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4 16:24:1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詩歌語言的風格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如何把握詩歌的語言風格
1.推敲字詞語句
語言風格首先體現在詩歌的字詞語句的選用上。比如,宋代晁補之的《吳松道中二首(其二)》:“一徑沿崖踏蒼壁,半塢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門,殘花滿地無人跡。”詩歌中的每一個字詞都經過了作者的細心推敲,像“曉”“路”“雨”“葉”“雁聲”“客程”“孤舟”“楓橋”等名詞,“飄”“宿”“系”等動詞,“蕭蕭”“急”“寒”等形容詞,這些詞語蘊含著作者的意圖和審美情趣,能比較直觀地反映詩歌的語言風格。由此看來,推敲詩歌的字詞語句就能夠迅速地把握其語言風格。那么,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第一,從字詞的功能類屬入手
詩人擅長使用哪一類詞,善于用什么樣的手段使用詞語,往往帶有較大的“習慣”色彩,從這一“習慣”入手,就可以捕捉語言風格的“蛛絲馬跡”。比如,唐代詩人王維的詩歌《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痹娭小翱铡薄靶隆薄懊鳌薄扒濉钡仍~語顯示出的共同特征是空靈、澄澈、清新,給人以素雅、純凈的美感。這種特點幾乎是王維“詩中有畫”的一貫風格。
第二,從字詞的味道色彩入手
所謂字詞的味道是指詩歌語言中的字詞因意義、用法等因素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意趣的個性特征。所謂字詞的色彩,是指詩歌語言中的字詞所表現出來的褒貶、文白、雅俗、莊諧等不同的個性趨向。個別字詞的“味道”和“色彩”構成了詩歌整體的語言風格。所以,把握了每一個字詞的味道色彩也就把握了整首詩的語言風格。
第三,從字詞的音節韻律入手
詩歌的音節韻律總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疊音詞的使用總是能彰顯出獨到的藝術風格。比如,李清照的《聲聲慢》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疊音詞的使用不僅增強了語言的韻律感,而且強化了詞的意境氛圍,同時,也顯現出一唱三嘆、凄切哀婉的語言風格。
2.明辨表現手法
首先要關注的是修辭手法,尤其要注意比喻、對比、夸張、對偶等修辭手法在詩中所起的作用。這些修辭手法在展示語言風格方面有時比思想內容更直接,比如,李白的《觀廬山瀑布》,采用夸張的手法,描繪所看到的瀑布,體現了瀟灑飄逸的語言風格。由此看來,鑒賞語言風格,不能孤立地只看語言本身,還應高度注意與語言相關的一些因素。
3.體會意象用典
意象是凝聚了作者思想感情和審美情趣的物象。意象有別,思想感情亦不同,所體現的語言風格也不一樣。比如,楊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以至許多文人用它來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鈴》詞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等,這就決定了作為意象的“楊柳”常用于送別類題材的詩歌中.
二.如何解答語言風格鑒賞類試題
1.了解命題形式
鑒賞詩歌語言風格類試題命題樣式比較單一,命題角度比較直觀。其基本提問方式是: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什么特色?變式提問方式有:①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②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等等。在具體命題樣式上,有時將語言風格和表達技巧合并在一起來考查。
2.掌握解題方法
因為這類試題注重的是整體把握,所以,解答題目的前提是對詩歌的思想內容、表現手法和語言特點有一個宏觀的整體認識。在此基礎上,再通過對語言進行微觀分析,從而把握語言風格。答題時,要注意三點:一是要準確判斷詩歌的語言風格,能用一兩個術語來概括;二是要結合具體的語言實體來分析,不能游離于語言本身做空洞的論述;三是要語言簡要精煉,不必拖泥帶水,答出要點即可。
3.熟悉解答程序
關鍵詞:冰心 泰戈爾 比較閱讀
對初中語文教材中題材相近、思想內容相似的文章,可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進行教學,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方法,又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在比較閱讀中,需要引導學生從文本的同質與異構兩方面入手,同質即探尋文本之間的共性,異構即探尋文本的個性。尋找文本的同質性可以幫助學生積累知識,充實自身的知識體系;而探究文本的異構性,則有利于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的個性特色,深化學生對文章的解讀。
一、同質――探究冰心詩歌受泰戈爾作品的影響
在蘇教版七年級教材中,冰心的《母親》、《紙船》、《成功的花》和《嫩綠的芽兒》四首小詩,是仿照印度文豪泰戈爾著名的《飛鳥集》所作,盡管篇幅精悍,亦未刻意追求詩歌中的韻律之美,其質樸的語言和深刻的寓意,仍然使無數讀者折服。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精讀這四首小詩,并與同單元泰戈爾的《金色花》、《告別》和《榕樹》三首散文詩進行對比,挖掘其中的同質之處,通過表格的形式對比羅列,便于學生賞析。
1.詩歌形式的同質性探究
冰心受泰戈爾詩風的影響較多,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先閱讀冰心的四首小詩,提煉其詩歌的創作特點。比如《母親》和《紙船》通過敘述自己的親身經歷來抒發對母愛的渴望與眷戀之情,而《成功的花》和《嫩綠的芽兒》則借助“花”“芽兒”來說明奮斗對于成功的重要性以及生命的真正意義,充滿哲理。冰心的詩歌在形式上最大的特色是在敘述中抒情、闡發哲理,使人讀之有所悟。而泰戈爾的詩歌中,《金色花》、《告別》和《榕樹》三首小詩都描寫了母愛,同樣蘊含了深刻的哲理。從詩歌形式上,敘事、抒情、哲理是兩人作品的最大同質性。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反復閱讀,提煉敘事主線和情感主線,使其中的哲理自然閃現出來。
2.藝術風格的同質性探究
詩歌形式相似,必然帶來藝術風格的趨同,冰心小詩的藝術風格中很容易找到泰戈爾詩歌的影子。在有關的比較閱讀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逐句品讀兩人的詩歌,總結兩人的詩歌在語言和修辭上的共性。兩人都采用了暗示性的語言風格和象征性的修辭手法,比如冰心在《紙船》中用“紙船”暗喻游子內心的漂泊感,象征了游子對祖國的眷戀之情;而泰戈爾在《榕樹》中也用“榕樹”來暗喻故鄉,用“風”、“鴨”和“影子”暗喻遠離家鄉的孩子,用象征的手法再現了離家的孩子對家鄉的眷戀。象征是詩歌重要的表現風格,在兩人的作品中,都采用了實物象征的手法來展現游子與故土之間的情懷。
3.思想內涵的同質性探究
探討詩歌的思想內涵,離不開作者生活的時代及繼承的歷史文化。相對而言,冰心的作品更通俗易懂些,其所呈現的思想內涵建構在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背景之上,容易被學生所理解;而泰戈爾的作品建構在印度歷史文化的背景之上,學生理解起來需要具備一定的基礎。兩人在詩歌創作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同質性最為明顯,一方面冰心的《母親》《紙船》和泰戈爾的三首小詩都寫到了“母親”,這是人類永恒的情愫;另一方面兩人又在詩歌中融入了諸多的人生哲理和智慧,用“童心”來頌揚“母愛”,用嬰兒般的情懷向母親致敬。在詩歌的思想內涵上,冰心盡管融入了個人的情感經歷,但仍然堅持著泰戈爾展現“愛的哲學”的創作理念,這在教學中也是需要引導學生留心體會之處。
二、異構――剖析冰心詩歌對泰戈爾的影響
純粹的接納與學習不會成就一位優秀的詩人,詩歌是靠思想內涵、情感切入點、藝術風格等因素來吸引讀者的。冰心雖然受泰戈爾作品的影響頗深,但只在詩歌的結構上借重較多,在其他方面卻并非直接借鑒,而是有選擇性地接納。在冰心的作品中,融入了更多的自身經歷,這些經歷是與眾不同的,充滿了時代歷史和民族文化的痕跡,這是冰心詩歌與泰戈爾詩歌異構性的本源。在對兩人的詩歌作品進行比較閱讀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這一點入手,體味兩人的詩歌作品的不同之處,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與文學鑒賞能力。
1.思想內涵上的差異
思想內涵是詩歌的靈魂所在,是作者抒感的重要體現。在教材所展現的幾首詩歌中,盡管冰心與泰戈爾都在描寫母愛,都在抒發對母親的眷戀之情,但兩人在思想內涵上卻有著明顯的差異。教師可引導學生細品詩中的關鍵字句與情節,以便融入詩歌的氛圍中。如冰心的《母親》,用質樸的語言敘述了生活中最為普遍而平凡的經歷,幾乎所有人都有過處在人生逆境時躺進母親懷里的沖動,這是對母愛最真實的詮釋。而泰戈爾的《金色花》中融入了想象的情節,在表現手法上虛實結合,盡管也展現了母子間的情誼,卻為“母愛”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與泰戈爾詩作中的宗教色彩一脈相承。一個追求真實平凡,一個追求宗教神秘,這是兩人的詩歌作品在思想內涵上最大的差異。
2.情感視角上的不同
情感是詩歌謳歌的主要內容,情感視角的切入是詩歌吸引讀者的關鍵。在情感表達上,冰心與泰戈爾的詩歌存在本質的不同。盡管兩人都以兒童的獨特視角作為詩歌的情感切入點,但在表現手法上卻截然不同。冰心在《母親》中用尋求母愛保護的兒童的視角作為切入點,《紙船》一文則以青年人的視角展現對母愛的眷戀,全詩充斥著陽光的色彩,符合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泰戈爾的《告別》則從分別的角度去描寫母子深情,從情感基調來看,展現更多的是眷戀和純真的童心世界,充斥著感傷的情調。在教學中,教師可運用對照閱讀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對比,以便直觀地展現兩人的詩歌在情感上的差異。
3.藝術風格上的突破
不同經歷的作家具有不同的藝術風格。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探究文本的藝術風格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提高學生審美情趣的關鍵。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會、提煉作者所運用的藝術手法,提高寫作能力。泰戈爾的《金色花》、《告別》和《榕樹》三首小詩,敘事風格偏外向,寫作手法虛實結合,給人以細膩的感受和廣闊的思想空間,學生在閱讀時情感隨著敘事主線的推進而被調動;冰心的《母親》《紙船》兩首小詩,雖然也在描寫母愛,但語言風格更加內斂,筆觸更集中于個體內心世界的獨白,學生在閱讀時需要不斷地剖析探索她的內心情感。從藝術風格的角度來看,一個偏重外向,一個偏重內向,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兩人的詩歌抒感的方式。
在教學中,比較閱讀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有極大的幫助。從教學內容來看,比較閱讀所涵蓋的知識面非常廣泛;從教學形式來看,除整合外部教學資源外,比較閱讀還能引導學生運用圖表等比照方法來輔助閱讀,豐富了課堂的教學形式;從教學效果來看,比較閱讀除了了解兩篇文章的同質性外,更將重點放在了尋找異構性上,使學生的思維保持在活躍狀態,有利于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鑒賞詩歌的形象(意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從考試說明可以知道,詩歌鑒賞考察的知識點有:詩歌的表達技巧;詩歌的形象(意象);詩歌的語言;詩歌的思想感情。這里我們重點研究詩歌的語言。
賞析語言是進行詩歌鑒賞的首要環節。只有準確地理解了詩歌的語言,才有可能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鑒賞。語言鑒賞一般側重從遣詞造句、語句含義理解、詩歌語言的整體風格特點等方面進行。
高考考查詩歌語言主要有三種題型:
1.煉字型(字)
2.詩眼型(詞)
3.語言特色(風格、藝術)
了解了考查題型,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規范化答題呢?
第一類題型:煉字型
高考真題再現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問題: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提問的是:為什么?
我們要明確:從哪個角度來答“為什么”,這就得找到答題的方向(角度)。也就是要找到這道題的提問變體是什么。
提問變體就是:要答出它傳神在哪里?怎樣傳神了。(題干中說它傳神,問為什么?我們自然要回答)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經過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結合意境展開聯想再現情景。
我們一起來研究參考答案,看能否找出規律。
答案:步驟一: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二: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虼俗肿屛覀兎路鹂吹绞闱橹魅斯珳I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三:只一“看”字,就淋漓其盡地表現了離別酸楚的心情。
經過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或使用的手法。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又如:
錦
薛瑩
札札弄寒機,功多力漸微
惟憂機上錦,不稱舞人衣。
試分析:“寒”、“微”二字在詩中的表達效果。
答案:寒在句中指天冷,微在句中指力氣弱。夜深天寒,織作不息,以致筋疲力盡。表現出織女內心的痛苦和無奈。
第二種考查題型:詩眼型(一詞領全詩)
高考真題再現: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問題:“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 轉貼于 寓意不難答(隱含的意義,映襯怎樣的主題),關鍵是回答“為什么”是關鍵詞?從哪個角度答。
探究變體的提問:“折柳”一詞在詩中起到什么作用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使詩的結構明朗,抓住這個詞,就可以把握了整首詩,所以命題者往往出這類考題考我們。
我們還是從研究答案找規律:
步驟一:“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折柳相送,表達依依惜別之情),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二、三答的就是“為什么”是關鍵。步驟二:同意,因為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是從線索結構上講它的作用)步驟三: “折柳”二字真切表達作者的思鄉之情。
答題步驟:
(1)該詞的隱喻是什么?對突出主旨所起到的作用。(詞的寓意答題方式)
(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或(線索、情感基調)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3)表達作者什么情感?
又如:
詠風
王勃
肅肅涼風生,加我林睿清。
驅煙尋澗戶,卷戶出山楹。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風聲。
這首詩的“詩眼”是那兩個字?請作簡要分析.
答案:“詩眼”是“有情”二字,全詩扣住“風”的“有情”二字來寫。前面從“有情”寫它帶給林睿以清爽,后面又由“有情”贊美它“為君起風聲”詩人以風喻人,托物言志,著意贊美風的高尚品格和勤奮精神。
第三種考查模式:語言特色
春 怨
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問: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語言特色一般從語言風格、語言藝術兩個角度來答。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答題分析:對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位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淺顯、辭藻華麗、沉郁頓挫、渾厚雄壯、多用口語、明白如話……
答題步驟:(1) 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2) 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提供參考答案:
步驟一: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
步驟二:“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疤鋾r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樸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
【關鍵詞】高中語文 詩歌教學 閱讀 引導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9-0119-01
閱讀是鑒賞的基礎,只有多讀并且會讀,才能達到鑒賞的高度,進而才能提高人們的文學審美情趣,提升人們的文化涵養。在傳統的語文詩歌閱讀教學中,教師對詩歌的處理僅停留在教材層面,即只關注教材中的幾首詩歌,而這是遠遠不夠的。但歷年來的教學實踐證實,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的效果甚微。因此,要加強對學生的詩歌閱讀引導,語文教師就要將詩歌閱讀教學當做一種促進學生達到詩歌鑒賞高度的載體,而不是在狹隘的空間內刻意追求某種效果。
一 引導學生讀詩歌的文體
詩歌一般都具有較深的蘊意,要懂得如何鑒賞詩歌,就必須要掌握一定的文體知識,否則就可能會盲目、被動。在教學實踐中,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掌握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大文學源頭,同時按照歷史的順序把握詩歌發展的脈絡;其次,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掌握句法、用韻、對仗等詩歌的基本知識。如《再別康橋》一課,首先引導學生略讀課文,隨即提出問題:“這首詩是運用了怎樣的手法來勾勒詩意的?為什么?”而后引導學生精讀課文,并再次以問題引導:“詩中應用了多少個韻腳?分別代表了什么?”在這樣的閱讀引導下,學生會逐漸掌握閱讀的技巧,并能更加深刻地了解詩意。
二 引導學生讀詩歌的內容
人的記憶機能就如同浩瀚的海洋,當人們的大腦接收到某些信息,會迅速通過想象在記憶的海洋里搜尋同類信息,從而形成表象,而這即是人們常說的記憶表象。在詩歌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時關注詩歌的內容,不能讓閱讀成為慣性,隨讀隨忘。只有關注詩歌內容,才能引發學生的記憶表象,使其能夠更好地理解詩意。如王維的《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在閱讀時,首先關注“空山”,隨即感受“新雨”,繼而“看到”天氣,最后讀出“秋”意。
空山(停頓,想象場景)新雨(加重語氣,感受“新雨”)后;天氣(停頓,感受天氣)晚(感受)來秋(感受)。
三 引導學生讀詩歌的風格
由于不同的詩歌作者具有不同的生活經歷、感情氣質和藝術素養,因此詩歌也表現出了不同的格調、氣質和風韻,而這就形成了詩歌作品的不同風格。如的詩壯麗雄渾,徐志摩的詩委婉蘊藉,王維的詩恬淡生動,李白的詩瀟灑飄逸。在閱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注重讀出詩歌的風格,感受詩歌作者作詩時的心境,形成穿越時空的心靈對話,由此,學生也能夠在經驗積累中逐漸學會鑒賞。此外,通過閱讀了解詩歌作者的寫作風格,還有利于學生把握詩中的思想情感,從而對詩歌形成有更為深刻的認識,最終加強學生的學習效用。
四 引導學生讀詩歌的語言特點
語言是詩歌的載體,分析語言是進行文學鑒賞的重要環節。只有準確地理解了作品的語言,才有可能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評價和鑒賞。綜合來說,詩歌的語言特點大體可分為以下5個類型:(1)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如王維的《山居秋暝》。(2)平淡,或質樸。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3)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辭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4)明快。其特點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如李清照的《一剪梅》。(5)含蓄。其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傾訴,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如元稹的《聞樂天左降江州司馬》。
引導學生在閱讀時感受詩歌的語言特點,對加強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啟發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具有重要意義。要讓學生邊讀邊感受,邊讀邊想象,只有這樣,才能加強學生對詩歌的感受能力,而學生也才能更好地了解詩歌的語言特點。
五 回歸詩歌本體的閱讀鑒賞
詩歌閱讀教學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回歸詩歌本體的閱讀鑒賞,所謂本體閱讀,就是拋開詩歌的背景,包括人物、歷史、文化、情感等一切因素,讓學生們學會如何直接通過詩歌本身來閱讀鑒賞的內容。解釋與剖析顯然并不是閱讀之手段,只有體悟,即讓學生抓住與詩歌進行碰撞的第一感覺,才能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詩的情感中去,從閱讀中獲得。因此,教師應更加專注于引導學生去發現詩歌語言魅力,即語言的質感、語言的沉重、語言的純凈,讓語言本身去打動學生內在感受,讓他們學會“感悟式”的閱讀方法,他們才會主動地進行再創造活動。那時學生也不再是簡單的閱讀者,而會成為詩歌的創造者,他們在詩歌的閱讀中體驗到了由創造與生產帶來的滿足與快樂。
六 結束語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詩歌部分是教師教學工作的重點所在,只有通過多種途徑首先加強學生的詩歌閱讀能力,才能使學生探索出一條通往詩歌鑒賞的捷徑。因此,進一步完善詩歌閱讀教學是當前所以高中語文教師的共同課題。
參考文獻
關鍵詞:言語風格;穩定性;變移性;變中的不變;不變中的變
一、言語風格穩定性
1、時代風格的穩定性
運用具有不同時代特色的詞語能反映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反映一個時代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而這種種社會因素也必然要反映到語言運用中來。如20世紀初“五四”時期的言語作品和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的言語作品就呈現出不同的時代風格。
2、民族風格的穩定性
民族風格的形成與民族特征密切相關。從屬于同一個民族的人們往往具有共同的地域環境,共同的民族語言,共同的經濟形式,共同的性格傾向和社會文化心理。于是在言語風格上也往往形成了該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相對穩定的特色。
在我國現當代文學的優秀作品中,都不同程度的帶有民族色彩,其中,趙樹理和老舍可以說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們創作中的民族風格也最為突出。,當作家的創作表現了民族性格特征時,那么民族的風格也就會明顯地表現出來。
二、言語風格的變移性
(一)言語風格因人而異
作家的創作個性迥異。同為建安時代最為優秀的詩人,曹氏三父子詩歌言語風格迥異。
曹操的詩悲涼慷慨,氣韻沉雄。直抒胸臆,不飾雕琢,氣魄宏大,反映現實。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步出夏門行》原是感嘆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征歸來所見的壯景??梢姴懿俑挥袆撔戮竦拿窀?,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也影響到后來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丕的詩纖巧細密,清新明麗。鐘嶸<詩品>定曹丕詩為中品,說他:“語近偶鄙”。這實際上還是當時注重辭采華美的看法,實際上曹子桓詩感發細致入微,余韻悠長。曹丕詩歌的最大價值在于他的人性化的、情感充溢的抒情性韻味,剛柔并濟的風格和多任務語又不失自然音旨的語言特色。在他的美學思想和文學觀中,一個顯著特征就是重視“氣”。他繼承并發展了前人關于“氣”的思想,提出了“文氣”說。他強調“文以氣為主”。認為作家所具有的“氣”,即作家天賦的氣質、個性、才能等不同,其作品亦即顯出不同的風貌。
曹植的詩則骨氣充盈,淋漓悲壯,對后代詩人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鐘嶸<詩品>中列子建為上品,而且極盡譽美之辭。這正是因為曹子建詩文華麗無雙,領時代之風氣使然。曹植的詩確實是才氣過人,并且氣盛無比,以才趨筆,以氣馭文,往往牢牢地抓住讀者,不得不贊嘆他的才情。曹子建是那種天才形的詩人,性情上又不能節制自己的感情,因此詩文一般愛逞才使氣,這在他早期的詩中有強烈的體現。
曹氏父子雖然同出一家,但由于他們的人生際遇但不同使這三人的思想感情大不相同。曹操一生雄才偉略,建功立業;曹丕一生富貴閑適,安守父業;曹植一生壯志難酬,郁郁寡歡。
(二)言語風格因事因時而異
這在一些跨世紀、跨時代的作家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特別是當時生動蕩、革命、戰亂,改朝換代,或社會政治制度和經濟體制出現重大的變更轉型,都會使作家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創作視野、藝術趣味乃至情調語調發生重大的變化,從而導致個人風格的時代性轉變。
三、言語風格的變移性包含著穩定性 ―“變中的不變 ”
以曹丕的詩歌為例,來說明穩定性與變移性的相互關系。
燕歌行
曹丕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在藝術上他把抒情女主人公的感情、心理描繪得淋漓盡致,她雍容矜重,熾烈而又含蓄,急切而又端莊。它把寫景抒情、寫人敘事,以及女主人公的那種自言自語,巧妙地融為一體,構成了一種千回百轉、凄涼哀怨的風格。它的辭藻華美,也襲用了許多前人的東西,但這一切又象是完全出之于無心,而不帶任何雕琢的痕跡。這是《燕歌行》的特點,也是曹丕詩歌區別于建安其他詩人的典型特征。
曹丕的詩文中看不到其父曹操那種慷慨激昂、以天下為己任的氣概,也找不到其弟弟曹植那種積極上進、欲報效國家的思想。詩歌的言語雖采用了自己獨特的婦女式的口吻,“婉孌細秀”,但其中凄苦哀怨的訴說,蒼涼的風調,都帶上了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都是“建安風骨”在曹丕詩歌言語風格上的投射。
四、言語風格的穩定性寓于變移性當中 ―“不變中的變”
任何作家的作品既是個人的創作,又是時代的產物。文學風格也是受時代因素影響的。其具體表現是:在同一或大致相同的歷史時代里,處于相同或相近的社會地位,置身于類似的矛盾斗爭,面臨相同的社會問題,受到相近的時代精神影響的作家,他們的作品在內容與形式,思想和藝術等方面,必然表現出某些共同的基本特色。
分析建安時期詩歌的言語藝術風格,曹操的蒼涼悲壯,曹丕的通脫清麗,曹植的豪邁憂憤,孔融的豪氣直上,王粲的深沉秀麗,劉楨的貞骨凌霜,卻都繼承和發揚了漢樂府緣事而發、為時而作的文學精神,具有“志深而筆長”、“梗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造懷指事,不求纖密之巧;驅辭逐貌,唯取昭晰之能”的共同特點。這就是古今盛贊的“建安風骨”,即建安文學的時代風格。試看曹操的《蒿里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茨系芊Q號,刻璽于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遣一,念之斷人腸。
再看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七哀詩》: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泉下人,喟然傷心肝。
它們都是漢末實錄,具有憂國憂民的共同情結。詩歌語言也都質樸無華,直抒胸臆,在風格上都屬于慷慨悲壯一路。區別在于曹操以參與的身份寫詩,而王粲以旁觀者的身份寫詩,在氣象上曹操的詩要更闊大一點。
五、結語
總之,我認為,言語風格的穩定性和變移性如同一對孿生兄弟,也如同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兩者相伴而生,相輔相成。變移性中包含有穩定性,穩定性寓于變移性當中。將兩者盲目地割裂開來,一味偏向于穩定性而拋開變移性,或者一味追求其變移和個性,都是言語風格研究的大忌。(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云南;昆明;650000)
參考文獻:
[1] 駱小所.現代修辭學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2]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張德明. 語言風格學[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詩歌鑒賞要求考生從詩歌內容、語言、結構、寫作技巧及作品風格,鑒別其所表達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會意義,注意這些方面,考生會成為詩詞苑囿中的好“園丁”。
1.善抓“題眼”、“詩眼”和“詞眼”。從標題了解詩歌豐富的內涵,即“題眼”。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字即是詩眼;詞眼是詩詞傳達主旨的關鍵詞、關鍵句。如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中的“折柳”一詞。
2.從形象中去品味詩的意境、基調和社會意義。詩歌所描寫的形象往往有“冷”“熱”之分,我們可以從形象描寫的“冷”“熱”中,體味詩歌獨特而深邃的意境。
3.從注釋中捕捉信息。注釋往往解釋詞語和典故,而詩人又往往用典故來表達廣泛而深刻的主題。
4.要善于聯系作者的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思想觀點、寫作風格等,就能做到知人論世,依人察情,從而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等。
5.在深入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把握詩歌技法。在理解詩歌內容后再去把握詩歌所運用的表現手法,有利于更加深入地認識詩歌的特征,體會其思想感情。
6.思考成果的表達要準確、規范。參透所給的詩歌固然重要,但將思考成果用文字表現出來更不容忽視。一般說來答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緊扣要求。題目怎么問就怎么答,問表現手法就答表現手法,問主題就答主題,嚴格按要求去做。
(2)要點齊全。高考閱卷一般采點給分,因此要注意表述文字的切入點。
(3)推敲用語。力求表達流暢,用語要準確、簡明、規范。
就古詩鑒賞題而言,對不同的提問方式,我們要注意不同的答題方法。
1.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
答題步驟和方法:(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說用了這種手法。(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2.分析語言特色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答題步驟和方法:(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3.分析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和方法:(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想和想象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4.分析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
答題步驟和方法:(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5.分析觀點不同型
提問方式:有人這樣認為,有人那樣認為,你覺得呢?
提問變體:有人認為這個字用得好,有人認為那個字用得好,你認為呢?
一、誦讀標題
詩歌語言凝練。它通過高度概括的語言,把豐富的內容蘊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約的形象中來。詩歌的標題也不例外,它往往可以給我們不少提示。如《山居秋瞑》,從標題便可知,詩歌寫的是深山秋天之景,“暝”的意思是“落日黃昏”點明了時間;《歸園田居》的標題則表明詩人回歸農村田園生活,詩歌內容主要是描繪田園生活的情趣。
二、聯系作者
詩人往往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雖然有的詩人也創作不止一種風格的作品,但其主要的風格特征仍然無處不在。如陶淵明詩歌閑適恬淡的風格,“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歸園田居》),“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二)。這些詩句所描繪的優美的農村風光,歌吟飲酒撫琴、讀書賦詩、訪問鄰曲、閑話桑麻的種種情趣,抒發了作者對寧靜閑適生活的衷心喜愛,表現出恬淡曠達、安貧樂道的旨趣。李白的詩歌清俊飄逸,“天生我材必有用,于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將進酒》)、“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夢游天姥吟留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登廬山瀑布》),如此奇特的想象、富于創造性的夸張、豪邁奔放的氣勢非“詩仙”莫能為之。而陸游的詩歌激越悲壯,“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書憤》)、“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戌輪臺?!?《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這些雄渾豪邁、奮激昂揚的詩句,猶如燃燒在詩人心里的一支愛國火炬,始終吐射著赤熱的火焰。其他詩人如王維的清靈空曠、杜甫的沉郁頓挫、“郊寒島瘦”、曹操的悲涼蒼勁莫不如此。
三、明確背景
詩歌總是詩人的精神世界的坦露,即使是對客觀生活的描寫,也是經過詩人主觀感情的淘洗、升華。使之充滿感情力量,在鑒賞時,要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就必須了解詩人的生活背景。王維的一生,除了開元十五年秋天出使塞上以外,長期在京中做官,一生比較安定地住在山林優勝的長安郊外。因而大多數詩為描寫自己幽棲生活和自然景物的山水田園詩,他沉溺于內心生活、寄情山水、陶醉自然,正體現了他安適自得、追求清靜、愛好孤獨甚至參禪信佛的心境。李商隱一生在黨爭的夾逢中過日子,一直不得志,沒有擔任過重要的官職,奔走于四川、廣西、廣東和徐州等地,寄人籬下,做些幕僚工作。他的詩歌思想消極、情調消沉、凄涼婉轉、意義隱晦,正是他一生遭遇的形象寫照。
四、品味詞句
雖然詩歌是用形象說話,但詩人的情感思想總是要化成具體生動的形象。這就要求我們仔細揣摩詩句中所飽含著的情感。抓住了關鍵字句,就相當于找到了理解詩歌的鑰匙,這在中國古詩中尤為明顯。如王維《山居秋瞑》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币痪洹V弧翱铡弊?,不僅將秋雨之后瞑色四合、山林空寂、萬籟無聲的畫面展開,而且還將詩人寂然空曠、清雅幽靜的胸懷和盤托出,真是一字之妙,境界全出。杜甫詩《蜀相》中“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币痪?,“自”“空”二字,既描繪了丞相祠堂冷清的景象,又抒發了詩人自己英雄失路,報國無門的感慨。李白詩《夢游天姥吟留別》,無論夢游是出于虛構或是詩人果有此夢,都是現實的曲折反映,而現實的黑暗和丑惡便被濃縮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边@一句中,充分地表現了詩人追求個性自由、蔑視權貴的精神。即使像《離騷》這樣的長詩?!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比阅芗蟹从硞ゴ蟮膼蹏髁x詩人屈原振興楚國的政治理想和熾熱的愛國情懷,表現了詩人修身潔行的高尚情操和嫉惡如仇的斗爭精神,以及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五、識記術語
學生在分析鑒賞詩歌時,往往不能準確表達思想,出現辭不達意的情況,要解決這一問題,有必要歸納一些詩歌分析中的常用術語,讓學生熟記。這樣,學生不僅能讀懂詩歌,而且能將自己的理解準確規范、簡明扼要地表達出來。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術語:
1 表現手法:常見的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聯想、小中見大、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烘托、渲染等。
2 表達方式:常見的如以物托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等。
3 整體風格:如清新飄逸、沉郁頓挫、質樸平實、典雅莊重、雄渾悲壯、凄美纏綿等。
4 語言風格:如清新秀麗、生動形象、簡潔凝練、幽默詼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