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3 09:15: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區域規劃設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課程改革;實踐
“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是目前國內地理科學專業普遍開設的專業必修課,該課程強調區域地理要素的綜合性分析素養和區域的可持續性評價與規劃技能的培養,是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知識的整合運用與創新實踐,體現了專業發展與社會需求相互銜接的基本方向。但囿于師范專業本科生的培養目標,“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評價大多仍固守于教材、理論和繁雜的知識點上,嚴重脫離了實踐性、應用性、技能型的課程設置初衷,背離了高校課程應突出實踐性的改革方向。在此背景下,結合本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辦學思路,于2012年秋季啟動了該課程的實踐教學改革,希望以教材內容、基本技能、課堂組織、社會實踐、課程評價等方面為改革切入點,努力構建實踐性、應用型的特色課程,最終目標是培養有區域規劃基本技能的人才。
一、教材內容的改革
現行的《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教材多以區域的自然與人文要素分析理論為主,而且這些理論已分散在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人文地理、區域經濟學等學科之中,重復率高且引用的數據和實例缺乏時代特色,在當前信息獲取渠道多元化、快捷化背景下,教材的利用價值十分有限。因此,教材改革的目標是突出四個特色。
時代性。盡可能縮小基礎理論的篇幅和內容,就需要有一定數量的案例作為教材的支撐,對于規劃案例的選擇盡可能地從網絡資源庫、兄弟院校以及本市規劃部門中進行遴選,將最近3年內的規劃案例或5年內的經典案例納入新編教材,并且逐年更新,從而提高教材可讀性、擴大學生知識視野,亦使教材具有顯著的時代特征。
實踐性。區別于原有的“十一五規劃教材”偏向于理論介紹,新教材內容更注重學生實踐素質培養。與自編教材相配套,編纂了區域規劃實踐教學手冊,主要內容涵蓋城市社區、產業集聚、交通網絡、新農村建設、旅游資源開發等野外調研的目標、方法、信息采集與室內作圖等實踐性內容,這些實踐活動均在本學院既有的實踐教學基地完成。此外,地理科學專業的學生要求與園林設計專業學生結成實踐小組,完成相關的區域規劃設計任務。
應用性。對于地理科學專業的學生,傳統的計算機輔助制圖技能主要安排ArcGis、MapGis等軟件課程的學習,但區域規劃課程很少用到這些地理空間分析軟件。為滿足規劃課題的實踐需要,從開課伊始就將AutoCAD、PhotoShop、SketchUp列為重點技能培養點,以便學生較快融入實踐性課題的開發與設計,進而提升自己的規劃能力。
地方性??紤]到本專業學生多數來自省內,實踐性教材的編寫重點突出本市、本地區、本省內的規劃設計案例,以便學生在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人地關系諸方面有更全面和更深刻的理解,從而激發出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創作出地域鮮明、展示現代、接地氣、銜人脈的規劃作品。
二、基本技能的培養
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課程的落腳點是區域規劃要素的合理安排與設計,所以技能的培養是重中之重。規劃設計能力是一種綜合技能,分散開來包括要素的功能分析能力、構思方案的創新能力、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的融合能力以及計算機制圖能力等,而這些能力的培養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完成。
實踐教學是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課程培養學生基本技能貫穿的惟一主線。首先,任課教師圍繞典型案例分析作品的創作思路、自然布局、藝術特色、人文內涵、社會效益、可借鑒性等特點,向學生闡明優秀的設計方案多源于多要素高度綜合后的巧妙構思,這種構思大多與地域性的人地關系和歷史人文的傳承及創新相關。然后讓學生對同一課題進行構思性設計,通過討論得出幾個代表性方案,并進行評價性比較,讓學生獲取不同設計思路的優劣并獲取新的設計靈感。
實踐教學的另一個途徑是參與具體的規劃項目。本學院長期與本市的三個市政園林規劃公司保持合作關系,每學期都安排兩輪學生到公司實踐學習,為期三周。這樣,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規劃項目的實際操作,實訓經歷可大幅提高學生的動手設計能力。另外,本學院在長三角、嵩山旅游區和本市的三個產業集聚區有固定的實踐教學基地,可基本滿足實踐教學的野外勘查、實地調研、景觀綜合、信息采集等學習目標。
三、課堂組織與教學實習
1、課堂教學的組織
突出項目引領實踐教學。項目教學法是實踐教學得以順利實現的有效途徑,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由具體的規劃項目引出問題、圍繞項目提出設計方案和目標、圍繞項目學習區域分析方法和軟件操作技能、在項目目標的引導下完成項目的論證和制圖。總之,教學活動的每個環節均圍繞完成具體項目而展開。項目教學的課堂組織需要教師對“項目”有深度理解,從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給出科學的任務分配方案,巧妙地引導學生完成細化目標。在課堂組織過程中,初次接觸項目教學的學生會對分配的學習任務產生心理壓力,但隨著對具體任務認知程度的加深和知識儲備的積累,能激發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熱情,所以項目教學法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方面其教學效果的優越性十分突出。
突出學生自主學習地位。學生既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也是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的載體,實踐證明,學生對知識的運用和對技能的掌握只能通過自身能動的努力實現。在課堂組織過程中,重視學生的自我學習和自我組織的作用,將全班學生分組,并由組長負責檢查督促各成員的項目完成情況和學習困難,然后開展周期性學習幫扶活動。通過日常教學對比發現,基于學習小組的課堂氣氛和學習效率遠好于教師統一組織下的課題教學。鑒于學習小組可以引起學生自我學習的主體感,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思維可以充分釋放,無論是課堂討論還是課后研討,效果都比較理想;不僅如此,通過課堂成果對比和教師評價還能形成小組之間的學習競爭態勢。
突出動手能力培養目標。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課程的能力主要突出在三個方面:地理要素的綜合能力、指標評價的建模能力和繪圖軟件的操作能力。為了培養學生的三項基本技能,實踐教學主要通過三個途徑,一是院內開設三項技能的專題講座,請同行專家或成績優秀的學生進行培訓;二是安排學生到園林規劃公司進行技能實訓;三是每學期定期開展基本技能競賽活動,給予優勝者以物質和名譽獎勵。通過近三年的實踐教學改革,學生三項技能的掌握程度達到良好等級的達七成以上,共有19位學生在三項技能競賽中獲獎。目前,我院大一、大二學生在大三學生的影響下逐漸形成“技能熱”的學習氛圍,為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
2.教學實習的組織
教學實習是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教學的核心環節,更是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過去主要依托本院建立的中原電氣谷和長三角兩個實習基地進行實地調研考察,由教師帶隊到企業、產業集聚區進行實地觀摩,實習結束由學生撰寫實習報告,實踐教學流于形式,學生并沒有獲得規劃設計的綜合能力和基本技能。這種忽略課程培養目標的實踐教學過程只能是走馬觀花、名不副實的,難以反映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課程的實踐性、應用性特征。目前的實踐教學突出以實踐規劃項目為核心,讓學生到園林規劃公司頂崗輪訓,安排學生參與具體規劃項目,使其熟悉區域規劃工作的組織、方法、程序,并在完成相關任務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建模分析與軟件制圖技能。
四、課程評價的改革
經過三年多的課程改革試驗,初步形成了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課程綜合評價的的基本思路。
對學生學習效果突出技能性評價。實踐教學改革首先要改變試卷成績評判學習效果的現狀,尤其是實踐性課程。本課程的期末考試自2012年秋季以來采用項目考查法對學生進行技能性評價。該技能性評價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給出項目的基本參數和規劃目標,讓學生書面給出項目的設計思想、理論依據、實現途徑和未來展望。第二階段,依據自己的書面方案上機繪制項目的規劃圖。第三階段,學生對自己的項目設計進行展示答辯,由評委組進行打分評判。
1997年回國后,我創立北京大學景觀規劃設計中心。一年后,由于業務發展需要,我在北京留學人員創業園創辦了土人景觀與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為什么叫“土人”?因為我是農民的兒子,我知道土地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么。畢竟人類是在泥土上進化的,不是在鋼筋混凝土里進化的,養活我們的是土地。
在推廣我的設計理念時,常常有很多人問我:什么是景觀?景觀更確切地說是土地,景觀就是大地的綜合體,反映了人的活動,是人類活動打在土地上的一個烙印。為什么說景觀就是土地的含義呢?因為在某種意義上說,土地就是人類的文化。首先,它有一種視覺美的含義,在這個層次上有風景園林的內涵。第二,是一個社區的含義,反映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滿足人的生活功能。第三,它是文化的符號,反映了人類歷史、人類的文化。景觀是靠人去閱讀、靠人去理解的,任何一塊石頭,任何一個建筑,任何一棵樹、一個池塘、一條小路,都反映人的價值觀念,反映整個歷史的進程、歷史的文脈。所以景觀是文化的載體,或者說文化本身就是景觀,景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第四,景觀是一個生態系統。它是有生態功能的,有生物在生長,有水在流動,有風吹過來,有各種的現象在發生,是一個生生不息、完整的生態系統。
我開辦的土人景觀與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的理念是追求天地、人、神的和諧,我把這稱為“土人理念”,也就是說,這三者是景觀規劃設計必須遵循的三大原則:一要遵從自然。必須遵從自然這個生態系統,符合生態系統的規律。二要尊重人。景觀是人類活動的載體,景觀是為人服務的,必須滿足人的需要,一方面是滿足個體生物人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滿足人的社會需要。三是遵從“地方文化”。每個地方都有自己悠遠的文脈,地方的歷史、文化,反映地方的精神,是地方的靈魂、場所的靈魂,任何一個場所都是有靈魂的文化,是人和自然交流的結果,文化反映人對自然適應的方式,什么樣的自然環境有什么樣的文化。景觀設計要充分表現和表達地方文脈。
在都江堰市廣場、昌都中路、中山歧江公園、邯鄲文化廣場、青海西寧廣場等近年完成的40多項設計和中關村西區、中關村豐臺科技園區等多項設計中,我都力求體現自己畢生追求的“天地、人、神”的“土人理念”。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回國創業幾年來的經歷,中關村留學人員創業園在我創業時對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我的設計思想在很多地方都受到歡迎。他們的工作精神,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體現出了我們國家對于先進技術與和諧文明的渴望。
現在歸國創業的人越來越多,出國學習的人獲得了更多的與世界各類不同文明交流的機會,能夠在國外學有所成,就一定要回來報效國家。當初我是抱著這個理念回國的,現在回來了這么長時間,我的企業得到了良好的發展,我個人的能力也有了很好的用武之地。
作者簡介:
俞孔堅
北京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教授,博士生導師
美國哈佛大學景觀設計與城市規劃兼職教授(Visiting Professor)
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
北京土人景觀與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首席設計師
1987年獲北京林業大學園林系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5年;
1995年獲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學位,主攻景觀規劃和城市設計;
1995-1997年任職于美國SWA集團;
1998―北京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3―至今 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摘要】隨著我國市場化、城市化的加速,現有的規劃理論和方法已不能滿足需要,規劃編制和實施存在的問題也不斷地暴露出來。尤其是在目前城鄉一體化要求下,如何提高城市與區域規劃的可行性就成了迫在眉捷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分析了當前城市與區域規劃存在的問題,闡述了當前城市與區域規劃的新要求,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策略。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城市和區域規劃;問題;要求;策略
1 當前城市與區域規劃存在的問題
1.1 就規劃本身看,普遍存在規劃缺乏彈性和針對性,規劃理論方法過時的問題
城市與區域發展規劃的彈性就是指規劃思路及指標體系對隨機性的市場經濟發展的適應程度。現在我國處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而且已經完成了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這些反映在城市區域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空間結構的變化上。城鄉一體化的規劃是目前規劃的主要目標和任務,但目前的規劃仍保留了計劃經濟時代空間規劃指令性的特征,對生產力的空間布局、人口居住的空間轉移、城鄉建設的空間發展和功能定位均作剛性規定,這就很難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可變性和靈活性。而且,由于規劃被看作是國民經濟計劃的延續和具體化, 在計劃指導下它不是被視為金科玉律,就是被束之高閣,往往趕不上日新月異的經濟發展,得不到全面實施。
規劃內容缺乏應有的針對性, 多數規劃不重視對規劃區域和城市的背景分析,只注重圖面效果,缺乏區域通盤考慮,規劃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不能適應目前城鄉一體化的規劃要求。我國城市與區域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國土綜合條件評價; 國土開發整治的目的、任務、重點和生產力總體布局;產業和基礎設施的發展與布局;人口城市化和城鎮布局;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潛力、方位和措施;環境整治的目標、重點和措施;綜合開發的地區;國土開發整治重大項目;實施規劃的政策與措施等。這幾乎是一脈相承的傳統模式, 面面俱到而不明確, 且太多強調遠期理想藍圖。各地又不分時期均加以采用而沒有分析規劃地的背景, 因此不能在地方特色的基礎上提出十分具體、可操作的方案, 形成了“過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鎮,過了一鎮又一鎮,鎮鎮像農村”的現象。同時過多的關注圖面效果忽視了實際可操作性。
規劃缺乏新理論、新思維方式和技術方法的支撐, 一些經濟、社會指標預測缺乏科學性。全國規劃理論總體偏重于西方最早形成的理性綜合規劃觀,過分相信政府是公眾最佳利益代表,雖說《城鄉規劃法》里有規劃過程讓群眾參與及監督的內容,但實際上能在規劃中反應群眾意見的很少。另外對規劃缺乏過程操作理論研究, 規劃理論體系不完善。技術方法上忽視了規劃是“純技術”和“社會技術”的結合體,單一發展純技術而在社會技術上很少有突破,同時純技術的運用上也存在一些問題,一定程度上使規劃預測指標缺乏科學性。規劃思維則缺乏從不同層次進行整體的思考和研究, 即缺乏區域整體觀。
1.2 就規劃主體看, 普遍存在專業素質和思想意識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
規劃主體包括制定規劃的專業技術人員和規劃實施者。政府部門作為一個銜接點在二者間有交叉的情況。我國的規劃人員水平極不平均,一些地方部門人員素質較差,不僅不能做出好的規劃,即使有好的規劃也不能很好地按要求實施。當然近年我國許多高校也培養了大批的規劃專業人才,充實了規劃隊伍,但仍有許多人因各方面的原因沒能進入規劃領域。許多規劃者的思維仍停留在點上, 缺乏面的區域觀。從思想意識水平上看, 許多規劃實施者尤其是地方基層人員對規劃認識不夠,直接導致了規劃難以實施;一些規劃編制人員以官至上,忽視了規劃成果對用戶需求滿足的程度;政府人員則面向權力,為謀求政績好高騖遠, 一步鎖定規劃目標。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官員不管不顧規劃設計人員的意見和政府規劃部門規劃專業人員的建議,一味地以個人意志決定規劃項目的好壞,同時也暴露了一個問題,就是以效果圖來決定項目的成敗,忽視了規劃指標和規劃思想、體系等對規劃項目的決定作用。這樣就誤導了一些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設計院為了迎合地方官員的口味而忽視對規劃理論的研究,只注重圖面的效果,從而導致整個規劃設計領域偏離務實的軌道,使得一些不切實際的、花哨的規劃項目得以存在,而實際上可能無法實施。
1.3 就規劃體制看, 存在規劃管理體制、規劃編制體制、規劃實施體制不完善的問題
目前我國規劃管理機構分散、職能不全。地方住建局、計委、國土局等部門均設有規劃管理科,導致了管理混亂和管理空心區的產生,而規劃部門作為管理部門主要任務是執行黨的方針政策, 對資源分配有著極小的控制權。另外對規劃到實施全過程管理監督不夠。規劃編制中,政府單一壟斷的現象突出,城市與區域規劃的擬訂尚停留在專家決定、領導決定的階段, 公眾參與只停留在淺層面的向公眾宣傳的階段; 公眾意見的采集、吸收尚未形成系統有序的渠道和方法。從規劃實施體制看,實施手段單一,仍以行政手段為主,市場機制顯現不夠,同時缺乏法律管理。雖然目前從《城鄉規劃法》等規劃法規來看,規劃形成及變更程序很嚴格、很復雜,但在實際的操作和執行過程中,又往往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無法嚴格執行。
2 當前城市和區域規劃的新要求
2.1 規劃要彈性和剛性結合
城市與區域規劃的彈性主要體現在規劃期限、規劃目標、規劃內容、規劃政策等方面。通常規劃的期限為20年,配套的遠景規劃內容十分簡單,要使決策者看清自己現在的決策對未來發展的影響,就必須打破期限的限制,使規劃具有更長遠的導向性,甚至不規定規劃實施的時間, 只說明規劃要達到的目的。為適宜市場經濟, 規劃的總量目標、結構目標、增長目標和效益目標等定量目標,應有相應的彈性區間和調整回旋余地。對一些規劃內容在不違背規劃目的的前提下要保留進行靈活調整的可能性, 但也不能排斥必要的剛性約束。如基礎設施和公共實施用地的相關控制范圍和指標就不易改動, 警惕將留出彈性發展空間誤導為盲目圈地和恣意拉大城市發展框架。為保規劃的順利實現還必須制訂一系列與之相配套的城市與區域發展彈性政策,即引入各種可供選擇的政策性因素,以豐富對未來發展中多種可能性的描述。
2.2 規劃要針對性強
在市場經濟和全球化背景下,區域內要素流動快速而又復雜,城市與區域只能是有限目標的規劃, 必須對能真正發揮作用的內容進行規劃, 提高規劃的編制效率與可操作性。對不同規模、不同類別、不同發展階段的城市和區域要區別對待,體現出特色而不要面面俱到,但也不能拋棄規劃的基本目標即重建“三E”(經濟、環境、公平) 。規劃內容應重點放在如何把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上。要超越單一物質空間的擺布,應把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納入其中,集中各方面的智慧, 制定出既高瞻遠矚又切合當地實際的高水平、高質量的城市區域發展戰略或空間戰略規劃,這將有助于正確把握發展機遇,揚長避短,發揮有特色的經濟文化優勢,以迎接國內外市場競爭的嚴峻挑戰,組織合理發展空間。在具體操作中要分析研究現行規劃實施回顧與評價,更科學地了解城市與區域發展過程及規律,更清晰地認識規劃與現實的差異, 進而更明確規劃調整的重點和內容。
關鍵詞:新城市主義;理論;鄰里;社區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1. 新城市主義的核心思想及主要觀點
1.1 新城市主義的核心思想
新城市主義是針對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一些普遍性問題而提出來的一套改革與解決主張。由于是起源于建筑設計師群體,因而就決定了新城市主義的視角與基本思維邏輯:分析社會發展現實中所存在的種種問題與城市決策、規劃、設計之間的聯系,而后通過改進城市決策、規劃、設計去解決所存在的問題。
新城市主義的核心思想在于:①重視區域規劃,強調從區域整體的高度來看待和解決問題;②倡導回歸、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重塑多樣性、人性化、社區感的城鎮生活氛圍;③尊重歷史與自然,強調規劃設計與自然、人文、歷史環境的和諧性。相應的新城市主義的任務是:①修復大城市區域現存的市鎮中心,恢復強化其核心作用;②整合重構松散的郊區使之成為真正的鄰里社區及多樣化的地區;③保護自然環境,珍存建筑遺產。新城市主義的最終目的是要消除扭轉郊區化無序蔓延所造成的不良后果,重建宜人的城市家園。
“新城市主義”的城鎮和社區設計在本質上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和社區模式,其基本理念是從傳統的城市規劃和設計思想中發掘靈感,與現代生活特征相結合,以人們所鐘愛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氣息的社區來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區化模式。“新城市主義”設計的基本原則:一是可持續發展原則,二是多樣性原則,三是以人為本原則,四是公平原則。
1.2 新城市主義的主要觀點
針對美國郊區化無序蔓延的所帶來一系列嚴重的城市問題,新城市主義提出其相應的解決問題的對策。
1、針對中心城區衰落,郊區化無限無序蔓延的問題,提出了重返城市核心區、舊城復興、衛星城鎮建設的策略,通過重構松散的郊區,進行再設計和填補性的開發,使之成為復合的社區。
2、針對郊區環境惡化,標準化開發建設使鄉村景觀和傳統特色消失的問題,提出了保護自然環境,珍存建筑遺產的策略,通過借鑒二戰前美國小城鎮和城鎮規劃的優秀傳統,塑造具有城鎮生活氛圍的緊湊型社區。
3、以小汽車為主導,通勤距離過長耗費人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加重了經濟負擔和大氣污染,對小汽車的過度依賴使許多不能開車的人們(如老人和小孩)寸步難行。因此,“新城市主義”提倡促進公共交通事業的發展,以不規則的格網狀道路為骨架,以區域通站點為中心,以適宜的步行距離為半徑的地域作為基本發展單元,減少車流量,增加社區的可步行性。
4、針對低密度擴散造成土地、能源等資源的大量浪費及公共基礎設施服務效率下降,“新城市主義”呼吁提高社區居住密度,發展緊湊型、高密度居住模式。
5、傳統規劃過于強調城市功能分區,造成傳統社區與鄰里關系弱化,社區關系淡漠,社會階層的分化與隔離加劇以及社區犯罪率上升?!靶鲁鞘兄髁x”認為發展混合居住模式,設計適合各社會階層的各種類型和價格的住宅,提倡具有居住、商業和就業、公共活動的混合型的鄰里居住社區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
2.新城市主義理論的三個領域
新城市主義的規劃設計原理反映在三個不同尺度的空間層次上:區域:大都市、城市和城鎮;鄰里、分區和交通走廊;街區,街道和建筑物。
2.1 區域:都市、城市和村鎮
新城市主義十分重視區域規劃,他們認為規劃應超越行政邊界的限制而將區域作為考慮的背景,許多與城市規劃有關的問題只有上升到區域層面、制定出整體性策略才能得到有效解決,。因此,比較適宜可行的區域規劃范圍,是一個大城市區或是由幾個毗鄰大城市區聯接而成的區域。區域內的城鎮必須有一個共同的綜合發展戰略才會全面繁榮。同時,每個城鎮也必須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特征與風格。城市開發應注重保護和強調這些特色。區域規劃的目的是要保障和促進整個區域的經濟活力、社會公平、環境健康。
在城市的規模的限定上,新城市主義認為任何城市和地區的成長發展都有一定的天然限制,城市的規模、選址應該充分考慮自然因素的制約,城市的成長發展不可能突破這一天然限定,否則將導致區域生態環境的惡化、城市活力的喪失和城市生態基區的急劇增大,最終導致整個地區的衰退。
在城市和郊區的關系以及城鎮體系結構的構想上,新城市主義把區域中的城市和郊區及其自然環境看作一個經濟、社會和生態的有機體,二者共生共榮,城市既要注重內部的更新、完善和有機組織,又要保持與郊區農田、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關系。此外,“新城市主義”主張建立多中心的有機的城鎮體系結構,不同的城鎮之間則存在互補的關系。中心城市、普通城鎮和郊區共同構建一個完整的城市生態體系。
關于城市和區域的發展模式,針對不同條件,新城市主義將城市和區域的發展模式主要總結為三種:填充式開發,主要指城市內部功能的自我完善;再開發,主要指城市內部功能的更新;新的成長區和衛星城,指新城建設。同時,新城市主義注重城市生態系統平衡的建設,強調不論城市發展以何種模式進行,在發展中起決定作用的是開發的品質而不是開發所處的位置和開發規模。
2.2 分區和交通走廊
鄰里、分區和交通通廊,被認為是新城市空間的基本構成要素。它們形成清晰可辯的地域,從而鼓勵民眾為維護和發展這些重要因素負起責任。新城市主義所構筑的未來社區的理想模式是:緊湊的、功能混合的、適宜步行的鄰里;位置和特征適宜的分區;能將自然環境和人造社區結合成一個可持續的有機整體的、功能化和藝術化的走廊。
1.鄰里
新城市主義的核心是鄰里規劃,鄰里應該是緊湊布局、步行空間友好及混和土地利用,擁有可供選擇的多種交通系統、公共活動空間,清晰的邊界以及多樣性的住宅和公共設施;同時該鄰里理念涵蓋了區域規劃、分區、街坊和建筑設計等城市開發的全過程。
新城市主義的鄰里單元是一種限制在一定區域中和圍繞著一個限定中心的城市化模式,20世紀30年代由佩里提出的“鄰里單位”理論,被“新城市主義”予以發揚光大,并重新歸納了作為一個理想鄰里的基本設計準則:
有一個鄰里中心和一個明確的邊界,每個鄰里中心應該被公共空間所界定,并由地方性導向的市政和商業設施來帶動;
最佳尺度是由中心到邊界的距離為1/4英里;
各種功能活動達到一個均衡的混合――居住、購物、工作、就學、禮拜和娛樂;
將建筑和交通建構在一個由相互聯系的街道組成的精密網絡之上;
步行優先、公共空間優先,公共建筑安排在適當的位置。
2.分區
相對于鄰里,分區曾被視作是功能專門化的地區,建立在高度由專業化必將帶來高效率的觀念基礎之上。但隨著信息革命和環境技術的發展,嚴格的功能分區思想已不再被尊為唯一經典,分區也允許多種功能活動來支持,分區的結構則是按照與鄰里的結構相類似的方式組織;有清晰的邊界和尺度,有具有明顯特征的公共空間,有互相聯系的環路服務行人,并通過公交系統與更大的區域發生聯系。
3.走廊
走廊是以連續性為特征的城市要素,它被鄰里單元和功能區所限定,向它們提供入口,可以是林蔭大道、軌道交通線,河流或公園通道。走廊既是鄰里與分區的聯接體又是隔離體。在郊區模式中,走廊僅僅是保留在細分地塊和商業中心之外無形的剩余空間;但新城市主義將其視作連續的具有視覺特征的城市元素,由與之相鄰的分區和鄰里所確定,并為他們提供進出路徑。
2.3 街區、街道和建筑
新城市主義認為這一微觀層面的規劃設計也相當重要,因為這是新城市主義設計原則具體化的環節,也是一個相當具有挑戰性的環節。城鎮建筑和景觀設計的主要任務是形成共享的街道和公眾空間,營造出讓人可以步行且樂意步行的環境,在重要地段,建設公共建筑和公共聚會場所,合理配置街道、廣場,鼓勵步行,加強人們的社區感和場所感。街道和建筑設計應當加強環境的安全性,不能犧牲開敞空間的可達性。其中,“人性化尺度”、“美感”、“安全”、“舒適”、“有情趣”是關鍵原則。新城市主義提出了一些設計建議:
街區的尺度控制在長600英尺(183米)、周長1800英尺(549米)范圍以內;
街道不宜過寬,以便于步行者穿越。例如:干道寬度大約34英尺(10米),標準街道寬約24英尺(7米)等等;
道路兩旁及道路中央設立綠化帶,美化街道同時又收縮了道路視覺尺度,減少行人穿越街道時的心理壓力;
人行道至少4-5英尺寬(1-2米);
中心商業街盡量為步行專用街;
減少地上大面積停車場,改用地下停車以及沿街邊停車的方式;
留出足夠多的建筑退后帶,與人行道、沿街停車帶交織在一起共同構成城市街邊公共活動空間。并設計一些門廊、涼篷、露臺、臺階、屋檐出挑等建筑細節,以提高街邊公共活動空間品質;
建筑物應將正面、門、窗開在臨街一面,而車庫、垃圾桶必須安置在背街;
建筑物風格應與周邊建筑語境相協調,尊重當地的文化與歷史傳統;
強化突出公共建筑物(學校、教堂、郵局、劇院、市鎮廳、圖書館等)的景觀價值與視覺地位,以公共建筑作為當地的地標性建筑。
3. 兩種發展模式:TND 與TOD
新城市主義的基本思想是,把鄰里作為居住區的基本單元,在區域的層面上,通過公共交通站點來組織社區,減少人們對小汽車的依賴,控制城市蔓延。在鄰里的層面上,通過創造一種適合步行的環境,增加人們的交往機會,密切鄰里關系,形成一種具有濃厚生活氛圍的社區。它主要有兩種模式:公共交通主導的發展單元(TOD)和新傳統主義的鄰里發展單元(TND)。TND 與TOD兩者并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TND偏重于城鎮內部街坊社區層面,而TOD更偏重于整個大城市區域層面。在新城市主義的規劃實踐中,兩者是嵌套在一起運作的,其共同之處則體現出了新城市主義規劃設計的最基本特點:緊湊、適宜步行、功能復合、可支付性以及珍視環境。
3.1 公交引導發展模式TOD
由卡爾索普提出,公交引導發展模式是以軌道和公共交通網絡引導和連接散布的開發地域,就是把城市活動的出發地和目的地通過大運輸公交系統連接,并且人們能夠以便捷的步行到達這些站點,建立起一種和諧的交通運輸和土地利用關系。公共交通主導的發展單元是以區域性公共交通站點為中心,以適宜的步行距離為半徑的范圍內,包含中高密度住宅及配套的公共用地、就業、商業和服務等內容的復合功能的社區。
這一發展模式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在鄰里的層面上,注重營造復合功能的、適宜步行的社區,減少對于小汽車的依賴程度,同時達成良好的城鎮生活氛圍;在區域的層面上,引導空間開發采用TOD模式,沿區域性公交干線或者換乘方便的公交支線呈節點狀布局,形成整體有序的網絡狀結構;同時結合自然環境要素的保護要求,各個TOD社區之間保留大量的綠化開敞的空間,設置城市增長界線,防止無節制的蔓延,平衡內城與郊區的發展要求。城鎮TOD、鄰里TOD和次級地區三者在功能的復合比例、與公交的關系和密度上均有所區別,但每一種類型本身都是混合住宅、就業和公共用地等多種功能的空間單元,TOD模式試圖以此有效地達成復合功能的目的。
3.2 傳統鄰里發展模式TND
由新城市主義的代表人物DPZ夫婦提出的傳統鄰里發展模式(TraditionalNeighborhood development,TND)側重于從城市設計的角度闡述,其主要內容涵蓋了諸多方面,包括諸如社區規模半徑約400m,街道間距是70―100m,鄰里內有多類型的住宅以及居民土地使用的多樣化,可滿足居民不同的需求,通過網絡狀的道路系統使之溝通良好;鄰里中心為公共空間,公建布置在人流集散地;住房的后巷作為鄰里間的社交活動的場所等等。
參考文獻
1.何可人譯. 新城市主義. 建筑師,2003(3)。
2.劉昌壽,沈清基. “新城市主義”的思想內涵及其啟示. 現代城市研究,2002(1)。
3.王慧. 新城市主義的理念與實踐、理想與現實. 國外城市規劃,2002(3)。
4.李楊. 對新城市主義思潮的認識與思考. 安徽建筑,2001(3)。
5.朱娟. 國內外“新城市主義”研究綜述. 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2004(4)。
6.吳林海,劉榮增. 從“邊緣城市主義”到“新城市主義”:價值理性的回歸與啟示. 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2(1)。
7.秦臻,鄭宙青. 城市主義與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住區規劃研究. 華中建筑,2005(7)。
8.金勇. 新城市主義城市設計運作趨向研究. 規劃師,2003(12)。
9.戴曉暉. 新城市主義的區域發展模式. 城市規劃匯刊,2000(5)。
10.王琳,曹嶸,白光潤. 新城市主義對我國郊區城市化的借鑒. 世界地理研究,2001(12)。
11.單皓. 美國新城市主義. 建筑師,2003(3)。
12.鐘海燕. 論新城市主義與城市的和諧發展. 經濟縱橫,2006(5)。
作者簡介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建設項目是指在縣城規劃區范圍內和建制鎮規劃區內的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居農民新建、改建(含翻建房屋)擴建和其他建設工程項目。
第三條所有城鎮建設項目必須嚴格遵守先規劃審批后建設的原則。加強規劃設計。促使建設項目創一流、出精品。重大建設項目規劃設計,提升建設水平。應當進行可行性和方案設計論證,未經專家論證和評審的項目,一律不予審批。
第四條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是城鎮建設項目的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城鎮重點建設項目的規劃審批工作。
第五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遵守規劃審批程序的義務。并有權對規劃審批管理工作提出建議和意見。對違反規劃審批管理的行為進行檢舉和控告。對規劃審批管理工作進行監督。
第六條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建設項目規劃審批應提交下列材料:
一)擬建單位對擬建項目(工程)提出的申請規劃定點報告;
二)發展改革局立項批復或備案登記;
三)土地權屬證書;
四)建設項目四鄰關系公證協議書;
五)建設項目設計方案:
1建設項目用地區域規劃設計總平面布置圖(CAD圖)建設工程建筑設計方案
2總平面布置彩色鳥瞰圖;
3建設項目單體工程彩色效果圖。
第七條居(農)民個人建設項目規劃審批應提交下列材料:
一)個人對擬建項目(工程)提出的申請規劃定點報告;
二)土地權屬證書;
三)建設項目四鄰關系公證協議書;
四)建設項目設計方案:
1建設項目用地區域規劃設計總平面布置圖(CAD圖)建設工程建筑設計方案
2總平面布置彩色鳥瞰圖;
3建設項目單體工程彩色效果圖。
第八條建設項目規劃審批程序
1擬建單位或個人提交申請報告和審批所需相關資料;
2住建局相關股室管理人員現場勘查。提出初步意見;
3住建局規劃預審批領導小組召開預審批會議預審論證;
4縣政府規劃審批委員會審查;
5住建局根據規劃審批委員會審查意見審批;
6黨務政務中心繳納相關費用;
7住建局相關股室辦理規劃許可。
第九條縣城規劃區范圍內。已制定修建性詳細規劃的可按規劃辦理有關建設審批手續;尚未確定修建性詳細規劃的片區。不準進行工程建設??h城規劃區內的西街棚戶區、塘壩、南新街以東、棚戶區、火車站片區(富興路沿線)一律實行規劃管制,一律不予辦理規劃等相關手續。管制期間一律禁止任何建設,對違反的將依法予以查處。
第十條建設項目應當嚴格按照《城鄉規劃法》和《省城市規劃技術管理規程》規定的相關技術指標進行建設。嚴格控制建筑間距、建筑密度和容積率。
關鍵詞:城市建設;園林規劃;設計
1 城市建設園林規劃設計存在的問題
縱觀我國當前城市建設園林規劃設計工作不難看出,其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過于注重景觀設計,卻沒能重視其生態效應。當前,我國一些城市地區由于欠缺園林設計規劃工作經驗,通常僅僅將規劃看做是城市景觀建設的附屬,無法細致周密地考量生態效益,更不重視園林工程在調節優化城市環境,提升人居質量的重要功能。因此,在規劃設計工作中無法很好地結合本土自然條件與土質狀況。在規劃設計過程中,往往片面追逐綠化規劃大而廣的形式,提升其視覺沖擊,把握整體對稱,卻疏于對園林環境設計提出具體要求。導致一些城市建設園林規劃工程看上去外觀優美,具備了良好的觀賞性以及濃厚的藝術韻味,然而植物種類卻較少,通常均為單一外觀優美的品種,沒能把握園林植物群落搭配的科學原則。另外,一些城市居民住區或是公共綠地僅僅栽種少量樹木,雖也可達到美化環境的效果,卻較易引發出生態布局的不協調性,使得城市生態環境呈現出脆弱的一面。
目前,我國一些城市區域規劃設計園林工程的熱情高漲,卻沒有將日常工作全面落實到位,這令較多區域投入園林保養維護的費用有限,日常養護管理設備通常較為陳舊。應用管理方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規范性,導致較多栽種植物成活水平不高,即便最終成活也生長緩慢。一般是應付上級單位檢查或是舉辦大型活動之時,才突擊做養護處理,使得園林綠化效果大打折扣。
生態學領域一項重要的基本原則在于物種多樣性,生物品種豐富多樣可確保整體生態群落的可靠穩定。為推動城市建設園林綠化工程向著協調平穩的方向發展,在城市園林設計規劃過程中應考量配置多樣化的樹種。然而,當前一些城市區域在規劃園林階段中卻呈現出了認識誤區問題。即過高要求植物種類的豐富多樣,甚至在同一園林區域栽種百余種樹木,而部分城市則片面追求栽種名貴植物,導致該現象的成因在于園林相關單位在規劃設計工作中沒有樹立科學認識,包含較多誤解現象。事實上,該做法僅僅是單純地提升了樹種的類別,卻沒能細化考量該類樹種現實生長狀況,較難構成可靠優質的植物生態環境,更對穩固園林生態系統結構極為不利,較難為現代城市的持續全面發展提供優質服務。
2 城市建設園林規劃設計對策
2.1 促進城市建設同園林規劃的協同發展
不同城市區域現實的自然條件具備較大差別,因此,應依照各地區環境、溫度、土壤狀況、地理位置,規劃設計出契合本土特征的園林工程建設方案,具體設計方案應凸顯該城市區域文化歷史特點。新城區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因此,可應用大面積規劃種植方式。老城區由于土地資源有限,在園林規劃設計過程中可進行地塊升級改造,就住區居民現實需要合理規劃設計,為他們提供更廣闊的休閑活動場所。另外,應通過精心設計,將城市建設園林規劃設計出多重風格。園林項目中科學配置樹種,盡可能選擇體現高強適應性的種類。
2.2 開創優秀生態環境,激發園林工程生態效應
自然界之中無論何種生態系統均具備了新陳代謝以及能量循環的能力,最理想的生態系統即自然生態。因此,城市建設園林規劃設計階段中,盡最大可能將園林工程規劃設計成為與區域生態無限靠近的環境,植物栽種應合理選擇一些具備可全面抵御本土之中常見病蟲害現象的品種,而后再依照具體狀況合理引進外來植物進行有效補充。該過程中促進灌木、草木種植的合理融合。例如,可選擇常綠或是彩葉植物,創建四季靜態構圖,同四季的更替變化形成良好的適應性,確保不同季節均能看見綠色植物,進而營造出一種完善優美的城市園林生態環境。
3 結語
總之,伴隨大眾日益重視城市建設園林規劃設計,對園林工程建設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使之逐步變成大眾日常生活階段一項必不可少的元素。我國城市建設園林規劃設計起步較晚,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明顯的差距,沒能構成成熟的生態系統與工程結構。再加上園林設計規劃屬于一類任務復雜的系統項目,工作難度較大,牽涉植物、林業、生態環境學科、建筑、城市規劃設計、藝術美學等領域。為此,開展城市建設園林規劃任務中,應積極創新、勇于探索、不斷進取,全面做好城市環境設計、規劃評估、美化與裝飾,提升城市整體形象,進而真正推動現代城市的可持續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城鎮;建設;城市規劃;設計;基本原則
引言
加快發展小城鎮建設,可以大規模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可以促進鄉鎮企業聚集,提高經濟效益,有利于節約用地和環境保護。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對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都將發揮重要作用。小城鎮建設是國家城市化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新時期城市發展方針。大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合理發展小城鎮是推進我國城市化的重要途徑。小城鎮規劃的內容在目前的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框架下,形成了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兩階段并不截然分開且帶有城市規劃和鄉村規劃雙重特色的小城鎮規劃模式,一般稱為小城鎮建設規劃,其內容通常分為3個部分:1)鎮域總體規劃;2)鎮區建設規劃;3)重要地段的詳細規劃或意向設計。
1目前小城鎮建設及規劃存在的幾個問題
1.1 城鎮規劃滯后
城鎮發展規劃是城鎮合理布局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然而在目前我國小城鎮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重建設而輕發展規劃的狀況。在一些地區出現了先建設、后規劃或邊建設、邊規劃,建設牽著規劃走的不科學現象,導致城鎮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環境惡化。
1.2小城鎮規模偏小,城鎮功能不完善,吸引和帶動能力不強
首先,小城鎮的規模小必然造成發展空間和輻射區域狹小,使得城鎮經濟難以繁榮起來,城鎮功能的發揮也受到極大影響,導致小城鎮發展的后勁嚴重不足,并且不利于集中有限的財力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的步伐。小城鎮規模小,對資源的集聚能力小,不僅難以把周邊的資源吸引過來,對鎮域經濟也無法起到輻射作用。其次,鎮域規模小,但行政人員并少不了多少,必然加劇農民負擔屢減不輕等現象,與鎮域規模過小、行政人員相對過多直接的關系。再次,這種規劃比較僵化,缺乏彈性。各鄉鎮由于受到行政區劃的制約,這些經濟區域的基礎設施不能共享,造成資源浪費,各鎮各自為政,在同一經濟區域爭市場、爭資源,基礎設施、公用設施在低水平上重復建設,其結果是都形成不了規模,造成很大的浪費,并阻礙了人口和其他資源的進一步集聚。
1.3 小城鎮生態環境的惡化
①城鎮發展建設不當對一些重要生態功能用地造成新的破壞;②城鎮發展環境管理跟不上,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導致污染加?。孩鄢擎傊苓呣r村生產和生活污染依然嚴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城鎮環境質量的改善;④一部分鄉鎮企業,科技含量不高,很少考慮“三廢”治理和環境保護,甚至把在大城市無法立足的污染企業轉移到小城鎮,使小城鎮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1.4 沒有形成科學完整的城鎮規劃理論體系
目前城鎮規劃技術理論難以適應小城鎮建設發展的重要,沒有形成一套科學完整的城鎮規劃理論與技術管理體系。應用的主要是城鎮建設規劃,可是城鎮在建設過程中所需要的各種不同內容的規劃指導是遠遠超出現行規劃成果所涉及的內容的。
1.5城鎮規劃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
由于小城鎮大多經濟基礎薄弱,能按照現行的規范和程序組織編制出城鎮總體規劃很不容易,至于控規、城鎮建設規劃等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無法編制。城鎮規劃的一個實踐周期為15~2O年,每3~5年修編一次,一個鎮總體規劃的編制、評審、批準最少需半年左右,單憑批準的總體規劃只能宏觀調控城鎮建設,不能具體指導城鎮建設,從而使精心組織編制的總體規劃大多成為墻上掛著的宏偉藍圖。發展小城鎮是帶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小城鎮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的重要選擇。規劃是小城鎮建設和發展的藍圖,為更好發展小城鎮,須做好區域城鎮體系規劃、小城鎮個體的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這3個層次的規劃。
1.6不注重地方特色,盲目套用大城市的模式,小城鎮結構形態環境雷同。
1)小城鎮規劃中“技術烏托邦”的思想與文化的趨同性帶來小城鎮規劃色的缺失。
2)小城鎮規劃對特色的認識有待全面,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a.僅注重規劃中的物質特色,忽視了小城鎮特色中的非物質要素。b.小城鎮特色應是一個整體,從結構形態規劃,用地總體布局到詳細規劃、單體設計的各個步驟,從小城鎮總體景觀到 理念提出了挑戰。
3)對圖形、建筑單體特色的過分追求造成小城鎮整體特色的減弱。
4)小城鎮規劃設計中套用大中城市的規劃模式,造成小城鎮原有特色的消失。
2 要從區域城鎮體系規劃入手
城鎮體系規劃是以城鎮(居民點)為主體的綜合性區域規劃,在市域和縣城范圍內,通盤把握小城鎮的發展規模和方向,突出重點,帶動一般。從區域發展的整體出發,全面規劃小城鎮發展的方向、布局、規模、結構,使小城鎮的發展同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融為一體?,F在,把小城鎮建設納入區域性的發展戰略規劃的還不是很多,通常情況下多是規劃小城鎮自身的建設與發展。這種做法,必然導致小城鎮在區域空間分布上缺乏合理的定位,梯次分布上缺乏發展的層次,城鎮功能、經濟功能、帶動功能、輻射功能、不能有效發揮。開展城鎮體系規劃要注意的問題:
2.1 要適應轉變政府職能的需要
政府在發展市場經濟中的中心職能就是強化宏觀調控,創造良好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城鎮體系規劃要為區域城鎮發展提供宏觀調控的依據和手段。
2.2 建立整體規劃的觀念,不能就體系論體系
城鎮體系規劃以城鎮體系的等級規模結構、職能結構和空間結構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為基礎,但絕不僅僅是規劃城鎮體系。要加強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城市化和城鎮發展機制的研究。
2.3 注重強化協調的手段和措施
資本多元化導致利益主體的多元化。規劃不僅要維護投資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維護公眾利益、區域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因此,必須要強調協調。不同的地域層次、不同的功能空間協調的問題手段不同。
要把區域城鎮發展布局與區域土地利用緊密地結合起來,不僅要對開發活動在空間和時間上作出合理的安排,而且要從維護區域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目的出發,綜合考慮長遠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需要,在空間和時間上對不合理的開發活動進行限制。要把對區域土地開發利用活動的控制,作為間接調控區域開發和產業布局的重要手段,從而使城鎮體系規劃具有可操作性。
2.4 要加強區域城鎮發展條件分析和綜合評價
進行區域城鎮發展條件分析和綜合評價的目的是,明確區域發展的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發現問題,提出對策。既不能局限于行政區域,更不能應區域論區域。
2.5 要注重規劃的可依據性
要開展多目標、多方案研究。這里所說的多方案,是指與區域發展戰略研究相結合的多重發展目標引導下的多方案。這些方案應并行地納入規劃成果,以利于政府實施對區域發展與建設的動態管理。
2.6 要特別重視城市規劃政策研究,建立健全區域規劃的實施管理機制
區域規劃要針對政府權力有限性的特點,把握住各級規劃要解決的根本問題。規劃不僅要研究規劃方案,而且要研究調控的標準和政策。規劃的成果也要趨向系統化,既有規定性的,也有指導性的;既有約束公眾的,也有約束政府部門的。
3 科學發展地制定小城鎮的總體規劃
(1)合理確定城鎮性質和發展規模。小城鎮建設,不僅是一項部門性的業務工作,而且是一項關系全局的經濟、社會工程。我國各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不同,小城鎮建設一定要從本地實際出發,規模適度,注重實效,著眼長遠。要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狀況、人口分布等條件,認真編制小城鎮建設規劃。通過規劃,確定不同的城鎮化模式和重點,圍繞特色產業,以點帶面,長期堅持。特別要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科學布局的原則,對用地范圍進行全面規劃,努力把握小城鎮建設的發展脈搏,給未來發展留有余地。
(2)優化土地布局,節約用地。小城鎮的發展的總體布局必須集中,合理緊湊。切不可盲目搬用大城市的一套結構模式。要珍惜土地,合理用地,保護耕地。每個小城鎮都要規劃好6區(基本農田保護區、工業區、商貿區、住宅區、行政區、綠化區),并妥善安排各個功能區的協調發展。各個規劃區的安排要合理,發展要留有余地,不同時期的建設任務要有銜接性,做到量力而行,又盡力而為。
4小城鎮規劃設計中遵循的基本原則
(1)以人為本,營造人性化的城鎮新區。① 要使“人”成為小城鎮發展的中心,為“人”服務成為小城鎮建設和發展的目的。② 讓農民有歸屬感,不要有距離感。小城鎮是農民的小城鎮,要讓農民真正感覺到小城鎮的舒適和方便,真正感覺到是自己的小城鎮。只有這樣,才能調動起廣大農民建設小城鎮的積極性。③ 要制止或控制那種沿交通要道兩側發展的“龍形”規劃。
(2)突出文化內涵,塑造地方特色。歷史文化傳統是小城鎮所特有的,它是城鎮特色中最內在、最具有恒久力的東西。因此,小城鎮新區規劃設計應結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小城鎮文化的涵蓋面很廣,除了歷史文化之外,還包括民族文化、經濟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諸多方面。新一輪的小城鎮新區規劃應突出文化原則,塑造小城鎮自己的特色。不要把小城鎮新區規劃僅僅當成規劃去做,而要更深一層地去“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規劃設計人員在對小城鎮新區進行規劃設計之前,要全面地熟悉、掌握小城鎮歷史、地域、建筑、民族、產業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3)強化生態理念,打造園林式景觀。伴隨著鄉鎮企業的繁榮和小城鎮自身的發展,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小城鎮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嚴重的考驗。小城鎮生態環境的惡化表現在:企業、商業、居住等功能區劃分不明顯,鄉鎮企業沿路展開,分布分散,城鎮內部綠化面積、綠地率、人均綠地面積均達不到國家標準,城鎮缺少園林建設,景觀設計更是匱乏;污水、雨水等地下管網缺乏科學統一的規劃等等。新一輪的小城鎮新區規劃應按照建設生態園林小城鎮的要求,高起點、高標準地進行生態規劃和景觀設計,提高小城鎮的形象和品位,吸引農村人口進入小城鎮,加速我國農村城鎮化的進程。生態園林城鎮是今后城鎮發展的必然趨勢。生態設計是小城鎮趨向生態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結合生態建設進行景觀設計使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協調統一,是建設生態園林城鎮的必然選擇。因此,強化生態理念、注重景觀設計是新一輪的小城鎮新區規劃應該遵循的必不可少的原則。
(4)樹立超前意識,構造靈活的格局。現今,城鎮化將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據有關專家預測,到2020年,我國的城鎮化速度平均每年將增長1%,這10幾年中,中國將有大約3億農村人口轉變為城鎮人口。這就意味著今后幾十年內,小城鎮的規模還會持續地增長,且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鎮居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也會逐步提高。在這種形勢下進行小城鎮新區規劃,就要求規劃師樹立超前意識和發展觀念,從人民群眾的需要出發,建造節能型住宅和緊湊小城鎮:要創造性地挖掘中國傳統建筑的精髓,充分利用當地建筑材料,建造處于山、水、天空、草木相協調的中國特色小城鎮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