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8 16:27:3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共事業管理理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公共產品理論;教育公平;義務教育;資源配置
義務教育,是指我國適齡兒童和少年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基礎教育。我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1986年國家制訂《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使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薄皣?、社會、學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边@就強調了確保每個適齡兒童、少年享受公平合理、高質量的基礎教育的權利是義務教育的任務,強調了滿足人民群眾基本受教育需求的公平性是義務教育的出發點。為了從理論上闡明義務教育必須以教育公平為目標,筆者引入公共事業管理的理論,并通過分析我國目標義務教育存在的非公平現狀,提出確保義務教育公平推進的對策。
一、理論:教育公平是基礎教育的終極目標
作為公共事業,教育管理通過提供優質足量的教育產品來保證公眾的個性發展需求和社會發展需求。優質足量涉及效率,保證公眾的個性發展和促進社會公共利益涉及公平。公共事業的發展涉及到效率和公平的問題。
效率是一個完全的經濟概念,強調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公平強調教育管理的效果與教育管理的本質和最終目的的關系。企業基于其生存和追求利潤的目標,效率成了其當然的首要指標。效率作為一種手段,有利于提高辦學效益,它與私營企業的區別就在于效益在私營企業看來是一種目標,而就公共事業而言,只能是一種手段,是服務于公平的手段,最終必須服務于公平的需要,教育不能本末倒置,這是公共教育事業管理的特性所決定的:
從本質上講,教育事業是關系到社會大眾基本生活質量和公共利益的特定的社會公眾事務。從理論上分析,公共教育事業管理,涉及到兩個理論:一個公共事務理論,一個是公共產品理論。當然由于教育的準公共產品性,也說明教育既有公共性又有私人性,教育的不同部分,其純與私的程度是完全不同的:非義務的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的受益,很大程度主要體現在教育者個人,私人產品性也很突出,產品提供的方式以混合提供為主要,實行成本分擔機制?;A教育階段,實行強制義務教育,以滿足社會的共同需要為主要目標,社會受益面最大,教育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外部性最高,因此決定了這類教育產品公共性程度非常高,已是傾向于純公共產品的準公共產品,甚至某種意義上就是純公共產品。產品的提供方式以政府的公共提供為主要形式,即由政府無償地向消費者提供,實行免費教育,滿足社會的公共消費需要。
二、問題:目前義務教育的非公平問題
目前教育最受詬病的就是教育公平問題。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由于牽涉到社會大眾的共同利益而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社會大眾對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機會,人人公平接受高質量的敦育。但是基礎教育階段存在背離公平原則的傾向,主要體現在校際資源配置的不均衡和教育政策制定上的不合理。1986年國家頒布的《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合理設置小學、初級中等學校,使兒童、少年就近入學。對于基礎教育來說,由于政府實行義務教育的政策,基礎教育是公共性很強的準公共產品。既然是公共產品,每個人的享用應當是公平公正的,不應該存在不公平的現象。
由于提倡提高辦學效益,教育提出重點發展個別高質量的小學、中學的主張,政府在教育投入、教師資源配置、學生資源配置上給予傾斜,這樣的結果是優質教育基本上集中在少數學校手中。重點學校制度使國家有限的教育資源配置失衡。對于義務教育階段來說,資源的非均衡分配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學校間的差距造成了公眾享受教育資源的不公平,重點學校制度以精英教育培養尖子生為目標,與義務教育使人人享用平等教育的宗旨是背離的。就近入學制度是保證義務教育的主要手段,但是教育資源配置現狀的不合理,學校間明顯差距的存在使這一政策無法體現它的公平原則。就近入學意味著你沒有選擇好學校的余地,碰巧跟好學校做鄰居,那么你就可以上好學校,碰不巧就只能上差學校,這本身就是帶有偶然性的,有人稱之為是“家庭居所決定是否享有優質資源”。擇校意愿的產生和擇校制度,就是因為伴隨優質教育資源集中化而派生出來的。從理論上看,擇校是“家長們放棄了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按學區免費就近入學的優惠政策,主動選擇其他學校就讀”,是個人選擇性的行為,并沒有違背“人人享有教育機會”的教育公平。而且從理論上講,擇校給予受教育者選擇自己心儀學校的權利,擇校有助于構筑學校間的競爭機制,推動教育質量的提高。但是從現實上看,擇校與高收費往往是聯系在一起的,許多名校通過留出一定比例的擇校名額而獲得額外的經費,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由于教育優質資源的稀缺,為了能得到較好的教育,老百姓不得不在義務教育階段就為孩子的受教育付出高昂的教育成本。對家境富裕的家庭來說,擇校制度能使他們通過交納高額的費用就可以享受到好的教育資源,好的教育資源是公共資源的一部分,但是當它一旦與高收費聯系在一起時,就意味著部分的人占有了本應是大家共有的資源,這對于弱勢群體來說是極其不公平的。如果說民辦學校因為其民辦性質,是有滿足個體(下轉第151頁)(上接第147頁)受教需要,提高辦學質量、效率的話,無須承擔義務教育的責任,采取擇校高收費無可厚非,那么,通過將公辦學校的優質初中部轉化為民辦途徑而使擇校高收費合法化,這就是說把本來屬于公共的物品變成了部門和教育實體的私人物品,而使公眾失去平等享受優質公共資源,這就是從理論上和道德上完全說不過去的。盡管從理論上說擇??梢詭椭阃ㄟ^交費或考試的方式,重新選擇,但這是不是又是對交不起高學費的人來說是不公平呢?而實際上對負得起高額學費的家庭來說,也并不意味著公平,因為教育的公平除了基本的要求是上學的人人機會平等外,還包含“人人公平享受高質量的教育”,但是高質量的教育卻必須花費高額的費用。目前各項制度推出的結果并不能實現對公平的維護,而恰恰相反是對公平的損害,以“精英教育”為導向,以分數為取向的重點學校制度成為了推廣普及素質教育的障礙,損害的正是大多數人享受義務教育階段高質量教育的利益,這是對義務教育普及素質教育的宗旨的背離。對此楊東平教授深刻地指出:一般認為,就事實而言,世界各國在教育質量上的不公平比教育機會不公平嚴重得多?!叭巳讼硎芨哔|量的基礎教育仍然是20世紀末的重大挑戰之一”。
三、對策:推行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政策
為了切實轉變應試教育,實現素質教育的良性運作,有必要在基礎教育階段將教育資源均衡配置作為一項重要的公共政策。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是義務教育維護公平原則和公平目標的手段和重要保障。目前應試教育之所以仍然是基礎教育的主要內容,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存在著優質教育不均衡。由于重點學校制度和選拔精英的教育主導,就必然會有應試教育和擇校高收費,就必然會有學校與學校間進一步的差距。推行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需要考慮采取相應的措施:取消重點小學、重點初級中學;將原來重點小學、重點初中的師資進行重組,調配到原薄弱中小學去,加強薄弱中小學的師資力量和硬件設施,以強帶弱,實現義務教育水平均衡發展。在各校資源均衡的背景下,義務教育階段實行的就近免費、就近免試入學的政策,才能夠真正實現,水平相當的基礎上的競爭才是有效和合理的。沒有了重點小學、重點初中,各校均衡水平發展,老百姓也就不需要為子女避免進入差學校而四處擇校,學生也不需要在基礎教育階段為考上一所重點小學、重點中學奔忙于各種輔導班而失去了本應快樂輕松的童年。只有這樣素質教育才能真正取代應試教育,而不是只停留在口頭上,如此中國的教育才能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真正地解放我們的孩子。為保證義務教育公平目標的實現,就有必要加強政府對教育經費的均衡投入和加強政府對教育的宏觀調控上。因為教育的相當部分,提供的屬于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特別是義務教育,提供的是公共產品,政府為保證社會的大部分成員合理享用到公共教育資源,需要承擔經費投入和監管調控的職責,以此保證教育公益性。
【參考文獻】
[1]崔運武.公共事業管理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
[2]楊東平.教育公平的理論和在中國的實踐[J].東方文化,2000,(6).
關鍵詞: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 培養目標 《管理學》課程教學模式
一、引言
目前,我國高等本科教育中管理類專業的發展已涉及工商管理以外的多個領域。其中,作為公共管理類專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自1998由教育部設立以來,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目前開設這一專業的高校已多達300多所[1]。顯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要求與工商管理等其他專業有明顯差異,而《管理學》課程卻是這些管理類專業共同的基礎課程。但目前《管理學》(或《管理學原理》)課程在各相關專業的教學中卻是大同小異。無論是教學內容、案例分析,還是課程實踐和考核方式等,都沒有系統考慮到不同管理類專業的差異。因此,為提升教學質量,使《管理學》課程的學習真正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提供基礎,我們有必要轉變教學思路,兼顧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與要求,探索不同的教學模式。
從已有的研究來看,目前不少學者都從多個角度探討了《管理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和完善思路。其中大部分研究主要是圍繞課程教學方式的改革展開的,如針對案例教學的研究[2]、探討互動式教學模式的研究[3]及有關實踐教學環節的討論等[4]。近年來,粟浩等人和霍彬的研究還考慮到了不同管理類專業的發展對于《管理學》教學的影響,但并沒有深入系統地研究適合不同專業培養特征的《管理學》教學模式[5][6]。
鑒于此,我們基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與要求,從內容體系、教學形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分析我們《管理學》課程的教學現狀并進一步探討適合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目標與要求的《管理學》教學模式調整思路,以期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基礎課程教學提供啟示與借鑒。
二、公共事業管理類專業的培養目標與要求
教育部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面向21世紀的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備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等方面的知識及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能在文教、衛生、體育、環保、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單位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7]。
在實踐培養環節,國內大部分高校所制定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要求也是基本一致的。具體地說,要求學生主要學習現代管理科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一般管理方法、管理人員基本素質和基本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掌握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從事公共事業管理單位的管理工作,具有規劃、協調、組織和決策方面的基本能力。學生畢業后還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一是熟悉與公共事業管理有關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與制度;二是掌握管理科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三是了解公共事業管理學科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四是具有進行質量管理、數據收集和處理、統計分析的基本知識和能力,具備應用計算機以及管理信息系統等技術與工具進行定量分析的能力;五是具有較強的應用寫作能力,熟練掌握辦公自動化和電子政務等知識與技術,能夠勝任公共事業單位行政管理部門的實際工作;六是具有較強的社會調查能力,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方法與技能。
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管理學》教學現狀分析
《管理學》課程教學涉及多個方面的內容,這里將基于相關研究文獻,并結合教學實踐及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的調查,從課程的內容體系、教學形式與考核方式三個方面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管理學》課程教學的現狀進行了分析。
(一)內容體系
從《管理學》課程教學的內容體系來看,無論是采用國內教材,還是借鑒國外教材,目前該課程講授的主要內容集中體現在兩大部分:一是管理學的基礎與環境,主要涉及管理學理論的發展歷程、趨勢與管理職能的實施前提等內容;二是管理的具體職能闡述,主要介紹各項主要管理職能的運行內容及方法,包括決策、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等。這些內容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側重于從企業管理行為的角度來介紹,而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管理學》課程教學中,學生所學到的卻是與企業管理類似的教學內容。
(二)教學形式
《管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盡管在目前國內的課程教學中,教師仍偏重于理論講解,但已開始引入一些結合管理實踐的教學環節。具體來看,目前較為多見的實踐教學形式主要是案例教學和課程實踐等。
案例教學在目前的《管理學》教學中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普遍歡迎。這種方式強調理論知識在案例情景中如何運用,因此有助于幫助學生加深對理論的理解與應用[8]。但在目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管理學》教學中,教材提供的案例及教師選擇的案例大部分都是來自于一些企業的管理實踐。這對于工商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固然十分有效,但對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學生來說,這些案例的學習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靈活運用管理學理論的能力。
課程實踐雖然沒有案例教學那么普遍,但已廣泛開展。課程實踐主要是在相對開放的環境下,教師通過組織和指導學生參加一定的實踐活動,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的教學活動之中[9]。從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管理學》課程教學現狀來看,課程實習環節以實地參觀考察、邀請專業人士開設講座等方式為主,而且所選擇的參觀對象與專業人士也以企業為主。這類形式的課程實踐不僅使得學生只能“被動應付”,而且不利于通過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
(三)考核方式
當前大部分高?!豆芾韺W》課程所采取的考核方式與其他各類課程并無明顯差異。考核環節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是平時成績,主要是在綜合考查學生課程出勤情況、課堂討論與案例分析的參與程度、作業完成情況等基礎上,依據課堂記錄評定分數[10];二是期末考試,主要是由授課教師對學生所答試卷進行評閱,判定學生對管理學知識的書面掌握情況。而在上述兩方面考核環節中,期末考試在學生總成績中的比重遠大于平時成績,這往往會導致學生為考而學,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四、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管理學》教學模式調整思路
顯然,從上述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管理學》課程教學的現狀分析不難看出,目前的教學模式仍存在諸多弊端。其中有不少缺陷正是與《管理學》課程教學中缺乏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目標與要求的考慮密切相關的。鑒于此,根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與要求,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提出基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目標與要求的《管理學》課程教學模式的轉變思路。
(一)調整課程內容體系
目前的《管理學》課程教學以傳授工商管理類知識為主,這對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培養顯然是不合適的。從具體的課程內容調整方向來看,應根據政府和公共事業管理部門的特點,對管理學的環境與相關職能的介紹作出相應的調整。例如,可以在現有內容基礎上增加部分行政與公共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論,而在管理的主要職能介紹方面,也可以對公共事業管理中經常會涉及的領導、組織和控制等方面的內容進行重點講授。
(二)修編課程教學案例
不同的管理類專業需要不同的教學案例,這對于學生理解相關管理理論,并將其運用到所學的專業領域是十分重要的。應該說,目前《管理學》課程教學中所使用的教學案例對于工商管理類專業的培養已比較充分,而對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而言則仍顯不足。因此,有必要補充政府管理或公共事業管理方面的案例。例如,可以選取社會上較為突出的現象和事業單位改革中的現實問題作為案例,請學生討論,然后對其討論意見做出相關的理論闡述[11],由于《管理學》課程主要面向低年級學生開設,因此有針對性地開展案例教學顯然有助于學生在今后的相關專業學習中與所學的相關理論聯系起來。
(三)完善課程實踐形式
完善課程實踐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形成多樣化的實踐教學形式。相關研究資料顯示,美國大學管理類的專業一般都有一定時間的社會實踐要求,授課形式也多種多樣,通常采用演講課、討論課、輔導課、實驗課、個案研究、情景模擬、項目研究、角色扮演等課型[4]。對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管理學》課程教學來說,以上各種形式的教學實踐并不需要全都采用。針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我們認為演講課、討論課、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形式是不錯的選擇。
(四)改革課程考核方式
主要是通過加強對平時教學環節的考核以完善《管理學》課程的考核機制。根據劉琴等人的調查研究,接近百分之八十的學生認為平時成績很重要[12]。而對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平時成績的考核不能僅局限于學生的出勤和作業完成情況。最好能夠將案例教學及課程實踐結合起來,通過考察學生參與案例討論及課程實踐的表現,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同時還應適當提高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所占的比重。例如,可以將學生課堂演講和討論的成績計入課程成績??傊@些課程考核的改革措施不僅能夠激勵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學生積極參與課程實踐,而且有利于提升學生對管理學理論的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宋琪,方永恒.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08,13,(4):143-146.
[2]李品媛.試論管理學教學中的案例研究法[J].管理學報,2008,5,(3):340-345.
[3]康晶,冀鴻.多元化的管理學課程教學模式[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7,2,(4):131-133.
[4]杜龍政,熊妮.高校管理學實踐教學的現狀與對策[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7,(1):164-165.
[5]粟浩,田佳.“管理學”教學改革探討[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7,21,(1):147-149.
[6]霍彬.《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措施探討[J].考試周刊,2008,(10):7-9.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12-213.
[8]金春華,田林子.《管理學》教學方法改進研究[J].管理,2007,(7):62-63.
[9]肖靜.實踐教學在《管理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內江科技,2008,(7):84-85.
[10]武忠遠,王成,李興開.管理學課程改革新思路[J].教育探索,2008,(7):51-53.
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性政府公共管理體制改革浪潮的興起以及政府內部關系的調整,公共管理理論出現了從傳統的研究公共管理部門的公共行政學向研究公共事務的“新公共管理學”的轉變。這種轉變,不僅豐富了公共管理科學研究的研究方向和視野,還促進了公共管理事務治理模式和公共管理治理理念的變革,為廣大人們的公共利益的有效實現鋪平了道路。本文就公共管理體制改革進行了討論,分析了公共管理體制未來的改革方向。
一、公共管理體制改革主要模式
政府控制公共管理模式其實是我國政府為了能更好地滿足計劃經濟體制,建立起來的一種管理模式,并將這種模式運用于公共事業領域。一直以來,公共事業管理體制都是處于政府控制的模式,這其中不僅包含了歷史因素,還有一部分經濟因素。主要的經濟因素有:特權、輔助政府管理以及與事業單位或組織代行我國政府的職責有關。首先,政府在選擇適用模式的時候,由于一些歷史原因,政府部門理所應當地把自己當成公共事業的壟斷者,他們認為,只有政府才能為人們提供那些公共事業上的服務,然而,這樣的做法極易滋生特權主義。這些特權主義又與尋租行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時,政府在從事公共事業管理時需要承擔大部分活動經費以及全部政治風險所產生的成本,這就為政府在從事公共事業管理的同時帶來了極高的風險。然而,只有政府部門在從事公共事業管理的活動中取得較高的利益,才能讓政府有能力承擔那些由公共事業管理帶來的活動經費和活動風險。其次,政府本身的管理能力是有限的,但是這個社會需要管理的公共事業的數量卻遠遠超出了政府的能力范圍。為了能保障政府在公共事業管理的權利,政府在公共事業的各個階層都設立行政組織,這樣,不僅造成機構臃腫,還增加了政府的管理成本,造成了國家財力不支的狀態。因此,由事業單位代替政府實施公共事業的管理職責,不僅能對社會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還能有效地節約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最后,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事業單位對政府部門進行直接服務,社會公眾成為了事業單位服務的間接對象。事業單位的服務目的并非是為了向廣大的社會公眾提供更加優質、更加健全的服務,而是為了獲得政府部門的財力支持。因此,事業單位的活動常常受制于政府部門的意志。由于事業單位并非政府機構,所以,事業單位在人員編制、財務支出上具有很大的彈性,或許是出于對臨時安排離職或者退休人員的需要,或許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慮,或許是出于滿足領導者個人需求或者滿足政府部門利益,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對事業單位進行整改,比如合并、成立、撤銷、擴張等來達到上述目標。
二、公共管理體制改革發展方向
從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成功的管理實踐來看,社會選擇和政府控制是兩種根本不一樣的公共事業管理機制。在傳統的公共事業管理體制下,政府部門對公共事業的控制是連通整個公共事業管理機制的重要力量,但政府部門的這種控制完成方式是通過組織的形式達到的,換而言之,政府將自己的權利通過社會組織延伸到整個社會的各方面,從而達到政府部門對整個社會的控制。實際上,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大部分是人們運用公共資源獲得利益的一種方式,但是,當國家成為那些社會公共資源的絕對擁有者和占有者時,那些事業單位或者社會組織就會轉化成一種組織化手段,而這種組織化的手段有利于國家目標的實現。
社會選擇和政府控制不僅是不一樣的管理方式,它們的意義也完全不一樣。第一,在政府控制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過程中,政府部門是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主體,但在社會選擇的管理模式下,社會是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主體。政府控制比社會選擇更適用于計劃經濟體制,而社會選擇比政府控制更適用于市場經濟體制。第二,從法律方面來說,政府控制承擔著所有的社會責任。然而,事業單位則具有相當獨立的法律地位,在法律上,事業單位屬于事業法人。第三,社會選擇和政府控制下的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結果也不一樣。社會選擇下的公共事業單位獨立性高且數量多,然而,政府控制下的公共事業單位獨立性較低且數量少。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對待國外的公共管理體制時,要保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不能一味地推崇國外的公共管理體制,也不能一味地固守自己的公共管理體制。公共事業管理機制是構成我國社會管理機制的主要組成部分,公共事業管理機制和企業管理機制、國家行政管理機制及一些其他方面的管理機制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的。要想探索出一套適合我國發展的公共事業管理機制,必須依據我國的根本國情,這樣才能確保我國公共事業管理機制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公共事業管理;動態培養;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09)01-0134-02
1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理論現狀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模糊,存在分歧。目前有代表性的觀點可歸納為“變異”與“超前”論、“準公務員”論、“泛管理人才”論。這幾大理論已經為學者所批判,在此不做過多的解釋。由于教育部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并不明確,所以學者大多從本校的實際情況出發做了許多理論與實踐上的嘗試,在此僅對幾種主要的理論進行適當的分析。
1.1 聯合培養方式
所謂聯合培養方式,指的是在校內,在文科大門類中,打通二級學科的壁壘,廣泛探索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交叉培養人才的路子,在有條件的學校和專業中,試行本科與第二學士學位,本科與碩士的連續培養;在校際,不同類型、不同科類的學校通過合作辦學,充分利用各自的學科資源和教學條件,共同培養集相關的不同學科專業知識為一體的公共事業管理人才。這種人才培養方式的優點很明確,它可以實現高校教育資源的效率最大化,能夠符合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同時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跨學科性質充分的展示了出來。但是這種人才培養方案的實際操作價值并不大。聯合培養方式包括三種形式:一是跨學科交叉培養。其實這一培養方式就是我們現在普遍適用的學科基礎課程,已不能說是真正意義上的聯合培養了。二是學位層次統籌培養。這是一種立體分類法也就是本碩連讀。但是這種培養方式卻有一個非常大的障礙,那就是我國現在還沒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研究生教育,所以這只是理論上的探討。三是校際之間的聯合培養,通過高校合并、資源共享和共同聯合培養的方式。高校合并難度很大,尤其是綜合性院校,無論是從地域上還是從審批上僅僅是因為一個專業的培養計劃而合并,成本太高,幾乎是不可能的。而要求資源共享,包括互開閱覽室,互辦借書證,互聘教師,互辦或聯合舉辦學術講座,聯合舉辦供需見面會,共享電化教材、教學軟件,互相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互相承認學分等,要求必須是空間上相互接近,但是地理位置上的靠近并不一定意味著專業上的同一性,故這一方式所要求的成功條件太苛刻。共同聯合培養要求高校之間要自愿要互利,學生要兩校上課,獲取兩個學校的學位和學歷證書,實際價值也不是太大。
1.2 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式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在對社會人才需求調查研究基礎上,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結合自身的教育資源優勢,確立靈活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根據社會需求,明確培養方向。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可以定為社區管理、企業行政管理、勞動人事和征信管理四個專業方向。依據培養方向,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式是適應我國目前公共事業對人才的需求,也是目前所有的人才培養方式追求的目的。但是應用型人才如何培養?學者提出了“四條”主線培養目標,但是這“四條”主線的培養目標并不完全都是公共事業管理的范圍,企業行政管理理應屬于企業管理的范疇,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此并沒有完全厘清公共事業管理與行政管理、企業管理的界限。
1.3 “多維發展型”人才培養方式
“多維發展型”即建立模塊式的課程體系和動態的教學計劃,根據社會需求,把專業知識本位與職業能力本位兩種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分類確定人才培養方案,并建立一系列有力的教學保障體系,確保人才培養方案順利實施。這種人才培養方式能夠利用系統論、控制論的理論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納入一個動態的體系中,通過社會需求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并在校內的培養體系中對動態的人才培養計劃提供充分的保障。應該說在目前提出的人才培養方式中,這是最為靈活的一種方式,既能保證復合型人才目標的實現,又能為各個學校的特色人才培養目標提供一個展示的空間,因此是值得推廣的一種方式。
2 “分層次定位法”的人才培養方式
所謂分層次定位法就是根據社會對公共事業管理人才需求的變化確定不同的層次,而每一層次都會配置動態的目標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由兩部分組成:靜態課程和動態課程。靜態課程按照教育部確定的四大平臺課組成,而動態課程也即特色課程根據目標層次分類定向培養。
2.1 拓展專業分層次定位
社會在進行結構性調整過程中,從事公共管理的社會組織日趨增多,公共管理系統呈現出不同的層次性,如市政管理、社區管理、城市管理、農村管理等。高校可以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確定自己的層次,從而進行定向培養。
如煙臺大學地處膠東半島,為地方綜合性大學,在培養目標上采用分層次定位法?!氨緦I培養具有現代管理理論、技術等方面的知識以及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能在科技、文教、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障等公共事業單位與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尤其注重培養在城市基礎設施管理、城市社區與物業管理、社會保障與公共政策領域從事管理、教育、科研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的高級專門人才?!睂I方向突出了服務于地方的特色,針對城市社區管理新形式下的改革發展的趨勢,探討社區管理與公共事業改革的關系,與市場化運作的物業管理之間的關系。在課程設置上摒棄原來的“雜”而“亂”,由于目標明確,在動態的課程設置上特色突出。如針對社區管理的目標層次,在動態課程設置體系中,我們設置一定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方向課程,如《社區管理》、《城市規劃與管理》。在此基礎上,為提升學生企業管理的實踐和操作技能,開設與公共事業管理密切相關的物業管理方面課程:《物業管理實物與操作技巧》、《物業管理案例研究》。開設這些課程,旨在為適應市場需求和學生就業的需求,使學生更具復合性和競爭性。實踐環節,由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通過實踐環節的設計,使學生能夠多渠道、多角度、多層面地理解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更好地掌握本專業的技能,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適應改革與發展的需要。具體操作:學生實了安排在事業單位、企業單位,還應著重在社區、物業小區進行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讓學生在日常課程學習中就熟悉社區管理流程,能將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聘請資深政府官員為客座教授。由于資深政府官員具備很強的實踐背景,通過他們的專題講座,能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其學習熱情,從而將所學知識更好地運用到實踐中;鼓勵教師與地方政府的多層面合作,實現與政府的良性互動。
2.2 “出口”的分層次定位
從就業出口的角度來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主要有三大出口:就業、讀研、出國。就業方向的學生偏好于知識的運用能力和管理的實戰技術;讀研方向的學生偏好于理論研究和科研素質培養;出國方向的學生偏向于專業英語和國際化接軌的課程。因此,以人為本,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群體需求分層次并進行動態的課程設置是十分必要的。具體見下圖:
從該圖示中可以看出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是一個動態的交換過程,社會需求的變化可以直接影響人才的培養計劃。招生、培養、就業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三部曲。三者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密不可分。就業形勢直接影響招生效果,而學校培養又直接影響就業形勢。就業主要是指相關管理崗位的就業,而相關的管理崗位實質上又可以根據專業拓展的方向繼續分層定位,課程設置包括了靜態的平臺課和動態的特色課。而考研升學則可以結合師資力量設立“導師制”,針對性的進行學業和科研指導。讓造詣深同時又有一定人生閱歷的老師擔任導師,不僅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導學”關系,而且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指導學生的思想、學習與生活,同時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組,鍛煉其科研能力,最終為其成功考研打下基礎。隨著國家對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公共管理涉獵的涉外領域也在不斷地增加,因此進行雙語教學和開設與國際化接軌的課程也變成了必要,因此在動態的教學計劃中也應該考慮此類課程的設置。
參考文獻:
[1]莫利拉,李燕凌.基于就業崗位分流的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高等農業教育,2006(5):56-58.
[2]鄭文范,孫萍,馬立曉.論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的聯合培養方式[J].中國高教研究.2000(4):89-91.
[3]孫曉娟,趙紅梅.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施[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5):101-103.
[收稿日期]2008-12-24
國內一些高校正在試驗一種新型的交叉復合人才培養模式。比如,浙江大學城市學院試驗構建了交叉復合培養平臺。其中信電分學院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融入創意和創業教育元素,探索跨專業、跨院系復合交叉培養方式。其外語分學院試行英法雙語人才培養,成功培養出兼備英法雙語能力和國際貿易專業知識的人才[1]。華中師范大學致力培育具備多學科專業優勢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開設了“化學—生物學”、“數學—物理學”、“數學—經濟學”、“計算機—美術”、“化學—物理學”“、日語—國際貿易”等多個交叉培養實驗班[2]。交叉復合人才培養模式試驗都涉及人才培養方案里的課程設置改革,跨學科交叉課程群的開發與建設正好應運而生。下面將探討在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為滿足對海洋經濟與管理復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開發建設跨學科交叉課程群,實行交叉復合培養人才的問題。
二、海洋與公共管理跨學科交叉課程群設置的必要性
(一)海洋經濟發展急需海洋與公共管理復合型人才我國海洋經濟戰略地位提升加大了對海洋與公共管理復合型人才的需求。2012年國務院批準出臺了《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制定了發展海洋經濟、推進海洋事業的指導方針和行動綱領。面對海洋經濟和各項海洋事業飛速發展的新形勢,高等院校也將迎來對海洋方面專業人才的大量需求,特別是對既精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知識又掌握海洋經濟和海洋管理知識的復合型高層次人才的大量需求。(二)海洋與公共管理專業培養方案調整的要求國家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本科專業目錄規定在海洋科學專業里設置一些有關海洋管理的課程,基本思路還是屬于理工科專業知識配備一些海洋管理知識的傳統套路,其人才培養基本定位在:行業技術+行業管理知識=本行業管理人才(技術官僚)[3]。但是,現代經濟社會經常需要一些跨行業跨專業的復合型人才,比如政府機關需要既掌握海洋管理知識,又熟悉政府管理和行政管理等領域知識的多面手的工作人員。他們視野開闊,可以兼顧多方面管理業務,還具有通盤思考、把握全局的素質和能力,更適合在政府機構壓縮、人員編制精簡的新形勢下擔任工作。高層次的管理人才不僅要掌握本行業專門知識,還要了解國民經濟管理和宏觀經濟政策、政府公共政策、公共管理的基本知識,要能夠理解國家對本行業管理政策及其在國民經濟社會全局中的作用。從工作性質來看,海洋管理屬于公共管理的一部分,其中一部分管理職能屬于政府管理或者行政管理,其他部分屬于公共事業管理。所以,在原來開辦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或者行政管理專業的高等院校開設跨海洋事業與公共管理的交叉課程群,可以為較快地培養出社會急需的交叉復合型人才提供一條便捷途徑,還可以省去正規設置新專業的程序上的麻煩,并且具有根據社會人才市場需要,靈活調整培養方案的方便性。
三、海洋與公共管理交叉課程群設置的構想
在培養目標上,行政管理與公共事業管理兩個專業有很大的近似性;在人才類型上,三個專業均培養復合型人才。在培養要求上,三個專業所培養的基本能力均包括了領導、組織、協調、決策能力,行政管理專業所培養的語言表達與寫作能力、社會調查與分析能力、現代信息技術和管理操作技能,則屬通識教育能力培養要求;行政管理、勞保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均涉管理學、經濟學、法學,行政管理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則均涉管理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在核心課程設置上,行政管理專業核心課程共8門,其中有6門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交叉或可能交叉,有4門與勞保專業交叉或可能交叉;勞保專業共有10門核心課程,其中3門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交叉或可能交叉。在主要專業實驗設計上,行政管理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完全相同。綜上,三個專業在三個比較項中即已存在邊界不清、交叉突出的問題,凸顯了泛專業化特征。
二、高校公共管理學科泛專業化之弊
公共管理學科的泛專業化之弊,一是淡化了專業的特殊性,使專業的存在價值貶值。一個專業之所以有別于其它專業,就因為它是以自己特有的專業理論、專業方法、培養目標、能力培養要求以及課程體系為人才培養的基本依據的。如果一個專業沒有自己的專業理論和專業方法,在課程設置上與其它專業相互交叉滲透,在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上與相鄰專業小異大同甚至同質化,就會模糊與其它專業的邊界,弱化與其它專業之間的差異性,也就是淡化甚至失去了區別于其它專業的特殊性而走向泛專業化,進而降低這個專業存在的價值,使專業的生存與發展陷入困境。二是降低了人才培養的競爭力,放大了畢業生的就業壓力。當前,大學生面臨著激烈的就業競爭,就業壓力持續增大,公共管理學科的大學生,由于其學科性質和專業特點的限制,面臨著比理工科學生更大的就業壓力,而目前的泛專業化現狀則進一步加大了公共管理學科的就業壓力,因為泛專業化所培養的復合型人才往往通而不專。雖然在目前的就業環境下人才流動頻繁,需要就業者具備復合型人才的素質和能力,但是泛專業化的教育,由于涉獵寬而泛使學生大多“樣樣通,樣樣松”,既難造就合格的復合型人才,也難塑造有一技之長的專門人才。所以,一個泛專業化了的專業,輸出的畢業生不具備在本專業領域的專長和優勢,在就業市場和就業崗位上呈現出明顯的可替代性,也就意味著降低了畢業生應有的競爭力,使其面臨更大的就業壓力,如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勞保專業。
三、公共管理學科泛專業化之弊的革除
地方院校構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地方院校順應時展、落實國家教育方針的體現,有利于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建設,有利于為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培養人才。當前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存在課程難以體現專業特色、課程體系不合理、重理論輕實踐等問題。課程設置的規范化、社會化與本土化,是地方院校培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向。
關鍵詞:
地方院校;應用型人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設置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結構調整對人才需求的影響,許多地方院校都把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作為推進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應用型人才培養成為地方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定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許多地方院校開設的一個應用性很強的專業,也是一個自1998年才開設創辦的較新專業。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就國家層面而言是“培養具有一定理論素養和現代公共精神,具備現代公共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等方面知識以及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能在文化、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障、公用行業等公共事業單位、行政管理部門、非政府組織等公共部門從事業務管理和綜合管理工作的復合型人才?!钡胤皆盒5娜瞬排囵B一般是為促進地方發展服務,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是地方院校的普遍選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已創辦十余年,但經過這十幾年的摸索,目前這一專業的發展現狀并不樂觀,專業開設的效果與其開辦的設想與初衷相去甚遠,地方院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面臨著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清、課程設置缺乏特色、實踐教學開展不夠、學生就業競爭能力不足等諸多問題。認真探討這些問題,進一步確立培養目標,明確專業定位,完善課程體系,對促進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意義
應用型人才是一種專門的人才類型,在人才培養中強調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專業社會實踐,注重提高知識應用能力,有著廣泛的社會需求。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是各地方院校高度重視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也是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應該采取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應用型人才培養是地方院校實施國家人才培養計劃的體現進入21世紀,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基本上可以分三種類型:以通識教育為主的學術型人才培養模式、以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以專業教育為主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蛾P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中指出,高等教育要根據社會實際需要,以培養面向基層的技術應用、技術管理和服務的各類應用型人才為宗旨。而教育部早在《關于做好2011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中,也從就業的角度指出,本科教育要更加重視培養應用型人才。這些文件都為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方向與質量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這些對高校學生培養總體目標完整而科學的表述,充分體現了新時期對大學生能力的綜合要求。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正是順應了這些要求,是對國家人才培養計劃的落實與實施。
(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發展隨著我國社會的轉型,社會領域日益擴大,社會事務日趨繁雜,公共事業已不再局限于原來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方面,早已擴展到公共安全、基礎設施、社會救助、環境保護、社會管理等公共領域。其服務的對象涉及到各個領域、各個行業、各個部門的公眾。這些都要求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交流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符合社會需要的“寬口徑、厚基礎、多方向”的應用型人才。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力強,就業好,能滿足社會發展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社會對地方院校乃至整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就會有較高的評價,從而推動地方院校公共事業專業的發展。
(三)應用型人才培養有利于促進地方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涵蓋科、教、文、衛、體等眾多領域,是一個需要眾多領域管理知識作支撐的應用性強的專業。而這也使得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更加廣泛而緊迫。只有運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對地方院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進行建設,加大對學生應用知識能力的培養,才能培養出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專業人才。地方院校要根據自身的類別與層次以及所在的地區現狀,主動適應地方經濟與社會公共事業的發展需要,以更好地服務社會公共事務為中心,開設地方特色課程,為地方培養具有寬厚理論基礎、實踐能力較強的不同層次的應用型人才。人力資源是發展的源動力,人才資源只有與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相互協調、相互結合才能發揮其巨大效應。公共事業管理人才不僅給地方帶來管理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有助于推動地方教育、科技、衛生、藝術、體育等各項公共事業的發展。
二、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
課程設置問題是當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面臨的一個大問題。目前大多數院校,無論重點院校還是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開設的課程主要有社會學、管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公共基礎課,管理經濟學、管理信息系統、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公共組織學、公共部門危機管理、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公共事業管理概論、會計學、應用統計學、財務管理、公共行政學、行政法學、公共關系學、市政管理學、管理定量分析、公共經濟學、公共政策學等專業課程。這樣的課程設置對地方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而言,存在著種種問題。
(一)課程設置難以體現專業特色目前許多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存在很大的隨意性,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趨同化現象,造成“人有我也有”的局面。教育部高等學校公共管理類學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曾經提出公共管理類學科課程體系的四大平臺課程為管理學、公共管理學、公共經濟學、公共政策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四小平臺課程為公共事業管理學、組織行為學、公共財務管理、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許多地方院校根據這些核心課程來制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卻忽視自身的專業優勢和專業特色。公共事業管理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涵養了文教、科技、衛生、市政管理、社區管理及社會保障等,如何把課程設置與相關學科結合起來而又不致失去自己的地方院校特色已成為該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目前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一般包括管理學、經濟學和政治學等多門學科內容,這樣龐雜的課程設置體系,由于專業核心課與專業基礎課的關系沒有理順,不利于學生把握專業方向。此外,課程門類之間在結構比例方面也不合理,有的課程開設過多,有的開設過少。比如目前管理學的課程包括管理學、公共管理學、公共事業管理學、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非營利組織管理、行政管理、市政管理、危機管理等等,管理課程設置過多,沒有針對不同專業方向的學生開設不同的管理學課程。而有的專業課程如財務管理方面既有會計學又有財務管理學,對專業的針對性不是很強,畢竟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并不是著重培養財務方面的人才。
(三)課程設置重理論輕實踐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既要接受學校自身高等教育內部質量特征的評價,又要接受社會對高等教育外顯質量特征的評價。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的學生應該是應用型的,是能夠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對其要求的。因此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應該并且必須與社會實踐聯系起來。但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往往重理論而輕實踐,只看到其基礎課程和專業理論課程,而看不到其實踐的部分。理論性課程設置過多,不能滿足社會對于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造成社會不清楚本專業的學生究竟能干什么,學生自己也不明確自己能做什么,教學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同時,由于公共事業管理的公共性,會涉及到一些保密工作,也使得一些單位不方便接收實習生。這樣就更增加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學生實習實踐的難度,即使能夠找到實習、實踐單位,也只能是“打雜”,達不到實習、實踐的目的,無法真正學到相關知識與經驗。
三、完善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設置的建議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能否搞好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關系到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設置的成敗。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立足應用型人才培養,大力服務地方,在課程設置上充分體現其專業性、應用性。
(一)課程設置規范化公共事業管理作為教育部規范設置的一個應用型專業,其課程設置要在堅持“厚基礎、寬口徑、多方向”的基礎上,遵循規范化原則,各地方院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主干課程應包括公共管理學、公共經濟學、公共政策學、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公共組織財務管理、社會調查理論與方法等課程。還要將課程設置與培養方向聯系起來,嚴抓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特色課程,根據不同的專業方向側重不同的課程,加強各門課程之間的聯系,處理好主干課程與輔修課程、專業課程與基礎課程、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之間的關系,使專業課程設置更加規范化,進而形成具有專業特色的學科交叉與融合的課程體系。
(二)課程設置社會化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必須突出應用性,在課程設置上應該密切聯系社會,與社會接軌。教研人員要定期進行市場調查,預測市場發展趨勢,及時增設市場急需的應用性課程學習,以便更好地服務于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同時,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養、訓練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地方院校實現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手段。有學者認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應該包括四大類:公共理論課群(約占總學時的15%)、人文基礎課群(約占總學時20%)、專業和專業基礎課群(約占總學時25%)、能力和方法培養課群(約占總學時40%)。各地方院校要加大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實踐的投入力度,包括各種實踐實驗設備、調研資源、基地建設等的投入,為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提供良好的平臺。在實踐課程設置上,調整增加模擬教學、沙盤演練、科研訓練、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科研、直接參與實踐等環節的內容。
(三)課程設置本土化地方院校最核心的優勢資源在于其地方性,地方院校的生命力就在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地方院校主要由地方財政撥款供養的,所以其辦學定位通常以服務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為目標,為地方培養人才,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根據地方發展的現狀,專業方向設置應緊密與當地的發展相聯系,結合學生的就業方向,開設與之相應的課程內容,設置地方特色專業限選課。地方院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要積極轉變觀念,理性分析各自的優勢與劣勢,充分發掘自身優勢,主動適應地方社會公共事業發展需要。地方院校應組織力量,加強對本生正規教育。他們的創業教育主講請個體戶或剛畢業不久創業成功的大學生,他們的經歷強調操作性,更有實踐意義??傮w來看,國外有效的創業教育有兩大特點:一是強調實踐性,要求學生走出校門、參與社會,并且這個過程從中學乃至小學就開始了,而不是我們在大學課堂上這樣照本宣科。二是他們的老師都有實踐經驗,課程也有實踐性。同時,他們的創業教育目標是讓學生具有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善于用企業家的思維方式去考慮問題,而不是自己去創辦企業。一個人有了企業家的思維方式,在此基礎上的創業,成功率就高了許多。無論他創業與否,對個人、對社會都會有極大的好處。相反,如果我們培養的學生缺乏企業家思維方式,即使創辦企業也會磕磕碰碰,難以成功。針對我國大學創業教育課老師缺乏實戰經驗的問題,我們可以借鑒國外有效的創業教育模式,通過把企業家請到知名大學講課,采用MOOC等開放模式,可以更大規模、更廣泛的把最好的教育資源進行推廣,并通過QQ討論組等方式進行在線討論,通過創業課打開學習者的視野,這種教育模式相比傳統的課堂教學其本身就是一種創新。
(三)注重創業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自我實踐相比純粹理論課程在培養企業家中更實在也更有效。作為大學生,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做充分的準備,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有些學生并不知道自己究竟適合做什么。即使要創業,也不知道自己適合干哪一行,也不了解自己已經具備了哪些條件,就縱身跳入商海,這樣的創業成功率當然極低,浪費大量精力和資金。另外,創業課也不是培訓所有人都能成為企業家,更多的是讓學習者更好地了解自己,讓天生有創業能力的同學更好的認識自己。可以通過先練習,先行動,再聽講,通過行動定義自我,發現自己到底是否適合創業,如果確實不適合創業的學生就不要再浪費太多的時間在自主創業上。比如,準備從事科研創新方面的在校學生,在研究的進行過程中可能會發現科研領域并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參與的,這部分學生更需要走出校園,邁向社會,去接受社會教育,比如參與機器人科普教育等,在這個過程中,那些不太擅長科研、有較強活動和組織能力的同學可能會很適合服務類,這樣他們的活力就會被充分調動起來,積累人脈和經驗,有了這些前期創業準備,以后走向真正的創業路,其成功的概率會提高很多。有鑒于此,對于大學生創業來說,在沒有多少資金,也沒有多少經驗積累的情況下,最后從現有的行業大類中去進行細分,看這些細分后的傳統行業中有沒有通過適當的創新就能開辟的新領域,這個領域要是自己比較了解并能夠駕馭得了。如果有這里就有創業機會,就是自己的優勢所在。另外,最好是選擇從啟動資金不多,人手配備要求不高的項目做起,慢慢地積累經驗,這樣更容易成功。如果能去企業實習或打工幾年,先積累相關的管理和營銷經驗就更好了。
參考文獻:
[1]李遠煦.社會創業: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新范式[J].高等教育研究,2015(3).
[2]王左丹,侯永雄.大學生創業教育認識的不足及其路徑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3]譚立章,錢津津.以創業實踐為載體提高創業教育實效性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