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0 16:17: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學德育的基本途徑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培養目標:
培養學生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和文明行為習慣;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潑開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幫助別人,為集體服務和辨別是非的能力,為使他們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礎。
二、基本內容和要求:
班級德育工作主要是向學生進行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內容的社會公德教育和有關的社會常識教育,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教育學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國。
基本內容有:熱愛祖國的教育;熱愛中國*的教育;熱愛人民的教育;熱愛集體的教育;熱愛勞動,艱苦奮斗的教育;努力學習,熱愛科學的教育;文明禮貌,遵守紀律的教育;民主與法制觀念的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三、實施途徑:
班級實施德育必須充分發揮校內、校外各教育途徑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務。主要途徑如下:各科教育;校級、班級教育和各種教育活動;共青團教育活動;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活動。
四、教育原則:
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熱愛學生,了解學生;加強針對性;堅持正面教育;提高道德認識和行為訓練相結合;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言傳身教,為人師表;保持教育的連續性和一致性。
五、具體措施:
1、進行以《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內容的規范教育,逐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以落實學生個人量化積分為主線,以德育系列化活動和“班級十最”等評比表彰機制為動力,扎扎實實地搞好德育工作。
3、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組織開展讀書演講比賽、歌詠比賽、知識比賽等,陶冶學生情操,激勵廣大學生奮發向上。
關鍵詞:中學德育教育;國外模式;中國;啟示
目前中國經濟社會正處在深刻轉型的關鍵期,經濟社會大環境中諸多不利因素對中學德育教育產生一些消極影響,也增加了對中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難度,迫使學校、家長和社會公眾對中國目前中學德育教育工作的理念和模式進行反思。本文通過對國外中學德育教育模式的分析,從中得以啟發,使得我們的中學老師和相關德育人士與時俱進,不斷在變革中探索與中國國情相適合的中學德育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
1中學德育教育
德育(moraleducation)也稱道德教育,“德”主要內涵是思想道德品德,而“育”則是指培養教育。一般認為“德育”這一詞在18世紀70、80年代早已經形成了。直到英國學者斯賓塞在《教育論》(1860年)一書中,明確把教育劃分為“智育”(intellectualeducation)、“德育”(moraleducation)和“體育”(physicaleducation),“德育”才逐漸成為教育領域的一個基本概念和名稱。從狹義來理解“德育”指的就是道德品德教育。而從廣義而言,德育的內涵和外延就比較豐富,它是一個整體的互動過程,主要指的是教育工作者(主要是教師)按照特定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的要求以及被教育人員的需求,依據人生發展不同年齡段的思想道德和品質形成的特性和規律,運用不同的多元化的手段和方式,在理論和實踐中對被教育的人實施的道德品質、政治立場以及心理健康等相關素質的培養和塑造。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響,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身體力行,以形成他們的品德和自我修養能力的教育活動。簡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師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活動。通過對德育教育概念和內涵的分析和理解,我們得知德育教育是有一套相應的運行機制,具有一些特定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的,而這些相關因素的相互作用影響最終會形成一定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模式。有鑒于此,所謂的德育教育模式就是指運用具體的方法和手段進行道德教育、塑造、培養,進而形成具有一定理念、主體、方式的教育關系體系。中學德育教育模式的形成與一個國家的國情和各地區的實際情況以及本國制訂的德育教育任務目標和中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習慣有關,只有充分考慮這些因素才能建立和形成科學合適的德育教育模式,進而確保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和可接受性,使德育獲得應有的效果。
2國外德育教育模式
一是理論教育模式。這種德育教育形式的核心理念和規則來自于現有社會中已經形成和存在的價值理念,是從這些價值理念中抽象歸納出的更具一般意義的社會道德規范,并將其細化為具體的相對穩定的思想、政治、品德以及心理健康等規則。進而將這些細化了的道德規范構建成一個系統的德育教育體系,并由老師、家長及其他教育人士向青少年進行引導和灌輸,使他們理解、認同并最終接受這些道德規范和規則,最后內化為自身的一種習性和人生價值觀。理論教育模式主要通過講解、教授、強化、訓練、榜樣典型、表揚獎勵、處罰懲戒等來實現德育教育的理念和目標。19世紀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現論教育模式的開創者約翰•弗里德里希•赫爾巴特強調:“偉大品格的養成,需要通過科學、嚴密的管理和教學模式。管理是為教學服務,而教學是德育的最主要途徑?!焙諣柊吞卦趯W生的德育教育上偏重宏觀理念上的教導,但是其方式手段也并不固化死板,他認為德育教育是一個老師和學生交流溝通的互動過程,老師應該比較好地掌握學生心理活動和行為,進而對學生進行有目的的引導、培養和約束,使其能夠遵守相應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并逐步內化為自身的一種習性和價值觀念。從理論教育模式的理念、內涵、方式、方法的分析,可得出其主要有以下特性:首先是德育教育主要是以教師作為施教的主體,在德育過程中老師或教育人士主要采用主動的講解、教授、訓練、培養等來實現既定的德育目標和任務,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第二個特點就是德育教育的實施手段和方式主要還是傳統的填鴨灌輸、強化、樹立榜樣典型,獎勵或懲罰(訓誡、懲戒)都是為了實現德育教育目標的輔方式和手段。二是自我教育模式。自我教育的德育模式主要由美國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提出的,并由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進一步完善和發展。這種德育教育模式倡導摒棄理論教育模式中教育者為主體、學生為客體被動接受的填鴨灌輸的傳統教育方式和手段,非常強調學生在德育教育中的自我學習和調節能力,主張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為學生共同創造一個良好的德育學習和培養的氛圍和環境,讓其在良好的環境氛圍和基本道德規范中自我學習、調節和發展,并且在自我學習的過程中運用各種手段方式使學生參與多樣化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活動和實踐,進而使學生逐步實現道德的自我塑造。杜威明確反對傳統的填鴨灌輸式的講授、強化、懲罰訓誡的教學手法,反對將學生作為德育教育的一個“產品”進行統一化的培育。他非常提倡學生在基本道德規范內的自我學習和發展,非常推崇美國式的獨立、個性、自由的教育理念和精神。他提出了自我教育模式的三個核心主張: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就是成長以及教育就是經驗的改造。自我教育德育模式強調學生自我學習的環境和條件,主張學生自己調節發展,進而形成內化的道德習性和價值。其主要的實施方法和手段有:情景模擬、對話交流、參與互動、自我學習、角色扮演、現場實地體驗等。自我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以學生的自我學習自主發展作為道德培養的主導;二是自我學習和發展是在符合基本的社會道德規范和原則的范圍和基礎上進行的;三是非常注重道德教育的氛圍和環境,尤其是學校和家庭的環境,重視環境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的作用;四是非常強調注重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德育教育的影響。三是新道德教育模式。此種教育模式主要是由美國的教育家弗里肯納、英國教育家威爾遜等著名學者在分析批判了理論教育模式和自我教育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梢哉f新道德教育模式是理論教育模式和自我教育模式的有效結合,它既強調通過講授、強化、訓練、榜樣典型、獎懲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和約束,又非常注重學生自主性的自我學習、自主發展,關注學生的獨立、個性和自由;不僅重視傳統理論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而且也強調實踐活動對德育的影響。英國著名教育家、新道德教育模式的支持者威爾遜指出:“如果追求奴隸制度,需要的是規則和鞭子;如果追求民主社會,那么需要的是復雜的機制和交往的環境,道德教育也是同樣的道理。”此種道德培育模式不是靠強制灌輸,更不是處罰與懲戒,而是在基本社會價值理念基礎上的自我發展學習的健康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同時,這些實踐活動應該是有一定目標來進行引導和培養的,而不能是隨意而為的。因此新道德教育模式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模式,它的實施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在給學生創造良好環境的同時,不斷創新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
3對中國中學德育教育的啟示
通過以上國外三種不同的德育教育模式的分析對比,我國的德育教育模式的變革和發展,需要在借鑒國外德育教育模式關于個性、民主、自由的理念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與中國傳統德育教育中的社會理想、責任、義務等方面緊密結合,形成更具中國特色的、更具針對性的和更具操作性的中學生德育教育模式。首先,在繼承和強調傳統德育教育模式的積極功能的同時,還需要逐步借鑒國外的理論教育、自我教育以及新道德教育模式的優點,以教育理念方式創新為突破點,不斷改進和完善德育教育方法,并以中學生的人格教育和人性化教育為抓手;從多元化的渠道和途徑共同建立獨立、個性、自由與自律相結合的綜合式的德育教育模式,注重教育中的人際之間的互動交流;還要依據實際情況構建和完善具有社會整體性的德育理念、價值、知識和規則體系,充分發揮家庭、社區在德育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同時,進一步探索學生道德約束與引導的校內外整合機制,不斷完善和發展適合中學生的個性化自我學習發展的德育教育內容和方式,并在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環境的同時構建一套系統的道德價值評判標準體系。其次,按照中國的基本國情和各地的現實條件和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進行一些針對性的德育教育方面的課程安排和調整,補充一些具有實際操作性的德育內容的課程??梢越梃b美國在各中小學開始增設公民課程和道德課程的做法,逐步在有條件地區的中小學增設相關公民課程和道德課程。借鑒法國對中學生自由人的德育教育理念,以及吸取英國對中學生理性精神和自治精神的道德培育理念,注重對中學生自我責任、社會責任、愛國主義、守法自律等公民精神的培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中學生德育教育的始終,進而將我國的中學生培養成真正的具有社會道德屬性的公民和勞動者。最后,在借鑒國外德育教育的具體運作方式和經驗的基礎上,加大對中學德育教育方面的資金投入。沒有充足的投資資金,德育教育的創新和發展只能是鏡花水月、空中樓閣。加大對德育教育的人才、技術、設施等方面的資金投入,尤其是在西部邊遠地區的財政支持力度,使德育教育和創新發展在智力保證的同時有充足的資金后盾。此外,在加大政府財政投入的同時,還應不斷拓寬社會資金投資德育的渠道和方式,構建多元化的德育資金投資機制。
作者:卿艷珺 單位:興安師范學校
參考文獻
[1]田梅溪.初級中學德育教育培養體系建立[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1.
[2]鄭永延.現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論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陳桂生.中國德育問題[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4]趙旭琴,苗翠環.我國社會轉型期中學德育的有效途徑[J].科教文匯,2009(4).
[5]曹承慧.美國的道德研究與中學德育教育[J].思想政治課教學,1989(9).
[6]羅騁.試析英國學校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徑[J].湖北社會科學,2005(7).
一、以生為本,精心設計“志行卡”
“志行卡”從樣式來說,有綠色卡、紅色卡、藍色卡三種。
學生以具體良好的行為,為創造文明校園環境做出自己的努力,將獲得綠色志行卡。比如,見到老師主動熱情問好,主動撿起地上垃圾,不隨地吐痰或大聲喧嘩……學生在遵守基本中學生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能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并起到榜樣示范作用,給予紅色志行卡獎勵。比如,犯錯誤后能夠主動承認錯誤,挺身保護被欺凌同學,在運動會等活動中為班級榮譽爭光添彩……學生具有高尚理想情操和良好道德修養,其行為能夠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獲得藍色志行卡。如上交撿拾的貴重物品,節假日到養老院看望和幫助孤寡老人,為患重大疾病同學籌集治療款項……藍色志行卡,由校長親自頒發,是學校最高榮譽象征。
“志行卡”的設計,基于兩個核心思想:一是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核心理念,通過評價喚醒青少年的主體意識,引導其發現自我、認識自我、肯定自我;二是體現校訓“允誠篤行”的核心思想,從評價入手,將行為評價和德性評價融為一體,培養行為美、道德高的好少年。獎章通過自主兌換,轉化為學生自我成長的動力,使得校園生活呈現出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和多樣性的和諧之美。
二、完善功能,凸顯激勵效應
“志行卡”評價體系實施包括集卡和兌卡兩個環節?!爸拘锌ā钡墨@得渠道來自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集卡過程重在平時?!爸拘锌ā钡莫剟罘秶旧虾w了學生在校所有行為活動,體現了人人做德育、時時做德育、事事有德育的全員育人理念。
學校借助“集卡手冊”,記錄學生獲卡過程,呈現評價軌跡。學生人手一冊“集卡手冊”。通過手冊,學生了解卡片的種類、獲得卡片途徑、兌換卡片的方法,就可以開展相應的集卡活動,并由發卡人在手冊中留下記錄。
兌卡則主要通過兩個途徑:一個途徑是以卡片數目的多少來兌換不同等級的物質獎勵?!凹ㄊ謨浴边@樣規定:
5張綠色志行片=1份韓國精美橡皮泥;
3張紅色志行卡=美國籃球明星科比海報;
1張藍色志行卡=1份精美的畢業紀念大禮包;
……
另一途徑是根據卡片數目的多少來兌換學生在學校里的特權?!凹ㄊ謨浴边@樣規定:
10張綠色志行片=1張遲到免罰卡;
2張紅色志行卡=1張品嘗烘焙社團美食卡;
1張藍色志行卡=1張校長共進午餐卡;
……
學校根據學生兌換記錄,在每學期表彰大會上對獲卡數量最多的W生進行單項表彰,并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里添加本學期所兌換“志行卡”的數量統計,單項進行量化考核,確定不同等級,給予一定的物質或精神獎勵。
三、知行合一,促進學生道德發展
“志行卡”評價體系在實施過程中,它的獨特價值不斷顯現。
1.促進了學生的道德認知,增強了學生的道德情感
“志行卡”評價體系把德育與學生的學校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以具體可見的道德行為標準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而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引導學生形成堅定的道德信念。
2.著眼于道德實踐,拓展了學校德育的途徑
當前學校德育多采用學科課程或班主任的說教形式,用考試的手段來檢測和評價學生的道德水平。雖然表面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它的缺陷在于沒有從道德實踐這一根本點上教育學生,而“志行卡”評價體系恰恰側重的是學生的道德實踐,促進了學生的道德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3.讓學生的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由分離走向了統一
現代城市的中學生,隨著年齡增長、自我意識發展,受教育環境的負面影響,其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斷裂,知行分離?!爸拘锌ā痹u價體系,統一了道德要求和道德評價,把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緊密地結合起來,促進了中學生的成長成才。
關鍵詞 :新農村;德育;探究;自我教育;負責任;有教養;自主自強
一、德育分析
學校的歷史,不難發現,農村學校的德育工作缺陷非常明顯:
(一)、目標不明確或著較單一
(二)、內容零敲碎打,不成章法
(三)、管理松散,缺乏向心力
(四)、德育評價缺乏多元化
(五)、鄉村特色濃厚,缺乏時代信息,與農村城市化不符合
(六)、新一輪“讀書無用論”有所抬頭,家庭、社會德育氛圍不濃.
二、德育探究實踐
針對學校的現狀,探索一條符合學校實際、學生現狀、有利于學校發展、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有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人才的培養的途徑,是我們在兩年中苦苦思索的研究課題,經過多方論證,幾多修訂,逐步形成了“圍繞一個目標,把握兩個原則,堅持三項指標,突出四個重點”的德育工作方法。
2.1 圍繞一個目標。
新課程改革中指出:“一切為了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發展”。
我們以新課程改革為引領,緊緊圍繞學校提出的“自我教育”這一目標,以習慣養成教育為基本內容,以學生實踐體驗為基本途徑,開展生動、真實的教育活動,從而達到學生管理自主化,集體建設人文化,教育活動系列化,評價方式多元化。
2.2 把握兩項原則.
2.2.1 把握德育系統化原則。
因我校是一所新建的城鄉一體化學校。學生都是來自于周圍十幾個村子的農家孩子。相對來說,學生的文明素質還需要很大的提高。針對這一特殊情況,作為學校德育這一塊,更需堅持德育系統化原則,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法與途徑,提高學生的文明教養,以達到“學生會做人”管理目標。
2.2.2 把握德育規范化原則。
系統的德育教育,需要有一套與之相匹配的促進學生健康的成長管理,這就需要在管理上規范化,在方法上規范化。
學校根據教育法規和學校的現狀,以及周邊環境,制定了相應的德育管理措施和實施方案,從而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使教師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我們一改已往的單一的教育方法,從多方位著手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2.3 堅持三項指標。
做“負責任、有教養、自主自強”的外中學生是我們在德育探究中堅持的三項指標。
2.3.1 做一個負責任的人。
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對學校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
2.3.2 做一個講文明、有教養的人。
中國有句俗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有孟母三遷”,這都說明了環境育人的重要性。我們學校注重了校園育人環境建設。
每一棵花草樹木、每一塊墻壁、每一扇門窗都會說話,都賦予了教育內涵。使每一個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成為一個講文明、有教養的人。
2.3.3 做一個自主自強的人。
發掘學生的潛意識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學生自我管理,激發學生自我追求,不斷學習,對自己的思想表現不斷自我認識,自我監督,自我克制和自我糾正,以提高自身素質,形成良好的習慣。
2.4 突出四個重點。
2.4.1 突出重學家庭的評比。
我們學校地處城鄉結合部,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下,一些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下,加上家長自身素質偏低。大部分家長認為讀書無用。所以對孩子期望值不高,導致家庭和學校教育脫軌。為了更好地配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殷都區城鄉教育一體化的需要。學校根據現狀,研究決定在轄區范圍內開展“重學家庭”的評比活動。引起家庭、社會對少年兒童的共同關注,達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共建網絡。
2.4.2 突出自主管理。
學校以班級為基礎,學校的絕大多數的教育活動,都是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的,而班級的各項活動有必須通過班級管理來實行。班級管理包括教師對班級實施的管理和學生集體的自我管理。為了實現班級的自主管理,要將班級管理的自真正還給教師和學生。班級有了自,才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自主管理。在班級自主管理中,實行“人人有崗位”,首先明確崗位的職責,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和情況,自行嘗試各個崗位。最后,結合教師和同學的觀察結果,以及自我感覺,競爭上崗。達到自我選崗、自我管理的效果。實踐證明,學生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學生在角色的轉換中,學會自主管理,增強自我調整能力。
關鍵詞:高中地理 教學 德育教育 滲透
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曾有這樣一段關于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要求:“第一,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第二,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關注我國環境與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第三,了解全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理解國際合作的價值,形成正確的全球意識;第四,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德育工作并非附加的教學任務,而是一種使命。在新課程改革深入的同時,我們高中地理教學不僅要注重學生地理知識和技能的培養,還應重視在地理教學中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和發展。如何把德育滲透于高中地理教學之中并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呢?筆者對此有以下幾個建議:
一、以身作則,嚴格律己
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本身就應該是德育的具象化,教師只有具備了高尚的道德人格水準,才會在教學中自覺把教書與育人結合起來。同時,青少年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往往缺乏分析能力,不識善惡美丑,易感情用事,但模仿性和可塑性極強,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和教育。教師與學生朝夕相處,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他們心靈上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而教師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所表現出的關愛、公正、博大等品德,都是能感染學生、受到學生模仿的,通過交流模仿來進行德育工作,這也不失為滲透德育教育的一個好途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恰好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
因此,一名合格的高中地理教師,不但需要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能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和表率,用自己的行為舉止去影響、教育學生。
二、結合教材和實際情況,在講解中滲透德育
在高中地理的課堂教學中,其主要內容是地理知識的傳授,一般來說進行德育教育時要注意不要沖淡知識傳播的主題內容,只能是在知識講解的同時,有意識地點出德育教育的素材,應該把德育教育貫穿于每章、每一節、每一堂課之中,不是幾次課就完成的。而地理的不同部分又突出了不同的德育教育內容,其中《中國地理》突出了國情教育;而《世界地理》除了能進行國際主義教育的同時,又存著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高中地理》中的人與環境關系及其客觀發展的自然規律,又重點反映出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題材。
例如,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進行國情教育:我國的各種資源,如礦產資源、水資源及主要能源等總量均居世界前列,而人均占有量卻居世界后幾位,所以不要盲目樂觀,再不能用地大物博來形容我國的資源,所以在教學中應結合我國目前資源和能源利用現狀,向學生宣傳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的思想;另外,在教學中也不應回避我國工農業生產中存在的不足,如介紹完我國工農業生產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還應向學生講述我國的糧食產量雖居世界第一位,工業發展迅速,工農業產值居世界第一位,但我國糧食仍需進口,主要工業產品市場仍被國外產品壟斷,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可使學生正確認識我國的國情,并樹立起為祖國的富強騰飛而發奮讀書的決心。
又如,在高中地理課堂中進行愛國教育: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糧、棉、油菜籽、以及豬、牛、羊肉產量都居世界第一位,解決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吃飯問題。農業機械化、水利化的水平不斷提高,農業正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我國工業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從無到有。從落后到先進,在短短幾十年內,躍居世界前列,成為世界強國,并恢復了對香港行使,從而結束了一百五十年屈辱的歷史,通過這些內容的講解而使學生感到作為一名中國人的驕傲與自豪。
三、創設情境,感染教育
例如,在人文地理講述中,講述由于人口激增、城市規模的無限制擴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長等給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比如環境污染、交通擁擠、住房困難、失業人口增多、社會秩序混亂等等。在這堂課程教學中,我們可以在課前搜集了有關環境污染的視頻和圖片資料播放給學生看,學生在觀看這些視頻和圖片的時候不斷發出感慨,甚至還有憤怒的譴責聲,頓時激起了學生感情上的共鳴,認識到環境污染的嚴重性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四、在社會實踐和案例中進行德育教育
比如結合地理課內容組織學生參觀造紙廠,到車間了解整個制作過程,使學生了解到我們在這些方面的成就和不足。社會實踐活動的進行,能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啟迪智慧之光,擴展思維才干。其次,把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掌握的基本規律,同生產、生活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養的需要,也是地理學科滲透德育的重要內容。如展示現實中的街道布局圖來講解城市交通運輸中城市道路網、列舉某制藥廠的地理位置來講授工業慣性等等,通過身邊例子的列舉和分析,既有利于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
總之,高中地理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途徑和方法還有很多,有待于我們思考、研究并應用,筆者相信,只要我們在這個過程中與學生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做好德育的滲透工作。
參考文獻:
[1]李金,論地理教學的德育功能,《中學地理教學參考》,1997(10)
[2]羅茹,地理課在師范生國情教育中負有特殊使命[J],中國科技信息,2009(05)
關鍵詞:德育教育;教育策略;中學教育
引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社會道德風氣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一種逐步適合時展需要的道德體系正在醞釀之中。時代的發展以及社會道德體系的變化也為中學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
1 營造良好的中學德育教育氛圍
學生個體情感的培養,心理素質的鍛煉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乃至知識才能的增長,總是受到健康、積極的校園文化氛圍的熏陶,家庭小環境,乃至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學校要特別重視優化育人環境,營造育人氛圍。要樹立鮮明的學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蘊的濃厚的校園文化氣氛,從辦學觀念、學校歷史、師生規范、校園標識等方面綜合考慮,制定校訓、校風、校歌、校規,形成有鮮明特色、統一和諧的校園形象。加大對德育教育軟硬件設施的投入,加大德育教育宣傳的途徑。設置德育教育專欄,名人名言等,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加大投入綠化校園,校內綠草茵茵、樹木蔥蘢,環境優美的校園環境。我國的教育目的明確提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德育教育的首要地作位是不容置疑的,我們一定要樹立德育教育首位的戰略觀念。在新形勢下,我們必須從應試教育的漩渦中沖出來,這些都有賴于教育觀念的轉變,我們要明確“德育教育無小事,事事都育人”、“德育教育無閑人,人人都育人”的道理,真正把德育教育首位放在戰略的高度去思考,通過學校這個主陣地,向社會輸送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
2中學德育教育內容結合社會發展
中學德育教育內容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聯系。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學校德育觀念和內容要向現代型轉變。廣大德育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提高素質,將學校德育目標納入素質教育的整體目標,德育教育要著眼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思想道德。德育教育要依綱靠本,不斷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凡超越中學生接受能力的德育教育內容要堅決壓縮,凡已過時的道德觀念要大膽更新。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分層要求,加強德育教育的層次性、針對性,使其更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時代、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中學德育教育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相聯系。德育教育的最終目的并不只是去構建一種道德理論,而是要表現為一定的道德行為,這是評價德育教育是否成功的基本要件。因此,中學德育教育內容需要與學生的實際相聯系,尤其是與學生的實際需要相聯系。倘若我們希望了解人們的某種道德行為,那么就必須去分析促成這一行為產生的動機背后的動力――人的需要。這里的需要既包括學生個體內在需要又包括社會需要。德育教育在本質是個體人格和品德的建構過程,也是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的對話過程。因此,首先要關注中學生的個人需要,分析這些內在需要的心理源泉,掌握他們的心理特點,幫助他們樹立積極向上的思想。同時,也要引導他們了解社會需要,并能自覺地以之約束自己的育行。所以說,中學德育教育的內容要與學生的實際相聯系,否則,必將與現實脫節,使得中學德育教育陷入內容知識化、程序化的境地,缺少與時俱進性。中學德育教育內容與生活相聯系,關于德育教育內容的更新我們應注重“課堂知識和課外實踐活動的結合”,引導學生撰寫各種社會調查小報告和總結等,還要對學生進行鄉土教育,把鄉土情、校情等引入課本中,還應增加對家鄉的典范人物,和家鄉時代的變化人民生活的改觀等的內容,這對家鄉文化的宣傳方面有很好的作用,還可以從不同方面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懷。這些內容的增加大大豐富了德育教育的內容,使其具有生活化。
3 改革創新德育教育形式
德育教學方法和手段要隨時代的發展做調整和創新,傳統的德育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忽視了德育教育的特殊性,大多停留在書本、課堂和口頭上,灌輸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導致德育教學效果不盡人意。在中學德育教育實踐中,要善于將理論教育與德育實踐有機結合起來,老師可以利用情景教學法有目的地設計模擬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的場景,如: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自主體驗、現身說法等情景教學,引入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可通過錄像幻燈、語言描繪、實況播音、辨析討論、價值判斷、道德評價等互動式教學模式,將傳統的家長式,命令式改為朋友式,將自上而下的注入式改為雙向交流互動式,將包辦替代改為自理、自教式,以多樣化、現代化的方法促進德育效果的達成。在德育實踐中,教師還可進行引導,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性學習或活動,如: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或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開展社會調查研究,進行社會標準價值判斷和行為修正。只有這樣,德育教學才能變得更加生動活潑,教學效果才能真正體現。
此外,還應創新多元教育形式,豐富德育教育方法。學校要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的組織和開展多途徑的教育方式,使得學生容易接受德育教育。具體的講,中學德育教育通過以下幾種形式豐富教育。一是情景陶冶法。學校努力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人際環境,在“無言、無求、無形”的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到感染。如升旗禮、校園文化周、校運會、文藝匯演、校慶紀念日、校史教育、文明禮貌月、教師節尊師月等。二是榜樣示范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中學德育教育中,學??梢酝ㄟ^宣傳中學生喜聞樂見的或是身邊熟悉的先進模范人物的光輝形象,使抽象的倫理道德、人生價值、道德規范形象化、具體化、人格化,以個性培養個性,進而可以通過具體的案例教育培養學生德育觀念。
結論
中學德育教育作為培養合格接班人的一項重要工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需要全社會齊抓共管的一項系統工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營造良好的中學德育教育氛圍,堅持德育教育的首要地位。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尊重中學德育教育工作者的氛圍,提高其待遇和素質,完善考核標準和培訓機制。中學德育教育的具體內容不僅要結合中學生和生活的實際,而且要隨著時代的需要進行不斷的調整,要將多元化的社會需要滲透到德育教育的內容中去。
參考文獻
[1]磨麗萍.探索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
[2]桑昭惠.淺議德育教育中的美學應用[J]
[3]黃燕紅.重才豈能輕德[J]
高中體育教學中德育的原則。在體育理論課的教學中,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切實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要注重實踐,培養道德行為。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的認識人手,調動其積極性。使學生積極向上,即遵循疏導原則。對待學生需要講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勢利導、循循善誘:要以表揚、激勵為主,并堅持正面教育。教師應一分為二地看待學生,通過發揚優點和克服缺點,引導學生自我評價,進行自我修養教育。在體育課堂上對待學生既要嚴格要求,又要尊重學生,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于轉化為他們的品德。
高中體育教學中德育的途徑。體育教學過程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徑主要是體育課教學。體育課堂上學生的年齡、知識層次和道德修養比較接近,教育者可以在完成課堂主要目標的前提條件下,最大限度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由于學生各自的自身素質、體能和意志不同,往往在練習過程中,有的學生存在著畏難的情緒,對此,教師要以熱情的態度關心幫助學生完成作業,使學生減少畏難的情緒,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然后進一步培養學生堅韌不拔、吃苦耐勞和勇于克服困難的思想意志品質。在體育課教學進程中,教師應結合實際,抓住時機、進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①紀律教育、集體主義教育②意志品質的培養③競爭意識培養④心理承受能力教育⑤良好風氣、互助互愛教育⑥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等等。
高中體育教學中德育的方法。最常用的一種方法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說服教育方法。在體育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講解基本觀點、解釋道德規范、說明規章制度和行為要求,也可以與學生談話。交流思想感情,了解學生的情況,提高他們的認識,對他們進行德育教育。在體育課的休息期間,可以與學生就體育課堂上的一些道德問題展開討論,使之對一些不明確、不全面、有分歧和對立的問題產生找出更好的解決途徑。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和卓越成就可以作為榜樣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學校的一些優秀學生的學習精神和做人的原則可以樹立一個正面的形象作為其他學生的典范,這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