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3 09:15: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現在的發展趨勢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中國農業;機械自動化;解決措施
引 言:
現在,我國還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主要依靠的力量是手工勞動,但是正需要把這樣的模式轉變為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模式,用先進的科技水平來代替手工勞動,這也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后的一種要求,希望能夠產生更高的生產效率,降低勞動強度。
一、農業機械化自動化的作用
隨著經濟水平和科學水平的不斷發展,服務產業在我國農村中尋找了大量的青年才干。正因為這樣,現在農村中留下的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員主要是婦女和老人。但是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這種現象只會持續增加而不會減少。農業生產的完成要能夠達到及時、按量的標準,主要依靠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生產效率問題,還有一方面是盡量減少勞動強度和勞動量。因此農業的自動化和機械化就能夠很好的和這個目標進行結合?,F在,在農業的水位采集、糧食烘干濕度的在線測定和溫度控制等方面都已經成功的運用到了傳感技術,并且在收割機上面安裝這種傳感器還可以計算出作物的產量?,F在,在蔬菜的嫁接中也運用到了機器人這項技術,所以實現農業的機械化和自動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國內外農業機械自動化的發展狀況
1.外國的農業自動化情況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外國的農業也出現了驚人的進步,國外的農業機械設計朝著更加快速、高效率和舒適的道路發展。自動化和機械化在農業中的運用在國外已經很普遍了,一些有名的企業把有關的農業技術包括自動控制、全球定位、信息處理和激光、傳感技術等先進的科技運用到農業機械中去。比如一種農用激光平地機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激光調平傳感微機處理技術,通過一次平面的作業,就可以成形,并且其操作的精度也十分高。美國約翰?迪爾公司曾經生產過一種水稻聯合收割機就是用了精準的操作系統。這個系統可以提供很多數據信息,包括作物的產量、濕度、待收獲作物的產量和收貨量等信息,還可以準確的測試出糧食升降機最上面谷物的流量和實際的作物產量等數據,對于一些主要裝置,比如分離裝置、割臺升降、割臺傾斜、滾筒轉速以及停車制動安全等裝置能夠實施有效的監控和監測。這個機械還裝有全球定位系統和定位信號,從而能夠及時和第一時間找到機器的位置。
2.在中國農業中運用的自控技術
因為歷史、思想以及科技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國傳統農業機械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比較大,已經不能適應我國的科技水平和農業的發展。所以,長時間以來,自動化的觀念漸漸的深入人心,把自動化更好的運用到農業中也成為人們現在主要研究的問題之一。比如,在傳統的農業技術中運用計算機技術、微處理技術、傳感和檢測技術、信息處理技術,使其各種技術進行一個很好的結合,可以很好的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我國農業相關部門結合了一些地區的農業自動化的例子,比如在臺灣出現的農業生產自動化、畜牧業自動化、漁業自動化和農產品自動化等技術的開發和使用情況,與此同時也吸取了外國在農業技術方面的經驗和例子,例如在英國運用施肥機進行施肥,利用施肥的動力情況來測試肥料的具體使用情況。這些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事例使得我國農業機械自動化的發展更上一層樓,也得到了更加全面的發展,以便最后找到一條適合我國農業發展的道路。
3.農業機械自動化發展中的不足
現在中國的農業是趨向自動化的進程,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還是有很多的問題存在。第一,我國的自動化機械設備為了更好的實現某個效用或者實現改善整體作業的發展,對于傳統的農用機械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沖擊,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整改和重新組合,因為功效的增加使得機械也變得更加復雜,這對于機械的制造和修理就造成了困難。在科技層面,想要使我國的農業實現精準化還需要一個過程,機械和GPS、計算機的整合和傳感技術等都需要以硬件的標準化為基礎,但是在這方面我國還需要進行深入的探討。在市場經濟中,機械和農產品生產模式之間的協調性比較差,并且我國很多農用機械主要是依靠外國的技術,沒有完全獨立出來,而且市場上面的農用產品的質量和性能也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證。
4.農業機械自動化采用階梯式的發展模式
農業機械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進程,會在沖破種種困難之后,不斷的進行嘗試和實驗,最后取得勝利。但是現在的農業生產水平和條件有限,所以現在的農業機械自動化應該采取階梯式的模式,漸漸的進行更為深入的探討。
三、我國農業機械自動化的發展趨勢
首要,要從農業發展的實際水平出發,考慮農業現在的水平和技術條件,從而更好的提高效率、節省能源,加強安全性等標準,對于不同自動化模式所產生的效用要采取正確的態度,再進行有選擇的自動化模式,按照階梯性的模式來推進農業的進程。
1.農用傳感器和控制系統的研發
在進行農業機械自動化控制的時候所遇到的主要阻礙是農產品的生產、流通和加工的過程,其中缺少能夠準確、快速、沒有破壞性的評價農作物或者是農產品的具體生長狀況和活動的傳感器,因此要研究出在正常條件下能夠精準的測試出農作物的生長狀況和活動的傳感器,尤其是能夠運用到田間和培養液中的農作物,它的研究和開發對于工廠化和設施化作物來說都是很重要的。而且,認真分析傳感器所傳達出來的數據信息也是很有必要的。
2.觀念的轉變
為了更好的提升農業機械自動化的操作性能和工作性能,一般是改善機械的結構來實現這一目的。但是,其機械也會變得更為復雜,價格高且修理比較麻煩。所以為了更好的解決問題,要從農業生產的對象出發,研發出合適而又經濟的自動化機械。比如,因為小規模的農戶對于生產的需求,把原來大型的農業器械轉化為價位稍低、多功能的自動化機械。
四、總結
農業機械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改善農民生活品質的重要保障,農業的機械化,改變了過去的農業耕作模式,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向著可持續的生態農業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趙俊修.淺析我國農業機械自動化發展現狀及其制約因素[J]機電信息;2011(10)
[2]黃盛杰;季紅霞.我國農業機械自動化發展現狀及趨勢[J].江蘇農機化.2012(07)
關鍵詞:農業經濟;經濟管理;現狀;發展趨勢
雖然說我國是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國家,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當中占據著主體的地位。但是我國的農業經濟相比較于工業經濟來說發展起步的時間是比較晚的,從我國改革開放的全面實行之后,我國的農業經濟才取到了快速的發展,尤其是現在我國的新農村政策的全面推進,黨和國家對于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的投入也是越來越多,使得我國的農業經濟向著健康穩定的方向進行發展。但是在我國的農業發展過程當中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的,這對我國農業經濟的健康穩步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主要問題就是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方面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這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急需進行解決以及改善的問題。
一、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
1.農業經濟管理的方法與經濟發展不相符合。隨著現在我國經濟以及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得到了十分有效的建立以及實施。但是現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卻沒有及時的進行改革以及更新,也就導致了現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與現在我國的經濟體制是不相符合的,這也就在一定的程度上導致了現在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收到了一定的制約以及限制。不科學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使得我國農業經濟管理方法的有效展示收到了極大的制約,同時也嚴重的影響了現在農業經濟的發展以及提高?,F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當中存在的問題是非常多的,但是其中農業經濟管理體制與現行的國家經濟體制的不協調是最為明顯的一個問題,急需進行解決。
2.對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不足。農業一直都是我國的主要產業,并且一直都是受到我國政府的高度關注的。為了能夠更好的發展我國的農業,我國政府針對農業出臺并且實施了很多的制度,并且也出臺了相關的文件,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明確的提出了要求以及相關的只是,這也為我國的農業經濟的發展樹立了堅強的后盾。但是在現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的實踐過程當中,很多的農業經濟管理問題都沒有得到應該有的重視,很多的經濟管理制度的執行度是完全不夠的,這也就導致了農業經濟管理的優化效果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再就是我國的相關部門對于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這一點主要就是體現在管理工作者的思想落后,并且在執行力度上也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在我國的農業經濟進行發展的同時,相關的管理工作人員的自身素質也是需要進行相關的提升的。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對于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對于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忽視,是會直接的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質量產生影響的。
二、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趨勢
隨著現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的不斷的發展,帶動了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的不斷發展,在現在的經濟形勢之下,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趨勢主要有這以下幾個方面。
1.構建新型的農產品銷售體系。為了能夠更好的幫助農民進行農產品的銷售,提高農民的收入,我們在農業經濟管理當中需要構建一個新型的農產品銷售體系。現在筆者針對新型農產品銷售體系的目標以及如何實現目標進行簡要的介紹。新型農產品營銷體系的主要目標有三個,那就是高效、安全有序以及充分滿足顧客的需求。想要實現這三個目標,新型農產品營銷體系就應該具有著六個方面的基本特征。第一個就是營銷主體的規模化以及組織化,第二個方面是交易方式的現代化,第三個方面是批發市場的功能齊全,第四個方面是物流配送系統的高效率,第五個是以連鎖超市為主體的零售業態,第六個是交易行為以及市場秩序的標準規范化。
2.信息化應用更加的廣泛。隨著現在計算機信息技術的不斷的發展以及進步,計算機信息技術已經逐漸的對各個行業的傳統工作模式進行了改變。為了適應時代的潮流,我們應該努力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這樣有助于對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進行推動?,F在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當中信息化的規模在進行著不斷的擴大,信息化已經開始逐漸的向著我國農業經濟當中的各個環節進行滲透。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發展對于農業技術成果向農業生產力的轉變有著非常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會對農業經濟的發展以及提高農民的經濟效益有著很大的幫助。推行農業經濟管理有助提高現在農業管理的水平,所以說現在我國的相關部門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對于農業管理人員的信息化水平進行相應的提高,這樣能夠有效的提高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工作效率。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對于收集以及整理農業生產以及農業科研等多方面的信息都是能夠提供便利的。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是提高我國農業經濟的有效手段,也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促進農業可以的開發以及利用。
3.農民合作社的改進。農民合作社就是把農村當中的農民聯合起來,這樣能夠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對于生產成本以及交易費用都能夠起到相應的節省的作用,并且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農民市場談判地位以及抵御風險的能力,所以說為了能夠更好的進行農業經濟管理,我們需要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相應的改革以及發展。通過相關的研究,筆者得出農民合作社當中的人力因素、制度因素、物質因素、商譽因素以及關系因素與合作社的發展是有著正相關的關系的,并且對于農民合作社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其中商譽因素以及物質因素對于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是有著更大的影響的。人力因素主要就是有社長的文化程度、擔任社長的年數以及是否生產大戶決定。制度因素則是由農民合作社當中的機構設置、會議記錄、公開財務運營以及盈余分配等相關的情況進行決定的。物質因素有農民合作社的辦公場所、服務設施以及注冊資金來決定。商譽因素則主要由農民合作社的注冊商標以及相關的名牌產品和綠色認證等決定。關系因素則是由農民合作社與政府當中的相關部門以及村里的組織關系來決定的。通過對以上關系的分析,筆者針對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提出了幾點建議。加大對于社長等相關人員的培訓,提高社長的專業技能以及自身的經營管理能力。對于合作社當中的組織機構衱利潤分配等都是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合理的制定,需要做到讓每一戶農戶滿意。對農民合作社當中的物質資源進行適當的增加,提高農民合作社的盈利能力以及自身的服務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當中的支柱產業,隨著現在我國經濟以及社會的不斷的發展,我國的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也是十分迅速的,但是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卻無法滿足高速發展的農業經濟,本文主要就是介紹了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以及未來發展的趨勢。
參考文獻:
[1]薛敏.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5,06:218.
[2]于果,馬秉南,董潔.淺談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J].品牌(下半月),2015,06:12.
[3]樸香玉,崔洙男.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27:266.
[4]谷尚菊.農業經濟管理現狀與發展趨勢漫談[J].農民致富之友,2015,18:28.
[5]譚智杰.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與趨勢[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5,42:12-13.
關鍵詞:我國農業;發展現狀;發展趨勢
當今,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對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要求更為緊迫,科學認識和把握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及趨勢并積極應對,對于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1我國農業發展現狀
1.1規模經營困難,食品安全岌岌可危
據國外經驗,經濟發展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傳統生產部門的剩余勞動力轉移任務已基本完成,社會勞動力供給開始出現短缺。然而,我國情況與此完全相反。今后,我國經濟將步入工業化中期階段,但農業部門勞動力仍將大量剩余,農業經營規模不但不能擴大而且還將繼續萎縮。其后果,一是嚴重抑制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農業生產者的收入增長緩慢甚至下降,勞動者對農業生產的積極性相應降低。二是阻止農產品商品量增長。三是很難改變小塊分割的制度,農業生產率較低。此外,化肥、農藥、農膜、種子、機械等生產資料的價格都普遍上漲,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成本。為減少生產成本,提高生產率,許多情況下采取化學手段對農作物進行催熟等,從而使得食品安全問題岌岌可危。
1.2農業資源不斷減少,水資源缺乏及污染嚴重
我國人多地少是顯而易見的基本國情,小規模家庭經營格局有繼續長期存在的客觀基礎,從而極大地限制了各種技術手段的運用和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國農業技術在整體上仍相當落后,大多數地區仍然沿用傳統精耕細作技術,機械化水平低,勞動生產率不高,化肥使用品種及數量不當,優良品種推廣面積有限。水資源缺乏及污染嚴重問題,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同時,人口與環境配置不協調,造成對環境的巨大壓力,也成為農業發展的瓶頸。
1.3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已不再適應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
一方面,現在的農業生產中過度使用化肥、農藥造成土地板結、野生動物減少,不能維持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如今,人們生活質量的普遍提高,使得多數人對“綠色有機”食品的需求呼聲日益高漲。另一方面,工作崗位日益飽和,加之文化程度的限制,許多人被閑置在家從事農業發展。使得“低門檻”的農業發展工作長期得不到有效發展。
2我國農業發展的趨勢
我國人口基數大,農業人口眾多,目前雖已基本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但為了全面解決全民糧食問題,我國仍需調整農業發展現狀,使得農業出現良好發展趨勢。
2.1改變農業經營方式,探索基因農業
如今,中國農村依舊是小塊分割制度,農業生產分散、規模小,一家一戶的農民很難應對自然和市場風險,不僅浪費資源,不好管理而且效益不高?!叭舾臑榇髩K承包方式,實行農業產業化,不僅好管理,提高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將資金、技術、人才和信息等優勢與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相結合,形成利益共同體,有效解決了這一矛盾,才能使一部分人徹底從農業中解脫出來專心從事其他行業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這就需要人才的投入和國家的支持,這是一個必要的前提?!?0世紀末以來,糧食產量增長放緩,化肥、農藥用量猛增,土壤、水質等農業生態環境早已不堪重負,第一次綠色革命也名存實亡,食品安全問題亟待解決。”而轉基因技術正是“第二次綠色革命”的先驅之一,可有效化解此危機。
2.2重視海洋農業,注重新能源開發
海洋農業是一種利用海洋這一巨大的資源寶庫,發展以海洋捕撈、海洋養殖為重點的新型農業。目前,我國海洋農牧化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尚處于初級階段,我們要打造“海洋農場”、“海洋牧場”、“海洋林場”,開發海洋生物資源。21世紀海洋農業將獲長足發展,“海洋牧場”、“藍色革命”和“海水農業”是三個重要的發展方向。21世紀是能源的時代,新能源(NE)又稱非常規能源,指傳統能源之外的各種能源形式,剛開始開發利用或正在積極研究、有待推廣的能源,如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生物質能和核聚變能等。如今,常規能源基本以非可再生能源為主,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氣,這些能源越用越少,將來必有枯竭的一天。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現有能源供給越來越緊張,這要求我們必須開發新能源。新能源大部分都是清潔能源,代替一部分常規能源可以減少環境污染。要提前打算,開發新能源來代替這些常規能源。我國農村每年會產生大量的可再生能源———作物秸稈。而現在許多地方對秸稈的處理是在地里焚燒,這極大浪費了資源,又造成了環境污染。如果可以將這些秸稈利用起來,必將解決21世紀的最大問題———能源。
2.3推廣生態農業,開發觀光旅游農業
改革開放伊始,國外生態農業思想傳入中國并在學術界迅速傳播開來。受西方影響,中國也陸續有人提出“生態農業”的設想。當前,我國的生態農業模式主要有:生態村、生態牧場、庭院生態農業、生態漁場、基塘生態農業等。我國遼闊的地域和多種多樣的景觀,豐富的物種和氣候資源構成了我國生態資源的多種多樣性,所有這些條件都為推廣和發展生態農業提供了優勢。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將不斷得到深化。觀光旅游農業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旅游業,是指用來滿足旅游者觀光需求的農業?!拔覈挠^光農業是在20世紀80、90年代才興起的,其類型有:教育農園、休閑農場、市民農園、觀光農園等,在青島等地區就有很多類似的莊園,包括藍莓、葡萄、草莓等在內的新型田園?!彪S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們需要層次的提升,集生態文明與經濟效益于一體的觀光旅游農業將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趨勢。在這個趨勢下,我們一定會提前實現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
作者:李佳雪 單位:寧波大學
參考文獻
[1]萬寶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7.
[2]林卿,張俊飚.生態文明視域中的農業綠色發展[M].北京:中國時政經濟出版社,2012.
[3]黃文秀.農業自然資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4]丁德章.當前我國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思考[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03,10(4):25-28.
[5]韓?。袊r村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新階段與新思路[J].中國農村經濟,1999(5):4-11.
[關鍵詞] 棉花育種 山東省 現狀 發展趨勢
現代農業經濟得以快速發展的基礎在于品種優良。隨著現代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培育能力的加強,我國山東等地區推廣的具有良好的生物學特性和經濟特性的新品種棉花,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對我國的棉花良種培育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
一、山東棉花良種培育的現狀
山東作為我國棉花生產大省,一直以來都把棉花良種的引進、培育、繁殖和推廣工作作為首要任務,不斷進行優良品種的更換,并每次都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棉花的生產,改進品質。山東省棉花良種培育歷來都秉承高產優質為核心,育種技術突飛猛進,充分發揮了其在農業生產上的作用。
1.棉花良種品質的改觀
山東等地區棉花產量不斷增加,但由于國內原棉品質不過關,與國際棉纖維水平之間的距離比較大,導致各個棉花生產大省出現大量囤積。根據調查可知,我國原棉質量水平還處在國際中等水平,僅能滿足我國目前紡織業的需求,纖維長度勉強能夠滿足中支中高支紡織的要求。
2.棉花抗蟲育種的狀況
在棉花抗病育種方面,包括山東省在內的其他主產棉花區主要對棉花兩大檢疫性病害——黃、枯萎病開展育種工作。隨著抗病育種技術的成熟,大批抗枯萎病品種得以成功培育,使得抗枯萎病的問題全面解決??裹S萎病育種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研究出最早的一批耐黃萎病品種,遼棉1、2號,之后相繼培育出中棉12和陜1155。隨著我國在這方面得不斷研究發展,育種方法和水平都取得了重大成果,一些新品種的綜合水平不斷提高,部分抗病品種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3.棉花品種抗性狀況
實現棉花持續增產的基本保證在于其品種的抗逆性。抗枯萎品種的培育基本上達到了標準水平,但對黃萎病暫時還沒有康黃萎病品種出現,近年來的研究在抗棉鈴蟲品種方面已經攻破,但在抗紅蜘蛛、盲蝽蟓及蚜蟲方面還有待提高。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是制約我省及其他產區棉花生產一種大因素,對于這類自然逆境抗耐性的成果不明顯,導致棉花產量損失較為嚴重。所以,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為確保棉花產量,必須提高棉花品種各個方面的抗性。
二、山東棉花良種培育的發展
自中國加入WTO之后,國際市場對我國棉花品質育種水平提出更好要求。國內各棉花重產區也相繼制定出詳細的育種目標,并隨之展開了各項工作。另外,隨著枯萎病的擴大蔓延,在規劃過程中,確定不同級別的抗性育種指南尤其是對康黃萎病指標更為重要。根據山東等地區多年來的實踐結果,現在的抗病品種產量比常規品種和耐病品種低百分之十之多,由此可見,兼顧抗性品種的話,必然導致產量的降低,所以,在制定目標計劃時,首先要考慮到選擇培育不同抗性品種,使得增產效益最大化。
棉花良種育種成功與否,關鍵在于是否擁有優異的棉花種質資源,忽略對品種資源的研究,將對棉花育種帶來災難性的后果。育種的物質基礎就是種質,伴隨著育種技術的突飛猛進,對育種目標的形狀要求越來越高,各個棉花重產區都十分重視棉花優良種質的創新、開發、利用,廣泛收集育種需要和棉花生產的各種優異原材料,不斷擴大品種資源的收集范圍,研究不同種類棉種的抗黃萎病、抗棉鈴蟲、抗旱堿以及高纖維等種質,豐富棉花遺傳基因,擴大其變異源,建立廣泛的基群體,使之成為中長期棉花育種的基因庫。在棉花良種資源鑒定的前提下,更進一步的鑒定其遺傳規律和生理變化規律,對各項資源做出綜合評估,選出具有優良基因的品種,另外,利用各種先進的技術創造育種需要的各種優異新種質,包括生物工程、雜交、輻射等。此外,新抗旱抗洪源、抗蟲源等基因原材料的注入也是擴展種質的重要內容。
綜合國內外主要棉花生產區,棉花育種途徑總共可以分為兩大類:利用雜種優勢;選育優良品種,其方法也可以歸納成兩種:選擇變異;創造變異。原始的雜交方法主要是單交、復交、回交,隨著技術的發展進步,現代已經發展為階梯式雜交,互選互交、聚合雜交、相互修飾回交等一系列新進的方法,并通過這類方法可以培育出一批高質量的多抗品種。創造變異的方法從雜交到外源基因的導入、輻射技術和基因轉化發展非常迅速。選擇變異包括集團選擇、系譜選擇、系統選擇、室內鑒定、室外鑒定(田間鑒定)等多元選擇技術,但都建立在豐富的實踐經驗之上。
三、總結
文章簡述了棉花良種培育研究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強調在棉花育種過程中,必須加強基礎研究,做好棉花種質資源的收集和處理工作,提高棉花育種技術水平,增加育種的科技含量,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棉花良品育種的優勢。
參考文獻
[1] 喻樹迅,范術麗.我國棉花遺傳育種進展與展望[J].棉花學報,2003,15(2):120~124
[2] 謝德意.我國棉花品質的現狀與對策[J].河南農業科學,2000(6):15~17
關鍵詞:水資源現狀 發展趨勢 可持續利用
一、世界水資源及其發展趨勢
地球上水的儲量很大,但淡水只占2.5%,其中易供人類使用的淡水不足1%。據專家最新估計,全球陸地上可更新的淡水資源約42.75萬億m3,其中易于使用的約12.5~14.5萬億m3。按1995年人口統計,全球人均淡水資源約7450 m3,其中易于使用的淡水人均約2180 ~2440 m3??梢?,地球上的淡水資源是有限的。
水的需求隨人口和經濟發展而迅速增長。從1940-1990年,在50年時間內,全球總用水量增加了4倍。1995年全球用水總量已達36000億m3,人均 用水628 m3,約占易用淡水資源量的27~30%。
水資源在地球上的分布是很不均勻的,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據聯合國調查,全球約有4.6億人生活在用水高度緊張的國家或地區內,還有1/4人口即將面臨嚴重用水緊張的局面。
自從1977年在阿根廷的馬德普拉塔召開的第一次聯合國水資源大會以來,水資源已成為世界性的熱點問題。目前已有26個聯合國機構參與與水有關的事務。近幾年有數以百計的水問題國際會議召開。其中影響較大的會議有: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和發展峰會;1997年在摩洛哥馬拉喀什第一次世界水論壇;1998年巴黎水與可持續發展國際會議;2000年海牙第二次世界水論壇等。聯合國環境署在2002年的《全球環境展望》上指出,“目前全球一半的河流水量大幅減少或被嚴重污染,世界上80個國家或占全球40%的人口嚴重缺水。如果這一趨勢得不到遏制今后30年內,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將面臨水荒”。在2002年南非召開的可持續發展世界高峰會議上,全體代表一致通過將水危機列為未來十年人類面臨的最嚴重挑戰之一。
在國際會議和聯合國有關機構的組織推動下,世界各國的水資源工作有了較大的進展。在全球范圍內開展了水資源評價活動。對水資源的評價方法進行了理論探討和實驗研究。在水資源規劃研究中,由于競爭性用水問題的突出,導致了投資競爭,水資源在地區間、部門間和多目標用水間的合理分配問題已成為缺水地區在發展進程中諸矛盾的焦點,因而各國開始致力于流域和區域的規劃研究。
自80年代以來,水質與水環境惡化趨勢加劇,已威脅到人群健康,水環境問題成為研究熱點,各國制定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質標準,建立了河流、湖泊與水庫的各類水質模型,并試圖將水質研究與水量研究聯系起來,以實現水資源學科中水量與水質的統一數學描述。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首腦會議后,可持續發展觀念日益深入人心,為水資源學科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國在可持續發展觀念啟發下,從發展模式的高度認識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認識水資源利用與保護的相互關系,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管理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中的作用,水資源管理中需水管理、供水管理、水質管理和水價管理的相互關系,以及水資源管理中的經濟機制、法律機制和行政機制的作用。對上述關系的再認識和大討論,導致了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提出與初步形成,標志著水資源學科開始步入其初步成熟階段。
二、中國水資源現狀及其發展趨勢
(一)水資源現狀
根據上世紀80年代水利部估算,全國多年平均降水量約648㎜,降水總量6.2萬億m3。通過水循環形成可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資源總量合計約2.8萬億m3,并具有以下特點。
1、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偏少
我國水資源的總量不算少,但按1997年人口統計,我國人均水資源量2220 m3,相當于世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31%;畝均水資源量為1442 m3/畝,相當于世界平均畝均2353 m3/畝的61%。
2、時空分布很不均衡,水土資源分布不相匹配
水資源的問題與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衡,尤其是與水土資源不相匹配有密切關系。全國十個流域可合并劃分為南方、北方及西北三個明顯不同類型區:
(1)南方片,包括長江、珠江、華東華南沿海、西南諸河四個流域,屬于人多、地少,經濟發達,水資源相對豐富地區;
(2)北方片,包括長江以北的松、遼、黃、淮、海五個流域,屬于人多、地多,經濟相當發達,而水資源嚴重短缺地區;
(3)西北片,除額爾齊斯河外都屬于內陸河流域,土地面積337萬km2約占全國的35%。屬于地廣人稀,氣候干旱,生態環境脆弱地區。該地區人均水資源不算少,耕地資源也十分豐富,但水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受到生態環境的嚴重制約。
3、氣候變化對我國水資源影響
從1980年以來,北方干旱缺水與南方洪澇災害同時出現,形成北旱南澇的局面。初步估計對全國水資源多年平均總水量的影響不大。但水資源在地區上的不均衡,進一步加劇了北方水資源供需失衡的矛盾。
(二)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狀況
1、供水能力
我國的供水能力從1949年的1000多億 m3增加到2000年的5531億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約4440億m3;地下水開采量1069億m3。
2、用水現狀
我國用水增長迅速,1949年估計約1031億m3;1997年到達5546億m3,人均用水450 m3;2002年下降到5497億m3,人均用水428 m3。其中農業用水占68%,工業用水占21%,生活用水占11%。
3、用水效率
隨著用水量的增加,用水效率逐年有所提高。但與經濟發達的高收入國家相比,我國單方水的GDP產出量仍低于發達國家。它表明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通過經濟結構的調整,用水效率的提高,節水尚有較大潛力。
4、全球與其它大國用水現狀
1995年全球人口57.35億,用水36000億m3 ,人均用水628m3,其中:農業人均用水437 m3(占69.6%);工業131 m3(占9.7%); 生活60 m3(相當164l/日,占2.1%)。我國的人均用水量低于世界水平,僅為美國用水量的24%。
(三)當前面臨的主要水資源問題
1、北方干旱持續,缺水形勢加劇。地下水嚴重超采,黃河沖沙水被擠占,斷流加劇。水污染發展,生態環境惡化;
2、南方洪澇災害頻繁出現,水污染得不到控制,造成了污染型缺水;
3、西北內陸地區水土資源過量開發,荒漠化發展,生態環境惡化,出現了生態型缺水;
4、2001年全國廢污水排放總量達626億噸,全國評價河長中,Ⅳ類以上污染河長占38.6%,大部份地區供水安全得不到保證。
以水資源緊張,水污染嚴重,洪澇災害為特征的水危機,已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當我國經濟發展到目前水平的時候,必須進一步從人口、資源、環境的宏觀視野,總結經驗,調整思路,制定新的水資源戰略。
三、中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總體戰略
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報告提出:針對面臨的問題建議我國水資源總體戰略為,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要從以下八個方面實行戰略性的轉變:
1、人與洪水協調共處的防洪減災戰略
要從無序、無節制的與洪水斗爭轉變為有序、可持續的與洪水協調共處。要從以建立防洪工程體系為主的戰略轉變為在防洪工程體系的基礎上,建立全面防洪減災工作體系,達到人與洪水協調共處。
2、以建設節水高效的現代灌溉農業和現代旱地農業為目標的農業用水戰略
要從傳統粗放型灌溉農業和旱地雨養農業轉變為建設節水高效的現代灌溉農業。通過建設節水高效的現代農業,我國可以基本立足于現有規模的耕地和灌溉用水量,滿足今后16億人口對農產品的需要。今后,農業水利建設的投資的主要方向,應從以開源工程和新建工程為主轉到以建設節水高效農業為主,國家應將節水高效農業建設列為國民經濟的重大基礎建設項目。
3、節水優先,治污為本,多渠道開源的城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戰略
1997年我國城市化水平為30%,城市人口3.7億,預計2030年左右,城市化水平可能達到60%,城市人口將增加到9.6億左右。因此,城市和工業節水是今后節水的重點。必須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和工業布局,大力開發和推廣節水器具和節水的工業生產技術,創建節水型工業和節水型城市,力爭將城市人均綜合用水量控制在160m3/年以內。
同時,必須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力爭2010和2030年城市污水的有效處理率達到50%和80%以上,使水環境有明顯改善。
4、以源頭控制為主的綜合防治減災戰略
目前我國排放的污水量與美國、日本相近,而經濟發展水平卻不能與他們相比,我國為粗放型經濟增長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
長期以來,采用以末端治理達標排放為主的工業污染控制戰略,已被國內外經驗證明是耗資大、效果差、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應大力推行以清潔生產為代表的污染預防戰略,淘汰物耗能耗高、用水量大、技術落后的產品和工藝,在工業生產過程中提高資源利用率,消減污染排放量。清潔生產可同時獲得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5、保證生態環境用水的水資源配置戰略
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是保障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所必須堅持的基本方針。在水資源配置中,要從不重視生態環境用水轉變為保障生態環境用水的前提下合理規劃和保障社會經濟用水。保障生態環境需水,有助于流域水資源可再生性維持,是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主要基礎。
6、以需水管理為基礎的水資源供需平衡戰略
對水資源的供需平衡,要從過去的以需定供,轉變為在加強需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的基礎上的保證供水。目前,我國的用水效率還很低,節水還有很大潛力,節約用水和科學用水應成為水資源管理的首要任務。
根據預測,我國用水高峰將在2030年左右出現,農業用水總量與現在的規模相仿,為4200億m3左右;工業用水從現在的1100多億m3,增加到2000億m3;城鄉生活用水從現在的500多億 m3,增至1100億m3左右;考慮到未來發展前景的不確定性,估計全國用水總量有可能達到7000~8000億m3,較現在增加1300億~2000億m3,人均綜合用水量400~500m3。
上述估計的需水量,已接近可合理利用水量的上限。因此,必須嚴格控制人口的增長,同時加強需水管理,做到人口達到零增長后,需水也可達到零增長。
7、解決北方水資源短缺的南水北調戰略措施。
8、與生態環境建設相協調的西部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戰略。
根據分析,當我國人口增至16億時,人均水資源降到1760m3,已接近國際公認的水資源緊張標準,形勢十分嚴峻。經研究后認為:在加強管理,加大投入、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注重保護的前提下,我國有條件在人均用水量400~500m3的基礎上,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四、需要優先研究的重大科技問題
1、水資源演變規律的研究。
研究氣候持續干旱和大規模的抗旱活動條件下,水資源衰減和流域水循環演變發生明顯變化的規律,為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2、水生態環境問題
研究水與生態系統相互作用的模式機理過程與效應問題;研究生態保護準則,區域生態環境發展趨勢預測及評價方法,與區域生態環境需水量的計算方法。
3、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問題
在流域尺度上研究水資源系統、經濟社會系統、生態環境系統在其運動發展過程中的相互依存與相互制約的定量關系。
4、農業水資源的高效利用
研究的主導方向為:灌溉水資源合理開發和優化配置技術研究;老灌區節水改造技術研究;高效輸水灌溉系統新技術研究;田間節水灌溉新技術研究及設備產業化,節水管理新技術研究,改善農田生態環境關鍵技術的研究。
5、加強水資源的監測、預報、調度工作
隨著新水法的頒布,需要全面加強水資源供、用、耗、排等方面的監測工作,水質污染和地下水的監測工作尤其需要加強。水資源的水量和水質的預報、預測工作也應當逐步開展。水量應結合水質要求進行合理調度。
采取什么樣的模式——毫不動搖地堅持農業家庭經營方式
“家庭經營現在是、將來也是我國農業最基本的經營形式?!表n俊表示,現階段工商企業大規模租種農地,不符合我國基本國情。應堅持讓農民種自己的地、讓更少的農民種更多的地,真正做到農地農用、自愿流轉,確保農民家庭經營的主體地位。
韓俊強調,堅持家庭經營不動搖,絕不是固化目前分散的、小規模的土地經營方式。我國是世界上農戶土地經營規模最小的國家之一,目前,我國有2.2億個農戶,戶均土地經營規模不到0.6公頃,隨著農村勞動力持續向外轉移,必然伴隨一個土地不斷向種田能手集中、土地經營規模逐步擴大的過程,這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趨勢。
為了克服小規模家庭經營的局限性,韓俊建議,隨著農民不斷向城鎮穩定轉移,在有條件的地方應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鼓勵和引導農民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育土地承包權流轉市場,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土地制度怎么改——尊重和保護農民的土地財產權利
“讓農民帶著土地權利進城,成為新市民,是保護農民利益的需要,也是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需要?!表n俊表示,土地產權制度是農村的基礎性制度,事關我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穩定。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以保護農民土地財產權為核心,修改完善相關法規和政策,完善農村土地制度。
為此,一是明確界定農民土地財產權利。韓俊認為,只有確保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農民才能安心,農村才能長治久安。為此,要加快給農民頒發具有明確法律效力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和宅基地使用權證書,讓農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合法權益,防止以農村土地屬于集體所有為名,強占強征土地,損害農民土地財產權。
二是禁止強迫農民以土地權換市民權?!凹抑杏械?,進退有據。農村承包土地和宅基地不是國家無償分配給農民的福利,是法律賦予農民的合法財產權利,讓農民帶著土地權利進城,成為新市民,是保護農民利益的需要,也是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需要。”韓俊說,適應農民工進城落戶和城鎮化發展的需要,應賦予農民工對承包土地、宅基地和集體資產股權自主處置權,為農民實現土地財產權創造條件。
三是真正按照土地的市場價值對被征地農民進行補償。韓俊認為,我國征地范圍過寬,對農民的補償偏低。土地非農化和城鎮化過程中產生的土地增值收益巨大,需要大幅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在符合國家土地利用規劃、嚴格管制非農用地總量的基礎上,把更多的非農建設用地直接留給農民集體開發,讓農民以土地作為資本直接參與工業化和城鎮化,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農村經營體制怎樣有活力——建立健全農業經營服務體系
農戶分散經營有其不足之處,如何才能形成有活力的農村經營體制呢?韓俊提出,在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把家庭分散經營的優勢與統一經營和服務的優勢結合起來,形成有活力的農村經營體制,是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必須要解決好的一個根本性問題。
為此,韓俊認為,要加快推進家庭經營向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統一經營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
此外,韓俊表示,要進一步發揮好村級集體組織在統一經營和服務方面的作用。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依托,帶動農戶從事專業化生產,實現生產、加工、銷售的有機結合,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是我國農業體制創新的方向所在。
農產品有效供給如何保障——加快改善農業技術和設施裝備條件
“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韓俊表示,必須把農業科技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大幅度增加農業科技投入,推動農業科技跨越發展。
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也是我國農業發展中亟待加強的薄弱環節。
對此,韓俊建議,要發揮好科技對現代農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農業機械化。
未來農業誰經營——加快培養新型農民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大批青壯年進城務工經商,農業勞動力素質呈結構性下降,一些地區農忙季節農業用工難問題越來越突出,“村莊空心化、農業副業化、農民老齡化”問題開始顯現,農業面臨后繼乏人的危險。未來誰種地,是個大問題。
對此,韓俊提出,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下大工夫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引進和造就各種專門人才。
韓俊建議,大力開展農民技能培訓,加快培養適合現代農業需要的各種專門人才;積極發展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職業教育;加大對大專院校農林專業學生的助學力度,鼓勵他們畢業后到農村去施展才能。
農民往哪兒去——繼續轉移農民,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
轉移農民、減少農民,是富裕農民、發展農村的治本之策,也是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最大難點。我國特殊的城市化路徑,在城鄉之間形成龐大的農民工群體,不僅城鄉二元結構沒有有效彌合,同時在城市內部又形成新的二元結構?,F在的農民工在城鎮面臨著就業不穩、家分兩地、居住不定、服務不均的問題。隨著勞動力供求關系的改變,農民工的利益訴求由過去的就業和提高工資,變為現在的希望在居住、社保、醫療、勞動條件、子女教育等方面獲得更公平的待遇。
關鍵詞:農業機械;發展現狀;問題;對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agricultural machinery development presents the vigorous upward trend, the equipment continues to increase the amount; Social service benefits continue to grow; Strengthening innovation strength and promotion demonstration.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in less product variety, to meet the need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 shortag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NongJiShou income is low.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o increase investment, and promote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To do a good job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ervice Optimiz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 training propaganda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the agricultural machiner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一、我國農業機械發展現狀
農業是維持國之根本的行業,人們自古至今都在為發展農業水平、提高農業收入而努力著。改革開放后,科技迅猛發展,農業機械化事業也呈現蓬勃向上,不斷發展的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機設備總量持續增加
2010年,全國農機總動力達到8.91億千瓦,較2009年底增長 1.8%,同比增長4.8%,機收水平達到86%以上。2011年農機總動力達到9.7億千瓦,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4.5%,相當于之前30 年的增幅。而且,在此之前農業部和財政部的有關負責人就表示,今后會繼續加大強農惠農富農的政策力度,增加農機購置補貼的規模??梢灶A計,今后較之以往,農機的設備數量會有更大幅度的增加。
(二)農機作業的社會服務效益持續增長
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耕地資源較少,實現每家每戶的機械化是不現實的。廣大農民在幾年的生產實踐中探索出了新的發展方式:農業機械跨區生產。農業機械的跨區生產有效地解決了家庭承包制在機械化發展上的弊端,促進了農業機械化發展,增加了農民的收入。目前,實現跨區生產的機械種類從原來的小麥收割機發展到水稻、玉米收割機、耕地機、播種機、插秧機等多種,大大節約了勞動力。同時,農機作業的組織也逐漸正規化,開始出現了農機協會、農機合作社和股份制公司等新興的農業服務組織。我國的農機業正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
(三)農機技術的創新力度和示范推廣力度加大
近幾年,我國不斷加大對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對農機的技術和裝備研究更是投入了巨額資金。小麥、玉米、水稻這幾種主要的糧食作物的機械化生產裝備及關鍵技術都已經投入應用并日趨成熟;油菜、甘蔗等主要經濟作物的機械化研究也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另外,玉米、棉花等農產品的機械化技術、秸稈綜合利用等技術已經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使用。2012年,農業部和財政部又一次加大了對農機研究的投入,相信短期內農機技術又會有一次的創新。
二、我國農業機械發展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農機發展成果喜人,但是也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產品種類少,滿足不了農業生產的需求
我國現階段已經生產制造出了大量的農業機械,但是相對于整個農業生產來說遠遠不足,比如我國現在的農產品深加工機械還是主要依靠國外進口,牧草類機械也主要來源于發達國家。
(二)農業技術人才匱乏
現階段,我國從事農業機械操作的主要是農民自己,很多地方甚至面臨著高級一些的大型農業機械無人可以操作的局面,農機的操作人員大多沒有經受正規的操作培訓,隨著農業機械普及而來的是各種安全事故的頻繁發生。
(三)農機手收入低
農業的生產操作具有很強的季節性,農機手只能在農忙時開展工作,綜合算來收入不高,產品回收期長。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加大投入,促進農業機械進程
加大對農業機械化的投入,繼續實施財政資金為向導,積極引導農民和農村集體投資、各種經濟成分共同投資,鼓勵全社會投資農業,發展效益農業。加強農機化項目建設,搞好農機化項目儲備,多途徑、多渠道爭取項目,改變單一渠道、項目少和缺項目的被動局面。
進一步加大農機具補貼的力度,及農機裝備項目和提灌建設等農機專項資金總量,特別是提高全程機械化實施過程中,缺項斷檔機械的投資比例,加快全程機械化的發展步伐。在各種涉農項目中增加用于農機事業發展的份額,加大對田塊整形、機耕道建設的投入力度,努力改善農業機械作業的環境條件,促進農機化事業健康快速發展,并結合本地實際,制訂規范措施,增加硬件和軟件的投入,開展本地農作物的全程機械化作業。
(二)做好農機服務工作,優化農機發展環境
農機管理層應充分貫徹并實施《農機促進法》,全面推進農業機械化依法行政,進一步加快職能轉變,加強管理方式的創新。并認真研究本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充分利用現有條件,有選擇、有重點地逐步向前推進,按照科學的發展觀,有針對性地提出農業機械化發展新思路,制定促進本地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方案,分步組織實施,扎實穩妥地開創新的工作局面。做好農機管理工作,公開農機辦事程序,規范農機牌證工作,將農機管理業務的所需材料、辦事流程、辦事程序、收費標準及監督電話等全部進行公開、公示,并簡化辦事程序,堅持高效快捷為群眾提供服務。
加大監察力度,保證工作人員廉潔自律的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并在各個地區開展各項服務服務活動,積極開展走訪,廣泛征求意見和建議,營造濃厚氛圍,有力推動了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工作。成立一支專門的農機維修服務隊。突出春耕、雙搶等農忙季節,組織開展農機具的檢修、搶修及保養等項工作,確保農機具技術狀態良好和效益發揮。充分貫徹好國家的支農惠農政策,充分施行陽光透明政策,將國家惠農政策一分不少的兌現給農民群眾,以農機購置補貼為橋梁,把發放農機購置補貼資金落到實處,帶動農民群眾購置大中型農業機械的積極性,有力地推進農機化事業進步。
(三)加大培訓宣傳力度,提高農機隊伍素質
把基層農機技術推廣人員培訓、拖拉機駕駛員培訓、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以及農機新技術培訓相結合,組織開展“現代農機進萬家”宣傳培訓活動。采取集中培訓、現場實訓、科技趕集、送教下鄉、手把手教等多種形式,不斷提高農機管理和科技推廣人員的專業素質和駕駛操作、農機維修等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為加快農機化發展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優化農機人才結構。在各縣市區層層組織培訓農機技術推廣人員和農機科技示范戶、農機大戶、農機手、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帶頭人。并針對群眾對保護性耕作認知程度低的問題,通過電視報刊宣傳、發放輔導光盤、舉辦培訓班、組織參觀學習、張貼海報、制作政策宣傳欄以及現場查看農作物的長勢、開展測產對比分析等措施,加大宣傳力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