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1 16:49: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會實踐的成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3、考核評價失據
學生的社會實踐從內容到形式各式各樣,而評價社會實踐的質量高低、程度深淺、選題適否、效果好壞等方面缺乏具體客觀的量化評價指標,教師評定社會實踐成績時存在較大的自由性和隨意性。教師通常只要求學生撰寫符合一定字數要求的社會實踐報告,依據實踐報告的文字表述將實踐成績區分為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個不同等級。由于社會實踐要求標準過于寬松,導致有些學生對于社會實踐滋生輕視、糊弄、應付等心理,甚至認為社會實踐可有可無,抄襲杜撰、弄虛造假等現象時有發生,同時也增加了教師評閱社會實踐報告的難度。
4、激勵懲罰空缺
由于絕大部分學校沒有安排社會實踐的實際教學課時,社會實踐教學質量基本不納入教師的考核體系,教師評閱實踐報告則相當于完成教學任務,既沒有將社會實踐教學計入教師的工作量范疇,更沒有將社會實踐教學成效納入職稱和職級評定體系范疇,激勵懲罰的缺失導致教師的積極主動性大打折扣。對于學生而言,社會實踐報告難以反映社會實踐的真實狀態,原因在于對社會實踐的考核采取書面文字標準,欠缺客觀的實踐標準,因此針對學生也難以進行激勵懲罰。
5、交流反饋不暢
當前大部分高校自上而下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缺乏應有的重視和投入,教師把絕大部分精力用于理論課授課和職稱職級評定,對于社會實踐教學的交流研討很少花費時間認真開展。由于課表沒有安排師生交流研討的時間和地點,學生在實踐中遇到的困惑難以系統地得到釋疑和解答。同時,校際間的社會實踐教學經驗也很少溝通交流。
二、遼寧師范大學影視藝術學院社會實踐教學機制的改革探索
針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機制中的現存問題,自從2011—2012學年第一學期開始,遼寧師范大學影視藝術學院對全院本科生社會實踐教學的考核評價機制進行了改革創新。改革創新后的考核評價機制被運用于三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社會實踐教學過程中,雖然仍有不盡完善之處,但經過1780人次的社會實踐教學檢驗,該考核評價機制較之以往機制已呈現出顯著成效。
1、社會實踐教學機制改革的具體措施
在院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精心部署下先后對2010級、2011級、2012級三屆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的考核評價方式方法進行了改革。具體改革措施是:寒暑假之前依據課程要求向學生明確提出社會實踐要求,讓學生提前做好社會實踐選題和規劃。考核評價社會實踐不再要求學生提交幾千字枯燥乏味的實踐報告,而是要求學生將社會實踐場景、實踐過程以及實踐結果拍攝成照片或影像資料做成PPT文件,最后將社會實踐的經驗、感悟、體會、心得等進行精煉的文字總結(600字—1000字)。下學期開學初,在課余時間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社會實踐PPT文件的展播和答辯,每個學生一邊通過多媒體播放PPT文件,向全班同學以及指導教師、輔導員展示社會實踐內容,一邊進行口頭講解,闡釋社會實踐的選題意義、實踐內容、心得感悟等感性或理性認識。在座聽講的同學和老師如果對講解的內容有疑議,可以舉手提問并要求解答。待所有同學講解完畢后由全班同學進行民主投票評選出優秀和良好的社會實踐,指導教師充分尊重學生民主投票的結果進行成績評定。事實表明,學生民主投票的結果能夠客觀公正地反映出社會實踐的質量高低,當二者出現背離的個別現象時,指導教師則可以及時予以糾正。
2、教學機制改革后的成效顯現
(1)避免了弄虛作假現象
由于展播的PPT文件必須有學生本人社會實踐的照片或影像資料,使得以往那些弄虛作假現象難以濫竽充數。比如,有些學生沒有親力親為進行社會實踐卻仍然能杜撰出幾千字的實踐報告,評閱教師難以辨別真假,而PPT文件卻以鮮明生動的形式再現了社會實踐的過程、內容,使人一目了然。依據PPT文件展示的內容和學生講解時的情感流露,社會實踐的真與假、深與淺、好與壞一清二楚,不再難辨。
(2)調動了學生內在積極性
由于社會實踐的PPT文件要在眾目睽睽之下展播并決定成績,改變了以往教師一人定奪成績的做法,這一考核方式恰好符合了90后大學生敢于展現自我、追求個性、爭強好勝的特點。絕大多數學生從實踐內容的選取到PPT文件的制作,都極力追求完美,以期獲得好評。他們期待的不僅是實踐成績,更是期待老師和同學對其奇思妙想的創意、社會焦點問題的評判、為人處事的方式等方面的肯定與褒揚。而且,成績的評定取決于全班同學民主投票結果,他們既是參賽者更是評判者,程序的公正透明保障了結果的公正公平,極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3)搭建了分享互動平臺
每個學生展現的不僅是實踐內容,更是通過社會實踐獲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改變和成熟,適應社會、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增強。他們將親身體驗、感悟、心得毫不保留地與老師、同學分享交流,使那些沒有進行此項實踐的同學也能產生心靈共鳴和情感體驗,每個學生的社會實踐經驗在同學當中產生了放大輻射效應和事半功倍的實效,而且同齡人之間的經驗交流遠比教師理論灌輸的效果好得多,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我教育功能。在質量優良社會實踐的激勵感染氛圍下,那些敷衍了事的社會實踐相形見絀,無形之中激發了學生們趕學比超的心態,社會實踐一次比一次精彩紛呈。
(4)增強了理論課教學實效
所謂“實踐出真知”,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獲取第一手的知識、經驗和感悟,是深入理解和全面領會思想政治課理論觀點的關鍵途徑。比如,某些學生以為考上大學就萬事大吉,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缺乏認知,在社會實踐一段時間后深刻感受到了找工作的艱難,開學后會以全新姿態重新投入到學習生活當中??傊?,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的延續、深化和擴展,社會實踐使學生對理論課講授的觀點有了新的更高層面的認識和理解,極大提升了理論課的教學實效。另外,老師通過傾聽學生講解社會實踐,能夠真切感受到他們的所思所想所需,從而使理論課的授課有了更強的針對性。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機制改革
對策鑒于遼寧師范大學影視藝術學院社會實踐教學中考核評價機制改革已取得了顯著成效,很有必要針對當前高校社會實踐教學機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全面改革創新。因此,各高校應當順應時展需求,轉變實踐教學理念,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構建系統高效、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機制,保障社會實踐教育功能的全面實現。
1、嚴格組織管理
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不同于專業課實踐,應當由學校的教學單位、教務處、宣傳部、團委和后勤等部門協調聯動,設立教研機構、領導機構、輔助機構、督查機構等。學校應在黨委統一領導和校長直接負責下,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的組織實施作出統一部署與安排,科學合理地制定社會實踐教學計劃、大綱及管理文件,包括社會實踐課時安排、教學師資編制、實踐教學內容設置、教學文件及教學檔案建立、實踐教學專項經費的劃撥及管理使用方式等,確保社會實踐教學科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進行。
2、完善實施保障
首先,規章制度制定是硬性保障。在實踐教學領導機構組織協調下,教務處、學生處、團委等相關部門要研究制定并逐步完善社會實踐教學的各項規章制度,這是保障社會實踐教學成效的前提條件。其次,師資隊伍建設是人才保障。建立一支專兼職相結合的社會實踐教師隊伍,是有效開展社會實踐教學的關鍵。一方面高校應設立專職的社會實踐教學教師,理論課教師兼職指導社會實踐勢必影響教學成效;另一方面要根據教學的實際需求,打破年齡和學歷限制,在教學基地聘請一些經驗豐富的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再次,專項經費劃撥是必要財力保障。高校上級主管部門每年應定向劃撥專項社會實踐教學經費,高校應專費專用,保障社會實踐教學有必要的財力支撐。最后,教學基地建設是場所保障。高校應廣泛開發和充分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堅持合作共贏原則,建立穩定的校外教學基地,這是實踐教學良性發展的重要陣地。
3、健全考核評價
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是提升教與學成效的必要條件,社會實踐教學的考核評價不可或缺。首先,教育部或省市級高教主管部門應將社會實踐教學納入該校(學院)的評估考核體系,如教學文件完備狀況、經費投入使用情況、教學組織實施程度等;其次,加強對實踐教學教師的考核,如將教師的教學技能、組織管理能力、履行職責等狀況列入考核指標,考核結果作為教師崗位評聘或職稱晉級的條件之一;再次,強化對學生的實踐過程和結果考核,借鑒遼寧師范大學影視藝術學院的做法,除了撰寫實踐報告之外,還應要求學生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展示實踐過程,使社會實踐的考核具有客觀的實踐標準,實現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
4、強化激勵獎罰
學校應對在社會實踐教與學中表現突出的師生或單位進行必要地激勵,以此激發廣大師生高度關注并認真對待實踐教學任務。如每學期實踐教學任務完成之后,通過教務處考評、師生互評、單位自評等方式評選出表現突出的師生個人或單位,設置不同等級的若干獎項并予以一定的精神或物質獎勵,并將此獎勵作為單位或個人評優、保研、晉級等優選條件之一。而對于那些敷衍了事、弄虛作假的教師或學生,在嚴肅批評教育的同時給予年度考核不及格或警告處分的懲罰。
5、暢通交流反饋
高校大學生是一個文化水平相對較高的社會群體,擁有較好的專業知識儲備和良好的綜合素質,能在社會實踐中利用自身優勢,發揮專業特長。例如,通過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和科教、文體、法律、衛生“四進社區”活動,深入社會基層,普及科普知識;通過“普法宣講團”、“紅色時尚宣講團”等社會實踐活動解讀老百姓切實關心的實際問題;通過“三農宣講團”、“志愿者服務”等幫助解決一些生產、生活和管理中急需解決的技術難題,為基層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技術支持。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重視程度不夠從大學生自身來看,由于長期受傳統觀念和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在求學的過程中往往只局限于立足校園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對現實社會缺乏足夠的認識。有的同學重理論、輕實踐,認為社會實踐是浪費時間,缺乏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甚至把大學生社會實踐看成是一種負擔,缺乏服務社會的意識和投身社會建設的熱情。一項調查顯示:“大學期間67.35%的大學生參加過社會實踐活動(不含專業實習),其中僅有32.47%的大學生對社會實踐十分重視,并認真撰寫實踐報告。”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評價體系不健全在績效評價上,由于社會實踐的成效是在長期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慢慢形成的,如果沒有一個科學的體系作為評價標準,很難對學生社會實踐的進展情況及社會實踐的整體成效有一個科學的把握。實踐結束后,僅僅根據學生遞交的一紙實踐報告和蓋有公章的單位證明缺乏強勁的說服力。一項調查顯示:“認真撰寫社會實踐報告,輕視實踐過程的學生占參加社會實踐學生總數的36.57%;僅僅委托實踐單位開具實踐證明,而不認真對待社會實踐的學生占參加社會實踐學生總數的4.83%?!?/p>
(三)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不穩定從實踐基地的建設情況看,大學生社會實踐缺乏穩定的、高質量的實踐基地。許多高校的社會實踐活動缺乏連貫性,使得社會實踐基地建設不穩定,實踐活動難以持續有效進行。集中表現為:基地數量少、結構單一,不能滿足多層次學生教育的需要;對實踐基地建設認識不清,工作乏力;校地雙方的職責義務不夠明確,使實踐活動無法深入落實;少數高校社會實踐基地建而不用,只是單純掛牌,搞形式工程。
(四)社會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缺乏認同和支持社會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冷漠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大多集中在基層,因此基層領導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一定意義上決定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能否順利開展。由于某些地方政府并沒有成立專門機構或明確提出負責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的具體部門,使得高校在聯系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時出現屢吃“閉門羹”的現象。另一方面,部分形式上存在的實踐基地給社會接收單位形成一種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空虛化、表面化的不良印象,對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認可度越來越低,形成了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期深入發展的阻力。
三、高校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思路和對策
(一)立足“三個服務”
1.立足于“服務學生成長成才”高校將社會實踐納入到學校人才培養體系,充分發揮社會實踐鍛煉人、教育人、培養人的功效,緊密結合教學、科研來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組織學生帶著科研課題去調研、去實踐,并將所學的專業知識“學以致用”,在此基礎上大膽創新,不斷探索,進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精神等綜合素質。
2.立足于“服務學校長遠發展”高校通過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架起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經濟之間的橋梁,有效地加強彼此間的信息交流和互動,有助于促進學校辦學理念從封閉型向開放型的轉變,建立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需求的辦學機制。打造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品牌,促進學校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標的實現,進一步擴大學校在社會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3.立足于“服務社會基層建設”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構建堅持“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的原則,充分發揮高校的人才、技術和智力優勢,組織師生積極參與企業人員培訓、技術改造、產品升級和科研攻關,主動幫助社會基層組織、企事業單位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傳播先進文化和尖端技術,注重打造實效工程。
(二)堅持“三個結合”
1.“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結合”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構建以育人成才為核心,實踐育人為手段,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需要。高校通過動員、組織大學生走出象牙塔,參與生動鮮明、靈活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才能引發大學生對現實問題的深入思考,才能進一步解大學生之疑、釋大學生之惑,從而使青年學生進一步深化對當代最新成果的理解和認同,進一步增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從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有效實現。
2.“與科技創新、專業實踐相結合”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要與科技創新和專業實踐相結合,這就要求高校把實踐要求落實到每一個部門、每一門課程和每一位教師,體現在專業培養計劃、課程教學大綱和教師的崗位職責中,要著重解決好實踐教學經費投入、實驗教學資源、實習教學質量、畢業設計質量、實踐教學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大學生在選擇社會實踐活動項目、確定實踐的具體內容時都要充分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點,這樣既有助于大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科技創新成果指導實踐,又能在社會實踐的同時不斷推動科技創新,提高自身專業素質。
3.“與大學生就業工作相結合”積極推行就業工作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讓面臨就業的學生利用假期到有關用人單位參加社會實踐,運用掌握的科學理論知識分析、解決現代生產的實際問題,將自己所學知識、創造成果直接應用于實踐,提高實際工作能力。在實際工作中接受用人單位的考察,一是可以縮短大學畢業生正式參加工作適應新環境的磨合期;二是能夠促進實踐單位與學生簽訂就業協議或長期實踐的協議,為學生順利就業開辟道路。
(三)加強“四項建設”
1.合理謀劃,分類指導,推進機制構建科學化在社會實踐中,應堅持合理謀劃、分類指導的原則,從學校實際出發,結合大學生的學科專業特點,科學安排實踐內容,有針對性地開展實踐活動。做好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總體規劃:一方面,高校應把實踐育人納入學校教育的重要環節,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進行系統安排;二是圍繞育人目標,研究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構建的內外條件,周密部署,逐一落實?!皩W校要遵循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特點和規律,探索和建立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相結合、與服務社會相結合、與勤工助學相結合、與擇業就業相結合、與創新創業相結合的管理體制?!?/p>
2.豐富內容,創新形式,發掘機制構建新載體高校要把握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時代特征,與時俱進,強化資源意識,不斷拓寬實踐內容的設置領域,重視高校與社會之間的資源優勢互補。在社會實踐活動內容上,應該向著結合專業、發揮智力優勢的高層次發展;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大學生要樹立主動服務的理念,以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投身西部建設、投身經濟欠發達地區建設為平臺,在基層崗位大有作為;在社會實踐的組織形式上,要堅持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堅持專業實踐與一般服務相結合,堅持假期實踐與日常實踐相結合,堅持產、學、研相結合的社會實踐模式。
3.健全制度,完善體制,力求機制構建有保障完善的制度建設是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能夠順利運行的有力保障,既有利于社會實踐的穩定開展,又有利于高校進行宏觀協調,規范管理。高校要建立多元化的長效保障機制,形成“雙向受益、互惠互利”的運作機制,實現以學校投入為主向學校、學生、社會共同投入轉變。建立、健全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相應政策和制度,如完備的隊伍建設制度、績效考評細則、組織紀律細則、經費補貼等相關制度。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辦法和激勵機制,建立多種形式的投入保障機制和防御性的安全保障制度,使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實現運行程序的規范化。
中等職業學校肩負著培養為生產一線服務的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重任,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直接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實踐是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環節,對提高中職生的培養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15年,上海市教委印發的《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明確將“志愿服務(公益勞動)”納入中職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范圍,將學生的社會實踐表現情況作為衡量中職生綜合素養的重要維度之一。這對中等職業學校的社會實踐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學校系統謀劃實踐方案,完善制度,豐竄學生實踐活動的內容,提髙實踐育人的成效。社會實踐活動是中職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在中國制造業面臨著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中職生要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除了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廣博的人文知識之外,更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和較髙的職業素養。許多業內人士認為,適應性差及能力不足是困擾中職生畢業以后就業的主要因素。社會實踐是提高學生職業素養的有效途徑,它對提髙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創業與創新能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它對于促進學生了解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等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方面的指導,突破課堂教學的局限,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引導學生擺脫對教師的過分依賴而主動投入到實踐當中。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將化被動為主動,在實踐中學會學習,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真正掌握科學知識和技能,為今后成為有用的技術型人才奠基。因此,為了使學生的實踐活動持續不斷地發揮作用,學校需要建立相應的長效機制。
二、形成中職學生社會實踐的框架體系
近年來,上海商業會計學校重點研究財經商貿類行業對從業人員的基本素養和專業素養的要求,以培養學生的積極人格為起點,以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職業素養為主線,以開展實踐活動為載體,嘗試加強組織建設,不斷完善制度、創新舉措。學校在“清荷”文化引領下,以培養學生的財經品質(誠信的特質、規范的作風、專注的精神、創新的思維)為目標,不斷尋找實踐育人的有力抓手,逐漸形成了“三種形式、三個階段、三類實踐活動”的“三三三”實踐育人模式,構建社會實踐課程,以信息化手段完善評價方式,將社會實踐表現納入學分系統,整體推進學校社會實踐工作的開展,達到了“時間覆蓋全年,人員覆蓋全?!钡哪繕?。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構建與實施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核心和實質是創新實踐育人模式,其基礎條件是進行資源拓展與整合,其導向和動力在于建立合理的考核機制。各要素之間相互協作、相互制約、協調發展,共同促進社會實踐活動的健康有效運行和可持續發展。為了整體架構社會實踐活動的長效機制,并形成相應的框架體系,學校主要通過以下兩方面開展工作:一方面是落實責任,建立統籌協調的組織領導機制。社會實踐是系統化的課程,學校需要不斷地尋找學生的內在需求與實踐內容、實踐形式的最佳契合點,需要與學科專業教學、德育工作、生涯規劃等有機結合,形成實踐育人的最大合力,提升育人成效。在推進學生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學校積極加強組織建設。一是成立“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領導小組”,組長由校黨委書記擔任,副組長由分管德育工作的校領導擔任,其成員由學生處、團委、各教學部主任等組成,各條線部門統籌規劃,統一協調,明確分工,責任到人。二是建立和完善指揮有力、分工明確、措施得力的組織體系。三是著力加強學生社會實踐的對內組織和對外聯絡。另一方面是建章立制,提升社會實踐活動管理的有效性。為此,學校建立了科學的管理制度,制定了《上海商業會計學校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管理辦法》,把社會實踐納入學?!扒搴晌幕庇梭w系的總體規劃中,并扎實有效地落實,保證社會實踐的組織管理、實施推進、監督考核等過程有據可依、有序進行。
三、實施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具體舉措
(一)拓展常態化的實踐育人基地
積極拓展常態化的實踐育人基地,是構建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基礎條件。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是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場所,穩定的實踐基地能夠促使社會實踐活動更加規范化和持續化,有利于實踐經驗的總結、提煉和積累,更有利于實踐成果的應用和推廣。因此,在保留原有社會實踐基地的基礎上,學校充分發揮校企合作的優勢,共享共建多種類型的社會實踐基地,并注重發揮典型基地的模范作用,以點帶面,逐步建立起多層次的基地網絡。目前,學校已與上海市民政博物館、上海市浦東新區浦南醫院、黃浦區半淞園街道等20多個'單位簽訂實踐育人協議,建立常態化的社會實踐基地。此外,學?;陂L遠規劃,印制了《學生假期主題自由行活動菜單》,為學生在假期進行個性化的社會實踐提供相關信息。
(二)構建“三三三模式”
構建“三三三模式”,豐富和完善社會實踐內容和形式是構建長效機制的核心和實質。為了達到“時間覆蓋全年,人員覆蓋全?!钡哪繕耍瑢W校系統化設計學生社會實踐工作,在實踐探索中逐漸形成了實踐胄人的“三三三模式”,即三種形式、三個階段、三類實踐。1?三種實踐形式,擴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覆蓋面通過調研,我們發現62%的中職生參與實踐活動的時間集中在寒暑假,內容是參與社區服務,多呈現出自發的無組織狀態。針對這一現狀,學校將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進行分類,按照“一周集中性實踐”、“課余經常性實踐”和“假期主題性實踐”為基本形式,進行社會實踐的長期化和規范化建設。其中,“一周集中性實踐”是以校內實踐崗位、校外實踐活動基地為主要場所,在學生處、教學部統一調配和指導下,以班級為單位安排崗位,如禮儀示范、校園環境保潔、啄木鳥行動、圖書資料整理等。“課余經常性實踐”以上海市的社會實踐基地為場所,以主題志愿者團隊為單位統一組織活動。如,雙語志愿者團隊、“美麗心靈”志愿者團隊開展輔讀學?!皭坌墨I社會”活動、交通執勤實踐等。“假期主題性實踐”是以全國各地的社會實踐基地為場所,由學校統一組織活動,如井岡山紅色社會實踐、貴州黎平公益行等。其中,部分“課余經常性實踐”和“假期主題性實踐”是以團隊為主體,打造實踐精品團隊。同時,學校還將個人自主實踐作為一項有益補充,實現社會實踐的個性化發展。2.三個實踐階段,確保學生社會實踐的有效性在活動準備階段,學校統一對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形式和時間等方面進行充分、細致的規劃和?;I安排,包括組建隊伍(或分組)、培訓動員、準備安全預案和必要的資料與設施等。在活動實施階段,學校按照活動計劃,有步驟地組織開展,鼓勵各隊學生創造性完成活動計劃,建立活動信息反饋機制,及時了解、掌握社會實踐活動的進程和各項具體活動的開展情況,并作出相應的安排和部署。在總結交流階段,社會實踐結束后,學校全面組織開展服務時間計算、成績評定、匯報演講、宣傳報道、總結表彰、成果展覽等活動,通過這些環節,進一步鞏固活動成果,發揮活動的示范和輻射作用。3.三種實踐類型,完善學生社會實踐的層次性學校根據內容將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分為“紅色實踐”、“綠色實踐”和“藍色實踐”三類。“紅色實踐”是指組織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社會實踐活動,如井岡山社會實踐活動、“帶著團旗看上?!睂嵺`活動等。這些活動旨在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弘揚勵志向上的正能量,激勵中職生肩負起時代賦予的責任。“綠色實踐”是指組織開展社會公益活動和環?;顒?,旨在培育學生的勞動意識、奉獻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如“愛飛翔——公益社會實踐活動”就是用全新的方式和實際行動來呼吁全社會關注鄉村教育、鄉村孩子和鄉村教師。“藍色實踐”是指組織開展以專業技能為基礎的社會服務,如金融知識進社區、互聯網知識大普及等活動。金融專業的學生通常是以班級為單位,定期進入學校附近的社區進行普及金融常識和假幣識別技巧等公益性實踐活動,既充分發揮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作用,又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鍛煉了溝通與人交往的能力,同時又向居民普及了金融常識,服務社區,受到了社區居民的一致好評。
(三)建立健全實踐育人的考核機制
1.1缺乏對社會實踐開展效果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經調查分析,51%的被調查大學生認為社會實踐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科學的評價”。目前高校對于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效果,缺乏一個有效的科學的評價方法,也較少形成一個統一的、合理的考評標準。經調查了解,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評價并不是實際性的總結評價,而是在實踐結束后,收取學生的實踐報告,然后評選出優秀報告進行表彰的程序化的評價。而實際上,大學生社會實踐評價問題,既是檢驗社會實踐的效果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的關鍵所在,也是促進社會實踐有效開展的重要手段。如果沒有科學合理的考評方式,就很難檢驗實踐活動的成效,具體的實踐情況得不到及時總結和掌握,這就使得社會實踐活動在根本上失去了意義,將來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效性難以保證。
1.2社會實踐缺乏專業教師的參與在社會實踐中,教師對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有序、有意義的進行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就目前而言,大學生社會實踐體系中,并沒有從學校的層面將教師設定在體系中,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教師承擔著較多的教學科研任務,指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教師的工作量;因此,在沒有更多的激勵措施的前提下,專業教師一般不愿意參與大學生的實踐活動,學校、學院動員學生以個人或團隊形式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往往沒有專業的指導教師參與指導。所以,就學生的經驗、知識、能力和水平而言,對于實踐的內容、組織、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等問題,大學生自身可能無法進行有效地解決,在實踐中看到的可能更多的是表層的東西,而做不到深層次的理解,實際的收獲并不大。
1.3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經費不足在對影響社會實踐開展的因素問題的回答中,51%的大學生選擇了缺乏相應的資金經費支持。充足的資金支持有利于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的持續性、有效性。尤其對于相當比重的公益類的社會實踐活動,資金是至關重要的因素,沒有資金就無法為其提供必要的幫助,以學生的承受能力來看,根本不能支撐起此類的社會實踐活動。目前雖然高校對學生社會實踐給予了一定的支持,但對持續性、系統性的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來講,仍顯嚴重不足。沒有足夠的經費支持,必然會影響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和參與率,也會影響大學生社會實踐開展的內容、規模與形式,最終會影響實踐活動開展的實際效果。
2增強大學生社會實踐實效性的建議思考
2.1加強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科學規劃學校要把社會實踐納入長期的教學計劃中,加強以教學實踐、專業實習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實踐,規定具體的學時、學分,對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提出時間和任務要求。并對社會實踐的形式、組織規模、實踐基地選擇、開展時間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做好全部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動員工作,讓社會實踐的成果惠及每一位學生,使社會實踐能夠持續的、健康的開展下去。此外,高校應組織開展多種形式、內容豐富的實踐活動,轉變以社會調查、參觀實習、政策宣傳等流于形式、表面化的實踐活動,逐步向科技創新與服務社會等實踐活動類型上進行轉變和創新。
2.2加強對社會實踐的組織管理學校應該建立專門化的社會實踐組織機構,專職負責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實踐活動項目化也是促進學校對社會實踐科學管理的重要方式。將社會實踐項目化是該校社會實踐的一大特色,每年五月中旬由校團委響應上級要求向各學院下發社會實踐主題,各學院積極組織發動學生,撰寫上交項目書,且團隊的人數控制在每隊8~15人,以此充分保證項目運作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對于上交項目書的團隊進行科學、合理的考核,選出進入初選的項目團隊,之后入選團隊要經過公開答辯的過程,最后經過激烈角逐選出校級重點團隊及其他院級團隊,學校將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實踐結束后團隊回到學校再進行項目驗收,并且申報評優,通過評優小組審核和公開答辯評選出校級優秀團隊,進而參評市級及全國優秀或最佳項目獎。項目化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引起學校、教師、學生的重視,從而確保實踐活動更加順利開展,實踐活動效果更加顯著。
2.3完善社會實踐評價方法建立合理完善的社會實踐活動實施方法及評價方法,如:對參加社會實踐的大學生實踐效果的評價主體,應該實現多元化,教務處、科技處、團委、專業教師、學生等代表參與評價;評價內容,分為實踐活動之前的方案論證是否科學可行、實踐日志是否全面、實踐總結報告是否規范、體會是否深刻、宣傳是否廣泛等方面;最后根據總結材料、實習日記、實踐報告嚴格考核每個參加社會實踐大學生的成績,算作學分、記入其學籍檔案。此外,作為社會實踐對象的一方,他們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效果的反饋評價也應該成為學校對學生評價的依據。
2.4提高教師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加強對社會實踐的專業指導高素質的教師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進行專業指導,對于促進社會實踐活動的順利實施、保證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此,學校應該通過有力的舉措充分調動起教師參與大學生實踐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第一,學校要從制度層面,將教師尤其是專業教師納入到社會實踐體系中,使有能力、有專業的教師成為實踐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學??梢钥紤]建立科學、全面的社會實踐評價和激勵制度,把社會實踐指導工作與教師的教學、科研活動同等看待,并與教師職稱評定、考核、評選先進掛起鉤來,對積極參與指導學生社會實踐的教師,以及參與并取得優異成績的教師分別給予不同程度的表彰和獎勵,鼓勵更多的教師積極參與并指導學生社會實踐。第三,對于表現突出的社會實踐指導教師,學校還要通過各種渠道進行宣傳,樹立典型,吸引更多的教師參與到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
2.5加強社會實踐活動的經費支持力度經費支持是社會實踐活動順利開展、高質量進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據筆者訪談了解到青島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曾組織過以“關愛留守兒童”為主題的國家級社會實踐活動,這項活動的順利進行不僅得到高校的資金支持,在項目開展過程中,也得到了社會企業以及許多明星給予的經費支持。而在充足資金保障的前提下,此次社會實踐無論對參與組織的大學生來說,還是對幫助的留守兒童而言,都意義非凡。
(一)對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重視不夠。一是學校認識不到位。認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形式,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形式,大學生群體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只是開開眼界,增長點知識。因此在具體工作部署中,不能給予社會實踐活動應有重視和支持,嚴重影響了社會實踐活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作用的充分發揮和目標的實現。二是高等教育投資機制的變革使得學校用于社會實踐的經費投入趨于收縮狀態,難以滿足更廣泛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實際需要,甚至存在社會實踐活動是投入大效益低的偏見。在這種情況下,部分高校只能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該活動。而正是由于資金經費的限制,大部分學生只能是自找實踐場所和單位,難免出現放任自流的現象,使得部分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流于形式。三是部分高校師生的科研水平和現有的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很難產生直接經濟效益,引不起社會實踐單位的興趣和積極性,這也從某種程度上制約了社會實踐話動的廣泛開展。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流于形式的傾向。據統計,相當一部分學校的社會實踐,形式單一,缺乏深度和廣度。把社會實踐“運動”化,每年6—9月抓一抓,然后就放下;實踐活動的主題每年隨上級主管部門發文而定;實踐的組織管理,除了團委和各院系外,其它部門只是流于形式,尚未形成規范化管理。由于投人少,經費短缺,許多學校難以組織大規模的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學生的社會實踐大多數以分散返鄉調查實踐為主。這樣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缺乏專業性的指導,缺乏各種保障機制,使大學生社會實踐成為一種虛多實少,流于形式的活動。
(三)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環節薄弱。社會實踐活動最能吸引大學生的地方就在于將理論知識直接運用于實踐,而社會實踐基地能較好地滿足這一需求。但現實中多數高校沒有自己的社會實踐基地,這造成了高校在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時常常處于被動地位,不利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經驗總結和推廣,也不利于實踐活動的不斷創新。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存在缺乏系統性、層次性,運作不規范、不穩定,基地數量少、類型單一等問題,造成基地建設難,穩定更難的現狀。個別條件較好的高校不同程度存在著年年開拓新基地,年年流失老基地的現象,根本無法保障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順利開展和實施。缺乏相對固定的社會實踐基地,大學生需花大量精力四處奔波尋找社會實踐場所,直接影響了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社會實踐要真正使雙方受益,必須建立相對穩定的社會實踐基地,那種一年換一個地方的形式是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
(四)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形式和內容缺乏針對性。目前在這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一是形式傳統單一,缺乏創新,很多院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往往局限于社會調查、政策宣傳、參觀訪問、文藝演出、生產勞動、支教掃盲等形式,仍停留在初級發展階段,而缺乏向縱深方向發展的改革與創新;二是內容空泛不豐富,缺乏多樣性和針對性。往往與大學生的專業特點結合不緊密,不能學以致用,沒有針對社會實際,與社會熱點結合不緊密;三是注重表面效應,缺乏實效性。大學生社會實踐仍然存在宣傳得多,實際做得少,假期響應號召臨時做得多,平時堅持經常主動做得少的現象。
二、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的對策
(一)高度重視,提高認識,加強研究和宣傳力度。高校領導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要把它納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并作為一項常抓不懈、常抓常新的工作,在人員、經費上予以充分的保證,確保學校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夠順利開展。要充分認識大學生社會實踐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加大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宣傳的深度和廣度。 通過宣傳這項活動對大學生、對社會的貢獻,提高社會各方面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重要性的認識,從而保證這項活動能健康、順利、持久地開展下去。
(二)建立科學的社會實踐管理制度。加強對社會實踐活動的領導和管理是提高實踐活動育人效果的組織保證。首先要加強對社會實踐活動的統一領導,設立對內組織和對外聯絡的專門機構,統籌規劃,全面安排。其次要逐步建立完善的社會實踐教學培養體系,制定與大學生各學習階段和各專業特點相適應、系統的社會實踐教學計劃、大綱,并編寫教程,規定實踐課時數、學分,規定實踐目的、任務、內容、形式和要求,配備專門指導教師,使之成為大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并與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各種評優評獎掛鉤。對指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教師,應制定鼓勵政策,把社會實踐工作與教師的教學、科研活動同等看待,并與教師職稱評定、評優掛起鉤來。最后要建立科學的考核激勵機制,對于富有創新,而且卓有成效的社會實踐項目給予綜合測評加分,并給予適當的獎懲,提高大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兩者的共同點是:注重教育與引導年輕人;在活動過程中都提供學生特定的時間對活動進行思考、討論與寫作等反思活動;活動過程都包含著豐富的機會使學生在實際情境中掌握新知識、發展新技能。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學校組織的服務學習直接融入學生的整個課程之中,可以促使學生直接應用課堂上學到的概念與理論;社區組織的服務學習首先著眼于社區團體本身的旨趣,主要引導學生關注社區中某一領域的活動,如資源回收、老人看護等。因此,本文主要討論學校組織的服務學習。學校組織的服務學習按其參與者規模來講可分為班級服務學習、班級聯合服務學習、學校服務學習、學區服務學習。美國的教育實踐提供了豐富的案例,服務學習可以在不同學段的不同學科中進行。
服務學習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一般有四個步驟:第一步,制訂計劃,在確定問題的基礎上明確服務對象、確定服務時間和地點;參與活動的學生人數;解決問題的過程;明確學生、學校、家庭以及活動方各自所需承擔的責任;活動評估;預算等等。第二步,提供服務,方案確定后,學生以及指導教師在相關人員的配合下,展開服務學習。有團體服務,也有個別服務,這一般根據服務人數的多少來確定。第三步,反思是服務學習的重要環節,是服務與學習溝通和聯系的橋梁,也是協助學生將“服務經驗”轉化為“學習心得”的催化劑。反思的歷程包括服務前對準備工作的反思、服務中對服務過程的反思與服務后對課程成果的反思三個階段。服務后的反思是服務學習反思歷程中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必須在教師的指導和設計下以個人或團體的形式進行,常用的反思方式包括:討論活動、寫作活動等。現在較普遍地認為,服務學習如果真正適應了社會的需要,并且有較為完善的計劃實施和反饋,則學生將會在服務學習中獲得積極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促進學生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研究表明服務學習特別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一般價值感和學習能力感,特別是為邊緣學生MarginalStudents提供了更大的自,對于那些缺乏學習動機、不合作、低自尊以及缺乏社會技能的學生、當他們參與到服務學習中,他們的問題解決技能、社會能力、目標感、決策合作以及寫作和思考的能力都會得到發展。
二是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和自尊,被承認和被欣賞是青少年的發展性需要服務學習計劃的成功實現不論是服務于個人還是某個組織對參與的青少年來說都是一種承認。三是通過服務學習幫助學生確定自己將來的職業方向。通過服務學習學生做真正的工作從中了解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在參與服務學習后學生認為他們更具有社會競爭力在15年后更多的參與到社會服務機構中政治知識和參與意識增強向往參與更多的政治活動。
二、對我國社會實踐實效性的啟示
(一)從思想上提高學校、社會以及學生對社會實踐的認識要增強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實效性首先必須從思想上下工夫,深化對實踐活動重要性的認識,確保有組織、有紀律、有規范。首先學校各部門統一認識,相互配合,真正把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注重社會實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更要強調社會實踐對于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的能力。其次要普及全社會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意義的認識,贏得社會各部門及單位對活動的認可和支持。最后,還必須加強對青年學生的教育和引導,端正其對社會實踐的認識,轉變大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盲目追求理論知識的心態,促使其自覺投入到實踐中去,接受鍛煉,拓展視野,提高素質。
(二)構建社會實踐的組織體系,建立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強化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組織管理,推進實踐的規范化、有序化,是確保實踐方案落到實處的有力保證。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由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團中央、全國學聯共同舉辦的,因此高校在組織社會實踐活動時要從培養人才的高度來統籌資源,協調工作,將社會實踐與課堂教學、課外拓展結合起來。同時,要進一步完善活動考核評價機制,用科學的評價為活動建立正確的導向,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參與實踐的積極性。要把社會需求、學生需要和人才培養要求作為考核評價的核心,突出學生的創新能力、發散思維和理論聯系實際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學生社會實踐成績的評定方法與理論課程的成績評定也應有所區別,不僅要看學生社會實踐報告的質量,更重要地應觀察其社會實踐過程中的表現,活動的成效,以及參考單位的評價,并對不同專業的學生,不同類別的社會實踐活動分別進行量化打分,制定較為科學、完善的評價體系。
(三)建立一支高素質、高質量的社會實踐活動指導隊伍實踐活動指導是指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將理論的有關內容延伸到課外,創造實踐情景,精選實踐活動內容,指導大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學校、社會及企業相結合的教育形式,高校教師的指導對增強實踐效果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在高校普遍開展的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中,許多返鄉參加實踐的學生由于缺少足夠的指導,在計劃安排上顯得很盲目,沒能結合自身特點,沒有明確的實踐目標。同時,由于是在假期,教師都在休假,并且受實踐地比較分散的束縛,大學生在實踐中遇到困難時,很難得到學校相關教師的有效指導,影響了學生繼續參加實踐的信心,使社會實踐的有效性打了折扣。
關鍵詞:大學生 社會實踐
一、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凸顯主要問題
1.實踐的形式還比較單一、內容針對性不強
當前,我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內容和形式總體上還不夠理想,創新性不夠,少有突破。表現為形式陳舊、單一,內容蒼白、單調,走過場,效果不明顯等,不能給學生足夠的個性發展空間。從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現狀來看,很多實踐活動并不能真正與社會的實際需要相結合,出現了高校在活動設計與社會現實需求之間的脫節,造成了“兩張皮”的現象發生。
2.學生參與面不夠廣泛
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主要是學校安排的專業實習環節以及其他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自己安排的社會實踐活動。其中,學校安排的專業實習教學都是在正常的教學時間內,其他的社會實踐活動只有少數大學生才有機會參加。學生受益面過窄,只重視點而忽視面。
3.學生主動性發揮不夠充分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以大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活動,因而必須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動性,使之積極參與。但目前,學校與教師對學生應在社會實踐中做主人的意識缺乏,引導力度不足,總以為大學生在校期間的社會實踐應該更多是學校的事、老師的事,等待學校和老師安排差不多了,才安排大學生參與進來,組織者在活動開展之前就已把詳細方案交給學生,忽視了學生的能力培養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只是讓大學生被動的參與。許多學生把實踐活動當成一項任務完成,因此,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特別是解決難題的機會少,得到的鍛煉也就少。
4.部分學校對大學生實踐的必要性認識不到位
高校是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具體組織者和實施者,其客觀資源的投入和主觀思想的重視直接影響社會實踐工作的狀況。當前,部分高校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認識不夠,認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只是思想教育的一種形式,而不是獨立的課程,因而沒有充分重視,沒有擺上學校工作的重要日程,更沒有切實抓緊、抓好,沒有實際的獎懲措施,激發和調動不起學校和大學生全面參與的積極性。
5. 大學生實踐的社會支持系統不完善
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在高校中已經得到廣大師生的認可,但整個社會的認同度并不高。社會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視程度不夠。社會實踐的直接參加者和最大受益者是大學生,但社會也有義務為這些未來的社會成員提供學習的平臺,使他們在進入社會后能迅速地融入社會,為社會創造財富、貢獻能力。但是現階段,很多管理者和教育者都未能深入地認識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的巨大作用及對社會發展的深遠意義,對大學生實踐關注往往停留在口頭上或表面上,不能深入下去, 致使社會實踐活動多流于形式。
6.缺少良好的運作機制、保障機制和科學的管理制度
目前,由于各種原因,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缺乏良好的運作機制,很多高校在進行社會實踐方面,處于一種零散的狀態,缺乏統一的規劃,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組織、規范化程度較低。一些高校的社會實踐活動常常存在團委、學生處、院系等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的問題, 缺乏統一的協調和指導,組織形式不夠靈活,組織管理不夠系統全面。不能根據學生不同的知識結構、興趣愛好安排實踐活動。
二、深化與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對策
1.提高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意義的認識
要引導大學生充分認識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是我國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社會實踐是大學生知國情、社情、民情和理解、運用、升華理論的活動。大學生一直從一個校門到另校門,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較少,對國情、社情、民情知之甚少,缺乏創新精神,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對環境和社會的適應能力還較差,容易片面地認識問題、思想很不成熟。要引導大學生認識到,參加社會實踐的目的,主要是更多地了解社會、改造社會、對社會有所貢獻,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并從中獲得真知,增長才干,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傊?,會實踐是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建立統籌協調的組織領導機制
社會實踐是一門特殊課程,是學校與社會、教師與學生、書本與實踐的有機結合1。在推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過程中,為保障實踐主體的廣泛參與,充分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與企業和地方合作,同時爭取政府的支持,確保社會實踐的有序進行,高校要建立統籌性社會實踐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社會實踐的開展與建設問題。高校要成立統籌性社會實踐工作領導小組,使其成為社會實踐活動的常設機構,而非臨時建立的組織,全面負責社會實踐活動的有關工作。
3. 創新大學生的實踐模式
(1)以校園為載體,提高大學生的綜合能力
大學校園既是大學生學習的地方,也是他們生活、娛樂、交際、成長、自我展現的重要舞臺,蘊藏著豐富的社會實踐資源。在就業壓力和外部實習資源匱乏的環境下,校園應該也可以被開發成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載體,通過這個載體提高大學生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和社會交際能力。以學校為載體的社會實踐主要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一方面加強社團建設,積極吸引學生參與。大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參與社團活動,不僅能夠豐富和完善自己的興趣愛好,還能擴大人際交往、鍛煉社會活動能力,而且培養、鍛煉、提高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質2。另一方面發揮大學生“三自”教育功能,增強實踐參與主動性。例如:建立學生宿舍自我管理委員會、學生伙食管理委員會、學生圖書管理委員會、校園文明崗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機構或組織。再一方面,大學生可以組織自己的服務機構(創業、交際服務等)。還可以自發組織的各種競賽及娛樂活動,培養領導、組織、協調等綜合能力。
(2) 創新實踐模式,堅持效益優先
一是積極組織嘗試市場化運作機制。本著“雙向受益、互利互惠”的工作理念,加強學校與地方合作、校企合作以及校校合作,拓展社會實踐平臺,豐富社會實踐內容。探索以項目合作、服務外包、簽訂協議等為主要形式的有償社會實踐,逐步建立社會實踐的市場化運作機制。二是推行社會實踐立項運作。建立社會實踐項目招標制度,通過學生組隊競標和個人競標的方式開展項目立項,對有特色、有創意、出成果的實踐項目在資金、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給予支持,最大限度地優化實踐資源配置,增強管理效能,推進學生社會實踐創新,提升社會實踐成效。
4. 健全保障機制
(l)資金保障方面
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經費方面,學校應專門撥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專項經費”,并按時足額發放,切實保證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順利開展。經費來源主要是靠教育經費撥款,這一部分比較穩定,但目前來看單純依靠某一方的力量解決是不現實的,只有從多方面開拓渠道,尋求支持,注重實效,服務社會,才能使這一問題得到根本解決。要積極吸納社會資源,爭取各級政府和社會的支持,建立多種形式的投入保障機制。
(2)制度保障方面
完善的制度建設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能夠順利進行的有力保障。加強制度建設,不僅有利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持續穩定深入開展,也便于學校進行宏觀協調,規范管理。要把大學生社會實踐作為對高等學校辦學質量和水平評估考核的重要指標,納入高校黨的建設和教育教學評估體系;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辦法和激勵機制,要建立多種形式的投入保障措施,建立社會實踐專項經費;要建立防御性的安全保障措施,規避風險,加強學生的自我防范意識。因此,高校要不斷建立、健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相應政策和制度,從指導思想、方針原則、目標要求、形式內容、方法途徑、成績考評、時間要求、獎勵辦法、工作量計算、組織領導及有關政策都應做出明確規定,使活動有章可循,實現運行程序的規范化。
5.加強對社會實踐活動的考核和評價
建立規范、完善的社會實踐監控和考評制度,對社會實踐進行質量、活動經費、安全等方面監控,根據監控情況對大學生和帶隊教師和指導教師進行科學、合理、公平的考評,以避免社會實踐活動的盲目性和無拘束性,是很有必要的。要建立質量監控和考評制度,社會實踐活動應當與學生學分掛鉤,規定一定的學分要求,并把考核成績作為實踐課的成績,記入學生成績檔案,把社會實踐真正作為一門課程來抓,不完成者不能畢業;同時成立相應的實質性機構,負責這項工作的全程運作。通過完善的考核評價機制,對社會實踐的過程、效果、參與人員的表現、取得的成果進行科學的質和量的考評分析,促進社會實踐的不斷深化和完善。避免由于評價方法的老套單一,缺乏激勵性,挫傷部分學生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