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4 16:23: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音樂教學隨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江蘇,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江蘇的音樂基礎深厚,其中江蘇民歌,在中國各眾多民歌之中深具代表性和影響力,像蘇南民歌《茉莉花》、蘇北民歌《拔根蘆柴花》、民樂《二泉映月》等廣為流傳,歷久不衰。江南絲竹是具有代表性的民間音樂。江蘇的地方戲曲表演藝術也是品種眾多,現存的影響較大的有昆劇、錫劇、淮劇、揚劇、滑稽劇、淮海戲、柳琴戲、梆子戲等。帶有江蘇地方特色的曲藝也各具特色,其中蘇州評彈、評話,揚州評彈、評話,徐州琴書,淮海鑼鼓,南京白局等影響較大。作為全國的教育大省,江蘇地區的初中學生對江蘇本土音樂認識有多少呢?
現在的中學生,他們所接觸的音樂環境幾乎被電臺、電視臺、電腦網絡中的音樂所占據,這些媒體被大量的流行音樂包圍。從心理學角度看,這些通俗音樂與民族音樂相比,旋律簡單、舒暢,朗朗上口,歌詞內容大多以情愛為主題,此類內容恰恰為中學生的情感發展提供了宣泄的機會。因此,大多數中學生排斥民族音樂,對民族音樂有著極大的偏見,對民族音樂知識更是知之甚少,以至于有的學生把《光明行》的曲作者劉天華說成是劉德華,這不得不讓音樂老師痛心。
《新音樂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了解我國各民族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以激發熱愛祖國音樂藝術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笨梢姾霌P民族音樂的重要性。隨著新課改,初中音樂教材在不斷地更新與完善,但我認為弘揚民族音樂要先從本地區鄉土音樂開始,這樣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從古至今,鄉土音樂就是一部生動形象的地方史,它是人們美好愿望的寄托,也是本土人們社會生活的縮影。在內容上有不少取材于當地的民間傳說,反映了本地的風土人情,在表現形式上符合當地人的審美取向,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學習、欣賞鄉土音樂具有其他音樂難以替代的作用。優越的鄉土音樂環境與基礎,等待著課堂音樂教學去抓住精髓,體會精妙,評點特色,總結規律。讓學生從鄉土音樂入門,對民族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然后由學習而繼承,由普及而提高,應是發展民族音樂的最佳途徑。然而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我們江蘇地區所使用的初中音樂教材中又有多少關于江蘇本土音樂的內容呢?請隨筆者走近教材,看看江蘇地區初中音樂教材的使用情況:
現在江蘇地區初中音樂教學主要使用人教版和蘇少版的教材。其中人教版初中音樂教材由“感受與鑒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四個教學領域構成的。而蘇少版由“表現與實踐”(演唱、演奏)、“感受與鑒賞”(欣賞)、“活動與創造”三個模塊夠成。從以上兩個版本的教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教版只有七年級沒有江蘇本土音樂的內容,八年級和九年級的四冊書中各有一個單元通過“感受與鑒賞”教學來感受江蘇本土音樂,另外,在“創造”和“音樂與相關文化”教學中也提到江蘇本土音樂相關知識。在蘇少版中,則恰恰相反,只有七年級有江蘇本土音樂的內容,并通過“表現與實踐”、“感受與鑒賞”來實現的,八年級、九年級的音樂教學中都沒涉及到??梢姡徽撌褂媚膫€版本的教材(特別是蘇少版),江蘇本土音樂內容都很少。 面對這樣的現狀,作為教師,有義務弘揚本土化,而作為一種文化,更應該延續下去。
在江蘇地區初中音樂教學中,該如何把這樣一種文化延續下去呢?又該如何培養學生對江蘇本土音樂的特別情愫呢?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要想解決好這一系列問題,首先要加強自身修養和知識積累,同時加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解讀新課標,努力處理好“多元化”與“本土化”的關系,即:音樂教育要以本民族音樂為基礎,然后盡可能地強調“多元化”……
現就以上想法作一具體闡釋:
一、教師是課程理念的主要實施者,要實現民族音樂教育的目的,首先要培養、造就一批具有民族音樂教育能力的師資隊伍。目前,江蘇地區中學音樂教師隊伍中,一部分教師沒有或很少受過基礎的民族音樂教育,缺乏系統的江蘇民間音樂知識,對民間藝術只是略知一二,不甚了解,很難談得上喜歡。音樂是情感藝術,如果音樂教師自己已經感動于古老的江蘇民間藝術,在師生互動的課堂中,學生肯定可以在教師的感染下產生共鳴。試想一個不喜歡江蘇民歌的教師怎能培養出喜愛江蘇民歌的學生呢?可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不容忽視。因此,音樂教師應該主動學習、研究江蘇的民族民間音樂,除了具有一定的民族音樂理論知識,能準確地區分蘇南、蘇北各地方、各類民歌,掌握典型的戲曲和曲藝音樂,如昆曲、蘇州評彈等能力外,還要演唱一定量的江蘇民歌的能力,除此之外,至少掌握一門民族樂器,并具有組織小型民樂隊的能力。
二、面對江蘇地區現行初中音樂教材中江蘇本地區鄉土音樂內容短缺,需要編寫一套具有江蘇民歌、地方戲曲、器樂曲等本土化音樂為內容的補充教材進行系統教授,這樣學生就可以從與自己生活貼近的鄉土音樂教材中熟悉本土的家鄉音樂,從音樂的潛移默化中獲得愛家鄉、愛祖國的熏陶。
三、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采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學習江蘇民間音樂的興趣。
(一)以課堂教學為主,全面落實本土音樂教育內容
1.從學唱江蘇民歌入手
江蘇民歌色調清雅,如詩如畫,生動地表現了江蘇民間藝術的神韻,從蘇北到蘇南可謂是“蘇北號子花”“蘇南風情錄”……最具代表性的有蘇北民歌《楊柳青》《拔根蘆柴花》,蘇南民歌《茉莉花》《太湖美》《滿江紅》《孟姜女》《無錫景》《月兒彎彎照九州》等堪稱音樂珍品,她們從田野走上舞臺,其獨特的魅力深深感染了中國和世界。在教唱這些歌曲時,首先要向學生介紹歌曲所包含的內涵,使學生充分理解詞和曲調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在學唱過程中自始至終接受民族音樂的情感教育和知識技能的訓練。如:《茉莉花》,歌詞是詩,唱出來是歌,節奏韻律是舞蹈,旋律線條里有圖畫……這正是江蘇兒女孜孜以求地追求幸福生活的寫照。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感受并體檢:同一首《茉莉花》在使用不同方言演唱時所產生的不同情緒,用原汁原味的揚州話來演唱,流暢輕盈;用蘇州話演唱,柔美委婉;用普通話又是一種風味。另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唱唱哼哼其它變體的《茉莉花》,如中原的淳樸真摯,東北的瀟灑明快,讓學生通過比較,再來談談江蘇民歌《茉莉花》的魅力,從而產生自豪感。又如:在《無錫景》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創編歌詞,通過《無錫景》優美的曲調唱出自己想說的話,使學生從內心喜歡江蘇民歌。
2.從音樂欣賞入手
音樂欣賞是音樂課堂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欣賞教學中,利用多媒體等電教手段視聽結合,靠直觀畫面音響去激發學生對民間音樂的共鳴,如欣賞笛子獨奏曲《姑蘇行》,教師可以在播放《姑蘇行》音樂的同時,配以清淡雋秀的水粉畫《水鄉》或播放姑蘇古城庭臺樓閣的美景,這樣學生在欣賞時,既有看的,又有聽的,仿佛身臨其境,再加上教師話語的引導,很容易感悟到主題思想,無形中產生強烈的愛家鄉之情。
(二)走出課堂,廣泛開展本土音樂教育
加強中學生的民族音樂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民族素質是一項全面的工程,它不僅需要課堂教學的重點培養,更需要課外、校外、社會業余文藝活動的有力配合。
1.組織各種業余音樂活動
為促進學生的本土音樂教育,學??梢岳眯@廣播,創建民族音樂味濃厚的校園環境;可以組織各種江蘇民間音樂(民歌、戲曲)比賽和民間音樂知識競賽;有條件的中學可以組建一支“江南絲竹”樂隊;巧用藝術節,為學生提供交流本土音樂的舞臺,宣傳江蘇本土音樂。
2.走出校園,開展校外民族音樂教育
在不影響正常課堂教學的前提下,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校外音樂藝術實踐及民族文化交流活動,可以讓學生去生活中找幾首自己家鄉的民歌,和家長一起學唱一段地方戲,如柳琴戲。學校還可以請來社會上一些知名的民樂團、民樂演奏家、戲劇演員給學生表演、做講座。教師還可以錄制“江蘇衛視”的一些大型廣場演出給學生看,有條件的地方,也可以組織學生參加這些文化節演出,有些演出家鄉味很濃,更能使學生責任感與主人翁意識油然而生。
當今多元文化成為國際音樂教育的主流,但是在強調“多元文化”教育的同時,不能忽視了“本土文化”的教育?!氨就廖幕笔且粋€民族自身的文明,是人們世代相傳的精神,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里面包含有太多的思想和文化內涵,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和根。所以說,加強民族音樂教育,從小培養孩子們對民族音樂的熱愛,是民族音樂發展的關鍵。不論世界如何變幻,音樂如何繁榮與發展,人們身居何處,民族音樂的旋律永遠是最貼近他們心靈的最美的聲音。這正是新《課標》中民族音樂地位最重要的體現,也是音樂教育矢志不渝的永恒追求。因此,江蘇地區初中音樂教學要以本土音樂為基礎,然后盡可能地強調“多元化”。
參考文獻:
[1]陳麗艷.《論民族音樂在新中的體現與運用》.樂
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2]張緒培總主編,吳銳淼主編.《中小學音樂教學案例專題
研究――如何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浙江
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