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0 16:17: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效智能監管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剛剛召開的廣東海事局年中工作會議上,梁建偉局長系統分析了廣東海事面臨的新形勢,提出了“四穩四進”的發展思路,對下半年重點工作做了具體部署。梁建偉局長的報告,再次重申了廣東海事現代化強局建設的重要意義,也為佛山局全力推進內河智慧監管轉型增添了動力,讓我們更加堅定了轉型的信心和決心,更加務實地筑牢轉型的基礎,更加高效地推進轉型的進程。
作為廣東海事的內河大局,佛山局應當勇于擔當、主動作為,為廣東海事現代化強局建設造亮點、出成績,作貢獻。貫徹落實梁建偉局長的講話精神,就是要堅定不移地走佛山海事特色的科學發展之路,繼續實施“科技+管理”雙輪驅動戰略,向科技要生產力,向管理要資源,促進監管從“汗水型”向“智慧型”轉變,管理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為廣東海事打造一張內河海事智慧監管的特色“名片”。為此,下半年佛山局將更加堅定、更加務實、更加高效,推行“監管智慧化、管理標準化、制度系統化”,全力打好轉型的攻堅戰。
一是全面完成轉型任務。堅持硬件、軟件、制度、人員“四位一體”同步推進,實現監管由“汗水型”向“智慧型”轉變。優化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以軟件功能開發為導向優化硬件,以應用規定為需求配置硬件的原則,優化調整重要水道CCTV視頻前端點布設,加強VHF和AIS聯網及補點建設,建設高清夜視儀、雷達監控子系統、自動播報語音系統,夯實轄區智慧監管網絡。優化智能管理系統功能。推進水上交通智能管理系統二期功能建設,開發水文及水下環境數據模型,推進船舶登記、船舶安檢等動態數據與靜態數據整合,進一步拓展智能監管系統的功能屬性。優化智慧監管運行體系。明確指揮中心和分中心的功能定位、人員配置和崗位職責,理順指揮分中心與現場執法力量的關聯定位和聯動形式,建立“指揮中心-指揮分中心-監管點”三級智慧監管運行體系。優化“6個電子”深度應用。通過培訓、考試、競賽、督查、評估等形式,推進《“6個電子”工作標準》貫徹落實,使執法人員熟練掌握“6個電子”規定動作,鼓勵探索“6個電子”自選動作,確保用“6個電子”完成85%以上的監管任務,對轄區船舶監管率達到90%以上。
隨著物聯網、下一代互聯網、云計
算、人工智能、知識管理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城市管理、政府和企業辦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還有教育和農業等各個行業,都在悄悄地向智能化、信息化邁進。
在智慧浙江科學會客廳暨“城市的明天”主題展覽會上,中國電信以智慧城市沙盤為核心,分別設置了智慧政府、智慧產業及智慧民生三大展區,采用虛擬場景、互動演示等新穎活潑的形式,將移動與固定、轉型業務與傳統項目完美結合,充分展示中國電信在打造智慧城市方面的實力和能力,以及融合創新帶來的綜合信息服務能力和聚焦客戶運營模式所創造的差異化競爭優勢。參觀者通過親身體驗,能夠感受到智能互聯生活已經觸手可及地來到了我們身邊。
高效服務的智慧政府
智慧政府主要包括平安城市、智慧城管、智慧環保、智慧工商、智慧稅務等服務,為老百姓提供最大便利,打造高效的服務型政府。近年來,中國電信不斷完善智慧政府各項應用與基礎建設,有效促使資源整合與優化配置,推動城市格局更加合理,城市管理更加科學、及時、有序。
在平安城市里,通過市、縣、派出所三級聯網和信息共享,對城市主要道路、重點場所和部分小區進行不間斷監控,實現指揮中心的110、119、122三臺合一,民警可以在監控中心把握現場情況,為創建“和諧社會”奠定了良好的科技基礎。
在智慧城管中,通過數字技術的綜合應用而建立的智慧城市管理大平臺,集城市管理、協同處置、執法監督、應急調度、決策指揮、公眾互動為一體,核心業務涵蓋環衛、園林、路燈、公共交通等城市管理業務。
有了智慧環保,就可以實現集空氣質量、環境噪聲、煙氣排放、水污染、放射源、城市積水、城市雨量、河道湖泊水位、氣象參數、污染事故應急響應和環境綜合管理、網絡辦公為一體的綜合監測與監管協同。
智慧工商,將利用中國電信的電話網、移動網、互聯網融合優勢,整合商品監管軟件,為政府監管部門搭建商品安全監管平臺,同時提供專業的移動執法終端、定制電話終端、互動媒體終端等多種終端設備,實現重要商品信息的備案和監管查詢以及一線執法人員移動執法和綜合辦公等功能。
電子報稅,為納稅人提供及時、高效、安全的遠程納稅申報、稅款繳納、納稅情況查詢等服務。網絡發票,為個人、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提供發票的網絡開具、網絡查驗及相應的涉稅業務,加強稅務管理機構對普通發票的監管。
轉型升級的智慧產業
中國電信借助智慧產業建設為城市經濟注入新的活力,極大增強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聚集效應,為投資者和經營者創造良好的投資經營環境,對旅游者提供向全世界傳播城市形象的便捷通道。同時,催生出一大批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直接拉動作用、可持續發展的新興產業。
在不久的將來,這樣的情景隨處可見:農民兄弟坐在電腦前,輕點鼠標,即可查看農場現場情況,了解溫濕度等信息,實現翻地、播種、除蟲、灌溉和收獲,就如同“開心農場”一般簡單。因為基于先進技術構建的農業專家智能、農業生產物聯控制和有機農產品安全溯源等三大應用為一體的智慧農業,實現了農業信息數字化、農業生產自動化、農業管理智能化的綜合智能信息化解決方案。
智慧物流,將運用自動識別技術、移動通訊技術、GPSone定位技術等,并基于CDMA手機進行嵌入式開發實現的一套物流行業信息化解決方案,為物流公司一線業務人員提供移動中的任務管理、數據采集、數據通訊等工作,為物流行業提供集語音、數據通訊、定位、拍照、掃描等5項重要功能于一身的全能終端整體解決方案。
智慧金融,包括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等。同時,利用信息化技術,大幅度提高辦公效率,實現數據網絡充分滿足銀行大數據量處理的需要等。
此外,智慧旅游則是利用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通過便攜的終端上網設備,主動感知旅游資源、旅游經濟、旅游活動、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時安排和調整工作與旅游計劃;智慧園區是通過融合應用各種技術手段形成軟實力,對于包括政務、產業和民生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創造更美好的園區生活。
幸福感知的智慧民生
為了承載全方位便捷化的智能化社區生活服務,中國電信將光纖網絡鋪設進入千家萬戶,將其與城市功能平臺相連接,形成以社區為載體的高品質城市生活。智慧民生主要包括智慧社區、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家居等業務。
通過社區信息化建設,從健康、居家、飲食、緊急情況等全方位給予老年人更多生活上的幫助和精神上的安慰,讓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
利用無線通信、互聯網等技術,通過智能化的集中、統一的電子健康檔案平臺、電子處方、電子病歷,智慧醫療能對醫務人員、患者和醫療物品進行加強管理,實現診療信息的無紙化、語義信息的統一化,醫藥術語的標準化等。
針對目前我國教育改革與創新的實際需求,利用移動網、電話網、互聯網融合優勢,借助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開發出集協同辦公、教育管理、家?;?、應急保障、教育資源共享于一體的智慧教育。
關鍵詞:物聯網;質量監督;應用;前景分析
中圖分類號:TP391.4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20-0000-01
The Prospects Analysis of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Applied to Quality and Technical Supervision Business
Zhang Ling
(Shaanxi Quality and Technology Supervision Information Center,Xi'an710006,China)
Abstract:Following things as computers,the Internet,the worl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the third wave,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rategy.In this paper,Shaanxi Province,quality and technical supervis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status,for example,in terms of quality and technical supervision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business prospects of networking technology for the analysis.
Keywords:Internet of Things;Quality control;Applications;Prospects
一、技術概述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將無處不在的終端設備和設施,包括具備“內在智能”的傳感器、移動終端、工業系統、數控系統、智能設施、視頻監控系統等和“外在使能”的如貼上RFID(無線射頻標簽)的各種物品、攜帶無線終端的個人與車輛等,通過各種無線或有線的長或短距離通訊網絡實現互聯互通、應用集成以及基于云計算的SaaS營運等模式,在內網(Intranet)、專網(Extranet)、或互聯網(Internet)環境下,采用適當的信息安全保障機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個性化的實時在線監測、定位追溯、報警聯動、調度指揮、預案管理、遠程控制、安全防范、遠程維保、在線升級、統計報表、決策支持、領導桌面等管理和服務功能,實現對“萬物”的高效、智能、安全的識別、管理和控制。
物聯網應用中主要涉及的技術有信息采集技術、信息處理技術等。各種傳感技術、RFID技術、GPS、視頻識別、紅外、激光、掃描等所有能夠實現自動識別與物物通信的技術都可以成為物聯網的信息采集技術。物聯網的智能處理依靠先進的信息處理技術,如云計算、模式識別等技術,云計算是實現物聯網的核心,它促進了物聯網和互聯網的智能融合。
目前綠色農業、工業監控、公共安全、城市管理、遠程醫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環境監測等各個行業均有物聯網應用的嘗試,某些行業積累的一些成功經驗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二、應用前景分析
(一)不斷完善的電子政務基礎建設助力物聯網應用開展。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是一種建立在互聯網上的泛在網絡的應用,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物聯網應用的推廣需要實現物聯網橫向的整合,打造社會公共的物聯網基礎架構,建立一個基于從感知層到網絡層,再到應用層的端到端的架構,形成公共的分層的物聯網體系架構應用平臺。目前陜西省政府通過創新全省信息化管理機制、建設方式、技術架構、運維模式和運營方式,成為國內信息化共享服務的典范。通過幾年建設已實現了省、市、縣三級橫向、縱向的網絡連接,同時為滿足基礎數據整合及提供四個基礎數據庫支撐的要求,基本建設完成多級數據交換系統、多元數據融合與集成系統、虛擬資源隔離系統、政務資源目錄與交換系統、基于SOA(面向服務的體系架構)的業務協同平臺、信息服務資源運營管理系統、安全管理中心等資源整合平臺,并在上述基礎平臺之上初步建設完成基礎數據庫整合與綜合應用系統。已啟動建設的基礎資源綜合服務平臺建成投運后,將在全國率先實現完整的“云計算”架構,可支撐物聯網、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智能電網等新興產業發展,實現IT資源的集約共享,為質量技術監督系統在缺乏資金和技術力量的情況下,開展物聯網技術應用提供了契機。
(二)信息化建設的縱深發展促進物聯網應用開展。隨著“金質工程”一期項目的建設完成,質量技術監督系統初步完成了系統內部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內部辦公電子化、部分行政審批網絡化,但是信息化應用形式和范圍還很局限。隨著系統內部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深入,一方面,信息化的縱深發展引發政府管理觀念的變革,網絡環境下電子政務的推行,將改變部門之間、政府與企業之間以及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信息分享方式。另一方面,信息化的縱深發展將重塑政府的業務流程,需要在政府業務流程優化和重塑的基礎上,以一種全新的方法和程序去完成原有的業務功能。三是,信息化的縱深發展將全面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促使其將內部和外部的管理和服務職能通過精簡、優化、整合、重組后通過信息化方式實現,打破時間、空間以及部門分隔的制約,為社會公眾以及自身提供一體化的高效、優質、廉潔的管理和服務。這些因素都促使質量監督部門迫切的尋求工作模式和管理模式上的變革和創新發展。另外根據質量技術監督業務的特殊性,需要職能部門管理者首先抓住新的關鍵技術、政府示范項目以及新的商業模式等契機,實現重點行業的監管突破,并由點帶面,促使整個系統業務實現向各個行業的監管縱深發展,由此也為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提供了可能性。
(三)食品和特種設備安全監管是物聯網應用的重點方向。食品和特種設備安全作為與百姓生活最為密切相關的兩個方面,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關系經濟發展大局和社會和諧穩定,是城市公共安全運行監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近幾年食品安全和特種設備安全在公眾中的關注度不斷提升,確保食品質量安全和特種設備安全監管到位成為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的重點工作。物聯網應用于食品安全監管過程中,能夠使相關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及時有效的查詢到食品原料、工藝、生產、運輸、倉儲和銷售等各個環節的信息,以確保對食品生產行為是否合規進行有效監管,同時為存在問題進行追溯和食品安全預警提供數據基礎。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特種設備安全監察、監測系統,能有效提高設備安全運行動態監控、智能研判以及突發事件現場感知和快速反應能力,進一步提高安全監管工作的實時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物聯網技術應用于特種設備,不僅能使監管部門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得第一現場的精準數據,大幅提高監管的效率,同時,還能向特種設備的設計、生產、使用、維保、第三方檢驗等用戶提供信息服務,使有關各方都受益。因此在創新監管模式、突破監管瓶頸,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實現動態監管的工作開展中,物聯網技術將成為食品安全和特種設備安全動態監控、風險管理及應急預警的重要抓手。
摘要:在“金融科技紅利”擴大與“人口紅利”衰減的背景下,效率和成本兩種力量共同驅動著金融智能化發展。與互聯網金融主要在營銷渠道創新不同,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發展正在深入到風險管理、資產定價等金融核心領域,推動著金融業向智能化方向發展。在肯定金融智能化發展所帶來積極意義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其蘊藏的潛在風險。在推進金融智能化發展過程中,若發生突發性金融風險事件,往往會波及眾多金融機構和投資者,造成較大的社會影響,對于造成的損失,事后監管往往于事無補。為此,要研究金融智能化發展過程中“替代”風險的類型、風險度量與風險特征,運用監管沙箱、監管科技等新理念、新方式,打造“穿透式”智慧監管新機制,構建應對金融智能化發展的監管新體系,強化事前監管,促進金融與科技融合共生,形成智能化時代金融發展新秩序。
關鍵詞:金融科技;大數據;區塊鏈;互助保險;監管科技;監管沙箱
一、金融智能化發展的進程與現狀
(一)金融智能化的主要階段。技術進步一直是驅動金融業發展與變革的重要力量。金融穩定理事會FSB(2016)將金融科技(FinTech)定義為“技術帶來的金融創新”,其創造出新的金融模式、技術應用、產品和服務等,從而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的提供與獲取方式產生重大影響。技術驅動金融業升級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金融1.0時代。該階段通過計算機替代手工計算及賬簿,進一步提升金融運行效率。二是金融2.0時代。在該階段,技術由工具轉向通過業務、產品創新的方式驅動金融變革,使得新興互聯網企業有機會運用互聯網技術將金融產品與服務的供需雙方相連接,成為傳統金融的有效補充。三是金融3.0時代。在該階段,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引領金融業全方位變革,通過虛擬方式替代物理方式,使得金融業的邊界日益模糊(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課題組,2017)。當前,一系列以“廉價、即時、可得”為特征的智能化金融形式,如智能證券、智能投顧、區塊鏈互助保障平臺等金融新業態層出不窮,為數量龐大的消費者提供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在線基礎金融服務。區塊鏈使得互聯網上進行的金融交易可通過嵌入智能合約,自動執行價值交換、權屬轉讓;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發展使得智能投顧成為現實,金融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
(二)金融智能化的主要業態。
1.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跨境支付。區塊鏈技術使高效、快捷的跨境支付系統成為現實。區塊鏈本質上是統一的分布式記賬系統,跨境支付系統只需要通過許多節點、以共識機制來驗證交易并記賬,不需要任何信任中心,交易雙方點對點支付得以實現,交易流程簡便、快捷。全球已有不少初創企業致力于拓展跨境支付。最令人矚目的是Ripple公司,其構建了一個沒有中心節點的分布式支付網絡,全球排名前50的銀行中已有包括渣打銀行、西班牙國際銀行等15家銀行與Ripple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截至2016年末,在Ripple系統的支付交易中,由中國發起的交易額占比最大。
2.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證券發行與交易。證券發行公司運用區塊鏈技術生成的智能合約,在理想狀態下可以實現私人定制化證券發行,上市或擬上市的公司可結合自身的實際需求發行異質化資產憑證。通過區塊鏈實現24小時全天候運作,買賣雙方能夠通過智能合約實現自動配對,并通過分布式數字化登記系統,自動實現清算、結算。目前,全球各大金融機構和交易清算所正積極開展證券發行與交易領域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研究,Overstock已成功銷售首個區塊鏈上的加密債券。
3.基于區塊技術的資產托管。資產托管從業機構可以運用智能合約和共識機制將投資合規校驗整合在區塊鏈上,確保每筆交易都是在滿足合同條款、達成共識的基礎上自動運行。與此同時,區塊鏈具有自動記錄和加密認證的屬性,實現多個參與方之間信息實時共享,免去重復進行信用校驗的過程,可將原有業務環節時間縮短約60%到80%,使得信用交易更加高效,賬戶信息更加安全。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區塊鏈資產托管系統上線成為中國銀行業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銀行核心業務系統的首次成功實踐。
4.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互助保險服務平臺。目前,互助保險在全球保險市場的份額達27%,為將近10億人提供保險保障服務。區塊鏈點對點技術的優勢適合于互助保險平臺的開展。在智能合約運行中,當一人出險時,其他人自動向其賠付款項。同時,區塊鏈的共享透明和歷史可追蹤特點減少了保險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現象出現的概率。國內首家應用區塊鏈技術的互助保險服務平臺“眾托幫”,其首款保險保障計劃——“眾托1號抗癌互助醫療計劃”上線僅1個月,參保人數就迅速擴大到40萬人。
5.大數據風險控制。大數據風險控制是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和模型進行風險評估,對資金需求者進行信用評分,以此預測還款人的履約能力以及違約風險。與傳統風險控制手段相比,大數據風險控制具有信用評價更為精準、數據涵蓋范圍更廣以及更具時效性等優勢。以螞蟻金服推出的信用服務體系芝麻信用為例,芝麻信用通過搜集與分析大量的網絡交易等行為數據,對用戶進行信用評級,信用評級信息可以幫助金融科技公司甚至金融機構對用戶的還款意愿及還款能力做出更為精準的判斷,繼而為客戶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
6.智能投顧。智能投顧是提供智能化資產投資組合管理服務的在線理財顧問,由計算機基于現資組合理論等投資分析方法,排除人為因素自動提供資產投資組合建議。智能投顧根據服務對象的特征和偏好,給出個性化投資交易決策建議,還可以提供交易服務。從2010年開始,一些提供在線資產管理及投資咨詢服務的金融科技公司相繼成立,在線專業投資顧問迅速興起。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逐漸成熟,智能投顧勢必將迎來新的增長勢頭。
二、金融智能化發展的主要動因
(一)效率驅動。Bazot(2013)等學者的研究發現,當前金融體系仍存在低效率的問題。金融中介活動的單位成本并未隨著信息技術進步而呈現顯著下降的趨勢。Philippon(2016)提出,低效率使得金融體系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金融科技驅動金融智能化主要基于以下兩條路徑:一是金融機構利用金融科技整合長尾市場、減少信息不對稱,從而提高資金配置和管理金融風險的效率。金融主要功能是完成資金盈余者和資金需求者之間的融通,有效配置資金。傳統金融機構因信息不對稱、風險控制等諸多因素制約而忽視了基數龐大的個人借款者及中小微企業這類“長尾客戶”,金融機構通過大數據技術,將提高對長尾客戶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金融服務,提升資金供求的配置效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被廣泛應用于高速網絡化的信息處理,大幅降低信息不對稱的程度,提高資本資產定價和管理金融風險的效率。二是金融機構利用金融科技大幅縮短金融業務辦理所需的時間,提高運營效率。以商業銀行為例,按傳統方式去獲取客戶、核準貸款,由于效率較低,銀行不得不放棄借款金額較小的長尾客戶。銀行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快速、大規模地獲取客戶,并可以通過客戶標簽,更加精準地找到目標客戶,提高客戶轉化率。由于使用大數據技術審批貸款,供需雙方無需見面即可實現審貸、放貸,因此,銀行審貸、放貸的效率提高。利用區塊鏈分布式賬本和點對點實時交易的功能,還能夠有效縮短金融交易的時間,提高轉賬筆數和轉賬總金額,提升銀行處理跨境支付結算的效率。
Kensho、Dataminr、Antuit等系統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智能金融分析工具,能夠在極短時間內抓取、整理并分析網絡上所有公開信息、圖像甚至非結構化數據,并以此作出投資、借貸、風險管理決策。依靠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機器對歷史交易記錄進行快速、海量的學習,其決策水平將遠遠高于人類。在高速運算和海量數據的支持下,智能化金融分析工具可以提供差異化金融服務,同時通過機器聯網形成網絡效應,提升金融運行效率。(二)成本驅動。傳統銀行業成本主要由資金成本和運營成本兩部分構成。資金成本由社會平均融資成本和風險溢價構成,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使得銀行能夠精準識別和控制風險,風險溢價降低,資金成本降低。人工智能、人臉識別等技術能夠使得機器替代人工實現全方位感知客戶的需求,為客戶提供交互服務。這就使得傳統金融操作的人工成本變得非常低且邊際成本遞減,推動著銀行運營成本降低。在成本驅動下,銀行業正在向無實體化智能形態轉變。中國銀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6年,銀行業金融機構離柜交易筆數達1777億筆,同比增長63.68%;離柜交易金額達1622.54萬億元,銀行業平均離柜率高達84.31%。同時,國有五大銀行僅在2016年柜員減員率就已超過10%,這意味著銀行的薪酬支出等運營成本大幅降低??傊?,金融科技并未改變金融的資金融通、配置資金的本質?;ヂ摼W等信息技術帶來的是效率提升與成本降低,智能機器將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重復性體力勞動甚至知識型腦力勞動。在“金融科技紅利擴大”與“人口紅利衰減”的背景下,效率和成本兩種力量共同驅動著金融智能化發展。傳統金融業首先與互聯網等信息通訊技術融合,形成了區別于利用銀行進行間接融資、借助資本市場進行直接融資的“互聯網金融”這一新金融模式,但是其仍主要停留在產品層面,如余額寶、互聯網證券等?;ヂ摼W金融與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進一步融合,對信息搜集、信用中介、風險定價、投資決策等金融核心業務帶來更大的沖擊。金融機構運用金融科技,依托技術內部驅動和網絡效應外推,使得交易效率更高、交易成本更低,從而促進了金融加快向智能化方向發展。
三、金融智能化發展中面臨的主要挑戰
(一)監管法律法規等制度建設滯后。目前,我國對金融科技監管法律法規等制度建設還停留在互聯網金融的層面。人民銀行和其他金融管理部門雖然在多個場合提及關于金融科技的監管思路,但是系統性、規范性法律法規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尚未出臺。金融科技領域眾多智能化業態只能參照傳統金融及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法律法規進行管理,整個行業處于監管制度和法律法規空白之中?;ヂ摼W金融監管實踐表明,我國對顛覆性金融創新的監管主要靠事后監管,監管措施主要是針對風險事件的被動響應。與互聯網金融主要在營銷渠道創新不同,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發展正在深入到風險管理、資產定價等金融核心功能與業務領域,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各個方面產生重大而深刻的影響。在金融智能化進程中,若發生突發性金融風險事件,往往會波及眾多金融機構和投資者,造成較大的社會影響,對于造成的損失,事后監管往往于事無補。
(二)金融風險越來越復雜且難以管控。金融智能化發展并未改變金融業原有風險屬性和類型,但是風險特征更加復雜和難以識別。一是金融風險更加復雜。金融智能化利用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推動金融業變革,新產品、新業務、新模式層出不窮。比如,余額寶等“寶寶類產品”將支付、基金、存款等不同領域的業務整合起來,增加了金融風險的復雜程度,使得金融風險交叉感染成為常態。二是風險可控性降低。在區塊鏈、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影響下,金融交易發生即清算,風險傳播將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廣的范圍覆蓋金融市場,金融監管機構進行救市和風險隔離的難度增加。若2013年的“錢荒”事件再度發生,金融市場擠兌風險將被迅速放大,加劇市場中參與主體的恐慌。三是金融風險更加隱蔽。金融智能化發展使得金融活動參與主體可能同時具有多重身份,金融風險更容易隱藏,對金融智能化監管的缺失也使得金融風險難以被識別。此外,金融智能化發展使得金融業務的進入門檻降低,金融機構從事高風險經營活動的動機強化,整個金融系統的風險偏好更加凸顯。
四、促進金融智能化健康發展的若干建議
(一)正確看待金融智能化發展進程。金融智能化既是經濟金融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社會各界要正確看待金融智能化發展進程,在肯定金融智能化所具有積極意義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其蘊藏的潛在風險。人工智能、數字金融等技術模糊了科技公司與金融機構的界限。金融科技公司提供“廉價、即時、可得”的智能服務對傳統金融業帶來較大的沖擊,“替代、脫媒、失業”將使傳統金融業在一段時期內面臨轉型的陣痛。金融智能化帶來不確定性較大的替代風險與社會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沖擊現有金融秩序。面對金融智能化替代所帶來的風險,社會各界應積極應對,以研究金融智能化進程中“替代”風險的類型、風險度量與風險特征,構建應對金融智能化的監管體系,促進智能科技與金融融合共生,形成智能化時代金融發展新秩序。
(二)加強金融智能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及運用。金融科技可能帶來的風險不容忽視,同時金融智能化在推進過程中面臨的障礙也不可低估。但是,不能因為金融智能化對傳統金融領域造成沖擊而對此進行抵制。遺憾的是,我國傳統意義上的“主流”金融機構并未在金融科技驅動的金融智能化第一輪發展中占據主導地位,這與國際上知名大型金融機構及金融科技公司積極合作推進金融智能化發展形成較大的反差。國內金融系統要積極研究金融科技在智能化金融交易中的應用實踐,加強智能化金融交易基礎設施建設,強化金融科技自主創新,積極搶占戰略制高點。在推進智能化金融交易應用落地的過程中,優先選擇容易突破的領域,先易后難,先后核心,先市場化程度高后壟斷性強的領域,推動智能化在金融業全領域落地應用。
(三)在金融智能化推進過程中確保風險可控??煽厥潜WC金融智能化替代過程中金融體系安全與穩定的前提,可控意味著可以更快地識別和防范智能化金融風險。同時,在金融智能化推進過程中,監管當局必須及時發現漏洞并加以修補;反之,若金融智能化發展風險失控,就會擾亂金融市場秩序,甚至威脅到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要做到金融智能化替代進度可控,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確保金融科技技術自主可控。這意味著要有若干掌握核心技術的金融科技公司,目前國內部分金融科技公司正積極布局并已形成示范效應,國家應加大對此類金融科技公司創新和研發的支持力度。二是要著眼金融智能化長期發展。近年來,雖然中國金融科技發展較快,但是主要仍是P2P借貸、第三方支付等典型互聯網金融業態,后續更高層次金融創新比較乏力。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企業應充分認識到金融科技驅動金融智能化發展是大勢所趨,積極布局大數據風控、智能投顧、智能證券保險等智能化程度較高的新業態。
(四)打造“穿透式”智慧監管新體制。金融科技的創新速度和影響力要求監管部門創新監管機制。一是監管部門要強化信息技術在金融體系治理中的應用,建設基于大數據模型的金融風險實時監測處置平臺,實現智能監管、自動預警、快速響應。二是充分考慮金融科技對金融行業發展的影響,以及各部門在技術革新情境下金融行為可能發生的變化,堅持積極引導和依法監管并舉的理念,積極運用監管沙箱、監管科技等新理念、新方式加強監管。對于復雜的新型金融業務要進行“穿透式”監管,透過業務的表象探究其本質,用業務的本質屬性來確定監管要求和監管分工,實現全覆蓋式監管,不留監管空白和套利空間。三是要形成自我規范、自我協調的行業自律機制,促進金融智能化健康發展。最終建立起包含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市場約束三位一體的管理體制,為促進金融智能化有序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2]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課題組.中美金融科技發展的比較與啟示[J].南方金融,2017,(5).
[3]喬海曙,謝姍珊.區塊鏈驅動金融創新的理論與實踐分析[J].新金融,2017,(1).
[4]程華,楊云志.區塊鏈發展趨勢與商業銀行應對策略研究[J].金融監管研究,2016,(6).
[5]巴曙松,侯暢,唐時達.大數據風控的現狀、問題及優化路徑[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6,(2).
[6]云鶴,胡劍鋒,呂品.金融效率與經濟增長[J].經濟學(季刊),2012,(2).
[7]李繼尊.關于互聯網金融的思考[J].管理世界,2015,(7).
[8]謝平,鄒傳偉,劉海二.互聯網金融的基礎理論[J].金融研究,2015,(8).
[9]喬海曙,謝姍珊.區塊鏈金融理論研究的最新進展[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7,(3).
[10]趙鷂.Fintech的特征、興起、功能及風險研究[J].金融監管研究,2016,(9).
[11]朱太輝,陳璐.Fintech的潛在風險與監管應對研究[J].金融監管研究,2016,(7).
關鍵詞 水上交通;智能;監管
中圖分類號U6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1)35-0107-02
近年來蘇州市航道環境不斷得到改善,但由于航運船只眾多,航道擁塞、船舶碰撞和擱淺等事故依然頻發。傳統的巡航管理模式逐漸暴露出弊端,在對航運環境監控、遇險救助指揮、調度時缺乏實時性,難以做到智能化、信息化。建設一個集監控、通信、指揮、調度等功能于一體的水上智能交通管理平臺,是海事信息化建設的目標之一。它將滿足蘇州水上安全監管、調度指揮和綜合服務的智能交通管理要求,為航運管理單位、航運企業以及社會公眾,提供船舶航行、通航調度與事故處理等綜合服務,有效實現了對蘇州水域內航行船舶的安全管理和通航服務。
1 水上交通安全智能監管系統的概述
水上交通安全智能監管系統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無線通信技術、GPS衛星定位技術、GIS地理信息技術等先進成果,將航行船舶等數據有機結合,實現了對全市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統一協調和指揮,實現了跨區域水上交通安全措施整體配合、協調一致。
水上交通安全智能監管系統將利用船載終端設備,通過3G無線通信網絡與監控中心連接,形成一個船岸一體化的系統。同時,監控中心將提供綜合的水上交通管理信息,并將控制信息發送到對應的船載終端,從而形成船岸的實時互動。
該系統所有數據將集中存放在后臺數據庫服務器中。在應用服務器上,將以服務方式提供各種應用服務,系統運行時涉及到的數據主要包括:GPS數據、GIS數據、航行管理數據、信息數據、船舶數據和用戶數據。在應用服務平臺上,針對系統涉及數據的多樣性,提供獨立的數據交換模塊,用以將不同的數據調用至不同的服務。
1.1 采用集中式管理的數據庫
后臺數據將采用集中式管理方式,采用微軟的SQL server2000數據庫平臺,集中管理系統后臺所有數據,數據庫將放在新建設的監控中心數據庫服務器上,同時數據庫服務器采用雙機容錯的方式管理磁盤陣列,數據全部放在磁盤陣列上,實現可擴展系統容量,并增加系統平均無故障時間。
1.2 實現GIS、GPS一體化的水上智能交通控制
智能監控管理系統主要涉及GIS技術、GPS技術等,這些技術對應相應的軟件平臺或硬件產品。GIS技術采用專業強大的GIS軟件平臺顯示,快速處理GPS船載終端發過來的數據。
1.3 實現蘇州航運綜合信息化服務
智能監控管理系統將對蘇州航線上的船舶提供綜合服務,為蘇州轄區內船舶企業提供各種相關信息服務,實現全天候、可視透明的管理,建立交互管理模式。為船舶提供信息查詢、輔助導航、搜尋救助等服務,從而實現系統綜合信息化服務。
2 水上交通安全智能監管系統的應用
1)船舶即時定位:船載終端和系統之間的交互通過3G無線數據傳輸網絡完成,當應用服務器接收到船載終端信號后,將啟動GIS定位功能,調出終端所在位置數據,將終端顯示在對應位置上,然后將數據再通過3G無線數據傳輸網絡傳送至船載終端,從而完成一次數據發送和接收的過程,實現船舶即時定位功能;
2)船舶跟蹤:海事管理部門通過系統監控平臺可實時、動態、連續地監控船只的運行軌跡、速度等通航數據。針對功能特殊的管理船只(如搜救艇),可安裝可視船載GPS終端,將船上及部分湖面的畫面傳回監控中心。此外,當船舶遇險或遭遇到其他特殊的情況時,船主可以手動按下報警開關,船舶將自動處于監控跟蹤的狀態;
3)船舶越界報警:越界報警是輔助航行的重要手段,當系統將一艘船舶設定為指定行駛路線后,該信息將通過監控中心發送到船載終端。航行船舶收到航行路線限制后,須按照指定路線行駛,當船舶超出指定行駛路線后,系統將自動報警;
4)信息查詢:授權用戶通過數據庫查詢有關信息,其中主要包括地理信息數據、移動目標數據,如船舶型號、船主、船舶基本信息、位置信息等;監管網點數據,如港口、海事、航道管理站點的位置分布等。此外,監控中心可向船舶發送內容簡短的實用信息,例如天氣預報,船舶流量,交通管制等信息;實時相關法律法規,提高駕駛員法律意識,有效減少船舶違章行為;
5)綜合服務:系統通過船載終端上配載的語音設備,提供電話服務功能,可隨時與監控中心保持語音聯絡。當遇到突發事件時,只需撥通監控中心的電話或按下船載設備上的服務按鈕,監控中心即可提供航道指引、求援、醫療救助、信息查詢等諸多服務;
6)船舶防撞預警:船舶防撞預警將預先設置防撞區域,一旦有船舶進入該區域,監控中心將警告信息立即發至該船舶,提醒船舶駕駛員注意駕駛。如遇沉船事件的發生,監控中心將自動接收沉船的報警信息,包括具體的位置(含經緯度)和船舶基本資料,即時查詢出距離出事點最近的搜救艇位置,下發搜救指令。并同步協調搜救工作,監控中心的工作人員可通過系統平臺,指引搜救艇前往失事船只,完成救援、交通管制工作。
3 水上交通安全智能監管系統的拓展和完善
3.1 進一步提高監管系統的智能化水平
目前已建的智能監管系統是諸多現場監管信息的集中再現,面對眾多的信息,值班人員精力有限,無法做到每時每刻都在監視屏幕,僅憑值班人員目視觀察,很難真正地做到實時、高效監控。為此我們應完善系統功能,實現監管系統的高度智能化,做到將監控信息交由系統處理,使其能夠及時、準確地發現一些常規的異?,F象,減輕值班人員的負擔,使其能夠集中精力有重點地進行監控。
3.2 船舶違章快速查詢系統平臺的建立
目前從監控信息中若發現某船舶存在違章行為,為進一步了解船舶、船員、簽證情況及其他信息,需在相關系統中手動查詢信息,由于這些系統不是針對違章目的設計,操作較為繁瑣,同時有用的數據也需要手工匯總及整理。為此我們應建立一個快速查詢的平臺,將相關系統的數據庫和此平臺對接,只需輸入船舶名稱即可快速查詢到想要查找的數據,提高數據搜索的有效性和便捷性。
參考文獻
[1]劉富強.數字視頻監控系統開發及應用[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2]劉大杰,施一民,過靜君.GPS原理與數據處理[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7.
關鍵詞:現代治理體系 海事系統 水上安全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治理是一個全新的政治理念,不同于行政和管理,最基本的要求是掌舵而不劃槳。國家治理能力,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使之相互協調、共同發展的能力。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背景下,如何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走好海事的發展變革之路,是海事工作者應當研究和關注的重點。下面以“海事監管現代化鎮江示范區”建設為例,分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海事改革發展的指導價值,嘗試探索如何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精神的指引下,扎實開展海事監管現代化鎮江示范區建設。
融入改革大局,優化“海事監管現代化鎮江示范區建設”定位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豐富了國家現代化的內涵,是對改革目標的拓展和延伸。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內容,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勢必要求在國家的行政制度、決策制度、司法制度、預算制度、監督制度等重要領域進行突破性的改革。海事系統在執行國家法律、行使執法權力以及實施監督檢查等方面都與國家治理體系密切相關,海事系統的執法行為是“國家水上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
海事監管現代化鎮江示范區建設是鎮江蘇南現代化示范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鎮江海事落實海事“三化”建設要求的重要實踐載體。在國家治理改革發展的大形勢之下,鎮江海事局應抓住機遇,融入改革大局,進一步優化“海事監管現代化鎮江示范區”定位。一是加強頂層設計。要立足海事系統改革發展和地方現代化建設的“兩個大局”,按照“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安全監管能力和科技運用能力”總體目標,統籌規劃海事監管現代化鎮江示范區建設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和各個要素,擴展目標空間和任務區域,推進各種資源的有效集中,推進各項目標的高效實現。二是夯實履職基礎。治理能力的提升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海事管理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組成單元之一,全面高效履行海事監管和公共服務職責,也是提升國家治理能力中不可或缺的環節。為此,我們必須引導海事干部職工充分認識到肩負的責任,增強提升履職能力的自覺性,持續提升搶抓機遇、承受壓力、推動發展的綜合能力。三是抓好統籌協調。海事部門作為中央垂直管理的經濟類執法部門,既要全面履行法律賦予各項工作職責,全力確保轄區水上安全穩定;也要立足自身實際和海事工作規律,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找準海事工作與地方發展的最佳結合點,從而推動海事事業改革發展。要圍繞海事工作的使命和地方發展的大局,努力實現爭創“服務發展先鋒區、科學監管樣板區、智能管理先行區”與海事改革發展大勢、地方經濟建設大局的統籌協調和有效對接。
加快職能轉變,扎實推進“服務發展先鋒區”建設
加快政府部門職能轉變,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任務。有效的政府治理,必須合理定位政府職能,要明確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權力的邊界范圍。在此基礎上,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等方面轉變。
海事監管現代化鎮江示范區建設第一個目標就是以“轉變職能、優化服務”為基礎的“服務發展先鋒區”建設。鎮江海事局將圍繞鎮江市蘇南現代化示范區建設目標,助推臨港物流產業發展,給力長三角區域物流中心建設,推動轄區碼頭對外開放和升等改造,支持新興港區開發和臨港重大項目、涉水重點工程建設,推動船舶海工產業集聚升級,鼓勵并支持航運配套產業發展,促進傳統港口企業向現代物流綜合服務業轉型,服務鎮江水運經濟發展繁榮。一是簡政放權、優化機制。“法無授權不可為”,在新一輪政府改革背景下,簡政放權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理念支撐和制度取向。海事工作服務航運、服務船員,擁有為數不少的行政審批權力。如何履行好這些權力,事關行政效率和安全效率的提升。推進海事監管現代化示范區建設,我們要進一步優化業務運行機制,提高行政審批項目辦事效率,按要求及時下放行政審批項目審批權,壓縮行政審批時限,優化政務辦理環境。二是發揮作用、促進交流。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減少中央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是新一屆政府推進行政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發揮海事服務作用,服務水運經濟發展,不是沒有邊界的無限服務,更不是要海事部門介入企業的經營管理。而是要以“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為認識基點,最大限度減少對微觀事務的管理,為企業和地方發展提供政策解讀、法律咨詢和技術指導等公共服務。三是突出重點、提高效能。,簡政放權,簡的是辦事流程,放的是手中權力,要的是辦事效率,留的是肩上責任。只有把“管得多”轉變為“管得好”,把“管得大”轉變為“管得巧”,該放的決不伸手,該管的要責無旁貸,才能達到簡政放權的真正目標。我們海事部門必須在減少行政審批事項的同時,強化對涉水工程、通航管理、船員管理等重點事項的事中和事后監管,強化安全主體責任的落實,積極完善簡政放權后的管理制度,強化現場管理。
堅持依法行政,扎實推進“科學監管樣板區”建設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意味著從一元單向治理向多元交互共治的結構性轉變,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具有可預期性、可操作性、可救濟性等優勢,強調限制公權力和合理配置私權利,給予每個個體平等的保護。依法行政,以法治的思維和法治方式進行治理,方能在轉型時期凝聚改革共識,使不同利益主體,依法追求和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黨的十報告明確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科學監管樣板區”建設,就是要以“依法行政”為基礎,加強監管能力建設,提升科學管控效果。堅持以法治精神和法治思維推進海事管理,切實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履職,就是海事系統融入“法治中國”建設的最好方式,也是提高海事管理水平的最基本途徑。因此,從“法治”角度抓好“科學監管樣板區”建設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一要更加注重精細化管理。要按照精確、細致、深入的要求,進一步明確部門崗位職責和分工,優化業務工作流程,建全和完善內部規章制度和操作程序,加強協調配合,避免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抓住工作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抓緊、抓實、抓細,持續強化重點水域、重點時段、重點船舶的動態監管,不斷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能。二要更加注重綜合治理?!鞍踩谝?,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一直是水上安全監管工作堅持的工作方針。在新的形勢下要充分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對安全隱患實施聯合執法、綜合整治;要積極依靠地方政府開展綜合治理,努力將非法采砂、礙航捕撈等影響海事監管的重大隱患整治工作,由單一部門執法工作上升為地方政府層面的統一行動。三要更加注重經驗總結。要綜合考慮人、船、環境等因素變化對水上交通安全的影響,合理制定水上交通安全監管評價體系。要固化安全形勢分析會等行之有效工作制度,制定并落實針對性事故預防預控舉措。要定期分析形勢,把握規律性,建立和完善長效機制,實現安全監管從事后到事先、被動到主動、經驗到科學的轉變。
加強創新管理,扎實推進“智能管理先行區”建設
加強創新管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它有利于政府部門做出前瞻性決策和預見性應對,有利于政府部門增強自身科技含金量和智能化水平,有利于提升群眾對政府部門的評價反饋和集體監督,對于提升政府形象、提高行政效率、提高群眾滿意度都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智能電網;電力通信技術
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各種通信技術應運而生,計算機通信應用技術是目前較為先進的科學技術,其出現與發展給各行各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潛力,其中也包括電力事業,計算機通信技術在電力行業中也得到了十分廣泛的應用,使得智能電網的工作得到了進一步推進,有利于提升電網智能化水平。因此,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必須要對智能電網中的電力通信技術進行準確的掌握,并且將通信技術的建設與電網的建設緊密相連,共同促進智能電網的建設。
1智能電網中的電力通信技術
1.1電力載波通信技術
電力載波通信是電力系統中比較常用的通信方式,是充分利用已有的電力傳輸線,當作信號的傳輸信道,是一種進行語音、數據高速傳輸的電力通信技術。電力載波通訊的優點有很多,這種通信方式在不重新構建通信網絡,利用現有傳輸線路的情況下就可以完成信息傳輸工作,而且不僅發展歷程較為久遠相對來說比較成熟,也具備應用范圍廣、經濟安全、可靠性高的特點[1]。在智能電網建設中,就是利用了該技術的高效性與便捷性來進行電網運動的維護工作與監控工作,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電力載波通信技術能夠代替傳統通信技術,更加適應智能電網建設需求,給用戶更加便捷的體驗。
1.2無線網絡技術
無線網絡技術也是一種新型的電力通信技術,在電力通信領域能用到的無線通信技術一般有兩個,一個是微波通信,另一個是移動通信。無線網絡技術不僅具備覆蓋面廣的特點,還具備成本低廉的優勢,而且建設工程周期非常短,和有線通信相比,適應新極強。因此,在智能電網的建設中,充分運用無線網絡技術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推動電力事業的發展,使智能電網服務信息的范圍進一步擴大。
1.3光纖通信技術
光纖通信技術是一種有線通信方式,是通過將信號加載到光的上面,然后利用光纖進行信號傳輸。光纖通信技術目前在我國各個行業各個領域都得到了廣泛應用,因為其不僅容許頻帶寬、傳輸容量非常大,而且還具備損耗較少、中繼距離較長的特點,同時其具有很好的保密性能,光纖的質量是非常輕的,體積也很小,對于鋪設環境也沒有特別高的要求,因此,在電力系統通信網中,也已經開始廣泛應用光纖通信技術,例如光纖復合架空地線等。
2電力通信技術在智能電網中的應用
2.1發電中的應用
電力通信技術在智能電網發電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庫容的調度,一個方面是市場電力的交易。另外,在新能源的開發上、使用上,電力通信技術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制定電力信息的相關數據接口之后,其就可以對供電電壓進行自動調節,就可以實現發電系統的智能化,啟動、關閉新能源發電,而且還能實現對新能源發電中的有效控制,這樣就可以確保發電系統的智能化運作。
2.2輸電中的應用
電力通信技術在智能電網發電過程中應用較為廣泛,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進行數據的傳輸,二是實現對電能的調度與控制,三是確保繼電保護裝置可以安全、穩定的運行。除此之外,在輸電時適當應用電力通信技術,還可以掌握到輸電過程中線路的具體運行情況,這樣就能夠實現對輸電的整體掌控,確保輸電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同時,不同的監管部門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監測信息,有利于電網企業的高效管理。
2.3變電中的應用
電力通信技術在智能電網變電過程中的作用也十分明顯,主要表現在變電站上。在智能電網發展的過程中,變電站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需要變電站來提供安全、準確的數據信息,來保障智能電網的運行安全,通過電力通信技術,就可以實現變電站運行過程的自動化與可視化。目前,我國正致力于進行智能低壓電網建設,隨著該建設工作的進一步推行,應用電力通信技術就變得更加重要,可以提供較多準確的數據來確保智能電網的安全運行,因此,目前在變電中應用電力通信技術已經十分廣泛。
2.4配電中的應用
在供電系統中,配電系統是十分重要的構成部分,電力配網的特點是靈活性和高效性,在配電過程中充分應用電力通信技術,能夠增加配網的可靠性。當電網發生故障時,應用電力通信技術可以將故障快速的檢測出來,并且可以進行及時的處理,這樣不僅能夠提升供電質量,還可以和電源與儲能元件接入的要求相符合。另外,目前的配電系統中,還充分應用了傳感技術、計算機技術等,這也帶動了配電網的優化水平、數據信息的兼容能力。
2.5用電中的應用
在供電系統中,用電系統是非常重要的,屬于終端組成部分。在用電終端,大部分電力用戶都存在著復雜、多樣的情況,因此,必須要實現對相關數據信息的高效統計、高效處理,這就需要用電終端的信息管理要達到更高的水平。在用電過程中,有效應用電力通信技術可以高效、準確的實現對大量用電信息的采集工作,能夠讓用戶終端同供電系統之間,實現雙向交流,可以有效提升供電管理的整體管理水平,提升電力服務的質量水平。
3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智能電網中電力通信技術的應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智能電網中的電力通信技術主要有電力載波通信技術、無線網絡技術以及光纖通信技術,這些電力通信技術在智能電網的發電、輸電、變電、配電以及用電環節,都得到了充分的應用。智能電網建設的步伐正在一步一步推進,而電力通信技術的發展又為智能電網的建設帶來了很大的發展機遇,因此,在今后的智能電網建設中,要充分應用電力通信技術,,提升我國電網的智能化水平,推動電力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隋博,李琳.無線通信技術在智能電網中的應用分析[J].價值工程,2014,33(25):242-244.
[2]楊華勛,梁靜.電力系統通信電源應用分析[J].科學導報,2015(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