學校組織建設的就業創業課程體系延伸出來,其中包括創業融資、一些行業性創業課程。公共管理類創業教育課程,主要還是仿真模擬性的,有的通過設計軟件程序來模擬行政管理體系,有的模擬企業的勞動人事與社會保障工作程序,等等。通過這些課程學習與仿真模擬訓練,為學生就業創業提供一個近似的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