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2 16:26: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漢語言文學專業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與現代網絡技術相結合,轉變漢語言文學閱讀的傳統形式
傳統的漢語言文學經典閱讀形式,通常是拿著沉甸甸的紙質書本,讓學生進行枯燥的閱讀,而如今網絡技術的發展,使閱讀形式發生了改變,電子閱讀成為一種時尚又便捷的方式。因此,將漢語言文學經典閱讀教學與互聯網電子閱讀相結合,一方面能夠解決學生購買紙質書籍價格貴、攜帶不便的困擾;另一方面,網絡平臺下的書籍種類繁多,教師需加以引導,就能夠讓學生更加迅速便捷的搜索到自己想要了解的漢語言文學書籍。在一些網絡交流平臺上,各個學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還可以進行互相溝通討論,從而實現相互促進。同時,利用互聯網技術能夠有效地拓寬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進行閱讀的視野,比如,對于一些古文獻的學習不夠了解的時候,就可以通過互聯網查詢到自己想要了解的部分內容和信息。但是,互聯網的環境相對比較浮躁和嘈雜,對于一些自制能力較差的學生,專業教師需要加以引導和督促。
二、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優化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團隊
想要優化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就必須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水平,“互聯網+”時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為教師們研究學習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漢語言文學中有很多內容,都需要教師們進行大量的閱讀及學習,并且理解透徹,才能將漢語言文學中的精華教授給學生們。倘若教師的水平不夠,將漢語言文學的內容講的枯燥乏味,則無法吸引住學生的眼球,更沒有辦法讓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產生興趣。因此,教師們可以利用互聯網+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通過學習平臺大量學習和研究一些專業人士漢語言文學研究成果。同時,教師們還要注重當代網絡環境下受年輕人們喜愛的文學形式和優秀作品,比如,如今人們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讓碎片化閱讀成為現代人吸取知識的一種主要模式。教師們就可以利用這樣一個特點,創建一些微信公眾號或者是微博等,更新一些與時代相關聯的漢語言文學經典閱讀,加深人們對歷史文化的認識。漢語言文學教學的特點,通常是要與這部文學所產生的歷史背景相互聯系,若學生們無法掌握所學的文學作品中的時代背景,一般是無法深刻體會文章中的含義的,教師們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對這些歷史背景進行一個簡單的闡述,由此來減輕學生們學習的壓力?!盎ヂ摼W+”時代豐富了漢語言文學的內容,教師要將漢語言文學中的一些優秀傳統,通過互聯網技術具體化,如古人艱苦的生活經歷和奮斗精神,就可以通過視頻、錄音等多媒體形式表現出來。
關鍵詞:多元文化背景;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策略
一、引言
當代中國大學生大多都是90后,這一代大學生出生在改革開放的輝煌年代,同時也出生在一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年代。他們不僅學習著我國傳統文化,同時也在接觸并學習著西方文化和大眾文化。可以說,當代大學生的成長和發育過程中受到了傳統文化、西方文化以及大眾文化的共同影響。然而由于我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以及大眾文化在價值觀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再加上部分國人宣揚的崇洋思想,導致很多大學生開始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價值觀。其中有些大學生過分重視使用價值但卻忽視了社會價值,信念不堅定,甚至出現道德價值觀淪喪的情況。在這種局勢下,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工作的開展無疑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在現階段如何做好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工作,這是本文重點探討的內容。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存在著一些問題,正是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才制約著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下面將一一進行詳細闡述。
(一)教學內容不確定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由于多種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滲透,導致人們在選擇文化時充滿著各種不確定性。正因如此,才導致漢語言文化專業教學內容的不確定。在當今社會,受功利主義價值觀影響,人們普遍認為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其文化也就越發達。正因如此,才使得很多大學生在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后出現了崇洋的現象,他們過分推崇西方文化但卻忽視了本土文化[1]。另一方面,漢語言文學專業主要以傳統文化為載體,和現實社會的聯系不多,再加上教學內容和文字相對難以理解。以上種種,都導致很多大學生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敬而遠之。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深度和大學生接受能力之間的矛盾,導致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
(二)教學資源和教學理念老舊
從古至今,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創新無處不在。正是由于創新,才有了今天發達的人類社會。21世紀是一個創新至上的世紀,各行各業都在與時俱進,教育行業也是亦然,當前很多專業授課都開始采用先進的多媒體設備來進行。然而通過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過程研究可知,當前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資源和教學理念老舊,教師教學的重點始終還是課本的知識體系。相比之下,其它科目的教學除了教授課本上的知識外,還專門創新了教學資源和教學媒介。教學資源和教學理念的老舊導致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質量和效率低下,同時也無法吸引大學生對本專業產生興趣。正因如此,才導致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成果一年不如一年。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方式比較落后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各國經濟文化之間的交流,當前世界范圍內文化的發展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在科學技術和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的同時,各種新穎的文化觀點和現象層出不窮。然而在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實踐過程中,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逐漸表現出與多元化文化背景的不協調,創新性和時代性也明顯明顯不足[3]。雖然當前大多數漢語言文學教師在課堂上都會積極引導大學生進行學習,然而他們當中少有人會重視啟發并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上種種,都導致大學生綜合素質難以提高,同時也無法確保漢語言文學教學的時效性。21世紀多媒體發展十分迅速,網絡技術也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大學生們也對新媒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教學時,必須要切實考慮到大學生對新媒體教學的需求,然而這恰恰正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所欠缺的。由此可知,教學方式的落后也是導致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發展遲緩的重要因素。
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改進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現狀的措施
針對當前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想要改進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現狀,可以通過如下幾條措施來進行。
(一)改進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體系
漢語言文學課程體系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學的課程體系可以提高漢語言文學的時效性以及服務育人的成效。在改進漢語言文學課程體系時必須要考慮到學科建設、大學生文化教育以及應用型能力培養等方面的內容,不僅要培養大學生漢語言文學理論知識,同時也要確保提高大學生的文學素養,使大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綜合鍛煉。大學生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為社會培養所需的高素質人才,大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習的理論知識,未來都必須要融入到社會實踐當中,這樣才可以使大學生所學轉化為他們的綜合能力。針對于此,在設計漢語言文學課程時必須要凸顯時代特色,要將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和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內容結合在一起,一邊培養大學是理論知識,另一邊還要培養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逐步提高大學生應用文寫作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實現大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實現大學生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與結合。
(二)提升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綜合素質
在現代教育中,雖然教育的主體已經由教師轉變為大學生,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教師是大學生學習道路上的指引者。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他們不僅要教授大學生漢語言文學知識,同時也要培養大學生公文寫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等。此外,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還要引導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明確自身理想信念,做好自身人生職業規劃,最終達到提升大學生人格品質和文化底蘊的目的。然而通過調查可以發現,當前很多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的綜合素質達不到這一要求。針對于此,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首先要做到與時俱進,要逐步解放思想,同時改進傳統老舊的教學方式。在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大學生提供閱讀書籍的建議,同時為其制定科學的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并定期召開交流會,使師生之間得以順利交流心得與體會,并且由教師做出最終評價。此外,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重視對大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從而使其掌握自主學習方法,實現自我提升。
(三)大力培養大學生實踐應用能力
在當前形勢下,社會需要的不僅僅是高分數的“學霸”,他們需要的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無論是社會的發展還是企業的運營都需要實踐應用能力更強的大學生,表現在漢語言文學專業方面,這些企業往往更需要那些基礎知識儲備扎實、口才良好、文筆良好同時還具備很強的實際操作能力的高素質綜合性人才。高校開設漢語言文學課程,根本目的在于讓大學生學習掌握大量的漢語言文學理論知識,同時也要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和接受新知識的方法及能力[5]。也就是說,本學科的教學目的在于讓大學生掌握學科專業知識的同時,可以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結合自身實際狀況和自身理論水平,形成自己對于社會和世界的獨特認識和見解。由此可見,在進行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時不僅僅要重視對大學生專業文化知識的灌輸工作,同時也要重視起大學生將理論和實踐結合的工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可以選取創新性較強的主題,在準備充分之后,讓大學生以討論和辯論的方式進行互動,同時交流彼此之間不同的意見和見解。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定期組織演講比賽,通過演講比賽,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應變能力,另一方面還可以顯著提高大學生的口才。因為在演講過程中,大學生的實際發揮完全是由他們在日常學習中的知識積累和臨場實踐應用能力所決定的。通過演講比賽,可以提高大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繼而增強他們對學習漢語言文學課程的興趣。
四、總結
本研究深入探討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方面的內容,通過本次研究可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過程中存在著教學內容不確定、教學資源和教學理念老舊以及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方式比較落后等問題。針對于此,本文通過分析提出了改進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體系、提升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綜合素質以及大力培養大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等解決對策。未來隨著我國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工作的不斷改進與完善,相信我國漢語言文學教學事業的發展也將步入更加輝煌的明天,我國傳統語言文化也將永遠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秦廷健.將知識轉化為能力:談漢語言文學專業特色建設[J].青年文學家,2015(33).
[2]趙一凡.漢語言文學教育與語文教育間的關聯[J].語文建設,2015(12).
[3]李人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學生美育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03).
[4]王彩琴.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新探[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
[5]鐘其鵬,黃宇鴻.地方本科院校專業課教學與大學生研究能力的培養:以漢語言文學專業課教學為例[J].高教論壇,2010(07).
【關鍵詞】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
改革探析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我國傳統專業,隨著我國就業市場的潛移默化,高校大學生畢業分配制度的改革,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面臨著很大的挑戰,這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面對當今新形勢下的教育改革和市場需求,其應用性的改革和發展,需要有明確的改革方向和發展目標。
一、明確改革方向與目標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設置在中國高校辦學歷史中已經有了較長的時間,也相應地積淀了較為深厚的歷史文化,專業開設課程以及教學內容也處于比較穩定的狀態。在2003年國家教育部頒發的《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大全》中,對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設置的有關課程并沒有做出具體的改變,仍然是高校教學中最穩定的專業之一,也是傳統專業中富含底蘊較深的一個學科。但隨著近些年高校教育不斷的進入大眾化教育的階段,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呈現出多態化的狀況,尤其是對社會適應能較強、實踐應用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的需求處于急需的背景下。對于一個傳統專業來說,面臨著改革必然有它的必要性,但改革并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也不是單純地認為是刪減或增設一些課程和內容就能實現的,而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具有較高綜合性的一項工作,專業的改革需要有明確的改革方向和發展目標。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改革涉及的方面較多,包括思想理念、教學方法、體系等多方面需要進行合理的改變和完善。所以,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的改革不是局限性的考慮單方面,也不是簡單地進行課程的改變,而是需要從認識的角度出發,確立改革方向和目標,在理論體系的指導下有效地進行。
二、新時期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改革措施
(一)更新教學理念,突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
學科知識論是傳統學科理論學習的指導思想,其隱含著一定的假設意義,那就是一切知識的學習都是有用的,職業能力是對知識運用的最佳表現,所以,知識的傳授需要在實踐中先行一步,只有將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先行做好,實踐才能有所進展。進一步說,實踐課就是理論課的演繹過程,導致理論學習時間占據較多,實踐機會和實踐時間少之又少,學生往往表現出“懂”但不會“做”的這樣一種現象,也就成了空有成績而無實踐能力的群體。更確切地說,傳統的學科理論學習指導思想是以“學”為主要,“做”為附庸,這在很大程度上嚴重脫離了職業活動的過程,而沒有意識到“做中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所以,教學觀念的更新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改革中重要的一步。其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置要具有應用性。在以往的教學中,往往最容易出的一個現狀就是將專業的應用性等價于技能的培養,過多的將學生向專業技能技術進行培養、鍛煉,而對某些專業課程的教學體現出削減或忽視的現狀。專業的應用性并不是“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置要突顯其應用性與時代性,結合當今社會的發展開設一些課程,同時也要根據地方社會經濟文化,開設具有地方性的課程,例如根據地域性文化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沿海地區可以開設《海洋文學》課程等。
(二)打造強大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改革的師資隊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素質、教學方法是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關鍵,同時教師也是專業進行有效改革的關鍵。對于當前處于新形勢教學背景下的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授課教師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雖然從目前教師學位來看,大多數教師都具有博士、碩士學位以及教授、副教授職稱,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教師缺乏與授課課程相應的社會實踐經歷,對新時期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素質能力需求不是很了解,不能給予學生一些社會實踐經驗的講解,實踐案例過于陳舊或重復性大。因此,培養具有強大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改革的師資隊伍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改革的重中之重。打造強大的師資隊伍,可以從提高教師教學素質進行,讓教師認識到漢語言文學專業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并采取一切有效的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學素質,積極、主動的探索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其次,可以增強教師的專業應用性能力,積累教師的實踐經驗。讓教師先到學生將來會就業的行業或者崗位進行培訓、學習。
三、結語
總言之,新時期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改革,需要明確改革方向和目標,更新教學理念,突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打造強大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改革的師資隊伍,才能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帶來更光明的未來,為社會培養出真正的“應用性”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承輝.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解析[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4,07:5~7.
[2]覃志鴻.新形勢下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應用性轉型探究[J].芒種,2015,13:7~8.
一、傳統的專業專才的教育模式,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困難
很多高校特別注重對學生專業知識的教育,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僅僅具備專業素養是不夠的。高校漢語言專業學生的培養除了要具備專業知識和理論外,還要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思維,放遠他們的視野,加強對其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提升。只有這樣,高校培養的漢語言專業的學生才能滿足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要求,幫助他們更好地實現其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
二、新時期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素質培養措施
(一)加快教材和課程體系的改革、創新、發展
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與教材改革創新要始終堅持“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的人才培養原則,緊跟時代步伐,體現時展需求,展示專業特色,注重學科間知識的融會貫通,并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第一,加快教學內容改革的步伐。注重對最新研究成果的吸收,將陳舊的不適應人才培養的教學內容淘汰更新,例如寫作課教育可以與網絡知識相結合,增加網絡寫作的教學內容;加大對現當代文學教育教學中新時期文學的教學研究;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不光重視理論知識的研究,還要有計劃、有目的的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第二,不斷優化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一般情況下,專業基礎課、專業拓展課、專業方向課構成了課程體系的三大模塊,而且每個模塊都是由必修課和選修課二個部分組成。要根據社會發展需要相應地增設實踐應用性強的選修課程,例如加強廣告文案策劃、應用型寫作、口才與思維、現代信息技術與寫作等課程的安排。
(二)彰顯專業特色,不斷改革創新人才發展方案
對一個傳統專業進行改造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并不是增減幾門課程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專業改造牽涉到觀念的轉變、教法的改良、課程的改設、實踐體系的建構、教師角色的改變和能力的提升等。筆者認為首先必須改變傳統觀念,在 教育 理論指導下實現自覺,否則只能是小打小鬧的局部改良而已。
馬克思實踐觀為應用性改造提供了本體論基礎;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 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學生需要通過實踐,不斷積累個人經驗,擴大自己的認知范圍,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全部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以內在體驗的方式參與教學過程,在過程中理解自己,理解人生,理解社會,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啟迪,人的生活方式得到建構,有效地促進人的 發展 ,從而實現人的價值。馬克思指出,人的勞動實踐使“生產者也改變著,煉出新的品質,通過生產而發展和改造著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
二、在先進理念指導下的專業應用性改造
一個專業的改造不能僅僅是修修補補,如果這個專業還有存在的價值和必要,那就應該根據社會對該專業的需求,在先進理念的指導下進行重新定位,在新定位的指導下對人才培養方案以及教育教學的各個要素作全面的調整。
結合專業、學校、社會三方,明確專業定位,重造人才培養方案;根據社會需求重新進行應用性中文專業的定位,在專業定位的基礎上重造人才培養方案,是應用性中文專業改造的首要任務。在原來專業學習的基礎上,拓展專業方向,尋求專業教學與市場需求的契合點,是中文專業實現應用性的基本導向,更是其在競爭中謀生存、求發展,適應社會需要的途徑。
中文專業的應用性定位應該在處于學科理論與職業技能之間的專業修養層次。在遵循專業教學 規律 的基礎上,科學建構課程體系:圍繞核心能力培養設置類型課程,并使各類型課程科學組合。形成“基礎+ 方向應用模塊、非獨立實踐環節課程+ 獨立實踐課程”的新課程體系。即保留基本的專業基礎課程體系,但適當壓縮學時,增加應用性的方向課程;強化實踐教學,除了在一些課程內安排實踐教學環節,還設置相對集中的培養能力的獨立實踐課程。
除基礎課外,專業課程體系相應調整為三大類課程: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專業選修課。由于各自定位的差異,實踐教學也有不同的設置:不包含實踐環節的課程、包含實踐環節的課程、獨立實踐環節課程。這樣既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又能使學生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掌握相應的職業技能,實現人才的多元化培養。“現在有一種傾向,一講‘寬口徑’,就似乎本科可以不要專業了,學生什么課都選,沒有一點專業歸宿,恐怕也有問題。弄不好就是‘萬金油’,就更是浮躁了??趶竭^寬,基礎就不可能厚?!睖厝迕舻倪@段話當然也值得我們深思。
培養雙師型人才,打造適應專業改革的師資隊伍;教師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也是專業改革的關鍵。要能夠按照新形勢下的課程設置來開課,對于教師無疑是一大挑戰。教師的這一局限將成為中文專業應用性改造的短板和瓶頸。
培養雙師型教師是應用性中文專業改造的關鍵所在,而這首先需要轉變教師的觀念。教師必須認識到專業改造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自覺、主動地適應改革的需要。其次,應采取教師輪訓的方式,將教師送到將來學生就業的行業或崗位進行先行培訓,或者教師與學生一起到實習基地或一些對口用人單位進行“鍛煉”或“兼職”,彌補應用性能力差、與社會隔膜的缺陷。再次,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跟專業能力培養相關的各種社會活動,這樣可以使教師積累實踐經驗和實踐案例,有利于教學和學生能力的培養。
對一個傳統專業進行改造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并不是增減幾門課程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專業改造牽涉到觀念的轉變、教法的改良、課程的改設、實踐體系的建構、教師角色的改變和能力的提升等。筆者認為首先必須改變傳統觀念,在教育理論指導下實現自覺,否則只能是小打小鬧的局部改良而已。
馬克思實踐觀為應用性改造提供了本體論基礎;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 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學生需要通過實踐,不斷積累個人經驗,擴大自己的認知范圍,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全部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以內在體驗的方式參與教學過程,在過程中理解自己,理解人生,理解社會,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啟迪,人的生活方式得到建構,有效地促進人的發展,從而實現人的價值。馬克思指出,人的勞動實踐使“生產者也改變著,煉出新的品質,通過生產而發展和改造著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
新知識觀為教學實踐活動提供了認識論基礎;傳統的學科理論學習的指導思想是學科知識論,其隱含的假設是:所有的知識都是有用的;職業能力即知識的運用,所以知識的傳授要先行,知識要有系統性、完整性,實踐課是理論課的演繹和附庸。人才培養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含實習)分別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講授。在學習過程中,先學枯燥、抽象的理論,然后開展具體的實踐,對實踐的理論思考在前,作為思考對象的實踐在后,這脫離了職業活動的過程。
杜威強調“知行統一”和“行”的重要性,認為“如果實驗科學的進步有所表明,那就是除非作為‘做’的產物,否則就沒有所謂真正的知識和有效的理解”。即通俗的理解:“做中學”,使我們找到了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基本取向。
英國科學家、思想家波蘭尼提出,人的知識有兩種類型:顯性知識和緘默知識。顯性知識是指那些通常意義上可以運用語言、文字或符號來表達的知識,而緘默知識則是指那些平時為我們所意識不到、但卻深刻影響我們行為的知識。與顯性知識相比,緘默知識不能通過語言、文字或符號進行邏輯說明,往往只可意會而不能言傳,不能以正規的形式傳遞,它是一種連知識的擁有者和使用者也不能清晰地表達的知識,通過身體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覺而獲得,因而也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具有明顯的情景性和個體性。它的獲得主要不是靠讀書或聽課,而是需要親身參與體驗。這一新的知識觀為教學實踐活動提供了認識論基礎,促使我們重新評價專業實踐教學的價值。沒有個體緘默知識的參與,沒有實踐,學生難以真正掌握理論知識,理解其真諦。
在先進理念指導下的專業應用性改造。
一個專業的改造不能僅僅是修修補補,如果這個專業還有存在的價值和必要,那就應該根據社會對該專業的需求,在先進理念的指導下進行重新定位,在新定位的指導下對人才培養方案以及教育教學的各個要素作全面的調整。
結合專業、學校、社會三方,明確專業定位,重造人才培養方案;根據社會需求重新進行應用性中文專業的定位,在專業定位的基礎上重造人才培養方案,是應用性中文專業改造的首要任務。在原來專業學習的基礎上,拓展專業方向,尋求專業教學與市場需求的契合點,是中文專業實現應用性的基本導向,更是其在競爭中謀生存、求發展,適應社會需要的途徑。
中文專業的應用性定位應該在處于學科理論與職業技能之間的專業修養層次。在遵循專業教學規律的基礎上,科學建構課程體系:圍繞核心能力培養設置類型課程,并使各類型課程科學組合。形成“基礎+ 方向應用模塊、非獨立實踐環節課程+ 獨立實踐課程”的新課程體系。即保留基本的專業基礎課程體系,但適當壓縮學時,增加應用性的方向課程;強化實踐教學,除了在一些課程內安排實踐教學環節,還設置相對集中的培養能力的獨立實踐課程。
除基礎課外,專業課程體系相應調整為三大類課程: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專業選修課。由于各自定位的差異,實踐教學也有不同的設置:不包含實踐環節的課程、包含實踐環節的課程、獨立實踐環節課程。這樣既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又能使學生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掌握相應的職業技能,實現人才的多元化培養?!艾F在有一種傾向,一講‘寬口徑’,就似乎本科可以不要專業了,學生什么課都選,沒有一點專業歸宿,恐怕也有問題。弄不好就是‘萬金油’,就更是浮躁了??趶竭^寬,基礎就不可能厚?!睖厝迕舻倪@段話當然也值得我們深思。
培養雙師型人才,打造適應專業改革的師資隊伍;教師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也是專業改革的關鍵。要能夠按照新形勢下的課程設置來開課,對于教師無疑是一大挑戰。從現職教師情況看,大多具有博士、碩士學位和教授、副教授職稱,但缺乏與所授課程相應的社會實踐經歷,對社會于中文專業人才的素質能力要求知之不詳,不能充分勝任教學實踐活動。教師的這一局限將成為中文專業應用性改造的短板和瓶頸。
培養雙師型教師是應用性中文專業改造的關鍵所在,而這首先需要轉變教師的觀念。教師必須認識到專業改造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自覺、主動地適應改革的需要。其次,應采取教師輪訓的方式,將教師送到將來學生就業的行業或崗位進行先行培訓,或者教師與學生一起到實習基地或一些對口用人單位進行“鍛煉”或“兼職”,彌補應用性能力差、與社會隔膜的缺陷。再次,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跟專業能力培養相關的各種社會活動,這樣可以使教師積累實踐經驗和實踐案例,有利于教學和學生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教學探討
1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特點
漢語言文學專業很難和一些實用性較強的專業,如工程、建筑、醫學、會計等一樣獲得準確的職業定位,更是很難直接和應用型人才掛鉤。它作為傳統的人文學科,是體現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載體,擔當著傳承與提升全民語言與文化素質的重任[1]。其主干內容是中外的優秀文學文化遺產,而核心內容則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是對自身、他人、集體、民族、國家,乃至對人類的一種認識與社會責任感。為此,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特點在于:所培養的學生主要是從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學不體現在應用性,而是體現在對社會觀念與精神取向的影響上;不注意直接創造可以計量的經濟效益,而在于創造無法用數字統計出來的社會效益等。由于社會的進步和當前就業壓力的增大,教學實用主義成為了教學的主要目標,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而言,也必須進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之上,積極和社會接軌。
2用實用性理念指導專業教學
《中國大學生就業》雜志給出該專業的就業方向為教師、各類編輯職務、文秘、文案策劃人員等。但事實上,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機關、教育科研、新聞出版、企業公司等單位,還有少數人涉足律師、房地產、金融外貿等新興行業。由此可見漢語言文學專業具有較寬的職業適應性,但同時,由于相關行業存在文秘、新聞、廣告、公共管理專業的畢業生,造成了對他們較大的沖擊力。從現實意義來看,從實用性的角度指導教學應注意:
2.1優化課程,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
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包含現代漢語、古代漢語、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等十余門課程,有必要從以下三個角度對課程進行優化:精簡課程內容,每門課都要根據對本領域最新知識結構的分析來設計教學內容,強化核心內容;優化課程結構,按照學科發展的當下高度來考慮學科基礎,設計課程內容體系;整合各課程之間的內容,避免內容交叉重復,如寫作學和文學概論中的文體學知識。
2.2強化課程應用性,提高學生本專業的應用能力
以就業的觀點指導教學改革,就必須講求專業的實用性,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社會上立足。結合該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即現代“讀”、“寫”、“說”這三個方面的能力,必須加以強化[2]。該專業的實用性教學應體現在五個方面:古今各種文體的閱讀能力,現代各類文體的寫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語文教學能力,信息調研能力等。學校和教師必須精心設置課程體系,安排教學內容,形成本專業課程的應用模塊,通過系統的應用技能課程的設置,以保證學生在學校能夠提高這五個方面的能力,獲得將來從事語言文字工作的應用能力,成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型人才。[論*文*網]
3用創新的理念指導專業教學
創新包括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思維創新等。本文強調:
3.1突破專業限制,進行教學內容創新
該專業的學生就業范圍較廣,但往往不精,競爭力上不如其他專業學生。鑒于該專業的特殊性,教學過程中不必過分拘泥于語言與文學本身,而可以結合漢語言文學的歷史發展與就業現狀,對學生進行相關職業技能的培養。事實上很多新專業如新聞、廣告、文秘,甚至公共管理基本上都是從漢語言文學這個專業發展而來的。因此,在保證專業根基扎實的前提下,應打破人為設定的專業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發揮漢語言文學的專業優勢。如教育與教學、新聞傳播、文秘與公關、社區文化管理、廣告文案等等都可以設計成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模塊,學生通過這些模塊的學習獲得動手能力和從業能力。
3.2重視學生創新思維的構建
漢語言文學專業本身要求學生具備豐厚的東方文化底蘊。該專業有極強的文化特征,其教學直接影響學生對漢語的感情,對東方文化的親合及從中汲取創新精神動力,并影響學生創新素質的形成。因此漢語言教學中必須重視對學生創新思維的構建[3]。首先,教師應有強烈的創新教育意識,思想上要勇于開拓,力求提出獨特的、新的教育活動思路,行為上善于探索,潛心實驗,不斷總結和不斷進取。在教學中不能滿足做文化的傳聲筒,要適當的通過文化評論等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思維,并對社會文化現象進行思考,如博客,新媒體等多種文化傳播方式都可以成為學生思考的問題。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發展創新思維能力。教師應以其豐富的知識做背景,在教學中不斷拋出新觀點,給學生以震撼,激勵他們也去發現、思考、創新??梢哉f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必須在不訥于言的同時,還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該專業的個性,只有言行結合,才能讓學生讓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動力。
[1]伍建華.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思路[J].2008,(11):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