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0 16:17: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理名師課堂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課程基地;教學改革;內涵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42-0061-02
【作者簡介】侯沛成,江蘇省連云港高級中學(江蘇連云港,222042)黨委書記、校長。
一、 思想先行
課程的定義較多,一般認為課程是指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與安排。廣義的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它包括學校教師所教授的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狹義的課程是指某一門學科。課程基地則是一種以建設學科內容的物質呈現平臺為基礎,主要通過師生做中學、學中做的方式,鞏固、演示、驗證、探究和拓展教學內容,充分挖掘學生的天賦潛能,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實踐體驗性教學“新課堂”,是現有課堂的延伸、升華和互補。它具有校本底色、課程統整、思維品質和技術創新等特質。
建設課程基地,旨在通過學科重點、難點內容的模型建構,增強學生對課堂教學的直觀理解。通過參與式學習,鞏固演繹拓展課堂教學原理;通過展望學科前沿知識,引發學生求知欲,自主探究式學習;通過專業學科分支,領略學科科學體系,為學生升學服務;通過實踐體驗,發現學生天賦,感受學科之美,促進學生在自然喜歡中多元發展,為學生興趣、特長、專業、職業和事業融為一體的人生未來奠基,并將學習作為終身的生活方式。
另外,我們還大量參考并借鑒了生命哲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等相關文獻,為課程基地的建設做好了思想高度的武裝和統一。
二、 成果初現
學校始終堅持“基地要扎根課堂”的建設管理方針,鼓勵教師善于發現課堂教學中的問題、難題,積極開展研究與探索,以此為基礎不斷研討和完善利用課程基地開展教研活動的方案,形成問題解決模型和教學策略,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
課程基地建設立足于服務學生的發展、教師的發展和學校的發展,將服務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擺在第一位。努力將課程基地建成教師專業成長的載體平臺,以名師支撐基地,以基地成長教師,以教師發展學生,形成學生實踐創新的有效路徑。近3年來,學校師生在國家、省、市各級比賽中獲獎300余項,教學成績穩步提升,多次獲得連云港市教育管理目標獎和教育管理質量獎。
目前已經完成了《身邊的生物科學探究》《連云港海洋地理》《3S技術在我身邊》《我們家鄉連云港》《海州鄉土文化》《ARCGIS初步教程》等六本校本教材,形成了一系列的教學課件和案例。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形成了一批特色鮮明的校內外資源。相關學科組的教師共發表基地建設和學科教學方面的論文30余篇,開展省市級課題研究5項。課程基地還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優勢和“港城名師工作室”這些教師專業發展平臺,主辦市333工程青藍課程5次,開設公開課、講座30余節(場),舉辦連云港市優質課、基本功等各類大型教學類比賽5次。學校先后與江蘇省新海高級中學等10余所兄弟學校結為共建友好學校,充分發揮課程基地對全市地理、生物等學科的輻射帶動作用。
三、內涵發展
1.彰顯特色,構建三級課程基地體系。
自2011年啟動課程基地申報工作以來,我校先后成功申報并建成了江蘇省基于3S技術地理創新課程基地,連云港市地理、生物和藝術課程基地。依托省、市基地平臺,以點促面,學科聯動,在校內又先后規劃建設了化學、英語、語文等課程基地,最終形成了省、市、校三級課程基地體系。通過構建課程基地體系,創生了凸顯學科情境的新課堂?;匾越ㄔO學科的物化平臺為基礎,以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為追求,通過做中學、學中做等方式,拓展了教育教學內容,培養了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例如:地理基地將GIS技術引入課堂,利用新型數字化教學環境,創新學習方式;生物基地通過改進演示設備、設計探究實驗、創設互動平臺進行自主探究學習。通過基地體系建設,整合“課內外”、“跨學科”和“校內外”的課程資源,整合相關學科教學力量,形成教學合力。建設專家指導團隊,參與課程建設,提升課程質量。與南京師范大學、淮海工學院等院校簽署共建協議,提升建設層次。三級課程基地體系的構建,開創了學校特色建設的新空間,為學校打造特色學科、形成辦學特色提供了契機。
2.釋放潛能,追尋生命課堂教育價值。
教育的起點和重點都在教師和學生的生命素養上,而生命教育的活力在于創新。
在課程基地建設的過程中,我校以完整生命的發展、獨特生命的形成、精神生命的提升為最終目的來重建課堂生活,鑄造生命課堂,讓教學流動生命的智慧,使每一個生命潛能得到最適宜、最充分、最全面的釋放和生長,促進了教學方式與育人模式的新轉變。構建了以“生活課堂有效課堂生長課堂生態課堂生命課堂”為邏輯主線的實踐路徑和操作策略,形成了包括情境教學、問題教學、案例教學等在內的高中生命課堂的系列教學范式和案例。積極創建民族教育、生物探究與人文教育等學科教室,創設對話與開放的課堂,打破課表、教室對教育方式的“束縛”,推進課堂教學行為優化轉型,領跑學習革命。例如:組織數學、語文等教研組與課程專家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細化,結合學生能力基礎,確立重難點,通過模型建構、微視頻等多種教學方式,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幫助;生物學科以生命科學館的實物和標本為中心,引導學生直觀感知,培養興趣,深入探究;地理學科讓學生在高中階段就走進3S實驗室,在專業的指導和影響下逐漸成長。
關鍵詞:教師;反思;合作;高效課堂
葉瀾說:“沒有教師的主動發展,就很難有學生的主動發展;沒有教師的教育創造,就很難有學生的創造精神?!彪S著課程改革的進行,加上地理等選修學科在高考中地位和學校的現狀,課時大幅度減少,但教學內容和考試要求并沒有減少。如何實現減量不減質,已真真切切地擺在我們地理等選修科目老師面前。我們不少老師以“快步走?;仡^,以增加訓練量”這種“穿新鞋走老路”的策略來應對教育變革,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怎樣讓學生快得益,多得益呢?筆者認為,唯有學習并踐行新課程理念,努力建設高效課堂,以效益換時間。如果說高效課堂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那么教師間的反思與合作就是實現這個理想的翅膀。下面就我的教學經歷談一點想法。
一、養成教學反思習慣,及時彌補教學之不足,增強課堂的實效性
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說:“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窄的經驗,只有經過反思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并對后繼教學行為產生影響?!比~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边@些都說明教師的經驗好比寶庫,開啟的鑰匙就是反思。只有通過反思教學環節,才能不斷優化教學環節和教學策略,提升教學技能。余文森又說:“自我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只有反思,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教學魅力,才能促進自身專業水平的提高?!?/p>
反思習慣的養成,貴在及時和堅持。反思方法和途徑有多種,其中教學后的及時反思是最常見、最有效的形式,教學反思可以促使教師再次研究教材和學生,審視課堂教學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尋找課堂教學流程中出現的紕漏,督促自己及時矯正和彌補教學中的問題,也有利于今后揚長避短地進行教學。例如,在新授地球自轉地理意義中的地球自轉周期時,我是這樣安排的:讓學生讀圖完成太陽日和恒星日的區別和聯系,并要求學生記住。學生在我的指揮下“毫無懸念”地“掌握”了這個知識點。但結果檢測發現,學生知識掌握和能力形成卻并不理想;課后我進行了思考,發現問題出在備課時對教材研究過于膚淺;上課時拿著教案照本宣科,只滿足于解決了恒星日與太陽日差異是“什么”的問題,而沒有解決恒星日與太陽日差異原因這個“為什么”的問題。沒有創設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的氛圍和通過活動增強探究能力。
于是,我調整了教學思路:首先介紹地球自轉周期的概念。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1)假如地球只有自轉沒有公轉如何?(2)假如地球只有公轉沒有自轉如何?(3)假如地球自轉方向不變,而公轉方向自東向西如何?(4)假如地球自轉方向和公轉方向同時改變為自東向西如何?學生通過畫圖自主探究得出了結論。教學思路的調整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對恒星日與太陽日差異的成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教學是一門科學,需要立教于學;教學是一門學問,需要不斷研究。所以,教師要經常反思課堂,研究課堂,才能把更多、更高效的課帶給學生,才能真正實現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我們要反思不成功的教學案例,尋找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的差距,讓“問題”轉換成自己的教學資源。對自我感覺良好的教學案例也要反思,尋找成功的原因,不斷提高對新課程理念的認識。
二、真誠協作,借力研磨課堂,不斷完善教學設計,塑造成功課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個成功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善于學習的教師,是一個善于揣摩同行和名師的教學方法并為己所用的老師。一個睿智的老師,還是一個懂得合作的老師,是一個善于借助團隊力量提升的老師。平時的常態課,我們不可能像準備公開課那樣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揣摩每一個教學環節,而且僅憑一己智慧也很難吃透吃準教材,準確把脈教學重、難點,難以形成課堂的豐滿完美。所以在日常的教學中要改變“埋頭拉車”和“單打獨干”的現狀,通過同課異構、集體備課、聽課評課等形式,借助團隊的力量,反復研磨課堂,不斷完善教學設計,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教學中的不足和失誤,從而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比如,同一堂試卷講評課,我的教學思路是:“公布答案―學生自主訂正―小組合作―學生質疑―整理―檢測反饋”,結果學生很快就把存在的問題解決了,這一堂課老師很輕松。反饋的結果錯誤率很高。問題出在學生自主和合作時都是圍著老師的答案轉,至于其他選項為什么錯,思考很少甚至不思考,實質屬于“偽討論、假合作”的課堂。另一位老師做法是從頭到尾逐題講解,整堂課學生充當的角色是聽眾和書記員,一堂課下來,老師筋疲力盡,學生昏昏欲睡。再一位老師則是不公布答案,錯誤率高的題目讓學生自主訂正、小組合作、成果展示。結果各小組討論得出的答案五花八門,老師還得條條題目重講。
在備課時,我們把各人的教法整合,形成統一思路,即錯誤率低的題目公布答案―學生自主訂正;錯誤率高的題目―小組合作―小組展示成果―師生合作解疑―學生整理、反思。而教師在合作解疑環節則側重于共性問題的出現原因尋找和分析,側重于解題技巧和思路的歸納和總結。實踐證明,這種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解決問題的講評模式,有利于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更有利于學生問題的真正解決。
打造高效課堂除了注重同學科內的通力合作外,我認為還要進行跨學科備課和聽課,實現學科間的滲透和融合。因為地理學科是一門研究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時空規律的科學,綜合性、實踐性、時代性強,加之新課程的實施地理高考命題已從“知識立意”轉向“能力立意”。所以單純學科間的合作已不能適應目前教育改革形勢的需要,已不能很好地解決地理問題。所以,地理教師要主動與其他學科或其他年級教師合作,探討借助相關學科解決一些地理問題和現象的方法。如,地球公轉速度變化特點,一個太陽日為24小時是一個均值等都可以借助物理的開普勒運動定律;又如地方時區時的計算、晝夜更替周期可以借助數學知識得到解決。因此,合作將成為地理教學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重要途徑之一。
高效課堂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地理課教學效果的全面提高,有待于任課教師反思和合作。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地理;有效教學;研究
課堂上教學效果好,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效率高,知識掌握透徹,能力提高快就算是有效教學。所以說,有效教學不僅是一種觀念,更需要我們把它轉化為一種實際行動。那么,有效教學應該怎樣實施呢?筆者結合實際教學,就初中地理課堂的有效教學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吃透教材,認真備課
俗話說:“不打無準備之仗?!敝挥兄褐?,才能百戰百勝,教學相長。教師要想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最理想的教學效果,必須認真備課,吃透教材。
1.認真了解學生情況
初教一個班級教師可能還不是很熟悉學生,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之后,教師要根據自己所帶班級學生的基礎水平以及理解力來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設計好課堂中的講解和探究題,為學生的思考和練習留夠充足的時間和活動空間,從而實現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認真鉆研教材
與上課相關的教學大綱、課程標準、教科書、教參等等,教師都要認真鉆研,明確每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全方位的、多方面的占有資料。總之,教材內容的講解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學生素質發展作為主線,使學生容易掌握知識為前提,這樣才能實現課堂的高效。
3.認真設計教法
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好各種教學方法,根據教學的需要,教法設計活躍,而又充分地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保證教學任務高效完成。
二、掌控教學過程,調動學生積極參與
我們一直提倡課堂中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認真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這就要求教師掌控教學過程,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實現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適度的、深刻地交流討論,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
1.注重學生地理的興趣培養
地理在學生眼中是“副課”,大多數學生都不重視,所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興趣很重要。教師要利用各種方法、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使學生有一種積極的學習心態,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1)善用地圖,引發興趣。學習地理讓學生學會看地圖能夠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很容易地掌握地理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課本中的插圖、地圖,地圖填充圖冊,培養學生用圖技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記憶,使地圖成為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得力助手。
(2)聯系實際,提高能力。地理知識對學生的終身發展都是有用的。而學生經歷過的、身邊的地理知識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例如,在教學氣候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時,可以分析學生家鄉所在地作物熟制和作物搭配是否充分利用了氣候資源,分析家鄉所在地太陽能利用的現狀和前景;分析所在城鎮中大氣污染物的排放與當地風向的關系及是否對居民造成污染;分析家鄉所在地的交通運輸建設是否做到趨利避害等等。教師在教學中要適當地引用學生身邊的地理,這樣不但會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而且也有利于實現課堂的高效。
2.注重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學的有效性,教師不僅僅是傳授給學生基礎知識,不要去整理、歸納、總結地理問題,而是要把教法和學法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教師要把自己的思維過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思考,學習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
(1)用心設計問題情境,追求探究活動的有效性。恰當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愿望。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用心設計問題情境,為學生的有效探究鋪路。如,關于如何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問題,可以從地形、土壤、氣候、人類流動的影響、標本兼治的措施諸方面提出問題,誘發學生積極思考,最終求得全新形式的思維成果。
(2)注重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學習。課堂上,教師應注意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學習。根據地理學科的內容和特點,初中地理知識分為感性地理知識和理性地理知識。這些知識又包含在地球、地圖知識、世界地理、中國地理的基礎知識之中。所以,教師要根據這些知識綜合性及區域性的特點。在地理的學習中教給學生地理圖表、知識記憶等方法。所以說,要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三、鞏固練習,保證有效教學的效果
做練習是為了鞏固所學習的知識,但練習一定要做到難易適度,確保大多數學生能順利完成。不能過于簡單,也不能過難,作業要有針對性,難易程度適合不同等級的學生,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繼續提高。
四、注重課后反思,保證有效教學進一步提高
葉瀾教授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堅持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也就是說課后反思是教學環節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每一位教師課后要善于反思,要經常與學生、同事探討、交流教學中的問題。要對教學中重難點的處理,教學方法的使用,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方法等等情況進行反思,這樣才能使教學與研究的能力得到提高。
關鍵詞:固化模式 課堂教學情境 失衡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1-0044-02
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主要是師生雙向活動,是教師以教材內容為依據,以教學目標為指導,以學生為對象,以相應的教學方式、方法為手段,引導學生共同參與的教學活動。這種特定的結構,表現出顯著的情境性。所謂情境性是指“對人引起情感變化的具體自然環境或具體社會環境。”具體到語文課堂教學情境,是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語文教師依據教材而創設以形象為主體、富有情感色彩的具體場景或氛圍,以促進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語文學習內容,促進其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但是,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不能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的特點靈活地處理課堂上的突況,而一味地套用固化的模式,導致語文課堂教學情境生態失衡。
1 模仿名師,導致課堂教學情境生態失衡
在模仿秀流行的今天,模仿之風也悄然走進語文課堂。名師成了大家爭相模仿的對象。觀摩名師課堂教學之后,總有一批被感染的老師移植名師教案“克隆名師教法”。期待在自己的課堂上也打造那種“魚水親和”的場景,期待名師“行云流水的教程”在自己的課堂上立竿見影地實現。甚至有的老師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據說,有位語文教師一心想學李鎮西的課堂,卻屢試屢敗,過度的焦慮使他患上了精神分裂癥,最后竟發了瘋。教案、教法都沒有變,為什么到了自己的課堂上就玩不轉了呢?對此,錢夢龍說:“一切形式上的模仿都歸于徒勞”。
誠然,名師的課堂是精彩的、靈動的。在名師的課堂上,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靈活地運用教學方式、方法,使學生愉快且快速地掌握教學內容,營造了和諧的語文課堂生態環境。但是如果把名師的課堂固化成簡單的模式加以套用,站在技術層面上演練名師的經典手法,簡單移植和照搬名師的教學技巧和方法,而不能不斷感悟思索名師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忽視不斷變化的教學情境,不能巧妙地應對課堂意外,必然會造成課堂教學情境生態失衡。
2 崇拜多媒體,導致課堂教學情境生態失衡
多媒體在創設語文課堂情境上起到了獨特作用。于是,人們開始崇拜多媒體,希望其能成為創設和諧課堂情境的一味靈丹妙藥。但是多媒體如同一把雙刃劍??v觀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時,只重視多媒體的外在形式,片面追求畫面的生動,忽略了語文教學的特性,忽視了學生的成長,造成了語文課堂教學情境失衡。主要表現為:
首先,片面追求生動性、形象性,削弱了語文教學“咬文嚼字”的特性。
語文教學應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語文學習的基本媒介就是語言文字,而非其他。沒有了語言文字教學的課,不是語文課。所以,語文教學應該把對語言文字的感知、揣摩、品味放在根本的位置上。但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卻忽略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淡化了學生語言的積累、語感的培養,而讓學生一味沉浸在教師精心營造的“詩情畫意”中,影片、圖片等紛至沓來,學生目不暇接,語文課堂成了“美術欣賞課”“影片欣賞課”,唯獨缺少了“語言欣賞”這一重要的環節。在這樣的課堂中,沒有了學生想象,沒有了對文本的個性化理解,沒有了朗朗讀書聲,學生變為了觀眾,教師變成了電腦操作者。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寫了月下荷塘的靜謐和自己內心的不平靜。文中所流露出來的“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本需要學生從作者描寫的月下荷塘、朦朧月色等優美語言文字中慢慢品味、欣賞。但在一次公開課中,一位教師花了十分鐘的時間用來展示各種荷花的圖片、荷塘美景、清華園的美麗……學生不時發出陣陣贊嘆聲。學生的確形象、直觀地感受到了荷花的婀娜多姿,清華的安靜美麗,但這還能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去想象、去感受文中那份“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嗎?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嗎?
從語文課堂教學生態看,其情境性主要來自于語文在交際中的人文特質。具體說,“主要來自于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主觀因素(心理過程與個性心理特征)和語文教材中的文化內涵(特別是文學形象等)”①。但是,在上述的多媒體課堂上,教師將“讀文”變成“讀圖”,將對文本的涵詠品讀變成對圖片、視頻的直接欣賞。缺少了學生對文學形象的想象,缺少了師生間心靈的溝通,缺少了傳統語文教育中的“以情動人”,造成了語文課堂教學情境的嚴重失衡。
其次,盲目崇拜多媒體,制約了語文課堂教學生成性和交互性的生長。
盲目崇拜多媒體,制約了課堂教學生長性成長。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實踐活動過程,是師生教學相長,共同成長的過程,而非一成不變的程序化過程。葉瀾教授曾經說過:“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路線而沒有激情的行程?!睅熒p方的不斷互動,可能會使教學過程偏離預設的軌道(而非偏離教學目標),而走上一條“意外”迭出,精彩紛呈的通天大道,最終讓學生收獲更多。但課件卻是教師精心預設好的,是程序化的。如果教師忽視了課堂動態生成的特點,一味依賴多媒體,就只能按照設計好的多媒體程序開展課堂教學,不斷地“糾偏”,引導學生一步步走向事先設計好的既定框框中,把課堂教學納入多媒體課件的程序中來,于是我們的課堂上出現了一方“誘供逼供”,一方“招供坦白”的鬧劇。忽視了學生的反應,扼殺了課堂活潑動態生成的過程。
盲目崇拜多媒體,影響了課堂交互性生長。語文課堂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的過程,而是充滿情感的師生雙方交流歷程。文章不是無情物,師生俱是有情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在課堂上通過詳細的講解和生動的表情把自己的感受傳遞給學生,要去撥動學生的心靈之弦,激發學生的靈感,而學生的情緒亦能激發教師的情感,二者互融,營造出和諧的課堂生態環境。但是由于對多媒體的過分迷信,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眼光不再看著老師,而是轉向了大屏幕。本應充滿情感的師生交流變成了冷冰冰的師與機、機與生的單向傳遞和接收。師生之間的情感流被切斷了,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情感的培養,造成了課堂教學生態情境的失衡。
在課堂教學中,無論是教師和學生的言談舉止還是教材因素中的人、情、景都是可以感知的對象。語文教學過程中的認知與情感的也是相統一的,它是學生深入學習語文的基礎條件,是維系學生心理平衡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因素。教師因情因理傳授知識,學生因情因理學習知識、體悟道理,情知對稱。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同時攀登認知行為、目標和情感行為這兩個梯子,才能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韋志成.語文教學情境論[M].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24.
一、指導思想:
樹立優良學風,刻苦鉆研業務,不斷學習新知識,探索教育教學新規律。鉆研教材,寫好每一個教案,上好每一堂課,多聽同組同事的課,多學習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另外,業余時間多學習信息技術,適應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研修目標:
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科學理論方面的知識。訪談名師的成長歷程,從中學習有價值的教育理論和教學經驗。學習國際視野下的基礎教育改革、教育發展研究理論,學習現、當代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來充實自己的頭腦。學習中小學教育科研方法,教育教學論文經驗總結及調研報告撰寫方法指導等方面書籍。結合教育發展的需要實際,切實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高研修的質量。努力實現:
(1)、總結交流本學科教學成果及經驗。
(2)、研討本學科在課改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及有關策略。
(3)、研討學科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策略。
三、具體措施:
1、自覺做好網絡培訓學習工作
(1)把培訓學習日?;?,與平時的教研活動、業務學習相結合;與本組教師一起探究學習;學習新課程理念,分析教學現狀,研討教學方法,觀摩課堂教學,反思教學行為,使自己的研修學習工作日常化。
(2)對當前的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有一個比較全面系統的了解。
(3)在網上觀摩名師講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學、參與式討論等研討形式,內容新(新課程理念,新課程標準的目標、教學方式和新型的師生關系);方法活(采用名師講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學、參與式討論等研討形式);效果實(備課時要想到、教學中要做到、課后要反思到)。
2、反思交流—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教研活動
(1)、善于總結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點點滴滴,嚴以律己,從小事做起,當學生的表率。從小事中總結大道理,不斷改進自己的教育方式 (2)完善繼續探索課堂教學改革,開展并完善所教年級的有針對性的教學研討活動,使自己在實踐反思中轉變課堂教學方式和行為,以學生發展為本,將先進的理念轉化為教學實踐,聚焦于課堂。
(3)教研行為自主化。要求自己主動參與各類教研活動,主動與同事交流實驗中的成功與失敗。及時反思課堂教學行為,撰寫教學后記、教學案例,并在教研活動時進行交流。
(4)、在課改中,多和同組的老師一起備課,一起商量課堂中出現的問題。,多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在課堂中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怎樣培養學生探究性的能力,最后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
(5)、勤于動筆,善于積累總結教育教學中和班級管理中的一些典型的事情。從這些事情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對于好的做法積累經驗,對于不好的做法及時反思及時改正。以此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地理教師校本培訓個人總結
20xx年,東源中學地理科組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從大專院校錄取3名剛畢業的大學生,同時從其它的中學調入2名教師。我們高一備課組就是一個典型的重新組合的隊伍。
為了適應不斷發展的 教育形勢,更新教育觀念,擴展知識,掌握信息技術,提高教育實踐能力與科研能力,讓新老教師與新課程共同成長,扎實深入的校本培訓必然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由之路,學校教研處也及時地決定在本科組實行“校本培訓”計劃。 主要采用老教師與新教師結成師徒的方法,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和培訓,高一年級組中由我來指導剛畢業的蔡老師。我本著“提高教師課堂的授課能力,引導教師創新課堂教學”原則,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的完成了工作,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工作:
1,從最開始的課前備課開始,我始終堅持讓蔡老師首先自己熟悉教材,然后寫好本節課的重難點分析和課堂教學思路,在我們共同研究以后形成最后的教案完整的記錄下來。所以今天我們看到的是一本很全面,記錄的很工整的教案,它也記錄了蔡老師的成長歷程。通過這樣的方法,蔡老師的分析能力和課堂內容的把握能基本到位,取得了她的學生的信任和好評。
2,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堅持校教研處提出的每周一次指導課的要求:要么讓蔡老師去聽我的相關內容的指導課,課后讓她來分析那堂課的優點與不足,以致于在自己的教學中應取長補短,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不斷提高;要么我去聽她的課,課后給出中肯的建議。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她迅速掌握了上課的基本要領,評講思路,評講方法等;
3,對于課后的練習和考試試題,高一自然地理部分的確有很多的難以理解的內容,因此,這部分,我采取有問題就當場解決的指導方法,迅速及時地解決這些疑難雜癥,不僅幫助其分析此題涉及的知識點和做題的思路,更重要的是要采取什么講解方法讓學生能聽懂。以便讓她在對學生的解答中游刃有余。
一、評選范圍
全區中小學、幼兒園和教研室的在職教師(含每周授課四節以上的副校長和中層干部)。
二、擬評名額
按學科分組,根據上報的符合條件人員數,以3:1的比例確定評選名額。
三、評選程序和辦法
(一)單位推薦(8月24日)
全區中小學、幼兒園和教研室可根據評選標準和條件,上報參評人員名單,并填寫《名師業績條件摸底表》。
(二)上報材料(8月24日)
主要包括《名師業績條件摸底表》;個人專業發展的證書(原件及復印件);學校推薦材料(不少于1000字)。
(三)綜合考評
第一階段(8月24日):評選資格審核階段。人事科審核上報人選的資格條件,核算業績成績,確定參評人員。
第二階段(8月29日——8月31日):專業能力測評階段。聘請專家和教師組成專家評委組和教師評委組,對被確定的參評人員進行專業能力測試(課堂教學和答辯),現場打分(其中專家評委組打分占專業能力測試總成績的80%,教師評委組打分占專業能力測試總成績的20%)。
第三階段(8月31日):成績核算匯總階段。將參評人員的業績成績(本人業績成績最終得分=本人業績累積得分×〈100÷候選人業績最高得分〉)和專業能力測試成績按4:6的比例計算總成績,依據擬評名額比例,按總成績由高到低確定名師候選人。
第四階段(9月1日):民意測評考核階段。民意測評組對候選人進行民意測評,發放問卷表,在教師、學生、家長三個層面進行滿意度測評,三個滿意度都必須達到80%以上。
第五階段(9月1日——9月3日)公示上報階段。對最終確定的擬評人選進行公示,公示三天無異議后,上報區名師評選領導小組。
(四)結果認定
名師工作領導小組會議確認名師人選(省特級教師直接進入名師序列),上報區政府表彰命名,廣泛宣傳。
四、專業能力測試學科分組設置
專業能力測試共分為7個組:中學文科組(中學語文、中學政治、中學歷史、中學地理)、中學理科組(中學數學、中學物理、中學化學、中學生物)、中小學英語組、中小學綜合組(音樂、體育、美術、計算機、思品)、小學數學組、小學語文組、幼兒園組。
五、組織機構
在名師評選工作領導小組領導下,成立名師評選工作辦公室,具體負責名師評選工作。
六、工作要求
1.各單位要高度重視,成立名師推薦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符合條件人選推薦工作。
一、有效教學及有效課堂的涵義
教育心理學家鮑里奇在他的《有效教學方法》中闡述了“有效教學”。學生是否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教學有沒有效的唯一標準。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或者雖然學得很辛苦,但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這些都是無效或低效的教學。
有效課堂就是指使學生獲得明顯且全面協調的發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認知需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了學生各種能力的提高和發展的課堂。
二、構建初中地理有效課堂的途徑
(一)提高地理教師的專業素質
1.教學理念要先進。教學理念是指導教學行為的思想觀念和精神追求。具有明確先進的教學理念,是對每個教師基本的素質要求。
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標準》明確了初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構建開放的地理課程。
依據以上理念,在教學中,首先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舉生活中的實例,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學習季風概念時,可以請學生回想生活中親歷的冬夏季節風向的差異;學習我國降水量的地區差異時,讓學生分析家鄉(廣西平果)民居和西北民居的建筑風格有何不同;學習礦產資源時,可舉例說明學習、生活和生產中的用品與礦產資源的關系,小到使用的文具、身上的衣服,大到飛機、火車、汽車等交通運輸工具,它們最初都源于各種礦產資源等等。讓學生真切體會到地理知識的博大精深,同時感受到地理在生活中是“有用”的,從而對地理課更感興趣。
其次,對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讓他們獲得充滿智慧的策略性地理知識與地理自學能力。課堂上要注重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為他們創設一個研究現實未知問題的教學氛圍。例如,對“非洲被稱為富饒的大陸,但長期以來卻是世界上經濟水平最低的地區,這是為什么?”“日本國土面積狹窄、資源匱乏,而我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但為什么日本已經成為經濟發達的國家,而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之類的問題進行探究,通過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實現發現、理解、創造與應用,從而使學生獲得解決現實問題的成就感。
再次,為了構建開放的地理課程,教師可對課程內容、課程目標、課程形態、課程實施、課程資源等多方面加以開放。如,在課程內容上,可借用、引申與地理相關的其他學科的知識,如語文中描寫地理現象的詩、詞、文章,物理中影響大氣運動的地轉偏向力等。在課程實施上,可選擇多種教學模式,如問題研究、實驗操作、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狀態也會全方位開放,腦自由地想,口自由地講,手自由地做,從中收獲成功體驗、合作成果、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
2.個人知識儲備要豐富。課堂上,如果教師對課程的理解缺乏深度廣度,那么教學就會流于形式。地理課程涉獵很廣,地理教師需具備淵博的知識,因而一定要不斷地學習和探索,實時更新、優化自身的知識系統,豐富自己的知識內涵。教師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增加了,對課程內容的精選與整合就能得心應手,教學才更容易深入淺出,明晰易懂,課堂也才會更高效。
3.要有一定的反思能力。葉瀾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話: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可能成為名師。教師應在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實現專業成長。
地理教師除了對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進行反思外,對于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的學習心理、學習態度、學習基礎、學習疑問、學習成效等要格外關注,不斷修正教學模式,以幫助他們更快地進步。
(二)追求有效的地理課堂教學
1.課前有效準備。充分的備課是成功的前提,有效的備課必須體現在:
目標清晰、簡明。教學目標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學任務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備課時制定明確、具體、科學的教學目標,圍繞目標確立重點,優化教法,這樣課堂教學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內容適量、適度。地理教師要遵循教育規律和教學原則,針對學生的基礎,科學地安排與搭配教材內容,合理地組織各部分的練習。
教法靈活、恰當。同一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法,效果就會不同。教必須致力于“導”,服務于“學”。初中地理內容比較抽象,教材文字少圖像多,需要較多的空間想像力,傳統教學方法效率不高。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電教媒體已經進入課堂,它彌補了傳統教學在情境營造、時空轉換、情感滲透、思維創新等方面的不足。以鮮明的教學特點、豐富的教學內容、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等為特征的課堂教學模式,顯示出它得天獨厚的優勢。教師巧妙運用電教媒體,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打造高效課堂,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2.課堂有效組織。語言組織準確、簡練。地理教師要錘煉教學語言,增強語言表達的科學性、針對性、準確性,做到清晰精煉、重點突出、邏輯性強。
時間組織恰到好處。教師對于教學時間,在備課時應預計,講課時要調控。要站在整堂課的角度,按教學內容的輕重來分配時間。
面向全體學生。一位好的教師能夠使所有學生都受益。在課堂教學中,各環節的安排要以全體學生的參與為基礎,讓學生在參與中生動活潑地發展,在發展中積極主動地參與,人人都有參與和發展的機會。當然有效的參與不只是行動上的呼應,更重要的是思維的同步、情感的共鳴,同時這里的“參與度”不僅僅是學生個體參與的深度和有效程度,也包括學生參與的廣度,真正自主高效的參與應該是全員參與、全程參與、主動參與、真實參與。
3.課堂有效練習。為了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練習應該是多樣化、開放性的,除了傳統的填空、選擇、讀圖、填圖之類的練習外,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布置一些游戲類、制作類、展示類的練習。比如,學完中國的行政區劃后,分組進行省級行政區的拼圖游戲比賽;學完經緯度以后,用乒乓球制作一個小地球儀。多樣的練習形式,讓學生保持新鮮感,也保持學習的動力。
(三)提升地理教師的三種教學能力
1.課堂調控能力。上課是個動態的過程,課堂上許多情況不可預見。面對課前沒有估計到的教學問題,教師要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課堂教學,改變既定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學活動上。
2.信息反饋能力。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向信息交流的過程。教師需要及時捕捉來自學生的各種信息,通過分析,轉化為有效的教學資源,從而引發新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