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8 16:27: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共管理的核心主體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管理為核心,以多元主體為特征,以公民社會為背景和基礎的管理體制。我國首屆公共管理理論與教學研討會對公共管理進行了內涵界定,認為“公共管理既是一種新的管理模式,也是一門學科、一種新的學位教育方式。公共管理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公共管理即公共行政管理,亦即政府事務的管理,廣義的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管理的延伸,它除了政府事務的管理外,還包括社會事務的管理[][]”,這就以廣義和狹義的定義模式整合了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的內涵。簡言之,公共管理學是在公共行政的基礎上將管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理論與方法技巧引入整合,在主客體領域涉及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的以公共事務為起點的學科群體系。為進一步明晰公共管理的內涵,我們對公共管理內涵進行簡單地剖析解讀。首先,主體的多元性?,F代公共管理理論倡導從主體的廣泛意義上理解公共管理,公共管理的主體不再只限于政府和組織。其次,民主和效率的客觀訴求。公共管理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部門整合社會的各種力量,以實現公共的福利與公共利益為目的,側重于民主訴求的踐行與服務效率的提升。再次,公共管理可細化為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宏觀層面指的是政治學(價值)意義上的公共管理,即政治學所研究的國家治理或政治管理;中觀層面的公共管理是我們所謂純粹意義上的公共管理,即與政治統治相分離的公共管理活動;微觀層面的公共管理重點是解決管理技術和方法問題,這一范疇更多地體現為新公共管理理論。
2.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是以剛性規范和固化原則為支撐,依托政府這一主體來維護政治統治,是國家行政機構依法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有效活動。本文作者認為,公共行政是以政府及其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為主體,將國家、社會及自身事務作為客體依法進行決策、組織、管理和調控等一系列活動的學科體系。其本質是國家行政機構依法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有效活動,具有工具性、依附性的內在屬性。同樣,我們借助于對公共行政概念的剖析解讀來加深對其內涵的認知,從多維視角辨析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在內涵上的差異。首先,公共行政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的公共行政是指政府對自身事務的管理,廣義上的公共行政是指政府對包括自身事務在內的整個社會的管理。其次,公共行政主體具有單一性。公共行政活動的主體是國家行政機構及其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即通常所說的政府或者行政當局,不包括立法和司法機構。再次,權利與職責的踐行。行政的字面意思是“行其政事”,其要義在于政治統治的維護、職責的踐行和社會的進步,具有明確的權威性和責任性。另外,在公共行政的包裹著合法性、合理性、程序性等剛性規范,要求其必須依法踐行、合乎程序。
二、主客體區分
1.主體區分。
主體是行為的施動者,可以是單一的亦可以是多元的。公共管理的主體則呈現多元性,涵蓋政府、非政府組織及其他社會組織。各管理主體根據自身的業務范圍,對管理權限內的各項事務進行統籌協調,在法律范圍內享有充分的權限自由。公共行政的主體是政府及少數其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主要依靠政府為代表的法定權力機構(一般不包括立法機構和司法機構),多數時間內政府作為單一主體踐行公共行政的相關職責。政府依托其內部各部門的分工與職責屬性負責公共政策的制定及執行,成為公共行政運作的核心載體。
2.客體區分。
客體對象是主體行為的內容,在本文中客體具體指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實際運行中的作用對象及運作范圍。在客體維度上的區分,需要我們從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的特性或側重性上探析。公共管理側重于社會性,注重公共服務的提供、公眾的參與程度、行政事務的透明化及社會責任和義務的履行,充分體現了客體的社會性內涵。而公共行政側重于公共性,注重公共權利的執行和公共利益的維護,體現工具性、權威性、規范性等特性。公共管理客體多樣,在不斷擴展、變換中以更具象化的形式呈現,包括:以公共利益、公共服務為導向的社會公共事務,公共資源(公共設施、產品)等。公共行政的研究外延具有動態性,其學科前沿將以社會發展的現實問題為導向,不斷引入新的學科知識,在學科內容上包含公共管理原理、行政管理等方向。公共行政客體多樣,有較為固定的管理程序,更大程度上是基于鞏固政治統治的政策執行。以民利為導向,維護公共利益是公共行政公共性的直接體現。
三、內在區分
1.特征區分。
從對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之上的解讀中,我們不難發現二者都具備自身的鮮明特征。公共管理的鮮明特征集中體現在:專業性更強,重視專業化管理;注重績效評估體系的科學化、完善化建設,積極引入人事彈性機制和業務競爭機制,強調公平與效率的統籌兼顧;側重顧客導向,構建順暢的溝通反饋機制,以為人民服務為要旨,對結果予以關注和實現;強調走向市場,具有顯著的管理主義色彩。公共行政的特征則表現為:公共性是核心要素,旨在保持公眾權力行使的合法性及公眾利益最大化。政治性、權威性、層次性突出,管理的體制及模式固化;剛性規范引導特色,管理的程序經過規范性界定,管理的權限和內容受法律約束和保護。責任原則鮮明,作為公民權利運行的授權人的公共行政主體受到內外部的廣泛監督,政府的行為須對社會大眾負責。
2.管理目標區分。
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在管理目標方面,存在著維度性上的區別。一者,公共行政是一種“內部取向”,重視機構、過程和程序的管理。二者,公共管理是“外部取向”,公共管理重視項目、結果和績效的管理。
3.管理體制和運作模式區分。
公共管理同工商管理之間本身存在著較多的異同點,其中兩者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四個集中方面:管理領域、資源以及價值體現和運行機制。本文針對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差異的分析,從根本上對于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之間的區別進行有效的分析,通過有效異同點的比較分析能夠進一步實現對兩者的科學化比較分析。
關鍵詞:
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區別
一、引言
公共管理同工商管理本身都屬于管理學,因此具備著管理的發展特性,在組織、管理以及調控等方面有著較多的相似點。這些共同特征直接導致了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成為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的公共管理中將企業管理直接運用在公共管理中,更多的傾向于引用科學化的市場機制,但是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本身就是不同時特質的管理,根據不同的發展規律,有效的借鑒公共管理的發展前提,保證公共管理發展能夠實現進一步的創新管理和發展。公共管理本身就是通過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權力使用實現,對于社會公共管理發展,其本身就是公共權力的管理和實際運行,工商管理的發展核心內容是工作效率,其最終的發展目標是進行最小的成本投入,通過實施有效的運行機制和措施,最終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發展目標。兩者的發展目標都是為了實現主體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從其出發點來說,都是為了實現更好的發展目標所采取的一定的措施和方式。
二、公共管理概念分析
公共管理是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概念,同時也是公共行政管理發展的最終必然發展趨勢,對于傳統意義中的公共行政問題提出了巨大的發展挑戰,公共管理就是公共行政的延伸發展,從本質上來說,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兩者都是一致的,但是,對于兩者來說,公共管理更加傾向于重視社會發展公平和平等問題,公共管理的產生和發展本身就是公共組織進行創新和深入發展的基本職能,同時公共管理最終的發展目標就是進一步實現公共利益的獲取,維護社會的健康、穩定發展。從廣義的層面上來說,公共管理主要包含:行政管理以及城市管理等內容,屬于現代化管理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公共管理的核心權力層是各級政府,政府部門通過出臺實施相關的政策、法律來進一步增強政府管理水平,同時對于公共管理的發展主體來說,公共管理的多元化發展主體能夠有效的實現提升社會公共利益的發展目標。一般來說,公共管理中公共權力部門同政府機構等都屬于國家的權力機關,其同國家政治以及治理等方面有著直接的聯系,因此,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有著較為濃厚的政治色彩,同時在權力方面則是更加側重于政治權力的賦予和使用。
三、工商管理概念分析工商管理的研究
重點本身就更加側重于經濟方面管理,工商管理的內容主要包括:制定企業發展戰略以及對企業內部行為管理問題,工商管理有著較為獨立的應用性,屬于企業內部重要的行政管理部門,工商管理對于相應的專業性提出了更高的發展要求。同時通過對管理學以及經濟學的有效運用,能夠實現對企業管理的發展目標,保障整個企業能夠實現更好的發展和進步。工商管理所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其中相應的專業性要求也較高,因此,對于企業的發展而言首先要保證的是對工商管理工作進行完善化的發展。工商管理更加側重于企業建設管理等方面,在市場經濟的發展范疇中有著重要的發展意義。
四、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的區別
1、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涉及領域不同公共管理主要是針對公共領域的分析和研究管理問題,也就是所謂的公共問題,工商管理則是更加側重于私人領域管理問題的分析和研究。社會本身可以直接分為三種基本的發展領域和部門,主要包括公共領域或部門、私人領域和第三部門,其中公共領域或部門主要指的是政府組織,私人領域或部門則是針對競爭性的工商企業等,第三部門主要指的是介于政府組織和私人部門之間的部門,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準公共部門。第一部門和第三部門兩者都是公共部門的發展范疇,因此,對于第一部門和第三部門來說,其中最大的發展問題就是公共問題的解決。公共管理主要是針對公共領域所產生的管理問題,其解決的主要問題就是公共管理問題,也就是所需要提供的各種公共物品管理。公共問題主要指的是社會成員在公共生活中所受到的各種影響,兩者之間關系十分密切,同公共利益相關的公共性問題本身就是社會問題。對于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的發展來說,首先兩者的發展領域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對于公共管理來說,主要針對的是公共領域管理,同時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為公共社會問題,對于工商管理來說,則是更加傾向于私人領域問題的解決,主要是以企業的發展為管理對象,是帶有較強競爭性的企業。2、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資源配置不同公共管理的重要主體是政府部門,政府部門通過運用本身權力實現對公共事務的管理,最終實現其發展的職能管理目標,但是,對于政府部門而言,其本身需要主動的掌握一定的公共資源,其中公共資源主要包括:公共權力、財務資源以及自然資源,其中公共權力主要指的是公共管理主體在進行實際管理活動過程中所具備的強制力和約束力,政府的財務資源則主要指的是政府的合法納稅收入,政府財政從本質上來說屬于公共財政,政府只有保障移動的財政發展基礎,才能夠實現對財政資源的有效控制和管理進行相應的管理活動。對于政府所管理的自然資源,如:水利、國土等資源來說,則是能夠實現一定意義上的壟斷性發展,對于公共管理來說,通過公共權力的使用能夠進一步促進整個社會管理的健康、穩定發展。對于工商管理來說,主要掌握的是非公共資源,和非公共權力,工商管理的非公共權力主要是企業內部的組織權力,通過對企業生產經營實施的管理活動,最終實現企業發展目標。工商管理的權力主要是組織內部的約束力之外的企業產權,工商管理的管理權力合法性主要是來自于企業的產權,是企業產權所產生的權力。對于工商管理來說,其所支配的資源主要是市場經濟發展范疇中所涉及的各類生產資源,這部分的發展資源通過企業科學化的使用,最終能夠保證社會經濟的平穩發展。
3、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價值目標不同公共管理的核心主體本身是政府部門,政府通過公共權力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有效維護發展目標,對于公共管理的發展而言,其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公共利益的維護和獲取,針對公共管理作用的有效評價除了要基于其管理的實際效率之外,同時還需要從公共利益方面進行直接的體現,通過有效維護和獲取公共利益的方式為更多的群眾創造更多的福利。公共選擇理論提出:真正意義上為公共利益所服務的群體和組織并不存在,政府部門以及內部人員屬于理性的經濟人,能夠通過自身權力的有效利用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發展目標,滿足更多社會群眾的實際發展需求,促進社會福利的平等化發展。公共管理本身屬于法制化的管理方式,其本質上的發展目標是為了實現公眾的福利發展需求,現今,隨著政府階級統計職能的進一步弱化發展,相應的社會職能開始逐漸地提升發展,公共管理本身的能力提升發展能夠為公共創造更多的集體利益。公共管理的內在價值體系是為了進一步實現公共權力的公平化和科學化實施。同公共管理不同的是,工商管理本身就是盈利組織的管理問題,屬于私域管理的范疇,公共管理的根本價值目標就是實現企業利潤以及利益的最大化發展,工商管理的主體是經濟人,經濟人在進行管理的實際過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嚴格遵循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同時受到市場經濟管理的直接影響。工商管理的發展核心內容是工作效率,最終的發展目標是進行最小的成本投入,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發展目標。對于工商管理而言,其所采取的發展手段和方式本身就是一致的,工商企業能夠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產品,但是這種提品的發展形式最終的目標都是為了實現更多的經濟利益。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實現經濟利益獲取的最大化,在市場競爭的發展環境下,通過資源的有效利用實現利潤的獲取。
4、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運行機制和方式不同公共管理本身就是通過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權力使用實現,對于社會公共管理發展,其本身就是公共權力的管理和實際運行,公共權力在進行實際運行的過程中,需要嚴格根據國家法律,實施法制化的管理,公共管理在進行實際決策的過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遵守法律的發展要求,行政行為需要符合現行國家法律的相關規定,同時在進行公共管理的過程中還需要時刻保持被監督的狀態,保證整個管理過程中的公共監督性。公共管理本身同政黨政治之間有著較大的聯系,同時在公共權力的使用方面也存在中密切的關系,對于公共管理的發展而言,首先要保證的就是運行主體的客觀性特征,同時在實際的運用機制和實際的操作方式方面,則是更加的偏向于政治化發展。工商管理主要是基于市場發展規律進行的,對于市場經濟的發展而言,其本身也屬于法制經濟,市場經濟的發展也需要受到法律的約束和限制,但是由于法律對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規范來說本身就是外在的管理監督方式,能夠對市場經濟發展進行直接管理和決定的是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企業為了能夠在市場競爭中獲得競爭發展優勢,就必須要順應市場發展規律,保證對市場經濟規律進行深入的了解,最終實現在市場中進行科學化的發展,對于工商管理而言,需要積極的應對市場發展的快速變化要求,把握市場發展熱點,才能夠最終在變化的市場環境下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五、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間聯系
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兩者從本質上來說都是管理學的重要內容,但是兩者在實踐領域以及管理范圍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不同和區別,從整體上來說,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兩者屬于辯證統一的發展關系。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都是通過特定的管理方式實現對其相應主體的管理和規劃發展,同時其實施都對主體的發展有著較為重要的影響,通過科學化的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能夠實現促進社會穩定發展的目標。
六、總結
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本身就是不同時特質的管理區別,兩者的管理主體、重點以及具體內容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根據不同的發展規律,有效的借鑒公共管理的發展前提,保證公共管理發展能夠實現進一步的創新管理和發展。本文針對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差異的分析,從根本上對于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之間的區別進行有效的分析,通過有效異同點的比較分析能夠進一步實現對兩者的科學化比較分析。
參考文獻
[1]陳榮富.試論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的區別[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3,04:28-31.
[2]董建新.論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的區別[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3:64-68.
[3]漆圓方.論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的區別和聯系[J].現代經濟信息,2015,24:109.
公共管理是指公共管理主體為了解決公共問題,維護與實現公共利益,運用公共權力對公共事務與公共部門施加管理的社會活動[zJ。由此可見,“公共性”是公共管理的本質特征,貫穿于公共管理的全過程。公共管理作為一種服務型的社會管理模式,必然要將服務原則定位為其管理的基本原則,在服務原則的基礎上,管理過程中就會形成以倫理關系為基本的人際關系。這種以倫理關系為基本關系的管理模式,決定了公共管理是以道德為其行為選擇的依據和基礎[s]。因此,作為貫穿公共管理全過程的“公共性”必然會充分體現管理的內容和性質,“公共性”是公共管理倫理內涵的充分體現。
第一,從主體來看,“公共性”體現的是公共管理的價值取向、職業態度、觀念和信仰。公共管理主體是由國家、政府和社會公共組織共同構成的(這里的國家與政府是從狹義的意義上來說的)?!肮残浴币蠊补芾碇黧w把從事公共管理作為一種崇高的職業追求和人身價值目標以及崇高的信仰,有隨時為公共管理奉獻和服務的精神,而不是在公共管理過程中進行索取,要說索取,那就是在從事公共管理職業中得到精神的滿足?!肮残浴币蠊补芾碇黧w必須具有公共管理道德責任。公共管理道德責任,是指公共管理主體依法行使公共管理行政權力,從事國家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所擔負的道德義務。公共管理的道德責任在內容上表現為自律和他律的統一。道德自律體現的是公共管理主體的一種高度的道德責任感,一種通過公共管理主體內心的道德信仰、意識與信念的強化的自律責任,是公共管理主體履行“公共性”職責的內在驅動力;道德他律是一種法律責任,是公共管理主體接受來自社會的公共監督,是將公共管理主體應遵循的職業道德法制化,從而將道德責任上升為法律責任。通過道德他律防止公共管理主體的權力尋租行為、工作上的失職讀職以及社會交往中的權錢交易等道德性缺失行為。這樣通過道德自律和他律的共同作用來實現公共管理“公共性”要求的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維護社會正義的目的,實現“公共性”要求的“公共人”的社會良知與責任。
第二,從對象來看,“公共性”體現了公共管理的服務精神。公共管理的客體或對象是指公共事冬包括國家公共事務、政府公共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肮残浴币笠獙彩聞者M行有效管理,以利于公共管理目標的實現。對公共事務的管理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企業或行政管理,而是一種依據公共權力的管理。公共權力是公民授予的,公共管理主體與公民之間是一種委托一的關系,公共管理主體在運用公共管理權力進行公共事務管理時,必須受到公民的監督,以公民認定的是非為是非,不能違背公民的意志,體現的是為公眾服務的理念。公共管理強調的是以顧客為中心的服務而非以政府為中心的控制,使公共權力的運用最大可能地給公眾帶來好處;強調公共管理者的道德約束,從而使其成為權力約束的輔助力量,避免公共權利私人化;追求公共管理的社合貧任,實現公共權力和責任在社會范圍內的一致性閉。因此,根據公眾的需要提供公共服務是公共管理的應有之義,也是公共管理得以合理和合法存在的依據。
第三,從手段來看,“公共性”是公共管理公正、公平倫理內涵的表現。公共管理是運用公共權力為手段,通過解決公共事務和公共問題,以實現公共利益為目的的管理。公共權力作為公共管理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手段,是由廣大的人民授予公共管理主體的權力,公共管理只有體現廣大人民的意愿,做到為人民提供一種公正、公平參與政治和社會機會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公共部門自身的活動首先就必須體現公正和正義,才具有合理性和實用性。公共管理只有為人民提供了公正的制度環境和公平的社會機會,才能充分實現廣大人民的意志和需要,公共管理才具有其合法地位,公共權力的公共性要求才得以實現。也就是說,公共管理只有體現公正、公平的倫理要求,才能實現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要求?;蛘哒f,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要求充分體現了管理的公正、公平的倫理內涵。
第四,從價值目標看,“公共性”體現了公共管理中全局的觀念和平衡的理念。公共管理的價值目標就是實現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主體是由各個公共部門和公共組織組成的,每單個的部門,將面對著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追求。公共管理是一種將市場理念引人公共領域的管理,強調個體利益是市場理念的要求和特點,而.且個體利益也是單個公共部門得以生存的條件和不得不考慮的問題,然而,公共管理又是以實現公共利益為最終的價值追求和合法性基礎。這樣,公共管理部門在面臨部門利益與公共利益發生沖突時,具備全局和平衡的理念是至關重要的。公共管理中各個公共部門若不具備全局和平衡的觀念,只顧自身的部門利益或者說是自身部門的利益總是優先考慮,就談不上公共利益的實現,尤其是針對國際犯罪的預防與懲治、全球環境問題的解決等具有全球意義的公共利益的實現就更是無法保障了。公共管理的出現以及其對公共利益的價值目標追求的“公共性”就是要求公共部門要以全局為重,具平衡的理念,以完成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實現部門的利益。
2公共管理主體的道德性—“公共性”的實踐基石
從人的道德行為來看,道德性是人在群體生活和職業實踐活動中所具有的行為品質,是人的道德行為的最直接、最根本的道德動力。道德存在是人的本質屬性,是人的行為選擇的基礎和根據,而道德性是人的道德存在的表現形式。因此,人.的道德行為即德行是人的道德性的外在表現,德行是由道德性決定的。人在從事某種職業時,其行為是否符合該職業的要求以及是否作出道德選擇,是由其自身具備的道德品質決定的。只有具有了該職業要求的道德品質,他才能在職業過程中做出合乎職業要求的道德行為結果。公共管理是一種以公共政策來治理社會的服務型管理模式,公共管理的倫理內涵是通過公共政策所體現的道德內容表現出來的。公共政策的實質是權利和義務的分配,是社會資源、財富和利益的分配,這就決定了制定和執行公共政策不可回避的價值問題,即體現民主政治的核心價值—公正和公平問題。公共管理主體只有內生具備合乎社會倫理和道德要求的正義、公平和良心的品質,才能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過程中維護社會的公正與公平,實現公共管理政治或經濟的正義;才能作到對權利和義務以及社會資源、財富和利益的平等、有效分配,實現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平、平等原則,實現公共管理目的的效率原則。這樣,公共管理主體是否具備公共管理所要求的正義、公平和平等等道德品質及其道德品質與公共管理要求的道德性的一致程度,直接關系到公共管理道德內容和道德目標的實現。從公共管理倫理體現出的4個“公共性”內涵可知,公共管理主體的道德性是公共管理中“公共性”倫理內涵實現的前提和基礎,是貫穿于公共管理全過程的樞紐和橋梁。公共管理主體具備了公共管理的道德性,有利于公共管理主體在職業過程中始終堅持公共管理的職業信念,指導其行為選擇,從而導致合乎公共管理職業要求的行為結果。公共管理主體的合乎公共管理的道德選擇和行為結果表現在:首先,保證了其作為公共管理主體的合法性和合倫理性,實現了公共管理主體的“公共性”內涵;其次,由于公共管理主體具備了公共管理要求的道德品質,尤其是其將公共管理作為內心信仰的職業,作為其人身的價值追求,保證了其在管理過程中自始自終堅持服務的精神和態度,實現了公共管理對象的“公共性”;再次,公共管理主體利用公共權力,通過合乎公共管理倫理、道德要求的公正的政策、制度的制定,為公眾提供公平的、廣泛的參與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管理事務的政策和制度環境,實現了公共管理的手段的“公共性”要求;最后,因為以上的幾個“公共性”的實現都是以實現公共管理的價值目標—公共利益為核心和宗旨的,所以,在以上的幾個“公共性”實現的同時公共管理的價值目標的“公共性”必然得到實現。綜上所述,公共管理的“公共性”的實現是以公共管理主體的道德性為基礎和前提的,公共管理主體是貫穿于管理全過程的橋梁和樞紐。
3公共管理主體的道德性要素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知,公共管理主體的道德性關系到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倫理內涵的實現以及實現的程度和效果。公共管理主體的道德性作為一種道德品質是可以通過教育而獲得和積累的。公共管理主體應具備什么樣的德性呢?
第一,公共管理主體在道德上應具備以公共利益為標準的反思平衡能力。反思平衡是指人在面臨價值抉擇時,必須審慎地反思自己的行為動機,將自己的局部的行動偏好與社會的道德規范相比,通過調適自己的行動偏好而使自己做出來的行動符合倫理規范,使它們之間取得一致與平衡[6]。作為公共管理職業者以及公共管理目標的最終實現者,公共管理主體在職業過程中必須具備的反思平衡能力必然表現為:公共管理主體在進行價值抉擇時,必須將其局部的行動偏好與該職業要求的最高倫理規范相符合,并取得一致與平衡。作為公共管理的價值取向、最終目標以及公共管理合法性的唯一標準,公共利益理所當然是公共管理所要求的最高指示的道德規范,以實現公共利益為公共管理主體的價值目標和追求。因此,公共管理主體在職業過程中,面臨多種價值抉擇時,必須以公共利益作為道德反思平衡的標準,調適自己的行動偏好與公共利益所要求和指示的最高倫理規范一致。具備了這種反思平衡能力后,公共管理主體才會始終以公共利益作為其管理和服務的立場和出發點,將公共利益作為其的一種精神信仰和追求,從而有利于促進公共利益的發展。
[論文摘要】政府公共管理的內涵在于其管理的公共性、服務性和公民社會的合作共治性。從市場營銷學的角度出發,政府可以通過提高“顧客讓渡價值”,向公眾提供優質的公共產品及服務,以此滿足公眾需求,最終實現公眾滿意的目標。
一、政府公共管理的本質
胡德認為:“公共管理即‘國家的藝術’,能夠松散地被定義為如何設計和管理公共服務的問題,以及政府行政部門的細微工作”。公共管理的深刻內涵和重要意義在于它的公共性、管理的服務性和公民社會的合作共治性。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包括兩層內涵:利益取向的公共性和公共的參與性。首先,公共管理的主體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部門,它所代表的是公共的利益。其次,公共管理的職能在于增進社會公平、公正分配社會利益,公共管理者應該體現“公益人”的角色,代表公平正義等規范性的價值追求。另外,公共性還體現為公共管理活動運行的多向度,即公共管理不僅是公共組織行使管理,同時也需要公眾及社會其它組織的參與和互動。
“服務性”作為公共管理的另一本質特征,首先來源于管理活動的服務性。政府的各種活動,無論是協商還是強制,都是為實現政府目標,即為完成公民賦予的使命創造條件、提供服務。其次,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部門的公權力,作為國家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產生于公眾直接或間接的授權,它是公民權力的特殊轉化形式。政府是社會契約的產物,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組織,本質上是一種為公眾和社會公共利益服務的組織,其職能主要是滿足公眾需要和實現公共利益。因此,政府公共管理必須為促進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服務、為廣大公眾的公共利益服務。服務是政府的政府的首要職能,也是公共管理運行的中心要義。
從公共管理的本質出發,作為代表公共利益的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部門,理應通過向公眾提供優質的公共產品及服務來滿足公眾需求、提高公眾滿意度,同時,還應該通過與公眾的良性互動來達到公民社會的合作共治。
二、市場營銷理念中的“顧客讓渡價值”
市場營銷理念認為,企業要與消費者形成良性互動,通過充分了解顧客需求和意見,不斷改進包括生產、經營和售后等一系列營銷活動,最大程度地滿足顧客需求、提高顧客滿意程度。
顧客讓渡價值,是指整體顧客價值與整體顧客成本之間的差額部分。整體顧客價值是顧客從給定產品和期望得到的全部利益,包括產品價值、服務價值、人員價值和形象價值。整體顧客成本則是顧客在購買商品和服務過程中所耗費的貨幣、時間、體力和精神成本。(如圖1)
要提高顧客滿意度,為顧客提供更多“讓渡價值”的產品和服務,企業可以通過改進產品、服務、人員與形象,提高產品的總價值,以及改善服務與渠道系統,減少顧客購買產品的時間l精神與體力的耗費,從而降低貨幣和非貨幣成本。、
三、“顧客讓渡價值”對我國政府公共管理的啟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積極推進民主和法制建設,政府管理朝科學化、民主化的方向發展,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不斷完善和提高。如前所述,政府公共管理應該體現其“公共性”、‘服務性”和“合作共治性”的本質特征,因此,借鑒營銷學中的“顧客讓渡價值”,筆者認為:我國政府應該把了解和回應公眾需求作為未來公共管理發展的導向,通過向公眾提供優質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最終實現不斷提高公眾滿意度的目標。
1.改革公共產品供給機制,為公眾提供選擇公共服務的機會,提高公共產品及服務價值。在我國,傳統的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理念將政府看作公共服務供給的天然和唯一的主體,政府作為全能型政府負責一切公共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和供給,形成了政府壟斷的局面,造成效率低下、資源不能合理配置等一系列問題。長此以往,我國政府將會出現機構膨脹和預算規模擴大的趨勢,同時,缺乏競爭機制的公共管理還會造成服務成本上升、政府對公眾需求反應遲鈍等問題?;谖覈袌霾粔虺墒?、市場運作仍不夠完善和第三部門發展起步晚、力量還較弱小的國情考慮,現階段對于我國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機制改革,可以通過尋求私營部門和第三部門的適度參與、打破政府獨家壟斷的格局,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供給為主、其他供給主體共同參與的一主多元的公共產品或服務供給體制。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日趨成熟和第三部門的不斷發展壯大,政府就可以逐漸從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給中解放出來,形成公辦部門、私營部門和第三部門在公共服務中為公眾提供不同公共產品和服務、滿足公眾不同層次需求的良好局面。
2,保證政府公共部門提品和服務的質量,提升政府公共部門人員和形象價值。質量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生命,政府也應該對其提供的公共產品和服務進行統一規范的質量管理、建立明確的服務標準,提升政府公共部門人員和形象價值。
結合我國實情,筆者認為,我國政府可通過建立服務承諾制度和建立公民滿意度評價機制兩方面來保證政府公共部門提品和服務的質量,提升政府公共部門人員和形象價值。建立服務承諾制度就是用政策法規的形式,將政府公共部門服務的內容、標準、程序、時限、責任等公之于眾,接受公眾監督,以實現提高公共產品質量和公共服務水平的目的;二是建立包括公共服務績效評估、申述處理標準等在內的公民滿意度評價機制,以公民的滿意度作為政府公共部門工作人員績效考評的最最終評價標準。
3.加強政府公共部門與公眾的溝通互動,縮短滿足公眾合理需求的回應時間。政府與公眾良好的溝通互動可以增進政府與公眾之間的理解和互信,讓政府了解公眾希望的服務種類、服務質量以及對服務的滿意程度,最終實現縮短回應公眾合理需求時間、降低公眾成本、提高公眾滿意度的目的。
1. 區域性公共管理的概述
1.1 區域性公共管理的定義
區域性公共管理是指一定區域范圍內在政治、經濟以及社會建設等方面進行的多元化公共管理,以實現社會各階層的公共利益為管理核心,有效利用協商、洽談、調解、談判等方式方法對區域內部以及與該區域有橫向或是縱向交錯關系的區域進行公共管理[1]。區域性公共管理涵蓋以下幾個內涵意義:第一點,多元化是區域性公共管理主體的突出特征,主要包括政府部門、私域機構以及第三組織;第二點,區域性公共管理以實現社會各階層的公共利益為工作核心,區域性公共管理的工作目的是解決復雜交錯的公共問題,這些問題多是在經濟、政治以及社會建設層面生成的;第三點,區域性公共管理的方式方法不同于市場經濟的宏觀管理和政府組織的區域管理,不存在任何競爭性質和強制行為,而是在公正平等的基礎上,有效利用協商、洽談、調解、談判等方式方法處理區域性管理問題;第四點,區域性公共管區域性公共管理的發展與崛起馬浩原理對象之間的關系十分復雜,區域個體與共體之間逐漸形成了交互重合的發展趨勢。
1.2 區域性公共管理的發展歷程
政府區域管理機制中新興的主導形態是行政區行政,行政區行政是國家治理的歷史產物,也是社會演進的時代標志,在人類行政區劃史的伴隨下誕生并發展。由此可見,區域性公共管理是國家內部行政管理的主要手段,也是社會公共事務治理的主導機制。傳統的行政區域管理機制存在一定弊端,比如行政區域管理目標模糊、治理主體單一、“權力至上”等[2]。隨后,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科學技術的影響作用下,國家行政部門對區域性公共管理的認識更加深刻,切實感受到區域性公共管理對構建有序社會的積極意義,使區域性公共管理的發展進入全新階段。在新形勢下,區域性公共管理面臨著多種因素的挑戰,同時也是現代區域性公共管理的發展機遇,“無界性”和“外溢性”是當今世界格局下區域性公共管理的突出特征,經濟、政治以及社會事業的治理急需現代區域性公共管理的規范,它要求現代區域性公共管理區別于傳統的行政區劃模式,同時發展區域性公共管理的全新形態,進而推動現代區域性公共管理的發展與崛起。
2. 現代區域性公共管理的時代特征
區域性公共管理是社會公共管理現代觀念的突出表現形式,其理論基礎和實踐方法都初具規模,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合理性以及體系性?,F代區域性公共摘要: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區域性公共管理的發展與崛起顯得尤為重要。區域性公共管理對區域以至國家經濟、政治和社會事務的發展形態產生了重大影響,區域性公共管理是以國家為主導、各階層組織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進行的多元化公共管理,能夠有效實現區域內部的科學管理。如何推動區域性公共管理的發展與崛起成為新形勢下強化國家區域管理的重要議題,在此基礎之上,本文論述了區域性公共管理的科學含義以及區域性公共管理的發展歷程,并從多個角度強調了現代區域性公共管理的突出特點和時代優勢,為區域性公共管理的發展與崛起指明了方向,以期現代區域性公共管理的發展前景更加光明。關鍵詞:現代性 區域性公共管理 發展策略管理掙脫了傳統行政劃區的硬性束縛,同時彌補了行政區行政的制度缺失,在全新的世界格局下構成了區域性公共管理機制的穩固框架?,F代區域性公共管理的發展與崛起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可以從現代區域性公共管理的社會背景、價值導向以及運行機制等方面著手探析。
2.1 從社會背景的角度談現代區域性公共管理的特點
從現代區域性公共管理的社會背景出發,區域性公共管理是國家社會開放和政府制度透明的時代產物,它滿足了公民知情權的合法享有,是構建民主社會的機制保障。在全球化和區域化的影響下,權利變更、風險加大、難以估測是社會生態復雜的發展趨勢,市場經濟的全球化、科技信息的普及化以及社會公共事業的高度滲透鞏固了區域性和全球性的依存狀態,進而現代區域性公共管理的對象層面不斷擴大,實現了現代區域性公共管理“廣度”與“深度”的全方位管理。
2.2 從價值導向的角度談現代區域性公共管理的特點
從現代區域性公共管理的價值導向出發,公共問題和公共事業是現代區域性公共管理價值導向關注的重點內容,彌補了傳統區域性公共管理中以行政區劃為一切工作重點的固有弊端,現代區域性公共管理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秉承區域性行政和共同合作治理的科學觀點,實現了現代區域性公共管理的事務分層和細化治理?,F代區域性公共管理的主體是多元的,同時也是廣泛的,既有國家政府部門,也有私域機構和第三組織,切實構建了現代區域性公共管理的新格局。
2.3 從運行機制的角度談現代區域性公共管理的特點
從現代區域性公共管理的運行機制出發,現代區域性公共管理實現了多元、分散、上下互動的管理對象的有機整合,理順了現代區域性公共管理中合作網絡和交互重合的復雜關系。協商、洽談、調解、談判等方式方法是現代區域性公共管理的主要手段,現代區域性公共管理對區域內部以及與該區域有橫向或是縱向交錯關系的區域進行聯合治理,這種聯合治理的模式遵循了經濟市場的內部原則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科學觀點,實現了公共利益的多元認同,加強了現代區域性公共管理多元主體的合作關系。
3. 推動區域性公共管理發展與崛起的策略方法
3.1 區域性公共管理的理念創新
區域性公共管理的理念創新需要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開展區域性公共管理的實踐工作,繼承并革新先前區域性公共管理理念的精華,打破傳統區域性公共管理理念的束縛,與現代管理理念接軌。在滿足時展需求的條件下,實現共同合作管理機制的創新與發展,與此同時,還需加快改變區域性公共管理“集權式”的傳統模式,明確區域性公共管理多元主體與多層客體之間的關系,加強主體與客體的現實聯系,促成新形勢下多元化的區域性公共管理模式,體現出區域性公共管理理念創新的優勢。
3.2 區域性公共管理的法制建設
法制建設是現代區域性公共管理的重要內容,能夠有效規范區域性公共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使現代區域性公共管理始終走科學化、理性化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利用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明確區域性公共管理的責任踐行范圍和權力使用范圍,加強區域間公共管理的新型合作關系,同時能夠有效保障國家政府間的國際化合作??v觀區域性公共管理的發展歷程,現代區域性公共管理的法律制度化樹立了區域性公共管理主體的權威形象,保證了區域性公共合作管理的持續性。
既然傳統行政學的研究對象是以政府管理為基本內容的,那末從前面的分析可知,以公共管理為基本內容的一門新學科的建立已勢在必行。
正如建立企業管理(學),以此去研究企業管理活動中的一般規律一樣,不論是政府還是非政府的公共組織作為管理主體,人們都可以從他們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實踐中,找出關于研究公共事務管理的一般性規律,這些規律構成了公共管理學的基本內容。誠然,它也會包括政府管理學的內容。企業管理學與公共管理學,有它們共同的規律,這些規律構成了作為研究所有管理活動規律的一部分,但它們也有由于各自研究領域的不同而獲得的特殊規律。探求公共事務管理活動中的一般性規律,實際上在傳統的行政學中早已開始。不過人們誤以為政府管理學的理論與方法是它的全部內容,而這些理論與方法基本上是以“政府為中心”所總結得到的。
作為獨立的新學科,公共管理學的理論研究框架是什么?它與公共行政學的研究框架有何異同?構成它的基礎概念又是什么?等等。在編寫《公共管理學》教材時,所有這些都要求我們必須回答,否則《公共管理學》與《公共行政學》會無實質性區別。
公共管理包含著兩方面要素:管理性與公共性。從管理性分析,法約爾等早就指出,為實現管理中高效,需要通過“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手段,達到資源的有效配置。這樣,“管理是通過計劃、組織、控制、激勵、和領導等環節來協調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以期更好地達到組織目標的過程?!焙翢o疑問,公共管理中需要研究計劃、組織、控制等問題,但人們已從大量的《管理學》著作中對此非常熟悉。從公共性分析,對社會公共事務實施管理的主體(政府與非政府公共組織),他們擁有著公共權力,承擔著與企業目標不同的公共責任。這些目標是有效公平地向民眾提供公共產品(服務),維護社會的公共秩序。為了實現目標,公共組織需要不斷制訂與實施,旨在有效增進與公平分配社會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廣義)。為了保證達到這些目的,需要強化公共監督,倡導高尚的公共道德。因此,對公共管理可從兩方面定義:
從區別企業管理與各種形式的私域管理出發,公共管理可以定義為:“公共管理是政府與非政府公共組織所進行的、不以營利為目的,旨在追求有效地增進與公平地分配社會公共利益的調控活動?!倍x的前半部是區別企業管理,定義的后半部是區別非企業化的私域中一切形式的管理。
從公共管理所包括的基本內容出發,公共管理可以定義為:“公共管理是政府與非政府公共組織,在運用所擁有的公共權力,處理社會公共事務的過程中,在維護、增進與分配公共利益,以及向民眾提供所需的公共產品(服務)所進行的管理活動。”
同樣,公共管理學可以定義為:“公共管理學是一門研究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活動規律的科學。具體地講,它要以那些擁有公共權力的公共組織,在維護、增進與分配公共利益,以及向民眾提供所需的公共產品(服務)所進行的管理活動為基本研究對象,它是一門實踐性、綜合性與操作性很強的新學科?!彼?,公共管理要研究如下基本內容:
公共管理的基礎理論,公共管理系統公共利益公共權力公共責任公共問題公共決策公共產品(服務)公共資源管理公共項目管理公共監督公共道德法與公共秩序戰略管理公共管理的基本職能(計劃、組織、控制、協調、激勵等)公共管理的改革與發展
二、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及“新公共管理運動”
關于西方學者對公共管理的看法上的分歧暫且不談,僅就中國學界的研究來說,我國早期歷史文獻中的“行政”是指管理國家政務。當20世紀80年代行政學在中國恢復時,學者們提出:行政管理是伴隨著國家而出現的,有政府才有行政管理。行政是行使國家權力的管理活動,凡不屬于國家機關的管理活動,便不屬于行政。也有一些學者認為:把行政確定為國家機關的管理活動,不僅更符合漢語中行政概念的本意,而且也符合我國憲法對行政概念的界定。長期以來,我國學界主流觀點是把“公共行政(publicadministration)簡稱行政,是政府依法對國家事務、自身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的管理活動。這一含義表明:行政的主體是政府,而不是其他社會組織”,“公共行政學又叫行政學、政府管理學”。(注:曾明德,羅德剛:《公共行政學》,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9.2)
80年代前后的西方行政改革,使得公共管理主體的“劃分很難有明確的界限,因為我們對公共服務概念的理解大大地擴展了。公共服務不僅包括政府的三個分支(即立法、司法、行政)部門,包括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三個層次,而且包括非營利部門。所以公共管理的主體就成為所有追求為公共利益服務的人員?!保ㄗⅲ簭垑糁校骸懊绹残姓ü芾恚v史淵源與重要的價值取向—麥克斯韋爾學院副院長梅戈特博士訪談錄”,《中國行政管理》,2000,(11):44.)人們今天所講的公共管理,與名義上稱之的“行政管理”,而實際上的“政府管理”不同,公共管理的主體不僅有政府,而且還包括社會中那些追求為公共利益服務的非政府公共組織。政府管理與公共管理是兩個不同的模式。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管理在內的全社會開放式管理體系。政府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主角,但社會公共事務管理還需若干配角。
20世紀80年代前后,西方不少發達國家均出現了大規模的政府再造運動。與之相伴隨的“新公共管理”,其實踐背景正是各國的行政改革及其政府的再造運動。
正因為如此,臺灣學者詹中原教授在他主編的書中,加進十分醒目的副標題,即《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論與實務》。詹教授在書中寫道:“了解新公共管理的發展歷程及內涵,我們可以發現,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學科發展的一部分?!薄盁o論就理論及實務而言,‘公共管理’均是原本公共行政的典范內涵。”(注:詹中原:《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1.1.)作為特定歷史范疇,無論是從內容還是究其實質,把“新公共管理”的研究看成是公共行政學的分支內容是可以理解的。但絕不能把“新公共管理”與我們所討論“公共管理”混為一談。
三、研究公共管理的意義
在我國,從名義上稱之的“行政管理”,而實際上的政府管理(包括政府對自身與社會兩個方面的管理)走向公共管理,這確實是理念上的一場變革。從這個變化中,人們容易注重到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管理主體從僅由政府發展到包括政府、非政府公共組織在內的多元化主體;二是政府把一部分對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權力,下放給社會非政府組織,甚至部分公共產品允許私人企業生產。這些結論基本上屬于“新公共管理”的理念。
我們認為,推行公共管理實踐的發展,開展公共管理理論研究,更大的意義是推進公共管理的社會化。我們不能從“政府中心論”出發看待這場變革,而要從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公民的互動角度進行探索。具體地講,現代公共管理要以一種開放的思維模式,動員全社會一切可以調動與利用的力量,建立一套以政府管理為核心的多元化的管理主體體系。政府不僅要下放權力,更多地是要認真考慮還權于社會,還權于公民。在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下,政府權力太大,剝奪了大量應屬于社會的權力,造成了社會自我管理能力的大大萎縮,使得在如何發揮政府功能與社會功能方面形成巨大反差。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行政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所面臨的對應目標,應該是經濟改革的市場化、公共管理的社會化與政治發展的民主化。經濟市場化取向,人們對此已有了共識。而行政體制改革基本上還停留在政府機構的改革上,更多地是從政府自身需求安排的,沒有形成政府與社會較好的互動關系。這樣,政府職能定位很難跳出自身設定的圈子。不實行公共管理的社會化,我國行政體制改革就不會徹底。
社會的共同事務應由社會自身來做。由政府獨家包攬一切對社會事務實施管理,并在缺乏健全的監督機制,由此所帶來的教訓是極其深刻的。否認政府管理的重要性及在公共管理的核心地位是錯誤的,用政府管理代替公共管理也是行不通的。
四、公共管理研究中幾個技術性問題
既然公共行政研究的實質是政府管理,它與我們所討論的公共管理是有區別的。而我國研究生專業目錄中,把一級學科定為公共管理,二級學科中包括了行政管理,MPA項目又把人們以往經常譯為“行政管理”的一詞改為“公共管理”,那末為了防止混亂,又能與國際接軌,我們有如下建議:
1.把研究生專業目錄中的二級學科“行政管理”改為“政府管理”,英文是否可譯為"AdministrationofGovernment"或"GovernmentalAdministration"?
2.把研究生專業目錄中的一級學科“公共管理”譯為"PublicAdministration",與MPA的譯法相同。
3.在中文譯為英文的過程中,凡涉及到“行政管理”一詞時,是否可譯為"AdministrationofGovernment"或"GovernmentalAdministration"?而涉及到“公共管理”一詞時,均譯為"PublicAdministration"。
理論的發展總是反映現實和服務于現實,而我國區域公共管理的研究還處于理論滯后現實的階段。在學界,使用過區域公共管理概念的只有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劉鋒和中山大學行政管理研究中心的陳瑞蓮教授,兩位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本著不同的目的對區域公共管理有不同的見解。劉鋒教授運用新公共管理、區域創新系統、區域核心競爭力、支持系統等理論對區域管理進行創新,在某種程度上說,這一研究與本文所關注的區域公共管理研究有很大的差別,它并不是真正從公共行政學角度對區域公共管理的研究,而是從區域地理學的角度將創新理論引入到區域發展中去。中山大學的陳瑞蓮教授是我國研究區域行政的典型代表,也是實質意義上從行政學科角度對我國區域行政進行研究的開創者。她在對區域行政深厚知識積淀的基礎上對我國區域公共管理的一些問題作了述評,認為任何一門學科和一種理論的產生都是社會需要和時代呼喚的產物,區域公共管理研究也不例外,我國區域公共管理研究的提出主要是因為經濟全球化下的區域主義與區域競爭的崛起、經濟市場化下的區域政區間競爭加劇以及區域公共問題的大量興起;而國外的區域公共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間競爭理論、地區競爭力與區域創新研究、政府間關系與地方治理研究以及流域治理的實證研究。同時,她也對我國區域公共管理研究所具有重要意義做了闡釋,僅從理論創新角度看,一方面是推動區域科學研究的創新,另一方面,區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全面展開,也能從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上對現代公共管理學學科創新。這些認識是深刻并富有創新意義的,然而,這些認識是在區域行政研究的基礎上對區域公共管理的一個簡約性的概括并沒有對區域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內涵以及其實質進行分析。毫無疑問,有幾個問題必須要解決:區域公共管理與區域行政有沒有區別?如果有,什么是區域公共管理?為什么區域行政會向區域公共管理發展?要解決以上的問題,有必要對區域公共管理進行更深入的分析。
二、區域與區域行政
區域,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又是抽象的觀念上的空間概念,但不純粹是一個空洞的概念,它往往沒有嚴格的范疇和邊界以及確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個地區,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都可以被看作是一個區域。對區域的含義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理解:地理學把區域定義為地球表面的地域單元,這種地域單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內部組成物質的連續性特征與均質性特征來劃分的;政治學把區域看成是國家管理的行政單元,與國界或一國內的省界、縣界重合;社會學把區域看作為相同語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類社會聚落。區域經濟學對區域沒有完全統一的認識,有學者認為要對經濟區域下一個比較確切的、同時人們普遍接受的定義是比較困難的,可以概括出其所包含的基本的內涵:首先,區域是一個有限的空間概念;其次,經濟區域必須有相應的公共管理層級以提供公共服務;第三,區域在經濟上盡可能是一個完整的地區;第四,任一區域在全國或更高一級的區域系統中擔當某種專業化分工的職能。區域劃分,常采取兩種基本的方法,由此可以把區域分成不同的兩種類型,一是同質區域,二是極化區域(也叫集聚區域、結節區域、功能區域)。
區域發展的行政學科研究途徑是基于其它學科對區域發展已有成果之上的新興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對區域的界定應該借鑒其它學科的研究,但行政學科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有自己研究的側重和偏向,因而我們在吸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還必須界定一個適合行政學科研究的區域概念。美國區域經濟學家胡佛把區域定義為“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計劃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為一個應用性整體加以考慮的一片地區”對我們有很好的啟示。區域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更多的是一種載體,體現各種關系和利益。在區域發展的行政學科研究途徑中,中山大學的兩位學者“從地理學或經濟學的研究中受到啟發,認為區域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的連續的有限空間范圍,是具有自然、經濟或社會特征的某一個方面或幾個方面的同質性的地域單元”。本文支持這樣的界定,但筆者以為,既然區域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的,而這一定的標準可能是自然、經濟或社會特征的一個或多個方面,那對區域的理解我們必須突破從地理學或行政區劃研究出發的關注角度,從對其范圍的關注轉向對其內部實質內涵的關注。如果我們將區域內的主體按照較普遍的三分法劃分為國家、市民社會和私人領域的話,可以發現,區域內各主體在不同的利益領域內形成各種交錯重疊的復雜關系。區域作為區域發展中行政學科研究途徑的基礎性的概念,它更實質的東西在于它所蘊涵的多元主體和多領域利益之間復雜的關系,這是由行政學科的學科性質決定的。
基于對區域的認識,中山大學的兩位學者認為區域行政就是在一定的區域內的政府(兩個或兩個以上),為了促進區域的發展而相互間協調關系,尋求合作,對公共事務進行綜合治理,以便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利用,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根據這一理解,區域行政的行為主體應該是政府,強調的是政府間(同級政府之間與上下級政府之間)的相互關系,并通過對政府的協調來達致區域內優質公共服務的提供。這是區域行政的基本內涵,那么區域行政與區域公共管理是否有差別?如果有,什么是區域公共管理?區域行政為什么向區域公共管理發展?
三、區域公共管理
要界定什么是區域公共管理,首先必須弄清楚什么是公共管理,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具有什么樣的區別國外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各種冠以公共管理的研究著述層出不窮,但什么是公共管理,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我國有學者在綜合國內外各種觀點的基礎上認為現代公共管理即是“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部門整合社會的各種力量,廣泛運用政治的、經濟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強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績效和公共服務品質,從而實現公共的福祉與公共利益”。公共管理與行政管理不同,公共管理的主體不僅包括行政管理中的政府還包括其它的組織和第三部門組織等。在公共管理與傳統公共行政的比較分析上也存在許多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觀點具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的依據,但一個普遍認同的觀點便是在公共管理和傳統公共行政比較中,公共管理的行為主體不僅包括政府還包括其他各種的社會力量,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多元行政主體;在公共管理的性質方面,公共管理要體現公共性,即指公共管理主體應著眼于社會發展長期、根本的利益和公民普遍、共同的利益來開展其基本活動;在行為方式上,公共管理更多采取的是多元化和復合型的集體行動,以共同的目標基礎,通過協商的方式達成。#$%不可否認,現代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發展的一個新趨勢,是公共行政領域不斷擴展、研究范式走向成熟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