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4 16:24: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關于教育的思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當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明的進步,人們更加關注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藝術教育也已深入人們的生活世界。但在對藝術教育的認識上,卻存在著一些誤區。這主要表現在:
其一,把藝術教育簡單等同于美術教育和音樂教育。長期以來,人們往往把藝術理解為美術和音樂,在教育實踐中,學校的課程設置則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藝術的誤解。比如,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美術和音樂是藝術院校傳統的兩大學科,而中小學課程設置中更是以美術和音樂兩門課程為主。在各中小學尤其是農村中小學的課程表中仍然是只有美術和音樂,而無藝術。
其二,把藝術教育簡單等同于藝術技能的訓練。藝術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訓練人的藝術技能,而且更有著豐富的內涵。但現實中的各級各類學校都幾乎以藝術技能的訓練為主,而忽視了藝術綜合素養以及審美能力的培養。比如,過于重視各種繪畫技術和技巧的訓練,忽視了美術史及美術作品的欣賞,忽視了對人的美的情感及鑒賞美、創造美等藝術修養的塑造。音樂教育則只重視各種樂器的彈奏技巧,忽視音樂本身所蘊含的思想和文化內涵,忽視音樂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對人的心靈的滋養和品德的熏陶。
各種樂器的考級制度進一步助長了藝術技能至上的教育理念,認為學音樂就是練習彈好各種樂器,學美術就是把畫畫好,而藝術內蘊的美感及藝術對人的精神家園的價值則被功利性的教育弱化了。一些家長讓孩子學美術、學樂器只是想讓他們以后多一門手藝,增加一些就業機會。這種教育和訓練由于背離了藝術的宗旨和規律,忽視學生的興趣培養,只是變成簡單枯燥的技能訓練,反而使學生把一種高級審美活動當成了一種負擔,甚至使一些學生對藝術產生了厭倦心理。
其三,藝術教育沒有起到促進全體學生藝術素養提升的價值,相反卻成了培養少數藝術類人才的獨享產品。藝術本身是一種以審美為目的的高級精神活動,藝術創作是人的思想和情感的最真摯表達,人在各個年齡段對外部世界都有自己獨特的觀察和思考,都會有用各種形式表達自己感受的欲望,兒童的涂鴉、少年時的各種小制作、青春期激情澎湃的詩歌朗誦等,實際上都是寶貴的藝術萌芽或是藝術的創作。事實上,以各種藝術形式對自己內心真實情感的表達和釋放是每個人所共有的特點,是人的天性。藝術教育就應該予人的天賦為前提,根據每個人的興趣給以加工和培養,從而促進所有人藝術素養的提升,最終使人的德行高潔,精神家園豐富。但現實中,本應對所有學生和社會公民所實施的藝術教育,卻僅僅變成了少數藝術類專業院校和少數人的獨享產品。
當前的教育中,一方面存在藝術教育的邊緣化傾向,一些學校和家長只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無視藝術教育對學生全面發展的價值;另一方面,一些學生之所以選擇學習藝術類課程,往往不是出于自己的興趣,或者是全面提高自身的素養,大多數學生都是把藝術的學習當成了未來謀生的手段。
藝術教育的種種認識誤區以及由此產生的不當做法,不利于藝術教育的正確開展和有效實施,影響藝術教育價值的實現。為此,必須深入研究藝術教育的特點和規律,克服藝術教育實施中的片面性和功利性,堅持藝術教育的大眾化取向和審美取向。
首先,確立以提高藝術修養和藝術審美能力為主的藝術教育宗旨。藝術教育的價值不是把所有人都培養成藝術家或藝術工作者,藝術教育總體上應以培養人們的藝術修養和藝術審美能力為主,幫助學生建構豐富的精神家園?;A教育階段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徑,重在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以及創造美、表達美的能力,對那些少數確有藝術天賦和對藝術有濃厚興趣的學生進行適當的專門指導,為他們選擇藝術專業作準備;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則主要在高等教育階段進行。藝術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對學生的藝術審美教育,做到藝術技能與藝術審美并重。只有藝術技能和技巧,而缺乏藝術修養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其最多只能成為一個出色的畫匠或樂器演奏者,而很難成為真正的藝術大師。
其次,以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為契機,豐富藝術教育課程的形式和內容,把《藝術課程標準》落到實處,適當增加戲劇、舞蹈、影視、書法、雕刻、篆刻等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段,各地根據地方文化傳統可增加有特色的文化藝術內容。增加藝術作品欣賞方面的內容,重視對藝術史及各國文化藝術的介紹。
當前,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青少年兒童進行挫折教育,為越來越多人們所認可,有的學校、校外教育組織甚至商家還專門利用寒暑假舉辦一些旨在培養青少年兒童受挫能力、生存能力的野外集體教育活動。但是,如何看待挫折教育,如何走出新的誤區,需要有進一步的理性思考。
挫折教育之所以在今天為人們接受,主要的原因在于當前的家庭和學校教育與未來的人才需求之間的矛盾。從目前的趨勢看,社會變革的速度比以前加快許多,社會競爭也不斷加大,對人才的社會應變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但是當前一些孩子特別是一些城市孩子生活在過于優越的環境中,平常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意志品質和生活能力確實比較差,往往經不起一點兒風吹雨打。我們現行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犧牲了多樣的發展目標和教育目的,對孩子包得太多,管得太死,導致孩子們的意志品質和生活能力在學校里都不能夠得到適宜的訓練和充分的發展。
盡管挫折教育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但是關于挫折教育的含義,仍然缺乏基本的共識。有的人把挫折教育看成是“吃苦教育”,逼迫孩子去“吃苦”或經歷艱苦的生活;有的人把挫折教育理解成“生存教育”,將培養孩子們的“生存能力”看成是挫折教育的精髓,意圖創設特殊的情景培養孩子們的“生存能力”;還有的人干脆將挫折教育理解成“通過設置挫折情景使孩子受到教育”,等等。應該說,這些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彼此之間也有一定的關聯。但是,在筆者看來,挫折教育的實質不是別的,就是良好意志品質的培養。這是因為,日常生活中我們所說的一個人受挫能力的大小,最終可以歸結為他/她的意志品質的好壞。一個有著良好意志品質的人,一定是能夠經受住生活中種種挫折的人;相反,一個意志品質薄弱的人,也一定是經不起任何挫折的人。
可能正是由于人們對挫折教育的實質把握得不夠準確,所以當前無論是實施挫折教育的教育者,還是接受挫折教育的學習者,在觀念上或行動上都存在著許多誤區。如將挫折教育與日常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分割開來,在一些極端的、非日?;沫h境中進行挫折教育。現在一提到挫折教育,似乎就令人聯想到去野外或農民家里去生活、去勞動,受苦受累,要么就是到一些精心選擇或設置的“惡劣”生存環境中接受極限挑戰。實際上,在家庭和學校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挑戰,也可以設置挫折,完全可以成為對青少年兒童進行挫折教育的主渠道??桃獾乃^“挫折教育”未必能起到意想的作用。試想,僅靠幾天的挫折“考驗”能培養出堅強的意志品質嗎?
所以,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首要的就是要幫助他們學會在學習、交往、社會工作等日常生活中正確地對待挫折,這也是提倡許多年的素質教育的應有之義。父母和教師要幫助他們認識到,挫折是從古到今人人都會經常碰到的事情,也是和人的一生共始終的,任何人都必須學會在挫折中生活或過一種有挫折的生活。挫折對于人生來說,也不一定是沒有價值的或需要刻意回避的。相反,人生的挫折如果利用得當的話,一定會成為人生的動力。日常社會生活中有大量的案例可以說明這一點。其次,對于孩子們在社會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某些性格缺點,家長、父母和教師都不必大驚小怪,而應該給孩子們提供更多的時間、空間和時機去認識和克服這些性格缺點,在此過程中進行基于實踐的自我教育。我們應該明白,孩子們畢竟是成長中的人。對于這樣的或那樣的不足,我們應有一種客觀的和積極的態度,不要隨意放大,也不要消極失望,更不能動不動就指責孩子缺乏耐挫能力。再次,作為對孩子性格影響最大的人,父母和教師本身在形成良好意志品質方面應該率先成為孩子學習和模仿的榜樣。如果父母或教師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經常表現出患得患失、斤斤計較、意志薄弱等心理現象,那么無意中也會影響到孩子的意志品質。大量的案例也表明,在青少年兒童意志品質的形成過程中,父母或教師所發揮的榜樣示范作用是很大的,其影響也是持久的。
[關鍵詞]教育公平 均等 平等
教育公平就其本質而言,是教育領域中人際間的利益關系的反映、度量與評價,具體表現為個人的身心發展權利、發展機會、發展條件的分配以及發展水平和資格的認定。由此而論,目前教育公平的內涵應涵蓋四個層次的公平:即教育權利、教育機會、教育過程(教育條件)和教育效果(教育水平)。
(一)教育權利平等
教育權利平等,是指個體的教育權利不因其種族、民族、性別、家庭條件的不同而不同,即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包括公平地享有個人發展所必需的教育資源,公平地享有對更高級教育利益的競爭機會權等。這已經被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規定下來。我國建國以來頒布的四部《憲法》,教育條款雖然各不相同。但惟一不變的共同規定是“公民具有受教育的權利”。這一規定,為公民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機會提供了憲法保障。
教育權利包括基本教育權利和非基本教育權利。接受義務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教育權利,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起碼的條件,所有社會成員完全平等的享有此項權利體現了教育公平;而接受更高級教育則屬于公民的非基本教育權利,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較高級權利。如果忽略了生產力發展所決定的教育的客觀承受力,以及自然因素造成的社會成員在智力、能力等方面的差異,一味追求公民非基本教育權利的完全平等,則是不公平的。
在我國現階段,由于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有限,我們所講的公民的教育權利平等應特指基本教育權利的平等。目前關于教育公平的呼聲許多都指向“要確保公民享有同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這顯然是忽視教育現實承受力的表現。當然,人們呼吁非基本教育權利的平等并不代表公民基本教育權利已實現了平等,在義務教育階段,我國歷來存在的東西部差異和城鄉差異至今仍未能有效解決。例如,2000年全國入學率最低的5個省(自治區)均為西部地區:西藏、青海、四川、新疆、寧夏①;升學率最低的四個省(自治區)均為西部地區:西藏、貴州、云南、青海②。據2005年相關統計,全國入學率與升學率最低的仍為西部地區。由此來講,我國教育公平更應關注義務教育階段。
(二)教育機會均等
教育機會均等,是指公民不受經濟水平、家庭環境、教育規模與總體水平及性別等因素的影響,接受國家的義務教育。教育機會均等作為現代教育基本理念,具有鮮明的價值指向,主要是對在現代教育中處于不利地位的群體的教育權利的關切和補償,力求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或教育資源。
很多文章把“教育起點公平”等同于“教育機會均等”,這是很牽強的。因為兩者的指向雖具有共通性,但本質性的東西是有很大區別的。起點公平的基本含義是立足于經濟學視角的,主要指一定范圍的所有成員在任何競爭性或者排他性行為中的能力平等;但傳統的狹隘的起點公平論者誤解了起點公平,他們認為起點公平是指在不同行為中使主體的起點條件平等,還常以“體育比賽中選手必須從同一起跑線開始”為其觀點論證。他們所倡導的教育起點公平是要求所有適齡兒童接受絕對平等的教育,追求的目標是教育結果上的完全平等,這顯然忽視了我國國情以及教育現狀,在追求教育公平時遺忘了“差別性原則”,是平均主義的表現。機會均等是從倫理學和法學的視角來定位的,它意味著任何自然的、經濟的、社會的或文化方面的低下狀況,都應盡可能從教育制度本身得到補償;其關注集中在給所有人公平的發展和競爭的機會,改變處于不利地位的社會階層的教育狀況,以實現社會的公平。我們在理解教育公平的內涵時應注意此方面的區別。
(三)教育過程平等
教育過程平等,是指學生個體在受教育過程中,在教育經費、教育內容、教師質量、學生受關注程度、公正評價等方面,不考慮非客觀因素的影響,在公立學校內應接受平等的待遇,其目標(或評價標準)是讓人人都受到“相當” (相稱)的教育。
教育過程是教育者(教師)、教育影響(教育資源)和受教育者(學生)交互作用的復雜過程,此環節的教育公平也相應地較復雜。由于教育公平是針對受教育者來說的,那么教育者和教育影響便成為教育過程公平的最直接體現。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公平并非同等對待每位學生,而是“應考慮以平等為基礎的各種不同方式來對待每一個人,體現:因材施教”,力求實現每個教育對象的當下潛力得以最大限度的挖掘,個性得以最佳程度的發展,完成教育過程公平的目標——人人都受到“相當” (相稱)的教育。有學者反對這種“相當”或“相稱”教育,認為它是一種不公平。其實,這種表面上的不公平透露出的恰恰是實質性的公平,因為,教育對象獲得“相稱教育”是其所應享有教育權利中的應有之義。
教育過程中的教育影響也是影響教育公平的又一關鍵因素,包括教育設備、師資力量、教育資金投入等。我國有限的教育資源不可能使所有地區的同類教育享受均等的投入,加之眾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地區之間、城鄉之間教育資源分配的差距愈加增大。目前我們所要解決的重點是如何在尊重歷史現實的情況下使差距不再繼續擴大,并在此基礎上本著“補償利益”的原則逐步縮小教育資源分配的差距。例如,學校教育資源的投入與同類學校相適應,能夠滿足教育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不僅要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而且也要關注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以適應不同類型的學生的發展需要。
所以,我們所說的教育過程平等并非絕對意義上的平等,而是尊重教育歷史差異、現實差異及自然差異前提下的一種教育目標。
(四)教育效果公平
教育效果公平,是指每個學生在接受義務教育之后都能達到一個最基本的標準,獲得與其智力水平相符合的學識水平、能力發展水平、道德修養程度,使其個性與潛能獲得充分發展,從而為獲得更高學業上的成功或其他方面的發展提供一個平臺。教育效果是否公平主要受到個人稟賦、各地區教育質量及個人機遇等因素的影響,但這些均為教育過程中的不可控因素,無法人為地使其達到絕對的平等。
在理論界有將“教育結果均等”等同于“教育效果均等”的說法,這也有不妥之處。從措詞本意看,“結果”強調的是暫時性,“效果”更強調了長期性、永久性;相應地,“教育結果”側重于階段教育之后受教育者的走向問題,即能否接受更高一級的教育,而“教育效果”則側重于階段教育之后受教育者個人的能力問題,即個體是否獲得了相稱的教育,能否適應社會等,“教育結果”實際是“教育效果”的臨時(暫時)表現。我們的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的目標是滿足人們最基本的教育權利,使人們獲得生存的基本能力,并為他們接受繼續教育提供一個基礎,而并非是功利性的追求片面的升學率,成為人們接受高等教育的一個臺階。由此來講,強調“教育結果公平”容易走入功利主義的陷阱,采納“教育效果公平”的提法更能反映人們對教育公平內涵的準確理解。
關鍵詞:大學生 素質教育 創新教育
一、創新教育的重要性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特別是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知識的傳播和更新異常迅速,這就迫使所有國家必須加快知識更新速度,不斷推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的科技成果。創新教育一直以來就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高校創新教育是對學生進行發展性、創造性、開拓性的能力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而創新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各種高層次的創新型人才,尤其是科技創新人才。新時期的國家戰略的實施對高校新時期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賦予了新使命,在加強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要更加強調科技創新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創新人才特別是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是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必然和根本的要求。
二、當前高校創新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傳統教育思想忽視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我國傳統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突出特點是以教師為課堂主體,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這樣的教育思想和模式,使教學成為被動的、機械的活動,嚴重抑制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思維是個體行為的心理動機,沒有創新思維的人不可能進行創造發明,只有具備創新的心理品質,才能發現新奧秘,探索新方法,只有擁有刻苦鉆研的精神,持之以恒的決心,才可能不斷涌現靈感和新思想。長期以來,我國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都是以學科專業教學為中心,對于學生意識思維的培養缺乏重視,忽視了創新意識對于人才創新能力的影響。因此,院校教育者應該注重培養學生求新求變、積極探索的心理取向,多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2.學科體系不完善制約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仍采用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學生的教育模式單一,課程設置陳舊,忽略了學生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自主性和創新性。如采用一致的評價標準,偏重學生共性的教育,忽視個性化的培養。這種情況下,學生的自主性不能得到充分發揮,創新性更是無從談起。此外,我國原有的高等教育學科專業體系,學校專業單一,學科間互不相融,再加上在大學課程中,傳統內容較多,前沿內容、交叉內容等新課程太少,講授性課程較多、討論研究性課程較少,這樣的課程設置,很難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反而會限制他們的思維,縮小了創新的空間。這在知識日益交叉、滲透的今天,這種知識和能力結構顯然不盡合理,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
三、實施創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1.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對于創新型學生的培養,首要是加強師資建設。有一支適應創新教育的教師隊伍,有一個提倡創新的教育環境,才可能培養出創新性人才。作為教師,應當樹立創新教育的理念,提倡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同時,教師當根據科學知識的進展,及時的把前沿知識講授給學生,做好知識更新,開拓學生的視野。對于理科的學生,在科研實驗的過程中,教師要起到引導和示范作用,讓學生通過科研過程,學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掌握科學的思維過程,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此外,創新能力的培養,更需要良好的學術環境。高校要重視創新教育的投入,改善科研的軟硬件設備,營造良好的學術科研環境。創新的思想需要一個良好的創新氛圍,去激發、去孕育,它是產生興趣、激發靈感行之有效的措施??梢远ㄆ诮M織一些知名專家學者作學術報告,組織學生與老師間的學術探討等,這種自由、民主的氛圍可以較好的孕育創新意識和創新品質。
【關鍵詞】教育與實踐;脫節;思考
理論來自實踐,并用來指導實踐,這兩者應是緊密結合,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而在現實中,中學理論與教學實踐脫節的現象嚴重。導致這類現象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面而且復雜的,而改變這一現象的對策要根據具體的研究結果而來。
我們來討論一下教育與實踐脫節的具體原因有哪些?在筆者看來,對此進行了如下的分類。
第一,“應試教育”的結果。長期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在多種復雜因素作用下,漸漸陷入了“應試教育”的泥淖,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直至教育行政部門、地方政府等等,都以“分數”、“升學率”作為學校教育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價值取向。這一價值取向強有力地主導著學校的管理行為和教師的教學行為,對校長、教師形成了的巨大心理壓力,由此導致了學校管理和教學行為的簡單化。教材中的“重點、難點知識點、易考點、易混點”成為教師備課和課堂教學主要的“關注點”;教參、教輔、教案集成為教師備課和課堂教學主要的“關注點”;“命題”權利的部門所印發的“訓練冊”、“叢書集”等,成為教師教學的主要憑據;死記硬背、機械訓練、題海戰術等成為教和學的主要方式、方法;成績排隊、名次公布、與利益名譽掛構等,成為學校對教師管理的主要手段。如此學校管理和教學行為,日久成習,致使校長和教師早已喪失了的理性思維能力、興趣和需求。于是,中小學校長普遍地輕視、拒絕教育理論,是“勢所必然”。這是一種普遍的“訓練出來的無能”和“訓練出來的平庸”。
第二,教育失衡的惡果。我國的“重點學?!敝贫瘸蔀榱私裉爝M行課程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重大障礙,同時也是教育實踐者排斥教育理論的重要原因。因為這一制度在一開始就人為地用政策、財力、物力、師資、生源把少數學校推上了絕對優勢地位,而把多數學校推向了只能為“生存”而掙扎的劣勢地位。在以“應試”為惟一學校評價標準的社會背景下,“重點學?!笨梢暂p松地把優質生源“一網打盡”,它們的“高分數”、“高升學率”實屬“自然”,它的校長和教師哪里還需要“教育理論”!而那眾多的“薄弱學校”的校長和教師,終年處于“求生存而不得”的“絕望”之中,哪里還顧得上去學習什么教育理論!可以說,對于“重點學?!敝鲗У幕A教育而言,“教育理論”實屬多余。也許有人會舉出“洋思中學”和“杜郎口中學”的例子來反對這一觀點,但是,我要說:極其特殊的例子并不能代替和改變普遍的現實。
第三,“教學管理”制度運用不善所引起的失衡。我國政府通過設置“教研”部門來管理學校教學。從現實情況看。政府的“教研”部門如能發揮其“專業引領”作用,對于課程改革、素質教育的確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是事實上,這些教研機構并沒有提出教育理論要運用到實際實踐中去的具體想法,換句話說,也就是這個推動作用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這也是導致教育與實踐脫節的一個重大的原因。
第四,學校特質的反映。圣吉認為:“管理體制決定企業、政府和教育機構的特質,而這些特質將塑造未來社會的形貌?!?我國現在中小學校的典型“特質”是“科層等級制”,這使許多學校不像學校而更像行政機關。再加上“處級”、“科級”、“股級”等等“行政職級身份”,于是滋長了許多校長的行政思維、行為方式和“長官作風”,由此又必然地導致了不少中小學校的“管理主義”。在這些學校中,制度至上,“指揮、指令、指示”與“服從、聽話、循規蹈矩”成為校內人際關系的實質,復雜的教育事業變成了簡單可以“計量”的“工種”,教師變成了半體力勞動者。試想,這樣的學校怎么還會有教育理論的需求?
針對于筆者認為的引起教育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這些原因,提出了一些相應的解決辦法以求其可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第一,堅決避免陷入“應試教育”的泥潭。不要把“分數”“升學率”當做教育的唯一
價值取向,學校的管理行為和教師的教學行為應以理論運用于實踐為主,積極的推行理論指導實踐,更加強調動手的能力而不是死記硬背書本上的“重點、難點知識點、易考點、易混點” 擺脫“訓練出來的無能”和“訓練出來的平庸”。
第二,學校教育平等化。正因為一開始就人為地用政策、財力、物力、師資、生源把少數學校推上了絕對優勢地位,而把多數學校推向了只能為“生存”而掙扎的劣勢地位,從而劃分出了高低兩個等級。教育資源并沒有得到充分而平等的運用,導致“高層學?!币驗槭琴Y優生而覺得不需要理論指導,而“低層學校”因為平庸而沒精力去運用理論來指導實踐。
第三,理論研究者與實踐工作者相配合。要使教育理論知識活性化,在教育理論研究者與實際工作者之間確立知識分享的理念,拓寬教學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溝通的渠道。具體來講就是學校機構要運用理論研究的結果來指導自己學校的工作,以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
本文主要從兩方面進行論述:動漫教育現在在中國的發展情況,可以用喜憂參半來講。動漫教育在中國應該怎樣變革的一點小小建議。
1.動漫教育的現狀
動漫教育在中國已經越來越熱了,而且有過頭的跡象,軟件硬件不是很成熟的情況下,就可以招收動漫學員,招進來教什么就很重要了,走出去的時候是否能夠達到社會的需要這很重要。在這里硬件可能會變得簡單一些,錢到位我們可以買到先進的設備,那么軟件呢?我們這樣去分析:從動漫教育者去看,從動漫學習者去看,從動漫教育者和學習者最終的目的去看。
中國動漫還只是個起步的階段,沒有其他動漫先進國家的資源,教育者本身就存在著很多問題,好多教育者沒有搞過動漫,又要為了應付教學,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專業去重新學習,現實告訴我們多少傳統繪畫的國版油雕,還是藝術設計的平面立體,只要是和美術藝術相關的專業學習過的,我們都可以從事動漫工作,這也是現階段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吧,但是教育者應當負有一定的責任,應當有對動漫專業、動漫教育的熱愛,在這一領域去尋找更高層次的要求上,動漫是需要美術基礎的,但一定是具有后期專業學習的過程,半路出家的大有人在,后起之秀的也存在在,但就長遠發展我們還是應有具體的應對辦法好。
作為動漫學習者來說,應當好好對自己有個評估,首先應當是愛好動漫的,其次應當具有一定美術功底?,F階段高考變得越來越容易了,尤其是具有一定的特長的藝術生,但是往往這樣使得好多沒有興趣沒有基礎的考生,在草草的專業培訓后升入一個陌生的專業環境中,這使得學習者很迷茫。應當說興趣和愛好是可以后天培養的,應當說繪畫功夫是可以磨練的,但是在學習專業課的四年,有幾個不具備學習條件的,而又能下功夫得到的呢。應當用更好的興趣方向去對待美好的四年時光。
動漫教育是一個職業教育、技能教育,學習者學習之后是為了應用,為了能夠從事這一行業,為了適應這一市場。而動漫教育者的不專業,動漫學習者的不清楚,導致動漫教育與市場嚴重脫節。廣州動漫行業協會會長金城曾表示過,中國原創動漫產業的發展,正受到人才匱乏瓶頸的嚴重制約,大部分動漫院校和培訓機構現行的動漫人才教育機制與市場嚴重脫節。近年來,內地動漫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動漫成為熱門專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中國有四百四十七所大學設立了動畫專業,一千二百三十所大學開辦涉及動漫專業的院系,在校學生約五十萬人,每年相關專業的畢業生近十萬人。令人費解的是,這個每年有著一千億元人民幣市場空間的動漫行業,中國卻存在著高達一百萬以上的人才缺口。問題主要在于“貨不對板”。金城認為,目前高校動漫教材更新過慢,內容同質化嚴重,缺少深度,不具有實際操作性。同時對傳統文化的教育不足導致學生創意思維狹窄。其次是師資力量薄弱,對動漫師資沒有規范的培養體系和統一的職稱認證,導致大部分講師不能同時兼備教學經驗與實踐經驗,經常會教授給學生企業已經淘汰的東西。其實,目前內地動漫行業對技術人員的市場需求已趨于飽和,但學校動漫游戲專業設置仍大多著眼于技術操作層面,因而其培養出來的技術型人才陷入就業艱難,但市場急需的高學歷、創意型人才卻又供不應求。
2.動漫教育的改革
就目前動漫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應從三方面進行改革。要從事動漫的學習者,教授動漫的教育者,以及動漫教育的大環境。
要從事動漫的學習者,這里主要指盲目的進入到各種院校和培訓機構的學生,動漫專業的大熱、動漫專業的遍地開花、動漫專業的入門門檻越來越低,都使得想充實動漫專業的人員越來越多。當這些人員真正的接觸到動漫的時候,才知道天賦是很重要的,后天的努力與勤奮更是不可或缺的,包括繁復的重復工作使得接觸一段時間的學生,開始真正的了解動漫了,也有了退縮的念頭了。所以真的想成為動漫工作者,應當具有熱愛動漫,基礎的繪畫能力,并且做好吃苦耐勞的心里準備,各種基本的技能和工作做好了,才有機會更上一層樓,做屬于自己的動漫作品。
教授動漫的教育者,也需要自身改革的,有一種設想,如果每個教育者都有能力成立自己的公司,那對學習者來說絕對是非常有好處和教育意義的。這種設想不太可能實現,那么作為動漫教育者應該多到實踐的最前沿去接觸,從而帶來最先進的、最直接的、最實用的回來教授給學習者,這樣學習者就會更快、更好的適應社會。教育者自身的提高是必須的,動漫是一門動手能力非常突出的一門學科,理論再多不去實踐都是沒用的。動漫教育者如果還沉睡在技術至上的觀念中,也勢必要被淘汰的,技術在某一時期是十分重要的,但如今動漫的發展,使得技術只是實現動漫的一種手段,而且這些手段不斷增加,動漫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所以掌握技術是前提,更多的教育者應著眼創新題材,適合的手段表現不同的內容。教育者對教育學習者的引導也是必不可少的,應該說這是對教育者的要求,但是好多人在某一時期是意識不到的,好多家長也是不夠尊重事實,而看到各種報道報了社會缺口比較大的專業,然而教育者應該有責任宣傳,什么樣的學習者是適合的,不能夠盲目的學習。
動漫教育的大環境的改革,動漫教育應當更加的系統性、理論性、實踐性、創新性,這樣才能夠不斷的合理化,才能夠讓更多的學習者成為有用于社會的工作者。動漫大環境不是一兩個從事動漫教育的教育者能夠改革的,這需要多方面努力。目前情況來看,學習動漫的學習者在就業上面臨的問題,就是這一行業未來發展的最大問題,投身到學習行列的人越來越多,而得不到相應的就業機會,會使得學習者越來越謹慎的選擇這一渠道,學習人員的減少勢必對教育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變革勢在必行。隨著國家對動漫招生的控制,各從事動漫教育的工作者也會更加緊迫的提高自身能力,帶動著整個學習動漫的學習者也會有個質的提高,而要選擇從事這一行的的人群也會慎重,讓那些愛好,并且有一定特長的人群來從事這一行業,對于行業的長遠發展、良性發展才有好處。
關鍵詞: 士官任職教育 特點 教學改革
第十五次全軍院校會議提出,要“建立以任職教育為主體,任職教育和軍官學歷教育相分離”的院校體系,全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并明確士官學校歸屬崗位任職教育類院校。
1.士官任職教育的特點
(1)培養模式多層次性、學制多樣性。
隨著士官制度的改革,為了落實“不訓不提”的原則,今后晉升短訓將作為士官院校一個重要的教育任務。必須轉變單一培養模式,形成多層次培養模式,以適應士官不同任職層次需求,彌補一次性培訓專業口徑窄、專業理論不扎實、知識超前性差等不足。
(2)崗位(或職業)指向性。
士官任職教育著眼崗位(或職業)所需知識與技能,直接面向或滿足第一任職需要或職級晉升需要,必須以部隊需求為導向,確定培養目標、配置課程結構、設置課程知識點和技能項目等。
(3)教育內容方式的時效性。
任職教育的優勢在于教育轉型快、產生教學效益快、適應部隊武器裝備快等。士官任職教育培養的士官人才可以及時有效地在部隊發揮作用,其知識、能力及素質能盡快地發揮作用;為此,在教育內容、教育方式上應強調時效性。
(4)知識技能的實用性。
士官任職教育著力培養崗位任職能力,構建人才培養目標、課程結構、知識結構等人才培養方案要素。必須以任職崗位能力必需的知識、技能為主要內容,具有實用性和針對性。做到崗位需要什么就講什么,要到什么程度就講到什么程度。
(5)與國民教育的銜接性。
士官任職教育是建立在一定的國民教育基礎之上,同時又與社會教育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當然,士官任職教育必須考慮或服務于現代戰爭及軍隊建設發展實際、學員素質全面發展實際,這是士官任職教育的立足點和落腳點。
士官任職教育意在培養一批具有適應未來大規模戰爭需要的,以軍隊信息化建設和未來信息化戰爭為基準點的,懂技術、善操作、會管理、能組訓的德智軍體全面發展的技能型人才,但是人才的培養效果和部隊的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正確進行任職教育,引導學員主動地探究知識,提升技能,是為部隊培養出合格人才的關鍵。
2.士官任職院校教育存在的問題
(1)學員對基礎課程重要性認知不足。
“重實踐輕理論,重專業輕基礎”是當前任職教育主流傾向,也是部分士官教育研究者所主張的改革方向,專業課增加,基礎課減少,即使開設基礎課,也講解很少,很淺顯,沒有為專業課打好基礎,影響學員的學習興趣和信心,不能有效地學習專業知識,造成學員崗位能力下降?,F在我國的士官教育有一種趨勢:陷在實踐課誤區里,一味追求培養實踐能力,忽視理論課,實踐和理論的關系處理不當。
(2)學員獨立解決問題和分析能力欠缺。
士官生源決定了其基礎知識薄弱,學習基礎知識主動性不強?;旧鲜墙虇T講什么,學員學什么,缺少創新思維和理論分析能力。
(3)學員對論述表述不清楚。
從目前情況來看,士官院校普遍不夠重視人文素質教育,學員的表述、論述能力普遍較差。
3.對士官任職教育的幾點思考
士官教育課科目多且涉及面廣,又直接關系到學員專業能力和發展能力的培養,所以士官院校教學改革既重要又有難度。
(1)注重專業基礎課的地位和作用。
基礎課是專業課的基礎,處于奠基地位,是學習一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礎,是現代社會中學習和掌握其他學科知識的必備條件。基礎課是基石,和專業課是統一整體,誰多誰少都會影響士官教育整體教學質量;是士官人才全面發展的需要,學員職業能力的提高,通過專業課與基礎課有機融合才能實現。所以只有建立科學的基礎課課程體系,才能真正發揮基礎課對專業的促進作用,提高專業技能。士官學員在入學之初,基礎課教員有責任和義務講解基礎課與專業課的關系,指明專業的美好前景,鼓勵學員熱愛本專業,努力學習,為專業打好基礎。
(2)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自主學習的動力。
任職教育中,教員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樹立學員自主學習的意識,提高自信心。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用課堂激勵制度,注意將學員的興趣愛好引導到教學活動中來,多展開一些教學案例的分析討論,讓學員參與到其中,增強“主人翁”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增強研究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3)增強人文素質教育。
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變化,部隊已經從單純的社會人才使用部門變成了集使用和培養于一身的部門,為了保證為社會輸出人才的質量,必須加大士官院校中人文素質教育的力度,以適應當前形勢任務變化所帶來的挑戰。部隊的專業領域比較廣,且大多數為部隊所特有,與社會脫節。如果只注重士兵所從事崗位的技能培養,就是對士兵的未來長遠發展一種不負責的表現。部隊應當承擔起為社會培養人才的責任,使每一名走出軍營的官兵都成為社會上的有用之才、渴求之才,因此依靠人文素質教育提升士兵的綜合素質就成為了一種必然需求。
總之,只要士官教育工作者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努力創新,就一定能夠抓住機遇,使士官教育這片園地更加生機盎然,實現新的跨越和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