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化學硫及其化合物筆記
時間:2023-07-13 16:29: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化學硫及其化合物筆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重視教材的基礎作用和導向功能
在復習過程中首先按章節通讀教材內容(包括選學及閱讀材料),回歸教材,抓好每個知識點的復習質量,遇到與教材基礎知識記憶相關的練習中不會做的題目,更要主動看教材。
二、構建知識體系,精編學案
元素化合物知識比較多,內容繁亂,很多知識點需要識記。所以對這塊內容的復習不能僅停留在對教材內容的簡單重復上,而應高于教材,對所有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并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1.以元素周期表為依托,以主族元素代表物的單質及其化合物的轉化關系構建主干知識網絡。例如根據教材本章小結中金屬Na及其化合物之間的轉化關系:可以分別以Na、Na■O■、NaOH、Na■CO■、NaHCO■為中心寫出相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同時有意識地用“單質氧化物堿鹽”(對金屬元素)或“氫化物單質氧化物酸鹽”(對非金屬元素)建知識網絡。根據自己設計的網絡圖做相應思考。
2.突出實驗的復習。對每章的實驗,四類實驗要有所側重:(1)演示實驗重點在實驗現象的描述(實驗現象按固體、氣體、溶液三方面描述);(2)分組實驗重點在實驗的操作;(3)探究性實驗重點在設計科學嚴謹的實驗方案;(4)綜合性實驗側重點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
3.元素化合物與化學計算的融合。新課標對化學計算的要求有所提高,鹵素中差量法、電荷守恒法的應用;氮族元素中得失電子守恒的計算、幾種重要金屬中元素守恒及電荷守恒的應用等;而基礎計算中物質純度、溶液質量分數、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要注意規范表達化學意義;混合物的計算一是要會列出二元一次方程,二是要會利用極值的方法確定范圍。
對每一部分知識都精心編制一張學案,在課堂上供師生使用。學案上設置復習目標、基礎知識回顧、知識體系、方法形成、課堂檢測五部分內容,比如“復習目標”是將本專題中要達到的目標要求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明確復習任務;“基礎知識回顧”一般設置一至兩個基礎性的涉及本專題知識的習題,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回顧和整理本專題知識;“方法形成”一般設置一至兩個典型例題,經過教師點撥,讓學生掌握典型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課堂檢測”中設置一些基礎題和能力題檢測復習效果。課堂教學中圍繞學案展開復習,運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講練結合,以強化復習效果。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復習時我們一定要留一定時間給學生讀教材,遇到問題時盡量讓他們自己去書本中找答案,或開展小組交流討論,這樣印象就會深刻得多。實踐中我們可以讓學生先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并獨立完成學案中的知識網絡,并標記疑問;然后小組交流討論解決疑問,最后及時點評,指出還需完善之處和注意的問題。這樣處理的方式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他們已學過相關內容,復習時借助教材、筆記等材料再現知識完成知識網絡的構建,印象深刻、掌握牢固,小組交流討論有助于查漏補缺,體現合作精神,教師的最后點評有利于提煉精華完善體系、升華知識拓展延伸。例如,在復習“硫和硫的化合物”時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構建了知識網絡后,已基本掌握了硫單質、二氧化硫和硫酸等物質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等知識,教師在完善知識體系時再設置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和討論:(1)用化學方程式表示硫酸的工業制法。(2)如何檢驗和除去二氧化硫中含有的少量二氧化碳?(3)能用二氧化硫和氯氣的混合做漂白劑嗎?(4)將集滿二氧化硫的試管倒扣入澄清石灰水中會有什么現象?
四、及時反饋,鞏固知識
“學案導學”,即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與傳統教案教學不同,“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將“教”與“學”提到相同的地位,于是,學生不再依賴教師的單方面講授,而是根據教師設計的學案,有目的地閱讀教材,了解教材內容,而后根據學案要求完成相關內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見解,師生共同探討、研究和學習。當學習結束后,學生不僅學到相關知識,更獲得學習、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既滿足學生思維發展的需要,又滿足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需要,因而對學生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價值的體現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二、導學學案的設計
1.導學學案的設計原則
導學學案涉及五個原則。
(1)引導啟發原則
“學案”是“導學”的載體,“導學”是學案的目的,所以,在導學學案的設計上,關鍵要體現一個“導”字。這就要求學案中的問題,既要在課本的基礎上有所拓展,又要能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還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于是,教師通過設置問題情境,將知識轉化為可探索性問題,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2)梯度性原則
在設計導學學案時,教師要將那些難度不一、雜亂無序的內容整理成有層次的、具有階梯性的學案,既要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研究,深刻地理解教材,又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自由選擇合乎自己認知水平的問題,使全體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3)量力性原則
導學學案中的知識點或問題要依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進行設計,太簡單或太深奧的問題都不適宜。那么,究竟怎樣的難度才“適宜”?這需要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提問、作業批改和考試測驗中觀察學生,分析學生的潛在能力和表現能力之間的最近發展區,從而確定“適宜”的難度。
(4)方法性原則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方法的指導,這一點必須在導學學案中體現出來。因此,導學學案不僅要有對學習內容的指導,更要有對學習方法的指導。例如:“如何做筆記”“控制變量法”和“實驗推理法”等。
(5)系統性原則
導學學案要體現“感知——深化——運用(鞏固)”這樣的循序漸進的設計理念,以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
2.導學學案的設計模式
導學學案主要包括:學習目標、知識準備、學習內容、學習小結和達標檢測五部分。其一,學習目標要有導向性、激勵性和調控性。目標描述要清晰,目標設置以3至4個為宜,目標要體現知識的重、難點和易錯點,以警示學生。其二,知識準備即課前小測,也就是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其三,學習內容是學案的核心,要體現導學、導思和導練的功能。其四,學習小結即對知識結構進行整理歸納,復習課的學習小結要體現與其他章節知識的聯系。其五,達標檢測的設計要注意五點:一是題型要多樣;二是緊扣考點,具有針對性和典型性;三是難度適中,既面向全體,又關注差異(設置選做題);四是規定完成時間;五是注重及時反饋和矯正。
上述導學學案的設計模式只是導學學案設計的一般模式,針對高中化學不同的課程內容,導學學案的設計應注重靈活、多變,以體現具體課程的特點和功能。下面以兩種化學課的導學學案設計為例,探討為具體課程設計導學學案應注意的問題。
(1)元素化合物知識課學案的設計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有關元素化合物的知識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在學習了單質和化合物的性質的基礎上,我們總結出化學規律和理論,這些規律和理論又成為學習元素化合物的基礎。例如,通過學習堿金屬,能總結出同主族的性質遞變規律,而這些遞變規律又有助于我們理解和判斷元素化合物的性質。這部分知識零散、冗雜且不易記,并經常與難度較大的概念、理論相結合,于是,增加了這部分練習題的難度??紤]到這些特點,在設計導學學案時,教師應考慮將元素化合物的知識構建成網絡。另外,鑒于各種元素化合物的規律間有一定的共通性,所以,導學學案還要注重對元素化合物基本學習方法的指導,這不僅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新的元素化合物,更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只要學習新的元素化合物,就能自覺地將其吸收到原有的知識體系中。例如,在教學“鈉及鈉的重要化合物”這一內容時,在導學學案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鈉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質,更要指導學生掌握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一般步驟和方法,以便為今后學習氯氣、硫和氮的性質打好基礎。
另外,元素化合物知識導學學案的設計還要注意兩點:一是重視實驗學習,即給學生更多動手實驗的機會;二是創設生活性問題情境,結合鮮活的實例,創造性地提出問題,以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創造性地總結規律。
(2)復習課導學學案的設計
復習課是高中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對知識的歸納和總結,又是對知識的深化和提升。復習課的作用在于讓學生形成更加清晰的知識脈絡,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此,“學案導學”模式可提高學生在復習課中的參與度,將復結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體驗和掌握復習化學知識的方法,最終增強學習能力。
實踐證明,研究性復習是最有效的復習模式,該模式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課本中的脈絡和知識的聯系,將復習內容轉化為研究專題。例如:以解題規律為研究對象的題型方法專題、以知識聯系為研究對象的知識網絡專題等。具體而言,在“鈉的重要化合物”這一內容的復習學案中,第一個環節就是“知識點重現”,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可要求學生完成表1和表2(注:表格中的物理性質用文字描述,化學性質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在完成上述表格后,教師再要求學生繪制知識網絡圖。這樣的學案就是研究性復習學案中以知識聯系為研究對象的知識網絡專題學案。也就是說,學生先通過完成表格的填寫,回顧從前的知識,并對鈉的化合物之間的各個聯系有了清醒的認識,然后再繪制知識網絡圖。這樣,研究性復習就變得輕而易舉。
三、“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利弊及建議
相對傳統教學模式,“學案導學”教學模式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學案導學”教學模式使“教”與“學”的針對性更強,促進教師對學情的研究,令教學活動的安排更加科學。
當然,“學案導學”教學模式也存在弊端,具體包括四點:一是教學手法不靈活,機械抄寫導學學案設計流程,使各種課型套用一個模式;二是過于重視導學學案的設計,弱化課前準備,或以導學學案代替課前準備;三是導學學案中設計的問題過多,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四是導學學案的問題設計有時缺乏科學性。
針對“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應努力實施五個策略。一是導學學案的設計要嚴格遵循設計原則,以突出學案的科學性。二是必須依據不同課型、不同學生和不同學習內容,靈活選擇導學學案的設計模式。三是不要過于看重導學學案的使用,要認識到使用導學學案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實效,因此,導學學案不是唯一的教學模式。值得強調的是,導學學案不能代替教案,不能代替教師備課。四是導學學案中的問題難度和題量必須科學合理。五是導學學案的設計應由備課組集體完成,這樣,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減少單個教師的工作量,又提高導學學案的質量。
【關鍵詞】初中化學;科學探究
一、激發興趣,引導學生樂學
德國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說興趣是求知的巨大動力,是發明創造的不竭源泉。興趣的培養在于誘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及時排除不利于發展認知興趣的因素。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掃除學習中的障礙,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積極主動自覺地學習。
學生進入初三剛接觸到《化學》這門學科,開始會對化學頗有興趣,尤其對化學實驗更感到有意思。但當學到化學用語、元素符號和基本概念時,常會感到抽象難懂、枯燥乏味,尤其是記元素符號時認為很難記憶,就認為《化學》這門學科很難學。甚至會把化學視為“第二外語”望塵莫及?;蛘J為化學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學科,機械記憶就行。有可能會使原有的興趣消失。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和保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引導學生突破初中化學知識的分化,使原有的、暫時的興趣轉變為穩定的、持久的興趣?為此我每接到新班就及時對學生進行化學史教育,講化學的發展和形成,結合書本介紹科學家探索化學奧秘的軼事,如道爾頓提出近代原子學說,居里夫人一生榮獲兩次諾貝爾獎,門捷列夫創制了化學元素周期表,談聞名世界的中國古明如造紙術、火藥等,論化學與現代化建設和生活的密切關系。學好化學很有用處,化學學習很有意思。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化學用語是國際通用的語言,是國際上用來表示物質的組成、結構和變化規律的一種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學好化學知識是多么重要,他將直接關系到祖國的發展和建設。這樣做既增強了學生們學習化學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主動性,又提高了學習興趣。
1.規律記憶提高學習興趣
初中化學需識記的知識比較多,有時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節里一下就出現了二十七種元素符號,讓學生很難記住,為此我從講緒言開始,將需記住的元素符號分批分期地布置給學生,并經常提問檢查。我把元素符號、原子團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價編成順口溜:“鉀,鈉,氫,汞一價銀;二價鎂,鈣,氧,銅,鋅;三價元素有鐵鋁;四碳,五氮,六硫清?!卑阎攸c內容寫成韻語,簡化記憶。例如在做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時,應是先通氫氣,把試管內空氣排凈后再用酒精燈加熱,當黑色氧化銅完全變為紅色銅時,要先撤酒精燈,等試管完全冷卻后再撤掉氫氣流。這個實驗經演示講解后,我們用氫燈燈氫四個字來表示,使學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準確地說出其四個字順序的含義及為什么。
2.動手實驗培養學習興趣
教育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奔訌娧菔緦嶒灒瑢W生實驗,適當采用電化教學手段,利用各種教學掛圖、表格,盡可能把課本知識與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聯系起來,激發學生學好化學,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講完硬水及其軟化的方法之后,提問學生熱水瓶膽內的水垢是怎樣形成的,應怎樣清洗?學生討論熱烈,最后發給每個學生10ml醋酸拿回家清洗有水垢的熱水瓶,第二天回校后要求學生說出自己的做法,所看到的現象、結果及化學原理。又如在講到環境污染及防護時,結合我市造紙、印染、日用化工等工業發展迅速,同時又是污染大戶的事實,教育學生可用自己所學的化學知識(或今后所學的化學知識)解決發展生產,減少污染這對矛盾,造福人類。
3.社會實踐促進學習興趣
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和化學課外興趣小組,結合課本教學內容,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如學習CL2的性質后,學生知道CL2與H2O反應生成HCLO,HCLO有漂白、殺菌的作用,我們組織學生參觀我鎮現代化自來水廠,學生每聞到自來水中的余氯的氣味,就回想到CL2的性質,想到化學知識的應用在為人類服務,保護人類的身體健康,進而產生了強大的學習動力。這活動的開展消除了初中學生學習化學的畏難情緒,使學生感到化學有趣,樂意學,使智力和能力同時得到了發展。
二、精講多練,提高教學效率
提高教學效率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學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必須是在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學中形成滿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師放任自流,學生各行其是,是不能保證教學質量的。教學過程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認識過程。就初中化學課來說,我們主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能力、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關鍵在于教師的啟發和引導。教師要在課堂上教會學生如何學會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使他們能輕松接受,這必須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師自身極淵博的知識,較強的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外,還要在課前充分理解教材,吃透教材,真正駕馭教材。并且還應了解掌握學生,結合學生暴露的問題,瞄準學習目標,深入準確、畫龍點睛地講。要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激發思維,擴大密度,使他們在短短的幾十分鐘內思維始終保持在最佳狀態,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所謂精講,既要配合教材內容,又要面向全體學生。精就是要突破重點,一點帶面,設疑破難,創造思維情境。練是鞏固知識的途徑之一,練要練到點子上,要精心設計一些針對性較強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分析研究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所學知識。能讓他們親自動手操作的或口頭表達練習的,就盡可能讓他們親自動手動口實踐,以達到真正掌握各知識點,舉一反三的目的。絕不可越俎代庖,或敷衍了事。例如學完碳這一章時,我組織學生在氫氣還原氧化銅實驗與二氧化碳和碳分別還原氧化銅作對比分析,進而明確異同點及可燃性和還原性,進一步復習鞏固了氧化還原反應和實驗裝置及實驗步驟等。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初中化學知識主要分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學計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來說,知識內容龐雜,涉及到三十多種元素,七十多種化合物和眾多的化學方程式,如若把這些知識孤立地講,往往會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們的內在聯系,區別異同,進行歸納對比,形成網絡,抓住其實質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中通過觀察學生的表情、舉動以及接受效果,針對學生感到有困難的地方,教材的關鍵點、知識聯系的轉折點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結合思考題給學生以點撥、啟發和疏通。
三、因材施教,強化學生投入情感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如果教師忽視學生的能動性,把學生當作按照指令動作的機械人,使學生被動地進行學習活動,就違背了客觀的教學規律,會嚴重影響教學的效果。能不能指導、組織好學生的課內學習活動,使學生主動和富有成效地學習,是使教學方法取得預期效果、使教學過程達到預定目的的關鍵,也是教師教學組織能力的主要體現。作為一個人民教師,應該學會和善于組織學生的課內學習活動,不斷提高自己組織教學的技能和水平。
一、組織學生聽課和記筆記
聽課和記筆記是學習化學時最經常的活動,要組織好學生的聽課和記筆記活動,首先要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充分了解聽好課和記好筆記的意義,使學生想聽、要聽,想記、要記。教師要用積極的情感影響學生,調節學生的情緒,使他們精神飽滿地集中注意聽課。堅決摒棄“照本宣科”、機械重復、單調平淡、唆唆等容易使學生疲勞、分散注意的教學方式。
其次要進行聽課方法指導,使學生會聽。有的學生只重視聽結論性或事實性材料,不注意聽分析、論證過程,這是不正確的。要告訴學生:聽課的目的不只是了解有關的知識,還在于發展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因此還應該注意講解的問題是什么、是在什么情況下產生的、解決的思路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決的、為什么會得到這樣的結果等等,即不但重視結果,也重視過程。
要指導學生合理地分配注意,不但動耳,而且動眼、動腦、動手,互相協調和配合。“動眼”不僅指觀察教師的演示、看板書,還要注意看老師的表情、手勢等,來增強感知的效果;有時還要在教師指導下閱讀教材?!皠邮帧卑ㄓ浌P記、寫寫算算、做練習、進行操作實驗等。“動腦”是聽好課的關鍵,要善于把新學知識跟已學知識聯系起來加以理解;要把教師分析、論證、解釋的過程變成自己的思考過程,并且同步協調地進行;還要注意把跟進一步聽課有關的需要記憶的東西要留心記住。
常常有些學生在聽課時顧此失彼:顧了聽顧不了記、顧了記顧不了想……教師應該指導他們首先注意于聽,聽完一小段后再利用教師講課的停頓間隙想和記。在碰到暫時想不通、理解不了的問題時,不妨先把問題扼要地記下來,留待課后進一步思考、學習。對不善于合理分配注意的學生,教師應適時地提醒他們進行聽、看、想、記(筆記)等活動,注意給予必要的時間。
要進行記筆記方法指導,使學生會記。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是思維的工具。筆記能以文字語言形式記載教師的以及學生自己的思維過程,它能促進理解和記憶,便于進一步學習和復習。要指導學生學會選擇記的內容:不但記講課思路,而且記內容綱要——便于使知識系統化;記疑難問題——便于課后進一步思考學習;記重要補充——教科書中沒有的內容、重要的舉例和板書等;記學習指導——學習的要求、方法和注意點等等。要使記筆記的過程成為積極思維的過程,通過分析、判斷、概括,抓住要點和系統,而不是有言必錄的“速記員”。要教給學生如何用化學語言、化學符號和圖式簡明扼要地作記錄。
教師要明確地向學生提出筆記要求,并且逐步提高記筆記的要求。對低年級學生可以用比較詳細的板書作為筆記示范,定期檢查、批改和講評學生的筆記,組織優秀筆記進行展覽交流,指導學生在課后用好筆記等等。隨著學生年級的提高,可以逐漸減少板書內容和筆記指導,直到學生能做到耳、眼、手、腦協調并用,并能獨立地作好筆記為止。
要采取多種措施,使學生聽好、記好。例如,重視在課的開頭作好學習的定向工作,使學生大概地了解學習的目標、途徑和步驟;重視在課的結尾作好總結,不但使學生的知識系統化,而且加深學生對科學方法的認識;重視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注意啟發學生思維,明確地提出問題并吸引學生一同解決;努力提高教師的言語水平,講課時要有必要的重復、停頓和適宜的速度,使學生聽清、記好,來得及作筆記;注意用板書、動作,表情等配合講授,保證學生有效地感知等等。
二、組織學生討論
討論是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讓學生圍繞一個或若干個問題發表意見,相互啟發、質疑、論辯和補充,共同求得比較深刻、全面的正確結論的一種學生集體活動。它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知識基礎、獨立思考能力和集體討論習慣,這種活動主要適于高年級學生。組織這種活動,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教學水平、組織能力和豐富的經驗。化學教學中的討論,除了圍繞某一比較復雜的主題進行時間較長(一般不超過1節課)的全班討論外,近年來一些教師還經常組織問題不很復雜、時間較短、以4~6人為一組進行的討論,來跟教師講解、學生自學等互相配合。
圍繞教學目標,精心和巧妙地設計好討論題,對于組織好討論常常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討論題要有思考性、爭議性,容易產生不同的理解或者不容易作出全面、完整、本質的回答;難度要適中,太簡單或者太復雜都不能使學生產生濃厚興趣。討論題可以配合教材的閱讀、理解來擬定,也可以從教學過程的實際情況出發來編制,例如,在演示鐵和硫反應生成硫化亞鐵時,由于硫的用量不足,反應后生成的硫化亞鐵中含有少量未起反應的鐵,使塊狀硫化亞鐵仍能被磁鐵吸引。這時教師除向學生說明原因外,還因勢利導,向學生提出問題:“如果不用磁鐵,能不能用化學方法來檢驗生成的硫化亞鐵中有沒有未參加反應的鐵的存在?”(上海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上海市化學教學經驗匯編,1989年,第25頁)。也可以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加以整理和組織,然后再交給他們討論。這樣的問題學生討論起來往往比較熱烈,并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在確定討論題后,教師應該細致地分析、推測學生在討論中可能出現的不同意見,準備好進一步進行啟發、引導的問題或材料。要給學生思考和準備的時間,提前向學生公布討論題,并指導學生復習有關知識、閱讀教材和收集資料。對于專門組織的討論課,應該要求學生事先準備發言提綱。
討論開始前,教師應簡要地說明討論題及其意義,要求每一個學生都在認真思考的基礎上,各抒己見,積極地參加討論,相互切磋,求得正確答案。
討論時要鼓勵、促使全體學生都積極和大膽地發表意見,養成良好的討論習慣,及時幫助學生排除疑難和障礙,不包辦代替、又不放任自流,緊扣主題,掌握時機,引導學生圍繞主題深入思考。例如,在學習摩爾濃度時,學生對物質的量、摩爾濃度和溶液體積之間的關系在具體運用時顧此失彼、混淆不清。教師編制下列問題讓學生討論:“如果從1000毫升3摩/升的硫酸溶液中取出一半,這一半硫酸溶液的摩爾濃度是多少?”有的學生認為濃度是1.5摩/升;有的認為應該是6摩/升;還有的認為濃度不變,但講不清理由,學生只會用日常生活中的糖水取出一半甜味不變的實例來說明。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先后向學生提出“在原溶液和取出的溶液中,所含硫酸的物質的量是否相同?”、“既然硫酸的物質的量不同,為什么摩爾濃度又會相同?這跟溶液的體積有沒有關系?”等問題層層啟發點撥,使討論順利進行。
在學生碰到力不能及的疑難問題時,教師要進行提示,幫助排除障礙。有時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超出大綱要求,要及時向學生交待,或者留待課后個別指導,避免浪費課堂時間。對于討論中出現的錯誤,要讓學生通過討論來分辨是非、自己糾正。不要輕易表態、簡單地當裁判員。教師的發言不宜過多,既要以學生為討論的主體,又不當“袖手旁觀”的觀眾。
在學生得出正確結論、結束討論時,教師應作好總結和評價,進行學習指導,可以提出鞏固、提高所學內容的練習要求或者提出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三、組織學生練習
練習是以鞏固知識、形成技能以及發展智能為目的的實踐訓練活動,是學生使學得的理論知識跟實際聯系的形式之一,也是獲取教學反饋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在現代的化學教學法中,練習是必不可少的,常常跟聽課、討論、實驗、閱讀等活動配合,構成學生完整的學習過程。練習有口頭、書面(包括板演)和操作這三種形式。練習題由教師在備課時精心擬定,它應該有明確的訓練目的、具有針對性,又要精選基本類型并具有典型性,還要具有思考性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同一內容的練習題應該注意變式,適當地多樣化。按照復雜程度和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常把練習題分為理解題、應用題和綜合提高題三類。擬訂練習題時要注意層次齊全、循序提高,難度適當、有一定的系統性和計劃性,不出偏題、怪題。為了形成技能,題目要有足夠數量,但又不能太多,反對搞“題海戰術”或所謂“大運動量訓練”。
一般說來,在學生開始解題練習前,教師要引導學生復習有關知識,進行審題和解題方法指導,講清解題格式規范,提出計算精確度或有效數字方面的要求以及檢查復核等要求。在學生練習前教師最好精選典型例題進行示范,著重講清解題思路,注意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在掌握典型例題的解答的基礎上再改動原題,要求學生思考和解答。例如,在講解“用6.5克鋅與50克濃度為20%的硫酸溶液反應后能生成多少克氫氣”這道例題后,把硫酸溶液的濃度改為10%;在講解“怎樣用化學方法除去一氧化碳中的少量二氧化碳”后,把題目改為“怎樣用化學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的少量一氧化碳”……都可以使一道例題的示范,收到多道例題的效果。在學生操作練習前,也應引導學生復習關于操作方法和規范方面的知識,進行示范和提出具體要求。
在學生練習解題時,教師要進行巡視指導,檢查和督促學生認真地審題、解題,注意格式、有效數字和單位,力求一題多解。對發生錯誤或者感到困難的個別學生要進行指點、輔導;對普遍發生錯誤和感到困難的問題,要及時地作補充講解,進行全班輔導。對完成較好較快的學生可以向他們提出要求較高的補充練習,也可以讓少數學生到黑板上板演。板演還可以在一開始就抽人進行。在學生練習實驗操作時,通常按照“分步操作—完整操作—連貫、熟練操作”順序分階段地組織練習。教師同樣要進行巡視指導和檢查督促。
在學生練習完成后,教師要對學生的方法、過程和結果進行講評,也可以組織學生互相批改或評論。還可以讓少數學生做操作表演,組織全班學生觀摩或評論。講評可以逐題進行,也可以把各題集中在一起進行。
最后,教師要做好練習的總結,在學生有了實踐體會的基礎上,總結搞好審題、解題或者實驗操作的規律,加深和發展學生對有關概念和知識的理解。對于審題,應強調在閱讀題文時抓住要點、不遺漏關鍵性的“細節”;通過分析題意,明確已知條件和待解決問題是什么;通過聯想和假設溝通已知條件和題目答案間的聯系,尋找解題的“突破口”,設想解題的方法、步驟。對解題要強調開拓思路,靈活運用已學知識,掌握解題方法,提高解題技巧。強調注意具體條件的變化,不死套公式,要注意幫助學生總結題型,尋找和積累解答各類題型的經驗等等。為鞏固練習效果,課后還可以適當布置一些作業讓學生進一步練習。
四、組織學生閱讀、自學
閱讀是自學輔導法中學生的主要活動方式,但是,它更多地在其它方法中跟講授(聽課)、討論、練習、實驗等相互配合。閱讀的過程包括感知、思維、記憶、語言等活動,它不但可以充分發揮教科書的作用、使學生學好有關的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表達等能力,特別是自學能力,有利于學生作為學習主體主動地學習。廣義的閱讀活動除了課內閱讀外,還包括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和課外閱讀活動。
要組織好學生的閱讀活動,教師應該事先選擇好適宜學生閱讀自學的教科書內容或其它讀物。要提出學習任務,提示學習重點、學習要求、學習程序和方法,提供有關的練習和實驗材料。要指導學生不但動眼,而且動腦、動手;對不同性質的內容采取不同的方法。
對理論性內容要注意產生有關概念、原理、定律的事實根據;要掌握其要點,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解釋、闡述;學會通過抽象、概括和推理自己形成有關的知識,了解它們的應用和應用范圍,要能具體地舉例。對元素化合物知識,要聯系觀察的實驗現象,閱讀課文、認識物質及其性質、變化,要弄清物質的結構、性質、用途、制法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規律。對公式推導、計算過程以及化學方程式等,要動手嘗試獨立地推導、計算和書寫。對圖表、注解、插圖等也要認真閱讀,注意弄懂。對需要記憶的內容則要設法記住。
在閱讀時要注意“動筆”。勾劃重要內容,摘錄要點,整理和編寫知識系統或小結,隨時寫下心得、體會以及問題,作好閱讀筆記。要重視做好練習,來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和掌握知識。要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對比,善于發現問題,努力通過獨立思考或者討論求得解決,使閱讀、自學的內容“由薄到厚、由少到多”;隨后又要注意進行概括,分清主次,抓住重點和精髓,繼而實現“由厚到薄、由多到少”的第二次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