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2 16:26: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勞動教育感受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 學前教育是高職院校開設的重要專業之一其為提高我國學前教育質量、呵護兒童茁壯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從高職院校教學現狀分析,一些高職學生表現出職業責任淡薄、勞動意識缺失的特征。結合新時期高職院校辦學目標,進一步結合專業,開展高職生勞動教育課程已經成了當前的重點教學任務。本文從高職院校教學特點出發,結合學前教學專業教學實際情況,對基于職業素養的高職學生勞動教育課程進行探究。
關鍵詞: 高職院校 學前教育 勞動教育課程
高職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技術型應用型人才以適應社會發展,同時社會崗位對人才的勞動素質提出較高的要求。高等職業教育在讓學生掌握技能的同時,需要擁有更高的勞動素養。學前教育是高職院校開設的重要專業之一,其為提高我國學前教育質量,呵護兒童茁壯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勞動素質作為高職院校學前專業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內容,其現狀還有待改進。
一、一些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勞動課程教學現狀
1.一些學生責任意識淡薄
由于學校、社會、家庭不同程度地忽視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使得現階段學生勞動能力下降,責任意識淡薄。當前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暴露出崗位適應能力弱、崗位責任意識淡薄等問題。當代大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愛,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相應的鍛煉,表現出生活自理能力弱的特點。另外,在當前高職學生生活環境中,由于高校后勤服務社會化,給大學生生活提供了大便利,但同時滋生了學生的懶惰思想,例如:食堂就餐基本實行餐廳花管理,學生吃完東西直接把餐盤往餐盤回收處一放就走人。加上受到偏頗教育觀念的影響,高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形成了一種重視專業技能課程、輕視勞動品質培養的教學格局,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勞動素質的培養和發展。具體表現為一些學生不喜歡勞動,輕視體力勞動,把專業技能、文憑獲得作為奮斗的唯一目標和最終追求,甚至厭惡和逃避勞動,缺乏對勞動人民的情感,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等等。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學生都認為勞動是很辛苦的,近48%的人不喜歡勞動或拒絕勞動,部分學生不喜歡勞動甚至厭惡勞動,看不起清潔工人或勞動的學生。剛畢業的一些高職學生找工作,在選擇企業的時候不是以單位發展前途適不適合自己為標準,而是以“工作越清閑越好,工資待遇越高越好”為標準?!岸鄤诙嗟?,少勞少得,不勞不得,不勞而獲可恥”的勞動觀念正面臨挑戰。
2.勞動教育課程教學成果不佳
勞動教育課程教學成果不佳的原因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高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普遍呈現出重視專業技能課程、輕視勞動品質培養的教學格局,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高職勞動教育課程中,學生學習態度往往消極散漫,認為勞動教育課程沒有意義;甚至一些教師未對勞動教育課程加以重視,認為勞動教育課程可有可無。二是教學體系存在缺陷,教學內容單一,沒有融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教育方式過多靠學生在掃地、擦窗戶中領悟。對于這種簡單乏味的勞動教育課程,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喪失熱情,更談不上從參與中獲得勞動素養。據問卷調查統計,69.8%的學生認為目前開設的勞動課程內容形式都過于單一,不能起到勞動教育的作用;50.2%的學生對目前開設的勞動課程的教學方式感到不太滿意;58.6%的學生希望勞動課程內容向更豐富有趣的方向發展。甚至在部分高職院校中,將勞動教育課程等同為崗位實踐,安排學生進行一些基礎操作,這種單調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設置使得高職勞動教育課程枯燥無味,長期發展下去難免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三是勞動教育課程管理體系尚未健全。高職勞動教育課程分為理論和實踐教學兩個方面,其更傾向于實踐教學。然而我國高職教育發展實踐較短,相關的管理制度、實踐體系還不夠完善,校企合作項目不足,使得很多勞動實踐教學課程難以開展。
二、基于職業素養的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勞動教育課程教學探究――以貴陽幼高專為例
1.強化師生對于高職勞動教育課程重要性的認識
當前高職院校勞動素質培養的相關內容較為匱乏,勞動素質在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的教學過程中]有占有一席之地,被排斥在課程體系之外,關于大學生勞動價值觀的教育、勞動精神的教育則是散落于各門課程教學之中,泛泛而談,內容甚少。《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加強勞動觀點和勞動技能的教育,是實現學校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和內容。各級各類學校都要把勞動教育列入教學計劃,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辟F陽幼高專按照要求,把勞動素質培養納入教學教育計劃,并把其作為一門必修課進行考核。規定學生在每年必須修夠一定學時的勞動課學分,勞動課程與其他課程一樣成為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
貴陽幼高專開展高職勞動教育課程首先讓師生從思想上認識到勞動教育課程的重要性,做好這一點工作,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出發。教師要擬訂相應的勞動課程教學計劃,以具體教學目標的形式量化勞動教育課程教學。教務處制定相應的獎勵制度,對于完成教學任務較好的教師給予獎勵,以激勵教師切實開展好勞動教育課程相關教學工作。對于學生而言,需要培養其責任意識,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職業發展未來,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向學生闡明勞動教育課程的重要性。
2.完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并不是任何勞動都能教育人,只有那些按照教育原則組織的、作為教育過程總的體系的一部分的勞動才有教育意義。貴陽幼高專完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從兩個方面考慮,即勞動教育課程教學體系和管理體系。對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而言,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規劃為兩個部分――共同勞動課程教育部分和專業勞動課程教育部分。貴陽幼高專共同勞動教育部分安排學生參加學校的勤工儉學、社會活動(調查、志愿者等),通過這些公共勞動教育,強化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在校生平均每學期要以分散或集中方式參加勞動課程學習,有專門的課程表、有專門的機構、有指導教師、有相關配套的規章制度,并以必修課學分制進行規范。專業勞動課程教育部分充分考慮到學前專業學生的學習需求,堅持以實踐為主,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延伸到勞動實踐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在專業勞動教育課程開始之初,教師規劃好專業勞動教育課程實施方案,以現場感受(組織學生定期參觀幼兒園,與幼兒親密接觸,感受其日后的工作環境)、教育模擬(教師模擬幼兒環境,學生客串幼兒角色、家長角色等,鍛煉學生的知識遷移應用能力)為主,讓學生了解幼兒園各年齡段教學班的全日教學活動內容及幼兒園的工作性質與過程。完善勞動教育課程評價制度,增加勞動教育課程所占學分比重,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完善課程管理體系將勞動課程納入高職教育實踐教學的范疇,不斷完善校企合作項目,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勞動實踐機會。同時,在勞動實踐過程中,校方構建一套科學完善的管理體系,明確相關人員的管理責任,督促其履行好管理義務,保障勞動教育課程的安全性。
3.加大對勞動教育課程的投入力度
高職勞動教育是提高高職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的重要途徑,為了保障相關教學工作的穩定開展,貴陽幼高專提高對勞動教育課程的重視程度,加大對勞動教育課程的教學投入。學校相繼建立蒙臺梭利教學、兒童閱讀等多個實訓中心,建立系統、全面的操作平臺,模擬相關專業的崗位操作模式,組織學習在實訓平臺上進行勞動實踐。勞動教育是關系到學生就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只有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擁有教學必需的軟硬件設施),才能保障勞動教育課程教學取得顯著教學成果。
綜上,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勞動教育課程對于學生職業素養、職業技能的培養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勞動教育必須結合高職教育的特殊性和學生實際情況,緊密圍繞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目標,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以學生為本,提高學生對勞動的重視程度,加強其勞動技能的培養,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適合高職教育特點的勞動素質培養的新方式、新方法,才能提高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其全面發展,培養出真正德才兼備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堅持將日常生活勞動教育與養魚生產全過
程實習相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強化自立自強意識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養魚生產全過程實習是基于我國北方地區漁業生產季節特點、魚類生長特點及漁業生產特點而實施的具有鮮明職教特色的教學改革,即從每年四月下旬至十月上旬,在水產養殖專業教師帶領下,到校外水產養殖生產實踐基地,開展為期半年的親魚培養、魚苗繁育、魚種培育、成魚飼養、魚類越冬全過程養魚生產實習[2]。在學生實習過程中,完全脫離了校園“舒適”的環境,如環境衛生的物業管理、品種多樣的食堂餐食、外賣洗衣房的方便快捷等等,取而代之的是需要學生自主完成生活區域及生產區域衛生保潔、衣服被褥清洗、餐具自行清理等各種日常生活安排。這是很好的勞動觀念教育和勞動習慣養成培養期。實習指導教師根據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學生養魚生產全過程實習方案,結合實習項目和任務,劃分實習小組、分配居住寢室、落實生活及生產區域值日制度,制定與個人實習成績掛鉤的寢室及生產場所衛生檢查標準,以“大家長”的身份為學生做好榜樣示范的同時,一步一步指導學生什么時間進行寢室通風、被褥晾曬、洗衣做飯(有時會安排學生幫廚)等,讓學生切身感受看到勞動成果的快樂、體味到在校學習時后勤服務人員的辛苦和家人在自己成長過程中每一份付出的辛勤。半年實習下來,學生們變得勤快了、眼睛里有“活”了,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懂得尊重勞動成果,尊重為他們學習和生活提供保障的人們,自立自強自律意識明顯增強。
2堅持將生產勞動教育與養魚生產全過程實
習相結合,培養學生深入理解漁業生產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增強產品質量意識,體會平凡勞動中的偉大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學生在池塘養魚實習過程中,都要面臨著勞動關,即與養魚生產緊密相連的勞動關,如打伏草、肥水發塘、池塘清淤等,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和堅韌不拔的品格,體會用勞動獲取養魚豐產豐收的喜悅。打伏草是在池塘養魚生產中,由于池塘周邊雜草翻生,即容易藏匿敵害,又影響池塘通風。為了避免用藥除草后因降雨將殘留藥物淋溶到池塘而破壞養魚水質,所以常常采用三伏天晴天中午氣溫最高時用鐮刀沿雜草根部去除,即可有效遏制雜草再生。同學們在老師及漁場師傅的示教下,頂著烈日,彎著腰、流著汗,手上磨出了水泡,但為了實習小組集體榮譽和自己負責池塘的養殖產量提升,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曬黑的臉龐、長成了老繭的手掌,相互幫助后的喜悅,都將這份實實在在的勞動成果融入到了養魚生產實習的成果中,由衷感受到勞動的光榮與偉大。又如在養魚生產實習中有個“發塘”環節,即將1cm左右的小魚苗(俗稱水花)通過池塘施肥培育天然餌料生物,經15d~20d長成3cm左右小魚種(俗稱夏花)的生產過程,其中的關鍵技術環節之一就是通過施糞肥培育天然餌料生物。剛開始,同學們抵觸情緒很大,糞肥往往大味又臟,誰都不愿意去做,甚至認為生產企業應該直接購買“開口餌料”或漁場工人施肥進行天然餌料的培養,不是實習應該完成的任務。在指導教師認真講解肥水發塘高效環保又節約成本的專業知識原理和親身示范下,原來帶著手套口罩“全副武裝”的同學們,看到一車車基肥被漁場其他池塘養魚工人拉走的時候著了急,擼起了袖子、甩開了膀子,“搶”了起來,并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在糞肥中加入1%的生石灰,即殺菌消毒又提溫促進發酵,使投放到池塘中的糞肥短時間內培養出天然餌料,看到投放的小魚苗吃著可口的食物長得快又不得病,給企業節約成本的同時用勞動獲得了漁場師傅、企業領導和實習指導教師的肯定,真切體會到了勞動創造財富的快樂和用生物技術進行養殖生產的安全、生態與高效的環保意識提升[3]。
3堅持將志愿服務性勞動教育與養魚生產全
過程實習相結合,培養學生懂得利用所學知識技能,服務他人和社會,強化社會責任感在養魚生產全過程實習中,在帶隊實習專業教師的指導下,成立魚病防治、水質調節、投飼技術等志愿服務小組,在實習之余為當地及周邊水產養殖業戶提供技術咨詢和上門服務。周圍漁場交通不便,自愿服務隊小組或徒步,或騎自行車、乘坐三輪車等往返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的路程,采集水樣檢測分析、收集病魚樣本進行解剖鏡檢、魚池實地踏勘等,提出水質改良方案、餌料投喂方法和魚病防治措施,常常一忙起來顧不上吃飯,來不及換裝就又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當池水好了、魚吃料了、病魚少了,魚戶親切稱他們為魚大夫時,那份職業的榮譽感和責任感油然而生,志愿服務的勞動成果讓他們真正體會到了勞動創造美和勞動帶來的快樂。
4結語
通過師生共同參加養魚生產全過程實習實踐,深刻體會勞動教育特征具有:一是鮮明的思想性,強調勞動是偉大的、勞動者是最光榮的,重點是一切勞動和勞動者都應該得到鼓勵和尊重,反對一切不勞而獲、崇尚暴富、貪圖享樂的錯誤思想;二是突出的社會性,要引導大學生走向社會,認識社會,強化社會責任擔當意識,體會社會主義社會平等、和諧的新型勞動關系[4];三是顯著的實踐性,以動手實踐為主要方式,引導學生通過勞動認識世界,學會建設世界,塑造自己,實現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目的[5]。努力使自己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翟秀梅.水產養殖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與提升學生服務能力的研究[J].黑龍江水產,2019,(4):6-10.
[2]劉暢.《水產品營養與烹飪》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水產,2021,40(3):38-41.
[3]朱世榮,顏相君.高職院校水產養殖專業校企合作產教融合.[J].黑龍江水產,2019,(4):34-35.
[4]田曙曦,陳文欽,周喬.高職水產養殖技術專業教育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水產,2019,(4):38-41.
關鍵詞:公共藝術教育 公共美術教育 師范類大學生 綜合能力
0引言
我國對如何在學校里開展藝術教育工作以及未來的發展情況進行了二十一世紀最初十年的詳細規劃,要在高校里廣泛開設藝術選修課程,開展一系列校內校外的藝術活動,加強對藝術教育的重視。最后在結合所有教育階段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完整而系統的教育結構??梢?,我國越來越重視對藝術專業的教育工作,這是高等學校的一個重要教育目標。
1公共美術教育的現實情況
公共美術教育在高校教育中一直不是很受重視,常常被教育界所忽視。雖然隨著國家和學校越來越認識到公共美術教育的重要性,并將它作為重點發展的對象,但每個學校的開展情況不一,而且在實踐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在課程設置方面,美術方面的公共課程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比較松散和凌亂,教育目標不明確也比較單一。而且在教學的實際操作過程中也比較隨意,考核標準過低,公共美術教育只是成為表面文章,落實的力度也不大。從師資力量來看,公共美術課程多是由藝術教師擔任,而他們把重心都放在專業學生的培養上,忽視了公共藝術教育,只是走走形式。從機構設置來看,機構松散,缺乏統一的管理和健全的體制,投入的精力不夠,教學設備也十分簡陋。
2 公共美術教育對師范類大學生綜合能力的影響
美術作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學校教育不能忽視的重要學科。公共美術教育對師范類的大學生所產生的作用有很多。公共美術教育的目標是對大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培養和發展,這也是公共藝術教育能夠發揮出來的重要作用。沒有公共美術教育,大學生的全面素質就不夠完整,綜合能力也不夠完善。師范類的大學生作為未來教育事業的支撐者和建設者,決定了中國下一代學生的質量和社會建設的發展。他們更需要具備全方面的能力,而公共美術教育正是培養綜合能力的重要方法。加強公共美術教育,極大程度上影響了師范類大學生的綜合能力的提高。
2.1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和文化涵養
美術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以抽象的方式來表達美。學習美術可以使人們對美好的事物更加具有鑒別能力,能夠發現世界上的美,以及心靈的美,發自內心感受到美。在體驗美好的過程中,也能創造美好。美術還包含了許多文化,學習藝術也有利于學生吸取文化知識,豐富其內心世界和精神世界,培養學生的美術方面和文化方面的涵養。
2.2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生理心理健康
美術教育使得學生從藝術中獲取美好感受,平復浮躁的心情,更加輕松和愉悅,從而樹立積極、健康。樂觀的心態,使得人格更加健全。美術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控制自己的情緒,在面臨困難時能更理性的對待,承受住一切壓力。美術教育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能保證生理上的舒適和健康。
2.3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思想境界
美術所蘊含的情感是十分豐富和復雜的,美術教育能夠傳遞美感、道德感、責任感等高級情感,培養學生的高級情感,豐富其思想層面,成為一個會審視美好,具有高尚思想品德的人。美術教育能夠使學生對世界和人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對價值評判有了正確的標準,從而能指導自己怎么樣為人處事。
2.4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能力是學生必備的一項能力,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是目前學校的主要教育目標。美術是人們通過對生活中的美好感受而創造出來的,富含創造力,學生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能夠充分體會到其中的創造性。美術更加感性,更加自由,可以讓學生可以充分發揮想象,思維更加活躍,思路更加開闊,樹立創新意識,塑造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公共美術教育與大學生綜合能力的關系
美術方面的公共教育對大學生的綜合能力發揮著巨大作用,美術方面的公共教育有助于提高師范類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對人才的塑造起著關鍵作用。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動向是把專業方面的教育和其他素質方面的教育聯系在一起,使得大學生的各個方面的素質都得到發展。美術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內容,對品德教育、智力教育、體育教育和勞動教育等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實行公共美術教育能使得大學生在思想品德、科學文化知識、體育技能和勞動觀念上都有一個很大的進步,促進大學生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美術教育跟其他具體形式的教育方法不一樣,它是比較抽象的,不好進行實際的操作,它所產生的教學效果比較緩慢,而且也很難具體化。正因為美術教育的模糊性和撲捉不到、無處不在的特點,才使得美術教育能夠滲入到各個學科,體現在各個領域,與其他教育內容一起共同發揮作用,促進學生學習的進步和素質的培養。增強學生的交流技能,深厚學生的文化知識內涵,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樹立學生的創新精神,樹立正確的道德品質,塑造健康的身心狀態,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得大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
4公共美術教育促進師范類大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方案
公共美術教育在師范類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方面發揮著不可磨滅的重要影響,為了更好地發揮這一作用,公共藝術教育需要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培養方案。
4.1深化教育體制,完善教育結構
公共美術教育要想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首先需要改善教育體制,使結構更加合理化和系統化。以主管部門為中心,以監督部門為附屬,把教學部門作為重點,把各個教學機構和行政機構結合起來,一起促進公共美術教育的發展。還要建立健全的教育機制,制定完整的教育目標,促進美術教育與其他教育內容之間的相互作用,建立多層次而全面系統的教育體系,使得公共美術教育能更好的發揮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重要作用。
4.2改變課程設置,優化課程系統
美術方面的公共課程體系要完整而系統,課程設置要科學而合理。公共美術課程的內容包括攝影課程、書法課程等多個學科,把理論認識、欣賞評價和實際創新結合起來作為統一的課程目標。不僅設置理論課程,還要開展實踐活動,聯系理論和實踐。每門課程還應有自己相關的教材,教材符合本課程的內容,而且還會涉及其他課程的內容,各個課程之間相互融合,有重疊的地方,也有獨有的地方。這樣學習公共美術課時才能提高學生在各個課程中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4.3優化師資力量,提高教學質量
公共美術教育對教師的要求很高,這是因為學習公共藝術的大學生不是藝術專業學生,他們的知識水平更高,邏輯思維能力更強,堅持自主地位,有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創新精神。從事公共美術教育的教師需要具備深厚的藝術知識,優秀的藝術技能,還要涉獵廣泛的其他學科知識,更要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才能教好學習美術藝術的大學生。所以高等學校需要在公共美術教育中,塑造優秀高效的師資力量,提高教師各個方面的素質,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4.4改善教學環境,活躍藝術氛圍
公共美術教育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學設備,比如畫室、工藝制作工作室等,增加有用的教學資源,比如書籍、報紙、網絡資源等,這是保證教學順利有效進行的重要方法。高等學校應該加大對公共美術教育事業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力度,教師隊伍更強大,物資設備更齊全,學術資金更雄厚,這些作為基礎的后備力量支撐著整個公共美術教育的發展和壯大。
在學校各個地方設置美術相關方面的宣傳欄目,大力宣揚美術知識,營造一個藝術氣息濃厚的良好校園氛圍。高等學校還應該開展各種課外美術活動、比賽,比如攝影展覽、書畫展覽、手工藝作品展覽、設計展覽等。除此之外,還要鼓勵學生多參加社會上的美術活動和會議,走出校園,多與社會藝術潮流進行交流,開拓自己的藝術視野。這樣一個活躍。輕松的藝術校園氣氛,讓每個學生都生活在藝術的海洋里,能夠感受到藝術體現出的美好,從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
5 結語
在今天的高等學校中,素質教育是主要目標,高校教育著重促進學生的各方面素質。公共美術教育必然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尤其是對師范類大學生來說。師范類的大學生作為下一代教育者,應該具備多個方面的才能,良好的交流能力,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創新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質,健康的身心狀態,豐富的精神世界,使得師范類的大學生成為具備綜合能力的人才。為此,公共美術教育應該改變教育體制,使結構更加合理化和系統化,建立健全的教育機制;課程體系要完整而系統,課程設置要科學而合理;塑造優秀高效的師資力量,提高教師各個方面的素質;最后要改善教學環境,活躍藝術氛圍。
參考文獻:
[1]李紅妮.藝術教育對當代大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意義[J].高等教育,2011(9):33.
[2]宮盛花.論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對大學生發展的影響[J].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6(3):64-66.
[3]李燕.公共藝術教育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12):121-122.
[4]王巍.公共藝術教育在普通高校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及實現途徑[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10,26(4):84-85.
關鍵詞:大學生;非專業藝術教育;素質教育
素質,是我們工作及日常生活中經常提到的詞語。所謂素質,是指人的先天性生理、心理的稟賦,加上后天學習積累而形成的素養。教育學所講的素質,是指以人的先天稟賦為基礎,加上后天環境、教育等影響而逐漸形成發展起來的文化心理結構、及質量水平。它包括人的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審美素質及勞動素質、交往素質等。素質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正因如此,教育工作必然將受教育者素質的提高,作為現實教育事業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現代教育也必然以素質教育為主體。作為一名高校藝術教育工作者,我借此文著重談談藝術教育為什么是實現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一種不可或缺途徑。
一、藝術教育是一種超審美教育的多層面、跨越性、綜合性素質教育范疇
很多人把藝術教育單純地歸納為一種審美教育的范疇。其實,這種觀點是片面的。其實,藝術教育是一種超審美教育的多層面素質教育范疇,因為藝術教育本身的建構就是多層面的,形式層面、審美層面、非審美層面三個縱向的層面構成。
1.藝術教育的形式層面。藝術作品有著很大的表現力,整個藝術活動是憑借藝術媒介來實現的,例如美術是通過色彩、線條、構圖等來表達;音樂通過旋律、節奏、聲音等表達。藝術教育的過程,要求受教育者通過掌握藝術媒介來實現藝術表現;受教育者通過學習感受、操作藝術媒介,并將其自身的情感、思想等表現出來。這就完成了藝術教育的第一個層面:形式層面。
2 藝術教育的審美層面。在藝術教育形式層面實現的過程中,藝術活動通過某種表現形式,體現創作者的思想情感,這就使其整個活動的過程和結果存在被認同、接受、評判的需求。從而使藝術活動及藝術作品有了第二個層面:審美層面。
3.藝術教育的非審美層面或形上層面。行藝術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簡單地使受教育者體現個人情感,滿足于單純的藝術表現和滿足;藝術教育的最終追求,是通過藝術家的藝術刨作,表現某種思想精神和生命力量。這使得藝術教育又超越了單純的審美層面,而達到更高的精神層面。藝術教育借助于審美意象,引導受教育者培養藝術能力和境界,達到人性、素質的全面發展。當藝術教育中的藝術活動實現了審美層面所產生的審美效應(包括:思想反饋、社會反饋),必然使藝術活動產生了一種超越單純審美層面的社會文化,甚至政治文化現象。這就是第三個層面:非審美層面或形上層面。
這三個層面共同構成了藝術教育的整個過程:藝術教育對感官的訓練、對建構掌握知識的能力培養,能夠使受教育者智力水平得到提高,使其在精神愉悅中認同普遍性道德準則,使普遍性意象形成歸屬,并潛移默化地體現在日常生活行為中,引導人們的性滲入社會功利的觀念性內容,轉化為人生動力,在社會奉獻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因此,藝術教育不僅僅單純屬于審美范疇,而是具有“跨越性”、“綜合性”特點的素質教育形式,對于“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都有著廣泛的涉及、滲透和深入。藝術教育是一門相對獨立.且不能被其它任何一種教育所取代、深寓著素質教育的形式。素質教育不是某一種教育的片面發展,而是受教育者的智力、意志、審美、體能、操作、技能的全面培養。融合著感性和理性,自由和規范.功利和超越的藝術教育.能滿足這種全面發展的目標要求,理所當然是人不可或缺的素質教育,也理所當然是大學
生不可或缺的素質教育。
二、大學生藝術教育的現狀缺陷及對策
藝術教育本身涉及的范疇是很廣泛的.函蓋美術、音樂、舞蹈、影視諸多方面。然而.目前我們的教育體系中,藝術教育、尤其是大學生藝術教育.處于什么樣的狀態呢?
長期以來,自中小學開始,藝術就只作為一門副科課程進行教學活動,在學生的學習中,處于一種易被忽略的地位。隨著社會的開放,國家的發展,人們的藝術意識逐漸深入開拓發掘,現化社會的人們已經清晰地意識到,對孩子藝術素質進行培養的重要性。中小學教育已將藝術教育的加強提上日程,并且對中小學的藝術類教材進行了多次的改版,強調了藝術教育的力度。
相比較而言,在大學的教育體系中,除專業性藝術院校各有自己的教材體系外,大量的非專業院校、及綜合性大學、幾乎沒有成體系的藝術教學內容。藝術教育課程最多作為公選課,可有可無的存在著。就算作為公選課存在,也不與中小學的藝術教育課程銜接,換言之,即沒有承上啟下的發展關系。特別是有些地方院校,將大學的藝術公選課堂,變成了幼兒園或小學生的唱歌教室,來組織學生的所謂“藝術教育”。
我國的大學藝術教育分為專業藝術教育與非專業藝術教育。專業院校為培養藝術家或專業藝術人才進行各種理論和實踐教育,例如中央音樂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北京舞蹈學院、北京電影學院等,這些專業藝術院校為中國的藝術建設培養了大量的人才。但是一個國家的整體文明的建設發展,必將更多地取決于公民的整體素質水平。因此,如何發展非專業藝術院校的藝術教育,是迫在眉睫、為越來越多的高校正在探討、正在加強解決力度的大問題。
在這里,我想就這個問題闡述自己的觀點。
1.大學的藝術教育應以人為本、探索分類分級、針對性強的非專業藝術教學體系。由于中國是一個民族眾多、地幅寬廣的國家,大學的生源構成有其特殊性。我們的學生來自各個民族、各個省份地域;由于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等因素的影響,所接受的藝術教育,在上大學前不可能達到統一的標準。一些來自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非藝術專業學生,可能已熟練地掌握一些器樂演奏,優雅地揮毫作畫,隨口講評貝多芬、肖邦、梵高、畢加索的生平及作品特點;而一些來自中小城市的學生,可能只會唱唱卡拉OK、聽聽藝術作品的CD.看看藝術家的演唱會;更有一些來自邊遠地區的孩子,可能連卡拉OK都甚少接觸;面對這些不同藝術水準的學生群,我們的藝術教育工作者必須靜下心來,通過不斷的實踐,摸索出一套符合我國非專業藝術教育特色的教學體系,以整體并確有成效地提高我們非藝術專業大學生的藝術水平。
為此,我要強調的一點就是,我們非藝術專業院校的藝術教育有一種奇怪的現象應予糾正:那就是有不少藝術教育工作者一旦涉及到藝術課程就“大雅”.不是西方藝術史就是大型交響樂賞析。這些教學在專業性院校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綜合性大學或非專業院校,面對上述藝術水準參差不齊的學生群體,其教學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因此,我提議,大學藝術教育以人為本.就必須首先應建構求實或務實的非藝術專業的藝術課程,根據學生的不同基礎水平和學習要求,統一編寫操作性強的,方便進行分類、分級教學的教材體系。依據我們目前的高等教育制度,大學生基本上有四年的學習時間。四年的時間,我們可以使一個不識樂譜的學生,掌握基本的樂理知識,或使之跨進掌握某種樂器的門檻;四年的時間.我們可以使一個從未畫完一個蘋果的學生,掌握基本的線條、構圖、色彩,完成一幅簡單的美術作品;四年的時間,我們可使一個四肢動作原本并不協調的學生,能做好一套芭蕾手位,甚至穿上舞裙跳一段民族舞。不僅如此.我們還能使原本具備一定藝術素能的學生,在掌握自身專業的同時,拓展專業的藝術技能.幫助這些學生構建豐富立體的知識素養結構;這么一群群具備基本乃至高深藝術素養而走上社會的大學生,對于我們整個社會文明的運行,必將具有更強大的推動力。理想是美好的.我們藝術教育工作者在編寫分類、分級教學的教材體系與教學實踐完善提高方面,無疑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
2.大學的藝術教育必須注重民族性的融入。如前所述,有不少大學生藝術教育工作者喜歡在自己的教學活動中過多地融入“歐美”藝術作品、藝術思想的“熏陶”,認為這才是與高等教育學府相適應的內容。我認為,拋開我們高校生源本身的藝術素質高低落差太大不說,比如,很多學生連民族與美聲是兩種歌唱方法都不知道,因此,大學的藝術教育除了前述的分類、分級教育之外,為了發揮其更深層的精神作用或更深層次的社會意義,應在教學中更多的強調融入藝術的民族性。充分融人民族性的藝術教育,可使即將走上社會的青年學生,對中華藝術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為中華的藝術而自豪.從而增加民族向心力。
我在多年的藝術學習與研究中發現,其實越是民族的東西.就越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在這里我舉一個有趣的例子:“中國搖滾樂”。談到中國搖滾樂,我們不能不說到崔健,這個朝鮮族搖滾歌手在創作搖滾樂之初,就注意搖滾樂的民族化問題,將搖滾樂這個來自西方的現代音樂形式融人民族特色,使將中國的搖滾樂在誕生之初,就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土壤里,1986年,崔健在北京組織搖滾樂隊ADO,把中國傳統的樂器,如嗩吶、蘆笙等,與西方的吉它、薩克斯、鼓、豎琴等組合在一起.產生奇妙的聲音色彩,并通過選取大量的民族音樂素材進行再創作,使演出獲得很大成功。1988年,崔健參加了北京首都體育館為亞運會集資而組織的義演,推出《新搖滾樂》;這組融合著民族旋律的搖滾樂,將崔健的藝術創作推向了頂點。其以后的搖滾歌手.都積極師從并努力創新這種融人民族性的特色。最新歌壇唱紅的歌手周杰倫,他的音樂創作也很具有民族文化特色,《東風破》和《雙節棍》等.這些將民歌特色巧妙融合于西方說唱音樂的歌曲,將他其推上了流行音樂的最前鋒。更有歌手刀朗,憑借整張改版民歌的唱碟,神話般地速拿下了各大金曲排行榜的冠軍,其銷售量很快超過當時所有最紅的歌星,創下了第一的紀錄。
“中國搖滾樂”的成功,是因為這些藝術作品最大的受眾群,就是廣大的青年學生。這完全能夠說明這么一個道理:我們的教學要強調藝術的民族化,只要藝術作品具有民族魂,就能被廣大學生接受,學生就更樂于學習。我們要學習西方優秀的文化藝術,但是重要的是要找到西方藝術文化與本民族藝術文化的契合點,在藝術教學中貫穿“洋為中用”的思想,引導學生熱愛、弘揚中華的藝術文化,增強社會凝聚力。我們藝術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通過藝術教育“民族性”的“熏陶”。增加青年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綜上所述,我的結論很明確:藝術教育作為一種素質教育,對大學生是不可或缺的。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與國際社會接軌更加緊密,藝術活動無疑是一種重要的交流方式和途徑。為了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促進學生的整體素質發展,必須規范高校非專業藝術教育體系,要針對我國高校藝術教育的實際現狀,吸取外來音樂文化精華,扎根本民族藝術文化土壤,求真務實,進行分級分類、力度弘大深入的非專業大學生藝術教育。
一、“基礎”課專題式教學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
由于世情、國情的變化與發展,當代某些大學生受到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尤其是新自由主義、功利主義等思想對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有消極影響,從而影響了某些大學生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對自我的認識和評價的態度、方式,進而表現出了不理性、易沖動、自我中心等不良現象。因此“基礎”課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指導,改革教育手段,豐富教學模式,完善評價機制,實現教育教學的實效性,確保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性質。
“基礎”課作為“講授做人的基本理論、價值和知識,使學生具備現代社會做人的基本知識和素養,成為合格的現代人”②。同時,該課程的設置肩負起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養的重要任務,并且需要實現大學生自我意識的提高和升華。故而,“基礎”課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必須堅持以核心價值觀為指導,進行專題式教學。這不僅有利于堅守理論教育的基本方向,而且能幫助大學生培養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道德品質和法律素質。由此可以看出,“基礎”課就是“使人為人”的教育實踐活動,這就要求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保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務。
“基礎”課的實效性不僅受到國家發展、社會思潮影響,而且受到社會要求、學生需要的影響,還受到社會、學校(教師)、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但是,“基礎”課專題式教學對提高課程教學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應該把握以下幾點:其一,學習主體應該堅定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是非判斷和價值判斷、價值選擇的重要依據。由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全體都應學習的,故而“學習主體”不僅包括大學生,還包括學校的管理、教學、服務人員。學習主體必須將社會主義價值觀落實到現實生活之中,“像空氣一樣”,無時無刻不影響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此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基礎”課的核心內容,應該觸及大學生的靈魂,達到入心入腦的程度。其二,教師必須堅信和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課程不同,不僅需要傳遞思想道德、法律知識,還要行為示范。故而“基礎”課教師及全體教師應堅定對社會核心價值觀的信仰,并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向大學生傳輸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念。其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需要傳遞理論知識,還要滲透于大學生日常生活,專題式教學應與大學生管理和服務工作相結合,綜合各部門的力量,實現“基礎”課的實效性。
二、“基礎”課專題式教學應優化內容結構,豐富教學方式
“基礎”課專題式教學的改革,就內容而言,應以教材為藍本,以核心概念為中心,以大學生所關心的現實問題為對象,深入探究符合社會發展和學生需要的專題性內容。就教學方式而言,應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應用以探究式、啟發式教學為主要教學模式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
“基礎”課自身具有理論性強、系統化強、涉及面廣的特點。綜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材內容呈專題性,分別闡述和論證了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水平、法律意識等對個人成才的重要性;大學生成長成才應具備的品質:如理想信念、人生價值觀、道德情操等;大學生應遵守的社會秩序,如法律意識、法制觀念、行為規范等內容。進一步分析相關內容可以發現,“基礎”課首先是堅持了以貫徹和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保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和方向性;其次以事實認識和價值認識相統一的教育內容,其中事實認識要求大學生對愛國主義、人生意義、道德理論、法律體系等內容具有系統性的知識認識,還包括愛國精神、人生真諦、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法律意識等價值認識有專門的培養。但是其中存在的問題在于:其一,內容之間缺乏內在邏輯性,即先講什么再講什么,每一部分的內容之間的銜接和連貫性相對較弱。其二,教材的無益重復性。有些在中小學時期已有過的內容,但是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中反復出現,造成了內容的無益重復,使得學生厭倦和反感。針對這兩個問題,我們認為應該在專題式教學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解決,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第一,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材為參考,以學生發展的現實問題為標尺,結合學校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實現“基礎”課內容的有機整合。第二,對教材的選擇應多樣性,在以選定教材為參考的前提下,以相關書籍為參考,促使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深化和拓展“基礎”課的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高效的“基礎”課不僅需要多樣有趣的教學內容,還需要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除了傳統的說理教育的方式,還需要體驗、感受式的教學方式,更應該突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隱蔽性和教育方法的藝術性。例如,西方向中國大學生滲透屬于西方的意識形態,他們除了通過政策導向、網絡宣傳等直接方式,更多地選擇了無意識、隱蔽的方式影響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諸如美國大片、韓國電視劇和娛樂節目、日本的生產工藝等。而“基礎”課所傳遞的內容,由于缺乏對社會現實和學生需要的回應,實際效果不佳。
三、“基礎”課專題式教學應貼近生活、解決實際問題
“基礎”課專題式教學應貼近生活,不僅教學內容要貼近大學生的生活,教學方式要符合學生特點,而且教學路徑應該回歸生活,教學評價應該生活化。而專題式教學貼近生活的目的還在于解決大學生現實和發展中的問題。二者在本質上具有內在統一性。
其一,專題式教學內容貼近大學生生活。教學內容的選擇和使用應該是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所需要內容,同時是符合社會發展要求和社會取向的內容,還要選擇與大學生現階段所面臨的思想、道德、法律等方面的現實問題相關的案例。其二,專題式教學方式貼近大學生生活?,F階段的大學生與之前的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視線視野都相差較大,對于新知識、新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差距也很大。故而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現階段大學生的需要,應該使用新的教學方法,針對大學生自我表現欲望強烈的特點,使其自覺自主地參與到“基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拓展更多教育途徑,諸如新媒體、網絡課程等。其三,專題式教學路徑回歸生活。“基礎”課教學不僅要在課程中進行理論學習,更應該深入社會中,積極投身實際工作中進行體驗和實踐。而且適當的勞動教育、勞動技能競爭等對于大學生的專題化教學具有促進作用,不僅能夠豐富大學生生活,而且能夠使得教學過程中的內容具有多樣化、生活化的特點。其四,專題式教學評價應生活化。專題式教學是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的一種途徑,目的在于培養大學生個體的綜合素質。對大學生的考察與評價應該貼近生活,突出層次性。一方面,要基于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考察,即評價布置與考核學生預習教材、學生參與實效考核等。另一方面,要對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校園文化活動、課堂表現等內容進行考察與評價。同時,對大學生評價應該形成主體多元、路徑多元、內容多元等特點,即由學校(教師、輔導員)、家長、社區、同學、自身作為評價主體,通過問卷考核、問卷調查、交互評價、個人活動記錄、實踐單位績效考察等路徑,以評價學生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和對自我的實現的評價。
總的來說,“基礎”課程專題化教學不僅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而且要不斷優化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式,貼近大學生生活、沖破大學生的現實困境,從整體上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識。
注釋:
關鍵詞:思想道德現狀;形成原因;教育途徑
全面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是高校在新時期重要的政治任務,作為占據高校規模半壁江山的高職學院,于此尤顯任重道遠,因為,當代高職學生的素質特別是思想道德素質狀況不容樂觀(這是素質教育之根本)。因此,加強高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應成為我們潛心研究并著力解決的重大課題。
一.當前高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狀況及其特點
(一)高職學生政治思想穩定、健康,政治鑒別力較強,政治取向務實積極,但政治選擇的功利化傾向突出,政治心態幼稚 :政治思想穩定健康,是因為他們耳聞目睹了改革開放的成就,親身感受著祖國的發展和進步,對中國改革和發展充滿信心;政治鑒別力較強,是指他們對政治問題的分析更趨冷靜和理性化,不再容易被某種思潮或某種勢力所左右而采取過激的行動;政治取向更加務實、積極,是他們已認識到個人的成長不能脫離現實的政治環境,主張在現實的政治環境下尋求個人的全面發展。
但也必須看到,高職學生在政治思想和政治觀念上也存在著一些矛盾、困惑和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表現在: 部分同學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還停留在感性的、片面的、模糊的甚至是錯誤的層面上,對現實社會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感到困惑不解。一方面形勢大好,一方面問題不少,對這種矛盾的現象他們不能做出正確的分析判斷。因此透過表面的冷靜,高職學生的內心潛藏著浮躁和不安。
(二)高職學生積極進取,敢于競爭,人生價值積極向上,但在價值主體、價值取向和價值目標上表現出自我化、實效化、短期化的特點 :高職學生的人生價值觀還是不成熟的,絕大多數高職學生還不能用理想的價值目標來指導實踐,當他們人生價值的目標和現實利益發生矛盾時,一般傾向于現實利益的考慮,價值選擇和價值實現上的實惠性和功利性傾向比較明顯。
(三)一些家庭經濟較差的學生,知道艱苦樸素,只在學習上和技能特長上攀比競爭,這是積極健康的行為:但相當一部分學生生活追求新潮,貪圖享樂。在生活方面,推崇及時行樂,吃講排場、穿講高檔、玩講多樣、相互攀比、超前消費。甚至一些來自邊老山區的學生出現不惜“借錢過好日子”,而對提倡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粒糧嗤之以“小農意識”;在學習方面,貪圖安逸,缺乏積極進取向上精神,聲稱“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的所謂“治學原則”;在愛護保護他人成果方面,表現出道義上的缺失,隨意破壞、剽竊事情時有發生。
二.影響高職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狀況的基本環境因素分析
(一)國內外形勢的影響,刺激了學生積極向上的情緒:十七大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增強了青年學生對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認同感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增強了維護社會穩定的自覺性2、高等教育改革、校園環境狀況對高職學生的思想行為產生了新的沖擊和影響:“招生、擇業”等分配制度的改革,一方面促使學生更加注重勤奮學習,注重能力鍛煉,完善知識結構,努力成才;另一方面,學生家庭高額的教育投資強化了他們的效益觀念,學生及其家長開始注重教育回報,對高校辦學條件,教學、服務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收費制還使學生對報效祖國、回報社會的責任感有所淡化。同時高等學校的招生規模、招生范圍迅速擴大,而教育經費的投入則顯得嚴重不足,學校的辦學資源出現嚴重短缺和全面緊張,再加上為創收而招收的各類成教學生在校內居住對學校校風的沖擊,校園周邊“黃、賭、毒”等丑惡現象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導致了一些學生行為失范。3、家庭教育欠缺和過分溺愛,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影響十分明顯:一些家長寧愿自己吃苦受累,節衣縮食,也要讓自己的孩子舒舒服服、體體面面上學,對他們有求必應,很少甚至不去過問他們的花費去向,這無疑變相地鼓勵了孩子的高消費,滋生了他們擺闊氣、講排場的惡習。
三.高職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和培養的途徑
(一)以加強“兩課”建設為突破口,堅持理論武裝 :當前“兩課”建設的重點有兩個方面:一是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理論教育;二是拓寬、豐富“兩課”內容,從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角度,正面回答和幫助學生認識大學期間學習、生活中將可能碰到的一系列問題。2、轉變德育觀念,發展咨詢教育: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于以教育者的身份對學生實施教育行為,學生則是以受教育者的身份被動地接受教育,而咨詢把學生和老師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老師是以專家學者的身份出現,為學生提供咨詢服務,體現平等,體現服務。3、在高職學生中堅持進行“為人民服務”為核心、集體主義為原則、“三個主義”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大學階段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時期,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基本上都形成于這一時期。因此,必須堅持對高職學生進行樹立“為人民服務”觀念的教育,;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以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增強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4、加強實踐教育環節,幫助學生全面地認識社會和善待生活:社會實踐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幫助學生走近社會、走近工農、了解國情,引導他們正確全面認識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在實踐教育中,要突出勞動教育和艱苦奮斗精神教育,現在的高職學生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都是從校園到校園,他們大多數缺乏體力勞動的鍛煉,缺乏艱苦生活的錘煉,缺乏逆境、挫折的考驗,這是他們的“先天不足”,這勢必對他們全面素質的提高產生直接影響。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體育實踐教學滲透德育研究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學校體育的多元性教育功能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充分發揮體育實踐教學中的德育功能,是實現學校體育多功能目標的重要環節,探索體育實踐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切入方法和途徑,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體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對學校體育的教育功能的研究大多數停留在對德育作用的理論探討上,對在體育實踐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研究相對薄弱。
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它雖然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每個社會、每個時代都賦予德育新的內容、新的思想。在市場經濟迅速發展、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整個教育都面臨新的問題,教育的發展要求體育不斷適應新的形勢和要求。所以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探討這個問題,仍然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大理學院下關校區,古城校區2007級、2008級本科的體育實踐教學任課老師和上課的學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1.2.1.1搜集查閱有關的體育教學、思想品德教育、素質教育等方面的文章30余篇,學校教育改革及體育教育改革等方面的著作10余部,并對其進行了檢索、分析和利用。
1.2.1.2查閱07―08學年兩學期與08―0年上學期公共體育實踐課教案100份。
1.2.2問卷調查法。
根據課題要求,科學地設計調查問卷,向大理學院下關校區、古城校區任教的體育實踐課教師發放調查問卷26份,收回有效調查問卷26份,有效回收率為100%,符合統計學要求。向大理學院下關校區300名、古城校區300名學生發放,共發放調查問卷600份,收回有效調查問卷60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符合統計學要求。
1.2.3訪談法。
走訪了部分任課老師和大理學院下關校區、古城校區參與體育實踐課的學生。
1.2.4數理統計法。
對收回的問卷進行歸納整理,對調查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對處理結果進行分析與研究。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教師對在體育實踐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內容的認識
有96%的體育教師贊同并認為在體育實踐教學進行德育滲透的內容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1愛國主義教育。
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增強民族自豪感。
2.1.2學習目的性教育。
明確學習目的,把學習提高到對社會的責任感的認識。
2.1.3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認識體育的科學性,相信和尊重科學鍛煉身體的道理。
2.1.4組織紀律性教育。
自覺遵守紀律,聽從指揮,嚴格執行課堂常規和體育游戲、體育比賽的各項規則。
2.1.5集體主義教育。
熱愛集體,正確對待個人與集體,增強集體觀念,增強合作意識。
2.1.6文明道德教育。
尊敬老師,友愛同學,誠實守信,謙虛謹慎和良好的體育道德作風。
2.1.7意志品質教育。
勇敢堅毅,競爭進取,吃苦耐勞,自尊自強,自信自制,增強競爭意識。
2.1.8愛護公物,熱愛勞動教育。愛護體育場地器材,積極打掃體育場地衛生。
2.2教師在教學設計(教案)中德育教育的體現
幾乎全部的體育教師在教案的目的和任務中都提到了有關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與培養的相關內容,這說明廣大教師對體育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教育的基本認識是良好的,對體育教學多功能目標的認識是明確的,但如何根據不同教學對象的具體情況實施卻沒有了下文,而這正是在體育實踐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教育的關鍵。
2.3教師對在體育實踐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重要性的認識
問卷調查結果(見表1)顯示,有77%的教師認為在體育實踐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教育非常重要,19.2%的教師認為在體育實踐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教育重要,只有3.8%的教師認為在體育實踐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教育不重要。這說明廣大教師對體育教學教書育人的重要性認識是明確的,只有極少數人對體育教學教書育人的重要性缺乏正確的認識。
2.4教師對在體育實踐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意愿的調查
問卷調查結果(見表2)顯示,有96.2%的教師希望在體育實踐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教育;3.8%的教師表示異議,錯誤地認為思想品德教育只是那些專職人員的事,如班主任、輔導員和德育教師的事,利用體育實踐教學課堂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超越了體育課的范疇。
2.5教師在體育實踐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教育的執行情況調查
問卷調查結果(見表3)顯示,有23.1%的教師在體育實踐教學中始終堅持按教學計劃落實德育滲透教育,65.4%的教師在體育實踐教學中部分落實德育滲透教育,11.5%的教師在體育實踐教學中沒有落實德育滲透教育。
2.6影響體育實踐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教育的因素
問卷調查結果(見表4)顯示,有69.2%的教師認為影響體育實踐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教育的因素是教師素質仍有差距,79.9%的教師認為影響體育實踐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教育的因素是缺乏科學方法指導,57.9%的教師認為影響體育實踐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教育的因素是傳統體育實踐教學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針對性,92.3%的教師認為影響體育實踐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教育的因素是未把思想品德教育納入到體育教學的整體評價體系中。
2.7大學生對體育實踐教學的思想品德教育作用的認識調查結果
問卷調查結果(見表5)顯示,學生對體育實踐教學的思想品德教育作用的認識,主要明確的一點是“增強體質”,有586名學生,占97.67%;其次為“掌握運動技能”,有507名學生,占84.5%,“加強思想品德教育”排在第三位,有309名學生,占51.5%??梢妼W生抓住了根本問題所在。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日常對體育知識的了解和來自各種媒體的宣傳影響,對體育教學多功能目標的認識已有所了解,而不是單純地認為體育只是增強體質,掌握運動技能。
2.8學生對體育實踐教學帶來的思想品德方面的主觀感受調查結果
調查結果(見表5)顯示,有51.5%的學生對體育教學多功能目標的認識已有所了解,認識到了體育教學在加強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但這只是一種總體的主觀感受。為了進一步了解大學生的主觀感受,筆者作了進一步的調查與統計,并將大學生的主觀感受分為10種,以側面反映出體育實踐教學中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具體效果(表6)。(1)增強體質;(2)磨練意志;(3)培養自信;(4)發展個性;(5)培養責任心;(6)增強協作意識;(7)增強競爭意識;(8)增強集體觀念;(9)增強公共道德意識;(10)增進與人的交往。
3.結論
筆者通過對我院體育實踐教學中德育滲透現狀的調查研究與分析,發現我院體育實踐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現狀仍存在著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3.1教師對在體育實踐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教育的重要認識仍有差距
任課老師對體育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和體育教學多功能目標雖有一定的認識,但并不深刻,具體表現為在教學的實踐中如何根據不同教學對象的具體情況去實施德育滲透沒有下文,而這正是在體育實踐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教育的關鍵。
3.2體育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仍有差距
由于體育專業的特殊性,體育教師的性格比較外向,競爭意識、個人意識,好勝心都比較強,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主要原因是體育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還沒能達到一定的水平,自身修養不高,部分教師做事責任心不強。
3.3在體育實踐教學中德育滲透教育缺乏針對性和科學的方法指導
任課老師對體育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和體育教學多功能目標都有較良好的認識,幾乎所有的教案在教學的目的任務中都提到了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但在教學的實踐過程中很多體育教師只是把思想品德教育掛在嘴邊,在如何根據不同班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去實施時卻止步不前,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針對性和科學的方法指導。
3.4未把思想品德的教育納入到體育教學整體評價的體系中
我院自合并組建以來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學規章制度和教學評價方法,但在體育教學評價中未把思想品德的教育納入到體育教學整體評價,廣大教師對在體育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沒有疑問的,然而做得如何,效果如何?卻很難評說,甚至有人認為思想品德的教育是軟任務,可有可無,導致許多教師在教學的研究和教學的實踐中只是一筆帶過,既沒有深度,沒有量度,更不具體,在教學實踐中形同虛設。
參考文獻:
[1]鄒繼豪.面向21世紀中國學校體育[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2]李林.現代學校體育功能探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2.2
[3]于文謙,苗治文.中國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新動向[J].體育科學,2002,3.
[4]郭平.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J].體育文化導刊,2002,1.
[5]曲宗湖.論我國高校體育改革的發展與構思[J].體育科學.1998.4.
[6]王宗平等.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實踐與走向[J].體育與科學,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