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6 08:22: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財務會計的會計要素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財務會計要素;結構模式;結構模式群
在特定的經濟環境中,依據企業經濟活動特點和財務會計目標所確立的財務會計要素,總是互為存在條件,相互聯系、相互影響。財務會計要素之間所具有的特定聯系方式和依存關系,就是“財務會計要素結構模式”。如“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就是資產要素與負債、所有者權益要素之間具有的基本“結構模式”。
財務會計要素結構模式可以通過會計中通常所稱的“會計等式”或“會計方程式”來體現。但會計等式或會計方程式,僅僅只是財務會計要素結構模式的表現形式,其與財務會計要素結構模式是“形式”與“內容”的關系。財務會計要素結構模式實質上意味著財務會計要素的依存關系及其體系的“結構方式”。“內容決定形式,形式依賴于內容;有什么樣的內容,就有什么樣與之相適應的形式”,“而且,內容的發展決定著形式或遲或早總要發生變化”。在不同的社會經濟環境中,財務會計要素結構模式的表現形式也會發生變化。因此,通過會計等式或會計方程式進而去把握財務會計要素關系的實質,才是重要的和必要的。
一、財務會計要素結構模式的影響因素
財務會計要素結構模式的存在以財務會計要素為前提,其通過展示財務會計要素變化的內在聯系,來揭示財務會計所反映客觀對象的變化規律。財務會計要素結構模式的形成與演變,同樣與社會經濟環境和財務會計目標的變化密切相關。
在我國計劃產品經濟時期,企業“國有國營”。由于社會資源的配置是通過政府的“指令性”計劃來完成,而不是由市場來引導和調節,因此,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并不存在。作為政府行政管理的“附屬物”,企業并不具有市場主體地位,其主要目標只是為了完成政府下達的各項計劃任務。在資金管理方面,企業資金的籌集、使用和分配均需嚴格執行國家的有關規定,幾乎沒有選擇余地。這樣,企業財務會計的目標主要是為政府管理部門提供企業執行和完成國家計劃情況的資料。其會計報告則重在揭示企業是否按既定要求使用各項資金,而因為企業資金來源渠道與投資主體單一,“產權關系”的揭示就成為次要的問題。在重要的財務狀況表中,企業依據“資金占用=資金來源”的財務會計要素結構模式,建立起“三段式”的“資金平衡表”,以確定企業在資金使用上是否做到了“對號入座”。
以財產私有制為特征的西方國家,人們在其意識中均十分強調財物的產權歸屬問題。作為市場真正主體的企業更是如此。面對多姿多彩的資本市場,企業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在成本與效益原則范圍內,選擇投資者和確定融資規模與方式。正由于企業面臨眾多出資人,因而明晰地揭示其產權關系,至關重要。在財務會計報告中,企業總是從產權關系出發來描述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比如,“所有權理論(Proprietary Theory)”站在產權所有者角度,將資產理解為所有者擁有的權利,而負債是所有者承擔的義務,權利減去負債后的凈額即為所有者權益。因而,在這種理論下,是以“資產—負債=業主權益”結構模式為基礎揭示企業的財務狀況。而“企業主體理論(Entity Theory)”則把企業視為具有法人資格的獨立主體,要求明確區分企業自身的經濟業務與產權所有者的經濟業務,企業是所有者利益的實現者,其承擔著相應的“會計責任(Accountability)”。因此,這種理論以擁有法人財產權的企業為主體,以“資產=負債+業主權益”結構模式為基礎報告企業的財務狀況。無論所有權理論還是企業主體理論,它們都強調明確揭示企業產權關系情況的重要性。
我國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的企業改革,要求明確企業的產權關系。因而,在會計上,以產權關系為基礎提供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信息,成為財務會計的直接目標。我國財務會計目標的變化,影響到財務會計要素的劃分結果和財務會計要素結構模式的表達形式。比如,企業不再僅僅只關心其“資金占用”情況,而更注重財產物資創造“未來經濟利益”的能力,即資產的未來獲利能力。對于企業的“資金來源”,必須進一步明確資金的歸屬即產權所有者,清晰披露企業的產權關系情況。因此,“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結構模式,成為財務報表等會計方法的應用基礎。
財務會計要素結構模式的目的在于科學、合理地表述不同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闡明財務會計對象的內在規律性,以便為更好地運用財務會計方法奠定理論基礎。依據我們所建立的財務會計要素體系結構,財務會計要素結構模式的存在也是多角度、多層面、多形式的。本文認為,財務會計要素結構模式包括“基本要素”結構模式和不同級次要素結構模式兩大部分。
二、財務會計“基本要素”結構模式
(一)現行財務會計基本要素結構模式的分析
財務會計基本要素結構模式用來描述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和費用等“基本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由于財務會計的基本要素既是企業經濟活動及其資金運動的“基本構件”,也是整個財務會計要素體系的“框架”,其目的在于通過它來描述、歸納企業經營活動及相關資金運動的基本規律,因此,揭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和費用之間關系的模式是最基本的要素結構模式。
然而,國內、外有關論著或教材,對財務會計基本要素結構模式的界定和理解尚存在不小差別,有的甚至是誤解。例如,美、英國等國的大學會計教材中,均以“資產=權益”或“資產=負債+業主權益”作為“會計方程式(The Accounting Equation)”。而我國則將“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和“收入—費用=利潤”都作為“會計方程式”。有的學者進一步認為,“由于收入是取得利潤的基礎,是利潤的增加因素;費用(成本)是利潤的減少因素,利潤又是企業資金來源增加的一種渠道。因此,資產=負債+權益會計方程式與收入—費用=利潤會計方程式,可以綜合為下列會計方程式:資產+費用=負債+權益+收入”。
美、英等國均以“資產=負債+業主權益”結構模式為基礎,來闡述財務會計程序中各種方法的建立與運用,但卻未將“全面收益=(收入—費用)+利得—損失”等作為“會計方程式”。經分析得出的主要原因可能是:①以“資產=負債+業主權益”為依據闡述復式記賬等方法的理論基礎,已經可以得出合理而完整的解釋,加入其它“會計方程式”也許會“多此一舉”。②“全面收益=(收入—費用)+利得—損失”結構模式只能說明收益(利潤)與收入、費用等的量化關系,而并不能揭示其在經濟內容上的內在聯系。
在如何完整揭示財務會計對象所具有的內在規律方面,我國會計學者的研究成就明顯地超過了西方學者。這不僅與我國學者的研究方法、研究角度有關,也與我國學者的價值觀念相關。但遺憾的是,我國會計學者卻未能全面揭示兩個“會計方程式”之間的固有關系,也無法提供“綜合會計方程式”成立的充分理由。不少學者將“資產+費用=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理解為“期末資產+費用=負債+期初所有者權益+收入”,實際上是一種誤解。
(二)財務會計基本要素結構模式的確立
歸結起來,現行財務會計基本要素結構模式的確立存在的主要問題有:①由于對“收益(利潤)”要素的認識不同,人們往往只注重“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業主權益)”結構模式的理解與運用,而忽略了“收入”和“費用”要素及其關系。比如,國際會計準則不單獨認可“利潤”要素,但美國財務會計準則不僅單獨設立了“全面收益”要素,而且細分了“收入”和“利得”、“費用”和“損失”等要素。②無法解釋資產、負債、業主權益等要素與收入和費用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對于資金運動靜態表現內容要素之間的關系,人們的理解幾乎是一致的,但對于動態與靜態內容要素之間關系的看法卻相去甚遠(因而多數著作干脆避而不談)。
上述問題之所以存在,其根源在于:①財務會計要素建立在企業經濟活動及其資金運動基礎上,從這個基礎入手建立財務會計要素體系才能邏輯性地得出關于財務會計要素的若干正確觀點。而現行做法,卻是將會計實務中財務報表的具體內容加以歸并而“確立”所需的“財務報表要素”。②財務會計要素是按照財務會計目標的要求,對財務會計對象內容進行的合理劃分,財務會計要素及其變化規律體現著財務會計對象內在的規律性,體現著企業經濟活動及其資金運動的固有特征。認識和把握財務會計要素,不能割裂企業經濟活動及其資金運動本身所具有的必然聯系。而現行的觀點,卻未能作到這點。③財務會計要素體系所具有的“系統”、“環境”、“等級秩序”、“結構”等特征,決定了不同財務會計要素之間相關關系的必然性及其“有序性”。而現行的觀點,卻忽略了這點。
財務會計基本要素結構模式的目的在于揭示企業經濟活動及其資金運動的基本規律,其直接作為賬戶、復式記賬等會計特有方法的理論基礎,因此,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結構模式。
確立基本要素結構模式,應該從企業資金運動及其經濟業務本身的固有規律入手。企業的經濟業務,主要包括資(本)金的進入(如吸收投資和借款等籌資)與退出(如分派和償債等)和內部營運使用。資(本)金進入與退出企業,導致企業的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業主權益)要素發生變化,資金在企業內部的營運使用實質上就是一個不斷投入資金(發生費用)和不斷收回新資金(取得收入)的過程,因而其在會計上表現為費用和收入的變化。費用發生與收入取得過程,同時也是消耗舊資產、產生新資產的過程,而且,費用的發生與收入的形成,始于資產又歸于資產,因此,收入與費用對比的結果(損益)僅僅表明資產的增減量。
財務會計基本要素結構模式對基本要素及其關系的揭示與表達,應該包括以下方面:
(1)企業的經濟活動始于會計期初已有的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因此,會計期內收入與費用發生前(即會計期初)的基本要素及其關系為: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高科技的進步和管理必將促進會計學朝著多元化、綜合化的方向發展,財務會計的理論框架是會計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財務會計理論知識在現代經濟社會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會計要素的科學與否直接關系著會計實踐質量的高低。關于對會計理論的探討將對日后會計的實踐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會計要素是會計對象的具體化、也是會計理論的有機組成,也是會計準則建設的基石。目前,國外會計理論的發展比較迅速,會計理論的相關內容也較為豐富,相比而言,我國會計要素對實踐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依舊不能完全勝任社會發展的需求。致使這些要素之間的關系含糊不清,很難有效的該概括會計理論的豐富內涵。對此,只有構建與當前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會計理論才能滿足當前社會的發展需求。
關鍵詞;
財務會計;會計要素;理論框架
1會計要素的基本框架
會計要素是構成會計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由諸多的財務要素組成,其中主要包括財務會計基礎理論、財務會計應用理論以及財務會計環境等理論相互融合,這些會計要素為財務會計框架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財務會計基礎理論是構成財務會計理論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窺視目標理論、會計假設理論、會計原則、會計要素、會計方法、會計檢驗理論等。財務會計用用理論就是將財務會計的相關理論有效的應用于會計的實踐中來,主要包括,財務應用會計實踐、指導會計實踐理論,包括財務會計管理體制理論以及會計準則理論和會計政策理論等。財務會計環境理論其主要內容包括:企業內部管理體制、企業治理結構、企業經營活動及規模、企業管理狀況、經營素質才能、企業文化等、企業外部環境主要包括,社會發展與進步、經濟體制與經濟發展、科學技術與發展水平以及科學哲學和經濟學研究的方法理論等。
2財務會計理論框架的分析
財務會計的理論框架是層次分明,機構統一的有機整體,它有效的反映了會計理論系統的基本構成因素和相互之間的關系。
(一)會計目標會計是會計理論研究的對象。所以要研究會計理論,首先要明確會計索要實現的最終目標。所以,這就使會計目標成了會計理論研究的構成要素。財務會計的目標是提供有關生產經驗活動的財務會計信息,以此為企業的經營和發展提供真實有效的財務信息,目前這一觀點已經被諸多企業和社會人士所認可。
(二)會計假設假設是科學研究中一種邏輯思維方式,通過建立會計假設,以便舍棄其客觀原型的原始形態去除與該研究沒有直接關系的內容以及有干擾的因素,進而有效的促進其形成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最終使我們可能更深入的對其進行研究,使其運動規律在研究中更鮮明,使我們對其有一個全面、清楚地認識。會計主要是為生產經營者提供有效的財務信息,進而是企業經營者的生產更趨于合理。因此,這就需要會計提供信息的時間和空間的范圍,并運用計量算法對會計信息進行核算和披露。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的業務越來越復雜化,不確定的因素越來越凸顯,因此,企業對財務會計信息核算和披露一定要規范化,只有這樣才能使企業的會計研究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其次,企業在發展的同時,也會隨著諸多的風險和不穩定因素,諸如信用風險,所以若企業不能有效得對會計信息做出科學分析和把控,是很難做出正確的反應。如果企業續存期限沒有明確的標準,就很難針對企業的交易及相關的事宜做出最合理的確認和計量。諸如固定資產的折扣、低值易耗品的攤銷、債權債務的結算、留存收益的處置等。所以,針對上述問題,企業應該以不變應萬變,也就是說假定企業的存續期處于一個理想的狀態,或者有足夠有力的證據證明,否則我們就要認為企業會無限期繼續經營下去。
(三)會計要素會計要素主要是指針對會計對象按照經濟性質所劃分的類別,會計要素是會計核算和監督的具體對象和內容,它是構成會計對象具體內容的主要因素。會計要素是一個大體的分類,會計要素細分還有很多的項目。對會計要素的具體劃分我們稱之為會計科目。資產、負債以及所有權益是會計要素的存量。而收入、費用和利潤則是會計要素的增量要素。(1)會計要素間的關系會計要素是會計對象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會計對象的核心內容,會計要素主要用來反映企業單位財務狀況以及確定經營成果的因素。但是,由于會計對象設計的范圍較為廣泛以及會計對象自身的特征。以此,我們應該根據會計對象的具體內容分別進行分類。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中對我國會計的6個主要要素,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具體規定了各要素的具體內容。并規定了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我們用下面的等式來具體加以說明: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投資收益±營業外收支凈額)=利潤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企業會計制度的變革,雖然在《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和《企業會計制度》中的收入和費用要素的內容不斷地被增加,并且投資的收益也囊括到收入的范圍中來。但是,營業外收支凈額的內容依舊包含在利潤要素的行列中。(2)會計要素的確認及特征首先;需要對會計要素進行確定。①資產要素。資產是一個企業在長期的業務經營中形成的,企業當前所形成的有形的資產和無形的資產,都為企業今后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經濟基礎。資產確定的條件是與資產相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和資產的成本或者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目前,隨著財會的發展和相關的經濟變化,一個企業是不是可以直接獲得企業的利益具有較多的風險和不穩定性的因素。所以,要明確企業資產的流入,就要首先明確這些不穩定的展因素。②負債要素。負債和資產一樣也是企業在長期的發展中,由于企業經營不善導致的結果。而在現實的企業經營中要對資產和負債做出正確的處理時,就要首先明確資產負債背后的相關不穩定因素,并對這些不穩定因素做出相關的評價和評估。③所有者權益。所謂的所有者權益就是指一個企業減去負債資產后,企業所擁有的剩余的資產。所有者權益主要包括企業發展投入的所有資金、直接所有者的權益利益、損失的利益以及留存的利益。所有者權益是企業剩余的一項基本權益。因此,只有會計要素才可以正確對其進行確認,一般來說,企業通過會計要素和會計核算有效的確定所有者權益金額。例如,企業投資的金額;當企業投資的成本具備一定的確認因素,那么這些投入成本可以被認定是所有者權益的效益,反之就不能作為所有者權益的利益范疇。④收入要素。收入是企業通過事物的交易完成的權益的增加值,他與企業所者投入的資本基本沒有關系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收入因素在確認時首先要符合收入的基本含義,其次還要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條件;第一,和經濟相關的資產是不是會流入企業。第二,這些資產一旦進入企業會對企業的發展產生正面的影響不還是負面的影響。第三;這些資產進入企業是不是可以進行有效計量核算和評估。⑤費用因素。費用是企業在各項事務和交易中所產生的。費用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會直接影響所有者權益。但是并不影響分配利潤之間的關系。因此,費用被認定不僅要符合有關費用的相關界定,還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第一,和經濟相關的資產是不是會流入企業。第二,這些資產一旦進入企業會對企業的發展產生正面的影響不還是負面的影響。第三;這些資產進入企業是不是可以進行有效計量核算和評估。⑥利潤因素。利潤是企業經常某一段時期所產生的總體的收益。利潤是指企業收入減去費用、所得收益減去損失后的凈額。所以,利潤的確認條件除了要符合其自身的定義外,還要取決于收入、費用、利益的得失、以及損失金額的計量。其次;會計要素的特征①資產的特征。資產是企業過去在經營某種活動中所取得經濟效益。因此,資產要素的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首先,資產必須具有一定的現實性,也就是說資產是當前企業所具有的資產而不是未來預計企業所達到的資產。其次,資產必須具是企業當前所擁有的和可控制的資產。②負債的特征。企業的負債是企業過去在經營活動中所形成的事項,因此,企業負債必須是發生于企業的過去而不是企業未來交易護著企業未來計劃的負債。其次,企業債務清償預期也會導致企業經濟利益的流出。這也是負債所具備的基本特征。③所有者權益的特征。所有者權益的特征的主要有;所有者權益主要是投資者對企業所有的凈資產的所有權,它隨投資者投資的行為產生和消亡。其次,投資者的權益并不一定要歸還投資者,除了企業的清算、減資等特殊情況的發生。再次;投資者的潛意識剩余的權益。④收入的特征。收入是企業在日常事物中,長期經營所產生的收入,企業收入一旦增加,企業的債務相對就會減少。以此,企業收入的特征是企業收入的內容只可以包含企業經濟利益的流入,不能把來自第三方的收益歸結到企業的收益中來。⑤費用的特征。費用是企業成本支出的一種具體的體現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成本預示著企業資源的減少,是企業有效的降低企業資本支出的有效地表現形式。其次;成本的指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公司的股權。再次;企業負債的支出或以資產的減少為表現形式,或以負債的增加為表現形式,或者二者形式兼并。
(四)會計環境會計環境是影響一個會計理論和會計實踐的內外部環境。這些外部環境的變化都會對會計信息和會計理論產生重要的影響,這些環境因素主要包括社會環境政治環境法律環境等,同時還包括企業的內部體制改革以及企業文化等內部環境。因此要促進會計的發展,單純的看到某一個片面環境的影響是不夠的,要從全局出發,全面看待內外部環境的變化,該因素不僅影響會計的因素、會計目的以及會計假設等更會影響會計最終目的的實現。
3總結
會計要素是會計的基本組成形式,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國際會計準則的變化,我國會計要素也要及時摒棄當前發展的落后因素,及時的疏通制約因素,緊跟國際的發展步伐。但是,目前,我國會計要素中存在的問題還有諸多不足之處,我們除了完善會計要素的體系外,還需要國家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為企業會計要素的建設和完善提供一定的法律依據,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完善我國的財務會計理論使其趨于完善,更好的為企業的發展所服務。
參考文獻:
關鍵詞:財務會計 企業會計 概念 結構
在國家公開出版的教材中,“財務會計學”和“企業會計學”的名詞表述被廣泛使用。如何界定他們之間的差異以及有何理論價值是本文探討的問題。
財務會計的表述
財務一詞是指一個行業、一個部門、一個單位為履行職能而發生的資金運動;“財”有貨幣資金、實物資產占有的含義,“務”有料理、打理之意。因而財務是指經濟活動的打理過程。這種核算過程隨著資金的運動而推進,也就是說,財務會計是關于資金運動各環節的核算。不但要核算各環節的會計要素,還要核算環節之間的比例關系??梢詺w結為資金的籌集,資金的使用,資金的耗費,資金的收入,資金的分配過程。然而,財務會計究竟如何界定,在學術界至今尚未達成共識。
在我國,具有代表性的財務會計定義為著名會計學家葛家澍教授所述:“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建立在企業或其他主體范圍內的,旨在向企業或主體外部提供以財務信息為主的一個經濟信息系統,這個系統把已發生或已完成的交易與事項中的財務(能用貨幣表現的)數據作為輸入,按照公認會計原則或企業會計準則的規范要求,運用若干普遍接受的會計慣例,通過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等程序進行加工,把數據轉換為有助于決策和合乎其他目標的有用信息。”在這一表述中作為財務的實際承擔者除企業之外,用“或”字表明還有其他主體范圍,它可指行政事業單位,家庭或個人。由此,可以將財務會計名詞作層級拓展。
企業會計的表述
企業一詞是指以贏利為目的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經濟組織。企業會計是指對企業靜態的反映(資產負債表)和動態的反映(損益表,現金流量表)。馬克思在談到企業與會計關系時,認為經濟越發展,作為“觀念的控制”和“過程的總結”的會計越有必要。根據葛家澍教授的表述,也符合企業會計一詞的表述。廣東教育考試網在線課堂介紹企業會計學時,表述為:“是研究如何對企業經濟活動進行綜合核算與監督的知識體系,它是根據《企業會計準則》,《企業財務通則》結合工業,商業等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對企業會計核算與監督的特點,企業的資本,貨幣性資產,非貨幣性資產,流動負債,長期負債,成本與費用,銷售收入,成本,稅金和利潤的帳務處理,成本及盈利的計算,核算程序以及會計報表的結構,編制和分析進行了系統,全面的論述?!笨梢娖髽I會計是關于會計要素的核算。
兩者概念的比較
根據對財務會計和企業會計的表述可知,兩者都是指向同一標的,即主體外部“提供以財務信息為主的一個經濟信息系統?!彼栽陉P于企業會計核算內容的表述時,經常出現通用。從邏輯學分析,假設財務會計=企業會計,則財務=企業。顯然有邏輯矛盾。如果將財務會計的實體承擔者按照葛家澍教授的表述來認識,企業作為實體承擔者的一部分,那么財務會計包含了企業會計。財務會計作為一個廣義的概念除了包含企業會計以外還應包含諸如政治組織、軍事組織、家庭、個人等活動的會計核算及信息輸出。如高級財務會計中關于“個人的財務報告”??梢娯攧諘嬇c企業會計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
從相互聯系分析,財務會計和企業會計都反映了企業會計要素的內容以及經營活動的動態過程。財務會計從企業的理財角度介紹會計核算過程,而企業會計從會計要素的角度核算資產的價值。
從相互區別分析:財務一詞偏重于資金流向并強調資金占用形態的有機聯系,從而使會計信息利用者關注經營各環節的效益。例如會計學原理中的資金籌集的核算,供應過程核算,生產過程核算,銷售過程及利潤和利潤分配的核算。而這些核算都是建立在企業要素資產為前提的。企業一詞偏重于企業的要素資產,企業的功能,企業的實在。企業會計強調的是會計要素極其要素資產的保值增值。如關于固定資產的折舊,發出存貨的計價。而這些要素資產的核算又離不開企業經營的動態過程。財務會計反映的應是框架。因為財務會計學也應該包括企業在內的所有組織和個人的資金運動。所以財務會計輸出的信息,既可強調實體的盈利性,也可強調實體的非盈利性。例如總預算會計十分強調財政收支的自求平衡。企業會計反映的是實質內容。因為企業一詞反映了主體盈利性的特征。企業會計應該反映企業的具體核算內容。財務會計隨著財務關系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企業會計隨著企業管理體制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例如在計劃經濟時期實行統收統支的財務管理體制,企業資金籌集和資金投放的職能,基本上都被國家財政包辦代替了,在核算中注重國家資金的核算(生產資金來源的核算、專項資金的核算)。市場經濟轉軌以后,企業逐步實現自籌資金,自理收支,自負盈虧。會計要素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企業會計注重所有者權益的核算。
根據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應把當前公開出版的財務會計學名字改為企業會計學,理由是使課程內容表述更為準確,強調企業的核算。而財務會計是上世紀90年代取代工業會計的名詞,當時確有財務核算的內容所以稱為財務會計。自1994年會計制度改革后,資金平衡改為資產負債,特別是國撥流動資金,專項資金的改革,以及財務范疇歸入財務管理課程。財務會計名詞的提法顯然不妥。財務會計學的結構體系應以資金運動為主線,強調所有經濟實體核算的“共性”。筆者認為,財務會計就是會計原理。掌握各部門資金運動的特點,成為各部門會計的“基礎會計”。因此,當前財務會計應更名為會計學原理。既然反映所有單位核算的“共性“,在當前會計學原理中要增加行政事業單位資金運動核算特點的介紹。企業會計學的結構體系以會計要素為主線,應主要反映資產存量價值為目的。增加物價變動會計,彌補歷史成本計價方法的不足。使學生對會計要素的計價方法反復比較,以便隨著會計理論的發展總結符合企業實際的資產要素計量方法。同時,要根據會計要素將資產做出明確具體的劃分,這就是科目核算。通過科目核算,理順資產,負債和權益的相互關系。
參考文獻:
一、“新準則”與“基本準則”比較
(一)會計準則框架結構比較 從總體框架結構來看,“新準則”與“基本準則”差異不大,兩者均采用了中國法律“章節加條文”的形式,沒有簡單搬套國際準則所采用的引言、范圍、定義、內容等方式?!靶聹蕜t”與“基本準則”在以下方面不同:一是對會計準則地位表述不同。雖然兩個準則都是為構建會計規范體系提供統一的概念基礎和框架,但從準則的稱謂中,“基本準則”體現了在企業會計規范體系框架中的地位,突出了基本準則統馭具體準則的法律地位。而 “新準則”在事業單位會計規范體系中的地位體現的不夠充分。二是對會計計量作用的認識不同。會計要素計量是財務會計的重要環節,尤其現代財務會計的許多理論、方法都與會計計量直接相關,“會計本身就是一個計量問題”的科學論斷,也就較為深刻地表達了會計計量在財務會計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為此,“基本準則”單獨安排“會計計量”一章,對會計計量屬性的概念、含義、應用條件等做了原則性的規定,突出了會計計量在概念框架中的作用。
(二)財務會計報告目標比較 關于財務會計報告目標(或會計核算目標)的認識,主要有“決策有用觀”與“受托責任觀”兩種觀點,每種觀點都有其立論依據和理論基礎?!盎緶蕜t”明確提出了我國財務會計的目標,不僅要提供有關各方所需要的會計信息,而且也要反映管理層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將“決策有用觀”與“受托責任觀”兩種觀點有機地結合起來,指出“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痹妒聵I單位會計準則(試行)》未對財務會計報告目標(或會計核算目標)予以規范和明確界定,使財務會計報告目標作用的發揮受到影響?!靶聹蕜t”明確提出了“財務會計報告目標”概念,并對財務會計報告目標進行了理論概括,即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的目標是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與事業單位財務狀況、事業成果、預算執行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事業單位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有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進行社會管理、作出經濟決策。兩個準則均將反映受托責任和提供決策信息作為財務會計報告目標,但從具體服務對象看,“新準則”更為具體,同時也突出事業單位會計信息使用者利用會計信息的性質,即“社會管理”?!靶聹蕜t”提出“財務會計報告目標“概念、明確會計信息使用者及其用途,不僅為建立和完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行業會計制度指明了方向,也為構建和編制財務會計報告提供理論依據。
(三)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比較 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是企業或事業單位政策制定者和市場參與者進行經濟決策和反映評價其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的重要依據。因此,提供何種會計信息、如何提供會計信息等與會計信息質量有關的要求,直接制約著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也影響著會計報告體系、報表結構和信息披露方式?!盎緶蕜t”規定了包括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等8項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新準則”可圈可點的亮點之一,就是有選擇、合理地借鑒了“基本準則”、《國際公共部門會計準則》的合理內核,使準則框架、一些重要的概念與“基本準則”做到一致或相互銜接。與“基本準則”相比,“新準則”根據事業單位運營活動、會計信息需求的特點,結合國際公共部門會計準則關于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內容,提出可靠性、全面性、及時性、可比性、相關性、清晰性6項。無論是“基本準則”還是“新準則”雖然沒有單獨使用可靠性等術語,也沒有列出孰先孰后,也沒有標明哪些是主要質量要求,哪些是次要質量要求。但從排列的順序看,可以看出兩個準則將“可靠性”作為主要質量要求并優先予以考慮;此外,“基本準則”和“新準則”分別與國際會計準則、國際公共部門會計準則框架中“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內容基本一致,實現了既要堅持中國特色,又要妥善處理好與國際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結構趨同的問題。
(四)會計要素比較 兩個準則在會計要素的構成、定義及要素確認與計量要求上既有相同點又存在差異。一是會計要素的種類不同?!盎緶蕜t”規定了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六個會計要素,而“新準則”規定了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支出或者費用五個會計要素。鑒于事業單位業務活動特點,“新準則”未設置“利潤”會計要素。相同的要素,其內容既有相同的一面,也存在一定區別。二是會計要素的定義不同。有關會計要素的定義及其確認與計量是兩個準則核心內容之一?!盎緶蕜t”和“新準則”對會計要素的性質、內涵加以準確定義,賦予了會計要素新的內容,使之更加符合其質量特征,并確保了會計要素確認與計量的正確性。同時,基本準則對會計要素重新定義時,還吸收了國際會計準則中的一些合理內容,如在“所有者權益”和“利潤”要素中分別引入國際會計準則中的“利得”和“損失”概念。由于企業與事業單位在性質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兩個準則關于會計要素的定義也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如表1所示。三是會計要素確認、計量和列報的要求詳略不同。如何確認、列報會計要素是構建基本準則甚至是制定具體準則、會計制度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盎緶蕜t”充分體現其“準則的準則”的性質,對會計要素的確認、列報作了概念性、原則性的規定。由于“基本準則”單獨設置“會計計量”一章,在會計要素的各章中未專門規范會計計量問題。與“基本準則”相比,“新準則”對會計要素確認與計量的規范較為詳細和具體,比如資產要素,在準則中具體規定了資產的種類,每個資產項目具體確認與計量要求和列示方式,其他會計要素規范也是如此。無論準則形式如何,從其結構、內容來審視,兩個準則完善和夯實了在我國企業、事業單位會計標準體系中的第一個層次地位。較好地發揮了指導、評估具體準則、會計制度的作用。
(五)會計計量屬性比較 對會計要素予以確認、計量和報告構成了財務會計的重要特征,其中計量在財務會計體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盎緶蕜t”要求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采用歷史成本計量的同時,還可以在保證會計要素金額可靠計量的前提下,采用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多元計量模式,并對這些計量屬性的概念、含義和應用條件等做出了原則性規定。與“基本準則”不同,“新準則”沒有對會計計量屬性問題做出專門規范,只對財產物資計價規定了一種計量屬性,即歷史成本,并將歷史成本計價作為會計的一般原則。雖然歷史成本是財務會計傳統的計量屬性, 具有容易取得, 可靠性和可驗證性較高,實施成本低等優勢,但隨著我國財政預算改革的逐步推進,醫療衛生、教育體制以及事業單位改革的不斷深化,事業單位業務活動、會計事項如捐贈、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國有資產處置等業務也在不斷創新、單一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已難以反映某項經濟業務或事項的實質,以歷史成本為基礎所提供的會計信息與其相關性相距甚遠。為此,在堅持歷史成本前提下,應采用多種計量屬性以適應信息使用者需求結構的重大變化。
(六)財務會計報告比較 財務會計報告既是企業或事業單位對外提供財務信息的主要手段,也是反映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的主要依據。無論是“基本準則”還是“新準則”都十分強調財務會計報告在準則中重要性,均單列“財務會計報告”一章,對財務會計報告內容作了原則性的規定。兩個準則的主要區別是財務報表組成內容不同,“基本準則”規定,會計報表至少應當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等報表?!靶聹蕜t”則規定財務報表至少應當包括資產負債表、收入支出表或者收入費用表和財政補助收入支出表。當前, 財務會計報告的披露已經進入了附注時代。財務報表附注作為財務報告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自身特有的優勢倍受關注,兩個準則均對其進行規范。但與“基本準則”不同,“新準則”不僅對附注概念予以界定,還就附注主要內容和附注至少應當包括的內容進行了明確。需要說明的是,財務會計報告的數字真實、計算準確、內容完整、報送及時是實現財務會計目標、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手段。為此,“新準則”對財務報告的編制提出了要求。
二、“新準則”若干認識
“新準則”作為我國現階段事業單位財務會計體系的概念基礎和框架,既立足于國情,也努力向國際慣例趨同。做到統一規范和突出非營利性特點并重、繼承與完善并舉、借鑒與創新融合。其頒布與實施,為構建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行業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對于增強事業單位會計制度體系的內在一致性、提高其會計信息質量將會發揮積極的作用。
(一)會計基礎問題 “新準則”規定,事業單位會計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實現制;部分經濟業務或者事項采用權責發生制核算的,由財政部在會計制度中具體規定。可見,按照“新準則”規定對于同一事業單位,可根據需要對不同的業務活動和經營項目選擇收付實現制或權責發生制作為記賬基礎。提供混合的會計信息,在反映受托責任,滿足各種會計信息使用者各類需要將會大打折扣。隨著我國社會民主、法制建設的加強,社會各界不僅要求事業單位提供公開、公平和收支透明的預算收支信息,還關注事業單位資產、負債、凈資產等財務狀況以及資金使用效益情況,同時,隨著事業單位同各國相關組織的交流與合作逐漸增加,需要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事業單位會計框架結構,可見,在事業單位會計準則中全面引入權責發生制,是未來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建設中的必然之路。
(二)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層次問題 提供何種會計信息、如何提供會計信息等與會計信息質量有關的要求,直接制約著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也影響著會計報告體系、報表結構和信息披露方式。“新準則”可圈可點亮點之一是真正體現會計信息可靠性的要求,明確了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在會計準則中地位及其重要性。但“新準則”沒有明確闡述可靠性、相關性等諸質量要求之間的主次關系,僅以法規形式羅列性表述,會計信息提供者目標不夠明確,信息使用者或閱讀者也不理解這些質量要求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為此,明確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內部結構、層次、主次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是完善事業單位會計準則的重要內容。而建立會計信息質量要求體系不是將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在會計準則中簡單羅列。而是按其內在的邏輯性,對諸要素進行科學、合理地排列和配置,使它們之間層次分明、相互之間關系清晰、概念明確、極具可操作性。應將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分為三層:一是主要質量要求。主要質量要求,由可靠性和相關性構成。其中,可靠性是指信息沒有重大差錯和偏向,并能如實反映其所擬反映或理當反映的情況??煽啃允秦攧諘嫷谋举|屬性,是會計信息的靈魂。信息如果不可靠,不僅無助于決策,反而可能造成錯誤的決策,也無法準確反映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相關性是指信息能夠幫助使用者評價過去、現在或未來的事項,或者確證或糾正使用者過去的評價。需要說明的是,相關性和可靠性是同等重要的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兩者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既不能離開可靠性去談論相關性, 也不能離開相關性去談可靠性,它們總是同時在影響或決定著信息的有用性。二是次要質量要求。次要質量要求,由明晰性、可比性、及時性和一致性構成。會計信息除了具有可靠性和相關性,還要具有明晰性、可比性和一致性。這一層次是進一步對可靠性和相關性進行說明和補充,同時也是著眼于當前的會計環境從宏觀上對會計信息質量的約束。三是約束條件。效益大于成本應作為我國會計信息質量要求體系中一條普遍約束原則。任何一項經濟活動,只有在其收益大于成本的時候才是可行的,構建會計信息質量要求體系也不例外。因為,會計不是一門精確的學科,充滿估計和判斷,受制于技術等因素影響,不可能做到絕對真實,在保證會計信息質量可靠、相關的前提下,盡可能的花費較小代價,避免主體為了滿足某一信息質量要求而花費巨大的成本,結果得不償失,只有當提供和使用會計信息所能帶來的效益大于其成本時,這項信息才是值得提供的。
(三)負債要素定義 一般來說,會計要素定義是對會計要素本質特征或其內涵和外延所作的簡要說明。會計要素定義特點應是簡短、扼要、語義不反復來反映構成某一會計要素概念內涵的基本特征?!靶聹蕜t”負債要素定義沒有體現語義不反復的特點。根據邏輯學的常識,定義是揭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由被定義項、定義項和被定義聯項三部份組成的,見表2。定義規則之一就是“定義項中不能直接或間接地包括被定義項”,但從“新準些”負債定義“負債是指事業單位所承擔的能以貨幣計量,需要以資產或者勞務償還的債務。”中,認為有兩點局限性:一是該定義不符合定義規則,“負債是債務”的結論是概念的重復;二是定義項要能揭示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屬性,而“債務”做定義項未能揭示其所具有的特有屬性,即經濟利益的流出。
(四)計量屬性問題 隨著公共管理活動的不斷深化,事業單位財務活動企業化趨勢更為明顯,有關企業目標管理、績效考核、成本費用考核等一系列管理理論及方法逐漸引入事業單位。與事業單位有關各方對事業單位會計信息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反映受托責任指標將成為會計提供信息的主要內容。而單一的歷史成本計量屬性,難以全面反映受托責任。為此,事業單位會計準則有關會計計量屬性的建設,要考慮事業單位發展變化趨勢和公共部門會計標準趨同的形勢,在以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為主的前提下,適當引入諸如可變現凈值等計量屬性,發揮會計準則規范內容穩定性之特點,防止因會計準則滯后,未能提供相關會計信息而引起的廣泛詬病,也避免朝令夕改而使會計準則發展處在被動尷尬局面。
(五)資產、負債分類問題 流動產與非流動資產、流動負債與非流動負債的劃分標準是否正確,直接影響到對一個單位短期和長期償債能力的判斷。為此,國際會計準則、國際公共部門會計準則以及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均對該標準進行了嚴格界定。與之相比,“新準則”關于該標準的界定過于簡單,僅以1年(含1年)變現、耗用或者償還為區分流動性與否標志,不能很好地適應事業單位發展的需要。在會計實務中,如果完全套用此標準界定資產、負債的流動性與非流動性,可能會混淆了資產、負債的類別,將歪曲事業單位的實際償債能力,使受托責任履行情況信息的客觀性大打折扣,也會誤導報表使用者的決策。
關鍵詞:新基本會計準則;優點;企業我國財政部在2006年2月了新的會計準則體系并在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全面施行。新準則第一章的第一條就明確指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制定本準則”,制定準則的依據來源變得更多,它由原來單一的只依據《會計法》擴展到依據以《會計法》為核心并依據相關的法律法規,為消除《會計法》與其它法律法規的沖突鋪平了道路,為進一步完善會計準則體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與舊準則相比,新基本會計準則還具有十個優點。
1目標更加明確
舊準則制定的主要目標是統一會計核算的標準,并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對財務會計目標的建立不夠明確,只是粗略的歸結為“三個滿足”,即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各力一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由于目標很不明確,導致對其他一系列基本概念的研究缺乏內在的邏輯基礎,各概念間相互矛盾。而在新準則的目標制定中修改為:規范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行為,以利于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而且新準則首次提出了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即要求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能充分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的情況,以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做出準確的經濟決策。
2內容、概念、要素更加合理
新基本會計準則刪除了一些落后的概念和一些表述累贅的會計要素,通過科學的界定,使會計目標、原則和會計要素得到明確的定義。比如我國的財務會計是一個由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組成的有機整體,對確認的定義為:指決定將交易或事項中的某一項目做出一項會計要素加以記錄和列入財務報表的過程。在國際會計準則中,如果一個項目當且僅當滿足要素定義,并且滿足“與該項目有關的任何未來經濟利益可能會流入或流出企業;該項目具有能夠可靠計量的成本和價值”標準,就應當加以確認。計量是指為了在賬戶記錄和財務報表中確認、計列有關財務報表要素,用貨幣或其他量度單位計量各項經濟業務及其結果的過程。新準則的對舊準則中內容、基本概念和會計要素的修改與國際會計準更加的趨向一致,認同國際會計準則的基本思想,可以說,這次對舊準則的修改與當前會計改革的發展趨勢相一致。
3條款順序更符合邏輯
條款順序的排列這不僅表現為新準則在整體上按照國際財務會計準則的慣例安排,而且在每一章的內容中也注意到條款之間的先后順序。如在第二章中重新排列了客觀性、相關性、及時性、配比原則、歷史成本原則的順序并進行了重新解釋,更加具體、更加明確,可理解性更強,也更符合我國現實的需要,同時,表述也更國際化。如新準則在規定了客觀性原則之后,緊接著規定“企業會計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使用者的決策相關,對使用者決策有用”,說明要求我國企業會計提供的會計信息不僅是客觀真實的,可靠的,而且還要可用,也就是說這些信息要能為需要求者提供做出決策的幫助,說明客觀性在會計信息質量中的引導地位,反映出我國近年來對會計理論有了進一步的研究,說明我國經濟環境的變化對會計信息提出更高的需求。
4調整會計要素定義,規定其確認和計量標準
舊準則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內容確定會計要素,在這種攤大而求全的情況下對次級要素進行盡可能多的分類和定義,并規定這些要素的確認和計量,導致基本會計要素的概念與類別中的一些要素定義不一致,造成結構混亂的后果。相比之下,新準則以交易或事項對會計主體經濟利益的影響重新劃分會計要素,并使用資產負債觀重新定義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同時還吸收國際準則中的合理內容,以便能夠更合理地反映出企業非經常性的損益項目,為領導者做出有效決策提供更科學的依據,而且澄清了被動要素和主動要素之間的關系,明確了所有者權益的性質,如“利潤”要素強調了與“收入”“費用”要素的關系,這樣就澄清了被動要素與主動要素的關系。
5會計要素定義在內涵上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
新準則體系下的會計要素雖然仍保留舊準則的六大要素(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的分類,和舊準則相比,新準則主要是規定了要素的定義、確認要求和在報表上的披露,對各要素的定義、分類及特征、確認等做了微小的調整,規定的主要內容為基本概念的定義以及相關的定性規定,相比之下,舊基本準則卻做出了更為具體的規定,但該內容由各條相關的具體會計準則做出規定,而且,新準則對各要素進行了重新定義,雖然各會計要素的定義表述與《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相類似,但在內涵上卻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制定的《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包含的意思有所擴大,對會計要素的定義更詳細,更具體,如在“所有者權益”和“利潤”要素中引入了“利得”和“損失”的概念,體現了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接軌。
6明確基本準則與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關系
從新準則來看,財政部在基本準則與概念框架兩者的權衡中,選擇了繼續保持基本會計準則的形式,使會計準則形成一套前后一致的完整體系;另一方面揉合了對決策有用和對受托方負責的觀念,兼顧了企業投資融資的方式,滿足投資方、企業主體、顧客等多方對會計信息的需求。由于在具體內容,更多地納入了概念框架的思想,因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通過引入國際通用的概念且通過在信息質量的特征確認和計量上的充實,我國的基本準則至少距離IASB的概念框架已不太遠?!币簿褪钦f,我國現行的基本準則客觀上發揮了類似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指導作用,可以說,我國財務會計準則的制訂模式與西方的財務會計制訂模式已經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了,但并不是說可以將我國的基本準則看成中國式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畢竟兩者之間還是有很多區別的,而且保持基本會計準則的形式更適合我國的實際需要。
7“可能的未來的經濟利益”貫穿于會計要素之中
新準則在收入和費用定義中,將經濟利益的流入或流出予以表述,與資產和負債的表述保持一致,而且從理論上也保持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一致性,通過新舊準則中兩個負債定義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新準則的主要變化有:第一,增加了“由于過去的交易或事項所形成的現時義務,履行該義務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第二,取消了“能以貨幣計量”。通過新舊準則兩個費用定義相比較,新準則的主要變化有:費用是指企業在生產和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日常經濟活動中所發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新準則合理反映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這一基本特征,體現了費用與收入之間的配比關系??傊禄緯嫓蕜t的頒布實施使會計信息的質量得到了提高。
8重新界定財務報表和財務報告的區別
財務報告是指企業對外提供的反映企業某一特定日期的財務狀況和某一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等會計信息的文件。財務報表是由報表本身及其附注兩部分組成,附注是財務報表的有機組成。一般而言,財務報表是財務報告的核心,企業對外提供的主要會計信息都反映在財務報表中。在企業對外披露的會計信息中,有些是通過財務報表提供的,另一些是通過其他財務報告提供。財務報表是根據會計準則編制的,其他會計報告的編制基礎與方式則可以不受會計準則的約束。通過明確區分兩者的含義和用途,突出了財務報表在財務報告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了作為反映企業基本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在財務報表中的主體地位。
9明確要求創造良好的會計環境
現代企業制度是適應社會化大生產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以完善的法人制度為基礎,以有限責任制度為保證,以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標志的一種新型的企業制度。在這種制度下,政府在管理方式上由過去直接管理變為間接管理,隨著金融證券市場的進一步發育,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和提供者進一步分離,企業利益關系人逐步擴大到民眾,合法有效的監督已經由企業內部監督和政府監督轉變為社會監督。除涉及商業秘密之外,企業的會計信息要求一律公開,便于民眾、投資者和政府對企業進行監督,這就需要企業加強會計核算,加強證券監管的程序化、規范化和公開化,加強外部審計監督,提高審計質量,對于企業不軌行為加大處罰力度,從源頭上遏制企業會計造假。
歸結起來,現行財務會計基本要素結構模式的確立存在的主要問題有:①由于對“收益(利潤)”要素的認識不同,人們往往只注重“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業益)”結構模式的理解與運用,而忽略了“收入”和“費用”要素及其關系。比如,國際會計準則不單獨認可“利潤”要素,但美國財務會計準則不僅單獨設立了“全面收益”要素,而且細分了“收入”和“利得”、“費用”和“損失”等要素。②無法解釋資產、負債、業益等要素與收入和費用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對于資金運動靜態表現內容要素之間的關系,人們的理解幾乎是一致的,但對于動態與靜態內容要素之間關系的看法卻相去甚遠(因而多數著作干脆避而不談)。
上述問題之所以存在,其根源在于:①財務會計要素建立在企業經濟活動及其資金運動基礎上,從這個基礎入手建立財務會計要素體系才能邏輯性地得出關于財務會計要素的若干正確觀點。而現行做法,卻是將會計實務中財務報表的具體內容加以歸并而“確立”所需的“財務報表要素”。②財務會計要素是按照財務會計目標的要求,對財務會計對象內容進行的合理劃分,財務會計要素及其變化規律體現著財務會計對象內在的規律性,體現著企業經濟活動及其資金運動的固有特征。認識和把握財務會計要素,不能割裂企業經濟活動及其資金運動本身所具有的必然聯系。而現行的觀點,卻未能作到這點。③財務會計要素體系所具有的“系統”、“環境”、“等級秩序”、“結構”等特征,決定了不同財務會計要素之間相關關系的必然性及其“有序性”。而現行的觀點,卻忽略了這點。
財務會計基本要素結構模式的目的在于揭示企業經濟活動及其資金運動的基本規律,其直接作為賬戶、復式記賬等會計特有方法的理論基礎,因此,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結構模式。
確立基本要素結構模式,應該從企業資金運動及其經濟業務本身的固有規律入手。企業的經濟業務,主要包括資(本)金的進入(如吸收投資和借款等籌資)與退出(如分派和償債等)和內部營運使用。資(本)金進入與退出企業,導致企業的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業益)要素發生變化,資金在企業內部的營運使用實質上就是一個不斷投入資金(發生費用)和不斷收回新資金(取得收入)的過程,因而其在會計上表現為費用和收入的變化。費用發生與收入取得過程,同時也是消耗舊資產、產生新資產的過程,而且,費用的發生與收入的形成,始于資產又歸于資產,因此,收入與費用對比的結果(損益)僅僅表明資產的增減量。
財務會計基本要素結構模式對基本要素及其關系的揭示與表達,應該包括以下方面:
a.企業的經濟活動始于會計期初已有的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因此,會計期內收入與費用發生前(即會計期初)的基本要素及其關系為: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靜態結構模式
b.期內經濟業務的發生,就其對財務會計基本要素的影響看,包括兩類:涉及收入與費用的經濟業務和不涉及收入與費用的經濟業務。在內容上,涉及收入與費用的經濟業務主要是:消耗資產(或產生債務)而形成費用,取得收入而增加資產(或償付債務);而不涉及收入與費用的經濟業務主要是:企業發生籌資、償債及分派事項。會計期內基本要素的變化關系為:
資產+費用=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動態結構模式
動態結構模式是對企業經濟活動“動態過程”的完整描述。由于“運動是絕對的,而靜止是相對的”,因此,動態結構模式是揭示財務會計基本要素關系的典型模式。換言之,其重要性要遠遠高于靜態結構模式。在動態結構模式中,“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等要素,均以“變動”的身份出現。如,資產要素是指“資產的變動”,“負債要素”是指“負債的變動”等,而不是所謂的“期初數”。收入、費用要素本身屬動態要素,意味著資金的“運動形式”。正因為各個要素以“動態”出現,因此,資產與負債、資產與所有者權益、資產與費用、資產與收入等要素之間在資金運動過程中的相互依存關系,一目了然。
c.企業特定期間的經濟活動又止于會計期末已經形成的新的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會計期末根據收入與費用相配比原則確定利潤。由于該利潤實質上是“報告期內除業主投入和業主派得外的一切權益上的變化”,因此,收入與費用配比后的“差額”表現為“所有者權益(業益)”的一部分。此部分數額,正好等于期內企業經營活動中因收入和費用變動而導致的資產凈增(減)額。期末確認企業期內經濟活動而導致的“所有者權益”變動之后,財務會計基本要素的關系復歸為以下形式(但數量已經發生變化):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靜態結構模式
由于企業資金運動是其動態表現與靜態表現的內在結合,因此,揭示資金運動規律的要素結構模式也必然地分為動態結構模式和靜態結構模式。靜態結構模式揭示企業資金運動在相對靜止狀態下的存在規律,而動態結構模式揭示企業資金運動在絕對運動過程中的變化規律。
由于資金運動存在的“動態”特征,財務會計基本要素結構模式也表現為一種變動的“模式群”。在“時間觀念”上,基本要素結構模式群涵蓋了期初、期內、期末緊密銜接的全過程的資金運動;在“空間觀念”上,基本要素結構模式群包容資金運動的靜態和動態內容。在期初,靜態結構模式表現資金運動的初始狀態,其揭示的要素數量關系均是“期初數”,要素結構模式實際上就是“期初資產=期初負債+期初所有者權益”。在期內,動態結構模式表現資金運動的變動狀態,其揭示的要素數量關系均是“變動數”,要素結構模式實際上就是“資產變動+費用發生=負債變動+所有者權益變動+收入取得”。在期末,新的靜態結構模式所表現的經濟意義與期初的結構模式相同,但說明的是新的數量關系。
2現行財務會計基本要素結構模式的分析
揭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和費用之間關系的模式是最基本的要素結構模式。然而,國內、外有關論著或教材,對財務會計基本要素結構模式的界定和理解尚存在不小差別,有的甚至是誤解。例如,美、英國等國的大學會計教材中,均以“資產=權益”或“資產=負債+業益”作為“會計方程式(TheAccountingEquation)”。而我國則將“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和“收入-費用=利潤”都作為“會計方程式”。有的學者進一步認為,“由于收入是取得利潤的基礎,是利潤的增加因素;費用(成本)是利潤的減少因素,利潤又是企業資金來源增加的一種渠道。因此,資產=負債+權益會計方程式與收入-費用=利潤會計方程式,可以綜合為下列會計方程式:資產+費用=負債+權益+收入”。
美、英等國均以“資產=負債+業益”結構模式為基礎,來闡述財務會計程序中各種方法的建立與運用,但卻未將“全面收益=(收入-費用)+利得-損失”等作為“會計方程式”。經分析得出的主要原因可能是:①以“資產=負債+業益”為依據闡述復式記賬等方法的理論基礎,已經可以得出合理而完整的解釋,加入其它“會計方程式”也許會“多此一舉”。②“全面收益=(收入-費用)+利得-損失”結構模式只能說明收益(利潤)與收入、費用等的量化關系,而并不能揭示其在經濟內容上的內在聯系。
在如何完整揭示財務會計對象所具有的內在規律方面,我國會計學者的研究成就明顯地超過了西方學者。這不僅與我國學者的研究方法、研究角度有關,也與我國學者的價值觀念相關。但遺憾的是,我國會計學者卻未能全面揭示兩個“會計方程式”之間的固有關系,也無法提供“綜合會計方程式”成立的充分理由。不少學者將“資產+費用=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理解為“期末資產+費用=負債+期初所有者權益+收入”,實際上是一種誤解。
1.督促收入支出執行過程的完成基于預算執行周期進行會計核算,能夠提供核實階段的信息以及它與實際收支數之間的差額信息。通過分析核實階段和實際收支階段的差額信息,可以督促相關部門盡快完成項目收入和支出的執行。
2.便于合同管理和項目管理預算執行周期會計能夠反映預算執行全過程的信息,由于支出承諾、核實及付款階段對應于簽訂合同、履行合同的預算執行環節,所以通過預算會計的記錄能為合同管理和項目管理提供所必需的信息。
3.利于評估和管理財政風險政府部門可能存在的財政風險包括支付風險和貸款擔保風險等。當前的預算會計采用收付實現制,不能提供對于風險管理至關緊要的前瞻性信息(IFAC-PSC,2001)?;陬A算執行周期進行會計核算,能夠對承諾、核實階段的信息進行記錄,使會計確認和記錄的時間大為提前,能夠更好的提供危機預警信息,以便于評估和管理財政風險。
4.提供預算編制和調整所需的可靠信息預算編制中,對于預算年度與以前年度相同或相似的項目,其預算計劃一般需要參考以前年度的支出信息(RichardAllen和DanielTommasi,2001)。通過預算執行周期會計,能夠記錄項目的全部支出,并反映真實的結余信息,從而為以后年度的預算編制提供較為可靠的參考信息。
二、基于預算執行周期構建預算會計核算體系
(一)會計基礎選擇基于預算執行周期構建政府預算會計的核算體系,應當選擇適當的會計基礎進行核算。預算執行周期的核實和收款(付款)階段,可以套用現有的關于會計基礎的研究結論,采用“修正的收付實現制”作為會計基礎。進行這樣的選擇和設計,可以保證預算會計目標的實現。
(二)會計要素設置
1.在政府會計中設置“二元結構”會計要素政府預算會計要素包括預算收入、預算支出、預算結余。完整的政府財務會計要素包括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費用。會計要素是對會計核算對象最基本的分類;而會計賬戶實質上是對會計核算對象的進一步細分。
2.我國預算會計要素的設置會計要素的設置應滿足一定的標準:(1)應能夠作為會計主表的主體結構;(2)會計要素之間應滿足一定的等式關系;(3)應能夠進一步細分為具體的會計要素項目,并據以設置會計賬戶,進行會計記錄?;谏鲜鋈齻€標準,在預算執行周期會計中,應當設置預算收入、預算支出、預算結余三大會計要素,同時按照預算收入周期和支出周期的各個階段設置會計要素項目或者會計賬戶。
(三)會計賬戶設置及賬務處理
1.預算賬戶與財務賬戶的協調使用在我國政府會計中確定采用“二元結構”會計要素后,應當進一步細分預算會計要素和財務會計要素,分別設置相應的預算會計賬戶和財務會計賬戶在政府會計中,預算會計賬戶與財務會計賬戶的關系處理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設置兩套相互獨立的會計賬戶體系,分別進行預算會計和財務會計的核算;另一種是設置一套同時包含預算賬戶和財務賬戶的會計賬戶體系。因為政府預算會計和財務會計的會計主體和數據來源相同,應當采用設置一套會計賬戶體系的做法。采用一套會計賬戶的做法時,需要區分三種情況:(1)對只涉及預算收支的業務,僅進行預算收支核算,在預算收支賬戶中進行記錄;(2)對只涉及資產負債變動、不涉及預算收支的業務,只進行資產負債的核算,在財務會計賬戶中反映;(3)對于同時涉及預算收支和資產負債變化的業務,需進行“雙分錄”核算,同時在預算會計賬戶和財務會計賬戶中進行核算。
2.預算會計賬戶設置(1)總分類賬戶依據預算執行周期進行預算會計核算體系設計時,應當按照預算執行周期的不同階段進行總分類賬戶的設置。①在預算批準時,設置“計劃收入”、“核定支出”和“計劃結余”賬戶,以分別核算批準的收入預算數、支出預算數以及兩者的余額;②在承諾階段,設置“承諾支出”和“承諾支出準備”這一對相互抵減賬戶,用以記錄商品或服務的訂購業務,便于進行借貸記賬處理;③在核實階段,設置“應計收入”和“應計支出”賬戶,分別核算經過核實的未來收入和未來支出;④在收款和付款階段,設置“實際收入”實際支出”和“實際結余”賬戶,用于記錄實際收到和支付的現金以及收支相抵后的余額。(2)明細分類賬戶借鑒我國現行預算會計制度的規定,預算收入可以按照收入的來源和性質區分為幾類,進一步細分為款、項、目等,并據此設置明細分類賬戶。按照收入的來源和性質,財政部門的預算收入可以分為稅收收入、非稅收入等;行政事業單位的預算收入可以分為財政撥款、其他收入等。預算支出有兩種分類方式:功能分類和經濟分類。支出功能分類分為類、款、項三級,按類級分為一般公共服務、外交、國防等;支出的經濟分類分為類、款兩級,按類級分為工資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務支出等。財政部門和行政事業單位的預算支出劃分基本相同,可以根據具體分類設置明細賬戶。在預算執行周期會計核算體系中,預算收入、預算支出的明細賬可以按照表三和表四的格式進行設計:
3.預算會計賬務處理(1)日常會計處理①預算得到批準時,即在收入計劃和撥(用)款計劃階段,借記“計劃收入”賬戶,貸記“核定支出”賬戶,將其差額記入“計劃結余”賬戶;②行政事業單位在簽訂合同或訂單時,即在預算支出周期的承諾階段,應借記“承諾支出”賬戶,貸記“承諾支出準備”賬戶;③當行政事業單位購進商品或服務、收到付款憑單時,即在預算支出周期的核實階段,承諾支出轉化成為應計支出;④在預算收入周期的核實階段,應借記“應收賬款”,貸記“應計收入”;⑤在實際付款時,應計支出轉化為實際支出。借記“應付賬款”,貸記“應計支出”;同時登記實際支出,借記“實際支出”賬戶,貸記“現金”類賬戶。以上的會計處理均需要在相關明細賬中進行登記。(2)期末結轉處理進行期末結轉處理的目的是結清預算收入和預算支出等賬戶的余額,從而使下一年度反映預算執行情況的相應賬戶從零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