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1 16:49: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當代經濟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西雙版納傣族傳統干欄民居具有悠久的歷史。然而,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以橡膠種植業為主的橡膠經濟,成為了西雙版納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本文以在橡膠經濟影響的背景下,傣族干欄民居的演變過程為研究對象,揭示了橡膠經濟與傣族干欄民居演變之間的內在聯系, 以期能夠找到民居演變與經濟發展、生態保護之間的平衡點。
關鍵詞:傣族干欄民居,橡膠經濟,變遷,影響因素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Rubber Economic Development , The Folk House Changes of Dai People
Zhu Jianqi1,Lan Hui2,Ding Qiong3
(1.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033;2.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Architecture Design Institute, Chongqing Branch, Chongqing 400000;3.Land Architects (International) Chongqing Branch, Chongqing 400000,)
Abstract: Xishuangbanna Dai houses traditional dry bar has a long history. However, since the 1980s, the rubber plantations of rubber-based economy,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Xishuangbanna has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In this paper, in the context of the economic impact of rubber, dry bar Dai houses for the study of evolution, revealing the rubber economy and Dai dry bar houses the intrinsic link between the evolution in order to be able to find the evolution of resident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logical protection between balance.
Key Words:Xishuangbanna, the Dai people’s traditional folk house, the Rubber Economy, changes,Factors
西雙版納傣族傳統干欄民居具有悠久的歷史,在這漫長的發展變化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風格獨特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文化。然而,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以橡膠種植業為主的橡膠經濟,成為了西雙版納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當地在獲得可觀經濟利益的同時,由于橡膠種植過度干擾了生態環境,從而誘發了傣族社會生活的迅速變遷。
1.傣族傳統民居演變概況
傣族民居先后經歷了穴居――巢居――窩棚三個階段之后,慢慢演變到了干欄式“竹樓”的建筑形式。這種傳統干欄式“竹樓”的平面近似方形,一般分上下二層。上層的樓室距地面約二米,涼爽干燥,適于供人居住。上層的竹制樓板搭架在數十根竹柱上,因此又有“高腳竹樓”和“吊腳竹樓”之稱。
隨著1950年版納地區的解放,一些漢族建造技術開始傳入當地,木材逐漸取代了竹材,成為傣族人民建屋的主要材料。在各部的用料上已經由竹柱、竹梁、茅草頂變成了木柱、木梁、泥瓦頂,結構形式也從傳統的“埋柱造屋”演變為“立柱造屋”。雖然這種木樓建造的民居,其形式較傳統竹樓己有了較大的變化,但它仍然沿襲了傳統竹樓的基本形態和傳統“竹樓”的特征,并且仍保持底層架空的干欄式風格(圖1-1)。
80年代末,大量的橡膠種植破壞了森林資源。當地人為了解決用材來源緊張的問題,開始減少木材用量,使用部分舊木料和其他天然材料來建造。進入90年代后,材料的制約加上漢化趨勢影響,慢慢出現了磚混結構民居。為了挽救干欄民居,在90年代末出現了“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民居”。這種民居在造型上保持了傳統干欄民居的底層架空和屋頂歇山的特色(圖1-2),而其平面功能已經更加適應當代生活需要。在進入21世紀之后,現代結構體系開始被部分富裕的傣族群眾所采用,鋼筋混凝土現澆框架結構成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結構體系。
2.橡膠經濟對傳統民居變遷造成的利弊影響
通過比較了西雙版納地區不同時期的民居建筑發展歷史,研究這些建筑的物質和文化特征的穩定性或是變遷,就可以得出演變的規律和成因,進而分析橡膠經濟對傣族干欄民居變遷造成的利弊影響。
2.1環境因素對民居的影響
西雙版納曾是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保存較完整的地區。1950年西雙版納的森林覆蓋率高達66.9%,因此當地有很好的氣候,適合植物生長。但橡膠林的出現,大大改變了這種狀況。
對于民居建筑來說,早期受地域性和環境資源的制約,當地人只能從自然中獲取有限的建筑材料,因此在西雙版納,當地最重要的建材資源來自森林。當橡膠種植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的同時,也使得民居的建材資源出現了短缺。這就從客觀上推進了傣族民居的變遷。
2.2經濟因素對民居的影響
西雙版納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大規模種植橡膠, 截止到2010年, 天然橡膠種植面積占全國種植面積的1/3,其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比例在40%左右。橡膠經濟已經成為拉動西雙版納版納經濟發展的首要產業。
橡膠經濟帶來的收入在當地人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重,其已經成為居民收入的主導。在這種橡膠經濟主導下的背景下,經濟交流也開始增多,使得與民居建筑息息相關的新材料和新技術的傳播成為了可能。
2.3技術因素對民居的影響
環境因素、經濟因素、技術因素和文化因素對民居發展產生著影響。這其中技術因素是決定條件,但它被環境因素、經濟因素所約束,技術的發展是建立在適應這兩者變化之上的。建筑的發展是與一定的建筑技術水平相適應的。
80年代末,隨著橡膠經濟帶來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木材的持續緊缺,傣族開始節省木料,并用磚材造房,但由于磚柱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與木結構相比不能具有更好的性能,因此在90年代初,底層用磚砌墻落地代替磚砌柱是解決磚木材料主要缺點的較好辦法。
2.4文化因素對民居的影響
橡膠種植巨大經濟利益引發傣族的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的變化,造成了生活方式的變遷,進而對當地民居的布局及建造形式產生巨大的影響,促進著傣族民居的不斷變遷(圖2-1)。
3.總結
民居的演變是一種必然現象。通常,經濟發展是當地群眾改變自身生活的一種手段。然而在西雙版納這樣一個地理自然條件特殊、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區,橡膠經濟的發展卻被附上了另一層意義。
隨著其橡膠種植面積的擴大,它不僅帶來生態環境的問題,也帶來了傣族傳統社會的變遷。西雙版納傣族社會的特殊環境因素使橡膠經濟引發的問題具有了地域特殊性,它對傣族干欄民居的變遷發展同時具有了利弊作用。因此,充分認識其所具有地域特殊性,才能更加清楚地認清未來傣族干欄民居的發展道路。
參 考 文 獻:
[1]高立士,西雙版納傣族竹樓文化,[J].《云南社會科學》1998,2
[2]劉業, 西雙版納傣族民居的分析與鑒賞,[J].《新建筑》 1989,2
[3]朱良文,試論傣族民居的發展和演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云南風景名勝區民族建筑與村寨環境發展研究》 [4]高蕓,《中國云南的傣族民居》,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孫險峰 施維明 單位:大連民族學院國際商學院 大連民族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金融危機下金融支持遼寧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2006年到2008年,沈陽和大連兩地的金融機構貸款合計占到全省的58.16%、57.26%和57.48%,到了2009年該比值急升到64.18%。但是2009年沈陽和大連兩地的生產總值占全省比值只有50.64%,與其占用的金融資源明顯不成比例,說明遼寧省內金融資源分布極不均衡,而且使用效率明顯較低。另一方面,產業發展的差距也導致金融資源更多流向大企業和壟斷行業,這種金融集中度的不斷提高正成為區域內一個突出問題。(二)經濟增長受到金融弱化的明顯制約在2007年金融危機前,遼寧省的GDP一直維持著較高的增長(圖1),但是從2007年到2009年,由于金融危機的滯后影響,導致了GDP有明顯的下降過程。2007年GDP增長15%,而2008和2009年分別下降到13.4和13.1%,這說明在金融危機影響下,遼寧的經濟增長速度受到抑制(圖2),GDP增長率變得不穩定,而且變動幅度較大,尤其是在國內外雙重危機背景下2009年GDP增長率的下降幅度非常大。(三)金融危機背景下信貸對遼寧經濟的支持度呈現不穩特征金融機構貸款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84.08%下降到2008年的78.44%,下降了6.04個百分點,而全國平均水平同期則僅從2007年的104.49下降到101.91%,下降了2.58個百分點,因此,遼寧省區域金融在2007年金融危機背景下,收縮發展,必然對該省經濟產生較為負面的影響。到了2009年,為了減弱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中央政府調動了4萬億的投資拉動,使得遼寧地區的貸款水平迅速回升,甚至超過了金融危機前的貸款占比,達到了91.36%。但是,進出口貿易卻比2008年下降了13.1%,說明信貸資金反經濟周期運行的效果不佳。(四)金融危機背景下金融業占比波動較大2007年末,遼寧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3.46%%,金融業增加值為386.34億元,同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為40.19%。2008年金融業增加值占比下降為3.33%,下降了0.13個百分點,而第三產業占比為38.10%,下降了2.09個百分點。不過,金融業占第三產業的比值卻從2007年的8.61%上升到了2008年的8.74%,說明其占比低于第三產業整體下降的速度。(五)資金虹吸現象導致遼寧金融資源的流失由于遼寧省的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于東部沿海地帶,導致遼寧地區的金融支持呈現不斷弱化趨勢。大型商業銀行從西北經濟帶大量撤出、郵政儲蓄銀行對落后地區資金的加快虹吸等因素一直制約著遼寧省內經濟的振興,甚至影響了新興產業帶———沿海經濟帶的發展。因此,分析金融危機背景下遼寧省區域金融資源在固定資產投資、銀行資金分配、開發性資金投向、民間資本的引導、外商直接投資的利用等方面的失衡發展,以尋求解決金融資源外流危及遼寧區域經濟持續發展問題的良好措施。
金融支持遼寧區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主要措施包括:爭取傾斜性的金融政策;完善金融組織體系,以開發性金融組織彌補商業金融大舉撤出留下的空白;重點扶持西北經濟帶的資本市場發展,鼓勵企業充分利用證券交易市場,尤其是創業板市場,等等。建立制度的核心目的是吸引國外直接投資、省外金融資源和省內發達地區多余資金流向區域內的資金洼地,形成一個分工有序的金融市場體系,從而保障遼寧主要區域的經濟發展。(二)構建大連區域金融中心以促進遼寧區域經濟發展2009年7月,國務院通過的《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將大連建設成為區域性金融中心的戰略定位。為了落實這一國家戰略,充分發揮大連市在金融產業績效、金融機構實力、金融市場規模、金融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優勢,目前初步形成了以期貨業為龍頭,投資、融資服務為主體,涉外金融和保險服務為兩翼,金融后臺服務和各類中介服務為依托,金融生態環境和人才建設為保障的金融中心發展格局,著力構建國際期貨交易中心、投資融資中心、國際結算與離岸金融中心、保險服務中心、金融后臺服務基地與金融中介服務中心,在建設東北地區金融中心的基礎上,逐步發展為東北亞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大連區域金融中心的建設對必將對遼寧經濟質量的整體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三)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體系的建設遼寧省農村金融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農村金融機構營業網點較少,缺乏金融風險保障機制,資金外流數額逐年加大,資金缺口仍然較大。目前,更多農村資金需求是通過財政撥款和扶貧資金得到滿足的。但長遠來看“三農”的發展,還要依靠經濟自身的內在推動力。為了滿足新農村建設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激活農村金融市場、改進農村金融服務,需要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體系、積極發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加快培育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促進農村金融創新,將城市資金引入農村,促進農村資金回流,解決目前城鄉金融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關鍵詞]連鎖便利店 不足 發展 創新
十年前,連鎖便利店還沒有大規模興盛的時候,有很多購物的問題困擾著消費者。比如明明只需要購買很少一部分的生活必需品,超市的付款等待時間卻比購買時間還長;或者大賣場離家太遠,來回一次需要很長時間,購物成了一種負擔。而隨著便利店的不斷發展,顧客們驚喜地發現,這些問題得到了很大的緩解。但這不是連鎖便利店的最終形態,而僅僅是一個開始。本文從連鎖便利店的現狀,不足以及解決方法三個方面出發,闡明連鎖便利店如何更高效有序地發展。
一、我國連鎖便利店的特點與分析
首先,就目前而言,我國連鎖便利店的商品結構和經營模式極其類似于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概括的說,首先連鎖便利店銷量最大的還是食品類商品,包括飲料、休閑食品、速食類食品等,占所售商品比重為65%上下。其次是雜貨,以洗浴等日化產品為主,達到銷售額的15%左右。再接著是煙酒兩項,各占銷售額的10%和7%。最后是其他類物品,如電話卡、報紙、雜志等,所占比重為3%。
該種商品結構和銷售比重是較為不成熟的。它只是普通零售商店的一個延伸,并不是真正意義上連鎖便利店應該扮演的角色。
其次,我國連鎖便利店發展十分迅速,但各地區發展參差不齊,存在較大差異。一些經濟發達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的便利店發展十分迅猛,已經基本形成產業規?;?。而經濟不發達地區由于眾多因素的制約,連鎖便利店的發展停滯不前。
這種不平均的原因是多層次多方位的,有物流行業發展水平的因素,也有當地本身經濟水平發展的原因,還有消費者的認可度,生產企業對連鎖便利店是否重視與配合,選址的科學性等,這些因素都在連鎖便利店的發展中起到一定作用。
最后,我國目前的連鎖便利存在定位不明確,經營雷同化的問題。
我國連鎖便利店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忽略了連鎖便利店與超市、零售店的區別,沒有完全體現出連鎖便利店的特點,使得連鎖便利店成了可有可無的雞肋,或者淪為超市的一個補充性存在。同時,連鎖便利店在選址中不注意科學,造成很多連鎖便利店扎堆嚴重,網點過密,經營的品種毫無差別,也制約著連鎖便利店的進一步發展。
二、當代連鎖便利店存在的不足
1.經營地點太過于單一
以目前來看,大部分連鎖便利店的經營地點都集中在居民小區附近,網點太過于密集。過于密集的下場就是幾家相近的連鎖便利店要在同一時間內面對同一生活區域內的消費者,也就是交叉的目標人群,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競爭難度并且顯而易見得影響了連鎖便利店的經營效益。
2.物流系統十分薄弱,缺少現代化管理
當代連鎖便利店的管理大部分仍然停留在粗放簡單的管理層次上,甚至有些還處于紙筆記錄的經營方式。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有些連鎖便利店已經引進了較為先進的電腦等現代化辦公設備,但是并沒有形成系統的辦公網絡,在連鎖便利店的實際營業中作用微乎其微。而國際先進的信息收集,庫房整理和數據交換軟件,如EDI系統,POS系統等在連鎖便利店更是罕見。
3.缺乏自創品牌意識
便利店不應該僅僅滿足于銷售供應商的產品,在發達國家,如英國,主要超市和連鎖便利店的自有品牌產品達到了總產品量的30%,最高的甚至達到了54%。美國也毫不遜色,在美國的超市里,40%以上的商品都為超市自有品牌。在我國,這方面還是一片空白。
4.連鎖化程度較低
連鎖便利店目前在國內發展得十分迅速,不過與國外先進企業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各地區的連鎖便利店各自為營,沒有全國化,規?;图瘓F化的連鎖便利店龍頭企業。而全球知名的日本連鎖便利店巨頭7-11自從1973年開始發展連鎖經營以來,已經在全球開設了45,314家分店,它的加盟連鎖店達到了比重的90%。
5.商品缺少特色
連鎖便利店的銷售形式應該是以小巧、方便、實用為特色的,它在商品的選擇上應該集中體現“急需、必需、速食”的特征,這是連鎖便利店區別于超市等其他零售模式的最大特點。而現在許多連鎖便利店經常忽視這一點,選擇的商品類型和大賣場、超市等大同小異,不能有效得體現出連鎖便利店區別于其他零售業態的特征。
三、當代連鎖便利店如何實現高速有效發展
1.選址科學化,多元化
在傳統的便利店選址的基礎上,首先要科學化。在選址時要充分考慮人口居住密度和日均人流量。同時也要考慮到競爭對象離自身的物理距離和對自身的沖擊,不能僅僅考慮人口因素一個方面,周邊是否有大型超市和多家同類型的連鎖便利店,居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習慣,人口年齡和文化結構,這些都必須納入選址時必須考慮的因素中。其次要多向其他方面拓展。局限于居民生活區和城市大型商業圈的選址是具有很大局限性的,不可避免地會與競爭對手發生正面碰撞。如何另辟蹊徑進行店址選擇成為當下連鎖便利店殺出重圍的關鍵。筆者認為,規模較大的加油站,大型醫院和大型院校附近,車站,旅行景點附近,度假村附近都可以列入店址選擇的考慮中。
2.服務多元化,創意化
便利店不僅出售商品,也提供各種服務,如郵政服務、銀行服務、票務服務、收費服務、速遞服務、快印和復印服務等。服務的多樣化和便利性是便利店區別于其他零售業態的重要特征,也是便利店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所以便利店要長期立足于發展服務多元化的戰略。
3.商品組合應多元化
商品組合的多元化,意味著要根據所在地區和城市的不同文化差異,選擇合適的商品和服務結構,以周轉速度快的日常必需品為主。便利店根據所在位置顧客的需求和消費特色,開發富有特色的專營產品,通過整合供應鏈促使供應商生產適應便利店銷售的商品和服務,并逐漸培養開發自有品牌產品的能力。
由于速食品毛利高、周轉快,且具便利性,速食品是便利店保持競爭優勢的有力手段。在開發速食品時要注意速食品關聯設備的放置地點,方便顧客自行操作;需要慎重選擇誠信可靠的供應商并應考慮其物流配送能力。除少數國際性品牌能保持持久暢銷外,其他商品需定期檢查,不斷調整結構。以聯華便利為例,在近80平方米的店鋪內,銷售30個大類2000多種商品,即食品有聯華定牌的茶葉蛋、棕子、面包、蛋糕和豆奶等,門店設有蒸包機、冷熱飲料機、加熱鍋等食保溫設備,即用品有煙酒、洗滌化妝、生活日用品等,同時還引進了20 多種報紙、50 多種雜志、200 多種圖書出售。
非食品類的銷售金額占便利店的營業額雖然不高,但要求品種極多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另外非食品類的保存期較長,報廢損失的可能性小,門店應及時對重要品項缺貨和賣不出去的商品作出快速調整。對于非食品類商品中的必備商品應確保供應數量和品質,注重培養顧客對商店的忠誠度。
4.以特許加盟模式為基礎提升品牌形象
要在未來的競爭中勝出,我國的便利店還要加快特許加盟步伐。世界最強大的便利店7- 11 發展的成功經驗之一就是利用特許加盟方式。7- 11 便利店開展特許經營的一個重要策略是集中開店。集中開店是指在某個重點區域內以密集開店的方式,迅速達到規模效益的目的。零售業是一種以規模出效益的行業,小型便利店要取得一定的規模,必須走連鎖經營的道路。便利店由于所需投資相對較小、經營相對簡單、市場競爭激烈,因而更適合采取特許經營方式開拓市場,樹立品牌形象。
5.“反超市化”趨勢
中國的便利店發展至今,仍存在近一半的虧損,究其原因,業內專家認為創新不夠是癥結所在,尤其便利店仍然與超市沒有形成明顯的差異,是問題的關鍵。事實上,便利店與超市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零售業態。首先,便利店與超市是兩個不同時代的產物。超市是經濟不景氣的產物,世界性經濟危機催生出了超市,它的目標顧客是消費大眾。便利店是城市繁榮的產物,它的目標顧客是即時消費者。而在我國,便利店無論店鋪選址、經營商品、營運管理、物流配送等都帶著超市的痕跡,甚至有點像“迷你超市”。
因此,“反超市化”將成為便利店一種發展趨勢。即重點在“便”與“利”上不斷拓展廣度與深度。業內人士認為:應該大力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便利店,發展“生鮮型”、“時尚型”、“服務型”等多樣化的便利店業態。根據各地的實際市場環境,形成各種便利店模式,如依附于社區的傳統便利店,主要依靠便利、親和力和低成本取得效益;借鑒國外模式的標準型便利店,倡導便利、時尚、即食等概念;以經營生鮮食品為特色的生鮮型便利店,新鮮、廉價、方便是其特色;以經營專業化商品為主的專業化便利店等。
綜上所述,當代連鎖便利店的持續發展受到眾多因素的制約,如商品結構簡單粗放,網點選址重合交叉,營業方向偏差,辦公系統落后等。因此,在連鎖便利店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必須要綜合考慮選址,經營方式,商品結構等多方面的因素,充分利用便利店本身的優勢特點,科學合理地進行籌劃,只有這樣才能使連鎖便利店走上創新發展的道路,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春霞:便利店營銷五策[M].現代營銷(經營版),2010
[2]劉樹興:我國便利店的發展狀況與前景展望[J].市場研究,2007
[3]婁萬鎖:貿易便利化理論根源探析[J].上海海關學院學報,2010
隨著網絡應用普及率的提高,計算機網絡技術不僅將人類的生活方式推向了智能化,還對當代經濟發展的創新和變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闡述計算機網絡技術與當代經濟發展辯證關系的基礎上,首先對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的持續性和動態性進行分析,然后論述計算機網絡技術對當代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加強計算機網絡技術在當代經濟發展中應用的有效措施,以期為實現計算機網絡技術與當代經濟的協同發展奠定理論基礎。
關鍵詞:
計算機網絡技術;經濟發展;經濟結構;人才培養;有效措施
引言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知識信息正以高速傳播的態勢席卷全球經濟。在工業革命發生后,各類充斥人類智慧的高科技、智慧化的發明逐漸成為人類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科技產品,如電話、鐵路以及電腦等等?,F階段,社會經濟、人們的生活觀念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因此,一方面對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需求將更加多樣化和豐富化,另一方面在新的社會背景和知識體系的作用下,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將更加先進和智能,由此會促使社會經濟實力的增強和經濟體制的創新。由此可見,計算機網絡技術與當代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內在聯系。
一、計算機網絡技術與當代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分析
1.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催生了網絡經濟的崛起和發展。在當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計算機網絡技術已經占據了舉足輕重的重要位置,自21世紀以來,計算機網絡技術以飛快的速度席卷各大經濟領域和經濟中心,因此各行各業都開始致力于研究計算機技術與管理理論的結合、計算機技術與營銷理論的結合以及計算機技術與商務合作模式的結合等。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深入普及和應用,網絡經濟由此而誕生,由于網絡經濟與電子商務的緊密結合,匯集虛擬交易、第三方支付平臺以及網絡企業、銀行的大型網絡服務系統應運而生,從而為開啟當代經濟結構的多樣化發展創造了機會。
2.當代經濟發展為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持續完善提供了契機。用辯證的眼光看待計算機網絡技術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不難發現,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為依靠、互相制約的辯證關系。雖然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為經濟發展注入了全新的發展理念和經營模式,但是隨著電子商務行業的蓬勃發展和電子政府的出現,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也面臨著較大的難度和挑戰,一方面要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不斷改進漏洞,提升網絡交易安全系數,另一方面要依據廣大群眾的新需求積極進行功能拓展和產品研發,從而為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經濟奠定基礎。
3.當代經濟發展與計算機網絡技術互為依靠、密不可分。當代經濟發展的特點是網絡化、智能化明顯,信息傳播速度快,經濟交易模式多樣,且經濟業務處理水平和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這些經濟發展特點的形成與計算機網絡技術息息相關,甚至是以計算機網絡基礎為核心依托的,因此,不能將當代經濟發展與計算機網絡技術獨立的割裂開來,而是要尋找更有效的途徑和方法來實現二者的高度匹配。
二、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的持續性和動態性
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運用突破了地域限制和經濟壁壘限制,從而實現了讓人們足不出戶即可輕松完成相關經濟交易。在未來的發展中,計算機網絡技術仍將發揮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以持續性、動態性的發展態勢貫穿于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將整個地球系比喻為人類的大腦,那么計算機網絡技術就是延伸到該大腦各個部位的神經中樞。經探究分析發現,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呈現持續性和動態性的原因包括:首先,半導體芯片作為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核心構成要件,其在未來時間節點上的更新速度將呈現出翻倍式更新的趨勢,這就意味著計算機的計算速度將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其次,信息產業在推動經濟發展上將發揮重要力量,這一推論能夠通過現階段電子網絡產品的使用頻率和廣度得以驗證;最后,互聯網用戶的持續增長以及電子商務產業的成熟化發展,將使越來越多的人群接觸到網絡業務,從而促進網絡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計算機網絡技術對當代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1.計算機網絡技術加速了經濟增長理論的變更和完善。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捷,從而實現了人們生活方式的革新和轉變,而且對現代經濟結構和經濟理論的完善起到了補充作用。在網絡技術的作用下,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難以完全適應現代經濟的發展進程,因此,當代經濟的發展急需一套全新的經濟增長理論予以指導和規范。20世紀80年代所產生的經濟新增長理論明確指出,信息、知識對投資收益有改善作用,而投資收益又能不斷實現信息和知識的積累。由此可見,計算機網絡技術加速了經濟增長理論的變更和完善,從而為在新的經濟形勢下,構建全新的經濟管理模式和企業組織機構提供了理論指導。
2.計算機網絡技術實現了對經濟結構的優化和調整。網絡經濟的出現和發展對國民經濟結構的完善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一方面,網絡經濟的出現促進了國民經濟結構的信息化發展;另一方面,推動了信息在經濟發展中的全面應用,從而有效地實現了傳統產業與信息產業的對接和融合,為切實有效地推進傳統產業的進步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計算機網絡技術促進了企業發展的規范化和專業化。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運用對企業自身發展而言,一方面,能夠有效地壓縮和控制企業的市場交易成本,從而擴大企業的經濟收益;另一方面,企業能夠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產品優勢的塑造上和重點業務的開發上,從而增加企業在垂直生產鏈中的數量,以更好地提高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穩定性。
4.計算機網絡技術提高了網絡經濟和服務的便捷性和高效性。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運用加速了服務模式的變革和創新,一方面,網絡服務模式的創新優化了整個服務模式的流程,從而使服務變得更加高效、快速和及時;另一方面,加速了傳統行業服務模式與網絡服務模式的融合,從而為傳統行業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創造了條件。另外,基于網絡信息系統的電子商務模式的興起,不僅降低了購買流程中所產生的成本和費用,提高了交易速度,而且還加速了產品流通的整體效率,從而為實現跨地區、跨國家的國際貿易交易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和支撐。
四、加強計算機網絡技術在當代經濟發展中應用的有效措施
1.強化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加強計算機技術與經濟增長需求的對接。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進程的推進,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推廣和普及已經覆蓋各行各業,且正式走向千家萬戶,由此對人們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與經濟發展的全面融合,一系列的網上交易、網上銀行以及電子商務企業應運而生,從而在對傳統經濟結構進行改變的同時,推進了經濟發展渠道的多樣化,但是由此而衍生的諸多網絡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如網絡交易的安全問題、網絡信息傳播的有效性問題等。這些問題的出現,為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未來發展規劃指明了方向,從而使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更能適應經濟增長的要求,更能滿足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
2.提高企業自身的網絡化建設水平,積極創新和運用網絡營銷手段。隨著計算機網絡的高效普及,網絡已經成為人們進行互動交流的重要平臺依托,因此也為經濟發展中營銷渠道的拓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理念。隨著企業辦公設施的先進化,各大企業深刻認識到了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強大,由此很多企業都十分注重自身的網絡建設,以憑借特有的網絡優勢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目前,很多企業在進行網絡建設時,都將網絡建設的重點放在了企業內部系統的運營和使用上,從而來強化各部門間的協同度和配合度,進而加速數據信息的內部共享和傳播。此外,針對企業市場營銷模塊而言,企業能夠充分利用基于網絡技術下的微信、微博等交流平臺進行營銷方案的實施,從而克服傳統營銷模式的弊端,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利潤空間。
3.加強對計算機人才的培養和開發,建立必要的人才支撐保障機制。計算機網絡的開發、運用和維護都離不開專業的計算機人才的支撐,因此加強對計算機人才的培養和開發,能夠更好、更有效地提高經濟發展的可靠性。當代經濟發展中,網絡經濟所占的比重十分龐大,由于網絡經濟本身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要想充分地發揮計算機網絡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就勢必要加強多領域人才的培養與建設,特別是網絡信息基礎建設人才、技術研發人才、技術維護人才、網絡數據處理人才以及網絡經濟與貿易處理人才等??傊W絡經濟的運行和發展需要集經濟業務與網絡技術于一體的綜合性人才的支撐。另外,在人才培養與引進上,要積極出臺相關的人才激勵政策和人才保障機制,從而為降低人才流失創造條件。
4.健全網絡經濟法律法規,構建網絡經濟安全保障機制和監督機制。隨著網絡技術與經濟發展的深度融合,網絡經濟中出現的問題和漏洞開始暴露出來,如資金安全問題、企業商業機密和客戶隱私泄露問題、產品質量問題以及網絡數據準確性和安全性問題等,對于這些問題的規范和處理,一方面需要健全的網絡經濟法律法規的約束,另一方面需要科學、合理的網絡安全制度體系和監督體系的管制,從而為促進當代經濟有條不紊地發展提供有效保障。
參考文獻:
[1]張瑞凌.淺談計算機網絡技術對現代經濟發展的意義[J].商,2016,(25).
[2]高楊.計算機網絡技術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作用[J].福建質量管理,2016,(3).
[3]谷濤.淺談計算機網絡技術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J].智富時代,2015,(4).
[4]宮蓉蓉.依托區域經濟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研究[J].科學導報,2015,(19).
[5]湯勇峰.信息技術發展背后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具體應用與趨勢[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4,(10).
關鍵詞: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資源
當前,我國經濟改革力度不斷加大,林業的發展方式亦在不斷更新,民生林業、生態林業已經成為了當代林業經濟發展的重點。但是,在林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大部分林農并未對時展要求下的林業經濟產生時代性的認知。由此使得當前的林業經濟發展中仍舊存在一定問題?,F階段,我國林業經濟必須在可持續發展戰略、循環經濟思想的支持與指導下,保護好林業資源,合理開發與利用,由此加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鑒于此,深入分析與研究當代林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十分必要。
1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基本理論
1.1循環經濟基本理論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鮑爾丁最初提出了“宇宙飛船理論”,主要倡導在經濟活動當中,建立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生產與開發流程。通過該流程,實現低量開采、高效利用、低量排放的目的。該理論主要針對傳統工業經濟發展而言。而循環經濟比較強調自然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之間的和諧關系。發展循環經濟需要遵守再利用、再循環、減量化的基本原則。其中,再利用主要強調產品能夠以其自身比較原始的狀態被反復、多次地使用;再循環主要強調,在一次使用過程中,產品完成其使命后,可以被生產成為新產品再次使用,產生循環往復的過程;減量化則是指強調在利用的源頭上恰當地借閱資源或者物質,減少污染的排放量。由此可見,循環經濟的基本措施比較符合當前環境、社會、資源、經濟等多方面和諧發展的要求。
1.2可持續發展基本理論
1.2.1社會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當中的社會可持續發展,主要將社會進步作為其發展的核心。為此,在當前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必須逐步提高全面的生態保護,以及可持續發展意識。在此情況下,逐步使人們認識到其自身的行為、生產活動等,均可能對其自身所生存的環境產生重大的不良影響。通過該種方式,培養人們具有良好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增強各個方面可持續發展的支持力度。由此可見,社會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基本理論的重要內容。
1.2.2環境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戰略之間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聯??沙掷m發展戰略當中,必須將環境可持續發展作為重要內容。通過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恰當地衡量當前社會的發展質量、發展水平等進行。當前,社會發展中,環境問題已經十分嚴重。人們在繼續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反思過去的環境破壞行為,并且深入了解當前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同時必須明確,只有擁有良好的環境作為保障,方能夠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保證人們的生存質量。
1.2.3資源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當中涉及的問題十分廣泛,除了將社會進步作為其發展的核心以外,亦將資源問題作為了重要的中心問題。在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必須保證資源利用與人類生存、發展相互協調。將其作為基礎理論的情況下,合理地開發與利用新的資源,深入分析資源的承載力。每一次的開發利用均必須在資源承載力的范圍之內。此外,合理規劃利用資源開發過程中,必須采用科學的人工措施,促使新資源能夠獲得再生產。對于不可再生的資源,則應該盡量通過有效的措施提高對其的利用率。亦可以適當地創新與利用可替代資源的,盡量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大量消耗。
1.2.4經濟可持續發展。在社會與經濟的發展當中,實行可持續發展,將滿足人類的愿望以及需求而服務。該點亦是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為此,在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必須保證社會經濟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促使人們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積極投入到可持續發展當中,由此支持可持續發展進程逐步加快。
2當代林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必要性
2.1有利于擺脫經營困境
我國林業企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一直沿用著粗放式的、外延式的經營方式。該種經營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即大部分林業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急功近利的現象。加之生產中的技術比較落后,設備亦比較陳舊,基本上均屬于落后的、分散的小作坊生產形式,該種情況占據著生產市場中極大的比重。同時,小作坊形式的林業企業,在林木產品轉化率方面具有比較低的技術含量,此時產生的附加值亦比較低。因此,導致出現了十分嚴重的資源浪費現象。根據我國當時的部分數據資料顯示:大部分林業企業僅有20%左右的科技工薪份額,只有34%的成果轉化率。與其他行業相比較而言,水平比較低??偠灾?,該種情況導致林業企業在經營當中出現了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情況。但是,林業實行循環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經營方式,促使林業企業在經營當中逐漸能夠實現節約、綜合用材,擺脫傳統的經營困境。
2.2有利于解決林業經濟與生態效益矛盾
林業發展對改善自然環境、綠化山河、促進林業企業發展具有重大的積極意義。若出現了林業資源不足的情況,林業發展將產生嚴重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矛盾。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林業經濟若能夠逐步轉變其發展的觀念,將極大程度地將國家制定的政策作為發展導向,促使林業經濟成為循環經濟。在該方面,首先,木材產業自身的利益必須得到保證,在此情況下積極推進生態環境的保護。例如,林業發展中,對木材的采伐需要制定明確的限制條件。此時,為了保護木材原材料,解決原材料的來源問題,將必須重視防護林業火災、病蟲害。由此,將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其次,國家制定相應的政策保護生態林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各個企業之間的競爭力,促使各大企業在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進行生產方式的創新,轉變原本粗放式的生產方式。最終,促使林業企業進入“低投入———高產出———低投入”的良性循環。
2.3符合國家林紙一體化發展要求
當前,世界各國均逐步認識到了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并且世界范圍內的造紙業,均主要希望通過循環經濟的發展,實現林紙一體化。我國雖然國土廣袤,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但是,人均森林資源則十分匱乏,相對于其他資源豐富的國家而言,總體的森林資源亦呈現著嚴重匱乏現象。當前,我國的木材蓄積量僅為120億m3左右,人均只有8m3左右,相較世界人均水平,占比僅為14%。但是,另一方面,我國對于木材的需求量比較大,每年均存在一定的木材需求且缺口,在2015年時木材缺口已經達到了近2億m3[1]。此時,若對于森林資源的培育不予以重視,對木材不加以循環和節約利用。則不僅會導致林紙方面出現巨大的花費量,更會加大成本,造成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面對該種情況,我國將發展林紙一體作為重要的經濟發展戰略。因此,在此時發展循環經濟,將完全符合國家提出的林紙一體化發展要求。
3當代林業循環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林業科技發展水平比較落后
當代林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雖然已經認識到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仍舊存在著科技發展水平比較落后的情況。該問題可以成為當前我國林業循環經濟發展當中的關鍵性問題。在我國現階段的林業經濟發展當中,在林業生產與林業作業方式上,存在著比較突出的滯后問題。大部分比較現今的生產與作業技術、方法等均未得到有效、廣泛的普及。由于該問題的存在,使得大多數地區的林業經濟在發展當中,仍舊在使用比較傳統、比較陳舊、比較落后的林業生產與作業方式[2]。因此,大部分地區的林業生產效率均比較低,相應的,該部分地區的生產建設水平亦比較低。未來,林業循環經濟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必須對科技發展水平的提升予以高度的重視,不斷提升生產效率,為林業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3.2林業環境污染情況比較嚴重
林業發展的過程中,若要實現循環經濟發展,除了重視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外,亦需要從思想與理念方面進行相應的改變。但是,當前我國林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定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情況。在某方面而言,主要由于我國當前并沒有針對林業經濟的發展,更新相關的理念[3]。尤其對循環經濟的理念,更是未產生比較深刻與清晰的認知。該種情況使得當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林業管理,仍舊處于比較落后的水平與階段上。直接導致當前我國的林業與生產水平難以得到有效的提高,生產效率亦比較難以得到提升。在此情況下,更加使得我國林業生產與作業當中,會出現比較嚴重的污染情況。尤其農村的林業污染排放量,更未得到有效的控制,甚至呈現著逐漸增加的跡象[4]。在林業的環境污染方面,尤為重要的應該是土地污染和森林污染。面對該種嚴重的環境污染情況,繼續制定可行的、有效的對策進行控制與整改。
4當代林業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
4.1發展有機林業
當代林業循環經濟的發展過程當中,必須大力發展有機林業。通過發展有機林業,將能夠有效促進林業循環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林業循環經濟發展實踐工作當中,必須詳細地了解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論、發展規律等[5]。并且要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嚴格地遵守生態環境發展存在的觀念與法則等。由此,推進林業循環經濟的大力發展。另外,在發展有機林業時,需要研究與創新新型的、無公害的防病蟲害藥物。以此加強林木當中病蟲害有效的防治。同時,可以建立完善的、健全的輪耕體系,采用動物肥料、綠色化肥等精心培育土壤[6]。最終,將能夠幫助林業的發展上升一個階段,保證有機林業發展中產生的產品等,能夠符合當前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要求[7]。此外,有機林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適應氣候以及季節方面的變化,具有比較良好的發展前景。
4.2發展循環經濟林業
我國人口眾多,雖然土地面積比較廣闊。但是,人均土地占有率比較低,人們與土地之間的矛盾和問題等十分突出。鑒于此,我國林業循環經濟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必須要針對該特點入手,解決人與土地之間的矛盾、問題。為此,在林業循環經濟發展實踐當中,必須要針對當前林業發展的形式,分析與改變其經濟發展的方式,并且使之成為真正的循環式經濟發展形式。通過循環經濟林業發展形式的實現,亦能夠穩定與協調當前我國人口、土地、環境、資源等多方面因素之間的關系[8]。同時,在建設與發展新型林業資源過程中,將能夠提高與促進生態和經濟的發展水平,實現林業經濟發展形式的逐步改革。
5結論
綜上所述,在當前環境問題與資源浪費十分嚴重,各個國家均開始重視對環境的保護與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為此,當前各國均逐漸發展的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經濟。在此情況下,我國林業經濟若想要獲得良好的發展,亦必須遵守可持續發展戰略,使林業逐漸向循環經濟發展。但是,當前,我國林業循環經濟在發展的過程當中,仍舊存在著科學技術水平較低,環境污染十分嚴重等問題。面對該種情況,我國林業必須積極發展有機林業,并且要發展循環經濟林業。通過該種方式逐漸解決,我國人口與土地之間存在諸多矛盾,為林業經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促進相關工作能夠穩步前進。
作者:趙雅潔 單位:吉安市吉州區林業局
參考文獻:
1趙靜芳.可持續發展理論引導下的林業循環經濟分析[J].北京農業,2015(18)
2俞花美,葛成軍.海南省熱帶農業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11(26)
3黃道京.廣西林業循環經濟現狀及發展模式探討[J].福建林業科技,2011(3)
4陳寶剛,劉愛華,李朝暉.關于發展林業循環經濟的探討[J].防護林科技,2012(1)
5陳紹波,盧璐,鄧紅兵.云南省農林業循環經濟發展及其在低碳發展模式中的作用[J].經濟問題探索,2012(2)
6谷鵬,支玲,郭小年,等.云南省林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實證研究[J].生態經濟,2014(1)
一、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概述
創新是當代國際貿易發展的最顯著的特征。當代國際貿易創新就是對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全面的立體式的創新現象的集中概括。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標明國際貿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代。
如果把當代國際貿易創新作一簡單的概括,我們就會發現,當代國際貿易創新包含了國際貿易發展的各個方面。
(一)觀念創新
它具體包括:
(1)把貿易開放看成是對外開放的起點和基本方面;
(2)客觀地估價對外貿易在一國經濟發展中的實際作用,把經濟發展與貿易發展的平衡、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協調看成是發展對外貿易的基本原則;
(3)把對外貿易看成是處理國家關系的越來越重要的外交手段。
(二)格局創新
它具體包括:
(1)以地緣經濟為特征的貿易集團取代了以政治聯盟為基礎的貿易聯盟,貿易集團化格局基本確立;
(2)區域貿易集團具有強烈的對外擴展趨勢,全球一體化步伐正在加快;
(3)國際貿易重心已從單一的歐洲重心過渡到了多重重心并存的狀態,并正在形成以亞太為重心的新單一重心的格局。
(三)制度創新它具體包括:
(1)具有真正法人地位的、擁有更強約束性和更高運轉效能的世界貿易組織逐步取代關貿總協定;
(2)區域性協調機制的迅速建立和不斷加強;
(3)國別的“管理貿易”制度的推廣和普遍化。
(四)政策創新它具體包括:
(1)有限制的可調節的自由貿易政策逐步抬頭,保護主義開始相對地退入低潮;
(2)直接的貿易限制措施逐漸被間接的貿易限制措施所取代,新型的更靈活和更隱蔽的貿易限制措施正在不斷地被創造出來;
(3)貿易政策趨向于和其它經濟政策甚至外交政策的更大程度上的溶合;
(4)區域內“共同貿易政策”開始形成。
(五)構成創新它具體包括:
(1)國際貿易的內容在比例結構上出現重大調整;服務貿易的比重相對于貨物貿易正在快速上升;制成品中技術產品特別是高新尖技術產品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原材料產品中具有特別意義的資源產品的貿易量增長迅速;
(2)多邊貿易的內容和范圍大大擴展:烏拉圭回合協議把服務貿易、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和投資措施以及長期游離于關貿總協定體制以外的農產品和紡織品納入到多邊體制的管轄范圍。
(六)工具創新它具體包括:
(1)投資和知識產權成為推動國際貿易的越來越重要的手段;
(2)現代通訊技術為國際貿易提供了新的信息工具;
(3)國際貿易慣例、規則的革新更科學地規范了國際貿易的全過程;
(4)運輸方式的革命使國際貿易如虎添翼;
(5)各國在促進和便利貿易發展方面的一系列新的政策舉措。
事實上,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實際內容還遠不止上述這些方面。當代國際貿易創新已經深入到當代國際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并通過和當代國際金融創新、國際投資創新的日益溶合,產生新的更廣泛的創新,從而推動整個國際經濟的全面創新。
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是近現代國際貿易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當代國際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現象。它呈現出下列一些鮮明的特征:
首先,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是全面性的和立體性的創新。這個全面的立體式的國際貿易創新局面可以概括為以觀念創新為基礎、以格局創新為突破、以制度創新為實質,通過政策創新、構成創新和工具創新具體體現的包含國際貿易各個方面、貫穿國際貿易全過程的創新。
其次,當代國際貿易創新具有比較明顯的時間分水嶺。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由于它的全面性和立體性,在時間上便呈現出明顯的同步性,并構成了比較明確的劃分國際貿易不同發展階段的時間分水嶺。這個時間分水嶺大致是1990——1995年。盡管國際貿易創新的某些方面可能明顯地早于這一時期,而且,當代國際貿易創新過程尚未結束,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主要過程、方面和內容基本上都發生在當代國際政治格局大轉換后的5年左右的時期內。這一時期同時也是世界經濟、國際關系大調整的時期。當代國際貿易創新預示著國際經濟貿易大發展的時代的來臨。
再次,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突出了開放與自由的主題。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一個鮮明的特點是崇尚開放與自由,努力掙脫70年代中期開始形成的愈演愈烈的全球性的貿易保護主義浪潮對國際貿易自由化發展近20年的禁錮,鮮明地高舉起了開放和自由的旗幟,推動了國際貿易的自由化進程。從觀念創新到制度創新,從格局創新到政策創新,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體現了開放與自由的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說,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是開放的創新、自由的創新,是對長期猖獗的貿易保護主義的強有力的反擊。它迎來了國際貿易逐步自由化發展的新時代。
但是,我們又不能不注意到,這一成就的取得實際上是自由主義對保護主義長期抗爭的結果,而且也是自由主義一定程度上的妥協和退讓的結果。這突出地表現在國際貿易格局創新方面。貿易集團內部的自由化可以被看成是自由主義的勝利,但是,承諾貿易集團成員共同一致的對外保護的合法性本身又標明了這種自由化的淺薄。因此,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決不意味著貿易自由主義的根本性勝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壽終正寢。事實上,當代國際貿易創新不過是相對提高了貿易的自由化傾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貿易保護主義的發展勢頭。最后,發達國家是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發動者、主導者和主要參加者。這是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又一重要特點。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掀起首先是基于西方發達國家的推動。在國際政治發生根本性變遷后,與此關系最為緊密的西方發達國家既出于爭取更大的自身利益又出于維護共同的國際利益才推動了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掀起和深入發展,并直接成為各個創新領域和方面的主要參加者。與此同時,西方發達國家還一直操縱著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全過程,把握著創新的發展方向。這些都保障了發達國家最終成為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最大受益者。
二、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原因剖析
當代國際貿易創新作為90年代這一特定時代的產物,有其形成的深刻的歷史背景和濃厚的現實基礎。全面地深入地剖析當代國際貿易創新形成的原因和條件,有利于把握當代國際貿易發展的趨勢。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原因可以從下面幾方面加以剖析。
(一)當代國際政治格局的急劇轉換為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提供了極為寬松的國際政治環境國際貿易發展史清楚地表明,國際貿易的發展和國際政治環境之間存在著緊密的相關關系。國際政治環境健康穩定的時期往往就是國際貿易蓬勃發展的時期;國際政治環境動蕩不定特別是在大規模的戰爭時期,國際貿易就會停滯甚至萎縮。因此,寬松的國際政治環境是國際貿易發展和創新的前提條件。
二戰后逐漸形成的美蘇對抗的“冷戰”的國際政治格局把整個世界長期籠罩在政治和軍事對抗的威脅之中,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無疑受到了各方面的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和制約。隨著蘇聯的突然解體和東歐國家的劇變,“冷戰”的政治格局終于被打破。但是,由于舊的國際政治格局的打破具有“突發性”,新的國際政治格局無法形成,因此,國際政治格局出現了一個新格局的醞釀和形成的“無格局”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國際政治環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寬松狀態。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由于突然沒有了政治對手而表現出了政治神經從未有過的松馳,國際政治矛盾與對抗被暫時擱置下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為明確。
在這個“無格局”時期,各國為了迅速壯大自己的經濟實力,以便在未來的新的國際政治格局中處于相對有利的地位,紛紛把注意力轉向經濟貿易的發展方面。在國際間的雙邊和多邊關系上,經濟貿易關系逐漸上升到首要的位置。為了推動本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同時能夠最大限度地獲取對外貿易的利益,各國紛紛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和促進對外貿易發展的方針、政策和措施,并在健全和維護國際貿易制度、法律和秩序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富有成效的國際合作和努力。所有這些方面都推動和促進了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形成和發展。
(二)當代國際經濟相互依賴關系的日益增強為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提供了廣寬的國際經濟舞臺和創新壓力當代世界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全球經濟的社會化、國際化進程,社會分工、國際分工日益朝著更廣泛、更深刻的方向發展,整個國際經濟越來越成為一個緊密相聯、不可分割的發展體系。這是當代國際經濟發展中的最顯著的特點。
在相互依賴的國際經濟環境中,國際貿易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首先,國際貿易具有聯結作用。國際經濟從一開始就是通過貿易紐帶聯結的。正是由于國際貿易這一特殊的橋梁作用的存在和發揮,整個國際經濟才被凝合為一個整體。
其次,國際貿易具有滲透作用。它通過貿易和與貿易有關的其它國際經濟活動對國際經濟的全面的滲透,進一步地把整個國際經濟各個組成部分和領域溶合為一個有機的發展體系。
再次,國際貿易還具有導向作用。貿易往往是雙邊或多邊經濟關系發展的先遣,貿易關系的健康發展總是能夠推動雙邊或多邊的經濟關系包括其它政治、文化等關系的全面發展。這使得相互依賴的國際經濟建立在更深厚的社會基礎上。
最后,國際貿易還起著助動作用。對外貿易對一國國內經濟發展的助動作用實際上還表現為對外貿易對一國更大規模和更大程度上溶入國際經濟體系的助動。這種雙重助動作用是國際經濟相互依賴體系的重要動力來源。
但是,隨著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大規模變遷,當代國際經濟的相互依賴關系無論在其基礎還是在其表現形式上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基礎看,單一政治聯盟基礎正在向以地緣經濟聯盟為主的多基礎過渡。從表現形式看,相互依賴關系逐漸表現為包括不同發展水平、不同社會制度的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同時還不斷產生著迫切要求在更廣泛的基礎上協調各國政策與利益的強烈愿望。為了適應上述變化,以便能夠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發揮聯結、滲透、導向和助動作用,國際貿易必須創新。這是當代國際貿易創新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當代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和國際生產力的飛速增長為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和雄厚的物質基礎以信息革命、生物工程等為特征的當代科技革命在過去的10年里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它不僅表現為新技術日新月異的發明,而且更突出地表現在新技術的應用上的突飛猛進。這不僅給國際貿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勃勃生機,而且還為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事實上,電子數據交換的日益廣泛的運用和全球范圍“信息高速公路”計劃的推出,以現代技術服務和信息傳輸為內容的國際服務產品的形成和發展,以高新尖技術產品為交易對象的現代技術貿易的日益壯大,既是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基礎,它們本身又構成了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組成部分。
二戰后半個世紀的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帶來了國際生產力的飛速增長。這不僅表現在西方發達國家普遍的經濟衰退程度的下降和期限的縮短上,更表現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民族經濟的振興和繁榮。國際生產力的發展直接帶動了當代國際貿易構成的創新,還推動了當代國際貿易其它領域和方面的創新。為了適應和容納當代國際生產力的日益膨脹的需要,同時又能反過來進一步推動當代國際生產力的更快地增長,當代國際貿易必須在觀念、制度和政策等方面實現全面的創新。
(四)當代各國經濟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的解決為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提供了外在強制當各國開始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經濟發展方面以后,那些一直被“冷戰”狀態所掩蓋或淡化的經濟發展問題開始越來越清楚地暴露出來。盡管不同的國家都存在著各自不同的問題,但是它們大都共同面臨著下列問題:
其一,如何更有效地實現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的溶合?如何發揮對外貿易對國內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作用?
其二,如何保持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如何消除貿易收支的逆差?
其三,如何實行各國經濟貿易政策的國際間協調?如何合理地分割國際貿易利益?
上述問題歸結到一點,就是各國迫切希望對“冷戰”后的國際貿易發展的各個方面作出新的安排。這在客觀上對當代國際貿易創新起著外在強制的作用。作為這一強制作用的結果,各國開始了貿易觀念的反思和創新,并就國際貿易制度、格局和政策的國際宏觀安排和微觀實施進行著少有的真誠的國際合作。國際貿易的全面創新得到了各國普遍的強有力的扶持和推動。
(五)當代國際貿易發展自身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的解決為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提供了內在動力當代國際貿易發展受到了來自兩個方面的阻撓。
第一個方面是國際貿易長期以來一直面臨的而又無法消除的障礙。這些障礙中最突出的有兩個:
一是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的兩難選擇。各國對外貿易政策和制度的搖擺不定人為造成了國際貿易發展的無序性和非周期性動蕩。
二是多邊貿易體制的功能殘缺與低效能。關貿總協定無法管轄所有的貿易行為,而且僅有的管轄能力還表現為“軟約束”。這更加劇了國際貿易發展的無序性和非周期性動蕩。
第二個方面是國際貿易同時又面臨著新的國際環境的挑戰。具體體現在:
一是如何適時地變更有關國際貿易的一系列的思想和觀念;
二是如何調整“冷戰”后的國際貿易格局;三是如何在現有的基礎和框架上改革和完善國際貿易制度;四是怎樣在國際貿易的構成、手段和工具上充分體現當代科技革命的最新成就和現代經濟貿易理論的最新發展。當代國際貿易發展自身所面臨的上述兩個方面的問題和困難嚴重地阻礙著國際貿易的健康發展和其對國際經濟的推動作用的正常發揮。它們從國際貿易的內在的最深層次上驅動著國際貿易自身的全面創新。這是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內在動力之所在。正是由于這一內在動力的驅動,當代國際貿易才發生了從觀念到格局、制度、政策、構成和工具的全面的深刻的創新。
三、幾點啟示
從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原因的初步剖析,可以得出下列啟示性的結論,它們能夠引發人們對中國外經貿發展的更進一步的思考。
第一,寬松的政治環境不僅有利于經濟貿易的發展,還可能成為經濟貿易振興與騰飛的前提條件當代國際貿易創新得益于國際政治格局的實質性轉換,得益于和平與發展時代的真正到來。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的大發展同樣離不開中國政治環境的穩定。這是保證中國改革開放最終取得成功的根本前提。
第二,只有堅決地把中國經濟更大程度地溶入國際經濟的發展體系,中國經濟貿易才會有真正起飛的明天當代國際貿易創新建立在當代國際經濟相互依賴關系日益加強的基礎之上。沒有這種依賴關系,國際貿易創新就難以形成。事實上,如果一國經濟脫離這種相互依賴的國際經濟關系,那么它也就不可能從這種相互依賴中獲得利益。盡管溶入相互依賴關系體系需要付出代價和作出犧牲,但對于長期實行封閉經濟的中國來說更應如此。從長遠利益看,這乃是一個民族立于世界強國之林的基本出路。
第三,科技發展是經濟貿易發展的基本生長點科技進步和廣泛應用是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重要基礎,它直接影響和制約著當代國際貿易創新中的構成創新和工具創新,并通過各種途徑對整個國際貿易產生作用。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同樣離不開科技基礎。因此,不僅要在觀念上,更應該在實踐中,真正地把科技看成是經濟貿易發展的強支撐,甚至是根本支撐。
第四,經濟貿易發展的內在動力在于自身發展的不適應性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主要動力來自于兩個方面:
一是各國經濟貿易發展面臨的問題對國際貿易發展所造成的壓力;
引言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基本趨勢,它的實質是資本的全球化,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出現相互聯系在一起的,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當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跨國公司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增加??鐕臼前l達資本主義國家設立的壟斷企業,在對發展中國家不斷擴張和滲透,對發展中國家的生產進行插入和干涉的過程中來達到自己的利益。因此,我們要正確認識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的擴張的目的,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要清楚地知道隱藏在跨國公司背后的弊端。
一、當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特點與發展趨勢
(一)當代資本主義占據著世界的主導地位,西方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占據著世界經濟的主導地位。經濟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反過來,當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又在一定程度讓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得到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以美國以及歐洲大部分國家所構成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引領著世界經濟潮流。
(二)當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里,發展中的資本主義國家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國際經濟舞臺上所處的地位不同,作用不一樣。是先進的、發達的、成熟的資本主義與后進的、不發達的、新生的資本主義的結合。
(三)當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強大了世界資本主義的力量,有利于世界資本主義進一步的發展。冷戰結束后的國際環境為資本的輸出、國際分工合作以及跨國公司向全世界擴伸打造了較為便利的基礎,為資本利益最大化的實現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
(四)當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由于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貧富兩級分化嚴重。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憑借著優勢地位,通過把國家壟斷擴大為國際壟斷,從而賺取最大化利潤,占據著相當大的世界財富份額。
(五)當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與經濟全球化的共同作用,使資本主義內部固有矛盾國際化。由于資本主義發展中所引發的一系列矛盾所帶來的經濟危機、社會危機,資產階級最終是難以解決,甚至是沒有能力解決的。
二、跨國公司的擴張戰略及影響
1、對發展中國家的資源進行控制和掠奪
發達國家通過在全球范圍內設立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的采掘業、原材料加工制造業等相關產業的滲入,通過控制發展中國家開采技術以及原料的加工、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極大掌握著發展中國家的資源控制權??鐕揪哂邢冗M的生產技術,有先進的高科技優勢,極大地控制了發展中國家的資源的開采和生產。
2、奪取銷售市場,獲取高額利潤
跨國公司為了實行擴張,侵占銷售市場,大大剝削廉價勞動力,獲取高額利潤,就會盡可能的逃避關稅,去別的其他國家投資辦廠,利用當地廉價的勞動力來大量進行產品加工制造生產,通過不斷在外設立子公司,不斷提升企業的生產技術水平,以及通過各種廣告促銷手段和與當地廠商的合資合作,使得跨國公司生產的產品比他國國內生產的產品更具有競爭力。
3、大量并購企業
由于發達國家的礦產、能源、木材等戰略性的資源總量有限,難以滿足他們經濟快速增長的需要,通過國際并購的方式在全球范圍內尋找資源儲備來支撐他們的經濟發展??鐕静①彽膭訖C不是為了實現投資利益,外資并購他國的主導企業后,憑借一些手段筑起較高的行業進入壁壘,獲得獨占市場權和定價權,通過合并實現對商品和投資在世界市場上的壟斷,掌控材料、技術和人力資源,成功實施全球戰略管理。
4、通過技術壟斷,掌握產業發展的主動權
跨國公司將先進技術和關鍵技術轉移給獨資公司或名下的子公司,而把成熟技術和外圍技術轉讓給非不相干的合資企業或外部企業。即使是因為某些情況需要將其最先進的技術進行轉移,也會讓它自己公司內部牢牢控制其核心技術,通過采取母公司研制,子公司生產創造,以及采取控制技術人員流動,監控技術等手段來防止先進技術在別處迅速擴散,掌握產業核心技術的主動權。
三、跨國公司擴張的實質
從跨國公司實行的擴張戰略可以看出它對發展中國家實行新殖民主義擴張和經濟兼并的實質。列寧在談論到帝國主義對殖民地及其附屬國的兼并時,還曾提到一種兼并,表明那種不涉及“政治兼并”的“經濟兼并”是完全能夠實現的。
跨國公司對政治上已經獨立的發展中國家的擴張,實際上就是這種不帶政治兼并的經濟兼并,雖然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獨立并沒有遭到破壞,但是在跨國公司擴展的經濟兼并下,已然成為了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的“商業殖民地”和“工業殖民地”。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通過跨國公司這種手段方式滲入到發展中國家,侵占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進行極大地控制和剝削,因此殖民地在實現政治獨立后在短期內很難完全消除經濟上的殖民地性質。發展中國家由于自身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經濟力量的薄弱性,它們通常很難抵御資本主義壟斷資本的這種兼并。
當代資本主義世界的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是政治上獨立,經濟上遭到跨國公司的兼并。雖然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的擴張,是在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瓦解后形成的,表面上是與發展中國家進行發展合作共贏,但這種擴張實質上依舊是帝國主義壟斷資本殖民擴張的,是帝國主義壟斷資本殖民擴張的延伸。是一種新殖民主義的擴張。
四、總結
在當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對全世界資源的控制和壟斷,向發展中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并通過一系列手段,在發展中國家里廣設跨國公司,憑借跨國公司這個工具來達到自己對他國資源、市場、技術的掌控?,F在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應該認識到,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團結發展中國家的力量,打破跨國公司擴張戰略下所形成的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建立一種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建立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然而,不管道路多么曲折漫長,最終結局必將是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經濟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