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6 08:22: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財務風險評價的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財務風險是指公司財務結構不合理、融資不當使公司可能無法按期支付負債融資所應負的利息而導致投資者預期收益下降的風險。企業如何認識財務風險,如何減少財務風險是提高企業風險承受能力,保證企業健康發展的關鍵。
一、企業財務風險評價指標體系概述
1.企業財務風險概念
傳統西方經濟理論認為企業風險分為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西方國家對于風險管理的研究始于上世紀三十年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企業已經建立了風險管理職能。雖然已經發展比較成熟,但是國外風險管理理念主要針對于如何擺脫財務風險,而非分析財務風險形成的原因,同時也沒有關于財務風險如何進行預防的研究。與其面對風險、擺脫風險,不如分析風險、預防風險。因而,財務風險的管理與控制是今后風險管理發展的方向。
目前,我國對于企業的財務風險概念的界定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兩種,一種認為企業的財務風險來自于籌資、融資活動。這種觀點認為,企業進行籌資所形成的負債,不僅要償還本金,還需要支付相應利息。如果企業不舉借任何債務,將不會存在任何風險。但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可能存在資金流轉問題,如果不舉借負債,勢必會出現經營困難。而且這種觀點沒有考慮財務杠桿作用,可見這種觀點不具有科學性。
另一種觀點是廣義的觀點,認為企業財務風險是在企業的財務活動過程中,由于受到財務結構不完善、企業所在環境的改變等一些內外部的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使企業的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產生較大的偏差,使企業蒙受損失的可能性。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或者部門,甚至一筆訂單,都可能引起企業財務風險,如果財務風險控制不好,就可能導致企業產生損失,甚至導致破產。這種觀點是從企業整體出發,結合整體環境進行的分析,也是我國財務風險理論中主要的觀點。
2.企業財務風險的特征
財務風險具備了風險的兩個基本特征:客觀性和不確定性。
首先,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任何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都不可避免財務風險,財務風險是市場經濟運行下企業資金運動的必然產物。財務風險受到國民經濟、市場環境以及國際金融環境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其次,財務風險具有不確定性。雖然企業要面對各種財務風險,但是風險的發生具有不確定性。什么事件發生、以何種形式發生,甚至是否發生,都不是能夠準確計量的。
二、目前的財務風險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
從對當前我國企業財務風險評價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中來看,現有的財務風險評價體系存在著與企業經營環境不適應、指標無法真實反映企業情況、缺少行業針對性的問題,財務風險評價體系不能很好地應用在實踐中,在對風險的有效評價和控制上還有一定的欠缺。
1.與企業經營環境不適應
由于我國的風險理論起步較晚,與國外的風險管理比起來,理論基礎上,又加上財務風險評價體系的研究較晚,體系發展還不夠成熟和完善,在企業對財務風險進行評價時,財務比率的綜合分析常用的是單量判定模型法,基于這種模型法的體系反映出來的信息量有限,企業由于使用了較多的抽象概念和函數,不利于推廣,無法適應企業隨著經營規模擴大而日益復雜的經營環境。
2.指標無法真實反映出企業情況
評價指標對企業真實情況分析不足的情況主要表現為對企業短期償債能力分析不足、對企業長期償債能力分析不足,對企業盈利能力分析不足三個方面。
在對企業短期償債能力進行分析時,企業資產的流動比率和速度比率的指標是從資產負債表的數據得出的,它是從靜態的角度對一定時期內的償債能力進行分析的-而如果企業是實際資產流動的質量差,就會高估企業的流動資產,且這些從財務報表中出的數據不能將一些影響企業變現能力和短期債務負擔的因素反映出來,使得出的結果與實際情況可能產生偏離。
與短期償債能力分析一樣,評價方法中資產的負債率和負債經營指標不能準確地估量出企業的實際資產,另外,在企業采取一定的措施對利潤進行調節時,利息賺取率的指標不能對企業虛增的利潤進行辨別,無法真實地反映出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
體系中包括銷售凈利潤率、資產凈利潤率等一些盈利能力分析指標在對企業真實的盈利能力分析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3.缺少行業針對性
在我國,由于對財務風險理論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相對較為完善的財務風險評價體系不多,企業在對自身進行財務風險評價時,常常是使用通用的財務風險評價體系,而不是根據自身行業和自身企業發展的特點制定符合自身實際的風險評價體系,這就使得財務風險評價體系在實踐應用中,不能很好地發揮出原有的作用。
三、重建企業財務風險評價指標體系
如何重建企業財務風險評價,是多數學者正在研究討論的問題。筆者從企業經營與財務管理的角度進行結合,提出以下幾點建議,為增強企業財政實力以及實際應用效果,進而可以保障企業正常運行,促進企業良好健康發展提出改革方向。
1.綜合考慮企業實際情況,謹慎選擇財務指標。
眾所周知,企業經營過程中風險重重,財務指標的選取能夠體現出企業財務風險大小,進而采取相應措施??墒悄壳柏攧罩笜撕芏?,如果每個指標都進行計算,雖然可以從多方面反應企業財務風險大小,但是同時會增加財務人員工作量,降低工作效率。謹慎選擇和企業相關的財務指標,尤其重要。例如,生產制造型企業可以對營運能力方面的指標――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等進行相應分析,分析存貨周轉率變化的主要因素,進而進行改進。
2.多角度選擇指標
企業經營不是單方面的,著想系統、科學地了解企業承受的財務風險,必須從多方面進行評價。在實際工作中,如果要求財務人員從數學建模等方面進行分析選擇財務指標,可能不太現實,也不易操作。因而,筆者提出,在進行財務風險指標選取時,應當針對研究對象的實際情況,以能夠對企業財務狀況作出合理描述為基礎-按照企業財務危機相關理論,合理選擇財務指標,使選擇的財務指標與企業的經營活動相一致。
3.重點關注企業經常使用的指標
對于制造業而言,存貨周轉速度快慢、存貨資金占用量是否合理是企業經營中非常關鍵的信息,“存貨周轉率”這樣的指標就應當重點關注。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都有各自的計算指標,只有將這樣的指標持續關注,才能提高企業自身核心競爭力,提高抗風險能力。當然,重點關注的指標也是在全面選擇指標的基礎之上擇優選擇出來的,其選擇的標準也是圍繞企業的核心業務流程。
4.保持財務指標的動態性
在財務指標選取的時候,應當考慮時效性。如果財務指標已經不能發映出企業財務風險情況,或者已經被淘汰,就應當用其他合適的指標進行替換。這需要企業全體部門共同關注,而不是財務部門的責任。市場變化了,原指標的計算意義不復存在,就應當進行替換。
5.根據需要自行設計財務指標
目前在財務管理風險控制的理論中,主要涉及了負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長能力四類財務指標。企業在進行指標選取過程中,如果發現這幾類指標無法反應企業自身財務風險,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設計。當然,設計的財務指標主要是針對于企業內部管理進行分析,并非對外進行公布。
6.單位部門獨立計算
李敏,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廣西有限公司投訴管理。
鄧迅,廣西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專業研究生。
一、 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中外合資上市公司及其風險概念的界定
1、中外合資上市公司的概念界定
合資公司是指兩個或多個企業聯合起來成立的第三方公司,它是介于市場交易和企業兼并之間的一種中間組織形式(Jacquemin & Slade,1989)。合資企業不僅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企業分別提供不同的資源而形成的聯合擁有的獨立企業組織,也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企業為了進入由單方不能完成的項目的一種合作聯盟方式。中外合資上市公司(Sino-foreign joint venture listed companies,簡稱SF-JV-LC)作為中、外雙方(或多方)合資經營的股權式國際戰略聯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規定中外合資上市公司是:任何外國公司、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或個人(即外方合資者)按公正、平等、互利的原則,經中國政府批準,在中國境內,同中國的公司、企業或其他經濟組織(即中方合資者)建立的共同投資(其中外方資本所占比例最少不低于25%)、共同經營、共負盈虧、共擔風險的,并受中國法律管轄和保護的具有法人地位的聯合企業。
2、中外合資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的界定
中外合資上市公司作為實體性的股權式聯盟,由于合資各方(聯盟伙伴)的聯盟動機、目的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不可避免地出現許多不確定性而面臨各種風險。中外合資上市公司面臨的風險錯綜復雜,可分為財務風險和非財務風險(如:失去競爭優勢、被兼并及聯盟失敗可能性)。財務風險是中外合資上市公司由于其天生的不穩定性,所面臨的眾多風險總最為常見也是最為重要的風險。對于財務風險概念的理解,目前理論界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財務風險認為企業的資金主要來源于投資人和債權人,所有的財務風險均來自于負債融資。廣義的財務風險既包括由負債融資引起的到期無法償還債務本息的風險,也包括由于公司治理不完善、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經營活動判斷與決策失誤以及宏觀環境影響等引起的財務狀況惡化的風險。中外合資上市公司的財務風險屬于廣義的財務風險,指的是由于受到各種難以預計或控制的內、外部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導致公司的實際財務活動收益與預期結果發生偏離,使公司遭受損失的可能性,貫穿于整個合資經營過程。
3、關于中外合資上市公司的財務風險細分研究
找出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并進行分類是設計財務風險評價方案的重要研究思路。關于財務風險的分類研究,由于知識背景和研究角度不同,學者們對財務風險分類也不盡相同。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王花榮(2009)指出企業財務風險貫穿于企業整個財務活動中,在資金籌措、對外投資、資金營運、利潤分配等環節都可能產生風險。在文章中作者還提出營運資金風險(主要包括現金風險和應收賬款風險)。趙寅珠和張銳強(2010)根據企業財務活動把企業財務風險分為了籌資風險、投資風險、資金回收風險和收益分配風險。曹力,陳麗和郭素娟(2012)認為企業財務風險主要來源于企業資產負債風險、企業收益風險和企業財務決策風險三個方面。研究成果表明,學者們主要是依據企業財務活動的環節對財務風險進行分類和歸因的。因此,對于中外合資上市公司的財務風險的第一大分類,把公司經營和財務管理不善導致的正常營運、盈利、現金、償債和發展不足而導致的財務風險研究作為對中外合資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研究的第一個風險大類。
由于中外合資上市公司相對于其他的上市公司,有著天生的獨特性和不穩定性。中外合資公司的內部治理更為復雜與特殊,“委托―”問題更為突出。人在經營管理公司過程中,偏離股東意愿,謀求個人利益,操縱會計利潤等問題都會誘發嚴重財務風險。因此,除了從中外合資市公司的營運、盈利、現金、償債和成長風險出發研究其財務風險外,可以把中外合資上市公司內部治理風險作為其財務風險的第二大分類。Jensen et al,(1990)1研究表明經理人員持股有利于將經理人員的利益與股東利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可以有效地防止經理人員的道德風險,激勵經理人員努力工作以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目標。張暉明和陳志廣(2002)2以滬市上市的公司為研究對象,研究高管激勵對公司績效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高管人員薪酬與主營業務利潤率和凈產收益率有明顯的正相關性,即高管薪酬越高,公司的績效越好。學者研究表明:對企業高管的激勵特別是股權激勵,有利于是企業高管和企業所有者的利益緊密聯系起來,有利于防止企業經理人的機會主義和道德風險,降低沖突,提升企業績效。因此,可以考慮把企業高管權益激勵作為關于中外合資上市公司內部治理財務風險的一個研究緯度。
2005年12月證監會、銀監會下發的證監發[2005]120號《關于規范上市公司對外擔保行為的通知》解除了《關于規范上市公司與關聯方資金往來及上市公司對外擔保若干問題的通知》(證監發[2003]56號)為上市公司的擔保大開了方便之門。中外合資上市企業是在我國大環境下持續經營著的,其經營行為必然會受到我國資本市場的規范程度以及一系列的政策規定的影響。在對中外合資上市公司財務風險進行評價時,考慮到中外合資上市公司的對外擔保情況是非常必要的。馮根福,馬亞軍和姚樹潔(2005)實證研究認為:中國上市公司擔保行為存在著風險敏感度低,普遍收益水平不高,并且擔保行為的各個主體互相存在逆向選擇問題和道德風險。鄭海英(2004)揭示了擔保鏈中存在著巨大風險,不良擔保行為會嚴重影響上市公司的經營財務狀況,并構成上市公司的發展障礙。學者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存在擔保的上市公司,其收益水平和風險敏感度較低;擔保行為和財務風險是正相關的,不良擔保行為會導致巨大的風險。因此,將對外擔保不當而導致的財務風險作為中外合資上市財務風險的第三類風險。
4、關于中外合資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的測度與評價研究
國內外學者們,對于財務風險的測度先后提出了多種方法和模型。首先,是基于單一變量測度模型。主要是通過單獨的財務指標集合對企業的財務風險進行評價,找出判別能力較高的一個或幾個財務指標的方法對財務風險進行評價(Fitzpatrikc,1932;Willam Beaver,1966)。隨后,財務風險的評價方法由單變量模型發展到了多變量模型和邏輯回歸模型。多變量評價模型就是運用多個財務指標加權匯總構造多元函數的方法來進行預測分析,主要代表有:Z計分模型(Altman,1968)、線性概率模型(Deakin ,1972)、以及小企業模型和范式確認模型(Edmisterd,1972;Dimond,1972)。Ambrose & Seward(1988)3根據A.M.Best的評級指標,引入虛擬變量,運用多變量判別分析法進行財務困境預警,并與財務比率法分析結果加以比較,再將二者合并代入事前概率多變量判別分析法,比較三種方法的預測能力,結果發現事前概率的判別結果較好。邏輯回歸模型是從一組因變量中預測一個“對應的”因變量的一種統計方法。比較常用的是Logistic模型和Probit模型。上述的財務風險評價模型主要是建立在傳統的財務指標基礎之上,在財務風險評價中加入非財務指標有助于提高結果的準確性和全面性。于是國外學者們在研究中加入一些非財務指標:高層管理者離職指標 (Gilson,1989);還有一些長期性或宏觀性的經濟指標如利率、景氣變動指標、通貨膨脹率等作為構建模型的變量 (Mar-quette,1980)。
國內關于財務風險的研究比較遲,但在財務風險評價及防范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果。國內學者在關于單變量預警模型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學者陳靜(1999)4以27個ST和27個非ST公司作為對比樣本,選取資產負債率、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收益率和流動比率4個財務指標,進行單變量分析。隨后,國內學者應用線性判定分析、多元線性回歸和邏輯回歸分析三種方法,分別建立三種評價財務風險、預測財務困境的模型(吳世農、盧賢義,2001)。同時,國內學者也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煉最有代表性的財務指標,從而抓住分析中的主要矛盾的方法對企業財務風險進行評價(張愛民等,2001),研究發現主成分分析模型也具有較好的預測性。2002年周敏等人提出的基于模糊優選和神經網絡的財務危機測定與預警模型,能夠實現對財務危機狀態的測定,并且不需要主觀定性地判斷企業的財務狀態,因此在企業的判定狀態方面更加合理。國內學者在財務風險的評價模型中也引入一些非財務指標。如:引入了公司治理、關聯交易和對外擔保等非財務指標(王克敏,2005)大大提高公司了財務風險預測準確率。
國內外學者們先后提出的財務風險測度的方法與模型中,單變量模型簡單易于操作、可行性高,但單個指標無法全面地反映公司財務特征及總體情況。多元線性判別模型雖然克服了單變量模型的缺點,而且解決了非線性的問題,但未能考慮到企業的具體發展能力和經營情況。邏輯回歸模型是人們對多元線性模型改造和發展而形成的,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多元線性模型的缺陷,但也存在局限如:邏輯回歸中的Logistic模型克服了線性模型受統計假設約束的局限性,但計算過程太復雜,近似計算多,計算結果的準確性受到影響。Probit模型的研究思路和Logistic模型很相似,具有相似的缺點。人工神經網絡模型,是將神經網絡的分類方法應用于財務預警,計算結果一定程度上優于上述三方法模型,但仍然未能明確測定公司發生財務風險的概率,且預測精度不夠。
5、關于中外合資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的防范研究
國內學者在財務風險測度評價的同時,也對財務風險的防范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企業財務風險防范的方法和措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類是:針對企業財務風險從籌資風險、投資風險、資金周轉風險、收益分配風險分別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措施(呂喜斌,2011;楊聰金,2010)。第二類是:從建立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提高經營者的財務風險意識和財務管理人員業務素質方面對財務風險進行有效的防范(楊聰金,2010;王花榮,2009;段永紅,2010;孔遠英,2010)。第三類是:認為企業財務風險的應對措施主要是常規性策略和創新性策略,常規性策略主要包括風險回避、風險接受、風險防范、風險轉嫁策略;創新性策略主要包括風險管理中整合風險整理理念的運用,總分險項目分割法與來源分割法,新的金融衍生產品在企業財務管理中的運用(周煉軍、王璐,2011;穆瑞雪,2010)。對于財務風險的防范,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有側重的提出了風險防范的策略方法,對于現實中企業財務風險的防范起到了重要的參考作用。但是在眾多財務風險評價及防范的研究中,從整體研究到具體行業分析角度的研究較少,風險防范策略和措施的提出也缺乏行業針對性。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的評價
國內外的學者對財務風險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我國關于企業財務評價體系的研究大致存在兩個趨向:一是關于財務評價理論的規范性研究,主要是提出了一些評價的框架體系;二是實證研究,初期的研究主要是對國外Z模型的介紹和分析,此后有學者開始引進國外的研究方法對財務失敗預警問題進行實證研究。我國企業財務風險研究存在的不足有:1、財務風險評價研究等缺乏行業針對性,2、從實證分析角度研究,從整體研究到具體行業分析角度的研究比較少。因此,以中外合資上市公司為研究背景,在對中外合資上市公司整個企業群體財務風險分析的基礎上,進行這個企業群體中的各行業的財務風險分析,再到典型個案的研究分析。從整體到行業,再到個案的作為研究的主線全面深入的分析中外合資上市公司的財務風險。并在此基礎上,從政府宏觀層面、行業中觀層面、以及企業微觀層面分別提出相應的財務風險防范策略和措施的研究是有必要和意義的。(作者單位:1.廣西大學商學院;2.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廣西有限公司投訴管理)
參考文獻:
[1]張宏艷,李莉.關于我國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及防范的探討[J].會計師.2008-09-01
[2]王花榮.企業財務風險問題原因及規避應對[J].現代企業.2009-09-15
[3]趙寅珠,張銳強.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及對策分析[J].商業經濟.2010-02-20
[4]曹力,陳麗和郭素娟.財務風險的分析與防范[J].財經界(學術版).2012-01-25
[5]Jensen M.C.Meckling W. H. (1976).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4):305-360.
[6]Warfield T.D.John. J. Wild and Kenneth. L. Wild, “Managerial Ownership, Accounting Choices and Informativeness of Earning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Vol. 20, PP61-91, 1995”
[7]Parker,S.,Gary,F.P.and Howard, F. T.(2002),“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rporate failure: a survival analysis”,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in Society, Vol. 2 No. 2, pp. 4-12.
[8]趙磊,彭大慶.基于公司治理指標的財務困境預測研究[J].財會通訊.2009-07-25
企業財務風險,實際上就是在企業日常財務活動中,因為受到內、外部多種不確定、多邊性因素的影響,導致企業財務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產生了一定的差距,使得企業的經濟效益沒有達到預期的效益,實際利潤低于預期利潤。一般來說,企業財務活動主要分為如下四種:籌資活動、投資活動、資金回收和收益分配,因此,其對應的財務風險就有籌資風險、投資風險、資金回收風險、收益分配風險等四種。投資風險,就是指企業因為貸款等借入資金行為,而導致的喪失償債能力的可能;投資風險,就是指企業在投資過程中,因為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導致投資的回報率沒有達到預期的回報率,甚至導致投資失敗等引發的財務風險;資金回收風險,就是在產品銷售環節,產品實際銷量達不到預期的銷量,導致產品變現能力、資金回收金額存在不確定性;收益分配風險,就是指因為對收益進行分配后,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資金和成本變得相對薄弱,影響了企業以后的生產經營活動的順利進行。
二、財務風險的形成的主要原因
1.財務管理外部環境復雜多變。
對于企業來說,財務管理的外部環境,主要包括國家經濟發展情況、宏觀調控政策、相關的法律法規、市場環境、資源環境及社會文化、理念等。這些外部環境因素雖然是存在于企業之外,但是對企業財務管理,卻會帶來非常重大的影響。由于這些外部環境因素是企業無法控制的,也是難以準確預見和改變的,所以,如果其發生了不利的變化,那么,也會無可避免地影響到企業的財務管理活動,給企業帶來財務風險。
2.企業財務風險意識淡薄,財務管理決策缺少科學性。
財務風險是伴隨著財務活動客觀存在的。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很多企業沒有重視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工作,其財務風險管理意識也比較單薄,這給企業財務管理帶來了很大的隱患。一些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專業素質比較低,缺少現代化的財務風險管理意識與管理能力,使得企業財務管理抗風險能力比較低。盡管許多企業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善的財務管理系統,但由于企業內部機構、財務管理制度設置缺少科學性,而導致財務管理的效率與質量比較低,無法為企業的經營決策提供科學的數據信息支持。
3.應收賬款、存貨缺乏控制,企業資金周轉緩慢。
有的企業為了擴大產品銷量,提高市場占有率,在產品銷售過程中,大量采用賒銷方式,使得企業產生了大量的應收賬款。在進行賒銷的時候,由于缺少對客戶的資信和信用狀況的了解,存在很多的盲目賒銷,造成應收賬款失控,導致企業無法正?;厥湛铐棧踔脸蔀閴馁~。這不僅嚴重影響了企業資產的流動性及安全性,也降低了企業的償債能力,增加了企業財務的風險。
三、企業財務風險評價的一般方法
1.財務風險評價一般方法。
1.1單變量判定模型。此種風險評價方法,主要是利用單一的財務比率,來對企業財務風險進行評價。其評價的重要依據是:如果企業財務出現問題,或者企業財務陷入困境時,其財務比率和正常企業的財務比率差別明顯。在單變量判定模型中,財務指標被用于財務風險評價,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大突破。它不僅使評價指標變得單一,而且也使企業財務風險評價變得簡單易行。不過,凡事都有兩面性,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評價的片面性。隨著經營環境的日益復雜多變,這種單一的評價指標,已經無法全面、有效地反映現代企業的綜合財務狀況。
1.2多元線性評價模型。它的形式是:Z=1.2x1+1.4x2+3.3x3+0.6x4+0.999x5。在式中,Z表示的是判別函數值,x1表示的是營運資金/資產總額,x2表示的是留存收益/資產總額,x3表示的是息稅前利潤/資產總額,x4表示的是普通股和優先股市場價值總額/負債賬面價值總額,x5表示的是銷售收入/資產總額。在這種多元線性評價模型中,Z值應當界定在1.81~2.99區間,如果Z=2.675時,其結果表示企業財務狀況居中;如果Z>2.675時,說明企業財務狀況發展良好,企業盈利能力與償債能力較強;如果Z<1.81時,表示企業財務存在很大的風險,甚至會產生破產的風險;如果Z值處于1.81~2.99之間,此時,稱之為為灰色地帶,企業財務在這個灰色地帶區間,是非常不穩定的,波動也是非常大的。多元線性模型,進一步發展了單變量模型的范圍與內容,能對企業財務狀況進行綜合反映,且把財務風險概括在某一范圍內。但其不足之處,是缺少對企業成長能力的考慮,同時,其假設條件沒有解決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問題,只是一種變量服從多元正態分布。
1.3財務杠桿分析。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企業資金的構成是多樣的,除了普通股股東的投入之外,還包括那些從債權人借入和優先股股東投入的資金。因為債權人的利息和優先股股利,通常都是固定費用,是按約定的利率和股息率計算而來的,因此,如果息稅前利潤增大時,那么,每1元息稅前利潤所負擔的利息和優先股股息就會相對地減少,在這種情況下,普通股每股收益就會相應地提高。反之,如果利潤減少時,也會極大地降低普通股每股的收益。這種現象,便是財務活動中的杠桿效應。財務杠桿效應可用財務杠桿系數進行表示:DFL=(ΔEPS/EPS)÷(ΔEBIT/EBIT)=EBIT÷(EBIT-I)在式中:I表示的是利息;ΔEPS表示的是普通股每股收益變動額;EPS表示的是變動前的普通股每股收益;ΔEBIT表示的是息稅前利潤變動額;EBIT表示的是變動前的息稅前利潤。1.4自有資金利潤率的標準離差率分析。期望自有資金利潤率=【期望的息稅前資金利潤率+借入資金/自有資金*(期望資金利潤率-借入資金利息率)】*(1-所得稅稅率)。這種計算方法,充分說明合理的舉債,將能夠給股東帶來額外的財務收益,也同時證明了財務杠桿是有正負效應的。如果借入資金利息率遠遠低于期望的息稅前資金利潤率,基于此種情況,公司提高舉債規模,能夠提高自有資金的利潤率。與之相反的是,如果借入資金利息率高于期望的息稅前資金利潤率,就會降低企業的負債規模,同時減少自有資金的利潤率。
2.財務風險評價一般方法的不足。
2.1企業財務風險評價體系設計,缺少科學性、全面性與合理性。財務評價體系設計過于簡單,相關的評價指標,沒有覆蓋企業財務的各個方面,只涉及到企業的某一方面,而且,以現金流量為基礎的評價指標很少。企業的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及成長能力,對企業的財務,都具有重要的影響,決定著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計算的財務指標,在反映企業的經濟活動和經濟狀況方面,缺少全面性和合理性。而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現金流量分析,能夠比較準確地展現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現金流的情況,能夠在企業營運能力、收益質量和償債風險等方面,提供有益的補充。
關鍵詞: 財務管理概念; 資本成本; 財務風險; 資本運營
中圖分類號: F23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 0892 (2007) 05- 0102- 06
收稿日期: 2007- 01- 16
作者簡介: 徐春立, 天津財經大學商學院會計系教授, 管理學( 會計學) 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為公司理財。
任何一門學科的建立, 都是以嚴謹的概念體系作為支撐的。在學科的理論體系中, 嚴謹科學的概念界定是不可或缺的。準確的界定概念, 明確事物的性質,區別不同事物的屬性及其功能, 不僅是科學研究的前提, 也是科學研究得以發展的必要條件。相反, 對事物的屬性、特征及功能不能夠準確定義, 必然混淆科學研究對象的構成內容, 損害科學研究的發展。在我國的財務管理理論研究中, 要么是出于對基本理財概念認識上的欠缺, 要么是出于急于“創新”的功利主義色彩, 抑或出于惡性炒作, 導致對部分財務管理基本概念的曲解和誤導, 形成了認識上的偏差甚至偽概念的出現, 造成了理論上的混亂和實踐上的尷尬。這種狀況如果不及時扭轉, 勢必對我國財務管理理論研究和管理實踐造成極大的危害。本文擬針對我國財務管理理論研究中出現的流傳甚廣的錯誤概念或偽概念進行辨析或批判, 以期為建立規范的、學術研究中公認的財務管理概念體系, 促進我國財務理論研究的健康發展而拋磚引玉。
一、資本成本概念辨析
資本成本是財務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 也是我國理財界在認識上普遍誤解的概念之一。在我國大部分財務管理的著述中, 均將資本成本定義為“企業為籌集和使用資金所付出的代價, 包括企業向投資者支付的資金使用費用( 股利、利息等) 和籌資費用( 為籌集資金而支付的交易費用) ”。這種概念的錯誤定義流行甚廣, 甚至出現在國家級的考試教材之中, 對財務管理理論和實踐上已經產生了嚴重的誤導。
上述錯誤概念的出現與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引發的財務管理體制的變革有關。我國在計劃經濟時代, 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國有企業和集體所有制的集體企業是企業組織的絕對形式,國家對企業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 在財務上實行統收統支制度, 即企業所創造的收益全部上繳國家,企業生產經營所需要的資金由國家統一供給。在這種背景下, 整個社會經濟資源實際上是由國家壟斷并實行計劃經營, 通過計劃在企業之間進行配置。相對于市場經濟體制而言, 這種經濟資源的分配機制所形成的重大弊端表現為兩個方面: 一方面, 造成了社會經濟資源非市場化的配置, 不存在經濟資源的市場交易,不能夠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優化社會經濟資源的配置; 另一方面, 由于企業生產完全是國家計劃安排, 產品是國家計劃調撥, 實際上不存在企業自擔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 加之計劃經濟體制否定利潤, 因此, 實際上不存在真正的市場經濟意義上的投資者, 不存在資金的交易, 也不會形成投資者根據市場無風險利率和承擔的風險要求基本報酬的資金公平交易價格。因此, 在計劃經濟時代實際上是不存在資本成本的概念的。改革開放后, 我國對國有企業進行了逐步的改革。最初的改革除利潤留成、建立企業基金等分配制度的變革外, 在企業資金的供應上先后推行了企業上交國家資金占用費、國家對企業的流動資金撥款改為銀行貸款供應等制度, 使得企業由無償使用資金轉向需要承擔一部分資金的使用費用, 其目的在于促使企業講求資金的使用效率。資金使用費和全部流動資金貸款利息的出現, 造成了理財界認識上的直觀感覺是企業為使用資金付出的代價即成本, 延續到市場經濟機制下, 這種直觀的感覺就抽象為“資本成本是企業為籌集和使用資金所付出的代價”, 錯誤的概念被直觀的現象所印證, 流傳甚廣也就不足為奇了。實際上, 資本成本概念的出現源于資本市場的形成和資本的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 是市場經濟特有的一個概念。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體制下, 不存在資金的交易, 也就不存在資本成本問題。只有在商品經濟時代, 當出現了資金的剩余者和資金的不足者后,資金的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間需要憑借一個公平的交易價格進行資金的交易活動。公平交易價格與資金所有者的投資機會和投資者投資時承擔的風險相關, 對于投資者而言, 投資者可以按照資金等風險的投資機會預期的報酬率作為投資的基本報酬率, 也可以按照投資時承擔的風險要求與之相對等的報酬。在不存在資本市場的情況下, 投資者要求的投資報酬率與投資者個人的風險偏好、投資機會的差異性等因素相關。在資本市場出現后, 市場利率就是投資者與籌資者進行資金交易的一個基本的交易價格的參照標準。20 世紀初, 美國經濟學家歐文?費雪( Irving Fisher) 根據存在和不存在資本市場兩種情況, 從理論上揭示了資本市場的效應: 資本市場通過提供一種低成本的方式、使擁有剩余財富的經濟人( 儲蓄人) 和擁有投資機會但超出自身財力的人( 借款方) 實現其目標,市場的主要效用在于節約交易雙方的交易成本, 從而使儲蓄人通過將資金借給資本市場能夠得到更高的收益, 借款人比自行尋找儲蓄人由于搜尋費用的節約,從而從市場上得到低息的借款。由于市場效率, 促使儲蓄投資額的增長, 同樣也會提高借款人的經濟效率。[1]費雪分離定理表明, 資本市場產生了一個單一的利率,借貸雙方在進行籌資和投資決策時, 均以此為依據,致使投資與籌資的決策相分離。對于投資人而言, 只要投資的收益率高于或等于市場利率時, 就可以從資本市場借入資金, 而無需考慮個別投資者的具體偏好。對于儲蓄人而言, 無需考慮借款人的具體偏好, 只要投資的收益能夠達到或高于市場利率, 就可以將資金予以貸出。因此, 對于債券而言, 實際上資金交易雙方是依據于市場利率進行交易的, 市場利率就是企業籌集債務資本的一個基本的資本買入價格。也就是說,企業只有按照市場利率對投資人支付報酬, 才能夠獲取資本的使用權。因此, 債券的資本成本是資本市場由資金的供求關系和風險決定的債權人投資的必要報酬率。
由于債務市場的高度有效性, 即債券的價格反映了債券所包容的全部信息, 又由于債券的利息和本金的償還是事先約定形成的固定的未來現金流量, 因此
大部分債務的資本成本是與市場利率相關的, 容易確定。而股票的未來現金流量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 確定作為風險函數的股權資本的成本就比較困難。股權資本的交易不是像債券那樣有確定的未來交易價格,對股東支付的報酬是企業運營后的后續行為, 因此,實際上股權資本的交易是投資者賣出資本在先, 企業買入資本在后。即企業以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股利與資本報酬來作為股權資本的買價。在這個過程中, 投資者在進行股票投資時根據風險程度要求的報酬率, 即企業使用股東的資本必須要付出的成本是客觀的, 而企業是否滿足股東索取報酬的基本要求, 支付的股利和資本報酬能否達到股權資本成本的水平則是企業是否公平進行了股票交易的衡量標志。如果企業沒有按照股權資本的交易價格支付買價, 即未能夠使股東達到相當于股權資本成本的基本報酬水平, 企業就會喪失持續融資的能力, 從而引發股東“用腳投票”的行為。關于股權資本成本的現代財務研究結果表明, 股票的資本成本應是股票的投資者進行投資時承擔的風險的一個函數, 亦即投資者按照投資承擔的風險程度要求的基本報酬率。“公司的股權成本是一種機會成本, 相當于公司的投資者預期從同等風險水平的其他投資中獲得的總收益”。[2]夏普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表明, 股權資本成本等于無風險報酬率與投資者承擔的市場風險要求的風險報酬率之和。費雪分離定理表明,股東根據承擔的風險要求的風險報酬率與股東個人的偏好無關, 風險的定價實際上是市場決定的。
綜上所述, 資本成本是企業投資者投資時按照等風險的投資機會獲取的投資報酬率或承擔的風險程度所要求的基本報酬率。那么, 投資者為什么不按照投資未來有可能產生的報酬率( 企業投資項目預期報酬率) 來作為基本的報酬水平呢? 或者說為什么投資者個人對資本使用產生報酬的預期與企業使用資本報酬的預期不相一致呢? 原因在于市場效率即資產價格對相關信息的反應程度的約束。債券市場的效率水平相對較高, 交易雙方依據市場利率作為交易價格, 因此大部分債券的交易難以產生正的凈現值。而股票市場的效率較低或者企業實物資產市場的效率較低, 難以反映企業投資所包容的全部信息, 投資未來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 因此, 投資者只能夠按照承擔的風險程度要求報酬水平, 而不能夠按照投資預計的實際報酬水平要求報酬。
將資本成本視為企業使用與籌集資本所付出的代價, 其定義本質的錯誤在于: 第一, 歪曲了資本成本的屬性, 資本成本不是企業使用投資者資本對投資者實際支付的報酬或發生的資本籌集的交易費用, 資本成本是投資者根據投資的風險程度或根據等風險的投資機會獲取報酬的水平對投資要求的基本報酬率, 其性質是屬于機會成本; 第二, 未反映決定企業資本成本的風險因素, 資本成本應是投資者承擔風險的函數,是由風險與收益之間的平衡關系所決定的; 第三, 定義的角度錯誤, 資本成本是投資者投資行為所導致的投資者出讓資本必須要達到的一個資本的基本售價,由于企業使用的股權資本所產生的剩余收益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 企業是否達到企業出資者索取報酬的基本要求, 即買價是否公平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 資本交易的公平性, 只能夠根據企業對投資者實際支付的報酬與資本成本的比較來確定。因此, 即使站在籌資企業的角度定義, 也不能夠將資本成本定義為企業實際對投資者支付的報酬。實際上, 站在籌資企業的角度, 資本成本應該表述為, 籌資企業為持續保持資本的融資能力所必需對投資者支付的基本報酬率。可能有的學者會問, 既然資本成本需要站在投資人的角度定義, 那為什么在財務管理的教材上在計算企業權益資本成本時所使用的股利折現模型, 是按照籌資企業預計未來對股東支付的現金流量來計算呢? 這是因為絕大部分的財務管理教材沒有講清模型產生的背景,股利現金折現模型應用的條件是市場的高度有效, 不存在信息的不對稱現象, 所以可以按照企業預計未來對股東支付的報酬和資本的凈買價( 買價扣除融資費用) 計算資本成本。
錯誤的資本成本概念對我國財務管理的理論研究和管理實踐產生了巨大的危害。在現實中, 很多企業將對投資者實際支付的報酬看作是企業的資本成本,由于在法律上, 沒有關于使用股東資本強制分紅的規定, 對股東可以支付, 也可以不支付股利, 很多經理人員錯誤地認為股權資本成本比債務資本成本低, 對經理人員的約束性較之債務要低, 這是導致我國上市公司熱衷于股權融資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是國有股權資本非流通性與公眾資本流通性的分置, 絕大部分國有控股的股份上市公司的經理人員由政府委派, 經理人員貪圖舒適, 造成了我國股份上市公司給予股東的報酬偏低, 未能夠達到股權資本成本的水平, 導致了前一時期我國股市的災難。甚至個別學者在解釋上市公司股權資本融資偏好的原因時, 也認為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資本成本低。這種將公司實際給予股東的報酬作為資本成本的謬論, 對我國企業經理人員的理財理念產生了嚴重的誤導, 理念上的錯誤必然帶來實踐上的偏差。
資本成本是企業籌資決策和投資決策的基本參照標準。企業籌資決策的核心是建立適合企業承受能力、支持企業發展的資本結構, 使企業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能夠達到最低, 企業價值能夠達到最大。努力降低企業的風險, 從而有效地降低資本成本, 是籌資決策的主要目的; 在投資上, 企業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是進行企業生產經營、戰略發展所必須要達到的一個基本的收益水平, 是企業使用投資者的資本而承擔的基本責任, 因此, 只有企業生產經營實現的報酬率達到或超過資本成本, 企業才能夠滿足投資者索取報酬的基本需要, 才能夠保持持續的融資能力。必須指出, 依據MM定理, [3]企業的投資行為與融資行為是相互分離的, 在進行投資決策時, 必須遵循這一定理。也就是說, 企業進行投資決策時, 不能夠以項目具體融資方式的資本成本作為評價的標準, 而應該將債務資本與股權資本混合決定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作為項目的評價尺度。
資本成本是財務估價的基本依據。財務估價是確定企業資產, 包括投資項目、無形資產、企業、并購等公允價值。進行企業資產估價的主要方法是現金折現模型。資本成本是資產價值確定的折現率。因此,采用科學的方法, 對企業的風險進行計量并依據風險水平確定投資者的風險必要報酬率, 是正確進行資產估價的前提, 也是財務理論研究的前沿性課題。由于資本成本的屬性表現為機會成本, 在進行企業資產評估時, 不能依據企業實際對投資者支付的報酬來確定折現率, 而必須依據行業的基準收益率、投資的風險程度等機會成本的標準來確定折現率。
資本成本是考核經營者業績的基本標準。企業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是企業債權人與股東必要報酬率按照企業資本結構計算的加權平均值, 是企業進行經營應
該創造的一個基本報酬率, 評價企業是損毀價值還是創造價值, 其標準是企業實際的總投資報酬率是否大于企業加權平均資本成本。MM資本結構的定理表明,一項投資可行的標準是該項投資必須創造正的凈現值,即投資的預期收益率( 內涵報酬率) 必須大于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凈現值實際上是企業預期收益與資本成本差額的價值, 正的凈現值是企業價值的增量。衡量一項長期決策的有效性的標準是觀察這項決策是否創造了正的凈現值。凈現值在每一個經營年度表現為經濟利潤。經濟利潤( EVA) 是企業創造的息前稅后凈利扣除資本成本后的余額。企業獲取經濟利潤, 意味著企業為股東創造了剩余財富, 是企業價值增加的源泉。當EVA 出現后, 很快就成為大型企業考核經理人員績效的標準。
二、財務風險概念辨析
在理財學的基本原理中, 企業全部風險被劃分為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財務風險是指企業由于舉債融資造成的凈資產收益率或每股收益的不確定性或企業破產的可能性, 表現為企業籌資風險。經營風險亦稱為投資風險或商業風險, 是指由于企業內外經營環境的變化造成的企業基本經營收益(息稅前利潤)的不確定性。但是這種規范的、嚴格的、西方學術研究中沿用至今的學術概念, 卻在我國的財務理論研究中被部分所謂的研究成果篡改為企業財務活動過程中存在的風險, 包括投資風險、籌資風險、股利分配風險、資金運營風險、外匯風險等, 財務風險的概念在外延和內涵上被無限度的夸大, 幾乎涵蓋了企業所有的風險。自從這種所謂廣義概念出籠后, 在雜志上見到的財務理論研究文章中有之, 碩士與博士論文有之, 教材有之, 專著有之。似乎“廣義財務風險”的概念大有占據學術研究主流之勢, 造成了理論上極大的混亂。實際上, 所謂的“廣義財務風險”的概念只不過是反學術規范的偽概念。
進行學術研究的前提之一是, 必須遵循規范的學術概念。這不是教條, 而是在尊重前人的學術成果的基礎上, 使學術研究成果得以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茖W規范的概念的標志是這種概念的思維正確反映了事物的本質屬性。破壞了規范的學術概念, 必然造成事物之間區分的困難, 無法界定事物之間的本質區別,也就不能夠引領學術的研究方向。所謂的廣義財務風險的概念的錯誤在于, 不恰當地擴大了財務風險的內涵和外延, 該種概念出籠的邏輯是, 企業財務是企業的資金運動, 財務風險就應該包括資金運動的全部風險, 財務風險等同于財務管理的風險。這是一種望文生義的定義邏輯, 按照這種邏輯如果解釋漢語中的“坐井觀天”一語, 就很可能被解釋為蛤蟆坐在井里看著天。實際上, 英文中的財務含有籌資的含義, 財務風險特指的是籌資風險。在幾乎所有的西方學術著作中, 幾乎均將財務風險視為籌資風險, 它是具有負債籌資的企業所特有的風險, 而經營風險是所有公司共性的風險。在規范的理財學術研究中, 企業資本結構的設計與優化, 就是在防范負債帶來的財務風險和利用負債的杠桿等正向作用的權衡中進行的, 如果我們使用所謂的廣義財務風險的概念, 將投資風險等均包括在內, 就會造成研究上的混亂, 因為在財務上投資和籌資是分離的, 資本結構屬于籌資領域, 而投資風險屬于投資領域, 將屬于投資領域的風險引入資本結構的研究, 事物性質的混淆必然帶來思維邏輯的混亂,就會破壞資本結構中關于負債效用的研究。
科學概念的標志是概念的外延上能夠涵蓋同類事物的特征。按照所謂的廣義財務風險的定義, 財務風險包括了投資風險, 而在這類研究的文獻中, 往往又將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視為并列的兩個概念, 承認企業的風險是由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所構成。這就造成了概念定義外延上的混亂: 按照廣義定義的邏輯, 既然財務風險包含投資風險與資金運營風險, 而投資風險和資金運營風險規范的定義就是企業經營風險, 怎么又出來一個與財務風險并列的經營風險呢? 其概念外延定義的邏輯是多么混亂!
創新是保證學術發展的必要前提。財務理論研究上的創新, 應該是在前人的勞動成果已經被繼承的基礎上, 發展財務理論。創新絕對不是標新立異, 對概念的篡改不是創新, 是偽學術的范疇, 后果是導致規范的理論體系被曲解, 導致規范的學術概念被破壞,也就必然造成研究思維上的混亂, 造成正確的理論不能夠被有效的傳承和發展下去。學術上應該有不同的聲音, 應該有不同的理論流派, 但是在規范概念的定義上應該保持尊重和接受的態度, 不允許胡亂定義。廣義財務風險概念不是中國學者特有的創新, 而是學術浮躁、急于求成的惡果。它破壞了財務風險的規范概念, 站在整個財務理論體系的角度上看, 造成了財務理論體系的曲解, 是應該被學術研究摒棄的一個偽概念。
在財務理論中, 企業的風險被劃分為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兩類。經營風險是一種企業不使用債務資本的情況下, 資產運行產生的基本報酬( EBIT) 的不確定性, 蘊涵在企業未來總資產報酬率(rate 0f return onaseta,ROA)的變動中。財務風險是屬于普通股東所承擔的一種企業舉債融資形成的特有風險, 蘊涵在未來的凈資產收益率或每股收益的變動中。在未使用債務的情況下, 總資產的報酬率與凈資產收益率是相等的,但在企業使用債務的情況下, 由于債務的財務杠桿作用, 會造成資產報酬率與凈資產收益率的差異。如果資產報酬率大于債務的利率, 凈資產收益率會高于總資產報酬率, 如果資產報酬率小于債務的利率, 情況正好相反。比如, 某企業當年創造的EBIT 為20 萬元,資產總額為100 萬元, 所得稅率為40%。如果企業未使用債務, 則資產報酬率為12%, 凈資產收益率也為12%。假設企業使用50%的債務, 債務利率為10%,則總資產報酬率為12%, 凈資產收益率為18%。當然,如果企業資產報酬率小于債務利率, 情況正好相反。這種舉債融資造成的凈資產收益率或每股收益的不確定性, 即為財務風險。財務風險的大小可使用資產負債率、權益乘數、財務杠桿等指標來衡量。
三、資本運營概念批判
20 世紀90 年代, 是我國企業由計劃管理體制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重要里程碑。資本市場的出現, 使得很多國有企業、民營企業改建為股份上市公司, 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的作用, 籌集企業經營需要的資本, 進行企業的戰略投資?!百Y本運營”或“資本經營”的概念應運而生, 曾經一度被大加炒作。仿佛是轟炸效應,使效率低下的我國部分企業看到了資本增值的希望,仿佛只有資本運營才是企業資本迅速增值的法寶。在這種偽學術概念的引導下, 不少上市公司創造性地發揮聰明才智, 在資本市場上, 弄虛作假。對資本市場公布虛假的、人為操作的經營業績報告的層出不窮,玩弄虛假的資產重組、并購、股權重組, 騙取股價增值或套取股東現金的有之。一時間, “資本運營”的
口號響遍天下, 企業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學習和實踐“資本運營”活動。直至今天, “資本運營”也經常出現在新聞媒體、學術性的研究雜志上?!?資本運營”真的那么神奇嗎?
其實, 撥開“資本運營”概念的神秘面紗, 就不難發現, 它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違背財務原理的偽學術概念。
資本運營概念的虛假性首先表現為其概念內涵和外延上的雜亂性。翻看有關資本運營的書籍可以發現,資本運營概念的版本諸多。有的將資本運營定義為對集團公司所擁有的一切有形與無形的存量資產, 通過流動、裂變、組合、優化配置等各種方式進行有效運營, 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增值, 包括企業并購等擴張型運營和剝離、分立、股票回購、分拆等緊縮型運營;有的將資本運營定義為以資本增值為目的, 以價值管理為特征, 通過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產業結構的調整, 對企業全部資產進行有效運營的方式; 有的將其定義為企業通過資本市場進行的籌資、投資等經濟活動??梢? 即使是資本運營概念的使用者本身, 對資本運營的概念也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 其概念的內涵屬性和外延范圍上是混亂的。更談不上學術界對這一概念的公認性。一個內涵和外延高度混亂的概念, 其本身就不具備任何科學性, 更不能夠界定同類事物的屬性, 不能夠發揮概念在學術研究上引領事物研究方向的作用, 因為, 我們不知道, 到底什么是資本運營,到底涵蓋企業的哪些行為, 定義該概念的重要理論與實踐意義何在。
資本運營概念的虛假性表現在對企業經營的誤導性。按照資本運營概念的說法, 資本運營是相對于企業固定資產與流動資產等實業資本運營而提出的概念,是企業以金融資本、產權資本為對象而進行的一系列經營活動。其目的是通過金融資本與產權資本買賣,達到資本增值的目的。在資本經營概念的炒作者看來,實業資本經營屬于傳統的企業經營方式, 其資本增值的效率低于金融資本與產權資本的效率, 這是對企業經營的嚴重誤導。MM資本結構理論中的無公司稅模型的定理表明, 公司的價值取決于公司在未來所創造的經營收益的資本化價值, 與公司的資本結構無關。盡管企業價值與資本結構的關系在財務上尚未形成一致的定論, 但MM理論揭示了企業價值創造的源泉: 任何企業的價值關鍵取決于企業既定投資規模下的生產經營效率。[3]事實上, 通過資本市場籌集的資本, 在企業經營上如果不能夠創造高于資本成本的經營效率的話, 企業就不會實現價值的增長。同樣, 企業擴充與重組, 并不一定能夠增加企業價值―――只要這種投資行為或產權變更行為, 沒有提高企業未來的現金凈流量, 企業就不會增值。資本市場效率理論表明, 在資本市場高度有效的情況下, 金融資產的投資與籌資,并不能夠獲取正的凈現值, 因為金融市場的效率高于實物資產市場的效率, 信息的對稱程度高, 故獲取正的凈現值的途徑是進行實物資產的投資。試想, 如果經營金融資本與經營產權資本的效率高于實物資本的話, 那大概就沒有人進行工商產業的投資了, 閑置資本的擁有者, 都去資本運營吧。在各種資源不允許的情況下, 都去搞產權重組、企業并購吧, 那樣的話,可能一個社會離喝西北風的日子就越來越近了!資本運營概念的虛假性表現在是對嚴格的財務理論體系的肢解。解析上述有關資本運營的定義, 我們可以發現, 資本運營的定義幾乎涵蓋了財務管理的所有范疇, 如并購、資產重組、剝離與分立是財務管理投資擴充與財務重組的內容, 而所謂的金融資本運營是財務管理在資本市場中企業籌資決策與投資決策的相關內容, 而在內涵的定義中, 資本增值是盜用了當代財務管理的核心思想―――創造價值, 將財務管理的內涵與外延篡改為資本運營的概念, 是對財務管理理論體系的肢解, 如果沿用資本運營的概念, 必將在理論上引起極大的混亂, 在實踐上產生嚴重的誤導, 削弱財務管理在實踐中的重要作用。在財務理論體系中,所謂資本運營的外延涵蓋的問題如擴充、重組問題的解決取決于人們對財務理念和財務方法的正確運用,離不開財務原理的支撐。而翻開資本運營的有關書籍,我們難以找到有關所謂資本運營的理論和方法的支撐。從這點意義上觀察, 資本運營只不過是拼湊了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改制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現象, 是一個沒有任何學術價值、也沒有足夠的理論支持的偽學術概念。
準確的定義財務概念, 是科學研究得以正確進行的前提。作為財務管理的學者, 筆者呼吁在研究上放棄急功近利、標新立異的做法, 以學者嚴謹的、規范的態度對待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雖然沒有立足于創新, 只是對我國財務理論研究中出現的錯誤的概念進行了斧正, 但通過我們的呼吁以期建立和使用規范的財務管理的概念, 使嚴謹的財務理論體系能夠得以維護。應該指出, 在財務管理領域中, 被扭曲的和誤解的概念決不止作者所剖析的幾個重要概念, 在市場經濟發展了20 年左右的中國, 是對財務管理領域中的若干概念進行系統研究和規范、進行撥亂反正的時候了,以促使理論研究規范、健康地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威廉?L.麥金森.公司財務理論[M].劉明輝.主譯.大連: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2
[2]G.Bennett Stewart,Ⅲ.探尋價值[M].康雁.等譯.北京: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4
[3]Franco Modigliani,Merton H.Miller.資本成本、公司財務和投資理論.[M]盧俊.資本結構理論研究譯文集.上海: 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1- 49
責任編校: 朱星文
On the Distor tion and Cor r ection of some Concepts in Financial Management
XU Chun- li
( Tianjing Institute of Fiancé $Economics Tianjing 300222)
一、并購財務風險概述
企業并購財務風險是指在并購過程中各種風險在價值量上的綜合反映,是由定價、融資、支付以及整合等并購財務決策行為引起的財務狀況惡化或財務成果損失的不確定性,即并購價值預期與價值實現程度嚴重偏離而使企業陷入財務困境的可能性。在并購過程中,根據并購活動所涉及到的財務決策行為,可以將并購財務風險的成因分為四類:定價風險、融資風險、支付風險和整合風險。
(一)定價風險 定價風險主要是指由于目標企業的獲利能力和資產價值被高估,以至收購方出價過高導致超過自身的承受能力而產生的財務風險。定價風險的來源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財務報表風險,即目標企業的財務報表能否真實反映其自身的財務狀況而產生的風險。
二是利潤預測風險,即目標企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和收益能力是否存在被高估而產生的風險。
三是貼現系數風險。即對目標企業的價值評估需通過預測企業未來價值增值的方法來實現,而在這一評估過程中,貼現率的估計就成為一個最關鍵的問題,而這個估計往往會由于主觀性的存在而導致最后結果的不正確。
(二)融資風險 融資風險主要指企業能否利用現有的資金渠道及時并足額地籌集到并購資金以確保并購活動的順利進行。企業并購通常需要大量的資金,但由于目前我國資本市場的不完善,使企業并購面臨較大的融資風險,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資本結構合理性風險。資本結構是指企業各種資本的價值構成及比例關系,對于企業來說,資本結構是否合理直接影響企業的資本成本,最終影響企業價值的實現。
二是融資成本風險。融資成本是現代企業進行融資必須考慮的問題,由于不同融資方式的融資成本是不同的,因而資本結構的不同必然會導致資本成本的不同,企業需通過對資本結構的分析尋求最低的融資成本,選擇使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融資方案。
三是財務杠桿比率風險?,F代企業在并購融資過程中所需的資金全部來源于自有資金和借入資金,即杠桿融資所帶來的風險程度會因兩者的比例不同而不同。
(三)支付風險 支付風險主要是指與資金流動性和股權稀釋有關的并購資金使用風險,它與定價、融資兩個階段產生的財務風險相關聯。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資金流動性風險。是指由于并購后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具有不確定性,資金缺乏導致出現支付困難的可能性,從而降低企業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而形成的風險。
二是股權稀釋風險。股權支付雖然成本低,但企業的股權結構一旦被改變,通常會導致股權稀釋和控制權減弱。
三是杠桿支付風險。杠桿支付也就是通過舉債解決收購中的資金問題,并期望利用財務杠桿的作用獲得并購后的利益,但這必須要有很高的回報率才能實現,否則并購方可能會因負債比例過高,資本結構惡化而遭受破產倒閉的風險。
(四)整合風險 在完成并購后,并購方面臨其與目標企業的財務融合問題,而整合風險是指財務制度、財務戰略、財務資源在并購后未能及時有效地實現預期的財務協同效應而使企業遭受損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
一是財務組織與機制風險,是指并購企業在整合期內受財務協力效應、財務機構設置、財務管理制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其實現的財務收益與預期財務收益不一致,從而給企業帶來損失的可能性;
二是資本運營風險。是指企業在整合期內,由于環境的不確定性,未能對企業的財務職能實施科學監控,以及受內部財務行為、財務運作的影響,使企業并購后未能實現預期的財務收益而導致的財務風險。
三是盈利能力風險。即企業在實施并購后目標企業資本是否能實現保值增值、能否帶來預期的投資回報,具備持續盈利能力的風險。
對并購財務風險進行成因分析的意義主要在于:第一,使各個階段的并購財務風險概念清晰化;第二,是對其進行綜合評價的基礎;第三,通過綜合評價,可以將各風險因素量化,為企業制定并購方案提供依據。
二、企業并購財務風險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建立
本文采用二級模糊綜合評價法對企業并購中所面臨的財務風險進行綜合評價。首先根據企業并購財務風險的成因分析,需建立一套企業并購財務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然后對企業并購財務風險進行二級模糊綜合評價,其基本評價步驟如下:
(一)評價因素集確定 根據表1建立的指標體系可以確定因素集。
定義一級指標層的因素集X,X={X1,X2,…Xm};定義二級指標層的因素集Xk,Xk={Xk1,Xk2,…Xks }(k=1,2,…,m;s=1,2,…n;n為XK中子因素的個數)。
(二)評價集確定 根據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從底層開始進行模糊綜合評判,假定企業并購財務風險每一個指標的評價結果有p個等級,定義適用于各評價指標的評價等級集Y,Y={y1,y2,…yp},本文設定Y={“高”,“較高”,“一般”,“較低”,“低”}五個等級,即Y={y1,y2,y3,y4,y5}={“高”,“較高”,“一般”,“較低”,“低”}。 在具體的運用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評價等級集中各等級賦予一定的數值。
(三)指標權重集確定 各評價因素的重要程度在實際評價工作中往往是不同的,文章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指標層相應因素的權重,它表示各評價因素對評價等級的重要程度。設Xks對Xk的權重為aks,Ak=(ak1,ak2,…aks},且 ■aks =1; Xk對X的權重為ak,A=(a1,a2,…ak),且■aks =1。
(四)模糊關系矩陣確定 本文采用德爾菲法構造單因素評判矩陣。由20位專家組成評價小組,從以上各指標出發,對企業并購財務風險進行評價。具體步驟是:先由每位專家獨立填寫各指標所屬等級,再將所有的評價結果進行整理統計,綜合計算出各指標處于每一風險等級的概率,最后得到模糊關系矩陣Rk。
則Rk= rk11 rk12 rk13 ··· rk1trk21 rk22 rk23 ··· rk2t··· ··· ··· ···rkn1 rkn2 rkn3 ··· rknt
其中rkst=判斷指標Xks屬于yt的專家人數/專家總數(s=1,2,…n;n為Xk中子因素的個數;t=1,2,…p),即表示二級指標層的指標Xks對于第t級評價等級yt的隸屬度。
(五)評價模型建立及模糊綜合評價 為了全面地把握并購財務風險,得到更合理的評判結果,本文在綜合考慮所有相關因素的影響后,結合多層模糊綜合評價原則,運用模糊運算構建模糊綜合評判模型B進行模糊綜合評價。
B=A×R(A:模糊集合反應了并購財務風險因素的重要性;R:模糊矩陣,矩陣中的元素表示并購財務風險因素所屬風險等級及發生的概率;B:模糊評價結果矩陣,其中的元素表示并購財務風險的各種風險等級發生的概率)
(1)建立一級模糊綜合評判模型Bk。即Bk= Ak×Rk。通過一級模糊評價,可以得出Bk ={bk1,bk2,…bkp }是一個向量,需對其進行歸一化處理,即 ■bki=1(表明因素XK屬于第t級評判等級yt的程度,即XK對yt的隸屬度)。
(2)第二級模糊綜合評價。同上述步驟,將X={X1,X2,…Xm}看作一個因素集,以Y={y1,y2,…y5}為評價集,設Xk對X的權重集為A=(a1,a2,…ak),用Bk作為單因素評價可以構造模糊評價矩陣為R:
R= B1B2B3B4 =b11 b12 b13 b14 b15b21 b22 b23 b24 b25b31 b32 b33 b34 b35b41 b42 b43 b44 b45
最后得到關于目標層X的第二級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為:B=A×R=(b1,b2,b3,b4,b5)。
(六)評價結論 當■bj≠1時,需進行歸一化處理,即令 bj=bj/ ■bj 得到:
B=( B1, B2, B3, B4,B5 )
表示X對評價集Y的隸屬向量,從中可以得到企業并購財務風險趨于每一個風險等級的程度。再根據B'= B×Y(Y為評價等級集中各風險等級設定的量化值)得到模糊綜合評價的最終評價結果。另外,根據一級模糊綜合評價,還可以得出并購財務風險因素的高低排序,從而確定企業并購財務風險的重點控制對象。
四、實例研究
甲公司為實施多元化發展戰略準備對新興行業的乙公司進行并購,為保證此次并購的順利完成,需要對其所面臨的風險進行全面評估,現對此次并購所面臨的財務風險進行模糊綜合評價,具體步驟為:
(一)確定評價集 根據并購實際情況及并購風險管理的需要,在此次評價中,模糊綜合評價的等級共5級,即:Y=(y1,y2,y3,y4,y5)=(高風險,較高風險,一般風險,較低風險,低風險)=(9,7,5,3,1)
(二)運用AHP確定各指標權重 一級指標層各因素的權重A=(a1,a2,a3,a4)=(0.2,0.3,0.2,0.3);二級指標層各因素的權重集為:A1=(a11,a12,a13)=(0.4,0.3,0.3 );A2=(a21,a22,a22)=(0.3,0.3,0.4);A3=(a31,a32,a33)=(0.3,0.4,0.3);A4=(a41,a42,a43)=(0.4,0.4,0.2 )
(三)確定模糊關系矩陣 具體如下:
R1= 0.1 0.25 0.25 0.3 0.10.1 0.2 0.1 0.2 0.40.25 0.1 0.2 0.25 0.2 R2= 0.0 0.1 0.1 0.3 0.50.1 0.1 0.2 0.2 0.40.1 0.2 0.1 0.3 0.3
R3= 0.1 0.1 0.2 0.1 0.50.1 0.1 0.4 0.2 0.20.1 0.2 0.3 0.1 0.3 R4= 0.1 0.2 0.3 0.2 0.20.15 0.25 0.2 0.25 0.150.1 0.1 0.4 0.25 0.15
(四)一級模糊綜合評判 由Bk= Ak×Rk,得:
B1= A1×R1=(0.4,0.3,0.3)
0.1 0.25 0.25 0.3 0.10.1 0.2 0.1 0.2 0.40.25 0.1 0.2 0.25 0.2 =(0.145,0.19,0.19,0.255,0.22);
同理得: B2=(0.07,0.14,0.13,0.27,0.39), B3=(0.10,0.13,0.31,
0.14,0.32),B4=(0.12,0.2,0.28,0.23,0.17)。
(五)二級模糊綜合評價 由B=A×R=A×(B1,B2,B3,B4)T(0.2,0.3,0.2,0.3)0.145 0.19 0.19 0.255 0.220.07 0.14 0.13 0.27 0.390.10 0.13 0.31 0.14 0.32 0.12 0.2 0.28 0.23 0.17 = (0.106,0.166,0.223,
0.229,0.276)
(六)評價結論 由B'=B*YT得 B'=(0.106,0.166,0.223,0.229,
0.276)*(9,7,5,3,1)=4.194。
結果表明,通過上述計算可以看出:第一,有27.2%的專家認為此案例并購財務風險高或較高,22.3%的專家認為并購財務風險一般,而有50.5%的專家認為并購財務風險低或較低;第二,綜合來看,此次并購所面臨的財務風險大小為4.194,參照模糊綜合評價等級,此財務風險介于“一般風險”與“較低風險”之間,表明甲企業此次并購的財務風險較低。另外,通過一級模糊綜合評價進一步分析可知:整合風險屬于一般風險,定價風險屬于較低風險,融資風險和支付風險屬于低風險。
綜上所述,并購已成為現代企業擴張發展當中很重要的內容,為實現企業并購利益的最大化,企業應重視并購財務風險這一問題。因此,在分析企業并購財務風險的基礎上,正確評價企業并購財務風險對實現企業并購目標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財務風險是企業在財務活動中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使企業的實際財務收益與預期的收益發生偏離,進而造成企業蒙受損失的機會和可能。
山西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醫院的李燕在2008年第5期的會計之友上發表《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分析及其控制》,她認為由于財務環境復雜多變,企業本身的資本結構不合理,管理者盲目擴大規模導致決策失誤使得企業產生了財務風險。企業應該從完善財務管理系統提高決策的科學化,建立高效的風險預警機制和分析指標,并且強化財務管理人員的財務風險意識這三個方面來控制企業的財務風險。
青島科技大學的于新花在《會計之友》2009年第二期中發表了《企業財務風險管理與控制策略》。她分析了財務風險的影響因素和控制原則,進而提出了防范和化解企業財務風險的對策并結合房地產業談了該行業應采取的措施。她認為風險的產生是由于資本結構不合理特別是債務水平高,企業資產的流動性弱,及財務決策失誤和財務環境復雜多變并提出了通過建立合理的資本結構,進行多元經營,制定合理的風險決策,建立財務預警機制等方式防范財務風險。
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岳上植,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張廣柱在2009年會計之友第一期下發表了《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模型構建研究》。他們以中國滬深兩市的A股上市公司資料為基礎,利用距離判別分析法建立了一個既可以預測財務危機,又可以分析其成因的預警模型組,包括:預測企業整體危機,經營效率,財務結構是否合理的模型;預測企業是否具有成長能力以及償債能力是否存在問題的模型。這些模型可以及時發現潛在的財務危機并查出其產生的原因,有利于將財務危機控制在萌芽狀態。他們指出在運用模型時同時運用經營效率、償債能力、盈利能力、成長能力四個預警模型。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的徐繼紅在會計之友2008年第四期中發表《知識經濟條件下的企業財務風險管理》。他指出,我國企業已經進入了高財務風險時期,應充分認識到各種風險對企業財務風險的影響,更新對財務管理思想的認識。他分析了企業財務風險產生的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他指出應該從全面提高財務人員綜合素質,增強防范意識;根據相應政策,緩解企業壓力;建立健全適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約束機制;加強財務活動的風險管理這幾個方面來應對企業的財務風險。
李媛在2006年第六期的工業審計與會計中發表了《加強財務管理降低財務風險》,她指出資產狀況不佳、融資困難、投資能力差,財務管理能力薄弱都是目前企業財務管理面臨的問題,降低企業的財務風險非常重要。她認為企業可以通過加強內控制度的落實,加強資金管理,加強成本管理,加強應收賬款管理,推進財務管理信息化,提高財務人員業務素質等幾方面來降低企業的財務風險。
于富生、張敏、姜付秀、任夢杰在2008年的會計研究上發表了《公司治理影響公司財務風險嗎?》??冃Ш凸緝r值往往為學術界和實務界所重視,而風險這一反映企業行為的經濟后果以及企業質量的重要指標往往被忽視。他們認為,公司治理應該具有風險效應,即它可能影響到公司的風險。他們以2002-2005年的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把董事會特征、高管激勵及股權結構這三個方面作為公司治理涉及的變量,主要從這三個方面對公司治理與企業財務風險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考察。結果表明,我國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結構對財務風險具有一定的影響。他們的研究為人們深入認識公司治理的作用以及通過合理構建公司治理結構來有效降低企業財務風險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二、對財務風險研究成果的基本評價
縱觀大多數學者對財務風險的研究,他們定義了財務風險的概念,有的提出了新的財務管理的概念,都分析了企業財務風險產生的原因和提出了防范和控制財務風險的措施。其別提到了建立財務預警機制來防范企業財務風險,如李燕就提出了建立財務預警機制來控制財務風險。從影響財務風險的因素來看,于富生、張敏、姜付秀、任夢杰從實證研究的角度提出了公司治理影響財務風險的觀點,并用模型得出了相關結論。這些研究結果大多數從理論上分析了財務風險的成因,研究了降低財務風險的對策,對實際經濟生活中的企業應對風險有一定的理論指導作用。但從實證角度研究和從集團公司研究的角度比較少,如何建立有效的財務預警機制在企業實施起來比較有難度。
【關鍵詞】 財務風險 風險管理 風險防范
一、財務風險概述
1、財務風險定義
財務風險指的是企業由于融資不當、財務結構不盡合理等原因,可能使企業喪失償債能力,從而造成投資者的預期收益減少的風險。一般說來,風險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其狹義定義是由決策理論學給出的:風險即為損失的不確定性;而后又有日本學者指出,風險不單指的是損失的不確定,還包含盈利的不確定。該觀點認為,風險即為不確定性,既可能給主體帶來一定威脅,還可能帶來機遇,這就是風險的廣義概念。
2、財務風險種類
財務風險貫穿于企業的資金籌集、使用、耗費,以及回收等各個環節當中,是資金在運動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具體包含有:籌資風險、短期投資風險、長期資金風險、回收資金風險、償債風險、分配資金收益風險等。
二、我國企業的財務風險成因分析
財務風險的產生原因有很多,既有外部原因,又有企業自身內部原因,同時,不同種類的財務風險,其形成的原因也不相同。
1、外部原因
在企業進行財務決策時,宏觀大環境就成為外部制約條件,其牽涉范圍廣且無法改變,包含資源環境、法律環境、金融環境、經濟環境等對財務決策造成直接影響的因素,還包含社會文化環境、政治環境、科學發展水平等間接因素。這類宏觀因素是于企業之外存在的,卻對企業財務工作的影響重大。宏觀環境存在多變性與復雜性等特點,企業無法對其進行準確地預見,它的變化有可能給企業帶來威脅,也有可能給企業帶來新的機會,如果企業的財務工作不能適應多變復雜的系統環境,就有可能導致財務風險的產生。
2、內部原因
(1)企業財務工作者風險觀念淡薄。在傳統的財務工作中,財務人員覺得只要能夠合理使用企業各項資金,就不會有財務風險的發生,這種觀念是錯誤的,他們沒有認識到財務風險的客觀存在性,這是導致財務風險發生的一項重要原因。此外,財務人員缺乏處理突發事件的經驗,在應對風險時,由于風險防范與控制的能力較弱,企業往往會顯得力不從心。
(2)企業的資金結構不盡合理。資金結構指的是企業資金來源里的權益資金和負債資金間的比例關系,通常用產權比率或資產負債率來表示。企業不合理的資產結構,是對財務風險各因素造成影響的最直接體現,加劇了企業的財務負擔,導致企業償付能力的不足。我國企業通常存在著銀行貸款較多、資產負債率偏高的問題。經營能力的不足、融資渠道的缺乏、加之巨額債務纏身,在眾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最終會導致企業經營狀況的不斷惡化,使得企業面臨生存危機。
(3)企業財務決策的科學性不足。目前,我國財務決策普遍存在著主觀決策與經驗決策的現象,特別是體現在固定資產的投資上,企業在投資項目可行性分析的過程中,不能科學判斷出投資的內外環境,導致企業投資的失誤,無法實現項目的預期收益,致使企業產生了嚴重的財務風險。
(4)企業資產的流動性較差。就目前情況而言,我國企業流動資產的比例偏低,在流動資產當中,存貨的比例也相對較大,可能還有部分積壓超儲商品。因為存貨變現能力低,大量存貨不但加大了企業管理費用,同時也較少了流動資金比重,阻礙企業資金的周轉。此外,存貨的長期持有,還要承擔由于市場價格的下跌而發生損失的風險。企業為了增加商品市場占有率,通常會采取應收賬款的方式來銷售商品,但在收回應收賬款時也會產生困難,首先債務人長期占有本企業資金,對企業資金流動性產生影響;另一方面,企業對客戶的經營狀況與信用水平都不夠了解,可能導致大量賬款不能回收,最終演變成為壞賬損失。
(5)企業財務工作的內控制度不完善。為了監督企業資金的科學合理使用,企業建立起內控制度,以期能夠獲取到更多的經濟效益。但就目前來看,部分企業的財務管理體系與內部控制體系互相結合,不能對財務資金的使用與回收情況進行有效監督,內部控制形同虛設,流于形式,必然會加劇企業的財務風險。
三、企業財務風險防范的有效措施
針對上述財務風險形成成因分析,結合我國企業財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本文給出強化企業財務風險防范的幾項措施。
1、對宏觀環境進行客觀評價分析,提升企業的應變能力與適應能力
財務工作的宏觀環境對企業生存與發展產生直接影響,其易變性與復雜性是造成企業財務風險的一項重要原因。雖然它是客觀存在的,企業也無法對其進行影響與控制,但也不是說面對環境的變化企業就束手無策。企業應該對變化著的財務宏觀環境予以客觀的評價與分析,探索其變化的規律與趨勢,制定出各類應變對策,相機抉擇,對財務工作策略進行適時調整,改善管理方法,有效防范風險,不斷提升企業應對財務工作環境變化的應變能力與適應能力,從而降低由于環境因素的變化給企業造成的財務風險。
2、加強企業的財務風險觀念
想要做好財務風險的控制與防范工作,就應該從思想上給予足夠的重視,企業各相關部門及人員都應該提升自身的風險防范意識。首先,企業管理者應該提升財務風險認識,管理者是企業決策與戰略的制定者,要起到較強的帶頭作用。其次,企業的財務工作者,必須充分意識到財務風險的重要性,要不斷豐富自身的金融與財務知識,及時準確地對各項潛在風險進行識別,并做好與企業其他部門的溝通與協調,共同配合以完善財務風險防范工作。最后,企業應該樹立起良好的全員風險管理觀念。要讓員工意識到,財務風險防范不僅是財務部門與管理層的工作,也是企業全體員工應該共同完善的工作。
3、優化企業資本結構,適度負債
優化企業的資本結構,保障權益資本的占有比例,要在均衡當中進行風險控制。優化資本結構的判斷依據如下:在此種結構下,企業資金的成本最低,價值最大,如果一個企業不存在負債資本,僅有權益資本,雖然沒有了籌資風險,資金成本卻較高,收益不可能實現最大化;倘若企業的負債資本多,雖然降低了資金成本,提高了收益,但卻有較大的籌資風險。所以,企業應該掌握好負債的度,發揮出財務杠桿作用。在實踐中,企業要受到各種因素影響,找尋最優資本結構是較為困難的,所以企業必須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盡可能地保障資本結構的合理性。
4、提升企業財務決策的水平
財務決策正確與否對財務工作的成敗產生直接影響,主觀決策與經驗決策都會加大決策失誤的概率,決策的合理化與科學化是財務風險防范的重要手段。因此企業應該建立起合理的決策機制,從制度上與體制上保障決策的民主化與科學化,提升決策的效率與水平,采取民主管理與集中決策相結合的方式,加強企業管理透明度,保障企業各職工都能夠行使管理與監督的權力,降低決策失誤的概率。為了完善財務風險防范,企業應該保障決策方法的科學性,在決策中對各決策影響因素進行充分考慮,盡量采取定量計算以及分析方法,積極運用科學決策模型,認真評價與分析各可行性方案,并從中選出決策最優方案,從而防止由于財務決策的失誤而導致的企業財務風險。
5、加大流動資金周轉率
流動資金是不斷投入與不斷回收的往復循環過程,其循環時間長短對企業現金流量造成直接影響。如果加速企業資金周轉,就能降低資金閑置的概率,加強企業的支付能力。在流動資產當中,企業應收賬款與存貨占用資金的比重較大,應收賬款可能會減少企業大量投資機會,因此,企業應該加強對應收賬款與存貨的管理。應該制定與選擇出正確的信用條件、信用標準;編制應收賬款賬齡分析表,對客戶所欠的款項進行及時掌握;同時企業還要健全賒銷手續,實行賒賬責任制,對應收賬款開展“誰審批、誰負責”式的管理。對于存貨,因為其變現能力差,過多的存儲可能會影響資金的利潤率與使用效率,所以企業更應該強化對其的管理。在實踐中,企業應該強化采購、生產、倉儲、銷售等環節的控制,方便企業能夠及時處理積壓的貨物,最大限度減少損失與資金的占用。
6、建立有效完善的財務風險的控制機制
財務風險的控制機制指的是在財務風險中形成的,用來防范財務風險的,相互制約又相互聯系的功能體系。建立財務風險的控制機制可以有效降低企業的財務風險,具體應該做好下述幾項工作。
(1)健全風險預警機制。針對上述企業財務風險的形成原因,并與我國企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來完善企業的財務預警機制??梢钥紤]從現金流量控制的角度完善短期財務的風險預警體系;以及從企業經營績效的綜合評價角度來建立長期財務的風險預警體系。
(2)完善財務風險全過程控制機制。一是事前控制。在對某方案實現決策之前,既要考慮得到的收益,也要兼顧可能帶來的損失。運用彈性預算、風險決策、概率分析方法等,制定出留有余地且富有彈性的管理對策,以期在意外發生時能夠有效及時地應對。二是事中控制。這是在財務運作過程中進行的風險控制。通過完善各項規章制度,采用定性與定量分析法,對財務風險的狀況進行直接地觀察、計算與監督,及時調整各財務活動來控制偏差,適時制定財務政策,抑制或阻止不利勢態的發展,保障企業生產活動的正常進行。三是事后控制。一方面,企業要及時總結管理經驗,將財務風險的分析資料當作指導、評價未來財務工作的依據,制定出風險管理的措施與發展方向。另一方面,對待已發生風險,建立起風險檔案,歸納風險管理的教訓與經驗,防止同類風險的再次發生。
四、結語
現如今,企業的財務風險防范工作越來越多的被人們所關注,但就目前來看,財務風險的控制與防范工作在短時期內不可能達到較為完美的效果,究其原因,企業對風險防范工作還不夠重視,內部機制還不盡完善,工作人員的素質與水平還有待提高。我國企業應該積極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強化對企業財務風險的控制與防范,以求得企業的健康、持久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有生:淺談現代企業財務風險及防范措施[J].時代金融,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