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2 16:26: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歷史大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歷史教學;學生歷史素質的培養
一、初中生歷史素養的概念及構成
歷史素養就是學生通過對于歷史知識的積累,根據三觀和綜合能力得出的一個判斷。并且在這個判斷過程中,學生會形成一種關于探討歷史的本質能力。所謂歷史能力,實際上分為表述、分析和辯證三種能力。學生只有掌握了這三種能力,歷史素養才會有較大的提升。它有利于學生更好的對歷史進行學習研究,為歷史研究界的發展埋下深深的伏筆。初中生歷史素養的構成一方面是歷史知識素養,掌握充足的歷史知識是培養學生歷史素養的基礎,一個實踐方式必須要用歷史知識作為保障。另一方面是歷史意識素養,意識是不經意間形成的。比如新課標下初中歷史要求學生學習相關歷史,而初中生每周大概會有三到四節歷史課。經過教師對歷史的講解,學生有了初步的歷史知識素養。在新時代里,出現了許多以為題材的電視劇,通過觀看歷史影片等方式,耳濡目染下,學生的歷史意識素養會逐漸的得到升華。
二、初中生歷史素養培養策略探討
(一)培養初中生多元化的目標導向初中歷史課程具有豐富的特性,多樣化的觀點等待學生一一探討,這便是它的主要特點。初中教師如果只是單純的利用教材對歷史知識進行講解,效率是十分低下的。唯有把歷史教材作為輔助基礎,豐富教學內容,才能真正實現教學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狀況與能力去設置多樣化的目標,更加有層次的讓學生從多方面了解歷史。想要高效率的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就應當使用多元化教學,適當采用圖片、視頻教學等與時俱進的方法讓學生對歷史有進一步的深刻了解。
(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新課標下要求教師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所以,教師要通過課堂提問、課后習題等多種方式去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對問題思考的過程即為鍛煉歷史思維能力的過程。如果學生需要獲取答案就必將對問題進行徹底的分析。從問題的歷史背景,歷史外部因素等多個方面來探討分析出最終答案。這種方式讓學生能夠更好的融入教師的課堂教學,進一步的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1]。要想高效率的提高學生歷史思維能力,首先就是要教師對課本教材有足夠的了解,打好初中生應該掌握的學習框架,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要把學生當作課堂的主體,圍繞學生進行授課,給他們更多的時間去討論思考。
(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初中生的思維在這個時候尤為活躍,但可能因認知能力存在局限性而產生錯誤的思想。所以教師必須對學生的歷史素養進行正確的指導。例如,新課標下需要學生掌握這個歷史案例。學生在學習完這篇課文后,很有可能對日本產生極大的仇恨意識。如果遇上教師不正確的引導,那么學生將會否定所有關于日本的東西,形成極端的思想。這對于學生價值觀、人生觀都會產生負面影響。顯而易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明確的指導學生正確辯證的看待歷史,告訴學生歷史是不能忘記的,但日本也有許多突出的成績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鑒,不能因為過去而否認日本杰出的地方。通過教師的引導最終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提升學生的判斷能力進而提高他們的思想境界。
三、培養學生歷史素養的意義
新課改推動了初中歷史的編排,使它更加重視了學生的個性化培養,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教育模式,跟上時代的步伐,在課本上增加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來考查學生對歷史的了解程度,充分的挖掘學生的歷史能力,促進學生向全面化發展。從宏觀角度上看,歷史實際上離人們并不遙遠,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歷史所發生的事情使每個人都會擁有真實感,講述歷史能夠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讓他們懂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學習好歷史從而帶動他們為實現美麗中國夢而奮斗。
歷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社會學科,在初中歷史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要學習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還要在學習過程中發展自身獨特的人格特點,構建良好的情感體驗,形成優良的品質。而歷史人物教學能讓學生了解歷史人物的品質特征,從鮮活的人物教學中接受人文教育。因此,教師對于歷史人物的教學,不能僅停留在課本知識上,應選擇性地運用各種學習資源為學生呈現出立體的歷史人物,鼓勵學生積極探索歷史人物特點和相關歷史知識。歷史人物是歷史事件的基礎,教師做好歷史人物教學,才能使歷史課程教學鮮活起來。而做好歷史人物教學,教師首先要做的是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歷史課堂具有互動性。教學實踐證明,?n堂教學要想吸引學生的興趣,就要做到教學過程富有變化,教學內容呈現生動形象??傊?,教師要想方設法增強歷史課堂教學的靈活性。這樣做,一方面能簡化課堂知識,加速學生的理解,另一方面可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因此,教師對歷史課堂的合理安排與把控至關重要。
一、借助視聽資源,加強感官刺激
多媒體是信息時代最重要的教學輔助工具,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已逐漸進入中小學課堂。但多媒體不能僅僅作為呈現課件的工具,教師要充分利用它的優勢為學生帶來更加豐富的課堂體驗。學生對歷史知識不感興趣的原因之一,在于歷史離學生的現實生活有時太遙遠,學生沒有足夠的意識和需求去了解歷史,也沒有感受到歷史事件所帶來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師可有效利用多媒體能對學生進行感官刺激的優勢,給學生呈現更加具體、生動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更為生動的學習資源中開展歷史學習。
例如,教學“三國鼎立”時,教師可選取電視劇《三國演義》中關于曹操、劉備、孫權三人的片段,并通過概念圖的形式整理出這三人身邊的親近之人及與他們的關系,讓學生充分了解這三人的性格特點及大概情況。然后,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通過這些內容分析這三人在當時成為一方豪杰的原因所在,并讓學生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個人,說出原因。通過觀看和分析各類影像資源,學生既能直觀地了解人物特征,又能形成對歷史事件的深刻認識,從而跟隨教師的引導主動投入到歷史學習中來。
二、提供閱讀材料,推進情感體驗
通過生動有趣的視聽資源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教師可以提供更多趣味性強的閱讀資料,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歷史教材上的內容有限,滿足不了學生的閱讀需求。因此,教師可以在網絡資源中適當選擇一些關于歷史人物的故事,讓學生對歷史人物進行深入了解,從多個角度了解歷史人物。在閱讀分析過程中,教師最好能結合重大的歷史事件,讓學生進行閱讀分析,思考歷史人物在事件中起到的作用,并結合時代背景與社會現實分析歷史人物的心理特征與品質特征,對一些優良的精神品質進行深入探討與學習。
例如,“秦王掃六合”這一課,教材主要介紹了秦王統一六國的一些舉措。教師還可以搜尋更豐富的資源讓學生參考閱讀,幫助學生了解秦王對當時國家統一做出的貢獻,分析其歷史背景。另外,還可以讓學生閱讀一些小故事,比如秦王建造阿房宮、長城、兵馬俑等。教師需引導學生思考當時的歷史背景,讓學生依照閱讀材料試著分析秦王某些行為的原因,學會辯證地看待歷史人物與事件。
三、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思維
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是為了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間。作為文科類課程的歷史學科,是特別凸顯學生主觀意識的學科。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必須加入自己的想法和意識來消化課程內容,這樣學生所學的課程內容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知識。所以,教師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來激發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互動學習過程中,學生對于歷史人物會有更多自己的理解,能夠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認識。
例如,針對秦始皇的行為,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辯論,討論秦始皇究竟是“功大于過”還是“過大于功”。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讓學生組織語言,整理論據,共同討論秦始皇的一些做法。在辯論過程中,學生能夠豐富自身的歷史知識,增強口語表達能力,而觀看辯論的學生也能通過兩種不同觀點的沖擊和對撞,來深入理解歷史人物,提升學習效果。
關鍵詞:自主性學習 壓力 興趣
在《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的課程性質中,第三條明確提實踐性:本課程強調自然與社會之間的密切聯系,注重學生的主動學習,提倡體驗、探究、合作的參與過程,采取多種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其中強調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主性學習的重要。
今年九月開學之初,本人上了一堂初一社會的公開課,內容是《等高線地形圖》。在備課的時候就知道這是一個重難點,因此主要考慮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往年上課也不能說這課講的不細,但就是學生的掌握不理想,從反饋中發現最多四分之一的學生能掌握而已。于是就想著要找新的方法,提高學生的掌握。但教師的講解、圖演實在沒有可太多更新的地方,以前就是不管老師講的再多,都效果不顯著。那好,這次就想教師少講,準備讓學生自己學為主。根據這個想法,在教學環節設計中主要突出學生的自主歸納,小組討論,解決難點,老師從旁輔助。
在課堂上學習等高線地形圖首先要掌握海拔與相對高度二個概念,這次沒有直接學概念,而是用一張海邊有小山的圖,出示了A山頂300米,B山頂200米的二個海拔,然后讓學生自己說對海拔的理解,學生很快就說對了,接著的相對高度也迎刃而解,從緊跟的反饋來看,掌握的比以前直接告訴他們概念一點也不差,看來學生能力是有的,就看老師放不放心放手了。有了這個墊底,接著引出等高線也輕松了很多,然后播放了等高線地圖的繪制過程,學生在看后分小組進行了討論,相互交流。很多以前需要老實反復講解的知識點,都在學生討論后的回答中一一自己解答了,在陡坡、緩坡、山脊、山谷、陡崖、山頂、鞍部概念的學習中,學生通過教師準備的拆解的等高線圖與立體圖的對照,能說出個大概,但具體的表述需要老師更正。在最后的練習提高中,用了中考中的等高線題,反饋掌握程度,結合課后作業,發現學生有一半不到點的掌握不錯,比原先的四分之一有了不小的進步。
在課后的組內交流中,老師們對這一方法給予了肯定,但也提出了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如學生討論中還是有一部分沒有參與,表現為說不上話或說笑,投影播放的等高線繪制過程不夠清楚,老師的組織有待加強等等。在后面的其他班上同一內容時進行了改進,確實效果有所提升。
通過這次公開課的嘗試,在接下來的教學中開始有意識多放手,讓學生發揮。其實這就是說了很久的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主性學習的能力,只是以前一直認為在初一地理教學中使用意義不大,很少用,或者用了,但不敢放手。
通過這次公開課及接下來的教學體會到了學生是存在個體差異的,也有著不同的學習需求,教師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性學習在初一社會課教學中是可行的。自主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明確學習任務的基礎上,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并努力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學習模式。
但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有很多因素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大致歸納影響學生學習自主性的不利因素有以下這些:
一、學習目的不明確,缺少學習動力
歷史與社會這門學科處在一個比較尷尬的境地,通常被排除在所謂的主課之外,中考有分數,但單門還比不上體育的分數。導致有的學生對它不重視,學習它的目的不明確,往往敷衍了事,再加上上課如果教學方法單一,死氣沉沉,學生在學習動力上更加缺失,自主性學習成為空談。要想學生主動學習這門課,就要幫助學生找到學習的目的,激發動力。
二、自己有學習的要求,但缺乏自主性學習的能力
課堂上總有這么一批學生,上課是很認真專心的,但回答問題總不能答到點上,作業、考試反映也不理想。他們有學習的想法,只是不能適得其法,特別是歷史與社會這門課,需要較強的理解、分析能力。造成這種結果是因為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客觀存在,他們缺少適當的啟發指導,往往知識的學習中總有一層捅不破的膜,特別是像初一這樣的社會地理課,想不通、不會就是邁不過去,當然里面也有學習特別困難的學生,看他學的累,但自己不放棄,老師就更加不能放棄他們。對于這樣的學生,他們的自主性學習需要同伴的激發和幫助。
三、矛盾的學生群體,曾經學習努力過,但多次失敗,對自己缺乏信心
這種學生群體中是少數,但也存在,曾經的多次嘗試沒有結果,他們學會了掩飾自己,學習上表現為漫不經心,不在乎,但卻很在意老師同學對他們的評價;想要表現,但又怕出錯(出丑),矛盾的存在是他們的特征,老師的要求他們會去做,但做錯了或沒完成又會找各種理由。其實會找理由給你說明他們還是在乎的,只是不知道要怎么改變這種現狀。對他們來說成功的體驗更為重要。
影響學生的自主性因素還有很多,有自身內在的也有外在的,要根據情況具體分析,加以引導。當學生進入初中后,隨著生理的變化,獨立意識在增強,但由于小學六年來的被動學習方式影響,缺乏主動學習的嘗試。面對這屆學生,由于生源關系,普遍表現為學習習慣較差,作業都不能按時完成,但孩子的主動性發展是自然規律,只是表現在用的不是地方,老師需要加以引導。
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
一、提高教師素質,改變教學方法,改進教育手段
常言說: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只有親近他的老師、喜歡他的老師,他們才能喜歡上他的課,才能對他講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對此本人深有體會,班上的偏科生有些就是因為喜歡老師而喜歡他所教的這門課,曾經遇到過幾位其他課都不要學,但偏偏社會課卻學的很好的學生。
因此,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要以豐富有趣、生動多變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一些有經驗的教師總會通過變換教學方式、創造問題情境,改進以往舊規則,讓學生積極參與,動手動腦,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上等高線地形圖,也可以讓學生分組準備沙堆、透明塑料片等物品,自己動手進行繪制,在操作過程中,學生主動參與意識較強,比死上課更能培養自主性學習;又如老師在上課時對學生的錯誤不要指責為主,或者變換成玩笑的方式指出,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感到你這老師的風趣幽默,在笑中糾正學生的知識錯誤。從而樂于參與課堂學習,這是自主學習的前提。
二、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有密切的關系。在一定的程度上,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是學習中影響自覺性和積極性最直接的因素。
孔子說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認為 “好學”、“樂學” 對教育非常重要??梢?,將興趣作為學生學習過程發生的運行機制,是有識之士的共識。因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動力產生的基礎。初一歷史與社會課的教學原本是比較枯燥的,有的學生在課上不能緊跟老師的教學。在這次公開課之后,本人讓學生看圖時同桌二人共用一本書一張圖,相互幫助,相互比賽,看誰找的快,慢的也可以靠同學的幫助及時的找到,跟上。第一次考試采用同桌二人共考一份試卷的方法,討論著完成(期間要注意不允許有第二位以上的加入,討論只要同桌能聽到就行,不然反而影響效果),掌握不夠的課后再做一份同樣的空白卷進行鞏固。通過這樣的辦法,調動了班上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原來單獨完成有困難的,這為他們課后的自主性學習添加了嘗試的動力,合作與獨立自主相互協調。
三、施加適當的壓力
如果說,興趣、成功使學生獲得了熱情,那么壓力則讓學生多了一份冷靜。給學生施加壓力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學生無憂無慮地、輕松愉快地學習。這無疑是正確的。然而,學生是變化著的、充滿不同個性的個體,年齡、生理、心理、經歷、環境等不同的差異,應該施加適當的壓力。
俗話說,“挑著擔子跑得快。”就很形象的說明了壓力與動力的關系。我們通常也說壓力產生動力。何況如前所述,學生是變化著的、充滿不同個性的個體,對學習也不可能產生完全一致的認識。當學生對學習產生一種懶惰行為、放松情緒的時候,應施以適當的壓力,激起奮發學習的動力。如,在上等高線地形圖的山谷、鞍部、山脊等概念時就告訴學生說,接下來的是難點,以往很多同學都掌握的不好,真的很有難度,進而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嘗試欲,帶著“我要與眾不同,別人學的難得我能學好”的心態去學,更加專注,學習自主性更強。
四、給予不斷的成功,享受學習的樂趣
最能激發學生產生學習動力的還是學生取得的學習上的成功。確立一個個小的目標,并努力使學生達到這個目標。“當學生達到他們的目標時,動力與能力就會猛增?!蹦繕?,它不僅使學生看到了自己所取得的成績,也享受學習的樂趣、成功的自豪,增添了學習的動力。如: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學習中,學習完知識點后,通過比賽,誰能最先掌握住七大洲在圖中的位置,記住的舉手,從中抽查,掌握的予以表揚,沒掌握的適時給予再次機會,然后是變換的世界地圖(東西半球圖),看你還能分清嗎?(少數學生能跟上)通過他們的成功激勵其他的學生 ,再接著四大洋、分界點等等,分目標分階段讓學生掌握,也給予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同的成功體驗,從而樹立自信心。。
五、自信是成才的決竅
古往今來,凡有成就的人無一不是以充分的自信心為先導。自信心可使孩子不怕困難,積極嘗試,奮力進取,取得更多的知識和經驗,爭取更好的成績。自信心能確信自己所追求目標是正確的,并堅信自己有力量與能力去實現所追求的目標。社會課的自信心培養需要從小處著手,只要是自主學習的成果就要給予肯定,一次作業的講評表揚+一次課堂回答的肯定+一次考試的微小進步+~~~,不斷的重復它們,直到成功。
六、正確評價,及時反饋
正確評價、及時反饋、適時表揚與鼓勵,對學生學習成績、學習態度肯定或否定,及時了解學習結果,包括看到自己所學知識在實際中應用的成效,解答問題時的正確與錯誤,以及學習成績的進步與倒退等等,都可以激發學生的上進心、自尊心、集體榮譽感,激發起學生進一步努力學習的動力。從而激起上進心,樹立克服缺點彌補差距的決心,迎頭趕上去。這是對學生自主性學習互動。教師要認真備好課,及時批改好作業,多給予學生正面的評價,對課堂中生成性問題要給予關注和討論的時間,這是學生自主性學習很好的一個展示窗口,如果當堂解決不了,可以留于課后讓學生解決,下堂課匯報,這樣就把自主性學習從課堂延伸到了課外。記得有一次在上定向法的時候,討論了一般定向法、指向標定向法,就有學生提出這兩種定向法哪種常用呢?一般用在哪里?然后學生就七嘴八舌爭論了起來,不過最后也沒定論,于是就留到課外查閱資料,到了下節課明顯反饋了很多內容,大大超出了預期。
當然,激發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方式方法還很多,只要教師心中有學生,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好的教學措施、教學手段會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總之,每一位教師,都要認真分析影響學生主動性學習的因素,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中的自主性學習進行培養和激發,務求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早就有專家呼吁過:要讓課堂成為最有活力的地方。教師在課堂上能把學生所有的熱情都調動起來,讓他們在快樂民主的氛圍中,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在不斷成功的體驗中,覺得思品課非常有趣,學習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從而讓課堂插上“快樂”的翅膀,使課堂充滿創新的氣氛,激發學生向上的進取精神和創造力,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
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