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鄉鎮應急管理工作運行機制
時間:2023-07-13 16:30: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鄉鎮應急管理工作運行機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根據省、市和縣關于進一步加強應急體系和應急能力建設要求,緊緊抓住機構改革契機,打通基層應急管理“最后一公里”,切實抓好我鎮應急管理規范化建設工作建設?,F將相關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強化應急管理工作的組織領導
召開了黨政聯席會討論研究,成立了由黨委書記XXX、鎮長XXX任主任,分管應急管理工作人武部部長XX任常務副主任,相關工作分管領導任副主任,相關站所及各村書記、主任為成員的應急管理委員會,抽調精干力量成立程龍鎮應急辦。由原安監站負責人XXX任應急辦主任,統籌調度全鎮應急管理工作,指導督促各村應急管理工作。
二、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壯大應急救援力量
按照“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目標,依照2020年應急管理工作的任務,有針對性地修訂完善總體預案,突出抓好專項預案,使各項應急預案內容完整,簡明扼要,符合實際,操作性強。為確保能夠有效地處理好各類突發公共事件,我鎮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組建以公安、消防、醫療救護等專業力量為主體,以民兵預備役、鎮村干部等力量為補充的應急救援隊伍,如半專業撲火隊。
三、加強應急值守和救援物資保障
為扎實做好應急值守這一工作,我鎮專門設置了應急辦,明確了將鎮政府黨政辦整合兼顧應急辦應急值守值能,專門配備了無線固定電話、衛星電話、辦公桌椅、電腦、掃描儀、復印機、檔案資料柜、床等辦公設施,制定了值班安排,每天落實專人24小時值守電話。為確保突發事件中救災物資的及時到位,通過與各村積極協調,各村都固定了專門存放搶險救災物資的場所,并逐步儲備各類搶險救災物資。
四、組建網絡宣傳教育群,進一步提高應急處突能力
積極在各村村務公開群向全鎮群眾宣傳安全生產的有關知識和內容,向廣大干群宣傳應急法律法規和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知識,增強人民群眾的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努力做到應急常識進村組、進學校、進企業,形成全鎮共同正確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良好局面。
我鎮應急管理規范化建設工作雖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一是運行機制還沒有完全捋順;二是人員、編制不到位,村級應急組織機構還沒有完全落實,沒有專職人員來抓基層應急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基層應急管理工作的開展;三是應急管理經費威納入鄉鎮財政預算,投入不足;四是應急管理科普知識宣傳教育沒有普及,群眾自救互救能力較低。
一、海淀區網格化管理工作現狀
目前,海淀區的網格化管理工作主要在城市管理領域建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運行機制和技術平臺。
一是網格化城市管理組織機構和人員配置。區級層面成立城管監督指揮中心,28個街道、鎮均成立城市管理與科技創安監督分中心(正科級)?,F有城市管理監督員365名, 視頻監督員107名,負責對全區430.8平方公里的8562個單元網格實施監控。現日均匯集和處理問題量近3000件。
二是網格化城市管理運行機制。城市管理監督員在責任網格內按照網格化城市管理案件標準,巡查監控城市管理情況,發現城市管理問題通過城管通手機拍照后上報至區城管監督指揮中心信息平臺,區級平臺按照責任標準派遣至相關職能部門或街道、鎮,處置完成后責任部門向區級平臺反饋信息并申請結案,區級平臺核實通過后予以結案。
三是數據和技術平臺支持情況。分三期對140余萬個城市部件、城市管理事項的位置分布、數量關系、權屬單位、責任單位等20余項屬性特征等進行了拉網式普查,形成了覆蓋全區的城市管理地上基礎數據成果,權責明晰率達到80%以上,基本摸清了全區城市管理底數。建成了海淀區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統支持業務應用、海淀區城市管理基礎數據應用系統支持基礎數據管理和應用。
二、積極借鑒兄弟區(縣)社會服務網格化管理
在網格化方面,北京市東城區和朝陽區具有較強的代表性,顯現出網格管理的精細化優勢。
東城區作為北京市網格化管理的始祖,建立了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新模式和框架體系,包括社會服務管理綜合指揮中心、街道社會服務管理綜合指揮分中心、社區社會服務管理綜合工作站“三級平臺”,區、街道、社區、網格“四級管理”體系,提出了建設服務系統、信息網絡系統、組織指揮系統、維穩防控系統、應急處置系統、考核評價系統等六大體系支持的框架。在綜合考慮“人、地、物、事、組織”的基礎上,東城區把17個街道、205個社區劃分為589個社會管理網格,平均每個社區被劃分為2到5個網格。每個網格里又配置了“七種力量”,即網格管理員、網格助理員、網格警員、網格督導員、網格黨支部書記、網格司法工作者和網格消防員。建立了基礎信息數據庫,實現“人進戶,戶進房,房進網格,網格進圖”的工作目標,確保底數清、情況明。
朝陽區的“全模式社會服務管理體系”作為一種創新,建立了垂直獨立的監督體系和監督、指揮分離并且互相制約的“兩軸”工作機制,組建了33個網格監督員分隊和1478名監督員的隊伍,其人、財、物全部獨立于街鄉,歸朝陽區城管監督中心垂直管理。監督工作直接向朝陽區委、區政府負責。僅負責城市管理和社會服務管理問題的監督發現和考核評價,城市管理指揮中心設在朝陽區城管大隊,負責案件的指揮派遣。
“全模式社會服務管理體系”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監督范圍廣泛,包含區委、區政府各職能部門、街道鄉鎮、社會單位,監督內容包含10大方面,其中應急管理、城市管理、綜治維穩、安全生產已納入,社會事業、社會保障、社會服務、經濟動態、法律司法、黨建工作等已列入計劃。針對食品安全、公共衛生等專業監督均由相關執法部門進行了充分授權,由監督員負責簡單內容的監督。二是監督機制順暢。在工作機制上,建立了直接向區委、區政府負責的垂直監督體系。監督隊伍完全獨立,不與管理、執法部門、街道、鄉鎮發生利益關系,保證了監督發現問題的客觀性和全面性,使區委、區政府能夠全面量化地掌握地區情況,做出決策。另外,監督在上,管理、執法在下。監督力量由區級層面掌握,管理和執法力量主要集中在街道、鄉鎮,監督工作主要是向下開展,監督的力度和效果較強。突出共同治理,將部分城市管理責任回歸社會、個人,從而達到政府、社會共同治理的局面。形成誠信評價結果并在一定范圍內公示,強化和引導社會單位、個人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參與城市管理。
對于兄弟區(縣)的有益經驗,海淀區積極借鑒,并結合區域的實際情況,充分運用網絡地圖技術和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社會服務管理的新探索,是對城市管理網格化的繼承和發展。
三、海淀區社會服務管理網格化的思路和對策建議
海淀區一般把1個社區劃分為1個或若干個網格,把人、地、物、事、組織等內容全部納入其中,實施精細化、信息化、動態化服務管理,從而推動政府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方式創新,使社會服務管理力量下沉、職責明確、資源整合、運轉高效,以便更清晰地掌握情況、更深入地落實責任、更及時地發現問題、更有效地解決問題,實現社會服務“零距離”、社會管理“全覆蓋”。
(一)明確指導思想和工作原則
1.指導思想。以改革為動力,從海淀實際出發,在網格化城市管理、“96181”中關村熱線和視頻監控資源基礎上。建立較為完善的動態、量化監督評價和決策支持機制,并逐步由城市管理向社會服務管理領域擴展。綜合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著力通過提升服務效率、加強前端管理,破解城市管理難題,化解社會矛盾。
2.工作原則。對全區社會服務管理創新及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體系統籌考慮、整體規劃、做好頂層設計。有計劃、有步驟地規劃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工作分期建設重點,充分發揮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模式對社會管理與服務工作的促進和提升作用。
二、工作重點
(一)以創先爭優活動為載體,全面推進機關建設
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激發干部職工創先爭優的意識,努力營造創先爭優的良好氛圍,切實加強機關干部作風建設,健全完善機關各項管理制度,并以此為契機,認真履行機構編制管理職能,完善管理機制,創新管理方法,促使機構編制管理水平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xx屆五中全會和縣委八屆十三次全會精神,認真謀劃“xx”時期機構編制工作
根據中央編辦“xx”時期機構編制工作規劃意見,結合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總體思路、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的實際需要,堅持和發展改革、管理、法制化建設“三位一體”協調推進的工作格局,統籌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機構編制管理的思路和重點,探索管好機構編制的新途徑、新辦法,為“四化兩型”建設和“xx”規劃實施提供體制機制建設的工作重點和保障。
(三)全面推進縣鄉機構改革,認真完成本輪改革各項任務
1、按照中央、省、市的統一部署和要求,積極推進政府機構改革,探索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著力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嚴格審批程序,做好部門“三定”等工作,防止職能交叉,簡化行政審批程序。
2、按照上級政策和要求,適時推進鄉鎮政府機構改革,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理順職責關系,推動鄉鎮行政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建立精干高效的鄉鎮行政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設服務型政府;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要求,統籌鄉鎮黨政機構設置,從緊設置鄉鎮內設機構;規范派駐鄉鎮機構;嚴格控制人員編制;按規定核定鄉鎮領導職數;完善事業站所管理體制,合理劃分鄉鎮事業站所職能;推進事業站所分類改革。
3、認真做好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準備工作。按中央部署要求,做好基層基礎工作和改革準備工作,按照清理一批、撤銷一批、分開一批和規范一批的要求開展對事業單位清理和規范工作,待中央部署后,整體推進。
4、推進行業管理體制改革。按照全省行業管理體制改革意見,推進行業管理體制改革步伐。繼續配合有關部門做好醫療、教育、文化、衛生、行政綜合執法、交通、公路等行業體制改革涉及的相關工作。
(四)抓好體制機制建設
一、努力做好公共衛生服務工作
按照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總的目標要求,全面完成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護體系建設任務。正在建設的疾控中心務必于月底前完成各項建設和裝備任務;已完成基建任務的縣(區)重點加強實驗室建設。按照平戰結合、重在能力建設的原則,市傳染病醫院、急救中心和個縣傳染病區建設必須于月底前建成投入使用,逐步建立起與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疾病控制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
切實做好非典、人間禽流感、艾滋病、結核病、肝炎等重大傳染病的防治工作。建立健全防治工作的長效機制,落實防治措施,防止重大傳染病流行和蔓延。以碘缺乏病和煤煙型氟、砷中毒為重點,全面完成"十五"地方病防治和95000戶防氟改灶任務,組織考核和驗收。實行計劃免疫分片包抓責任制、定期檢查表彰和責任追究制度,制定目標責任考核辦法、責任追究辦法和流動人口計劃免疫管理辦法。組織開展計劃免規范化鄉鎮和"達標"縣區創建活動,首批嵐皋、旬陽和平利三縣達到建設標準。進一步規范計劃免疫技術服務,市、縣疾控中心和8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完成規范化接種門診建設任務,提高接種質量,"七苗"有效接種率保持在90%以上。加強重點疾病的預測、預警和預報,建立和完善傳染病疫情網絡直報制度,提高網絡直報質量,杜絕謊報、遲報、漏報、錯報現象發生。
按照"改革發展,依法監管,網絡規范,住院分娩"的工作思路,組織開展婦幼衛生"基層工作年"活動。進一步規范基層網絡建設,依法規范母嬰保健技術服務市場,完善孕產婦、兒童系統管理,管理率分別達85%以上。發揮各級醫院婦產科、兒科在婦幼保健工作中的作用,加強綜合醫院、婦幼保健機構產科建設,提高住院分娩率,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孕產婦和嬰兒死亡率。做好"降消"項目實施工作。
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采取積極措施,加大安康市創建省級衛生城市工作力度和工作進度。繼續創建衛生縣城、衛生集鎮、衛生示范村,做好已創建衛生縣城榮譽的保持工作。組織實施農村改廁改水,不斷改善城鄉居民的生活環境和衛生條件。健全市級和十縣區紅十字會組織機構,充分發揮紅十字會在賑災和救災防病工作中的作用。
二、切實加強農村衛生工作
認真貫徹執行中、省、市《關于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精神,堅持把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在農村,從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繼續向農村傾斜,不斷改善農村衛生比較薄弱的狀況。切實落實農村衛生經濟政策,對疾控中心、婦幼保健、衛生執法機構和政府舉辦的鄉鎮衛生院"一長兩干"、離退休人員的工資實行財政全額預算管理;對鄉鎮衛生院其余人員的人頭經費暫達不到80%補助標準的,可分年度逐步達到;對村級"兩員"報酬按照每月不低于600元的標準予以保證。市疾控中心和縣疾控中心要實現財政預算全額管理。
深化農村衛生改革。繼續完善鄉鎮衛生院人、財、物上劃縣區衛生局管理工作,制定管理措施和辦法,加大管理力度,提高兩個效益。對非建制的鄉鎮衛生院(所)實行撤并重組,采取租賃、承包、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國有民營、托管、拍賣等多種形式改制經營,增強發展活力。大力推行院長公選制和防疫婦幼專干公考制,保證人員素質,提高服務能力。
加大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增強以項目建設帶動我市農村衛生快速發展的意識。組織實施好鄉鎮衛生院建設、貧困縣醫院建設、中醫院建設、衛生專項建設、艾滋病示范縣區建設等重點項目,落實項目配套資金,按期完成建設任務。做好衛生貸款項目的報帳、資金返還、人員培訓和設備管理工作,積極爭取國家提高中西部農村衛生服務能力建設項目。
做好旬陽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按照"政府主導,農民自愿參與"的原則,切實做好宣傳動員、方案制定和組織實施工作,努力提高農民參保率。要及時總結經驗,完善管理辦法,確保試點工作順利運行。
三、大力推進城鎮醫療衛生體制改革
按照整合資源,優勢互補的原則,對現有衛生資源進行合理規劃,突出各自特色,加強優勢、強勢??平ㄔO,最大限度地提高衛生資源效益。做好市傳染病醫院、兒童醫院、婦產醫院以及急救、麻風病防治、職業病防治和中西醫結合治療等中心的組建工作。做好鐵路醫院、衛生所移交地方管理工作。
按照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思路,進一步深化公立醫院運行機制改革,建立公立醫院出資人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明確政府、資產管理組織,醫院之間的責權利關系,做到既擴大醫院經營自,又保證政府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目標的實現。
要大力發展非公立醫療機構,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醫療衛生事業,打破公立醫院的壟斷局面,促進多種所有制醫療機構有序競爭。對經營不善的國有醫院實行股份制、國有民營等產權、經營權改革。
對政府主辦的公益性醫院要進一步深化和完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積極落實財政補償政策,認真執行醫療服務價格、藥品費用分開核算分別管理、藥品集中招標采購、病人選擇醫生、住院費用清單查詢及醫療收費公示制度。召開醫院管理和經營體制改革研討會。
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按照投資多元化、工作規范化、服務多樣化的思路,發展社區衛生服務。逐步引導部分二級醫院延伸辦社區衛生服務。衛生行政部門依法加強準入、監管和指導。
組織實施新一輪醫院創建等級工作,完成等級評審任務。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醫院臨床質量控制體系,減少醫療糾紛和事故,開展醫療質量大檢查。抓好示范中醫院和重點中醫院中醫優勢特色??平ㄔO,市中醫院中醫藥科技大樓竣工投入使用。做好醫院內交叉感染管理工作。繼續開展創建示范中心衛生院工作。
四、做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作
認真執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條例》,建立完善應對傳染病爆發流行、食物中毒、救災防病、安全生產等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工作機制、工作預案,做好物資儲備和人員培訓工作,建立一支反應迅速的醫療衛生應急隊伍,組織開展經常性模擬演練,保證各項應急任務順利完成。
嚴格執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送管理辦法,確保信息暢通無阻、及時準確。要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健全機制,落實責任,開展經常性的警示教育,堅決杜絕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
五、強化衛生執法監督
進一步加強衛生執法綜合監督,切實做好傳染病防治、食品衛生、醫療衛生和職業衛生等重點領域的監管,強化法律教育培訓、監督檢查、監測抽撿、案件查處等措施,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全面實施食品監督量化分級管理。按照屬地管理和責權一致的原則,強化市級指導、培訓和督查職能。加強衛生監督機構和隊伍建設,完成衛生監督執法體系建設項目。探索在鄉鎮設置衛生監督派出機構的監管模式,充實加強基層和農村地區衛生監督執法力量。廣泛開展無償獻血宣傳,加強臨床用血和采供血監管,杜絕經血液傳播疾病的發生。組織實施好傳染病防治、醫療市場和食品衛生等專項整治活動,確保群眾公共衛生、食品衛生、醫療衛生和職業衛生安全。
六、加大衛生人才培養力度
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和科教興醫的觀念,切實抓好培養、吸引和用好人才三個環節。組織實施好"235"人才發展戰略。加強重點學科、優勢??平ㄔO,建立結構合理的人才梯次隊伍。加強繼續醫學教育,完善繼續醫學教育學分制管理辦法。以高層次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為重點,加強農村和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繼續組織城市醫療機構,從設備、技術、人員、管理等方面,采取"一對一"對口支援的方式幫助農村衛生機構發展。做好省、西安市和市級醫院對口幫扶工作。積極開展醫療衛生科研工作,推廣新技術,拓展新業務。
七、轉變職能,全力推進衛生行業精神文明建設
(一)農村最低生活保障
目前農村低保已取得很大成績,但仍存在救助標準偏低、各地市之間差距大、城鄉低保標準差距大等問題。2012年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214.28萬人,覆蓋面4.1%,農村低保月均標準178.72元,人均補助水平123.44元,財政支出農村低保資金31.79億元。2012年農村年均低保標準相當于相當于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38.60%,相當于農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的98.32%左右,目前農村低保標準只能保證 “果腹”問題。各地市標準差距大。低保標準最高的銅陵市為355元,標準最低的阜陽市為111.39元。兩市保障標準相差243.61元,標準最高的銅陵相當于最低的阜陽的3.19倍。城鄉差距大。就省級而言,2012年農村低保標準相當于城市低保標準的52.66%,2012年安徽省農村低保月人均補差額(月人均支出額或月人均補助水平)相當于城市低保人均補差額的43.39%,農村低保群眾領到手里的低保金還不足城市低保的一半。
(二)農村五保供養工作
截止2012年底,安徽省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人數為161072人,分散供養人數為289977人,合計45.1萬人。集中供養標準3442.7元/年,分散供養標準2258.9元/年。全年分散供養支出為54243.5萬元,集中供養支出46505.7萬元。五保供養在實施中還存在突出問題:
供養對象較多,集中供養率偏低,為35.71%。供養標準偏低。集中供養標準相當于每天9.43元,分散供養標準相當于每天6.19元。集中供養標準相當于全國標準的84.78%,分散供養標準相當于全國標準的75.1%。2012年安徽農村五保集中供養標準占農民人均消費支出的61.96%,占農民人均食品支出的157.83%;分散供養標準只占農民人均消費支出的40.66%,占農民人均食品支出的103.56。資源浪費比較嚴重。各地市農村五保供養機構的床位數都高于實際的集中供養人數,全省五保供養機構床位數為18.1萬張,實際收養人數是16.2萬人。部分地區服務機構規模過大,工作人員負荷重。多數地區供養機構的供養對象超過50人,工作人員人均服務對象均超過10人,且供養對象多為年老多病、殘疾、行動不便老年人。
(三)農村醫療救助
2012年全省農村醫療救助人次數為685603人次,資助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為1515482人。全年農村醫療救助支出57876.7萬元,資助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支出10950.6萬元。資助參合人均補助水平72.26元,農村醫療救助人次補助水平844.17元。醫療救助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救助的主要形式為資助參加新農合,真正意義上的大病醫療救助還比較少,人均醫療救助資金不足千元。省級財政資金支持不足。近幾年市縣兩級補助資金占到省級財政的60%,省級財政對醫療救助資金分攤比例低。管理體制不科學。醫療救助資金缺乏健全、多元化的籌資機制和渠道,救助資金沒有設立專戶管理及稽查審核制度,報銷體制不完善,大病救助力度不夠。市際互相報銷體系未建立,報銷程序復雜。
(四)自然災害救濟
(1)運行狀況
①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地市、縣級政府出臺了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完善了緊急救助應急響應工作機制。鄉鎮和村也制定救災應急預案。②儲備管理工作。11個縣設立了救災物資代儲點。③把近期救災與遠期減災、與新農村和小城鎮建設、推進民生工程、創建“減災安居工程模范市縣”相結合,做好災區房屋重建。④健全社會捐助工作機制。全省共建立159個經常性社會捐助工作站和308個工作點。⑤保證受災群眾基本生活。民政部門積極啟動救災應急預案,派出工作組指導救災工作,并籌措和下撥資金,用于糧食、住房、轉移安置、衣被、疾病救治等。
(2)存在的問題
一是救災資金嚴重不足,中央資金所占比例較大,地方各級政府投入資金較少,社會捐助資金明顯不足。二是救災工作管理水平不高,亟需規范。救災信息上報、災害損失的準確評估、救災物資的儲備管理和使用監督、災后救助還需改進。三是救助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滯后?;鶎尤藛T不足,工作人員待遇低,工作經費短缺,手段落后。
2 創新安徽農村社會救助的發展模式
遠期目標是建立城鄉統籌一體的社會救助體系,近期則是創新農村社會救助的發展模式,可通過:進一步優化各專項救助制度如農村低保、農村五保、醫療救助、住房救助等,逐漸融合各專項救助制度如共享申請資料、統一管理機構、整合救助方式。
(一)優化單項制度設計
一、加強基層應急隊伍建設的重要意義
加強基層應急隊伍建設是有效應對突發事件的重要保障,是健全基層應急管理體系的重要內容?;鶎咏M織和單位作為社會管理的基本單元,在應急管理中負有災情報告、先期處置的重要責任,只有建設好協調聯動、一專多能的基層應急隊伍,才能做到對突發事件的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從而提高基層應急救援水平,把災害損失控制在最低程度。
當前,基層應急隊伍建設和應急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縣區、鄉鎮等基層政府應急組織不健全,普遍缺少一支可以處置本區域內多發易發突發事件的綜合性應急隊伍;應急救援力量比較分散,有限的資源利用效率不高;各地、各專業應急隊伍之間的統一調度、協同能力差,應急聯動機制不健全、不完善;資金投入不足,應急隊伍裝備落后,培訓演練少,應急處置能力不高。各縣區、鄉鎮政府、各部門一定要充分認識加強基層應急隊伍建設的重要意義,把基層應急隊伍建設成一支本區域本單位應對突發事件的基礎力量,最大限度地減少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失和影響,確保社會的安全穩定。
二、加強基層應急隊伍建設的基本原則和工作目標
(一)基本原則。堅持專業化與社會化相結合,根據實際需要,依托現有資源,避免重復建設;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逐步加強和完善基層應急隊伍建設;堅持將基層應急隊伍建設(包括公安、消防、武警)和國防后備力量(民兵、預備役部隊等)建設一起規劃、整合配置,形成規模適度、管理規范的基層應急隊伍體系。
(二)工作目標。本著“立足現實、充實加強、細化職責、重在建設”的方針,按照“一專多能、一隊多用”的要求,加強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建設,逐步形成統一高效、協調配合的專業應急救援體系。至年底,基本建成縣區級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重點領域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得到全面加強;普遍建立鄉鎮、街道、企業等基層組織和單位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和規范應急志愿者隊伍,形成統一領導、協調有序、專兼并存、優勢互補、保障有力的基層應急隊伍體系,應急救援能力基本滿足本區域和重點領域突發事件應對工作需要,為最大程度地減少突發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員財產損失、維護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提供有力保障。
三、加強基層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建設
(一)全面建設縣區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各縣區人民政府要以公安消防隊伍、民兵應急分隊及其他優勢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為依托,財政、水利、民政、交通、地震、國土、市政、安監、教育、環保、醫療衛生、農林畜牧、食品藥品監督管理、住房和城鄉建設等單位相配合,建立或確定“一專多能”的縣區級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除消防工作外,還要承擔起地震等自然災害,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空難等生產安全事故,群眾遇險、恐怖襲擊等社會安全事件的應急救援任務。同時協助專業隊伍做好水旱、氣象、地質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生物災害、礦山、危險化學品事故及環境污染等突發事件的搶險救援工作。各地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特點和需要,在年底前,確定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方案(縣級綜合救援隊伍人數應不少于人)、人員和職責,配備基本的物資裝備,年上半年初步組建完成并進行一次培訓和綜合演練。
(二)加快建設街道、鄉鎮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各街道、鄉鎮要組織機關干部、民兵、預備役人員、基層警務人員、醫務人員等有專業知識和經驗的人員,建立一支綜合應急隊伍,發揮隱患排查、信息報告、先期處置、災情收集等作用,參與組織群眾自救互救、人員轉移安置、維護社會秩序、協助做好善后處置、物資發放等工作。街道、鄉鎮綜合救援隊伍人數由各縣區政府確定,年上半年完成隊伍建設方案,年下半年組建完成并開展培訓。
四、建立健全基層專業應急隊伍體系
各縣區要在全面加強基層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的同時,結合實際,突出重點,大力推進基層專業應急隊伍建設。
(一)基層防汛抗旱隊伍。縣區、鄉鎮政府,尤其是全省防汛工作重點縣區、鄉鎮政府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防汛抗旱隊伍建設,要加強管理,補充缺額人員,定期組織開展培訓和演練?;鶎臃姥纯购店犖橐诋數胤姥纯购抵笓]機構的統一組織下,開展有關培訓和演練工作,做好汛期巡堤查險和險情處置,做到有旱抗旱、有汛防汛。
(二)森林草原消防隊伍。全省III級以上森林草原防火重點縣區、鄉鎮的人民政府、村委會、林(農)場、自然保護區和森林風景區等,要組織建立森林草原消防隊伍。各有關方面要加強森林草原滅火裝備配套,開展防撲火技能培訓和實戰演練。要建立基層森林草原消防隊伍與公安消防、駐軍、預備役部隊、武警部隊和森林草原消防力量的聯動機制,滿足防撲火工作需要。
(三)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應急隊伍??h區氣象部門要組建氣象災害應急隊伍,負責接收和傳達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收集報告災害性天氣實況和災情,做好氣象災害防范的科普知識宣傳工作。地質災害易發頻發的縣區要建立由專業技術人員和群測群防兼職人員組成的地質災害應急隊伍,負責地質災害的隱患調查、科普宣傳、信息報告、人員轉移等工作。易受氣象、地質災害影響的企業、學校、農村等基層單位,要明確突發事件信息員和應急隊伍組成人員的職責,并在氣象、國土資源部門的組織下,做好相關知識的培訓和演練。
(四)礦山、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隊伍。煤礦和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單位必須依法建立專業應急救援隊伍。不具備單獨建立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的小型企業要建立兼職應急救援隊伍,同時與鄰近建有專業救援隊伍的企業簽訂救援協議或者聯合建立專業應急救援隊伍。應急救援隊伍在發生事故時應及時組織開展搶險救援,平時開展或協助開展風險隱患排查。礦山、危險化學品單位屬地縣、鄉級人民政府要組織建立隊伍協調聯動和調運補償機制,要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培訓和應急演練,有關經費在企業安全生產費用中列支。
(五)公用事業保障應急隊伍。縣區電力、通信、供水、排水、燃氣、供熱、交通運輸、建筑施工、市容環境等主管部門和基礎設施運營單位,要組織懂技術、有救援經驗的人員組建和完善本行業專職或兼職應急保障隊伍,承擔突發事件應急搶險救援任務。要充分發揮設計、施工和運行維護人員在應急搶險中的作用,配備應急搶修的必要機具、運輸車輛和搶險救災物資,加強人員培訓并建立應急聯絡制度,提高安全防護、應急搶修和交通運輸保障能力。
(六)衛生應急隊伍??h區衛生行政部門要根據突發事件類型和特點,依托現有醫療衛生機構,組建衛生應急隊伍,配備必要的醫療救治和現場處置設備,承擔傳染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和食物中毒、急性職業中毒以及其他突發事件受傷人員醫療救治或衛生學處理,組織衛生應急培訓和演練?;鶎有l生應急隊伍要加強與市、縣區醫療衛生機構的協作,提高基層應急救護水平。市、縣區衛生部門要對基層衛生隊伍的裝備配備、培訓、演練等給予支持。
(七)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隊伍??h區人民政府要建立由當地農業、林業、衛生、公安、工商、質監、出入境檢驗檢疫等部門管理人員、有關專家和動物防疫、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人員組成的動物疫情應急隊伍,承擔畜禽和野生動物疫情的監測、控制和撲滅任務。同時,加強應急處置所需的設備及疫苗、藥品、試劑、防護用品等物資儲備,提高應急能力。
(八)突發事件信息員隊伍??h區、街道、鄉鎮要組織建立由街道、社區、鄉鎮、村委會干部、應急志愿者或其他有經驗的人員參與的突發事件信息員隊伍。主要任務是突發事件初期階段的及時報告,協助做好預警信息傳遞、災情收集上報、災情調查評估等工作,參與有關單位組織的隱患排查整改。獲悉突發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新聞單位等組織,應當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或指定的專業機構報告。縣區人民政府應建立與新聞單位和應急職能部門的信息聯絡溝通機制。
五、完善基層應急隊伍管理體制機制和保障制度
(一)強化組織領導。各縣區人民政府作為推進基層應急隊伍建設工作的責任主體要對縣級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和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進行統籌規劃,確定各街道、鄉鎮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和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的數量和規模。要按照“規劃好、組織好、建設好”的總體要求,分解落實基層應急隊伍建設目標任務。要充分發揮街道、鄉鎮等基層組織和企事業單位的作用,多種渠道建立群防群治隊伍體系,努力提高基層應急隊伍的社會化程度。
公安、國土、交通、水利、林業、氣象、安監、環保、電力、通信、建設、市政、衛生、農業等部門要明確推進本行業基層應急隊伍建設的具體措施,加強對本行業基層應急隊伍建設的督促檢查和指導。其他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指導推進基層應急隊伍組建工作。
(二)健全運行機制。各基層應急隊伍組成人員平時在各自單位工作,發生突發事件后,在各縣區政府或應急現場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立即集結到位,按基層應急管理機構安排開展應急處置工作??h區、鄉鎮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基層綜合隊伍、專業隊伍和應急志愿者隊伍之間的協調配合,建立健全相關應急預案,完善工作制度,實現信息共享和應急聯動。同時,建立健全基層應急隊伍與其他各類應急隊伍及裝備統一調度、合理調配、密切協作、快速運送的工作機制,經常性地組織各類隊伍開展聯合培訓和演練,形成有效處置突發事件的合力。
(三)動員社會力量。通過多種渠道,努力提高基層應急隊伍的社會化程度。充分發揮街道、鄉鎮等基層組織和企事業單位的作用,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建立群防群治應急體系。積極拓展社會力量參與應急志愿服務的渠道,鼓勵現有各類志愿者組織在工作范圍內充實和加強應急志愿服務內容。有關專業應急管理部門要發揮各自優勢,把具有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志愿者納入應急救援隊伍。充分發揮共青團和紅十字會作用,建立青年志愿者和紅十字志愿者應急救援隊伍,開展科普宣教和輔助救援工作。應急志愿者組建單位要建立志愿者信息庫,加強對志愿者的招募、注冊、培訓和管理工作。各縣區政府及其主管部門對志愿者隊伍建設要給予適當支持,推動應急志愿者隊伍能力不斷提升。
(四)確保經費投入??h區、鄉鎮兩級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及有關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和工作經費要納入同級財政預算。按照財政適當支持、組建單位自籌、鼓勵社會捐贈相結合的方式,建立基層應急救援隊伍經費渠道。在礦山、危險化學品工業集中的縣區、鄉鎮,當地政府要對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及培訓演練工作給予適當經費補助。
研究和布置今后一個時期的應急管理工作任務,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傳達貫徹全國、全省應急管理工作會議精神。為推動我市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面振興提供保證。圍繞這個主題,講四點意見:
一、客觀估價我市應急管理工作取得的良好成績
近年來,特別是《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出臺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在完善應急預案、健全應急體系、加強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是初步建立了總體應急預案體系。繼去年月出臺《市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后,各相關部門以及各區、縣(市)政府制定的各專項應急預案、應急分預案和應急保障行動方案也在此后陸續出臺。
二是初步建立了應急管理組織體系。成立了市應急管理委員會,正在籌建委員會辦公室。各區、縣(市)和市直有關部門也相繼組建了相應的組織機構,并投入運行。
三是較好地加強了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市公安局組建了人的特警支隊。畜牧、公安、消防、衛生等部門,通過應急預備隊的定期培訓和演練,增強了應急救援隊伍的反應能力。去年,全市開展各類事故應急救援演練次。
四是妥善應對和處理了各類突發公共事件。近年來,我市先后經歷了諸如年的非典疫情,年月的江水污染事件,去年月的煤礦爆炸等突發公共事件或事故,由于有關方面應急預案啟動及時,采取措施得當,有效地減少了損失和危害,也大大提高了各部門防范和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
雖然我市應急管理工作有了一個良好開端,但與新形勢下公共安全的需要相比還很不適應,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比較薄弱的環節。主要是:應急管理機構建設還不夠完善;現有各類專項應急預案缺乏統一標準和綜合管理,預案之間缺乏有效對接,部分預案缺乏針對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災害預警工作漏洞較多,突發事件的信息報告不及時;專業搶險救援隊伍少,設施設備落后,難以應對高難度、特殊類、復合型災害事故等。對這些問題,各地、各部門、各單位務必予以高度重視,擺上重要議事日程,采取切實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進一步深化對應急管理工作的認識
應急管理工作事關國家安危、社會穩定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是社會普遍關注的重要課題。各級政府特別是領導干部只有居安思危,充分估計突發公共事件的風險和挑戰,清醒地認識突發公共事件應對工作的復雜性、艱巨性、長期性,充分理本文來自轉載請保留此標記。解做好應急管理工作的重大意義,才能切實增強做好這項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首先,加強應急管理工作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安全是和諧之本,和諧必須安全。只有首先保證安全,和諧的目標才有可能實現??陀^分析近年我市的安全形勢,總體上較好,但是問題不少,不容樂觀。如年,全市由于安全事故所造成的傷亡人數、經濟損失都有所上升,因各種原因引發的群體性上訪事件和環保、衛生、治安等方面的突發公共事件也是接續不斷,凸顯出形勢的嚴峻性。這就要求我們時刻高度警覺、高度重視,時刻繃緊安全之弦,想方設法扭轉被動局面,從而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安定、諧和的基礎條件。
其次,加強應急管理是政府全面履行職能的重要體現?,F代政府的基本職能之一就是維護公共安全。依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安全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而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無疑會對人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這個威脅不排除,人就無法安生;政府不能有效地應對和解除這些威脅,那就是失職,也就難以得到公眾的支持和擁護。因此,加強應急管理工作,妥善處理各類突發公共事件和公共危機,既是公眾和社會賦予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也是政府全面履行職能的重要體現。
其三,加強應急管理是實現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基本保障。日前結束的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和市第十三屆一次人代會確定了加快建設城市、實現全面振興的宏偉目標和主要任務,實現這些目標和任務,必須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公共安全作保障,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從這個意義上說,加強應急管理工作,不僅是維護政治安定、社會穩定和人民群眾利益的重要保障,也是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實現我市宏偉目標的基本保障。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為順利實現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宏偉目標保駕護航。
三、努力把應急管理工作的安排部署落到實處
全國和全省應急管理工作會議,就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應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市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加強應急管理,提高預防和應對公共危機的能力”。各級政府以及政府部門要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重點抓好以下七項工作。
第一,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全市應急預案體系。沒有制定分預案和專項預案的單位,要根據市總體應急預案的要求,組織專門力量,加緊制定分預案和專項預案;已經制定和正在制定的,要進一步完善。切實增強應急預案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各地、各部門要針對各類突發事件可能出現的情況,以及事件發生后誰去處理、怎么處理等重點環節,周密細致地編制應急預案,切實提高預案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偟囊笥袃蓷l:第一條是縱到底、多層次,就是要按垂直管理的要求,從市到區、縣(市)、鄉鎮各級政府和各部門的應急分預案要相互銜接、不斷層;第二條是橫到邊、全覆蓋,就是對所有種類的突發公共事件都要制訂專項預案,確保全方位、不缺失??茖W審定應急預案。市應急辦成立后,要組織有關專家,對各區、縣(市)的分預案和各部門的專項預案進行評估論證,然后提交應急管理委員會審定。同時,建立預案動態管理制度,針對實踐和演練中暴露的問題,對預案體系及時進行修訂和完善。
第二,要進一步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組織體系建設。加強政府應急機構建設。市政府應急管理辦公室正式成立前,暫由市政府政務值班室代行其職能。各區、縣(市)政府要抓緊建立本級政府的應急管理機構,做到有專門的機構管事、有專門的人員辦事。應急管理機構設置要堅持實事求是和精簡效能的原則,解決好職能和編制等問題。建立專家人才庫。充分發揮專家、學者以及其他專業人士在突發公共事件中的信息研判、決策咨詢、專業救援、事件評估等作用。抓好專業隊伍建設。按照“一專多能,一隊多用”的要求,加強專業隊伍建設,特別要在公安、消防、交管、醫療急救、森林防火等重點行業,著力培育骨干力量。加強預案演練工作。各地、各部門要依據各自實際,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突發公共事件預案演練活動,針對演練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加強崗位培訓,提高實戰技能,鍛煉戰斗隊伍,確保應急隊伍關鍵時刻拉得出、打得贏、靠得住。
第三,要不斷加強應急管理法制建設。近期,國家將頒布《突發事件應對法》。市政府法制辦現在就要著手研究和制定與之相配套的法規和實施細則,逐步把我市應急管理工作納入規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軌道。要及時清理、修改、廢止與《突發事件應對法》不相符的現行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保持法律、法規的協調性。
第四,要加快完善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運行機制。建立和完善監測、預測、預報和預警體系。要抓緊研究制定科學、統一的風險隱患分級分類標準,組織力量集中做好普查工作,全面掌握各類風險隱患情況,綜合采取防范和處置措施。對重大風險隱患,要進行實時監控,確保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建立嚴格的信息報告和制度。信息報送要做到及時、全面、真實、準確,信息要嚴格執行有關規定,絕不允許虛報和瞞報。完善評價體系。制定科學完備的評價指標體系,定期對各地、各部門的應急能力做出準確評估,把應急能力建設納入政府部門工作績效考核。建立健全應急處置聯動機制,做好縱橫兩個方向的協同與配合工作,確保應急管理體系有機協調、高效運轉。
第五,要切實加強應急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應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確保群眾一旦受災時有飯吃、有水喝、有衣穿、有屋住、有醫治。完善物資、裝備、技術和財政保障制度,采取利用社會資源和政府必要投入兩條腿走路的辦法,切實保障應急工作之需。提高公共設施的保障能力。在規劃和建設各類公共設施時,充分考慮應急處置工作的需要,合理配置應急處置設施和備用系統。逐步整合應急指揮平臺。按照整合資源、提高效率的原則,推進“110”、“119”、“122”三臺合一,并與急救、市政等緊急信息接報平臺進行整合,本文來自轉載請保留此標記。實現“統一接報,分類分級處理”。以我市現有網絡資源為依托,切實加強中樞平臺建設。
第六,要突出抓好基層應急管理工作。按照立足基層、重心下移、依靠群眾的原則,加強基層應急管理工作。抓好社區應急管理工作。社區的各項應急措施要更完備、更具體,便于操作。加強農村應急管理工作。農村應急基礎條件較差,特別容易受各種災害侵襲。要按照全市總體應急預案的要求,把做好農村應急管理工作納入新農村建設的總體部署,切實提高農村預防和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強企業應急管理工作。各類企業特別是礦山、石化等高危行業企業,要做到應急有預案、救援有隊伍、聯動有機制、善后有措施,經委等部門要給予必要的指導和支持。加強重要部位的應急管理工作。供水、供氣、供電、醫院、地下商場以及能源、運輸、通訊等部門,是公認的應急管理重要部位。這些部位更易發生突發公共事件,而且往往一旦發生突發公共事件,后果不堪設想。因此,這些重點要害部位,一定要有完善的應急管理預案和應急管理措施,力爭做到萬無一失。
第七,要扎實開展應急管理科普宣傳工作。做好群眾的教育和引導工作至關重要。各級宣傳、教育、文化、廣電、新聞出版部門要通過圖書、報刊、音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網絡等手段,廣泛宣傳和普及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應急防護知識,增強公眾的安全防范意識和自救能力。有針對性地開展公共安全教育培訓,推動應急宣傳工作進工廠、進農村、進學校、進社區。有關部門要組織編印公共安全手冊或應急知識宣傳手冊,向社會免費發放。
四、加強對應急管理工作的組織領導
應急管理工作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加強應急管理工作必須從加強組織領導做起,務求落實責任,形成合力。
第一,切實加強領導。要把應急管理工作納入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和本部門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各級政府和部門主要負責人作為第一責任人,要切實擔負起首要責任。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主要領導要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親自調度指揮;較大以及其他各類突發事件發生時,各級領導及具體負責人也要相應負起責任。對在應急管理工作中、不負責任,給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嚴重損失的,要依法嚴肅處理。
第二,密切地區部門之間的協調與配合。應急管理工作涉及面廣,不確定因素多,工作千頭萬緒。各地、各部門一定要有大局觀念和全局意識,在加強本地區、本部門應急預案編制,建立健全快速反應機制,提高快速反應能力的同時,還要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統一指揮、協同應對的總體要求,加強彼此之間的協調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