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6 08:22: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外資銀行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華外資銀行實現了
令人矚目的發展
三十年來,在華外資銀行從無到有,在機構布局、經營業績和服務能力等各方面取得了持續顯著發展,已成為我國銀行業不容忽視的有機組成部分。
從機構布局看,截至2011年末,已有48個國家和地區的銀行在華設立了39家外資法人銀行(下設252家分行及1家附屬機構)、1家外資財務公司、94家外國銀行分行和209家代表處。目前,外資銀行營業網點設置已逐步延伸至內陸省份及二、三線城市,在50個城市共建立了782家分支行服務網點,初步形成了連貫東、中、西部,有一定覆蓋面的服務網絡。
從經營業績看,三十年來,在華外資銀行在華經營業績持續向好,資產規模、盈利能力和風險防控水平取得了顯著進步。截至2011年末,在華外資銀行資產達2.15萬億元,實現利潤167億元,整體不良貸款率保持在0.41%的低位,撥備覆蓋率達255%;流動性比例大大高于監管標準,法人銀行存貸比全部達標,資本充足率為18.83%。一些經營規模和實力不俗的綜合性銀行已開始嶄露頭角,有的外資法人銀行資產規模已與同期成立的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大體相當。
從產品服務看,三十年來,在華外資銀行由原來的單一業務品種逐步發展,初步建立起了一套特色化、立體化、多樣化的服務體系。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華外資銀行業務品種已達240多個。許多擅長經營中小企業融資、農業金融、航空航運融資、大宗商品貿易融資、資產及財富管理、托管等業務的特色銀行也找準定位,找到了施展拳腳的空間。以衍生產品交易為例,外資法人銀行在衍生產品市場中的份額僅次于大型商業銀行。尊重商業選擇、鼓勵差異化經營是我們在引進外資銀行過程中始終堅持的重要原則,各類型外資銀行都能夠在中國發掘業務機會,參與市場競爭,獲得持續發展,進一步促進了中國銀行體系的多元化發展。
三十年來,在華外資銀行保持著持續良好的發展勢頭。以最近十年為例,十年間,在華外資銀行資產實現了19%的年均復合增長,2011年實現利潤相當于十年前全部外資銀行利潤的十倍,資產利潤率也提高了近一倍。放眼全球,能夠維持這一增長水平是極難一見的,無論與其境外母行(或總行)相比,還是與在其他國家或地區設立的分支機構相比,其在華取得的業績都十分亮麗,尤其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持續沖擊影響的局勢下更顯難得。
在華外資銀行實現了
有質量的發展
在分享中國經濟發展成果的同時,外資銀行正逐步融入本土經濟,它們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加強邊遠農村等金融服務薄弱環節建設。截至2011年末,外資銀行已在東北和中西部地區設立了125個營業網點,并在一些邊遠地區設立了村鎮銀行,參與當地銀行業競爭和金融服務環境改善。在“調結構,促發展”的政策引導下,外資銀行積極利用業務專長,為中小企業、新興產業、進出口貿易等提供全方位優質金融服務,并為企業“走出去”提供咨詢。截至2011年末,外資銀行小企業貸款余額占境內企業貸款33.48%,超過全國銀行業平均水平。
事實上,在華外資銀行快速發展本身就是其本土化程度不斷提升的直接體現。從經營形式看,外資法人銀行資產占外資銀行資產總額的87.82%。從本外幣業務比重看,外資銀行人民幣資產占全部資產比例已達71%。從客戶基礎看,中資企業和中國居民客戶數量過半,相關業務量穩步攀升。更為關鍵的是,目前外資銀行本地管理資源投入持續加強,許多銀行建立并完善了與本地發展策略相適應的管理職能、人員培養機制和系統支持能力,一些銀行在國際金融危機后還追加投入了270多億元人民幣的資本金/營運資金,顯示了對中國經濟發展和對本土化經營策略的堅定信心。外資銀行在華經營顯示出進一步本土化的趨勢。
在華外資銀行實現了
與本土銀行的雙贏式發展
三十年來,中國銀行業在改革開放和創新中飛速發展,外資銀行在其中發揮了重要和積極的作用。在引進外資銀行的初期,市場曾擔心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會對中資銀行形成沖擊。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外資銀行帶來的緊迫感和競爭意識,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資銀行加快轉變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為中資銀行提升綜合經營實力提供了壓力和動力。通過股改上市和引進戰略投資者,中資銀行經營機制、資本實力和管理能力均發生了實質性變化,風險抵御能力明顯增強,國際競爭力更是大幅提升。
外資銀行的進入,不僅促進了中國金融市場多元化競爭格局的形成,也為本土帶來了豐富的產品、服務和業界良好實踐,促使中國金融服務環境更趨成熟。例如,一些外資銀行具有專長的進出口貿易、銀團貸款、小企業金融和消費信貸等經驗,在本土市場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應。中資銀行在這些方面的跟進和進一步創新,帶動了中國銀行業整體服務水平的提升,銀行間差異化經營格局也初步顯露。
在有序競爭的同時,中、外資銀行還以互利共贏為基礎展開了多層次的合作。據了解,中、外資銀行不僅在資金清算、信貸融資、跨境結算、金融市場業務等方面進行著廣泛的合作,還積極通過戰略協作共同開拓市場,聯手推出金融服務。在母行層面,中、外資銀行也相互為對方提供網絡、資金和技術等方面支持。
在滬外資機構的數量繼續增加,業務擴展速度加快,新業務層出不窮。截至2003年7月末,上海市已有的57家營業性外資銀行中,獲得經營全面外匯業務的外資銀行有 26家;獲得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有34家;外資銀行主報告行23家。全市所設外資金融機構代表處已達74家,其中外資銀行總代表處4家。全市營業性外資銀行的機構數量已占全國營業性外資銀行機構總數的30%,資產總額折合人民幣 1872.78億元,負債總額折合人民幣1721.81億元。其中,人民幣存款余額 202.45億元,人民幣貸款余額295.72億元。不良資產率為3.31%,比全國外資銀行平均水平低2個百分點,在上海銀行業中也是不良資產率最低的經營群體。
繼2002年東亞、匯豐、渣打、恒生銀行等第一批外資銀行內地分行獲準開辦網上銀行業務以來,花旗、德意志、摩根大通和瑞穗實業銀行又獲準開辦網上銀行業務。先后有花旗、匯豐、渣打、德意志等銀行上海分行和新加坡發展銀行等獲準 QFII證券托管業務和網上銀行業務。部分外資銀行還相繼推出了結構性存款、多幣種賬戶、活期存款賬戶透支和買方付息票據等業務。經國家外匯管理局批準,上海最近又在全國率先實施外資銀行外匯貸款管理改革試點,在滬經營的外資行可自行審核辦理外匯貸款利息和費用的收付。
經營特點顯著
客戶選擇趨同。我們在對上海近20多家外資銀行的調查中發現,外資銀行的貸款對象中有80%— 90%的客戶是其本國在華的獨資或者合資以及相關的外籍人士。這一方面是因為外資銀行是隨其本國(地區)在上海和江浙的直接投資和貿易服務而來到上海的,大型跨國公司的母公司往往與其本國銀行簽訂了全球合作協議,其在華子公司將理所當然地選擇其母國銀行的在華分行。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對本國的企業有可靠的信息和資信評級,可以做出相應的貸款和投資。
業務經營集中。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后,其母公司的主辦銀行也隨之紛紛進入中國,為這些老客戶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務。截至2003年7月,上海市外資金融機構的外商投資企業貸款余額為54.29億美元,占全部外匯信貸的 79.6%。大多數的外資銀行,特別是歐洲的銀行、日本的銀行和韓國的銀行,批發和公司業務占80%以上。外資銀行業務集中不僅表現在公司業務上,還表現在外匯業務上,在34家可以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中,九成以上外資銀行的外匯業務占其全部業務的八成以上。
地區差異性強。在滬的外資銀行,無論是在客戶方面還是業務取向以及經營戰略上都表現出了一定的地區差異性。如美資銀行實力雄厚,客戶資源豐富,業務拓展能力強,金融品種差異性大,經營方式靈活。歐洲的銀行則表現出了穩健成熟的特征,他們更關心未來的發展空間。亞洲的銀行由于文化差異小,進入市場更容易一些。
人民幣融資渠道狹窄。截至 2003年7月末,在滬外資銀行人民幣業務發展迅速,人民幣資產已達 418.83億元,人民幣業務已經成為外資銀行盈利的重要來源之一。但是,外資銀行人民幣資金的主要來源仍局限于本幣存款和同業拆借,分別占人民幣負債總額的54.14%和 29.17%。外資銀行普遍反映人民幣融資渠道狹窄,放貸的人民幣絕大部分來自于同業拆借。因拆借多是短期資金,因此外資銀行很難發放中長期人民幣貸款。央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后,近期國內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已要求各分支機構停止向市場拆放,這意味著外資銀行的人民幣資金融資更為趨緊。
在滬外資銀行的市場份額有下降趨勢。在滬外資金融機構人民幣的存款余額占比從2001年底的 0.99%提高到2003年8月末的1.6%,貸款余額占比則由2001年底的3.92%下降到2003年8月末的2.7%。外資金融機構的外匯存款余額占比由2001年底的11.54%略提高為2003年8月末的15%,外匯貸款余額占比則由2001年底的48.40%大幅下降到 2003年8月末的5%。競爭有冷有熱
來滬的外資銀行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當年就可以開展全面的外匯業務,但對開展個人零售業務的準入順序不同,中外資銀行在競爭方面表現出了如下特點:
同一國家或地區的競爭大于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競爭。調查中,瑞穗實業、三井住友和日聯銀行均表示,他們的目標客戶仍是日資企業,原因是對其資信比較了解。所以,日資銀行間公司業務的競爭就格外激烈。
在外匯結算業務上也是如此,由于同一國家和同一地區的幣種相同、業務特點相同,因此,競爭也就更為激烈。
同質業務的競爭大于不同質業務的競爭。同質業務是指那些性質相同,差異化不大的業務,如貿易結算業務,這是上海中外資銀行共有的業務。所以,中資、外資、中外資銀行間都存在激烈的競爭。企業的偏好,銀行的服務水平,地區的滲透能力,以及與其他業務的連帶關系都可能成為決勝條件。比較而言,中資銀行間的競爭更為激烈。我們應當十分注意這類業務的惡性競爭。
此外,在托管、信用卡,咨詢服務方面,各外資銀行間也有激劇的競爭。當前,渣打銀行、東亞銀行與匯豐控股以及匯豐控股與花旗銀行間也存在全面的競爭。
公司金融業務的競爭大于零售業務的競爭。公司金融業務對地域文化、風土人情的要求沒有個人業務那么多,限制也比較少。零售業務開展較好的只有花旗、匯豐幾家大銀行,且又集中于高端客戶。歐洲的大部分銀行暫時都不想在中國大陸開展零售業務。目前,已有德意志銀行和荷蘭銀行上海分行開展了個人零售業務。合作逐漸深入
今年,外資銀行與中資商業銀行多方合作正在進一步加強。
在資本合作方面,外資銀行與中資股份制銀行合作的意愿強于與四大國有銀行。調查中發現,大多數的外資銀行更愿意與中小商業銀行進行股權合作,因為他們創新能力強,經營靈活,不良資產率低,有很強的后發優勢。如匯豐集團收購上海銀行8%股權,隨后又參股平安保險公司;花旗銀行收購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的股權,成為浦發行的第四大股東。
在具體業務合作方面,外資銀行更傾向于實力雄厚且信譽較高的國有商業銀行。如花旗銀行為了提高客戶資金到賬速度,安裝了工行和農行的資金清算系統。三井住友等銀行也傾向于與中資的大銀行合作,認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擁有的戰略資源更容易提高其業務處理能力。
從合作意愿上來看,美資和日資銀行明顯要比歐洲銀行強。日資銀行和美資銀行在個人業務、零售業務、網上業務和中間業務方面的競爭尤為激烈,他們都傾向于與中資銀行合作,以緩解網點的不足,比如瑞穗實業就希望與民生銀行合作開展保理業務,花旗銀行準備和浦發銀行在銀行卡領域開展合作等。相比而言,由于歐洲銀行在經營策略上不準備在個人業務上投入較多,他們與中資銀行的合作意愿便不那么強烈。焦點初現端倪
目前,外資銀行基于成本效益的和對中國的理性預期,仍處于戰略布局階段,但是,隨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承諾的兌現,中外資銀行競爭的帷幕漸次拉開,競爭的焦點也初現端倪。
國內優質客戶的爭奪愈演愈烈。中資行與外資行優質客戶的定位都集中于:世界500強在華企業、跨國集團分支公司、信譽良好的三資企業、部分經營情況良好的國有及民營高新技術企業和個人高端客戶。據統計,目前外資銀行在華機構的絕大多數的客戶對象是其所在國或地區的對華投資企業和跨國公司,以及三資企業,大致比例為50%- 60%,中國國內的企業只占10%—20%。甚至有些外資企業,特別是日資企業,直接在董事會章程中寫明,一切外匯業務需在本資銀行辦理。問題是應設法避免中資銀行已經擁有的大量優質客戶不斷流失的狀況,中資銀行應設法避免再出現“愛立信事件”。據統計,中國銀行業60%的利潤是來自10%的優質客戶。外資銀行具有雄厚的實力和全方位的服務優勢,中資銀行則有本土優勢和現有的政策保護,基于此,對國內優質客戶特別是國內有潛力的中小企業和高端的個人客戶的爭奪將會日趨激烈,成為競爭焦點。
國際結算業務的較量寸土不讓。雖然外資銀行在客戶資信調查、金融咨詢服務和投資銀行業務上有很強的優勢,但是,由于約束較多,比如,目前外資行對中國市場占有的份額有限,特別是零售業務方面,利潤低、周期長、風險大、機會成本較多,外資銀行不想過多涉足。
當前,中外銀行真正的業務較量就是國際結算業務。這種業務以國際貿易為背景,風險小,操作規范。其客戶基礎是在華的三資,其中部分客戶是外資銀行從本國帶來的,外資銀行正是把這批客戶作為“搶灘”點,鞏固其在華的立足點后,再拓展其他客戶群。外資銀行憑借結算技術先進、國際網點多、操作規范以及與跨國公司的長期合作關系,與中資銀行搶奪市場。外資銀行的進出口結算雖然限制在外商投資企業的進出口結算以及經批準的非外商投資企業出口結算和放款項下的進口結算,但因為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規模大,國有銀行受沖擊仍很嚴重。比如外匯匯款外資銀行通常1天可以到賬,而中資銀行要 2至3天,所以大型三資企業基本上都在外資銀行辦理國際結算業務,隨著外商投資和國際貿易量的大幅提高,外資銀行的國際結算優勢會進一步顯示出來。
公司業務爭奪近于白熱化。外資銀行大多實行全能銀行的經營模式,與嚴格分業管理的中資銀行相比,其全方位的服務易于滿足客戶多元化的業務需求,外資銀行竭力與國有商業銀行爭奪的企業或行業,除了外商獨資企業、合資企業外,還包括的外向型企業,跨國企業、大型集團公司和高新企業以及有前景的民營企業。因外資銀行能為這些企業提供包括現金賬戶的支付、抵押貸款、融資租賃、職工養老保險計劃、消費貸款、企業資產管理和投資顧問等一攬子服務,且有助于其擴大出口,降低成本,所以這些企業會選擇那些服務方式靈活、效率高、態度好的外資銀行。
在滬部分外資銀行已經開始在零售業務方面做好充分的準備,他們布設網點,與中資銀行合作,建立信用卡中心,特別是汽車金融服務公司進入中國后,將會對國內四大銀行的銀行卡業務和消費信貸業務帶來極大的沖擊。
此外,花旗等8家外資銀行搶先注冊多項專利,僅花旗就有19項專利進入最后審批階段,而國內四大國有銀行只有11項專利?;ㄆ斓?9項專利有3個共同特點:第一,大多冠以“系統”、“”之名,是一些商業方法;其次,他們主要是配合新興的技術或技術而開發的金融服務與系統方法;其三,多是具有一定前瞻性的發明專利?;ㄆ煦y行19項發明大多直指網上銀行業務,這是外資銀行爭奪國內客戶最快和最有效的途徑。同時,這些專利申請一旦成功,不僅可以強化花旗自身的服務能力,從專利轉讓授權中獲利,更為重要的是,一旦同臺競爭,稍有侵犯就有可能面臨巨額罰款,最終面臨被迫退出市場的危機。
人才競爭決定中外資銀行的成敗。外資銀行的雄厚實力、有效的激勵措施和靈活的用人戰略以及豐厚的待遇都對中資銀行提出了挑戰。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甚至央行和政府機關的部分資深職員以及高級管理人才,流失到外資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給中資銀行帶來損失,同時,也為外資銀行帶來了大量的客戶資源和無形資產。相比之下,中資銀行對人才的重視遠沒有落到實處,應當充分認識到人才的競爭將是一個焦點。
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
惡性競爭不利于銀行業的健康發展和金融體系的穩定。某些銀行,為了完成考核指標、爭奪客戶,不顧風險、不顧回報、不計成本,打擦邊球,有些中資銀行對外資銀行的人民幣同業借款利率不斷下降,甚至下浮到30%-40%。如此低的利率在使外資銀行獲利的同時,也使他們對中資銀行的風險意識和管理水平疑慮重重。類似的惡性競爭,只能加大經營風險,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最終導致系統風險。
中外資銀行的差別待遇和經營模式的不同,不利于公平競爭。目前,外資銀行享受了部分超國民待遇。從中外銀行稅收負擔差異來看,中資銀行比外資銀行至少高出五個百分點;外資銀行的外匯貸款可以結匯,而中資銀行則不可以;外資銀行上海分行的經營地域可以擴展至江浙兩省和其他開放人民幣業務的城市,中資銀行的分支機構卻不可以跨地區經營。這種不平等的情況擴大了外資銀行單個機構的經營地域,降低了外資銀行的網點成本。毋庸置疑,稅收、中間業務管理等,外資銀行其實也部分享受了超國民待遇。
外資銀行混業經營,中資銀行分業經營,經營方式的不同帶來了競爭力上的差異。盡管外資銀行在中國必須按中國的要求來做,比如,花旗銀行由銀監會監管,所羅門美邦(花旗的證券公司)由證監會監管,旅行者集團(花旗的保險公司)由保監會監管?;ㄆ斓拇硖?、分支機構不能兼營,人員也不能交叉,建筑物要分開。但是,花旗集團內信息共享,網絡統一,其保險客戶、證券客戶和銀行客戶之間可以相互。而中資的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卻是各自為戰,無法共享信息。
與外資銀行相比,中資銀行在競爭和風險的考慮上就稍嫌不足。根據世界貿易組織有關協議,我國將逐步取消對外資銀行外幣業務、人民幣業務、營業許可等方面的限制,履行如下承諾:正式加入時,取消外資銀行辦理外匯業務在客戶對象方面的限制,外資銀行可以立即向中資企業和中國居民全面提供外匯服務,且不需要進行個案審批。正式加入時,立即允許外資銀行在現有業務范圍基礎上增加外幣兌換、同業拆借、外匯信用卡的發行、國外信用卡的發行等業務。2003年底開放外資銀行對中資企業人民幣業務。2006年底,允許外資銀行向所有中國客戶提供服務,這意味著加入后五年內,外資銀行將享受國民待遇。三年寬限期很快就到,中資銀行在經營目標、管理模式、金融創新和體制改革上都沒有根本的改變。中資銀行在國家信用的擔保下,在各種政策的保護下,依靠其本土優勢,仍舊占據著國內市場的壟斷地位,不少人很快就淡忘了“愛立信事件”之痛,放松競爭意識,淡化風險意識。以美洲銀行為例,其非利差收入構成就有存款賬戶服務費、銀行卡服務費、信托服務費、交易收入、私有權益投資服務費、貸款銷售服務費、證券銷售服務費和分支機構及業務銷售收人等11項。而我國的商業銀行,實行嚴格的分業管理,普遍存在著中間業務起步晚,范圍窄,創新能力差,產品單一,缺乏吸引力的問題,中間業務中起主導作用的是那些籌資功能較強、日常操作簡單的結算類和類業務。近年來,中資銀行加強了金融創新的力度,紛紛開發新的金融產品,推出買方付息票據和保理業務,同時,央行和監管機構也積極鼓勵各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減少審批環節,從結算賬戶到銀行卡的推廣都給予足夠的支持。但是,如若中資銀行不從根本的觀念上進行改變,不把利潤和風險收益回報當作經營的目標,沒有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和激勵機制以及風險內控機制,就無法形成核心競爭力,賴以形成壟斷的本土優勢和網點優勢,就會成為桎梏和戰線過長的成本劣勢。
摘要: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和現狀,我國金融業不得不面對來自外國金融行業的沖擊和挑戰,越來越多的外資銀行開始進入我國的金融市場,一方面給我國銀行業帶來了許多發展改革的機遇,另一方面也給國內銀行業發展帶來了諸多挑戰。由此,對于外資銀行進入我國金融銀行業的影響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外資銀行;中國銀行業;影響
一、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根據我國銀監會的數據統計,截止2010年底,共有45個國家和地區的185家銀行在我國設立了216個代表處。14個國家和地區的銀行在我國設立了37個外商獨資銀行(其中下設223家分行)、2家合資銀行(其中下設6家分行,1家附屬機構)、1家外商獨資財務公司。另有25個國家和地區的74家外國銀行在我國設立了90家分行。(如表1所示)
同時,44家外國銀行分行、35家外資法人銀行獲準經營人民幣業務,56家外資銀行獲準從事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業務。
在華外資銀行資產總額達到1.74萬億元,同比增長29.13%,占全國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的2.55%。由此可見,外資銀行已經成為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外資銀行給我國銀行業帶來的機遇
1、增強市場競爭,有利于我國銀行的體制改革
外資銀行在產品創新和經營管理方面有較為明顯的優勢,外資銀行的進入給國內銀行帶來了較大的競爭壓力,迫使國內銀行自助創新,積極開拓新的業務,改善經營管理水平,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2、有利于我國金融產品的不斷創新
創新是促進金融發展、提高金融業效率的重要手段。外資銀行由于歷史原因和所在國家的經濟發展現狀,都具有雄厚的實力和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這對于我國國內銀行的發展來說,可以學習、借鑒外資銀行的先進技術和不斷創新的金融產品,尤其是主導現代國際金融市場主流的金融衍生工具和相關產品。
3、有利于國內銀行的國際化發展
外資銀行的進入為我國銀行業走向國際化提供了可能,根據WTO的互惠原則,我國銀行在海外開展業務會相對受到較為寬松的政策限制。國內銀行在海外設立分行或網店有利于提升我國銀行的品牌化建設,同時推進我國銀行的國際化道路。
三、外資銀行給我國銀行業帶來的挑戰
1、業務方面
外資銀行進入我國,會加劇銀行業的競爭,外資銀行實行混業經營,具有多樣化的服務和金融產品,能夠做到針對不同客戶的實際需求提供差異化的個性化服務,吸引眾多的客戶,例如,美國的花旗銀行就有300多種金融產品供顧客選擇。所以在業務方面,外資銀行相比國內銀行來說,最大的優勢就是中間業務發展較為成熟,服務較為完善。
2、人才建設方面
外資銀行在我國開展業務,必然會選擇優秀的國內人員為其開展業務,以便更快的熟悉我國市場,占領我國的金融市場。同時外資銀行非常重視人才的培訓,且擁有優厚的福利待遇和舒適的工作環境,同時提供出國培訓、旅游等機遇,從而吸引了大量的國內銀行的優秀人才。國內銀行的人才流失也反映了這一點。
3、金融監管方面
自2006年12月11日開始,我國已經全面履行了銀行業對外開放的承諾,外資銀行的大規模進入,銀行業將呈現出混業經營的發展趨勢,這對于我國的金融監管體制及水平提出了較大的挑戰。
四、我國銀行業的發展策略
1、轉變銀行的經營理念
面對外資銀行的挑戰,國內銀行應該加快轉變銀行的經營理念,樹立客戶至上的服務理念,以客戶需求為中心,不斷推出具有高附加值的新產品,為客戶提供優質的個性化服務。此外,國內銀行還應該牢固樹立以市場為中心的經營理念,不斷研究市場變化,了解市場動態,幫助企業和客戶做出正確的決策,從而走出一條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健康發展之路。
2、大力發展股份制和民營銀行
隨著我國銀行業的全面對外開放,外資銀行的進入使得國內銀行在金融市場上的壟斷優勢逐漸喪失。因此,監管當局應該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大力發展股份制和民營銀行,培養與外資銀行競爭的新生力量。與此同時,國內銀行之間也必須加強合作,共同應對外資銀行的挑戰。通過合作加強業務交流,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使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3、加強與外資銀行的合作
為了達到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目的,中外資銀行之間應該建立一種股權上相互配合、業務上相互滲透的新型合作關系。外資銀行通過積極入股國內銀行可以利用國內銀行的客戶資源和經營網絡,加快實現本土化經營。同樣,國內銀行也可以利用外資銀行的外匯資金優勢和國際網絡資源,進入國際金融市場。此外,國內銀行也可以利用外資銀行在國際業務方面的優勢,克服自己在國際結算等業務方面的不足。外資銀行也可以利用國內銀行在人民幣業務方面的優勢,獲得票據貼現等方面的業務,從而實現互利共贏的局面。
4、實施人才發展的戰略
隨著外資銀行不斷進入我國,國內銀行必須重視人才的培養與管理,實施人才發展戰略。當務之急就是要建立科學的收入分配制度、績效考核制度以及人才激勵制度,防止人才的流失。同時,國內銀行還應該加快引進國外管理人才,為我國銀行業的國際化進程提供堅實的后備力量。此外,國內也應該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員工提供廣闊的發展前景,使其發揮最大的潛能。
參考文獻:
[1]李曉峰,王維,嚴佳佳.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效率影響的實證分析[J].財經科
學,2006年第8期
[2]黃憲,熊福平.外資銀行在中國發展的經營動機和經營策略分析[J].金融研究,2005年
第2期
[3]田素華,徐明東.外資銀行進入對中國不同行業影響差異的經驗證據[J]金融研究, 2011
從十多年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前后出現的視外資銀行為“狼來了”的呼聲,到今天中資銀行“出海遠航”,銀行業對外開放不僅促進了外資銀行在華發展,也推動中資銀行在機遇與挑戰中實現跨越發展。入世至今,歷經十二年的發展,在華外資銀行的發展呈現出哪些特點?在華外資銀行應如何看待當前發展態勢和挖掘潛力?在今后的發展中,該如何進一步促進在華外資銀行科學發展?為此,《財經界》記者采訪了銀監會銀行監管三部的相關負責人。
《財經界》:在華外資銀行的發展呈現出怎樣的特點?
答:在華外資銀行主要有以下三大特色:
(一)不片面追求資產增長,注重有質量發展
絕大多數外資銀行母行(總行)衡量在華子行(分行)發展是綜合性的,評價體系主要涵蓋財務指標、風險指標和非財務指標三大類,各類指標的權重比較均衡,沒有突出擴張資產份額的傾向,且未給予資產增長較高權重。他們認為:銀行的經營績效水平不僅僅反映在資本、資產的規模上,更體現為規模、質量和效益的有機統一,規模發展并不一定能帶來質量和效益的相應提升。
(二)風險防控意識強
母行(總行)長期形成的風險意識文化顯著影響在華外資銀行經營方式,使其在華業務的發展受到風險管控水平和能力的有效約束,體現在對目標客戶的甄選上較為嚴格,對在華機構授權較小,使外資銀行目標客戶偏于高端,許多具有不同需求層次的客戶群體難以進入其目標范圍。這種長期形成的控制風險的經營文化客觀上影響了發展速度。
(三)根據母行戰略,在華機構各司其職
境外母行(總行)在新興市場相對保守的整體戰略決定了部分在華外資銀行僅僅是母行集團在華綜合業務平臺的一部分,市場定位差異化比較明顯,無意在各業務條線與其他銀行展開全面競爭。這些銀行集團通過在華子行和參股中資銀行等金融機構,搭建起綜合性業務平臺。在華子行作為綜合性業務平臺的一部分定位明確,重點發展其母行最具競爭優勢的銀行業務,并與其他業務板塊合力為目標客戶提供綜合金融服務。
中國銀行業協會外資銀行工作委員會近期提供的《外資銀行在華發展情況調研報告》也反映,外資銀行的發展趨勢是結合海外專業金融團隊力量,致力于發展具有比較競爭優勢的金融產品與服務,給客戶提供不同于中資銀行的體驗。
《財經界》:在華外資銀行應如何看待當前發展態勢和挖掘潛力?
答:在華外資銀行整體發展態勢良好,但市場份額近年來一直在2%徘徊。主要原因有幾方面。
(一)過度集中于發達區域和高端客戶的發展戰略制約了發展潛力
外資銀行發展重心高度集中于經濟發達地區。盡管部分外資銀行開始向內陸地區發展,但其整體經營戰略和目標客戶仍側重于經濟發達地區和高端客戶,特別是規模較小的外資法人銀行和外國銀行分行更是如此。中國疆域遼闊、經濟體量巨大,外資銀行立足局部的經營戰略是影響其市場份額提升的一大因素。外資銀行應強化均衡布局的眼光和視野,以便充分利用中國廣闊的地域和豐沛的客戶資源。
(二)經營戰略及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業務發展速度與規模
外資銀行對中國市場的深刻認識需要較長時間的研究和摸索。如我國“十二五”規劃提出擴大內需,但部分外資銀行自身經營戰略難以及時調整。又如,一些外資法人銀行改制后,發現原有市場定位與實際情況存在較大偏差,從而對經營策略進行調整和改變,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近幾年業務的發展。外資銀行應加強對中國政策的研究和判斷能力,提高對本地市場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適時調整策略,抓住市場機遇。
(三)缺乏既了解企業文化又熟悉本地市場,且兼具專業能力和綜合管理能力的人才儲備
外資銀行要求管理人員既對外資銀行文化比較熟悉,并能獲得股東方的信任,又要對中國市場的風險水平和特征有較深入的了解,同時還要有突出的溝通協調能力和整體掌控能力,保證以條線為主的管理模式下各條線的順利運行。但在實踐中,能夠全面滿足資質要求的本地高級管理人員短缺。公司客戶經理、合規、風險管理、資金管理、財富管理、貿易融資等人才的短缺也較為突出。多數外資銀行認為人才問題對其發展影響較大。外資銀行應充分信任、培養和任用素質良好、能力出眾的本地人才,強化人才儲備,以便實現個人與銀行雙贏的結果。
(四)中資銀行競爭力顯著提升
我國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造完成以來,在發展戰略、公司治理、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經營管理水平、創新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發生了脫胎換骨的歷史性變化。中小銀行進入發展新階段。中資銀行整體在提升市場化經營管理水平、推動運行機制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不斷強化,合理確定發展戰略和商業模式,積極穩妥開展金融創新,提高產品定價能力,培育差異化、特色化競爭優勢,整體經營效益快速提高。外資銀行應客觀分析和準確把握中資銀行的比較優勢,為更好地與中資銀行展開競爭和合作奠定基礎。
《財經界》:如何推動在華外資銀行科學發展?
答:科學發展觀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笆濉币巹澨岢?,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在華外資銀行應積極發揮比較優勢,參與我國科學發展并分享成果。
外資銀行應堅持特色經營,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拓展新業務,實現多贏。完善客戶選擇策略,更有針對性地提供特色服務,走差異化發展道路,通過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為進一步繁榮中國金融市場、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做出新的貢獻。
外資銀行應深入了解中國國情,結合中國國情細化發展戰略,在戰略上主動關注中西部、東北地區的發展,主動關注金融服務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前瞻性地考慮在華網點布局,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天津市;外資銀行;中資銀行
中圖分類號:F833.8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4392(2006)01―0021―05
一、天津市外資銀行業務發展特點及總體評價
作為中國金融業最早對外開放城市之一,地處環渤海經濟圈的天津與上海,深圳、廣州等一起成為外資銀行聚集的主要區域。目前在全國主要金融對外開放城市中,天津市外資銀行數量位居第五位,總資產、貸款、存款規模分別占全國的5.2%,8.5%和6%,排名位居前列。近年來,天津市外資銀行憑借經營機制靈活、市場定位明確和管理體制的優越性,以較小的規模實現了良性發展,資產質量保持良好水平,贏利能力穩步提高。
(一)業務領域和業務范圍不斷擴大
目前,天津市共有外國銀行分行14家,支行1家,代表處4家。在15家分支行中有10家獲準開辦人民幣業務,其中香港匯豐銀行還被授權經營對非外商投資企業的人民幣業務,香港匯豐銀行和美國花旗銀行獲準經營全面外匯業務。
截止2005年11月末,天津市外資銀行本外幣資產總規模折合人民幣266億元,比2002年末增長17.6%,占天津市全部金融機構總資產的4.2%。各外資銀行分支機構在天津除開辦傳統的存款、貸款、票據承兌貼現和資金拆借等業務外,在提供信用證服務和擔保、辦理國內結算以及外幣銀行卡等業務領域也進行了拓展,此外,還有11家外資銀行開辦了境外資金拆借、吸收境內非居民存款等離岸金融業務。
(二)外匯貸款等細分市場競爭優勢明顯
近年來,天津市外資銀行在外匯業務等領域取得了較為明顯的競爭優勢,外匯業務市場份額逐步擴大。截至2005年11月末,天津市外資銀行外匯存、貸款和國際結算業務的市場份額分別為25%、43%和34%,而對外商投資企業的外匯存、貸款市場份額則分別高達86%和75%。
(三)處于起步階段的人民幣業務發展迅速
截至2005年11月末,天津市外資銀行人民幣資產總額、存款、貸款分別為55億元、27.8億元、36.7億元,余額分別是2002年末的6倍、21倍和8倍。實收人民幣營運資金總額9億元,是2002年的2.2倍。2005年前11個月,天津市外資銀行人民幣業務實現利潤0.34億元,比2004年全年增加0.12億元。2004年人民幣業務資產收益率為0.6%,遠高于同期0.3%的外匯資產收益率,產出能力已明顯優于外匯業務。
(四)中間業務穩步發展
目前,天津市外資銀行以國際貿易為背景的國際結算業務市場份額超過30%。此外,在天津市15家外國銀行分行中,渣打、匯豐、花旗等銀行紛紛取得網上銀行和金融衍生業務執照,共8家分行開辦了電子銀行業務,7家獲得包括利率掉期、結構性存款、遠期外匯合約等衍生產品業務交易資格;匯豐和花旗還申請并獲準開辦外幣銀行卡業務。2005年1-11月,天津市外資銀行中間業務累計形成的手續費及傭金收入為0.7億元,占全部營業收入的比重達8%,而同期天津市中資商業銀行實現手續費收入8.8億元,僅占全部營業收入的2.8%。外資銀行收入構成雖說較中資銀行更合理,但其中間業務收入與通常意義上的跨國銀行整體發展水平還存在很大差距。主要是因為受制于政策限制和國內金融市場不發達等金融環境的影響。天津市外資銀行中間業務在部分放開的領域仍集中在結算性、擔保性業務方面,電子銀行、衍生產品以及銀行卡業務的交易量和收入均較小,QFII托管業務、保險業務等方面存在空白??傮w講,外資銀行中間業務在穩步發展的同時仍處于積累經驗和培育市場階段。
(五)資產質量總體良好,贏利水平穩步提高
2005年1-11月份,天津市外資銀行本外幣業務共實現利潤2.19億元,已超過去年全年利潤水平,人均實現利潤74萬元,約為同期中資商業銀行人均利潤的4.6倍。此外,外資銀行不良準備充足并且普遍重視貸款管理和風險控制,資產質量一直保持了良好水平。2005年11月末,天津市各外資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6億元人民幣,不良率1.12%,比中資金融機構低4個百分點。
綜觀天津市外資銀行發展中的競爭優勢與經營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依托成熟的經營理念和明確的市場定位實現良性發展
1.從經營理念看,外資銀行在市場導向、風險管理、成本收益等方面普遍具有成熟的、符合市場發展規律的經營理念。如在新業務的拓展方面,天津市雖然已有10家外資銀行獲準經營人民幣業務,申請對中資企業開展人民幣業務資格的只有1家,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外資銀行普遍具備成本約束理念,重視資本利潤率、成本費用率的核算,不盲目追求迅速擴大資產規模和市場份額的粗放經營模式,而著眼于穩健和長遠發展,注重以最小成本追逐最大利潤。
2.從服務水平看,外資銀行尤其注重對客戶的服務策略和服務方法,在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等方面提供優質服務。如日本日聯銀行從豐田公司來津投資的計劃階段就開始對其進行有關投資方面的咨詢及援助,來津后繼續提供咨詢服務和資金支援。為使業務操作更方便,日聯銀行積極推進GCMS(全球現金管理服務)為客戶提供高效率的現金管理服務并提出導入貿易管理系統來提高貿易事物效率,并著眼客戶商流,積極涉足應收賬款買斷等貿易金融領域。
3.從管理體制看,天津市外資銀行內部考核機制實行扁平化、垂直型、縱橫交叉的網狀模式,激勵和約束并重,內部管理制度的科學性和成熟性上較中資銀行具有較大優勢。以中外資銀行在信貸管理制度上存在的差異為例:在組織結構上,外資銀行重視水平制衡而中資重視垂直管理;在風險控制方面,外資銀行重視事前防范而中資銀行重視事后化解;在人員管理方面,外資重人員激勵,而中資重視人員控制。從近幾年外資銀行貸款增長結構看,在其垂直信貸審批體制和有效考核機制下,信貸客戶經理受本級機構考核壓力小,獨立性較強,避免了中資銀行“貸長、貸大、貸壟斷”的傾向。外資銀行各項業務評級系統的可操作性與執行效率也明顯高于中資銀行,在外匯貸款領域取得明顯優勢,不良貸款比率始終保持較低水平。
4.從市場定位看,天津市外資銀行的市場目標明確指向大型跨國企業和優質三資以及高端個人客戶。天津市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工業增加值占全市的40%左右,以摩托羅拉、三星、LG等跨國公司為代表的電子行業及以豐田技術產業
鏈為龍頭的汽車制造業成為支持天津市經濟發展的骨干企業,這些企業也正是外資銀行駐津機構的市場目標。2001年以來,天津市外資銀行依托其先進的管理模式、靈活的經營機制和發達的全球網絡,強化對駐津摩托羅拉、豐田汽車、三星電子等跨國企業的服務力度,貸款的97%投向外商投資企業,顯示了其與中資銀行在優質高端客戶競爭中的優勢地位,外資銀行與母國跨國公司的天然血脈聯系使得外資銀行的競爭優勢盡顯。
5.從產品研發看,外資銀行通過產品創新能力、良好的市場營銷能力和先進的資金運營能力不斷推出高附加值的金融產品和優質服務搶占市場。以個人理財產品為例,由于增長潛力和利潤空間巨大,個人銀行業務正在成為國內金融業的發展方向和競爭熱點。匯豐銀行、花旗銀行相繼成立個人理財中心,并紛紛推出與國際債券、海外股指掛鉤的結構性產品。而中資銀行由于缺乏先進的市場風險計量模型和資金國際運作經驗,大部分中資銀行理財產品的獨立研發能力尚顯不足。目前,中資銀行推出的條件復雜、創新掛鉤的產品,很多是轉售外資金融機構研發的產品,或只對條件做細微改動。例如本市某家中資銀行向市場推出的數期理財產品均是通過法國興業銀行天津分行介紹,整體購買法國興業銀行香港分行開發的一系列結構性產品。匯豐銀行也基本向所有開辦外匯結構性理財業務的中資銀行出售過其研發的產品?;ㄆ煦y行則在為中資銀行理財產品背后的資金對沖方面提供了大量服務,同時分享了大量的利潤。
(二)堅持差異化發展策略,通過資產重組與并購,不斷調整在津發展戰略布局
1.外資銀行重組與并購活躍。2000年以來,駐津外資銀行為滿足其母行在華發展戰略定位的調整和自身經營發展的需要,避免同國別外資銀行因市場結構趨同導致激烈競爭的不利影響,不斷進行業務整合和市場并購。先是日本東海銀行與三和銀行駐津辦事處合并成立日聯銀行,后日本櫻花銀行與住友銀行駐津機構合并成立三井住友銀行,再后法國里昂信貸銀行與法國東方匯理合并為法國東方匯理銀行,2005年8月韓國朝興銀行完成了對新韓銀行的并購,而東京三菱銀行也在醞釀與日聯銀行進行戰略整合。
2.外資銀行注重差異化發展策略和市場細分。
從天津市外資銀行發展看,不同外資銀行根據自身實力、業務特點采取了不同的市場定位和發展戰略,如具備地緣優勢的日、韓銀行依托于駐津日韓外商投資企業的發展優勢,重點拓展貸款業務,其資產和利潤等主要指標占全部外資銀行的比重超過50%,優勢較為突出;匯豐銀行作為在中國投資最多的外資銀行,注重各項業務全面發展,業務種類最全面且貿易融資規模較大;歐美銀行從經營成本、贏利因素以及其本身混業經營特點出發,主要關注投資銀行業務等。總之,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逐步全面開放,外資銀行在華經營戰略已初步顯現。
(三)積極調整競爭戰略,將加快自身發展與參股中資實現業務擴張相結合
為更多分享中國經濟增長成果,許多外資銀行都表示將會在政策允許條件下,在條件成熟的城市和地區開設分支機構。天津市的匯豐銀行在2005年9月正式設立匯豐泰達支行,韓國朝興銀行在濱海新區的分支機構也即將開業。此外,花旗等也在等待時機在濱海新區設立支行,擴大在津服務網絡和業務范圍。
此外,因外資銀行短期內不具備通過物理網點實現規模擴張的條件,外資銀行紛紛通過參股中資加強向中國市場滲透,期待借助中資銀行的本土優勢實現快速擴張。目前,德國施豪銀行與建設銀行合作成立的中德住房儲蓄銀行在天津的業務穩步發展,英國渣打銀行以19.9%的股權入股天津渤海銀行,天津市商業銀行也在醞釀引進澳新銀行作為合格的境外戰略投資者。當然,中資銀行也希望通過外方股東提供各類技術援助和派駐董事,使其在完善治理結構、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技術、加強內控等方面取得進步。
二、后WTO過渡期外資銀行發展趨勢預測
綜合各方面因素,外資銀行未來參與業務競爭的重點將主要表現以下幾方面:
一是優質高端客戶和零售市場業務將成為外資銀行重點拓展內容。外資銀行在繼續依托管理優勢、體制優勢強化對駐津外商投資企業和境內非居民自然人的服務的同時,包括優質中資企業和高收入個人在內的高端客戶將成為外資銀行未來市場開拓的重點;
二是在業務品種方面,住房消費信貸和汽車消費信貸將受到外資銀行的關注。同時,外資銀行將憑借國際化經營的優勢,通過開展新產品和新業務謀求市場份額。重點將拓展成本低、風險小、高收益的中間業務,未來時期的網上銀行業務和信用卡業務將成為中外銀行的競爭焦點;
三是在人民幣零售市場方面,當市場完全放開對個人人民幣業務和人民幣衍生產品方面的限制后,外資銀行將充分利用其母行在產品開發方面所積累的經驗,積極進行相應個人人民幣產品和人民幣衍生產品的開發和市場推進工作,獲得人民幣業務更多市場份額,從而在中國市場獲得更大利潤。
但同時應當看到,鑒于中國金融環境的特殊性,制度方面的軟約束將長期存在,外資銀行未來發展仍面臨著諸多客觀因素的制約:
(一)有關外匯管理方面的政策將繼續影響外資銀行業務規模的迅速擴張
伴隨后WTO過渡期金融業開放的繼續穩步有序進行,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將由批發(面向境內法人)向零售(面向境內自然人)逐步推進,服務對象和地域范圍的限制將逐步取消,對國內銀行的保護和對外資銀行的政策限制也面臨最后期限。過渡期完成后,WTO框架內的各項政策保護措施對外資銀行發展的影響將逐步減弱,政策層面將由非審慎性監管轉變為審慎性監管,如外資銀行還將受境內外資銀行合規性監管考核指標(如境內外匯存款/在華外匯資產不超過70%等)的影響等。同時更為重要的是我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外資銀行因零售業務缺乏網點支持和與中資銀行的資金拆借受到額度限制等原因,資金來源多依賴境外的趨勢短期內將不會發生根本改變,因此,未來時期,外資銀行在華業務的發展將主要受到外資外債政策的制約,如短期外債規模指標的規定,客觀上將束縛外資銀行業務的發展壯大。此外,諸多具有區域特征的政策限制,如天津市保稅區內的企業不允許在區外開設外幣結算賬戶,而保稅區內的外資銀行客戶只能通過中資銀行進行外幣結算等政策措施,如外匯管理政策配套實施細則缺位,客觀上限制了外資銀行的業務,影響了外資銀行對客戶服務質量。
(二)外資銀行面臨如何更好適應本土市場經營環境的問題
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外資銀行雖然可以憑借其先進的經營理念和跨國網絡優勢為客戶提供高端和高附加值產品和服務,但在華機構網點的缺乏將長期制約其零售業務的全面推廣,而在信息技術尚不發達的中國,其電子銀行和網上銀行等先進服
務手段的開發利用也將受到人力和成本等制約因素的影響;此外,在津外資銀行的許多業務還處于起步和發展階段,因國內經營環境方面存在諸多如法律意識、行政效率、執法公正性以及債權、債務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這就要求外資銀行對所有的監管規定、外匯管制、稅務和法律問題深入細致的了解,研究和熟知各項政策法規;同時,外資銀行經營理念和經營行為以及創新產品是否適合中國本土文化,市場認同程度如何,都需要外資銀行積極調整經營策略,進行不斷磨合。
(三)外資銀行在華整體戰略布局重點的確立,將不同程度影響外資銀行不同地域分支機構各項業務的全面健康發展
目前,全國外資銀行分布主要集中在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以深圳和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以天津、大連為代表的環渤海經濟圈等區域。近年來,在華外資銀行普遍進行投資戰略調整,把更多目光投向長江三角洲地區。在這一背景下,上海的外資銀行機構網點和員工數量均實現快速增長,2004年末其機構數量已經占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一,資產規模占到全國的半壁江山。而近年來與上海、北京等全國主要城市外資金融機構發展水平相比,天津外資在機構聚集和資金實力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目前,英國渣打銀行的戰略重點已向北京轉移,法國興業銀行和巴黎銀行在總部沒有授權的情況下,分行功能逐步弱化,各項業務停滯不前。天津如何充分利用濱海新區的經濟增長潛力,在今后經濟對外開放整體戰略部署與外資銀行戰略重點轉移中獲得更多市場份額需要深入研究。
三、外資銀行發展對中資銀行的影響及幾點啟示
“入世”四年來,中資銀行面對激烈的競爭局面以及外資銀行積極的展業姿態,采取措施積極應對,做出許多適應性努力。如中資銀行開始更新經營理念和模式,積極開展業務創新,在新業務品種上緊跟在華外資銀行。伴隨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舉措的逐步實施,中資銀行傳統銀行業務得到進一步拓展,信用卡業務和網上銀行業務突飛猛進,不良資產處置成效顯著,內部治理結構取得突破性進展,未來發展方向進一步明朗。應當說從目前情況看,外資銀行的進入和發展為我國金融業的經營環境和監管理念等方面帶來許多積極的影響和變化。
從長期看,為確保我國金融體系安全、穩健高效運行,在WTO后過渡保護期內,宏觀層面應積極借鑒世界各國有關外資銀行準入和監管方面的先進經驗,從加快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造,減輕中資銀行稅負等方面為中外銀行進一步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同時,中資銀行也應著重從以下幾方面提高核心競爭力:
(一)著力強化資本約束和風險控制機制,努力提高贏利水平
面對外資銀行的挑戰,中資銀行應在進一步推進體制和機制改革,加強和完善法人治理,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加強金融創新能力和服務客戶能力,完善對管理者及員工的績效考核辦法等方面做出努力。更重要的是,中資銀行應積極借鑒外資銀行成熟經驗,妥善處理資本、質量、規模、效益四者關系,重視資本利潤率等指標的考核,約束分支機構不計資本占用盲目追求規模增長的行為。同時,應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逐步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引導各業務部門的合理擴張與收縮,努力降低風險資產總量和比例,堅持增收節支,嚴格控制費用增長,提高整體贏利能力和贏利水平。
(二)充分利用本土優勢,準確把握市場需求,培育客戶忠誠度
與外資銀行比較,中資銀行物理網點多的優勢將長期保持,如何充分利用這一優勢,為自身改革與發展贏得時間,應成為中資銀行重點研究的問題。當前,中資銀行普遍存在與客戶間根基薄弱的問題,客戶營銷也僅停留在關系營銷層面,存貸款及其他業務在銀行之間搬家的現象十分明顯。因此,中資銀行只有充分利用本土優勢并利用強大的物理服務網絡增強產品和服務的創新能力,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才能贏得客戶的忠誠度,才能在金融完全對外開放后抗衡外資銀行的沖擊。
[關鍵詞]外資銀行;國內銀行;相關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1)40-0042-01
自1979年日本輸出入銀行獲準進入北京設立代表處以來,外資銀行在中國已經發展了30余年。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又引發了外資銀行搶灘中國市場的熱潮。同時,中國對外資銀行在政策上的限制也在進一步寬松。2006年,WTO規定的中國銀行開放過渡期結束,外資銀行可以向本地公司以及個人客戶提供人民幣服務。同年,《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出臺,這標志著對外資銀行在人民幣業務上的限制將進一步放松。經過幾年的發展,對外資銀行在中國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以及應當采取的對策進行一定的探討,仍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 外資銀行在中國發展遇到的問題
在中國投資的外資銀行受到中國銀監會和相關部門的監督。在登陸中國市場的初期,很多外資銀行都存在著“水土不服”的問題。目前,中國內地的外資銀行很多,但是市場份額卻并不大,2010年的調查顯示,外資銀行的市場份額大約在1.7%。筆者認為,當前外資銀行在中國發展的主要障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法律法規的限制較多。外資銀行包括外國獨資和中外合資兩種。外資銀行雖然出資人在國外,但是它自身確是在中國內地注冊的獨立法人機構,因此必須遵守中國境內的法律法規,比如《商業銀行法》和《儲蓄管理條例》。除此之外,作為外資金融機構,外資銀行還必須遵守從2002年開始執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而這些針對外資銀行的條例,大都是以中國的國有銀行為假設約束對象,因此難免會存在著管得過死、過嚴的現象。因此,很多外資銀行進入中國之后都感覺到“水土不服”。
(2)面臨中國銀行的激烈競爭。在與中資銀行進行競爭的過程中,外資銀行面臨的最大問題便是資金不足。目前外資銀行的資金來源仍然單單局限于本幣存款和同行拆借。但是根據中國有關法律的相關規定,外資銀行在增加分支機構的同時,還需要相應地擴大本金,同時還受到地域上的限制。這使得外資銀行不能像中資銀行那樣通過龐大的分支機構來吸納公眾存款。因此,我們可以說,在人民幣業務對外資銀行開放的條件下,外資銀行在資金成本上仍然處于劣勢。
(3)政策法規的約束性。作為金融企業,外資銀行在辦理外匯業務的過程中享有相應的權利,同時也要遵循一定的義務。但是,在外匯政策的執行過程中,很多部門在政策理解上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比如,外匯管理局和銀行之間、銀行和銀行之間都存在著多重標準。這使得客戶會在政策執行比較寬松的銀行辦理業務,而嚴格按照程序操作的銀行反倒處于不利地位。
2 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戰略
我們在看到外資銀行在中國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的同時,還應當看到外資銀行自身的優勢以及它廣闊的市場前景。前不久,一項全國性的金融調查顯示,在外資銀行進駐中國之后,有73.5%的人愿意選擇國內銀行,而大約有11.9%的選擇外國銀行。同時該調查還顯示,外國銀行最大的優勢就是“服務好,質量高”。也就是說,良好的信譽和優質高效的服務已經成為外資銀行自身的標準定位。同時,我們還應當看到,中國的13億人口蘊涵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因此,外資銀行有必要做好準備在中國市場上有所作為。筆者認為,當前,外資銀行應當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發展。
(1)搶占零售市場。中國各大銀行都表示,國外銀行進駐中國市場使國內的銀行業感到了一定的壓力,外資銀行對中資銀行的威脅主要表現在零售業務上。實際上,外資銀行在中國擴張的武器,正是他們最擅長的零售業務。銀行的個人零售業務,主要是以存款為基礎的個人匯兌、結算、人業務、投資業務、咨詢評估、家庭理財、信用擔保和承諾等各種金融服務,是商業銀行實現贏利的重要渠道。早先進駐中國市場的匯豐、花旗、東亞等外資銀行,大都將零售業作為打開銀行市場的突破口。而在2006年,花旗銀行與中國人壽等組成的花旗財團成功收購廣發銀行,展現了外資銀行通過占有股份的方式來獲得銀行零售業務窗口的新渠道。而當前很多國內銀行都沒有對個人零售業務給予足夠的重視,對于大多數的國內銀行而言,批發業務一直是主體業務。但是,從國際金融業的發展趨勢來看,個人零售業務已經占有很大的市場份額,美國的個人貸款已經占到貸款總數的40%以上。從中國的市場格局來看,雖然中國的企業貸款仍然占到貸款總數的90%,但是個人貸款也在持續增長的過程中,特別是中國的房地產貸款和個人信用卡在數量上和規模上都獲得了大幅度的上升,并且上升的潛力還很大。而在美國,傳統業務在金融行業中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漸縮小,而證券交易、銀行投資等業務正逐漸變成市場的主流。中國經濟的增長必然帶來居民財富的增長和儲蓄的增加,這便為個人零售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因此,外資銀行應當瞄準零售業務市場,特別是高端客戶理財市場。
(2)開展人性化服務。針對目前外資銀行市場份額不夠的現狀,外資銀行應當充分利用各種營銷手段,開展人性化服務。各種營銷手段的利用一直是外資銀行的強項,因此外資企業的發展應當充分利用各種營銷手段,開展人性化服務。首先,應當對市場進行細分,滿足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外資銀行的市場份額不夠大,因而更應當將業務做好做“精”,通過精品服務來吸引客戶。其次,應當優待優質客戶。實際上,從一個現有客戶身上獲得收益,要比獲得新客戶容易得多,因此外資銀行應當優待優質客戶,以期同他們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最后,應當充分利用有限資源,降低成本。目前中國法律對于一些新的業務項目的法律約束比較小。因此外資銀行的服務重點,應當放在金融創新上,金融創新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突破某些法律對外資銀行的發展設立的障礙,從而獲得比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同時新的服務項目也有利于外資銀行降低成本。
(3)力求通過合作實現共贏。針對中資銀行強大的壓力,外資銀行更應通過合作來達到共贏的目的,而不是單純的通過競爭來競爭。渣打銀行就是這方面很好的典型。渣打銀行進入中國市場是隨著客戶的足跡到來的。因此,它的腳步從中國沿海開始發展到內地省份。渣打進入中國市場,更多的是尋求長期的戰略合作與發展,并且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一定的市場份額。例如,渣打推出了一些產品,也希望能夠促進當地銀行推出類似的產品,在這種情況下每個合作者都在市場中獲得利益。
3 結 論
筆者對外資銀行在中國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并且提出了一定的解決策略,希望能對具體的工作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關鍵字:外資銀行進入;本土銀行;印度;中國
中圖分類號;F8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9-0333-02
一、引言
隨著全球化進程日益加深,外資銀行資產在接收國的比例不斷增長。Asli(1998)指出,外資銀行的加入有助于加快本國銀行的經營效率和改革速度;通過施加競爭壓力,增強本國銀行的監管與監督能力;有效降低本國銀行管理費用,從而降低金融風險;增加銀行業利潤從而加快本國經濟發展的步伐??傊?,外資銀行的進入對接收國銀行業乃至經濟發展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然而,外資銀行進入對一些亞洲國家的影響不盡相同。探討外資銀行進入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印度和中國是兩個最為值得探討的國家:他們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加同時也是FDI接收大國;均在90年代開始改革開放;擁有著相似的金融環境。本文利用2003-2009年印度和中國外資銀行和本土銀行的具體數據,通過分析外資銀行進入對本土銀行的影響,本研究旨在探討外資銀行的進入對印度和中國本土銀行影響是否顯著。
二、理論基礎
外資銀行的進入是一個雙刃劍,它對接收國有有利的影響同時也會產生不利的效用。
1.有利影響。外資銀行進入有助于國內銀行的發展,具體有利影響包括:一、改善競爭環境:Aali(1998)年提出外資銀行進入有助于改善接收國國內銀行業的競爭環境。二、有效刺激本土銀行:外資銀行進入可以通過提供新的技術和金融創新刺激接收國銀行業的穩定性和辦事效率。三、外資銀行進入可以幫助接收國發展本土金融市場。外資銀行進入可以增加母國和東道國之間經濟一體化進程。有助于加深銀行業之間交換市場,招攬更多來自其他國家的客戶。(Kari等,2006)
2.不利影響。Suvadee等(2004)通過實證分析泰國外資銀行影響力,指出外資銀行的進入導致泰國本土銀行經常性開支上升,短期利潤明顯下降。外資銀行進入有可能會帶來負面的影響。外資銀行進入有可能降低接收國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力,降低信用額度。由于發展中國家金融系統未完善,外資銀行進入多帶來的競爭有可能對國內銀行業在短期內損傷很大,銀行的凈息差會高漲。
3.印度外資銀行情況。印度外資銀行的表現比本土銀行更佳:利潤和效率更高,不良貸款率更低。外資銀行的進入加快了印度銀行業的改革,加速了印度對銀行業放松管制和改革的速度。然而,不少學者指出外資銀行在印度運作并非很好。Jenifer(2004)指出,這也許歸咎于他們不愿意暴露他們銀行的全部實力。Rudar(2006)也指出很多外資銀行生產力和成本效率低下。
4.中國外資銀行情況。不少中國學者認為,外資銀行在中國的效率要比中國本土銀行要高,外國金融資產份額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國內銀行的效率。然而,外資銀行的資產份額增加將進一步惡化國有銀行存款被遷移的現象;國有銀行的貸款滲透率將下降等(Franklin,2004)。
綜上,印度和中國外資銀行占有率不高,外資銀行對印度和中國的影響利弊參半,結果尚不明確。
三、研究方法
本部分將運用2003~2009年的數據實證分析和預測外資銀行進入對本土銀行的影響。
1.研究模型。本文采用銀行績效決定因子完整模型進行探討。該模型可用于測量銀行績效。模型如下:
DIijt=aoj+b0*FSjt+b1*Bijt+b2*Xjt+errorterm
其中,i代表銀行,j代表國家,t為年份,a0j為固定效應,Bijt為本土銀行表現指標的變化,FSjt為外資銀行份額,Bijt=本土銀行自變因子,xjt國家宏觀影響因子。該模型的目的在于分析外資銀行進入與國內銀行績效之間的關系,外資銀行所占的資產份額將會是重要的獨立變量。其外,還將有兩個獨立的變量:銀行自身因素和國家的宏觀經濟因素。
2.研究樣本和數據。本研究所指外資銀行指外資份額超過51%的銀行。為了分析印度和中國的外資銀行進入對本土銀行業績的影響,本研究通過BANKSCOPE數據庫手機兩個國家的宏觀經濟數據以及相關銀行數據。數據為2003年至2009年期間年度數據。其中挑選28家印度銀行和34家中國銀行作為樣本。
四、研究結果。
通過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對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和印度的影響進行分析。依據表4.1得出,在中國,外資銀行的進入不會對本土銀行業的表現產生顯著影響。外資銀行資產份額的變化在五個本土銀行績效指標上均無顯著影響。
印度受外資銀行進入影響的情況和中國受影響情況類似。從表4.2得出印度績效指標受外資銀行進入的影響比中國更明顯。根據研究結果顯示。股權/總資產、凈利息收入/總資產、存款、sT資金/總資產和管理成本均可成功反映本土銀行的盈利能力以及效率指標。凈利率的上升,凈利率收入和稅前收入等增加可以導致股權的增加,再加管理費用和不良資產的下降,銀行將更具競爭力。表4.2顯示管理費用的增加導致稅前利潤的降低。
五、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