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4 16:24: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數字教育課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開題論證會上,多位專家提到“扔掉教材”這一話題,引起現場部分教師的關注。“扔掉教材”具體是指什么?“扔掉教材”之后教師又該如何組織教學?當數字教學資源撲面而來,教師們準備好了嗎?
教學資源整合從“機耕道”跨進“高速路”
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全面深度融合,已經成為當前提升教育信息化整體水平的重要內容。這種融合被寄予厚望――促進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變革,實現教與學、教與教、學與學的有效互動。
“面向未來的教育主要有兩大任務,一個是教育公平,一個是教育質量?!苯逃炕A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任田慧生說:“這兩項任務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進一步開發?!?/p>
四川省教科所副所長劉建國說,如果將“三通兩平臺”(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與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比作修建高速公路,“數字教學資源開發與應用”就是高速路上承載的物質,就是繁忙奔跑的各類交通工具,以及順暢流通的各類“貨物”。
相對于傳統的紙質教材,“數字教學資源開發與應用”意味著教學資源的整合從“機耕道”時代跨進了“高速路”時代。
我們該扔掉傳統教材嗎?
一次,上海師范大學教授黎加厚到廣東一所優質學校聽課。他發現,一堂課下來,孩子們始終都是在使用數字教材,紙質的教材幾乎沒有翻、沒有動。他翻開一名學生的課本,盡管已經到了學期末,但課本依然是嶄新如初。
黎加厚感到非常奇怪。課后,他問校長,學生的紙質課本是新的,為什么沒有用?
校長淡然地回答說:“我們的學生用的都是電子書。我從來都不認為紙質教材是課堂內主要的學習資源。事實上,它只是一種參考。統一的教材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不利?!?/p>
新時代,學與教的過程對教材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對教學內容隨時都會有更新、修改的需求,而傳統教材一成不變,沒法“隨機應變”。
南京師范大學教授李藝甚至建議課題組研究者和教師們“扔掉教材”。他說,以前,出版社、教材編寫專家、印刷廠等各方將教材編輯、出版后,教師僅僅是被動的使用者?,F在不一樣了,有了數字化教學資源,教師變得更加主動,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實際對教材進行再設計、再整合。
四川師范大學教授巴登尼瑪說,國外學校一般都沒有統一的教材。教室的背后有一排書架,上面會有各種各樣的教材。教師不是只用其中某一兩種教材,而是借助這些資料自己來編寫教材。教師每一天、每一周都要編寫教材(有時候是與學生共同完成),打印出來分發給學生。
文軒教育科技公司培訓師張抗說:“有了數字教學資源,教學設計更簡單,要圖片有圖片、要表格有表格。這樣,教師可以輕松地將碎片化的素材整合起來,大大豐富教材內容,優化教學結構?!?/p>
如何用好數字教學資源?
李藝認為,課題研究者和教師們應該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教師需要先深入思考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學什么、怎么學?教師教什么、怎么教?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分別需要什么樣的內容支撐?在這一系列思考后,教師再去“數字教學資源庫”中尋找支撐材料,并進行個性化的選擇和整合。
如果真正“扔掉教材”,全面深入使用數字教學資源,一方面讓教師感受到極大的方便和快捷,另一方面也對教師整合教學資源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成都師范學院副教授賴蓉莎,曾經聽過一堂小學英語數字教學的研討課。她發現,課程思路和教師的設計都很好,但教師僅僅是按教學程序走,而學生則在各自玩手機和電腦。她說:“這是明顯的‘管教不管學’,沒有把握好使用數字教學資源的度?!?/p>
關鍵詞:高職;包裝技術與設計專業;職業拓展模塊;構建與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5)05-0159-02
目前我國高職教育已經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高職院校在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實踐教學等多個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為社會培養和輸送了一大批面向生產和服務社會第一線的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但同時,我們也清楚地看到,目前高職教育中普遍存在專業技術分割過細,知識結構相對單一,素質教育較為薄弱,文化修養相對狹窄等弊端,與現代社會對知識面廣、適應力強、具有思辨和創新能力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距離。高職教育所培養的學生并不應該僅僅是掌握某項技能和技術的“就業人”或是“操作工”,而且還應該是一個具有可持續發展潛力的“職業人”。這種具有自我發展素質的“職業人”的培養并不是依靠單純的技術教育和職業培訓所能完成的,必須將通識教育納入其中。這既是教育的需求、社會的需求,更是個體長遠發展的需求。
1 包裝技術與設計專業知識和能力結構認識
包裝技術與設計專業核心知識模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包裝設計能力,二是包裝工藝技術能力。
1)包裝設計能力。該模塊主要是培養包裝專業同學的包裝設計能力,其設計能力一般涵蓋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印刷包裝品表面的圖文信息處理和圖文設計與創作等。
2)包裝工藝技術能力。兩個方面主要是包裝結構設計,涵蓋了材料的選用,物理機械性能的測試以及造型的設計等。如圖1所示。
2 專業通識教育設計的基本原則
1)提高通識教育課程規劃的科學性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專業學生除了要學習專業技術工作,還要學習和掌握專業相關的信息技術及人文素養等。因此在人才培養方案設計時,除了設計專業技能知識的學習,還要開設部分通識課程。當然這部分內容可以設計為專業選修課程、也可以設計為公共必修課等。通識教育的設置一般由學校和專業根據人才培養的定位和后續可持續發展而定。在開設專業相關的通識教育課程和人文素養等相關課程時,應該適當考慮到院系和專業的師資、實訓環境以及其他的教學資源等,只有在優勢資源的基礎上,才能優化資源配置,不至于形成生搬硬套的結果。另外作為職業院校,可以通過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方式進行合作實施。
2)調整現有人才培養方案,促進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融合
通過調研和分析掌握溫州地區、乃至浙江省省內的印刷企業人才開發和人才需求情況及國內開設印刷專業的高職院校通識教育發展現狀及規律,把握高職印刷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積極調整現有的人才培養方案,增加更有利于拓展學生綜合職業素養的課程,促進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融合,改進學生現有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1)學生培養目標與通識教育理念
制訂專業建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培養大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區域經濟和地方特色產業發展需要,使大學生畢業時成為具有創新精神、活躍思想、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建設人才。這是我校為培養學生的教學目標,只有通識教育模式,把科學文化知識和品德修養教育結合起來,提高大學生的素質能力,增強大學生創新思維和社會實踐能力,使大學生成為既具有精通的專業知識,又具有廣博的文化知識和正確的價值觀等。在對大學生培養中,達成對通識教育的共識。
(2)挖掘通識教育的課程資源
根據學院和專業現有教學資源與專業特色,有針對性的開設部分人文素質教育,制定相應的政策和制度,在人才培養方案中,以提高學生的素質為目標,設置“通識教育課程”的要求,把通識教育選修課面向全校學生,利用通識教育選修課等方式,增強“人文身心素質”、“職業創新素質”、“社會能力素質”、“科研能力素質”等教學的關聯性;加大小學分課程比重;顯然,通過積極挖掘通識教育資源,引進校外通識教育人才,鼓勵學生積極選修通識教育課程,為培養大學生成為通識人才奠定基礎。
(3)通識教育與教師通識教育課程建設認真總結
加強通識教育教育改革,要從學校、專業等多個層面進行。同時要針對不同專業,不同教學資源等進行設計開發。目前很多職業院校采用了的措施有:小班化教學、多媒體授課和網絡教學,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優勢,以學生為本,利用和發揮學?,F有教學資源的作用,為我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搭建理論與實踐互動的良性平臺;聘請行業專家、企業技術管理人員進行專題講座,開設通識教育選修課程等系列方式,拓寬和提升職業院校大學生人文素養和技能等。
3 包裝專業技術通識教育的構思
近些年隨著信息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和新材料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目前已經有不少包裝印刷企業引進和改進傳統設備及工藝,加速數字化轉型。包裝印刷業正在快速地進入數字化時代,圖文數字化、生產工藝數字化、設備操作數字化、生產經營管理數字化、營銷網絡化等??焖侔l展的行業,競爭也日趨激勵,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與求職者的職業能力的差異矛盾也日趨明顯,這就需要高校積極調整人才培養策略,培養更加適用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面對新工藝、新材料和新技術的不斷更新,需要更多的思考,如何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和培養模式,設計更能貼合實際生產崗位能力需求的課程體系,培養高素質高級能人才。因此,只懂得包裝專業基本職業能力,對于高技能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遠遠不夠,這就必須結合時代的發展以及學生成長的需要,為其設計開發一套職業拓展模塊,豐富其專業知識外的系列輔助知識,以便于拓展其知識面,為其將來就業以及職業拓展等提供便利。
根據本校包裝專業歷年的畢業和就業情況而言,包裝專業的同學幾乎一半同學從事包裝設計、平面設計、廣告設計和印前圖文圖像處理等相關工作,為了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專業應該加強相關課題的設計和知識面的擴展,提升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等。 包裝專業在此類課程設計時,除了傳統的開設部分平面設計類課程,甚至應該開設部分立體設計的課程,同時需要結合企業對人才的需要,開設部分與理論配套的實訓教學,通過實際案例進行仿真教學,在部分綜合實訓教學課程中,甚至可以引入社會訂單進行課堂教學,提升同學們對客戶需求的認識。類似的還有包裝印刷能力的拓展、包裝銷售能力的拓展、生產管理能力的拓展等。
除了以上與專業直接相關的職業能力的培養之外,隨著“互聯網+”社會經營模式的不斷深入,每個行業的同學必須了解網絡信息社會的發展特點。專業在職業能力培養的時候也應該考慮到包裝同學在網絡設計能力的拓展教育等。盡量爭取通過專業選修等方式,開設部分相關的入門課程,提升對時代信息發展的認識。
4 人文素養通識教育的構思
專業除了進行與專業相關的課程體系設計與拓展外,還應該適當的考慮高職學生的高的屬性,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應該適當設置部分與人文素養等相關的課程,包括:人文身心素質、職業創新素質、社會能力素質、科研能力素質等,這樣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5 結束語
印刷包裝專業在溫州地區的高職院校具有較強的行業背景,探討該專業高職院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并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或實施策略,更注重學習思考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對于高職院校走內涵式發展道路,順應當今社會終身化學習的要求,對于更好地服務專業教育和人才培養具有切實而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柏楊. 軍醫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模式構建的研究[D].第三軍醫大學,2010.
[2]馮新華. 大學英語教師個人通識教育信念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
[3]楊頡. 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
[4]常潔,袁愛雪. 高等學校通識教育存在的問題與思考[J]. 文史博覽(理論),2011,12:85-88.
[5]袁芳. 師范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6]張艷茹. 博茨瓦納大學通識教育:現狀、特點與問題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3.
[7]周聆靈. 我國農林院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1.
[8]余瑞君. 中國高校通識教育的探索:困境與對策[D].重慶大學,2014.
在信息化教育發展的現階段,舉辦從全國到各省市的信息化大賽,讓公司來幫助教師解決技術難題,同時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水平,這樣的模式幾乎引起了所有職業學校對信息化教育的重視,對信息化教育起到了很有效的推廣作用。不過要真正普及信息化教育,還需要對教師進行有效的培訓,提高廣大教師的信息化能力。比如,學??梢云刚垖I的公司人員,對我們的教師進行專業信息技術的培訓;每一年信息化大賽獲獎作品都做成一套軟件,掛在指定網站上,讓各學校下載,組織學習研討;定期組織省市級的信息化教育,教育設計理念,現代教育理論等的培訓研討;各校各專業每學期必須有一定量的信息化教育課時。盡量做到信息化教育工程常態化,規?;?。
2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
原有的教育資源載體,主要是紙質的,靜態的,平面的,描述的教材,練習冊。隨著三網融合的推進,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在數字化革命的時代,傳統的教材已經很難滿足學生的需要了,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數字化教育對時間、地點、環境沒有較大的限制,只要身邊擁有手機或是電腦或是電視,隨時都能進行高質、高效的數字化學習。學生自主利用“三網”行個別化學習的一種形式,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不受教師約束,最大限度地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興趣自行選擇學習的內容,運用學習策略自我控制學習的進度,以取得最好的學習效果。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包括模擬仿真實訓、試題庫、資源庫、網絡學習平臺等等。
3校企合作,基礎課老師也下企業
校企合作,無論是對學生,還是教師都會有很大的幫助。教師下企業,才能真正了解社會需求,才能讓我們的教育真正有的放矢,讓信息化教育做的更有效。
4改善評價制度
素質教育呼喚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客觀公正的評價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教育質量的提高,客觀上也能促進信息化教育的發展,為此我們希望能建立多元化的評價。評價內容能符合教育實際,突出評價的導向、激勵的功能,全面、客觀、公正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為此可以采用總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的原則。以我們數學為例,評價方案如下:課堂紀律10%,每周會出一個課題(比如,在教“圓”這一節內容時,結合設計專業學生特點,要求學生把教室的一面墻,設計成圓形的窗,同時算出等分窗欄的高度),以小組為單位評分20%,回家作業10%,課堂練習10%,課堂表現20%,期中考試15%,期末考試15%。
5多樣的數學信息化教育嘗試
⑴游戲,仿真軟件??梢栽O計一些游戲軟件,比如格斯尼奇七橋問題,做一個仿真軟件,讓學生在學習中游戲,游戲中學習。數學知識的復習可以設計類似“天朝教育”等的升級游戲。
⑵網上課堂,遠程教育。在我們學校網站上,建立一個教育平臺,包括教育視頻,課件模塊,在線交流模塊,自測模塊,師生互評模塊,拓展應用模塊等。
⑶師生共同參與論壇,聊天室,QQ群,遠程視頻等交互模式。突破時空限制,給師生們提供及時有效的交流平臺。
⑷網絡化下的任務驅動教育模式。教師給出課題,建立學習支架,讓學生個人或分組充分利用各種信息渠道自主探究,解決問題。比如講圓錐曲線,教師給出“圓錐曲線在生活中的應用”這個命題,同時可以提出如下幾個引導問題:圓錐曲線有哪些,各自特點如何?結合自身專業,談應用?選出典型案例,分析數學模型。學生可以網上搜索,可以去公司實地考察,可以咨詢專業人士等等。
⑸開設數學軟件應用課。WORD,EXCEL可以解線性方程組,解決線性規劃問題,畫圖;MATLABE可以畫圖,計算,解微積分;幾何畫板可以畫各種函數圖象。事實上,無論是中學還是中高職數學教材上都有數學軟件的相關介紹,但真正去用數學軟件上課的老師寥寥無幾。而在歐美大學中,數學軟件選修課是相當熱門的。個人覺得每周可以安排一到兩次數學軟件課。
關鍵詞:通識教育高校圖書館嵌入式服務
1高校圖書館的嵌入式服務問題的提出
在圖書館信息網絡化、數字化、移動化及高校通識培養的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的服務正逐步從以物理性質存在的圖書館為中心轉變到以服務用戶實際需求為中心。而同時高校圖書館用戶受眾的資源和信息行為也從單一獲取固定載體的資源方式轉變為利用多種方式獲取各種載體上的各種類型的信息與知識的方式。如此,教育方式的轉變,根本就是思維和需求的轉變,同時也是高校圖書館館員壓力方式的轉變。從“以書為本”的咨詢館員管理到“以人為本”學科館員服務,再到圖書館員的學科系統的嵌入式服務,這種變化是圖書館員從專業技術型素質向學術研究型素質的轉變和體現,也是高校圖書館館員在面對提升圖書館服務質量中的必經階段。1.1通識教育環境在我國古代儒家倡導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可以說,古代士大夫們和讀書人都是通識人才。但是古代沒有像現代教育一樣,有教育的目標和計劃,而是宏觀上籠統的進行學習,沒有固定的學制年限,是一種終身學習。直到有了科舉制度以后,也才有了官方欽定的規范教科書而已?,F代大學是個復雜的教育系統?,F代通識教育是現代大學的一種教育理念,而教育要通過課程的修習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因此,通識教育也必須通過通識課程的學習來實現。1.2嵌入式服務高校圖書館嵌入式服務,是指“高校圖書館針對用戶群體的個性化需求要以合適恰當的方式將圖書館各項服務內容融入用戶的學習、科研、交互、網絡、移動等信息環境當中?!北纫酝臃e極主動地參與到用戶的學習和科研之中,使圖書館服務圍繞在用戶搜集情報的鏈條中去。因此,可以說嵌入式圖書館員是繼學科館員之后,圖書館館員一個更高層次的服務形式,是某一學科專業信息的上升到一定高度后,讀者和服務都體現出需求的表現。它的發展歷程可以細化為學科聯絡員—學科館員—嵌入式學科館員等等。另一方面,如果說學科館員是從學科開始劃分的,那么嵌入式館員就是以主動服務的角度來看待圖書館館員的。
2高校圖書館的嵌入式服務問題的表現
2.1目前圖書館需要考慮兩個問題
一是,高校開展通識教育的目的。高校開展通識教育的目的是要全方位的開發和教育學生的知識潛能?!安┒粚!辈皇悄康?,培養出具有通識才干的畢業生既是美好的愿望,也是可以實現的結果。讓學生在學習和娛樂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而現階段就是一個激發興趣,引領方向,完成學分,促進學業,建立個人素質和完善個人修養的一個鍛煉的過程。更多的深入研究和學習是有待于畢業之后自己動手動腦,進一步充實的。二是,通識教育課程與專業課課程之間的關系。通識課程的設置以具有任職資格的教師自己申報,系部認可,學校教育管理部門審查備案,學生被動選擇課程為架構。而每門課的設置完全是教師個人方向與學生興趣的結合。學生是會“用腳投票”的。因此,教師在開設通識課程的過程當中,要充分的考慮學生的受讓程度和接納程度。通識教育課通常以選修課的形式表現出來,與各位學生的專業課設置沒有必然的聯系,完全是按照學生的喜惡程度以及選課程序限定而定的。而圖書館在這個結合的過程中,就目前而言,僅僅是起到一個輔助提供信息和以備查詢的功用。還沒有真正的體現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的核心內容。
2.2舊有圖書管理觀念陳舊,形勢緊跟不足
首先,高校圖書館的管理決策者和從業者應當率先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圖書館的角色轉化功能。高校領導者和決策者必須改變以往對于圖書館建設和配置的陳舊觀念。圖書館本身就是情報資源匯總的集散地,其中理解數字化進程對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當圖書館都不能積極的搜集情報,完成知識的傳播,那么圖書館的職能就不會很好的完成,更奢談數字圖書館和所謂的圖書館的嵌入式服務了。第二,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必然取決于用戶群體對其的依賴程度有多高。嵌入式服務模式同樣也是圖書館職能在新形勢下的擴張過程。嵌入式服務應當使得高校各種需求群體在各種空間、各種時間上在學習和科研上對各種信息的索取、搜集得到最大幅度的滿足,在為用戶群體帶來及時、客觀和便利的同時,必將拉近圖書館與用戶群體之間的距離。而今后高校的嵌入式服務模式的推動必須依賴于高校圖書館數字化、網絡化發展的進程。第三,不重視宣傳,活動形式內容單一。高校圖書館應加強對自身的宣傳力度,以積極的姿態參與到高校教育的每個環節與各種活動中,增強其在高校師生中的感染力和影響力。除了每年常規舉辦“新生入館培訓”,制作咨詢引導手冊,積極配合高校信息教育課程和閱讀書目的推薦外,圖書館也應該多與系部聯系,針對圖書館的物流倉儲與相關專業教師學生溝通,既增加了社會實踐內容,又能更好的理解和認識圖書館的內涵建設。針對各院系對圖書館的建議和批評,有組織的進行調研和回訪,為今后的圖書館活動積累經驗。
3高校圖書館嵌入式服務問題的思考
高校圖書館是學生汲取知識的“第二課堂”。合適的圖書,在合適的時間段找到合適閱讀它的人,就是完美的結合,就能比灌輸知識,誘導閱讀更加有效,更加有目的性,嵌入式館員的服務涵蓋了咨詢館員、學科館員的行政職能和業務技能。將館員的技能與通識教育環境下的閱讀者的需求有機結合起來,本身就是對學科建設和館員服務的一個延伸。在筆者工作的環境中,是將服務嵌入到通識教育的自主學習過程當中。是將高校圖書館原有的期刊閱覽室、書庫和自習室三者相結合,將設備、人員、空間,圖書倉儲、圖書借閱、自主學習功能集合為一體的學習空間。這樣的環境下,基本滿足學習環境的光線、溫度、通風、布局、裝飾、植被等要求。圖書館服務要嵌入通識教育環境下高校師生的科研過程中。圖書館作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對于推動高校學術發展,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將情報搜集嵌入到閱讀用戶的科研中。圖書館館員作為科研課題組的成員之一,要以主動參與的姿態,為課題研究提供全方位、深層次、高質量的信息服務,并將這種服務貫穿于課題的開題結項的全過程。而這種服務,是建立在搜索資源的廣博能力上,是配合通識教育的大環境下的。這樣,不僅分擔了讀者繁重的越來越個性化,越來越復雜的科研任務,又鍛煉了圖書館員在通識環境下的的科研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將圖書館館員服務嵌入到通識教育課程教學過程中,也就是說高校圖書館的學科館員作為教師教學的助手或者教學的合作者,嵌入到課堂或者網絡教學平臺中。使其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教師的教學任務中去。其實在國外,圖書館館員是以助教的形式出現的,只不過在我國現行的體制下,圖書館館員不能和專業技術教師相提并論而已。但是,我們依然可以稱之為“館員—教師”信息素養教育模式?!梆^員—教師”信息素養教育模式在于一邊關注讀者用戶,因材施教,從感情上拉近了與讀者之間的距離,一邊又使得學生學習知識從圖書館到課堂的對接上在空間上產生了路徑的跳躍。拋開狹隘的專業技術系列身份論,“館員—教師”信息素養教育模實現了信息素養教育與課程學習的實時的有機融合,有利于提高高校圖書館學科化知識服務的質量,更有利于擴大高校圖書館在教育事業中的作用和影響。
4結語
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服務是在館員服務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創新的服務方式。學科館員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密切高校圖書館與院系之間的聯系,了解用戶的信息需求,提供深入的信息服務。在高校通識教育的環境下,信息網絡化、圖書館數字化會顯得更加普及和深入。因此,將高校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的觸角延伸到一切讀者用戶存在的思維和需求上,才能真正的建立高校圖書館的嵌入式學科服務模式。
作者:莘巖 馬驥華 單位:張家口學院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新媒體語境 信息素養教育 高職生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5(b)-0247-02
1 研究背景及意義
在以虛擬數字化為主要特征的新信息環境下,信息資訊正在成為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自身已經處于一個信息爆炸的知識經濟時代。[1]當前社會,資本不再是社會的核心,取而代之的是知識和信息,信息已成為生產力系統中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信息技術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信息行業成為增長最快的行業,信息產業也已成為社會的支柱產業。在知識經濟作為時代背景的前提下,人們對知識、對信息的需求已遠遠超出任何一個時代,因為信息資訊已經成為推動人類生產力不斷革新、不斷前進的強有力的動力。
那么,如何從紛繁復雜的信息海洋中篩選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數據,這已然成為信息時代對人們提出的新的素質要求。信息素養是一種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也是人們具備的一種基本生存能力,它要求人們懂得如何去獲取信息,如何去評價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我們所處的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獲取、利用信息的能力決定了創新的能力,也決定著能否可持續發展。因此,只有對信息素養教育予以充分的重視,努力提高廣大高職院校師生的信息素養,才能不斷推動科學技術人才儲備庫資源的豐富與發展,以確保我國2020年能邁入創新型國家的行列。
2 國內外研究現狀
對于信息素養的研究,最初發端于國外。20年代60年代起,國外大規模開展的圖書館用戶教育可視為信息素質教育的前身,信息素質真正開始于70年代信息素質概念的提出。經過30多年的發展,信息素養的概念內涵從最簡單的信息技能掌握演進到人的整體素質重要層面,信息素質被各國廣泛傳播和使用。在美國,信息素養教育逐漸成為從中小學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主題,數量眾多的信息素養教育計劃和項目在全國范圍內實施,有力地推動著學校教育的變革。
相比發達國家,我國的信息素養理論研究和教育活動較為落后。1984年,原國家教育部《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的意見》,奠定了《文獻檢索與利用課》作為中國高校大學生用戶教育主要形式的地位。從90年代中期開始,受國外影響,我國圖書情報界對用戶教育活動的理論思考逐漸演變上升為信息素質層面的研究。1993年國家開始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問題被越來越多的人廣泛關注,成為教育界熱點研究課題,但研究內容主要是以計算機為主體的信息技術教育。
從研究成果來看,國內學術界對信息素養教育已經取得一定成績。期刊論文方面,信息素養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圖書館建設與高校學生教育兩個層面,比如閔紅武的《十年來我國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研究綜述》、于維娟的《高校圖書館與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孫建軍和李君君的《基于圖書館員-教師合作的信息素養教學模型》、王曉力的《國內外高校信息素養教育》、袁曦臨的《高校信息素養教育課程建設與學習模式的探討》等。著作方面,信息素養教育包羅的研究內容更為廣泛,如張厚生、袁曦臨主編的《信息素養》,該書汲取了國內外圖書館學和教育學的有關研究成果,以信息獲取和信息組織為基礎,以社會道德、法律意識和創造性能力的培養為核心,強調信息和信息技術在各個層次學習中的應用,特別強調信息素養在終身學習與自主學習中的作用,強調信息素養與個人發展的關系。李志河主編的《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一書,以信息技術教育為基礎,以信息能力、信息倫理道德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核心,注重學生信息倫理道德、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發展,培養學生獲得鑒別信息真偽的能力,以形成正確的信息倫理道德觀念、網絡安全觀念、自我保護意識以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但是,從國內理論的內容上分析,相關研究信息素養教育的內容,主要是引進和介紹國外對信息素養概念的分析、信息素養教育內容及方法等的文獻,結合具體高校進行原創性的理論研究和實際的調查實證研究卻寥若晨星。
3 研究方法與創新點
主要采用文獻調查法、問卷調查法、邏輯分析法來完成對高職院校師生信息素養教育的論述及推理。
3.1 文獻調查法
文獻調查法是一種效率高,花費少的調查方法,是傳統的間接搜集資料的調查方法,就是通過調查文獻以獲得資料的調查方法??捎糜谠L問調查、問卷調查等調查過程之前。但是文獻調查存在一些局限性,它通常需要與其他調查方法配合使用。本文收集、參考了大量國內外有關信息素養概念、內涵、評價標準、信息素養培養研究以及信息素養現狀調查等方面文獻,并在此基礎上對如何提高高職院校學生信息素養問題展開研究。
3.2 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是社會科學中最常用的一種研究方法,典型的社會問卷調查方法是“特而菲法”。調查者基于領域專家知識,經過對專家領域知識的歸納而形成問卷,通過問卷向被調查者了解情況或征詢意見。由于受到時間、資金、環境等因素的限制,本調查問卷間接地采用了以往信息素養領域學者在開展研究中所使用的問卷題目,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本研究課題問卷。
3.3 邏輯分析法
邏輯分析法是利用事物的各種己知條件,根據事物之間內在的相互關系,對未知事物的結果進行推理判斷的一種科學分析方法。文中根據調查結果采用邏輯分析法對某高職院校大學生信息素養現狀進行深入分析,指出目前大學生信息素養存在的問題,并對產生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
本研究將通過對相關信息素養理論的梳理,結合新媒體語境的背景,對高職院校信息素養教育進行深入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其主要創新點有以下幾點:
第一,從新媒體語境的特殊背景出發,對高職院校的信息素養教育進行宏觀層面的需求分析。傳統的理論研究,多集中于運用現成理論對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進行指導分析。但是,在新媒體語境下,高職院校的信息素養教育面對的是更加具體而實際的需求,這要求我們的信息素養教育理論研究更加貼合外界環境的變化,這也是研究的創新點之一。
第二,結合具體案例進行問卷調查分析。本次研究將選取湖南大眾傳媒學院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對其基本的信息素養能力及所接受的信息素養教育課程等進行問卷調查,再根據調查數據進行推理,總結出該校在信息素養教育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并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
第三,系統提出“數字化校園”的建設體系,將高職院校教師和學生以及新媒體環境三者結合在一起來整體考慮建設數字化校園的概念模型,將對提升高職院校教師信息素養的選擇之道以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進行深入剖析。
4 研究目的及主要內容
基于對信息素養問題的研究,以湖南大眾傳媒學院作為案例調研對象,將對其在校學生的信息素養狀況進行調查分析,并依據相關數據分析結果,提出如何加強高職院校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見解和對策。
本研究的最終研究目的是根據新媒體環境下高職在校學生信息素養現狀調查的分析結果來探討信息素養培養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主要內容包括以下方面。
(1)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新媒體環境下高職在校學生信息素養的內涵要素和評價標準。信息素養內涵有助于更深刻理解信息素養的概念,信息素養內涵的具體化就體現為評價標準。
(2)對特定高職在校學生信息素養現狀進行分析。根據信息素養評價標準的具體內容,通過文獻調研法、問卷調查法大致了解當代高職在校學生信息素養的現狀,并以此為基礎設計問卷調查和統計分析,真實反映出當代大學生信息素養的基本能力。
(3)探討新媒體環境下高職在校學生信息素養培養的方法與途徑。本文所開展的問卷調查及對湖南大眾傳媒學院學生信息素養現狀的分析最終目的在于探索新媒體環境下如何提高高職在校學生信息素養水平,以及如何培養其信息素養的途徑。
研究的主要內容集中在高職在校學生信息素養評價標準,高職在校學生信息素養現狀調查分析以及新媒體環境下高職教師、在校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策略,具體可分為以下幾方面:
第一,關于信息素養概念、內涵、評價標準的研究。目前,國內外關于信息素養的概念表述仍沒有統一,綜合借鑒國內外學界關于信息素養的研究成果,對信息素養的概念進行理論梳理,對其內涵和構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逐層分析,并結合國外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教育經驗對信息素養教育的評價標準進行闡述。
第二,新媒體語境下高職在校學生信息素養現狀調查。信息素養調查能準確反映出當代大學生信息素養的現狀,再根據調查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力是此次研究的主要內容。筆者將依據文中構建的信息素養評價標準,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份“關于湖南大眾傳媒學院學生信息素養水平”的調查問卷,對新媒體環境下該校學生信息素養的狀況展開調查。對于調查結果,筆者將從不同角度來分析產生這些狀況的原因。
第三,如何提升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信息素養的教育能力。從新媒體語境下教師的角色轉換入手,筆者將依次論述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的原則與目標,并提出教師信息素養的培訓途徑。
第四,新媒體語境下高職在校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對策。根據大學生信息素養現狀調查結果的分析,筆者將從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指導理念出發,嘗試提出創新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模式以及教育內容的策略。
第五,系統建設高職院?!皵底只@”。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就在于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在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高等教育信息化經驗的基礎上,筆者將提出包括數字化網絡環境、信息素養教育課程以及多元信息互動社區的內容設計與平臺構建策略,梳理出建設高職院?!皵底只@”的指標體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見證,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5個方面,即口頭傳說和表述;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里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等。其中的大部分內容與藝術密不可分,可納入藝術研究的領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是高校藝術學科所關注的對象,同時也是高校藝術教育應該承擔的重要職責。在我國經濟社會發生急劇變遷的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賴以生存的環境正在發生變化,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瀕臨消亡和流失的困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課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我們民族獨特的文化基因、文化傳統和民族記憶,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重大意義。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任何外部的“越俎代庖”式的保護,都難以發揮真正的作用。重塑民族的“文化自覺性”,讓人民真正了解、熱愛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才是根本之道。“年輕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覺關心、關注和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關系到這項工作的社會成效,也關系到保護工作的未來發展。十多年來我國的保護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一批批優秀的年輕的項目傳承人不斷涌現,他們精湛的技藝和創新的成果都令人驚嘆。更多的年輕人是從尊重、關心、關注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的層面,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這同樣是可喜的現象。年輕人的關注、參與,正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希望所在”。高校是年輕人群最聚集的地方,大學生是最具有創造力、創新力、創意性的一個群體。如果能讓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學生都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之中,發揮他們的所學所長,使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覺關心、關注,并投身于文化遺產的挖掘、研究、整理、保護和傳承等一系列工作之中,勢必大大推動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同時,引導大學生關注和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對于增強大學生的愛國意識、開闊大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等都有極大的幫助,有利于高校辦出特色,培養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校園,正是高校藝術教育應該承擔的重要職責。比如地處浙西南麗水市的麗水學院,是當地唯一一所地方本科高校。麗水民間藝術資源極為豐富,且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濃重的民族地域特色,有很多文化品牌已成為國寶。全市已有青田石雕技藝、龍泉青瓷燒制技藝、龍泉寶劍鍛制技藝、松陽高腔、畬族醫藥、景寧畬族“三月三”、畬族民歌、青田劉伯溫傳說、青田魚燈舞、慶元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遂昌昆曲十番等11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7年8月,麗水被中國文聯和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命名為全國首個綜合性的地(市)級“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麗水市在2003—2006年開展的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普查中,發現并整理了民間藝術項目558件,其中造型藝術190件,表演藝術317件,民俗類項目51件;在2007—2008年的“非遺”普查中,又發現“非遺”線索達212068條,調查項目達18個門類16956個。
二、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路徑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代藝術教育的寶貴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強烈的地域性特征,是這一方水土獨特的精神創造和審美創造。高校根植于地方,是地區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載體,應當發揮自身文化傳承的職能,主動服務于本土文化的發展和建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讓本土文化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發揮積極作用,不但可以拓展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內容,促進其教育質量的提高,而且可以延伸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教育功能,實現其當代價值。當前國內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學科正在逐漸發展完善,以非遺資源的保護和有效利用作為該學科發展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是加強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教學的可行路徑。
(一)樹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教育理念
“文化自覺”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前提條件。在反思一生學術研究時,提出“文化自覺論”。他主張每個民族都要通過文化自覺來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和他人的文化,找到本民族文化的“安身立命”之地。他說“: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蹦壳埃瑖鴥雀咝T趯菜囆g教育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關系認識上還有待提升。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往往偏重于正統化、專業化教育,而忽視了本土民間藝術教育。高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普遍缺乏價值認知,大部分高校還未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教學資源納入高校藝術教育教學體系,導致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脫節,無法形成合力。因此,可將本區域內的非遺代表作名錄循序漸進地逐一介紹給學生,使學生對每一項非遺項目的表現形式、藝術語言、生存方式、文化關聯等有準確的認識,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對非遺項目進行認知、理解、研究、傳承,并逐步形成保護自覺。在公共藝術教育體系中,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教育理念,大力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倡導“文化自覺”,使得傳統文化承擔起應有的教育功能,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同時為高校藝術教育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使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與藝術教育建設發展相互和諧統一。
(二)合理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課程體系
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公共藝術教育中的地位,構建有區域特色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依托非遺資源的所在地域優勢,通過對所在地域非遺資源的發掘和整理,提煉出其中具有教育功用的理論和技法,制定有地域特色的公共藝術教學計劃,分步驟地調整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設置,建構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使公共藝術教學講授的方式、內容更加生活化、地域化、本土化,并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特性的有效傳承。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應走出狹隘的純粹藝術本位誤區,在內容上走向綜合化,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融為一體,進行相互滲透、交叉融合,開展豐富多彩、形象生動的藝術素養教育。將本區域內涉及民間文學、民間工藝美術、民間戲劇、民間曲藝、民間音樂、民間舞蹈與雜技、古代建筑藝術等方面的非遺項目納入教學課程結構。地處浙西南的麗水地區非遺資源極其豐富,民間文學就有浩如煙云的故事、傳說、歌謠、諺語,如:麗水的陳十四夫人傳說、青田的劉基傳說、龍泉的高機和吳三春傳說、龍泉窯傳說、慶元的香菇傳說、松陽的葉法善傳說等;民間工藝有青田石雕、龍泉青瓷、龍泉寶劍、麗水根藝、云和木制玩具、遂昌黑陶、遂昌竹炭、景寧畬族彩帶、景寧畬族銀飾、景寧畬族服飾等;民間表演藝術有松陽高腔、慶元和景寧菇民戲的處州亂彈、縉云處劇、蓮都夫人戲和茶燈戲、遂昌昆曲十番、石練臺閣和茶燈戲、縉云鋼叉舞和疊羅漢、青田鼓詞和魚燈舞及百鳥燈舞、云和包山花鼓戲、龍泉木偶、景寧畬族歌舞、處州板龍以及全市各地的龍獅表演等;民間美術有縉云的河陽剪紙、遂昌剪紙、麗水華夏折紙、松陽驅邪巫畫等;古建筑藝術有處州廊橋、縉云河陽古民居、松陽石倉古民居、麗水通濟堰等。圍繞這些非遺項目進行公共藝術教育系列課程的開發,可以極大提升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內容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三)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教師隊伍建設
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隊伍比較年輕,教師大多畢業于專業藝術院校,比較注重技能培養,輕視理論研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識不足。要把公共藝術教育教學與學術研究結合起來,鼓勵教師申報地方非遺文化研究課題,為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積累,提升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學術含量。通過科研反哺教學,打造一支教學和科研雙優型的教師隊伍。
(四)整合資源,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
對于民間藝術的保護,以往在思路及方法上都比較單一。如采用記錄、建檔等措施,將影像資料、書面資料作為歷史的記憶保存下來。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對民間藝術的傳承和保護,完全可以采用當今先進的數字化技術。采用數字化技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是一個全新的、有效的和切實可行的方法和途徑。高??梢酝ㄟ^數據庫的建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區域非遺資源進行數字化記錄和保留,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在沒有開展資源數據庫建設的高校,也可通過實現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字化、網絡化共享的方式,使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素材轉化為藝術教育的課程資源,用以豐富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內容。再者,數據庫建設可以為廣大師生提供更為廣闊的信息資源共享平臺與服務平臺,也能更好地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并使之成為開拓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視野的重要方式。
(五)走向田野,走進非遺,進入實踐
將非遺教學與田野采風、教學實踐相結合,讓教師與學生走出課堂與校園,與內涵豐富的傳統民間藝術直接對話交流,使學校藝術教育成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利用教學實踐周組織學生到各地開展采風活動,學生除了課堂學習以外,還利用節假日走進田野,走向民間學習,了解民間傳統藝術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掌握民間藝術原生形態,撰寫調查報告,匯報田野工作成果(包括文字、圖片、視頻展示),使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在實踐中得到運用、檢驗和提高,而且培養了學生實踐能力,有效推進了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的融合。并且,可以此為契機挖掘自己家鄉的非遺項目。
(六)搭建以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為特色的公共藝術教育平臺
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邀請非遺傳承人進行校園表演活動,通過在學校的宣傳和表演,激發廣大學生對非遺的關注和興趣;利用活動、論壇、講座、專業性研討等形式開展第二課堂,加深大學生對非遺的了解和認識,提高非遺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喚起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把藝術教育與當地文化建設結合起來,發揮高校文化的引領輻射作用,與地方文化部門聯合共建公共藝術教育平臺,建立高等學校、文化部門、民間藝人三方多向交流制度,實現資源共享,互動共贏,共同開創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新模式。
三、結語
(一)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
生命教育運動在我國興起以來,一直集中在中小學領域。長期以來生命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缺失,造成了今天大學生輕生事件頻發。首先,我國高校心理咨詢服務相對滯后,無法應對屢屢發生的校園輕生事件所帶來的挑戰。其次,由于市場經濟帶來了高等教育工具理性與人主體屬性的迷失,從而出現了大學精神的退化與生命教育的漠視。當今大學校園人文精神缺失,讓大學生失去了精神支柱。這是一個“單向度的社會”所造就的“單向度的教育”和“單向度的人”在現代所遭遇的尷尬[4]。再次,雖然我國已經實施素質教育,但由于受到傳統的應試教育遺留癥的影響,素質教育大多數成為了一種形式,而高校教育實質依然關注的是怎樣生存的本領,往往忽視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忽視了學生情感的培養。同時,在課堂上,由于沒有生命教育專門的課程,大學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際上行使的是生命教育的功能。并且大多數教師依然采用填鴨式的方法對學生進行理論灌輸,很少顧及到學生的真實感受,這樣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生命需求就往往被忽視。
(二)大學生生命觀模糊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發展,社會物質文明雖然有了極大提高,但是社會卻出現了精神和信仰匱乏的現象。可以說,在物欲橫流的當今社會,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思潮大行其道,導致人們所信仰的價值理性喪失,從而出現人生意義的匱乏。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據調查發現,大學生的生命質量不高,58.10%的大學生表示“有時快樂有時不”,7.2%的大學生則“經常不快樂”[5]。大學生正處在價值觀成型的關鍵時期,重塑性很強,如果沒有及時有效的教育引導,往往會陷入價值和意義難定的困惑之中。同時,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多元化,特別“90后”的一代人,是非觀念淡薄,生命觀模糊,生命意義迷失,心理壓力空前增大,這些無不昭示著他們的身心發展需要生命教育。針對我國高校實施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緩的情況,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實施途徑,不過幾乎都認可開設生命教育課程是高校實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徑。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的到來,新媒體不斷改變著大學生的交往方式、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選擇和判斷,這為高校生命教育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
二、新媒體下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機遇
(一)新媒體及其特點
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化新媒體的到來,徹底顛覆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其內涵隨著傳媒技術的進步有所發展。從技術上看,新媒體是數字化的;從傳播特征看,新媒體具有高度的互動性。數字化、互動性是新媒體的根本特征[6]。還有學者認為,新媒體就是所有人向大眾實時交互地傳遞個性化數字復合信息的傳播介質[7]。由此可見,新媒體是以數字為基礎,以網絡為載體的新的媒體形態。目前,新媒體主要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電視媒體等,具有交互性、信息的海量性、個性化等特點。隨著新媒體發展,信息傳播方式發生重大變化,由單向傳播轉變為互動傳播模式。新媒體的特點適應大學生成長需求,為他們展示自我個性和爭取話語權提供了舞臺,成為了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他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無不反映著新媒體的烙印。如何合理利用新媒體有效地開展生命教育成為高校生命教育的一個新課題。
(二)新媒體為大學生生命教育帶來新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