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1 16:49: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融合教育策略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所謂融合教育,簡單地說就是將有特殊需要的自閉癥兒童納入一般的教育系統中,讓有特殊需要的自閉癥兒童和一般自閉癥兒童一起接受教育。融合教育的理念是要讓有特殊需要的自閉癥兒童跟普通同齡自閉癥兒童一起在常規學校接受教育,并得到適當、合理的支援,使自閉癥兒童們適應普通學校的校園生活,發揮潛能,更讓其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發展。此外,通過“融合”培植互相關懷的校園文化,促進家庭與學校合作,共同把普通學校發展為兼容及進取的群體,為不同能力的自閉癥兒童提供優質教學。
融合教育是一個全新的的教育概念,就在學前教育得領域而言,學前的融合教育都有處于發展階段,教育融合的核心目標,就是通過家庭融合、社區融合、幼兒園融合、學校融合教育訓練過程,重點是改善孤獨癥兒童的社會功能、學習功能、認知功能,來提高自閉癥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融合教育環境開展教育康復有利于改善其社會行為習慣,融合教育的課堂環境需要系統化、科學化的個別訓練來滿足孤獨癥兒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家長的配合與支持能顯著增強教育康復效果。教師與家長的態度對融合教育的成效起到關鍵作用。
二、學前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存在的問題
1.正常幼兒園對自閉癥兒童在融合教育認識上存在的問題
自閉癥兒童由于身心障礙的影響,阻礙并導致他們可能失去了融入的機會,無法像正常的學齡前兒童一樣進入普通幼兒園,再加上對自閉癥兒童的認識上的不足,有些老師常常會認為自閉癥兒童很多方面有異于常人,如動作協調性差、目光渙散、注意力缺陷,等等,他們對某種環境,某種刺激過度敏感而感到恐懼。有些幼兒園的老師甚至會和家長直接拒絕兒童來幼兒園進行隨班就讀。所以,導致部分家長隱瞞孩子是自閉癥兒童的真實情況。而且由于老師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或者幼兒園領導不夠重視,所以面對自閉癥幼兒出現的種種狀況也沒有適當的處理策略。隨著全社會對特殊兒童接納程度的提高,雖然已經有為數不少的普通幼兒園接受自閉癥兒童,但是,大多數幼兒園自閉癥兒童還是缺乏有針對性的教育干預措施。有的老師因為不理解自閉癥兒童的行為和心理,采取錯誤的教育,從而會引發更嚴重的行為問題。自閉癥兒童的融合教育是有利于體現教育的公正公平,給特殊孩子一個求學的機會,讓自閉癥兒童有一片自己發展的天空,學習更多的知識,更好地融入主流社會。
2.自閉癥兒童家長在融合教育的問題上沒有正確的理解
大部分的自閉癥兒童家長由于對自閉癥了解的不多,因此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不能及時地察覺和引起足夠的重視,只是簡單地認為孩子的發育只是比同齡人稍微慢了而已,只要進入了幼兒園,和其他兒童一起活動就會變得不再自閉了。還有的家長將“融合教育”片面地理解為:就是讓自閉癥兒童在普通幼兒園里就讀,而不會考慮孩子的接受、適應情況等。更有甚者,有的家長把“融合教育”的全部意義理解為“讓自閉癥孩子學會和普通孩子一起玩”,只要自閉癥的兒童進入正常幼兒園自然就會模仿正常兒童的行為,只要努力就可以彌補不足,也不去考慮兒童應該怎樣上幼兒園才更有意義。這樣的結果,可能更會導致自閉癥兒童出現社會性發展的停滯。
3.正常幼兒童家長對自閉癥兒童沒有足夠的認識
自閉癥的兒童不應該一直被放在特殊教育學校進行教育,那樣自閉癥兒童容易被標簽化,那樣就恰恰違反了我們想要達到的效果,他們接觸不到同齡正常的兒童,就忽略了同伴輔導的作用,自閉癥的孩子經常和正常同齡兒童在一起,兒童都喜歡模仿,這樣可以讓正常兒童帶動有自閉癥兒童。家長不可急于求成,要循序漸進,積極配合教師以及專業人士將學前自閉癥兒童的融合教育盡可能做到最好。如果他們沒有機會和正常的孩子在一起學習生活,那么就遠離了主流社會,更加無法融入主流社會了,所以自閉癥兒童需要融合教育,讓他們多和正常的孩子在一起學習、生活。讓他們更加接近主流。
三、學前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的發展策略
1.對幼兒園教師的培訓
首先,幼兒園教師是幼兒園融合教育課堂的主導,她們必須全面了解融合的理念,才能夠在教學中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其次,幼兒園教師要了解什么是自閉癥及自閉癥的行為問題。再次,要學會運用處理自閉癥兒童行為問題的方法,了解自閉癥兒童的優點,以便在教學中有側重點。最后,能夠及時與家長,特教老師溝通。
2.重視同伴的作用
學前融合教育的目的,是增加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交往的機會,幼兒教師通過提供適當的社會環境和語言環境,讓自閉癥兒童可以從同伴那里學習到學習和交往的方式,以培養他們的溝通能力和交往技能。個別同伴的主動接納與支持,還將促進孤獨癥兒童溝通技能的發展。這些策略的實施,有利于對孤獨癥兒童的教育與培養,有利于他們的成長與發展,更加有有利于融合教育,使這一群體更好地融入主流社會。
3.促進家長、學生、教師及相關人員的合作
融合教育涉及人員不只是學生和教師,家長、教師及相關人員需要通力合作,共同尋求在融合中幫助自閉癥學生與普通學生更好融合的方式和策略。充分體現了融合教育中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一體化原則。在團體合作的基礎上,動員相關的力量對兒童進行診斷、評估、制定與實施干預訓練的計劃,并且要及時更改IEP計劃,對自閉癥兒童更加實用。
4.普通幼兒園與自閉癥兒童家庭的聯合
幼兒園教師和家長要形成相互信任的關系??赏ㄟ^家訪、談話、家園聯系冊等手段加強與家長之間的交流,以便及時溝通,信息共有。融合教育不光要幼兒園付出努力,家庭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雙方都能給予和諧的環境,對于孤獨癥兒童的成長無疑是很大的幫助,在幼兒園接受的教育,在家里也要去鞏固學習,尤其是針對孤獨癥兒童的嚴重刻板行為,必須要做到學校和家庭的教育方法相統一,不然結果就將是徒勞。
綜上所述,融合教育對于自閉癥兒童十分重要,融合教育是他們接受公平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所以說,自閉癥兒童的融合教育需要社會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協助,是一項任重道遠的任務。融合教育在中國將會成為一個必然的趨勢。
參考文獻:
[1]甄岳來,李忠忱.孤獨癥社會融合教育.中國婦女出版社,2004,4.
[2]劉彥玲,江琴娣.特殊教育概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張福娟,江琴娣.特殊兒童個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0.
英國學前融合教育強調多機構間的互相合作。學前融合教育需要教育、衛生、社會服務、志愿者機構等部門的相關人員以及兒童家長的參與。這些融合教育參與者分別具有不同的職責,他們的相互合作促進了學前融合教育情境下特殊兒童的發展。
在教育部門中,參與學前融合教育的專業人員包括教育心理學者、早期特殊教育支持教師、視/聽/語言障礙行為支持教師、融合教育協調員以及學習輔導教師。這些專業人員主要負責參與學前兒童的法定評估,鑒別學前兒童的發展困難狀況,為融合教育教師及家長提供教育建議,并為融合教育教師提供專業培訓。其中融合教育協調員和學習輔導教師承擔著重要的任務。融合教育協調員的主要任務是:根據學前特殊兒童的特點,為兒童提供可獲得的資源;對融合教學提供建議,進行融合教學示范,監測融合教育政策的實施質量及效果;為教師提供專業建議,幫助教師正確處理與特殊兒童及同事的關系,為教師提供專業培訓;與特殊兒童家長保持合作關系等。〔6〕學習輔導教師必須了解學前特殊兒童的不同需求,與教師討論對兒童有利的課程安排,增加兒童學習主流課程的機會。同時,學習輔導教師還應經常使用開放式問題向兒童提問,鼓勵兒童討論所學知識及他們理解的內容,為兒童提供分享展示的機會。學習輔導教師必須記錄兒童的學習成果以及所提供的支持策略對兒童的影響效果。此外,學習輔導教師要經常與任課教師溝通,互相合作,共同促進兒童的發展?!?〕
衛生部門的參與人員包括一般干預者、健康狀況巡訪員、兒科醫生及兒科顧問、
學校健康服務人員、言語語言治療師、生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聽力/視力學家及臨床心理學家,還包括其他參與人員,如兒童精神疾病護士、精神疾病顧問、心理治療師、咨詢師和其他領域工作者。衛生部門的專業人員主要在幼兒入學評估中提供醫學方面的評估診斷以及干預意見,具體責任包括:鑒別兒童生理問題,對兒童的特殊需要進行鑒別和診斷,定期監測兒童發展狀況,及時與兒童家長聯系,為家庭提供合理的干預訓練策略,監控干預訓練過程及特殊教育服務質量等。
社會服務部門中參與融合教育的專業者為社會工作者,他們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通常與專家小組一起工作,為特殊兒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務。社會工作者主要通過一些專業技能和資源為特殊兒童家庭提供服務。如果兒童家庭在為特殊兒童提供適當服務時出現困難,社會工作者會評估兒童家庭的困難情況,為兒童家庭提供指導和支持。社會工作者可以就某些問題指導兒童家長向相關機構或專家求助。在某些家庭得到有關機構或專家的幫助后,社會工作者會經常對這些家庭作巡訪,并提供適當的支持??傊鐣ぷ髡叩闹饕氊熓窃诩彝デ榫持袑和M行評估,并提供相應的干預支持,推薦兒童到相關機構接受服務,監控兒童及其家庭情況,向家長提供建議等。
志愿者支持機構通常是一些慈善機構。志愿者機構主要負責向公眾宣傳融合教育觀念,為特殊兒童提供午餐,對融合教育者進行培訓,為融合教育研究者提供研究數據等。轉三、英國學前融合教育實踐及其存在的不足
自“融合教育”概念被提出以來,英國的學前特殊兒童教育日益受到關注,學前特殊兒童逐步走向主流學校,參與普通同伴的學習活動。
在英國,教師注意充分發揮學前特殊兒童的學習積極性,全方位調動兒童的能力,進行有效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兒童多種智能的參與,通過兒童喜歡的教學方式吸引兒童參與學習活動,并引導兒童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針對具有不同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教師采用的教學策略各不相同。比如,對需要培養聽覺技能的兒童,教師主要采用討論、口頭反饋等方法;對需要提高視覺能力的兒童,教師主要采用看錄像、繪畫等方法;對需要加強運動知覺能力的兒童,教師在教學中經常讓兒童觸摸教具,進行實際操作,促進兒童對活動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經過多年的積極探索與實踐,英國學前融合教育取得了很大進步,學前特殊兒童的教育日益受到重視,促進了全納教育思想的推廣和傳播,但是離真正的全納教育還有一定距離。英國學前融合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同樣值得我國學前教育研究者思考。
Scruggs和Mastropier(1996)對教師的融合教育觀念進行調查,發現僅有40%的教師認為融合教育對大多數兒童而言是現實可行的目標,認為自己已具備相關特殊教育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教師不足1/3。〔9〕如果教師沒有接受足夠的培訓,缺乏專業知識技能,缺少相關資源支持,英國政府正努力開展的融合教育實踐將很難進一步發展。政府部門需要調撥更多資金用于融合教育實踐,培訓更多專業教師,為融合教育實踐提供更多支持。
學前融合教育的發展雖然在英國日益受到重視,但是由于缺乏相關的實證研究,無法證明融合教育的績效,教師對融合教育的利弊眾說紛紜。例如,有的教師認為融合教育對特殊兒童大有裨益,卻影響了正常兒童的受教育情況。〔10〕因此,開展大量的融合教育實踐研究,提供更多令人信服的研究資料,有利于爭取更多的社會支持,促進融合教育實踐的進一步發展。
二、英國學前融合教育政策
英國的教育政策重視特殊兒童教育權利的獲得,重視對特殊兒童的全方位教育和保育,也考慮到家長參與以及家長與專業人員合作的重要性,這對學前融合教育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20世紀70年代,英國政府提出要關注學前兒童的早期健康和發展,對兒童早期發展存在的困難進行鑒別,還要關注兒童家長及專家參與的重要性,強調訓練者應從兒童的利益出發,與兒童家長合作,同時從其他專家處尋求幫助及引導?!?〕1978年沃諾克報告的提出使融合教育成為英國特殊教育的核心政策。在這個報告中,融合教育按層次由低到高被分為:場所融合,即在普通學校中為特殊兒童提供專門服務,但特殊兒童不屬于普通班級成員;社會融合,即特殊兒童在普通班學習美術、音樂、體育等課程;功能融合,即特殊兒童成為普通班級中的一員,教師全力幫助特殊兒童,為他們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服務?!?〕1997年,英國政府頒發了特殊教育綠皮書,要求所有學前兒童均要在普通學校注冊,同時建議優先考慮對存在感官障礙、肢體障礙或中度學習困難兒童的融合教育?!?〕
2001年,英國政府提出了特殊教育實施章程,提出要在學前教育環境中對學前特殊兒童進行診斷、評估,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滿足特殊兒童的教育需求。該章程規定,一旦兒童被鑒別出存在特殊教育需要,教育者應及時采取早期干預措施。該章程同時賦予兒童家長更多知情權,也強調要成立有效的多學科工作小組,為特殊兒童提供融合教育服務?!?〕
參考文獻:
〔1〕〔4〕陳明聰。英國融合式教育政策的發展與爭議〔EB/OL〕.〔2006-01-10〕.140.130.42.78.
〔2〕〔5〕〔9〕KATEWALL.Specialneedsandearlyyears:A
practitioner’sguide〔J〕//雷江華。全納教育之爭。教育研究與實驗,2004,(4).
〔3〕黃志成。全納教育:關注所有學生的學習和參與〔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69-206.
〔6〕〔7〕〔8〕RITACHEMINAIS.Howtocreatetheinclusiveclassroom:Removingbarrierstolearning〔M〕.London:DavidFultonPublishers,2004:36,38,61,63-64.
〔10〕ANTHONYFEILER,HOWARDGIBSON.Threatstotheinclusivemovement〔J〕.BritishJournalofSpecialEducation,1999,26(3):147-151.
【摘要】在融合教育思想的影響下,英國的學前融合教育近年來取得了較大進展。本文從教育政策、教育參與人員及教育實踐等方面對英國學前融合教育的發展作了概述,旨在為我國的學前融合教育提供借鑒。
一、關于自閉癥幼兒融合教育的概念
與傳統的教育觀念相區別,受到人權運動和聯合國人權宣言影響的現代教育觀念為身心發展障礙的兒童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而這種特殊教育觀念的轉變也體現了人們對身心發展障礙者生存權,人格權和教育權的尊重。國際上融合教育成為一種潮流,在研究中法律缺失,資金不足,資源匱乏等問題暴露出來,嚴重阻礙了自閉癥幼兒融合教育的發展。為了更好地對自閉癥幼兒融合教育的個案進行分析,就需要從了解相關概念入手,使得整體的研究能在對自閉癥幼兒融合教育有基本理解的基礎上進行。
1.融合教育的概念
融合教育是在普通環境中應用特殊教育手段,使得普通兒童和自閉癥兒童能一起學習的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模式是國際教育的主流,在幫助自閉癥兒童康復中有重要的作用。按照形式的區別,可以分為全融合,半融合和反向融合,在普通兒童和自閉癥兒童的數量上有所差別。雖然自閉癥幼兒融合教育改變了普通教學環境中的部分教學方式,但是整體上是不會對普通兒童產生消極影響的,反而會有助于自閉癥兒童的快速康復和提高與他人交流、融入社會的能力,樹立人人平等和相互尊重的觀念。
2.自閉癥的概念
關于自閉癥的概念,可以從以下幾個特點和測試進行分析和了解。第一,早發性,起病于30個月之前。第二,具有怪異的行為,這一點最為明顯,也是自閉癥幼兒融合教育的主要阻礙之一。第三,言語有不同程度的損害,不僅在語言表達上出現問題,難以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觀念,還在語言的學習上同樣受阻。第四,缺乏應有的社會性反應,對外界冷漠,在未來難以進行社會生活。根據自閉癥的特點,可以發現如果進行自閉癥幼兒融合教育,就需要克服這些鮮明特征帶來的不良影響,才能發現自閉癥幼兒融合教育的真正作用。
二、自閉癥幼兒融合教育個案分析的過程
因為自閉癥幼兒融合教育所進行的個案分析具有強烈的針對性,所以在進行實驗中角色定位,方法選擇,資料收集與分析,時間安排等中要考量各個因素的影響和限制。首先需要對涉及到實驗的所有人員以及相關因素進行提前調查,特別是要考慮突發狀況出現時的影響;其次是選定合適的研究方法,比如訪談法、參與觀察法、測驗法等;最后進行干預方案的設計和實行,使得被分析的個案中自閉癥幼兒融合教育的表現更明顯和科學,才能為自閉癥幼兒融合教育個案分析結論的得出做好鋪墊。筆者結合自身的經驗和已有的研究,把自閉癥幼兒融合教育個別案例的研究過程進行分析。
1.自閉癥幼兒融合教育的研究方法
針對一個自閉癥幼兒,首先對他進行基本情況的了解,然后再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獲取更多更具體的信息。比如,訪談法一般針對家長和老師進行,了解的內容是幼兒的成長歷程,家長的教育觀念,父母與孩子的交往情況,孩子對孩子學習的態度和指導;老師跟進幼兒在學校中的表現。參與式觀察法是在干預之前去幼兒園取樣,對其所有活動用觀察表和文字結合方式進行記錄。測驗法則利用有科學依據的測試表對自閉癥幼兒融合教育的個案進行估量,具體應用哪個表還是要根據實際情況待定。
2.自閉癥幼兒融合教育的干預方案
在進行自閉癥幼兒融合教育的干預時,進行干預方案的設計,改動和確定是必要的流程。首先,確定干預對象的基本狀況,與提前制定好的目標和原則相吻合,能在結束后得到準確的結論。其次,設計方案經歷個性化教育計劃,融合教育課程設計和教學策略改進三個部分,最終對方案進行確定。最后,實施干預要對其中不同因素分別進行調整以得到不同結論,實際就是測試哪種情況最適宜于自閉癥幼兒融合教育。
三、自閉癥幼兒融合教育個案分析的結論
我校現有教職工348人、學生5000余人,其中66%的教師和70%的學生來自9所農村學校。為實現融合教育,我們主要是從城鄉教師、城鄉學生和城鄉家校這三個方面入手,全力促進學校的內涵發展。
教師在融合中感受幸福
搭建互動平臺,融合教師感情 學校通過青年教師演講暨才藝比賽、籃排球友誼賽和教學全能及課改課比賽等活動,達到了城鄉教師共同關心、共同創造、共同提高的目的。
開展戶外活動,培養教師情感 學校給每個教研組發放一筆活動經費,用于聯絡教師之間的感情。這一做法取得了比預期還要好的成果,在游玩、學習、慰問中教師們彼此拉近了心的距離,增進了友誼。
豐富周末生活,增進教師情感 學校鼓勵教師間經常往來,每到周末,城區的教師和鄉下的教師總會主動互邀,形成良好的情誼氛圍,也豐富了周末生活。
學生在融合中體驗快樂
融合生活,注重學生情感的均衡發展 學校采取了先單后混的編班策略。在吃飯的時間,學生和老師在同一個食堂,一起排隊,同桌吃飯。食堂中的溫馨標語、餐飲小知識和電視節目則使學生在就餐時有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這樣不僅拉近了師生之間、城鄉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養成了學生的文明習慣。在解決“吃好”的同時,學校又進行了“住好”的探索。做孩子生活的父母,做學生教育的良師,人性化的管理,親情化的服務,讓學生在寢室中感受到家庭般的溫暖。同時,我校開展文明寢室的評比活動,讓城鄉學生在共同住宿中,彼此增強認識,在日積月累中逐步縮小彼此之間的差距,真正融合到一起。
融合行為,注重學生知行的均衡發展 學校推行養成教育,開展為期十天的軍訓,并編印校本教材――《養成教育手冊》,開展班級評星和學生評星活動。學校還非常注重營造良好的教室文化。打造英模特色班,營造向英模學習的教室文化氛圍,班牌全部用英模的名字來代替。同時學校開辟班級花卉基地,掛牌管理,開展優秀花卉基地評比活動。
融合學習,注重學生知識的均衡發展 學校由傳統的老師“教”轉變為學生主動的“學”,更加明確了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中充分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學校還開展了一系列的德育實踐活動。如成立了國旗班、小號隊、籃球隊、集郵協會、提琴戲劇班等興趣小組。
家長和學校在融合中實現雙贏
以“校園開放日”為契機,促進城鄉融合 教師開展訪萬家活動,教師“三進”(進社區、進村莊、進家庭)調研活動。“三進”調研活動要求每個教職工走訪10至15戶家庭,宣傳教育法律法規、教育政策和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了解學生在家的思想狀況、家庭情況、成長環境等,和家長共同探討指導學生全面發展的建議和措施;征求家長對學校的意見和建議等。此外,每個分校都組成調研組走進社區、村莊和每個學生家庭送政策,開展城鄉融合教育專題調研活動,使學校在辦學行為、收費等方面的政策更透明。
我校先后開展了開門評課、開放德育、開放寢室、開放食堂等一系列活動,讓家長參觀學生的習字展,觀摩學生的才藝表演、武術表演等,與學生共進午餐,體驗學校生活。借此途徑,進一步實現城鄉家長的融合。同時家長在集體開放的活動體驗中加強了家長之間的了解,實現了更進一步、更高層次的城鄉家長的融合。
以“百萬家庭網上行”為橋梁,促進家校融合 我校首創網上家長學校,實施“百萬家庭網上行”計劃。通過這個渠道,使現代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方法和家長學校的活動報道進入千家萬戶。同時,我校還經常收到家長向學校提出的寶貴建議。網絡聯系平臺使家校聯系更頻繁、更緊密了;網絡使學校教育效益大增,使育人工作產生的效益最大化。
以“愛心校園”為陣地,促進師生融合 學校以建設“愛心校園”為主體目標,設立了“愛心屋”,行政領導輪流值班,教師與學生經常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如創設情境與學生談話,為留守兒童過生日,開通親情視頻等。此外,我校還在校外聘請了“愛心媽媽”來幫助孩子們更好的生活和學習。為了更好地使學生在初中階段健康的成長,學校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評價體系。在袋中收集學生發展過程中最滿意、最喜愛的作品樣本,如身高、作業、作品等,做到圖文并茂,富有趣味,讓捧著自己美麗成長足跡的學生愛不釋手。
【關鍵詞】信息技術 電子技術 融合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091-01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已經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時代。如今時代已經發展成以計算機技術和網絡通訊技術為主的信息技術社會,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影響著社會中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因此產生了將信息技術和電子技術教學融合起來的教學理念。
一、信息技術與電子技術教學融合的意義和內涵
“融合”表示“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較小的事物、現象、過程、物質屬性、關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體客觀規律或符合一定條件要求的前提下。凝聚成一個較大的整體發展過程和結果”。信息技術是現代教育中的重要代表,不僅包括多媒體技術還涵蓋網絡技術等,高密度的信息、高速度的傳遞、高強度的交互和高效率的反饋是其特點。電子技術是一門實踐性、社會性、思想性和操作性都很強的學科,它緊密聯系著生產、生活,但是它概念廣泛、原理抽象,因此學習的時候非常難以理解和學習。信息技術與電子技術教學的融合就是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的課程與電子技術的課程的融為一體,將信息技術作為教學中的一種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電子技術課程中,使電子技術的教學內容的課程組合轉變成合理、清晰的課程,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的設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融合教學的作用
(一)信息技術能完善電子技術實驗
學習電子技術的關鍵就在于實驗實踐,而常規的電子實驗難度大,不僅花費大量實踐更耗費大量材料,在加上課堂時間的限制導致實驗效果有時很不理想。課堂實驗之前往往需要老師詳細講解實驗注意事項和實驗步驟,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時老師還需分別輔導,這樣不僅學生不能充分融入實驗中,老師的教學難度也很大。信息技術中的仿真技術可以完美的解決這些問題,仿真技術不僅能高效率地、完整地構造出實驗原理圖,還能完美地模擬實驗過程,并顯示出實時的實驗結果,有利于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率。鑒于學校資金設備有限的情況下,有些貴重的實驗設備常常有所保留,另外有些實驗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這些課程實驗往往被保留而學生也不敢大膽嘗試。這樣就扼殺了學生的創新和動手能力。而仿真技術可以用電腦設置故障和困難,在分析問題的同時能夠不斷嘗試、積極探索,不僅不用擔心危險的發生也不怕損壞實驗器材。
(二)信息技術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老師,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創造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判斷一堂課教學是否成功,多取決于學生對該課程的的學習興趣。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中有聲有色的特點去引導課堂,不僅能激發興趣還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此外,多媒體教學還可以讓一些枯燥的問題變得生動,利用動畫、圖片等的形式可以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可以讓學生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并且能夠促進學生的思考。制作和選擇合適的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多媒體課件可以有效融合學生的興趣和知識,讓枯燥無謂的電子技術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學習積極性高漲。對于電子技術教學中的重難點,信息技術能夠將抽象變為直觀,化復雜為簡明,在提高學生認知的同時還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三)信息技術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信息技術能夠為學生創造開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在輕松的氛圍中遵循自己的想法去學習。學生的自主能力和主觀能動性在與他人的合作交流中得到開發,掌握知識的同時提升自己的能力。融合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和輔助者,為學生提供資源,幫助學生學習,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及時改正學生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三、信息技術與電子技術教學有效融合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
信息化的高速發展,產生了豐富的網絡優質資源,也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條件。老師通過布置任務或提出問題,驅動學生使用計算機和互聯網探索答案。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也能擴充自己的知識庫,促進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二)要結合其他教學媒體進行融合教學
無論是傳統的教學工具和方法還是現代化的計算機教學,都有其優點和缺點,只有將他們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長處和優點才能順利地實現融合教學。在融合中的動態模擬能創造出優美、引人入勝的電子課程情景,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擴大學生的感知范圍,使學生充分的融入教學課堂。電子技術教學中的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很多傳統的教學媒體無法實現的,但計算機多媒體不可替代其他所有的教學媒體,因為比如教學圖片、實物模型、錄像等是現代化計算機多媒體無法做到的。因此老師既要看到傳統教學媒體的優勢,也要明確計算機多媒體教學的局限性,在教學中合理利用多種教學媒體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合理融合適當的教學內容
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能融合教學,電子技術教學內容中選取融合內容要考慮兩個因素。一是受條件限制而無法進行的實驗,二是無法使用常規手段解決的問題。這樣能優化教學結構,構建、更新新的知識,將抽象變成直觀才能解決學習中出現的困難。
結束語:
綜上所述,想要實現電子技術與信息技術教學中的融合教學,就必須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以任務為驅動,才能夠實現融合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積累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完成教師的教學任務。但不能只追求形式,濫用信息技術,要在恰當的時機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才能實現信息技術與電子技術教學的有效融合。
參考文獻:
[1]潘云澤,王以寧.《信息化進程中教育技術的創新與應用》[M].吉林大學出版社.2004
關鍵詞:智障兒童;隨班就讀;回顧;反思
隨班就讀是我國吸收西方全納教育經驗,結合中國國情而自創的一種具有本土特色的特殊教育形式。據 2009 年全國教育事業統計公報顯示: 我國目前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和附設特教班就讀的殘疾兒童學生數,占特殊教育在校生總數的 62.87%。其中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的智障兒童就高達 21.6756 萬人,約占全國普小隨班就讀學生總數的 57.99%,遠遠高于聽障和視障兒童的隨班就讀人數。因此可見隨班就讀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多數輕度智力障礙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問題。但是他們在進入普通班級后,是否受到了所需要的教育,一直是我們所關心的問題。本文根據相關資料,力圖從一個新的層面來回顧和反思近二十年我國智力障礙兒童隨班就讀研究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1.智障兒童的研究現狀
1.1智障兒童隨班就讀的文獻數量情況
本文以CNKI為檢索數據源,采用文獻研究法,以 “智障兒童隨班就讀” 為關鍵詞,出版年限定在1990~2014年(剔除誤檢以及重復的文獻),對中國知網上近二十年智力障礙兒童隨班就讀的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搜集和整理,檢索出24年來我國公開發表的智障兒童隨班就讀研究文獻共49篇,由此可見,智障兒童的隨班就讀這一問題越來越得到國內學者的重視,有關智障兒童隨班就讀的研究逐年增多。
1.2智障兒童隨班就讀的文獻分布情況
根據文獻的搜索量來看,文獻來源的分布情況主要包括:期刊論文、學位論文,按刊分類:中國特殊教育、南京師大學報、現代特殊教育、教育革新等幾大類目。其中關于智障兒童在隨班就讀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占絕大多數,有6篇是關于近幾十年智障兒童在隨班就讀發展過程中的研究;還有其他就是關于社會中對融合教育、普校家長對智障兒童隨班就讀問題的看法和態度。我將從這三個維度來進行綜述。
2.研究的主要內容
2.1智障兒童在隨班就讀開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
六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義務教育法》,把殘疾兒童、少年教育列為九年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遵循國家法律的同時,開展了在普通班招收弱智兒童隨班就讀的辦學模式,不僅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智障兒童的入學率,也將對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起到積極作用。研究表明,極重度弱智兒童終生生活需要全部由他人照料;重度弱智兒童生活能力即使經過訓練也很難達到自理;中度弱智兒童生活能部分自理,能做簡單家務活動,能以簡單方式與人交往;輕度弱智兒童適應行為僅低于一般人水平?,F有的智障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主要有心理輔導課、個別心理輔導、主題活動、家訪談心、心理信箱、自我心理調試、與學科教育相結合等形式。但是,2006年張福娟等人在對上海市智障兒童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狀況的在分析中表明,雖然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樣,但集中在心理輔導課、個別心理輔導、主題活動三種形式上。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智障兒童在隨班就讀發展中的所遇到的一個問題,但也代表了關于智障兒童的隨班就讀問題提出了很多策略,只是在應用到實踐中時總是流于形式,這是我們教育實踐中現存的一個大問題,如何將我們提出的策略更好地發揮其作用,做到物盡其用,隨班就讀工作也會往前邁進一大步。
2.2關于近幾十年智障兒童在隨班就讀發展過程中的研究
回顧近二十年來智障兒童隨班就讀的研究,從研究群體和研究內容的變化上顯示出人們對隨班就讀的認識和研究正在不斷深入,也證明了隨班就讀是我國實現教育平等的一種有效模式。將 1990 年至今的我國智障兒童隨班就讀研究劃分為兩個階段進行分析和探討。第一個階段是從1990 年到 1999 年,這個時期是我國隨班就讀工作開展的第一個十年,也是從實驗逐漸走向普及的初期,研究集中在智障兒童隨班就讀的模式是否可行、現狀如何以及存在的問題等。智障兒童隨班就讀研究的第二個階段是 2000年到 2010 年,這期間研究迅速增多,文獻數量急劇上升,研究內容也由綜合性概述轉向教學和心理健康、與學業相關的能力、接納態度等方面。由此表明,我國智障兒童隨班就讀的研究已經開始從過去重視安置模式的可行性、入學率等問題轉向重視教育教學質量的研究。
2.3關于社會中對融合教育、普校家長對智障兒童隨班就讀問題的研究
由于缺乏教育經費、師資培訓、專業指導,融合教育還只是理想中的事物,大多數是做到了形式上的融合,而沒有做到實質上的融合。在我國師資培訓方面,雖然有嘗試,但仍存在欠缺。廣州師范學院所提倡的融合教育課程,學生可選可不選,很難達到融合、共享的目的。
國內對教育工作者特殊兒童融合教育的觀念的研究情況:孫玉梅在對湖北省幼教工作者對學前融合教育的觀念和態度研究中發現:幼教工作者影響對不同類型和不同障礙程度的特殊幼兒的安置因素:1)對特殊幼兒的了解還不夠深入,2)專業的知識和技能相當匾乏,3)普遍沒有受過特殊教育的專業培訓。劉澤文、牛玉柏關于家長對殘疾兒童隨班就讀的態度的調查表明:聾生所在班普通兒童家長的隨班就讀態度明顯積極于弱智所在班普通兒童家長的隨班就讀態度;普通兒童家長對于特殊兒童隨班就讀的態度不夠支持,理解,積極。劉澤文,牛玉柏關于家長對殘疾兒童隨班就讀的態度的調查與周衛等在上海的調查結果相同:殘疾兒童家長非常贊同隨班就讀。其中聾生家長比弱智兒童家長的態度更為積極。沈明泓 (2011),在他所研究的隨班就讀工作中,他主要關注的是隨班就讀中殘疾兒童家長的心理接受態度,在他的研究中,它對新疆少數民族地區殘疾兒童隨班就讀家長心理做以調查,經過調查分析他指出,在隨班就讀工作中,殘疾兒童家長一方面極力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普通學校中隨班就讀,另一方面這些家長卻擔心自己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普通學生的家長也對隨班就讀工作存在很多的不理解和抵觸情緒,這兩方面的矛盾,給隨班就讀工作的開展帶來了一些問題。
3.反思
綜上所述,近年來教育制度的改革與教育公平的理念下,怎樣保證每一個智障兒童可以享受到合理地隨班就讀的教育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從教育資金上來看,隨班就讀可以合理地保證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從我們國家以人為本的道德理念上很好的詮釋了我們國家的政治理念;從整個社會發展的思潮來看,特殊兒童回歸主流,為特殊群體融入普通群體提供了一個平臺。近幾十年,我國關于智障兒童隨班就讀做了很多努力,在進行探索的時候也取得了很多成績,但是我們也看到了很多實施過程中的問題,例如:智障兒童與其它特殊兒童的區別,是否應該考慮輕度智障兒童隨班就讀的情況下,重度智障兒童的專業化,此專業化是屬于哪個部門來負責?(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郭昱.隨班就讀的現狀及策略[M].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4月
[2] 劉俊卿,關于弱智兒童隨班就讀的研究報告,[M].普教研究,1995?4期
[3] 梁斌言.智力障礙兒童隨班就讀的理論與實踐[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3-10.
[4] 張福娟,馬珍珍.上海市智障兒童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狀況的再分析[J].中國特殊教育,2006(4):20-25.
[5] 孫玉梅(2008).湖北省幼教工作者對學前融合教育的觀念和態度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7
[6] 劉澤文&牛玉柏(2005).家長對殘疾兒童隨班就讀的態度的調查[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
[7] 周衛、湯盛欽等(1997).上海市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工作調研報告[J].中國特殊教育,4
關鍵詞:聯合教研;教研主題;教研策略;課程改革
聯合教研模式的研究是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教師進修學校聯合本區小學音樂、美術教師以新課改精神為理論依據通過跨領域、跨學科的教學研討實踐活動形成的有核心價值及對教育教學啟到促進作用的實踐經驗探索。在通過對小學音樂、美術學科這兩門藝術課程的聯合教研模式的實踐研究過程中,教師在不淡化學科特征的前提下,尋找音樂、美術學科的共通點,為實現學科間的相互促進及全面培養綜合素質的人才發揮了有效的作用。小學音樂、美術學科的聯合教研模式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對美的敏感力、鑒賞力與表達、創造力,通過兩門學科教師間的互動影響到師生間乃至生生間的互動,對形成良好情操與終身學習的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聯合教研模式已成為有效解決教學實踐問題的主要形式。
一、聯合教研模式形成階段的教研主題與策略
1.教研主題
由于全區各所學校的規模差異,對于音樂、美術這類總課時量不大的學科,師資情況存在差異。在校內開展能夠形成理論及實踐成果的教研活動存在一定的困難。由此為了更好地開展音樂及美術學科的聯合教研模式形成了以全區教研為核心,以相鄰學校組成片區的教研為載體的形式,定期開展學進度、進行教材分析和聽評課活動。教研活動更多的是解決教師如何利用音樂、美術學科的共通點,實現學科間的相互促進及學生的個性發展問題。這樣的教研活動有效地確立了兩門學科需要共同探究和解決的核心問題,通過形成教學研究的規范化對有效教學策略的生成起到促進作用。從兒童的心理與生理角度來看,一味地強調“分科”,并以知識和技能為主的教學,忽略了綜合性特點是不科學的,課程改革的出發點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而就小學生的學齡特點出發,活潑好動、思維跳躍是天性特征,利用音樂與美術學科特點因勢利導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途徑。開啟音樂與美術學科的聯合教研模式是課程改革中課程結構綜合性的體現,通過教研的實踐嘗試及豐富的課堂教學成果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2.教研策略
聯合教研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尋找音樂、美術學科的共通點,實現學科間的相互促進及學生的個性發展,改變以往過于注重分科的教學方式。同時關注促進不僅包含微觀的縱向綜合(自身學科體系中的),也重視宏觀的橫向綜合(跨學科領域的)。針對跨學科領域的教學研究,我們采取兩步走的方法開展實踐教研,即學科內挖掘實踐教學課例與兩門學科共同挖掘教學課例的方法策略。兩門學科的教師定期組織核心實踐教學課,通過實打實的研討、備課、磨課、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踐教學課重點展示音樂與美術學科共通性與相互促進實現“美育”的共同目的。每節課前由核心研究人員開設相關的專題講座,并進行深度討論。授課教師設想自己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呈現聯合教學的核心教學思想,然后中心教研組集體備課,并進行兩輪試教,中心教研組成員充分參與討論修改;正式上課后,每位教師評課,對照自己的設想參悟教學理念。這樣聯合教研共同備課模式不僅提高了藝術課堂的教學質量與兩門學科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最重要的是使學生感受到一種多元化的藝術熏陶,有利于塑造完美人格與個性的發展。
二、聯合教研模式發展階段的教研主題與策略
1.教研主題
音樂與美術從學科屬性都為藝術教育的范疇,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主要陣地。兩者緊密相連,有機融合,不僅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而且在教學實踐中具有可操作性。針對跨學科的教研模式探究意旨在幫助教師有效傳遞、分享專業知識和經驗在各種藝術能力之間建立起豐富的聯系,在聯合教研模式發展階段更要深入學科內部知識結構建構起豐富的聯系,促進教師視覺、聽覺、觸覺、言語等多種能力發展的同時以利于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教研模式從而改變以學科技能為主線的教學。將音樂、美術學科置于大文化藝術背景下來教學,擴大了學科教學的信息量,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開拓了他們的視野。
2.教研策略
音樂、美術學科之間的綜合是自身發展完善的結果,根據小學音樂與美術學科的課程標準將小學音樂學科教學領域劃分為“感受與鑒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四個領域,將小學美術學科教學領域劃分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四個領域,區內音樂與美術教師以學科共通性的有效開發與整合為主題,突出藝術課程資源開發與整合的特色,優化藝術課程結構,以臨近學校形成片區形成聯合教研共同體,使每一位音樂與美術教師都能在骨干教師的帶領下實實在在地投入到開展區音樂、美術聯合教研的活動中,通過形式多樣的教研模式,做到以學生實踐活動為載體,以學生興趣發揮為動力,立足課堂教學活動,廣泛滲透音樂、美術的藝術特質,培養學生的藝術素質和藝術綜合能力,提高其審美能力。
三、聯合教研模式創生階段的教研主題與策略
1.教研主題
在聯合教研模式研究不深入的過程中,我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通過促進不同專業領域的教師間的交流、合作、探討,尋求并利用學科間的共通點,音樂、美術學科聯合教研模式保留了學科的自身特點尋求兩門學科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契合點,實現學科間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最終使得音樂、美術學科發揮互通性與延續性,達到更佳的“美育”效果。
2.教研策略
在模式創生階段, 我們關注音樂與美術學科的有機整合。為了有機整合我們進一步拓展教研模式的內涵,形成了一個更為開放的教研環境。利用學期里相通的課程如三年級音樂學科的《四季童趣》與美術學科的《四季歌》,區級實踐課的觀摩整合了音樂與美術學科共通的知識點,比如四季的顏色與給人的感受通過時而歡快時而寧靜的音樂進行表達,同時也將四季的變化直觀的用音頻影像進行展現,讓學生更加深入的感受四季。同時隨時配合實踐課開展綜合性的學生課后調研活動,及時地掌握與收集學生對藝術課程聯合教學的感想、感受與收獲。同時進行有效地意見整合與資源共享形成良好的反饋模式,以此來搭建共生智慧的教研平臺,努力幫助實踐音、美學科聯合教研模式創設廣度、深度與可實施性。
在新課程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小學音樂與美術學科聯合教研模式的研究直接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對學生藝術素養與綜合素質的有效形成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立梅編.綜合藝術課程與教學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郭聲健.藝術教育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