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4 16:23: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共行政評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新媒體;概念;公共行政;運用
近年來,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拓寬了政府和公眾溝通的渠道,行政手段越來越多元,政府在開展公共行政的過程中有了更多的選擇。但公共行政在多媒體環境下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理論和實踐都不成熟,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系統研究及理論上的創新。
一、新媒體內涵
不同時期對何為新媒體有不同的回答。不同時代對何為最新的傳播手段也有不同的結論。在四百年前的工業革命時期,同書籍、口頭傳播和人際傳播等相比,報紙就是新媒體。在電子時代,廣播和電視就是新媒體。在21世紀的信息時代,手機和互聯網等誕生了,新媒體的發展呈現了多元化,新的傳播方式相繼誕生,世界也因此而不斷發生變化。
筆者認為新媒體本質上是一種傳播介質,它以數字技術為支撐,傳播的內容是個性化的信息,傳播模式為多項互動。新媒體在當前背景之下涵蓋了一系列的數字媒體,網絡媒體是其主要代表,具體來講包括移動電視、網絡電視、手機播報和互聯網等。
現代信息傳播在新媒體產生之后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媒體具有及時、開放、互動和共享等諸多特征,這使媒體格局得到了很大的改變,同時也使我們對公共行政的核心有了新的認識。新媒體作為溝通橋梁聯系著政府與公眾,它可以促進公民公共意識的培養,也可以對公共行政的實踐模式加以改變。新媒體無疑會帶來更多更廣泛的討論議題,如公民社會、公共空間及公共意識等。
二、新媒體在公共行政實踐中的運用
(一)新媒體保障公民話語權,促進政府和公眾的良性互動
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傳播媒體形式在傳播信息和表達意見時大多是單向的,信息傳播并不對稱,少數傳播者控制著受眾獲取信息的內容、時間及方式等。在公共行政中,運用多媒體對傳統媒體而言是一種突破,它打破了單向傳播模式,改變了電視、報紙等受政治經濟集團操縱的現實,大眾可以在網絡中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獲得了相當的自由表達空間。
通過新媒體來保障公民話語權。在公眾獲得廣泛而自由的話語權的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了公共事務的話語權,改變了過去由少數人控制的局面。新媒體由于具有互動性和開放性的特征,賦予了公民更多的表達權利,從某種程度上講,它是對傳統話語權分布狀況的徹底顛覆。實踐上,重新分布話語權有利于政府和公眾之間建立一種良性的互動關系。通過關注公眾的看法以及一些反饋意見,政府就可以將公眾想要解決的問題及時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盡快做出公共決策并積極推進政策的規劃與執行。不同群體及個體的不同需求就可以及時被關注并得到響應。人的要求可以得到公平的實現,人的權利和尊嚴可以得到保障,人的理想也可以順利實現。從價值層面來講,公民在新媒體中所獲得的公平性和話語權本身就是公共行政的追求和根本目的。新媒體規定公共行政是為所有公眾服務的,它為人們提供公共產品,以此來實現公平正義。
(二)建立官方認證微博,實現政府與公眾實時互動
微博是一種快捷有效的媒介和手段,具備操作簡單、內容簡潔、更新迅速、自由度高、交互性強等特點。在公共行政實踐中,政府通過建立官方認證微博,可以有效地促進政府與公眾之間的實時互動,既保障了公民的話語權,也有助于促進公眾由被動參與轉變主動參與公共行政。同時,微博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將社會不同角落的具有公共精神的公民凝聚起來,有助于公民的集體行動。具體體現如下:
通過官方認證微博,公民可以監督制約行政權,行政決策前表達公眾意愿,行政執行中的協助與配合等等。公眾逐步由傳統的被動接受行政部門的信息轉向積極主動的參與行政部門相關話題的討論,并能夠通過微博這一途徑直接反饋。一方面,公民通過微博擴大了話語權力和表達意愿,增強了形成大范圍討論的可能性。同時,通過官方認證微博,可以為公民解決問題,獲取更多的知識與信息,從而形成社會范圍內對某一問題的共識,既有利于實現政府與公眾的互動,又可以促進政府決策的制定和執行。
(三)通過新媒體形式,豐富行政監督系統
行政監督系統主要涉及四個環節,分別是行政內部監督、監察機關的監督、 社會團體與公眾的監督及社會輿論監督。筆者認為,新媒體的運用在行政監系統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社會團體與公眾監督和社會輿論監督兩個環節。具體如下:
在社會團體與公眾監督環節,社會團體與公眾依法可以通過論壇、微博、視頻互動等方式,向有關部門反映行政決策內容及執行決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等,直接提出個人看法、意見和要求。
在社會輿論監督環節,可以通過網絡討論板塊、電子報紙、電子期刊等媒體對行政決策方案及執行情況等做出評論,使政府行政管理可以得到更為廣泛的監督,同時有助于促進行政監督系統的數字化的實現,強化行政監督作用,提高行政監督效果。
三、結語
新媒體是一種具有變革力的平臺和載體,其本質屬性決定了它必然是一種民主化的形式,新媒體非常符合公共行政對效率及政治去向的追求。目前,政治生態主題及民主參與形式都發生了轉變,作為一種視角以及一種選擇,新媒體有利于人們對民主參與的有效性進行認識和反思。同時,原有的公共活動界限以及互動特征也將發生變化,開啟一條參與公共行政的全新路徑。
參考文獻:
[1]張麗. 新公共行政與新公共服務比較分析[J]. 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14,02:68-71+75.
[2]陳美. 澳大利亞公共部門信息再利用中的版權保護――基于多元公共行政觀的視角[J]. 情報理論與實踐,2014,05:130-135.
【關鍵詞】公務員德性 公共行政 行政倫理
德性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話題,它歷來受到思想家們的高度關注。隨著中國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對于中國公務員來說,對自身行為負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突出。對公務員德性的研究成為我國近幾年來行政倫理研究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
西方公務員德性理論研究現狀
美國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的斯蒂芬·貝利(Stephen K. Bailey)在1965年區分了三種必不可少的“精神態度”和三種“道德品質”,強調了公務員內心品質的重要性。這種內心品質被理解為“德性”,即“樂觀”、“勇氣(不卑不亢)”、“仁慈的公平”。樂觀是相信事情向好的方面發展;勇氣是有不卑不亢的品質,對待來自政客、有重大影響力的利益團體、專家或公眾的不合法的壓力,公務員內心都必須有勇氣去承擔;貝利認為仁慈的公平是公務員最為必要的道德潛質,是“原則的原則”。這意味著公務員應遵從標準,平等對待他人,但同時對明顯差異的個體也要保持敏感性和同情心。尤金·德沃林(Eugene Dvorin)和羅伯特·西蒙斯(Robert Simmons)在他們的著作中認為公共行政人員最為重要的德性品質是“勇氣”、“尊重人類價值”、“正直”。官僚的權威必須以獲得人類尊嚴為導向,這其中起導向作用的不是制度性控制系統的制約,而是內心的道德敏感性。
隨后,有兩本開創性的著作激發了人們關注和研究德性問題的興趣,這就是阿拉斯代爾·麥金太爾(Alasdair Maclntyre)的著作《德性之后》和埃德蒙·L·平科夫斯(Edmund L.Pincoffs)的《困境與德性》。麥金太爾的著作促使公共行政研究者將德性與公共行政的實踐相聯系,研究正義、自由、平等德性如何能與公共管理組織的目的相一致。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特里·L·庫珀(Terry L. Cooper)《等級制、德性和公共行政的實踐:規范倫理學的視角》就是借用麥金泰爾的“實踐”、“內部善”、“外部善”和“德性”等基本概念作為其理論框架的要素,來分析公共管理者的倫理身份。他將公共管理者的實踐劃分成三個義務領域,并分別表明了三個領域與內部善和德性的對應。這三個義務領域分別是:追求公共利益的義務;程序與過程的權威化;對同事的義務,它們分別對應的德性是仁慈、理性、正義性、勇氣、謹慎性;尊重法律、理性、謹慎性、誠實、自律、公民性;正義感、信任感、對同事的尊重、實踐的責任、公民性、誠實、謹慎、理性、獨立。庫珀教授在文章中也闡明了這些德性本質上是說明性的(illustrative)和建議性的(suggestive)。它既不是肯定性的陳述,也不是決策工具。在此之前,美國對公共行政中德性的研究,雖提到了一些具體的善的內容,但缺少連貫性和公共管理者的身份意識。而庫珀教授的研究一方面為理解重要的公共行政內部善方面奠定基礎;另一方面,也較集中的關注了公共管理者的德性實踐和德性培養。
平科夫斯認為就倫理理論解決倫理問題是一種低級而粗糙的方法,問題的解決首要的是應該用道德品性和德性來解決倫理問題。平科夫斯要求理論界對這一學科領域研究方向和重點進行重新調整。另外,在此領域頗有建樹的還有大衛·K·哈特(David K. Hart),他認為公務員應是一名“光榮的官僚”,應該既承擔公民權而維護公民德性,又超越此范圍去追求榮譽,并進一步認為“仁慈”是公務員德性的核心。
在對公務員德性的研究方法的研究中,德性實踐楷模的研究開創了新的研究范式。在庫珀和懷特1992年的著作《公共行政人員的楷模:政府中的道德品性和領導關系》一書中,選取的11名德性楷模都具有明顯的特征,并分別為其建立了道德品性的詳細資料。研究的前提和假設是:在公共管理或公共行政各部門中選取的公務員德性楷模將對此群體起到模范引領作用,會吸引其他公務員效仿。在公務員德性的培養方面,勞倫斯·科爾伯格(Kohlberg, L.)將作為理性活動的倫理決策、為倫理行為提供支持的德性和職業價值觀相聯系??茽柌駨娬{原則性思考,認為經常進行原則推理倫理決策,就可以培養公務員的個人品性。另外,還有喬治·弗雷德里克森—美國新公共行政學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其著作《公共行政的精神》一書中,對公共行政領域中的公正、公平、公民精神和自由裁量權等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探討,認為必須在政治、價值與倫理方面進行恰當定位,構建公共行政官員所應遵循的價值規范與倫理準則,以此適應當代公共行政的動蕩和變革,從而保證建立現代民主政府和政府治理的有效性,并提出了公共行政的八項原則,為公共行政精神的構建提供了可貴的參考。
西方公務員德性實踐研究現狀
對公務員道德行為或倫理立法。美國早在19世紀中期的“后杰克遜時代”,就開始用立法來處理公共事務中的道德行為問題。為解決美國“政黨分肥制”時期的權力濫用和權力腐敗問題,肯尼迪總統委任成立了三人專家小組,對“倫理和政府中的利益沖突”問題進行專門研究,并將研究成果最終形成一部在1936年1月正式生效的倫理法案—《公共法》(Public Law)。此后,林登·約翰遜總統在1965年簽署了著名的《聯邦總統道德令》??ㄌ乜偨y為進一步使聯邦倫理立法理性化、具體化,又簽署了《1978年政府倫理法案》。除了聯邦倫理立法外,美國50多個州中大部分都制定了類似的法規。許多州也設立了道德理事會和委員會執行這些法規。美國的“政府倫理法規理事會”每年都總結各州立法和審判活動中的倫理立法問題,提供最準確的信息。
對公務員制定職業行為準則。美國職業倫理研究中心的在線數據庫中包含了800多種各種職業協會所采用的倫理法規,提供各職業倫理和道德所需的豐富的文獻資料。美國公共工程協會要求會員要維護公眾信任、公共利益、公共衛生和安全、個人正直等等。美國公共行政學會(ASPA)在1984年出臺了一項倫理法規,1985年又出臺指導原則,明確了成員必需遵守的個人品德,如誠實、堅韌、正直等。
對西方公務員德性研究的評論
西方學者及政府在公務員德性相關研究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偨Y其研究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在理論研究方面,構建了適應時展、適合本國國情的公務員德性內涵。當今發達國家公務員德性研究主要從職業倫理和品格教育方面進行探討,主張從紛繁復雜的要素中提煉出行政德性要素,但是并未進一步劃分出德性的層次和結構,不能使公務員都能找到明確自身的德性標準。
二是雖然各國在理論方面對公務員德性研究做出一定積極探索,但是在理論的應用方面還有欠缺。
三是在實踐方面,國外對公務員倫理道德進行立法研究比較豐富,但這是一種道德最低要求的規范性陳述。法律規范提供的是最低行為標準,它無法激勵我們去追求榜樣或更高標準來提升自己的行為。對公務的倫理道德進行立法,還有一些弊端。如缺乏對具體問題的針對性指導,很難實施,損害公務員的工作氛圍等。相比較而言,對公務員制定倫理道德法規是更符合國家和公民對其表達最高期望的方式。它以一種激勵性的語言表達了崇高的職業價值觀,為公務員樹立道德偶像,即道德制高點。
借鑒和啟示
與西方對公務員德性研究的現狀相比,國內學界對公務員德性的研究拓寬了這一問題的研究視野,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是缺乏系統性的闡述,對公務員德性基本理論沒有系統性的研究,對公務員德性的概念、結構、性質、功能及其產生和發展等問題缺乏全面系統的研究;另一方面是有效地消化國外的研究成果不足。目前西方對公務員德性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許多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實踐方面,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但目前我們還缺少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公共管理研究;技術設計;范式;方法論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168(2015)01-0016-09
一、導 論
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學者們開始自覺地對公共管理研究的方法論進行反思,先后經歷了三波反思和爭論。第一波以西蒙(Herbert Simon)為代表的實證主義和以德懷特?沃爾多(Dwight Waldo)為代表的規范主義之間的爭論為焦點。兩者就公共管理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等方面展開了曠日持久的爭論。這場爭論,加之學者們對公共行政的學術地位、研究范圍、主題等方面認識的分歧,引發了公共行政學的“身份危機”<sup>[1]</sup>和“思想危機”<sup>[2]</sup>。第二波以批判主義和實證主義之間的爭論為焦點。1979年羅伯特?丹哈特(Robert Denhardt)針對西蒙的理性實證方法,將批判方法論引入公共組織的研究中,引發了實證方法論和后實證方法論之間的爭論<sup>[3]</sup>。第三波以倡導方法論的整合為主要特征。1986年杰?懷特(Jay White)提出后經驗論哲學用以整合公共管理研究的實證、詮釋與批判三種取向<sup>[4]</sup>。斯托林斯(R.A.Stallings)則認為成功的研究應該整合經驗主義傳統的量化研究與現象學傳統的質性研究<sup>[5]</sup>。中國臺灣學者江明修<sup>[6]</sup>、顏良恭<sup>[7]</sup>等人則使用科學哲學的“范式”理論探討了公共管理的多元方法論及其整合問題。
上述爭論使得公共管理研究似乎走向了繁榮,但在公共管理方法論的爭論中,學者們辯論的主線是實證主義和非實證主義(規范、詮釋和批判)的對立和融合:實證主義者將公共管理現象看做是“自然的”,非實證主義者將公共管理現象看做是“人文的”。事實上,公共管理并非單純的“自然”存在,亦非單純的“人文”存在,而是介于自然和人文之間的“人工物”。雖然將公共管理作為“人工物”的思想從公共管理學誕生之初就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這一思想亦在西蒙那里得到了較為系統的論證,西蒙認為:“人工物具有以下特征:人工物是經由人綜合而成的(雖然并不總是、或通常不是周密計劃的產物)。人工物可以模仿自然物的外表而不具備被模仿自然物的某一方面或許多方面的本質特征。人工物可以通過功能、目標、適應性三方面來表征。在討論人工物,尤其是設計人工物時,人們經常不僅著眼于描述性,也著眼于規范性?!盵8](p.103)但是在公共管理學的方法論的論爭史上,人們一直陷于“自然”和“人文”的對立,沒有在公共管理作為“人工物”的基礎上,形成清晰而完整的公共管理技術設計研究范式?;谶@一考慮,本文旨在解釋公共管理研究的技術設計范式“缺位”的原因,闡明該范式的方法論基礎,說明該范式的基本議題,厘清其基本邏輯。
大部分的公共管理研究(包括學術、咨詢和實務問題的解決三種形態)本質是在進行技術設計活動,即為了實現既定目標,以科學原理為基礎,通過政策、制度、體制、機制和治理工具的設計,實現特定的目標,解決公共管理的實踐問題。凡是尋求合理手段實現特定目標的思想、程序、知識和技藝都屬于技術的范疇。“設計”則是產生技術知識的核心環節。正如西蒙所言:“關于自然事物的知識的教授是科學學科的任務:自然事物的存在狀態怎樣,它們是如何發生作用的。關于人工物的知識的教授是工程學院的任務:如何制造具備人們想望性質的人工物,如何設計。工程師并不是唯一的專業設計師。凡是以將現存情形改變成想望情形為目標而構想行動方案的人都在搞設計。生產物質性人工物的智力活動與為病人開藥方或為公司制訂新銷售計劃或為國家制訂社會福利政策等這些智力活動并無根本不同。如此解釋的設計是所有專業訓練的核心,是將專業(Profession)與科學區分開的主要標志。工程學院像建筑學院、商學院、教育學院、法學院、醫學院一樣,主要關心設計過程。”[8](p.103)
1968年托馬斯?庫恩(Thomas S.Kuhn)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了“范式”的概念。英國學者瑪格麗特?瑪斯特曼(Margaret Masterman)對庫恩的范式作了系統的考察,他將庫恩使用的21種不同含義的范式進行了概括,總結了范式的三重含義。一是作為一種信念、一種形而上學思辨,它是哲學范式或元范式;二是作為一種科學習慣、一種學術傳統、一個具體的科學成就,它是社會學范式;三是作為一種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個解疑難的方法、一個用來類比的圖像,它是人工范式或構造范式。在庫恩看來,范式不是客觀世界的知識,是科學共同體用來解決科學研究中的各種難題的工具?!胺妒健笔且粋€比“理論”和“理論框架”含義更復雜、廣泛和多樣的概念,范式除了理論框架的含義外,還包括科學共同體的信仰、解題規則、實驗手段、成功的示例等含義<sup>[9]</sup>。
本文所說的公共管理研究的技術設計范式意指:將公共管理活動看做“人工物”的構造活動,并據此形成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論、學術傳統和解題(研究)邏輯。換言之,公共管理研究的技術設計范式是哲學和方法論基礎(哲學范式)、學術傳統和主要議題(社會學范式)、開展研究的基本邏輯(構造范式)三個層面的統一。
[12]Perry,J.L.,Kraemer,K.L..Research Methodology in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75~1984[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86,(46-2).
[13]Houston, D. J.,Delevan,S.M..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 Assessment of Journal Publication[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90, (50-6).
[14]Cleary,Robert E..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Reexamined:An Evalu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s of 1998[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0,(60-5).
[15]孫同文.臺灣公共行政研究成果的回顧與評估[J].暨南大學學報,1986,(2-1).
[16]江明修,等.公共行政研究之本質、標準、議題與知識成長:方法論的觀點[J].中國行政評論,1996,(5-2).
[17]詹中原.新公共政策:史、哲學、全球化 [M].臺北:華泰出版社,2003.
[18]吳穎年.臺灣公共行政研究領域與研究方法之分析――以1997至2006年碩士論文為例[D].臺北:世新大學,2006.
[19][德]哈貝馬斯.作為“意識形態”的技術和科學 [M].李黎,郭官義.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20]Cross,N..Science and Design Methodology: a Review[J].Research in Engineering Design,1993,(5).
[21]Simon,Herbert A..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M].Cambridge,MA:MIT Press,1969.
[22]張福昌,[日]宮崎清.設計概論 [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1.
[23][加]亨利?明茨伯格.管理者而非MBA [M].楊斌.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24]武夷山.管理學是設計科學[N].學習時報,2007-06-04.
[25]仇向洋.管理設計導論[J].東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
[26]陳良華,張P.會計學是一門設計型科學――會計理論“人工科學”本質的回歸[J].會計研究,2011,(2).
[27]凌峰,劉建一.從設計科學視角探尋管理理論與實踐隔閡的解決途徑[J].科技管理研究,2011,(6).
[28]Van Aken,Joan E..Management Research Based on the Paradigm of the Design Sciences:The Quest for Field-Tested and Grounded Technological Rul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4, (41-2).
[29]De Vries,Marc J..Teaching about Techn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for Non-Philosophers[M].New York:Springer-Verlag,2006.
[30]Mitcham,Carl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M].New York:Free Press,1983.
[31]Shangraw,Jr.,R.F.,M.Crow,Michael,Overman,E.Sam..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a Design [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Special Issue: Minnowbrook II. ChangingEpoch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1989,(49-2).
[32]Waldo,D..Perspective on Administration[M].Ala.: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56.
[33][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場與國家:80年代的政治經濟學 [M].平新喬,莫扶民.上海:三聯書店,1989.
[34]Bozeman, Barry.Strategic Public Management and Productivity: A “Firehouse Theory”[J].State Government,1983,(56-1).
[35]Ring,Peter Smith,L.Perry,James.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Public and Private Organizations:Implications of Distinctive Contexts and Constraint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5,(10-2).
[36][美]全鐘燮.公共行政學:設計與問題解決 [M].黃曙曜.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
[37][美]全鐘燮.公共行政的社會建構:解釋與批判 [M].孫柏瑛,張鋼,黎潔,等.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8]Ulrich, Werner.The Metaphysics of Design:A Simon-Churchman“Debate”[J].Interfaces,1980,(10-2).
[38]申仲英.人工自然建造的前提[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4,(9).
>> 基于公眾感知的政府公共文化服務質量評價 大學圖書館服務質量讀者感知與期望差距的實證分析 基于游客感知的服務質量對旅行社經營績效影響研究 基于游客感知的導游服務質量管理 基于顧客感知的服務質量管理策略 論服務質量對顧客感知公平的影響 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綜合感知服務質量研究 基于游客感知的導游服務質量管理分析 湖南貧困縣農民收入影響因素分析 貧困縣的蛻變 基于服務質量的英文旅游網站評價要素分析 基于LibQUAL+TM量表的圖書館服務質量的實證分析 電子資源服務質量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基于服務質量評價模型下德宏州芒市賓館的實證分析 高校學生志愿服務質量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基于客戶價值和感知服務質量的電力客戶分級服務模式 顧客感知考研培訓服務質量影響因素探究 貴州少數民族貧困縣貧困發生率與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關系的實證分析 基于顧客感知的旅游服務質量管理的策略研究 基于患者滿意度感知的基層醫療服務質量評價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Hu Jianmiao and Dai Jianhua,The Government With the People's Satisfaction is a Good Government,http:///zxdk/2014/201403/201401/t20140127_316791.htm]
[9] 江紅義、陶歡英,2007:《行政服務中心:績效、困境與走向》,《中國行政管理》第3期。[Jiang Hongyi and Tao Huanying,2007,“The Administrative Service Center:Performance,Difficulties and Trends”,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3.]
[10] 劉武、朱曉楠,2006:《服務接受者滿意度招數模型:服務塑政府績效評估的新方法及其應用》,《公共管理研究》第4期。[Liu Wu and Zhu Xiaonan, 2006,“Public Service User Satisfaction Index:New Methodology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4.]
[11] 呂維霞,2010:《論公眾對政府公共服務質量的感知與評價》,《華東經濟管理》第9期。[Lü Weixia,2010,“A Research on Public Perception and Appraisal to Public Service Quality of Government”,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9.]
[12] 呂維霞等,2009:《公眾感知行政服務質量模型與評價研究――跨地區、跨公眾群體的比較研究》,《南開管理評論》第4期。[Lü Weixia et al.,2009,“The Study on the Model and Evaluation of the Public Perceived Administrative Services Quality:A Comparative Study of Different Regions and Different Public”,Nankai Business Review,4.]
[13] 呂維霞、王永貴,2010:《服務設計、社會監督對公眾感知行政服務質量影響的實證研究》,《山東社會科學》第8期。[Lü Weixia and Wang Yonggui, 2010,“The Influence of Service Design and Social Supervision on the Public Perception of the Quality of Administrative Services”,Shandong Social Sciences,8.]
[14] 馬飛煒,2010:《政府公共服務質量改進的對策:一種系統的視角》,《理論導刊》第4期。[Ma Feiwei,2010,“The Countermeasures of Government Public Service Quality Improvement:A Systematic Perspective”,Journal of Socialist Theory Guide,4.]
[15] 吳愛明、孫垂江,2004:《我國公共行政服務中心的困境與發展》,《中國行政管理》第9期。[Wu Aiming and Sun Chuijiang,2004,“Predica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Public Administrative Service Center”,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9.]
[16] 于文軒等,2016:《服務型政府建設與公共服務績效測評體系構建:以X市的納稅服務為例》,《甘肅行政學院學報》第1期。[Yu Wenxuan et al.,2016,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and CitizenCentered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ax Collection Service as an Example”,Journal of Gan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1.]
[17] 張鋼等,2008:《地方政府公共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及其應用》,《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6期。[Zhang Gang et al.,2008,“An Evaluation System of Local Government Public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Application”,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6.]
[18] 張成福、黨秀云,2001:《公共管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Zhang Chengfu,Dang Xiuyun,2011,“public management”,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19] 張銳昕、秦浩,2010:《行政服務中心:發展愿景、路徑選擇與趨近策略》,《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5期。[Zhang Ruixin and Qin Hao,2010,“Administrative Service Center: the Development of Vision,Path Selection and Approach Strategy”,Jilin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5.]
[20] 鄭明明,2014:《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探索:漳州市行政服務標準化建設的實踐及啟示》,《黨政干部論壇》第10期。[Zheng Mingming,2014,“Exploration of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System Reforms:Practice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 of Administrative Service in Zhangzhou City”,Cadres Tribune,10.]
[2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名單,http:///gzdt/201203/19/content_2094524.htm.[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N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Focus Counties List,http:///gzdt/201203/19/content_2094524.htm.]
[22] 中國新聞網:中國7項政務服務國家標準.http:///gn/2015/1012/7565406.shtml.[China Issued 7 National Standards for Government Services.http:///gn/2015/1012/7565406.shtml]
[23] 周志忍,2000:《公共部門質量管理:新世紀的新趨勢》,《國家行政學院學報》第2期。[Zhou Zhiren,2000,“Quality Management in Public Sector: A New Trend in the New Century”,Journal of National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2.]
[24] Christian Grnroos,1984,“A Service Quality Model and its Marketing Implications”,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Vol.18 Iss: 4,pp.3644.
[25] Cronin J.J.and S.Taylor,1992,“Measuring Service Quality:A Reexamination and Extension”,Journal of Marketing,Vol.56,No.3,pp.5568.
關鍵詞:公共管理;行政行為;基本條件;行為效力
引言
公共管理中行政行為是行政人員全權代表政府有效形式權利的表現。在公共管理中,行政機關和人員比較重視行政行為,針對行政行為是否合法考慮不夠全面,會出現很多不規范性的行為現象。那么在公共管理下應該如何面對和思考行政行為是現在需要考慮的主要為問題,要保證行政行為的準確性,維持在合法范圍內。
一、公共管理中行政行為概念
行政行為就是指在行政機關內全權代表政府形式權利的表現,公共管理自身做出的事務都要具有一定法律效力,會產生一定后果,具備管理的最終目的。行政行為內涵和法律之間具有不可脫離的關系,兩者是緊緊結合在一起的,一旦出現行政行為,就需要充分考慮法律,一旦發現具有侵犯和傷害公民隱私和權利的行為則為限定性的行政行為,需要借助法律對其進行約束和限制。因為行政行為形式和自身作用有所不同,可以將其分為抽象和具體兩種行政行為內容,抽象行政行為就是指由行政主體設計和普及性行為,一般代表我國行政機關所設計和頒布的比較規范的行為方式,一般包含行政立法、解釋等內容。具體行政行為則代表了主體依據特定人員或者事物進行有效處理的一種行為,是有效激發權利義務等起明顯效果的行為。對特定人員或者事物進行有效處理,會對其產生一定影響的行為,比如:一個社會人民以及組織經過研究做出的具體行政處決方式和決定
二、公共管理中行政行為研究介紹
(一)行政行為基本內容
行政行為主要內容具體指自身包含內容和行為能夠達到的具體目標。對人的權利和義務具有一定作用和價值。行政行為的基本核心內容分就是權利的實際使用情況,行政權發揮的有效作用取決于行政行為基本內容上。行政行為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不過在內容上所有行為都具有相同性質和特點,具體可以展現在以下幾點:第一點,行政行為可以賦予基本權利以及免除自身的義務。第二點,行政行為能夠設定一定義務以及剝奪權益。第三點,行政行為可以有效變更法律所處地位。第四點,行政行為可以有效確定法律實施基于確定法律地位。首先,確定法律實施是對于存在的基本狀態的一種肯定,此種行為和法律具有不可分割的關系。此種確定能夠成為行政人員享受權利以及承擔義務的有效憑證,能夠產生具備法律后果的真實行為。其次是確定法律地位,以主體為單位的法律地位,是行政行為有效確定法律現象存不存在的一種展現形式。
(二)行政行為是合法的基本條件
1.行政行為是一種主體合法內容。一般展現在行政機關、人員和委托方面上,委托機關是合法委托的基本權限,接受委托人員自身必須具備行政活動的基本能力,接受委托的人員必須在委托權限內有效行駛自身具備的行政行為。2.行政行為是一種權限合法內容。主要表現在行政事項管轄的有效界限,對地域管轄權的有效界限,對時間、手段以及程度等方面上進行有效限制。3.行政行為是一種內容合法。羈束行政行為必須要滿足法律基本需求,在規定范圍內行駛權利,自由裁量行政行為要建立在法定幅度和范圍內進行工作。并且所有行政行為內容要清晰,適當得體,還要做到公正、有效透明等。
三、行政行為效力確定力
就是指可以具體有效形成的行政行為,具備一定不可變更性質,不能依據自愿進行隨意變更以及撤銷等,具備不能爭辯力等。依據有關人員進行有效效力,就是在復議以及訴訟時間結束后有關人員則不能夠做出改變行政行為的事情。當行政行為被告知到相關人員那一刻開始,行政主體便不能所以更改和變化行為。(1)約束力。一般展現在行政主體和兩方約束方面上。(2)公定力。只有聚義行政行為發生,無論行為合法與否,都要將其推定為合法有效的內容,當事人必須嚴格遵守和履行。公定力還分為有限和完全兩種形式,其中有限公定力又叫做具有公定力,具備重大明顯的一種無效行政行為,社會上所有公民都能忽視其作用和價值。完全公定力,不管具有什么不足,在被法律替換前都具有公定力,只有被國家機關進行否定。(3)執行力。就是因為行政行為完全生效后,行政主體便會采取良好手段和方式進行工作,將行政行為內容全部展現出來。
四、結語
公共管理中行政行為能夠代替政府行駛權利,自身具備一些內容,并且是合法的基本條件,還具有確定力、約束力、公定力等不同效力內容,人們要高度重視行政行為,意識到行政行為的重要性和價值。
參考文獻:
【關鍵詞】行政管理,存在問題,方向,道路
【中圖分類號】D9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158(2013)01―0424-01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經濟多元化和社會多重性,共同影響著我國行政管理的改革。我國行政管理體制存在哪些主要問題呢?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把握行政管理改革的方向和道路呢?
一、我國行政管理體制的主要問題
第一,政府職能管理部門的服務意識不夠強。
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由統治型政府轉變為管理型政府,并且向服務性政府轉變。這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必然趨勢和規律。但是,當前政府職能管理部門的服務意識不夠強,以王者自居,企圖管理所有人。這時,就需要改革,充分貫徹服務型政府的理念,逐步提升服務能力。
第二,全能型政府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
全能型政府是我國計劃經濟的產物。全能型政府就是指政府扮演了生產者、監督者、控制者等全方位的角色,通過指令性計劃和行政手段進行經濟管理和社會管理。政府是全能型的。為社會和民眾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和角色被淡化。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全能型政府需要作出改革,把經濟決策權歸還給市場,由原來指令性管理轉換為市場服務。
二、我國行政管理改革的方向――建設服務型政府
為了深化行政管理改革,必須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是我國行政管理改革的目標與方向。
1、服務型政府的含義
服務型政府,就是指在民主政治的框架下,通過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組建起來,以為公民服務為宗旨,實現服務職能,承擔著服務責任的政府。服務型政府具有民主責任、法治信用、有限開放、協調精干、公正透明等五個方面特征。
服務型政府的本質是以社會、人民為本位。政府的職能定位是依據社會和公民的需要,該管什么,不該管什么。這一種全新的政府理念,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行政管制的傳統,克服傳統行政模式的種種弊端。
作為新時期行政改革的方向,建立服務型政府將有助于行政改革的深入開展,有助于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服務型政府的提出,是一個歷史的過程,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長期實踐的結果和理論精華。服務型政府寄托于公共性理念與代表制思想,構建于現代民主、法治理論基礎之上,并直接借鑒了現代公共行政學理論,呈現出豐富的內涵:第一,“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服務型政府的治理理念;第二,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是服務型政府的發展目標;第三,“依法行政”是服務型政府的行為準則;第四,“顧客導向”是服務型政府的服務模式;第五,“違法必究”是服務型政府的問責機制。
2、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必要性
第一,服務型政府,有利于實踐黨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貫徹“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只有建立服務型政府,才能真正體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
第二,服務型政府,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職能范圍是有限的,變指揮經濟為服務經濟,糾正“市場失靈”,彌補“市場缺陷”。如果政府在市場活動中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就很難保證市場活動的公平、公正。隨著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深入,政府部門必須精簡機構,轉變職能和管理方式必須從“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補位”,建立起新的體現服務型政府的管理體系。
第三,服務型政府,有利于新形勢下政府的自身建設。
隨著民主政治建設進程,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法制意識、參政意識不斷增強,對政府的要求越來越高。政府機關在履行職能過程中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辦事缺乏透明度等現象,還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等。要通過建設服務型政府,改進政府機關的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
三、我國行政管理改革的道路――怎樣建設服務型政府
我們應該如何把握行政管理改革的道路,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呢?
1、政府職能部門必須轉變觀念
政府職能部門必須剔除權本位、官本位意識,樹立以民為本、服務社會的理念,置管理于服務中。服務型政府不僅要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公民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務,還要為經濟、社會等事務服務,為企業發展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堅持公開、公正、合法、透明等原則,用市場經濟的方法解決機構設置重疊、職能交叉、政出多門、重復管制等問題,努力把政府工作重心轉移到加強市場調節、社會監管、公共服務等職能上來。
2、深化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
建設服務型政府,核心是轉變政府職能,加快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
(1)簡化審批程序,減少審批項目
在市場經濟,政府必須規范市場秩序,維護市場競爭的公平,但政府不應設置過多的審批項目,甚至是亂收費,以此維持政府部門利益,從而大大增加市場運行成本,阻礙市場改革的發展。因此,服務型征夫必須進一步簡化審批程序,減少審批項目,促進各種生產要素在市場競爭中優化組合。
(2)縮減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前提是降低行政成本。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的管理責權,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積極發展專業化的市場中介服務機構和各類行業協會、商會等自律性組織,減少政府規制范圍,也有利于減低行政成本。
政府的回應性是衡量政府服務質量的重要指標。增強政府的回應性,有利于提高政府服務效率。公共管理機構應當主動地向公民、企業征詢意見、解釋政策和回答問題,對公眾提出的問題,及時作出處置。
(3)辦事公開化,程序陽光化
建設服務型政府,必須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立高效政務服務體系。全面推行政務公開,完善各級政府及部門的“政務大廳”,推行“一站式服務”,在基層建立“政務超市”,加快建設電子型政府,不僅可以及時便捷地讓老百姓獲取信息和服,而且可以大大降低行政成本,增加透明程度,減少產生腐敗。
(4)依法行政,建設法治型政府
堅持依法行政是貫徹依法治國方略的根本要求,服務型政府也需要靠法律和人民的監督,摒棄“暗箱”操作,提高行政效率。各級政府的職能部門必須嚴格依照法律規定行使權力,與此同時,還要加強行政立法、嚴格執法。要強化政府機關問責制,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建設法治型政府。
綜上所述,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也是我們黨“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
參考文獻
[1]李江文.試論行政管理與經濟發展建設[J].經濟出版社.2008
【關鍵詞】電子政府;概念;功能;價值
網絡和信息與通訊技術作為科技革命的產物是先近生產力的代表,在世界范圍內的迅猛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深刻影響。同時信息與通訊技術與國家上層建筑的結合順應了20世紀80年代新公共管理運動以來的各國政府再造改革運動,產生了電子政府(Electronic Government)。電子政府最早起源于美國副總統戈爾領導的全國績效評估委員會提出的“運用信息技術再造政府”運動,隨后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業開展了電子政府建設。我國電子政府(Electronic Government)建設是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經驗,在我國由于文化背景和學者的理解不同有很多稱法,如“電子化政府”、“電子政務”、“網絡政府”、“數字政府”和“虛擬政府”等。但是電子政府是被大多數學者認同的合理的學科名稱。
一、電子政府概念與內涵
學者們對電子政府定義的差別,直接原因是對Electronic Government 翻譯的不同理解。根據學者們對電子政府的定義可以把電子政府的價值取向、技術平臺和功能作用把電子政府的概念分為三類:服務論、技術論和改革論。
(一)服務論觀點
服務論觀點吸收了新公共管理理念即批判和改革科層官僚制政府本位以民眾為顧客為民眾提供公共服務的思想,注重強調電子政府的價值取向。認為電子政府是為民眾提供信息資源及服務的虛擬政府。張成福認為電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現代信息通訊技術,透過不同的信息服務設施,在其方便的時間、地點及方式下,對政府機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提供自動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務,從而構建一個有回應力、有效率、負責任、具有更高服務品質的政府。于鳳榮、王麗認為:電子政府是運用信息及通訊技術打破行政機關的組織界限,構建一個電子化的虛擬機關,使得人們可以從不同的渠道獲取政府的信息及服務。以上是服務論的觀點,服務論著重強調政府的服務職能。
(二)技術論觀點
持技術論觀點的學者多是從信息與通訊技術、網絡平臺為出發強調技術的作用,多注重研究電子政府業務流程優化重組和辦公自動化傾向于電子政務方向。汪玉凱認為電子政府是將政府管理與服務建立在現代信息技術、辦公自動化技術和網絡技術基礎之上的一種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葛笑春認為電子政府是指在信息網絡化條件下,對傳統政府職能、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重組基礎上,主要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為平臺,實現政府的公共管理。張銳昕和黃波認為電子政府的主要內涵是運用信息技術及通信技術建構一個基于計算機網絡環境的電子化的虛擬機關,以改進政府組織,重組公共管理,最終實現辦公自動化和信息資源的共享。1技術論觀點主要是借鑒先進的管理技術和電子商務的建設成果,崇尚工具理性。
(三)改革論觀點
持改革觀點的學者認為電子政府是政府再造,重點在信息和通訊技術及網絡化平臺上通過改革政府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的重組和優化,構建政府管理體系。張志清認為的電子政府是指基于信息技術對現有的政府組織結構和工作流程進行優化重組之后,重新構造成的新的政府管理形態。劉寶潤認為電子政府由政務過程電子化、網絡化影響和推動,促使政府機制和體系重組,而形成的適應電子化、信息化需求的政府結構形式,實現政府再造,電子政府的核心內容是建構一個虛擬狀態的政府及其部門結構體系。許希亮、常春芹認為所謂電子政府通常是政府利用現代信息和通訊技術打破行政機關的組織界限,建構一個基于計算機網絡環境的電子化的虛擬政府,確立一個精簡、高效、廉潔、公正的政府運作模式。改革論觀點強調通過改革從傳統政府轉向電子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傳統政府模式,從內在本質上更加注重追求效率、公平和服務品質。
對電子政府的不同理解,是因為在我們的文化背景下對電子政府從價值趨向、技術平臺和作用功能不同認識構成的??梢哉J識到一點,電子政府是基于信息與通訊和互聯網為技術平臺構建的。他完全不同于現實中的實體科層制政府,他具有虛擬性,強調網絡化、信息化、數值化等特征,強調信息技術的執行功能。在他的背景環境下必然存在信息與網絡化的高度發達的虛擬社會。所以電子政府的構建完全取代實體科層制政府治理現在社會把政府的功能延伸到網絡社會和現實社會。討論電子政府必定把他的背景上升到網絡社會的范疇。電子政府具有技術主義和制度主義兩種思路,而制度主義是起主導作用的,也就是說制度按照自己的規則運用技術。技術和制度之間的護理效果不是直接的和結果性的,而是復雜的和高度依賴的。所以電子政府構建應該考慮如何把信息和網絡與制度和組織相結合起來,形成技術和制度緊密結合的規范與規則運行的政府模式,而不是討論如何運用信息與通訊技術和網絡為主導追求工具理性,更不是忽視制度與技術結合或制度磨合把現有政府組織結構和運行模式硬搬到網絡社會中。所以電子政府是基于信息與通信技術和互聯網平臺,實現政府的管理過程和信息采集自動化,重組政府業務流程的基礎上,重建行政職能、政府組織、構建為個人、企業、社會團體提供高品質服務,追求民主、效率有回應力、負責任的政府。
二、電子政府的作用
電子政府是科技創新和制度相結合的產物,他具有虛擬性,因為他服務于互聯網形成的虛擬社會中。他也具有實體性,因為他具有組織結構、制度基礎、服務站點和人員支持。電子政府的功能打破了傳統政府組織結構的束縛、部門的限制和行政區劃的阻隔,形成“無縫隙政府”,最直接的可提供7*24*365在線服務模式,極大地擴展了政府的服務時間和空間,擴大了政府的服務職能,也由于他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增強,填補了傳統政府模式缺乏監督的弊端。
(一)電子政府對傳統政府組織的沖擊
電子政府創新是新公共管理范式革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公共行政價值觀的重構創造了條件。電子政府是在20世紀80年代新公共管理宏觀背景下誕生的,新公共管理運動對官僚制片面追求工具理性、漠視價值觀念進行了徹底的清算和批判。顏雅英、莊錫福在《電子政府是抑制官僚主義之良策》中指出電子政府通過發揮以下功能:(1)電子政府促進民主;(2)電子政府抑制行政膨脹;(3)電子政府促進規模適度政府的建立。從而克服各種物流阻礙和組織阻礙,杜絕傳統組織形態和物質構成中強調分工造成的部門分割和官僚主義層次繁多、互相推諉、手續繁瑣、公文旅行等諸多問題,最大程度地消除顧客使用公用產品和服務過程的成本, 成為抑制官僚主義的良策。
(二)電子政府的基本功能
電子政府是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重組后的政府,他也具有發揮政府功能作用為民眾提供服務和治理網絡社會的功能。徐曉日認為電子政府的功能有:(1)提升政府信息資源水平,(2)重建政府組織體系,(3)改進政府決策模式,(4)再造政府業務流程(5)優化政府人才結構。張成福把電子政府的功能歸納為:(1)提高政府決策理性和公共政策的品質,(2)促進信息流通利用和平等共享;(3)提高政府的反映力和社會回應力,擴大公民參與;(4)促進政府重組,節約行政,提高政府效率;(5)公開政府信息,實現開放政府。
矛盾總是存在兩面性,電子政府構建可以擴展政府的服務功能,填補傳統政府治理中的缺陷,但是也由于隨著民眾參與治理的程度提高和網絡的無邊界信息資源豐富易獲取性、治理客體的虛擬性,給政府的權威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削弱了政府的權力。電子政府推動了民主實踐的深度和廣度,但是一方面網上過度的民主會產生民主危機。張銳昕、黃波認為網上過分自由的信息傳輸有可能引發民主危機,如果任由網上“自由”、“民主”泛濫,社會將處于無序狀態,不僅造成政府宏觀調控失控,信息資源浪費,影響經濟發展效率,甚至會導致政府失靈,引發社會矛盾。另一方面,過度的民主也會滋生“無政府主義”。人們在追求民主與自由的同時,可能會產生無政府主義的思想傾向,甚至有人可能會打著構建電子政府這一旗號,另有一番“心思”。因此,在電子政府建設過程中要把握好民主的尺度。
三、電子政府的價值追求
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絡在政府運作中的運用創造了電子政府的管理模式,這體現了科技及其工具理性的力量及其給人類社會帶來的飛躍性變化??萍技捌錁嬙斓墓ぞ呃硇跃蜁蔀橐环N針對所有人的異己力量,窒息著人的生存價值和意義,造成人類前所未有的發展困境與生存危機。所以,技術工具是一把雙刃劍,它需要價值觀的引導和制度的約束才能為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貢獻它自身蘊含的巨大力量。在無法找到更合適的代表更多人利益制度之前,民主必然是最佳的選擇,電子政府也同樣適合這種選擇。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給人帶來更深層次的民主是會引發“無政府主義”。所以電子政府應該追求合理的價值取向,學者們對電子政府價值取向作了研究。
(一)電子政府的基本價理念
電子政府有著與傳統政府不同的運營模式和基本特征,將導致傳統政府理念體系的重大變革,推動政府行政理念的重購和更新。李傳軍把電子政府的基本理念概括為:民主理念、科學理念、政治理念、責任理念、效率理念、公平理念、服務理念、安全理念、文化理念、形象理念。
(二)電子政府與公共價值觀的追求
電子政府是新公共管理范式革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也同樣追求公共行政的價值追求。徐曉日認為電子政府為實現公共價值觀的重建創造了條件,電子政府是基于公共管理部門基于現代信息與通訊技術和網絡的虛擬政府。因此電子政府也追求公共管理重建以追求人為中心、效率、責任與公平的核心價值觀并重的公共行政價值觀。
(三)電子政府的價值理性層面是網絡政府
電子政府為網絡政府提供了技術前提,網絡政府則為電子政府塑造了價值的靈魂。在政府信息改革過程中應努力構筑電子政府的技術設施,同時將公平、民主、參與等人類價值追求滲透其中以構建網絡政府。紀麗萍提出:網絡政府是電子政府的價值理性層面,即在電子政府的技術設施上嵌入公平、民主、參與的價值,形成多中心治理的網絡政府。
(四)電子政府的基本價值追求與實現形式
民主、法制、自由、人權、公共權益、正當程序等是現代社會的基本價值趨向。信息與通信技術和互聯網的充分發展,使信息成為優勢資源,事實上,信息歸根接地是權力。在網絡社會中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網絡的使信息很容易獲取人們信息,并擁有權力,權力的產生必須有相應的規范和約束機制,民主就是最優選擇。民主與電子化信息化結合產生了電子民主。于鳳榮,王麗認為電子政府的最基本價值取向是追求民主和自由。也有學者以網絡和信息與通信技術為平臺研究電子民主(Electronic Democracy),提出電子民主是網絡時代的民主新形勢,宋迎法研究給出了電子民主的概念,認為電子民主是使完全網絡時代的民主。因此,如何加快落后地區的網絡和數字化建設,消滅“數字鴻溝”問題是電子民主能否實現的關鍵,也正是電子政府本身公平價值理念的體現。
電子政府出現和發展適應了新公共管理范式構建,作為政府治理新模式它還是一個新領域。在實踐中我國的電子政府建設經歷三個階段發展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是在電子政府建設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參考文獻
[1]張成福.電子化政府:發展及其前景[J].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 2002(3).
[2]于鳳榮,王麗.電子政府與現代政府之比較[J]. 中國行政管理, 2001 (11) .
[3]趙雪.我國電子政府建設中的信息安全問題與對策[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7(8).
[4]李傳軍.電子政府的十大理念[J]. 湖北行政學院院報,2002(1).
[5]汪玉凱.中國政府信息化與電子政務[J]. 新視野,2002(2).
[6]葛笑春.業務流程再造基礎上的電子政府建設[J].商業時代?學術評論,2006(19).
[7]張銳昕,黃波. 政府上網給政府管理帶來的機遇、挑戰及對策研究[J].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0 (1).
[8]張志清.電子政府建設與研究的幾個基本問題[J]. 武漢科技大學學報, 2006(6).
[9]劉寶潤. 對電子政務與電子政府概念的理解和關系比較[J]. 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