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8 16:27:4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發展機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互聯網 生態農業 創新 發展策略
一、引言
互聯網進入我國已經大約有20年時間,無論在經濟、社會、能源、農業、醫療、教育和人們的消費習慣等方面的發展都帶來全方位深刻的改變。在經濟新常態的基礎下,我國當前經濟已經進入增速緩慢、結構調整的時期,此時“互聯網+”逐步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視,并且我國將“互聯網+”的地位提升至國家戰略的層面,使其成為我國新經濟發展的引擎和創新驅動發展的代表力量。隨著互聯網的不斷快速發展,互聯網思維也逐漸延伸至農業產業各個領域。農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已經成為了農業現代化轉型升級的必要措施?!盎ヂ摼W+”與農業的深度融合能提升農業產業鏈的整體效率,促進農業與現代化技術的融合,更新農業產業的銷售渠道,以及促使農業與現有資金鏈、物流鏈更為暢通。同時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產業資本的關注,國家政策的支持,顯示出了互聯網時代下的農業即將面臨巨大的變化。因此,在這種形式下,我國生態農業產業鏈必需以現代先進的互聯網技術來改變以往效率低、耗能高的生產模式。
二、基于“互聯網+”的我國當前農業的發展機遇
(一)互聯網技術發展促使我國農業規模化程度不斷提升。
截至2014年底的統計,我國耕地流轉面積已達3.8億畝,占承包耕地總面積的28.8%。伴隨后續土地流轉進入規范化和常態化階段,農業生產的規?;洜I必然提速,而一旦規?;洜I成為主流趨勢,勢必徹底改變現有的粗放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與傳統小農生產相比,規?;洜I需要大量周轉資金、大批量采購農資產品,需要引進信息化管理,這些都會刺激農業信息化、農業生產資料電商和農村金融的發展。
(二)我國的政策促使“互聯網+”農業產業的發展
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面臨的兩大難題。農業生態環境受損,耕地、淡水等資源緊張。因此我國必須要堅持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在農村勞動力逐漸減少、人均擁有土地數量偏低的背景下,農業科技進步成為提高養殖、種植效率,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和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途徑?!爸腔坜r業”和互聯網農業正成為解決我國農業困局的兩大新方向之一。
2015年3月,交通運輸部、農業部、供銷總社、國家郵政局四部委聯合出臺了《關于協同推進農村物流健康發展加快服務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其意見進一步細化明確了積極推廣農村電子商務的相關政策。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引導農村物流經營主體依托第三方電子商務服務平臺開展業務,推進農村地區電子商務公共取送點建設,積極培育農產品電子商務,鼓勵網上購銷對接等交易方式,提高電子商務在農村的普及推廣應用水平,降低物流成本。相關規定從政策層面掃清了“互聯網+”農業推行過程中最難的物流制約因素。這些都從政策層面為農業互聯網的發展掃清了障礙,為現代農業產業互聯網化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新農人”概念出現促使“互聯網+”農業的發展
“新農人”概念是指具備互聯網思維,以互聯網為工具,從事農業生產、流通、服務進行監管與研究的人。根據阿里研究院的數據統計,截止2015年初,我國“新農人”數量已突破100萬人,他們大多受過高等教育、具備寬闊思維、創新思路以及管理能力,兼具互聯網意識,愿意回到農村開創自己的事業,投身 “三農”服務?!靶罗r人”的涌入將大幅改善農村市場的人才層次,并起到非常有效的示范效應,進而逐步帶動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和農業互聯網化的發展。
(四)隨著互聯網在農村的普及,為農業創造出互聯網化的技術條件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當前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光纖寬帶到村、農村寬帶提速工程全面展開,移動網已經覆蓋全國342個城市、2055個縣及90%的鄉鎮。農村每百戶擁有計算機臺數由2009年的7臺上升到2014年的24臺。通過手機上網的農民數量也在不斷提高,截止2014年底,農業部在全國農業系統建設了近40條信息采集渠道,部署信息采集點800多個,形成了60多個行業數據庫。覆蓋省、地市、縣的農業網站群基本建成,各級農業部門初步搭建了面向農業從業者需求的農業信息服務平臺,為農業從業者提供科技、市場、政策等各類信息。根據CNNIC對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研究調查顯示,截止2014年12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達1.78億人,占全部網民數量的28.6%,較2013年底增加了188萬人。在各類上網終端中,2014年農村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84.6%,高出城鎮5個百分點,這意味這在未來的幾年內,農村地區將成為中國網民規模增長的主要來源,手機逐漸成為農村普及互聯網和實現信息化的主要平臺。
另外,雖然我國的農業生產總體情況還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事實上,數據分析技術、云計算等新興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探索幾年前就已經開始,而隨著相關技術手段的成熟和應用場景的豐富,其技術應用深度和廣度已經有了極大的提升,未來發展更加值得期待。
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我國農村互聯網普及程度的提升以及移動設備的使用率進一步增加都為互聯網與農業的結合提供了技術基礎。
關鍵詞:農產品;農業的功能;農業經濟與政策
作者簡介:黃季(1962- ),男,福建長樂人,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學家、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農業政策問題研究。
中圖分類號:F32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096(2010)03-0001-07 收稿日期:2010-05-05
一、全球農產品供求展望
預計到2050年,未來農業將不僅繼續發揮其保障食物安全和人民生計、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傳統功能,而且將擔負起提供再生能源以緩解全球能源危機和為人類提供優美生存環境等新的歷史使命,從而使人類進入一個新紀元或“新農業”時代。
1、人類食物和纖維需求將不斷擴張,同時消費結構將發生顯著變化
未來50年,全球對食物和纖維等農產品的需求將成倍增長。從需求的國家類別上看,增長將主要來自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的食物和纖維需求已趨向穩定,增長緩慢;而發展中國家的人口持續膨脹、經濟增長和城市化將不斷提高人類對食物和纖維總量和質量的需求,并改變全球的食物消費結構。從總體上看,全球食物和纖維需求變動將出現如下幾個特征和趨勢。
首先,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將使農產品需求顯著增長。據聯合國權威機構預測,全球人口將從2005年的64億增加到2050年的90億,增長40%;其中新增26億人口中近90%(23億多)將來自現在的發展中國家。
其次,發展中國家的收入增長將顯著提高人均農產品的消費量。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2008年的研究結果表明,發展中國家人均畜產品消費從2000年到2050年將會成倍增長,其中東亞及太平洋地區、南亞地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人均畜產品消費將會有大幅度增長(如圖1所示)。
第三,由于人口和人均食物消費量的增加,全球從2000年到2050年谷物(食物+飼料)食物的需求總量將會增加75%。除發達國家外,世界各地區對谷物的需求都將顯著增長(如圖2所示)。
第四,在食物消費增長中,高價值農產品(如畜產品、水產品、蔬菜和水果等)需求會隨著收入的增長而更快增長。
第五,隨著經濟增長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類對食物質量和食品安全將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人類的消費結構將進一步改變。
2、人類對農業的多功能需求(如生物能源、優良生存環境等)將不斷擴張
經濟的快速發展將誘發人類社會對農業多功能需求(如生物能源、優良生存環境等)的不斷增長,其中對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減緩氣候變化(碳吸收、土地復被)、提高水土保持能力、提供觀光農業和田園景觀等環境正外部性的多功能需求將會不斷擴張;對社區傳統生活習慣、農業文化遺產及農業對社會提供的多樣化及保持社會基本穩定等文化及傳統知識傳承中的多功能需求也將會不斷擴張。這種對農業的多功能需求將使人類進入一個“新農業”時代。
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世界許多國家都出現了能源危機感。這誘發了農業生物能源產業的崛起。上個世紀末以來,世界能源價格不斷上漲,這使世界上許多能源進口國在能源安全上產生強烈的危機感,并促成了現代生物能源產業的崛起和迅速發展。以農林等生物質為原料的生物液體燃料的發展,雖然在近期遭致的爭論不斷升溫,但它將在強大的政治、能源安全和經濟利益驅動下異軍突起,成為未來國民經濟中一個具有強大活力的嶄新部門。美國和巴西是目前最大的生物質燃料(乙醇)生產國家,2000年~2007年間出現了快速增長,總產量分別達到850和500多百萬加侖。
農業生物質燃料的發展對農業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2000年~2007年間農業生物質燃料的發展已經導致了2006年~2008年的全球糧食危機,國際市場糧食價格出現成倍增長(見圖3)。我們的研究表明,2006年-2008年間全球糧食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是石油價格高漲、生物液體燃料能源崛起、投機行為及貿易封鎖(圖4),而石油價格上漲誘發的生物液體燃料發展是其根本原因。
2008年7月份以來,國際糧食價格出現大幅度的回落(見圖3)。這是因為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近年來支持國際糧價上漲的三大因素短期內消失了。受金融危機影響,石油價格直線下降,部分生產生物液體燃料的工廠關閉,國際投機行為和貿易行為也大大減少,這些因素共同促使糧食價格大幅回落。但從圖3還看出,雖然糧食價格大幅回落,但是整體價格水平仍然高于2006年以前。
世界各國農業生物質能源的發展不但將拉動農產品價格的上升,同時還會使國際主要農產品的價格隨著能源市場價格的變化而產生經常性的較大波動。這將進一步加大糧食安全和糧食市場的風險。
過去幾年農業生物質能源的發展對農業的影響僅僅是“萬里”的開始。美國和巴西已經計劃到2020年使其生物質燃料的總產分別達到2200和1300百萬加侖(見圖5)。近年來,歐盟及其他許多國家也都制定了雄偉的農業生物燃料產業發展規劃。
總之,生物能源發展將打破百年以來在需求上由恩格爾定律左右糧食價格(不斷下降)的規律(圖6),使糧食以至所有的食品市場同能源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一個比糧食市場大數倍的能源市場開始主導食品市場價格的走向。
3、未來全球農業面臨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1)全球農業面臨的發展機遇
至2050年,全球農業將面臨一系列的發展機遇,其中以下五方面的發展機遇尤其突出。
首先,人類對食物和纖維需求的不斷增長將為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市場的擴張提供發展空間。一個產業部門的發展同社會和市場對其需求緊密相關。受人口膨脹和收入增長因素的影響,未來50年,全球食物和纖維需求將成倍增長,這為世界許多農產品主要生產國提供了市場保障。
其次,人類對農業多功能需求的增長將可能使未來農業成為一個擁有無限發展空間的產業。人類對優良的農業生產和鄉村環境以及生物能源需求的增長可能將使農業進入發展的新紀元,農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將逐漸從傳統的保障食物和食品安全等,延伸到環境正外部性和文化傳統知識傳承等功能的提供。
第三,農業將不再是比較效益較低的產業,其相對比較優勢將得到顯著提高。過去100多年農產品價格長期下降的趨勢將發生改變,農產品價格將在波動中不斷提高。農產品價格上漲將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比較效益,農業及其相關產業將可能會吸引大量的國家、企業和社會資金投入,從而提高農業生
產力并進一步提高農業相對比較優勢。
第四,經濟全球化將促進全球農業資源利用的優化和農產品貿易,促進全球農業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將是21世紀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它在對各國農業發展提出各種挑戰的同時,也為其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到2050年,各個地區和國家將基本上依據其資源和農產品的比較優勢發展農業,國際貿易將在促進各個國家發展農業生產上發揮重要的作用。
第五,未來50年,農業科技的許多領域都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如果國家和企業能夠不斷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農業科技必將成為農業生產力增長的最重要的源泉。我們預測在未來50年,基于分子生物學、遺傳工程和自然資源管理領域而迅速崛起的新技術將與傳統育種技術一起,成為農業生產力提高的主要技術。
(2)全球農業面臨的挑戰
至2050年,全球農業在面臨許多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將面臨一系列巨大的挑戰。而且,未來農業還將面臨氣候變化和資源環境惡化等帶來的許多挑戰和風險。
首先,滿足2050年90億人口對食物和纖維數量和質量的需求是巨大的挑戰。由于全球人口膨脹、經濟增長和城市化,人類對食物數量和質量的需求將成倍增長,這將對水資源和耕地等造成越來越大的壓力;通過農業科技進步提高土地產出率以增加全球食物的邊際成本也將越來越高,難度增加;同時,全球動物產品消費快速增長對飼料需求的持續增長,需要各國愈益注重口糧和飼料糧供應結構的協調問題。
其次,農業生物燃料產業的發展在為農業提供發展機遇的同時,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戰。在全球能源危機大背景下,農業生物燃料產業的發展在農產品需求上與傳統食物需求的競爭將日益突出,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等食物安全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處理好農業生物燃料發展同“與人爭糧、與糧爭地、與畜爭飼”問題將是未來50年農業發展面臨的新的和巨大的挑戰。
第三,水資源短缺、不可再生能源的耗竭、土地和森林資源退化等威脅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過去,許多國家農產品產量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環境和不可再生能源為代價而實現的,未來這一趨勢可能還將繼續。資源的退化和耗竭可以促使人類在開發新的替代能源技術方面作出努力,但同時這種對資源利用的新組合又會對資源可持續利用形成新的挑戰。
第四,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對農業生產形成新的挑戰。IPCC報告認為,未來食物進口程度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會越來越高。全球農業GDP會在今后20年由于氣候變暖而下降16%。雖然氣候變化的影響區域性強(有正面和負面雙重影響),但超過40個發展中國家糧食產量會減產;南亞一些國家的減產幅度會很大,有的要達到22%(IPCC,2001)。當然,氣候變化也會給一些地區帶來好處(如部分發達國家和南美)。從地理區域看,半干旱地區種植面積可能會增加(非洲)。但是,增加的這些種植面積只能夠在不斷減少的水資源的前提下開發利用,這給農業科技發展帶來新的挑戰和復雜性。氣候變化也導致生態環境脆弱性加強,極端氣候、災害頻度等增加很快,對農業的影響增加;且對如何應對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包括精度預測、影響研究、響應策略(包括應對和適應)等等。
第五,未來50年,農業生產的增長將主要依靠生產力的提高,而能否承擔起這一艱巨使命是科技界面臨的重大挑戰。根據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的預測,未來50年,除了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中亞與北非地區的農作物面積還將繼續擴大外,世界其他地區農作物面積都將出現長期的下降趨勢。更值得一提的是,世界所有國家的谷物生產增長將主要依靠單產的提高,而單產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強大的科技來支撐,所以科技進步能否承擔起這一艱巨任務是未來全球農業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
二、中國農產品供求展望
1、中國食物和纖維需求總量將顯著增長,同時食物消費結構將發生根本變化
首先,中國居民的畜產品、水產品和飼料糧需求將顯著增長(見圖7)。收入增長和城市化將是未來50年中國人均畜產品、水產品和飼料糧需求增長的主要驅動力。由于未來50年中國人口將出現從緩慢增長到緩慢減少的趨勢,所以對農產品需求的增長主要出現在2030年以前。
其次,中國居民的水果、蔬菜、食油和食糖等其他副食品需求也將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農作物生產結構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見圖8)。收入增長和城市化也將是未來50年中國人均水果、蔬菜、食油和食糖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但值得關注的是,收入增長和城市化并沒有帶來大米和小麥這兩種主要糧食人均需求的增長。我們預測,在未來,大米和小麥人均消費量將延續過去10年的下降趨勢,這主要是由于收入增長和城市化帶來動物產品和其他高附加值農產品消費的增加,從而部分地替代了大米和小麥的消費。
第三,中國的經濟增長和服裝紡織業的發展將極大地提高市場對棉花等纖維農作物產品的總量需求。未來50年,中國對棉花等纖維農作物產品的需求將不但受到國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帶來的影響,而且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進程的加快,中國出口導向型的服裝和紡織行業將繼續得到快速發展,這將極大地提高市場對纖維農作物產品的需求。
2、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將使國家和社會對農業的多功能需求逐漸增長
未來50年內,中國將逐漸從現在的中等收入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的行列邁進,而在這長期的、持續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國家和社會對農業的多功能需求將逐漸增長。中國經濟能否持續增長與國家的能源安全緊密相關,同時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將使整個社會對農業生產和生活環境的改善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們預測,到2020年,在資源緊迫、需求持續增長和多元化等一系列壓力下,中國農業在繼續發揮其保障食物安全、改善人口營養和維護農民生計等傳統功能的同時,開始承擔起改善生態系統、減緩氣候變化、提供觀光農業和田園景觀以及提供文化和傳統知識傳承等功能。2030年~2050年,對農業的多功能需求將逐漸增長,農業將進一步擔負起為緩解能源危機提供再生能源和為國民生存提供優美環境等新的歷史使命。
3、未來中國農業面臨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1)中國農業面臨的發展機遇
首先,中國將同世界其他許多國家共同分享人類對食物和纖維需求及對農業多功能需求增長為農產品市場擴張提供的發展空間。在世界各國未來食物和纖維需求增長中,中國是對畜產品、水產品、水果、食油、食糖和棉花等農產品的需求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目前,中國對農業多功能的需求才剛剛起步,而未來對農業多功能需求的增長將極大地擴展農業的發展空間。
其次,中國農業生產結構將得到不斷優化,經濟全球化將為中國許多有比較效益的農產品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中國在水產品、部分畜產品、蔬菜、水果和花卉等產業有相對比較優勢。經濟全球化為發
揮中國這些農產品的比較優勢和擴大生產、充分利用國內外資源和市場調節國內市場、改善農業生產結構等都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第三,未來50年,中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將有極大提高,中國農業科技將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隨著國家科技發展中長期規劃的貫徹和實施,國家對農業的科技投入(包括傳統的和現代的生物技術)不斷增加,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在農業發展中的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和地位將得到進一步提高。
作為世紀之交最有前途和最具創新性的技術之一,轉基因技術的發展曾經引發了一場世界范圍內的爭論,最近在我國媒體和網絡所引起的爭論更為激烈。這些爭論給現代生物技術的應用帶來了顯著的負面影響。中國是最早商業化采用轉基因作物的國家之一。我們的研究表明,中國已從轉基因抗蟲棉的商業化生產中獲得了巨額效益。它不但顯著地提高了棉花生產率、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而且在農民健康和環境保護方面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Huang et al,2002a)。我們的研究還表明,如果中國實現了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經濟和環境效益將更加可觀(Huang et al,2005)。我們預計,作為現代農業生物技術核心的轉基因技術將同信息技術和自然資源管理等領域迅速崛起的新技術以及傳統育種技術一起,成為今后幾十年農業生產力提高的主要技術;轉基因技術將在緩解資源約束、保障食物安全、保護生態環境、拓展農業功能等方面顯現出巨大潛力(Huang et al,2002b)。
第四,國家對農業的投入不斷增加,并逐年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使我國農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國家不僅加大了對農業科研和基礎設施的投入,同時也加大了對農業的各種補貼(見圖9)。
(2)中國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
未來50年,中國農業在面臨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將面臨一系列挑戰。未來50年,中國農業不但將面臨著全球農業所要面臨的五大挑戰,而且在如下幾方面還將面臨同我國國情緊密相關的一些挑戰。
首先,中國農業在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對農產品總量和質量的需求以及保障農業安全等方面將面臨極大的挑戰。我們的預測表明,國內生產沒有相對比較優勢的許多農產品自給率將顯著下降,這些農產品的供給安全將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脅。雖然我國有相對比較優勢的農產品的自給率將保持較高的水平,但畜產品、水產品、蔬菜和水果的質量安全、食品安全以及生產擴張將導致農業生態和污染等問題的巨大壓力(Huang,2008)。
其次,中國農業發展將面臨日益嚴峻的保障耕地和水資源總量及質量安全的巨大挑戰。工業化和城市化是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但這趨勢必將不斷吞噬有限耕地。未來50年,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耕地資源約束將會日益嚴峻。中國還將面臨日益嚴峻的威脅著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短缺和危機問題。水資源危機已被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列為威脅全球食物和農業發展的最大因素。中國作為世界水資源最短缺的國家之一,面臨的問題尤其尖銳。我國農業用水所占比例已經從1949年的97%降低到了2004年的65%,到2050年,將進一步下降到40%甚至30%以下。
第三,中國農業發展將面臨日益嚴重的小規模經營生產方式的制約,農業現代化進程面臨巨大的挑戰。農業小規模生產同農民增收間矛盾、農戶分散經營與現代農業及食品安全間矛盾日益突出。我國農業現有的小規模生產已經發展到了難以支撐農民增收目的的階段。我國農產品生產體系由2.4億小農戶組成,戶均耕地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約0.8公頃下降到2007年的不足0.6公頃,并且地塊有“細碎化”趨勢(見圖10)。靠如此小的生產規模來提高農民的農業生產積極性、實現農民未來不斷增收幾乎不大可能,農業兼業化、副業化和老年化趨勢日益突出。
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對6個省的抽樣調查表明,新一代的農民更不將農業作為主業。該調查表明,農村16歲~25歲的勞動力中從事非農就業的比例已由1990年的29%上升到2006年的86%和2008年的90%左右。小規模生產、副業化和老年化已經開始影響我國農業的比較優勢,阻礙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它們導致了農民采用新技術積極性的下降,影響了農業機械化作用的發揮,妨礙了農業生產力的提高。
但我們也看到,隨著我國近些年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的推進,也出現了有利的因素,我國的耕地流轉市場開始發展。截止到目前,我國已有15%左右的農地開始流轉,在浙江、江蘇和廣東等地區,這一比例甚至達到了30%左右。
同時,我們也看到,在我國廣大的農村,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有了快速的發展。到2009年初,全國有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的村達到13.3萬個,約占全國村莊總數的21%(見圖11)。參加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的農民有2381萬,占全國農民總數的9.5%;其中正式成員991萬,占4.0%,非正式成員1390萬,占4.5%。
雖然我國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數量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但還遠遠不夠。有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的村所占的比例還比較低,還遠遠不能適應農村經濟的發展。在未來,我們還需要在土地和經濟合作組織等制度上繼續創新。
第四,國內外對農業生物質能源需求的擴張和對農業多功能需求的增長將進一步影響中國的糧食安全和水土等資源的超載壓力。我國是一個能源總量高度稀缺、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國家。在全球能源危機的大背景下,世界主要經濟體已經把農業生物質能源發展列入21世紀發展的主要議程。目前對農業生物質能源的爭論可能改變不了它的長期發展趨勢。我國發展現代生物能源產業的需求迫切,但它的發展也將對平衡國內農產品供給和需求提出新的挑戰。農業多功能需求的增長在為農業提供發展空間的同時,也將進一步加大對水土等資源的超載壓力。過去50年,中國農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極高的環境代價。對農業改善生態系統、減緩氣候變化、提供觀光農業和田園景觀等多功能需求的增加,都對農業的投入、科技和未來水土等資源的利用產生巨大的壓力。
第五,未來50年,全球氣候變化將給中國農業發展帶來許多極不確定的影響。未來50年,全球氣候變化在威脅人類生存和生態系統的同時,也給中國農業發展帶來許多極不確定的因素。氣候變化對中國的農業生產可能產生重大的和不確定性的影響,將增加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放大產量的波動。我們最近的研究也表明,氣候變化對我國不同地區、不同農戶的影響存在顯著的差別(Wang et al,2009;Wang et al,2010)。
三、農業經濟和政策前沿問題
基于以上對未來50年全球農產品供求變動趨勢和中國農業發展前景的展望,我提出對農業經濟和政策前沿問題的一些認識。
1、農業經濟學科前沿問題
在農業經濟學科前沿方面,我分四大領域來討論。
(1)農業科技經濟與政策。主要學科前沿問題包括: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與政策;農業生物技術經濟與政策;生物能源技術經濟與政策;生物多樣性經濟與政策;適應全球氣候變化技術經濟與政策。
(2)農業資源環境經濟與政策。主要學科前沿問題包括: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土地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政策;農業的面源污染控制政策與措施;生物能源發展對資源與環境的影響和對策;全球氣候變化對資源與環境的影響和適應。
(3)農業要素市場與制度創新。主要學科前沿問題包括:農村勞動力市場與制度創新;農地市場與制度創新;水資源市場與制度創新;農業資金與信貸市場制度創新;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各種要素的組合)。
(4)農產品市場(需求、供給、貿易和市場)。主要學科前沿問題包括:全球、國家和區域食物安全貿易經濟(市場/分配/貧困影響)和政策;全球化和農產品供應鏈;市場風險與風險管理;全球化的公共物品經濟和政策(產品供應鏈、食物安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農業科技等);生物質能源等新市場的發展;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減排增匯、適應性、碳交易市場等)。
2、農村經濟發展學科前沿問題
今天這個報告因為僅僅涉及農業經濟問題,所以沒有討論未來整個農村經濟發展領域的學科前沿問題,但我也想借這個機會,提出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學科前沿問題,供大家參考。
主要學科前沿問題應包括:公共物品供給政策;政府治理和政策;社區治理、農民組織和基層民主的制度保障;城鄉要素(土地/勞動力/資金)市場創新和改革;農村教育和人口素質提高制度保障和政策;農村社會保障(低保、養老、醫療等)制度和政策。
3、農業經濟和政策學科前沿的研究方法
周口謀定后動,在“農”字上下功夫、做文章,用工業化的思維發展農業,以工促農、以工富農,積極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集群,向農業產業化要效益,初步走出了一條傳統農區農業轉型升級、跨越發展的有效路徑。
位于沈丘縣的金絲猴集團堪稱這一探索的先行者,這家企業通過帶動周邊農民種植大豆、養殖奶牛,每年讓農民增收近兩個億。他們著力發展休閑食品產業集群,以豆腐干、奶糖、巧克力等休閑食品加工業為主,以種植、養殖、物流等相關產業為輔,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循環經濟,為周口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作出了成功的探索。
金絲猴集團在發展主業的同時,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循環經濟,初步形成了“基地種植―養殖―深加工―飼料―肥料―沼氣―種植”大循環、大產業、大發展的格局,延伸了循環經濟產業鏈,充分體現了“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圍繞農字號龍頭企業發展訂單農業,金絲猴集團找到了破解農業突圍之道的“法寶”,即推行“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訂單農業模式,以金絲猴集團為核心,以效益為驅動,以訂單種植方式發展優質小麥、優質大豆、超甜玉米、高淀粉紅薯等種植基地,促進了種植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促進了當地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帶動了當地農民增產增收,成功開辟了一條有效的現代農業之路。
關鍵詞:現代農業;發展建設;措施
1連云港市農業發展現狀
1.1農業生產集約化程度不高
一是土地規模化程度不高。土地分散,制約農業集約生產,土地流轉存在一定困難。二是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還處在起步階段,入會農戶少,涉及面窄,生產缺乏信息指導,與市場缺乏有效對接,抗御市場風險能力較低。三是農業勞動力素質偏低。農業勞動力總體文化素質水平較低,50歲以上勞動力占全部農業勞動力的47.5%,其中婦女占專職農業勞動力的65.9%,制約農業現代化整體水平的提升。
1.2綜合配套體系依然薄弱
農業綜合配套體系建設已具有一定基礎,但由于缺乏統籌規劃,投入不足,建設規模較小,仍然無法滿足新形勢下農業發展要求。農業發展中存在著基礎設施落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農業標準化和組織化程度低、社會化服務滯后、市場配置資源作用發揮不充分等問題,致使動物防疫形勢嚴峻、外來生物入侵幾率加大等問題日益加重,成為制約我市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1.3基層農技服務體系還不夠健全
一是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投入不足。鄉鎮財力有限,農技推廣辦公事業經費幾乎沒有,造成基層農技推廣機構辦公條件差,推廣手段落后。二是農技人員工資待遇偏低。有些基層農技人員按國標工資發放且不能及時足額兌現,影響了工作積極性。三是存在農技人員斷層和知識老化問題?,F階段作為技術骨干的農業中高級技術人員60%以上在5年內面臨退休,人才處于青黃不接局面,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
1.4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薄弱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職能已經轉換到位,但是基層監管隊伍還沒有建立起來,人員編制相對缺乏,執法力量不足;監管體系還不夠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
1.5農業產業化水平亟待提高
拉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少,中小企業和家庭作坊較多,綜合實力弱。出口農產品加工企業大多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民營企業,資本積累時間短,產品開發、儲藏運輸能力不足,多以簡單加工出口初級農產品為主,產品的科技含量水平不足、品牌化水平不高,缺乏對外投資合作的實力。龍頭企業數量偏少,綜合實力弱,對農業產業化的帶動作用不強。
1.6農業技術發展水平不高
農業科技儲備還不能完全滿足現代高效農業的發展需求,技術因素始終制約著現代農業的發展,特別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技術較少,如設施農業新品種多半還依靠引進或進口。技術不足直接影響了現代農業發展的資金投入,農業屬于弱質產業,具有生產周期長、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能力弱等特點,而現代設施建設、新品種和新技術研發集成、安全農產品標準生產、優美生態環境營造均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1.7農業資源環境日益惡化
耕地面積減少的趨勢不可逆轉,部分地區農村能源短缺,可再生能源開發不足,局部地區農業用地質量持續下降。水資源短缺與利用效率低下并存,農業面源污染加劇,農業生態環境脆弱等問題將持續深入影響現代農業發展,擠壓農業發展空間。
2推進一帶一路交匯點的現代農業發展建設的主要措施
2.1明確農業產業布局
在農業部外經中心編制了《“一帶一路”連云港農業國際合作示范區規劃(2015-2030)》的基礎上,進一步合理配置空間資源,明確功能定位,確定產業方向,優化產業布局,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競爭力,促進農業現代化,謀劃《連云港市現代農業產業布局規劃》,并加快推進一系列規劃實施,為實現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動力支撐。
2.2搶抓農業發展機遇
連云港市是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中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中國重點海港城市,南連長三角,北接渤海灣,西依大陸橋,東與日韓隔海相望,處于連接新亞歐大陸橋產業帶、亞太經濟圈、環渤海經濟圈和長三角經濟圈“十”字結點位置,在區域經濟布局中起著重要的戰略作用,其開放性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最大優勢,我們要搶抓這一農業發展機遇。
2.3穩定基礎農業生產
保障全市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35億kg左右,加快高產技術普及步伐,以高產增效創建等項目建設為依托,輻射引領全市糧食生產水平整體提升。推進設施農業集中區建設,在設施農業集中區、園藝作物標準園中開展高效創建活動。推進畜牧生態健康養殖示范場建設,鼓勵大型企業建設集約化規模養殖場,引導規模養殖場更新改造提升設施裝備,提高生豬產業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水平。
2.4健全農業產業化體系
應積極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緊盯市場需求,充分利用連云港農業資源稟賦,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優勢農產品品牌和產業體系。圍繞連云港市優勢產業,繼續開展特色產業基地創建活動,重點建設一批專業化、規?;藴驶奶厣a業基地。只有形成完善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才能切實增強農業整體競爭力。
2.5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加快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著力培育一批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的大企業。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引導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和外資、臺資創辦農業經營服務企業。支持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開展針對,提升種養植大戶生產水平。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健全“三農”投入穩定增長長效機制。著力建設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隊伍,確保農業后繼有人。
2.6實施農業科技創新
全面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鼓勵涉農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科技人員面向生產研發,促進農業科技供需對接和成果轉化。完善農技推廣制度,加強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和推廣服務,繼續完善“五有”鄉鎮農技綜合服務中心建設,繼續實施“百千十”示范工程。全面提高農業信息化服務水平,加快推進農業物聯網示范應用,積極開展精準農業、智能農業、農產品質量可追溯等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的示范應用。
2.7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監測預警和追溯體系,建立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銜接機制,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全程信息化,做到生產記錄可存儲、產品流向可追蹤、儲運信息可查詢,實現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繼續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和示范區建設,加快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促進品牌化經營。
2.8提高農業裝備和技術水平
日益雄厚的經濟實力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強大物質基礎,應抓緊深化農業基礎設施和裝備建設,加快發展現代農用工業和推進農業機械化,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圍繞農業生產條件和生產技術現代化,著重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加強農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健全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增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轉化能力。
2.9加強生態農業建設
大力推廣節地、節水、節肥、節能和循環農業技術,鼓勵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種養結合、循環利用等新型種養模式;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推進畜禽排泄物資源化利用,普及運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大力推廣應用有機肥、生物農藥、環保型飼料,推進農業清潔化生產。積極開展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大力發展農村清潔能源和秸稈綜合利用,引導與示范相結合,繼續完善秸稈收儲運體系,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
參考文獻
[1] 王蓉,張來振.“一帶一路”對現代農業建設的推動作用——以江蘇省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5,(15):329-330.
1、努力規范和提升休閑農業發展水平。一方面深入調研,在全面了解現有休閑農業企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各縣(市、區)均要制定好符合本地實際、可操作性強的發展規劃和優惠政策。另一方面加強指導,為大力加快休閑農業企業的發展步伐,按照國家政策走向鼓勵動員有實力有意向從事開發休閑旅游農業的企業主或客商,積極把握發展機遇,盡快選擇一條既可富企業又可富民的休閑農業及鄉村旅游發展之路,市里力爭早日出臺“關于促進全市休閑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進一步規范我市休閑農業發展,爭取休閑農業的扶持政策,提升休閑農業經營管理水平。
2、全力創建和打造休閑農業示范縣(點)。今年省里將重點認定5個省級休閑農業示范縣,40個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魅力鄉村3—5個,將向國家推薦3個示范縣、5個示范點,我市要力爭1個縣(市、區)和5個示范點以上分別躋身于省級甚至國家級休閑農業示范縣及示范點,各縣(市、區)應根據自身的資源條件,充分挖掘休閑旅游農業發展潛力,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領導下,高位推動,打造優越的軟硬發展環境,準備爭創省級及以上示范縣(市、區)的地方至少要打造5個具有一定知名度以上示范點作支撐;準備爭創省級及以上示范點的地方,要選擇并全力打造具有一定規模、功能較齊全、休閑農業氛圍明顯的示范點,力爭創建成功。各示范縣(點)要采用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和設施裝備,加大品種展示、技術推廣、農耕文化教育、培訓等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兼具展示、休閑、旅游、教育、示范等功能的現代農業休閑旅游園區和科技示范園,形成一定規模的休閑農業產業帶或集聚區。
3、強力培育和申領休閑農業星級企業。今年省里將向國家農業部推薦8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企業,我市要積極組織開展休閑農業星級評定工作,引導農莊注重打造品牌,辦出特色,今年要力爭創建1—2個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示范點。此外,積極參與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認定推薦工作。
4、大力開發和推介休閑農業旅游產品。鼓勵企業開發一批市場潛力大、綠色健康的休閑食品新品種,建立休閑旅游農業與旅游農產品銷售產業鏈,重點開發綠色果蔬、茶葉、花卉、油茶等旅游休閑農產品,通過科普、觀光、采摘園聚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市場人氣帶動旅游休閑農產品銷售和推介,逐步做大我市旅游休閑農產品市場規模。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學科;需求;問題;對策
隨著農機購置補貼等一系列惠農惠機政策的實施,我國農機化進入快速發展軌道。遼寧作為全國農業大省和老工業基地重要省份,農機裝備制造業發展嚴重滯后,農機科技創新能力落后于江蘇、黑龍江、山東、河北等省,有待全省農機科技戰線認清形勢,抓住機遇,直面挑戰,迎難而上。
1遼寧農機科技創新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二五”時期,遼寧農機化事業取得了積極成果,農機化綜合水平逐步提高,為遼寧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但從農機科技創新角度看,遼寧農機科技創新能力與山東、江蘇等先進省份相比明顯不足,體現在農機工業整體實力較弱、科技投入機制尚未建立、農機龍頭企業偏少、農機高科技產品很少、農機產業化程度較低等方面。結合多年農機科研工作,總結遼寧農機科技創新存在以下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科技人才短缺??蒲袆撔玛犖榱α勘∪?,缺少高水平的學術帶頭人和關鍵技術造詣較高的拔尖人才。人才結構不盡合理,科研隊伍老化斷層問題嚴重,青年科研骨干比例偏小,后備科技骨干人才缺乏。二是創新能力不足?;A研究前瞻性不夠,設計思路拘泥于機械設計層面,對液壓、空壓、自動控制等技術缺乏探究和運用,機械化與信息化智能化結合不緊、運用不夠,缺少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核心技術成果。三是農機農藝融合不夠。農機農藝各自為政,影響成果的先進性、實用性和適用性,降低成果應用的效能。四是成果轉化率不高。項目研究缺乏連續性,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時有脫節,科技成果先進性和技術成熟度有待提高?!爸匮芯?、輕轉化”觀念依然存在,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有待形成,科技對產業發展的支撐力不足。五是科研投入不足。經費不足成為科研單位的共性問題,影響科研工作的開展和學科的可持續發展。省級科研經費明顯縮減,國家級項目爭取困難加大。六是技術推廣重視不夠。偏重于農機科研,技術推廣重視不夠,缺少穩定的綜合性科技創新和成果展示基地。七是學科建設滯后。按項目定人員,沒有按學科建設開展工作,主導學科不突出,研究目標缺乏專一性。八是激勵機制不健全?,F有的科研管理機制體制影響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缺乏利于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新機制。
2遼寧農機科技創新環境分析
2.1不利因素
1)從國情省情看:國內外總體經濟形勢不樂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受周邊環境影響長遠。尤其是遼寧省目前嚴峻復雜的經濟形勢,直接限制農業領域和科技領域的投入,不利于科研事業發展,農業轉方式、調結構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艱巨。2)從農業形勢看:遼寧農業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關鍵期,農業發展環境條件和內部動能發生深刻變化,水資源嚴重匱乏,耕地數量減少、質量下降,生態環境惡化,勞動力短缺等嚴峻形勢對農業科技提出新要求。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科技貢獻率已成為全省農業科技創新的重大命題。3)從科研形勢看::一些重要農業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呈現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國際國內搶占農業科技發展制高點的競爭日益加劇,但遼寧省科研投入收緊,課題申報途徑上移,國家級課題申報競爭激烈,課題資金申請難度加大,對農機科技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4)從市場形勢看:國家及省一系列惠農政策對農機市場拉動作用明顯,農機化發展面臨黃金期,但農機市場供需趨于平衡,主要作物關鍵環節機械裝備需求空間縮小,農機結構性矛盾日漸突出,加之大宗糧食作物———玉米價格近年來連續走低,直接降低農民的購機熱度,農機滯銷現象已然顯現。
2.2有利因素
1)從全國形勢看: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依然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農機購置補貼、保護性耕作和深松作業項目補貼等扶持政策的連年實施,成為拉動農機市場發展的引擎,農機科研事業發展正當時。2)從遼寧形勢看:中央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的實施,為遼寧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農業作為遼寧社會經濟的穩定器,依然會受到重視。同時,農機裝備制造業作為遼寧現代裝備制造業的組成部分,其落后狀況急需重視改善,發展空間廣闊。3)從農業視角看:農業供給側改革給農機科研事業提出了新要求,在“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的目標任務中,尤其在優化產品產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方面,農機科技和農機化的作用發揮至關重要。4)從行業角度看:農機科研工作是全省農機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與農機系統建立的密切關系為未來農機科研工作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無論是農機管理系統還是農機技術推廣、農機質量監管等體系,無論是項目申報還是科技推廣、科企對接、建設基地等,行業體系資源十分寶貴,是農機科研工作賴以依靠的力量。5)從現實發展看:農機農藝融合讓農機科技的合作空間更廣,農機農藝相互適應、互為促進,學科之間相互補充、互為合作,將大大提升科技創新效率,拓寬科技創新空間,用科技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向前。
3遼寧農機科技創新對策
充分抓住農機化發展和農業供給側改革難得契機,圍繞大農業,發展大農機,主動探求農機農藝的融合點和農機科技服務現代農業的切入點,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新求發展,夯實學科建設,突出科技創新,強化技術服務,注重成果轉化,助推全省農機產業升級和現代農業發展。
3.1抓好學科建設,突出優勢特色
深刻理解項目管理制度改革和學科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按照“打造國內領先學科、做強重點學科、發展一批新興產業學科和區域(或行業)特色學科”的新要求,著力在重點學科和行業特色學科上下功夫。一是鞏固旱作機械化和水田機械化領域技術優勢。重點在節水灌溉、保護性耕作、精量播種施肥、秸稈田間處理等領域開展農機農藝融合下的集成創新和技術推廣,把重點學科的傳統優勢發揮出來。二是突出行業特色優勢。農機化具有行業特殊性,其優勢發揮可以拓展到農業全領域。無論特色產業、設施農業還是其他農業產業,離開農機化就無法實現節本增效。三是突破學科界限。以學科建設和發展為主線,以課題主持人為主體,根據項目需要,結合學科交叉,組建跨區域跨院所跨學科的聯合攻關團隊,打破以研究室為單元的固有研發格局,提高項目完成質量和科技創新效率效果。
3.2引進培育人才,打造創新團隊
事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而缺少領軍人物、拔尖人才和青年骨干,恰恰是制約遼寧農機科技創新發展的核心因素。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人才興所的理念,解決長期存在的人才短缺和年齡斷層難題,才能維系遼寧農機科技事業的有效運行和可持續發展。一是引進人才。把住進人關,引進高素質人才,進一步優化人才結構,提高全省農機科技創新活力。二是培育人才。設立青年基金,鼓勵青年脫穎而出,為中青年技術人員快速成長、盡快擔當創造條件。關注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培養,為其提供學習、交流、培訓和深造的機會,使其跟上現代裝備制造業和現代農業的發展步伐。三是打造創新團隊。按照學科建設需要,結合本人專業水平,整合科研力量,組建學科團隊。切實增強團隊意識,激發創業創新激情,為農業科研事業培養中堅力量,給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提供舞臺。
3.3把握需求導向,拓展創新空間
解決為何研究和為誰研究問題,把握研發方向:一是圍繞項目需要搞研發。注重項目研發物化效果,對研發樣機盡力改進完善,使其成為可以轉化生產的成熟產品,推進項目產業化,實現科研資金的有效利用。二是根據市場需求搞研發。深入農業一線,了解農民需求,以市場為導向,注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算2017年第3期劉琳:遼寧農機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及對策83好投入產出賬,提高研發成果轉化率。三是結合產業發展搞研發。抓住種植業結構調整和農業供給側改革機遇,在紅薯、雜糧、花生、大豆、食用菌、中藥材等小作物上做好機械化大文章,在綠色、安全、優質、高效方面發揮機械化的作用。四是契合行業發展需要搞研發。找準農機化各環節的薄弱點、農機農藝的結合點、產學研推的合作點和服務農機農業工作大局的切入點,開展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為農機事業和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作者:劉琳 單位:遼寧省農業機械化研究所
參考文獻
[1]蔣亦元.農機科技創新中的農機與農藝相結合問題[J].農業機械學報,2007(3):179-181.
[2]梁海輝,羅超.農機科技創新中的農機與農藝相結合問題分析[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25):31-32.
【關鍵詞】信息技術農業發展應用
一、信息技術的概念
信息技術是研究信息產生、采集、存儲、變換、傳遞、處理過程及廣泛利用的新興科技領域。其應用著重體現于計算機軟硬件以及網絡通訊技術等?;ヂ摼W的日益普及,使得人們越來越習慣應用計算機來處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信息技術的發展徹底改變了人類原有的生活方式,在當代世界區域科技的核心領域。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應當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農業發展中,充分提高我國農業生產力,使我國亦能躋身于世界農業強國之列。
二、我國農業的特點
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我國的農業信息化建設起步比較晚。農業的涉及面相當廣泛,具體包括地理氣候、土壤、溫度等多個方面。不同地區,作物結構具有較大差異。而且,農業病蟲害頻發,生產不具穩定性,可操控性也比較差。我國農業的這些特點,迫使我們盡快將信息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以提高農作物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我國農業生產力。
三、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1.建設農業信息資源
摸清我國農業現有資源及其生長環境的具體情況,并對其發展予以監控,是我國農業走集約化與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唯有如此,才能對農業進行合理開發利用。我國農業資源隨地域不同具有較大差異,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發生著劇烈的變化,傳統的調查手段與分析方法已經落后于現實需要,嚴重制約我國農業資源的開發管理。
1.1數據庫系統
數據庫系統是一種有組織地和動態地存貯、管理、重復利用一系列有密切聯系的數據集合的計算機系統。其可以將大量信息予以分類、記錄等規范化處理,以一定單位存儲到數據庫里,用戶可以根據提示對系統里的數據進行查閱、檢索,進而獲得需要的信息。
1.2 3S技術
3S技術包括RS、GIS和GPS,即遙感技術、地理信息技術和全球定位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到現代農業生產中,使得人們能及時、快速、便捷、低成本的獲得自己所需的農業信息,從而提高了管理數據、分析空間的能力,是我國對現代農業資源進行管理的重要手段。
2.農業生產管理
2.1 農業專家系統
農業專家系統是通過人工智能系統將農業專家長期研究、試驗獲得的數據資料和積累的經驗予以匯總;將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以及農民群眾的實踐經驗予以匯總。然后將具體的生長環境和自然條件編制成計算機語言來指導農業,從而提高農作物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增加農作物的產量,實現集約化、信息化農業生產。
2.2 作物生產模擬
作物生產模擬是通過信息技術模擬農作物以及禽畜的整個生長過程,然后從系統導出模擬結果,經過分析得出最佳農作物培育措施或者禽畜喂養方案。農作物生產模擬系統,可以及時反饋作物生長過程中的各種信息,有利于有目的的對水、肥等進行控制,實現高產目標。
2.3 農業生產實時控制系統及作物遙感估產
該系統在溫室栽培作物、農產品加工以及禽畜飼養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例如,可以控制肥料或飼料中各相關成分的比例,從而配出最優肥料或飼料。
2.4 精確農業的研究
精確農業是用計算機來控制農業生產,把農業生產的差異由以前的地塊水平精確到現在的平方米。其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管理的精度,可根據農作物的具體情況進行操作,從而解決了提高了農作物生產力。
3.農業新技術推廣
3.1多媒體技術
多媒體技術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將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影視等多種媒體綜合為一體,已成為傳播農業知識和技術信息的新型工具。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將農業技術刻錄成光盤等,在廣大人民群眾中予以廣泛傳播,從而達到傳播農業技術的目的。
3.2計算機網絡化技術
計算機網絡系統是為了讓大家共享資源,將相關信息技術上傳到相關的網絡中,為大家學習交流搭建了一個自由的平臺,極大地方便了農民群眾足不出戶即可快速獲取信息,具有重要的社會經濟效益。
4.農產品市場信息化
現在是市場經濟,各行業的發展都得靠市場的帶動,農業尤其是效益農業歸根到底需要市場來帶動。政府機關往往以市場信息為制定政策、規劃的根據,農民則可以根據具體的市場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種植、養殖計劃,以適應市場需求,獲得最大利潤。
三、農業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及對策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信息化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應用已經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時期。信息技術必將向著集成化、專業化、數字化和全球化發展,這對傳統農業既是一場嚴峻的挑戰,也為其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使我們必須要解決好的問題。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必須從本國農業的實際國情出發,穩扎穩打地把信息化技術融入到農業發展中,逐步走上信息化農業的發展道路。
四、結語
當下的信息化技術給我國農業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賦予了現代農業新的含義,于此同時,也給農業生產管理帶來積極影響。相對于其他國家,我國農業的信息化起步比較晚,因此,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任重而道遠。我國只有從本國國情出發,逐步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中,提高我國生產力,才能躋身于農業強國之列。
參考文獻:
[1] 李倩茹,薛寶穎,劉艷萌.信息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應用現狀[J].河北農業科學,2011(08).
[2] 江珊,陳磊.現代信息技術在我國農業領域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03(04).
[3]張蘊奇.淺談我國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農業應用[J].農業網絡信息,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