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3 09:15: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校教育心理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字:思政課;教育心理學;如何運用
前言:現如今,國內的高等院校都以德智體美勞多方面發展為教學理念,為實現學生的綜合能力的提升,而高校思政課作為學生思想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要加強關注。當前社會節奏發展飛快,大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前已經受到多元文化潮流的影響,使得大學生的價值觀沒有確立清楚,所以采取教育心理學才增加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教育心理學的定義
教育心理學也是屬于心理學的一種,教育心理學的內容主要是研究學習和教授在教學環境中會發生的基本心理規律。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和教學環境這是教育心理學的內容,老師和學生是組成教學心理學的人物。很多的古今的思想家對教育心理學都十分重視,認為成功離不開心靈的強大,而教育心理學會提升人類的心理素質。
教育心理學現如今試用在高等院校思政課,主要用來研究思政課上心理對于人類行為的影響,在思政課教學中,使用教育心理學能夠更好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從而也能更好的知曉學生的思想動態,使得在了解學生的過程中發現自身的不足,使其能夠更好的完善教學模式,妥善,準確的使用教育心理學,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水平就不會跟不上時代的發展。
二、思政課中教育心理學實施的意義
全球化時代的來臨,民眾的思想也逐漸開放起來,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碰撞勢必會影響到高等院校學生的價值觀,外來文化的由于其新奇性會在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所以,教育機構要密切關注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態,不要任其發展,加以適當的引導,才能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結構和素質。
教育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創新,教育心理學的加入對于高校思政課的提升有著很大的幫助,教育工作在教學中通過教育心理學的運用會發現本身存在的不足,從而彌補自身教學結構的不足。在教學中要利用感覺、思想、記憶、想法的心理方面的知識,使得思政課更加豐富,更加立體,更能夠激發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提高高校工作的教學思路。
教育心理學能夠在教學中拉進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減少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隔閡。高等院校的大學生大部分都應經成年,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也有一定的叛逆心理,教師在教師與生活中沒有揣摩到學生的心理,非常影響到師生關系的惡化,而教育心理學對于減少師生之間的代溝有著非常重要的幫助。首先,教育心理學能夠更好的了解學生的思想整體,這就等于間接了解了學生的動向,增加了對于學生的理解,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就有了很好的依據,提高了思政教育工作的針對性。
三、教育心理學如何運用
對于高校思政課,教育心理學的加入會使其開展的更加順利,但是如何運用使其加入到其中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首先,最關鍵的還是情感,做任何一項工作如果不投入感情,做出來的成果也會離完美差一點,非常的缺少的創造性。這就表明要在思政課的教學中注重情感教學的投入,使學生能夠從情感上更加的熱愛這一課程。還有就是依據科學的教學理論,高校思政課在加入教育心理學后雖然會改善,但是還是有很多的不足之處,所以,要在實踐中不斷的改善完善優化,制作出一套科學的教學流程。
其次,可以通過談話的方式了解學生現階段的心理狀態,在談話中,教師可以適當給予鼓勵,不光是學習成績方面,這樣也非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換位思考,學生的實際情況分析問題,增加教育工作成果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最后,針對學生的主動性也要參與到其中進來,學生要正面自己的問題,不要不接受有缺點的自己,也要欣賞自己的優點。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要積極的發言,展示自己的風采,通過發言也可以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加強自律能力,在沒有別人監督的情況下,自己要監督自己,養成良好的習慣。這些寶貴的品質對其一生都會有幫助。
四、結束語
[關鍵詞]高校 學生 求職壓力 心理誤區 對策
[作者簡介]陳秀珍(1976- ),女,福建福清人,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工作處,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心理學。(海南 ???571127)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23-0098-02
由于當前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大學生面臨的求職壓力也越來越沉重。從大學生自身來看,當今的大學生大部分來自獨生子女家庭,從小就習慣了眾星捧月,成長之路一直順風順水,因此在面對巨大的求職壓力時,不是手足無措,就是陷入巨大的失落和恐慌之中,極易出現心理問題。大學生如果出現心理問題,不僅會使自己失去自信、產生極度悲觀的情緒,還可能影響正常的社會生活和經濟秩序。因此,要重視求職壓力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并及時給予指導。
一、求職壓力下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是社會變革的產物
1.高校分配體制的變革將大學生推進了市場。20世紀90年代之前,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統一分配制度。在這種高度集中的國家分配制度影響下,大學生在國家的統一安排下進入不同的企業或者事業單位,就業相對穩定,競爭壓力較小。90年代中期開始,由國家統一分配的就業體制被打破,用人單位和畢業生開始實行“雙向選擇”,大學生具有自由選擇職業的權利,用人單位有自由選擇人才的權利,學校承擔推薦的職責,國家不做過多干預。自此我國高校畢業生開始走向市場,而市場經濟也開始登上引導就業市場發展的舞臺。高校分配體制的變革將大學生推進了市場,
2.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增加了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成為人才配置的關鍵因素,要求大學生必須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市場對人才的要求逐漸提高。大學生除了在某一專業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良好的實踐能力之外,還要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了解其他專業的基本知識。有些高校未能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培養出來的學生在畢業后不能對口就業;有些高校雖然進行了專業調整,但培養出來的學生崗位勝任能力不強,也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
同時,大學生就業市場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近年來,由于高校不斷擴招,大學生人數成倍增長,大學畢業生數量急劇上升,人才供應遠遠超出了市場需求,大學生就業市場進入賣方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此外,大學生所學專業是否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不同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的差異以及國有企業的改革等都對大學生就業產生了嚴重影響。以上這些都加重了大學生的就業壓力。
二、求職壓力下的大學生心理誤區
1.大學生求職表現出嚴重的功利化色彩。大學生在選擇職業的過程中,往往表現出十分明顯的功利化色彩。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總是過于關注那些效益好、社會影響較為良好的職業,總是向往經濟發展水平高、生活條件和環境條件優越的工作環境。一項權威調查顯示,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更傾向于外資、合資企業,其次是事業單位、國企,最不愿意去小規模的民營企業或者剛剛起步的企業。大學生最向往的城市一般為經濟較發達或者東南沿海的一線大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以及廣州等。
即將進入社會的大學畢業生往往經歷了十幾年的寒窗苦讀,他們迫切希望找到理想的工作,拿到可觀的報酬,從而回報自己的父母和家庭。這本來是一件相當正常的事情,但是大學生如果就業期望過高,就會陷入心理誤區。這是因為環境優越且待遇優厚的工作崗位數量有限,不可能滿足每一位大學生的要求;同時,由于大學生在知識水平以及專業技能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同樣的職位不一定適合每一位畢業生。
2.大學生求職具有很強的依賴性。一些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不能正確對待目標選擇,不敢積極面對求職競爭,總是依賴于親友、老師或者學校等的幫助。之所以在求職過程中產生一定的依賴心理,主要是因為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一直受到家人和親友等的幫助,面臨突如其來的求職壓力時,他們只能選擇依賴他人。他們的生活環境較為單純、簡單,只限于處理與老師和同學的關系,因此他們更希望得到家人和老師的幫助。如果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認真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這是一種值得提倡的做法,可是如果大學生將職業選擇權全部交與他人,這是完全錯誤的,會使大學生形成一定的等靠心理,如果不徹底消除這種依賴心理,不但不利于學生就業,同時也對社會的穩定埋下隱患。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一定要培養大學生積極進取、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勇氣。
3.大學生求職容易受情緒波動的影響。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情緒容易出現波動,主要表現為不安、焦慮以及抑郁等不健康的心理狀態。針對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情緒狀態,研究人員做過一項專門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面對就業壓力普遍表現出一定的抑郁和焦慮心理,而且遠遠高于普通人的心理水平。從總體來看,男生的焦慮水平比女生略低,而抑郁水平要比女生高。大學生之所以出現心理情緒異常,不僅是因為當前激烈的就業競爭,也是由當代大學生自信心不足、抗壓能力不高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大學生的焦慮和抑郁情緒會嚴重影響他們的思維能力,使他們不敢積極面對社會、害怕交際,這非常不利于大學生在選擇職業的過程中表達自我、更全面地展示自我,因此必然會影響他們對職業的選擇。
4.大學生求職表現出十分明顯的從眾傾向。大學生求職時往往具有從眾傾向,這主要是由于大學生沒有準確認識自身的實際狀況,如專業認識、發展前景、職業興趣和追求以及綜合能力和專業技能等,因而在選擇職業時會有盲目的從眾心理??吹剿讼肴パ睾0l達城市,馬上認為自己也應該去沿海發達城市;看到他人選擇時下比較流行的金融行業和計算機行業,馬上認為自己也應該在這些領域選擇職位。擁有從眾心理的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往往對他人的選擇給予特別的關注,卻很少考慮自己的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也不太關注自己的興趣、愛好等。在實際求職過程中,這一類大學生一般會更容易遭受挫折,無法牢牢抓住稍縱即逝的就業機會。
三、構建新形勢下的教育心理體系
1.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首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就業觀。高校要重視對大學生進行相關教育,使大學生能夠正確處理國家需要與個人意愿之間的關系,當二者發生矛盾的時候,個人意愿要服從國家的需要。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能夠認識到自身的優勢和劣勢,盡可能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大學生的職業期望不能不切實際,應該適當進行調整,使之符合市場需求。
其次,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增強就業競爭力。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既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專業技能素質,也包括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循序漸進地完成。大學生不但要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還要掌握有一定深度的專業知識。除此之外,大學生的視野也要開闊,廣泛涉獵其他學科的知識。另外,自大學生入學第一天起,高校就要培養他們的就業意識,并且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制定多個具體目標,以提升其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
最后,高校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并針對大學生就業開展各種心理教育活動。大學生之所以在求職壓力下產生心理誤區,與其自身社會閱歷低、知識結構單一以及心理抗壓能力較差等原因分不開。因此,高校要針對學生就業開展指導工作,不僅向學生宣傳就業政策,通過多種渠道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就業信息,還要培養他們的就業技能和面試技巧,提高他們對職業選擇的認識等。高校也可以針對這一問題開展心理測試活動,使大學生對自己形成客觀認識,準確了解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2.引導大學生客觀認識自己和評價自己。大學生首先必須要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在求職過程中找準自己的定位,從而順利實現就業。大學生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主要從三方面來進行:
第一,自我反省。當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出現矛盾和問題時,一定要準確認識自我,并對自我做出客觀評價,如弄清楚自己的興趣愛好是什么,哪一行業領域是自己所擅長的,自己的性格特征是什么樣的,未來應該制定出什么樣的職業規劃等。大學生只有冷靜客觀地評析自己,對自己形成準確的認識,才能在求職過程中占據有利地位。
第二,社會比較。人是生活在一定社會下的群體,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因此,大學生在對自我進行評價之前,一定要選好參照物,即評價尺度和評價標準。大學生可以通過與社會其他人員的比較來辯證地認識自我,可以根據社會其他成員對自己的看法和建議來進行自我評價,也可以通過參加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來形成對自己的準確認識。
第三,心理測試。為了準確對自我做出評價,大學生可以借助于心理教師的幫助,選擇相關測量表進行心理測驗,然后通過分析這些測量結果來形成對自己的準確認識,在準確認識的基礎上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職業,避免在求職過程中走彎路。
3.引導大學生進行心理調節。針對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表現出的心理問題,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來進行調節:
第一,情緒轉化法。大學生求職受挫后,可能會產生難以控制的不良情緒,如果任由其發展,就會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因此,大學生要學會轉化情緒,通過參與其他活動,轉移視線,減少不良情緒的危害,如積極參加課外興趣小組、與同伴一起去野外郊游等。
第二,情緒宣泄法。大學生求職受挫之后,不能將不良情緒埋在心底,應該學會把這種不良情緒宣泄出去。因為不良情緒在心底壓得時間越長,對人體產生的不利影響越大,所以大學生應該學會進行自我宣泄,比如找自己的好朋友傾訴,也可以參加爬山、騎車等體育活動。
第三,心理暗示法。盡管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可能會遇到挫折,但還是要不斷對自己進行心理暗示,相信自己的能力,增強自信心,這樣才能以更大的熱情投入求職活動中。
第四,自我安慰法。大學生求職屢受挫折時,一定要學會自我調整,安慰自己不要過高地要求自己,這樣能夠使自己盡快接受求職失敗的現實,并從失敗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大學生就業難是當前備受社會關注的一個問題。在沉重的就業壓力下,大學生難免會出現各種心理誤區。高校必須予以重視,加強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相應的職業指導,幫助學生順利就業,從而也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馮嵐.大學生就業難的心理分析及對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文科版,2006(1).
[2]李貞濤,閆榮雙.論新形勢下高校就業心理指導體系的構建[J].青少年研究,2007(2).
[3]丁歆,王華敏.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及其調適探析[J].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2).
[4]劉燕.大學生擇業心理障礙及其調適[J].社會研究,2005(4).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時期;高校;教育心理學;發展;對策
前言
在后現代主義時期,高校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會對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發展起到積極引導作用,而傳統的高校教育心理學已經不能滿足現如今學生對知識探索的需求,也同樣無法適應我國高校教育行業的發展?,F代教育理念擁有多方面的教學優勢,其可以將教育心理學教學中的多種信息進行綜合處理,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將較難理解的知識直觀展現,使教育心理學變得更加生動。因此,應將現代教育理念充分有效的應用在高校教育心理學教學中,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對學生進行教育心理學知識的講授,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加深對教育心理學知識的理解,進而提高學生對教育心理學知識理解能力,優化學習體驗,促進教育心理學的發展。
一、現代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學發展中的作用
1.現代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后現代主義時期高校教育心理學已經成為教學中尤為重要的一門學科,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教育心理學的選擇性,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而強化學生對教育心理學的學習興趣。高校教育心理應不斷拓展延伸,發揮出教育心理學的實際作用,但由于教育心理學知識較為抽象,且難點較多,加大了學生對教育心理學知識的理解難度。同時,大多數學生覺得教育心理學知識枯燥乏味,導致學生缺乏對教育心理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可利用現代教育理念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2.現代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學發展中的意義隨著當前時代科技的不斷發展,教育體系也在向著信息化的方向轉變。高校教育心理學區別于其他學科,不僅需要讓學生理解教育心理學知識,還需要以現代化觀念與心理學理論為目標對學生進行培養。在高校教育心理學發展中,運用現代教育理念進行教學,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教師可以利用現代教育理念提高學生的教育心理學綜合能力,打破傳統教育心理學學習壁壘,使學生可以通過多現代教學技術將所學知識具體化,進而提高學生的教育心理學學習興趣。同時,教師應為學生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現代教育理念進行教學,從而提高學生課堂活躍度,深教育心理學學習水平,使學生可以將教育心理學知識有效應用在日后的學習生活中。
二、心理學評估標準的構建
1.建立自我評價體系自我評價體系的構建是高校教育心理學發展的標志性之一,在當前階段,教育心理學以自我評價為根本,因此應不斷提高心理學評估標準,使自我評價體系從根本改變當前教育心理學的“片面性”,進而提高教育心理學對高校學生的自我評價作用。自我評價體系的構建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應發揮出自我評價體系的實際作用,以監督機制為主體部分,其次,應完善自我評價體系中互評要素,通過實施互評使學生認識到目前自身心理發展狀況,以此提高高校教育心理學發展價值。心理學評價體系的構建是高校完善教育心理學的基礎,其不僅可以產生積極的推動性作用,還可充分體現出教育心理學在當前后現代主義時期的發展特點。
2.使心理評估標準合理化心理評估標準合理化主要以教育心理學發展為基礎,使整體評估過程及評估對象合理化。高校教育心理學評估主要針對學生內心意識及能力進行全面評估,并通過教育心理學進行合理引導,使學生可以從內心進行轉變。同時,心理評估標準化應突出評價過程中監督機制的作用,激發評價個體自身的潛在動能,進而使教育心理學評估價值不斷提高。評估標準合理化是當前心理學評價創新發展的基礎,也是心理學評估標準轉變的基礎,因此高校應以合理化不斷完善心理評估標準,為高校教育心理學發展提供保障,進而促進高校教育心理學的創新發展。心理評估標準合理化提高了評價價值,并且為高校后現代教育心理學發展提供基礎,使高校教育心理學滿足自身發展要求。
三、后現代主義時期高校教育心理學的發展現狀
1.教育心理學教師現狀在當前后現代主義時期,多數教師都是以理論知識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因此導致教師在教學中忽視了對學生教育心理學實踐能力的培養。雖然教育心理學內容在教學中有所滲透,但大多實踐教學不夠規范,這樣的問題嚴重影響了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同時,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多數是以講授的形式為學生授課,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處于被動狀態,使學生無法對教育心理學充分認知。因此,若不創新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途徑,將無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2.知識儲備不足在當前的教育心理學中,應將橫縱向知識穿插,加快知識的更新速度。但就目前情況來看,部分高校教師的教育心理學知識儲備不足,且教齡偏低,導致無法深化教學內容,降低了教育心理學質量。同時,教育心理學知識較為復雜,教師如果缺少知識儲備很難將知識生動形象的展現出來,這樣的情況導致學生在學習知識時只能憑空想象。在當前后現代主義時期,教師應將現代化教學理念應用在教育心理學中,改變傳統培養模式,使教育心理學更加多元化,使學生可以借由現代化教學設備及網絡設備生動的學習所需知識,進而促進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同時,部分高校的教師在教育心理學教學中態度消極,單純以教科書的內容作為培養目標,導致教育心理學無法發展創新。
3.引導程度不高現階段教師的教學方式制約了教育心理學的發展,使得教育心理學知識無法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獨立的理解模式,再加上教師的引導程度不高,使得學生對教育心理學的理解無法深化,從而導致學生綜合能力下降。如長此以往的持續下去,學生就會對教育心理學失去興趣,無法有效培養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教師應提高自身引導能力,引導學生進行教育心理學深度學習,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改變學生當前學習方式,進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學不斷發展。
四、后現代主義時期高校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對策
1.整合教育心理學框架,明確培養目標高校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實際需求出發,使教育心理學能夠切實發揮出實際效益。高校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是為了滿足現今社會需求,只有不斷創新高校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高校才能在當前后現代時期立足。因此,在制定高校教育心理學的發展目標時應加強能力培養,整合教育心理學整體框架,設置個性化發展目標,進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能夠充分發揮出實際作用。高校在整合教育心理學框架時,必須以當前后現代時期的實際需求為基礎,從高校及社會的整體需求出發,準確把握當前時代中教育心理學發展的具體需求,并進行相關的調研,將調研信息加以收集,以用來研究當前高校教育心理學發展應具有哪些必要條件,進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學的發展目標變得更加明確。
2.健全高校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制度在當前后現代主義時期,高校教育心理學應不斷完善發展制度,使心理學發展制度健全,這也是高校教育心理學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在當前整體教學中,健全教育心理學發展制度十分重要,高校在培養教師授課能力的同時也要使整體發展工作變得具有秩序性、客觀性,從而對學生產生良好的約束。在健全發展制度中應對傳統的教育心理學發展制度進行深化改革,進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制度得到有效優化。同時,高校相關人員應結合實際情況完善教育心理學發展制度,使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能夠符合實際需求。在健全制度時也應聽取學生的意見,將學生的意見有效的融入到心理學發展制度中,使學生心理得到滿足,進而為高校教育心理學創新發展提供推動力。
五、結束語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學生管理;思想教育
一、引言
在2008年首屆高校輔導員工作創新論壇上,對高校輔導員的工作提出了最新的要求和標準:思想上要開放化;方法上要多樣化;能力上要專業化;態度上要人性化?!八幕钡奶岢?,使得教育心理學在輔導員的工作中的重要性顯現的日益明顯。
二、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第一,動機理論。任何人的舉動都有一個原始的出發點,人們將這個出發點稱之為“動機”。大學生的熱情在高考結束后已經消失殆盡,在這個時候,如果提供給學生一個學習動機,就會很好地改善大學生的消極玩樂心理。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學習引導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輔導員的關心和支持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大學生的學習動機,推動大學生建立最新的學習目標、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社會動機培養和成就動機培養是現今培養大學生學習動機的主要途徑。經過對教育心理學案例的研究發現,大學生學習動機的的強弱決定著大學生是否能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第二,遷移理論。大學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大學生從學生生涯更好地過渡到社會實踐生涯中,這個過程就是遷移的過程。高校輔導員如果能在這一遷移過程中給大學生提供相應的指導,就會在大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上起積極作用。
三、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運用教育心理學方法的意義
第一,有利于輔導員工作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當代高校學管工作中,為了更好地開展學生工作,輔導員靈活運用心理學知識引導教育學生具有重要意義。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互聯網的出現,學生的思想和心理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各種各樣的信息影響,這些信息有時會跟中國的傳統文化形成強烈的反差,因此很多大學生都會根據自己的想法來思考做事,且不計后果。所以現在的高校輔導員要在以前的方法上突破創新,做到審時度勢、做到與時俱進。那么在高校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過程中,[2]利用教育心理學的相關方法來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溝通引導就顯得無比重要。第二,有利于增強學生管理工作的科學性。在對學生進行管理時,高校輔導員運用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知識,不但可以讓學生得到心理疏導,還能對他們的學習起到幫助。因為教育心理學提供的疏導方法可以增強學管工作的科學性,可以提高管理的實際效果。在人們自主開展學生工作時,無論處理任何問題都可以行之有效地運用心理學知識,不單單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輔助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變學生對事物的看法,從而端正三觀。第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當學生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碰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會去跟輔導員交流溝通。這就要求輔導員必須蹲下來傾聽學生的心聲,并且適時地運用教育心理學方法,多傾聽,切重點,示理解,努力讓學生豁然開朗,調整狀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生活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樂趣、生活情趣?,F在屢見高校大學生因為心理問題而出現的各種自殘自殺等憾事新聞,足見教育心理學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重要性。
四、教育心理學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
第一,促進班級的管理更好地進行。輔導員在對班級進行管理時,適當地制定一些學生管理守則、制定班級目標、建立班級學分獎懲機制等班級動力系統。在這種動力系統下,學生會自覺地對自己的行為動作有考量,如遵守班級制度、配合班級管理等。在一個集體下,學生行為動作的出發點往往會跟從大流,這是由學生不愿在集體中被當作“異類”的社會心理決定的。所以,在班級管理中,還可以從此方面出發,建立健全學生榜樣激勵機制,充分發揮榜樣對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方面的積極作用。第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依據激勵理論,學生的管理工作要從提高學生需要層次、規范學生學習行為、設立合理的學習目標這三個方面出發,以激勵學生學習動機為核心。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需求就越多,在此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人的主觀需要是動機形成的決定因素,所以對學生進行誘導,轉變其在滿足主觀需要時的行為態度,促進學生對學習的態度,強化其學習的動機,提高學習質量。第三,通過心理暗示增強心理素質。輔導員在對學生進行管理時,要重視學生心理素質的增強,提高個人情緒管理的能力,提高其思想道德修養。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確地對學生進行指導。通過心理問卷調查掌控學生的心理動向;通過心理模擬實驗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在日常的交流談話中,將一些積極的事例或者人生道理暗示給學生。有時心理暗示的作用會大于傳統的談話灌輸。第四,平等交流。在大學生活中,以寢室或有共同利益的學生組成的小團體是非常常見的。但也與一些人游離在這些團體之外,孤身一人在大學的校園里行走。此時,輔導員應該與那些游離與群體之外的學生進行心靈間的交流,打破學生的心理防備,換位思考理解學生,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好學生交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提出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心理學;情感教育;高等教育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對學生價值觀念與思維模式進行塑造。在教育工作中,教師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案,對學生的思想進行引導,使其以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對社會現象與自身行為進行定位,并且通過思想的感知與重塑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在課程內容上,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可以分為靜態教育與動態教育兩個部分。靜態教育中,將思想的正確性與指導性作為核心。學生通過對靜態理論知識的學習,掌握思想內涵與思維方式,才能對自身的認知空間造成影響,并為價值觀與世界觀的優化提供基礎動力。[1]這種靜態的思想理論學習,也是基礎性的內容,是保證學生掌握扎實的思想政治課程的關鍵。動態教育中,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對于學生實踐行動的指導,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思想內容的分析與總結,有針對性地歸納出具體的實踐目標與措施,以此保證思想理論與實踐方法的統一,真正使學生在“學”與“做”的過程中,將思想政治教學課程中的思想內容轉化為實際能力,避免“喊口號”等形式主義的產生。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教學評價;改革
受西方心理學理論以及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我國的大學教育心理學在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手段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問題,阻礙了大學教育心理學課程的發展與進步。以下,筆者結合當前我國大學教育心理學教學,分析當前高校教育心理學課程在教育教學上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從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評價手段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議。
一、當前高校教育心理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與教學材料方面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的教育心理學教材主要有兩種傾向,其中一種主要強調的是為實際應用服務;另一種則是側重于對心理學基礎理論知識的研究。對我國過去的心理學課程研究進程進行探究不難發現,以往在我國高等教育中采用的心理學課程材料主要傾向于上述第一種,即強調的是以教育實際為根本出發點,研究側重點在于研究心理學教育過程中的各種心理現象和規律。所以教育心理學教科書在編撰過程中,主要從學習知識和技術能力、道德教育、審美教育以及學科教學、個體差異等角度出發進行教材內容組織。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導致我國的教育心理學學術價值和主體價值在某種程度上被忽視,從而成為為其他學科教學服務的一種附庸。近十年,西方心理學經歷了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在其輻射影響下,各種心理學教育理論和思想開始傳入我國,對我國的教育心理學課程產生巨大影響。特別是認知心理學的引入,影響了我國一大批教育心理學家。這些教育心理學家急于讓人們重新關注并重視心理學這一課程,同時又能突出心理學課程的科學特性,急于求成、過猶不及,又將教育心理學課程引入了一個教學“怪圈”,也就是過分強調心理學的學理價值,專注實驗室研究結果,而主觀或客觀上忽略心理學課程對教學實際的輔助作用。至此,我國的教育心理學經歷了從“中化”走向“西化”的發展階段。在教育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二者發生碰撞時,二者之間的共性又完全被顯現,如二者采用的教材都是以陳述性知識的表征與獲得程序性知識的表征與獲得等內容為核心。正是由于教育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二者之間在教材內容上呈現出太多的重復性和交叉性,我國的教育心理學發展在方向選擇上搖擺不定,阻礙了我國教育心理學課程的健康長遠發展。
(二)教學和評估方面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教育心理學課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采取的教學方式主要是教師主講、學生聽講。盡管在一定程度上,這種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教育心理學課程教學,其內容也涵蓋以學生為主的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等思想理論,包含合作學習和探究教學等主題,但教學實質仍是“滿堂灌”“一家言”。這樣的教學方式,這樣的知識傳輸,不僅達不到教育教學目的,也不利于學生運用心理學知識指導自身進行有效學習。除此之外,教育心理學采取的教學評估和評價方式也亟待改革。以往的教育心理學課程考試主要采取筆試的形式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考核,這種“紙上談兵”的考核方法主要檢驗的是學生對心理學概念、理論等的記憶與理解,觸及不到教育心理學教學的初衷和本質,同時學生在讀、寫、背、記、考等一系列程序化的學習動作中,“會考不會用”“考前背,考后忘”等現象成為常態。這點與當前社會要求的大學生能夠靈活地使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有能力去創造新的知識這一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如何有效調整教育心理學課程結構與教學內容
上述我們提到當前我國大學教育心理學在課程結構、教學內容以及評估方式上等都存在明顯的問題,那么,如何有效地調整我國大學的教育心理學課程結構與教學內容,才能讓其更加科學、客觀地體現當前我國教育心理學學科的發展水平,彰顯學科獨立的主體價值和學術價值,同時又能行之有效地為實際運用服務,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呢?對此,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結構體系不斷優化
眾所周知,教育心理學是一門以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規律以及學習條件的科學,教學主要內容有心理發展與教育、學習理論和教學、分類學習心理、教學心理與教師等等。由這些心理學課程的基本內容構成了教育心理學的結構體系,其中的各項內容各有側重,比如,在“心理發展與教育”部分,主要側重的是對皮亞杰、埃里克森、維果斯基等人的心理發展理論進行學習,而“分類學習心理”部分則側重研究心理學知識結構、技能形成、學習策略、解決問題、社會規范和道德等的學習過程和促進條件。
(二)理論觀點及時更新
當前,主流的教育心理學傾向是以強調學生為中心的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重視培養學生獨立建構知識的能力,同時強調將“教學材料”轉變為“學習材料”。為了反映這一轉變,應當及時地對教材或者其他材料中已有的知識理論和觀點進行補充和更新,以使其適應當前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比如,目前的教育心理學的主流強調的是以學生為本,因此就有必要在“心理發展與教育”“學習理論和教學”部分以學生為中心內容進行強化,包括對皮亞杰、埃里克森、維果斯基等的心理發展理論中闡述教育意義的內容進行更新、補充和再闡述。為了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就需要先對學習的本質、過程和條件有一個全面的把握。對此,就需要對認知學習理論、人本學習理論以及建構學習理論等內容進行及時補充和更新,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和了解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密切關系以及教育心理學的應用前景等。對“學生”和“學習”概念進行詳細解構,促進學生掌握扎實的教育心理學理論。
(三)注重對學生應用實踐的指導
教育心理學研究是為教學和學習服務,旨在通過心理學研究,解決在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一連串問題,提高教學和學習質量。所以,在大學教育心理學課程教學中,必須突出體現教育心理學學科的實踐導向作用,將動機激發、知識建構、學習策略、技能形成等等內容,作為教育心理學教學和學習的主體。比如,筆者在“動機激發”中,根據行為強化理論實施獎懲手段,根據期望——價值理論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根據目標理論調整教學架構,并通過這些與成就動機理論相關的理論有效地激發學習動機。
三、對教育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手段與評價方式進行改革
針對教育心理學這樣一門理論與實踐交叉的學科,我們應當結合不同的教學主題,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手段實施改革。
(一)提倡教師講授與學生討論相結合
與其他學科不同,大學教育心理學這門學科理論性很強,其中概念性內容在課程教學中占據十分大的比重。針對概念,應當以教師講授為主。但在此基礎上也要有所轉變,特別是要積極發動學生廣泛參與,將課上得生動有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在自我講授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對心理學理論進行討論和質疑,增強學生學學教育心理學課程的興趣,并最終通過興趣引導,促使其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識與技能,同時將這些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的問題中去。
(二)開展小組合作與探究
上面我們提到,大學教育心理學這門課程研究的主體對象就是學生,研究與討論的問題都與學生實際密切相關。因此,教師在教授這門課程時,應當注意引導學生運用現有的學習和生活經驗,主動探究和運用知識。同時,在發動學生個體探究的基礎上,也要重視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促進學生之間的討論和交流,進而加深學生對主體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對選題的深刻理解并且靈活地使用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以及人際溝通能力。
(三)課堂觀察和案例分析相結合
學習教育心理學的目的是運用,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我們通常會安排實地聽課和觀摩錄像,選擇典型課堂教學視頻或者教學錄像讓學生觀察,或者帶領學生實地聽課,要求他們將觀察和分析的結果,以案例分析報告的形式提交。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和鍛煉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分析教學優劣的能力,幫助他們形成理論聯系實際的思維,最終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鼓勵學生閱讀高水平的文獻
此外,還可以通過高水平的文獻閱讀方法,鼓勵學生獨立地閱讀文獻,獨立地積累數據,尤其是嘗試與教育心理學相關的英文文獻。在學生自主完成文獻閱讀之后,教師可以適當地布置一些任務,比如,讀書筆記,或者是設計調查問卷等,鼓勵他們積極地進行交流與研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五)采取多樣化評價手段
最后,在對大學教育心理學這門課程進行學習成果評估中,也應當采取多樣化的評估方式,摒棄傳統教學模式下以“分數高低論英雄”的評價方式,倡導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比如將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論文的撰寫質量,實踐活動完成的實際情況,以及創新能力等等,與結業考試一齊,作為結業考核的重要指標,徹底擺脫“一張試卷定終身”這一落后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活學知識、樂學知識。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對于大學教育心理學這門課程的建構與改革,任重而道遠,需要廣大教育心理學學者和教師的共同推進才有可能實現。未來,希望與各位同仁一道,共同推動教育心理學課程取得新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大順.高師院校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J].河西學院學報,2009,(4).
[2]國云玲.主體性創新性主動性師范性——關于教育心理學教學改革的嘗試與思考[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5,(1).
[3]高磊,江克斌,邵飛,金廣謙.基于SPOC平臺的鋼結構課程教學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6,(1).
[4]甘懷敏.微課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改革中面臨的挑戰[J].瘋狂英語,2016,(1).
[5]張艷君.積極心理學下的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及教學改革分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3).
[6]張海.“微波技術與天線”課程多媒體教學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6,(15).
[7]蔡莉莎,吳恒玉.基于翻轉課堂的單片機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16,(1).
[8]苗斌.淺談基于“互聯網+”的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方式[J].內江科技.2016,(3).
[9]陳剛.如何增強教師參與教學改革的能力[J].青年教師,2006,(12).
[10]強化學校裝備建設助力課程教學改革[J].教育與裝備研究,2016,(4).
根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培養目標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課程特點,我們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課程目標的建構應體現出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
(一)社會發展目標
社會發展目標是社會期望在課程目標中的具體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課程的社會發展目標是與思想政治教育碩士專業的培養目標相一致的。其培養目標為:培養黨政工作管理干部和學生工作管理干部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因此,要求學生不僅要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本專業系統的專業知識,能夠運用的立場、觀點較好地解決實際問題,還要在理論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講授與傳播方面具備獨立工作的能力和較強的社會實踐基礎,成為能夠在高校從事科研、教學工作的高層次專門人才。
(二)學科知識目標
學科知識目標是課程目標實現的載體。學科知識目標會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課程要求上,具體表現為:要求研究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有較為全面、系統的了解,能夠基本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理論知識,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歷史經驗,比較系統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研究方法,充分認識心理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發展動態,提高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理論認識。
(三)心理發展目標
心理發展目標是課程目標的核心。具體表現為:在認知發展領域,能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運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運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理論方法從事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教學和實際工作的能力;在情感領域,能夠具有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強烈的事業心,形成較高水平的專業態度和專業價值觀;在行為領域,具備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能夠運用心理學原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運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理論與方法解決現實問題。
二、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課程內容的思考
課程內容是課程改革的載體,課程內容的選擇直接影響著課程改革的質量。以往我國研究生教育的課程內容常常難以處理好研究生課程與本科生課程的差異,過于關注課程內容的知識完整性與學科基礎性,導致研究生課程成為本科生課程的簡單延續,在注重知識傳授的過程中,弱化了研究生課程的學科探索與科研訓練的功能;與此相反,有些學校則忽視研究生課程建設,以和科研立項代替課程學習,或以協助導師完成課題研究、翻譯外文資料等作為課程內容,忽視了研究生課程的學科理論深化的作用。針對當前研究生教育在課程內容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根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培養目標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課程特點,我們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課程內容的建構,一要充分反映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成果,特別是國內外最新的相關研究成果;二要堅持科學性、系統性的原則。圍繞這一指導思想,在確定具體課程內容時,要有針對性地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課程內容既要突出理論研究的重點問題,又要遵循學科知識結構的內在邏輯性;其次,課程內容的選擇要體現專業培養目標,突出學科特色;最后,教學大綱和教材的編寫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態度和精神。
三、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課程教學方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