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6 08:22: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村鎮銀行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發起行作為控股行(母行)對村鎮銀行初期發展階段確實具有較強的支撐作用,既降低了村鎮銀行運營成本又有效控制了經營風險,但這也造成大部分村鎮銀行不知不覺地過于依賴發起行,使其從經營戰略、營銷目標到業務系統、人員配備等方面都沿襲了發起行的模式。部分村鎮銀行完全將自身定位于發起行的分支機構,在城鎮或城區圍繞當地龍頭企業和優質客戶重點營銷,分散了其服務“三農”的精力。同時,村鎮銀行作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成立的時間短,農戶普遍感到非常陌生,較難有認同感,在其心目中遠比不上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農信社有名氣,有的村民甚至認為“是不是私人開的銀行?會不會突然倒閉?”,加之絕大部分村鎮銀行只有一個營業網點,能辦理的業務也較少,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淡化了對農戶的吸引力。
二、缺乏基本運營系統,業務單一
1.支付結算渠道較單一。一是目前村鎮銀行絕大部分無聯行行號,只能采取方式間接加入人民銀行大、小額支付系統,客戶通過村鎮銀行匯款還要轉借第三方通道,不但匯劃到賬速度較慢,而且容易出現差錯事故。二是村鎮銀行除支票應用較為普遍外,銀行匯票、銀行本票等業務均未能得到有效應用。原因主要是農村地區信用環境欠佳,票據結算習慣較難培育,此外,村鎮銀行網點分布少,票據兌付困難,也影響了票據流通。
2.卡基支付尚未發展。銀行卡是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的重要載體,也是個人支付領域應用最廣泛的支付工具。近年來,農業銀行、農信社都加快了銀行卡在農村地區的發展和產品創新,極大地滿足了農戶多樣化需求。但是村鎮銀行不屬于銀聯成員機構,沒有建立獨立的發卡系統,沒有自己的銀行卡,也未接入銀聯支付網絡。農戶對于村鎮銀行只能拿著存折辦理業務而不能辦理銀行卡業務感到很不方便,同時也心存疑慮,這也導致了村鎮銀行儲蓄存款增長緩慢。
3.電子銀行建設滯后。近些年各商業銀行進一步加快了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等電子銀行服務體系的建設,許多銀行電子渠道業務量已超過柜臺交易,成為客戶交易的主渠道。而目前村鎮銀行只建有數量不多的傳統物理渠道,由于各方面原因電子服務渠道尚未起步,更談不上為客戶提供包括賬戶管理、工資、網上理財、電子購物、自助繳費等便捷的在線金融服務,與其他商業銀行比起來有著諸多不便,影響了客戶的忠誠度,造成存款穩定性較差。
三、相關建議
做好“三農”工作,離不開農村金融的支持,村鎮銀行作為建設新農村的新興金融力量,其發展和壯大,除了加強自身管理、控制風險、拓展市場和不斷創新外,還需要得到各級政府和管理部門的支持。
(一)政策上加強扶持
一方面,建議財政和稅收政策參照農信社的優惠標準執行,通過稅收減免和返還、財政貼息、降低收費等政策,幫助村鎮銀行降低經營成本,緩解村鎮銀行成立初期規模小,資金不夠的壓力,增強村鎮銀行服務“三農”的信心,盡快實現盈利和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人民銀行應盡快在村鎮銀行的金融統計、利率浮動、存款準備金、支付結算、現金管理、反洗錢監測、異常情況應急預案等方面作出明確、細致的可行性規定,適度批給村鎮銀行發展支農再貸款;同時,應充分考慮村鎮銀行的實際情況和業務特征,參考農信社相關政策,將村鎮銀行納入“兩民”優惠利率貸款承辦機構,最大限度地給予信貸政策支持。
(二)選址多考慮落后地區
雖然銀監會為打破村鎮銀行的地域限制和擴大其影響力,于2010年4月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有關事宜的通知》,允許銀行業金融機構主發起人以地(市)為單位組建村鎮銀行,允許西部除省會城市外的其他地區和中部老、少、邊、窮等經濟欠發達地區以地(市)為單位組建總分行制的村鎮銀行,但實際上,從東、中、西部近幾年新設村鎮銀行的布局來看,分布不均的現象并未得到很好的解決。村鎮銀行在選址的時候應“名符其實”,經營網點必須貼近農村,經營觸角必須深入農村,特別是落后地區、貧困地區,要時刻牢記服務“三農”的宗旨,否則就變成了“城鎮銀行”,變成了發起行的分支機構。
(三)努力提高社會認知度
一方面,各級政府部門、金融管理機構應共同努力,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網絡、廣告牌等媒體介質,廣泛宣傳村鎮銀行的服務宗旨、特點和優勢,介紹政府相關扶持政策,突出國家的支持力度,擴大村鎮銀行的社會認知度和影響力。另一方面,村鎮銀行自身也應通過為農戶提供優質、方便的服務,贏取廣大農戶的正面口碑,可加強與各村委組織的聯系,強化村鎮內部的宣傳工作,運用在村鎮廣播站播放廣播,在農機站、種子站、衛生站等地發放宣傳資料等多種多樣富有農村特色的宣傳形式,打造村鎮銀行特有的金融品牌形象,打消農戶心中的疑慮,提高自身公信力。
(四)加強基礎設施投入和產品創新
村鎮銀行應在控制成本和風險的前提下,開發出與“三農”需求相匹配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增加專業設備并配備技術人員,滿足農村日益多元化金融服務的需求。1.支付結算方面,可通過幾種方式來改善。一是借用發起行的清算平臺和清算系統;二是租用他行的清算平臺和清算系統;三是眾多村鎮銀行進行合作,成立清算總中心,實行結算集中,該模式適應于當全國村鎮銀行發展到一定階段且有一個協調性機構進行管理的成熟階段,優勢在于能極大限度地提升村鎮銀行的結算水平和品牌形象。
2.銀行卡發卡方面。出于成本考慮,現階段村鎮銀行自身獨建發卡系統并不經濟可行,村鎮銀行可通過簽訂相關協議探索發卡外包、聯合發卡等形式發展銀行卡業務,采取減免發卡工本費用和交易費用等形式吸引農戶辦卡。人民銀行應積極協調銀聯公司,促成銀聯出臺規范村鎮銀行接入銀聯網絡的業務方案,積極推動村鎮銀行銀行卡業務規范發展。
關鍵詞:農村經濟;村鎮銀行;發展模式;影響因素;應對措施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發展也迎來了有利的發展機遇,多元化的經濟發展渠道出現在農村這塊熱土上,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植下,農村經濟顯現喜人的發展態勢,在這樣的一種背景之下,為了更好的輔助農村經濟發展,為基層成員提供更為便捷的融資渠道,鄉鎮銀行應運而生。
二、走進村鎮銀行,探究發展癥結
(一)村鎮銀行內涵及出現背景
村鎮銀行是是植根于農村區域主要服務于“三農”的銀行金融機構。我國的銀行監督委員會根據相關的法規、法律的規范,匯聚國內外的相關金融機構、企業經營運作責任人和國內有一定承擔能力的自然人的金融資金,進而設立了村鎮銀行。
為了緩解農村經濟發展進程中的壓力,銀監會進一步調整金融策略,放寬金融政策,從而吸引了更多的投資主體加盟到農村融資領域,信貸機構、信用合作組織以及鄉鎮銀行等金融組織如雨后春筍出現在各個鄉鎮。近幾年來,鄉鎮銀行發展模式應時而動,不斷揚長避短,成為了輔助農村經濟發展的有力助推器。
(二)銀行規模較小,抵御風險能力不強
國家相關的政令規定,鄉鎮銀行在注冊的時候要求注冊資金應當在一百萬元以上,統觀目前大多數鄉鎮銀行的資本注冊籌備金數額,我們可以發現能夠達到億元以上的數量稀少。對于金融機構而言,這也說明了小規模的鄉鎮銀行在面對外在金融沖擊或者儲戶提取較大數額現金的時候,將會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其抵抗風險的實力較為薄弱。很多儲戶為了自身資金穩固性考慮,往往選擇規模較大,資金實力較為雄厚的商業性銀行等金融機構,這樣,不能夠吸納較多的資金儲備,最終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三)業務形式單一,匱乏對資金吸引力
村鎮銀行相對于其它起步比較早的銀行,因此在業務領域沒有真正介入央行的資金支付系統,諸如電子貨幣業務、各種匯票業務以及一些支票等的結算業務,尚且不能夠惠及儲戶。而今,隨著經濟的發展,信息技術已經介入到了村鎮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儲戶渴望在理財投資等方面得到更多的業務幫助,電話銀行、網上轉賬等業務日益得到儲戶的青睞,但是,在種種因素的制約之下,村鎮銀行中一些便捷化的業務程序還沒有完善的構建,這樣對儲戶的資金存儲的吸引力自然就不強,從而縮減了村鎮銀行獲取更多利益的空間。
(四)專業人員缺乏,儲戶知識水平不高
對于村鎮銀行而言,它所需要的人力資源不僅僅要具備專業化的金融知識,同時,為了更好的運作吻合本地實際情況的資金融通,更需要對當地的情況比較熟知的職員。但是,在現實面前,很多具有高水平知識的工作人員,往往選擇比較大的城市來從事金融業務,去往村鎮銀行的專職人員主動性不高,這樣的實際問題不能很好的解決,自然就會滯后鄉鎮銀行的創新水平,影響其未來發展進程。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雖然農村的經濟發展中注入了更多的信息之源,但是相比較其他的城市儲戶而言,村鎮的儲戶的知識水平并不高,其接觸信息面比較狹窄,對于一些儲蓄利率沒有更為便捷的掌握渠道,對于國家制定的一些輔助村鎮經濟發展的金融領域的法令政策沒有等位的理解。因此,鄉鎮銀行的優勢并沒有真正的為廣大村鎮儲蓄群體所接受,這些群體更愿意與建行、商行、農行等銀行建立一種存儲或者信貸關系,這樣,使得村鎮銀行在未來的發展中將面對更為嚴峻的考驗。
(五)配套措施不全,鄉鎮銀行實力較弱
盡管銀監會給予了村鎮銀行一定的權利,就是遵循司法規定的基礎上,能夠依循信貸定價的規定,自主完善信貸利率的權利。但是在實際運作中,村鎮銀行并沒有切實得到相關職能部門直接惠及基層銀行的優惠措施,例如,在征收銀行所得稅收或者營業稅的時候所參照的是商業銀行的執行準則,對于村鎮銀行而言,并沒有捕捉到有關減、免某部分稅款的規定。因此,對于實力相對弱小的村鎮銀行而言,它們需要上級職能部門多一些配套措施,從而壯大自身實力。
三、實施應對措施,提升鄉鎮銀行實力
(一)以宣傳吸引加盟,壯大抗風險能力
對于起步較晚的村鎮銀行而言,壯大自身實力,從而增強抵御風險能力的一個有效舉措就是吸納發更多的存儲資金。因此,村鎮銀行可以在獲得相關職能部門的政策幫助的基礎上,通過向農村儲戶宣傳村鎮銀行的便捷措施,提升自身的吸引力,獲得更多的資金儲備,甚至得到較大資金的參股,在不斷總結經驗之后,完善村鎮銀行的發展模式,推動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
(二)豐富銀行業務內容,吸納農村資金
村鎮銀行要想在未來經濟的發展浪潮中站穩腳跟,就需要有一整套能夠吸引資金匯聚的金融業務,樹立“草根銀行”的品牌形象。對于,較為基層的村鎮銀行而言,在實施金融業務的時候,應當植根于農村實際情況,將現代化的金融觀念靈活的拓展惠民的業務形式。
(三)通過政策傾斜,提升金融知識水平
外在大環境的扶植,也是村鎮銀壯大自身實力的一個重要的外因。儲戶在與村鎮銀行發展存儲或者借貸關系的時候,財政部門可以通過貼息政策的輔助,鼓勵村鎮儲戶與村鎮銀行構建金融關系;中央銀行也可以適時將輔的補貼、資金的融通以及利率優惠等惠及村鎮銀行,從而,為村鎮銀行的發展提供較好的外在空間。
為了提升村鎮銀行在職人員的業務水平,相關的職能部門可以定期組織培訓,通過一些鼓勵措施,激勵更多的金融人員投身基層。通過宣傳,將更多的金融知識傳達給農村居民,在銀行與儲戶之間搭建起良好的金融溝通平臺,提升相關人員的金融知識水品。
(四)健全措施保障體系,增強銀行實力
村鎮銀行應當以品牌意識作為發展的著眼點之一,在發展的進程中,通過健全擔保以及抵押的制度,輔助養殖、農產品生產等具有農村特色的儲戶對于資金的需求,從而更好的解決農村儲戶與村鎮銀行構建信貸關系的后顧之憂。
四、結語
村鎮銀行作為輔助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金融機構,在未來的發展中顯現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自身的實力制約,以及外在環境的壓力,將會面臨著更多的競爭壓力。因此,探尋出符合村鎮經濟實際的村鎮銀行的發展模式,不斷的總結經驗,完善職能范圍,是今后村鎮銀行發展的重要著眼點。(作者單位:海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 張炎,我國村鎮銀行的立法缺陷以及補救研究[J],西部法學評論,2009,(4):45-49
[2] 張曼,我國新型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脆弱性分析[J],東岳論叢,2009,8
[3] 周慶海,劉燦輝.村鎮銀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N].金融時報,2008-06-16.
【摘要】本文運用SWOT 分析法對我國村鎮銀行發展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進行了分析,針對我國村鎮銀行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村鎮銀行;農村金融;金融機構;“三農”
【基金項目】本文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軟科學項目“現代農業與農民增收視角下的新疆農村金融區域協調發展研究”(201342106)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賀貽,新疆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業銀行創新與管理;李季剛,新疆財經大學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商業銀行創新與管理。
一、引言
根據銀監會2007年1月22日頒發的《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村鎮銀行是指“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依據有關法律、法規批準,由境內外金融機構、境內非金融機構企業法人、境內自然人出資,在農村地區設立的主要為當地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弊詮奈覈y監會2006年12月20日《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意見》以來,全國各地的村鎮銀行發展卓有成效。截至2013年底,全國已組建村鎮銀行1071家,村鎮銀行的發展在激活農村金融市場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村鎮銀行的發展過程中,其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影響村鎮銀行的可持續發展,亟待從各個層面給予指導和規范,促進我國村鎮銀行健康發展。
二、我國村鎮銀行發展現狀分析
(一) 經營機構數量增長較快
截至2013 年底,全國共組建村鎮銀行1071家,其中2013 年組建195 家,比2012 年增加45家,其中開業987家,籌建84家。
1.機構覆蓋面穩步提升。全國有31個省份設立村鎮銀行,覆蓋1083 個縣(市),占縣(市)總數的57.6%,較2012年末提高了5.8個百分點。
2.區域布局趨于合理。1071家村鎮銀行中,分布在中西部省份的665家,占62.1%,比2012年底提高了0.9個百分點;分布在國定貧困縣182個,占國定貧困縣總數的31%。
3.發起行適度集中。由農村銀行機構發起的有498家,占比47%;由城市商業銀行發起的有378家,占比35%;由大型銀行發起的有105家,占比10%;由股份制銀行發起的有65家,占比6%;由外資銀行發起的有25家,占比2%。由13家銀行集約發起的有20家,共設立379家村鎮銀行,占總數的35.4%,比2012年底提高了7.5個百分點。
(二) 各項業務發展較快
1.資產負債擴大。截至2013年年底,村鎮銀行資產余額6289億元,比年初增長44.6%;負債余額5413億元,比年初增長46.4%,分別比銀行業金融機構高出31.8個百分點和33.9個百分點。
2.存貸款增長。截至2013年年底,村鎮銀行存款余額4631億元,比年初增長51.5%;貸款余額3632億元,比年初增長55.8%,分別比銀行業金融機構高出37.6個百分點和43.2個百分點。
3.所有者權益增加。截至2013年年底,所有者權益余額876億元,比年初增長34.8%,比銀行業金融機構高出17.6個百分點。
(三) 支農支小成效顯著
1.支農支小貸款占主導地位。截至2013年年底,農戶貸款1455億元,小企業貸款1825億元,兩者之和占比90%,比2012年年底的88%提高了2個百分點。
2.支農支小機制逐步完善。建立并實施了“事前股東承諾,事中定期考核,事后正向激勵”的監管制度,使村鎮銀行支農服務內在動力得以增強。
(四) 盈利能力明顯改善,資產利潤率有所上升。
截至2013年9月底,共有739家村鎮銀行實現了盈利,盈利面占比88%,較2012年年底提高了12個百分點。村鎮銀行資產利潤率1.71%,較年初提高0.05個百分點;資本利潤率為11.5%,較年初提高0.74個百分點。
(五) 各項主要監管指標良好,抗風險能力較強。
截至2013年9月底,村鎮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為23.6%,高于審慎監管標準13.1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為475%,高于審慎監管標準325個百分點。
不良貸款率為0.5%,資產利潤率為1.71%。
三、我國村鎮銀行發展的SWOT 分析
(一) 村鎮銀行發展的優勢(S) 分析
1.雖然村鎮銀行屬一級法人機構,但是與其他銀行分支機構相比,村鎮銀行的靈活性要大得多。村鎮銀行的貸款額度小、利率低,無須擔保且審批程序簡便。同時,村鎮銀行準入門檻和注冊資本要求低,機制靈活,市場反應速度快。這些特點使村鎮銀行相比其他銀行分支機構具有決策鏈短、決策效率高的優勢。
2.只有銀行才能成為主發起人成立村鎮銀行。一是銀行具有強大的資源,可以給村鎮銀行帶來人、財、制度、經驗等一系列的金融基礎,確保村鎮銀行盡快設立并順利運行。二是發起銀行承擔村鎮銀行可能帶來的風險,相當于為村鎮銀行設置了一道防火墻。三是民間資本在我國監管方面存在很多問題,民間資本要成為發起人還存在很多風險,比如道德風險、監管風險等。
3.村鎮銀行資產質量較好。村鎮銀行不用承擔國家政策性業務,不良貸款少,受政府的干預也較少,因此村鎮銀行的資產質量比較好,盈利潛力也比較大。截至2013年9月末,全國村鎮銀行不良貸款率為0.5%,較年初提高了0.17個百分點,整體水平較低。從被評估的278家村鎮銀行來看,共有不良貸款3.4億元,不良貸款率僅為0.38%,而且只有15家村鎮銀行高于1.5%。
(二) 村鎮銀行發展的劣勢(W) 分析
1.村鎮銀行分布不均勻。縱觀全國村鎮銀行的分布情況,東部地區設立的村鎮銀行占總數的37.9%,其中遼寧、浙江、江蘇、山東4省尤為突出。中部地區設立的村鎮銀行共占總數的30.4%,其中河南最多,有112家。西部設立的村鎮銀行約占總數的31.7%。盡管村鎮銀行在中西部率先試點,但中西部地區的數量都沒有東部多。這主要是由于銀行業金融機構更偏向在經濟比較發達的東部地區設立,而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投資動力不足。
2.村鎮銀行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村鎮銀行的業務發展、資產質量、監管指標、盈利能力、風險防范能力明顯好于中西部地區;全國性銀行發起設立的村鎮銀行的存貸比率明顯低于區域性銀行發起設立的村鎮銀行;全國性銀行發起設立的村鎮銀行受經營控制的力度大于區域性銀行發起設立的村鎮銀行。
3.村鎮銀行易出現貸多存少現象。首先,由于村鎮銀行之間沒有聯網, 導致存取不便, 因而降低了農民到村鎮銀行存錢的意愿。除此之外,群眾對村鎮銀行的認知度低。由于村鎮銀行成立的時間比較短,農村居民又對其缺乏了解,與國有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村信用社相比,村民對村鎮銀行的認可程度不大。這些都影響了村鎮銀行吸收存款、拓展業務。
4.村鎮銀行主發起行過度干預。各主發起行結合各自的實際情況,形成了多種村鎮銀行的管理模式。這些管理模式有一定的弊端,特別是部分主發起行將村鎮銀行視同分支機構,高管人員和中層干部全部由其委派,甚至直接干預其經營活動,嚴重影響了村鎮銀行經營活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導致村鎮銀行簡單復制母行商業模式,客戶群體雷同,缺乏特色產品。
(三) 村鎮銀行發展的機會(O) 分析
1.需求方面。隨著我國城鄉經濟一體化的建設和城鎮化步伐的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需要信貸資金的大力支持。隨著農村金融信貸需求主體的多元化、對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需求的多元化、信貸資金需求規模的增加,所有這些都必將帶來農村經濟及金融生態的進一步改善,為村鎮銀行發展奠定堅實有力的基礎。
2.供給方面。我國在農村建立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務機構,包括農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由于金融機構面對不同信貸需求主體的時候,需要審核資金需求主體的經濟能力、抵押品等,這就使得大型金融機構比較偏向于經濟規模較大的企業,這無疑給村鎮銀行的發展帶來機遇。
3.政策方面。國家要求積極發展村鎮銀行,逐步實現縣市全覆蓋,符合條件的適當調整主發起行與其他股東的持股比例,這必將給村鎮銀行的發展帶來機遇。除此之外,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為村鎮銀行的持續健康有效發展保駕護航,例如,銀監會自村鎮銀行成立以來陸續出臺多項政策,放寬村鎮銀行的準入條件,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加大村鎮銀行發展的扶持力度等。
(四) 村鎮銀行發展的威脅(T) 分析
1.與銀行同業相比較。我國銀行業的主導是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與之相比,作為一級法人機構的村鎮銀行規模小、網點少、業務單一、贏利模式單一。在各項評價指標中,村鎮銀行與行業平均值差距較大。這主要由于村鎮銀行正處于擴張期,同時經營成本初期投入高,短期資產回報受到影響。
2.與其他農村金融機構相比較。村鎮銀行在同地區的競爭者主要是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銀行。由于大部分村鎮銀行無法與農村信用社一樣開展支農再貸款支持,且農村信用社在農村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而村鎮銀行是一種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與經營時間長、網點分布廣的農村信用社相比,村鎮銀行處于相對弱勢。
3.村鎮銀行之間相比較。各村鎮銀行在經營決策的主動性和靈活性方面有較大的差別。除此之外,隨著利率市場化的加速、金融“脫媒”的加快和互聯網金融的突起,農村金融的競爭將更加激烈,村鎮銀行遭受的沖擊可能會更大。
四、促進我國村鎮銀行發展的建議
(一) 縮小區域差異
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以及存款保險制度和銀行破產條例的實施,村鎮銀行的發展比較穩定,要審慎調整村鎮銀行的設立分布,繼續在西部欠發達地區探索組建村鎮銀行,提高村鎮銀行的質量,以中西部及貧困地區、小微企業聚集地區為重點,逐步提升村鎮銀行的覆蓋面。
(二) 擴大銀行業務內容
村鎮銀行想要在未來經濟發展浪潮中站穩腳跟,就需要有一整套能夠吸引資金匯聚進入的業務,樹立“草根銀行”的品牌形象。對于較為基礎的村鎮銀行而言,在實施金融業務的時候,應當植根于農村實際情況,將現代化的金融觀念運用于拓展惠民的業務中去。
(三) 加快打造民營化股權結構
積極引進當地規模較大的企業和規模較大的種養大戶,逐步提升民間資本的持股比例。村鎮銀行主發起行持股超過60%的,需要制定調整股比計劃。對于新設立的村鎮銀行,主發起行要合理安排股權結構,持股比例不得超過50%,其他股份應由民間資本出資。
(四) 堅定支農支小的市場定位
引導村鎮銀行實施“本土化”的發展戰略,逐步實現經營團隊和產品服務的“本土化”,提高村鎮銀行的創新能力,探索專業化的支農模式,創造個性化、包容性的金融產品,提高村鎮銀行專業化的金融服務水平。
(五)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村鎮銀行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農村金融服務還比較薄弱,大的市場環境還有待改善
2007年末,全國縣域金融機構的網點數為12.4萬個,比2004年減少9811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縣域的網點數為2.6萬個,比2004年減少6743個;金融從業人員43.8萬人,比2004年減少3.8萬人。其中農業銀行縣域網點數為1.31萬個,比2004年減少3784個,占縣域金融機構網點數的比重為10.6%,比2004年下降了2個百分點。
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收縮縣域營業網點的同時,其他縣域金融機構的網點也在減少。2007年末,農村信用社縣域網點數為5.2萬個,分別比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減少9087個、4351個和487個。2004年到2006年,除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以外的縣域金融機構網點數年均下降3.7%,其中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縣域金融機構網點數年均下降9.29%。
由于縣域金融機構網點和從業人員的減少,縣域經濟獲得的金融服務力度不足??h域企業金融覆蓋水平近年來雖有提高,但總體水平仍然較低。截至2007年末,全國有2868個鄉(鎮)沒有任何金融機構,約占全國鄉鎮總數的7%(見表1)。
農村金融機構網點數逐漸減少,尤其是銀行網點數逐年減少(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等金融機構網點還是逐年增加的),這說明了目前要在農村開展金融服務仍然非常困難。與此同時,與城市金融市場環境相比,目前在我國農村還沒有建立比較完善的征信系統,這對村鎮銀行的風險控制帶來不利的影響。
資本來源不足是制約村鎮銀行發展的主要因素
從目前已成立的村鎮銀行來看,其經營模式仍然以存貸業務為主,存貸利差為其收入來源。四川儀隴惠民村鎮銀行貸款平均利率甚至達到了10.33%,遠遠超過了貸款基準利率。然而,盡管貸款利率較高,村鎮銀行只有做大存款基數才能與相關稅費、人員和管理成本相平衡。
我們可以對村鎮銀行盈虧平衡點進行測算。假設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達到7∶3,存款利息成本為2.3%;貸款平均利率為7%,貸存比保持在70%,貸款只有發放到4000萬元才能保持基本盈利。但要做到這一點,則需吸收存款6000萬元。因此,在一般情況下,只有當存款規模達到6000萬元左右、貸款規模達到4000萬元左右,村鎮銀行才可能達到盈虧平衡。
如在試點當中經營狀況最好的是甘肅慶陽西峰瑞信村鎮銀行,該行注冊資本1080萬,該行去年末的存款余額達到了7088.08萬元,貸款余額4093.97萬元,營業收入達到了283.2萬元,實現稅前利潤101萬元,凈利潤67.8萬元。而其他的村鎮銀行,包括最早成立的四川儀隴惠民村鎮銀行,由于資金規模偏小,其盈利狀況都不是非常理想。截至2008年6月30日,在貸款平均利率為10.33%的情況下,儀隴惠民村鎮銀行實現收入65.5萬元,利潤1.38萬元。
對風險管控能力要求更高
雖然近年來農村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有所下降,但不良貸款比例仍然較高,2007年末,全部縣域金融機構不良貸款平均占比13.4%,遠高于同期全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8.4%的不良貸款率平均水平。2007年末,東北、中部和西北地區縣域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分別為29.9%、20.4%和16.4%,高于全部縣域平均水平16.2、7.0和3.0個百分點。我國農村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較高的原因除了自身經營管理不夠完善、治理結構存在一定問題外,鄉村債務消化進程緩慢也是其中之一。農村金融機構除了自身經營風險外,在農村地區經營還面臨比城市經營更高的系統性風險,農業保險、信貸抵押擔保等發展滯后也是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較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村鎮銀行所面臨的經營風險以及系統性風險往往更高。
村鎮銀行發展所面臨的機遇
從上述分析可知,雖然與城市金融需求相比,農村金融需求存在著自身的特點,集中表現在風險大、成本高,但農村金融畢竟是一塊尚待開發的領域,并且隨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農業金融市場有著很大的發展前景,因此對于日前競爭已十分激烈的金融機構而言,通過建立村鎮銀行為農業、農村提供金融支持將可能是非常有利的選擇。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金融發展速度較快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調查,2007年末,全國縣域金融服務網點為12.4萬個,縣域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到9.11萬億元,占全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的比重為23.4%;全部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為6.12萬億元,占全部金融機構貸款總額的22%,占GDP的24.8%,比以往年份都要高。
2007年末,全國縣域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為13.4%,比2004、2005和2006年分別下降了9.0、6.2和3.2個百分點。其中,農業銀行縣域分支機構不良貸款率為30.3%,比2004、2005和2006年分別下降了3.7、2.6和0.4個百分點;農業發展銀行縣域分支機構不良貸款率為27.8%,比2004、2005和2006年分別下降了27.9、25.9和17.9個百分點;縣域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為12.7%,比2004、2005和2006年分別下降了12.1、3.4和1.4個百分點。
2007年全國縣域金融機構利潤總額為704.8億元,同比增長104.8%,比上年提高3.1個百分點,比2004、2005和2006年分別增加604.9億、523.8億和353.6億元。2007年全國縣域金融機構資產利潤率為1.02%,分別比2004、2005和2006年提高了0.83、0.70和0.45個百分點。
上述數據說明了在我國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的背景下,農村金融發展也非常迅速,無論是從資產規模,還是從資產質量上看,都說明了了近幾年我國農村金融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這將有利于村鎮銀行的快速發展。
伴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存貸利差正逐漸擴大
2003年以來,人民銀行加快了農村地區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進程。2003年8月在推進農村信用社試點改革的同時,允許試點地區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利率上浮不超過貸款基準利率的2倍。2004年10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放開了商業銀行貸款利率上限,而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上限也擴大到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的2.3倍。根據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的調查,目前農村金融機構的貸款加權平均利率(按貸款發生額加權)為基準利率的1.31倍,貸款量的73.4%集中在基準利率的1.5倍以內。從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幅度和財務可持續發展能力看,農村信用社60%以上的貸款利率處于1.5倍至2.3倍基準利率之間,加權平均利率為1.6倍基準利率。從試點的七家小額貸款公司利率浮動情況看,2007年12月,七家試點小額貸款公司發放貸款的加權平均利率為22.62%,為調整后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7.47%)的3.03倍。利率的逐步放開,有利于農村金融機構根據成本覆蓋風險原則,合理定價,實現自身財務可持續發展,加強對“三農”的金融支持見表2)。
與城市金融機構相比,面臨著比較寬松的監管政策
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一套與我國農村經濟相適應的農村金融監管框架,其基本特征是實行較低的準入門檻和一些有別于商業銀行的特殊政策。我國農村金融機構在最低注冊資本、存款準備金、資本充足率等方面有著比商業銀行更低的要求,較低的門檻為資本流入農村和設立農村金融機構創造了條件。同時,對農村金融機構在股權結構、利率和經營范圍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有別于商業銀行的特殊規定,在注重引導資金流向農村的同時,加強對農村金融機構的審慎監管。有關農村金融機構的監管政策如表3所示。
對我國村鎮銀行發展的幾點建議
開發適合農村市場需求的金融產品
農村金融由于風險大、成本高等特點,導致很多金融機構都不愿輕易涉入。但其實從近幾年農村金融業的發展情況來看,只要開發出適合農村市場需求的金融產品,往往可以有效地規避風險。在農村金融市場,目前比較受歡迎的產品如表4所示:
村鎮銀行應運用“龍頭企業+小額貸款”、互保基金等多種形式提高信貸資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同時,村鎮銀行應根據當地農業發展的特點,發展各類與農產品期貨市場、訂單農業生產相聯系的新型貸款方式,發揮訂單農業、期貨市場在抵御風險中的重要作用。
利用信息技術降低風險,節約成本
金融機構在提供服務時,除了要克服經營成本較高等困難,還面臨著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風險。村鎮銀行可利用先進技術手段,多方面獲取開展業務所需的信息。目前,人民銀行的支付清算系統和征信系統已在農村地區開展較大范圍的服務,村鎮銀行可以通過與這些信息系統的聯通來獲取較全面的有關農戶和農村企業的信息。與此同時,也可以利用現代科技降低農村金融服務成本。我國已基本建立了現代化的支付系統和征信系統等金融基礎設施,村鎮銀行可充分利用先進科技,加快推動農村金融機構信息化、網絡化進程,使農村地區享受多層次、低成本的金融服務。
應加大力度對村鎮銀行的發展予以政策支持
為使村鎮銀行更好地服務“三農”,并在服務“三農”的過程中實現自身不斷發展壯大的目標,有關部門應給予村鎮銀行必要的政策支持。一是人民銀行應給予村鎮銀行一定的支農再貸款支持,以擴大村鎮銀行的資金實力;二是放松利率管制,允許村鎮銀行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資金供求狀況、債務人可承受能力自主確立貸款利率;三是對初創階段的村鎮銀行減免營業稅和所得稅,支持其發展壯大;四是加快建立農業政策性保險機構,為村鎮銀行的資金安全提供切實保障;五是建立必要的風險補償機制,建立村鎮銀行服務“三農”和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正向激勵機制。
切實加強金融監管,促進村鎮銀行穩健經營
[關鍵詞]村鎮銀行;市場失靈;政府干預;策略
從2007年3月首批3家村鎮銀行掛牌開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起勢如破竹,2007年10月開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從試點的6個省(區)擴大到全國31個省市區。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國已有395家三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開業。其中村鎮銀行349家,貸款公司9家,農村資金互助社37家,有效的緩解了農村的金融供給不足。然而,和其它新生的事物一樣,村鎮銀行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前進的道路困難重重,需要政府對村鎮銀行進行積極引導,必要時可以適當干預,以解決其發展中的“瓶頸”問題。
一、政府干預村鎮銀行發展的理論基礎
政府對村鎮銀行發展進行干預的理論基礎為市場失靈。市場失靈是指市場機制不能有效解決資源配置、提供符合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產品或服務的現象。造成市場失靈的原因包括信息不對稱、外部性、不完全競爭和公共物品?,F階段我國村鎮銀行的發展過程中也存在嚴重的市場失靈,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信息不對稱增加了村鎮銀行的甄別成本和信貸風險
村鎮銀行的目標客戶是農產和涉農類微型企業,其生產兼具自然風險、社會風險以及貸款者的信用風險,對其進行貸前資信審查是必需的。然而,農村經濟貨幣化程度比較低,農產和企業的市場交易記錄缺失,無法全面掌握其信用信息,逆向選擇難免發生。即便可以在事前審查中全面掌握貸款申請人資信狀況,銀行還面臨道德風險,即借款人不按照批準用途使用貸款或者懸空、逃廢或者拖欠債務等。
(二)資本的逐利性使得村鎮銀行網點設立不均衡,“農轉非”現象突出
資本的逐利性驅使其流向發達地區和效益高的部門追求快速的資本增值,而村鎮銀行商業化定位恰恰決定了其資本的逐利性。村鎮銀行大都將網點設立在經濟較發達的縣(區)內,且銀監會把試點由中西部的6個省放開到全國31個省(區、市),東部沿海地區網點數量迅速超過中西部地區。截至2010年4月底,在全國開業的172家村鎮銀行中,東部地區11個省市設立66家,中部地區8省設立46家,西部12個省份共設立60家。銀監會出臺的東西部掛鉤準入政策加大了發起行設立村鎮銀行的成本,效果并不顯著。此外,不少村鎮銀行資金外流嚴重。截至2010年11月,我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共425家,資本總額150億元,吸收存款607億元,發放貸款536億元,其中農產貸款185億元,僅占35%,中小企業貸款277億元,占52%,農產貸款占比遠低于中小企業貸款。
(三)設立村鎮銀行存在正外部性,導致發起人積極性不高
農業生產面臨自然和社會的“雙風險”,在國內農業保險市場不發達、風險分散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村鎮銀行服務的對象是農民,幫助發展的產業是農業,故帶有一些為政府向農民提供公共金融產品的性質L3,。對于大型國有商業銀行而言,害怕村鎮銀行經營不善會波及到母銀行,對母銀行的聲譽和效益造成損害,遠不如設立分支機構劃算。目前,農業銀行發起的村鎮銀行有4家,建設銀行有9家,交通銀行有3家,中行尚且沒有。只有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和以匯豐銀行為代表的外資銀行為了規避設立分支機構的政策限制才被迫成為村鎮銀行的主發起人。
(四)農村金融市場存在非完全競爭,不利于村鎮銀行發展壯大
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在農村金融市場上一直處于壟斷地位,資金實力雄厚,與當地的政府部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其國字號背景更是讓老百姓覺得可靠放心。而村鎮銀行作為全新的銀行,網點少,公信度低,沒加入大小額支付系統,不能通存通兌和發行銀行卡,服務范圍、業務拓展受到限制。加之很少獲得農村信用社享有的支農再貸款,免稅或低稅率等優惠政策,使得其運行成本高,無力與傳統金融機構相抗衡。
二、政府干預村鎮銀行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政府干預村鎮銀行發展的現狀
一是出臺政策引導村鎮銀行發展。(1)自村鎮銀行試點以來,中央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如《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村鎮銀行組建審批工作指引》等引導村鎮銀行發展。(2)一些地方政府出臺了相應的地方性政策文件,如江蘇省政府出臺《關于促進農村金融改革發展若干政策意見》(蘇政辦發[2009)32號)文件,文件規定:“對新型農村金融組織為農服務業務繳納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和營業稅,省財政按其50%給予獎勵”。
二是政府干預村鎮銀行經營。(1)出資參股村鎮銀行,如2010年6月21日開業的安徽繁昌建信村鎮銀行引進了繁昌縣政府所屬的投資公司――繁昌縣建設投資公司參股。(2)為本地區村鎮銀行準入進行限制。(3)界定本地村鎮銀行的存貸款利率浮動范圍等。
三是政府加強本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1)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截止2010年6月末,全國31個省(區、市)所轄的2657個縣(市、區)中已有2426個縣(市、區)開展了農產信用檔案建設工作,2122個縣(市、區)已建立農產信用評價體系。(2)進行征信體系建設。
(二)政府干預村鎮銀行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政策缺位或效果不明顯。(1)一些關鍵性的問題尚未解決。如人民銀行和銀監會聯合的《關于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有關政策》的通知,雖然解決了村鎮銀行開戶、資金清算、存款準備金和征信、統計管理等方面的問題,但急解決的央行再貸款、銀聯入網、支付結算等問題仍未得到明確。(2)政策效果不明顯。如按財稅[2010]4號《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農村金融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有關規定,對金融機構發放的農產小額貸款(5萬元以下)利息收入,免征營業稅。但從目前村鎮銀行向農產發放的貸款結構來看,其貸款額度主要集中在5萬至20萬,5萬以下占貸款總額較少,削弱了優惠政策效果。
二是政府入股村鎮銀行令人喜憂參半。村鎮銀行設立之初,由于害怕政府干預經營,不少村鎮銀行只吸收縣域內知名度較高的民營資本入股,而發起銀行也不被縣域的老百姓熟知,容易被誤解為“私人老板開的銀行”,導致村鎮銀行吸儲困難。地方政府入股村鎮銀行有利于提高村鎮銀行的信譽度,制衡民營股東,令人擔憂的是,一旦地方政府干預村鎮銀行的日常經營,這就對保持發起行的主導地位以及村鎮銀行的獨立性提出了嚴峻挑戰。
三是政府管制限制了村鎮銀行發展。某些地方政府為了提高農產和中小企業貸款的可獲性,使其能夠以較低的利率獲得村鎮銀行的貸款,對村鎮銀行的貸款實行利率管制,利率限制自由波動。但是,村鎮銀行不具備規模效益,低利率運行很難彌補村鎮銀行的高成本,而又沒有相應的風險補償,不利于其商業可持續發展。還有一些些地方政府為了追求政績或者為了快速取得支農效果,對村鎮銀行市場準入進行了不合理的限制。如:湖北省政府拒絕中小商業銀行或股份制銀行作為發起人,致使由浙江寧波的中小銀行作為發起人、自然人參股的村鎮銀行計劃不能付諸實施。這些政府行為會挫傷村鎮銀行發起人的積極性,放緩村鎮銀行建設進展速度。
三、村鎮銀行發展中的政府干預策略
(一)總體思路
首先,不斷提高對政府(中央和地方)干預村鎮銀行發展的必要性認識,合理界定政府干預村鎮銀行發展的有效邊界。該管的一定要管到位,不該管的堅決不能管。其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司其能,有針對性地采取各種措施。在充分尊重村鎮銀行自主經營權的基礎上,為其發展壯大創造有利環境。
(二)具體思路
1 加快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
(1)地方政府應當發揮組織協調能力,領導動員工商、稅務、公安等部門繼續推進農村征信體系建設,并發揮示范帶頭作用引導各類市場主體積極使用征信產品。(2)加大對發展農業保險的政策支持。建議頒布《農業保險法》和《農業擔保法》等配套法律,通過一定的保險補貼或相關稅費減免吸引商業保險公司服務于農村領域。(3)加強農村信用評級、信用擔保機構建設,拓寬抵押物范圍,允許以機器設備、土地使用證和宅基地作為抵押,并建立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對不守信的借款者予以警告或處以懲罰。(4)加強推進支付結算系統建設,將村鎮銀行納入大小額支付系統。
2 放開村鎮銀行管制,建立完善的市場退出機制
(1)放寬準入限制。地方政府應立足長遠考慮,只要是治理結構先進、機制靈活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論發起人的類型是否為國有銀行都予以許可。退出機制建設與放寬村鎮銀行準入限制同等重要,在優勝劣汰的壓力下,村鎮銀行的相關利益者才會努力把銀行辦好。例如,由于沒有被市場淘汰的擔憂,農村信用社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員就降低了規避經營風險的意識,造成了大量的呆壞賬,而地方政府也才能毫無顧忌地經常干預農村信用社的日常經營,造成農村信用社背負大量的政策虧損和壞賬。(2)放開利率管制。設立初期村鎮銀行的運行成本較高,貸款利率太低會進一步壓薄村鎮銀行利潤使其無法實現商業可持續。應放開利率浮動范圍,由市場供求決定利率水平,在國家規定村鎮銀行涉農貸款比例的情況下,村鎮銀行會把貸款利率定到農產可以接受的水平,否則涉農貸款任務就無法完成。
3 進一步加大對村鎮銀行的優惠扶持力度
(1)通過多種渠道增強村鎮銀行的資金實力。地方政府可以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給予村鎮銀行一定的支農再貸款支持;給予其穩定性較好的以工代賑、農田水利等涉農性財政資金的對口支持;在村鎮銀行建立財政賬戶,并保證不干預村鎮銀行經營。(2)正向激勵各大銀行類金融機構設立村鎮銀行??梢詫l起村鎮銀行數量和涉農貸款量與發起銀行的業績掛鉤,予以適當的獎勵。給予外地金融機構較其他村鎮銀行更多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使其增加發起村鎮銀行的動力。(3)鑒于村鎮銀行設立剛剛起步,經營風險大收益小,給予村鎮銀行實行較低的存款準備金率。此外,要充分考慮相關優惠的實施效果,建議政府制定補貼優惠政策時要做到全額補貼。
關鍵詞:村鎮銀行 問題與策略 品牌創新 可持續發展
村鎮銀行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原來對農村金融體系存量改革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金融供需的矛盾,對我國培育多元競爭性農村金融市場體系,有效增強對農戶和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產生深遠的影響,成為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新興力量,對支持“新農村”建設發揮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村鎮銀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制約著村鎮銀行的可持續發展。探討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一、村鎮銀行的設立是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訴求
首先,隨著農村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部分農民已從傳統的農業生產中擺脫出來,成為專業戶和生產大戶,他們對資金的需求有著很強的季節性,且數額較大。此外,農戶在生活中又會經常遇到臨時性生活困難,對資金的需求是經常的。其次,農村中的中小企業在擴展經營的過程中,他們的自有資金不能滿足自身發展需要,自有資金匱乏,使他們成為資金市場的需求者。他們對資金的需求特征常常表現為短、頻、快,資金需求沒有可供抵押的資產和信用擔保,使得貸款風險較高,難以滿足國有銀行貸款條件,因而很難得到正規金融機構的支持。第三,金融改革以來,國有商業銀行為了防范風險和提高經濟效益,大量撤并農村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分支機構和營業網點。從1999年開始,四大國有銀行大規模撤并31 000多家地縣以下基層機構,即使是為農村提供金融服務的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的主要業務也不斷向城市和大中型企業轉移,不僅撤銷了大量基層分支機構,而且對農民的信貸支持逐漸減少。農村信用社商業化趨勢明顯,資金運用出現“非農化”特征,造成農村金融資源的流失。
由于上述原因,現有的農村金融機構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夠滿足農戶和農村小型企業的需求,農村金融需求日趨多樣化進一步凸顯出來。農民和中小企業融資難已成為農村可持續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潛在障礙。村鎮銀行的設立和發展緩解了資金供給不足的局面,規范了農村非正規金融市場,促進了農村金融市場競爭格局的形成。李志輝先生在《中國銀行業的發展與變遷》一書中指出“多樣化的農村金融結構比單一的結構更能反饋信息,提供各種機會,更加能夠適應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在農村引入新的投融資方式和新型的金融機構,并優化各個金融主客體之間的比例,最終建立農村金融支持體系,是解決‘三農’金融支持問題的最有途徑?!贝彐傘y行以其經營靈活、成本低、運營效率高等優勢,有效增強農村金融服務能力,切實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村鎮銀行的推廣進一步穩固和加強了村金融系統自身建設,提高了農村金融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激活了農村金融市場,打破了農村金融業原有的壟斷格局,開創了競爭性的市場環境,形成了國有及國有控股商業銀行、政策性金融機構、農村信用合作社以及各種非正規金融機構同時并存的競爭格局,有利于最終實現金融市場體系整體效率的提高,并進一步加快金融創新的步伐,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和諧發展和進步。
二、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政策扶持力度不夠
我國村鎮銀行的產生本身具有公共財政的屬性,是以政策扶農為目的進行商業化運作的企業,所以村鎮銀行的經營與發展離不開財政政策的支持。目前,各級政府沒有系統地出臺對村鎮銀行的扶持政策,與金融支農的主力軍——農村信用社相比,村鎮銀行在稅費減免、財政支持和農貸貼息、支農再貸款等方面都缺乏優惠政策,這將不利于營造一個良好的競爭氛圍。這種差異化的扶持政策,將不利于村鎮銀行持續、健康地開展各項支農業務,也將進一步削弱村鎮銀行的可持續發展。
(二)吸收存款能力不強
村鎮銀行設立于我國廣大的農村貧困地區,由于這些地區受地域自然條件和開放程度等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農民和鄉鎮企業閑置資金有限,客觀上制約了村鎮銀行儲蓄存款的增長。同時,村鎮銀行成立的時間較短,農村居民對其缺乏了解,與國有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相比,農村居民對村鎮銀行的認可程度較低。再加上村鎮銀行網點少,現代化手段缺乏,對絕大多數農村居民的吸引力小,這就使得村鎮銀行存款來源少,制約其市場開拓。村鎮銀行沒有加入銀聯,服務對象大多分散在農村和小城鎮,客戶必須到網點來辦理存款、取款業務,金融服務不夠便捷,組織存款、營銷貸款成本較高。
(三)貸款風險控制難度大
村鎮銀行貸款發放對象主要是當地農民,其所從事行業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強,抵御災害能力弱,易形成自然風險。社會對農產品需求與農戶生產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隱含較大市場風險。由于認識上的誤區,部分農戶認為村鎮銀行是國家對農民的一種扶助行為,在這樣的銀行貸款,法律的制約性和強制性低于其他銀行,從而引發資金的道德風險。
(四)結算渠道不通暢
從功能上來說,村鎮銀行可經營吸收公眾存款,發放貸款,辦理國內結算、票據承兌與貼現等業務,但是從目前來看對村鎮銀行的開戶、結算問題,有關部門尚無明確規定,致使其支付結算難。村鎮銀行自身賬戶無法在人行開立,不能參加同城交換,有的村鎮銀行只有通過縣級其他銀行開戶并結算;村鎮銀行吸收的單位賬戶得不到核準,致使部分行政、企事業單位因結算難而流失;由于涉及跨地區等一系列的審批和收費問題,人民銀行、銀聯公司尚未同意村鎮銀行推出使用發起銀行的借記卡,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
(五)社會信譽度和認可度低
一、村鎮銀行發展現狀
銀監會出臺了《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放寬了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首批選擇四川、吉林等六省區作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試點。1月,銀監會出臺《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加快了村鎮銀行試點工作。10月,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將試點范圍擴大到全國31個省份。到末,全國已有148家村鎮銀行開業,發放貸款50多億元,其中支持農戶和農民的貸款達60%以上。今年“兩會”期間,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表示,銀監會對村鎮銀行的發展目標是家,凡是有條件的縣都可以有一家。村鎮銀行發展呈現出美好的愿景。
湖南省自開展村鎮銀行試點以來,已組建村鎮銀行5家,較好地發揮了服務“三農”的作用。湘西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來積極爭取村鎮銀行試點,得到了銀監部門的批準。但在組建過程中遭遇中梗阻,目前還是一片空白。
二、發展村鎮銀行的瓶頸
(一)政策失靈:自下而上,本末倒置。按照銀監會規定,村鎮銀行只能實行發起方式設立,且至少應有1家以上境內外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主發起人。規定要求村鎮銀行的最大股東或唯一股東必須是銀行業金融機構。根據這一規定,需要試點縣市政府從最基層的縣域開始向上逐級尋找主發起人。當前我國銀行業實行一級法人制度,分支行對機構的設置缺乏審批權限。由于村鎮銀行的設置處于試點階段,既沒有規定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必須發起設立村鎮銀行的義務,也沒有相應的數量規定,更沒有自上而下的特別指定。這樣,形成部分試點縣市“申請報告無處送,高層領導無法見,村鎮銀行無法辦”的難堪局面。
(二)主體失落:路徑單一,一主難求。雖然一些地方性商業銀行具備主發起人資格,但在欠發達地區,除農村信用社改制外,幾乎沒有地方性商業銀行。瀘溪縣為組建村鎮銀行,成立了專班,明確專人,積極尋找主發起人,從起,先后與省內外10余家銀行業金融機構進行聯系協調,開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條件,但都因經濟總量小、地處偏遠而被拒絕。一旦找不到主發起人,村鎮銀行便無法設立,致使這一惠農政策成為空中樓閣,試點縣市十分失落。
(三)市場失準:低門檻,高杠桿。根據《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在縣(市)設立的村鎮銀行,其注冊資本不低于300萬元人民幣;在鄉(鎮)設立的村鎮銀行,其注冊資本不低于100萬元人民幣。村鎮銀行注冊資金的門檻要求確實很低,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為尋求一定的規模效應,一般村鎮銀行注冊資金均在5000萬元以上。加之主發起人難找,形成了“低門檻,高杠桿”現象,導致欠發達地區村鎮銀行市場準入難。
(四)布局失衡:抓大放小,棄鄉進城。按照村鎮銀行試點初衷,本應在欠發達地區優先發展。據對全國已開業的148家村鎮銀行調查分析,除先期試點的六個省份外,一般機構都設在相對較發達的縣市一級,鄉鎮村鎮銀行還沒有實現零的突破,呈現出“發達地區多、欠發達地區少,縣城多、鄉鎮少”的不均衡格局。
(五)價值失離:嫌貧愛富,棄農逐工。根據《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服務“三農”是村鎮銀行的根本宗旨。一些村鎮銀行的發起人或出資人把實現利潤最大化作為自身最大的追求目標,而農民作為弱勢群體,農業、農村經濟作為高風險、低效益的弱勢經濟,受自然條件和市場條件的影響巨大。在農業政策性保險嚴重缺乏的情況下,受利益驅使,村鎮銀行在價值取向上偏離宗旨,追逐高利潤、高回報的工業行業。
三、政策建議
(一)完善政策:改“自下而上”為“自上而下”。建議完善村鎮銀行試點政策,調整規劃,以地區為單元,堅持向欠發達地區、向農村傾斜的原則,將試點任務與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擴張計劃進行捆綁,自上而下指定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承擔村鎮銀行發起任務。規定銀行業金融機構在發達地區增設分支機構時,要求其在相應的欠發達地區發起成立一家村鎮銀行,以打破試點鄉鎮、試點縣市層層向上爭取無門的難堪局面。銀行業金融機構也要提高認識,勇于擔當,從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積極踐行社會責任,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兼顧好社會效益。
(二)調整方式:改“發起成立”為“組建成立”。我國金融業的發展最終都是以國家信用為背景的。村鎮銀行作為服務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設立于農村貧困地區,支持的是弱勢區域、弱勢群體和弱勢產業,應當可以國家信用為背景,在部分難以找到主發起人的欠發達地區,適當提高市場準入門檻,規定縣市村鎮銀行注冊資金必須達到5000萬元以上,改由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起為地方財政出資組建成立。
風險防范和控制的關鍵在于加強管理,而不在于誰發起。因此,不能因為找不到主發起人而影響村鎮銀行試點進程,進而影響國家整個金融體系的架構和惠民政策的落實。
(三)優化布局:改“抓大”為“扶弱”。根據《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進一步優化村鎮銀行布局,堅持欠發達地區和農村優先原則,充分體現“扶弱”的優惠政策,力爭欠發達地區的縣市至少設立一家村鎮銀行。尤其是目前處于金融服務空白的鄉鎮,要設立村鎮銀行,切實解決金融服務“盲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