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8 16:27: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對網絡文學的看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數字化;閱讀;網絡文學
網絡文學作為數字化閱讀的重要內容之一,當前在國內已經進入到發展的穩定階段,呈現出精細化、多元化、理性化化趨勢,總體創作水平相對于先前有了較大提升,為進一步增強網絡文學創作效果,對數字化閱讀中網絡文學進行分析有著較為重要的意義。
一、數字化閱讀中的網絡文學特征
(一)批量生產特性
從創作主體層面進行分析,在網絡文學方面不論是草根階層還是文學大碗均參與到其中,在網絡文學方面已經不僅僅是精英可以占領的,創作主體更加大眾化。再加上審批網絡文學整體較為寬泛,導致了所有網絡文學網站上各種類型的文章各自為陣、泛濫成災。此外,網絡文學整體入門檻比較低,出版的周期也比較短,這些因素均導致了網絡文學出現了批量化特性。
(二)大眾化特征
現階段,網絡文學呈現出大眾化特征,也包含有一定的低速性、同質化、娛樂性。同時,廣大群眾是網絡文學的重要受眾,根據我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數據表明,截止到2016年年底,我國網絡文學用戶已經超過了5億人,在近十年內網絡文學用戶數量出現了指數增長,這在很大程度上與網絡文學互動性強、即時性好等方面優勢有著直接關系。
(三)產業化特征
廣大群眾是網絡文學的重要受眾,當前網絡文學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鏈,但是由于我國在互聯網方面立法整體較為滯后,這在很多方面也限制了網絡文化產業鏈進一步發展。
二、數字化閱讀中的網絡文學生存現狀
文學作為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媒介和載體,因此,傳播媒體的變化也必將帶動文學的變革。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國網絡文學經歷了多次變化,各種全新的文學形式層出不窮,如:彩信文學、手機文學、數字文學、移動文學、網絡文學。但是網絡文學是這些眾多文學形式中最為活躍的數字化閱讀形式?,F階段,一些網絡文學已經走出了網絡進行了紙質化印刷市場,這在很大程度上對傳統紙質文學進行了豐富,例如,在春風文藝、麗江文學等紙質文學雜志在出版的過程中也會向網絡文學取材。此外,隨著網絡文學的不斷發展,也為很多文學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可以展示自我的平臺,成就了部分網絡文學紅人,這些紅人在很多方面已經成為了當前我國文學發展的新生力量,在某些方面這些人員寫的網絡文學影響力已經超過了部分傳統文學作家,使得我國網絡文學呈現出全新發展氣象。
三、數字化閱讀中的網絡文學發展優勢及趨勢
(一)數字化閱讀中的網絡文學發展優勢
第一,網絡文學創作環境是一個虛擬環境,為很多文學作者提供了一個較為自由、廣闊的空間。網絡文學是眾多文學形式的一種,其本質主要是為了表達人們對審美、對世界的理解,從某種意義上來分析,網絡文學創作是不含任何功利的,在這樣的環境下,文學作者才能夠將個人的想法、看法等表達出來。
第二,網絡文學將民主化傾向體現了出來。在數字化閱讀的時代當中,所有人都有自由表達、自由言說的權利,而網絡文學為大家提供了一個訴說的平臺,因此,網絡文學對每個人是真正的尊重,將當前民主化趨勢體現了出來。
第三,網絡文學為我國文學發展創造了全新空間,在很多方面推動了我國文學水平的創新。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網絡文學有著自身獨特的題材,風格通常也較為風趣幽默,為我國文學發展打開了一個全新的空間。
(二)數字化閱讀中的網絡文學發展趨勢
首先更加重視對網絡文學的編輯工作。相比于傳統文學,網絡文學的傳播面更大,而對網絡文學質量的監管顯得尤為迫切,網絡文學編輯的培養顯得迫在眉睫。
其次,更加重視對網絡資源的整合。網絡文學過量的信息生產、同質化傾向,已經嚴重麻痹著公眾的神經,在網站運營資金較為緊缺的情況下,因此進行資源整合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對網絡資源進行充分利用與整合,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必然可以實現共同發展,相互促進,相互進步。
四、結束語
綜上分析,網絡文學是數字化閱讀不斷發展的產物之一,我們在分析數字化閱讀中網絡文學的同時還應當認識到網絡文學在監管、創作自由度、影響強度等方面的弊端,找出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之間的平衡,這必然能夠進一步推動我國整體文學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楊玲,劉曉鑫,陳書毅.解構神話:受眾視角中的網絡文學――一項關于網絡文學觀念與閱讀的實證研究[J].濟寧學院學報,2008,05:11-15.
[2]傅其林.網絡文學的理論建構“三部曲”――從《網絡文學論綱》到《數字化語境中的文藝學》[J].中國文學研究,2006,02:107-110.
關鍵詞:網絡文學 媒介現實 包容 平等 體驗
一、夯實基礎
網絡上的文字是文學嗎?一直以來,網絡文學面對的最大的批評就來自這里。如果網絡文學研究者不能令人信服地論證這一點,那么網絡文學研究是沒有未來的。所以我們首先要從網絡文字中發現“文學性”,進而塑造與傳統文學平等對話的網絡文學。
二、視域轉換
金惠敏教授在《媒介的后果——文學終結點上的批判理論》中將當代媒介擴張的現實稱為“媒介現實”,認為“新媒介造成的是趨零距離、圖像增值和球域互動的全球化”[1],然后討論這樣的語境下“文學的當前危機”。這不僅是討論傳統文學問題的極有價值的思路,更是我們考察網絡文學的必由之路。
網絡文學是全球化、數字化過程中必然出現的一個現象。說它必然,是因為文學本身對承載媒體的開放性。但是,它不僅如我們表面上看到的那樣,文學產品利用網絡手段傳播,作家通過網絡工具寫作,似乎只是寫作和傳播換了一個手段;而且更重要的是,網絡作為工具具有改變人精神世界的力量。這種改變,和四百年前印刷術改變中世紀時代人的精神世界一樣巨大。在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中曾這么評價印刷術:“我們現代人對于智力的理解大多來自印刷文字,我們對于教育、知識、真理和信息的看法也一樣。隨著印刷術退至我們文化的邊緣以及電視占據了文化的中心,公眾話語的嚴肅性、明確性和價值都出現了危險的退步,這就是我希望說明清楚的”[2]。后來的事實確實如他所預見的那樣。但今天的情況是,不是電視占據了文化的中心,而是包含電視的廣義的網絡。今天就是一個印刷術退卻的時代,以各種網絡為代表的當代媒介以遠超波茲曼寫作時代的力量在改變著世界及世界中的我們。但有一點他說的對,隨著媒介的改變,公眾話語的嚴肅性、明確性和價值都出現了危險的退步,其中就包括文學的趣味。但當這個潮流勢不可擋地洶涌而來,我們所應做的不是哀嘆舊的審美形式的消逝,而是創造出新的審美形式。
三、研究心態
當早期的純文學在網絡出現之后,由于其新穎的形式吸引了大批的讀者。當然不可避免的有了資本的覬覦。最近幾年,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網絡作家創作在題材、敘事、風格等方面出現了大量的模仿,使很多老讀者哀嘆網絡文學江河日下。創新性的缺失正使得網絡文學的獨特魅力漸趨淡化,極大的影響了網絡文學的整體審美趣味。在這種狀況下,我們要有包容的心態。不應一味攻擊網絡文學作品的非審美化、低俗的趣味,而應更多地去關注如何為網絡文學輸入新鮮血液,使其煥發新的活力。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突破技術條件的限制,令傳統作家進入網絡,利用網絡進行創作。不僅是將這些傳統作家的作品放置在網絡,更重要的是讓這些制造傳統文本經驗豐富的作家提高網絡創作的技術水平,進而創造出真正的互動式、多媒體化網絡作品。
第二、大力培養具有創新性的網絡作家,讓他們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學創作具有的創新性和審美性,提高現有網絡文學作品的審美趣味。
四、科學方法
就文學批評而言,目前出現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絕大部分文學批評者視網絡文學作品為難登大雅之堂的“小道”,與正統的文學作品不可同日而語,所以文學批評活動很少指向網絡作品。甚至可以說,當代文學批評家們對網絡文學作品有一種潛意識的輕視甚至敵視。第二個問題是文學批評者的批評活動絕大部分指向的已經出版、經過印刷商篩選過的所謂“網絡文學作品”,他們對大部分網絡文學作品視而不見。這一方面固然是因為網絡作品泥沙俱下,批評家堅守自己的審美原則;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反思自身。要解決這兩個問題,需要研究者確立平等和體驗的研究方式。
所謂平等的研究,是針對第一個問題而言,指提高網絡文學的批評地位。因為就目前主流的“網絡文學”概念而言(即從將網絡文學視為網絡原創文學的意義而言),網絡文學作品從作品數
量及受眾數量來看都遠超傳統印刷文學。一個時代的文學理論尤其是文學批評活動如果脫離了這個時代最主流的、最生動鮮活的文學實踐,是沒有未來的。未來的文學理論應該以網絡文學為重要的理論來源,未來的文學批評活動應更加重視真正網絡化的網絡文學作品,改變批評的失語狀態,更好地引導網絡文學活動。
所謂體驗的研究,是針對第二個問題而言,就是指批評者真正進入到網絡文學創作和閱讀過程中。通過在線的方式來對網絡文學經典作品進行閱讀,體會網絡傳播帶來的網絡文學作品的獨特魅力。這樣才不至于使用紙質傳統文學的原則來批評網絡文學,真正發現網絡文學的審美內涵。
總之,網絡文學研究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在“媒介現實”的視域下,以包容開放的心態,確立平等和體驗的研究方式,推動網絡文學研究健康發展。
注釋:
[1]金惠敏:《媒介的后果——文學終結點上的批判理論》,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頁。
[2][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章艷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頁。
參考文獻:
[1]金惠敏:《媒介的后果——文學終結點上的批判理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章艷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3][美]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時代文學研究還會繼續存在嗎?,文學評論,2001年第1期。
一、走進網文世界,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空間
網絡文學作為新生事物,其部分超越傳統文學的地方還是深深吸引了喜好新奇、向往輕松自然閱讀的廣大青少年讀者。因此,我覺得對于新興的網絡文學,我們不但不能漠視它的存在,反而應給以關注。在我校的網絡教育環境下,我和學生們一同走進網文的世界,置身于“橄欖樹”和“榕樹”之中,漫步于網絡文學的芳草地,感受著那份愜意與自然。一個學生說“與課本上的文章相比,網絡文學不僅情節簡單,敘述方式自由,而且大多寫的是個人經歷,讀起來有一種親切感?!?,還有的學生認為“網絡文學講述的都是內心的感受,真切、壓抑、好像是自己心里想說的,讀完后,能讓心里感到輕松一些。”聽過后我感到很欣慰。因為他們在品讀中,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通過引導學生有批判、有選擇、有理性的鑒賞網絡文學作品,既拓展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又能讓學生從中領略到網絡文化的魅力。這也正是我的初衷。
二、領略網文魅力,培養學生的鑒賞審美能力
21世紀被人們稱為后現代社會,無深度、平面化是這一時期文學創作的主要特征,而網絡文學正是這一特征的集中體現。不像傳統的文體——詩、文、戲劇、小說那樣,網絡文學不把意義的深刻性作為其終極的追求,而是強調文學作品對人的情感的宣泄效果,強調文學作品對接受者的娛樂功能,作品直指人物內心的情感世界。袒露心跡、展示真誠,也正是網絡文學的魅力所在。當然,在網文世界里,魚目混珠的現象是存在的,因此,讓學生們學會選擇,有批判的品讀網絡文學作品。取其文學作品之精華,讀之、賞之;遇其文學作品之糟粕,棄之、批之。試以“網絡上第一部暢銷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為例,作者(蔡智恒)以第一人稱的口吻來詮釋愛情全新的一面——網戀,這不能不說是小說中一次全新的嘗試。以網民“痞子蔡”與“輕舞飛揚”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小說采取了一種口語化的平易敘述方式,以唯美的愛情取向,跳躍的短句,創新的符號化語言,表述了當代青年的情感感悟,最終體現網戀的一種悲劇情結。在品讀之中,引導學生有所發現、有所思考,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進而達到能夠對作品會審美、會鑒賞。這一點也是我們在大語文教育過程中,所追求的,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審美鑒賞能力。
三、鑒賞網文精品,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
對文藝的發展變化進行考察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本文只欲就文藝理論的重要范疇——藝術真實的含義在賽博空間所展示的新質以管窺全豹。
一、藝術真實問題
藝術真實性是一個復雜而艱深的問題,被喻為文藝學中的“斯芬克斯之謎”。①藝術真實性問題又是個充滿了魅力與挑戰的問題,吸引無數思想者嘗試著攀登這座藝術精神的高峰。
關于藝術真實,經過長期的討論、爭鳴,國內學界大致有了一定的共識,朱立元、王文英的看法具有一定代表性,他們的看法超越了單一的認識論(反映論)觀點,注意到了藝術真實是文藝家的創造,但同時又把作品的藝術真實看作是一個獨立的、虛構的、再造的世界,認為其與現實的客觀世界有著本質的區別②,因此,一定程度上又夸大了文藝作品的虛構世界與現實的客觀世界之間的分離。
德國接受美學家沃爾夫岡·伊瑟爾(WolfgangIser)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提出應用現實、虛構和想象“三元合一”的觀點來代替現實與虛構二元對立的理論,認為這種“三元合一”正是文學文本的基本特征和存在基礎。③伊瑟爾的闡釋,幫助我們甩掉了為調和虛構與現實之間的矛盾不得不假設一種先驗的邏輯起點的包袱,也為我們考察賽博空間中藝術真實的特點提供了寶貴思路。
二、賽博文藝的虛擬真實
在賽博空間里,人們能夠運用數字仿真技術創生與現實世界極其相似甚至一模一樣的虛擬景象,其所具有的感性豐富程度能讓人產生“全身沉浸”的感覺,從而導致真假莫分,虛實難辨的奇特現象。置身賽博空間的網絡文學給自己插上高科技的翅膀,更加自由地飛翔于人類的“第三空間”。
文藝作品借助數字仿真技術給自身帶來了兩個比較明顯的后果:
一方面,是給人以“全身沉浸”式的體驗世界。希臘神話中有一個關于普羅米修斯因從奧林匹斯山盜火給人類而受到懲罰的故事。在網絡虛擬文本中,通過頭盔、目鏡、數據手套和觸覺緊身衣褲,人們可以代替普羅米修斯體驗故事的經過。就這樣,仿佛從一場夢中醒來,在這種“全身沉浸”式的體驗中,我們就像不知莊周是蝶還是蝶是莊周一樣,也會分不清自己和那個神話故事文本中的普羅米修斯,感覺自己真真正正體驗了一次殘酷而神圣的懲罰。這樣的文藝作品,“已經使我們的‘冷’環境變得‘熱’起來,并由此導致了某種程度的‘感覺化’,我們久久地浸泡在‘電子澡堂’中,一種日益加強和擴大的刺激區域加諸到個人身上?!雹茉谶@種全息的藝術世界之中,出現的極端現象便是人們的體驗與在現實世界中的體驗是一致的,面對的一切都和現實世界中的一樣,甚至會覺得比現實生活更真實,是一種鮑得里亞所說的“超真實”。
另一方面,是虛擬的無限可能性。由于數字仿真能將現實世界事物的觀測值轉換成以“比特”形式存在的數據流,再利用數據流確定的參數,生成具有光影、聲音、色彩、三維時空運動等感覺特性,使虛擬的事物不受現實實在和因果律的限制,不僅能虛擬實存的事物,即現實性虛擬,也可以對現實作超越性的虛擬,即對可能性的虛擬,還可以作背離現實的悖論的或荒誕的虛擬,即不僅是指對事實上不可能事物的虛擬,而且可以是對邏輯上不可能事物的虛擬。從此,世界上就只有想象不到的,而沒有虛擬不了的事物。網絡文學使文學創作的自由性和創造性得到幾乎無限制的發揮,前提只是熟練掌握相應的技術和技巧,并使之轉化成為上手的藝術表達手段,像傳統寫作中對文字的駕馭一樣得心應手。如果說,“虛擬性范圍的擴展意味著藝術真實性的深化”,⑤那么,賽博空間中的網絡文學所包蘊的藝術真實將更有可能代表作為人類文學創造追求的審美價值之一的藝術真實的最高成就。當然,賽博虛構同樣是形象虛構,以“有限”表現“無限”,“在場”顯現“不在場”,進行藝術概括仍然是網絡文學無法剔除的精神基因。
以上兩個方面,無論是“全身沉浸”式的超真實體驗世界,還是理論上無限可能的虛擬世界,都表現出網絡文學在藝術真實性上的共同特點,即虛擬真實。虛擬真實徹底突破了傳統藝術真實觀中虛擬與寫實的矛盾分野,使虛擬的想象世界與寫實中的現實世界在網絡文藝文本的創造與構成中實現無縫對接與融合,抹去了二者的疆界。
伊瑟爾所說的虛構與現實的融合是基于想象性虛擬之上的“虛擬的占有”,是傳統文學文本形象的間接性所決定的;網絡文學中的虛構與現實的融合是基于呈現性虛擬之上的“占有的虛擬”,是一種可以部分實現的虛擬,是網絡多媒體文本形象的間接性與直觀性渾融所創造的。伊瑟爾用三十萬字論著費力闡釋的問題,網絡文學只需提供一個具代表性的文本就能讓人輕松地理解,傳統認識論中嚴格、僵硬的虛實二分觀念已經不攻自破。文藝作品對“虛擬生存”的表現,既是藝術的豐富,也是美學的延伸,因為虛擬生存大大拓寬了人類生活的虛擬空間與創造空間,豐富了人的生存方式。在這種新型的審美環境中,人們需要的是更多地發現自我而不是失掉自我,是保持與現實的時間和空間的關系而不是失去,是使其在肉身世界活動中進行的經歷有著落而不是使其游離。
三、賽博文藝的互動真實
賽博空間的藝術真實性不僅表現在數字仿真對虛與實二元對立的突破上,更重要的是,它所表現出的互動與交流的強化,尤其是對欣賞主體能動參與的吁請的強化?;优c交流在傳統文學活動中也受到作家和理論家的注意,但由于文學存在方式特別是傳播方式的限制,各要素間尤其是作者與接受者之間的交流不能得到很好的實現,作者成了隱藏在作品后面的接受膜拜的“上帝”,接受者只能是進行膜拜性、玄思性靜觀與諦聽、而疑問難以得到作者回音的“沉默的大多數”,只有少數的“專業”讀者才能代表接受大眾與作者面對面地交流。相比于傳統文學,網絡文學因互聯網的數字化存在與傳播方式,大大增強了接受大眾的積極參與程度,甚至顛覆了傳統的讀者、作者的概念,讓文學活動主體在實時交流與創造中體驗藝術的真實。
這種在交流互動中創造與體驗藝術真實的過程主要體現以下兩方面:
首先,文學傳播由“推”向“拉”的轉換使接受者的主動建構地位凸顯。數字化信息傳輸方式適應了現代社會生產消費結構關系的調整,接受者(消費者)的興趣在文學場中的影響力隨之迅速飆升,文學場即使沒有完全成為買方市場,在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博弈中,接受者也早已成為得到充分重視的存在,甚至成為被瞄準的、打上各種標記的潛在目標?!俺聊拇蠖鄶怠币卉S而為新的“上帝”。傳統文學活動中,接受者欣賞什么取決于一次單線“施—受”(即“推”)的過程,文學生產、傳播與接受界限分明。網絡文學活動中,接受者一改以往的被動角色,開始主動出擊,自由選擇(即“拉”)喜愛的作品作為欣賞對象。隨著接受者地位的異軍突起,生產者不得不放下架子,更加主動地靠近接受者。
與此同時,在網絡文學階段,不僅在欣賞超文本作品、多媒體作品時需要人機互動,要求讀者參與文本的生成與角色表演,因之表現為讀者與作品之間的互動,而且,“讀者”更是儼然作者的影子,時刻伴隨作者左右,和他交流、爭論,影響他的整體創作過程。一方面,讀者侵犯了作者的傳統疆域,消解了作者單極的中心地位;另一方面,讀者作為間接作者參與到創作中,改變了傳統創作模式,作者—讀者作為新型間性主體已初露端倪。這樣,網絡文學的藝術真實性在創作環節上已顯露出與傳統文學的不同,藝術真實的創造更多地表現出潛在接受者審美旨趣、欣賞能力的影響。
其次,間性主體在上述網絡文學創作中只是初露端倪,而網絡接龍小說、合作小說、互動寫作,則創造了間性主體多向交互的新形態。另外,網絡閱讀時碰到的“我要評論”、“網友留言”、“酷評”等欄目,都是生動活潑的交互方式。作者與作者、作者與讀者、讀者與讀者之間已不再是相互獨立的孤島,而是聚集一起的星團,輝映成燦爛、靈動的風景。賽博空間信息傳遞的實時迅捷性將人們連接在一起,面對面地親切交談、或激情共鳴、或友好批評、或針鋒相對。窗口遞歸又可以讓人同時存在于不同社區,身兼作者、讀者、批評者數種角色。文學生產、傳播與接受不再界限分明,而是雜然并存;文學創作不再是作家的獨語,而是作者、讀者、批評者多主體合奏的交響。
這種互動與交流表現為大眾參與的性質。賽博空間為文藝活動者搭建了自由交流的平臺,不但讓每一個人有可能實現成為“作家”的夢想,更使文學活動的創作、傳播、欣賞、批評等環節真正融合成一個動態開放的整體,使文學活動成為一項在賽博空間建造人類精神家園的集體事業,它的目標將是重建藝術的巴比倫塔。
綜上所述,網絡文學的虛擬真實正是在這種多向交流互動中被創造、體驗、并確認的。真與幻、靈與肉完美地交織成一體。賽博空間正在產生一種認識的斷裂,這種斷裂構成了一種真實的心理革命,從根本上改變我們與世界的關系,讓我們在現實與想象之間自由地越界,也使網絡文學的藝術真實表現出與傳統文學不同的新質。與一切悲觀主義的看法相反,這一革命只能豐富我們肌體的感性能力,我們的聽覺和觸覺都能得到積極的刺激和誘發。
高楠先生認為,“機體與精神在體驗的整體結構中融貫流轉,對這樣的現實實在達到構成性認識與把握,再將之賦諸藝術表現,就有了一種與時代與歷史與社會與民族共在的真實。由于每個人生存并且無處無時不生存,無論創作主體、批評主體還是接受主體都構入并體驗生存,所以這是大家共同構成、共同面對、共同接受的真實,這是至博至深的真實?!雹匏鶜w納的生存的有機整體性、融貫流變性和互動生成性在網絡文學活動中有充分表現。網絡文學的藝術真實正是這樣一種共在的真實,至深至博的真實,網絡文學因此而擁有深刻的藝術魅力。
①朱立元、王文英著:《真的感悟》,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第2版,引言。
②同上,第126頁。
③[德]沃爾夫岡·伊瑟爾:《虛構與想象:文學人類學疆界》,陳定家,汪正龍等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5頁。
④FredForest:《交流美學、交互參與、交流與表現的藝術系統》,載[美]馬克·第亞尼編著:《非物質社會——后工業世界的設計、文化和技術》,滕守堯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4頁。
一、網絡文學就是后現代文學
第一,網絡文學消除了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關于文學的概念,在百度百科上是這樣論述的: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包括戲劇、詩歌、小說、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及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傳統的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在網絡文學的世界中,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超文本也得以充分發揮它的獨特性,網絡作家大量使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把文字融入圖像、圖形、電子圖片甚至是一些影視作品、動畫和游戲等音頻和視頻,創作出了一種超越傳統文學概念“文學作品”,削平了文學與非文學之間的鴻溝,同時改變了人們對“文學是語言藝術”定義的理解。比如,網絡小說《望星空》,在人們的閱讀過程中,頁面自始至終伴隨著一段優美的音樂,文字的背景是美麗的月夜星空,并且每一部分結束后,后面會有一部簡短的動漫概述這一部分的主要內容。再有,網絡文學中的交互寫作,在網絡中樹立一個故事的大體梗概,下面的故事由網民們每日自主創作,整篇文章由網絡世界的不同人共同創作,在故事結尾之前沒人知道故事的結局,例如比較有名的1997年的《活著,愛著》等一批網絡交互寫作的佳作。這類的網絡作品完全不符合傳統(現代主義)的文學要求,同時,網絡文學創作中出現的結構松散,語言口語化,立意簡單等特點突出表現了網絡文學將藝術與日常生活混合在一起的文學創作理念,這一類特點足以說明網絡文學在某些方面超越了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第二,作為網絡文學發展先鋒的代表———網絡小說,無論是其創作說法上,還是其創作內容上都跨越了真實與虛幻的邊界。網絡小說作為網絡文學的主要載體,它的特征全面體現了網絡文學的主要特征。顧名思義,網絡小說同樣也是借助于網絡為基礎平臺傳播的,是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而出現的新的小說形式。其特點主要是以自由的寫作風格為主,在文體上沒有任何的限制,作者發表與讀者閱讀都非常簡單,同時最重要的是其體裁多以玄幻類和言情類為主。其中,在十大經典網絡小說(《斗羅大陸》《搜神記》《小兵傳奇》《魔法學徒》《傭兵天下》《紫川》《天行健》《誅仙》《》《飄渺之旅》)中玄幻類的就占據了7個名額,其余的三個是武俠、歷史和穿越。就其題材而言,網絡小說已經完全超出了現實主義所涵蓋的內容,由真實的世界完全進入了一種由作家虛幻的世界之內。第三,網絡文學的體裁也是沒有特定性的意義了,無論是網絡小說也好,還是網絡中的發帖、跟帖、評論,乃至于現在興起的微博,這些都是網絡文學的一部分。這里面,對于發表格式的文本化現象蕩然無存。例如網上出現的“老榕”的作品“10.31:大連金州沒有眼淚”,這僅僅是一個論壇帖子而已。網絡小說更是對文本化的一種挑戰,甚至很多小說,就是因為作者的寫作受到追捧,而不斷進行連載的產物。也有些較有名氣的小說雖然具有非常高的人氣的,但是居然沒有寫完結尾作者就收筆了。這在現代主義文學體系內是無法包容的,更是不可能包容的。第四,網絡文學已經不再區分作者與讀者了,將高雅的文化與通俗的文化融為一體,對于以前的貴族專用文學進行了傳統的解析。例如,在網絡中對交響樂、鋼琴曲進行整編,經常有些視頻或者音樂都是對高雅文化的調侃,通過某些網絡手段將其通俗化。甚至一些國家大事,在網絡上經常出現激烈的討論,像這種狀況的出現,是將原本貴族化的信息和文化,直接拉到了人民大眾之中。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作為繪畫領域中至高無上的代表,現在在網絡中,無論是誰都可以為她畫上胡子或者是帶上眼鏡,更有人將蒙娜麗莎的面孔都換成了別人。這就是將高雅的文化,通過網絡手段進行了通俗化的傳播,讓每一位普通民眾可以接觸到任何一種“貴族”文化,接觸到任何想接觸到的信息。
二、最后,網絡文化將所有的文化都拆成了文化元素
已經不再區分什么是特定的,什么是哪些范圍的,沒有任何的文化內涵限制,無論是古典文化也好,現代文化也罷,在網絡文學中都把它們拆分成了一個一個的元素。還以《蒙娜麗莎的微笑》來說,一萬個人就可以創造出一萬個不同版本的蒙娜麗莎,甚至是更多版本。這同樣也是后現代主義文化的具體特征,后現代主義文化的“破壞性”就是將文化的整體進行破壞,將其拆分成元素,這些元素可以被任何人利用,并拼接成新的作品。原作品所負載的文化、歷史、政治等等所有的“意義”都將被削弱,其內容意義與影像符號的二元對立結構,在后現代主義的網絡文化中被解構,這種衍生的“再創造”是任何人都可以進行的,只要再創造著享受這種新創作的樂趣。在網路文學中,無論是持有哪種主義、哪種觀點的人都可以表達自己的看法。在網絡時代下,文學的不同導致審美標準也變得日趨模糊起來,藝術和非藝術,原創與非原創被人們混淆起來,無論是社會上層人士,還是普通的平頭百姓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網絡文學也將融合所有的觀點和意見,不會阻止任何觀點和意見的產生與傳播。
作者:張金海 單位:東營職業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憑什么是她?這一提問背后,透露的是對向娟的陌生與好奇。
在全國,同享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殊榮的網絡作家僅有8位,其中不乏明星般的人物,如一年能賺1.1億元的唐家三少、寫出《羋月傳》的蔣勝男等人。放眼省內,她與王躍文、湯素蘭等6位老牌作家,進入新一屆中國作協全委會。
向娟上一次被媒體集中報道是在2013年。當時她入選中國作協會員,開湖南網絡作家之先河。中國作協會員有10773名,而從會員中產生的全委會委員的數量是210名,從10773中的一員到210中的一員,向娟默不出聲3年大跨步。
人生像百米沖刺往前趕
2016年12月20日,省作協4樓創研室。
向娟獨守一張辦公桌,在鍵盤上敲敲打打,桌上幾沓申報材料,幾頁年終總結。一眼看去,她像一位時髦的白領:粉色的大衣,搭配一條青花瓷花紋的絲巾,腳上一雙黑色長筒靴,一頭微卷的齊肩長發透著女人味。
在這里,向娟擁有一個非常官方的身份:省作協全委會委員兼工作人員,平時協助管理網絡文學和撰寫報告材料等。
為了進入省作協,向娟停止了一年創作,做了一紙箱子的試卷,在20多人中脫穎而出。去年她39歲,終成為省作協一名工作人員。
在此之前,向娟其實有著一份體面的工作,是一家國企下屬企業的辦公室主任。原單位的同事說她劃不來,在國企工資高一倍;另一些網絡作家則羨慕她能在省作協上班,工作穩定,不被生活困擾。向娟卻說,“我看中的是作協的平臺,錢倒是其次。我想說,哪有不付出的幸運?!?/p>
對人生的每一步,向娟都全力爭取,“沒有任何東西,是這世界上任何人必須或者應該給你的?!睆闹袑.厴I到進入國企,從一個秘書成長為辦公室主任,從寂寂無名的網絡作家到中國作協的座上賓,向娟這樣點評自己,“不愿浪費一分鐘,我的人生像百米沖刺一樣向前趕”。
網絡作家身份帶來焦慮
向娟是網絡作家,也是體制內的人,一邊是娛樂、草根、世俗趣味,一邊是傳統、官方、精英意識。她承認有點刻意地把自己置于兩個完全不同的情境之中。
活得如此分裂,向娟說,是源于一種身份焦慮。
“我一直在尋找角色定位,自己是一個文學愛好者?寫作者?還是作家?” 她觀察到,一個在傳統文學圈聞名的作家,幾乎全國人民都愛戴;但網絡作家,網上再牛,在傳統文學圈里也沒人認識你。而認為網絡文學粗糙、低俗的評價不絕于耳。
向娟時常感到,網絡作家身份無法帶來足夠的自信,也無法確定自身社會地位和價值?!拔乙绾慰创约旱膶懽髟谖膶W上的意義?或者是如何擺好網絡作家的身份?”她覺得不公平,所有的一切都取決于傳統的看法。
為了尋找答案,向娟想到向傳統文學組織靠攏,一探究竟。2012年,她主動申請成為湖南作協會員。入會條件是有傳統的紙質出版物。但向娟的主動是有底氣的。
2007年,向娟化身網絡里的“天下塵?!?,創作了第一部小說《風吹向何方》,點擊量令人咋舌,30億。這一年,是網絡文學野蠻生長的第八年,也是開啟付費模式的第三年。網民數量不斷上漲,對輕松好玩的網文需求巨大。向娟回憶,“這樣的高峰,往后再難復制,幾乎是時代造就了我初期的成名。”
在向娟辦公室的書柜里,《梨花殤》、《蒼靈渡》等網絡味十足、封面唯美的書碼得整整齊齊。從第一部作品之后,她保持著均勻的創作速度,擁有了一批鐵粉。網絡小說達到一定點擊量后,有出版社找上門來,漸漸的,向娟的江湖地位確定下來。
從盲目熱愛到理性認知
“月下獨舞,不知那暗處賞舞之人,紫衣浮動,帶起了心的流轉。她在濁世中的清麗脫俗,終于將鉛華蕩滌干凈,浣去了遍身塵埃,也敲開了生命之門……”
這是向娟作品《浣紫袂》中的一段話。
她擅長寫古典小說,出版的作品封面上常被冠以“古典大神”。在她的筆下,一位千金小姐因家庭變故淪落成青樓官妓,卻與腐朽的官妓制度斗爭,最終廢除了這一制度。
獨立、執著,是向娟經常賦予主人公的個性。白天,她被世俗瑣事包圍,生活也常和她開玩笑,最低谷時她欠著80萬元的債,還承擔著家人生病的壓力。晚上,她打開電腦,將天馬行空的想象和生活里的感悟,投射到作品中。
進入省作協后,她發現,傳統作家與網絡作家間隔著一條明顯的界限。兩個陣營互不了解,但資源往往都向傳統作家傾斜。
2013年,她來到魯迅文學院進行短期培訓。中國作協領導來到班里聽取意見時,向娟一口氣提了7條建議,比如,為什么網絡作家不能上魯院的高研班?為什么只能通過傳統標準才能成為作協的一員,能否為網絡作家開辟特殊通道?網絡作家為什么不能獲得創作項目支持資金?
這些呼吁激起千層浪。當年,向娟成為自己建言的獲益者。一條特殊通道,將她引入中國作協。此后,各大網站的推薦、作品點擊量、網絡聞名程度成為網絡作家進入作協的標準;出版物、文學期刊發表數量標準放低;文學品質也不似傳統文學那般苛求。
之后,向娟獲得兩次去魯院高研班培訓的機會。但美好的感覺還沒持續多久,便被一盆“冷水”潑得透心涼。
這天在高研班討論會上,學員一一發言。一位來自文學刊物的老編輯,毫不留情地說,“網絡文學都是垃圾!”這讓在場的兩位網絡作家尷尬不已。
在高研班待的4個月,讓向娟對網絡文學的看法發生著改變,從開始的盲目嵐,到客觀冷靜認識?!爱斪约哼_到一個高度時,看到的世界跟之前很不同,越發看到自己的不足,會變得更加的不自信,只能督促自己更努力?!彼f。
在向娟看來,“網絡文學最致命的傷是文學品質?!?/p>
在付費閱讀的網絡世界,文章越長越賺錢。一部小說100萬字隨隨便便,卻難免拖沓嗦。此外,每日更新也是制約品質的關鍵,每天3000到1萬字的寫作量,讓很多作者倉促上傳,錯字百出。為了吸引讀者,很多作家也會盲目迎合?!拔矣姓J識的網絡作家,依靠大數據,看哪個題材火就寫哪個,包括人物設置、情節都依此推進。而網絡作家很會扼住人的欲望,用曖昧、打斗、懸疑賺點擊?!?/p>
商業化的侵入,擾亂了文學獨立性。有人花錢買小說里人物的生死,設置情節?!霸幸粋€作家朋友,讀者要他把男一號與女三號寫成一對情侶,開1萬元,不寫;2萬元,不寫;到10萬元,答應了?!毕蚓暾f。
在魯院,向娟與傳統作家有了更多的接觸,也感受到他們身上的魅力?!耙粋€個妙語連珠,氣宇軒昂的,一股子文雅氣。”她反觀網絡作家,“你別怪人家有偏見,長期在家寫稿,缺乏社交經驗,顯得十分青澀懵懂?!?/p>
愿做兩個陣營交流紐帶
向娟在傳統文壇里觀照一圈后,做了幾件事。她寫了一個短篇小說《囚心》,發表在《人民文學》上;2014年,她申報了文學二級(副高職稱),“在全國網絡文學圈中我肯定是第一個?!边@一切都顯示,她在向傳統文學靠攏。
1.語言表達
流行語外,還會有圖片和各種符號。表意風格短小犀利、一語中的,不避隱諱、不留情面,甚至有的口無遮攔、尖酸刻薄。口語化是民間表達最鮮明的特征,是在線網絡文學批評“在場”的標志。網絡文學批評結構比較松散,以交流暢曉為基準,會出現口語交流的弊端,使行文缺乏嚴密的邏輯推理。此外,有的網絡文學批評體現出語言粗俗的特點,有些人甚至進行人身攻擊。網絡的自由使得大眾有了話語的掌控權和言論宣泄的突破口,肆無忌憚的宣泄成了草根表達的特色。通俗化的批評話語為僵滯的文學批評注入了新的言說方式,使文學批評情感更真實,批評實踐更貼近民意。從另一個角度看,網絡文學批評在民間淪為一種個人宣泄的工具,弱化了文學批評的理論本質,某種程度上影響了網絡文學批評的形象,也使權力解放和言論自由等價值被導向偏差的境地。
2.批評范式
網絡文學批評沒有文體、章法和風格的限制,隨性與不羈是它最鮮明的范式。以點評式的批評為主,往往隨感而發、短小精悍,不拐彎抹角、引經據典,全憑評論者性情所致隨意成文,不會通過抽象的闡釋和嚴謹的演繹論證出一個結論,更不會探討文章布局、表達技巧等諸多問題。它只是個人才情和性情的展現,帶有感悟性的人生體認,如有網友對安妮寶貝的評論:“安妮寶貝的書給我最明顯的感覺就是頹敗,失落,茫然,又一無反顧地向前飄零。人們在渴望一份長久的感情,但沒有任何一種感情叫他們停下彷徨的腳步。他們經過一些人,偶爾停駐下來觀望,而后失望地離去,心隱隱地作痛。放肆地喝著酒,憂愁地吸著煙,貌似的瀟灑,實在的無奈,等等?!边@類批評保持了批評者逼真而鮮活的閱讀感覺和心靈體驗。另外,網絡文學批評常常只針對某一個人的某一具體文章而不帶有普遍涵蓋意義,因此無法將某一批評模式某一流派的批評方法運用其中。例如“灌水”這種評論往往緊隨作品其后,通常用“贊”或“頂”等某一個字就表達了對文章的喜愛和支持,注重當事時的感悟,而這種感悟也僅對此篇文章有效?!鞍宕u”式批評都是單純針對某一作品的情節、人物塑造等方面進行評論,沒有固定的論式,全憑批評主體個人的喜好決定。批評者一般不會對一類文學現象進行批評,更不會表達晦澀生硬的文學理論,不代表任何學派,不屬于任何群體,只是具有鮮明的個體傾向性,突出強化自我和自我感受,自覺地去中心化而注重現實性和時效性。網絡文學批評沒有固定的批評范式和系統,是其作為民間批評的典型表現。不成系統、散漫自由的批評不受條條框框的限制,不受在現實生活中社會角色的束縛,最大限度地體現批評應有的活力和自由。
3.娛樂性
民間對于文學的關注總是從趣味和“切身相關性”出發的。來自民間的網絡文學批評的娛樂性是顯而易見的。第一,閱讀和批判淺嘗輒止。有些人并沒詳盡地閱讀作品,只是走馬觀花地瀏覽后就從直覺出發只言片語地給作品下評論;即便是態度端正的批評者,在網絡閱讀環境下也沒有充足的時間和耐心去認真地撰寫完整的評論文章。第二,游戲的態度。有些批評主體以好玩、游戲的態度對待批評,沒有鮮明的目的,隨心所欲,或調侃或冷嘲熱諷,甚至是惡搞,多半從個人的主觀喜好出發,斷然判定作品的優劣得失。批評對這樣的批評主體友來說,不過是生活的調味劑和消遣品而已,有時僅僅是一時間的情感沖動和宣泄,雖偶爾會有一些思想的火花,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但情緒化過重,缺乏對文本的理智、客觀的深入分析,經典與權威在這里被消解。
4.批評姿態
網絡文學批評的通俗性、游戲性、娛樂性、隨意性和批評姿態的民間性無一不顯示出與民眾混同而與精英文學相對抗的姿態。它因貼近民意、表達民聲而易引起共鳴,使受眾接受程度遠高于傳統文學批評,這是一種和民眾站在同一高度的批評姿態。從批評的意圖上看,有些人的批評僅是為了宣泄,是長久以來被邊緣化、被壓抑、被忽視的一種反抗。他們批評的目的就是為了挑戰精英、消解權威,充分釋放自我精神體認。這是民間文化對長期占統治地位的所謂主流批評的某種不敬和逆反,從中尋求一種精神上的愉悅和快慰。有些人批評的動機僅僅是為了吸引眼球,為了追求更高的點擊率,以驚世駭俗的夸張形式與姿態引得他人的關注,從而造成與所評論文本的背離而更多凸顯個人化的特性,并且喜歡用比較絕對的、帶有攻擊性的字眼去否定作品,不冷靜、不客觀、不全面的姿態使其難以形成精英批評所具有的批評力度和氣勢,缺少批評的說服力。網絡文學批評以獨樹一幟、隨性而倔強的姿態迅猛占據了各大網絡批評平臺,但力量微弱。
二、網絡文學批評中透顯的民間意識
(一)網絡文學批評的自省精神
網絡文學批評充分展現了批評主體的自覺性和自發性,透顯著深刻而積極的民間意識,使文學批評的自由精神、自省精神、現實關懷和自我意識在民間得到不斷深化。網絡文學批評活動是在網絡空間里進行的具有一定民主、自由精神的活動。每個寫作主體主動、積極地在網絡空間進行自由、平等的交流,這是民間對自由精神的認同和渴求的體現。在傳統批評中,批評家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和文化意識,大眾在被動接受過程表現出消極、麻木和躲避,而網絡文學和網絡文學批評對精英權力的消解使大眾有機會參與一切文學活動,網絡空間的民眾可以自信地對任何類型的文學作品進行批評,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展現自我的審美趣味和欣賞水平,不去理會社會主流或經營理念、批評標準、文學界限等,已經意識到文學批評可以是人人可為之的精神活動、人人都有權擁有的精神訴求,這既是一種文學批評的民間自省,也是大眾自我意識和自我精神的自省。同時,它體現了人們內在的逆反心理和人們追求角色認同的心理需要。民眾意識到批評是把文學當作精神的家園看待的,找到精神家園的感覺能夠激發人的生命能量,這種體驗使人認識到文學批評其實是在面對自我和生命本身。此時,批評的書寫從客體的認知轉變成主體的表達,因而每一次批評都是自我的不斷豐富和發現的過程。這種原生狀態的批評所具有的民間精神與獨立個性是在真正實踐一種大眾批評,帶著清醒的大眾本位意識推動文學批評大眾化。
(二)文學批評風格的民間意識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