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9 16:57: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當代藝術;審美取向;審美價值
中圖分類號:J12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08-0021-02
從時間上來說,“當代藝術”主要指的就是今天的藝術,深入其本質,主要指的就是具有現代精神同時具備現代語言的藝術。從這一方面來說,當代藝術所體現出來的不僅僅是包含著藝術作品的“現代性”,同時還包含著藝術家對今日社會生活有所感受的“當代性”。藝術家身處今天的文化環境中,面對的是今天的現實生活,所以,在他們的作品中,必然會體現出今天的時代特征與時代精神。即使是要表現歷史或是未來,也需要對其進行當代性和當代感受的轉換。由此而言,一個時代的藝術能夠直接體現這個時代的民族審美意識、心理狀態和精神現象。中國當代藝術代表著我國藝術的先進水平,引領著我國藝術的總體發展方向,這種“當代性”正是建立在我國文化體系之上的。隨著媒介革命的不斷發展壯大,藝術逐漸從精英藝術轉向大眾藝術,使普通大眾從觀念上突破對傳統美學的界定,當代藝術的審美價值取向呈現大眾化的發展趨勢,藝術發展逐漸通俗化,呈現出一種不再為高雅藝術、精英藝術獨享的發展趨勢。
一、藝術審美價值的內涵與實現
十八世紀,美學成為哲學門類下的獨立分支,與倫理學和認識論并列。與此同時,藝術作品的價值在現代美學體系中一直爭論不休,集中表現在審美價值、認識價值和倫理價值之間的關系問題上??档抡J為,人的全部認識能力可以分為知、情和意,它們分別有著各自不同的領域和價值追求。認識價值主要來源于知性對真的追求,倫理價值來源于對善的追求,而審美價值則來源于對美的追求。所以,藝術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活動形式之一,它的價值從根本上來講,也可以分為認識價值、倫理價值和審美價值三個方面。
藝術審美價值的實現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首先,在藝術審美價值創造中,藝術家將自己的情感體驗賦予作品中,同時以觀賞者的角色評判自己的作品能否被大眾理解和接受。也就是說,在藝術家的作品創作過程中存在著隱含的觀賞者,而藝術家進行作品的創作首先就是為了讓隱含的觀賞者能夠理解。藝術家想要使作品的審美價值得到實現,就要深入揣摩觀賞者的心理,作品只有被觀賞者接受,才算是真正完成了藝術審美價值的實現??偟膩碚f,藝術審美價值的實現是在觀賞者的接受過程中完成的,在這一過程中,藝術家所創作的作品在觀賞者的解讀中逐漸呈現出來,也可以說,藝術審美價值的實現是觀賞者的發展與再創造的過程。
二、當代藝術使用現成品,使之與生活的界限逐漸模糊
藝術作品的價值就在于能夠為社會的發展提供動力,而作為人類文化精神延續的藝術,想要真正為人類提供精神食糧,就需要融入生活,從生活中接受創新,而這也意味著當代藝術必然呈現走向現實、走向大眾化的發展趨勢。
二十世紀初,法國畫家杜尚展出自己的作品《泉》,該作品其實就是一個簽有杜尚署名的小便器。當一件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品以藝術作品的形式呈現于人們眼前時,它原先作為小便器的使用價值便不再存在,但是同時出現了一個新的意義,人們也應該從一個新的角度重新審視它。當代藝術將生活融入其中,利用現成品進行創作的藝術作品比比皆是,對我國傳統文化和美學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不僅拓展了人們的審美視野,使人們對于藝術的關注不再只是單一的停留在藝術作品上,而是將眼光更多地投入到現實生活中。
(一)將現成品作為藝術作品的一部分
當代藝術雖然呈現多元化的發展特征,但是對于作品中“形體”的塑造來講,不論是在傳統藝術還是如今都始終受到藝術家的重視。比如傳統的雕塑作品形象往往通過“雕”、“塑”、“刻”等手法來表現,而當代藝術中,“拼貼”、“挪用”等藝術手法逐漸興盛,甚至是一些現成品也被大量的運用于作品表現中,使其成為作品整體的一部分。例如我國《收租院》這件大型的泥塑群像,整個作品采用了連環畫般的表現形式,通過逼真的人物造型和簸箕、風谷機等現成品的組合,展示了地主向農民收租的真實場景。再如杜威漢森的著名作品《旅行者》,將兩位游客塑造的栩栩如生,而為了追求更為真實的感覺,藝術家將兩位游客穿上真正的服裝。在此作品中,現成品發揮了與在生活中一致的使用功能,而并未有其他不同的意義。
(二)將多個現成品進行組合與重構
現成品除了在當代藝術作品中以部分的形式而出現,同時還經常表現為多個現成品之間所進行的組合和重構。由于現成品本身的構成材料較為多樣,同時組合方式也千變萬化,所以呈現出來的藝術作品充滿著創造的趣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畢加索的《公?!返袼茏髌?,該作品用車把表現公牛的牛角,借助于自行車座的倒三角形表現公牛的頭部。在這件作品中,現成品成為了藝術作品的全部,可以說車把和自行車座構成了雕塑作品的材料,是為作品的造型服務的。而杜尚的作品《自行車輪》則將現成品組合起來,表達了一定的內涵。在他看來,車輪就只是車輪而已,就像其他的車輪一樣,一旦丟失或者毀壞,就可以立刻被新的車輪所替代。作品將造型、審美等因素排除在外,真實的再現了車輪的實用價值,是對無意義的現成品通過組合,賦予其藝術的光芒。勞申伯格也曾利用現成品來完成自己的藝術創作,主要借用了現成品在社會文化中的象征意義來表達作品中的文化意蘊。例如其作品《交織字母》,借用破舊的山羊標本和廢氣的汽車輪胎進行組合,使山羊從輪胎中穿過,同時在羊頭山撒上一些油彩,在羊腳下鋪上一塊亂涂亂抹的畫板。這件作品看似采用了一些毫無意義的現成品隨意組合而成,其實卻含有深意,著名批評家羅伯特?休斯就從中解讀出作品對于性、對于男同性戀的暗喻。
三、當代藝術追求現實性,改變了藝術創作的模式
我國的當代藝術采用了大量的現成品作為藝術品創作的材料,表現出與生活結合的日漸緊密,同時藝術作品和大眾之間的聯系也變得日漸頻繁。由于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大眾對自身現實生活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很多人對于自己的生活狀況感到極其不滿。再加上當代文化的廣泛普及以及人文意識的加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自身進行重新審視。藝術作品不再是高高在上,只能仰頭欣賞的作品,而是逐步演變成為一種對現實生活真實再現的表達方式。藝術審美在與現實生活逐漸融合的過程中,更多的將追求“現實性”作為審美活動的主要內容,并努力使藝術創作活動突破對精神理想的追求而向現實生活轉變。例如陳丹青的作品《牧羊人》就打破了時期形成的“紅、光、亮”畫面風格,用直白的筆觸描繪出正在相擁接吻的情侶,畫面不再表現革命的激情,而是用生理的激情來取代。作品中的男人雖僅露出背影,卻能看到其強悍有力的雄姿。而畫面中的女人,其動作僵硬笨拙,仿佛與男人不太和諧,但正是這種不和諧賦予了整幅畫面全然不同的美感,仿佛正在掙脫教條的束縛。時期美術創作中一直都被避諱的愛情這一現實主題大膽出現在畫布之上,不加掩蓋、不加修飾,就如此真實的呈現出來,凸顯了藝術作品對于思想的束縛和掙脫,同時也體現了作品向現實邁進的巨大轉變。
四、當代藝術更新了藝術接受方式,成為藝術家和大眾交流的載體
(一)當代藝術接受方式由“一對一”轉向“對話”
在我國傳統的審美接受模式中,觀賞者對于藝術作品往往只能被動的接受,主要采用的是“一對一”的接受模式,這從一定程度上來看極大的限制了觀賞者對于藝術信息的自主能動選擇。傳統的藝術作品大多數都是藝術精英創作出來的,處于藝術創作發展的前沿。他們在藝術發展中占據著主導地位,起著重要的決定作用,這就注定了觀賞者對于此類藝術作品只能是遵從、贊賞。正是由于精英文化所具有的自上而下的傳播方式造就了傳統藝術“一對一”的接受方式,主要表現為精英藝術家向觀賞者的單向展示。
而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開展,科技力量的迅猛發展,網絡媒體逐漸對我們的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與此同時,以網絡媒體為載體的視覺圖像充斥著我們的社會,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代藝術成為了包含著視覺藝術、媒體藝術、大眾藝術等為主要內容的多元化藝術,其藝術審美價值也發生了重大的轉變。藝術審美價值的實現從“一對一”逐漸向“對話”的模式轉變,這主要表現為藝術再也不是精英藝術家對觀賞者的說教,而是藝術家與觀賞者雙方在共同的社會文化環境中進行的文化性溝通,這也使得藝術家、觀賞者和藝術創作活動之間產生了文化利益的一致性和文化共通性。
(二)當代藝術成為藝術家和大眾交流的載體
藝術家將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情感體驗融入藝術作品并將之呈現給觀賞者,觀賞者在觀賞作品的過程中,通過作品的造型、構圖、色彩、材質等藝術元素的呈現與作品進行交流與對話,并從中得到感悟,獲得情感上的體驗,與藝術家產生情感共鳴。當代藝術比以往藝術以更加大眾化的姿態呈現,成為藝術家與大眾交流的載體。在欣賞交流的過程中,觀賞者對自己的生存活動及狀態有了更直觀、更深入的觀察和感悟。而藝術家的作品也不再成為自己孤芳自賞的或是自我安慰的工具,而是成為了與大眾交流的載體。而正是交流,才使得當代藝術的審美價值的到真正的實現,同時藝術創作活動也真正成為了人們重新審視自我的獨特文化方式。例如2011年,何多苓創作了“兔女郎”系列,整個系列中的兔女郎都充滿著孤獨和憂傷,而其中的作品《兔子的誕生》更是引起了人們的興趣。該作品與《維納斯的誕生》有較多相似之處。何多苓想要表現的是維納斯誕生的時候有春神的迎接,而兔子的誕生就只有獨自的凄惶。用兔子代表當下,用維納斯象征文藝復興時期,用兩者的不同心境傳達對當下藝術的思考,是不是我們當下的社會現實遠不如文藝復興時期幸福?
五、結語
藝術審美價值的實現過程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它不僅僅包含了藝術審美價值在藝術創作中的動態展示,同時也展現出了其在審美接受中的實現。研究當代藝術的審美價值取向,有利于全面把握當代藝術的大眾化發展趨勢,對于當代藝術審美所呈現出的現實性、對話性等特點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同時對藝術審美價值的動態系統進行考察,對于藝術創作本身和藝術審美價值理論的研究均重要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周璇.大眾化:中國當代藝術審美價值取向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1.
[2]彭鋒.當代藝術的價值取向[J].美術觀察,2013(05).
第一節 藝術活動的構成
從原始社會開始,藝術活動就在人類社會實踐中萌芽,進入了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隨著時代和社會生活的變遷,藝術在內容、形式、風格諸方面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體現了不同的時代精神。但是,無論其體現的審美理想和藝術趣味的差異有多大,它們都必須通過藝術作品而獲得體現。馬克思的藝術生產理論告訴我們,藝術審美價值的產生和實現,必須經過藝術生產的全過程,即藝術活動必須包含著客體世界、藝術創作與制作、藝術作品、藝術傳播與接受四個基本環節,四者共同組成一個完整有機的系統。
一、客體世界
客體世界是指藝術活動所反映和表現的客觀社會生活及自然界,具有審美價值的客體世界是藝術創造的主要對象。
藝術活動的主體是從事藝術活動的人,藝術活動的客體是客觀社會生活和自然界??陀^社會和自然界是一切藝術活動的源泉。人的美感是在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產生的,沒有人對社會生活和自然界的感知、認識,沒有人類的生產實踐和改造自然的實踐,就不會有藝術創造。趙樹理沒有對解放初期山西農村生活的親身體驗,就寫不出《小二黑結婚》;老舍沒有對老北京風土人情的切身體會和幾十年老北京生活的積累,也寫不出《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等優秀文學作品;沒有人類在意識生成和完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對形式美的審美認識,也不會有書法藝術、舞蹈藝術、繪畫藝術、音樂藝術的發展。所以說,客觀社會生活和自然界是構成藝術活動的主要要素之一。
對于客體世界來說,并不是所有的事物與現象都是藝術創造的對象,只有具有審美價值的客體世界才是藝術創造的主要對象。而客體世界是否具有審美價值是相對的,是隨著人類對自然界認識范圍的不斷擴大和審美意識的生成與發展而不斷演變發展的。
二、藝術創作與藝術制作
藝術創作是藝術家基于自身的審美經驗和審美體驗,運用特定的藝術語言和材料,所進行的從審美意象到藝術形象或藝術意境的創造性活動。從生活到藝術,這中間要經過藝術家的勞動,這種勞動就是藝術創作。藝術創作是一種精神活動,主要是在藝術家的頭腦中進行。藝術家進行創作的目的,不管他自覺的程度如何,都是要運用藝術的手段,把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包括感受、理解、評價、愿望等等)顯示出來。藝術的創作過程,實質上是藝術地認識生活并表現生活的過程。各種類型的藝術創作,無論是作家對人物和情節的典型化創造,還是畫家筆下對自然物的提煉概括,或者是演員對角色的體驗和體現等等,究其共同的實質,都是對生活的認識與表現。認識生活是表現生活的基礎。藝術家如果對生活缺乏獨到的見識和深刻感受,就不可能創作出激動人心的藝術作品。如果他對生活的認識越明晰、越深刻,同時對藝術手段的掌握越熟練,他的作品就越有價值。藝術的表現,是藝術家在認識生活的基礎上進行創造的成果。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凝結著作者對生活的感受。
藝術制作是以物質性制作為主,以精神性創造為輔,與藝術創作密切相關的藝術活動。在當代藝術活動發展史中,藝術制作具有重要的和相對獨立性的意義。
例如工藝品、工業設計、舞臺設計、影視藝術作品的制作以及藝術品的復制,主要是在已有的審美意象或藝術形象基礎上,使用物質技術手段和物質材料再現藝術形象或是審美意象實體化。
藝術制作與藝術創作相比,具有“以物質性制作為主”的特點。對物質技術的體現多于藝術創造性。但是,藝術制作在人類整個藝術活動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意義。尤其在電影、電視、現代音樂作品的制作等領域,藝術制作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把藝術創作與制作劃分為介于客體世界與藝術作品之間的一個藝術活動環節。
三、藝術作品
藝術作品即指藝術創作和藝術制作的成果,是由藝術主體創造的審美意識物態化的表現形式。
這是藝術審美活動中居于中心地位的環節。藝術作品既是藝術家創造的結果,是藝術家審美體驗與審美觀念的物態表現,同時也是藝術接受者審美的對象,因而藝術作品就成為聯結創作者與接受者的紐帶,成為創作者與接受者實現精神交流和審美對話的中介。不僅如此,藝術作品還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它既是創作者美學觀念和創作能力的體現,也是一個時代人類審美活動狀況的反映。我們認識藝術,了解藝術活動,固然要考察藝術品產生的環境,探尋創作者的生平等,但最核心的只能是作品本身。
四、藝術傳播與接受
藝術傳播即借助于一定的物質媒介和傳播方式,將藝術信息或作品傳遞給接受者的過程。藝術接受即在傳播的基礎上,以藝術作品為對象、以鑒賞者為主體,積極能動的消費鑒賞和批評活動。
關鍵詞:產業品牌;藝術原創
中圖分類號:F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18(2012)11—0297—02
在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形成的過程中,品牌的作用日益凸顯。品牌戰略研究權威徹納東尼指出:“一個企業的品牌是其競爭優勢的主要源泉和富有價值的戰略財富。”1 它不僅代表著一個企業的形象也體現著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反映著一個民族競爭能力的強弱。相對于其他產業品牌來說,文化品牌不僅具有商業屬性,更具有文化性、意識形態屬性。所以一個文化品牌的創立與發掘,其實質更是文化內涵的創意與賦形,其核心在于文化產品的創造。就影視動漫產業來說,其品牌的培育更多的是通過原創作品的藝術形象和價值觀念,賦予文化品牌核心內涵,并運用現代手段進行品牌傳播和推廣。原創作品成為整個產業鏈的價值核心,其文化價值決定了產業的收益。本文就從藝術原創的角度來探討文化產業品牌培育問題。
一、藝術原創價值:文化品牌培育的核心
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部門最首要的區別就在于產業價值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知識與心靈的需要以及娛樂、休閑的需要,決定產業價值大小的,是其中蘊含的“文化”價值??萍嫉陌l達、網絡的通暢、文化產品自身的無形性和易復制性都促使文化產業在自身的發展中強調開創和維新,藝術原創成為文化品牌的核心生命力。首先,藝術作品原創豐富了品牌文化、塑造了品牌個性。品牌文化是指品牌所代表的利益認知、情感屬性、文化傳統,品牌個性是指一個品牌與眾不同的地方,也是其最能打動消費者心理的重要元素,藝術原創是其成功的關節點。創意思維通過對新舊文化資源的激活、整合,適應了市場不斷的變化和需求,豐富了品牌文化和品牌個性,使產業顯示出更強的生命力。很多公司通過原創作品走向成功之路,如三辰的“藍貓”、河南小皇后劇團的原創劇目、漓江山水實景演出都形成了獨特的品牌文化和品牌個性,使公司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其次,藝術原創不斷地提升品牌資本。品牌資本作為一種無形的資產依靠的是知識、技術、智力、技巧,這些方面的每一點革新都來源于原創活動,創意思維不斷地創作出新的作品,將無形的文化價值持續地轉化為有形的品牌價值之中,把文化財富轉化成企業競爭的資本,成為提升品牌資本的第一推動力。如迪斯尼正是通過創意激活文化資源,把知識、技術、智力、技巧結合起來,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提升了品牌資本。再次,藝術原創是品牌發展的持續力量。好的品牌具有很強的領導力和競爭力,包括逆境生存能力、經久不衰的持續力、跨越文化與市場的能力。成功的商家為了保持成功,必須不斷擁有新的作品來提升原有文化資源的價值,從而形成資源在市場上的最大效益。原創作品不僅給消費者創造新的消費享受,給市場帶來新的繁榮,而且給傳統產品創造了新的賣點,帶來了新的商機,成為推動品牌發展的巨大動力。
二、藝術原創內容:文化品牌培育的內涵
(一)藝術語言的原創。藝術語言是指任何一門藝術所擁有的獨特的表現方式和手段,如繪畫語言的線條、色彩、構圖,電影語言的畫面、聲音、蒙太奇,動畫藝術的造型、場景、原畫設計、聲音、文字等。在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科技的發達、網絡媒體的便捷,人們接受新知識的速度處于快速更新中,人們的審美能力和消費需求不斷的提高,對文化產業的內容也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在影視動漫產業中,不論是藝術語言審美表達還是其技術制造上都處于不斷的挑戰和突破的過程中。藝術語言的創新使藝術作品具有了與眾不同的魅力,如《鐵臂阿童木》第一次運用的電影鏡頭拍攝方法、《暗戀桃花源》的時空交錯并行以及《媽媽咪呀》中國版的改編,不同的藝術語言的傳達與表現都具有典型的地域特點和時代特色,體現了文化品牌的創意精神,從藝術語言的層面上營造了產業品牌自身特色。
(二)藝術形象的原創。藝術形象是在藝術語言基礎上的可感的綜合形象,包括角色外在形象設計、內在性格設計、作品情節安排等。優秀的藝術團隊的創意思維塑造了一個個豐富飽滿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和故事內容。優秀的藝術形象具有獨特的外在形象和鮮明的性格特征,不論是憨態可掬的管家鐘表(《美女與野獸》)還是蠻橫暴戾的孔雀王子(《功夫熊貓2》)、機智詼諧的阿凡提(《阿凡提》)都引發了欣賞者的強烈共鳴。在作品情節安排上,藝術家亦強調情節設計的合理性、時代性、民族文化性,如《青蛇》是借《白蛇傳》的傳說生發出極具時代感引人深思的作品、《甜蜜蜜》是對一個時代的回望、動畫短片《貓》運用了以小見大、矛盾沖突、對比等創意手法,把一個故事演繹得感人至深。極具個性的藝術形象和引人的故事情節成為產業品牌的典型符號,它們以直觀的形式傳達了產業品牌內涵,成為產業品牌形象。
(三)藝術意蘊傳達。品牌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品牌的靈魂,藝術作品中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底蘊,給品牌賦予雋永、穩定的因素。影視動漫藝術作品應在形式的基礎上探求更深的文化意蘊,黑格爾說:“意蘊總是比直接顯現的形象更為深遠的一種東西。藝術作品應該具有意蘊?!? 許多優秀的藝術作品富有意蘊。宮崎駿的每部作品,雖然題材不同,卻將夢想、環保、人生、生存這些令人反思的訊息融合其中,被譽為“第一位將動畫上升到人文高度的思想者”。其它如《一九零零》里面對人與社會、人生與音樂的思考、《戰爭啟示錄》里對戰爭和人性的反思、《功夫熊貓》里面的通變思想、《櫻桃小丸子》中愛的教育無不令人動容。藝術作品的意蘊賦予作品永久的生命力,從文化理性角度營造了品牌文化精髓。
三、藝術原創原則:文化品牌培育的理念
(一)時代性與時尚性并存。作為內容產業,藝術作品原創強調文化的時代性和時尚性。文化是根、創意是魂,恰恰是在傳統文化新變和時代精神的把握基礎上,創意思維結出累累碩果,使文化爆發出真正的持久的生命力。同時,作為大眾娛樂化產物,隨著消費群體不斷年輕化,文化產品要跟隨時尚的潮流,無論在制作技術的現代化發展、情節設計的社會性特點、還是文化理念的時代性追求上都應體現出來。如蔡志忠的作品、幾米的漫畫、拓荒的作品都是在傳統文化藝術與現代的時尚流行之間尋找了結合點取得了巨大成功。
(二)民族性與國際化相結合。文化產業作為創意產業,強調產品的文化差異和特色。要創造國際化產業品牌,其出路只有是民族性與國際化相結合。文化產業的民族性就是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特色和文化優勢,張揚自身文化個性。在選題和編劇上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取材,把時代精神融入民族化特征之中;在作品制作上,借鑒中國傳統藝術形式凸顯自我的民族特色;在作品理念上融入傳統的社會價值觀、道德倫理觀及審美取向等。此外,我國的文化品牌要走向世界,必須走民族性與國際化相結合的道路?!豆Ψ蛐茇垺?、《木乃伊3:龍帝之墓》等融合中國元素的大片讓國人看到了這種魅力。異域的文化競爭和資源借用已經使我們感到壓力與挑戰,同時也進行著諸多的改變?!尔湺倒适隆肪汀氨憩F了本土特色及一種世界共通的情懷。”3 張藝謀電影的本土化與國際化的結合為他帶來了極大的榮譽。《中華小子》“將一個中國的故事,以國際化的視角來敘述,使民族的東西更適合于世界,兼顧了整個國際市場觀眾的欣賞習慣。”4 民族元素與國際時尚元素的綜合,體現了新世紀全球化的審美傾向,也指明了未來文化產業藝術作品創作的方向。
(三)藝術性與實用性同在。文化產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存的特點決定了藝術作品的功利性追求,藝術作品的目的就是實現文化資本最大可能的價值轉化。所以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要堅持藝術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原則。首先,藝術作品創作以市場為導向。市場導向包括市場需求、消費人群、產品定位等各個方面。只有以良好的市場前景作支撐,才能創作符合市場需求的文化作品。在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的趨勢下,藝術作品消費市場應突破文化的國家、地域、年代限制,從作品創作的源頭最大化的拓展自身的適應領域。如《花木蘭》融合了諸多文化元素不僅給歐美消費群眾帶來的極大的新鮮感而且輕松地打入中國的巨大市場,很好地拓展了自身的消費市場,實現了產品價值最大化轉換。其次,藝術的審美與非審美相結合。藝術作品一方面要迎合市場,另一方面也要追求自身的藝術價值。藝術作品的藝術價值的高低是決定其潛在市場、持續性創造價值的重要方面。再次,藝術的個人藝術風格和大眾化審美需求相結合。文化產業的藝術創作更多的是大眾化的藝術。而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多強調自我情感、自我風格。產業化發展下的藝術作品創作應注重個人藝術風格與大眾審美相結合。只有大眾化的創作和演出,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場機制,培育起文化市場的活力,也利于產業自身的健康發展。當然,“大眾化”并不是“庸俗化”,“大眾”并不排斥高雅的藝術形式與藝術創作。
四、藝術原創的資本轉化:品牌資本價值實現
藝術原創資本轉化問題就是文化資本價值實現的問題也是品牌資本價值轉化的問題。藝術原創作品沒有進入市場時產生的是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當它作為文化產品進入市場時就要產生經濟價值,文化產業中,文化資本實現自身經濟價值需要特定的環境因素,就是產業鏈的完善。文化產業的運行從藝術作品的原創到產業獲得收益,需要包括資本投資運作在內的,從策劃創意到生產制作、衍生開發、包裝營銷、市場開發推廣等領域的完整產業鏈運行。據國際成熟的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看,只有在產業鏈運作全面有效的前提下,影視動漫產業才可能實現盈利化的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產業鏈的良性運轉不但是產業獲利的前提亦是產業創新的前提和資金保障。尤其是在規模經濟效應下企業進行有效的分工,產業鏈節點上的創新價值實現會依賴其他產業節點,例如產業鏈中的藝術原創企業效益的收回是依靠品牌授權和版權效益,而后兩者的獲益是依賴于有效的市場宣傳和銷售。從生產系統來說,也就是生產環節的獲益依賴于消費環節,良好的市場銷售又為藝術原創提供了精神動力和資金支持。所以說產業鏈的良性運轉是藝術原創價值實現的重要保障。成功的文化產業都是要遵守市場規律的商業化運作。如《哈利·波特》不僅僅是女作家羅琳個人創作的成功而是整個產業鏈條通暢的成功。在“哈利·波特”延伸的產業鏈條中各個環節同時運行,一方面利用媒體為未出版的作品宣傳大造聲勢,另一方面大量開發和生產相關的衍生產品、積極開展版權轉讓活動。同時,在圖書銷售方式、特許經營方式上采用現代化的網絡手段,充分發揮了品牌優勢,打造了全新營銷理念,實現了產業鏈條的同時跟進以及通暢運行。再如《武林外傳》成功也是在于有效地把握住了生產鏈條上的各個關節點,在作品原創環節,它將我國武俠文化與現代都市時尚因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品牌培育營銷環節,注重對品牌價值進行多層次挖掘,形成了各種產業間品牌的規?;l展,完成了創意價值的多次升值,形成了以電視劇的播出為核心,以話劇、動畫、游戲、漫畫、玩具等多種產業再開發組合,各種產業間相互拉動,形成資源互補,組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在拓寬產業鏈條的同時也使其品牌價值與影響力不斷提升從而實現品牌資本的價值轉化。參考文獻:
[1]周朝琦.品牌文化:商品文化意蘊、哲學理念與表現[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9.
[2](德)黑格爾.美學(1)[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25.
(一)審美教學的方式方法
在長久以來的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大多只是單純的關注學生在美術技巧上的能力與成績,而忽略了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所應該達到的藝術標準。美術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時刻把握好自身教學方向,按照教學改革后的要求進行教學,不能對美術教學進行偏向的改變,讓學生會忽略美術價值而單一追求技法。在美術教學中經常會有審美欣賞課程,這樣的課程在實際生活中往往得不到重視,但其真實價值是不可估量的,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從學生的基本思想進行改變和引導,讓學生明白欣賞課對自身的價值,正確理解美術課程和教學內容。在美術教學的欣賞課程中,教師應該通過對藝術作品的背景分析和創作介紹來吸引學生的興趣,之后讓學生對藝術作品的寓意和事件進行分析了解,以此來提高學生在美術課程中的審美能力,而不是教師獨自講解全部忽略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感受,這樣的教學過程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提高學生對藝術的理解程度
學生在剛開始接觸美術課程時都是比較難以有效接受和吸收美術知識的,藝術本身就比較難以理解。教師在教學初期應該通過欣賞課來有效的改善學生在藝術方面的興趣和能力,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欣賞角度去觀察藝術作品,有自己的認識和理解,這樣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藝術基礎。在不斷的學習和認知的過程中,學生會逐漸明白藝術的本質和價值,而不是以畫的像不像來評判一個藝術品,有了欣賞藝術了解藝術的基礎以后,學生就會開始正確的思考藝術的本質和核心內容,此時教師就應該將學生的美術課程改變為以創作為主,讓學生自主體驗創作美術作品的力量,引導學生在欣賞的同時可以有正確的理解,不局限學生的發展和思維方向。在對學生進行美術教學時,學生會從美術課程中受到熏陶,逐漸地提高自身的藝術品位和生活情趣,這樣就符合了素質教育的中心理念,為學生的長遠發展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三)改善學生的審美創造力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審美能力的培養時,可以達到的最終目的就是關于學生審美方面的創造力。在教師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藝術品的熏陶和藝術知識的教學,不斷改善學生在審美方面的能力,就是為了讓學生在審美方面有更好的創造能力。對于學生來說,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能力,而且可以通過審美學習培養自身的品格,在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不斷地改變教學模式,但是不能轉移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的中心理念,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審美創造力對于學生的價值和作用。
二、學生藝術思維的培養探索
(一)縱向思維的培養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把對美術知識的理論分析理解叫作對學生的傳統思維培養,這樣的思維培養模式也就是縱向思維培養。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對學生的快速引導和培養讓學生可以在短期實踐內有很好的學習效果,這樣的教學模式在處理美術教學中的一般問題時是具有非常明顯的作用的。比如:一幅油畫類藝術作品對于學生來說,在視覺體驗上比較單調,色彩和繪畫的形式技法不如其他類別的藝術作品。學生作為美術課程的初學者,會對一幅油畫類藝術作品進行細致的復制,在細節處理上想要做到與原作品完全相同,但實際的效果卻不怎么樣。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審視這個藝術作品,考慮其色彩的搭配與構圖設計中的思想,這樣就不是簡單的在對學生的美術技法進行教學了,而是通過藝術作品提高學生的藝術思維,這如此便可見縱向思維的效果。
(二)橫向思維的培養
在傳統的美術教學過程中還有對學生的橫向思維培養,所謂的橫向思維也就是同時性質的思維模式,在橫向思維的培養過程中,教師所關注的是學生的思維領域寬廣程度。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橫向思維時,需要注意學生對藝術作品的觀察時間,引導學生在進行學習觀察時可以更快地從整個藝術作品的諸多方面中找到問題所在,還可以把握藝術作品的主要線索和脈絡,在短時間內把握藝術作品的核心。通過橫向思維的培養,學生可以有效地擺脫傳統思維模式的限制,對藝術作品有多方面的對比分析。教師在進行培養訓練學生的橫向思維的過程中,應該讓學生逐漸找到事物觀察的切入點,在藝術作品的感染下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和藝術思維,這樣才是有效的橫向思維培養教學。
(三)正向思維的培養
在美術教學的課程中,學生在對藝術品進行分析理解時不能一味地進行側面分析和對比分析,要對藝術作品有正面的看待和了解,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正向思維探索,可以明白藝術家想表達的最直觀的想法。在如今的美術教學過程中,學生要想正式的步入藝術課堂,就必須正確跨過素描的課程考核,這樣的課程安排和考核是有其科學性的,素描相對其他繪畫技巧來說是所有造型藝術和繪畫構圖的核心,在這個關鍵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正是通過正向思維的培養來提高學生在素描方面的能力,正向思維也是比較常規的一種思維模式,在現代化的教學理念中,正向思維是學生提高自身素質的基礎。
(四)反向思維的培養
在學生掌握了正向思維之后,教師還需要通過學生對藝術作品的賞析來培養學生的反向思維,也就是逆向思維,逆向思維的內容和要求不同于常規的思維模式,教師在進行對學生的逆向思維培養時要注意提高學生對藝術品的反思能力,對于反向思維的培養和運用必須加以嚴格要求,如果學生能將在藝術品方面的反向思維運用得當,就可以發揮出非常理想的學習效果和理解效果。因此,教師在培養教學時一定要注意對學生反向思維培養程度的把握,不能過分要求學生在對藝術品分析時運用反向思維,這樣可能導致學生在觀察分析藝術作品時出現偏差的藝術理念,讓學生失去藝術學習的核心,只有正確培養學生的反向思維才能提高學生的藝術思維能力,才能讓學生有正確的審美價值和審美觀念。
(五)多向思維的培養
在學生學習美術課程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該注意學生的多方面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對藝術作品進行分析理解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強調學生的理解方向不能局限在某一點,而是通過多方面的思考對藝術作品進行賞析。多向思維模式需要學生保持并不斷加深,因為多向思維對于學生的美術學習來說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的,如果學生在進行美術學習時不能排除主觀態度從多方面考慮事物的結果,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自身的藝術思維發展。對于藝術作品本身來說,同樣的藝術作品對于不同的學生來說就有不同的認知程度,學生如果不能保持多方面的思維,就可能忽略藝術作品的一些價值,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學生在多向思維方面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藝術思維。
三、總結
關鍵詞:民間藝術;幼兒教育;幼兒園課程
民間藝術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它包括的內容十分豐富,有民間文學、民間音樂和民間美術等。民間藝術充分體現了人類最基本的審美觀念和精神品質,因而具有認識、教育、娛樂等多種審美功能。民間藝術能培養幼兒敏銳的感知能力、豐富的想象力、透徹的理解力,能帶給他們以真的啟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因此,在幼兒教育中開發和利用民間藝術資源對于提高幼兒教育質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擬對如何在幼兒教育中開發和利用民間藝術資源談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拋磚引玉。
一、民間藝術資源在幼兒教育中開發和利用的可能性及必要性
民間藝術,作為我國一份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其豐富的內容和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記錄了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演變,是世代勞動人民集體的智慧和創造。民間藝術之所以能成為幼兒園課程的內容,是因為感受和創造民間藝術是幼兒的認知和審美能力可及的。民間藝術的生活性和價值的綜合性與幼兒園課程的特性是一致的。在當前和諧社會背景下進行幼兒民間藝術教育,無論對社會還是幼兒發展都會有重要的價值。
民間藝術要成為幼兒園的課程內容,必須關注其實踐性和可操作性,這是最關鍵的一項宗旨。以民間藝術課程化的方式進行幼兒教育,不是純粹的在現有的課程中加入新的成分,而主要是對原有的課程內容的呈現和實現,我們要采用一種新的視角把部分課程內容同現實生活和民間藝術結合起來,使其它課程內容的學習與民間藝術的學習在同一過程中綜合地進行,使幼兒園課程的實施真正成為一個生活化的、趣味性的和綜合性的過程。當然強調民間藝術的課程價值也并不意味著民間藝術成為幼兒園課程的全部,而是民間藝術應該融合和滲透在其它課程內容之中。
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民間藝術可以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在素質教育作為當今教育的一種導向的形勢下,審美能力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對于幼兒全面協調發展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民間藝術的審美內涵主要可表述為:從善之美、稚樸之美、造型之美、色彩之美、和諧之美。因為幼兒與民間藝術的相通性與相似性,其對于民間藝術有著強烈的接受性。“幼兒不造作,無拘無束,喜歡色彩鮮艷大膽,隨心所欲,無透視,反自然,幼兒的圖畫往往充滿了幼兒特有的稚拙、純真、自然的質樸美,這與民間藝術是很相似的?!睆亩沟脤γ耖g藝術的組織、加工和改造就成了幼兒園課程設計的有機組成部分。民間藝術的選擇、加工的基本原則是對幼兒來說具有發展價值,有讓幼兒通過多種感官進行動作學習的可能性,遠離幼兒生活經驗,不能引發幼兒全身心投入的民間藝術不是幼兒園課程首選的內容。
當前有很多幼兒園已經意識到民間藝術對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價值和重要意義,開展了幼兒民間藝術教育,努力創設民間藝術教育的環境,堅持“以幼兒發展為本”的基本理念,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依據民間藝術教育的目標、內容,充分挖掘、精心創設與民間藝術教育相適應的環境資源,引發、支持幼兒與民間藝術教育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例如:在幼兒園的藝術教育活動中,試圖探索如何使幼兒對戲劇、工藝、腰鼓、木偶剪紙、染紙、中國結、泥塑、蠟染、舞蹈等多種民間藝術的審美特征產生興趣和敏感,并在高一層次上對多種民間藝術形式的共同審美要素進行有益的抽象、概括和相互遷移,從而培養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智慧、一種整體的反映能力,將民間藝術得以繼承發展。讓幼兒從小就在民族藝術的氛圍中形成對精神的認識,培養幼兒初步的審美情趣、探索精神和想象創造能力,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二、民間藝術資源在幼兒教育中開發和利用的對策
幼兒民間藝術教育的基本原則是以培養審美能力為核心,促進幼兒全身心投入到民間藝術活動中,從而激發幼兒對民間藝術的審美情趣,讓他們充分體驗到感知美、想象美、理解美、創造美的愉悅。幼兒的審美心理結構主要包括敏銳的感知能力、豐富的想象力、透徹的理解力等方面的內容。其中,審美感知能力對于幼兒來說是審美心理結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第一,創設一個富有美感的環境。優美的環境可以激發幼兒對美的事物的興趣,使他們的審美感知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按照幼兒心理發展層次,在幼兒園創設富含民間藝術色彩的生活與活動環境,讓幼兒的生活因為民間藝術而變得豐富多彩起來。也可以通過參觀古跡或民間藝術作品展覽,如民間剪紙、風箏、民族繡品、各地面塑、民間布玩具展覽等容易吸引幼兒興趣的活動,讓幼兒對民間藝術有直觀的感受,讓幼兒感知民間藝術的存在形式,讓民間藝術的客觀歷史、造型和色彩直觀地展現給幼兒,使得幼兒產生對民間藝術初步的意識,增強他們對民間藝術的感覺和情感。孩子長期處在這樣的氛圍中,耳濡目染,再加上教師有意識地激發和引導幼兒主動感知,就能有效地增強幼兒對民間藝術的敏感性和審美感知能力。
第二,從幼兒的興趣切入開展民間藝術教育。教師在民間藝術教育活動過程中,應該根據幼兒心理發展特征及興趣傾向經常和幼兒一起談論民間藝術作品。這樣有助于幼兒把感知經驗系統化,有助于幼兒把從日常感知向真正的審美感知方向發展,從而培養其敏銳的審美感知能力。這種敏銳的感知能力表現在幼兒能在獲得對作品強烈的第一印象的基礎上再認真細致地觀察民間藝術作品(要素特征、要素之間的關系、作品表現的情感);能觀察作品使用的材料特征,如某種物象的色彩與質地,某種樂器的音色,某首曲目的聲調;能觀察作品所處的自然環境和人文背景,如早晨或黃昏的背景。
第三,教師在幼兒民間藝術教育中的作用主要是啟發和引導。教師的引導是要幫助幼兒面對民間藝術作品時能做出正確的審美反應,引導他們學會如何感知和欣賞民間藝術作品,這也正是培養幼兒審美感知能力的關鍵所在。例如:在進行民間藝術活動中,教師可以從“你看到了什么?”引導幼兒感知民間藝術作品所再現或表現的內容;從“你覺得哪里最美?為什么?”引導幼兒感知藝術作品形式;從“你心里有什么樣的感覺?”引導幼兒感知民間藝術作品的情感;從“請你給作品起個名字”,引導幼兒回顧與反思美術作品的整體內涵;從“猜猜這是哪個民間藝人的作品?”引導幼兒感知了解民間藝人的風格。
總之,創設民間藝術教育環境,有利于繼承和發展優秀的民間藝術,它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使其在良好的藝術氛圍和健全的教育環境下,樹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民間藝術的教育真正達到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虞永平.文化、民間藝術與幼兒園課程[J].《學前教育研究》,2004(1).
[2]陳源明.幼兒教育指引[M].巨流出版社,2008.
[3]趙玉蘭,張赤華,李芹.民間藝術教育與幼兒發展關系的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04 (1).
[4]學前教育網..cn.[DB/OL]
[5]吳喜紅.論幼兒民間美術教育的當代價值[D].山東師范大學.2009,5.
關于俗與雅,有很多種解釋。俗是一種普遍的東西,是一種不論年齡,性別,文化等的區別而都能夠被人所理解和領會的一種物質。楚國有個人將歌辭分為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兩種,陽春白雪中屬和者只有數十人,而下里巴人屬和者可達數千人。依照宋玉的理解屬和者人多的就是俗,屬和者人少的就是高雅了,有種曲高和寡的意思。但是我們作為陶瓷藝術創作者,不應該片面地追求一種單純的雅或者是單純的俗,因為我們創作出來的陶瓷藝術作品是要展現給大家觀看的,其中包括一些陶瓷藝術的專家們,同時也包括了為數眾多的老百姓們,同時得到這兩類人群喜愛的作品,才能算得上是一件成功的作品,因為他達到了一種雅俗共賞的境界。
一講到俗,我們很快的就會聯想到民間藝術,因為民間藝術是一種大眾的文化,是一種純天然,無加工的描摹,作品較為寫實,構圖中規中矩,畫面簡單,呈現出的是一種樸素的,鄉味較濃的藝術形式。是一種通俗的美,創作這樣陶瓷藝術作品的人大多都是來自民間的一些陶瓷藝術家,他們不像一些藝術大師們科班出身,接受過專業的訓練,這些民間的藝術家們大多都是沒有經過專業的陶瓷藝術訓練的,有的只是一代又一代人們的傳遞和自己的想象。因為他們大多來自民間,但他們創作出來的陶瓷藝術作品深受大眾的歡迎,因為他們的審美觀和藝術價值觀與大多數的人們一致。這些作品是一種純粹的供大眾欣賞的作品,他們大多迎合了群眾的審美愛好,這就是比較俗的陶瓷藝術。陶瓷藝術作品的俗和雅是受陶瓷藝術家們的價值觀和審美觀的改變而改變的,也正是如此,陶瓷藝術中的大雅與大俗都是必須要存在的。隨著陶瓷藝術創作者們審美觀和價值觀的轉化,其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也會慢慢地發生著改變。
想要創作出一件陶瓷藝術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想創作出一件雅致的陶瓷藝術作品更是難上加難,因為陶瓷藝術源于現實同時又高于現實,是一種陶瓷藝術家們經過加工之后而創作出來的作品,這些藝術家們的思想和文化修養及藝術的境界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他們勇于創新,思維活躍,敢于借鑒姐妹藝術的精華,主觀能動性強,這樣的特性促使他們對于陶瓷藝術的進步是迫切的,因為他們很多人都是先鋒,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他們前進的腳步似乎太快了,與現實的距離拉的越來越大了,因此他們需要受眾們的眼光也能跟上,來不斷地喜歡他們的作品,適應他們的創新?;蛟S他們的思維過于超前讓普通的人一時難以接受和欣賞,但是慢慢地隨著時間和觀賞的次數在不斷的增多,也許人們就會漸漸地領略他們創作的意圖和意義,其創作的主旨也就會被人們所接受。正是有了這些敢于創新,敢于表現的陶瓷藝術家們的創作,才有了一批又一批高雅的陶瓷藝術作品出來,他們是敢吃第一個螃蟹的人,在這些藝術家們的帶領下,陶瓷藝術呈現出了一派繁榮的景象。我認為,陶瓷藝術中最高的境界,不是雅也不是俗,因為雅好像能夠接受的人不多,而俗似乎接受的人群又過于多了些,因此,陶瓷藝術創作中最高的境界應該是兩者兼有,也就是雅俗共賞的藝術境界。只有這樣,陶瓷藝術作品才能在具有藝術欣賞價值的同時也具有經濟價值。說起來好象很簡單,其實真的想把握好雅與俗的尺寸,確實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因為它是一個中間的位置,稍有不注意,也許就會偏向另一方,這就需要藝術家要有比較強的藝術欣賞能力和市場的眼光。同時需要兼顧市場與大眾的口味。其實從事藝術工作的人們都明白,藝術的作用就是教育和欣賞,陶瓷藝術比較偏向于欣賞。因此陶瓷藝術家們應該明白,群眾喜歡的作品不一定就是俗氣的東西,也不能因為別人欣賞不了自己的作品就產生不正確的想法,這都需要我們能有個正確的拿捏,把握好雅和俗的度。創作陶瓷藝術作品的初衷就是給人們欣賞的,只要藝術作品能夠得到大眾的肯定,使大家能夠從中獲取美感,這件作品就是一件成功的作品。想要達到這種境界,就需要陶瓷藝術創作者們有深厚的藝術功底,對陶瓷藝術有獨到的見解,以及新穎的創意和精湛的制作工藝作為基礎。因此對于陶瓷藝術創作者們來講,當前我們需要肩負的責任很重,我們需要用更大的熱情,更多的精力和更好的創意來創作出更多更好雅俗共賞的陶瓷藝術精品出來。
陳菊榮1979年生,江西南昌人,又名陳尹璟。江西省工藝美術學會、景德鎮美術家協會、景德鎮陶瓷協會會員,高級工藝美術師,擅長于山水、花鳥、人物,現就讀于景德鎮陶瓷學院藝術設計本科。師從于景德鎮市工藝美術大師馮唐新先生學習繪畫,后經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熊鋼如、中國陶瓷設計大師許國勝的指導,作品風格以清秀淡雅為主,突出了現代陶瓷藝術風格。作品曾多次獲獎,廣為收藏家、陶瓷藝術愛好者的喜愛。
電話:13517987898
事實上,太多的學者在本文以前對藝術的起源做了推測和研究。本雅明曾這樣為藝術創造的起源下定義:“藝術創造發端于為巫術服務的創造物,在這種創造物中,唯一重要的并不是它被觀照著,而是它存在著?!彼麑⑺囆g品的屬性分為膜拜價值和展示價值,認為在藝術史的發展一直處于這兩種價值的兩極間不斷轉換當中。我想這可以概括為兩點:藝術作品被外界利用的使用目的以及藝術作品自身的審美屬性。作為無論是中古、遠古時期為了神靈而建的“偶像”還是近現代承載著國家、政治的深厚的歷史使命的工具,都體現了藝術作品被賦予的社會功能。藝術作品自身的展現價值和審美屬性在此時都是退居次要地位的。
對藝術的自覺勢必要建立在個人的自覺基礎上。當藝術被宗教、歷史、政治賦予過多的責任時,藝術作品本身的價值被轉移,沒有完全作為人看待世界的途徑和方式。因為其它一些因素,自身的展示價值和審美價值被遮蓋,甚至被忽略。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對作為觀者的“人的自由意志”的忽視。
二、藝術所具有的存在價值和意義
“人”的自我認識自覺,才能看清自身的存在價值及社會意義,而這需要通過“認識的主動性及自省”的基礎上,而不是強制及被迫接受事物的時刻。人在“自由意志”達到充分發揮的前提前才有可能準確無誤順利地與外界客觀實物發生聯系。忽略人的自由意志的建立和發展,勢必會與人的和諧發展相悖。人的存在價值無論從個人還是群體角度都需要建立在“自由意志”的基礎上。在叔本華的“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企圖理清在人面前的世界的本質以及完成人的自我認識,說到底,千百年來人們渴望了解自身,了解這個世界。圣經上也曾這樣記載:“人活著不是單靠嘴里的食物”。西方文明很早便意識到,相對于肉體的物質的飽足,精神上的豐盛更為重要。的確,作為生命體的個體的存在,人的滿足感不僅僅局限于物質的滿足,更加渴望的是精神上的豐盛。想要滿足自身的精神欲望,自然要先認識到自我需要的是什么。對此,叔本華概括為“對這個世界本質內涵的永恒理念的認識”。為了達到認識的目的,“科學”和“藝術”從不同的角度,擔當著“認識世界及自我認識”的重要角色。當科學和經驗在追求此道上永無止境的努力時,作為藝術,卻每每在“任何地方都到了它的目的地”?!八囆g復制著由純粹觀審而掌握的永恒理念,復制著世界一切現象中本質的和常住的東西;而各按用以復制的材料[是什么],可以是造型藝術,是文藝或音樂。藝術的唯一源泉就是對理念的認識,它唯一的目標就是傳達這一認識?!比绻f科學是“亞里士多德的考查方式”,那么藝術就是“柏拉圖的考查方式”。先哲們用盡各樣的思考,對于人的生存方式和目的、意義探究依舊。我們嘗試不用深奧的倫理來陳述,但也需明白,生命不只是數字的簡單疊加和積累,人非機器。對事物現象背后的思考能更加使人接近精神本質,從而達到人的自我認識及精神意義上的滿足。而精神的滿足不單單是自我滿足而已,更重要的是明確人的生命及存在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只有明確最終目的,人的生命才最終實現意義本質的體現。
當康德劃清現象和自在之物的區別時,他徹底打破了統治西方世界已久的束縛個人思想的經院哲學長時期的思想禁錮的統治,以這種懷疑態度肯定了人的自由意志和自我價值的體現。之后,叔本華批判地發展了康德的觀點,進一步研究和擴展有關人的自我認識,和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發展,歷史已經走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歷代先賢在個人意識的覺醒和重要性上做了諸多努力,都在不同程度上用懷疑和審視的態度重新看待人與世界的關系,無一不在說明,精神領域的關注對于文明的發展極其重要。只有人意識到了作為自身覺醒,發展才成為可能。藝術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正是在此。
讓我們回到有關藝術作品和藝術家的問題上來,藝術作品的重要性和獨特性與它自身所處的歷史與社會傳統相一致,這是毋庸置疑的。從古希臘到中世紀,藝術作品所具有的意義本身一直以來都被其存在方式所左右,也就是說,從未和它的宗教、政治等社會功能分開。然而隨著文藝復興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藝術的社會功能逐漸被現代科技所代替。“藝術感到了幾百年后顯而易見的危機正在逼近,面對這種種情形,藝術就用了‘為藝術而藝術’的原則,即用這種藝術神學做出了反應。由此出現了一種以“純”藝術觀念形態表現出來的完全否定的神學,他不僅否定了藝術的所有社會功能,而且也否定根據對象題材對藝術所作的任何界定?!痹诖耍狙琶魉f的藝術在科學面前的危機,是藝術對世界的實用屬性,并沒有涉及叔本華所說的藝術對人的自我認識的覺醒的重要性。當然,在兩者的關系中,科學和藝術對于世界始終是個有機的統一體,兩者在人與世界的認識關系中互為前提,并不存在競爭關系??茖W技術的提高與發達,增加了對世界認識的方式的豐富性,這豐富性同樣體現在藝術領域。比如,現代藝術的發展自然也建立在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基礎之上。因此,筆者很同意本雅明對于機械復制時代下,賦予現代意味的電影,攝影是符合信息社會的新的且適宜的藝術形式的結論。
三、 藝術家、藝術作品和觀者在“藝術呈現”過程中的重要性
人們要了解自身,了解世界,“科學”的方法是重要的但卻不是唯一的方法。百科全書也不能給我們生活的答案, 從這一點上來說,“藝術作品”作為人與人,特別是跨越時間,空間和因果性,成為人與他者,與外在世界之間的交流方式,這在前文已有所涉及。
那么在藝術領域,藝術家,藝術作品和觀者,三者又是如何有機地成為一個整體的呢?對于現實中根本沒有藝術這種東西,貢布里希認為,“藝術”這種東西,本不存在,只有當藝術作品作為橋梁作用于藝術家以及觀者之間的互動,“藝術”才被呈現,才有意義。
讓我們來看有關“藝術”的過程,是如何實現的。伽達默爾曾經在有關“藝術真理”問題的討論前,首先說明了“游戲”這一過程的完成,事實上是體現在游戲者本身的參與過程中,而不是作為規則出現的“游戲”本身,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游戲者參與游戲其中,游戲本身并不存在。這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關于“藝術”這一過程的實現。在這一過程中,藝術家,藝術作品,觀者,是“藝術過程”得以實現的三要素。
藝術作品本身作為載體,其“展現價值”的體現勢必被藝術家左右,且由觀者影響。因此三者不是因果關系,而是互為前提,彼此影響的有機體。其一,因為藝術作品是被“創作”,這“創作性”帶有藝術家作為“人”主觀的能動的對世界的理解和看法直觀體現,通過藝術形式呈現出來。是藝術家自身對“永恒理念”的“純粹觀念的把握”。體現著傳達這一本質理性認識的最高要求。過程本身是一種崇高的精神體驗體現。至于藝術創作所用的材料和形式,并沒有也不應該有所限制,如:遙遠的詩歌,造型的油畫,版畫,現代技術下的電影等等。
另一方面,觀者觀看藝術作品,獲得的喜怒哀樂根據不同的時間空間以及在觀看之前的“自我意識”狀況不同而有所差異。就像一群人在一起說話,有親有疏一樣,當交流過程得以實現時,那么透過藝術作品,與藝術家“面對面”的交流和對話的觀者,可以仿佛多出一雙眼睛超越時間,空間,看世界,在情感上的獲得將使之受益匪淺。
藝術作品與觀者的互動部分,是“藝術”帶給人們的精神影響的關鍵實現部分。是人們常說的“現實的意義”。 每一件藝術作品的產生自然有其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即創作作品的藝術家自身所處的環境,所受的思潮影響決定了什么樣的藝術作品問世。然而,藝術作品的魅力最大地體現在,它不會強迫人們去接受某一信息,而是將主動權極大地賦予了觀者自身,原本作品的創作是件極其自我,隱私的事情,帶著創作者的個人的主觀的片面的情感,在展示的過程中去感染他者是藝術作品潛移默化又不可忽視的力量。通過“小我”的展示,可以影射世界另一角落的狀態甚至代表眾體生命,這是“創作”的可貴之處,也正是“藝術”在人類社會和世界中存在的目的。因此,從這一點上,“藝術”的意義和價值,更多地體現在藝術作品被觀看時帶給觀者的那一瞬間心靈上的震撼。
四、小結
視覺文化在20世紀由于技術革新經歷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人們的審美情趣,與以往相比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觀看和創作視覺藝術的方式。作為新時代的藝術作品的展現必然要符合新時代的藝術特質和審美情趣。對于新的藝術形式的出現和沖擊,并不能減少我們通過藝術來認識自我和世界的欲望,無論在什么時代,理性和感性思維都在幫助我們為自身的價值定位及意義顯現上相輔相成地存在,厚此薄彼勢必會影響人的發展過程。 (責任編輯:劉小紅)
參考文獻:
[1]叔本華著. 王才勇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務印書館,201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