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7 16:22:0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實證研究的特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市內初中三個年級段,共288人參加個性問卷調查,年齡范圍13~15歲。
(二)研究工具
EPQ的少年式,適用于7~15歲的少年兒童。E分量表測量內外向維度;N分量表測量情緒穩定性;P分量表測量社會適應性維度;L分量表測定被試做答的掩飾性。結合E、N分量表可以測得氣質類型。
二、調查結果
EPQ測試以班為單位進行,并以班級為單位提供結果。測查班級中,初一(3)班在年級學習成績、班級活動等的排名均處于中等水平,被確定為實驗班。以下測試結果以初一(3)班為例。
(一)E分量表總體狀況
調查結果表明:20%的學生內向,安靜、保守,傾向于做事前有計劃,瞻前顧后,不憑一時沖動。42%的學生外向,愛交際,渴望興奮的事,易沖動,回答問題迅速,隨和、樂觀,喜動不喜靜。38%的學生兼具了內向和外向的一些特點,有時給人的感覺是比較文靜,有時也比較活潑。
(二)N分量表總體狀況
調查結果表明:44%的學生情緒較為穩定,易平復情緒;56%的學生情緒不穩定,易焦慮、緊張,好抱不平,情緒不易平復。
(三)P分量表總體狀況
調查結果表明:38%的學生關心他人,富有同情心,人際適應良好;62%的學生倔強、孤獨,不求實際,好挑釁。
(四)結合E、N量表的氣質總體狀況
調查結果表明:學生中膽汁質42%,多血質38%,粘液質8%,抑郁質12%。
三、實施班級管理措施
(一)運用成長記錄袋
根據學生性別、學習記錄、個性特點、身體素質、愛好特長等建立和完善了學生的成長記錄袋。這便于班主任全面了解學生和研究學生,及時反思自己,不斷改進工作方法,把握好學生的思想傾向,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幫助,真正將班級管理工作落到實處,收到良好的效果。
完善并正確運用成長記錄袋是新課改所倡導的對學生的評價方法,因此,它必然地成為班級管理工作的中心。
(二)成立班級管理合作小組
根據學生個性特點、性別、學習記錄、身體素質、愛好特長等,進行分組。大體遵從E量表(1內向、2外向、2兼內外向);P/N量表(2低分、3高分);氣質分布(2膽汁質、2多血質、1個粘液質或抑郁質),再兼顧學生的性別、學習記錄、身體素質、愛好特長等,將5人分成一組,從而讓這些異質的小組成員在合作管理中相互激發,各展其長,彼此受益,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性格。
正如新課標中說的,“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交流與合作不單是檢驗、糾正和完善自我的途徑,也是培養學生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和傾聽別人意見的重要渠道。
(三)實行小組合作學習,全員管理制度
以班級管理小組為基礎,建立學習和管理公平競爭機制。實行小組內評定層次法,組與組之間展開競賽。這樣,小組內的每個人都積極合作,為自己所屬的小組贏得榮譽,從而使每一名學生在不同高度的起跑線上競賽,都受到激勵,在合作中找到了自信,不斷完善自己。進行“人人愛集體,爭做主人翁”活動,使每名學生樹立參與意識、管理意識和服務意識,增強自理、自立和自治能力,成為班集體的主人。
(四)班主任工作要求
1. 堅持對“好學生”和“后進生”一視同仁。在處理班級事務時,堅持對“好學生”和“后進生”應使用一個標準,尤其是獎懲方面。一般好學生易得偏愛,后進生易受偏見,所以班主任一定要處事公允,要一碗水端平,否則會助長好學生的壞習慣,壓抑后進生的上進心。對好學生和后進生的錯誤和缺點一視同仁,會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任,扭轉班風。
2. 人人參與班級管理的各項活動,尊重每個學生。班主任首先要尊重每個學生,在課余時間里要積極深入到學生中,與他們一起交談、游戲、活動,成為學生的朋友。其次,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班級管理的各項活動,讓學生人人都有自己的發言權,絕無局外之人,都有展現自己才能的機會。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集體活動,如讓學生自己設計班旗、班標、美化自己的班級,創設自己的評比臺。發動全班同學獻計獻策,再結合老師的見解,取得共識,大家共同制定和執行。再次,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項競賽活動,通過參賽,增強大家的集體觀念和競爭意識。
3. 充分調動和運用學生家庭的力量參與班級管理。學校的職能是毋庸置疑的,家庭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學生平時的生活基本是學校和家庭兩部分的銜接。經常與家長聯系,尤其是借助于電話這一快捷的通訊工具,可以及時交換學生的有關信息,讓學生家長積極參與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支持班級工作。充分調動和運用家庭的力量參與班級管理,可以提高班級管理工作的成效。
四、取得的成效
(一)班級日常管理效能明顯提升
在學校組織的班級日常管理評比中,班級考勤、早自習、廣播操、儀表、環境衛生、文明休息、愛護公物、黑板報、課外活動等方面的綜合排名明顯提升,成為年級進步最顯著班集體,連續兩學期榮獲校優秀班集體榮譽稱號。
(二)學生對班集體滿意度明顯上升
由開始時的很滿意84%,滿意16%,到一學期后的很滿意98%,滿意2%,學生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個個充滿陽光、積極上進,同學關系融洽,每個學生都為能成為班級的一員而感到榮耀。家長們一致的反應是遇到了認真負責的好班主任。
五、適應學生個性特點的班集體建設需注意的問題
(一)必須結合班級實際,創造出自己的特色。不同的班級有不同的特點,在開展班級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結合班級實際來進行。
(二)班級文化建設需要社會的榜樣支持,學校的活動支持,家長的教育同步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三)班主任及任課教師的“言傳身教”對于班級文化建設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應充分發揮教師群體文化的導向作用。
關鍵詞:實證研究 研究方法 發展
一、引言
實證會計研究的提倡和發展給中國會計學界帶來了新鮮空氣,十幾年間我國實證會計研究經歷了從空白到在學術研究中被廣泛應用的發展歷程。實證會計研究對中國會計學的發展意義不可低估,而熟知其歷史和發展過程是學者們進行進一步研究和應用的前提條件。我國的實證研究的起步較晚。20世紀90年代初,實證研究方法在國外已經日漸成為主流研究范式,我國的會計理論研究仍處于傳統的規范研究方法一統天下的格局。會計理論研究與實際工作嚴重脫節。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國的權威雜志及知名學者紛紛提倡借鑒應用新的研究方法,多搞切合實際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研究。這些為實證研究在我國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契機。自實證研究方法被正式介紹至我國學術界,至今已經歷了近20年的歷程。在我國學者最初接觸實證研究方法的階段,他們的討論大多還集中在對應用實證研究方法的呼吁,和對實證研究方法的原理,應用領域,研究的過程、研究的設計等方面的介紹。而此時應用實證研究方法的文章也屬鳳毛麟角。以集中反映我國會計學科的研究狀況,也代表著我國會計研究的方向、水平和發展趨勢的會計類代表性雜志《會計研究》為例,1992年至1995年間刊登的采用實證研究方法的文章僅兩篇。而進入1996年,我國實證研究方法的應用有了很大的突破,僅1996年《會計研究》上就刊登了7篇實證研究的文章。自此我國對于實證研究方法已經從最初的介紹和推薦進入了應用和思考的階段。進入21世紀,實證研究方法迎來了另一個飛躍,我國會計學期刊上發表的實證研究的文章比例得到了極大的提高,2000年《會計研究》雜志上共刊登實證研究文章23篇,權威雜志對于實證研究的重視極大的推動了我國實證研究的發展,青年學者尤其是高校中的碩士生、博士生更是積極的對其進行學習和應用,將其視為研究過程中的必修課。我國的實證研究方法進入了一個突飛猛進的時代,逐步走向成熟。故而本文對我國學者對于實證研究方法的討論的綜述也依照實證研究方法在我國的應用程度來劃分,分為1990年至1995年的介紹性的引入階段、1996-1999年的初步的應用階段、2000年至今的逐步反思進步走向成熟的階段。下文謹以此為線索綜述我國實證會計研究的發展。
二、實證會計研究的發展
( 一 )實證會計研究方法的引入階段20世紀80年代及以前,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絕大部分屬規范會計理論研究,實證研究則為鮮見。隨著美國實證會計研究漸漸成為主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會計研究領域內新的問題不斷涌現,我國的學者發現以演繹法為主的規范會計研究已經不能夠完全適應我們逐步完善的市場經濟,開展實證會計理論研究尤顯迫切。有鑒于此,在90年代初,我國學者翻譯了美國著名會計學者瓦茨和齊默爾曼所著的《實證會計理論》,將實證會計研究方法正式介紹到中國,打破了規范會計理論一統天下的格局。與此同時,我國會計學界的權威雜志中也陸續出現了一些對實證研究方法介紹和討論的文章。蘇錫嘉、彼得.西得科(1991)將會計研究方法視為一個值得重視的領域呼吁中國學者加強對研究方法的建設。文章系統的分析了西方會計研究方法的分類,引出對實證研究方法的探討,并系統的介紹了實證研究方法——這一在當時的中國會計領域還較少應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研究過程和研究內容。指出西方實證研究的兩大領域:資本市場研究和行為研究,也將隨著中國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而成為會計研究不可回避的課題,與此相適應的會計研究方法也將成為提高會計研究質量的一個關鍵。他闡明了中國開展實證研究的必要性以及進行切合自身實際的實證檢驗是學術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為今后實證研究方法在中國的初期應用指明了道路。蘇錫嘉,彼得.西得科對實證研究方法的介紹以及中國引入實證研究方法后的研究建議都對中國會計研究方法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肖澤忠(1993)首次對實證研究的過程和其中用到的技術進行了描述和討論。文章依照實證研究的步驟逐步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和舉例說明。在對方法進行了詳細介紹后他還列舉了一個實證研究的實例,為我國學者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參照。這篇文章對我國的學者開展實證研究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對于方法的詳細介紹為實證研究在我國的廣泛應用鋪平了道路。劉峰(加)、雷科羅(1993)在《對中國會計理論研究的若干認識》中總結了我國會計研究當前的特征為:中國會計研究正從純理論性研究向應用性研究轉變;會計研究成果的實用效果差;不規范的傳統研究方法在中國會計研究中占主導地位。為了驗證以上特點,他還以1988年至1992年間會計研究上所發表的全部論文為依據,從發表的論文數、學術論文研究的方向、列示了參考文獻和資料出處的論文數、論文作者數這幾個方面展示了當時中國會計研究的一些趨向。在這些數據的佐證下他指出我國的會計研究應重視實證研究的應用,研究中應重視實務化,增強會計研究的現實意義。這篇論文在提倡了實證研究方法的同時,首先通過自身作出了表率。文章通過5年間論文的實際情況的數據,用事實驗證了自身的觀點,這在實證研究方法還沒有得到較好應用的初級階段將實證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滲透到簡單的說理中,為接下來實證研究的開展樹立了一個榜樣。吳俊、段聞祥(1994)總結了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會計研究的現狀,即我國會計理論界尚沒有建立起符合中國實際的會計研究方法體系。主要表現在對傳統研究方法特別的推崇,導致我國會計研究方法的相對單一、僵化;以及存在著濫用各種新研究方法的現象。這兩者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的會計理論研究方法體系的形成。他們在指出了現狀的同時提出了關于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方法體系的幾點想法,其中大力提倡中國會計研究應將傳統的方法深化,并多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方法。文章的最后特別指出中國的現階段應積極的將實證方法應用起來。雖然實證法有其缺點,但對我國當前的會計研究來講是必要的。吳俊,段聞祥對于現狀的總結一針見血的指出了中國會計研究的軟肋,點出了在我國推廣實證研究方法的內因。該文獻還理性的評判了規范研究方法的益處,提倡理性的對待規范和實證研究,勿區分其好壞而是各盡所用。
( 二 )實證研究在中國的初步應用階段1996年至1999年在實證研究方法在我國有了一定的應用成果后,我國學術界對實證研究方法進行了空前熱烈的討論,這一時期的觀點已不再是對實證研究方法的簡單介紹和倡導。更多的是解決中國學者在應用中遭遇的難題和對實證研究方法的思考。閻達五、趙月園(1996)從歷史的角度、邏輯的角度和國際的角度出發對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現狀進行了評價,對我國近年的理論研究工作給予了肯定,但是外會計理論與實踐的脫節的狀況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仍需要我國學者不懈的努力。他們認為在當前和今后的會計理論研究中還應當逐漸的擴大研究工作者的視野,擺脫個人的偏好和知識結構的局限性,通過客觀的分析比較,真正做到“博采眾長,為我所用”。還特別指出:當我們選擇研究方法時,特別是在推崇某一種方法時要防止走極端,還是要按照的基本原理“具體間題具體分析”行事,要盡可能做到論據充分,以事實為依據,力求避免空議論。對一些新的研究方法特別是實證研究方法我國學者仍不太了解,需要加強學習。秦榮生(1997)在《談我國會計實證研究方法的應用》中總結了我國長期以來的規范研究的成果形態上的特征后,精煉出了我國在此階段從事實證研究中應注意的問題,對我國實證研究的開展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陳小悅(1997)指出了財務經濟學中的實證理論與方法的滲透帶動了實證會計理論的發展。雖在不斷的實證研究中存在著模型選擇、數據采集、噪音的控制及清除等多種困難,但因實證研究能為會計理論的發展提供證據的支持、嚴謹的論證體系,以及通過實證研究證實的結果轉化為規范的指導。故而實證研究的開展是非常有其自身價值的。此時的中國學者已經從經驗交流的角度來重新闡釋實證研究方法,不再是介紹和解釋,更多的是對實際應用的探討。劉汝軍(1997)總結了實證研究的應用領域及其主要結論。在總結的基礎上他肯定了實證會計研究在說服力和對未來的預測方面的優勢,指出了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結合對于會計理論研究發展的必要性。但也列舉了實證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一種來源于研究方法本身,包括理論基礎、模型選擇、假設檢驗方法的選擇等方面難以克服的缺陷;一種來自對實證研究的不恰當認識和應用所帶來的問題。在文章的最后還為我國實證研究的開展指明了方向,提倡我國學者應具體研究適合我國國情的研究命題例如:會計信息和我國股票市場的關系;當前我國股票市場到底處于何種狀況,會計信息究竟能發揮多大的作用,會計信息質量對股票價格有沒有影響;制約企業經濟效益的因素;會計準則的制定應考慮的因素等。陳漢文、林志毅(1997)立足于方法論的視角,對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理論的歷史流變、現存分歧及發展趨向作出探討,得出會計理論研究最理想的選擇是兩種研究方法承認彼此的價值,并促進兩者一定程度的結合。基于此觀點以及我國長期以來會計理論研究絕大部分屬規范研究,發展實證研究對我國今后的會計理論研究健康的發展意義尤為深遠。劉澤兵(1999)就實證研究的邏輯體系和其定位問題進行了簡短精煉的探討。他指出在邏輯體系中假設的提出和模型的構建都不能避免主觀因素的左右,這是規范研究倍受詬病但實際上實證研究也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的問題。因而在實證研究的定位問題上我國學者應該清醒的認識研究方法的使用范圍,將兩者互為補充促進學術的蓬勃發展。初步應用階段關于實證研究方法的文章中,討論已成為主題。 ?。?三 )實證研究在我國逐步成熟階段在2000年以后我國對實證研究方法的討論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中國的研究學者對實證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刻的剖析和更清醒的認識。陳信元、葉鵬飛、薛建峰(2000)以嚴謹的態度,從會計的角度,采用微觀經濟學的方法,對影響中國會計的諸環境因素的行為方式做了比較全面的分析。為進一步的理論實證工作和在此基礎上的經驗實證研究做了開創性的工作。盧永華(2000)運用哲學原理辨析了會計理論研究方法對于會計理論研究的指導作用,從哲學的角度具體分析了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的哲學層次和相互的影響作用。這篇文章從方法論的高度對會計研究方法進行了探討。劉玉廷(2000)認為我國現階段乃至將來一個時期內,會計理論研究應當遵循認識論,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在實踐中探求真理;應當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原則,在研究過程中,在堅持規范研究占據主導地位的前提下,注意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的統一和有機結合,重視采用實地研究、問卷調查和案例分析等實證研究方法驗證規范研究成果,總結我國會計實際工作中的成功經驗,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湯云為、趙春光(2001)除對學術界對實證會計的普遍問題進行闡述外,更重要的是指出了我國當前實證會計所面臨困難:最近幾年我國的宏觀經濟狀況波動很大,造成數據不可比給實證研究的樣本選取造成了很大的困難;樣本的選取存在選擇偏見的問題;在中國尤其是面對中國特有的問題時,找一個適合于中國現狀的理論基礎是很困難的;我國還沒有一個全國統一的股票指數,這也給實證研究帶來了不便;能不能設計一個更合理的統一指數來代表市場組合,有待于我們的進一步研究等。陳珉、孫錚(2003)就價值判斷和事實判斷、理論實證和經驗實證、學術范式的國際化和本土化、會計學術界和實務界的研究分工,以及會計學術研究中的學術批評五個方面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們認為實證研究是以價值自由為前提的、以事實判斷為基礎的研究方法,這決定了實證研究的廣泛應用。當今學者要提高自己的實證研究水平,加強理論的積累。我國的實證研究既要適應國際研究潮流亦要適用于中國自身。他們從多角度對我國當前中國會計研究方法的現狀和發展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并大力倡導中國學者應該營造一個嚴肅、認真、科學、寬松的學術氛圍,敢于批評和驗證固有的理論,促進會計學術的發展。甘道武(2004)從會計實證研究的起點——假定前提真實的角度對我國會計實證研究得出的結論的真實性進行了討論。文章在論述了實證會計研究的邏輯關系及假定前提的基礎上強調了假定前提真實對于實證研究的重要意義。文章還對我國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及資本市場有效性進行了考察,最終指出目前我國資本市場還沒有達到半強勢有效,以及會計信息質量問題依然嚴重,這些都影響到了實證會計研究結論的真實性。文章對于我國實證研究的起點——假設前提真實性的質疑和研究,非常值得我國研究人員深思。李連軍(2006)對實證研究方法與方法論的哲學基礎及其演進過程進行了系統梳理,同時以當前研究熱點之一的公司治理中的管理層持股與企業價值的關系為例來對實證會計研究方法的標準范式進行了歸納分析。在此之后文章建議我國學者應從學習和完善實證研究方法入手,從模仿走向創新,開拓研究視野以促進我國實證會計研究的發展。蓋地、呂志明(2007)對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二者的關系和未來的發展進行了闡述。文章首先對比了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的定位和發展軌跡,并分別對其進行了詳細的解析。指出了規范會計研究體系的演繹方法論至今仍統治著整個會計研究領域及實證研究方法的證偽主義在邏輯上存在困境的現實狀況。他們對我國會計研究提出了堅持規范研究和實證研究和諧發展,進一步加強實證研究的力度并完善規范會計研究的建議。本文將目前會計研究中主流的研究范式進行了比較分析,將二者的特點,使用范圍,哲學基礎,以及發展的狀況都進行了詳細的剖析,從辨證的角度看待我國會計研究的發展,并用切忌偏頗,切忌謬誤相關,切忌為了實證而實證,切忌重復模仿,切忌操縱數據對我國廣大會計研究人員提出了倡議。陳孟賢(2007)系統全面的總結了西方會計研究方法體系,實證方法的應用和學術界對其的批評,另外引入性的介紹了西方的一些廣泛應用的研究方法,對中國會計學者的研究有很強的借鑒意義。他還指出了中國的會計發展相對于西方的滯后性,建議中國的會計研究工作者現在若有超前性,在實證會計研究潮流還未完全過去的今天,便應該在取經于西方實證會計研究方法的同時,掌握西方學者現在已經探索的其它人文詮釋研究方法,先知先覺地兼收并蓄各種方法的精粹,將中國會計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帶上更高的一個臺階。這為我國會計研究方法的發展方向提供了一條捷徑。楊雄勝、薛清梅等(2008)根據科學哲學的一般理論推導出一項有價值的實證會計研究必須具備三個前提:“邏輯前提”、“事實前提”及“研究條件前提”,構成判斷實證研究質量的基本標準。他們根據三項研究規范前提標準,對近20年國內外實證會計研究樣本文獻進行了描述性統計,指出我國學者近20年來發表的實證研究文章絕大多數為不滿足其中一種前提條件的論文,而三個前提條件均存在問題者為極少數。在總結了我國實證研究現狀之后文章從實證研究者必須具備的條件,判斷實證會計研究學術貢獻的標準,減少研究的功利性目的,規范的會計學術成果這四個方面對提高我國會計研究質量提出了建議。文章對國內外我國學者近20年來發表的實證類文章的收集和描述性統計分析,以及其中存在的問題的歸納和總結,為我國學者認清研究的現狀和尋找未來研究的改進方向提供了第一手的素材。于玉林(2009)在厘清有關實證、實證會計、實證會計研究、實證會計理論和實證會計研究方法等相關概念的基礎上,分析了實證會計研究的作用與局限。他提出對實證會計研究和規范會計研究分別進行整合,形成系統會計研究;并主張以為指導,開展實證會計研究和系統會計研究。龔翔(2009)就我國1997年至2007年6月間發表在《會計研究》、《經濟研究》、《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和《中國會計評論》等雜志上所發表的論文所涉及的主要實證會計研究成果,從證券市場會計與財務問題、管理會計問題、審計問題和會計規范問題等四個領域進行綜述與分析。并在這四個大的領域中劃分小的方向,總結其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和研究成果,并分析了各領域中仍然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為學者未來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參考,是對我國十年來開展的實證研究成果的一個詳細的總結。從2000年至今我國對于實證研究的應用是日趨嫻熟的,與此同時我國的學者對于實證研究方法的討論也空前熱烈。會計學術界對于實證研究方法的討論已不再停留在對于缺陷的探討、應用領域的建議等,更多的是或上升到哲學的高度或深入到細節的探討。
三、結語
中國的實證研究發展至今,我國學者對其的討論從未間斷過。熱烈的討論和普遍的關注使得實證研究方法在我國迅速的普及。然而,對于實證研究方法的重視也導致了一些我們不愿看到的結果?,F在青年研究者們的文章中隨處可見實證研究方法的應用,但很多應用的模型是不適宜的,生搬硬套的。我國的部分研究已經進入了為了實證研究而實證研究的怪圈,沒有數據沒有實證的文章就不可能是好文章的觀點嚴重影響了青年研究者對待研究方法的態度。然而更多的會計研究者是清醒的,正如以上的文章中的觀點,規范研究和實證研究無論從哲學角度還是從現實的應用價值來講都有著各自的優點和缺陷。兩者無孰優孰劣之分。只有將兩者緊密的結合,在研究中兼收并蓄,規范研究為理論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實證研究為理論的驗證提供根據,才能讓我國會計理論研究健康的發展。我國的學者,尤其是承擔著希望的青年學者應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積極的學習國外先進的研究方法,并不拋棄傳統,夯實理論基礎,提高研究能力,搞切合我國實際、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研究,真正的提高中國會計理論研究的質量。
參考文獻
[1]蘇西嘉、彼得·西科德:《會計研究方法——一個值得重視的領域》,《會計研究》1992年第5期。
[2]肖澤忠:《實證會計研究的過程》,《會計研究》1993年第6期。
[3]〔加〕劉峰、雷科羅:《對中國會計理論研究的若干認識》,《會計研究》1993年第5期。
[4]秦榮生:《談我國會計實證研究方法的應用》,《會計研究》1997年第7期。
[5]陳小悅:《對會計實證研究方法的認識》,《會計研究》1997年第7期。
[6]劉汝軍:《實證會計研究述評及在我國應用》,《會計研究》1997年第7期。
[7]陳漢文、林志毅:《對規范會計理論與實證會計理論的思考》,《財經研究》1997年第2期。
[8]陳信元、葉鵬飛、薛建峰:《我國會計信息環境的初步分析》,《會計研究》2000年第8期。
[9]盧永華:《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哲學思考》,《會計研究》2000年第6期。
[10]湯云為、趙春光:《實證會計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會計研究》2001年第5期。
[11]陳珉、孫錚:《關于當前中國會計研究方法的思考》,《財經研究》2003年第10期。
[12]陳漢文、林志毅:《規范會計理論與實證會計理論評析及啟示》,《會計研究》1997年第7期。
[摘 要] 師生交往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經實證研究發現,當前高職師生交往特點較為復雜,總體水平較低,學生學習投入
>> 高職院校學生學習投入度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高職院校學生的感恩對學習動機和學習投入的影響研究 滿意度視域下高職院校學生學習質量實證研究 醫學院校大學生學習性投入對學習成績影響實證研究 大學生心理資本對學習投入影響的實證研究 學生視域下高職文化建設的實證研究 任務型教學法對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學習影響的實證性研究 高職院校女大學生擇業效能感對就業質量影響的實證研究 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師生關系的實證研究 高職院校自主招生學生與統招學生學習性投入的比較研究 師生交往視域下教師實踐性知識的建構研究 科教投入對資源利用效率的影響實證研究 網絡環境下對高職院校學生英語學習的影響 師生關系對學生學習影響的研究 情感因素對高職院校學生英語學習影響的研究 電商環境對高職院校學生學習的影響研究 科學發展觀視域下高職院校大學生廉潔文化的研究 綜合素質拓展訓練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影響的質性研究 農地流轉影響下農地投入行為對政策指導意義的實證研究 交往對高職學生道德品質發展的影響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key=.2012-11-21.
[8]廖友國.大學生學習投入問卷的編制及現狀調查[J].集美大學學報,2011,(2):39-44.
[9]陸春萍,趙明仁.大學生是如何學習的:學習投入的視角[J].高教探索,2012,(2):74.
[10]朱紅,文東,茅許銳.高校師生交流的生態學實證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1,(2):23-28.
【關鍵詞】上證綜合指數;股市收益;波動性;ARCH模型
一、引言和文獻綜述
計量經濟學中的大多數統計方法針對隨機變量的均值建立模型,但由于時間序列的分析目標主要針對該變量的未來值,而經典的最小二乘法及其他統計方法均假定誤差的方差為常數及隨機殘差序列不存在自相關,然而金融市場異常波動導致時間序列呈現變方差的特征,為了提高預測精度,Engle(1982)和Bollerslev(1986)提出了方差隨時間變化的自回歸條件異方差ARCH模型。自Engle提出廣義自回歸條件異方差以來,該方法已經在計量經濟學的各領域中廣為使用,該模型也被廣泛運用于經濟學各領域。目前,在學術界已出現自回歸條件異方差的多種擴展形式(張曉峒,2007),如ARCH-M、GARCH、TARCH、EGARCH等模型,進一步模擬了隨時間變化的方差模型。
近年來,國內學者除了使用ARCH模型對人民幣匯率波動及外匯風險防范進行實證研究之外,也對中國股票市場波動性進行分析與預測。劉慧媛、鄒捷中(2006)認為,GARCH模型的VAR計算方法對我國股市風險的管理有較好的效果。張彩霞,付小明(2009)認為,上證股票指數序列存在ARCH效應。趙士玲、張能福(2011)等學者通過對上證指數的實證研究認為,我國股票市場收益率序列存在較強的杠杠效應、利空消息比等量的利好信息對市場波動的影響程度要大,因此,我國股票市場投機色彩比較嚴重。也有部分學者對滬深股市的互動關系進行實證研究,鄭鑫(2009)通過ARCH模型對滬深股市進行比較研究,得出滬、深股市都存在非對稱性和波動集簇性、較弱的杠桿效應、股市收益率序列均呈右偏及尖峰厚尾的分布特征的結論,但未給出滬深股市的明顯差異。羅陽、林琪(2011)利用ARCH模型族,對我國滬深股指日收益率的波動性進行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滬深股市在收益率波動特征上的差異不大。但周立、王東(2005)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上證綜指的歷史信息反映出深圳綜指當前走勢,但上證綜指的歷史信息對于深圳成指走勢的預測不起作用;上證綜指的非預期波動率對于深成指和深綜指的波動率均有顯著性的影響,兩市表現出整體波動持續性。目前,學術界對我國股票市場收益率波動仍缺乏深入研究,尤其是缺乏使用成分ARCH模型(ComponentARCH)以反映證券市場變量的非線性趨勢,本文運用 ARCH模型對我國股指日收益率及波動性進行深入研究,探索我國股指收益率波動特征,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二、分析模型、數據和研究方法
現有的理論研究表明,國際股票市場日收益率的波動性具有波動聚類性、收益與風險同方向變動以及非對稱性等特點,本文采用ARCH模型與GARCH模型的分析方法,考察中國股票市場收益率波動的特點及動因。本文設定基本模型為:
σ2t=η+α∑qi=1χ2t-i+β∑pj=1σ2t-j(1)
其中,p是GARCH項的最大滯后階數,q為ARCH項的最大滯后階數。本文采用ARCH和GARCH模型的分析方法,具體包括等描述性分析、ARCH模型、GARCH檢驗等多種研究方法。本文以我國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上證綜合指數為研究對象,選取2002年7月24日至2013年6月13日上證綜合指數的收盤價。本文選取該期限的上證指數的日收盤價指數共2639個樣本數據為研究對象。各變量具體表示如下:SZZ表示股指收盤價,LSZZ表示股指收盤價的對數,DLSZZ表示股指收益率(即股指收盤價對數的一階差分)。
三、我國股票市場收益波動性的實證研究
(一)描述性分析
在2002年7月24日至 2013年6月13日,我國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上證綜合指數時間序列的均值為2314.68,極大值為6092.06,極小值為1011.5,其標準差為996.13,上證綜合指數序列(SZZ)的時序圖見圖一。2007年,在宏觀經濟繼續高位運行、上市公司業績顯著提升、人民幣持續升值、制度變革、流動性充裕、人口紅利等因素的推動下,A股指數走出了震蕩上揚的行情,推動行情縱深發展,因此2007年10月16日上證綜合指數的收盤價創歷史新高。2008年后,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A股指數重挫。從圖一可以看出,SZZ顯然為非平穩序列。
股票市場收益率以相鄰兩個交易日收盤指數的對數一階差分來計算,其計算公式為:DLSZZt=lnPRt-lnPRt-1
(2)
其中,PRt表示t日的股指收盤價,PRt-1表示t-1日的股指收盤價。對上證綜指日收益率DLSZZ進行統計分析,得到時序圖(圖2)。從圖2可看出,上證綜指日收益率呈現明顯的波動集群性特征,即上證綜指日收益率在較大波動幅度后緊接著大幅度的波動,因此我國證券市場表現出的波動幅度和風險性要大大高于國外成熟的資本市場。國內部分研究人員得到類似的結果,例如,仲陽(2004)、張玉春(2006)及鄧少春與袁志湘(2008)等國內學者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滬市A指實際股票波動呈現叢集性現象。
四、結論
本文以上證指數2002年7月24日至2013年6月13日收盤價共2639個樣本數據為樣本,通過對上證綜指日收益率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第一,我國股票市場日收益率呈現明顯的波動集群性特征。第二,我國股票市場尤其是上海股票市場存在顯著的信息沖擊曲線非對稱性特征和杠桿效應。第三,AR(3)及GARCH(1,1)模型對我國上證指數具有適用性。第四,我國股票市場日收益率的波動性特點與國際股票市場不同,國際股票市場日收益率的波動性具有波動聚類性、收益與風險同方向變動以及非對稱性等特點;我國股票市場具有波動聚類性、非對稱性特點,而收益與風險反向變動,即沒有呈現出高風險伴隨著高回報。第五,本文實證研究結果顯示回歸模型存在自回歸條件異方差,這表明我國股票市場波動具有條件異方差效應,因此通過股市預測分析,政府可制定政策以提高股市監管能力,而投資者可用以規避市場風險。
參考文獻:
[1]張曉峒.Eviews使用指南與案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2]劉慧媛,鄒捷中.GARCH模型在股票市場風險計量中的應用[J].數學理論與應用,2006(2).
摘要:利用數據包絡分析法(
>> 技術創新對我國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研究 基于改進DEA的我國傳統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研究 我國省區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效率測算及影響要素研究 我國制藥企業技術創新的戰略網絡研究 技術創新作用于我國經濟增長的實證性研究 我國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綜合效率評價研究 我國信息服務企業技術創新風險評價體系實證研究 我國金融發展與技術創新相關性的實證分析 外商在華研發活動對我國技術創新影響的實證分析 環境規制對我國技術創新影響的實證分析 我國高技術產業高端化與技術創新耦合發展實證研究 技術創新促進我國醫藥制造業發展的實證研究 股權治理與企業技術創新的實證研究 我國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的知識產權保護 基于技術吸收能力的我國鋁行業技術創新研究 我國金融結構狀況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制約分析 對我國汽車企業技術創新的探討 我國石油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存在的問題與提升對策 日本企業技術創新特點對我國的啟示 對我國國有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的思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4]宋增基,張宗益,袁茂.中國銀行業DEA效率實證分析[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9(12):105110.
[5]雷西洋,王金年,李勇軍,等.基于集中式模型的我國各地區及三大產業的DEA效率評價[J].系統工程理論c實踐,2014(12):31673174.
[6]徐晨,呂萍.創新國際化行為對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J].管理評論,2013(9):4050.
[7]高霞,陳凱華.合作創新網絡機構演化特征的復雜網絡分析[J].科研管理,2015(6):2836.
[8]李海超,范詩婕.基于協整分析的我國ICT產業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 (7):109113.
[9]吳曉云,李輝.我國區域創新產出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ICT視角[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3(10):6976.
[10]高霞.基于專利的我國ICT產業產學研合作創新實證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13(11):715719.
[11]邱垂昌,王育民,魏嘉伶,等.創新、人力資本投入與企業經營效率――以我國IC設計業為例[J].中山管理評論,2011(2):343385.
[12]黃政仁,詹佳樺.創新能力、創新效率與公司價值:以臺灣電子資訊業為例[J].商略學報,2013(1):117.
[13]劉園園,蘇秦,陳婷.基于DRF和DEA方法中國主要軟件園投入產出效率評價[J].科技管理研究,2009(7):403405.
[14]CHARNES A, COOPER W W, GOLANTY B, et al. Foundation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for ParetoKoopmans Efficient Empirical Production Function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Netherlands), 1985(1/2):91107.
[15]BANKER D, CHARNES A, COOPER W W. Some Models for Estimating Technical and Scale Inefficienci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 Management Science, 1984(9):10781092.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Efficiency
of Chinese ICT Corporations: Based on DEA Model
LI Wei,YUAN Mingb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China)
Abstract:
31 ICT enterprises listed on Shanghai Stock Exchange and Shenzhen Stock Exchange are surveyed, using data envelope analysis technique (DEA), for thei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for 20112014 period. The finding shows: on the whole, the mea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ies of the studied ICT enterprises are 0.646, 0.584, 0.688, and 0.622 respectively, for 20112014, with an overall mean value at 0.635, signifying that these enterprises operated at a resource wastage rate close to 40% in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view of individual enterprises, only 4 out of the 31 sample enterprises (Faratronic, Nari Technology, Jilin SinoMicroelectronics, and Great-wall Information Industry) registered optimum performance by achieving an efficiency of 1 for four years on end. The rest inefficient ICT enterprises experienced quite a few problems with innovation resource input magnitude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warranting an immediate improvement in their current management.
關鍵詞:電子化服務;強制使用;象征接受
中圖分類號:TD672
文獻標識碼:A
應用科技接受行為相關理論來研究信息系統的用戶接受行為,是目前國內外信息系統管理研究領域的熱門課題。隨著信息系統強制使用的情況不斷增多,基于強制使用環境下的科技接受研究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對用戶接受政府電子化服務的研究進行了梳理,以期為基于強制使用環境下的相關電子政務系統用戶接受研究提供理論上的依據。
一、政府電子化服務科技接受實證研究
Chu et al構建了一個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結合科技接受模型與終端使用者滿意度結構的研究模型。通過實證得出結論發現關鍵影響因素分別為:有用性、正確性、幫助條件、態度、主觀規范以及知覺行為控制等。
Phang,Sutanto&Li通過對為老年人特定設計電子政務服務的實證研究,得出結論認為:第一,知覺易用性和知覺有用性對決定老年公眾使用政府電子政務服務的影響顯著;第二,因特網的感知安全性是知覺有用性的決定性因素;第三,在接受新技術的時候,文化的影響作用會超越一些知覺有用性相關因素。
張榮芳使用解構計劃行為理論,以海關報稅為例子進行研究,得出的結論是解構計劃行為理論中各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假設均成立。該模型中的各要素都影響著公眾的使用政府電子化服務意向。
Hung,S.Y.,Chang,C.M.&Yu,T.J.研究了使用者決定接受政府電子化服務的影響因素的文章,用解構計劃行為理論系統地假設了影響公眾接受政府電子化服務的各種可能因素,并運用實證的方法做出了證明。
蕭健文以解構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選網上申辦系統作為研究對象,得出有用性、易用性、態度、外部人際影響、外部影響、主觀規范、自我效能、幫助條件、知覺行為控制等因素均為使用意向的重要影響因素。
Fu,J.R.,Farn,C.K.&Chao,W.P.在有關納稅人對電子報稅系統使用意向的研究中,通過實證,得出兼容性影響知覺有用性和知覺易用性,知覺易用性影響知覺有用性同時影響使用者的行為意向。
Carter&Belanger在研究政府電子化服務有效性的影響因素時,從公眾的創新、接受度和信任三方面來探討公眾的使用意向,假設并證實了信任因素對使用者意向的重要影響。
曾裕選取杭州市以及溫州市政府網站為對象進行實證研究,探討公眾對政府網站在線辦事使用意向的影響因素,提出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知覺風險性、兼容性、個人創新性、信任、外部影響、人際影響、幫助條件、自我效能、態度、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等因素均為使用意向的重要影響因素。
二、強制使用環境下的科技接受研究
從以上政府電子化服務的用戶接受相關實證研究可以看出,研究的對象都沒有考慮強制使用的因素。
有些研究者認為在強制使用環境下,TRA、TAM和TPB不應該也不能用于預測和解釋信息系統的使用行為。TAM的提出者Davis,F.D.預示需要進一步研究以增加額外變量使TAM在強制使用環境下也能有效應用。當TRA、TAM和TPB用于預測和解釋IT強制使用行為時至少會遇到兩個概念上的障礙:第一,如果強制IT使用是一種低意志控制的情況,行為意愿和行為的關系就可能很微弱;第二,這些理論是否可以用于預測和解釋多種類型的IT使用行為尚存在爭議。
此外,還有一些概念性分析的研究也表明:在強制環境下,行為意愿不適于衡量用戶心理的接受程度,態度――意愿――真實行為之間的關系也可能不成立。
Pozzebon提出了將基于行為的理論和結構化理論兩種研究分支在定性研究中進行結合,提出一個新的因子:象征接受,指的是個人對某項創新在心理的接受程度。
Karahanna指出,象征接受發生在實際的接受之前,在自愿使用的環境下,會影響但不一定導致最終的使用行為,而在強制使用的環境中象征接受不能影響實際的使用或接受,但是會影響對系統的導入。
三、象征接受的相關實證研究
從上面關于強制使用環境下科技接受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當前對強制使用環境下信息系統接受的實證研究還比較少,故本部分將國內外關于信息系統象征接受的研究進行梳理。
Nah,Tan&Teh(2004)對TAM模型進行了拓展,提出了象征接受模型,并通過實證研究表明感知兼容性和感知易用性對象征接受有直接正向影響,并通過態度間接的影響象征接受;而感知適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則是通過態度來間接的對象征接受產生正向影響。
Sehumaeher&Moser通過對四所高校的學生進行了對比研究,結果證實了Nah,Tan&Teh的象征接受模型對預測ERP系統接受的有效性,其中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兼容性、感知適用性、態度對象征接受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姜江對TAM及TPB等模型進行了拓展和綜合,對上海三菱電梯有限公司的員工應用ERP情況進行研究,共收集133個樣本,經過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象征接受分別受到態度、感知有用性、感知兼容性、主觀規范以及自我功效等因素的正向影響。
Seymour,Makanya&Berrange以UTAUT模型為基礎,對ERP系統終端用戶接受進行了研究,將象征接受因子取代行為意圖因子和使用行為因子,實證表明績效期望、努力期望、計劃交流、培訓和利益共識是象征接受的前置因子,并且年齡對努力期望與象征接受、培訓與象征接受、利益共識與象征接受、計劃交流和象征接受的關系具有調節作用。
四、以往研究的評論
從以往一些關于信息系統用戶接受的研究可以發現,往往注重對相對簡單的信息系統或組織內部應用信息系統進行研究,而對公共服務領域信息系統的研究還不多。在少數的公共服務領域信息系統的研究中,研究的對象一般具有自愿使用的特點,未考慮到強制使用的特點,因此理論的有效性還有待進一步的驗證。
其次,過去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用戶對信息系統初期的使用、淺層次的使用,關注系統使用的頻率,而很少考慮影響用戶深層次使用的因素。信息系統應用效益的提高,靠的是后期的深層次使用而不是初期的淺層次使用。用戶早期采納的系統,到后期可能失去了深層次使用的動力,因此不能夠充分發揮信息系統的應用效益。
實證會計是研究“是什么”的問題,它不包含價值判斷,在這一點上是與規范會計相對的?,F在所謂的實證研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實證研究包括五種方法和內容:檔案研究、調查研究、實地研究或案例研究、實驗室實驗和實地實驗;狹義的實證研究僅僅指檔案研究。而人們常說的Positive Accounting,雖然譯為中文也是“實證會計”,但它實際上只是檔案研究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經理人員的會計政策選擇問題。我們一般提到實證會計研究時,如果沒有特別聲明,指的是狹義的實證研究,也就是檔案研究。當然,其中包括Positive Accounting。
一、實證會計產生的基礎
(一)方法論基礎。從實證會計的一般研究過程來看,實證會計是證偽主義的,證偽主義認為理論不能被證實,只能被證偽,即一個理論不能直接被證實,但可以通過證偽其反面來間接證實,但這種證實只是暫時的,一旦有新的情況出現就要進行重新驗證。理論就是在不斷的證偽中螺旋式得到發展的。實證會計即借鑒這種思想,利用反證法的思路。實證會計中的經驗檢驗最能體現實證會計研究特色,在這一過程中,實證會計研究者往往先將期望得出的會計理論作為備擇假設,并同時構造與之相反的會計理論作為原假設,隨后收集相關統計資料,實施統計檢驗。如果檢驗結果表明經驗事實并未證偽原假設以支持備擇假設,這就表明期望得出的會計理論并未得到確證,不能被接受,實證會計研究者應進一步探究不足之處,對其實施重建或修正,從而開展新一輪的實證研究。如果檢驗結果表明經驗事實證偽了原假設并相應支持了備擇假設,這就表明期望得出的理論已經得到確證,可以用于解釋和預測會計現象。
當然,正如證偽主義所指出的,這種確證只是暫時的,隨著問題的不斷出現,這種得到確證的會計理論又會受到巨大的沖擊而失去存在的合理性,并最終為更完善的會計理論所替代。從這一過程來看,實證會計是證偽主義的。但是會計研究的是社會歷史現象,而歷史現象由于有人的參與而不完全具有重復性,人們難以對它進行實驗研究,所以實證會計中的證偽有其特殊之處。
(二)理論基礎。經濟學和財務學是實證會計理論的基石,實證方法在財務學中的應用要早于實證會計,實證會計是在有效市場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出現以后才產生的,20世紀七十年代的理論拓展了實證會計的研究領域,這三者構成了實證會計的直接理論依據,數理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的不斷發展完善也為其提供了直接的技術支撐。
(三)現實基礎。實證會計研究產生于20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西方國家普遍出現了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人們在探求處方時發現傳統的規范會計理論難以解決現實問題,這就需要一種新的理論和方法。同時,由于經濟衰退,實行多年的凱恩斯主義(即經濟干預主義)受到工商界人士的抵制,他們要求政府減少干預充分發揮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在會計上,他們要求給企業更大的會計政策選擇權。一些實證會計研究的結論滿足了這一要求,獲得了他們的支持。在這一支持下,許多學者投身到了實證會計這一新興領域,實證會計才得以巨大發展。
二、實證會計在西方及我國的發展
從西方實證會計的發展歷程來看,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968年及以后大約十年間,實證研究的主要內容是會計盈余的信息含量,股票價格對會計盈余信息的反應,以及有效市場檢驗,即資本市場研究,這主要對有效市場假說和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檢驗。1978年以后,實證會計理論進入發展的第二階段。1978年和1979年瓦茨和齊默爾曼共同發表《會計準則確定的實證理論》和《會計理論的需求和供給:市場理由》,將實證會計的研究領域擴大到了會計政策選擇范圍。這一階段主要研究會計方法改變的經濟后果、會計政策選擇,這主要建立在分紅計劃、債務契約和政治成本假設即人們通常所稱的三大假設之上。
實證會計在八十年代中期引入我國,開始僅限于方法上的探討,從九十年代以后開始實際運用,經我國學者十幾年的努力,實證會計的理論和方法逐漸被接受,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研究領域也不斷擴展,從早期的市場有效性檢驗和財務報告的信息含量,到后來的會計準則的效果檢驗,已有與規范會計并駕齊驅之勢,對我國會計理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實證會計應用了許多經濟學和財務學的理論,與這些理論的融合越來越密切,這也就使得實證會計逐漸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盡管我國教育部頒布的學科分類體系中仍將會計學作為管理學的一個分支。
從其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實證會計在我國是伴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而發展的,其內容也主要是圍繞著資本市場進行的,這一方面是因為資本市場建立的信息披露機制使研究人員容易獲得所需的數據;另一方面是因為上市公司的會計規范及其業務處理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我國進行實證會計研究有特殊的困難,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數據資料的取得。由于我國資本市場本身并不完善,許多真實情況如上市公司采用不同會計政策的動機、經營管理層所面臨的種種壓力等,難以通過具體的資料反映出來;我國的宏觀經濟狀況波動很大,使會計資料缺乏可比性;實證會計所需的數據庫很不完備,會計資料滯后性嚴重;我國證券市場起步較晚,往往難以做有效時間序列分析,而只能做橫截面資料研究,使得樣本容量不足,難以找出規律,形成有意義的研究結論。
(二)系統介紹實證會計研究的文獻較少。目前國內學者大都借鑒國外類似研究方法,系統介紹實證會計研究方法的書籍較少,這給實證會計研究帶來困難,我國的實證研究水平整體還比較低。
(三)缺乏適應我國特點的研究模型。我國現有的實證會計研究,主要是利用西方的模型和研究方法,還沒有自己的模型,而西方模型是否適合我國還有待我們商榷。同時,我國股權結構、公司治理結構與西方都不大一樣,西方理論能否解釋我國的會計現象也值得我們懷疑。
(四)投資者個人對會計信息的依賴程度不高。大多數個人投資者不注重會計信息或其投資決策行為對會計信息的有效依賴程度不高,這直接影響了會計信息的有用性,也會影響到實證會計研究的成果。
三、評價與結論
雖然實證會計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其理論和方法也不斷完善,但實證會計從其出現起就不斷遭受批評。筆者認為有些批評是對實證會計的認識不足所致。如有人認為,“實證會計理論研究所建立的數學模型大多數是線性的,但各變量之間是否確實是線性關系則沒有充足的依據”。筆者認為這種指責是站不住腳的。任何對復雜的客觀世界的定量描述都只是近似的,實證會計所倡導的價值中立并不等于對現實世界的精確描述,這是實證會計固有的缺陷。另一方面,從數學的角度來說,其他形式的函數可通過一定的變換化為線性關系(常用的如變量替換,化為對數形式,二項式展開),所以假設線性關系是完全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