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4 16:24: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德育最有效的途徑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 關鍵詞 】高中 地理教學 德育教育 滲透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強調指出:“德育教育是全體教師的基本職責,必須將德育教育貫穿于整體教育教學全過程中,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作為一名地理教師,更應該把德育教育貫穿于課堂教學之中,樹立“以德為首”的德育教育理念。根據地理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發展的身心特點適時滲透德育信息,“寓德育與智育之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1 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德育素材,適時滲透,潤物細無聲
地理學是以地理環境、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內容的課程,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德育素材,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最有效和最直接的途徑。在地理教學中應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和德育價值。使學生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最終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
除地理學的本身特點之外,學科之中的很多章節都可以適時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2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在生活中去感知地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鄙罴唇逃5乩韺W科的實用性很強,地理知識浩瀚無邊,包羅萬象。人們的衣食住行都與地理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系。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宇宙的奧妙,海陸的變遷,氣候的異常,資源的開發,工業的合理布局,農業的因地制宜,人口的合理增長,環境的有效保護等等,都是地理學科研究的內容。
3 感受家鄉秦皇島的變化,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加里寧曾經說過:“關于愛國主義教育,是從深入認識自己的家鄉開始的”。愛不愛自己的家鄉,往往反映了一個人的愛國程度,熱愛家鄉與報效祖國是密不可分的。
4 開展形式多樣的地理教學活動,實現德育教育的內化
實踐是最有效的德育大課堂。教師要有意識地設計讓學生自主參與的校內或校外的地理綜合實踐活動,視其為地理學習的一部分。在地理教學中轉變學生機械模仿、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動和富有個性地學習,培養獨立自主和小組合作探究的能力。
5 結語
樹立“以德為首”的德育教育理念,把德育教育貫穿于地理課堂教學之中,根據地理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身心特點深挖教材中適合學生特點的德育信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并同時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注意滲透的可行性,強化滲透的反復性,善于抓住教育點,適時找準切入點,自然妥帖的抓住時機滲透德育教育,讓德育之花在地理教學園地上怒放。
【參考文獻】
一、關于德育的本質內涵
一種觀點認為,從學理上講,德育即是道德教育。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應該堅持“大德育”的概念,我國的學校德育即是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總稱。這兩種觀點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思路:一是學理的思路,一是約定俗成的思路。會議爭論的焦點在于,能不能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當作德育。雙方都不反對學校應該開展這些方面的教育,問題是應該用什么來概括。從學理上看,用德育來概括是不理想的,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混亂。究竟用什么來概括目前學校德育的內容?有的學者提出用社會性教育,有的學者提出用價值觀教育。會議在這個問題上還沒有統一的結論。關于德育的本質,從教育哲學的高度來看,主要有兩個視角。第一,德育是超越的,還是適應的?第二,德育是工具,還是目的?
“道德教育是一種超越”曾經被人指責為“理想主義”。對此,有學者指出,“道德教育是一種超越”所表達的是道德教育“應該”超越,反映的是人類對道德教育“理應如此”的期望,是從“道德教育應該怎樣”來說的。它從教育的本性(超前性)和道德的本質(道德是人類主體精神的自律)中獲得理論支持,是對時代誤區(經濟至上、物質主義)的超越,是對傳統德育指導思想(機械適應論)的超越,它必然要求超越人們習以為常的規范化德育模式。
德育是目的還是工具?一種觀點認為,德育是一定社會為教育下一代而進行的活動,它是社會、階級或集團實現自己目的的工具。另一種觀點認為,德育應該擺脫一時一事的功利限制,堅持以人為本。當前的學校德育太功利化,以致于失去了自己的目的和價值。有學者在分析中外學校德育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特別強調指出:學校德育只有建立在個體德性需要的基礎上,才能深入人心。在社會本位與個人本位之間,應該是以個人為本位。
對德育本質的研究,也涉及到德育功能,對此要與德育功能聯系起來考察。德育的根本功能是“育德”,是傳遞道德文化,延續人類道德生活。還有學者認為,要進一步研究德育何以可能的問題,即學校德育的條件性。應該思考這樣一些問題:要不要道德?要什么樣的道德?道德是否可教以及應該如何教?教道德有哪些途徑?學校德育是不是教道德最有效的途徑?最有效的學校德育是怎樣的?新時期德育理論的突破,可能就在于對這些問題的解答之中。
二、關于德育哲學的研究
德育改革需要德育理論思維,這是與會的專家、學者的共識。理論思維的更新,集中體現為構建新的道德教育哲學,這正是目前德育學科的新的“增長點”,也是“九五”期間德育理論發展的重大課題。
作為對社會變革的反映,新時期的德育思維也相應發生了轉折。第一,德育思維的出發點由“泛政治”轉向人的發展。第二,德育思維的根據,從唯書、唯上的教條主義轉向現實基礎和可能。第三,從德育思維的價值尺度來看,從片面抽象的集體主義轉向個人與集體相結合的集體主義。
本次會議反映了專家學者們對我國學校德育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憂患意識。如何估計當前學校德育的歷史進程?絕大多數學者認為,當代中國的德育正在實現根本性轉換,但這種轉變遠未完成。甚至可以說,學校德育存在著“危機”。有學者把它概括為“德”——“育”生態的危機。這種危機不僅僅是“德”的無奈——在文化沖突與價值多元的背景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在不同程度上處于困惑之中;也不僅僅是“育”的無力——教育者的教育努力驚人地低效、無效,甚至是負效;還是道德精神與育德模式的不相匹配,是“德”——“育”沖突的危機。要擺脫危機,就必須確立“德育生態”的理念?!暗掠鷳B”的理念強調:第一,德育的具體性。它強調德育過程中“育”與“德”的適應性,強調“育”的特性與“德”的品質一致性,認為只有在二者匹配時,才會產生德育效力。第二,德育的生態性。它強調道德教育的諸要素所形成的有機結構對實現德育目標的影響,突顯的不是個別要素,而是諸多要素構成的生態?!暗掠鷳B”的理念提醒我們注意德育環境建設,注意德育的文化環境。
三、關于市場經濟與學校德育
我國的學校德育何去何從?一種有代表性的觀點是,時代精神、文化傳統、市場經濟和人類發展是確立新時期道德教育的價值選擇必須加以觀照的四個基本點。
關于德育的規律,有學者認為應該研究進行德育的可能性問題。道德究竟可教不可教?應該以什么樣的人性觀為基礎?性善論?向善論還是反映論?現在一講德育,就是說教,最通常的作法就是開課。那么,兒童道德的形成、發展主要依靠什么?學校起多大的作用?課程又占多大的比重?兒童不上學難道其道德就不發展,就沒有道德嗎?有學者指出,德育的前提就是學生有道德需要,因此應該激發學生的道德需要,提高其需要層次。目前的德育模式是為了解決問題,以管住學生和不讓學生出事為目的,根本不是為了引導學生積極向上。
四、關于新的德育模式
在新的歷史時期,要實現對傳統德育的根本改造,還需要構建一些新的德育模式。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所講的“模式”不是一種操作步驟,而是指從理論建構到實踐嘗試的系統過程。本次研討會主要探討了列入教育部“九五”規劃重點課題的三個模式。
第一,整體構建德育模式。該模式著眼于學校德育的整體構建,包括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德育目標和內容體系、德育途徑和方法體系、德育管理和評價體系的構建。其中德育內容構建,就是把德育內容的要素結構和層次結構劃分出來,以五大要素(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為緯,以各項要素的不同層次為經,按照整體性、有序性、動態性的原則有機地結合起來。
【關鍵詞】高職院校;輔導員;學生活動;德育教育
一、高職院校輔導員組織學生活動的原則
根據高職院校實際情況及德育教育的需求,輔導員在組織學生活動的時候應該遵循如下原則:
(一)趣味性原則
高職院校輔導員在組織學生活動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到大專生的興趣愛好和關注熱點,調動他們的活動熱情,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到活動當中。只有學生對活動本身感興趣,才能體會到其背后的深刻涵義,德育教育才能得以順利實施。
(二)教育性原則
大學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趨于成熟的階段,也是他們人生最容易迷茫、彷徨和搖擺的時期,因此,輔導員在組織學生活動的時候在本著趣味性原則的同時,也要考慮其教育性,讓學生在活動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三)適應性原則
在確立活動主題、選擇活動內容和設計活動環節的時候,輔導員不僅要充分考慮到場地、經費、人力等因素的限制,也要考慮到本校學生在時間、專業、能力等方面的因素,使活動適應校園實際及學生實際。唯有這樣,活動才能順利開展,德育教育才能順利實施。
(四)特色性原則
不同的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校園文化、地理位置等方面都具備不同的特色,輔導員要善于抓挖掘和利用這些特色,使校園活動開展的別開生面、創意十足。同時,具有針對性和特色性的學生活動,更加能夠喚醒學生的認同感、親切感和自豪感,使他們更好的融入到活動氛圍當中,提高活動質量、強化德育教育。
(五)組織性原則
學生活動的順利開展需要經過精心的策劃和合理的組織,只有這樣,才能確?;顒又黝}得以體現、內容得以展現、環節得以實施,學生活動才能順利進行,德育教育才能順利開展。
二、高職院校輔導員通過學生活動滲透德育教育的途徑
(一)依托文體活動滲透德育教育
文體活動是文藝活動與體育活動的總稱,是高職院校學生活動最主要的形式,也是滲透德育教育最有效的途徑。以下以“主題晚會”和“體育運動”為例,就這一問題展開討論:
1.主題晚會
針對一些特殊的紀念日或節慶日,輔導員可以組織學生籌辦主題晚會,在歌舞表演中讓學生體會中國傳統文化、了解中國歷史進程,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愛國主義情懷。例如,2015年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我國建國66周年紀念日,在國慶節期間,高職院校輔導員可以組織學生舉辦“迎國慶 慶勝利”主題文藝晚會,培養學生熱愛和平、反對侵略、熱愛祖國、保衛家鄉的高尚品質。
2.體育運動
通過體育運動,不僅能夠鍛煉學生強健的體魄,也能夠培養學生敢于拼搏、勇于進取的體育精神,以及公平競爭、重在參與的良好職業操守。例如,為了慶祝北京取得了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輔導員組織學生舉行體育運動會,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
(二)依托崗位實踐滲透德育教育
在高職院校開展崗位實踐活動,既是滿足教學需求,也是滿足德育需求。在崗位實踐活動中,輔導員應該著重培養學生高尚的職業操守、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嚴謹的工作作風,實現技能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雙豐收”。例如,針對機電一體化專業的學生,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共同帶領他們到工廠進行實訓,讓學生在真實的崗位環境中鍛煉專業技能、感受職業氛圍、提高職業素養。
(三)依托社會活動滲透德育教育
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帶領高職院校的學生走出“象牙塔”,見識到社會中各個領域、各個地區人們的真實生活,在開拓他們眼界的同時,提高他們對社會的認識,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認同感。例如,帶領學生到養老院從事志愿者活動,讓學生了解到有很多老人缺少親人的關懷和照顧,需要更多的人奉獻他們的愛心與力量,共同承擔起贍養老人的義務,使學生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自身所肩負的使命與責任。
(四)依托競賽活動滲透德育教育
通過各種競賽活動,不僅能夠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挖掘學生潛能,也能夠滲透德育教育、提高學生道德品質。下面以“技能大賽”和“演講比賽”為例,就這一話題展開討論:
1.技能大賽
通過組織技能大賽,能夠促進學生的專業學習,也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憂患意識和競爭意識,提高學生的職場適應力。例如,軟件專業的學生通過參加軟件設計大賽,不僅明確了自身在專業學習中的優勢與不足,激發了自身在學習與創造上的潛能,也意識到良性競爭的好處,為提高他們職場適應力和創造力打下基礎。
2.演講比賽
演講比賽中所涵蓋的德育信息十分豐富,是德育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徑之一。例如,通過“萬眾創業 大眾創新”的主題演講比賽,鼓勵高職院校的學生勇于創新、自主創業,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和職業規劃。
(五)依托座談報告滲透德育教育
高職院校的輔導員可以邀請一些專業研究、社會服務、自主創業等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或成功人士到院校開座談或作報告,讓大學生從座談或報告中汲取養分、接受教育。例如,邀請李彥宏、周鴻t等風云人物為軟件專業的學生作報告,在分享人生經歷和工作經驗的同時,讓學生體會到成功人物背后所經歷的挫折和付出的努力,培養學生不屈不撓、艱苦奮斗的人生態度和職業態度。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的輔導員在遵循“趣味性”、“教育性”、“適應性”、“特色性”和“組織性”原則的基礎上,要不斷深化學生活動主題、豐富學生活動內容、創新學生活動形式,充分發揮學生活動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提高輔導員的工作效率、促進學生道德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關鍵詞:課標;教材;品德與社會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痹谏鐣钪?,人們為了處理相互關系的需要產生了道德,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為了使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更能體現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的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過程中應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斷擴大認知范圍,提高德育教育實效。于此,我提出以下見解。
一、從課程中來,到課程中去
新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最主要的依據,是集中體現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載體,因此,課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
“從課程中來”就是教育者要深入、透徹地學習和領會新課程的思想理念和課程要求,樹立以新校本課程為綱領,以課程理念為核心,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的卓識和遠見去研究教材。只有深入地吃透教材,才能創造性使用教材,才能真正站在以新課程為綱領的高度,努力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到課程中去”就是要站在國家課程標準的高度去把握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學生最直接的生活經驗、最有效的課程資源和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全面而高效地落實課程標準的教育目標和教學要求。因此,教師要站在深刻領會課程標準的高度,深入地解剖,面對本地的教育實情、教育對象,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承擔著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重要任務,課程資源不限于傳統意義上的教材,要使學生廣泛地接觸和了解社會,就必須充分開發、利用校內外的各種課程資源,以利于課程目標的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講,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就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從生活中來”就是將學生的社會生活和活動體驗引進課程資源,使學生的生活經歷成為學生品德課堂教學中最珍貴的“活”教材,使學生的社會生活成為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基礎。教材不是教學的唯一資源,學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經驗、感知體驗都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
“到生活中去”就是教師要將教育教學的最終目標落實到學生的日常行為指導上,落實到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上,落實到實踐能力的發展上。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學生已有的經驗上,要不斷地豐富和深化學生的生活經驗,而豐富與深化學生的經驗也不能離開社會生活實踐。
三、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
當前,我們的品德與社會課都是面向學生群體開展課堂教學,因此,課堂教學的計劃和預設具有教育的適應性、普遍性的特征。我們要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適應性,要根據教育對象的實際需要進行因材施教,即實施“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教育。
“從學生中來”就是要從學生教育的思想狀態、心理特點和教育對象的實際需要出發。目的就是為了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態和他們的內心世界,一旦發現問題和隱患就及時調整品德與社會的教學進度和內容展開最及時、最直接的課堂教學。
一、法制教育在現代學校教育中的地位
法制教育在現代學校教育中的地位是由現代學校法制教育的功能決定的。首先,現代學校法制教育是弘揚精神,徹底摒棄“人治”思想的基本途徑。其次,法律人才的搖籃就在學校,根本途徑就是學校的法制教育(包括法律教育)。同時,開展法制教育,使社會成員在學法、懂法的基礎上,運用法律武器,參與國家和社會管理,保護自身合法權益,勇于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自覺維護法律尊嚴,這是實現法治國家的基礎性工程。第三,現代學校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學生知法、守法,減少青少年犯罪的最有效途徑。青少年犯罪是我國當前最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從數量上看,青少年作案人員占全部刑事犯罪作案成員的比例逐年增長。同時,犯罪年齡趨于低齡化,在校學生犯罪占青少年人數的比例大有增長之勢。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局面,社會變革的原因固然有之,但更主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我國學校多年來忽視了法制教育。加強法制重要的是要進行教育,根本問題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小學、中學都要進行這個教育。
二、當前學校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現代法治社會中,是否具備法律素質,有無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是衡量個體社會化程度的一項基本標準。隨著義務教育的全面普及和個體受教育年限的逐漸增長,學校已成為個體社會化的必經環節。然而,當前學校法制教育現狀與建設法治國家的基本要求是不相適應的,它直接影響了中國法制化進程。
1. 把法制教育作為學校德育的一個組成部分。
德育概念本身也沒有包括法制教育,學校德育廣義理解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狹義理解僅指品德教育。
2. 把法律素質排除在素質教育內容之外。
法律素質是指個體通過法制環境影響和法制教育訓練所獲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覺地規范自己行為的、內在穩定的特征和傾向。如前所述,在法律已經遍布國家政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今天,法律素質已成為個體社會化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三、現代學校法制教育構建
以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引,根據教育局德育工作的精神,進一步落實《公民道德建設綱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意見》,堅持以人為本,以德育人的方針,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以養成教育為抓手,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不斷探索新時期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實效和主動性上下功夫,努力開創我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 每月德育主題
三月:禮儀教育(一)尊師愛校教育
四月:禮儀教育(二)文明守紀教育
五月:禮儀教育(三)熱愛勞動教育
六月:禮儀教育(四)愛護公物教育
七月:禮儀教育(五)勤奮學習教育
主要工作:
一、營造良好校園氛圍,建設美好精神家園。
1 、進一步將德育工作與校園文化建設緊密結合。本學期將從增強校園人文氣息的物質文化和反映學校傳統、風尚、個性特征的精神文化兩方面著手,通過教師、家長、學生、社會熱心人事等多方參與校園建設和管理,激發大家愛校的情感,加快校內文化融合。
2、聯系學校的總課題《基于教育生態,構建人文環境》,確立“以德治?!庇^念。結合 “陽光教師”工程建設,從教師的職業道德、容貌儀表、語言表達、行為舉止、業務水平五方面進行探討,評選出具有“求上進、重水平、講團結、有氣度”新時代的長壽人。
3、繼續開展“攜手1+6”活動。針對學校實際,強化長壽橋小學師生的禮儀規范。通過師生共同制定并落實《長壽橋小學師生禮儀規范》。寓德育與禮儀教育中,寓德育與良好的校風校貌中。⑴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積極開展各類爭章活動;⑵開展文藝活動,積極參與各項文藝比賽;⑶組織設計好一次“家校聯合的運動會”。⑷以科技節為契機,召開一年一度的科技節。成立科技指導團。開學初,制定計劃,召開會議,明確各位指導教師的職責。各指導教師將根據要求進行指導,六一前后,結合運動會召開一年一度的科技節,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動手能力,引導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
4、加強少先隊的陣地建設。⑴宣傳途徑多樣化。搞好小白鴿電視臺、紅領巾廣播站、少先隊黑板報、宣傳櫥窗、國旗下講話等陣地建設。⑵板報設計個性化。精心設計開展班級黑板報設計評比,做到主題鮮明,設計精美,排版合理。⑶少先隊活動制度化。本學期將積極參加杭州市少工委舉辦的杭州市首屆紅領巾文化節,以此推動和發展我校的少先隊文化,本次紅領巾文化節含鼓樂隊考級活動、少先隊室評優活動、創意中隊角評優活動、紅領巾文化專題論壇、少先隊活動案例評優、少先隊校本課程評優、雛鷹紅旗大隊評選、紅領巾文化特色活動交流展示、紅領巾文化接力活動等。
5、做好未成年人的保護教育。學習貫徹《杭州市中小學學校學生傷害事故處理條例》,重視安全教育,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預防傷害事故的發生。切實抓好法制教育,發揮法制副校長的作用,開展禁毒禁賭禁黃的教育。
總之,要努力營造具有教育性、科學性、時代性、藝術性的校園文化。
二、加強班隊集體建設,切實推進班主任工作。
1、班主任素質的提高是德育成功的基礎。班主任工作是德育最有效的途徑,他能有效地把其他途徑的教育很好地組織起來,把任課教師地力量統和起來,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本學期將進一步加強對班主任隊伍培訓、考核、評優工作。將成立“班主任培訓班”,對于年輕的班主任進行系統的管理培訓。力求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精干實效、開拓進取的班主任隊伍。
2、加大少先隊工作力度。⑴少先隊要緊密圍繞“《長壽橋小學師生禮儀規范》”的要求,進一步規范每月一次的中隊主題隊會、雛鷹爭章活動和雛鷹假日活動,開展一次大隊主題活動,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禮儀。⑵要規范少先隊工作的臺帳管理,加大指導力度,大隊部要以“快樂少年”活動為主題指導一個中隊進行一次主題隊會的觀摩活動。⑶以學習《長壽橋小學禮儀規范》為契機,擬訂《長壽橋小學中隊禮儀規范》和禮儀中隊評估程序,申報、驗收、掛牌,努力實現“班班爭創禮儀班級,人人爭做禮儀學生”的局面。⑷本學期將召開班主任交流會、中隊輔導員工作研討會,通過研討,使所有班主任都能做到用愛心去塑造、用真心去感化、用榜樣去激勵、用人格去熏陶,將敬業奉獻落到實處。
三、整合教育資源,形成育人合力。
1 、抓好“三個結合”教育。進一步增強社區、家庭、學校的三結合力度,充分發揮校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讓德育走進學生的生活。組織學生定期參加社會實踐,各年級要通過參觀、學習等形式,對學生進行行為禮儀的教育。
2、搞好家庭教育指導工作。進一步辦好家長學校,充分發揮家長委員會的作用,引導家長積極參與學校的各項工作,堅持開展向家長、社區的校園開放日活動。
每月活動安排:
2月:
首先,政治教師的素質要自覺提高。打鐵先要自身硬,實施素質教育,先要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教師的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身的專業知識要扎實、要更新、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師的言行修養、道德覺悟要提高。這是素質教育的基礎,也是推行素質教育的先決條件。同時我們還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堅持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隨著深化改革的發展,政治理論也在不斷地 豐富和發展。作為政治教師不能滿足于學歷達標和原有的知識,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使自己的認識適應發展的需要。
第二,勇于實踐,不斷提高自身能力。教師有淵博、深厚的學科知識,還需勇于實踐,不斷提高自身能力,要求教師積極參與教學研究、結合實際、因材施教、勇于實踐、善于總結、不斷探索和掌握學科教學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質教育。
第三,為人師表,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覺悟水平。用高尚的言行舉止帶動學生修心立品。
其次,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思想政治課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課堂教學,根據《中學德育大綱》中規定:思想政治課是向學生較系統地進行社會主義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課程。使學生較好地掌握社會主義建設基礎理論知識,必須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改進教法,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教學中,讀、議、講、練的教學方法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讀是學生主動學習,掌握知識的基礎,結合實際,把握好重難點,提出讀的提綱,同時要精讀,讀懂,掌握基礎知識;議是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方式,也是學生互相學習,自我教育的過程,教師要把握好主題,明確議題,開拓思維,適時引導,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激發學生探討問題的興趣,有效地培訓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講是教師對關鍵問題的點撥,教師對重點知識給予精講,及時對學生糾編,解疑;練是知識鞏固、培養能力的重要環節,對教學及時反饋,及時補缺,使學生基礎知識得到鞏固,形成知識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