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3 09:15: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醫學生職業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作為民生關注的焦點行業-醫療行業,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除了“看病難看病貴”外還有醫德醫風的建設、醫患關系中的不和諧因素、醫療衛生人才職業素養的缺乏等。如何結合行業標準健全醫學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提高醫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的有效性,從而提升醫學生的職業素養,促使醫學教育者對醫學生職業教育產生新思考
1醫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現狀
中國知網(CNKI)將職業素養定義為:職業素養是指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和職業意識等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為人民的健康做出了艱苦的努力并取得巨大的成就。醫務工作者的素質和能力直接影響醫療服務質量,影響醫生隊伍形象。當今普遍存在醫學畢業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職業意識較薄弱的現象,部分醫院感嘆醫學畢業生中多“知識型”少“能力型”的現象突出,部分醫學畢業生崗位的角色轉換嚴重滯后,因此許多的三甲醫院通過“規培生”的模式對畢業后的醫學生采取繼續教育的方式來提高職業素養。
2醫學生職業素養現狀分析
2.1醫學生職業素養的認知片面
我國的醫學教育過分關注專業知識教育,忽視人文素質教育,醫學生只關心專業知識,不愿花時間學習人文知識,存在人文精神缺失的現象。一些醫學生對醫生職業的認知簡單化為看病的工作,不能認識到醫生職業素養主要由技能素養和人文素養兩大部分組成,一名合格的醫生必須將社會學、心理學、法律學等人文類知識內化為職業素質。對于醫生職業素養認知的片面,導致醫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職業教育、職業素養的培養失衡。由此導致,有些醫學生不能轉型為合格的醫生,工作中出現對待病人冷漠、“大處方”、“大檢查”,索取紅包等現象,使醫患雙方的信任度劇降,醫患糾紛頻繁。
2.2職業教育與醫療行業聯系不足
2009年,復旦大學對臨床醫學生的職業了解程度調查顯示:對于醫療行業9.2%的學生是不了解的,有85%的學生是部分了解,只有5.8%的學生是了解?,F有的醫學教育與行業之間聯系不緊密,如醫療行業的就業信息對于學生來說常常要到最后醫院招聘時才會知道。醫療行業就業情況的信息對于醫學生來說是不對稱的,或者是他們較難得到的[1]。在大學的學習期間,醫學生對醫療行業的發展現狀和現實要求能獲得信息的途徑較狹窄,信息量粗淺和片面,對醫療的職業素養的內容要求缺乏系統認知,同時對于行業所要求的職業規范及行為實踐能力也訓練不足。醫療行業的用人單位一直呼吁培養適應當前轉型期的醫療職業人才。
2.3醫學職業教育的體系不健全
醫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傳統的教育模式由就業管理部門在學生畢業階段的就業指導中進行,同時依托專業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去灌輸職業素養教育,這種模式在計劃經濟時期和職業價值觀“一元化”時期發揮了充分的作用。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職業價值觀呈現“多元化”的轉變,傳統模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自20世紀80年代以后,西方國家通過醫學人文教育來加強職業素養教育已成為醫學教育改革的強勁趨勢。1978年英國高等教育委員會建議把心理學、社會醫學、行為醫學、倫理學、社會學和醫學法學等學科列入醫學院必修課,人文課程貫穿于醫學教學全過程,1995年美國幾乎所有的醫學院校都開設了人文課程。與國外醫學人文教育相比,我國一方面缺乏與行業要求一致的理論教材和實踐的經驗,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偏少,課程設置不合理,有關研究表明,我國醫學院校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學時大約占總學時的8%左右,而美國、德國多達20%-25%,英國、日本約為10%-15%[2]。另一方面,我們的醫學高等教育缺專業的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和多形式的實踐途徑。醫學生職業教育體系不健全以至于醫學生文化底蘊薄弱,醫德素質不高,職業技能和就業創造力不強。
3加強醫學生職業素養的對策
醫療服務的對象是人,醫務工作者直接掌握人的生命權和尊嚴權。這是醫療職業區別于其他職業的最大特點[3]。醫學教育有典型的專業教育特色,醫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十分重要。醫學高??梢詫⒋髮W生職業素養的培養納入醫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系統工程,建立系統的行之有效的職業素養培養模式。
3.1加強醫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大學生在進行自我剖析,全面客觀地認識主、客觀因素與環境的基礎上,進行自我定位,設定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目標,選擇實現既定目標的職業,制定相應的教育、培訓、工作開發計劃,并按照一定的時間安排,采取各種積極的行動去達到職業生涯目標的過程[4]。對學生開展實效性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有較強的現實意義。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明確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將來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環境能支持我做什么?重新認識自己的個性特征、氣質、性格和能力,來確定自己的個性是否與理想的職業相符。結合環境如市場需要、社會資源等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和行業選擇范圍,有利于醫學生建立科學的擇業觀,明確職業發展目標。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有利于實現“人職匹配”。
3.2按照行業標準提升大學生的職業素養
2003年3月,WHO在世界醫學教育大會上通過了由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IIME)制定的《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度蜥t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界定了醫學教育的7個基本方面,闡述了世界各地醫學院校培養的醫學生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及能力。與以往標準不同,它在規定醫學生具備基本的業務能力的同時,更多強調敬業精神、社會科學知識、思維技巧、再學習能力等職業素質的培養[5]。不可否認,《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提出及社會環境的變革,已將醫學生職業素質教育推向一個更現實的境地,建立共同的適用的教育標準和相互承認的職業資格認證程序成為必然。按照GRME的標準進行職業素養的培育,并貫穿在整個技能訓練和考核始終,這將會為醫學生將來恪守醫德,更好地服務臨床奠定基礎。
3.3引入行業標準強化理論聯系實踐的教育
醫療行業有著高技術、高風險的特性,學校通常會讓醫學生到臨床醫院或基礎醫學院進行參觀、熟悉臨床工作環境及一般的工作流程,增加他們對職業的感知認識。對于醫學生來說,社會實踐活動有著特別的意義。通過公益活動、社會調查、社會服務、勤工助學等方式,不斷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艱苦奮斗和自強自立意識,為他們自覺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意識打下基礎。同時,在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時,要創造條件讓學生擔任多種角色,從事各類工作,讓他們在工作中學會交往、學會包容、學會競爭和合作。通過親歷實踐養成把職業規范內化為自身職業素養,滲透到思想中去,轉化為愛崗敬業的實際行動。將醫療行業的工作流程引入到實際教學中,貫穿于學生的實驗、實訓和實習三個關鍵環節,讓學生在準職業教育環境中進行實踐培訓,樹立并強化敬業精神、服務意識和團隊精神等,從而培養醫學生的合作能力、溝通能力、競爭能力和創新能力。
3.4健全醫學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
【關鍵詞】醫學生 職業道德教育 培養途徑
一、前言
職業道德與職業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并有著職業特征中的道德準則與行為規范,其不僅對從業者的職業活動有一定的規定,對于具體職業在社會中應該負起的道德責任也有一定的規定。從古至今,國內外對于醫務工作者的道德規范大致可以分成七個主要方面,即救死扶傷,明確落實好社會主義中的人道主義;尊重患者的權利與人格,對患者做到一視同仁;為患者保守隱私;互相學習、互相尊重、團結協作;嚴謹務實、專心鉆研、奮發進取、精益求精;廉潔奉公,不因公謀私;態度溫和、關心患者、體貼患者。因此,要求醫學院必須重視對醫學生進行職業道德的教育與培養,從而為我國醫學未來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二、對醫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現狀及其重要性
醫學院是培養醫學人才的重要基地,而怎樣培養出具有高尚醫德的人才是醫學教育的主要任務。國外對醫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與培養的途徑主要有:開設與施行人文課程,設立專門的輔導機構,開展課外課程活動及發揮專業課教育的德育功能。我國對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建設力度開始逐漸加大,各個高等醫學院積極結合我國社會經濟與醫療事業的發展實際與發展需求,在不斷深化教育改革的同時,將對醫學生所進行的職業道德教育當作是培養合格的醫學人才的關鍵內容,并通過倫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端正教師的德行及社會實踐等,積極探究對醫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新途徑。
當前對醫學生開展職業道德教育的情況并不樂觀,在學生進入學校直至畢業離校期間,依然存在著許多問題。比如,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缺乏上進心;紀律渙散,生活懶散,追求安逸;考試作弊或抄襲,違反學校紀律;畢業后不愿進入基層單位或者到農村中工作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醫學院的人才培養計劃。因此,醫學院必須重新改革職業道德的教育模式,不斷加強教育力度,提高實效性,讓醫學生在未來工作中能夠樹立起正確的責任意識,提升職業道德品質。
三、健全與完善職業道德的教育與培養途徑
(一)施行人文課程的醫德教育
和國外醫學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比較,我國類似課程比較少,對職業道德的教育與培養力度不足,使得我國的醫學生職業道德素質不高,文化底蘊相對薄弱。因此,應該積極借鑒國外經驗,將人文課程納入到醫療實踐當中,實現醫學和人文課程的一體化發展,避免重視理論、忽視實踐等問題的存在,改變教師的“灌輸式”教學與學生的死記硬背式學習,通過討論、角色扮演、模擬練習及臨床實踐等方式提高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品質。
(二)建立醫德與醫風教育網站
我國各大醫學院應該積極建立起醫德與醫風的教育網站,通過文字與圖像及多媒體等形式將醫德醫風的現狀、醫患之間的關系、醫療體制的改革現狀、醫療衛生的現狀及醫學研究的最新進展等內容展示出來,讓學生查閱與了解,再通過這些途徑將職業道德的教育觀念滲透其中,潛移默化地培養醫學生的職業道德。
(三)開展醫療扶貧的工作實踐
根據國外已有經驗,與我國的實際相結合,可開展醫療扶貧工作實踐,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我國醫院的主要服務對象大部分都是一些貧困人群,為了緩解人們看病難的現狀,應該鼓勵醫學生積極到貧困地區給人們提供服務和義診,增強醫學生的責任意識。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設身處地地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使職業道德得到質的提高。
(四)強化臨床實習生的醫德教育
醫學生進行臨床實習不僅是將理論知識轉變成為專業技能的關鍵途徑,還是其接觸社會、服務患者、加強醫德建設、明確醫德意識的關鍵階段。在臨床實習中,醫學生在醫學上已有的倫理觀與道德觀會和現實產生一定的沖突,其職業道德并未真正形成,功利道德觀也會出現一定的變化,受到金錢的沖擊,還有可能出現道德敗壞的情況。因此,必須加強對臨床實習生醫德教育的力度,引導其正確地面對道德缺失情況,督促醫學生在新平衡當中找到自己的正確坐標,從而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觀念。
(五)樹立醫學生的職業道德自我培養意識
醫學院長期將德育教育的價值趨向和德育過程混淆,認為教師只要將道德觀念與價值概念灌輸給學生,就可以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道德觀。而事實上,醫學生從接受道德教育到職業道德的形成是一個反復的長期形成過程,其必定會伴隨道德能力與道德思維的養成與提高,從而確保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形成,反之學生會出現道德缺失的情況。因此,醫學院應該鼓勵學生進行道德能力的自我培養,重視職業道德,樹立職業道德的自我培養意識,從而提高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品質。
四、結語
總之,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是醫學院中開展學生工作的一項艱巨又持久的任務,并貫穿于整個學生教育的過程。要想提高醫學生們的職業道德,必須正確認識醫德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積極探索新的職業道德教育途徑,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與人們需求的新型醫療人才。
【參考文獻】
[1]何水英,李海海.急救護理教學中滲透職業道德教育的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13,31(18):21-22.
“雙證書”制度是我國目前高等職業教育的一種理想培養模式,即高等職業院校的畢業生應取得學歷和技術等級或職業資格兩種證書的制度。
一、在醫學高職院校中推行“雙證書”制度的重要性
1. 是貫徹國家政策和法規的需要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高等職業院校要推行“雙證書”制度,強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使有職業資格證書專業的畢業生取得“雙證書”的人數達到80%以上。《教育部關于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促進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的通知》指出:高職院校要把相關專業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作為其學生畢業的條件之一,在頒發專業學歷證書前,努力使符合條件的應屆畢業生通過職業技能鑒定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在高等職業教育中實行“雙證書”制度,是高等職業院校適應區域、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是以就業為導向,加快專業改革與建設,加強教學評估,完善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體現。
2.是促進醫學高等職業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需要
醫學職業教育是我國現代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按著社會的需求培養醫藥衛生人才的教育活動。在醫學高職院校中推行“雙證書”制度,對于推動我國就業準入制度的實施,促進醫學高等職業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培養醫學生動手和創新能力,提升在校醫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醫學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二、在醫學高職院校中推行“雙證書”制度所面臨的問題
1.“雙證書”意識不強
很多醫學高職院校中,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本人都缺少“雙證書”意識,認為職業資格證書對于學生來說可有可無。在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學生既要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更要有熟練的操作技能才能成為當今社會的適用型人才。醫學生尤其應該把獲得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作為自己的畢業目標,認清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技能。
2.獲得“雙證書”的途徑少
由于管理體制、教育方式和行業準入的特殊性,醫學高等職業教育中“雙證書”制度的實施和發展一直落后于其他行業的職業教育。目前國家開設了醫師、藥師、護士三大類執業資格認證考試,對于一些醫學技術類專業如口腔工藝技術、醫學檢驗技術、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等,國家并沒有明確的執業資格要求。因此,在醫學高職院校的在校生中,除護理(助產)專業的學生可以參加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外,其他專業的學生無法或者無需參加相應的執業資格考試。
3.課程設置不能滿足“雙證書”教育的要求
由于負責學歷教育的是教育部門,負責職業技能培訓的是人事、勞動部門,因此,職業資格標準與學校教育要求缺乏有效銜接。目前,醫學職業教育對實踐教學不夠重視,一些基本的職業技能訓練未列入教學計劃,學校的考試、考核仍以筆試為主,未能突出實踐技能的操作性。實施“雙證書”制度必須有相應的課程結構和教學大綱作保證,在課程設置中尤其要強調實踐環節、突出能力培養。
4.欠缺實行“雙證書”制度的師資隊伍
醫學生就業競爭最主要的是取決于學校對學生適應社會能力的培養,這取決于學校師資力量的強弱。想要培養具有“雙證書”的學生必然要有“雙師型”教師,醫學職業教育中的“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是推行“雙證書”制度的必要前提。目前,我國醫學職業教育普遍存在理論型、教學型教師多,而技能型、實踐型教師少的現象。在醫學高職院校中,直接從專業技術崗位或實踐操作崗位引進的師資數量不多。許多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一般都是從醫學院校畢業后就直接參加教學工作的,雖然專業理論知識很強,但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較差。這樣的師資結構,嚴重阻礙了“雙證書”制度在醫學高職院校中的推行。
三、在醫學高職院校中推行“雙證書”制度應采取的措施
1.教育觀念轉變
要推行“雙證書”制度,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在教育目的上,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在教學內容上,從重理論、輕實踐,向理論和實踐并重、以就業為導向、以滿足社會需要為主轉變。依據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結合學校的特點、專業設置和教學要求等,確定學生參加職業資格考核的具體辦法,鼓勵學生提高學生職業資格考試的參與率;加強職業(執業)資格考試培訓與輔導,提高學生職業(執業)資格考試的通過率。
2.分析崗位需求
積極吸納醫院專家、用人單位和職業技能鑒定機構的相關人員,共同分析社會和區域經濟發展對不同專業醫學人才的客觀需求,結合學校實際情況,確定開展職業技能鑒定的崗位種類和等級,保證每個專業的學生都能有一個以上相應或相關的職業崗位可供選擇。
3.深化教學改革
根據各專業相關崗位的職業(執業)資格標準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調整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強調實踐環節, 突出能力培養,與職業(執業)資格標準中的培養目標和要求相吻合。在教材的選擇上,突出實用性和實踐性,同時,鼓勵學校教師編寫適合職業資格考試特點的校本教材。
4.拓寬鑒定途徑
根據國家和省里的相關規定,爭取勞動行政部門和相關職業技能鑒定部門的支持與指導,完善相關的軟硬件條件,建立醫學職業技能鑒定(所)站,為學生參加職業技能鑒定提供更多便利條件。
5.加強“雙師”培養
近幾年,由于擴招,醫學生就業情況日趨嚴峻,從原來的十分吃香變成了越來越難找工作,而大畢業們不愿下到基層,不愿選擇縣醫院或社區醫院又讓這種情況變得更加嚴重。醫學畢業生們專業性十分強,就業范圍又相對較窄。因此醫學院校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能讓醫學生們盡快適應這種社會競爭,順利找到工作崗位。
1 現今醫學生就業情況
現今醫學生的就業情況是不容樂觀的,醫學院校畢業生的人數每年都在持續增長,而工作崗位卻幾乎是固定不變的,這必然導致醫學生就業壓力增大。與此同時,大部分畢業生不愿意下到基層,去縣醫院或者社區醫院工作,這又導致了一種更加矛盾的現象——人才招聘市場,好的醫院前人滿為患,競爭力十分強,而縣醫院和一些社區醫院前門可羅雀,無人問津。一邊人滿為患,一邊缺少人才。這些情況與現在的社會風氣是有一定聯系的,社會領域的變化和時代的變遷對大學生的擇業標準、思想道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更重要的決定性因素,還是大學生們的心態,如何去引導大學生,如何改善這一情況,就要靠醫學院校對醫學生們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了。
2 醫學院校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面臨的問題
2.1 醫學生們缺少職業規劃的意識或意識淡薄
通過一次臨床醫學某班召開的班會得知,班上70%以上的學生不知道何謂職業生涯規劃,一半的同學認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沒有多大意義。也就是說,大部分醫學生不知道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和重要性,這部分學生就不可能主動去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在這種情況下,就算學校重視事業生涯規劃教育,經常對學生進行教育、召開講座等,作用應該也不會太大,因為這是硬塞給學生的信息,而不是學生主動去了解、去學習的。
2.2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沒有和專業知識結合
我們知道,醫學生日常的主要工作還是學習,上的最多的課就是醫學專業課,可是,大部分的講師在授課的時候,只顧講授書本上的知識,而不去和臨床、和實際相結合。這讓醫學生們學習了許多的專業知識,對臨床這一工作崗位還是一無所知,只能人云亦云,跟著大多數人走。
2.3 職業生涯規劃功利性
受社會風氣的影響,很多醫學生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時候難免功利性,向往一線城市的大醫院、三甲醫院,而對基層醫院例如縣醫院、社區醫院等不屑一顧。我們說,志向遠大固然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準確的人生定位,明白自己要做什么,為什么要做,這樣才不會在社會功利性的風氣中迷失方向。
2.4 醫學生就業范圍太窄
現在醫學生畢業的去向要么是醫院、要么是制藥廠,就業面太過狹窄,而太過狹窄的就業面也導致了日趨嚴峻的就業情況。在現今這個互聯網時代,醫學院校對醫學生們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其實不必拘泥于傳統的就業模式,可以多多鼓勵醫學生們自主創業、建設互聯網平臺、建設醫生虛擬社區等等。讓有特長的學生同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找到更多能施展自己抱負的平臺。
3 探討醫學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途徑
3.1 增強醫學生們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
醫學院校應當改善對醫學生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體制,把“職業生涯規劃”這一概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學之中,讓每個醫學生都能充分了解什么是“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在哪里,對自己的未來又能造成什么重要的影響。
首先,醫學院校應對輔導員和醫學專業課教師進行培訓,先讓輔導員和教師充分了解“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醫學生的影響之深、意義之大,然后讓輔導員經常召開班會,了解學生們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并對還沒有自己職業生涯規劃的學生進行引導,讓所有同學都能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有一個較為明確的規劃。教師則應在專業課上多多講述臨床實踐內容,讓醫學生們看到自己未來的工作崗位是什么樣子的。真正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落到實處、融入生活,而不是一次講座就完成的簡單事情。
其次,學校可以多舉辦一些以“暢想未來,職業規劃”為主題的征文、演講、辯論等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讓醫學生們感受到職業生涯規劃與自己息息相關,而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
3.2 引導醫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現今一部分醫學生受社會風氣和西方的影響,擇業時功利性太強,過多的關注職業給自己帶來的經濟效益而非自己在社會中的責任。而實際上畢業生們本該注重個人和社會的共同利益,為建設和諧社會主義貢獻自己的力量。所以,醫學院校在為醫學生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同時,也應該時時對醫學生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讓醫學生們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找到自己正確的人生目標和人生意義。
3.3 開創新視野,拓寬就業范圍
我們在前面說到,造成醫學生就業困難的另一個原因是就業范圍太狹窄,現在醫學生的工作崗位不外乎是醫院、學校等地,選擇少,就業難。但是,我們都知道現在是互聯網+時代,不管是教育模式還是就業問題都應該與時俱進,而不是止步不前。教育模式上現在有了多媒體教學、網絡授課等等多種多樣的形式,那么就業問題是否也可以創新呢?當然是可以的?,F代人越來越關注身體健康,除了生病了去醫院之外,平時若有小小的不舒服,或者只是想找到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他們會選擇上網詢問等。故醫學畢業生可以選擇建立醫學虛擬社區、健康交流平臺等等豐富多彩的就業方式。這就需要醫學院校的引導和建議。
4 結語
想要緩解醫學生的就業壓力,真正解決醫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醫學院校還需持續探索醫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方式方法,選擇多種多樣的途徑對醫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1.在醫學校學習的時候,醫學生的職業規劃和從業方向比較隨意。根據醫學高等學校的調查來看,每年考上醫學校并來醫學校學習的學生,很多人報考醫學類的學校都不是根據自己的心愿來的,而是為了升學、按照家人的想法;或跟風等原因而來醫學校的。就自己所學的專業選擇也很盲目[1],沒有目標。學習生涯缺少目的性、缺乏動力、覺悟低。
2.就業階段,期望值過高。近些年來,醫學生就業方面較其他專業形勢較好,醫學生產生了傲慢心理,對就業方面充滿信心,想法還在精英教育時代止步不前,沒有競爭意識等。等進入社會才發現,自己的就業方向太單一、渠道少。很多學生把工作方向定位在發達城市、三甲醫院、待遇優厚的單位,對于最近幾年新興的非公有制醫療機構和相關的職業,都有抵觸情緒。
3.醫學的道德倫理、社會學和心理學知識匱乏。很多醫學人員還是停留在過去的只重視醫學專業知識學習和專業技能的提高上,沒有進入現代醫學的心理社會學的學習。很多從事醫學工作的人員,文化素養不高,除了了解醫學知識,在其他方面一無所知,語言的交流溝通和寫作水平都不高,一旦與患者及其家人交流時,不能妥善處理醫患之間的關系,這樣會導致產生不必要的醫療糾紛。甚至連和同事交往和共事都很困難。這些都導致醫學生就業競爭力薄弱,與自己理想的崗位擦肩而過。
4.臨床的實際應用中,專業技能水平低。醫學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較高,因為臨床工作是從事醫務工作者的重要的技能。但現實中,醫學生的臨床表現并不盡如人意,學校在課程的安排上,過多重視理論教育,而忽視了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的學習和練習。
5.畢業的醫學生求職水平差,也是醫學生就業競爭力弱的一大表現。當今,面試是尋求職業和就業的重要途徑,醫學生在面試的時候,沒有出色的簡歷;在與面試人員交流時也語無倫次,沒有變通能力。這些不足跟醫學校專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方面的欠缺有很大關系。
6.最后,由于嚴峻的就業形式和復雜的社會關系,醫學生在尋找工作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大的心理壓力,思想和現實脫節,脫離對父母的依靠產生了不安情緒等,這些都讓學生產生了逃避和得過且過的心理,不能以正常面對挫折的心態去迎接工作。這些問題都嚴重地削弱了醫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二、為了提高職業發展水平,開展就業指導課程的建設是加強醫學生就業競爭壓力的重要途徑
1.針對不同階段學生的不同特點,設置不同課程的內容學習,對低年級,側重他們的職業前途,引導學生設計出自己的最近目標和長遠的職業規劃[2];對中年級,要側重他們的整體職業能力的提高、培養;高年級要側重就業指導課程的學習,增加就業能力培養。
2.就業指導課程要實現教育方式的多樣性。不但要重視課程對知識理論的傳授,還要根據醫學行業的特點,結合醫學生的真實需求,開發實踐類的教學,針對學生在文化領域和交流溝通能力方面的缺乏,進行實踐練習,用來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3.加強對就業指導課程的投入。就業指導課程是醫學生的重要課程之一,針對就業指導課程,要改善其教學環境,加大對課程的教育經費投入,完善課程所需的儀器和設備,讓平時的課堂教育能夠和就業指導課程結合到一起,讓學生每時每刻都能體驗到與社會現實的碰撞,以便于增強自身適應社會的能力。我們還要加大對就業指導課程的研究,讓課程的書本和教師的思想能夠完全跟上時代的要求。
4.完善師資力量。加強對就業指導課程老師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師,既要又極強的專業知識,也要在心理學、社會學等方面有較高的造詣。
5.創建科學化系統化的就業指導課程評分系統,這樣能夠提升教學質量,檢驗教學成果,確保了學生就業競爭力提升??茖W合理的評分系統,能夠促進學生積極努力地將理論課與實踐課結合在一起,最終達到學生就業能力的提高。
總之,提高醫學生的職業水平與加強就業指導課程建設是培養醫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強有力手段,只有這樣,醫學生在踏入社會后,才能順利完成就業,為醫療事業的長遠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呂杰.醫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消費導刊,2012(2):142.
[2]李鋒清.醫學生就業競爭力培養對策研究[J].醫學與社會,2012,25(10):95-97.
[關鍵詞]兒科教學 滲透 德育理念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13-0235-01
德育教育是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內容。德育即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教育。學校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人才,人才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更應該具有良好的品質。強調把德育放在首位的思想在社會上已經形成共識。兒科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是指兒科專業課教師在進行兒科教學知識傳授和討論的同時,通過言傳身教的手段,充分挖掘兒科專業知識中所蘊含的思想、道德因素,并通過與教學內容的自然交織引起學生內心的體驗,引導學生實現人文知識的內化和道德情操的升華。
1 在兒科教學中切實轉變醫德教育觀念
醫學院校一定要積極突破傳統教育觀之束縛,從而實現傳統醫學教育思想朝現代教育理念之轉變,一是醫學院校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學院領導,不僅應當在思想上高度重視醫德教育,而且還應在行動上深化醫德教育,不但要將醫德教育放在和醫學專業教育引言的位置上來抓而且還應當對醫德教育實施系統化課程設置。二是醫學院校要建立起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以人為本所體現出來的醫學教育目的就是應當切實滿足人在發展上的需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以此來作為醫學高等教育發展的根本立足點,并在教育的過程之中積極培養醫學院校大學生良好的思想觀,從而切實走出一條以大學生為本的教育實踐觀。
2 醫學生德育教育工作應與專業思想教育相結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業務過硬、思想可靠的可用之才。結合專業思想教育有助于提高政治思想教育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所以,以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為中心的人道主義和人本主義教育就應該成為新時期醫學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基本落腳點。只有使醫學生把關心、愛護、同情和尊重病人這一人道主義最基本的要求內化為其內在的道德需要,才能不負“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任。因此新時期的醫學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應該在以人道主義為主要內容的職業教育的基礎上,加強對人本主義思想的宣傳和灌輸,使醫學生們盡快樹立“一切以人為中心,尊重一切人的生命和意志’的思想觀念,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宏偉理想。
3 在兒科教學中要明確教育主體,形成“全員教育”意識
德育主體不僅包括承擔德育任務的教師,還包括學生導師、帶教教師、管理人員和醫院職工。各級領導、教師和職工共同擔負德育工作職責,形成“全員教育”意識。教育主體需要通過自己的思想、言語和行為,以不同方式傳遞給醫學生,對醫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需要有履行職責、規范行為的意識,并貫穿于具體工作過程。在兒科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醫
學生了解患兒對生命的渴望及其家長對醫生的殷切期望,這對他們樹立職業神圣感和使命感有極大的益處,如當醫學生看到教師始終把患兒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時,深深地體會到了兒科醫生的奉獻精神。
4 在兒科教學中要真誠互動,平等交流
目前教改強調的是課堂上師生的集體互動以及學生的積極參與,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這樣,不僅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增加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還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在兒科教學中課堂上,老師要不失時機地給學生創造互動的機會,鼓勵學生多思考,勤舉手,課堂交流,課下討論,而老師要及時地給一聲鼓勵,一個微笑,一個眼神,讓學生得到肯定和鼓勵,處處感到老師的點點關愛,在愛的教育中觸及靈魂的深處,從中有所感悟。
5 在兒科教學中寓德育理念于言傳身教中
我們的醫學生大多正是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時期,模仿性很強。老師是和他們接觸最多的成年人,老師的道德品質、價值取向、工作作風、言談舉止等猶如一本活教材有意無意間對他們起著潛移默化、言傳身教的作用,這種作用是其他人員所難以做到和無法取代的。所以兒科教學中進行德育理念教育,老師更要身體力行,率先垂范。例如:從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上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教態,從教師在實驗室、醫院帶教等示范操作中表現出的高度責任心及良好的職業素質,從教師在醫院帶教時視病人如親人、不怕臟不怕累,在緊急情況下對患兒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等動人場面中,學生耳濡目染找到了仰慕、仿效的榜樣。只有教師品行端正才能真正感化學生,使學生受到高尚道德的熏陶。
6 加強德育工作的科學研究,努力提高兒科教學中德育工作水平
德育是一門科學,因此,要加強對德育工作的科學研究。特別注重研究醫學教育中兒科教學中德育工作的規律,借鑒和吸收其他行業德育教育的成功經驗,探索適合醫學院校的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方法和途徑。加強對兒科教學中德育工作評估的研究,確定適宜的指標體系,力求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對德育工作進行宏觀準確的評價。醫學院校應鼓勵和支持開展兒科教學中德育工作的科學研究,設立德育方面的研究課題,增加對德育的投人,不斷改善條件,優化手段,注重提高兒科教學中德育工作的科研水平,用科研的成果指導德育工作。
參考文獻
[1] 陳秋玲醫學生醫德教育模式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07(19).
[2] 沈雁霞.劉奇.淺論新時期醫學院校德育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
[3] 肖肖,劉濤.當前醫學生德育教育途徑存在的向題及成因[J].當代醫學,2009,15(27):111-112.
關鍵詞: 廉潔教育;醫學人文
面向醫學生開展廉潔教育,不僅是新時期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廉潔慎獨作為醫學人文修養的核心價值之一,因而也是醫學院校負有的獨特使命。醫學生作為醫療事業的后備人才與接班人,他們的醫學職業精神直接影響和諧醫患關系的形成,影響著醫療事業的健康發展。醫學院校面向醫學生開展廉潔教育,將不僅有助于提高醫學生的職業道德,有助于增強醫學生自覺抵制不良社會風氣侵蝕的能力,而且有助于促進醫患關系和諧,有助于推動幸福和諧社會的建設。
然而職業教育多年來的技術思維傾向之下,醫學類高職院校在整個職業素養培育體系中,普遍存在兩個不均衡:一是技術和人文的不均衡,二是人文元素間的不均衡。僅以第二點不均衡而言,廉潔慎獨意識的培養相對于仁愛之心的培育,在醫學人文教育體系中就明顯弱化,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自然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路徑和方法。有鑒于此,課題組主張醫學院校應該積極探索醫學生廉潔教育的有效途徑,完善廉潔教育的內容、載體,建立廉潔教育的長效機制,促進醫學職業精神的培養,讓醫學生主動將廉潔素質內化為自身自覺的職業道德,這一過程,課題組形象地將之稱為“廉潔基因移植”。
一、廉潔基因的缺損表現
從課題組面向蘇州地區醫學生的廉潔教育調查來看,不可否認,大多數醫學生的價值觀是好的。但也同樣不可否認,當前社會消極因素增多,導致學校思想教育的可控性正在減弱;醫學生個人本位思想趨濃,與之對應的則是公民責任意識正日益淡薄。在功利化、自我化的思想傾向之下,醫學生的廉潔基因也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缺損。國內其他學者的同類調查也表明:短期內社會整體醫療風氣不會徹底解決,這將對在校醫學生的價值定位產生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而眾多醫學生在否定社會風氣的同時,其自身的思想意識也在發生松動,無形中就會降低對廉潔信念的追求,嚴重的將會出現醫德人格混亂。
除社會因素外,醫學生廉潔基因缺損的主觀因素也不容忽視。課題組的調查發現,醫學生廉潔基因缺損的主要表現為“四征”。
1.角色認知偏差。不少學生信奉成績、能力為先,力求在應聘中取得具有說服力的硬性指標,而把廉潔慎獨等人文修養視為軟指標;也有學生認為自己將來只是普通護士、藥師,地位低下沒有機會主動腐敗、也沒有能力抗拒,只能選擇從眾;甚至還有認為醫院工作辛苦、一些工作外的慣例報酬可以理解、接受。
2.社會認知不足。與上面學生不同,這類學生自認為面對誘惑有較高的自制能力而覺得廉潔教育沒有必要,但事實上他們對于社會上的醫療腐敗行為并沒有切身體會,一旦遭遇,其稚嫩的心理經驗其實很難抵御外界真正的誘惑。
3.個人追求降低。不少學生入校伊始尚抱有白衣天使的夢想,因此對于廉潔慎獨往往信誓旦旦;但是越接近畢業越趨于現實,開始強調個人需要的滿足,廉潔慎獨被擱置一邊的同時其價值觀已然開始扭曲。
4.醫德情感淡漠。同樣入校伊始,不少學生都懷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心,將病人視為親人,但由于沒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感受醫療情境,原初的醫德情感最終往往淪為口號,非但沒有內化為自覺行為,相反可能形成逆反心理。
二、廉潔基因的移植難點
移植原本是將植物從一處移栽到另一處,移植的結果一種是發生不好的變化,明代沈德符《野獲編?花石之禍》載“嶺南從來無牡丹,即移植者,俱不作花”。也有一種結果是往好的方向變化,如唐代柳宗元筆下郭橐駝所移之樹“無不活,且碩茂,早實以蕃”?,F在醫學所言器官移植是延伸用法,而課題組所言廉潔基因的移植則屬于比喻用法,正如器官移植可能產生的排斥反應一樣,這種排斥也是廉潔基因移植的難點所在。
產生排斥反應的第一種原因在于教育忽視了學生的受體特征。在今天,同一年齡段的人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即便是同一人,在校不同階段其思想也會發生變化。因此,教育者必須時刻關注并善于發現學生的思想動態,相應調整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舉例而言,早前學生比較喜愛文本閱讀和寫作,通過閱讀節和廉潔主題征文比賽等活動形式效果良好,但是曾經成功的經驗未必就適用于現在,今天的學生可能更愿意接受微信隨拍、微博隨寫的活動方式而反感于傳統的閱讀和寫作,不加辨別的經驗教條做法只會產生排斥反應,嚴重地可能會像《大醫精誠》所言“而望其生,吾見其死矣”。
產生排斥反應的第二種原因是教育者的過多灌輸。由于學生個性意識、權利意識越來越強,教育者如果過分以“為師者”自居,必然會造成雙方思想上的隔膜、情緒上的對立。就教育者而言,是想通過加強自身在廉潔教育中的牽引功能來提升教育效果,但這種包攬的做法很可能會讓今天的學生反感而不被理解。誠如種樹郭橐駝所言“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廉潔基因的移植應該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其自我教育能力,教育者要做的僅僅是為學生開展廉潔教育創造條件、給予指導和激勵。
產生排斥反應的原因第三種則是廉潔教育未能持續有效開展。觀之今天高校開展的各類廉潔教育,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運動化。運動化教育的動機是急功近利、表現是虎頭蛇尾,希望“畢其功于一役”,結果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從傳統的書法繪畫、詩文創作到與時俱進的漫畫、微電影,各高校一年積累的廉潔文化教育成果看似豐厚熱鬧,其實大都是臨時抓人搞突擊,為獲獎而開展的廉潔教育已然嚴重偏離了教育本身的目的。樹木移植尚有諺語“三年活不算活”,意識品質的教育卻“只爭一朝一夕”,這種廉潔基因移植的成活率可想而知。
三、廉潔基因的移植策略
廉潔基因移植提高成活率,基本策略就是善于種樹的郭橐駝所說的“順木之天,以致其性”。針對上述產生排斥的三點原因具體而言:一是要貼近學生,我們的教育內容、活動載體、評價機制等都要貼近學生實際而不能一廂情愿,否則很可能出現學生消極參與甚至厭煩抵觸情緒;二是要多元滲透,廉潔教育必須融入各類載體和環節中,“兩課課堂”、專業教育、實踐活動、環境營造,應該無孔而不入,既要充分挖掘傳統教育手段,也要嘗試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努力夯實廉潔教育平臺,增強廉潔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要持續推進,廉潔教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應不斷根據形勢發展和學生狀態的變化,調整教育內容和轉變教育形式,堅持通過長期持續的潛移默化,幫助護生鞏固和內化慎獨意識,逐步養成廉潔行為。
基于此三原則,課題組在蘇州衛生學院醫學人文教育實踐中所推行的三法謹供參考:一是環境熏陶法,營造并發揮校內外歷史文化景觀的濡化功能,如以校園周邊的滄浪亭和石湖為載體,以導游為教育形式向學生闡述隱逸主題與廉潔慎獨的關聯,又以校內巡撫衙門為載體,以話劇表演和專題講座為教育形式引導學生體驗理想抱負與廉潔慎獨的關聯;二是社會實踐法,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進法院、檢察院、臨床醫院以及社區等社會開放式課堂,旁聽貪污受賄案件的審判與懺悔,了解醫院相關科室的廉政風險防控點,感受普通模范人物的奮斗精神和奉獻品質,在古今對照中批判繼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三是榜樣激勵法,一方面放大古代官員的成長經歷以為鏡鑒,同時重視朋輩教育,引導學生去發現身邊的先進人物事跡,尋找、拍攝、講述身邊的最美同學、最美教師、最美后勤阿姨,尤其是推動家風教育,引導學生深入觀察、了解家庭祖輩和父母身上的樸實之風,自我設計家庭未來的家風家訓,以此提升自我在家庭中的精神角色定位,規范和約束自己的價值行為。
總之,廉潔慎獨是醫學人文修養的核心價值之一,醫學院校負有對學生開展醫學人文正式啟蒙的神圣使命。在醫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成型之際,把握其特點,貼近學生、多元滲透、持續鞏固,提前給他們的思想植入廉潔基因,有益于其增強免疫力,亦有益于未來醫療衛生行業乃至于整個社會風氣的凈化。
參考文獻:
[1]周煜. 醫學生廉潔素質教育與醫學專業精神的培養[J]. 醫學與哲學(A).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