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5 10:42: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建筑研究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地域建筑的定義
在給出地域建筑的定義之前,先理解以下建筑的概念:建筑是指人類創造出來的、為人類自身提供物質和精神庇護的文化景觀。因而可看出建筑與特定的地理空間點產生了不可分割的聯系,地域性是建筑的本質屬性之一。
然而,所有建筑都是地域建筑嗎?答案是否定的,雖然建筑是建造在一定地域,但隨著全球化和現代化的發展,地域建筑不再只是建造在原本地理空間上里,也就是說某一地理空間上的所有建筑也不一定是地域建筑。因次,地域建筑是指人類創造的,與所在地域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相適應的特定文化景觀。
1.2地域建筑的類型
民居是歷史上最早出現、最基本、最大量的建筑類型,也是地域建筑的主體,故可從民居的角度來考察地域建筑的類型。在古書上記載,住宅由門、塾、堂、廂等組成。中國地域遼闊,從北向南,為適應不同的氣候、地形、材料、環境等條件,民居有明顯的差異。
在廣東地區自古受多元文化的影響,其建筑表現出更加復雜而豐富的類型,創造了具有特色是城市風貌地區。其中主要有南方院落民居、南方天井民居、廣東客家集團民居和南方自由式民居四種。
2.建筑平面結構類型
廣東地域建筑雖然從整體上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但由于其內部廣府、客家及福佬文化的差異,城市與鄉村社會經濟自然條件的差異,也形成具有明顯分異的建筑類型。其主要有以下兩中類型:
2.1無院落建筑
竹筒屋是無院落建筑的代表,也是民居建筑中平面結構最簡單的一種。由于屋內廚房、天井、廳、房按一定順序排列,形似竹筒而得名。
其建筑平面為單開間,面寬較窄,一般為3~4米;進深較大,一般為10~20米,有的甚至達30米以上。也有規模較大的將兩個單開間并聯,"明"字屋就是間竹筒并列組合后的變化形式,廳、房、廚房與天井靈活組合,兩開間大小可不一,進深也可變化,不一定整齊劃一,形如"明"字。其中間的代表建筑是鎖頭屋。
2.2有院落建筑
三間兩廊式建筑即是三合院式建筑,其普遍尋在于我國南北地區,但也存在著明顯的南北差異。其中南方有院落建筑是由三開間主體建筑、前帶兩廊和天井組成三合院。
這種建筑類型在廣東中部和西部村鎮建筑中廣泛采用。從平面上看,前為天井,后為廳堂,廳堂兩側為房,天井兩旁設廊,分別為廚房和雜物房。這種三間兩廊式是廣東地區采用最多的一種建筑平面組合形式。在此基礎上,可以發展多種發展形式:一是縱向發展,發展成四合院形式;二是橫向發展,發展成多開間形式;三是垂直發展,發展成樓房。
3.建筑功能類型
廣東地域建筑除了官府類、宗教類等公共建筑外,大量的是私有民居建筑。在這些眾多的民居建筑中,為適應廣東特殊的自然人文環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功能,即是用于商業目的和進行防御的功能形態,它們使廣東民居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
3.1騎樓--店屋式開放住宅
店屋式住宅是指商業功能與居住功能融為一體的建筑類型,其在古代就有存在,如宋代的"檐廊式"店鋪。到近代海外文化的涌進,形成中外合壁的騎樓建筑。騎樓是在樓房前跨人行道而建,在街道邊相貫通,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人們在長廊下進行商貿活動,可不受風雨日曬影響。這既適應了廣東多雨濕熱的氣候條件,又使人與商業空間的接觸更為直接方便,并使城市商業與交通空間相融合,使街道尺度更為宜人,創造了廣東城鎮獨特的商業街區風貌。居住與商業的結合,導致了私密空間的局部開放,創造了較為親和的人文環境,使購物者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3.2碉樓和土樓--防御式封閉住宅
在廣東地區存在的防御封閉住宅最為典型的是碉樓,是僑鄉地區的傳統民居。碉樓形式自古就有,但將防御和居住兩種功能結合的碉樓主要出現于近代。
其產生的的原因是,海外僑居者為家鄉帶來了先進的科技文化和大量的資金,一是使僑鄉人民日益富裕,二是民國初年戰亂頻繁,社會動蕩,洪水泛濫,碉樓應運而生。
碉樓的平面多為方形,基本格局由傳統三間兩廊形式發展而來,底層為儲藏室和廚房二樓住人,頂層由年輕人居住兼做守衛。
其次,是土樓,其存在于客家聚落地區。從形式上看,有圓形和方形兩種。由于其形式上的圍合性和獨立性,便產生了很強的排外性和防御性。
4.結語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技術在更新,無可否認的是,現代建筑創作越來越受新材料、新技術的影響,建筑師們對于現代技術的駕馭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建筑創作的能力。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地域建筑面臨著新的困境。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從建筑的角度上看,也是一方水土成就一方建筑。建筑不僅是一種提供給人居住的空間,尤其是在地域建筑中體現的是一方建筑文化傳統。通過它傳承的是一種地域文化,其是與前后(歷史發展)、左右(與社會發展同步)、上下(適應自然條件)相關因素的綜合把握與適宜的應對。因而,我們要挖掘地域建筑的價值,并著實實現地域建筑的傳承和創新。
參考文獻
[1]林琳.港澳與珠三角地域騎樓--廣東騎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2]凌世穗.走向開放的地獄建筑[J].建筑學報,2002.(9).
[3]蔣伯寧.對地域建筑的思與行[J].建筑與環境,2007.(1).
[4]王芳,等.傳承文脈、地域特色與建筑創新[J].華中建筑,2006.(10).
盡管在新修改的《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中增加了對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的設置范圍,但我國多層建筑室內滅火系統仍以設置室內消火栓為主。實踐證明,室內消火栓系統能有效使用的機率不高?;馂臅r,消防人員采用消防車水帶接龍的方式將消防車內的水送入室內使用,或者利用消防車在室外對著火部位進行灌救的情況較多。這樣,室內消火栓設置的意義無法得到體現。主要原因:一是在當前全民消防意識普遍不高,滅火技能和基本的滅火器材操作知識缺乏的現實條件下,火災時一般民眾不可能有效使用室內消火栓系統來滅火。所以室內消火栓系統最終還需要有嚴格訓練的消防隊員來使用。但火災時起火單位熟悉本單位室內消火栓系統的人員不一定在現場,消防人員又對內部系統情況一般都不熟悉,很難快速有效利用室內消火栓來滅火;二是調查發現,室內消火栓系統多數得不到良好的維護保養,或是閥門銹蝕不能開啟,或是水帶水槍缺失,導致關鍵時候無法使用。三是從安全角度上講,在可以利用外來水源滅火,特別是又沒有人員被困火場的情況下,消防隊員沒必要冒險進入建筑內取用室內消火栓來滅火。
還有,眾所周知多層建筑室內消火栓給水系統,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撲救初期10分種內的火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建規》制定時的許多歷史條件已經發生了變化。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已使得住宅、辦公場所、消費場所的裝修標準大幅度提高,增加了建筑的火荷載,相應的火災危險性和大火蔓延速度也大幅提高;滅火程度極低的室內消火栓系統極易耽誤火災初期極為寶貴的撲救時間,造成火災的蔓延。
二、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的優點及設置必要性
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的優點是:不需人員到起火點操作,值班人員只要在消防控制室就可以完全監控整棟樓的情況,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撲救。滅火成功率高,特別是對控制初起火災極為有效、可靠。據國外的資料介紹,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的滅火成功率高達90%以上。以美國為例,從1925年到1969年的45年中,安裝這一系統的建筑物共發生火災81425次,滅火、控火成功率達96.2%。又如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從1886年到1968年的幾十年中,安裝這一系統的建筑物共發生火災5734次,滅火成功率達99.8%。國內也有許多成功的實例,如1958年建的廈門紡織廠,曾發生過四次火災,均由噴水頭自動啟動將火撲滅。自動噴水滅火系統以其目的性強,直接面對著火點,效率高,水漬少等諸多優點,已經成為國際公認的可以普及使用的主動固定消防設施。在美國,自動噴水滅火系統不僅在高層建筑、公共建筑、工廠和倉庫中普遍使用,而且已經發展到在家庭住宅中安裝這一系統。
從經濟的角度考慮。我國的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已經有40多年的實踐經驗,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實踐,現在在技術、產品配套、全自動化程度、操作等方面都已經有了較豐富的經驗;自動噴水滅火裝置的大量生產和使用,以及國產化程度的提高,已經使得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的相對價格大幅下降。據統計,國內安裝該滅火系統的費用一般占工程總投資的1~3%。與室內消火栓系統相比,費用并沒有升高多少,而滅火成功率卻增長了數倍。完全符合經濟利益的要求。
結論:
縱上所述,多層建筑建立以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為主體的滅火體系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在經濟上和技術上也是可行的。但受《建規》中以消火栓為主進行室內消防系統設計的規定以及消防設計人員多年來形成的習慣影響,要實現以自動噴水為主的目標,勢必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尋求突破。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園林的繼承問題一直是討論熱點,本文試圖用建筑符號學的視覺去分析中國傳統園林,并從中得到一些繼承傳統的啟示。
1、理筑符號學
1.1建筑符號學的歷史沿革
建筑符號學脫胎于符號學。20世紀初,索緒爾皮爾斯,分別提出關于符號學的理論。索緒爾的理論對符號的能指與所指進行了定義,啟發了后來的符號學家們,被認為是現代符號學之父。而皮爾斯雖然沒有系統闡述符號學的著作,但卻對符號學賦予明晰的定義。在索緒爾與皮爾斯之后,德國人恩斯特·卡西爾認為人類精神文化的所有具體形式,都是符號活動的產物。美國人蘇珊·朗格則延續了卡西爾的符號學理論,為符號學美學一文藝符號學莫定了基礎。莫里斯提出符號學由符用學、符構學、符義學三部分組成,被學術界普遍承認。
20世紀50年代末,建筑師考艾尼格等人將符號學引入建筑學。其后,勃羅德彭特、詹克斯等人也進行了相關研究。文丘里、布朗等人則對建筑符號學的理論和實踐進行探索。
今天,建筑符號學在眾學者、建筑師的實踐與研究推動下,基本框架得以建立,大多數人所接受。
1.2主要的符號學理論及與其建筑的關系
我們的世界到處都充滿著符號,只要有人的意識參與,事物的存在著理由和意義。觀察不是單純地“看”事物的物理過程,人在“看”的過程中必然加入了主體的理論背景等因素,于是事物便被賦予了意義。同樣,人在創造事物的過程中也必然有意無意地賦予造物意義。意義是如何產生的?如何使意義的傳達成為可能?這類問題正是符號學所研究的。建筑符號學以符號學理論為基本出發點,甚至大量地直接應用符號學理論。在此,先介紹三種比較重要的符號學理論系統:
1.2.1索緒爾符號理論索緒爾是《普通語言學教程》的作者,對后來符號系統的研究有著深遠的影響。索緒爾理論的核心所在,是符號的組成要素,即能指與所指。能指是指符號的形象,所指則大約可理解為符號所代表的意義,如理念、情感、思想等。所有人造物都包括了有能指和所指,這就決定了“建筑能被理解”這一基礎,并影響了建筑理論。
1.2.2皮爾斯的符號理論在皮爾斯的符號理論里,符號活動其實是一種事物與其他事物聯系、被解釋的過程。他講符號劃分為三個層次一第一層次是即符號本身;第二層次是符號的能指與所指,具有雙重關系;第三層次是符號與其代表的內容與解釋。皮爾斯的符號學理論有助于人們對于“認識”和“解釋”的過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影響了建筑中的設計與解讀的理論。
1.2.3莫里斯的理論莫里斯把符號學分為符構學、符義學和符用學三個部分。符用學是主體部分,包含了符義學,而符義學又包含了符構學。這三個層次,與皮爾斯符號理論的三個層次基本被視為是相當的。這就進一步使建筑符號學更加完善。
1.3建筑符號學的重要概念
建筑符號學將建筑視為一種符號,其大前提是確信建筑意義的存在。那么人們是如何理解建筑意義的?它有著怎樣的含義?人們是如何接受建筑傳達的含義的?又通過何種機制去表達思想?這種種問題,正是建筑符號學所要回答的。下面舉出一些建筑符號學里的重要概念:
1.3.1能指在建筑中能指可理解為建筑的空間、形態形式、構圖等等。人的感覺確定了人類可接受的建筑表現特征如韻律、色彩等。
建筑的能指是有一定規律和限制的。
1.3.2所指建筑的所指可大約理解為建筑的內容。山于社會文化、規范等種種因素的制約,建筑的內容一所指,并不是隨意的。
1.3.3圖像符號建筑的圖像符號指建筑形式和內容間存在著形似關系。
1.3.4指示符號建筑的指示符號指建筑的形式與內容間存在這一種實質性的因果關系,如墻體往往代表分隔。
1.3.5象征符號建筑的象征符號指建筑形式與內容建立起來的任意性關系,如之前玻璃幕墻作為美國辦公樓的代表,幕墻和辦公建筑間其實沒有天然的關系。
2、理筑符號學視野下的中圈傳統園林
分析中國傳統園林常常用到以下一些方法:園林各要素的拆分、組合研究,文化背景研究,詩畫意境的分析,歷史沿革的研究,園林建筑空間分析。這些分析研究,都希望知道“中國傳統園林之為中國傳統園林的根本”一它的本體、它的特征一并從中得到啟示。
本文則試圖從建筑符號學的角度出發去看待中國園林,希望得到一些新穎的視,從中獲得歷史沉積下來的智慧。在建筑符號學中,建筑符號的能指和所指是最基本的部分,下面將主要通過分析中國傳統園林的能指和所指來研究它的特點。
2.1中國傳統園林之能指
建筑的能指就是建筑的形式、空間等。中國傳統園林的營造,注重開發了游人的感官體驗,故其表現特征是飽滿而充滿變化的。這些特征基本取材于大自然與生活,故傳統園林中“人的感官一建筑表現特征一建筑表現形式”這層層約束的關系是通達的。所謂“行、望、游、居”一居住要環境優美、舒適,出游、行走要方便,眼之所及都是大自然的景象一身心因此而舒泰,五感則得到滿足?!秷@冶》就提到不少園林的空間、形式。如廳堂立基要“深奧曲折,通前達后”,說的就是空間布局的豐富性;“軒楹高爽,窗戶虛鄰”指出園林建筑必須舒適;造園需要一些趣味元素,如“多方題詠,薄有洞天”。另外,傳統園林也注重使用者五感的開發,如“夜雨芭蕉,似雜絞人之泣淚;曉風楊柳,若翻蠻女之纖腰”,這里面就包含了視覺、聽覺、觸覺。其實,中國傳統園林的特點不應僅用元素拆分的方法去逐個看待,應把之視為一個統一的人居整體,這個整體的能指一表現形式,是以自然意趣之通達、五感享受之交錯為基礎的。
2.2中國傳統園林之所指
中國傳統園林的所指,就是其內涵與內容。從所指里的美學含義看,傳統園林追求的是“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自然美;“納干傾之,收四時之爛漫”則源自于一種“萬物皆備于我”的哲學理念。園林功能也是多種多樣的,如有“養鹿堪游,種魚可捕”的農業飼養,也有“一二處堪避暑”的生活空間??傊?,中國傳統園林的所指,體現出一種完備的生活結構,以及與這種完備生活結構相符合的美學觀、空間內涵。
3、建筑符號學之啟示一中國傳統園林的繼承
從建筑符號學給予了從新的角度看待中國傳統園林的問題,相應地我們也從中得到一些關于繼承傳統的啟示。
3.1繼承傳統的意義
羅蘭·巴爾特指出“意義從來都是一種文化現象……功能衍生出符號,而這一符號又被重新轉化為功能的展示?!睆牧_蘭·巴爾特的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意義以及意義的解讀是人類不能避免的問題。在符號學的理論中,這個可感知的世界無一不是符號作用的結果,符號的能指與所指并不是天然的,而是受到眾多制約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在創新的同時,不能也不可能將文化背景等在意識內抹除,它們總會在有意無意間影響著人。與其同傳統撇開關系,倒不如好好地審視自己血液中的固有文化特點,從而更好地在新時代的條件下發揮其作用。
3.2傳統一現代的轉換機制
要繼承傳統就必須有“傳統一現代轉換機制”。從建筑符號學的角度去分析中國傳統園林,發現其自身也存在一種適合轉換的雙向譯碼一精英與大眾的雙向譯碼。
比如,古代一個中國農民就與士人有同一種譯碼一當他走進士人的園林,看不懂的只是石頭的形象,建筑的布局,但卻看出一個萬全的自然環境一山、水、植物、居所,而這種環境正是農民所擁有的或追求的,他能明白當中含義一于是傳統園林便成為一個農民也能解讀的符號。
文化建筑最大的特點就是公眾性,隨著經濟的飛躍式發展,富足的生活使人們更加重視精神上的愉悅和生活品質的提高,對各種文化活動的熱衷成為一種典型的社會現象,城市的文化色彩在市民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隨著文化建筑功能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其對城市的空間環境產生新的重大的影響,文化建筑在城市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社區文化建筑應定位于對居民開放的服務性質建筑,其發展也會帶動社區文化的發展。它不但豐富了城市的市民生活,而且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同時有助于提高城市的整體素質,改變城市形象,進一步推動城市經濟建設的發展,吸引投資和增加凝聚力。
2項目概況
“揮毫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一條湘江將長沙城隔成“西文東市”兩番不同的特色。而作為長沙的西大門,岳麓區已發展成科教大區和長沙的文化名片。岳麓區高等院校云集,科研院所遍布,人文歷史悠久。
岳麓文化藝術產業園以岳麓區政府為主,聯合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等多所高校及省內外知名文化企業共同開發建設,充分發揮岳麓區湖湘文化深厚底蘊和岳麓山大學城教育文化科技資源優勢,依托“山、水、洲、城”的自然資源,創新“區校合作”模式,合力打造一個富有湖湘文化氣息的文化藝術產業基地。
桔子洲街道位于大學城的中心地段,從溁灣鎮到岳麓漁場,形成了以湖南師大、湖南大學、中南大學為代表的大學城產業鏈。在1.5km2的范圍內,有210所畫室和近100個音樂、舞蹈、播音、體育等特長培訓班。每年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專業學子有4.5萬余人,他們在這里求學,他們在這里消費,他們在這里發展。師大、中南、湖大一帶的麓山腳下成為湖南藝術家的一個集中活動區域。
錦繡瀟湘文化藝術中心作為文化產業園的重點項目更是受到社會關注。項目占地約15畝,總建筑面積約27090m2。項目交通便利,與南面的城市道路阜埠河路通過規劃的24m綠化帶相連,景觀環境優越,離湘江風光帶僅百米之遙,有8路公共交通直達市區的各個方向。藝術中心集藝術交流、展示、交易、培訓為一體,建成之后對于促進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提升區域形象必將起到積極作用。(圖1、圖2)
3“藝術的盒子”——形式與功能的重新詮釋
當代社會,設計行業的發展,不管是“功能”還是“形式”,都經歷了一種從物質性到非物質性的過程,即功能與形式的脫離。這也是以靈活性對抗復雜性,由形式激發功能的過程。設計領域越來越追求“一種無目的性的、不可預料的和無法準確測定的抒情價值和種種能引起詩意反應的物品”,設計過程與藝術創造過程越來越相似。
錦繡瀟湘文化藝術中心建筑造型是按功能分區,在用地范圍等外部條件限定下的理性分析思考所激發出來的靈感,形成一組具有獨特流暢外形的“藝術盒子”的疊加。隨著視點的轉換達到不一樣的效果,其本身就是一項層次豐富的造型藝術作品,通過其自身的藝術形象來喚起人們的思想感情上的共鳴,是靈感和熱情的激發容器,體現了無拘無束的生活精神。
“藝術盒子”錯落地疊加更突出其藝術感與趣味性。疊——人上架人,物上疊物,相環相扣,相行相錯,或同或異,妙趣自出。(圖3)疊加作為一種最簡單的砌筑手段,便捷、實用、穩定,其中均蘊含著奇妙的藝術法則。單純、韻律、平衡、變化、動感。
同時“藝術盒子”的疊加,突出了獨立單元+自由組合的特色。該藝術中心主體功能為藝術家創作室、設計師工作室、工作坊、藝術品展示區、展銷及藝術培訓區。鑒于藝術活動的相對自由屬性,其建筑空間形態的相對多變、靈活、可塑是十分重要的。既要保持整體的自由開放形態,同時又要盡量保證個體的相對獨立,提供其個性化活動的可能。所以采取獨立單元組合形式,可同時滿足與兼顧這種既矛盾又共生的需求。
選擇基本單元以疊合形式構成,我們關注:
⑴基本單元具有相同或相似結構形態。
⑵規律或規律中有變化的組合形式(漸變或變異)
所以,變化與不一的功能其實均可以在制約中進行,或曰在“盒子”中進行,正所謂“規則中有變化、變化中有規則”。所以,綺麗紛繁景象還原后其本原往往是最簡單模式組合而已,只是我們熟視無睹罷了。
4技術表現與形象“自由化”
文化建筑的技術表現不應是單純地為了表現高技術,更重要的是考慮人的因素,關注人的情感、心理領域,探索高新技術在人類心理領域的認同。多數情況下,新技術主要是在應用在建筑的結構上,但技術的表現也越來越多地體現在外觀、表面、其至建筑的細部,而且這些因素常表現為自發的產物。只有把技術表現的內涵加以擴展,才能實現建筑的人性化和情感化。
形象“自由化”意指建筑形象的非物質化傾向,體現了一種模糊、輕盈、塑性、空無的形象。在高度發達的技術條件下,建筑師的創造力不再受原來的美學法則束縛,建筑幾乎已經沒有實現不了的形式,不再拘泥于規正、方整的形象,而以更自由的形象出現。建筑師在創作過程中很大程度上是要打破那種傳統的,人們頭腦里固有的一些東西,而且并不一定帶有強烈的目的性。總之建筑師不再創造那種一望即知的建筑形象,像后現代的美術作品一樣,更重要的是表達建筑師在創作過程中對建筑傾注的情感因素,而人們更能從中體會朦朧的美感。
本項目通過疊加、錯位、懸挑等處理手法,既體現了建筑的技術表現,同時外掛采用鋁條和玻璃條的隨機組合,形成時尚的數碼語言,與造型結合構成了一個面向城市的醒目標志,帶動周邊領域的活力。鋁板和玻璃因不同的反射度等物理特性,隨著季節氣候以及時間的不同,光在建筑上繪制出一幅色彩和圖案不斷變幻的流動畫面,每時每刻都呈現出不同的表情。富有特色的形象給人們帶來強烈的不同的視覺和心理感受。(圖4)
5休閑化、交流空間的增加以及與環境的融合
休閑是文化活動的基礎,二者從來就交融在一起。作為當代的文化活動的載體--文化建筑更體現這一特色。在當今社會,博物館、影劇院、展覽館已成為公眾假期休閑的重要場所。這對文化建筑的社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樣的公共場所擔負著越來越重的提供大眾交流和休閑活動可能性的任務。它從一個文化教育場所變成了一個“具有多重職責的社會中心”。
文化建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為人們提供休閑、交流的場所。文化建筑中的交流空間、共享空間的比重也在不斷增大。一些具有歷史主義的傳統文化建筑的擴建,更主要的也是為了增加原有不敷重荷的公共空間。
現代文化建筑中的許多傳統意義上的交通空間,正肩負越來越多交流空間的功能,如廣場、樓梯、走廊、坡道、臺階等。交流空間的增加還體現在更多非確定空間的出現。建筑內部的樓梯本身除了滿通功能外,又是多向度的空間聯系體,不只是空間之間的轉換與延伸,更是兩層空間對話的中介,一個充滿活力的空間。以往的走廊多是單一功能性的通過式空間,因此多只是滿足了疏散寬度即可,對空間的連系也是越直接越好?,F在走廊往往從房間的一側脫離成為公共空間,甚至成為人們愿意留連的臨時展廳和咖啡座。走廊與樓梯一起成為建筑內部的停頓空間,在原來人們看似無法達到之處架起一座空中橋梁,完成空間的躍遷。坡道在建筑內部也大量地被應用,這更多地體現出空間的連續性并消減建筑人工刻畫的痕跡。坡道除了是考慮人性化的無障礙設計外,越來越多地表現了空間滲透和意識誘導的意愿。建筑外部廣場設置的大臺階則對人們有著天然的吸引力,人們更愿意在這里駐足、休憩,因此往往成為城市或建筑中最具活力的空間。外部臺階具有無可比擬的對城市空間的開放性和親和力,因此突顯了文化建筑的公眾意義。同時中庭、餐廳、咖啡廳這些交流空間在文化建筑中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本項目在入口空間、樓梯、走廊、交流平臺、挑空露臺等位置的處理中,盡可能地擴大交流空間,使人們在建筑中的活動本身也成為一種交流體現。(圖5)
現代文化建筑的發展也越來越重視與環境的融合,這不僅包括自然環境,也包括城市的空間環境。文化建筑多以一種文雅的姿態與周圍城市建筑、街道廣場或公園融為一體。設計過程中往往注重在建筑內部引入城市空間,或構造類似城市肌理的群體結構,以此來延續參觀者的空間感受,取得與環境的協調。或者抽取周圍環境建筑的共有要素語言如色彩、質地、比例、構件等,進行重新闡釋和翻譯后形成符號,應用到新建筑中去,以取得視覺上的延續和形式上的相似。建筑的空間布局也多采用分散化的方式,順應地勢分布建筑的各個組成空間,利用連廊、庭院等,聯系各部分,并做到內外環境滲透。
6小型化與專業化——社區文化建筑發展趨勢
目前,城市的文化建筑多是向綜合體發展,其往往包括圖書館、展覽館、劇場、教育場所等,有的更包括了商店、旅館及娛樂設施。而社區文化建筑的發展趨勢則應是小型化與專業化。由于人們多元化、個性化的選擇需要,以及日?;顒臃秶南拗?,相當多的人更愿意在自己喜歡的專業和社區范圍內的場所進行交流、探討,而不選擇城市的大型綜合文化場所。小型化、專業化趨勢的迅速發展,一方面是社會對公眾交流意識的日益重視及為提升公共環境品質而做出的選擇,像小型的社區中心或文化會館等。比如歐美的社區中心以及日本社區的公民館,在社區的文化生活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是一些旅游城市為增加地方特色而設立的一些主題非常鮮明的展覽館等設施,如畫廊、手工藝品博物館、民俗博物館等等。綜上所述,社區文化建筑的發展要進行全面規劃,并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城市建設規劃。在建設中應力戒主觀隨意和盲目性、不講科學性,而應合理規劃、分級發展。對社區文化建筑來說,小型化、專業化的建筑投資較少,建設周期短,內容也更貼近市民生活。所以我們應結合本地區文化產業特色來發展合適的文化建筑,二者也必將會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參考文獻:
[1]王其鈞,王謝燕.文化建筑設計.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2]高倫.當代文化建筑設計手法研究.碩士論文,天津大學,2001.
[3]章迎慶.當代文化建筑意義的休閑化傾向.華中建筑,2007,10.
論文關鍵詞:高層概況發展體系施工
論文摘要:本文簡要介紹了高層、超高層建筑的結構體系,通過對國內已建和在建的高層建筑鋼結構國產化問題的調研,分析了在鋼材、設計、施工和監理等方面國產化所面臨的主要問題,為高層建筑鋼結構的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高層鋼結構建筑在國外已有110多年的歷史,1883年最早一幢鋼結構高層建筑在美國芝加哥拔地而起,到了二次世界大戰后由于地價的上漲和人口的迅速增長,以及對高層及超高層建筑的結構體系的研究日趨完善、計算技術的發展和施工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使高層和超高層建筑迅猛發展。鋼筋混凝土結構在超高層建筑中由于自重大,柱子所占的建筑面積比率越來越大,在超高層建筑中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受到質疑;同時高強度鋼材應運而生,在超高層建筑中采用部分鋼結構或全鋼結構的理論研究與設計建造可說是同步前進。
超高層建筑的發展體現了發達國家的建筑科技水平、材料工業水平和綜合技術水平,也是建設部門財力雄厚的象征。來源于/
一、我國的高層與超高層鋼結構建筑的發展
我國的高層與超高層鋼結構建筑自改革開放以來已有20年的歷史,并在設計和施工中積累了不少經驗,已有我國自行編制的《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程》。
1、鋼材的國產化
國內鋼鐵企業根據我國高層建筑鋼結構設計標準的要求,制訂我國第一部高層建筑鋼結構的鋼材標準《高層建筑結構用鋼板》(YB4104-2000),比目前仍在實施的《低合金高強度結構鋼》(GB/T1591-94)又前進了一步,其性能指標優于國外同類產品。
2、鋼結構設計國產化
截止2003年3月,我國已建和在建的高層建筑鋼結構有60余幢,按其結構類型劃分,鋼框架-RC核心筒占4314%,SRC框架-RC核心筒占1617%,二者合計6011%;鋼框架-支撐體系占1813%;巨型框架占813%;純鋼框架占617%,筒體和鋼管混凝土結構各占313%。統計表明,目前我國高層建筑鋼結構以混合結構為主。
鑒于我國對混合結構尚未進行系統的研究,所以《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暫不列入這種結構類型是合理的。
國家標準《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程》(JGJ99-98)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等有關高層建筑最大高度和最大高寬比的規定,在一般情況下,應遵守規范的規定,否則應進行專項論證或試驗研究。建設部第111號令《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抗震設防管理規定》和建質[2003]46號文《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專項審查技術要點》,對加強高層建筑鋼結構設計質量控制意義重大,具有可操作性。
鋼結構設計分兩個階段,即設計圖階段和施工詳圖階段?,F在有的設計院完全采取國外設計模式,無構件圖、節點圖和鋼材表等,對工程招投標和施工詳圖設計帶來不便。因此,建議有關部門對此做出具體規定。關于節點設計問題,國內應多做一些理論和試驗研究工作,比如柱梁剛性節點塑性鉸外移和防止焊接節點的層狀撕裂等。由于鋼結構的阻尼比較低,在研發各種耗能支撐和節點的減震消能體系方面,國際上研究和應用較多,國內應加快進行此方面的研究。
二、高層及超高層結構體系
對于高層及超高層建筑的劃分,建筑設計規范、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建筑防火設計規范沒有一個統一規定,一般認為建筑總高度超過24m為高層建筑,建筑總高度超過60m為超高層建筑。
對于結構設計來講,按照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建筑高度的不同以及擬建場地的抗震設防烈度以經濟、合理、安全、可靠的設計原則,選擇相應的結構體系,一般分為六大類:框架結構體系、剪力墻結構體系、框架—剪力墻結構體系、框—筒結構體系、筒中筒結構體系、束筒結構體系。
三、鋼結構制作與安裝1、鋼柱的安裝
鋼柱是高層、超高層建筑決定層高和建筑總高度的主要豎向構件,在加工制造中必須滿足現行規范的驗收標準。
100m高的超高層鋼柱一般分為8~12節構件,鋼柱在翻樣下料制作過程中應考慮焊縫的收縮變形和豎向荷載作用下引起的壓縮變形,所以鋼柱的翻樣下料長度不等于設計長度,即使只有幾毫米也不能忽略不計。而且上下兩節鋼柱截面完全相等時也不允許互換,要求對每節鋼柱應編號予以區別,正確安裝就位。
矩形或方形鋼柱內的加勁板的焊接應按現行規范要求采用熔嘴電渣焊,不允許采用其他如在箱板上開孔、槽塞焊等形式。
鋼柱標高的控制一般有二種方式:
(1)按相對標高制作安裝。鋼柱的長度誤差不得超過3mm,不考慮焊縫收縮變形和豎向荷載引起的壓縮變形,建筑物的總高度只要達到各節柱子制作允許偏差總和及鋼柱壓縮變形總和就算合格,這種制作安裝一般在12層以下,層高控制不十分嚴格的建筑物。
(2)按設計標高制作安裝。一般在12層以上,精度要求較高的層高,應按土建的標高安裝第一節鋼柱底面標高,每節鋼柱的累加尺寸總和應符合設計要求的總尺寸。每一節柱子的接頭產生的收縮變形和豎向荷載作用下引起的壓縮變形應加到每節鋼柱加工長度中去。
2、框架梁的制作與安裝
高層、超高層框架梁一般采用H型鋼,框架梁與鋼柱宜采用剛性連接,鋼柱為貫通型,在框架梁的上下翼緣處在鋼柱內設置橫向加勁肋。
框架梁應按設計編號正確就位。
為保證框架梁與鋼柱連接處的節點域有較好的延性以及連接可靠性和樓層層高的精確性,在工廠制造時,在框架梁所在位置設置懸臂梁(短牛腿),懸臂梁上下翼緣與鋼柱的連接采用剖口熔透焊縫,腹板采用貼角焊縫。框架梁與鋼柱的懸臂梁(短牛腿)連接,上下翼緣的連接采用襯板(兼引弧板)全熔透焊縫,腹板采用高強螺栓連接。
由于鋼筋混凝土施工允許偏差遠遠大于鋼結構的精度要求,當框架梁與鋼筋混凝土剪力墻或鋼筋混凝土筒壁連接時,腹板的連接板可開橢圓孔,橢圓孔的長向尺寸不得大于2d0(d0為螺栓孔徑),并應保證孔邊距的要求。
框架梁的翻樣下料長度同樣不等于設計長度,需考慮焊接收縮變形。焊接收縮變形可用經驗公式計算再按實際加工之后校核,確定其翻樣下料的精確長度。
框架梁上下翼緣的連接可采用高強螺栓連接或焊接連接,目前大部分采用帶襯板的全熔透焊接連接。施工時先焊下翼緣再焊上翼緣,先一端點焊定位,再焊另一端。
我國是一個資源不很豐富的國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資源的緊張已經給我們亮起了紅燈。故應該積極推進綠色生態建筑的發展。
上一個世紀末,綠色建筑(GreenBuildings)就在西方國家興起,進而成立了國際性組織,制定了有關綠色生態建筑指標體系,開展了不少活動。如1987年和1988年分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了有關“健康建筑”的國際學術會。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通過了一項名為《21世紀議程》的文件草案。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的可持續發展觀念作為新的規范寫入《里約熱內盧宣言》可持續發展意味著充分尊重環境和利用自然資源方面實行節約。包括節約礦物、能源、水、土地、保護海洋和大氣,并且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世界大部分國家都接受了這一思想。
1、積極推進“綠色生態建筑”的必要性
綠色建筑以美國的奧杜邦協會總部為代表,它是紐約曼哈頓最節能的建筑物,被認為是建筑環保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何謂綠色生態建筑。目前,國內認為它必須是一種節約型建筑。它將作為21世紀建筑業的主旋律,應體現在健康、節水、節地、節能、制污、循環利用。
1.1健康
人們對于“健康建筑”的重視,主要是由于出現了“建筑綜合癥”產生的原因有:
(1)建筑材料。尤其是現代名目繁多的室內裝飾,裝修材料和室內用具的存在,使新裝修的房屋室內含有大量的甲醛、氡氣、石棉、氧化物及CO2、CO等等,影響人體的健康。
(2)不恰當的節能措施。降低了室內空氣的質量,聯合國衛生組織WHO統計,近30%的新建及改建的建筑是有病的。
(3)廚房及其它污染。燃料在灶具中燃燒產生的有害物質和烹飪過程中發生的油煙,主要成分為焦油、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焦油中的3.4-苯并芘有強烈的致癌作用,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易引發心血管和神經系統等多種疾病。另外,室內用的各種清新劑,除廁劑等散發的氣味亦會影響到人體的健康。
1.2節地
近幾年來,我國因建設用地平均每年減少50萬hm2耕地,由建國50年人均耕地面積0.2hm2多減少到0.1hm2,故有關節約土地的方針十分重要。
(1)積極推進墻體材料的改革,要大力發展節能、節地、利廢、保溫、隔熱的新型墻體材料,鼓勵采用綠色建材。采用各種板材,空心磚砌塊等來減少墻體厚度,并對墻體進行合理設計,以先進的建筑結構來增加使用面積,節約用地。
(2)舊城區改造要有新模式,以便節地,嚴格控制城鄉居民建設用地是一項長期的措施。
1.3水資源
全球淡水資源短缺。我國北方城市的資源性缺水,南方一些城市的水質性缺水已經到了對經濟和社會亮紅燈的程度。城鄉居民用水是水資源平衡分配的重要環節,這既包含了水量問題,也包括水質問題,住宅小區水系統問題:
(1)在小區中要建立水的大循環概念,自來水、雨水、地下水、污水等,均要統一列入考慮范圍,進行系統優化設計。
(2)由于資源性缺水和水質性缺水同樣嚴重,應針對不同情況制定強制性措施。如實行分段,梯級提高水價,對耗水量大的設備、器具要強制淘汰并強制推行節水設施等。
(3)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管道直接飲用水已經進入小區,形成了第二水廠,它達到了提供優質直接飲用水和節約用水的雙重目的。
(4)小區應建立水的回收和再利用系統,缺水地區應設立小區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系統。1.4節能我國是一個能源儲量并不豐富的國家,又存在著能源利
1.4節能
我國是一個能源儲量并不豐富的國家,又存在著能源利用低,浪費嚴重等問題。
(1)我國一些工業產品的能耗比發達國家要高4倍,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的能耗為日本的6倍,美國的3倍,韓國的45倍。
(2)能源結構不合理,煤占70%,由于清潔煤技術尚未普及,空氣污染嚴重。
(3)我國建筑能耗占全國能耗的25%,住宅每平方米能耗為相同氣候能耗國家的3倍。
(4)我國石油儲量僅占世界總量的23%,可開采的只有206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年限428年。
1.5治污
要加強對污染物的排放及治理工作,達到利廢、節約、環保的目的。
2、綠色生態建筑小區的要求
當前,全國上下打出綠色生態建筑小區的旗號。但是,對于綠色生態建筑小區應具備什么條件,并未明確概念,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正在研究制定有關綠色生態住宅小區的技術細則,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2.1能源系統
進入小區的能源在一般情況下有:電、燃氣、煤。對這些能源要進行優化分析,采用最佳方案,對住宅的圍護結構和供熱、空調系統要進行節能設計,建筑節能至少要達到50%以上。有條件的地方,鼓勵采用新能源和綠色能源(太陽能、風能、地熱、潮汐能等其他再生資源)。2.2水環境系統
對于小區的水系統要考慮水質和水量的問題。室外系統要設立將雜排水、雨水等處理后重復利用的中水系統,雨水收集利用系統,雜排水循環利用系統等。用于水景工程的景觀用水要進行專門設計并將其納入中水系統一并考慮。小區供水設施宜采用節能節水型,要強調淘汰耗水型室內水器具,推行節水型器具。在必要的地方,同步規劃設計管道直飲水系統,以便提供優質直飲水。
2.2氣環境系統
小區的氣環境系統包括室內和室外兩個方面。室外空氣質量要求達到二級標準;居住室內達到自然通風,盡可能采用綠色建材,衛生間具備通風換氣設備,廚房設有煙氣集中排放系統,達到居室內的空氣質量標準,保證居民的衛生健康。
2.3聲環境系統
小區的聲環境系統包括室外、室內和對小區以外噪音的隔阻措施。室外聲環境系統設計應滿足,日間噪聲小于50分貝,夜間小于40分貝;建筑設計中要采用隔音降噪措施使室內聲環境系統滿足:日間噪聲小于35分貝,夜間小于30分貝。對于小區周邊產生的噪聲,如果影響了小區的聲環境則應采用降噪措施。
2.4光環境系統
小區的光環境一般著重強調滿足日照要求,室內要盡量采用自然光。除此以外,還應注意居住區內防止光污染,如強光廣告、玻璃幕墻等。在室外公共場所地采用節能燈具,提倡由新能源提供的綠色照明。
2.5熱環境系統
小區的熱環境系統要滿足居民的熱舒適度要求、建筑節能要求以及環保要求。對住宅的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和保溫隔熱提出要求。
2.6綠化系統
小區的綠化系統要滿足居民的綠化要求。在建筑旁邊進行植樹,草坪等綠化,可起到防風、隔熱、防塵和美化環境的效果;另外亦可達到節能、凈化空氣、維持生態平衡的目的。
2.7廢棄物管理與處置系統
小區的廢棄物管理與處置系統,目的是滿足小區自然環境保持一種平衡狀態。采用不同的處置方式對固體廢物進行管理,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在國內采用物理化學法,固化法及高溫焚燒法等。建議采用動物處理垃圾。管理方面,政府部門需要在制定法規計劃,改革管理機制,建立監督執法,抓好宣傳教育等方面通盤考慮綜合治理,鼓勵推行清潔生產、清潔生活方式,生活垃圾的收費制度等。
2.8綠色建筑材料系統
綠色建筑材料系統是滿足建筑節能、環保、生態的需要。綠色建筑材料是指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少用天然資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業或城市固態廢棄物生產的無毒害、無污染、無放射性,有利于環境保護和人體健康的建筑材料。綠色生態建筑要采用綠色建筑材料,要加快綠色建筑材料的生產,并引進或提高先進制造工藝和無污染環境的生產技術,產品具有多功能化,可循環或回收利用,無污染環境的廢棄物。
3、綠色生態建筑的發展前景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資源短缺。從可持續發展的方針出發,綠色生態建筑愈來愈受到世人的青睞,它勢必成為21世紀建筑的弄潮兒,它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隨著各種綠色建材的出現,科技、信息業的發展定會帶動綠色建筑的發展,未來的建筑將會更加理想。
參考文獻
[1]聶梅生。論新世紀的我國住宅產業化[J].中國建材科技,2001(4)。
[2]曹永康,葉啟議著。墻的節能和GRC板[A].1965-1999纖維水泥制品行業論文集[C].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0.
[3]初操,錢宜倫2000年小康住宅[A].現代與未來的國內外新型建筑材料[C].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1995.
關鍵詞:高層建筑;沖孔灌注樁;設計;施工
近年來我國城市快速發展使得可用城市土地越來越少,而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使得原本不多的人均土地變得更少。為了緩解城市人口增加帶來的人均土地減少,市政部門一方面擴大城市面積,將原有近郊開發,提高城市土地面積。另一方面積極進行老城區改造,通過高層建筑的建設將土地使用率提高。在進行高層建筑時沖孔灌注樁是高層建筑樁基工程中使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樁型。高層建筑物,因其對地基和基礎的承載能力和變形(豎向下沉及水平位移)的要求較高,大直徑、深長或嵌巖灌注樁往往成為高層建筑地基處理的主選方案。
一、我國高層建筑沖孔灌注樁應用現狀分析
在高層建筑、舊城改造的樁基礎中,沖孔灌注樁以其低噪音、對周圍環境影響較小、無擠土效應等特點被廣泛應用。傳統的沖(鉆)孔灌注樁的施工工藝在成孔中,為避免塌孔必須采用泥漿護壁,但由于泥漿護壁所形成的泥皮影響了樁側摩阻力的發揮;同時由于施工工藝上的原因,孔底沉渣不易清除,也影響了樁端阻力的發揮。因此目前較為常用的方法是在沖孔灌注樁上采用后壓漿技術,其主要目的就是減輕或消除樁側泥漿護壁和孔底沉渣對單樁極限承載力的影響,提高單樁承載力。采用沖(鉆)孔灌注樁,可穿越所有土層,但成孔時要采用泥漿護壁會影響樁的承載力,樁底沉渣也不易清除,如果樁端要進入風化巖層則造價較高。如果將樁端持力層選擇在礫卵石層上,同時采用后壓漿技術,則可大大縮短樁的長度,通過注漿可消除或擠密樁側泥皮和樁底沉渣并提高礫卵石層的樁端承載力,從而較大幅度地提高單樁承載力,減少工程造價。
二、高層建筑沖孔灌注樁基礎設計
在進行高層建筑沖孔灌注樁的設計前,要根據當地施工經驗和可選的基礎形式結合場地地質情況,并對工程要求進行設計。
(一)高層建筑沖孔灌注樁基礎設計
在進行高層建筑沖孔灌注樁基礎設計時,要通過對工程所在地地質進行勘探,確定建筑物地質情況。然后確定樁基的選用,對于建筑物所受荷載大、變形控制嚴格以及工程擬建地地質較差的情況,要通過多種灌注樁的復合使用來達到建筑目的。通過分析和調查確認沖孔灌注樁位置與根數,然后對其進行有效計算。首先對樁長進行確定,然后估算單樁極限承載力。通過標準公式Quk=Qsk+Qpk=u∑qsikli+qpkAp(d<800mm),(d≥800mm)計算樁的豎向極限承載力標準值。另外還要多注意對各分項系數進行考慮。隨著活載變異系數的增大,樁側阻、端阻和承臺底土反力分項系數均減少,恒載分項系數也相應減小,而活載分項系數則隨之增大。隨著承臺底土摩擦角或粘滯力的變異性增大,樁側阻、端阻、恒載效應、活載效應的分項系數均隨之減少,承臺底土反力分項系數相應增加。
在高層建筑沖孔灌注樁設計完成后為確保樁基質量萬無一失,需從總數樁中按1%的比例且不應小于3根(工程總樁數在50根以內時不應少于2根)抽選工程樁作為試驗樁,待試樁靜載檢測合格后方可全面施工樁基。
(二)高層建筑沖孔灌注樁設計中關于質量控制的注意事項
高層建筑沖孔灌注樁質量控制的注意事項,首先要對造孔進行質量控制。造孔質量包括:孔位偏差、樁孔垂直度偏差、孔徑偏差及孔深與孔底沉渣厚度問題等。根據相關規范中的允許值對設計要求進行規定,在實際工程施工過程嚴格按照規定進行控制。對于沖孔灌注樁質量影響的另一個因素是清孔質量,在鉆孔達到設計深度后,在灌注混凝土之前,孔底沉渣厚度應符合下列規定:端承樁≤50mm;摩擦端承、端承摩擦樁≤100mm;摩擦樁≤300mm。為此,在清孔過程中應不間斷地置換泥漿,直至澆注水下混凝土,并保持孔底500mm以內的泥漿比重<1.25,含砂率≤8%,粘度≤28s。這些數據及要求在進行灌注樁設計的時候都要考慮進去,以此來確定孔深等數據。另外對于混凝土拌制質量在設計時也應考慮進去,由于灌注混凝土工藝的特殊性,其對混凝土的性質及拌制質量有如下一些特定要求:①混凝土的強度應比設計強度提高5MPa;②混凝土的坍落度宜為18~22cm,并有一定的流動保持率,坍落度降至15cm的時間不宜小于1h,擴散度宜為34~38cm;③混凝土的初凝時間應滿足整個灌注過程(從攪拌第1斗混凝土開始至灌完最后1斗混凝土并拔出導管為止),一般為3~4h,如運輸距離較遠,一般宜在混凝土中摻加緩凝劑。
(三)關于高層建筑沖孔灌注樁灌注設計分析
由于高層建筑沖孔灌注樁是整個工程質量的關鍵,因此針對混凝土的灌注也應在事前進行優良的設計,根據有關規定的相關要求,設計出適宜工程的混凝土混合比例、灌注量、混凝土攪拌時間等,根據不同的地質情況及工程情況進行合理的設計。設計良好的混合量,將灌注間歇時間控制在15min之內,最多不得超過30min,每根樁整個灌注過程應盡可能控制在4~6h以內完成,以保證混凝土的均勻性。這就要求在施工前將單根樁及所用混凝土進行計算,通過前期的設計規劃及施工前的計算做好混凝土的混合工作。而且混凝土滯留空氣的時間對于混凝土的強度有一定的影響,因此根據混凝土應在1.5h內灌注完畢,夏季應在1.0h內灌完的要求,要結合灌注樁的要求進行混凝土混合,否則應摻加緩凝劑?;炷翍嘧⒅猎O計樁頂標高以上規定的高度,以保證設計樁頂標高以下混凝土的質量。三、高層建筑沖孔灌注樁試樁過程——設計效果的檢驗
一般在進行高層建筑沖孔灌注樁工程施工中,工程壓漿管多用鋼管制作,壓漿管固定焊于鋼筋籠上,上端止于距地表0.2-0.3m,以防移機或調換機具鉆桿等情況下被損壞,樁端壓漿管低于樁端50mm,并用特制的樁側壓漿閥和樁端壓漿閥與壓漿管相連。為防堵管,可以將把樁端壓漿管改為大口徑主樁端壓漿管和小口徑次樁端壓漿管,以防堵管影響壓漿質量。為保證注漿通道的通暢,檢查注漿管是否連通,并將泥渣及泥皮的細粒推至,注漿前必須進行壓水試驗。同時記錄壓水試驗的穩定壓力,其穩定的注水壓力可作為注漿施工的初始注漿壓力。壓水壓力以壓通為準,個別不通暢的注漿管,壓水壓力采用10MPa,多次反復進行直到壓通,以保證注漿的順利進行,確保注漿質量。成樁1周后進行注漿,每根樁注漿時間為1—2小時。壓力注漿以壓水試驗的穩定壓力1.5MPa為初始注漿壓力,以終壓漿壓力大于2.5MPa和注漿量為1000kg水泥量作為施工的控制指標。對個別樁注漿壓力低于2.5MPa,灌入量較大的樁,當地面未出現冒漿時,可適當提高水泥的灌入量,一般控制在2000kg左右;對注漿壓力高于7MPa,可灌性差的樁,現場采用濃漿、慢速灌注及注注停停間歇注漿的辦法,其終止時間以注漿壓力控制,最大注漿壓力不高于10MPa,且水泥量不少于800kg。每根樁注漿完畢,立即將注漿管擰上堵頭,以防回漿,影響注漿效果。最終通過檢測來測試高層建筑沖孔灌注樁設計時候達到工程要求。
結論
高層建筑沖孔灌注樁是整個工程設計與施工的重點,其對于整個工程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在進行高層建筑沖孔灌注樁的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建筑擬建地的地質情況與建筑施工地區的氣候特點,將灌注中的各個環節充分考慮進去,以保障工程施工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陳中華.實用樁基工程手冊[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1.
[2]張海華.建筑樁基技術規范及實施[J].建筑科技,2006,11.
[3]趙旭.高層建筑沖孔灌注樁設計綱要[J].建筑工程,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