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當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培養
時間:2023-07-16 08:22: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當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培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勞動觀教育;大學生;就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08-0163-02
教育與就業的關系一直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大學生就業制度實現了由計劃體制下“統包統配”向市場體制下“供需見面,雙向選擇”再到今天“以市場為導向的自主擇業”的轉變,大學生就業問題逐步成了當前社會所關注的一個焦點。而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勞動就業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在解決社會就業問題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教育可以通過改變勞動觀念來達到解決就業問題的目標。理論與事實都證明,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其中的勞動教育在推進大學生就業工作中的作用更是非常重要的。
一、勞動觀教育的內涵
勞動觀是指人們對勞動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態度,它主要包括人們對勞動的目的、意義和價值等方面的認識以及如何對待勞動的態度。從某種意義上講,勞動觀體現著個人對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理解。端正當代大學生勞動態度,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是高校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進行勞動教育的基礎。
二、勞動觀教育的內容
一切行為都是在觀念的支配下進行的,觀念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行為的結果,正確的觀念是指導我們行動的依據。要使當代學生深刻領會到勞動是人的基本需求,就必須加強正確的勞動觀教育,逐步教育引導其端正勞動態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克服輕視勞動和好逸惡勞的思想。與此同時,要理性平等地看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區別,充分認識到它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是人類社會走向理想目標的根基和動力。還要進一步明確勞動在社會主義建設當中的重要作用,把勞動由負擔變為責任和快樂,最終達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勞動觀念、尊重熱愛勞動的態度、明確勞動的價值和意義。
三、加強勞動觀教育,促進大學生就業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加之高等教育普及等方面的原因,大學生就業逐漸成為當前我國社會所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F實境遇中雖然國家、政府和社會各界都非常重視畢業生就業的工作,創造一切有利條件促進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但筆者認為這些都只能作為解決問題的外部條件,而問題的癥結歸根結底還在于大學生自身。在以往,有關大學生就業自身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就業心理、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但卻忽視了與就業息息相關的觀念教育―勞動觀教育。大學生在就業過程當中出現的擇業期望過高、就業條件攀比、受挫能力較差等問題,職業規劃、心理調適是方法,但是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才是更為根本的核心。加強勞動觀教育對于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 .加強勞動觀教育,培養吃苦耐勞精神,促進扎實就業
勞動創造了人,創造了人類社會,創造了人類社會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創造了我們今天美好燦爛的生活。社會需要進步就需要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積累,而這些財富的產生來源于勞動的創造。馬克思指出:“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是每一個小孩都知道的。”這就是勞動的價值所在。同時,我們個人對于社會的價值也是通過這樣的勞動表現出來的。個人對于社會的意義,就是通過勞動者這個角色反映出來的,個人的價值大小就是通過個人對于社會發展的汗水付出多少,對于人民生活幸福的貢獻大小表現出來的。這是我們參與勞動的意義所在,也是衡量自身價值的標準。但是勞動創造財富的過程并非輕而易舉,只有通過艱苦的勞動實踐過程,我們才能領會、掌握各種生產知識,積累勞動生產經驗,為不斷創新勞動、改造勞動生產方式、提高生產率提供不竭的動力。認識到勞動過程的艱辛,就必須認識到吃苦耐勞精神在勞動生產過程當中的支柱作用,就需要我們自覺培養吃苦耐勞、不圖名利甘于寂寞的精神。
目前,有些大學生在擇業的過程當中過分重視人待遇,已經參加工作的學生還存在不斷跳槽的現象。這些反映出當前大學生擇業過程中過分重視個人所得,忽視個人社會價值的體現。加強勞動觀教育,使他們能夠樹立起正確的勞動價值理念,明確勞動的深層社會意義所在。幫助大學生理解參與就業的本質是參與社會不同分工的勞動,而勞動的目的和價值應當在于追求更高層次上的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體現自己作為社會個體的存在價值,從而促進大學生積極參與勞動,主動就業而不消極待業。正確的勞動觀念也能夠指導他們在就業過程當中,注重磨煉自己的意志,多注意學習生產技能知識,少注意個人社會地位、金錢所得,多一點吃苦耐勞勤奮踏實,少一點浮躁和對物質享受的追求。
2.加強勞動觀教育,培養勞動樂觀精神,提高就業積極性
認為勞動是一種艱苦的活動,這是較為普遍的觀念。誠然,勞動在大多數時間里是艱苦的,特別是體力勞動。勞動的艱苦實實在在地表現在諸如采礦、冶金等行業里,這一點必須承認。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生產關系的不斷變革,腦力勞動逐漸增多,只有體力勞動是艱苦的觀點已經不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實踐中越來越多地出現的“白領壓力”、“假期綜合癥”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了從事腦力勞動并不輕松。正如馬克思所說,“勞動不可能像傅立葉所希望的那樣成為游戲”。然而我們不能這樣單純地理解勞動,把它單方面理解成艱苦活動的觀念,不僅與勞動本身的意義不相符合,而且也導致有害的后果,厭惡勞動、鄙視體力勞動就是其中的表現之一。
一件事情總有好與不好兩個方面,勞動也是如此。人們往往僅看到勞動所帶來的艱辛與痛苦,卻忽視了勞動可以給人帶來的快樂。如果人生不以勞動為支撐,我們可以想象那是一種怎樣的恐慌與不安。當勞動被社會或公眾所認可的時候,人們能夠感受到的是勞動帶來的快樂、是付出換來回報的享受。因此,我們更應當加強大學生的勞動觀教育,辯證看待勞動意義。樹立一種勞動樂觀精神,就能提高學生的勞動積極性。視勞動為痛苦,相應的情緒自然是消極的,參與勞動只能是被動的。如果大學生能夠通過教育引導,認識到勞動樂趣所在,就會以樂觀的精神狀態,主動參與勞動,以積極的心理態度應對擇業就業過程當中的各種困難,提高生產效率,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3.加強勞動觀教育,建立勞動平等觀,促進基層就業
目前我國的大學生就業出現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是由于勞動力的絕對過剩所引起的,而是由于大學生擇業預期較高、就業條件盲目攀比所導致的相對過剩,主要為自愿失業、結構性失業。在許多大學生的認識當中,勞動領域的不同分工成為了一種等級區別。有人認為腦力勞動、體力勞動有地位之分、貴賤之別。在勞動崗位的選擇上,部分學生不愿參加基層工作崗位,大都喜歡條件、待遇較好的管理類崗位。在職業選擇中,許多人往往基于一種身份、等級的考慮,來評價某種職業,因而給擇業帶來很大的障礙。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經常為此所困擾。相當多的就業者,往往出于所謂“面子”的考慮,而拒絕接受某些職業。
在社會生活中,勞動是有分工的,而且這種分工的區別在當代有擴大的趨勢。職業差別是社會分工的直接表現,也是人類的經濟發展和社會歷史進步的基本條件和重要體現,具有深刻的積極意義。有分工才有差別,有差別才有專門化,才有技能的提高,才有社會個性的基礎,無差別的社會只能是死水一潭;有差別才有交換,才有社會合作。勞動的差別,不僅合乎歷史的進步,而且也符合人的發展需要,因而是具有價值的。因為勞動的合理的差別,實現著人的個性,有助于自由個性的發展。加強勞動觀教育,明確社會的勞動分工本質,糾正勞動差別認識,消除勞動差別觀,建立勞動平等觀。大力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基層崗位就業,努力在基層工作中鍛煉自身,積累經驗,為日后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4.加強勞動觀教育,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促進自主創業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并逐漸成為社會的直接生產力,創造性勞動不僅有利于社會的進步,有利于社會生活的改善,而且在提高人的道德素養,促進人的個性發展和才能發揮上都有重要的作用。
人的創造性活動,只有在一種情緒高漲的狀態中才能實現,如果單純視勞動為痛苦,則必定使勞動者處于一種委靡不振的精神狀態,所謂創造是難以出現的。加強勞動觀教育,正確認識勞動的價值,體會勞動所帶來的愉悅感,建立平等的勞動觀,培養起吃苦耐勞的勞動精神。這些效果還能進一步地激發人們參與勞動的積極性,更能激發個人的創造力,培養創新精神,促進大學生積極探索,自主創業,開辟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新徑。
大學生的勞動觀主導著他們在擇業、就業過程當中處理各種問題的總體方向。只有真正明確了“什么是勞動”、“為什么要勞動”的問題,具備了正確的勞動觀作為基礎,他們才能夠正確認識就業的需要,認識自己的勞動在于社會當中的作用,正確認識自我、把握發展定位、積極主動就業;才能更好地把握各種就業信息和機會,在競爭和挫折中不斷歷練、不斷成熟,最終實現更好地就業,跨出發展的步伐。
參考文獻:
[1]黃濟.關于勞動教育的認識和建議[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
[2]劉忠世,王偉然.我們應具有什么樣的勞動觀[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
[3]李小蘋.當前我國高校勞動教育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Strengthen Labor View Education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JIA Lu-yin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China)
關鍵詞: 大學生 消費問題 正確消費觀
大學階段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大學生的消費習慣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消費行為,進而對其“三觀”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大學生的收入有限,以家長資助、政府援助、個人打工這三方面的資金為收入主要來源。在學生個人消費中占主流的是理性消費,但仍存在諸多誤區,在注重追求新穎時尚、個性化的當下,大學生出現潮流消費、攀比消費、奢侈浪費、盲目消費等不顧收入胡亂消費的現象。為此,我對大學生消費行為進行分析研究,以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消費觀,引導大學生正確消費。
一、新時期大學生消費現狀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絕大多數是純消費者。他們的收入主要來自依靠父母親朋的資助,政府的助學貸款,學校的獎學金,社會公益組織的援助,以及自打工的收入這幾個方面,但總體上還是依靠父母親朋的資助和政府的貸款這兩個渠道,而這些渠道的收入是有限的,只能保證其自身的基本生活和完成學業。因此,很多大學生有著勤儉節約的好習慣,能夠根據家庭的經濟條件量入為出,合理適度地消費,這些學生占主流。但不可否認的是,當今有些大學生在消費時由于過于注重追求新穎時尚、個性化,出現了不顧收入,胡亂消費、過度消費、盲目消費、攀比消費等不合理消費現象。有些同學為了擁有一款心儀的手機,情愿節衣縮食,甚至犧牲自己的必要開支;有些為了買名牌新款的衣服花去自己半個月的生活費,也不曾猶豫;有些為了滿足自己的消費欲望,不惜向別人借錢或預支下個月的生活費,甚至通過違法犯罪滿足自己的欲望。這都反映出一些學生在消費方面還存在誤區。
二、大學生消費誤區及產生的原因分析
1.自身消費心理誤區是導致大學生消費誤區產生的主觀原因。
當代大學生獨生子女自身自我意識強,表現在消費思想和消費觀念很少受到束縛,毫不掩飾個性與想法,在與外界交往中他們更需要朋友,更希望得到外界的認同,因此當代大學生的消費具有自己群體的特性和動機。在生活中他們較為注重自身的學生身份和形象,為了得到別人的尊重、關心、重視和高度的評價,在交往消費過程中他們力圖與交往群體保持某種“相似”,以得到團體中其他成員的認可,或者展示自己不同于別人或高于別人的某個方面,從而獲得大家的贊賞。因此在消費過程中,他們注重商品的流行性、獨特性、新穎性,較少考慮產品的價格和耐用性,喜歡引領消費潮流,使得他們在消費時產生了從眾心理。這種心理導致他們在消費過程中受他人的影響非常大,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放棄自己的意見,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不自覺地模仿他人的購買行為。這種喜歡群體模仿式消費習慣,使得他們產生不顧自身特點和消費能力的攀比消費問題,雖不是主流,卻不容忽視。年輕氣盛的大學生競爭意識強,他們的攀比心理不僅存在于學習中,而且存在于吃、穿、住、娛樂等方面。有的同學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不顧實際需要和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盲目地與其他同學爭高低。攀比靠的是金錢,有些家庭條件比較差的學生經濟來源不足,在這種攀比現象中會產生自卑感,甚至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2.社會及家庭的不良影響是大學生消費誤區產生的現實原因。
大學生是一個模仿力很強的群體,他們很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很容易受新事物的影響,加之沒有經歷過社會的鍛煉,刻意追新求異,追求時尚,講究個性化的特點,使得許多正在成長中的大學生在當前推崇世俗化的物質享受的時代極易受到來自社會及家庭的影響,不能夠真實地認識現實世界,消費時往往會失去理智。大學生的模仿對象多是自己身邊的群體和社會名流或他們崇拜的偶像,許多學生崇拜明星、白領等成功人士,在日常消費中會下意識地模仿偶像,加上許多家長不同程度地存在溺愛、縱容孩子的行為,使得許多學生盲目消費。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當代大學生在金錢方面的控制力和獨立自主性不斷地增強,其中一個明顯的特點是大學生可以由自由支配的資金在不斷增加。許多家長在對孩子有求必應的同時,忽視了他們消費具有盲目性、沖動性,缺乏有效監督和正確的引導,從而助長了他們大手大腳的消費習慣,以至于很難形成健康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
3.缺乏正確的引導是大學生消費誤區產生的直接原因。
學校作為教育大學生的主要基地,理應在各方面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不僅要教育學生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而且要讓他們慢慢接觸社會,這也是大學生成長中不可缺少的知識。長期以來,學校重視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的知識教育,但在理財教育及其引導方面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由于缺乏正確的理財教育和引導,因此不少大學生在消費觀念和行為上陷入誤區。當代大學生大部分是在父母的庇護下成長起來的,他們第一次正式踏入社會,便開始了獨立的生活,擁有了支配各種費用的權利,但由于缺乏理財教育,其理財能力差,常常出現開支缺乏計劃性、隨意性大的問題,甚至出現透支消費和上半月胡花、下半月靠方便面充饑的情況。特別是近年來,一些銀行為了擴展信用卡業務,將目光瞄準了大學生,通過學校用優惠協議吸引大學生辦卡,帶動學生刷卡消費。擁有透支卡的大學生在高校中為數不少,超前的消費方式讓他們覺得很有面子,但是瀟灑地刷卡之后是沉重的還款壓力,導致學生中的“月光族”、“透支族”愈來愈多。
三、樹立大學生正確消費觀的主要途徑
大學生的消費問題不是一個孤立的個人問題。除大學生自身應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正確認識消費誤區以外,還需要社會、家庭、學校共同努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劃清消費行為上的是非界線,向他們傳播正確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引導他們合理、科學的消費,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1.培養健康消費心理,消除消費誤區。
面對從眾消費、攀比消費、盲目消費等種種消費心理誤區,我們首先要正確提高大學生自身的素質,使其正確對待心理問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科學的價值觀,確立正確的人生準則,全面了解自己,客觀評價自己,給自己合理地定位,使他們認識到大學生的確需要具有競爭意識,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需要爭,生活上的好與壞并不重要,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沒有必要事事都和別人比較。應該從長遠打算,從自己的長處出發,鍛煉自己、培養自己,使自己能夠真正面對走出校園后的激烈的競爭,并在競爭中獲得應有的地位,從而贏得社會和他人的尊重。其次,應培養和加強大學生正確認識、運用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即所謂財商?,F代人已將財商和智商、情商并列為現代社會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質,因此,在這方面我們應向發達國家學習,加強學生的財商培養,使他們具備作為經濟人在經濟社會里的生存能力。
2.加強社會、家庭的正確引導,為大學生消費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社會及家庭的影響是大學生成長的重要因素,從消費領域看,家庭是基本的消費單位,大學生的消費方式的形成往往與家庭消費有關。家長消費取向對子女消費取向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家長應本著對子女對社會負責的態度,對自身不健康消費行為要及時糾正,引導子女科學合理地消費,改進消費結構,提高消費質量。家長應該對子女的開支加以了解調控,對不必要的開支,不正當的要求不能遷就。從關心子女健康成長出發,不僅要在物質上給予重視,而且要從精神上給予關懷,逐步培養子女獨立自主的能力,并且有意識地培養勤儉樸素、吃苦耐勞的精神,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消費觀。社會,特別是宣傳部門、傳媒行業,以及公眾人物應積極參與到社會的引導中,用他們的宣傳力和影響力倡導社會主義價值觀、幸福觀,引導人們樹立科學的消費觀念,抵制那些不科學不健康的消費觀。這樣才能繼續發揚勤儉節約的良好風尚和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在遠離現實生活又不脫離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幫助他們尋找到應有的價值取向。
3.開展理財教育,加強學校引導,為大學生正確消費提供指導。
目前在高校中開展理財教育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對大學生消費心理和行為研究不足,導致對大學生理財指導不夠。這應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夠重視,應從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接班人的高度重視理財教育的作用。可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進理財教育的內容,通過開展有關消費方面的理論知識講座的形式,讓學生懂得如何科學安排自己的消費。也可以通過開展勞動教育、環保教育等方面的活動,在日常思想教育中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優秀品質,使學生懂得什么樣的消費是科學合理的,從而抵制不健康消費的誘惑,摒棄奢侈浪費的消費方式,提高科學消費意識。還可以通過開設音樂、影視作品的欣賞課程,提高大學生欣賞嚴肅高雅文藝作品的能力,幫助他們提高文化消費的品位;通過豐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動,充實大學生的生活,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幫助他們提高抵制不良消費的能力??傊?,以上這些課程和活動對學生的理財能力、消費質量和消費品位的提高,以及正確科學的消費觀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幫助,也能把他們的時間耗費、閑暇消費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具有自己特有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我們要區別對待這種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對于正確科學的消費行為,我們應該大力提倡;對于不正確不科學的消費行為,我們應正確引導,幫助大學生早日樹立合理、適度、科學的消費觀。
參考文獻:
[1]馮冬燕,曲敏.組織行為學[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6.
[2]何長領.陜西:大學生刷信用卡透支消費先甜苦.省略,2006-9-21.
[3]田小紅.如何走出自卑的怪圈[J].時事報告(大學生版),2006-2007,(3):40-45.
[4]吳健安.市場營銷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劉金龍.新詞典[J].時事報告(大學生版),2006-2007,(3):23-25.
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逐漸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高校中進行音樂教育,不但豐富了教育的內容,還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素質和品味,因此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作用,使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得以不斷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研究音樂教育對提升大學生文化素養的具體表現,研究音樂教育在提升大學生文化素養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音樂教育提升大學生文化素養的途徑。
關鍵詞:
文化素養;大學生;音樂教育
大學生的文化素養主要是指在大學生個人應當具備的素質和處事的態度。通過教育的形式不斷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養,使其能夠在德行、智力和情感等方面達到理想的標準,從而幫助其更好的處理問題。在這一過程中音樂教育以其獨特的方式,對大學生的文化素養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音樂教育對提升大學生文化素養的相關內容具有重要意義。
一、音樂教育對提升大學生文化素養的具體表現
(一)有利于健全大學生的人格
音樂教育可以通過直觀生動的感性形式表現社會理性,利用優秀的音樂作品幫助大學生養成高尚的人格,在社會不斷發展背景下,社會對全面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增多,通過音樂教育對大學生進行引導,可以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養成文明和高尚的品格。
(二)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音樂教育的過程是不斷創造、提供審美體驗的教育活動,同樣的音樂作品,不同的人聽來會有不同的感受,觸動內心的效果也會產生差異,從而喚起大學生不同的個人情感,再通過教育的形式引導學生將個人的思維和激發的情感相結合,就會使大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個性得到充分發揮,從而增強大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1]。
(三)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
培養大學生的審美興趣的重要課程就是音樂教育,同時音樂教育的核心也是審美教育。通過優美動聽的音樂,潛移默化的升華大學生的情感、陶冶大學生的心靈。從而豐富大學生的心理和情感,提供審美能力。
二、音樂教育在提升大學生文化素養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音樂教育考核制度存在不足
現有的音樂教育考核制度還有待完善,而且健全的考核評價體系也比較缺乏,造成學生和教師對音樂教育的興趣較低。同時音樂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更多的是被動的接受知識,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也缺少學生主動表現音樂、討論、欣賞的動力,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非常不利[2]。
(二)有待加強音樂教師隊伍
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尤為重要的角色就是音樂教師,但是在高校中音樂教師隊伍的實際水準卻沒有達到理想的標準,而且專業的音樂教師人才極為缺乏,即使在高校中設立了相應的藝術教育中心、音樂教研室等,但是更多的只是流于形式,并沒有充足的教師數量,而且還存在音樂教師身兼數職的情況,致使對音樂教育沒有過多的深入研究,難以實現理想的音樂教育效果,因此急需加強音樂教育的教師隊伍。
(三)音樂教育自身的不足
在高校音樂教育課程設置上,除了本專業將其設置為專業課程,其他的專業大多將其設為選修課程,而且課程設置的時間較短,課時較少,通常音樂教育課程的學分2分。從而造成教師和學生對音樂教育課程重視程度不夠。而大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對于音樂相關知識的學習較少,音樂學習的連續性也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于是導致音樂教育課程的設置對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很難發揮作用。
三、音樂教育提升大學生文化素養的途徑
(一)開展音樂教育科研活動
目前音樂教師關于教學科研的活動設置的較少,開發有價值的科研活動不但可以提高教學的深度,還能夠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而音樂科研活動的選擇也要從實際教學的角度出發,為音樂教學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服務作用。不斷加強本校音樂教師和其他院校音樂教師的學術交流活動,拓寬音樂教學視野,及時了解音樂教育的新動態,在音樂教育科研活動中遇到問題的時候,音樂教師應當主動向經驗豐富的教師請教,及時解決問題,保證科研活動的順利進行[3]。
(二)加強音樂教師隊伍的整體能力
針對高校缺乏專業的音樂教師隊伍問題,在組建音樂教師隊伍的時候應當積極引進專業的音樂教師人才,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對音樂教師的實際需求情況,改善不合理的師資隊伍結構。另外還要不斷加強已有音樂教師的專業水平,通過定期進修學習、向優秀院校參觀學習等形式,使音樂教師的自身能力的提高推動整體隊伍的能力的提升。
(三)豐富教材內容,合理設置音樂教育課程
在設計音樂教育教材內容的時候,應當選擇大學生普遍喜愛和熟識,并具有教育意義的曲目,使學生可以在欣賞的同時達到教育的目的。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教材內容可以選擇的范圍有:選擇具有較強民族性、普遍性的音樂作品,將色彩各異、不用風格和區域的民族音樂作品編入教材中,可以使學生在欣賞音樂作品的同時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提高文化素養?;蛘哌x擇具有較強藝術性和思想性的音樂作品,突出勞動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涵,強化學生的文化認同感[4]。
四、總結
綜上所述,通過對音樂教育的研究,可以了解到音樂教育對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具有重要意義,采取有效的手段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作用,培養更多全面型人才,為社會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朱亞楠 單位:信陽師范學院華銳學院
參考文獻:
[1]朱曉虹.提升大學生音樂素養對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02:218+228.
[2]陸鈺娟,蘭海濤.提升高職院校大學生音樂素養的思考[J].音樂大觀,2012,03:81.
關鍵詞:新時期;高校新生;入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3-0005-02
引言
萬事開頭難,剛剛邁進大學校門的新生,面對陌生的老師和同學,面對新的校園,面對琳瑯滿目的書籍,面對豐富的網絡資源,面對多姿多彩的課余生活,面對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大量時間和金錢……他們的頭腦一下子變得混沌,他們的目光一下子變得茫然。如何讓他們混沌的頭腦變得清醒,如何讓他們的目光的變得堅定,如何讓他們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我們力爭抓住入學教育這個環節,引導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為未來四年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一、新時期大學新生的特點
(一)時代特點鮮明
1978年以后計劃生育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計劃生育政策控制了中國人口總體數量,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為響應國家號召,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孩子,“80后,90后”應運而“生”。這就造就了他們鮮明的個性-我不想去代表誰,也不想誰來代表我,我就是我自己。
(二)生活條件優越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從計劃經濟走向了市場經濟,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逐步走向富裕。在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的前提下,獨生子女就成為了家庭的重點“保護”對象,成為了父母、祖父母的心肝寶貝,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與六七十年代的孩子相比,80后、90后是生長在蜜罐里的一代,是沒有體驗過艱苦生活的一代。
(三)價值取向多元化
當今的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市場經濟的發展,網絡的出現,致使利益關系復雜化,價值取向多元化。面對各種誘惑,有人失去了抵御能力,貪圖享受,迷戀金錢,道德淪喪;有人積極進取,持之以恒,成就一番事業。信息技術的發展,縮短了大學生與社會的距離。受社會上各種思想的影響,人生價值取向趨于多元化。
(四)獨立精神、競爭意識強烈,人際關系冷漠,缺乏愛心與責任感
據調查:當代中國青少年的三大特點是目標不明確、沒有感恩之心、沒有愛心和驕傲。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學生的獨立意識、創新意識、競爭意識日趨增強,但是群體團結協作精神卻逐步削弱,人際關系冷漠化。甚至有的學生和自己的父母關系緊張,不懂得關愛他人,不懂得和諧相處,同學之間矛盾重重。肆意破壞環境,擾亂公共秩序,缺乏社會責任感。
二、做好入學教育,正確引導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應處理好的幾個問題
(一)德育先行,全面提高
臺灣教育家高震東先生對德育這樣說道:智育沒有德育做基礎,智育就是犯罪的幫兇。體育沒有德育做基礎,體育就是暴力的前衛。群育沒有德育做基礎,群育就是社會動亂的根源。美育沒有德育做基礎,美育就是腐敗的催化劑。德育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和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在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中。對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起著導向、動力和保證的作用。在全社會普遍重視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大氛圍下,在高?!鞍训掠旁趯W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們的共識。盧梭說過,在敢于提高培養一個人的任務之前,自己就必須要造成一個人,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范。教師只有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上、教風學風上,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才能真正做到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在實際工作中要注重教師本身對學生的影響作用,樹立一個學生學習的榜樣。加強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和心理品質教育,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著主導的決定性作用。在素質教育的今天要引導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合作、學會正確處理各種矛盾、學會辨別各種是非,明確歷史使命,堅定理想信念,以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構造精神支柱,培養道德情操,提高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義利觀和價值觀,樹立正確的榮辱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帶領學生認真學習《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學生手冊》等相關材料,增強大學生行為意識。以各種學生活動為契機,以德育促管理,鍛煉學生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二)堅定專業信念
對于專業學習,長期以來一直有部分學生進校后發出“進對了大門走錯了小門”的感慨。因此對專業學習喪失信心,提不起興趣。最終導致厭學、逃課、考試不及格?,F階段這種現象更加明顯,所以入學伊始就要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事物存在有它存在的必然性,新興專業的出現是由于社會的需求?!叭倭校行谐鰻钤保獙I發展有足夠的信心,努力學習,刻苦鉆研,堅持不懈一定能在專業方向上取得成就。只有做好專業思想準備,堅定專業信念,才能穩定學生心理,為有效地組織開展教學活動打好基礎。
(三)引導學生正確面對各種變化并加快適應速度進入大學的第一場考試不是高考,而是角色的轉變。大學生活和高中生活有明顯的變化
1.生活方式 由以前的在家有父母,學校有老師的生活變為自主生活;由以前的單身生活變為現在的集體生活。生活的主動性、自主性更強了,時間更加靈活。要獨立支配時間和財務。
2.學習方式 中學時每天與同班同學在同一間教室同步學習,而大學同一班級甚至同一宿舍的同學上課也不同步。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大學老師僅僅是按時講完課堂上的主要內容,老師的講義與教材還相去甚遠,自主學習更加明顯。
3.人際關系 中小學時期學生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學習上。尤其是高中階段,為了應付高考,生活就是三點一線,相對比較簡單,進入大學同學關系、師生關系變得復雜。
4.價值評價體系 中小學時期一切以學習成績為標準。到了大學為了體現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變得復雜起來,它包括學習、生活、思想、文體等多個方面,考評方法不再如以前一樣單一。
(四)關注關鍵問題,對熱點問題給予及時正確的解釋
1.學生干部評選 學生干部的評選關系到班級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大事情。學生干部評選是學生第一次鼓起勇氣在陌生人面前展示自己,同時也是學生第一次行使自己的表決權。評選工作要做到民主和公正,讓每一名學生在整個評選過程中找到自己在班級中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尊嚴。
2.獎學金評定 獎學金評定的目的是讓每一名學生從德、智、體各方面對自己一年來的表現做一個回顧和比較,并分析成功或失敗的原因,然后根據自身情況調整下一年的學習生活狀態,以爭取得到改善和進步,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工作程序要做到公平、公正、公開。
3.國家英語四、六級考試 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是考察學生外語水平的一種手段,目的是督促學生學好外語,掌握與世界交流的工具,為將來更好的工作做準備。學習是個長期的過程,同樣英語學習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4.考研和就業 面對當今風云變幻的社會形勢,新生入學就開始關心大學畢業以后是考研還是就業。引導學生正確地面對當前存在的就業壓力,看清方向,做到一顆紅心兩手準備。堅定一種信念:只要真正掌握專業知識,提高個人能力和綜合素質,畢業找工作不是難題!
5.社會團體 大學新生懷著急于鍛煉自己、提高個人能力的心理,面對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正確引導學生深入認識社團的性質和職能,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現有條件適當選擇參加一種到兩種社團活動,不能漫無目的、盲目參加。
6.戀愛 在大學校園,戀愛已經不再是昨日黃花。戀愛時間提前,戀愛人數增多,不以婚姻為目的,尋求感情寄托的人增多,戀愛成功率低是當前大學生戀愛的特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做好學生思想工作,處理好高消費、學習成績下降、網戀、大學生心理等問題。
以上問題是當代大學生入學后比較關注的熱點問題,要及時地給予正確引導,加快學生對大學生活的理解,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價值觀,找到努力的方向,形成良好的校園氛圍。
(五)做好瑣碎工作,處理好細節問題,掃清工作障礙,鋪平工作道路
1.合理利用心理暗示關注特殊學生。俗話說因人施教,入學教育過程中要特別關注那些有特點的學生,比如說有的學生屬于自信心不足型的,就要不斷在生活和學習中給予特別的關注。這會讓學生有滿足感,能感覺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從而積極配合老師工作,學習和生活會有很大進步。
2.積極參加學生活動。每個人都很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每一次學生活動都是學生自己精心組織安排的,里面浸含著學生的心血和汗水,老師的關注就是對自己認可和支持。所以對于學生活動要盡量參加,即使不能參加事后也要詢問活動過程、活動效果,讓學生感到老師對自己的關心。
3.積極學習,與時俱進。學博為師,老師知識面的擴展,知識層次的加深,直接關系到學生對老師的欣賞和佩服。在瞬息萬變的今天,積極學習,了解社會,跟上時代的步伐,努力接受新事物,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才能更好的進行交流和溝通,才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參考文獻:
[1]黃向陽.別把德育當“工作”[J].上海教育研究,2006,(8).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解決途徑
一直以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都是關乎我國經濟建設、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一件大事。為緩解高校學生的就業壓力,通過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我國高校開始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入學校。具體來說,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大學生在全面客觀地認識主、客觀因素與環境的基礎上,進行自我剖析、自我定位,設定自己的生涯發展目標,選擇實現既定目標的職業,制定相應的教育、培訓、工作開發計劃,采取各種積極的行動達成職業生涯目標的過程。[1]
然而高校在開展職業規劃教育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問題。除了制度建設、專業師資、課程體系、教育形式等方面的問題外,在大學生自身方面,也表現出了一些關于職業生涯規劃的錯誤認識,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 自我評估不夠準確
自我評估是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的起始環節,是科學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前提 [2]目前不少大學生進行自我評估時,主要采取的方式是簡單憑借自己的感覺來評價自己,或是盲目迷信各種評估測試系統。這樣會使大學生認識自我片面化,自我評估缺乏綜合性和準確性。很多學生只是分析了個人的興趣、特長以及優缺點,而被其忽略的因素,包括個人情感、思維方式、受挫折能力、職業價值取向、職業適應性等,都對職業生涯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這樣錯誤的自我評估會極大影響職業生涯規劃的后續環節。
二、 職業環境分析不夠充分
大學時期是個人職業生涯早期的學習探索階段,在這一時期大學生要認真地探索各種可能的職業選擇,對自己的能力進行現實的評價,利用校內校外的豐富資源,根據未來的職業選擇做出相應的教育決策,并最終完成自己的初次就業[3]。相當比例的學生卻既不關注社會環境、經濟環境等對職業發展有重大影響作用的外在職業環境,也不關注相關專業領域的產業發展戰略、人力資源需求、晉升發展機會等內在職業環境,常常在畢業離校時,對自己想要從事或將要從事的工作,仍然沒有形成充分的認識,自己幾年所學,與現實就業環境脫軌,與目標職業提出的要求之間存在極大落差。這樣的情況下,畢業生很難實現理想就業。
三、 職業目標不夠實際
當代大學生的職業價值判斷標準,正在由理想主義轉變為務實主義,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功利化傾向。在制定職業目標時,大學生對工資收入、生活水平、職稱職位、發展機會等具體條件有了更多的要求,更加注重職業的經濟價值,忽視了理想價值。由于知識儲備、社會閱歷等方面存在不足,大學生缺乏客觀理性的思考,常常不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行業現狀,選擇閉門造車的盲目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
四、 行動計劃不夠明確
雖然許多大學生初步建立了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也制定了科學合理的行動計劃,但并沒有真正把自己的行動與規劃統一起來,堅持按照職業規劃制定的計劃執行。有些學生只是規劃完了事,將規劃束之高閣。這樣的行動計劃既缺乏明確的階段性目標,細化到每天每周的計劃完成度也較低,是毫無用途的。此外還有一些學生存在職業生涯總體規劃不清晰的問題。
五、 規劃修訂不夠及時
正是因為存在諸多誤區,在際生活中,職業生涯規劃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要求大學生要能夠及時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進行調整和修改。但是大學生往往忽略了這個環節。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引導學生認識自我、認識職業、認識社會、規劃未來、獲取發展。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高校在教學經驗、師資力量以及教學設施等方面有所提高。但是整體上來說,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我國的推廣發展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在這種實際情況下,大學生更需要發揮主體性原則,積極嘗試從個體角度加以調整,開展職業規劃自我教育,消除職業規劃過程中的誤區,把學習目標和職業生涯目標聯系起來,通過校本活動和真實生活體驗職業生涯發展,培養職業素質,做好職業準備。
一、優化原有知識結構
要想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實現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首先必須全方位提高自己的知識、能力,優化其原有知識結構,兼顧核心知識、輔知識,以及常識性的生活知識,還需要使這些層次的知識表現出整體相關的一致性。這就要求學生根據職業和社會不斷發展的具體要求,堅持“廣博性與精深性統一、理論性與實踐性統一、靜態性與動態性統一、個人愛好與社會需要統一”的基本原則,將自己已有知識科學進行重組,建構更為合理的知識結構,最大限度地發揮知識的整體效能[1]。
二、培養科學思維方式
人的思想決定一個人的行動,擁有善于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頭腦,對于大學生尤為重要。要想具備這樣的頭腦,就必須具備科學的思維方式??茖W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的認識世界,更好的規劃自我,合理取舍各種職業選擇。大學生在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時,要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掌握認識世界的科學的方法論,不但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和實踐能力,還要理性的把握個人和社會的關系,確立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三、增強職業競爭能力
目前用人單位對“一專多能”型大學畢業生特別青睞,大學生的綜合能力除了其扎實的專業知識外,還包括其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社會適應能力、決策能力、創新能力、社交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等。大學生只有將合理的知識結構和社會需要的綜合能力結合起來,才能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取得相對的優勢。
四、積極參加實踐活動
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需要立足于現實,避免單純理想化和過分抽象化,要注意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整合。目前高校中常見的實踐活動主要有兩種方式:教學計劃內的實踐環節,主要表現為專業實習、社會調查、軍事訓練、勞動教育、校內模擬實驗、畢業設計等;教學計劃外的實踐活動,主要表現為校園文化活動、勤工助學、社會考察等。大學生應該通過積極參加校內外的各種實踐活動,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把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之中,將實踐中獲得的認識補充到課堂上去,真正實現“理論―實踐―理論”的良性循環,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識和操作能力。
參考文獻:
[1] 范卓.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08.
關鍵詞: 高等職校學生 思想品德 現狀分析 管理對策
進入新世紀,獨生子女逐漸成為學生的主體,加之高校擴招,各高等職校面臨生源大戰,學生的素質逐年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教師分析當今學生思想品德現狀及成因,研究措施有力的管理對策,提高學生思想品德素質,是學校教育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務。
一、高等職校學生思想品德現狀分析
當代高等職校學生思想品德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朝氣蓬勃,心靈純潔,追求上進,興趣廣泛,可塑性強。但高等職校學生的結構較之普通本科院校要復雜得多,學生的起點參差不齊,在思想品德、學習習慣等方面存在較大的缺陷。
1.集體觀念淡薄,思想上唯我獨尊。學生進入職校后,社會意識在增強,對處理組織、友誼、事業、道德行為之類的問題有了自己的看法,世界觀、人生觀基本形成。對于教師、家長、親友的依賴少了,想按照自己的觀念去選擇行為,集體主義觀念淡薄。有些學生過分強調自我表現,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特別是在校學生中獨生子女的比例逐年提高,受其成長的家庭環境影響,過慣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在這方面表現得尤其明顯。他們只講權利,不提義務;只求索取,不講奉獻。有責任往別人頭上套,有好處便往自己袋里兜,自私自利,嬌氣任性。
2.紀律性較差,隨意放任自己。國有國法,校有校紀,家有家規。俗語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碑斍敖^大多數學生榮譽感較強,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贏得某些榮譽,以證明自己的價值存在,并獲得別人的認可和尊重。這些學生一般紀律觀念比較強,能遵守校紀班規,學習態度端正。但有一部分學生對“榮”與“辱”的感受反應冷淡,對法律、法規、社會公德、學校規章制度熟視無睹,法制觀念淡薄,自我保護意識差,缺乏自我控制、自覺管理能力。有的學生經常違紀,甚至多次受到紀律處分,但他們不以違紀為恥,反以為榮。其主要表現在上課遲到、早退、曠課,想上學就來,不想上就不來。同學之間因一句話或看一眼不舒服,拔拳就打,甚至與校外閑雜人員交往、勾結,進行敲詐勒索、打群架等。盲目沖動,爭強好勝,表現出紀律觀念的模糊性。
3.學習興趣不濃厚,缺乏主動性。學習應該是學生的主要任務,古人就有懸梁刺股、鑿壁引光、程門立雪和囊螢映雪等求知好學的佳話。大部分學生認為多學知識可以為自己將來就業和報效祖國打下基礎,但還有一部分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學習興趣。如:有些學生對所在學校抱有成見,認為進了這樣的學校不會有出息;有些學生認為既然考上了大學,沒有升學的壓力,再多讀書也沒有用,于是就放松了學習;有些學生家庭條件較好,家長已給他們安排了較好的工作,他們沒有了就業的壓力,也就喪失了學習的動力;還有些學生沒有認識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變化,認為學習只是應付考試,結果產生了學與不學,學好與學不好沒有什么區別的觀念。這些消極的認識使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不刻苦,連基本的學習任務也不能完成,對待考試的態度也非常消極,學習成績好壞無所謂,厭學情緒嚴重,嚴重影響了其學業的完成。
4.生活上追求享樂,愛慕虛榮。勤儉節約、艱苦樸素是中華民族的美德。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家長“寧可自己節約點、苦點,也要讓孩子吃好、穿好、用好”的觀念的影響,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部分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不能適應住校生活,埋怨條件差。生活浪費,貪圖享樂,經常向父母提出超越家庭條件的過高要求,互相請客,過生日,穿名牌,用品牌,互相攀比,虛榮心強。
二、高等職校學生思想品德不良現狀成因
1.社會因素。一方面,當代高等職校學生處于我國社會結構變遷這樣一個特殊的社會大環境中,許多學生在市場經濟的利益驅動下,滋生了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不良思想。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在改革開放,引進外資,引進先進生產及管理技術的同時也引入了西方文化,這樣,學生不僅受到了傳統封建文化的影響,還受到了西方糟粕文化的沖擊。于是那些缺乏辨別能力的學生受到無政府主義、絕對自由主義和性解放等不良思潮影響,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受到腐蝕,成為糟粕文化的犧牲品。
2.學校因素。雖然各高校提倡并進行素質教育,但是真正落到實處的卻不多,許多高校教育存在相對重視專業教育,忽視德育教育和勞動教育;文化教育的內容枯燥,形式單一;文化教育、品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與實際脫節等問題。學校教師不能及時糾正學生思想品德上的偏差,這是學生不良品德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值得教育者深思的問題。
3.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活動場所,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對子女的成長、成才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有的家長只重視孩子的智力發展,追求考試分數,忽視了思想品德、生存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教育,還有的家長把教育完全看成是學校的事情。這些孩子在父母的溺愛下長大,往往養成任性、自私等不良習慣,導致他們性格孤僻,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團結、關心別人;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在學習、生活中一遇到失敗、挫折,便驚慌失措,或產生暴力等過激行為,嚴重地影響他們思想品德的修養。
三、高等職校學生不良思想品德現狀的管理對策
1.堅持和發展德育教育,努力營造德育教育氛圍。針對高等職校學生實際,應自始至終把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學生思想素質作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和落腳點。加強德育教育管理,營造德育教育氛圍,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質的德育工作者隊伍。因為德育工作的組織實施,德育目標的實現,必須依靠德育工作者隊伍,所以,建設一支適應新時期要求、政治上過硬、業務水平高、工作能力強、專兼職相結合的素質較高的創新型德育工作者隊伍,是實現德育目標的基本保證。其次,要進一步豐富高校德育工作的內容。我們必須加強社會主義理論教育,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要根據形勢需要增加德育內容。針對學生道德失范,文化異化現象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他們高尚的情操,形成正確的道德評價標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最后,要提高學生群體自覺接受德育教育的主動性。學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活動和交往的基礎上不斷積累起新的品質的過程。良好的校園環境,豐富多彩的課余文化活動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和道德培養,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設。學??砷_設第二課堂,開展多種形式的文體、勞動、社會調查等活動,來加強德育教育。隨著我國加入WTO,經濟全球化,各種外來文化的引入,出現了許多不同于以往任何時代的新思想、新觀念,為德育教育工作打開了新思路。但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時,也出現了西方熱潮,一些青年學生盲目地崇拜西方,學習西方。只有建立良好的德育教育機制,強化德育氛圍,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們自覺抵制外來不良文化的影響,才能保證高校德育教育的健康發展。
2.加強心理管理,注重情感教育。心理管理是指一定時間里,根據多數人的心態所形成的心理指向,通過施加一定的影響引導人們形成共同的心理意志,發揮精神的作用而進行的管理。當前心理健康問題已嚴重影響學生的成才,加強學生心理管理刻不容緩。我們可以通過定期開設心理輔導教育課和廣泛開展網上心理咨詢活動,開辟校園心理網站等方式來提高心理素質,保證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在進行心理管理的同時,我們還要注重情感人格教育。一是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高等職校學生大都希望能實現自身和社會價值,在理想的實現過程中,他們熱切地盼望更多的鼓勵和指導。如果教師能夠在學生出現錯誤或失敗的時候給予充分的鼓勵和肯定,保護好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能喚起他們巨大的精神力量。二是要付出愛心。管理行為只有扎根在情感的土壤中才能結出健康的果實。教師只有付出更多的愛,才能消除師生之間的心理壁壘,使管理措施更容易被學生接受。三是塑造高尚的人格魅力。心理學家認為,人格是一個人在與其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獨特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和情感反應的特征。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能對學生產生強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因為教師高尚的人品對學生的個性心理品質和道德觀念的形成能起到積極的教育作用。教師通過自己的淵博學識和高尚品格使學生產生信賴感和敬佩感,從而能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興趣是求知、獲藝的先導。教師在進行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教學的同時,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緒,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一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智慧的火花也會迸發出來,其創新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培養起來了。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首先,要保持學生對學習穩定的、持久的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種非?;钴S的心理意向活動。如果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激發和培養,這種意向活動就會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強烈,甚至達到入神入迷的程度。隨之而來的新意識、新觀念、新方法就會不斷涌現,從而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以培養和發展。其次,以學生自己活動為主進行課堂教學。早在四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指出,要培養具有創造力的兒童必須做到五個解放: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嘴巴、空間和時間。因此,課堂教學應以學生自己活動為主,鼓勵他們敢想善想,敢干善干,敢說善說,要給他們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進行創造。教師可經常組織學生小組討論,讓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并對他們得到的信息進行多角度的分析研究,這樣就能夠培養學生思維的廣泛性、深刻性、獨創性,使他們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最后,鼓勵學生質疑問題。創新意識的培養要從問題開始,教師要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大膽質疑,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和自己的生活經驗解決實際問題。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去發現一些人們沒有想到的問題,并通過查找資料解決問題。在不斷探索中,創新能力就會逐漸培養起來。
4.實施柔性管理,優化管理評價體系。傳統的學生管理工作因為對學生的行為評價過于量化,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而柔性管理主張進行模糊性的評價。實施模糊性的評價體系恰恰能夠做到尊重和信任學生,體現人文關懷,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評估活動之中來,可以提高學生自我檢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的自我改進和自我完善,也可以使評價結果對學生產生更大的促進作用。同時,柔性管理十分注重對過程的動態評估,隨時發現學生身上展現出的閃光點,及時糾正他們的偏差言行,不斷進行反省與階段性總結,力求改進與完善,而不是僅僅對最終的管理結果消極地作出調整與適應。只有將科學的、民主的、公平的、規范的管理與思想政治工作結合起來,才能增強學生的紀律意識,使他們自覺遵守校紀校規,努力學習,努力成才。
高等職校學生的思想日趨成熟,正確地引導他們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對他們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我們一定要齊抓共管,認真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他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