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7 16:22: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音樂的教學目的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 培養音樂基本素質的感悟性內容
從小學音樂教育目的來看,該課程的開設決不是為了培養一個個音樂專家,而是為了讓學生,使未來的公 民獲得一定的音樂素質和得到一定的音樂審美陶冶,是從建構“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素質結構的角度來設置的。因此,音樂既不是對受教育者進行智育的客體,也不是受教育者獲得生存手段的職業技術教育內容,而是讓受教育者獲得音樂素質和得到音樂審美陶冶的“美育”范疇。
從課程特點性質來看,在學術上,音樂是有著顯著的知識性和技術性,但作為小學的教育客體,知識性和技術性的深度和難度在大綱和教材中有著恰當的限定,主要內容都是針對培養音樂基本素質的感悟性內容。從教材的四部分內容來看,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
音樂欣賞教學就是讓學生聽賞各式各類的音樂作品,整個教學過程就是一個對音樂的感悟過程。在對音樂的感悟中,通過教師的引導,來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其中包括對音樂要素的感受力,音樂風格的感受力,音樂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在培養這些感受力的同時,使學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教學為達到這一目標,相關知識的認知是不可缺少的。但這些知識內容不是音樂欣賞教學要追求的目標,而是為目標服務的輔教學內容。學習這些內容也不是培養學生音樂感受力的必要條件??鬃訉σ魳返母惺芰Ψ峭话?,他有過聽音樂三 日不知肉味的體驗。但他并沒有過系統的音樂知識的學習和音樂技能的訓練,他的音樂感受力,來自于音樂的熏陶和自我豐富的人生感受對音樂的移情。因此說,音樂欣賞教學中,感悟音樂是教學的核心。
唱歌教學的主要目標仍與音樂欣賞教學目標一樣,只不過是客觀對象和教學途徑有所改變。音樂欣賞是通過主體對客體的感受和審視來達到教學目標的,而唱歌教學則是按客體符號——音樂樂譜的要求來實施的一種主體活動——歌唱,從而在活動中感受、體驗、審視和表達音樂和音樂的美來達到目標的,在活動過程中同時獲得了正確的歌唱方法——一種音樂表現力。唱歌教學有技能訓練內容,諸如吐字、發聲、音準訓練等,但對這些追求的目標不是專業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只要能自然地運用嗓音來歌唱,使個體的歌唱潛力得到一定的發掘就達到了教學目標。
2. 通過對音樂要素的感悟來培養音樂感受力
從表面來看,音樂知識的教學是純粹的認知性教學,與感悟音樂無關,實際上并非如此。音樂知識是對音樂現象、音樂符號的邏輯性界定和詮注,或是人對音樂感受經驗的抽象表達。因此,音樂知識教學除具有文化承傳目的和培養學生對音樂的邏輯性、抽象性的理解力之外,還具有培養學生對音樂感受力的輔助作用。音樂感受力是一種以形象思維活動為主的情感判斷力。通過音樂知識的教學,強化了學生對音樂的邏輯思維能力。它有助于學生在音樂感悟中形象思維活動的定位和情感活動的定勢。在這里,邏輯抽象思維對形象思維和情感 活動起支持作用,它促進了音樂感受力的發展,這是音樂教育所特有的規律性。另一方面,音樂知識教學并不是完全的抽象和邏輯界定,而總是把概念界定與感悟音樂緊密結合起來的——或者以感悟某個音樂對象來印證某個音樂概念,或是從某個概念出發來感悟某個相對應的音樂對象,這是音樂教學的一般常規。在這里,感悟 音樂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上攵魳分R教學只是從概念到概念,既不可能達到認知 的目的,更不可能實 現培養音樂感受力的目的。如果音樂知識的教學是以認知音樂知識本身為終極目的,那么,音樂教育功能僅僅 實現了其文化承傳的作用,便失去了小學音樂教育在現實社會存在的基礎。小學音樂課中的聽覺訓練內容其教學目的是顯而易見的,它是純粹的音樂感受力的培養內容。只不過教學中感悟的不是音樂作品,更多是感悟構成音樂的基本要素,通過對音樂要素的感悟來培養音樂感受力,全部聽覺訓練教學活動就是感悟音樂活動。
3. 以感悟音樂為重點,開展有利于實現教學目的
并非小學音樂教學排斥認知活動,相反,作為一種基本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所有教學內容中都是會運用到,否則,教學就無法進行。問題的關鍵在于,認知活動不僅是為了獲得認知,而更多的認知目的是為學生更好 的感悟音樂服務的,本末不能倒置。一般認為,小學階段是掌握音樂技能的最佳年齡段。作為課外活動,廣泛適度地開展一些具有特色的音樂技能訓練是可取的,但課堂上的教材教學,音樂技能訓練的范圍、內容、程度一定要把握適度,要以感悟音樂為重點,為學生音樂基本素質的良好和持續發展打好基礎。
關鍵詞:高中音樂;音樂欣賞課;曲目選擇
音樂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它能夠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尤其對于高中生來說,音樂在其人格的塑造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學生進行音樂欣賞教育,能夠引導學生學會欣賞音樂,在音樂中體現生活,加深對生活的感悟,并在音樂中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
一、我國高中音樂欣賞教育現狀
由于受到我國傳統教學體系的影響,部分高中對音樂教學并不是十分重視,這導致高中音樂教學在我國未能取得良好的發展。同時,我國高中在培養學生音樂欣賞能力時采用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造成了我國高中生的音樂欣賞能力普遍不高的現況。
音樂源自于生活,因此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當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生活,幫助學生發現生活當中的音樂元素,從而幫助學生提高音樂欣賞能力。生活中的藝術元素即使沒有顯著的音樂氣息,但一個合格的音樂家可以將生活元素藝術化,并且通過音樂創作的方式將元素的音樂藝術性擴大,這些音樂創作大多需要以音樂欣賞力作為基礎。
二、高中音樂欣賞課曲目選擇的意義
在高中音樂欣賞課中,音樂曲目的選擇至關重要,教師在進行音樂曲目的選擇時應當是有目的性的。音樂欣賞是“有指向性的傾聽音樂”,通過這種音樂活動,培養學生對音樂進行分析、描述、評價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藝術鑒賞水平。音樂欣賞可以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使他們的精神生活得到極大的豐富和滿足。同時,音樂欣賞可以豐富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和人類優秀音樂文化的情感,開拓學生的生活視野、豐富社會知識,使學生成為有高度文化素養的人。因此,音樂曲目作為學生音樂欣賞的載體,應當充分體現其給學生精神世界帶來的升華,教師在進行音樂欣賞教學的時候應當對音樂的曲目進行精心的選擇,使學生可以充分領略到音樂曲目中藝術與生活的真諦,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
三、高中音樂欣賞課中曲目選擇的原則
1.曲目的選擇要貼近生活
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選擇學生易于欣賞的音樂作品。貼近生活的音樂作品可以幫助學生加深體驗生活,同時生活體會也可以提升學生對音樂的欣賞能力。為滿足教師備課中的科學性與針對性,教學的客觀性與自主和靈活性;體現教學中欣賞音樂方式的多樣與靈活性;減少學生課余自我欣賞或終身音樂欣賞中的片面性與盲目性,應當將曲目的選擇盡可能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從而加深學生對音樂與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欣賞青海民歌《在那遙遠的地方》陜西民歌《趕牲靈》《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山西民歌《走西口》,等作為補充,還選擇了一些具有民歌風格的創作歌曲作為補充,如《東方紅》《西部放歌》《西部情歌》等,讓學生充分了解少數民族的文化,幫助學生體驗生活,通過音樂欣賞加深對生活的感悟。
當前我國高中音樂教學并沒有讓學生貼近生活,未能將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只是一味教授書本上的知識,對音樂欣賞課中樂曲的選擇也沒有進行精心的設計。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難以接觸到那些較為前衛的音樂元素,在現實生活中對音樂的理解也十分淺顯,這對提升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是十分不利的。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社會生活的變化速度遠超于我們的想象,生活中音樂元素的變化都將直接影響到高中生對音樂的認知。因此,學生要學會音樂欣賞,音樂的欣賞要貼近生活,這樣才能為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2.曲目的選擇要有目的性
每一個音樂曲目都是一個藝術品,而其價值的體現也是多方面的,在不同的方面對音樂作品進行解析,會有不同的體會。因此,教師在進行音樂曲目的選擇時應當充分考慮到學生在進行音樂欣賞時的目的性。例如,在《江河水》的欣賞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緩慢、沉重的語調訴說江河水中所講解的一段故事,有目的性地引導學生進行音樂欣賞。通過這段故事和音樂的欣賞,學生真正拉近了和作品的距離,給學生正確理解《江河水》這部作品打開了通道。
每一個音樂作品都有其流派、創作風格、創作題材和想要表達的感情。因此,應當正確引導學生進行音樂鑒賞。學生可以通過自身的理解去欣賞音樂,也可以根據教師的引導進行音樂的賞析,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音樂欣賞的時候應當盡可能涵蓋多方面內容,使學生從廣泛的音樂形式中去尋找音樂的情感內容和審美內涵。在選曲上,應力求題材、體裁、風格的多樣性,注重古今中外、聲樂器樂等方面的比例適當。在曲目的選擇及內容安排方面,要符合高中生身心發育的特點。
3.曲目的選擇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欣賞課中音樂曲目的選擇應當是多樣化的,因為音樂世界是豐富多彩的,音樂不單單只有節奏和旋律。學生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應該是有趣的、多種多樣的。綜合性的音樂教育才能使教學充滿知識性、藝術和趣味性,使得學生學得主動、學得快樂。讓學生陶冶情操,提升學生的審美素質,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多才多藝而又積極樂觀的學生。
教師在進行音樂欣賞教學的時候可以多組織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與音樂藝術親密無間地接觸,讓學生學會用實際行動感受音樂的存在、感受音樂特有的感染力、感受音樂帶給自己的每一點快樂。在音樂欣賞課程中自我實踐得來的感悟,其實是學生對自我意識和自我創造力的鍛煉。如果長期堅持,能夠使學生養成自主獨立學習的習慣,進而很好地培養自身的自主意識,提高個人創造力。例如,教師在講《高亢的西北腔》時,教師可以通過知識的拓展,讓音樂欣賞課程真正貼近生活,提升學生對音樂作品的興趣。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高中音樂欣賞課程正在逐步被人們重視。在音樂欣賞課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曲目的選擇引導學生進行音樂素養的提升,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教師應當重視音樂欣賞課中曲目的選擇,通過精心的曲目選擇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一、初中音樂教學中引入流行音樂的作用
首先,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引入流行音樂可以提高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流行音樂的傳播范圍比較廣,同時也是初中生接觸比較多的音樂種類。將流行音樂引入到初中音樂教學過程中,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音樂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
其次,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引入流行音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傳統的音樂教材選用的曲目大多是民族歌曲或者是古典音樂,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很難理解這些樂曲中所包含的情感,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比較大的困難。
二、初中音樂教學中引入流行音樂的現狀
雖然,一些學校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引入了流行音樂,但由于受到傳統音樂教學思想的影響,在初中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還是存在很多問題。
第一,引入的流行音樂類型比較單一,具有較大的局限性。雖然,一些教師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引入了流行音樂,也希望可以通過流行音樂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教師在選擇流行音樂曲目時選擇的局限性比較大,選擇的一些曲面都不是學生喜愛的類型,難以實現激發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目的;
第二,教師的觀念比較陳舊,對流行音樂的認識存在較大的偏差。很多教師都對流行音樂存在偏見,認為流行音樂的不屬于藝術。在這種思想觀念的影響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會比較排斥流行音樂,無法將流行音樂和教學內容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進而也就無法改變初中音樂教學的模式;
第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較低。導致這一現象發生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教師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教學過程枯燥乏味,根本就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一個就是學生面臨著較大的升學壓力,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學生認為音樂屬于副科,沒有學習的意義和價值。
三、初中音樂教學中引入流行音樂的措施
第一,選擇的流行音樂應具有一定的正能量。在初中教學中引入流行音樂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音樂教學的質量,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因此,在流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忽視了流行音樂本身的教育意義,不能選擇那些傳播范圍比較廣,內容比較低俗的流行音樂;
第二,在流行音樂選取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心理需求。為了充分調動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教師在引入流行音樂的過程中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比較喜歡追星。雖然,現在大家對學生追星的看法不一,但不可否認,偶像的存在可以促進學生學習。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點,選擇一些學生比較喜歡的歌手的歌曲,這樣才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第三,教師在流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應把握好“度”。一方面是指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應控制流行音樂所占的比例。因為,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引入流行音樂并不意味著要完全采用流行音樂教學的方式。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還應進行一些其它歌曲種類的教學工作。因此,必須要控制好引入的流行音樂曲目的數量。另一方面是指在流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應公正客觀的分析和評價流行音樂曲目,將流行音樂曲目的優點和缺點都告知學生,讓其可以客觀地對待流行音樂;
第四,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應注意流行音樂引入的方式。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某一個流行音樂曲目作為教學講解的主要內容,也可以將其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簡而言之,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要求確定引入流行音樂的方式。
第五,教師應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水平,正確認識流行音樂。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水平,為學生提供正確的指導。另一方面要加強對流行音樂的認識,在教學的過程中合理引入流行音樂。
在音樂教學中的實施過程、以及實施中應該注意的問題進行簡要的分析。
一、本課中“比較教學法”的實施過程
在此設計基礎上,筆者這樣來實施這節比較教學課的:
1 教學流程:導入(初識)、比較對象:齊唱、輪唱形式的《同一首歌》、比較目的:引入復調音樂的概念、比較方法:學生實踐體驗、具體實施過程:教師詢問:平時大家都唱什么歌曲?是否會唱《同一首歌》?并要求學生齊唱、輪唱歌曲片段,讓學生在實踐中明確輪唱的音樂形式就是復調音樂的一種表現形式。
2 教學流程:了解概念和特征、比較對象:主調音樂和復調音樂、比較目的:明確復調音樂的概念和特征、比較方法:圖形與音樂片段結合(教師范奏)、具體實施過程:教師分別用鋼琴彈奏主調音樂和復調音樂形式的《小步舞曲》,讓學生聆聽并初步認識兩者的不同特征。
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筆者又采用了一個圖形觀察對比的形式,即在幻燈片中顯示兩種簡單的圖形,讓同學們選擇對應的圖形填空。這樣,學生就能把對比聆聽時的模糊感覺和具體的圖形對應起來,從而對兩種音樂形式的不同特點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最后,教師總結明確:“主調音樂”最核心的特征是“只有1條旋律,其它是伴奏”,“復調音樂”最核心的特征是“多條旋律,各自獨立,相互對比或補充”。同時,教師把這一核心特征以板書的形式保留在黑板上,作為后面內容學習的一個重要參考依據。
3 教學流程:
了解類型、比較對象:對比型復調音樂和模仿型復調音樂、比較目的:進一步認識復調音樂的常見類型、比較方法:教師范奏音樂作品片段。具體實施過程:筆者首先彈奏對比型復調音樂——巴赫的《二部創意曲》片段。在介紹模仿性復調音樂時,先播放教師吹奏巴赫的《小步舞曲》片段的視頻,再由教師現場演奏《小步舞曲》片段,形成了一先一后、交替演奏的“卡農”形式,較好地表現出模仿型復調音樂前赴后繼、你追我趕的音樂特點。
4 教學流程:
了解代表作品、比較對象:《馬太受難曲》中的第1和第72分曲、比較目的:了解復調音樂的表現作用、比較方法:視聽結合。具體實施過程:首先播放《馬太受難曲》中的第1、第72分曲片段,讓學生對比聽辨,第1、第72分曲分別屬于“復調音樂”和“主調音樂”中的哪種形式?然后教師稍作分析,明確第1分曲是復調音樂形式,第72分曲是主調音樂形式。
接下來在播放視頻資料的同時,復聽第1、第72分曲片段,并請學生思考:這兩段音樂的速度、情緒怎樣?分別表現怎樣的場景?為什么要用復調形式寫耶穌被游行的場景?為什么要用主調形式寫耶穌被釘死后的場景?讓學生經過思考、討論后明確:第1分曲采用復調音樂形式,更能表現出耶穌臨刑前被游行示眾,圍觀人們內心情感各自不同和復雜多變;第72分曲采用主調音樂形式,更能展現出“人們都沉靜在耶穌死去后的悲痛氣氛之中”這一場景。這個環節以視聽結合、兩次復聽并小組討論的形式加深了學生對復調音樂表現作用的理解。
5 教學流程:實踐。
比較對象:以復調音樂形式創編的《保衛黃河》與以主調音樂形式表現的《保衛黃河》、比較目的:在合作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學生對復調音樂、主調音樂的理解。比較方法:學生創作實踐。具體實施過程:音樂教學應該“通過對歌唱、舞蹈、創作、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必要的技能和基礎知識,能夠參與到音樂實踐與表演,以及創作活動中來,培養學生與其相關的表演、創作能力,以及表演自信心”。因此,為了能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對復調音樂的認識,并達到自主創作實踐的高度,筆者設計了一個創作實踐環節,即讓學生以歌曲《保衛黃河》為素材,分組進行主調、復調音樂表現形式的創作設計。學生根據課堂上所學的音樂知識,自主討論如何用主調音樂和復調音樂的形式來進行創作,這是一種難度較大的對比,也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檢驗。
本課以“比較教學法”作為教學的中軸線,按照“導入(初識)——了解概念和特征——了解類型——了解代表作品——拓展——實踐”的流程,將“主調音樂”和“復調音樂”的比較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能在比較中更清晰地理解復調音樂的知識。通過循序漸進的多次比較,學生對復調音樂的認識經歷了從“了解概念、把握特征——了解常見類型——了解表現作用——再次辨識——自我創作實踐體驗”的深化過程,學生對音樂的自我發現和判斷能力也得到了強化和提高,從教學效果來看,本課中“比較教學法”的實施是比較成功的。
二、“比較教學法”實施時應注意的問題
(一)實施“比較教學法”要在比較中突出重點。比較雙方的重要性是不同的,比較只是一種方法,實現教學目標,掌握課程內容才是目的。因此在比較中一定要突出課程內容的主體地位,不能兩者平均用力,否則會顯得課堂重點不明、目標不清。比如,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復調音樂”,因而在比較中要把重點放在“復調音樂”上,對“主調音樂”的介紹可以稍稍簡略一些。
(二)注意“比較教學”中的師生角色定位?!氨容^教學法”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學生自我發展與判斷”,因而實施“比較教學法”時應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學會自己去“比較”,千萬不能用老師的思考代替學生的探索。教師的角色是教學的設計者、實施者和引導者,教師的工作主要是設計比較對象、比較內容、選擇比較形式、提供比較資料,并在課堂上不斷地引導、啟發學生,幫助他們形成最終的自我判斷能力。
一、高校民族音樂教育的必要性
在千百年的歷史中,民族音樂一直作為傳承我國民族優良文化傳統的最為直接的工具之一。在學習壓力較大的現今高校中,課程制定部門應該轉變較為單一的學習方式與學習內容,使高校學生的教學課程豐富程度得到提升,并使其在諸如藝術等其他素養上得到教育。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較多的社會問題不斷出現,利用藝術的方式教育新一代的年輕人,并以藝術的和諧手法解決現今的復雜啊的社會問題,也是維護社會穩定與繁榮的途徑之一。高校學生對民族音樂展開鑒賞和學習,具有如下幾方面你的現實意義。
1.有利于民族歷史文化的不斷傳承。民族音樂作為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民族各種類型的文化形式的綜合表現,同時也是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之中被創造出來的文化精髓。在民族音樂之中,包含了一個民族發展過程中的多種文化,它融入于一個民族的日常生活之中,真正體現了一個民族在思想、民俗、語言等方面特色。高校學生對民族音樂進行學習與鑒賞,有利于其對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學習,從而使民族的文化精髓在新一代年輕人之中得到傳承。
2.有利于民族大團結的促進。民族大團結問題也是目前社會中亟待完成重要任務之一。許多的民族問題可以換一種思維方式進行解決。就目前我國社會面臨的民族問題而言,大多是因為對彼此民族不夠了解,或者了解不夠深入,從而導致的民族之間的誤解。在高校中開展民族音樂教學的方式能夠通過對彼此民族文化的學習,從而使年輕人對各個民族的文化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從而通過藝術的方式,緩解部分民族之間問題。藝術是一種能夠使不同類型的人聚集到一起的最為良好的方式,這種方式也能夠有效促進我國民族大團結的實現。
3.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高校學生在高校之中不僅僅應該對自身的基礎課程或專業課程展開學習。若高校課程的開展僅將視野限制在對學生基礎、專業課程的學習上,勢必造成學生學習范圍及其思維方式的局限,從而不利于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在高校課堂中開展民族音樂教學,能夠有效對學生的藝術品位進行培養,同時對其視野進行一定程度的開闊,使其不僅能夠對各個民族之間的文化有一個大體的了解,還能夠將其從較為緊張的基礎、專業學習課程中放松出來,達到舒緩壓力的目的。
二、高校民族音樂教學的現狀分析
高校民族音樂教學課程已經在部分高校中有所開展,但開展的范圍與力度仍然有待提高。就目前已經開展民族音樂教學的高校而言,在教學過程中,仍然出現了較為明顯與普遍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教學理念的陳舊、教學效率低下、實踐教學缺乏以及教學深度不足等方面。
1.民族音樂教學的教學理念較為陳舊
理念轉變的問題是教學過程中經常提到的問題。就目前我國高校藝體類文化教學而言,理念較為落后的問題是教學課程開展過程中的較為普遍的問題。就民族音樂在高校中的開展情況而言,課程制定部門沒有將民族音樂教學作為高校學生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而是僅僅為豐富課程教學內容而開設的一門不受到重視的課程。這點從課程開展的課時安排以及教學過程中的考核把關程度可以較為明顯地看出。高校民族音樂教學的重點在于對高校學生進行音樂教學的同時,使其對各個民族的民俗、特色以及文化有一個較為明確的了解。然而由于教學理念無法與教學目的相同步,致使許多高校雖然開設了民族音樂教學這門課程,但教學的整個過程沒有收到相關部門以及教師和學生的足夠重視,從而使得高校民族音樂的開展效果無法得到提升。
2.學生的音樂基礎較差致使教學有效性不高
就普通高校而言,學生對于音樂的學習往往都處在最為基礎的階段。大部分學生沒有接受過較為系統的音樂基礎知識教學,從而也造成了學生在上課過程中無法適應教師所教授的內容,也直接造成了教學的有效性無法得到提高。由于在課堂中學生的聽課效果與教師的講課內容脫節,造成了部分學生對民族音樂教學課程興趣的喪失。沒有興趣為依托的教學過程勢必造成學生學習效果的下降。然而,就普通高校而言,由于課時本身和學生精力的限制,對每位學生開展系統的音樂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是難以做到的。高校課程制定部門沒有能夠達成使學生在有限的課時內,對民族音樂學習的有效性得到提升的任務。這樣的矛盾沒有得到解決,高校學生在民族音樂教學過程中的積極性與有效性變無法得到實質性的提升。
3.民族音樂的理論教學遠多于實踐教學
目前高校民族音樂課程開展中,主要注重的是對高校學生民族音樂理論教學的開展過程,將大部分的重點放在了對民族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上。然而各種教學類型,特別是音樂類的教學過程,必須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起來,才能起到較為良好的教學效果。高校學生在對民族音樂理論教學進行學習的過程中,由于自身經歷以及視野的限制,很難對民族音樂的表現過程有一個較為系統的了解。就普通高校而言,他們普遍存在音樂設備較為缺乏,音樂師資人才不足的現象,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民族音樂的實踐教學的開展。另外,由于教學經費與重視程度的不足,普通高校的課程制定部門很難對這種現狀進行改變。
4.缺乏對民族音樂的更深層次的教學
雖然民族音樂教學在部分高校已經得到了開展,但不論從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上,都存在較多的不足之處。由于民族音樂教學本身的課程性質,相關教師在課程開展過程中,僅僅將民族音樂教學的過程作為為學生播放民族音樂的過程。這種教學方式雖然在表面上學生能夠接觸到民族音樂的具體類型,但在更深層次的民族歷史、民族文化的教學方面,仍然較為缺乏。民族音樂的深層次教學有賴于高校相關音樂師資人才水平的提升。一個優秀的高校民族音樂教師能夠較為有效地帶領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內涵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
三、高校民族音樂教學的改善措施
面對高校民族音樂教學開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類型的問題,應該從高校課程制定方、教師、學生以及對民族教學的重視程度上出發,從多方面改善高校民族音樂教學的現狀。
1.從目的與理念出發,提升民族音樂教學力度
在高校民族音樂教學改革過程中,應首先從教學的目的出發,對教學的目的有一個較為清晰的定位,從而使課時的設定、課程內容的制定以及教學方式的選擇更具有目的性與針對性。對高校學生進行高校民族音樂教學的目的不在于對學生的音樂造詣進行深層次的挖掘,而在于對學生的藝術品位、視野及其思維方式進行更進一步的提升,從而提高高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這樣的教學目的下,高校應該使自身的課程制定和師資引進更具目標性,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民族音樂教學。另一方面,就高校民族音樂教學的教學理念而言,高校相關部門應注重對自身以及教師教學理念的革新。學校方面可切實引進國內外更為先進的教學理念對高校民族音樂教學進行試驗性開展,從而尋找更為合理的教學方式。
2.改善課時與教學內容的矛盾,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課時與教學內容的矛盾在高校民族音樂教學過程中表現尤為突出。由于高校音樂民族教學的非核心課程性質,要對其進行較為深層次的教學具有一定的困難。為克服這樣的矛盾,教師在高校民族音樂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應對自身的教學內容進行精簡,切實做到在有限的課時時間內,最大限度地通過民族音樂教學的方式對高校學生的音樂品味、視野以及文化素養進行提升。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有效的高校民族音樂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從自身的教學手段與教學方式出發,提升授課質量。另外,提升課堂效果的最為直接的方式就是對高校學生的興趣點進行激發。在對民族音樂興趣的激發下,學生能夠做到在課余時間進行相應的自主學習,從而緩解了課時的不足帶來的矛盾。同時,在濃厚的民族音樂學習氛圍中,學生更容易對教學內容進行牢固的掌握。
四、結語
目前,各高校對于通識教育的實現方式多為公共選修課,對于課程的設置多以教師為個體獨立計劃,并沒有形成一個全面、系統、連貫的教育教學體系。對于教學內容的選擇片面且不連貫,沒有全面涉及民族音樂的各個分類;教學方式多以音樂欣賞等為主,對民族音樂的文化層面、歷史層面涉及較少。在我國民族音樂的不同類別中包涵了我國不同民族藝術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通過通識教育全面、系統地進行民族音樂各類別教學,一方面,是對民族音樂藝術形式及文化內涵的傳承;另一方面,是對音樂通識教育領域廣度的擴充。
二、民族音樂文化之于通識教育的教學內容
民族音樂是指產自于民間、流傳于民間的,表現民間生活、生產的歌曲或樂曲。我國的民族音樂分為民間歌曲、民間歌舞音樂、民間器樂、民間說唱音樂和民間戲曲音樂等。有步驟、分階段的對民族音樂不同類別各藝術形式及文化信息進行教學,最大化的實現民族音樂文化的教學轉化及藝術傳承。
(一)理論課程———民族音樂概論
對于民族音樂的了解與掌握建立在系統的理論知識教學的基礎上。開設民族音樂的理論相關課程,有利于學生全面、系統的理解民族音樂的起源、發展、演化等歷史進程,并對民族音樂各階段、各種類的藝術形式、藝術特點等形成框架式的理解。
(二)積累課程———民族音樂賞析
音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音響教學。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離不開聲音、圖像等相關聽覺、視覺方面的信息傳遞。在音響教學中,結合圖像或視頻資料,滲入自然科學及人文科學方面的知識信息,突破音響方面的教學領域,最大化的實現教育教學的藝術理論及實踐價值。目前,相關的教學內容中多以民間歌曲為主,且涉及層面多是近現代耳熟能詳的曲目。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歌曲沒有全面、詳細的文字及音響資料進行教學,不利于對我國多民族的藝術文化及歷史文化的知識信息掌握,此為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方面,對民族音樂的其它種類,如民間歌舞音樂、民間器樂、民間說唱音樂和民間戲曲音樂等內容涉及較少,不利于對我國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全面整理與繼承。
(三)實踐課程———民族音樂匯演
在民族音樂的傳承中,學生既是文化的承繼者,又是文化的創造者。將民族音樂的實踐課程納入通識教育的教學范疇內,采用獨唱、合唱、獨奏、合奏等多種形式,一方面,是理論與實踐的教學理念實現過程;另一方面,是對優秀民族音樂受眾群體及藝術傳承的擴大化實現過程。
三、民族音樂文化之于通識教育的教學設置
通識教育是不同院系、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之間協調合作下的教學模式,其教育理念則應高于目前自由開課、分散授課的公共選修課。在通識教育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學習我國民族音樂有利于學生民族聽覺思維的形成、民族審美觀的建立、民族情感、民族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
(一)針對性的教學部門
目前,通識教育的實施部門多以學校教務處為主,并沒有設置專門的、有針對性的通識教育教學部門。在組織性、系統性、科學性、教研性等方面欠缺一定的連貫性,出現教學目的不明確、教學步驟不銜接、教學效果不明顯等現象,不利于通識教育關于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歸宿的教育目的。因此,設置專門的、有針對性的通識教育教學部門,并引進相關的師資力量是必要的。
(二)完善、合理的教學步驟
結合音樂通識教育的各方面教學內容,合理、系統地規劃民族音樂的教學步驟,是最大化實現通識教育教學效能的必要手段。以理論基礎為前提,進一步開設藝術賞析、藝術實踐等課程。將不同階段的課程交叉分配在不同年級的課程備選目錄中,讓每一個年級的學生都可以從基礎系統的進行的學習。如:每一學年的第一個學期開設民族音樂理論、民族音樂賞析、民族器樂入門課程等,第二個學期開設民族音樂表演、民族器樂進階課程等。各部分內容由淺入深,有目的、有步驟的合理教學,全面、系統地安排各民族音樂類別的教學內容,以達到全面繼承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和全面發展學生藝術素質的音樂通識教育目的。
(三)高效、恰當的教學手段
關鍵詞: 視唱練耳 教學步驟 反饋環節
一、引言
視唱練耳課主要通過視唱和音樂聽記來訓練學生的音樂聽覺,發展音樂思維能力,培養音樂感受力、正確的音準和節奏感,增強音樂記憶力,積累音樂的感性體驗, 逐步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認知程度,使學生獲得熟練的讀譜技能及豐富的音樂語匯,在實際的音樂活動中積極使用聽覺,從而更好地為音樂實踐服務。
在視唱練耳課中,反饋環節并不一定只存在于某一個環節,而是始終貫穿在整個課堂教學之中,存在于整個授課環節。
二、反饋的原則
學生通過演唱或演奏將教學中學到的知識通過再創造表現出來。在這個環節中,學生自身的音樂綜合能力決定了反饋原則的條件限制。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這里的聲音不僅包括聽到的聲音,而且包括將聽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聲音,更通過“聲音”或其他形式反饋出來的聲音。所以反饋的原則不僅僅是唱出來的,還可以通過唱、練、寫等更多的表現形式來豐富、完美“回”的環節。
反饋的原則,也是最實際的關鍵――就是要有實際作品在反饋中的體現和更大作用于實際作品。也就是要做到音樂知識在實際作品中的“有去有回”。
在這個基本條件下,反饋環節應該沒有固定的框架限制,這樣反饋環節的空間才可以更大,創新性才能夠更多。而這些更大和更多,會由于個人的音樂修養和音樂能力的水平不同,產生對音樂聆聽和音樂表演不同程度的理解。
三、反饋的目的
反饋環節的最終目的就是檢驗教師在教的環節是否合理,方法是否得當,學生能否在老師正確的方法下掌握老師
指定的學習目的,這是檢測前面教的環節的有力依據。
而檢驗教學目的有沒有實現和教學目的實現的效果如何,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反饋。通過反饋環節來檢驗教學效果,通過反饋訓練演唱(奏)的能力,也是檢驗學生在預備環節學習情況的一個“回”的環節。
四、反饋的設計
反饋一定要有獨特的設計。在反饋環節內可以看出學生是否達到了教師的要求,而通過什么樣的設計讓學生展現,需要更多有音樂創造性的設計。
1.反饋環節的設計一定要體現出審美和技術要求
要找到這兩點的均衡。有時這方面多些,有時那個方面多些,不可能在反饋環節內做到通篇設置。有兩個到三個點就可以。如果以審美為主,就考慮風格、音樂、舞臺設置、伴奏,等等。如果以技術為主,就加技術要求,如旋律、和聲、音色的體現,不同聲部的體現。既不失去特色,又不失去審美。用幾個目的和幾個方法利用一個反饋環節找到兩者的平衡,通過兩者的體現找到平衡點。
2.通過創新因素和個性化的表現來體現再創造后的反饋
例如:和弦連接題的反饋:①在原有和弦上方加簡單的旋律;②加伴奏式織體化連接題;③加伴奏的單聲部旋律;④加各種復雜因素的織體化和弦連接題。
在這個環節可以通過很多的手段來檢驗,彈唱――自彈自唱、鋼琴伴奏、分聲部唱;“音樂”的加入――根據具體作品的風格,確定音樂的風格、強弱、氣息、樂句、線條、音符背后的一切因素;實際的音高――出聲地、有固定音高地、有表情地唱出來;最后是表現――用各種不同的唱的方式表現出完整的實際性作品,如:表演唱、合唱、加鋼琴伴奏的唱、無鋼琴伴奏的唱,等等。將反饋環節以音樂會的形式集中體現出來,是檢查學習中有去有回的一個最好的方法。
在反饋環節里可以只是聽的反饋,可以是模唱、大三、小三、大小三的整體的反饋,等等,也可以反饋更為廣泛的教育層面的再現。將教育融入普通音樂教學中,還應該加入中國的傳統音樂,學習在包容西方音樂的基礎上保留自己的傳統音樂。通過反饋的再現豐富音樂課堂,學生在音樂里感到新奇、愉快。
將視唱練耳課中的實際音樂作品曲目以音樂會的形式反饋。
五、反饋的再現
再現環節的理解主要在于教師,具體的曲目、教學法、對音樂的看法,等等,能反映出教師不同文化的傳統、興趣和價值觀念,并以此來影響教師對音樂的再現處理。也是影響教師是選擇審美,還是技術要求作為反饋的再現。因此,教師對音樂的選擇、教學方法,以及基于音樂理解的理念上,都將會使反饋的再現環節有很大的不同。所以這個環節是檢驗教師的“教”是否成功、是否有結果的環節。
再現環節的理解,更技術化,更視唱練耳化,音準、節奏、速度歸于再現。情感、風格、感受屬于再創造。將它們的范疇規劃一下,可以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審美,一是技術要求。
六、反饋的關鍵――實際音樂作品
音樂的各種因素從來都不是以單獨的形式出現的,它們都是以個體的形式完整統一地出現在實際音樂作品中的。所以學習音樂還要學會將這些音樂素材回歸到完整的實際音樂作品中去。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加入實際音樂作品進行教學是這門學科發展的理念和趨勢。聲樂和鋼琴這兩個和視唱練耳有著很大關聯的學科就是充分利用完整的音樂作品來表現音樂的。學習音樂的其他樂器和形式都是通過對完整的音樂作品的演唱或演奏來完成音樂的學習的。音樂不可能脫離完整的實際音樂作品而獨立存在,完整的音樂作品才能清晰表現音樂,無論這種音樂水平是高是低。
在聽覺訓練中引入實際音樂作品,是以培養學生音樂感知力、音樂表現力及提高音樂審美能力與全面素質的教學目的為引導而提出的,是適應社會的發展與要求的,這對高師視唱練耳教學來說具有很深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