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3 09:15: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畢業生安全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社會實踐中,當代大學生的不成熟特質主要通過就業體現出來。這些不成熟特質實質上就是大學生在就業中暴露的成長問題。他們在就業中出現的成長問題很多,大體而言,主要包含以下四類:
(一)就業觀念滯后,眼界狹小,不能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
長期以來,大學學子們在大學象牙塔里學習和生活,與社會接觸太少,嚴重欠缺社會經驗,不能充分認識社會,了解社會。他們對理想化的東西很著迷,把眼界和認知領域主要投放在校園和書本上。大多數同學對現實很迷茫,不太愿意也疏于對現實社會的觀察和認知,這直接導致了他們在就業中就業觀念滯后,眼界狹小,不能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他們的就業認識要么滯后于社會發展形勢,要么與社會現實不相符。部分學習優秀的學生雖是滿腹經綸,但卻在就業中屢屢敗下陣來。大多數高校的就業指導課內容也存在著一種重理論、輕應用的傾向。其理論分析內容往往占了較大的比例,對學生在求職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提及太少,也欠缺解決問題的相關內容設計,理論與實踐脫節的情況較為嚴重。而且,其教材內容也顯得陳舊過時,往往都滯后于就業市場形勢,對國內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現狀以及最新發展動態,缺乏詳實的分析和及時的反應。就業指導課的這種狀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當代大學生不能擺脫就業觀念滯后,眼界狹小的就業誤區。
(二)不能正確認識自我,就業期望值過高,不肯屈尊低就
當代大學生存在的最大問題在于不能正確認識自我,不能認清自己的性格、能力、興趣、長處、不足等,因而不能正確地進行自我評價,合理定位就業目標。筆者曾受托在所帶金融班為某傳媒公司物色兩名金融經營記者,就工作性質和工作地點來說我們都認為還不錯??烧伊藢⒔?0名符合條件的同學征詢意見,竟無一名同學愿意去。這讓我們深感詫異和不能理解,詳詢方知他們的理想求職是進銀行,準備在考銀行上面搏一把。我們在班級群發了很多就業信息,過問的同學寥寥無幾,以致于我們甚至懷疑有無就業信息的必要。不過每當一銀行招聘信息,馬上就賺足了眼球。但他們從未自我評估過自己是否適合銀行工作。通過走訪了解還發現,不少性格內向、不喜歡社會交往的金融學專業學生的職業理想竟是證券或期貨分析師,求職目標竟然是從事證券或是期貨營銷;不喜歡參加班級和社團活動,管理經驗嚴重匱乏的同學卻醉心于考公務員。他們還停留在大學生是天之驕子,社會精英的過時觀念上。這使他們的就業期望值過高,就業意向狹窄,不肯屈尊低就。大學生們為何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他們強烈的自尊心和好勝心,同時也與他們過分自信有很大關系。
(三)不能勝任吃苦耐勞、高壓力的工作,跳槽頻繁,“啃老族”隊伍越來越龐大
在當代大學生群體中,除部分碩士、極少數博士生為70后外,為就業而四處奔波的大學生多為80后、90后。他們在家大多是獨生子女,即便非獨生子女也是長期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他們大多集父母和祖父母兩代人的寵愛于一身。家人的溺愛使他們在家庭“溫室”中長大,幾乎沒有經受過社會坎坷的磨煉,承受過失敗風雨的打擊。但當他們信心百倍地準備走上職場之際,嚴峻的就業形勢和自身的稚嫩卻迫使他們不得不一再吞食就業失敗的苦果。這些學生的抗挫折能力較差,稍稍苦累的活兒不愿干,即便硬撐著勉強上馬一段時間也會“悄然而退”,“裸辭”的畢業生越來越多,跳槽頻繁已成為許多畢業生的通病。來自麥可思《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07屆大學畢業生畢業三年內平均為2.3個雇主工作過,2007屆大學畢業生畢業三年內有69%發生過離職。部分畢業生在就業受挫后,其心理創傷很難得到修復。他們極易淪為“啃老族”。這些“啃老族”寧愿“啃食”父母也不愿去工作,這樣的“啃老族”隊伍目前越來越龐大。在2011屆大學畢業生中,近57萬人處于失業狀態,其中10多萬人選擇了“啃老”。究當代大學生不能勝任其工作和逃避就業之因,主要源于他們的嬌嫩和諸多能力的欠缺。
(四)學生在求職中屢屢上當受騙,急需社會安全教育的洗禮
目前,由于不少大學畢業生涉世不深,缺乏社會經驗和防騙意識,加之就業市場的不完善和運作的不夠規范,社會上少數不法分子借機興風作浪。他們利用畢業生急切就業、社會經驗不足的特點,以入職手續等名義收取各種不合理費用,虛假承諾高薪等方式欺騙學生。大學生們上當受騙的新聞也不時見諸報端和網絡。據一項調查顯示,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被騙的案件已成為高校大學生被詐騙的案件數量最多的一類案件之一,約占大學生被詐騙案件的40%以上。這些詐騙案件不僅給大學生個人和家庭財產帶來較大的損害,使他們的身心受到損害,也給高校和社會帶來了一些不安定因素。面對就業欺詐,他們大多雖然暫時選擇了忍氣吞聲,但部分學生在就業受挫后的怨恨情緒會越來越大,滋生出仇富情緒,走上犯罪道路,乃至做出與社會為敵,與黨和國家為敵的舉動。因此,對當代大學生開展社會安全教育,幫助他們樹立就業安全意識,提高就業應對能力已刻不容緩。如果學生連起碼的安全知識都不懂,不能進行自我保護,畢業后很難面對成長過程中的風風雨雨。
二、成長教育理念在就業指導課中的具體應用
“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學是一門理論與經驗相結合,偏重經驗教學的學科?!?/p>
這表明就業指導課既是一門就業理論指導課,又是一門指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成長教育課。高校就業指導課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實質上就是指導大學生健康成長。既然對大學生進行成長教育是就業指導課教育的一大重要任務,這就決定了它有責任扛起成長教育的大旗,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指導。那么,在就業指導課的教學實踐中,如何對大學生進行成長教育呢?筆者認為,主要圍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結合最新就業動態,及時和詮釋最新大學生就業政策,整合補充教學內容,改進教學形式
當今世界發展突飛猛進,來自就業領域的變化也是瞬息多變。這主要通過就業新聞等形式映現出來。要改變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使之與時俱進,要拓寬他們的就業眼界,高校有必要加強就業指導課課程建設,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補充,使之進一步切合社會實際。在就業指導課上積極引導大學生了解就業形勢,認識最新就業政策,幫助他們糾正其在求職中的觀念和行為上的問題和偏差,解決他們關心和需要解決的問題。盡量用實用理念指導就業指導課,以有效避免純理論授課的枯燥乏味,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和參與的積極性。在教學中,采用課堂、講座、座談會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互動性。教學方法則應以課堂講授為基礎,多采用最新典型案例分析、面試場景模擬訓練、分組討論等方法,同時要把最新就業動態和就業趨勢融入課堂。比如,今年絕大部分銀行在校園招聘時,在資格審查時都將三本院校的學生排除在外,但大部分三本院校與金融相關專業的學生仍然把就業主攻方向放在進銀行上面。這就需要就業指導老師在上就業指導課時指出這一就業形勢,引導學生要么及早完成就業轉向,要么通過飛駛特等人力資源派遣公司通過派遣員工的方式進入銀行。
(二)引導學生認清當代大學生目前所處的就業現狀,認識自我,理性定位就業意向
伴隨著中國高校的不斷擴招,我國的高等教育正由“社會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過渡,與此相應,當代大學生就業正由精英階段向大眾化就業階段邁進。大學畢業生已經不再是昔日的“天之驕子”,這要求相當一部分畢業生放下身段,從事大眾化的工作。在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畢業生們必須及時更新思想,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就業觀念,降低就業期望值,把自己定格為“大眾化”的勞動群體,并使自己真正融入社會,到西部地區、農村、基層和中小企業中去,樹立起城鄉一體、務工務農都是就業的新觀念。作為就業指導老師,應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擇業觀,幫助其養成獨立、自強、誠信的擇業態度,不要死抱著專業對口的思路不放,也不要死守在城市中就業。就業指導老師要充分利用好反映就業動態變化的社會就業新聞。與此同時,上就業指導課時還要幫助大學生糾正認識自我偏差,在課堂上搭建他們認識自我的平臺;鼓勵學生接受來自別人善意的評價,或積極求教他人來認識“自我”;引導他們積極參加實踐活動,以實踐為鏡,糾正“自我”認識的偏差。正確認識自我是當代大學生戰勝自我、實現順利就業的關鍵環節。因為,只有正確認識自己,才能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和“軟肋”,做到有的放矢,找準自己現在和未來的發展航向,揚長避短,在實踐中順利發展和完善自己。
(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忍耐力、生存和發展能力
針對大學生在就業中暴露的稚嫩問題,就業指導老師應向學生指出,“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積極引導學生參悟好社會這本大書。鼓勵學生積極進行專業實踐和參與社會實踐,在獲取經驗的同時,體會社會競爭壓力,認清自身實力,擺正自己的就業心態,使之更好地適應社會、應對挑戰。大學應把對大學生的忍耐教育、受挫后的自我調適教育融入就業指導課課堂,以培育學生們養成和諧而又堅韌的個性品質,增強學生的自我心理調適能力。高校的就業指導課還要更多地幫助學生培養生存和發展的能力,而不僅僅停留于在擇業和就業方面出謀劃策。培養學生們的生存和發展能力,應主要包括學生的生活技巧和技能、社會知識教育、為人處世教育等多個方面。比如要求學生學會做飯、做家務等,養成合理的家庭消費習慣。培養大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引導他們培育團隊合作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還要對他們開展責任心教育和抗挫折教育,培養他們對家庭、集體和社會的責任意識,讓他們勇于承擔責任、積極面對成長中的困難。
(四)及時最新就業欺詐案例,指引學生安全就業,適應社會就業競爭
[論文摘要]在大學生就業制度改革走向社會化、市場化、法制化的今天,面向大學生開展就業法律素質培養,使其提高法律意識和增強法制觀念,是防范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被侵權和引導大學生遵紀守法的有效途徑。文章通過分析在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構建法律素質培養體系的重要性及現階段存在的問題,提出從樹立正確觀念,重視大學生就業法律素質培養;制訂科學的大學生就業法律素質培養計劃,豐富就業法律素質培養的方式及內容;建立大學生就業法律咨詢援助機構等方面來構建大學生就業指導法律素質培養的體系。
[論文關鍵詞]法律素質;職業發展;培養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競爭日益加劇,就業形勢日趨嚴重,已經為大學生就業帶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然而在大學生就業發生改變,人才培養模式走向市場化,當就業率成為衡量一所高校辦學效果和專業未來發展的重要依據時,全國各大高校在對大學生開展就業指導時,基本上強調就業觀念和就業技巧的培養,時常忽視了法律素質的培養。一方面,部分用人單位利用大學生法制安全意識淡薄的特點,設置收費陷阱、扣證陷阱、試用期陷阱、培訓陷阱等,侵害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大學生很容易被卷入勞動糾紛中。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大學生不懂法、不知法,心存僥幸,不能做到誠實守信,而走上違法甚至犯罪的道路。因此,在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加強法律素質培養是大學生學會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需要,是高校提高就業指導效果和完善就業指導職能的需要,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化、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的需要。
一、在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構建法律素質培養體系的重要性
(一)構建大學生就業法律素質培養體系是幫助大學生學會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需要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大學生就業逐步走向“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市場模式,各種招聘活動和形式不斷涌現,用人單位參差不齊,有些用人單位利用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法律意識匱乏、維權意識淡薄等弱點,屢侵大學生合法權益。因此,在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構建法律教育體系,幫助大學生了解法規、政策、樹立法律意識;學會辨別就業過程中出現的虛假現象,以免上當受騙;用法律的理念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有效地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是非常重要的。
(二)構建大學生就業法律素質培養體系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就業價值觀的需要
在近幾年的畢業季里,一些大學生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工作職位,增加自己的求職“資本”,鋌而走險,私刻公章偽造榮譽證書、等級證書或是職業資格證書,而這種行為一旦被用人單位發現,不但會失去這份工作,而且還要承擔法律責任。大學生不能誠信就業,一方面是由于就業法律意識淡薄,另一方面是由于就業法律知識匱乏所致。
(三)構建大學生就業法律素質培養體系是高校提高就業指導效果和完善就業指導職能的需要
2011年我國高校畢業生總數達到660萬人,2012年更是達到了680萬人,呈明顯上升趨勢。大學生本人、高校及社會的壓力不斷增加,就業率也成為評價一所高校的重要指標。為了提高就業率,幫助畢業生就業,許多高校都將大學生就業指導內容偏向就業觀念和就業技巧方面,缺乏有效的法律教育。在法制化、市場化經濟下,在機遇與挑戰并有的形勢下,要讓大學生順利地、正確地、滿意地就業,高校在對學生開展就業指導時應當順應時展的需求,加大法律教育,構建與之相適應的教育體系,指導學生依法就業和學會自我保護,從而強化大學生法律意識,為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才,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的建設。
(四)構建大學生就業法律素質培養體系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化,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的需要
當依法治國方略確定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各行各業都已納入法制化的軌道。目前,高校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加,他們已成為社會就業和經濟建設的重要主力軍之一,大學生就業問題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大學生初次就業經驗不足,與用人單位相比應屬弱勢群體,也常常因法律缺乏而被侵權。然而,大學生就業事關一個人,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地區,如果處理不好或是不及時,也是會給社會帶來一定的問題。因此,在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構建法律教育體系在當前的就業形式下具有現實意義,尤為重要。
二、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法律素質培養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有關就業法律的課堂教育投入不足,形式單一
目前,許多高校在教學計劃中給予法律知識教授的比例極少,學生得到的法律知識渠道非常有效,多數學生僅僅是在《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一門課程上對法律有所涉及性的學習,而且該門課程大一就開設,課時少,學生都不重視。在就業指導課中,關于就業法律教育也往往只有一兩節課時,其中還包括就業安全教育和社會保險知識教育,就業法律知識的講解往往一帶而過。其實,教育大學畢業生依法就業、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不是一兩天或一兩節課所能做到的。
(二)高校在開展就業指導時,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
目前許多高校為了提高就業率,幫助學生就業,幾乎將所有就業指導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就業觀念和就業技能方面,而沒有指導學生如何掌握勞動法律法規,沒有教學生怎樣去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在這種模式下,很多大學生能就業,但不能安全就業,因為他們缺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法律知識,或是不懂得自己的一些就業行為已經觸犯法律。
(三)大學生就業指導法律素質培養的師資力量有限
目前,許多高校負責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教師主要由就業指導中心的教師和輔導員老師組成,這些教師學科背景各種各樣,平時也常常忙于日常事務,很難有時間靜下心來研究相關法律知識,就更難針對性地為大學生提供法律指導,這完全不符合師資職業化和專業化的要求,大大制約了就業法律的指導效果。
(四)大學生對學習就業方面的法律知識不重視,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淡薄
近年來,為了保障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有效開展,國家和各地方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就業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以完善大學生就業市場。然而許多大學生對這些法規政策知之甚少,從思想上就根本不去關心,不知其重要性,不知這些法律與自己的關系,對自己有哪些幫助,造成許多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不知怎樣去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甚至合法權益被侵犯都不知道。同時,由于個別大學生法制觀念淡薄,在就業過程中,求職心切,鋌而走險,通過造假的方式增加自身就業資本,從而讓自己順利就業。而對這些行為,許多大學生都聲稱自己只知道這是欺騙,沒想到這是違法的,不知道能產生嚴重的后果。
(五)當在校大學生或是剛走出校門的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發生法律糾紛時,無法得到高?;蚰感5膸椭?/p>
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生由于自身原因,當其遇到法律糾紛時,不知道自己該怎樣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能得到哪些法律救濟,應該去找誰幫助自己,因而使其陷入茫然之中。這時,作為大學畢業生堅強后盾的高校應該為畢業生提供任何幫助。在我國各高校中均未建立專門服務于大學生的法律咨詢援助機構,認為只要學生順利就業即可,沒有從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出發,沒有能意識到只有為畢業生提供法律服務才能實現自身作為高校畢業生堅強后盾的作用。
三、大學生就業法律素質培養的思考
(一)從樹立正確觀念,重視大學生就業法律素質培養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59條規定“高等學校應當為畢業生提供就業指導和服務”,因而高校要充分認識到針對目前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的法律問題,對大學生進行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的培養應擺在較高的位置。高校就業指導要樹立正確的指導觀念,充分意識到在依法治國的背景下法律素養和法律觀念是當代大學生必備的素質,也是高校教育的重點之一。高校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學生為本,轉變思想觀念,注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只有大力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加大法制觀念的教育,使每位大學畢業生知法、守法、懂法、用法,依法辦事,才能使大學生順利進入社會大環境,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才,才能使高校就業指導工作順利進行和發展。
(二)制訂科學的大學生就業法律素質培養計劃,豐富就業法律素質培養的方式及內容
首先,在大學畢業生中將就業法律教育作為重要的就業指導課內容。目前有的高校在全校范圍開展的就業指導課程中也涉及到一些法律問題,但由于時間、場地等原因,法律教育的效果不明顯。而在以往的課堂講授過程中學生所提問題能反映出他們對法律知識的渴望。所以,可以將就業法律教育作為就業指導課中的重要內容。當然,在課堂教育中應突出大學生的維權意識教育、契約意識教育、合同意識教育、司法救濟意識教育、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并引導學生自學有關就業的法律知識。
第二,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法律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逐步建立一支精通就業法規、政策的師資隊伍,提高就業指導的實效性。俗話說“要給學生一碗水,老師就得有一桶水”,在教師要教授學生全面、細致的法律知識時,其自身就必須有更多的就業法規、政策知識,學校就要建立一支真正精通就業法規、政策的師資隊伍。學??芍鸩浇⑵饘<媛毾嘟Y合的法律教育教師隊伍,通過送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對就業指導教師開展就業法律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
第三,注重培養大學生的就業法律意識,讓學生學會自我保護。高校在就業指導過程中應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增強其法制觀念,提高法律意識,學會自覺遵守法律,依法辦事。同時,要突出維權教育,使大學生知道當自己的合法權益遭到侵害時,可以選擇怎樣的救濟途徑,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當然,這需要學生充分了解相關法律知識。由于大學生們基本上都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高校還應在就業法律指導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和道德自律意識,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強化大學生對就業協議重要性的認識,慎重選擇,認真履約,避免陷入合同陷阱。高校也應當重視培養大學生自我提高法律意識的能力,引導學生認清社會形勢和就業現狀,培養學生學習就業法律知識的興趣。
第四,創新宣傳形式,充分利用模擬實踐教育,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就業法律知識。(1)大學生就業指導法律教育的形式應當盡可能的豐富,高校不但可以通過就業指導課、就業講座的方式進行,還可以通過咨詢、個別輔導、法律援助、跟蹤服務等多種形式開展,不拘一格,達到實效。(2)豐富宣傳形式,如發放就業法律指導宣傳手冊,有針對性地提供相關就業法律知識,并將其上傳到網絡,便于學生自學;設立專門的宣傳櫥窗進行宣傳;利用校園廣播、校內刊物等宣傳媒介傳播就業法律知識。(3)高??梢猿浞掷媚M實踐教育方式,通過組織模擬法庭,參加庭審旁聽、開展案例分析講座、法律知識競賽、主題班會、模擬招聘會等方式,讓學生在學習法律知識的過程中,實現寓學于樂,更加容易的接受就業法律知識。
(三)建立大學生就業法律咨詢援助機構,為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提供法律援助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畢業生求職風險防范措施
1“互聯網+”環境下高職畢業生求職風險主要表現
具體來看“互聯網+”環境下高職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可能會面對的風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究。
1.1網絡風險
近年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人數不斷突破歷史新高,從2001年的103.63萬,2008年的512萬,2013年的699萬,2017年的795萬到2019年的834萬,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求職風險日趨升高,求職壓力日趨增加。尤其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科技力量的高速發展,很多企業的智能化和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需求員工數量卻越來越少,而背負著求職壓力又缺乏經驗閱歷的高職畢業生就容易“病急亂投醫”,不能夠對網絡上龐雜的招聘廣告做出有效的識別,更無從對良莠不齊的用人單位進行客觀的了解,這就使得高職畢業生的網絡求職風險重重。在“互聯網+”社會環境下,用人單位招聘的途徑、高職畢業生求職的方式,都更加傾向于網絡平臺,這也更吻合社會生活便捷高效的特點。但是網絡是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用人單位的網絡招聘信息,并沒有嚴格的審核制度與審批程序,所的信息是否真實與客觀,往往使高職畢業生無從比較與甄別,極易遭遇求職風險,當然這也跟高職畢業生自身的風險預知能力不夠是有關系的。另外,高職院校也會在本校就業網站上為學生提供安全的求職信息,但又正因為高職院校為了保證安全對企業進行了嚴格的調查與審核,所能提供的求職信息就變得比較有限,在高職畢業生看來可能選擇性就太小了,也不符合他們的預期。同時,高職畢業生在網絡招聘平臺上完成求職流程的話,就必然會依據用人單位的要求填寫相關表格,并在網站完成上傳提交,而他們所填寫的表格內容往往會涵蓋很多隱私信息,包括姓名、電話、住址、家庭成員情況等,如果遭遇的是網絡招聘陷阱,那么這些個人隱私信息就有可能會泄露,從而給自身以及家庭成員帶來不必要的風險。
1.2約定風險
高職畢業生求職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簽訂就業協議和勞動合同的問題,這兩者是不同的,而且這個過程中也是存在風險的。就業協議是由三方共同簽訂的,用人單位和高職畢業生達成就業意向,學校參與協商見證。但協議的條款約定先天就是存在缺陷的,它的管理過程也不夠嚴謹細實,法律意義更是不能和勞動合同相比,因此就業協議所能產生的約束效力是很有限的,就像有些協議條款因為缺乏清晰的描述和準確的界定,在出現糾紛時就難以厘清責任,例如協議中僅約定了違約金數額,卻未能具體表述出違約的具體情形、具體原因、處理方法、免責條款等,這就有可能使高職畢業生遭受一些意外的損失。另外,就業協議簽訂在前,勞動合同簽訂在后,也會出現條款先后約定不明確、不一致而產生的糾紛問題。例如簽訂就業協議時是被用人單位聘用,但在畢業生到用人單位準備開始工作時,才被告知要被派往企業的駐外地分部工作,導致畢業生因不愿赴外地就業而出現被辭退現象等,這也無形中降低了企業違約和毀約的成本,為高職畢業生帶來求職風險。如果說因為就業協議本身存在的不足,會使高職畢業生面臨求職風險的話,那么由于高職畢業生對于勞動合同的了解不深入、鉆研不透徹,而遭遇合同漏洞從而導致求職風險,也是極易出現的。網絡上就曾過不少類似案例,曾引發了廣泛關注。比如江西某高職院校畢業生李某,一畢業就很順利謀得了一份工作,并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勞動合同,同時在用人單位的要求下繳納了3000元培訓費用,但是李某在試用期內因感覺工作不太適合而提出辭職后,非但無法要回繳納的培訓費,還被用人單位按照合同規定追繳30萬元違約金,這種情況就是典型的簽訂不平等合同條約為高職畢業生帶來的求職風險事件。因此,高職畢業生求職過程中最需要引起重視的,就是規避合同簽訂過程中的漏洞與風險。例如,合同要書面簽訂,而不能只是口頭約定;合同應該從雙方利益擬定內容,要謹防企業只約定對自身有利的條款;合同中的每一條內容都應該表達準確、約定清晰,以防糾紛發生時的扯皮推諉現象;高職畢業生還要謹防遭遇用人單位的真假合同陷阱,堅決只簽訂一份從雙方利益出發的合同,拒絕再簽署另一份從企業方利益出發的合同,要學會明辨真假是非,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除此之外,還有生死合同、抵押合同、收費合同等不平等合同,也是會嚴重損害高職畢業生自身利益的,同樣要嚴格防范,堅決不能簽署
1.3試用風險
高職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往往與用人單位在形成正式的雇傭關系前,會有一段試用期來供雙方對彼此進行考察和評估,在試用期間,但凡一方覺得不夠合適,就可以提出解除勞動合同。但事實并不總是如此理想化,試用期也有風險。如果試用期沒有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作為保障,在發生糾紛時高職畢業生的權益也將無法得到保障;如果高職畢業生在試用期只能拿到低于當地規定最低工資標準的工資,卻最終又被以莫須有的理由辭退,那么高職畢業生將會為此付出巨大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并可能與更好的求職機會失之交臂,可謂得不償失。事實上,從教育部門對于見習期制度的規定中可以看出,用人單位比高職畢業生擁有著更大的選擇權、決定權,見習期滿認為畢業生仍不匹配崗位需求的話,可以延長見習期,也可以降低工資標準,甚至可以辭退,但反觀高職畢業生,卻恰恰相反,高職畢業生在見習期間,是不能夠隨隨便便解除雙方勞動合同的,這種地位明顯是不對等的,也會導致高職畢業生求職風險的發生。因此,高職畢業生在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協商試用期或見習期具體條款內容時,要盡量爭取對自身有益的履行方式,比如在一年的見習期中,將前三個月作為試用期,再比如在前三個月的試用期中,高職畢業生如果有合理的原因,在某些前提下,也可以解除雙方合同,而不至于使雙方發生糾紛等。
1.4錄用風險
每年的畢業季,都有大批高職畢業生會涌入到各大人才市場和網絡平臺的招聘中去,經歷一輪又一輪的篩選,從筆試、面試到體檢,直到最終簽約自己中意的企業。這樣的求職歷程一般耗時很長,本地的公司需要高職畢業生不斷輾轉于學校和企業之間,而通過網絡平臺投遞簡歷的外地公司,更需要高職畢業生輾轉數百甚至數千里完成招聘流程,這樣就給高職畢業生造成了很大的時間和財力成本,關鍵結果還不可預期,有時耗費大量精力和財力后,要面對的卻是淘汰的結局。尤其有些時候,不同公司的招聘時間安排卻恰巧撞車,使高職畢業生左右為難、不好抉擇,甚至作出錯誤的抉擇,選擇去參加應聘的那一家公司并沒有錄用自己,同時也錯失了去另一家公司參加招聘的機會。還有一種用人單位,在正式錄用高職畢業生之前,先要求高職畢業生到本公司實習一段時間,承諾待實習期滿考察合格后再正式錄用,可是經常會出現實習期滿卻被該公司以考察不合格為由辭退的現象,白白耽誤了高職畢業生的時間、精力與機遇。可見,高職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切忌盲目,一定要將求職成本納入到自己的求職規劃中去,有選擇、有重點的投遞簡歷、參加面試,對于外地公司組織的應聘尤其要慎重選擇。而作為用人單位,招聘過程中自然要遵循優勝劣汰的原則,但也要注意不可過度增加招聘數量、拔高淘汰比例,如果說幾十比一還算在大眾接受范圍內的話,幾百比一就明顯過度了,求職風險無形增加,對眾多前去求職的高職畢業生來說也是一種傷害。
1.5心理風險
高職畢業生在求職時是否有端正的心態和合理的預期,也是決定其能否規避求職風險的重要因素。假如高職畢業生在求職時著重考慮的不是自身價值的實現,不是自我專業的匹配程度,不是企業未來的發展前景,而只是拘囿于是否能去一線城市工作、是否有高額薪水的話,那他必然會因他的心理高預期招致求職高風險。因為一線城市的企業崗位競爭必然更為激烈,高職畢業生想要突出重圍,還需要大量的精力、時間、財力往返于學校和企業之間參加數輪招聘流程,最后若再以失敗而告終,必然心疲力竭,也將失去其他很多的面試機會,可謂得不償失。其實,高職畢業生應該轉變求職觀念,降低求職預期,這樣才能及時而有效地抓住良好的工作機遇。高職畢業生面臨求職找工作,多少都會有些茫然無措,因為大部分畢業生自知自己的校園生活模式與社會實際現狀還是有很大不同,思考問題的方式也自然不能同市場需求保持同步,求職時肯定會遇到一些問題。但往往有這種自省意識的高職畢業生,在求職時反而能更好地規避風險,而小部分初出茅廬卻自視甚高的畢業生,就會遭遇到大的求職挫折。因此,我們可以看出,越是期望值過高、越是自我定位不明確的高職畢業生,越是求職成本高、求職風險大。
2“互聯網+”環境下高職畢業生求職風險應對策略
2.1政府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在高職畢業生就業市場中,政府主要發揮兩種作用。第一是擔當高職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中介;第二是發揮政府職能,制定與高職畢業生求職相關的法律法規,為高職畢業生求職創造良好的環境,并對高職畢業生就業市場做好監督和監管工作。
2.1.1制定并完善求職相關法律法規
政府相關部門首先要通過已制定的法律法規保障用人單位的權利,與此同時要約束勞動用人單位的招聘行為,明令禁止并制止在招聘和用工過程中產生的歧視行為。一方面可以修改并完善現有的勞動法律法規明確勞動者的就業權利;另一方面也可以就保護勞動者就業權利制定一部專門的法律法規,這兩種途徑都是行之有效的。
2.1.2制定并完善畢業生求職配套制度
為了給高職畢業生創造一個文明和安全的求職環境,政府相關部門不僅要加大力度監管互聯網的合法使用,對通過互聯網的招聘信息實行嚴格的準入機制,還要嚴厲打擊并處理具有傳銷、欺詐和虛假招聘信息的個人及企業。同時鼓勵高職畢業生到那些經濟不太發達的地區就業,以便平衡地區間高職畢業生的供需關系。為使高職畢業生安心工作,政府相關部門應完善并實施相應的鼓勵政策,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加大其就業的幫扶和優惠力度。
2.2用人單位規范招聘活動
除政府外,用人單位也應當探究并建立更加科學、有效且合法的招聘流程,在高職畢業生求職過程中發揮主動和積極的作用。
2.2.1階段
人力資源部門應根據本單位人力需求制定合理的招聘計劃。依據相關的法律法規,結合工作說明和工作描述,確定本單位所的崗位職責和對應聘人員的要求。招聘單位在選擇不同的招聘途徑時,不僅要結合自身條件還要考慮到高職畢業生的特點,以便為供需雙方的有效溝通和信息交流提供保障。對那些在崗位應聘中被淘汰的畢業生,應及時通知到個人,并告知原由。
2.2.2評估階段
用人單位應秉承公正公平公開的招聘原則,客觀公正的對待所有求職畢業生??茖W合理的設定筆試的內容,對同一崗位的所有求職畢業生應采用同樣難度系數的評判標準,盡量避免受到第一印象等干擾因素的影響,對求職畢業生的能力和素質作出客觀的評估,并如實告知求職畢業生本單位及崗位的相關信息,最終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
2.2.3培訓階段
用人單位人力資源部門有義務為新錄用高職畢業生辦理相關手續,并通過開展專門的入職教育和崗位培訓,緩解并減少新入職畢業生的不適應感和緊張情緒,激發其對本單位的熱愛和工作崗位熱情,使他們盡快投入到崗位工作中,完成從“校園人”到“社會人”的轉變。
2.3畢業生增強求職能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職畢業生通過互聯網等渠道獲取的信息量之大,知識面之寬,較之以前都是前所未有的。高職畢業生雖然在知識水平和能力素質都有了質的飛躍,但往往存在自我評估過高,缺乏一定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2.3.1專業提升
高職畢業生要努力學習專業知識,通過參加各種校內和校外的社會實踐活動,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同時還要結合人才需求和崗位標準,調整個人的學習計劃,做到查漏補缺,彌補知識,能力和素質上的不足。
2.3.2求職準備
高職畢業生要做好求職前的準備工作,轉變傳統的就業理念,樹立靈活的就業觀,避免盲目求職,通過各種渠道了解當前的就業形勢,對應聘崗位和單位情況都要有所了解,提高應聘的成功率。在求職過程中要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態,既不能好高騖遠,也不能自輕自賤,遇到困難不氣餒,要自信地展示自己的優勢。如遇到用人單位的不公平對待時,要不卑不亢。
2.3.3風險意識
高職畢業生在求職中也要時刻保持警惕性和警覺性,以防出現因為求職心切而上當受騙的事件。此外還要有法律意識,堅決抵制用人單位在招聘工作中所出現的一切違法行為,必要時可以向有關部門舉報其行為。
2.4社會力量體現引導作用
2.4.1媒體導向
互聯網、電視、廣播等媒體要積極宣傳國家頒布的關于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政策和法規,發揮積極正面的輿論導向作用。另外,作為高職畢業生和招聘單位的媒介,相關媒體一方面要為高職畢業生提供可靠詳實的求職崗位信息,另一方面也要將當前就業市場對畢業生專業知識和能力水平的需求及時報道出來,以便減少高職畢業生求職的盲目性。同時,媒體對高職畢業生在求職中權利受到侵害的案例也要如實客觀的進行報道,發揮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
2.4.2學校培養
受到互聯網教育模式和新媒體傳播技術的影響,學校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應當做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學??梢試L試用“互聯網+”的模式把講座等傳統的求職安全教育轉變為圖、文、聲、影全方位立體化教育模式,把安全教育工作精細化、數字化,通過多種媒介,如微信、短視頻、微博等,積極創造寓教于樂的學習環境,讓學生主動接受求職安全教育。學校作為培養大學畢業生的基地,除了安全教育工作,還要不斷加強服務意識,創新市場觀念,關鍵要給予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學校相關部門應安排專職人員對畢業生進行與就業相關的政策和法規的教育,讓他們在求職中學會維護自身的權利。同時,要給畢業生開設相關的求職技能培訓,培養和提高大學畢業生的求職能力,定期開設心理輔導,幫助他們化解求職焦慮。重要的是,應該從新生入手開展職業生涯教育,這將有益于他們進行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減少求職的盲目性。
關鍵詞:新生;入學教育;職業生涯規劃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被越來越多的高校所重視,剛剛進入高校的大學生如何及時進行角色轉化,合理規劃大學生活是他們馬上需要去做的。幫助大一新生認識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要從新生入學教育開始。因此,在新生入學教育上開設專門的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容,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盡可能的提前是非常有必要的。
1大學新生入學后存在的問題
1.1角色轉換慢,不適應大學學習方式及管理模式
對于剛經歷高考來到大學的新生們,從被父母照顧老師督促的高中生轉化成一切都要靠自己來完成學習和生活的大學生,很多人是很難適應的。大學不同于高中的學習方式和管理模式,導致很多學生對大學生活無法適應,對大學學習失去信心。在大學,自主學習、主動學習是大學學習的主要方式。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甚至是課后作業都不是老師強制要求去做的事情。沒有來自老師和家長的壓力,很多大一新生覺得大學學習很輕松,他們一下子從緊張的高考備戰狀態中放松下來,在學習上很容易失去方向。
1.2沒有職業目標,大學生活學習缺少動力
大部分的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前,他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高考。當進入大學,很多學生突然失去了目標,即使一些學生希望通過大學學習將來能夠獲得一份理想的工作,但他們也認為這應該是畢業前才要去考慮的事情。大學生缺少學習目標,讓他們茫然沒有動力,這也是大一新生普遍存在的問題。
1.3對所學專業認識較少,對未來發展茫然不知
根據調查,大學生在高考填報志愿時更重視的是學校的選擇,而忽視專業上的選擇,很多學生的專業都是根據家長建議填報的,學生對所學專業認識較少。自己所學專業的培養方向、專業發展前景、就業領域、專業對口崗位的能力需求等都不清楚,甚至很多學生到大學畢業都不知道自己專業適合發展的領域有哪些。大學生對于所學專業認識不清,導致對未來發展茫然不知。
2新生入學教育引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必要性
2.1傳統入學教育內容無法滿足學生需要
目前,各高校對于大一新生都會進行入學教學,但大部分教育僅限于安全教育、校史教育、校紀校規等基礎信息及規定的普及和教育,這些教育基本以講座的方式進行,形式單一且時間較短。新生教育中缺少有關了解職業生涯規劃重要性、樹立職業目標的必要性等相關內容,這些對于大一新生角色的轉化并有效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新生入學教育應該增加有關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內容,幫助大一新生了解大學學習和生活,盡快適應大學生活。
2.2學生需要盡早樹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
大一新生入校后,很多學生認為求職、就業離他們很遙遠,因此大一新生認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進行的太早??墒?,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并不能等同于找工作,它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確立職業目標,科學規劃大學生活,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為將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根據職業發展目標做好自己的各種規劃,這對于提高大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習動力是很重要的。
2.3學生需要了解所學專業、認識自我,盡早樹立職業目標
一些大學畢業生在求職時不能客觀評價自己,不知道與專業對口的就業范圍,不具備企業需要的求職能力,這些都是導致畢業生無法找到理想工作的原因。而對于新生入學進行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是要讓他們知道學會職業生涯規劃的方法對于他們的大學學習及畢業求職有多么重要的意義。讓他們一進校就開始重視職業生涯規劃的學習,主動自覺地學習自我認識的方法,積極了解所學專業的相關內容,明白盡早樹立職業目標的重要性。
3增強新生入學教育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建議
3.1延長入學教育時間,杜絕教育內容形式化
學校從根本上要重視新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杜絕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形式化。很多學校對于新生的入學教育時間都限制在半個月內,甚至更短,有關內容只能進行一次講座,新生入學教育流于形式,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因此,延長職業生涯規化入學教育的時間,教學內容更加具體和充實,讓大一新生一入校就知曉職業生涯規劃對于大學學習及未來職業發展的重要性。
3.2增強教育內容的個體性、專業性
大一新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基本上是大班講座式的授課模式,這導致教學內容專業針對性不強、個性化指導不夠。因此,應根據不同專業設置講授內容,增加專業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于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視度。除此之外,可以針對不同學生特點進行分析,一入學就建立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檔案,幫助他們一入校就對自己的興趣、性格、能力等有初步了解,為將來的全程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打好基礎。
3.3創新教育模式,增強職業生涯規劃的吸引力
一、大學生就業能力欠缺的主要表現
(一)實踐能力不強
在與企業人事招聘管理人員的交流中得知,用人單位普遍認為目前大學畢業生有比較深厚的理論基礎,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差。這一能力的欠缺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大學生實踐能力差主要表現在專業知識不扎實,綜合實踐能力薄弱。目前各高校開展的就業指導教育大部分都是進行課堂學習,以教師講授理論知識為主,缺乏實際操作,無法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提供有效指導。
(二)學習和適應能力弱
學生學習特定職業技能的能力弱和在工作場所適應能力不強的具體表現:一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欠缺;二是角色的認知和角色的轉換慢,對環境的認識以及環境的適應差,不能快速轉換角色適應新的工作環境;三是職業發展能力差,創新能力弱,難以達到企業的工作要求。職業發展能力是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體現,它既包含大學生獲取較好工作崗位的優勢能力,又包括適應職業發展的個人發展能力,最終達成理想的職業目標。在調查中發現,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是職業發展能力,因為職業發展能力是連續地指導個體把握職業方向、提高職業競爭力和獲取最大限度事業成功的重要能力的同時,給用人單位帶來經濟效益。
(三)擇業心理及自我調適能力不足
學生在求職過程中,不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知識、身體素質,還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目前大部分學生普遍存在這幾種現象:有遠大的理想,但缺乏面對現實的勇氣;有強烈的創業愿望,但缺乏充分創業心理準備等。大學生進行職業選擇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心理變化過程。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自我認識不全面,在擇業過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心理。
二、以勤工助學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意義
(一)勤工助學有利于幫助學生科學規劃職業目標
新形勢下,我國提出以創業擴大就業。但是調查發現,我國高校畢業生創業人數不到總數的1%,而發達國家大學生創業的比例為20%~30%。高校勤工助學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能使學生了解專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據調查,在校大學生在就業中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勤工助學可以幫助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激發學生的潛能,提高高校畢業生綜合素質,使之科學規劃自己的職業目標,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勤工助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勤工助學側重于讓學生從實踐中學習知識和技能。通過參加勤工助學實踐,學生能夠學會觀察、勤于思考,積累工作經驗,并在理想、信念、意志、毅力等方面都獲得發展。在勤工助學過程中,學生通過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通過接觸不同的社會單位和個人,獲取豐富的社會經驗,增強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勤工儉學可以讓大學生提前感受社會招聘的全過程,幫助其積累找工作的經驗,還能使其發現自身存在的缺點和不足,及時彌補。
(三)勤工助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勤工助學是一個社會實踐的過程,它能夠幫助學生在實踐中運用學到的理論知識,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除了增強個人的實踐能力,還鍛煉了團隊合作能力。學生勤工助學通常以團體的形式進行活動,每個人在充分發揮個人能力的同時也要兼顧團體的目標,只有大家共同的目標實現,個體目標才能得以實現。大學生參加勤工助學通常會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和熟悉的人,把自己變成一個“社會人”,需要和其他團隊成員合作,要克服害羞的心理,要增強自信,不斷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服務能力和合作能力。同時,在實踐團隊內部,個體成員之間是平等的關系,他們既有合作又有競爭,相互幫助,共同成長。
三、以勤工助學促進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轉變教育觀念,提高對勤工助學的認識
當前,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高校要根據市場的要求轉變教育理念,確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標,改革創新培養模式,注重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將創業教育引入職業教育培訓體系。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職業能力,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創業教育促進創業能力的提升。高校首先要清醒地認識到開展勤工助學活動不僅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更是培養21世紀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徑。鼓勵和組織在校大學生廣泛開展勤工助學活動,既能夠使學生獲得經濟資助,順利完成學業,又能夠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達到育人的目的。
(二)創新管理,促進勤工助學的長效發展
一是整合校內資源,著力打造創業型勤工助學教育基地。利用高校社團促進學生開展創業實踐,建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如讓學生經營工作學習超市,實現創業基地商務實體經營和實踐能力培養的雙重功能。在企業建立創業實踐基地,加強校企合作,增強學生創業、就業技能。建立企業研究所工作站,把高校的學科專業研究所建在企業里,讓學生更早地接觸到學科的最新應用情況,學會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在企業建立實習基地,指導學生的專業實習。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利用假期到企業實習,提高專業素質的同時鍛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企業、學校獲得雙贏,學生的就業能力得到發展。二是營造良好的校園勤工助學文化氛圍,提升學生創新能力。校園文化是指學校師生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所創造和形成的,具有校園特色的文化氛圍、行為準則、人際關系、校園環境及反映師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園精神。校園文化是一種無形的教育手段,在環境的影響下,校園文化的作用是直接影響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外部環境因素,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平臺,也對高校創新人才培養起關鍵的作用。
(三)重培強技,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能力
注重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開展 就業教育、安全教育與法制教育;注重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開展心理教育、誠信教育。除此之外,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還需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職業,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的自我分析和職業分析,通過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氣質、性格和能力,認識自身的優勢與特長、劣勢與不足,選擇合適自己的職業。二是提高學生根據職業規劃不斷學習的能力。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后,在就業指導課程的指導下,結合個人發展制訂職業生涯規劃,并在學習中不斷反思自身現有的知識結構否能勝任將來的工作,并及時采取辦法彌補自己在知識結構上的欠缺。除了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外,學生還需具備與工作相應的專業能力,大學生只有將合理的知識結構和適應社會需要的各種能力統一起來,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在這種方式下,學生能夠充分地了解自身的學習要求,自覺地控制學習過程,并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靈活適應環境需要,提高自身的就業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宇清,王世剛,蔡有杰.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現狀分析與應對措施\[J\].科教導刊,2014(1).
\[2\] 曹揚,鄒云龍.創業教育與就業教育、創新教育的關系辨析\[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2014(3).
\[3\] 朱凌.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12).
\[4\] 董波,華章.淺談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對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J\].2014(1).
\[5\] 李瑞,曹揚.以創業教育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3(3).
從文章內容上看,這些觀點或看法都是以作者本人所見所聞為依據,有的說得不見得十分準確,因為畢竟是個人見聞,而且有的作者顯然不是從事教育的專業人士,所寫現象可能是個別,并不能代表整體面貌。即使是這樣,說實話,作為一名從事高中教育事業的一線教育工作者。我對于我國當前的中小學教育有頗多的擔心。
我相信,如果大家也很關心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那么,大家也會有和我差不多的感受:我們現在的教育教學,過于重視教學,即重視對學生基礎知識的培養和提高,不是非常重視教育。什么是教育?在中國古代,教育一詞最早見于《孟子·盡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卑础墩f文解字》的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边@里的教就是教育者的教誨和受教育者的效法。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向好的方向發展。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而我們當今的教育培養出來的都是一些應試教育的產物,這些“人才產品”,露出了更為刺眼的時代特色,那就是“應試型人格”的出現。這種人格擅長模仿、抄襲和剽竊,以作弊和應付的方式完成工作;擅長放棄主體性,拒絕獨立的價值判斷,服從權威,按別人的思路行走;擅長在被規訓的壓力處境中生存,成為在集體和公務空間里說謊的能手;擅長從社會責任和義務中逃脫,因為在考試惟一標準的體制下,責任變得毫無意義。
之所以把現在的學生說成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很顯然,是我們的教育不是非常重視德育——雖然每個學校都有德育處,每學期初,所有的班主任老師都能例行地看到政教科編寫的德育計劃。然后根據計劃再制定出適合自己班級的學期德育計劃,在計劃中,從學生的愛國教育,行為教育,誠信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幾乎包括了學生成長的方方面面,每周的升旗儀式都要進行例行的愛國主義教育演講或活動,但學生們很少把它當成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來認真對待,因為,能不能考上大學,起決定作用的是你的分數,自然,無論是任課老師還是領導,看重的仍然是學生的成績,社會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有幾位家長會說自己把孩子送到重點中學來??瓷系氖菍W校能把孩子培養成一個道德高尚的人,而不一定要考上理想的重點大學?教師成長這一現象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現在中學學生中出現的各種不正常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極端違紀違法違規事件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
知識和技能,其實不等同于能力。在應試教育制度之下,我們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過于傾向于教學,而教學中過于重視分數。為什么我們有很多大學生學了那么多專業知識和技能,可是大學畢業后,他們還是不能找到工作,或者說的直接一點,他們自己養活不了自己。他們中的很多人甚至感覺:自己在學校學的很多東西一點用都沒有。也許你會說,那是他們找的工作和自己所學專業不對口,但是,如果是這樣,難道自己就不會再學習了嗎?(外國大學生畢業后找的工作也不對口呀,但外國大學畢業生卻很少是啃老族。)而且,即使少數幸運者找到與自己專業對口的工作,他們也會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在大學學的東西相對于工作中的需要來說只是一些皮毛,另外的絕大多數理論性的東西在工作中根本是用不上的——7-作中,需要的是個人實實在在的能力。有些人因為不能適應新環境,最后只好辭掉了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接下來是不停地另找工作,不停地跳槽。少數人為了適應工作,開始從頭學習,與以前在學校學習時不同,這次是沒有老師的監督和手把手地教的自學,才發現,原來,離開了老師,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如此的不堪,一點點的進步都非常非常的艱難。直到這個時候,他們才體會到什么是能力,體會到原來自己在學校里學習了這么多年。其實一直都沒有學習到很好地適應這個社會所需的全部生存和生活的能力。這一切,咱們能說不是現在的應試教育所帶來的惡果嗎?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專家曾撰文提出一個論點——“男孩危機”。男孩在各級各類教育中的學習成績正在逐漸落后于女生。中小學的班干部、三好學生也以女生居多?!澳泻⑽C”在中小學尤其明顯,而在男生通常較有優勢的高中,近幾年優勢也在逐漸喪失。網絡時代、獨生子女一代成年,這些都成為加劇“男孩危機”的因素,而應試教育把我們的男生的天性在慢慢泯滅。
關鍵詞:經濟危機;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對于就業壓力日益嚴峻的中國人才市場來說,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大學生的就業將遭遇多方面的挑戰和擠壓。隨著高學歷就業人數的逐年增長,以及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對就業人員綜合技能要求的提高等客觀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加劇了本不樂觀的就業形勢。據統計,2009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為610萬人,比2008年559萬增加了51萬人2007、2008年未就業的畢業生同時會擠壓2009年畢業生就業空間,高校畢業生成為了繼下崗職工之后最受關注的群體。加上以2008年9月美國雷曼兄弟投行宣布破產為標志的全球經濟危機爆發以及其影響的日益擴散,在整體環境堪憂的情況下,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或許將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實。
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巳引起了政府和社會的普遍關注。無疑,引起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是復雜的,既有客觀方面的因素,如就業政策、制度滯后、就業環境不理想等等,也有主觀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大學生自身在思想、觀念和素質上存在偏差,不能適應新的就業形勢。從主觀方面看,就業價值觀上存在的偏差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因素。如果這些大學生自身的問題得不到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也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決。因此,在新的形勢下,如何準確把握經濟危機下大學生的就業觀現狀,通過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已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科研的重要課題。
一、全球經濟危機下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的現實表現
就業價值觀是大學生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在社會需要與客觀事物所能滿足這種需要的關系之間產生一種關于職業與就業行為的觀念,也就是大學生對就業的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和現象進行評價、決定取舍的思想觀念。它是大學生就業過程內心的”指路燈”,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精神和物質生活行為,影響著大學生的就業行為。包括就業價值目標取向、就業價值評價標準、就業價值實現手段等方面。
(一)就業價值目標取向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
社會價值高于個人的價值,自我價值只有通過社會價值才能實現,這是我們一貫堅持的理念。在知識經濟高度發展的當經社會,到處充滿了殘酷的競爭與淘汰。大學生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一方面要不斷提升自己去迎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另一方面社會也在嚴格地挑選著每一個人。這樣,大學生不僅面臨狹窄的就業空間,同時又不可避免的抱怨社會的殘酷。日益擴散的經濟危機只是更加劇了這種現實。
當社會需求與個人需求之間的差異日益擴大時,當代大學生在就業選擇的過程中又陷入了追求自我價值與追求社會價值的矛盾之中。有些大學生社會價值觀念比較淡化,擇業時更重視自我價值的實現,以自我為中心,只關心個人的價值實現與實際物質利益的得失,個人主義傾向較嚴重。另外,還有不少大學生在擇業價值觀上崇尚自我,推崇的是西方式的個人奮斗和自我的營造。他們對就業問題觀察與思考的核心,是個人中心論,至于個人與社會的結合只是兼顧考慮。
2009年90周年前夕,《人民論壇》雜志聯合有關單位和專家,采用問卷調查、網絡調查和專家調研等方式在人民網、人民論壇網等進行網絡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個人選就業價值目標取向擇趨務實,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48.2%的大學生選擇“健康快樂的生活”,28.9%的大學生認為人生價值首先在于“對社會的貢獻”。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存在“重待遇”、“怕吃苦”等心態。在面對“你會接受一份個人收入較少,但對社會貢獻較大的崗位嗎”的提問時,58.5%的受調查者選擇“不會”,22.2%選擇“可以考慮”,只有19.3%選擇“會”。在選擇工作單位時,有59.2%的人把“經濟收入”放在首位,24.3%的人把“有利于施展個人的才干”放在首位,有14.7%的人把“有利的晉升機會”放在首位。
由此可見,個人發展前途、能否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價值是當代大學生就業的主要目標取向之一,自我價值的實現和個人目標的追求主導著大學生的就業行為。
(二)就業價值評價標準明顯呈現出不確定性和矛盾性
就業價值評價是大學生就業價值觀中的核心問題,它是大學生按照一定的社會價值標準對自己或對他人的行為或客觀事物進行善惡判斷和評論、表明褒貶的態度。大學生就業價值評價標準又受一定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制約。在社會轉型時期,傳統價值觀與新的社會價值觀不斷沖撞,面對這些,即將踏人社會的大學畢業生不明白自己到底應該堅持什么,揚棄什么。
社會現實的急速變化使大學生在就業價值的評價標準判斷上呈現出一種不確定性與矛盾性。如在肯定以個人對社會貢獻的大小為標準來判斷個人價值的同時,又時常不完全以對國家有所貢獻作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這種就業價值評價標準選擇的矛盾性和不確定性,充分反映了部分大學生在標準選擇問題中的復雜心態。
大學生面對新形勢下的就業壓力,尤其是就業愿望與就業現實形成的強烈反差,使大學畢業生的思想產生了許多新的困惑?,F實的就業困境讓我們看到更多的大學生學習的出發點與歸宿就是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擺脫經濟困境,更多地尋求物質利益的滿足。而殘酷的社會現實已讓很多人只要能找到工作,有口飯吃就知足。哪里還能想到把為社會發展作貢獻作為就業的第一目標。可以這樣說,是現代社會中的急功近利行為和偏激浮躁情緒導致了大學生就業中的功利主義傾向。理想與現實的復雜矛盾,已使我們這些“天之驕子”或急功近利或單純務實而走向平庸膚淺。
(三)就業價值實現手段選擇的多樣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市場經濟的進程、經濟全球化、產業知識化、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其他各項改革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國際就業形勢實在的展現在國人的面前,這無疑給大學生們重新思考自我、實現自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的選擇空間。經濟體制的轉變,社會環境的變化使得大學生就業機制發生了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也不斷與時俱進,順應時代要求而做出了相應改變。隨著大學生的就業領域不斷拓展,社會各層次和各行業的崗位都成為畢業生的選擇對象,就業價值實現手段選擇的多樣化,靈活就業、自由職業、自主創業正在為廣大畢業生所接受。
然而,我們要看到的是隨著全球經濟危機而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已使大學生成為就業市場上最直接受害者。受經濟危機的影響,許多企業甚至個別行業全行業的校園招聘計劃都大幅度下降,實質招聘的比例也大打折扣,這使得原本就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更是“雪上加霜”,在這樣的嚴酷背景下,工作難找,好工作更難找。為了在茫茫的就業大軍中脫穎而出,他們積極躋身于人才市場,參加各式各樣的招聘,勇于在企業面前施展所長,推銷自己,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謀求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
當然,隨之而來得問題值得關注,部分大學生注重表面功夫,忽略素質提高;拜金主義傾向;缺乏良性競爭意識;就業道德缺失,誠信意識淡薄等。隨著就業競爭的日益激烈,一些畢業生為了獲得稱心的職業,爭取在競爭中獲得勝利,采取了不正當的競爭手段而忽視了基本的道德標準,投機取巧,不講誠信,弄虛作假。還有一部分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有單位就簽,不如意或者有更好的去處就隨意悔約,契約意識淡薄。這些畢業生不顧基本的職業道德,缺失誠信,不僅降低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信任度,而且影響著學校的聲譽,甚至波及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群體,影響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健康與穩定發展。
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擇業價值觀培育
當代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的變化,與經濟全球化和中國社會轉型的宏觀背景、客觀上和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是相適應的,又是全新的,尚處在變化之中。如何在這種變動中把握住大學生自身的主體性,剔除非理性的影響,減少價值選擇的越位與角色迷失,則是推進新時代大學教育的重點。
面對新形勢下的就業壓力,尤其是就業愿望與就業現實形成的強烈反差使畢業生的思想產生了許多新的困惑。就業價值觀的偏差,會帶來情感上的分離和行為的偏離,影響就業的心理健康,并導致就業不成功。在大學生價值觀教育過程中,我們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核心地位,關注大學生的就業心理需求,以及大學生生命價值實現的需求。
(一)強化理想信念導向
理想信念是人們超越現實、超越自我、追求未來遠大價值目標的自覺意志和持久觀念,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崇高堅定的理想信念也是大學生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他們戰勝困難、取得成功的思想基礎和重要保證。
信仰是價值觀的核心。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的世俗化傾向,容易使大學生陷人物欲的陷阱,迷失方向,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的正確導向是十分必要的。要幫助大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明確人生的目的和意義。人不僅是一種物質的存在,還應該具有一種精神;人不僅要求得到物質的滿足,還應該有全面的自由的發展;人不僅是為己的,還應該對社會有所貢獻。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就業價值觀教育,必須始終幫助大學生認清、理解并使之堅定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當前新的形勢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特定性和具體性愈加明顯。
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有一個內化的、長期的過程,其終極目標是使大學生逐步形成把個人利益與黨和國家的利益、與社會發展的趨勢和時代要求相統一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當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日趨務實、更關注自身的利益、更加愿意接受突出自我感受的教育方式,這表明大學生日益關注自身的主體地位。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必須從大學生的實際出發,把理想信念教育與大學生身心發展結合起來,采取貼近大學生思想和生活的教育形式,結合在現實生活中反映出來的大學生就業的各種傾向和所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以大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教育,從而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理論素養和認識能力。要把解決理想信念問題與解決實際就業問題相結合,寓教于服務之中,在潛移默化中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另外,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高校要盡可能多地創新、創造條件,為大學生的就業社會實踐提供制度保障和實踐機會,鼓勵大學生利用假期和業余時間,結合大學生自己的專業和特長,融入現實社會生活。使他們在參與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從中拓展自身的全面素質,從而,堅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二)培育大學生的時代精神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四個方面的內容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一個民族要生存和發展,就不能沒有自己的精神,這種精神從歷史的角度看,稱之為民族精神,而從現實的角度看,則指的是時代精神。時代精神代表人們精神世界主流,反映歷史前進的方向。改革、創新則是這一時代精神的核心。改革開放30多年來,是整個國家面貌和全國人民精神面貌發生歷史性巨大變化的30年,在這一偉大時代所形成的改革創新時代精神,鮮明地反映了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成為激發人的各種潛能的精神力量。在大學生就業觀教育中融入時代精神,是國家和民族進步的內在要求,它要求大學生與時俱進,銳意進取,開拓創新。
實踐證明,改革創新時代精神能夠引導大學生從理論中汲取營養,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掌握正確的方法論,培養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努力做勇于和善于創新的先鋒;激發大學生的精神潛能、發展潛能和創造潛力,增強大學生的生存力、競爭力和辨別力,培養大學生不畏艱險的創新勇氣,提高大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新的就業形勢要求高校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以創新為特征的時代里,適應這種時代要求的人,只能是那些具有較強創造力的人才。大學生要把自己從傳統的“理論型”、“知識型”向“創新型”和“復合應用型”人才標準轉化,努力適應時代的需求與挑戰。
培育大學生的時代精神是為了更好的與時代相適應、與嚴峻的就業現實相適應、與大學生自身發展相適應的策略。筆者曾對所在學校蘭帥l理工大學的學生思想狀況進行問卷調查,被問及“如果畢業以后你暫時沒有工作,你會選擇什么時”,有51.1%的學生選擇考研,選擇創業的有25.5%,由此可以看到,雖然大部分的學生不知是因為深造還是逃避就業壓力,但可喜得是有1/4的學生選擇自己創業的道路。這一方面表明了當代大學生適應時代能力,挑戰自己能力的增強,另一方面也是現有國家鼓勵學生自主創業政策的有力影響。這就需要加強對大學生時代精神的教育,就要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和方式培養他們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創造精神,就要引導他們將學習的理論主動與實踐相結合,堅持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創新,使創新不僅成為大學生的潛在意識,同時還要轉化為他們的自覺追求。要培養當代大學生準確把握時代變化,緊跟時代步伐,始終站在時代前列,觀念、行動隨時代共同進步。根據時展的需要,以黨和人民的要求為標準,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和綜合能力,以提高就業競爭實力。
(三)培育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孔子在《中庸》中講道:“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大學生學習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得知,更重要的是修身。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是大學生就業觀教育中的重要一環。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大眾所信奉的價值理念是:我從事經濟活動,所獲得的收益是自己的,享樂也是自我的,但同時存在的一切責任亦需自我來負。這種把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置于純物質性金錢財富這種無常之有、無盡之有的基礎上,把生活中的擁有等同于、混淆于生命存在自身的價值之上的觀念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每個人都有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的權利,而每個人的生存與發展又離不開他人與社會的支持與幫助。雖然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人生目的和人生計劃,但是你的人生目的的實現,不能妨害其他人的人生目的實現,你人生計劃的實施,不能靠犧牲他人的利益來達到。每個人只有始終堅持我為人人的宗旨,最終才能達到人人為我的和諧境界。
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意識主要包括對自己負責的意識、對家庭負責的意識、對國家和社會負責的意識以及對全人類負責的意識。大學生是“社會人”,必然與社會環境進行物質、信息的交流,深受社會文化的影響。面對未知的就業命運,社會物質利益的誘惑,部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日趨淡化,這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和思考。通過教育和培養,使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斷增強,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正確的榮辱觀是大學形成科學價值觀的基礎。用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大學生,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正確的勞動觀念,良好的社會規范和社會主義公民道德。正確的榮辱觀還為大學生樹立了知榮明恥的道德新標準。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準則培育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社會責任意識,為大學生理想人格的建設設定了不可動搖的新坐標。我們的就業觀培育在注意大學生的經濟需求的同時,應該進行深入細致的思想疏導與激勵,在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指導下,引導大學生重建生命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找到屬于自己生命的價值。一方面,對大學生進行生命和安全教育,使他們形成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和人生態度,關注生命,熱愛生活。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挫折,及時調節不良情緒,懂得即使輸掉一切,也不能輸掉對生命的信念,保持積極健康的情緒,樹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勇敢承擔責任。另一方面,加強感恩和關愛教育。引導大學生學會感恩,以感恩之心對待周圍的人和事,關愛他人、同情弱者、助人為樂。: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