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3 16:30: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新興經濟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新興大學園區 區域經濟 影響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近些年,新興大學園區的建設已經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拉動力之一,有力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新興大學園區的建設,促進了園區周邊區域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大學園區正成為城市發展的核心增長點。論文在借鑒當前國內外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著重分析山西省新興大學園區建設對于當地經濟的實際影響,從理論上豐富大學園區建設及周邊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從實踐上促進山西省新興大學園區的可持續發展,讓大學園區能夠更好地發揮其對城市、經濟、文化、教育等建設的作用,讓其健康的真正成為城市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1山西省新興大學園區建設現狀及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1.1山西省新興大學園區建設的基本狀況
2010年,政府做出興建山西大學園區的決定,園區位于晉中市榆次區,距太原市中心25公里。山西大學園區于2013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大學園區一期規劃占地9900畝,高校用地面積為470萬平方米,總投資131.22億元。園區建成后,容納師生總量將達到15萬人左右,將成為山西省內最大的高校聚集區。
1.2山西省新興大學園區建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1.2.1大學園區建設對周邊交通的影響
根據山西省大學園區的規劃發展,山西省政府新增了多條交通線路和大型公交總站,在大學園區附近的公交站點就多達15個。原來終點站在聶村,5路公交車為了滿足大學園區的交通需求將終點站延長至大學園區,沿途將經過十所高校,在原來的901路基礎上,增加了兩條新的公交線路。據調查,大學園區的公交路線雖已設立并順利通車,但是并沒有正常滿足園區內學生的出行。學生在選擇公共交通工具時往往需要先步行較長的時間才可以乘坐到理想的交通工具。因此導致出現大量的黑車和無牌照非法運營車輛,擾亂了當地的交通秩序并對乘客的生命安全形成了一系列的安全隱患。
1.2.2大學園區建設對周邊商業圈的影響
山西大學園區的建設耗資巨大,如此大量的資金注入,有利于區域各個市場的蓬勃發展,如建材,五金,日用百貨,食品等。在周邊商業的蓬勃發展中,周邊村莊等地區的經濟必然會帶來很大的飛躍。在現有的消費場所中多數為小型的場所,不僅設施簡陋而且安全措施不全面,在經營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安全事故危及到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學生為滿足自身的消費需求不得不進入到周邊市中心地區進行消費活動。而對于大學園區周邊的現有商業圈建設不能充分滿足突然增加的消費需求,則周邊市區的商業圈出現了擁堵現象。不能充分發揮出大學園區對周邊消費及商業圈的促進作用。
1.2.3大學園區建設對周邊房地產的影響
山西大學園區建設,對于房地產來說是個好消息。首先大學園區并不是一座孤城,省政府將在大學園區周邊規劃建設眾多文化設施和娛樂休閑中心等,附近還修建了公園,空氣質量好,交通便利。所以在大學園區建設的居住區周邊的環境是很不錯的,這對于想要添置新房的人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大學園區的住房房常被冠以學區房等各式各樣的名字,而房價也一度由初始的5000元每平方米逐漸增長至7000元每平方米,有的甚至漲到精裝后12000元每平方米左右。如此房價對于當地的正常經濟情況下略顯不正常。
2推進山西省新興大學園區建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2.1改善大學園區內交通業
大學園區的公交線路應當充分滿足園區師生出行的需求,進一步優化現有的公共交通路線,合理的設置公交站點,適當延長通往兩市的公交線路。
合理建設公共交通路線,滿足師生出行需求,從根源上解決非法客運的產生,同時對實施非法運營活動嚴肅處理,以保證大學園區及周邊地區經濟的正常發展和社會的穩定。
在路面交通比較飽和的情況下,軌道交通就是一個較好的選擇。政府需要完善軌道交通規則,加快推進地鐵線路的建設
2.2促進大學園區商業圈建設
大學園區內龐大的消費群體是招商引資的有利條件,因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擴大合作范圍。堅持引進優秀項目,制定政府扶持政策。政府部門應當大力支持大學園區周邊商業圈的建設,在土地、財政、信貸、稅收等方面予以扶持,著力改善投資環境,完善政府公共服務功能,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為企業提供方便、快捷、優質的投資環境。
2.3推動大學園區房地產業健康發展
積極開展房地產知識宣傳活動,提升市民對房地產市場的了解。對開發商的廣告宣傳進行規范,防止開發商對消費者的誤導理念,減少盲目從眾等非理性的購房現象發生。
加大廉租住房投資和建設力度,盡快啟動項目,加快推進速度;采取收購、改建、鼓勵社會捐贈等方式,多渠道籌集房源,通過實物供應,解決好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問題。
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的消費,抑制投機性購房,是改善房地產市場的良好途徑。在政策上支持居民購買第一套自住性住房,抑制投機性購房,防止短期投機行為,減少市場波動。
參考文獻
【關鍵詞】集群式發展路徑;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與產業
前言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提出是在2009年召開三次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座談會上,要求高度重視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推動國家新興科技與新興產業的發展。以科技創新手段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加速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有效路徑,有利于提高綜合國力,最終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本特征
(一)戰略性與新興性特征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戰略性主要表現出對社會經濟發展全局的引導性、領導性與支撐性的作用。從目前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戰略性對國家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在未來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很可能成為未來國家的經濟產業支柱與經濟發展的主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興性是指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與新興產業的不斷出現。目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正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許多產業在未來具有發展潛力,但在現階段還處于開發階段,沒有競爭優勢,先進科學技術手段應用的不夠成熟,對市場缺乏一定的認識,產品定位與服務模式也不清晰。在需求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符合市場發展的需求,有效促進經濟產業結構的更新與優化。
(二)階段性與動態性特征
階段性與動態性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明顯特征。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的不創進步,不同時代,賦予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同的時代特征,相同的是,對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推動了世界經濟格局的轉變。從某種角度來說,產業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且,在不同時期,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國家,產業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差異,也因此,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三)高科技術與高風險性特征
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堅持科技創新與現實產業的結合,引領科技發展前沿,著眼于長遠發展,體現出未來新興科技與新興產業的發展趨勢。戰略性新興產業確立的標準之一就是堅持“高科技”手段。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科技術性與新興性,體現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高風險性與高投入性特征。戰略性新興產業從確立之初到研發,最后到商品的市場化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面臨著各種風險。
二、以科技園區為載體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式發展路徑研究
(一)科技園區是產業集群式發展的主要載體
產業集群式發展要求與之相關聯的產業與其支撐機構有一定的聚集性,這就要求相關聯的產業與支撐機構盡可能在一個區域內。而科技園區是以經濟鏈為基礎,由政府規劃出的一個特定區域,具有規??茖W合理、功能互補、布局集中等特征,極大吸引了企業的進入,有效滿足了產業集群式發展的要求,因此說科技園區是產業集群式發展的主要載體。除此之外,科技園區的交通運輸的暢通性、企業間信息交流的多途徑等特征,也大大滿足了產業集群式發展。
科技園區是在政府部門的推動下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區域,有利于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有效推動了新興行業的形成,促進了產業集群式的發展,進而有效提高了國家的綜合國力。
(二)科技園區為產業集群式發展注入活力
科技園區經濟的發展主要強調的是企業的集中性,而不是企業的關聯性。產業集群式發展則強調了相關聯企業的聚集性。從企業發展的角度來說,產業集群式發展企業具有一定的創新性、風險性、合作性與競爭性,不僅體現了同行業企業之間的競爭性,又體現出企業的合作性,從而有效形成企業之間的一種競爭性與合作性的良性發展關系。集群式企業的代表性特征就是分工的專業化與工作的合作性,表現出集群式企業之間的關聯性與獨立性。
產業集群式經濟發展與科技園區經濟發展相比較,其優勢在于,產業集群式經濟發展具有規模性較大、相關聯企業聚集性、科技創新性等特征,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有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科技園區經濟的發展需要從產業的組成形式入手,尋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萍紙@區經濟的發展,更多的是考慮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等外在因素,而忽視了關聯企業之間的聚集性,從而影響了科技園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結語
可以說,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是提高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措施,其發展關系著我國經濟產業的安全問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沒有新興科技與新興產業將會陷入困境。因此,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將集群式發展路徑作為發展的核心,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發展,大大提高了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吉敏,胡漢輝,陳金丹等.基于雙S模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供應鏈知識創新過程與路徑研究――以CS新材料產業集群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22(08):1113
[2]吉敏.集群式升級:傳統產業升級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路徑研究――基于無錫惠山產業集群案例研究[C].第十二屆產業集群與區域發展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2013:1213
[3]吳煒,姜棱煒,路吉利.可持續發展觀視野下的福建海洋戰略性新興產生培育研究[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4(03):1314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于日前的新的《世界經濟展望》中指出,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率可望達到11.2%,受到國內經濟建設和商業發展的推動,今年中國經濟發展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也將首次超越美國占到世界的1/4,成為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國家。IMF的這一判斷,把中國推到了全球經濟增長的浪尖。
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在國際社會和新興經濟體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尤其這次金融風暴中,法新社感嘆“中國在金融風暴中表現出帝國般的鎮定”。法國總統薩科齊在斯特拉斯堡歐洲議會總部發表講話時也特別指出,中國在重塑國際金融體系的過程中不可或缺。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GDP總量翻了近4番,在世界經濟總量的占比大幅提升。在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不斷增大的同時,中國對世界經濟的拉動作用也大幅增強。目前,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拉動已提高到0.55個百分點,僅次于美國(0.86個百分點)居第二位。這與此前中國總量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現在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國家等等綜合在一起,表明中國已經成為新興經濟體乃至全球經濟體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盡管如此,王偉華對《中國聯合商報》記者表示,目前來說,新興經濟體確實力量凸顯,舉足輕重,但新興經濟體還沒有發展成能與美國相匹敵的實力,參與國際金融合作也不夠深,加上發言權的分量雖然正在努力提升,但還沒有達到期望的效果,現在的發展依然不得掉以輕心。
關鍵詞:創意經濟;新興資本;積累;邏輯機制
中圖分類號:F0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6-0-02
一、創意新興資本是創意經濟發展的根本
自從英國政府1998年正式提出“創意經濟”的概念以來。發達國家和地區、后起的工業國家紛紛把發展創意產業提到國家或地區發展的戰略層面。與此同時,西方理論界也率先掀起了一股研究創意經濟的熱潮。從研究“創意”本身,逐漸延伸到“創意產業”、“創意經濟”及“創意資本”,但是對“創意資本”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具有創意的人力資本上。人力資本也即創意人力資本對創意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但是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經濟的不斷發展,技術資本、知識資本及信息資本對創意經濟的影響也越來越重要。我們知道,美國能在一個多世紀里在全球范圍內保持競爭力,靠的不僅是大自然的慷慨賜予,也不是廣闊的國內市場,更不是少數幾個天才的聰明才智,其依賴的最關鍵因素是調動和駕馭全國乃至全世界創意新興資本的能力。美國在培養創造型人才、創新思想和新興產業方面并沒有什么特別優勢,真正優勢在于能夠創造新興資本,讓新興資本流動起來。根據斯密的《國富論》中的論述,經濟增長源泉可以歸結為3個方面:勞動和資本存量的增加,以及對外貿易。繼斯密之后,經濟學家們所提出的經濟增長觀點雖然基本上沒有超出上述范圍,但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也有少數例外。創新是經濟發展根本動力的觀點就是如此。經濟學家熊彼特1934年指出,現代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不是資本和勞動力,而是創新,而創新的關鍵是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傳播和使用。這就涉及到知識資本和信息資本的生產、傳播和使用,而技術資本是基于信息資本和知識資本基礎之上的一種新興資本。羅福凱教授一直從事新興資本理論的研究,他將資本分為傳統的資本及新興資本兩大類,傳統的資本主要是人力資本、財務資本和物質資本,新興資本分為技術資本、知識資本和信息資本。在傳統行業中,人力資本、財務資本和物質資本對企業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創意產業等新興產業的出現,人、財、物等傳統資本對經濟增長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小,而新興資本對經濟增長及企業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創意新興資本是創意經濟發展的根本。
二、創意新興資本的邏輯生產制度
資本是經濟增長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發動機。資本的產生源于新興產業的開發和新生活范式的出現,從而引發眾多新生產要素投入新的生產過程,生產出新產品和新的生活方式,這些信的產品和活動方式可悲人們自由選擇和買賣,但是如何實現自由選擇和買賣?德?索托在《資本的秘密》一書中,運用人類歷史分析的方法,經過調研和資料收集,對資本的秘密進行探索。他認為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家和前資本主義國家的貧窮,不是缺少資產,而是缺少將資產轉化為資本的制度安排。所以資本主義竟像是一個鐘罩一樣,索托稱其為“創造資本的阻礙:布羅代爾的鐘罩”,這種“‘鐘罩’的存在把資本主義變成了一個私人俱樂部,只對少數有特權的人開放,使十幾億站在外面想進來的人憤怒不已”。資本那種無孔不入的能力并不像理論中:資本的洪流席卷了整個世界,連非洲的熱帶雨林也不放過。相反,世界到處都存在“僵化的資本”游離于資本世界之外,貧窮不是缺乏資本而是由于資本僵化。資本僵化的原因是資本缺乏正確的表述,沒有嚴格的所有權制度的安排。如何將新興資本流動起來產生經濟效益,這就涉及到正規的所有權安排,及產權安排。
創意資本包含信息資本和知識資本為主的新興資本,同時技術資本是基于信息資本和知識資本之上的一種新興資本,如何使得新興資本流動起來,真正發揮資本的作用,打破索托在《資本的秘密》中所說的”布羅代爾的鐘罩”?如何使得新興資本真正服務于創意經濟和創意產業?這就必須使得資產轉變為資本。羅福凱教授在2008年根據馬克思的資本理論及西方的資本理論學說,結合索托《資本的秘密》中發現的正規所有權制度,提出資本的生產機制,也就是資本產生的過程及其原理如上圖所示。
通過上圖可知,資本的產生過程由四個環節構成:新產業新生活的出現、生產過程、交易過程和生產成果產權化;前兩個環節的良好運行取決于生產力的先進程度,后兩個環節的持續進行決定于經濟制度的科學化,現代科學技術、信息資源和知識等新生產要素與創造資本相融合,就會產生嶄新的先進生產力和新興產業。新資本誕生后,就會尋找新興產業,從而進入新的再生產過程和循環。
三、創意經濟背景下新興資本的積累思路與對策
(1)新興資本的孕育
新興資本的產生源于新興產業和新生活方式的出現,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經濟的不斷發展,舊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越來越與現代生活不相適應,傳統的生活和生產方式越來越不滿足人們的需要,此時就產生了創意經濟和產業的概念。在創意經濟下,創意產業通常包括時尚設計、電影與錄像、交互式互動軟件、音樂、表演藝術、出版業、軟件及計算機服務、電視和廣播等等。此外,還包括旅游、博物館和美術館、遺產和體育等。通過這些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出現,資本不斷孕育,產生了知識資本、信息資本和技術資本的新興資本要素,在這些新產業中,資本得到不斷的孕育。
(2)通過登記所有權形成資本
通過孕育,與創意產業相關的新興資本產生,但是如果不通過所有權登記,不能形成能夠創造剩余價值的嚴格意義上的資本,此時的資本不叫資本,而叫資產更為合適。所以新興產業經過孕育產生資產,必須經過所有權登記,在經濟學上叫做界定資本的產權歸屬。資本的產權界定不清,就會造成無法流通,就算流通,也可能無法通過正規的借貸市場進行抵押貸款等方式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和資本,但是如何界定資本的產權歸屬,這需要國家通過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健全的產權交易市場,嚴格的產權登記制度,對創意經濟下的知識資本、信息資本和建立在知識和信息基礎上的技術資本等進行產權界定,通過登記所有權,形成資本。
(3)完成交易過程,誕生新興資本
創意經濟和產業下知識資本、信息資本和技術資本通過新興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出現進行孕育,資本產生,最后通過登記新興資本的所有權,形成可以抵押以獲取更大剩余價值的嚴格意義上的要素資本。但是通過孕育和所有權登記形成資本,只能是傳統的原有的資本形成和產生,不能產生新的資本,如何形成新興資本,必須通過市場交易,通過完善的產權交易市場完成交易,進入新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才能誕生新的資本。新的資本產生,也就相當于出現更新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由此誕生更新的創意產業,不斷地進行循環,創意經濟即告誕生。
四、結論
創意經濟環境下,創意產業的衍生和創意產業范圍的不斷擴大,取決于新興資本的不斷積累,新興資本積累的過程和程度,取決于資本的邏輯生成機制。本文在索托《資本的秘密》及羅福凱教授資本的邏輯生產機制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在創意經濟環境下,要擴大創意產業的范圍,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必須通過資本的孕育、登記資本的所有權、完成資本的交易過程,最后誕生知識、信息和技術等新興資本,新興資本投入新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不斷進行循環,創造出更多的創意產業,由此不斷地繁榮創意經濟。
參考文獻:
[1][秘魯] 赫爾南多?德?索托.王曉冬.資本的秘密[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產業升級是特定區域從生產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產品向生產資本和技術密集型、高附加值產品轉變的過程,也是生產要素利用方式不斷優化、利用效率不斷提高的過程。歷史地看,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是經濟發展的最初誘因。在工業化由低向高的發展過程中,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要素存在梯度轉換規律,即經濟增長首先起步于依托當地特色資源和區位優勢的產業,而后依次經過勞動、資本、技術(知識、信息等)、制度和環境等驅動階段,并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生產要素量的擴張到主要依靠利用效率的提高。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一個地區不能從自身資源稟賦、區位特點和發展基礎出發,通過發展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生產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門和產品轉移,就不能實現產業升級和主導產業的戰略調整,不能形成高質量和高附加值的產品結構。
根據上述規律,一個地區的產業選擇應堅持以資源為基礎,首先選擇市場需求前景較好、符合本地區位特點、具備資源保障的產業,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再發展能夠發揮當地綜合優勢又不依賴當地資源的產業。這個升級過程必然面對從舊的均衡向新的更高層次均衡的轉換,面對利益格局的多次調整。只要根據產業技術經濟性質和發展規律,統籌各方、全面謀劃,完全可以把壓力變為動力。
促進傳統優勢產業、新興主導產業和前沿戰略產業的有序接替
產業升級并不是一個產業對另一個產業的簡單替代,而往往是傳統優勢產業、新興主導產業和前沿戰略產業并存和接替。我國傳統優勢產業歷史悠久,產值規模較大,納稅數額較高,擴張速度較慢,但其對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撐效應較強。新興主導產業規模擴張較快,帶動效應較強,其發展能夠推動整個地區經濟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實現支柱產業的接替和轉換。前沿戰略產業當前規模較小,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較低,但屬于世界科技前沿,具有廣闊市場前景和技術成長能力,對一個地區未來的產業格局將產生重大影響的產業。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傳統優勢產業、新興主導產業和前沿戰略產業會隨著經濟發展階段和市場需求的變化而更迭,新興主導產業可以成長為支柱產業,前沿戰略產業可以成長為次支柱產業甚至支柱產業。
我國傳統優勢產業,尤其是紡織服裝、農產品加工、輕工機械、日用化工、工藝玩具等產業具有較好基礎,其中許多產品屬于永恒的民生需求,當前和今后仍有很大發展空間。產業升級不是消滅傳統產業,而是用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其升級的途徑主要是利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工藝和裝備,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品牌影響力和附加值。新興主導產業主要是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等為代表的產業群體,其升級方式主要是充分發揮開放型經濟優勢,擴展和延伸產業鏈,上規模、上水平,強化研發能力和產品優勢。前沿戰略產業是以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納米技術、新能源等為代表的產業群體。前沿戰略產業一般當前規模較小但產業化前景好,應以發展的眼光進行超前謀劃,采取措施搶先發展,確保在未來的產業接替中保持領先地位。當然,新興產業發展有一個過程,傳統產業經過改造提升發展空間也會擴大,傳統優勢產業與新興主導產業不是簡單的替代關系,兩者往往要經歷一個并存階段才能實現有序接替。
加快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
工業發展不同階段生產要素稀缺格局不同。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總量較小,資本、技術、制度等非自然資源資源比較稀缺,土地、水、環境等自然資源的稀缺問題還不突出。當時,經濟發展主要是以盡可能少的資本和技術與盡可能多的自然資源相組合,表現為主要依靠增加自然資源投入實現經濟快速增長。隨著經濟總量擴大,生產要素的稀缺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土地、礦產、水和環境等自然資源越來越短缺,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越來越突出。如果說礦產資源可以從國外進口,那么像土地、水、環境容量這樣的自然資源則必須依靠本地供給。如果延續以往的較少的資本、技術和較多的自然資源相組合的產業結構,很多地區將無法解決人多地少、礦產資源匱乏、環境容量狹小等問題。惟有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體系,使工業體系和工業部門實現從以消耗資源技術為主向以節約資源技術為主的轉變,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源和環境對工業發展的制約。
隨著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步伐加快,尤其是投資環境和產業配套條件的改善,東部沿海地區和環渤海地區成為國際國內產業資本競相進駐的熱點地區。如果項目選擇不當,就有可能造成產業結構失衡,對環境、資源、人口等帶來新的壓力,進而影響可持續發展能力。如果項目選擇得當,就可能提高產業結構中低能耗、高附加值行業和產品的比重,降低能源消耗高、原材料浪費大、污染嚴重的行業和產品的比重,促進產業結構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轉變。在這種背景下,一個地區只有根據資源、環境、安全標準做好產業選擇,拒絕本地不具備條件和不宜發展的項目,關閉達不到安全生產、環保要求和高耗能企業,淘汰國家限制和禁止發展的落后產業,才能為新興產業的發展創造空間。
利用外資企業“溢出效應”促進本土企業發展
我國不少地區選擇了以外資為主的經濟結構,資源配置向外資傾斜,發展初期外資出口加工企業所需要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主要通過進口或配套跟進的外資企業提供。雖然本土企業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排擠,但也為利用外資企業的溢出效應提供了條件。能否利用外資企業溢出效應,發展壯大本土企業,改善本土企業在資金、產品、技術、管理以及人才等方面與外資企業的分工協作關系,促進本土企業與外資企業相互融合、協調發展,形成本土企業與外資企業“比翼雙飛”的格局,是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戰略目標。
外資企業的“溢出效應”可以通過
多個渠道促進本地企業的發展。本土企業可以通過參與協作配套獲得跨國公司設立的更高技術標準、產品質量控制的經驗,可以通過外資企業培養出的高素質人才流動到本土企業獲得管理經驗和人才,可以通過與外資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加快本土企業改制改革步伐,提高本土企業競爭力。由于較好地處理了利用外資和發展本土企業的關系,積極引導加工貿易產業向高端產品制造遷移,向核心加工環節遷移,向微笑曲線的兩端(研發、銷售)遷移,使本土企業與外資企業形成緊密的分工協作關系,一些地區外資企業不僅沒有“擠出”本土企業,反而是使本土企業和本地居民能夠分享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利益。外資企業不斷將加工貿易的核心環節交由本土企業生產,使得加工貿易的主體從外資企業變為內資企業,并以此為基礎,逐漸實現內資企業從代工生產(OEM)到代設計(ODM)生產再到自有品牌生產(OBM)的轉變,逐步擺脫對外資的依賴。
利用外資企業的“溢出效應”,必須堅持外資企業與本土企業兩手抓。一方面,把引進跨國公司、旗艦型項目作為實現由招商引資到招商擇資轉變的重要目標,鼓勵外資企業增資擴股。另一方面,篩選若干有發展前景的內資企業,從產業鏈優化、價值鏈提升的角度進行重點扶持,利用外資企業“溢出效應”,促進由外資企業配套向本土企業配套、繼而向本土企業自主創新的轉變。如果本土企業在技術、管理和產品質量上不能達到外資企業的水平,外資企業對本土企業在生產要素、產品市場和資金供給等方面的擠出可能長期存在。
堅持走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技術路線
經濟發展離不開具有創新意義的生產要素組合方式。技術就是生產要素組合方式,技術創新就是生產要素組合方式的變動和優化。技術是產品質量和附加值的決定因素,是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主要源泉,也是企業改變市場競爭地位的主要手段。技術創新主要體現在產品設計、工藝和流程中。彌補經濟發展中資金和技術缺口,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和主導產業的有序更替,為更好地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創造有利條件,都離不開相對先進的技術和工藝水平自主創新能力。
自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進入不平衡發展的大變革、大調整時代。2009和2010年,世界經濟呈現出逐漸復蘇的勢頭。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2010年世界經濟甚至實現了5.1%的大幅反彈。但進入2011年后,由于西亞、北非地區出現嚴重政治動蕩,日本遭遇強烈地震及海嘯災害,歐美發達國家出現巨額財政赤字和大規模的政府債務,以及新興經濟體等發展中國家面臨明顯的通貨膨脹壓力,使得世界經濟的復蘇道路異常曲折,不穩定和突發性因素明顯增加。在眾多不確定因素影響下,2012年世界經濟走勢趨于復雜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1年9月的《世界經濟展望》,對2009年、2010年全球經濟及相關經濟體的經濟增長情況進行了總結,并對2011年及2012年的情況進行了預測(見表1、表2和表3)。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世界銀行、經合組織(OECD)等國際組織和高盛(GoldmanSachs)等金融機構也紛紛推出了他們的預測報告,總體判斷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悲觀,如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2011年12月1日《2012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預計,2012年世界經濟增速將下滑至2.6%,低于2011年的2.8%和2010年的4%??傊?012年世界經濟將在很大程度上延續發達經濟體增長乏力和新興經濟體增長放緩的趨勢,全球經濟將呈現低速增長態勢。
一、發達經濟體及新興經濟體的經濟走勢
(一)歐盟經濟陷入衰退的概率提高
眾多組織和機構形成的共識是,歐債危機的發展態勢是決定2012年世界經濟形勢走向的關鍵因素。歐元區國家是歐盟的主體,解決好歐元區的問題是歐盟面臨的重要任務。為緩解歐洲銀行體系面臨的巨大流動性壓力,歐洲央行救援歐債危機的力度在不斷加大,在2011年11月和12月連續兩次降息。2011年12月8日歐洲央行議息會議決定下調基準利率,即主導再融資利率、邊際貸款便利利率、存款便利利率分別下調25個基點至1%、1.75%和0.25%,從而使基準利率再度回到1999年以來的歷史最低位[1]。這說明歐洲央行對經濟陷入衰退的擔心超過了對持續高通脹率的擔憂。化解歐債危機需要龐大的資金,但在歐元區缺乏明確救助機制的情況下,外部資金介入的意愿并不強烈。隨后的演變方向,可能是重債國必須使用大力度的財政緊縮方案,而這勢必加大將已經疲憊的歐元區經濟拖入衰退的風險。2011年,中歐貿易額突破5000億美元大關,歐盟成為我國第一大進口來源地。歐盟經濟如出現大幅衰退,將影響我國對歐盟的出口以及整體經濟的增長,但與此同時,歐盟的資產價格也會進一步下跌,從而為中國企業收購“質優價廉”歐洲資產提供難得的機遇。對于歐債危機產生的原因,學術界有很多觀點和看法。我們認為,部分歐盟國家弱小的經濟實力、國家財務造假的隱患、歐元區的體制弊病、普遍的高福利制度及其帶來的企業員工慵懶的工作態度,共同造就了這場危機??梢哉f,這場危機表面上是金融與財政危機,本質上是經濟發展方式的危機。歐盟的經濟發展方式面臨三個深層次的矛盾。一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矛盾。實體經濟是人類經濟活動的基本形式,虛擬經濟是在實體經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興形式。虛擬經濟盡管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只能在服務實體經濟的同時實現自身的發展。說到底,價值是最終由實體經濟創造的,虛擬經濟發揮的只是輔助作用。歐盟虛擬經濟的膨脹導致其日益背離實體經濟的需要,并為經濟危機的爆發埋下禍根。二是公平與效率的矛盾?!肮脚c效率”是人類經濟生活中的一對基本矛盾。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公平是經濟發展的目標,只有把兩者關系處理好,才能對經濟發展發揮交互正向作用。由于人類資源具有稀缺性特征,所以公平的實現必須建立在資源有效配置的基礎上。歐盟國家長期通過擴大債務的方式維持高水平的“公平”,導致了經濟效率的降低。三是權利與義務的矛盾。權利和義務在結構上是對立統一的,在功能上是互補互促的,兩者的存在和發展都必須以另一方的存在和發展為條件。兩者的關系如果出現扭曲,勢必對經濟發展造成負面的影響。歐盟社會的高福利特征,使得相當大的群體過分強調享受經濟發展的權利,但同時不愿承擔發展經濟的相應義務,導致歐盟經濟發展缺乏足夠的推動力??傊?,歐盟經濟面臨的問題是長期因素作用的結果,不能依賴短期的辦法解決。我們認為,歐盟經濟的全面好轉需要進行有效的體制變革,這可能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周期。
(二)美國和日本經濟有望實現緩慢復蘇
美國經濟面臨著由來已久的債務問題,而且面臨著失業率居高不下和通脹率上升的影響,但相比歐元區情況好一些。由于美國既擁有獨立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又掌握世界最強貨幣美元的發行權,采取量化寬松政策等工具的余地較大,因而2012年再次陷入衰退的可能性較小,總體有望實現緩慢復蘇態勢。2011年一季度至三季度,美國季度GDP環比增長率保持了上升的勢頭(見圖1)。相比歐洲,美國有條件提高聯邦政府舉債上限,為實施刺激性財政政策創造新空間;有條件在貨幣政策方面繼續保持寬松態勢,并通過美元貶值來轉嫁國家債務,盡管這會面臨美元信譽損害的風險。未來美聯儲仍有采取其他措施進一步放寬貨幣環境的可能性。對于日本經濟2012年的走勢,日本各界多持悲觀觀點。日本民間經濟智庫大和綜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熊谷亮丸在最新一份經濟預測報告中認為,2012財年度(始于2012年4月),日本實際GDP增長率為1.8%,相對2011年11月份的預測下調0.8個百分點。熊谷總結稱,2012年日本經濟存在三大風險因素:第一,核電站全部停運將導致電費上漲15%至20%,對實際GDP的影響超過1%;第二,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導致日本經濟下行;第三,日元匯率持續堅挺將壓迫日企利潤和出口增長[2]。我們認為,從整體看,盡管日本仍面臨歐債危機導致外需疲軟、日元升值和內生增長動力不足等挑戰,但日本制造業在開拓新興經濟體市場方面仍有潛力,日本GDP增速應該不會低于2%。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中美兩國經濟相互依賴程度很高。由于美國不斷通過貨幣貶值、發新債償舊債等方式提振本國經濟,而中國持有巨額的美元外匯儲備和美國債券,因此中國利益面臨著很大的威脅,而且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也在人民幣升值及美國提高貿易壁壘等因素的影響下面臨很大的壓力。但從大局判斷,中美兩國都深知發展互惠互利的經濟關系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合作仍將是兩國經濟關系的主流。中國和日本是同屬東亞地區的世界重要經濟體,經貿關系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和極強的依存度。面對復雜的國際經濟環境,日本經濟的復蘇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得到中國市場的巨大牽引,同時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也需要日本經濟的繁榮。因此,盡管中日經濟關系還存在一些摩擦和分歧,但中日兩國已深深認識到,加快推進以區域經濟一體化為核心的合作是促進雙方經濟繁榮的保證。據此我們認為,中日兩國2012年將在合作方式、合作領域及合作機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三)新興經濟體仍將保持較快發展態勢
進入21世紀以來,新興經濟體快速崛起,并一直高于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長速度。2011年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速度有所減緩,但仍保持快速發展態勢,并遠高于發達經濟體。國內外各機構預測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GDP仍將以9%左右的增速位居世界首位。2012年,隨著發達國家經濟形勢惡化以及國際資本市場大幅震蕩可能性加大,新興經濟體面臨出口壓力加大和經濟增速放緩的風險,但新興經濟體的財政狀況普遍顯著好于發達國家,有可能會進一步刺激內需,因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組織仍預測了6%以上的較高增長速度,這是遏制全球經濟萎縮的重要力量。受世界經濟減速的影響,中國經濟在2012年可能也出現一定回調,但我們判斷,相比其他國家,中國經濟仍然會保持高速的發展,這是由中國的現實國情決定的:一是中國地大、人多,發展層次低且不平衡;二是在中國的個人和組織都存在極高的致富欲望;三是GDP依舊是決定中國干部升遷的硬指標。具體說,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原有推動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由于中國各地區發展不平衡,所以經濟增長的空間依然很大;由于中國人口多,所以市場需求依然很大;由于中國經濟發展層次低,所以中國還將持續從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的過程;由于市場化改革催生了中國“經濟人最大化”的理念,所以“血拼式”的發展模式還將持續;由于“政績就是英雄”“GDP就是選票”的官員產生機制,以及“層層加碼”的政府運行機制,所以官員會繼續大力采取推動經濟發展的措施。另一方面,中國在“后改革時代”出現的許多新因素進一步拓展了經濟發展空間[3]。中國由強調經濟規模向強調結構調整轉變,將推動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入;中國統籌城鄉發展的措施,將推動農村規模經營與農村城鎮化的投入;中國經濟向民生領域的拓展,將推動公共消費領域的擴大和消費水平的提高。
二、國際經濟合作及其產業格局走勢
(一)國際貿易摩擦可能性加大
盡管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不會發生改變,但全球多邊貿易體系發展坎坷。2011年,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屢遭濫用。以中美貿易關系為例,2011年10月11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主要針對中國的《2011年貨幣匯率監督改革法案》,要求美國政府對所謂匯率被低估的主要貿易伙伴征收懲罰性關稅,發出了貿易保護主義升級的錯誤信號。從總體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趨勢可能在2012年得到進一步強化,貿易摩擦可能加劇。我們認為2012年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有可能呈現如下特征:一是保護措施數量多。由于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放緩,為轉嫁危機可能會實施更多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部分新興經濟體可能仿效歐美,較為頻繁地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二是花樣多。以歐美國家為主的國家可能更多地以“勞工”“低碳”等標準對進口產品設限;技術性貿易壁壘等貿易保護手段可能不斷翻新、更趨隱蔽;貿易摩擦范圍可能逐步從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蔓延。三是中國面臨的威脅最大。為了遏制中國快速崛起的勢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可能有意識地采取集體行動,并分化利用其他發展中國家給中國制造麻煩,使中國面臨更加錯綜復雜的對外貿易環境。四是政治化傾向加大。在多國政府選舉密集進行的國際背景下,部分國家可能會更多地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通過限制國外進口產品來取悅選民,謀取政治利益,進而對國際貿易活動構成障礙。
(二)國際宏觀經濟協調難度加大
在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大的背景下,世界各國間的利益分歧點增多,利益共同點減少,可能導致2012年各國在國際宏觀經濟協調方面更難取得一致。由于WTO多哈回合停滯不前,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兩大陣營互不相讓,導致不少國家對短時間達成多邊協議失去信心。此外,由于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面臨的短期挑戰不同,政策取向也存在明顯差異,估計發達經濟體會繼續加大對新興經濟體貨幣升值的干預力度,并要求新興經濟體增加進口,而新興經濟體為保持出口競爭力可能極力避免本幣過快升值,這將增加雙方的政策矛盾。在發達國家之間,尤其是歐元區內國家之間,選擇什么樣的政策也存在較大差異,部分經濟狀況較好的國家可能傾向于適度寬松的刺激政策,而債務負擔沉重的國家可能被迫選擇緊縮的財政政策,這使得發達國家之間也存在政策難以協調的問題。中國作為新興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第一大出口國,既面臨與發達經濟體經濟協調難度加大的問題,也面臨與其他新興經濟體協調難度加大的問題,這可能會使中國2012年更加頻繁地、更加靈活地加強與世界各國的經濟協調活動。
(三)歐美再工業化與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同時加速
歐美國家在遭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重創后,體會到了過度依賴虛擬經濟所帶來的經濟風險,轉而大力扶持制造業回歸,再工業化跡象明顯。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向歐美國家出口的制造業產品不斷增加,從歐美國家吸引的制造業投資不斷擴大。歐美再工業化步伐加快可能加大中國對歐美制造業產品的出口難度,對中國承接歐美制造業轉移也會構成一定的挑戰。盡管歐美國家曾長期推行“去工業化”政策,但其制造業基礎和技術開發與創新能力仍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在生產要素全球配置的時代,發展傳統制造業不是歐美發達國家的優勢,因此,歐美國家制造業的復蘇動力首先是創新引領[4]。近幾年來,歐美國家進一步加大了對科技創新的研發和投入力度,重點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育種、低碳和“綠色技術”、文化創意等產業。日本重點發展了新能源技術、信息技術及低碳等產業。此外,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快發展具有自身比較優勢及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和技術。這一趨勢將影響世界貿易和投資的方向,全球制造業布局將會出現相應調整。
三、國際金融市場和大宗商品價格的變動趨勢
(一)世界經濟面臨較大通脹壓力
2008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由全球流動性泛濫導致的通脹壓力將長期持續存在。預計2012年,通貨膨脹依舊是全球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2012年世界經濟面臨較大通脹壓力的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主要發達經濟體為了刺激經濟發展,大多需要采取或維持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這對各國經濟發展都會產生較大的通脹壓力。二是新興經濟體為了防止經濟的下滑,可能逐漸放寬2011年相對緊縮的貨幣政策,這對抑制通貨膨脹帶來一定的壓力。三是勞動力價格上漲正成為新的通脹壓力。過去20多年,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憑借較低的勞動力要素價格,依靠全球分工體系創造出巨大的增長紅利。然而,隨著大部分新興經濟體向中等收入發展階段邁進、人口紅利的減少以及城市化生活成本的提高,勞動力價格的上漲和回補將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客觀規律[5]。中國也可能面臨較為明顯的“工資———通脹螺旋式上升”的挑戰。
(二)國際金融市場和大宗商品價格的震蕩可能加大
解決歐債危機的不確定性是國際金融市場面臨劇烈震蕩的關鍵因素。歐洲的銀行業對歐洲重債國債務有巨大的風險敞口。歐洲銀行業習慣持有大量歐洲國家發行的國債,隨著歐洲債務危機惡化,歐元區重債國國債收益率攀升、國債價格快速回落,銀行持有的歐洲國債資產大幅縮水。按照國際清算銀行的統計(數據截止2011年1季度末),銀行業對希臘、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和比利時六國債的風險敞口主要集中在歐洲,歐元區銀行業對這六個國家債的風險敞口合計高達4548億美元,歐元區內部又以法國銀行業的風險敞口最大。按照清算銀行的統計,法國銀行體系對上述六國債資產的風險敞口高達2140億美元(見表4)。隨著歐洲債務危機惡化,歐洲銀行業資產質量下降,對歐洲銀行債務提供保險的CDS(信用違約掉期)的利率大幅攀升,這說明市場對于歐洲銀行業信用風險的極度擔憂。由于美國等主要發達國家的信用評級下調,金融市場長期信心缺失,短期投機行為嚴重,也可能加劇2012年的國際金融市場震蕩。預期2012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走勢受供求基本面、全球流動性狀況、國際金融市場穩定性、美元匯率走勢以及突發事件等因素影響,仍將處于高位。但2012年全球經濟面臨的風險進一步上升。若美國和歐元區銀行體系的資產負債表再次惡化,導致全球經濟增速大幅度下滑,大宗商品價格可能會重現2008年金融危機后的高速回落狀態[6]??傊?012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可能出現大幅的震蕩。國際金融市場和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震蕩不利于中國經濟的平穩發展,但只要應對得當,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機遇。若國際金融市場和大宗商品價格處于高位,意味著歐美經濟復蘇勢頭較好,從而為中國穩定并擴大出口創造了機遇;若國際金融市場和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挫,意味著世界通脹壓力減輕和歐美資產價格下降,從而為中國控制國內物價水平和收購歐美企業創造了機遇。鑒于中國擁有龐大的外匯儲備和財政收入,我們相信中國政府有能力不使國際市場風險引發國內系統性經濟風險,同時通過及時、靈活地應對世界市場變動,推動中國經濟國際地位的上升。
四、中國的應對之策
面對錯綜復雜的世界經濟形勢,中國在實施積極財政政策與穩健貨幣政策的大背景下,應積極采取應對措施,著力提高國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水平,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一)以積極擴大內需應對世界經濟降速的風險
中國作為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世界大國,發展經濟不能過度依賴外部市場需求,在當前國際市場風險加劇的背景下,積極擴大內需就變得尤為重要。2012年,中國應著力解決制約內需的三大問題:一是供給結構的制約,涉及文化、教育、醫療、旅游、通訊等非物質消費品供給嚴重不足等問題;二是價格方面的制約,涉及交通、物流等交易成本、技術落后造成的生產成本、壟斷造成的體制成本等因素推高消費品價格的問題;三是收入群體結構的制約,涉及中等收入者占比低、低收入者比重相當高及擴大內需的主體不足等問題。對此,應采取三大舉措:一是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改變收入差距過大局面,提高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正義性,切實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二是強化服務型政府建設,健全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切實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擴大公共服務的覆蓋面,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水平;三是促進發展薄弱的文化、旅游、體育、健身、家政等服務業的壯大。
(二)以加快涉外經濟體制改革改善外部發展環境
隨著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體系中地位的不斷提高,中國應加快涉外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以有效地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等挑戰,實現與國際經濟的接軌,改善經濟發展外部環境。2012年,中國應在以下三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深化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擴大人民幣國際結算范圍,提高人民幣國際化水平;二是深化對外貿易、涉外投資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改革,大力拓展新興經濟體市場,大力進口先進技術和設備,搶抓歐債危機帶來的跨國并購機遇,促進貿易平衡發展,提高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的質量;三是推進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建設,豐富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等國際經濟合作內容,提高應對各種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的能力,妥善處理國際貿易摩擦。
(三)以調整經濟結構適應全球產業格局的變化
調整經濟結構是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面對歐美再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新興戰略性產業的快速發展,中國調整經濟結構的任務變得更加緊迫。推進產業結構深度調整已經成為中國的重要政策取向。2012年,中國應從以下五方面取得經濟結構調整的突破:一是從提升企業全球競爭力和產業鏈控制力的戰略高度,重點支持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大核心技術研發力度,以創新性的產品拓展海外市場空間;二是應用先進技術及工藝設備升級傳統制造業,淘汰落后產能,提高傳統制造業產品的質量,在同歐美同類產品的國際競爭中贏得優勢;三是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及傳統制造業升級提供強大支持,構建三次產業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四是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規范政府行為,尊重企業作為最重要市場主體的地位,切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發揮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服務和調控作用,推動經濟結構調整長效機制的形成;五是加快東部產業與技術向中西部地區的轉移,為中西部經濟發展創造機遇,為東部經濟向高端轉型騰出空間,優化中國產業的地域布局。
下文將從萬達集團與淘寶在成本管理上存在著的區別與聯系,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加以對比分析。
(一)宏觀角度。在宏觀上,我國類似萬達集團的企業大多擁有完整而成熟的傳統生產銷售鏈條,其繼承下來的業務不存在太多的成本問題。此外,在傳統經濟領域,法律完備程度很高,因此,無論是法律上還是經濟基礎上,萬達集團都沒有太大的壓力,其成本管理也具有優渥的土壤和發展空間。但是近年來,由于國際經濟形勢的影響和內部新興經濟的沖擊,整體上傳統經濟處在一個萎縮的階段,固有的實體經濟模式優勢已經不足以彌補其與市場以及時展之間的落差。不僅是以萬達集團為代表的傳統經濟,傳統的成本管理理念和用于實際管理的模型都面臨著極大的挑戰。與萬達集團不同,新興的互聯網經濟體淘寶雖然起勢很猛,但是并不具備穩定的市場,雖然近年來各種互聯網經濟的平臺先后出現,各類網絡產品也層出不窮。但是以淘寶為代表的互聯網經濟仍然只能說擁有了相對穩定的技術支持,其在根本上缺乏適合生長的市場土壤。立法方面也只是剛剛起步,針對性的法律還沒有經歷過市場的考驗,互聯網經濟的信用體系缺乏法律保證,其發展也有極大的潛在風險?;谶@樣的社會宏觀背景,互聯網經濟下的成本管理可謂無米之炊,實在是令人堪憂。
(二)微觀角度。微觀上,無論是傳統經濟還是互聯網經濟,二者都面臨著同樣的選擇,是全部還是互通有無?實際上,萬達集團和淘寶都沒有選擇前者,在一塊全新的市場上,無論做出什么樣的構建實質上都是一種。萬達集團不僅堅持建設以萬達廣場為輻散中心的實體商業圈,還加速發展萬達集團的商務網絡技術應用。淘寶也不甘心于發展虛擬貿易,馬云隱退之后并沒有徹底告別,而是選擇執掌淘寶名下的物流公司這一實體經濟與虛擬市場的重要交匯點。無論從任何方面,二者都選擇了互通有無,互惠互利。而不同經濟條件下的成本管理也選擇走向融合,傳統成本管理吸收新興的成本概念,利用原有的已經成型的成本概念為新的成本管理提供佐證,互聯網經濟下的成本管理借用傳統的成本管理模型,靈活套用,是傳統成本管理煥發新的光輝。
二、對萬達集團和淘寶出現的成本管理的建議
鑒于上述對萬達集團和淘寶的分析對比結論,本文從科學理論,實際操作和整體經濟范疇的角度提出成本管理方面的建議:
(一)科學理論上,了解戰略成本管理在新舊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首先要推動科學管理理論傳播和企業體制改革的共同進步,強化經營者戰略成本管理意識,無論是傳統的還是新興的經濟集團,都應順應時代的發展。新興互聯網經濟發展勢頭強進,并不代表它不需要戰略成本管理的指導和輔助,傳統經濟走弱也并不是說戰略成本管理不適用,加強對科學成本管理理論的學習不僅有助于經營決策者做出正確的決策,更為新舊經濟形式走向融合,使得傳統經濟和互聯網經濟體取得更大的企業競爭優勢提供了理論保證。至于企業體制改革,不僅適用于體制陳舊的傳統經濟,對于體制混亂的新興經濟更具有重要的意義。科學高效的經營和管理體制才能保證持續性的發展。
(二)實際操作上,綜合應用相類的成本數據和先進的成本分析方法。傳統經濟的實體經濟優勢和互聯網經濟虛擬市場的優勢互補,互聯網經濟在進行成本管理時可以借用一些相類的成本概念來滿足成本數據方面的需求。
(三)整體經濟范疇,建立新的成本模型,發展新的經濟聯系?;ヂ摼W技術的發展將整個世界連在了一起,互聯網技術滲透入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商業與互聯網技術的融合已成必然。結合新的發展模式下產生的新價值鏈,建立一個適用于幾種經濟模式的統一成本模型,也可以稱為泛成本模型,這種模型適用于某些類型的眾多企業的大多數經濟行為,可以高質高效的衡量各類經濟成本,這對戰略成本管理的進一步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