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4 16:24: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休閑農業產業前景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浙江、福建、江西等東南諸省,山多地少,山地與丘陵占境內面積的70% 以上,是我國山地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東南山區山清水秀、氣候溫和、風景如畫,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旅游觀光農業,推行循環經濟,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工業的前景十分廣闊,潛力亟待挖掘。但目前東南山區農業總體上還是處于小農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起步階段,產業化程度低,市場化水平不高,發展現代農業的各種要素建設滯后于市場發展的需要。加快東南山區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客觀上需要借鑒境外先進的農業經營理念、管理模式和現代化的營銷手段,引進境外優良品種、先進技術,加快與現代農業相配套的公共要素建設,發展現代農業服務業,提高農業產業化、市場化和產品標準化水平。
位于東南一隅的臺灣省,高山和丘陵面積占全部面積的2/3以上。臺灣農業科技的創新和運用能力較強,農產品深加工發達,山地精致農業頗具特色,休閑農業方興未艾,農產品營銷體系運行高效,是發展山地現代農業的成功典型。然而,臺灣農業人口老齡化,高昂的勞動力和生產要素成本以及漸趨狹窄的市場困擾著臺灣農業產業的生存與發展。臺灣農業產業具有開發大陸山地資源、承接大陸銷售市場的內在需要。
閩浙贛三省與臺灣在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山地特征等方面有頗多相似之處,兩岸四省間的山地農業交流合作前景非常廣闊。
當前,要針對東南諸省山區、平原及沿海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性,突出兩岸山地農業合作,引導好兩岸農業合作的方向,努力把兩岸農業合作與開發東南山地資源、振興東南諸省的山區經濟有機結合起來。為此,臺盟浙江省委會于2007年8月在浙江省景寧舍族自治縣舉辦“兩岸農業產業發展研討會”。2007年12月臺盟浙江省委會又邀請臺灣全民種苗場、妙鷹有機實驗農場等單位與景寧縣農業局、農村合作社、浙江省農業科技專家等進行交流,考察景寧當地的生態環境,商討兩地合作項目,并就引進適種新品種、建立生菜種植基地,發展兩岸農業供銷體系等達成初步合作意向。通過考察和實地論證,臺灣農業學者及農業專家、企業界人士普遍認為:景寧山地具有多樣性氣候條件和豐富的環境資源,臺灣可以發揮品種研發改良優勢、生產技術優勢和管理營銷優勢,投資或合資開發山區現代生態農業,承接內地龐大的內銷和外銷市場。
兩岸四省山地農業的互補性特征和浙江景寧縣兩岸山地農業合作的探索性實踐,展示了兩岸山地農業合作的廣闊前景和巨大發展空間。為進一步推進兩岸山地農業合作事業,促進東南諸省山地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我認為需要抓緊做好幾項工作:
一 要搭建由國務院和省級主要職能部門指導。市(縣)政府牽頭,多方參與的兩岸山地農業合作地方性互動平臺。國家和省級主要職能部門要鼓勵和指導地方政府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和資源整合優勢,在兩地產學研各界初步互動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搭建兩岸山地農業合作的地方性互動平臺,為兩地農業產學研各界交流信息、洽談項目、技術開發,以及解決投資開發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具體問題,提供互動對接的平臺和反映訴求、協調關系、解決問題的管道,努力形成兩岸山地農業合作的長效運作機制。要在政策允許的前提下,在發展規劃、項目審批、優惠待遇、扶貧資金的運用等方面積極扶持閩浙贛等省的兩岸山地農業合作事業。
二 要將閩浙贛三省的部分縣(市)確定為兩岸山地農業合作的示范基地。按照山地資源保護性開發的要求,在閩浙贛各省分別選擇農業資源集中、山地特征明顯、適宜發展現代山地精致農業的部分縣(市),作為兩岸山地農業合作的示范基地。通過兩岸山地農業合作的示范基地建設,推進所在區域山地傳統農業的現代化轉型和欠發達地區的發展。
浙江景寧舍族自治縣地處浙南山區的洞宮山脈,地表千皺萬裙,峰巒簇擁,境內溫暖濕潤,雨量充沛,海拔高度懸殊,氣候呈垂直分布。多種不同生長要求的經濟植物在景寧都能找到適合的生長條件和發展空間,特別是在海拔千米以上的山頂平地,特別適宜發展無污染、無公害的有機品牌農業。景寧怡人的自然風光和保存完好、全國唯一的舍鄉風情,還適合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建設休閑觀光牧場,實現農業產業的多元化發展。相關臺灣農業企業普遍看好景寧的農業投資前景。
景寧縣委、縣政府承接臺灣農業產業轉移的意向明確,為開展兩岸山地農業合作做了許多基礎性工作。建議國務院有關部門將包括景寧縣在內的類似地區確定為兩岸山地農業合作的示范基地。在堅持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的前提下,集中資源辦好兩岸山地農業合作事業,努力為東南地區山地農業的現代化轉型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
關鍵詞 農業產業化;投資環境優勢;招商引資;作用;問題;建議;安徽宣城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5-0330-02
現代農業的發展為整個農業生產和產業模式帶來了巨大的變革,標準化、產業化、規?;⒖萍蓟蔀楝F代農業的發展趨勢。近年來,宣城市把建設現代農業作為主線,充分發揮其獨特的區位優勢、生態優勢和資源優勢,圍繞主導產業,大力開展現代農業產業招商引資,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提升了農業產業化水平,為帶動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起到積極的作用。
1 宣城市農業投資環境優勢
1.1 區位交通優勢
宣城市位于安徽省東南部,地處蘇、浙、皖3個省交匯處,地理位置獨特,是連接沿海與內陸的樞紐。以宣城市為中心的3 h經濟圈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泛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之一。距合肥市、南京市、杭州市均在200 km以內,距上海市也僅260 km,公路鐵路水路交通完善,物流暢達,農產品生產和深加工基地的產品可快捷地送到蘇浙滬皖等地的各大城市。
1.2 農業產業優勢
宣城市農業有著良好的產業基礎,經科學規劃和多年引導發展,農業產業化與農產品加工產業獲得長足發展,已形成禽業、糧油、竹業三大農業經濟板塊和山核桃及森林食品、茶葉、絲麻、特種蔬菜、南漪湖水產品、皖南煙葉六大特色產業。2012年,全市農產品加工產值達436億元,全市農業龍頭企業達1 285家,其中龍頭企業國家級6家、省級95家。擁有寧國、廣德和宣州3個省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區,擁有績溪、寧國、廣德3個省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
1.3 農業資源要素優勢
宣城市是安徽省和蘇、浙、滬地區重要的糧油、畜禽、茶葉、森林食品、絲麻、蔬菜、水產生產基地。自古物產豐饒,南湖銀魚、水陽河蟹、水東蜜棗、廣德毛竹板栗、寧國山核桃以及敬亭綠雪、涌溪火青等綠茶系列,皆屬地方名產,全市現有具地域特色的農產品40個以上,注冊名特優新農產品310個。“三品一標”認證企業160家,產品總數達264個。全市85%以上的農產品銷往長三角地區,連續多年在上海市成功舉辦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生態宣城、綠色產品”美譽度不斷提高。
1.4 生態環境優勢
宣城市山清水秀,是皖南國際旅游示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安徽省生態環境最優美的城市之一。全市林木綠化率達58%;年空氣環境質量二級以上超過360 d,優良率達98.9%;主要河流水質監測達標率100%;集中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境內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3個、國家級生態示范區4個。
1.5 高效政務環境
為了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市委、市政府通過建立健全行政集中審批制度、招商引資項目全程幫辦服務制度、重點項目審批綠色通道制度,開展百名科長民主考評活動,出臺一系列鼓勵投資的扶持政策,不斷提高行政服務效能,全市上下形成了親商、重商、安商的良好氛圍。
2 農業招商引資在建設現代農業中作用
2012年,市本級完成招商項目16個,意向投資64.6億元,其中已落地項目4個,總投資8.7億元;已簽約項目4個,計劃投資13.4億元;在談和跟蹤項目8個,總投資42.5億元??h(市)區吸納農業招商引資項目35個,招商引資達11.0億元。全市農業產業化大中型項目建設、農業產業化示范園區和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農業招商引資工作為全市農業下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2.1 招商引資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依據宣城市農業產業化“十二五”規劃建設目標及現代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需要,并通過全市調研,決定立足農業產業化基礎、生產要素資源、區位條件等各項優勢,依托市本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農產品加工示范區和宣州區范圍內有利于現代農業發展的丘陵崗地,招引資本規模大、產業層次高、牽動性強的農業項目。重點向投資客商推介農產品工業園建設、生豬養殖屠宰加工、畜禽飼料加工、獸藥及生物制品生產、蔬菜基地建設及配套加工、高山茶葉基地建設及配套加工、中藥材深加工等7類擬招商項目的基礎資料、相關產業政策及其他準備工作,同時在宣州區范圍內組織內安徽華衛集團禽業有限公司等6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編報招商引資對接項目6個。
2.2 招商引資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農業招商不僅是資本的引進,還是現代農業管理經驗的引進,是經營模式的引進。把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作為招商引資出發點,重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改擴建項目的嫁接與招商工作。如在合肥市農展期間,宣城市就安排了3家茶葉企業與中糧集團分別就開發有機綠茶、精品烏龍茶、出口綠茶等項目進行接洽。又如和威公司與江西雙胞胎集團合作的畜禽飼料生產銷售項目,在宣城市建設年產80萬t的飼料加工廠,現已竣工投產。
2.3 招商引資加快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2012年全市農產品加工產值436億元,其中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239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值達361.7億元。建立了休閑農業項目庫,組織編制了50個全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2012—2014年重大項目,建成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2個、省級4個、農業休閑園區和鄉村旅游觀光示范點906個。成功地引進了宣木瓜深加工、飛洪生態農業科技、宣城生態農業觀光園等項目。很好地將宣城市特色農產品向深加工、精加工、出口加工拓展,將農業與特色觀光、休閑度假、生態養老項目有機結合起來。
2.4 招商引資帶動就業,提高農民收入
內外資本進入農業領域,租用、征用農民的土地,興辦規模型農業企業,不僅有利于提高農業規?;?、專業化、產業化程度,而且助推了農民向二、三產業轉移,使不少農民成為擁有土地、享受租金、獲得工資的新型農民。同時為工業化提供了人力資本,為城鎮化提供了集聚人口,進而加快了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進程。如宣州區聘請上海孫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編制了五年發展規劃,出臺了《關于推進宣州區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的實施意見》及多項扶持示范區建設的政策措施。目前,示范區已流轉土地1 200 hm2,落戶示范區的龍頭企業12家,基礎設施建設和固定資產投入近2億元,輻射和帶動周邊農戶2 000多戶。2012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9 036元,比上年增長15.2%。
3 農業招商引資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農業項目儲備不足。據統計,全市規模以上的農業項目儲備不足20個,有重大招商前景的項目更少,往往是招引的企業有意向來投資某方面項目,再去安排相關招商工作時,缺少主動向投資企業推介招商項目庫。二是客商多,但規模小,產業層次不高。受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農業領域的投資與往年相比,呈上升的趨勢,加之宣城市的區位優勢突出,江、浙、滬3個地區來宣城市考察的客商多,聯系洽談的項目也多,但產業層次不高、投資規模偏小,主要集中在現代農業基地建設方面,農產品深加工項目偏少。三是農業資源呈緊縮的趨勢,億元以上種養業項目落戶難。億元以上的農業項目用地面積較大,加之大面積農業用地的資源緊缺,涉及農戶多,土地流轉協調困難等因素的影響,制約了一些項目的承載。
4 農業招商引資工作的建議
4.1 加強農業項目儲備庫建設
農、林、水等農口部門要結合實際情況和掌握的信息,切實抓好農業產業項目庫的建立、充實、更新與完善。要堅持以全市現有資源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政策為依據,真正開發出一批質量高、競爭力強的好項目、大項目[1]。
4.2 科學定位農業產業招商方向
一是招商區域定位上,繼續以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為重點,力爭在境外招商上有進展。二是招商項目定位上,要以突出投資億元以上農產品加工項目、農產品基地與物流項目和休閑觀光農業項目為重點,積極引進有利于促進農業產業集聚、能形成產業鏈的龍頭項目,引進科技含量高、市場銷路好、帶動能力強的大項目,引進能充分發揮宣城市特色的大項目[2]。三是招商項目落戶上,將市開發區作為招商主陣地,積極招引項目落戶市開發區,有特殊需求的項目加強同各縣市合作,同時要重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改擴建項目的嫁接與招商工作。
4.3 加強項目選址落地環節工作
對農業招商引資所需的種養殖基地、農業新科技示范基地,可借助土地流轉平臺優先予以落實,引導和鼓勵農民依法、自愿、有償地將土地流轉給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鼓勵農業產業化項目投資者參與土地規模經營,按照農用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的要求,創新土地流轉激勵機制,帶動土地流轉[3]。因地制宜,可以在宣州區境內,規劃出一塊生態環境好、交通便捷的地塊,建設農產品加工園區和物流園區。
4.4 完善優惠政策與配套服務
針對農業產業招商引資地特點制定優惠政策,將原有分散的投資優惠政策進行整合和梳理,制定一套切實可行、操作性更強、更優惠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4]。積極完善相應的配套服務,確保農業招商引資招得到、引得進、安得下。
5 參考文獻
[1] 王偉.襄樊市農業招商引資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0,21(7):20-21.
[2] 柯建中.積極引資 促進特色農業產業化[J].農村發展論叢,1997(1):33-34.
論文關鍵詞:觀光休閑農業 農業結構調整 發展 旅游
論文摘要:通過對觀光休閑農業產生及發展背景的分析,闡述了其發展前景及其為現代農村建設帶來的發展契機。對如何開發好本地的觀光休閑農業提出了幾種樣板模式并進行分析。同時,提出發展觀光休閑農業應采取哪些措施。
觀光休閑農業就是利用農村設備與空間、農業生產場地、農業產品、農業經營活動、自然生態、農業自然環境、農村人文資源等,經過規劃設計,以發揮農業與農村休閑旅游功能,增進民眾對農村與農業的認識,從而提升旅游品質,提高農民收益,促進農村發展的一種新型農業。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觀光休閑農業,把觀光休閑農業作為一產與三產的結合,延伸農業產業的切入點和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來抓。
1、成武發展觀光休閑農業的必要性
1、1成武現狀的客觀要求
成武位于魯西南菏澤地區的東南部,屬黃泛沖擊平原。2005年統計,全縣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5%,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5畝,土地后備資源缺乏,人口增長快,勞力資源豐富。成武物化天寶,人杰地靈,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改革開發的20多年,成武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仍然屬于欠發達縣。
農業在全縣國民經濟中占有主導地位,為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我縣也實行了農業結構調整。在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一定成效的新形式下,必須從戰略的高度,確定其合理的發展方向,發展觀光休閑農業就是其方向之一。
1、2民眾節假日消費多樣化的客觀需求。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競爭的日益激烈,再加上城市開發建設步伐加快,城市人口密度增大,生活空間減少,尤其是城市工業和城市生活的各種污染、城市環境惡化給城鎮居民身心健康造成了極大的損害,在這種社會環境之下,促使人們渴望多樣化的休閑放松方式,尤其希望能在傳統的鄉村環境中放松自己。農村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獨特魅力,吸引了城市居民把目光轉向農村,從而形成對農村觀光旅游業的強烈要求。
1、3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和城市下崗職工提供新的就業機會。
觀光休閑農業是一種服務性極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好此產業,需要一整套服務設施,不僅需要導游,管理人員,服務人員,還需要有住宿、飲食、商場、交通、文化等行業的參與。發展觀光休閑農業能夠有效地帶動我縣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吸納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以及下崗失業人員,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近而推動農村經濟的全面快速發展。
1、4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觀光休閑農業能夠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觀光休閑農業實現了農業向第二、三產業的延伸,產生了疊加效應,在旅游、教育、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目前已成為發展前景良好的新型產業之一。觀光休閑農業除了提供采摘、銷售、觀賞、垂釣、游樂等活動外,還能夠提供農村鄉村鄉土文物、民俗古跡等多種文化資源的參觀,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讓參與者更加珍惜農村的自然文化資源,激起人們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興趣,也進一步增強了人們保護自然、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環境的自覺性。觀光休閑農業提高了農業的經濟地位,并可緩解農業對環境的污染,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5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要求
觀光休閑農業是目前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一個方向。要使農業產業功能由單一供給向多樣性轉變。在保障食物供給和工業原料需求的同時,發展節約型、環保型、循環型農業,促進觀光休閑農業的蓬勃發展。觀光休閑農業的興起,展示了生態旅游農業之路,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帶動了農村商業、服務業、交通運輸、建筑、加工業等相應產業的發展,帶動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同時觀光休閑農業的發展必然引起區域農業產品的特色化。
2、觀光休閑農業的類型
觀光休閑農業種類繁多,形式各異,但應根據各自的具體情況而定,本文所提幾種類型供參考。
2、1觀光農園
所謂觀光農園就是指對現有已成規模的果園、菜園、花圃等,進行修沏,整理,方便顧客,讓游客入內摘果、采菜、賞花,在欣賞自然景觀的同時,享受田間勞作的歡樂。對生產者來說,觀光農園雖然增加了設施的投資,卻節省了采摘和運銷的費用,使得農產品價格仍然具有競爭力。對消費者來說,這種自采自買的方式,不僅買的放心,而且還達到了休閑的效果。所以,觀光農園已經成為目前觀光農業最普遍的一種形式。
2、2休閑農場
休閑農場是一種綜合性的休閑農業區。農場內提供的休閑活動內容一般包括:田園景色觀賞、農業體驗、自然生態解說、垂釣、野味品嘗等,除了觀光游玩、采集果蔬、體驗農耕、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土情趣外,還可以住宿、度假、游樂。隨著休閑農場被越來越多的人的接受,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的很多會議也可由市內賓館飯店轉移到休閑農場。那也是一件很愜意的事。
2、3農業公園
農業公園是指按照公園的經營思路,把農業生產場所、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閑旅游場所結合于一體的公園。農業公園的經營范圍是多種多樣的,即可以是水果、花卉、蔬菜、小麥等專業性的農業公園,也可以建成綜合性的農業公園。在園內可以設有服務區、景觀區、蔬菜區、水果區、花卉區及活動區等。
除了上述類型之外,當然還有其他形態。并且我們除了設立種植業觀光園外,還可以設立畜牧業、漁業觀光園,從而促進農業和旅游業的綜合發展。
3、發展觀光休閑農業的措施
3、1明確目標、科學規劃。
發展觀光休閑農業,必須要找準服務的目標顧客。為此,在項目開發之前,必須對本地區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目標顧客進行認真的調查研究分析,對于欲開發的項目要有明確的定位。對于觀光休閑農業的建設,地方政府應該樹立科學理念,首先要加強園區的統一規劃。在規劃中要正確實行區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態定位。將農業發展規劃特別是精品農業、特色農業和效益農業的發展與城市旅游、城鎮發展規劃以及農業現代化結合起來。其次,要體現出觀光農業特色,突出農村生活風貌和豐富的鄉土文化內涵,挖掘農民的聰明才智,引導農民積極參與,并注重與游客的互動。切忌建造過多的人文景觀,使環境和設施過于人工化、商業化。不要盲目追求大投資、大規模、高檔次、高消費。
3、2正確認識
觀光休閑農業是農業與旅游業有機結合的一個新興產業。觀光休閑農業以發展綠色農業為起點,以生產新、奇、特、優農產品為特色,依托高新科技開發建設現代農業觀光園區,是農業產業化的一種新選擇。在現代社會中,農業已不僅是為人們提供衣食基本物質產品的生產部門,而且日益與環境、休閑、教育、文化等精神生活相連,成為多部門結合的產業。由于農業的季節性較強,對氣候的依賴性較大,因此觀光休閑農業應及時根據天氣情況和農業不同季節發展情況進行旅游線路、觀光內容及價格等方面的調整。觀光休閑農業既不是純粹的農業開發、也不是傳統的旅游開發,它的發展必須兼顧農業和旅游的發展規律。此外,還要考慮兼顧環境保護與生態平衡。另外,對處于起步階段的我縣觀光休閑農業,要用發展現代農業的理念來指導,了解觀光休閑農業的基本知識、特點和規律,用科學發展的眼光打量當地的資源,瞄準適宜開發的各種場地,準確定位觀光休閑農業的規模、檔次和水平,合理合算地開發成供人休閑度假、娛樂健身的旅游景點。
3、3政策扶持
為了加快觀光休閑農業的發展,政府應出臺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如:發展觀光休閑農業所需土地應與農用地一視同仁;觀光休閑農業基地建設所需資金,農村信用社及其他銀行應適當放寬借貸條件,簡化審批手續,并給予貸款利率和時間上的優惠;觀光休閑農業示范園區從事種植、養殖業和農產品初加工所獲得的收入暫時免征所得稅;觀光休閑農業示范園區內的用電享受農用電價格的優惠。還有其它一些牽扯到觀光休閑農業的問題,政府有關部門應酌情給予放寬,從而促進觀光休閑農業的快速發展。
3、4規范管理
為了發展觀光休閑農業,政府有關部門應按照"先發展,后規范"的原則,主管部門應設置專門的管理機構,建立規范的管理制度,做好對觀光休閑農業的審批立項、指導協調、組織驗收、監督管理等工作。妥善處理各種關系,及時協調各種矛盾,為觀光休閑農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3、5加強宣傳
觀光休閑農業是一項新興的農業產業,為了促進觀光休閑農業的持續發展,我們要通過電視、廣播、互聯網、報刊、路牌等各種媒體和機會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宣傳推廣,提高知名度,樹立品牌。另外還可以通過舉辦研討班、研討會等形式與農業、旅游部門的干部、專業人員和農民企業家進行交流探討,以及同國內外的交流與合作,這樣就可互通有無,進行經驗借鑒,實現觀光休閑農業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 蠶桑產業;農業經濟;作用;廣西壯族自治區
中圖分類號 S88-9;F32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1-0257-02
種桑養蠶在我國已有5 000多年的歷史,曾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當前,蠶業生產依然為推動廣西地區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等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東桑西移”的戰略背景下,廣西地區桑蠶產業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桑蠶產業也逐漸發展成為廣西地區又一項促進農民增收和縣域經濟發展的農業支柱產業。2011年的統計數據表明:廣西蠶桑生產已遍及73個縣(市、區),共有88.5萬戶農民種桑養蠶[1],蠶繭銷售收入102.95億元,種桑養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這對加快廣西農民致富、優化廣西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以及廣西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 種桑養蠶促進農民增收
近年來,廣西地區桑蠶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桑園面積和蠶繭產量連續多年穩居全國第一,繭絲產量、質量也得到明顯提升。蠶繭繅絲級別由原來的2A級以下普遍提高到4A、5A級,部分達到6A級。種桑養蠶極大地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1.1 桑蠶飼養
種桑養蠶具有周期短、經濟效益高、周轉靈活等特點,與其他經濟作物相比,桑蠶產業投入通常產出比高,見效快。以目前優良蠶種和桑樹品種普及情況分析,種1 hm2桑平均可養45張蠶,1張蠶種平均產繭45 kg,按2011年鮮繭平均售價32元/kg計算,養蠶可收入可達1 440元/張,桑園年收入達6.48萬元,高產的農戶種桑年收入可達7.5萬元,甚至更高。以河池市為例,2011年河池市桑蠶生產遍及11個縣116個鄉994個村,養蠶戶達23.13萬戶,桑蠶生產產值達30.27億元,平均每個養蠶戶養蠶收入達13 086元,全市農民桑蠶生產人均純收入達到560元,可見,桑蠶生產已經成為河池市重要的經濟支柱產業,是河池市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渠道。又如宜州市洛漏村孟山屯,全屯有33戶人家共145人,2011年全屯桑園面積達22.67 hm2,產繭產量達50 t,養蠶純收入達190萬元,戶均養蠶收入達5.8萬元,人均收入達1.3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萬元增收工程示范村。從這些實例可以發現,種桑養蠶目前已經成為廣西蠶區農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
1.2 桑園套種
為進一步促進蠶農增收,充分利用養蠶冬閑時期的人工和土地資源,拓寬蠶農增收的渠道,各地農業部門高度重視桑園套種的復合經營模式。在廣西主要蠶區,蠶農已經充分利用養蠶冬閑時期進行桑園行間套種,以此提升桑園的地力和綜合效益,促進桑園增產增收。以柳州市為例,2011年柳州管轄的柳江、柳城、鹿寨、融安、融水5個桑蠶生產主產縣共建立了桑園套種綠肥、蔬菜示范基地225.2 hm2,帶動面上種植1 066.67 hm2。據統計示范基地純收入逾1.2萬元/hm2,蠶農增收總計可達270萬元以上;賓陽縣2011年進行桑園套種甜豆,可收獲甜豆6 000 kg/hm2,以市場價4.0元/kg計,產值達2.4萬元/hm2,利潤達1.2萬元/hm2;融水縣2011年進行桑園套種蔬菜420 hm2,其中套種南畔洲蘿卜364 hm2,其他蔬菜56 hm2。桑園套種蘿卜一般可收鮮蘿卜7 500~12 000 kg/hm2,收入7 500~12 000元/hm2,另外還可壓青蘿卜莖桿15.0~22.5 t/hm2來培肥地力,以此提高翌年桑園桑葉的產量和質量,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明顯。那坡縣大力發展桑園套種馬鈴薯、蔬菜、綠肥等農作物,2011年全縣開展桑園套種426.67 hm2,實現桑園增收2.25萬元/hm2??梢?,桑園套種有望成為廣西地區農民增收的富民工程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主導產業。
2 桑蠶生產副產物綜合利用增加經濟收入
2.1 蠶蛹加工利用
研究表明,繅絲后干蠶蛹粗脂肪含量、粗蛋白各占其干重的20.77%和70.69%,氨基酸總含量為59.68 mg/100 g,其中8種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總量的49.65%,同時還含有豐富的?;撬幔瑸?.14 mg/100 g [2]??梢?,蠶蛹營養價值較高,具有較好的開發利用前景。對蠶蛹加以開發利用,不僅使桑蠶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時也促進了桑蠶產業的發展,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廣西中蠶藥業有限公司計劃投資的蠶蛹加工項目,計劃投資6 000萬元,第1期可年生產蠶蛹蛋白600 t,第2期生產氨基酸300 t,蛹蟲草100 t,總產值達1.22億元,必將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
2.2 桑枝栽培食用菌
桑枝含粗蛋白5.44%、纖維素51.88%、木質素18.18%、半纖維素23.02%、灰分1.57%,是栽培食用菌的上等原料[3]。實踐證明:桑枝食用菌生產已經逐漸成為廣西地區的特色農業產業和農民增收的新亮點,是促進廣西地區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之一。以宜州市為例,2011年宜州市桑枝食用菌生產突破5 000萬棒,實現產值1.5億元,利用桑枝6.25萬t,桑枝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前景被十分看好。以環江縣為例,2011年全縣桑園面積達到1.04萬hm2,每年2次砍伐約產出15萬t以上的桑枝。豐富的桑枝資源給環江縣具備了大力發展桑枝食用菌產業的條件和優勢。在環江縣,利用桑枝栽培云耳,桑園可增加產值4.5萬元/hm2以上,如能利用70%的桑枝來開發種植云耳,資源的開發價值可達到4億~5億元。融水縣2011年生產桑枝食用菌150萬袋,主要品種有香菇、黑木耳、茶樹菇、雞腿菇等,年產值400萬元以上。那坡縣2011生產桑枝食用菌20萬棒,實現產值160萬元。由此可見,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不僅拉長了蠶桑產業鏈,同時也為農民增收拓寬了路子。
2.3 蠶沙利用
蠶沙是大宗的蠶桑副產物之一,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葉綠素、胡蘿卜素等多種營養物質[4],是提取天然產物葉綠素、生產生物有機肥、沼氣等優良的原材料。早在20世紀50年代起,就有利用蠶沙提取葉綠素的報道[5]。如今,利用蠶沙生產葉綠素、發酵沼氣等已取得良好的效果,為桑蠶的綜合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徑,并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如宜州市2011年蠶沙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年企業收集處理蠶沙1.23萬t,生產生物有機肥3 406 t,產值441萬元;忻城縣利用蠶沙作為填充料發展沼氣池2.5萬個,不僅節約了能源,也優化了環境。象州縣利用蠶沙飼養蚯蚓的效益良好,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梢?,對蠶沙的合理利用同樣可以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2.4 蠶絲被生產
利用雙宮繭、下繭、廢絲等加工成蠶桑絲被,是桑蠶業發展的又一途徑。如宜州市2011年利用雙宮繭、下繭、廢絲生產蠶絲被逾1.5萬床,對桑蠶生產副產物綜合利用增加了經濟效益。象州縣蟬宇蠶絲被公司生產的“蟬宇”牌蠶絲被,質量上乘,產品遠銷區內外及港澳地區,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3 生態桑園優化石山區農業產業結構
廣西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狀況決定了廣西地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在基本解決了山區農民吃飯問題后增加山區農民的收入是農業發展的當務之急。調整桑蠶業發展的新思路,重點是向石山區發展桑蠶業,將桑蠶業作為石山區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路子,探索石山區農民增收的新途徑。如巴馬縣燕洞鄉五弄篇是典型的石山區,5個行政村承包耕地面積346.4 hm2,旱地325.07 hm2,水田21.33 hm2。到2011年,該片桑園面積發展到249.33 hm2,占承包地面積的72%,平均產值29 250元/hm2,比傳統的玉米種植可增加收入2倍以上,為山區農民的脫貧致富提供了新路子。位于廣西西北部的鳳山縣,石山占43%。為改善石山地區民生和農村經濟,鳳山縣緊緊抓住退耕還林的政策,致力發展石山生態桑園,大力推廣桑園套中核桃,讓原來荒涼的石山變成了金山。2011年套種核桃生態園1 000 hm2,桑產繭1 200 kg/hm2,產值3.6萬元/hm2,在核桃進入掛果期后,預計產核桃1 500 kg/hm2,產值4.5萬元/hm2,這樣套種核桃的生態桑園產值可達8.1萬元/hm2,是種植玉米收入的3倍,也為石山地區農民的脫貧致富開辟了新途徑。
4 蠶桑產品促進加工業發展,創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思想的不斷解放,蠶桑資源綜合利用成為當今桑蠶業發展的熱門課題。其中,蠶桑產品的深加工項目備受關注,而其發展需要有充足的原料作為基礎。廣西地區由于蠶桑資源豐富具有獨特的優勢和巨大的發展潛力,自治區黨委、政府在《關于打造農業千百億元產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把桑蠶產業打造成年產值50億元的產業集群的目標。在國內外桑蠶產業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廣西地區大力發展蠶桑產品深加工產業,不斷改良品種、改進技術,從各方面提高農民種桑養蠶的積極性,提高原料繭的數量和質量,生產優質產品,滿足市場需求,增加農民和企業收入。廣西地區的一些企業積極引進相關加工生產線對桑蠶資源進行深加工,不但促進了桑蠶產業的發展,對解決廣西地區部分剩余勞動力再就業也起到積極的作用,社會效益明顯,間接加快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5 發展特色蠶業農業,提高蠶業效益
在種桑養蠶和開展蠶桑資源綜合利用的過程中,各地蠶農充分利用各自的自然生態環境,按照政府引導,并根據現代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生態農業和創意農業等農業觀光旅游新特色,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柳城縣茂林(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開展的生態休閑旅游,建起了農家樂。該農家樂集觀光旅游、休閑采摘、營養美食于一體,在為游人提供休閑娛樂的同時,還為游人提供美味的蠶桑宴席,每年都迎來了大批的游客,自營業以來,經濟效益初顯成效;鎮興(屯)實施“萬畝桑園+蠶文化”農家樂觀光旅游,使游人在采摘桑果的同時也了解了蠶桑文化發展的歷程,促進了蠶業發展和蠶文化的傳播,極大的促進了當地蠶業經濟的發展。
6 實現“蠶業強省”目標,發展“三高”蠶業
為實現“蠶業強省”目標,廣西地區各地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舉措,穩步發展“三高”蠶業,全力做大做強蠶桑產業?!叭摺毙Q業依靠科教興蠶、良種良法產業化,實現“畝桑產繭量高、蠶繭質量高、綜合效益高”。發展“三高”蠶業是增強蠶業生產綜合能力的有力措施,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發展現代農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三高”蠶業的發展對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桑園面積增加、蠶繭質量和產量的提高、蠶農收入提高,促進農村生態蠶業和農村旅游業的發展,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廣西地區桑園面積和蠶繭產量連續7年穩居全國第1位,桑蠶生產規模逐步擴大,農民收入不斷提高,成為全國重要的蠶桑產業基地,成為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亮點,為廣西地區農業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7 參考文獻
[1] 梁貴秋,吳婧婧,陸春霞,等.蠶桑資源綜合利用在廣西蠶區的應用模式[J].廣西蠶業2012,49(1):63-66.
[2] 王彥平,劉潔,吳予明,等.蠶蛹的營養成分分析[J].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3):638-640.
[3] 廖森泰,肖更勝,劉學銘.蠶桑資源綜合利用使用技術及規程[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都需要農業的發展支撐經濟的飛躍。臺灣在近幾年的農業發展中走出了屬于自己的條道路,而濟南的農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如今隨著兩岸交流的加深,在農業方面的合作也將會進步增加,借助雙方的優勢,學習雙方的特點讓濟臺的農業發展來一次質的合作大飛躍。
臺灣地區地狹入稠,境內三分之二為山地丘陵,氣候溫暖,雨量充沛。臺灣現代農業生產發達,現有耕地面積1290萬百農戶78萬戶,農業人111400多萬,占臺灣總人口的19%,目前臺灣農業總產值為4000億元新臺幣,占臺灣經濟生產總值的3.3%在臺灣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臺灣農業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與林業四大部分。近50年來,臺灣農業生產結構已逐漸由以種植業為主的單
傳統農業,逐步轉變為農林牧副漁綜合發展的多元化農業與商業性農業。臺灣的種植業分為糧食作物(農藝作物)
經濟作物(特用作物)與園藝作物三大類別。臺灣是我國著名的產稻區,素有“海上糧倉”的美稱。臺灣的經濟作物有甘蔗,茶葉煙草花生、薄荷等其中以甘蔗和茶葉所占比重最大,素有“東方甜島”之美譽,盛產的阿里山高山茶享譽海內外。園藝作物主要包括水果蔬菜花卉等,在臺灣種植業中所占比重不斷增加。此外,畜牧業、漁業林業也很發達。
臺灣的農會組織網絡健全,在農業生產經營的每個環節每個角落都有農會人的身影和足跡。其主要功能有,是農業推廣,業務主要包括推廣優質品種,生產資料和先進適用技術組織開展農民教育培訓等。二是供銷經營,即辦理農產品運銷及批發市場業務,辦理農業生產資料及生活用品經營,興辦農業金融業務,涉及農業存貸款,農業和農民保險等等。
技術改進、品種改良結構調整、效益提高是臺灣現代農業的特征真正實現了產學研結合。目前在農業品種的改良食品加工技術,自動化技術等方面在國際上處于領先水平。
食品工業是臺灣的傳統產業,對帶動臺灣農業發展具有很大作用。近年來,一些食品工業企業正在實施改造,逐步擴大農業經營和加工企業規模,推行共同作業及專業化經營,以食品加工帶動農業工業化,農業企業化農業商業化,緩解產銷失衡的壓力,增加附加值維持農業的持續經營。
臺灣農產品的運銷體系十分發達健全,且運行高效快捷,主要形式有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直銷店、產銷班,幫助農業生產者解決市場方面的后顧之憂,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的順利發展。
隨著臺灣農業高度市場化,發展高經濟價值作物并與休閑、生態、美化等功能相結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是精致農業的精髓。
臺灣休閑農業方興未艾,正發展成為新興產業。臺灣的休閑農業是為了解決傳統農業經營困境與轉型而發展起來的,能提供休閑服務滿足人們的休閑需求兼之有農產品生產經營和三產服務業于體的新興產業。目前,臺灣休閑農業正處于發展階段,主要有觀光農園,野生動植物的觀賞與研究、品嘗野味的休閑旅游綜合性的休閑農場居民民宿旅游等。
濟南市以建設環城都市農業、南部生態農業、平陰特色農業、沿黃濱河農業,歷城臨港農業,章丘現代農業黃河北高效農業等七大特色農業區為重點,努力構建“一圈三帶”(環城都市農業圈,南部山區、中部平原北部沿黃三大特色農業經濟發展帶)現代農業區域布局新框架。要毫不松懈地抓好糧食生產,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叭龡l底線”。
濟南進一步做強畜牧業做優蔬菜業,做大林果(花卉苗木)業,積極發展水產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扶持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實施農業標準化工程和
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積極發展外向型農業。加快農業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化建設,努力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大力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實施新輪沃土工程,合理使用化肥、農藥減少面源污染,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加快發展節約型循環型農業。充分發揮農村獨特的山水景觀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 農村經濟 “十二五”發展規劃
農業產業化是農村經濟發展的的重要途徑,是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及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健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妥善應對農業發展環境重大變化的挑戰,元陽縣農業產業站針對元陽縣縣情及縣委政府的發展思路、發展目標,抓住我縣全面健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五年規劃,進一步推進我縣農業產業又好又快地發展,根據我縣實際,制定我縣農業產業的“十二五”發展規劃。
一、元陽縣產業發展現狀
元陽縣作為邊疆民族特困縣,近幾年通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州有關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文件精神,目前元陽縣農業產業化已初具規模。
1.元陽縣的基本情況
元陽縣位于紅河南岸,哀牢山北麓,東接金平縣,南鄰綠春縣,西與紅河縣接壤,北與建水縣、個舊市隔河相望,境內山高谷深,溝壑縱橫,無一平川,境內最高海拔2939.6米,最低海拔144米,立體氣候非常明顯,從河谷到高山呈現熱帶、亞熱帶、溫帶三種氣候特點,故有“一山分四季,隔嶺不同天”之稱。全縣轄2個鎮12個鄉,138個村(居)委會,1044個自然村,國土面積2189.88平方千米,全縣總人口42.4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94.9%。全縣世居哈尼、彝、漢、傣、苗、瑤、壯七種民族,少數民族人口37.6萬人,占總人口的88.6%,呈現出“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點,是一個集邊疆、山區、民族、貧困為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元陽縣資源富集,一、具有典型的山區立體氣候特點,山區面積占國土面積99%,比較平緩的地區僅占1%,且生物多樣性突出,光、熱、水、土等自然資源十分豐富,適宜種植香蕉、甘蔗、茶葉、草果等多種經濟作物,培育農業知名產業潛力很大。二、勞動力優勢。全縣有鄉村從業人員23.4萬人,對高山區、干熱河谷區、和部分荒山的開發利用有充足的勞動力。三、旅游資源優勢。元陽是紅河哈尼梯田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區,以哈尼梯田文化為代表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風情濃郁。四、水能資源優勢。
全縣水電可開發裝機容量達50.38萬千瓦,目前僅開發11.85萬千瓦,開發潛力很大。另外礦產資源也很豐富,目前已發現金、銅、鐵、鉛、鋅、大理石、石膏等20 余種礦產,擁有大型金礦,鉛、鋅、銅具有良好的勘探利用前景。
2.支柱產業的發展現狀
2.1茶葉產業
元陽縣有“發展茶葉產業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海拔在144~2939米之間,年平均氣溫16.4℃,相對濕度84.3%,年均降雨量1403毫米,日照時數1770.2小時,年霧期為179.5天?!弊杂?973年鳳慶等地引進云南大葉種種植,現有茶園面積3.5萬畝,分布在高山九個鄉(鎮)海拔在1200-1600米之間,土壤為黃壤土,PH值在5-7.5之間,為酸性土壤,茶葉產品茶多酚含量比較豐富,是為理想的普洱茶生產基地之一,全縣有66個初制茶廠,廠房面積達44775.7平方米,各種加工機械1000臺(套),從業農戶達6146戶,24584人,茶農人均種茶收入達300元,元陽現有梯田秀峰、真香茶、云霧茶等產品,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
2.2木薯產業
通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全縣栽植木薯面積 7.2萬畝,產量達36萬噸,涉及到14個鄉鎮?,F有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1家(元陽縣紅泰淀粉責任有限公司)。
2.3甘蔗產業
甘蔗生產已成為元陽縣山區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轄區8個鄉鎮,種植面積4.25萬畝,產量達12萬噸,產值達3120萬元,人均純收入320元,是一個發展前景較好的支柱產業。
3.傳統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3.1柑桔
雖然柑桔目前種植面積不大僅有1567畝,產業從業農戶652戶,2681人,但人均純收入1472元。
3.2香蕉
元陽縣氣候條件適宜香蕉的生產發展,香蕉產量高、全縣適宜栽香蕉面積可達35萬畝,現有香蕉種植面積13.5萬畝,占適宜面積38.5%,香蕉是山區農民一項重要經濟來源,但全縣還沒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香蕉產業格局。
3.3蔬菜(含馬鈴薯)
2009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4.9萬畝,產量達13萬噸。我縣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適宜于發展反季節蔬菜和特色蔬菜,產品遠銷成都、重慶等市場。
3.3.1反季節蔬菜 元陽縣海拔帶分布較廣,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中半山區至海拔1800米左右的高山地區因其氣候冷涼,尤其適宜發展反季節蔬菜,可滿足市場對反季節蔬菜的需求并便于蔬菜產品調配,同時中半山及以下山區也能合理利用氣候資源,發展春提前栽培。
3.3.2大棚蔬菜 我縣的蔬菜有利于控溫控濕,能起到蔬菜提前上市、調節花期、延長采收期、增進產量等效果,促進農民增收,目前我縣重點在烏彎村委會和南沙鎮等發展了大棚蔬菜基地。
3.3.3 山野菜 我縣的野生蔬菜有70多種,部分野生菜(如:蕨菜、雞腳菜、水芹菜、山蒜等)已成為人們日常佳肴,但其獨特的生理生長特性,還未被人們所認識,人工馴化栽培也未起步,有很好的開發價值。
二、農業產業發展的因素
1.農業產業發展的有利因素
1.1政策環境改善,農業基礎地位得到加強
進入新世紀以來,“三農”問題引起全社會的密切關注,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支農政策,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實行了農村稅費改革,農民發展農業產業積極性得到極大提高。
1.2勞動力資源豐富,農戶生產積極性較大
元陽縣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全縣有七個少數民族,85%以上的農村人口,全縣有勞動力22.1萬人(其中外出打工的有3.3萬人。因此,我縣勞動力資源豐富,對發展農業產業有較好的前景。
1.3區位優勢凸顯,產業發展條件得天獨厚
元陽縣是典型的山地地貌,具有多種類型的立體農業氣候。特別有利于大力發展茶葉、甘蔗、木薯等支柱產業。苷桔、香蕉、蔬菜(含馬鈴薯)等傳統產業已具有一定的基礎。隨著二級路面的不斷開通,有利于加快農產品的流通和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
2.農業產業發展的不利因素
2.1農業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2.1.1一些地區水土流失嚴重,水利設施基礎較差且年久失修、中低產田面積大、分布廣、區內機耕路及田間渠道網絡不健全。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差。全縣有效灌溉面積僅占耕地面積的10%,旱澇保收面積僅占耕地面積的5%;
2.1.2設施農業不發達,仍處于起步階段。滴灌、噴灌、溫室、機耕、機收等農業技術裝備推廣力度較弱,農業機械化水平總體較低。
2.2農業產業化水平還比較低
目前全縣龍頭企業規模普遍偏小,輻射帶動能力不強;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還比較緩慢,農產品加工率、商品率、優質率較低;農業產業化中介組織發育滯后,實力不強,無法有效聯結企業和農戶;農業產業化利益機制不夠完善。農民生產經營上存在不少盲目性。
2.3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植物檢疫網點和體系建設不夠完善,防治突發性病蟲的能力較差;檢驗檢測、農業執法、技術推廣手段落后,設備不全,還不能及時全面地為農業生產提供高效服務。
三、總體思路
1.指導思想
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目標,以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為核心,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大力發展提升“茶葉、甘蔗、木薯”等支柱產業和鞏固發展“柑桔、香蕉、蔬菜(含馬鈴薯)”等傳統產業為重點,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特色農業、傳統產業;培育和扶強做大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促進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健康發展。
2.農業產業發展的基本原則
堅持市場導向原則;堅持主導產業優先的原則;堅持多元發展的原則;堅持示范帶動的原則;堅持互惠互利的原則;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3.農業產業發展的總目標
全縣重點培育“茶葉、甘蔗、木薯”等支柱產業和“柑桔、香蕉、蔬菜(含馬鈴薯)等傳統產業,通過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和新農村建設,帶動規范化農產品基地和龍頭企業發展,逐步形成特色鮮明的區域性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到2015年,全縣特色、傳統農業產業產值達到3.8億元,建設特色、傳統農產品基地達到68萬畝,新增省級重點龍頭企業2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4家,其中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2家,特色農產品加工率達到30%以上,新增農村專合組織達到96個以上;特色、傳統農業產業為農民人均增收實現400元以上。
四、元陽縣農業產業的建設重點
1.建設高標準農田
加強以平整土地、增厚土層、調整田型、培肥地力為重點的耕地質量建設;以排灌渠系、小型集雨蓄水和提灌設施為重點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以田間耕作道路、干道連接基地路為重點的通道建設?;卦O施達到田成方、土成型,田、水、路、配套,灌、排、蓄功能齊全,達到旱澇保收。
2.建設設施農業
建設以塑料大棚、日光溫室、滴灌噴灌、棚架、遮陽網覆蓋等為重點的設施農業,采用以產品分級、包裝、儲藏、加工為重點的產后處理措施,提高基地設施保障水平。加大適用新型農機具的推廣使用,提高基地耕、播、收機械化水平。
3.建立核心示范園區
集中力量建設縣域優勢特色產業核心示范園區,要將核心示范園區打造成為“一個產值上萬元的企業、一個新農村建設的展示窗口、一個生態旅游觀光景點”。同時注重展示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開展生產管理、產后加工、品牌創建、市場開拓和機制創新等全方位示范,輻射帶動特色產業基地發展,保證特色優勢產業向帶狀、塊狀集中發展,形成優勢特色產業區。根據我縣的實際情況,規劃三個核心示范區:一是建立以牛角寨鄉為中心的茶葉核心示范園帶,重點發展茶葉產業;二是建立以烏彎、南沙鎮為中心的新品種核心示范園區,重點發展蔬菜產業;三是建立以新街鎮為中心的現代觀光農業綜合示范園區,重點發展優質水稻、稻田養魚的農業生態旅游業。
3.1茶葉核心示范園帶
3.1.1規劃布局
堅持以推廣標準化無性系良種茶園建設為主,結合低產茶園改造,到2015年,形成以牛角寨鄉為中心的現代農業生產示范園區暨新農村建設示范片,整個示范片面積達到2萬畝;打造1家出口型市級龍頭企業,企業年效益達千萬元以上,以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帶動茶葉產業發展,將示范片及其周邊建設成為具有我縣特色的生態茶葉產業經濟區。
3.1.2預期效益
到2015年,通過茶葉核心示范片建設,改造舊有茶園面積1萬畝,新增加標準化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1萬畝,實現各類名優茶年產量600噸左右,年產值在2000萬元左右,促農人均增收400元左右。
3.2新品種核心示范園區
3.2.1規劃布局
堅持將市場需求與品種引進結合起來,在試驗、示范、生產技術推廣的原則上,積極引進適銷對路的新品種,以烏彎、南沙鎮為中心,打造以茄果類蔬菜、新品種為主的集中展示示范區,示范園區面積達到1.5萬畝。
3.2.2預期效益
范園區內每年可進行15~20種蔬菜新品種的集中示范,其中,主要推廣品種不少于5個,農產品綜合產值達到2300萬元,帶動1000戶以上農戶發展相關產業,促農人均增收500左右。
3.3現代觀光農業綜合示范園區
3.3.1規劃布局 堅持提高產業經濟效益與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相結合的原則,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特點,新街鎮為中心,輻射攀枝花等鄉鎮的現代觀光農業綜合園區3萬畝。園區可適當分設旱作節水灌溉區、優質無公害大棚蔬菜園區(攀枝花鄉)、休閑娛樂園區。
3.3.2預期效益 項目建成后,種植業可實現年產值1325萬元,其中蔬菜園區提供優質無公害蔬菜100噸,實現產值20萬元。旅游休閑場所年均接待5萬人次,每人每次收費10元計算,可實現年收入50萬元以上,促農人均增收300元左右。
4.加強農產品品牌打造
強力推進全縣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整體認證,努力提高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比重。實施“品牌”戰略,鼓勵企業以品牌為紐帶,實行資產重組和生產要素整合,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爭創品牌企業、名牌產品;堅持政府、協會、企業聯手,積極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申請和保護工作,打造地域品牌、區域品牌;通過多種渠道,開展品牌展示、推薦和宣傳活動,提高品牌影響力,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帶動和推進優勢特色產業做大做強。重點打造“梯田秀峰”、“元梯紅”、“反季蔬菜”等品牌。
5.推進標準化生產和質量安全監管
嚴格推行農產品質量管理標準體系,狠抓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嚴格執行市場準入制度,農業、質監、工商、食品藥品等部門密切配合,加強農業投入品管理和行政執法力度;協助政府積極開展工作,提高生產組織化程度,建立行業自律機制;通過追加資金、改造環境、更新設備、加強人員培訓等措施,實現農產品生產過程控制并建立檢驗監測體系,建立健全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和加快質量安全信用體系的建設。到2015年,實現基地標準化生產率達90%以上。
6.推進技術集成與運用
實施良種繁育工程和品種改良工程,分作物、分區域建設一批良種繁育和品種改良基地。大力開展特色優勢作物高產創建活動,加快省工節本增效技術、循環農業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農機技術的集成組裝,做到農耕、農藝、農機技術結合,良種良法良制配套。基地良種覆蓋率、實用技術到位率和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率均達到100%。
參考文獻
[1]李黎,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探索[J].河南農業.2004.(3):40-41.
[2]牛若峰,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觀察和評論[J].農業經濟問題.2006.(3):20-25.
關鍵詞:休閑農業;功能;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7-128-02
1 休閑農業的概念
休閑農業是指利用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發展觀光、休閑、旅游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是深度開發農業資源潛力,調整農業結構,改善農業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的新途徑。在綜合性的休閑農業區,游客不僅可觀光、采果、體驗農作、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樂。
休閑農業作為一種產業,興起于20世紀30~40年代的意大利、奧地利等地,隨后迅速在歐美國家發展起來。而我國的體閑農業,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雖然發展前景較好,但是,經過20多年的建設,其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在產品、經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較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產業競爭力,與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也不相適應。
2 休閑農業的主要特點
2.1 立足農村,面向市民 休閑農業其所在地都在農村或城鄉結合部,利用的資源主要是田園景觀、生態環境,以此為基礎提供服務與休閑,表現為圍繞城市發展的特征。而服務的對象主要是城市居民,向其提供休閑體驗活動,可以滿足城市居民對農業、農村生活的認知、體驗需求。
2.2 圍繞農業,提供休閑 休閑農業策劃設計的活動主要是基于農、林、牧、漁的生產活動,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都是緊緊圍繞農業生產、生活展開的,涉及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各個領域,經營方式靈活、多樣。游客不僅可觀光、采果、體驗農作、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樂。休閑農業也是深度開發農業資源潛力,調整農業結構,改善農業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的新途徑。
2.3 文化教育,拓展功能 隨著休閑農業的發展,不僅提供了休閑娛樂活動,其文化傳承、生態環保、科普教育等功能也逐漸得到發揮。特別是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休閑農業,在民俗文化傳承與創新領域發揮了積極作用。有的農業休閑山莊還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建立了科普教育基地,積極開展科普教育活動。
3 休閑農業的功能定位
3.1 經濟功能 休閑農業利用資源、提品、開展活動創造價值,帶來財富,這是休閑農業發展的根本。休閑農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業功能拓展與產品結構的調整,實現農業的多功能性。休閑農業充分開發利用農村旅游資源,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拓寬農業功能,延長農業產業鏈,發展農村旅游服務業,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為新農村建設創造較好的經濟基礎。鄉村旅游的發展可以使農民以旅游為主業、種植為副業;農民的身份可以從務農轉變成農商并舉,農戶可以獨立經營,也可以形成私營企業;吸引農民大力發展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精品農業。
3.2 休閑功能 休閑農業提供觀光、休息、娛樂等休閑活動,這是其創造財富具有經濟性的重要前提。城市居民休閑,形成了鄉村旅游的核心結構,包括觀光采摘農業、大棚生態餐廳、農家樂、農家大院、民俗村、垂釣鮮食等,帶動了觀賞經濟作物種植、蔬菜瓜果消費、家禽家畜消費、餐飲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費的全面發展,同時把第三產業引入農村。休閑農業的發展使鄉村風貌成為旅游本底,用景觀的概念建設農村,用旅游的理念經營農業,用人才的觀念培育農民,將鄉村裝點成旅游度假腹地;鄉村民居成為觀光體驗產品,鄉村民居與本地資源及文化特色相結合,形成產業型、環保型、生態型、文化型、現代型發展思路。把農村的生產、生活資料轉換成具有觀光、體驗、休閑價值的旅游產品,并且在一定區域內要差異化發展。具體有田園農業旅游、民俗風情旅游、農家樂旅游、村落鄉鎮旅游、休閑度假旅游、科普教育旅游等模式。
3.3 教育功能 休閑農業可以使人認知動植物、農事耕種、養殖等農業生產活動,甚至可以引入親子教育等活動,尤其可以有效地面向青少年開展科普教育與實踐活動。
3.4 環保功能 休閑農業的存在本身就具有生態和環保功能,具有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發展休閑農業是統籌城鄉發展,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園的重要舉措。
3.5 文化功能 特色休閑農業的發展可以拯救地方鄉土民俗文化,對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具有較好的示范與引領作用。休閑農業可以挖掘、保護和傳承農村文化,并且進一步發展和提升農村文化。我國農村蘊含70%的旅游資源,休閑農業的發展還有利于豐富旅游產品,也是培養新型消費業態,提高幸福指數的有效途徑。
3.6 社會功能 休閑農業開展活動增進人與人的了解與溝通,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社會和諧發展。休閑農業的發展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使農村面貌耳目一新,促進水、電、路、網等硬、軟件條件的改善。休閑農業的發展還有利于促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成為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有效途徑與載體。
3.7 健康功能 休閑農業之地不僅可以讓人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氣和開展體育鍛煉,更能提供綠色、有機蔬菜、瓜果等農產品;有些特色藥膳等食療項目的開發,也能增進其健康功能的發揮。
3.8 城鄉交流功能 休閑農業的發展為城鄉互動交流提供了平臺和紐帶,有利益城鄉一體化與社會和諧發展。休閑農業可以促進城鄉統籌,增加城鄉之間互動,城里游客把現代化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意識等信息輻射到農村,使農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現代化意識觀念和生活習俗,提高農民素質。
4 休閑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4.1 明確發展思路 休閑農業是橫跨一、二、三產業的新型農業經營形態,是順應社會需求,促進農民增收,著力改善民生的民生產業,也是拓展農業功能,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休閑農業的發展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兩型”社會建設要求。各地在發展休閑農業時,應本著以農為本、因地制宜的原則,進行目標市場的細分、選擇與定位,按照差異化競爭的策略,提質增效,實現資源產品化、產品鄉土化、營運規劃化、服務組織化、社會化。盡可能利用和開發當地更加有效的休閑農業資源,策劃體驗活動、創新產品設計,辦出特色和水平,使休閑農業的鄉味更香、農味更濃。
4.2 把握發展原則 休閑農業的發展要本著以農為本、因地制宜的原則。要立足農業、扎根農村,利用開發農業、農村土地與文化資源,惠及農民,促進農民就業增收。要講究科學發展、合理規劃、規范有序的原則。要在結合當地物資、文化的資源基礎上,根據市場需求導向,按能力、講科學、上項目。要遵循生態環保的原則,不能破壞資源環境,要始終相信環境越好越值錢、越能做強做大。要將一、二、三產業進行融合發展,實現休閑與鄉村旅游融合,休閑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
4.3 做好發展重點 休閑農業的發展要進一步加強理論研究,要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升、提煉、整理,合理布局分區,完善發展規劃,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鮮明特色的休閑農業產業。要進一步發揮休閑農業的示范創建,培養優秀品牌,實現樣本帶動。要強化休閑農業產業人才培訓,重點培訓休閑農業發展建設的規劃設計專門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如:企業家、管理者、職業經理人等)。
參考文獻
[1]何偉.休閑農業的特點及淮安市休閑農業發展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8,8.
[2]徐廣才,史亞軍,謝翔燕,等.休閑農業標準體系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