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2 16:26: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傳統文化的核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陽春三月,威海市實驗小學操場熱鬧非凡,一場“快樂易物愛心捐贈”活動正在這里舉行。學生們將自己制作的手工作品、種植的中草藥、書畫作品以及玩具、學習用品等帶到學校進行拍賣。此次活動持續1小時,共籌得愛心款10385.8元。德育處孫曉芹主任,以及家長、學生代表將10385.8元愛心款全部捐助給古北社區,并由社區轉交給患有神經母細胞瘤的孩子和社區內的貧困生。這一愛心舉措贏得社會廣泛贊譽,各級電臺、報刊爭相報道。
這是威海市實驗小學傳承傳統文化,培養學生良好習慣,踐行核心價值觀活動的一個縮影。做人,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所謂“未做事,先做人”。五千年的中國文明,積淀下來許許多多做人做事的哲理。
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圍繞“核心素養”“德育課程一體化”這兩方面,積極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傳承先祖的美德,以課程為依托,完善了傳統文化特色課程體系,構建了“弟子規養正課”“學科融合課”“晨誦午讀暮省微課”“傳統文化特色課”“親子技能課”等系列課程,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品德修養,培養“文雅、儒雅、高雅”的少年君子。
一、弟子規養正課
弟子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語言至簡,內涵深刻。有一個學者曾比喻:用一個天平,一邊放上四書五經,另一邊放上《弟子規》,兩邊是平衡的。因為傳統經典中的“仁義禮智信”在《弟子規》中都有所體現,而這些內容是植根于民族心靈的“常識”,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失去光澤。
我校從一年級至五年級,學生每周都會有兩節國學《弟子規》誦讀課,師生給這節課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養正課”。學校整理開發了《弟子規讀本》《弟子規成長手冊》《弟子規成長臺歷》等系列教材,利用校本課、班會課、地方課等對學生進行“養正”訓練,從“誦讀―感悟―踐行”三個階段,先誦讀經典,達到人人熟記,教會孩子通達事理,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后解讀實踐,與習慣養成教育深度融合,分年級、分層次、分階段,縱向深入指導學生明理修身,雅言雅行,逐步領會孝親敬長、為人處世、讀書求學的禮儀與智慧,讓傳統文化浸潤學生的心靈,促進良好習慣的養成。一年級一班的阿會老師注重言傳身教,她看到孩子衣服敞開著,會蹲下身,把孩子的衣領衣袖整理好,教給他學會拉拉鏈,拉到舒服的高度,同時說“冠必正,紐必結”,并讓孩子重復幾次“冠必正,紐必結”,孩子覺得很有趣,在邊說邊做中不知不覺地養成了好習慣。
二、學科融合課
學校將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貫穿于各個學段、融于各個學科,有機地穿插于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之間。語文課上,學校自編的《中華經典素讀》有效地補充了傳統經典范文、詩詞,增強學生對文化經典的接觸和吸收;音樂課堂,老師用至真純善的德音雅樂,配以深情的手語表演,凈化學生的心靈,開啟學生的孝心、愛心、感恩心和恭敬心;美術課上,學生饒有興趣地繪制京劇臉譜,體驗中華傳統剪紙;體育課上,打太極、練少年拳、推手等中華傳統武術項目讓學生意猶未盡……學生從博大悠久的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的思想道德養料,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
三、晨誦午讀暮省微課
晨誦午讀暮省是我校師生的校園生活節奏。伴隨朝陽,每個教室里都傳來朗朗讀書聲,師生們用優美的晨誦開啟一天的學習之旅。各年級晨誦內容各有不同,指讀《弟子規》,素讀經典名篇、吟唱《詩經》,老師們則默讀《晨起自勉文》……優美的天籟之音,讓校園的每一處都洋溢著生命的活力。
午讀時間,觀看《中華美德故事》,或閱讀老師每月推薦的經典好書,學生在好書的浸潤下,懂得了和平、尊重、愛心、寬容、樂觀、責任……孩子心靈深處那些與生俱來的真、善、美的種子,由此得到充分滋養,悄然萌芽。
暮省時間到了,伴隨著“吾日三省吾身”的提示音樂,師生們盤點一天的收獲,我日行一善了嗎?我做事學習盡力了嗎?我對朋友誠信了嗎?提起筆來,在小小的《成長卡》上寫上自己的感悟,讓反思成為師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在認錯、自省、贊美中滋養自己的品格,扎下德行的根基。
四、傳統文化特色課
學校開設傳統文化特色體驗課。書法、古琴、古箏、吟誦、京劇等選修特色校本課程,挖掘課程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元素,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傳承文明、滋養心靈,體驗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養成良好的情感品質。
圍繞中華傳統佳節,開設“習俗體驗課”。文化的認同,不僅僅是在有意識的學習中,更關鍵的是在無意識的潛移默化中。當現在的孩子最記得圣誕節那個拉雪橇的白胡子老頭兒時,我們教育者尤其要警惕:可怕的不是洋節入侵,而是遺忘自己。讓我們的孩子記得自己的傳統節日,記得我們的傳統習俗,這代表著民族的認同與文明的傳承。在學校開展的“中秋賞月”“重陽敬老”“迎春納福”等主題活動中,孩子們動手做月餅、包粽子,做花燈等,讓孩子體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重拾自己的節日。
五、親子技能課
傳統文化的學習重在力行,而力行的陣地又離不開家庭。我校家長積極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學習實踐中,弘揚好家風。在家庭中開展“親子技能”課程。每周的“習勞知感恩”生活技能訓練,從系紅領巾、整理書包,到做飯打掃、收拾家務,再到為父母捶背、沏茶倒水,讓學生在掌握勞動技能的同時,感受父母的辛勞,從而助長學生的孝心和愛心。每學期開展“假日禮儀體驗”,學生與家人共同體驗餐桌禮儀、待客禮儀、節日傳統禮儀,參觀禮儀等,在實踐中累積生活禮儀經驗,遵守社會公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不忘本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在傳統文化的熏陶與真善美的感召下,實驗小學校園處處充滿正能量??M繞著正能量,師生、生生之間傳遞的是理解和包容,收獲著喜悅和幸福。五年級四班的初家伊同學,在山東省中小學“國學達人”挑戰賽中,通過層層選拔,在比賽中脫穎而出,取得全省前八強的好成績。
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不僅是一種學校文化建設的形式,重要的是讓文化深入心靈。傳統文化進校園,不僅僅是讓學生誦讀一些經典、引進一些傳統的文化藝術項目進課堂,而是讓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真正觸及師生的靈魂,以此涵養心靈、塑造靈魂、堅定信念、培養意志。
篤行能致遠,天道必酬勤。在教育局領導的關懷和指導下,我們的努力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近幾年,實驗小學被評為“威海市特色學?!薄巴J械掠ぷ飨冗M集體”“威海市教育科研先進集體”“威海市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山東省傳統文化體驗教育實驗學?!薄吧綎|省心理健康特色?!薄吧綎|省心理健康示范?!?。教師撰寫的論文、執教的優質課也在國家、省市級獲獎。此外,開心農場校本課程被收錄到《山東省中小學優秀校本課程集錦》里。
今天,在全球化歷史語境中,我們尋求文化多樣化發展、謀求不同文化之間、和諧共處的同時,也應注意到一個社會的和諧進步與穩定發展,除需建立多元化的文化對話機制之外,還需建構一種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這種核心價值體系的建立,對外可以確立中國自身的文化品格,構成與異域文化進行對話、交流、互動的基礎,進而改變單一的意識形態話語機制,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搭建更為寬闊的交流平臺;對內可以實現不同利益群體間的相互認同,消解利益分配中可能形成的價值觀分化與對立,從而確立本文由收集整理一種全社會普遍信守的文化理念,以實現對中國文化精神的集體認同,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筑堅實的文化根基。
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種文化整個價值體系中處于中心地位、具主導作用的價值取向,它集中體現著人們關于個人、家庭、國家乃至人類社會的終極理想,左右著人們在政治、社會、倫理、審美、歷史領域對于是非、善惡、美丑、正邪的基本判斷。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人們在長期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的一種主流社會意識形態,它主導著人們普遍的文化認同傾向,所以,文化的價值觀并非只是經典文獻中的理論學說,而是綿延在普通百姓世俗生活中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它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和恒久的歷史傳承性。
(一)和諧,是中國古人在長期社會實踐中逐漸意識到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的一種理想狀態。是萬物生生不息、繁榮發展的內在依據。中國文化中,以“和”為本的宇宙觀,以“和”為善的倫理觀,以“和”為美的藝術觀,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
中華文化的和諧理念濫觴于堯舜時代。《尚書》就有“協和萬邦”、“燮和天下”的記述,《周易》中也貫穿著“天下和平”的政治理念。先哲的目光遍及萬邦,所向天下,反映著中國上古時期人們對普天之下蕓蕓眾生“協和”、“和平”生活的美好憧憬,對國家社稷安定繁榮的無限期望和對萬邦歸順、諸侯稱臣的和諧天下的向往。時至春秋初期,管仲明確提出“和合故能諧”的和諧觀念。他認為只有協調、合作才能達到和順、和睦、和諧,反之則會失度、失衡、失敗。作為農業文明時代的思想家,管仲特別強調“四者俱犯,則陰陽不和,風雨不時”,災害橫生。管仲在對自然界客觀規律的認識與把握的基礎上,提出他的“察和之道”。他把君臣之間、上下之間,百姓之間的和睦相處看作是國家政令通暢、政治昌明的文化標志。在法律制度并沒有建立的古代社會,《管子》中提出的和諧之道不僅具有引導國家政治的社會意義,而且這種推及家庭倫理倡導父母、夫婦“不失其常”、“中和慎敬”和諧思想,在客觀上也為中華民族的和諧文化價值觀的實現敷設一條從個人到家庭,直至社會的基本架構。
在《管子》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自然觀,人際之間和睦相處的倫理觀,社會和諧發展的歷史觀之后,道家哲學以“道生萬物”為核心理念,對中國和諧文化的價值體系進行了豐富和延展。老子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在陰陽兩極對立基礎上提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等一系列具辯證思想的基本命題,擴充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觀,將和諧從一般社會層面提升至哲學高度,賦予和諧理念更為普遍、深邃的哲學內涵。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和諧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儒家的思想體系中,無論是講人類社會,還是講客觀世界,都是建構在“中”“和”的基礎之上。在儒家的自然哲學中,“中”是“天下之大本”,“和”為“天下之達道”,只有“中”“和”一致,才能實現“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和諧天下(《禮記·中庸》)。在思維方式上,孔子一貫秉承“執兩用中”之道,反對偏執、極端的思維方法,倡導在相互對立的兩極狀態中保持一種不偏不倚的中間狀態,以達到和諧完美的境界。需要強調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觀并非以取消事物個性差異為前提的。實際上,孔子所謂的“和而不同”強調的正是在保持自我個性精神基礎上的和諧與統一?!秶Z》中記載的“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強調的也是不同事物之間只有在保持多樣化前提下,才能生存發展。如果完全趨同,和諧就失去了相互協調、共存的基礎。
中國古代哲人還特別善于把精深玄奧的哲學理念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物來進行生動的闡釋。如《左傳》所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這看似講的是最尋常不過的飲食烹飪,實際上是以烹飪為例,強調眾多差異性事物的中和匯聚是和合的基本要義,進而明確了事物之間各自的差異性、個性是和諧共生、相互發展的基礎。所以,和諧并非要取消原有事物的自身品格,而是在相互認同基礎上中和、融會。東漢史學家茍悅《申鑒》也認為君子應當“食和羹以平其氣,聽和聲以平其志,納和言以平其政,履和行以平其德”。“和”在此講的并不是二者相加之和,而是和諧、和順、和美、和睦之和。這表明中國的和諧觀念是古代哲人有感于對現實生活的切身體驗而作出的理性升華,是東方民族在社會生活中群體智慧的結晶。同時亦表明,中華民族的“和諧”觀并非局限在國家政治、藝術美學與倫理道德等形而上的觀念層面,也體現在普通百姓的世俗生活之中。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價值觀本身便是多種觀念形態的多元統一,是中華民族理性思維與生活智慧的集中體現,它反映了中華民族對和諧社會的真誠憧憬和不懈追求,成為中華民族思想寶庫中的一筆精神財富,具有承傳與弘揚的歷史意義與恒久價值。
通觀中國古代美學史,我們會發現其中蘊涵著一種一以貫之的審美理想,即以“和”為美。以“和”為美不僅涉及藝術的表現形態與藝術風格,還關涉文藝與自然、社會、政治、倫理等相互聯系的重要問題。在《中國美學史》中,李澤厚、劉綱紀曾將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基本特征概括為高度強調“美與善”“情與理”、“人與自然”的統一,可以說揭示出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精神主旨。但是,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強調的所謂“統一”,并非僅指對應物間的交融、匯合,而是始終強調在對立兩極中持不偏不倚的中間取向。由此探尋下去,我們還會發現,以“和”為美的美學觀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也翕然相通?!吨芤住啡眨?ldquo;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上經),其“大和”意指和諧的最高境界,正是古人對自然世界與人類社會的由衷憧憬。荀子曾說:“萬物各得其和以生”,西漢哲學家董仲舒亦云:“和者,天之正也,陰陽之平也,其氣最良,物之所生也。”(循天之道第七十七)他們都把自然萬物的生衰興滅視為“和”的最終結果,認為“和”是整個宇宙發展的根本規律。在古代思想家心目中,“和”已成為一種具普遍意義的本體論命題,是萬物生生不息、繁榮發展的內在依據。
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大自然及人類社會按其本性來說就是和諧的,而最高意義上的美就在這種和諧之中”。在此基礎上,古人還推導出一套立身行事的行為準則和價值尺度,提倡以中庸之道為核心內容的人生哲學,從而在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中賦予“和”以主體的人格意義。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卷七·子路第十三)。“和”即成為區分君子與小人的內在尺度?!墩撜Z·述而》中記載“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和”又指通過音樂而達到的人際之間親善友愛的人倫關系。孫家正曾以北京故宮的核心建筑為例,說明它們集中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以和諧為核心的價值觀。太和殿:天地祥瑞,喻人與自然和諧;中和殿:中庸平和,喻人世和諧;保和殿:心態和順,身體安適,喻人的身心和諧。這三個大殿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以和諧為本的價值觀。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和”為本的宇宙觀,以“和”為善的倫理觀,以及以“和”為美的藝術觀,在文化精神上一脈相承,在思想方法上相互一致。和諧是以中國哲學觀念為支柱、以普遍的社會心理認同為根基的核心價值觀。
(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愛”觀為儒家首倡。后來人們把“仁愛”的思想觀念提升為世俗社會應當共守的一種人倫秩序。使“仁愛”思想從經典文獻的字里行間走向民間世俗生活,“仁愛”的價值觀即變成一種躬身踐行的生活方式,與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現實活動。
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來源于中國特定的社會歷史傳統,來源于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社會實踐活動。同時,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又對人們未來的社會實踐具有引領與導向作用。所以,對于文化核心價值觀的研究、承傳,不能脫離具體的社會實踐,不能脫離人們具體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千百年來,仁者所以為人所仰慕,仁學所以被人所敬奉,首先在于仁學就本質而言是一種“愛人之學”。據考:“仁”是人字的復體,與任、妊同源。古時懷孕稱“仁”。“仁”即引申為育人、養人、助人、愛人之意。阮元說:“仁之意,人之也”,就是說仁的本意即以人的方式待人。
“仁”的概念早在商周時代即已出現,《尚書》便有“克寬克仁,彰信兆民”的記載,說的是統治者如果能寬能仁,便能夠昭信于萬民;周代的政治哲學普遍認為“仁”與“和”是相輔相成。《禮記》指出“發號出令而民說,謂之和。上下相親,謂之仁”,“義與信,和與仁,霸王之器也。”(經解第二十六)那時的人們把和、仁、信、義、德、賢看作是社會道德規范在生活不同層面的具體映現。事實上,中國古代倡導的社會和諧、人際和諧總是以“仁”為基礎。所謂“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禮記·中庸》),就是說為政、修身、修道均要以“仁”為根為本。然而,作為“天下之表”的“仁”與“天下之制”的“義”,以及柔如杞柳的人性,在諸侯紛爭的歲月里怎么能夠抵得住“爭奪相殺”的刀槍劍戟,怎么能擋得住“馳騁疆場”的金戈鐵馬?所謂“終身之仁”和“數世之仁”(《禮記·表記第三十二》)只能是身處戰亂中的人對倫理化良辰美景的無限憧憬。就連孔子也不得不驚呼“君子之所謂仁者,其難乎!”,孟子亦慨嘆“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正因如此,“仁愛”的理想境界才令人們備加珍惜,分外向往,“仁愛”也就成為人類對現實世界進行文化救贖與道德重構的理想之途。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愛”觀為孔子首倡??鬃诱J為“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他在《禮記》別闡述“愛人之仁”的重要地位與核心價值。他認為“不能愛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成其身”。這種“仁者愛人”的思想一直為后人所敬重與承傳。孟子說“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這樣就把“仁者愛人”的觀念提升為世俗社會中應當人人共守的倫理秩序和價值準則,使“仁愛”思想從經典文獻的字里行間走向民間的現實生活,把“仁愛”的價值觀變成了一種躬身踐行的行為模式,能夠與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現實活動。此后,荀子也提出了“仁者愛人,義者循理”。的觀點。在他看來,歷史上的兵戈相見是由于“仁者愛人,愛人故惡人之害之,義者循理,循理故惡人之亂之”。所以,兵戈之戰,常是“禁暴除害”之戰。漢代董仲舒在承襲《禮記》中“仁以愛之,義以正之”(《禮記·樂記第十九》)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春秋為仁義法,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卷第八·仁義法第二十九)的思想,揭示出愛人與律己的內外關系,并把仁愛思想與主體的自我道德修養相互聯結,升華出“仁者愛人,義者尊老”(卷第十三·五行相勝第五十八)的社會倫理觀念。
統而觀之,中國古代歷史中,墨家提倡的“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的社會歷史觀,董仲舒強調的“忠信而博愛,敦厚而好禮”的“圣人之善”(卷第十·深察名號第三十五);唐代韓愈提倡的“博愛之謂仁”,柳宗元推崇的“柔仁博愛之道”,宋代歐陽修標舉的“大仁博愛”,蘇軾盛譽的“博愛臨民”,蘇轍贊許的“溫良博愛”,朱熹呼吁的“以博愛為仁”,包括近代維新派政治家譚嗣同提出的“仁以通為第一義”的思想,共同構筑了中華民族綿延千古的“仁愛”思想體系。盡管諸位論述的意旨并非完全一致,但就其思想價值取向而言,都表現出對“仁愛”思想的承傳與信守,進而可能成為一種推進社會和諧發展、延展中國文化版圖的精神力量。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除了體現在社會政治、歷史哲學、藝術美學、倫理道德等方方面面,最終也呈現在世俗生活之中,即與人倫綱常及基本的生活規范與文化習俗密切相關。不論是儒家的“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還是道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從不同角度對仁愛思想進行生動表述。固然,“仁”在傳統文化中包涵多重涵義,但“仁”最核心的價值意義乃在于“愛人”。
事實上,作為一種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孟子提倡的“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不僅在于省刑罰,薄稅斂,還在于力主以德服人。“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司馬遷在《史記》中以極大的熱忱描述了五帝時代帝嚳高辛的“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的盛景;帝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的佳境;禹“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的政德;周初文王“篤仁,敬老,慈少”的仁政。被司馬遷稱譽的“盛景”、“佳境”、“政德”,其實都是“仁政”的代稱,“仁愛”之治是他們共同的政治美德。這種“仁政”的治國思想與西方馬基雅維里在“君主論”所崇尚的治國觀念截然不同。顯然,在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中,作為一種被普遍認同的文化價值觀,“仁愛”精神反映了中華民族對世俗生活的現實要求以及對未來前景的美好憧憬,并體現在哲學、社會、政治、倫理、審美等不同精神領域中。它既是中國文化代代相傳的歷史基因,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的重要資源,成為推進中華文化不斷發展的無形力量。
(三)在中國經典文獻中。“自然”并非僅指客觀自然界本身,而是指天地萬物自在的生命狀態和變化規律,是與“天地之道”、“天下之道”相對應的事物自身的內在屬性。所以,中國傳統文化中體現的道法自然、崇尚自然、皈依自然的思想。不僅指人類對自然界的敬奉,更重要的還在于對自然規律的遵守與對自然狀態的順應。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自然”與中國古代哲學中“天”的觀念具內在邏輯聯系。在中國古代,天意是超越任何法度之上的最高道德范疇,天是世界的最高主宰:“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而“天”又與“人”相通、相合,正所謂“天人合一”。所以,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強調的自然,不僅指客觀自然界本身,還包括“天地萬物”運動的必然規律,是與“天地之道”相互聯系的客觀法則。中國古代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說人類社會的發展歸根結底要遵循天地運行的自然法則,并把對事物自身規律的把握程度作為衡量社會發展是否合理的標準。西漢董仲舒還提出“為仁者自然為美”觀點,把仁愛視為美的自然呈現?;趯?ldquo;道法自然”價值體系的尊崇,魏晉時期的思想家也提倡“崇尚自然”的哲學觀念,珍重生命的個性價值。明代思想家李贄掙脫傳統觀念的桎梏,提出“以自然之為美”的觀點,強調藝術創作要“發于情性,由乎自然”,使“性格清徹者音調自然宣暢,性格舒徐者音調自然疏緩,曠達者自然浩蕩,雄邁者自然壯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絕”。他的美學主張對明清美學和明清小說創作的發展產生積極而深刻的影響,同時也是中國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延展與演變。
由此可見,崇尚和順、自然之美,注重文藝作品表現的和諧、兼容、相濟、自然而然,無疑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思想,也是文化價值觀在審美領域的集中體現。中國古代的藝術美學蔑視雕琢、造做、堆砌的藝術,崇尚自然、流暢、完美的藝術。“自然”是藝術的最高境界。道法自然,皈依自然,崇尚自然既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思想,也是中國文化核心價值觀的根本。
所以,在中國經典文獻中,“自然”指的是天地萬物自在的生命狀態和變化規律,是與“天地之道”、“天下之道”相對應的一種事物的客觀屬性。所以,我們在追溯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時,應特別注意道法自然、崇尚自然、皈依自然的思想不僅是人類對自然界的敬奉,更重要的還在于對自然規律的順應。“自然之道”是順應客觀規律的自然宇宙觀和文化價值觀。
從道法自然、皈依自然到崇尚自然,中國傳統文化的自然觀在不斷傳承、通變、更新過程中日臻完善,體現出順應事物自身規律和歷史必然趨勢的價值觀念??梢?,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薈萃了歷代朝野的精神與智慧,又在歷史發展中不斷吐故納新,其精湛部分代代傳承,從而獲得了恒久性與普適性的文化價值,成為新世紀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寶貴資源。
摘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廣大青年要樹立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優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閾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 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試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以優秀傳統文化助力青年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當代大學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探析 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儒家傳統文化的傳承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科學發展觀教育中的作用 微文化視閾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探析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教育研究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價值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為抓手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大學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探析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經典閱讀與大學生通識教育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群體的斷層問題研究 以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大學生道德價值觀的對策研究 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運用 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促進作用的研究綜述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 當代文化認同視閾下的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研究 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文化教育的影響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郭鵬杰.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基礎研究――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視角[J].學理論,2015(16):256-258.
[3]雷雪芹.論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的創新――基于優秀傳統文化視角[J].宿州學院學報,2015(9):1-3.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文化;高校;教育
中圖分類號:G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120X(2016)08-0009-02收稿日期:2016-01-26
作者簡介:史佳楠(1984―),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學生工作部科員,碩士,研究方向:歷史學、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倡導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當代青年應當承擔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高校大學生作為青年一代的佼佼者、文化傳承發展的主要有生力量,更應在對精髓文化的弘揚發展、繼往開來中擔當重任。高校是大學生價值觀和文化素養培養的主陣地,高校教育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作用尤為重要。只有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真正進教材、進課堂、進課外、進網絡、進教師隊伍建設和評價體系,才能充分發揮高校的育人作用,才能讓文化內涵和價值觀培養內化為學生自身思想品質的一部分。而要做好以上“六進”,關鍵在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鼓勵為主,督評結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厚重積淀,是歷經無數次去粗取精的文化精髓的載體,代表著民族和國家以往的文化成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黨的十提出并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 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集中表達,代表著民族和國家的發展方向。文化的傳承和價值觀的貫徹不能只靠抽象的宣講,要以更生動、具象化的形式來表達和傳播,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在高校,以“六進”為抓手的教育模式基本已經覆蓋了高校教育的全部途徑,但在這些途徑上要走得穩、走得好,就要求教育者在施教過程中靈活應用。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作為唯一一所藝術類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在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形成了很多獨具特色的育人手法,比如,以美育帶德育、以創業教育帶動德育等,將德育這一抽象概念靈活地落到實踐中去,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通過對自我和德育內容認知的不斷深入,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得到提升。參照德育的實施辦法,本文就以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為例,從三個方面談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六進”校園的實施方式。
一、在“進教材、進課堂”上應以做為主,圖文結合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教材是有利于青少年教育培養的舉措,但所謂“進教材”不應只是單單占幾個版面,印多少內容進去,而是要思考如何真正地融入教材,融入教學。從當前大學生思想意識狀態、興趣愛好和閱讀習慣出發,概念講述式的教育早已為學生們所排斥,他們更喜歡新穎的、寓教于樂的學習方式。在教材編制方面,應多考慮圖文并茂,不妨大膽編制相關課堂游戲、知識競賽,或者以寓言的形式出現,讓學生自己動腦分析,自主獲取知識,這樣不僅更易接受,且記憶更牢固。還可以充分借鑒兒童圖書的優勢,在教材中加入剪紙、猜謎、涂色、連線等內容,讓學生先動手,在動手的過程中動腦。
例如,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采用了以美育帶德育的方式,充分地集合了藝術類大學生樂于審美、擅于審美的特性,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中“和諧”“友愛”“正能量”的真諦蘊含于美育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自己創作藝術品,品味到蘊含在美術作品中的基本道德價值理念。與此同時,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還在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添加有代表性的古典故事,不僅傳遞了傳統文化之美,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蘊含其中。在課堂教學中,采用“情境教學模式”“小組討論教學模式”,活躍課堂氛圍,更好地讓學生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的內涵,促進德育效果的提升。
二、在“進課外、進網絡”上應互動為主,體驗為輔
在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校園研究過程中,還要重視對“進課外、進網絡”層面的研究。具體來說,在校園中,雖然進行的主體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但是,在課外時間、網絡平臺上,仍然可以擁有多樣化的途徑,來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校園教育培養的結合,發揮出德育的應有作用。
在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入課外時間和網絡平臺的過程中,要求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實現整合創新,并對大學生群體在課外時間所從事的整體活動情況進行調查研究。例如,根據對相關調查的總結歸納,可以看出,本文進行研究的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是以藝術類學科為主的職業院校,學生在課余生活比較重視對于自己文化藝術修養的提升,愛好也集中在攝影等藝術類活動上?;谏虾9に嚸佬g職業學院大學生群體的實際情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入課外時間的研究過程中,就可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攝影展”“中華傳統文化藝術作品展”等活動。通過這樣的活動,充分激發大學生群體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并結合大學生群體所擅長和喜聞樂見的課外活動形式,高效地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同大學生群體課余活動的有機結合。
除對大學生群體在課外時間所從事的整體活動情況進行調查研究之外,還可以通過先進的互聯網數據的統計技術,對大學生群體在網絡平臺所從事的整體活動情況進行調查研究,進而高效實現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入網絡。例如,根據對相關調查的總結歸納,可以看出,藝術生瀏覽的網站主要包括“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豆瓣”等。其中,基本上所有的大學生都開通了微信功能,在微信中,也有著專門的討論組功能以及建立公眾號平臺的功能,基于微信應用的這些功能,在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入網絡的過程中,采用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討論平臺”“傳統文化交流平臺”等方式,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獲取價值觀念和文化知識的有效平臺,充分發揮出互聯網時代高效的溝通功能,進而實現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入網絡的目標。
綜合起來看,通過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入課外時間和網絡平臺的研究,可以從整體上為提升大學生群體的人文素養提供一個良好的氛圍環境。隨著現代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也伴隨著現代大學生群體思維主體意識的變化,高等教育院校學生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方式也要發生相應的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要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教育過程、學生愛好相結合,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學生思維意識和道德觀念影響力度的提升。與此同時,還可以在對高校學生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邀請一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領域的集大成者進行宣講和講座,吸引大學生群體,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高校普及效率的提升。
三、在“進教師隊伍建設和評價體系”上要以鼓勵為主,督評結合
為了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入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學針對性,在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入教師隊伍建設和評價體系構建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大學生群體的全面發展理論,結合高等教育院校現有教師隊伍的實際情況和大學生群體的實際情況,和教師隊伍建設與評價體系有機融合在一起。
通過對于相關文獻資料的查詢,可以看出,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入教師隊伍建設的過程中,要在對大學生群體的全面發展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充分結合構建高校人才隊伍過程。與此同時,還要保證大學生群體可以充分自由地享有校園文化的成果,這就更需要有針對性地提升教師隊伍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程度,保證大學生群體綜合全面地發展。例如,可以建立教師隊伍再培訓體系,督促高校教職工深入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并及時對思想政治管理隊伍、教師隊伍進行傳統文化的培訓,保證高校師資隊伍可以滿足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際需要。
在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入評價體系的過程中,要意識到教學評價體系要充分引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要求。與此同時,隨著全球化進程的逐步加快,大學生群體在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擁有了比過去更多的渠道,為大學生群體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考提供了更加豐富的知識儲備。目前,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為大學生群體建立了相應的教學評價體系,通過校園網系統,學生可以給當學年的授課教師打分,分數與教師績效考核掛鉤。為了促進大學生群體深刻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督促教師重視相關內容的教學,在評教系統中加入弘揚與傳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選項,并設置其為必選,提高所占分值,那么教學效果也可以更好地獲得保障,進而將陶冶大學生群體的身心和情操建立長效機制,為大學生群體健康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六進”校園已經成為教育發展的迫切需要。與此同時,高等教育院校作為為祖國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主要基地,要為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奉獻自己的力量,促進大學生群體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于澍淺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思政工作中的必要性科技信息,2010,(19).
王潤民思政工作在生產實踐中的作用廣東科技,2012,(23).
秦樟連輔導員利用網絡開展思政工作體會科技信息,2009,(2).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原經濟區文化貿易進出口總額不斷增長,但是貿易逆差嚴重,中原傳統文化的輸出處于劣勢,中原經濟區文化貿易活躍程度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就2011年全國圖書版權貿易而言,我國共引進圖書版權14708種,輸出圖書版權5922種。圖書版權引進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蘇、吉林、浙江、湖南、遼寧和廣西,占引進總數的80.8%。圖書版權輸出較多的區域為北京、安徽、湖北、上海、湖南、江蘇、浙江、山東和廣東,占輸出總數的88.6%。[7]就類別而言,輸出最多的是科技類,其次為圖冊、教輔讀物、課本、長篇小說等。中原地區在圖書版權引進和輸出方面提升的空間都很大,尤其是在傳統文化輸出方面。中原傳統文化輸出的弱勢現狀與中原經濟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極不相稱。中原傳統文化輸出的弱勢不僅體現在數量上,而且體現在質量上,在輸出選目、輸出策略、輸出效果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問題。就輸出選目而言,系統性較差,層次較低;就輸出策略而言,異化傾向嚴重,重構和變形普遍;就輸出效果而言,傳統價值觀西化,中原文化身份模糊。
1.輸出選目層次較低,有刻意迎合西方受眾的審美期待之嫌
中原傳統文化輸出層次一直較低,輸出內容很少能夠代表中原傳統文化的精髓,輸出選目有刻意迎合西方受眾的審美期待之嫌,不能很好地塑造客觀的中原形象。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3個層次。長期以來,中原傳統文化輸出主要集中在物質文化層面和制度文化層面。物質文化是最為基礎、最為表層的文化,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物質文化具有階段性特征,其文化內涵較為膚淺。制度文化居于文化了的中間地帶,能夠反映一定的核心文化,但是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學術制度等制度文化不可避免地具有歷史局限性。精神文化是深層次文化,對其他區域具有更為深遠的影響力。天人合一、宗法人倫和整體至上等精神文化是中原傳統文化的核心所在。但是中原傳統文化中精神文化的傳播力度很小、效度很低。中原傳統文化輸出不僅內容少,而且多是愚昧落后的文化糟粕,甚至是刻意妖魔化了的中原傳統文化。這種輸出選目表面上傳播了中原傳統文化,其實傳播的是偽文化,歪曲了中原形象,中原傳統文化的精髓并沒有得到有效傳播。西方受眾基于自己的審美心理從中原傳統文化中選擇迎合自己獵奇口味的內容,以滿足特定歷史階段主流意識形態構建的需要。中原文化的傳播者大多是被動迎合這種需求,對于輸出內容缺乏科學明晰的規劃,對代表中原傳統文化精髓的哲學典籍的傳播,輸出的文本缺乏系統性,選材的偶然性很大,態度主動、目的明確的輸出選擇少之又少;而對居于次要地位的、對于西方哲學思想具有功用性的哲學典籍的傳播力度超過了精華典籍。
2.輸出內容被有意改寫和變異,顛覆了中原傳統文化的價值觀
中原傳統文化在對外傳播過程中,其內容被有意改寫和變異,以達到適應輸入區域意識形態和詩學形態要求的目的,這種現象非常值得關注。尤其是當傳播者本身就是區域文化輸入方時,傳播者往往重構中原傳統文化,附加輸入方的文化觀念,使傳播的中原傳統文化發生了變形。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原傳統文化非常重視仁學,宗法人倫成為中原傳統文化的重要倫理觀念,人總是被置于特定的歷史背景中,以忠、孝、勇、烈來衡量人的仁。在中原傳統文化中,代父從軍的花木蘭就是忠、孝、勇、烈的化身。而迪斯尼電影《花木蘭》中的花木蘭被塑造成為符合西方價值觀的形象———一個類似西部牛仔的形象,提出“要按照我的心去生活”,追求個人的思想和行動的自由,充滿了個人英雄主義氣息。這種花木蘭的形象已經徹底顛覆了中原傳統文化的價值觀,成為西方個人英雄主義的代表,體現的是西方價值觀??梢?,輸入者有意曲解中原傳統文化,使其服從并服務于西方價值體系,是造成中原傳統文化傳播中核心價值觀變異的一個重要原因。
3.核心概念用西方語料闡釋,喪失了中原傳統文化思辨的獨特性
具有厚重文化內涵的中原傳統文化承載著儒、道、墨、法等諸子思想,凝聚著中原地區生活群體對天、地、人以及彼此關系的思辨,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作為中原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典籍范疇,特別是其中的哲學范疇,表征著中原群體乃至中華民族特定的思維方式。這些范疇成為中原傳統文化身份的標識,體現了與西方哲學范疇不同的思辨方式。傳播中原傳統文化必然需要將這些范疇準確地譯介到其他區域。然而,長期以來,中原傳統文化的傳播者都習慣于用西方的價值觀來歸化中原傳統文化,將中原傳統文化的核心概念比附為西方哲學的范疇,使中原傳統文化喪失了其思辨的獨特性。如近代英國著名漢學家理雅各將儒學中的核心詞匯“道”翻譯為“path”,“仁”譯介為“benevolentac-tions”、“truevirtue”、“thegood”、“thevirtuespropertohumanity”等,“君子”理解為“amanofcompletevirtue”、“thesuperiorman”、“thescholar”、“theac-complishedscholar”,這些都沒能準確地傳播其原有的文化內涵。又如,辜鴻銘翻譯《論語》時特別注明了這是“一本引用歌德和其他西方作家的話來解說的新的特別翻譯”,用西方文化中的語料講述中原傳統文化。再以《道德經》的輸出為例,英國著名漢學家亞瑟•韋利將“道”這一核心概念譯為“theway”、“theways”、“way”、“thehighway”、“high-way”、“highways”、“tao”等,給“道”附加了許多西方文化含義。中原傳統文化模因寄生在西方文化模因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傳播了中原傳統文化,但容易使西方受眾產生中原傳統文化沒有自身的文化基因之印象。
二、中原傳統文化輸出中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中原傳統文化輸出的弱勢,其形成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的原因。
1.中原傳統文化輸出規劃不科學
長期以來,中原傳統文化的輸出缺乏系統規劃,也沒有理論和現實層面的科學引導,這就造成輸出選材支離破碎、層次膚淺,以迎合西方的審美心理為主,深層價值觀沒有得到有效傳播。以儒家經典的傳播為例,《論語》的英譯本在1930年代以前就已超過50種了,而且其譯本的數量還在不斷遞增;但《孟子》《荀子》等傳播的力度很小,形成了儒家經典傳播不對稱和儒家經典傳播體系不完整的尷尬局面,致使區域外受眾不能全面理解儒家思想。
2.中原傳統文化譯介質量不高
造成中原傳統文化輸出內容出現改寫和變異的主要原因在于譯介的質量。中原傳統文化的輸出者主要是區域外群體,區域內群體較少。中原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區域外的譯介群體對于中原人群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底蘊了解得并不透徹?!叭藗冊诮佑|異質文化時,往往很難擺脫自身文化傳統和思維方式的影響,總是根據自己熟識的一切進行選擇、切割和解讀。所以解讀無法超越文化誤讀的維谷?!保?]區域外譯介群體往往基于自身文化構建的需要而重構中原傳統文化,即通過媚俗化、野蠻化甚至妖魔化的手段使其發生變異,從而歪曲中原傳統文化,這對塑造良好的中原形象具有負面影響。
3.中原傳統文化輸出理念不清晰
西方文化霸權是造成中原傳統文化身份模糊、核心價值觀念缺失的另一主要原因。在西方文化霸權操控下,中原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變成了西方價值觀的附庸,甚至成為其載體。由于歷史原因,西方文化在文化貿易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形成了文化霸權。西方受眾以自我中心的眼光審視中原傳統文化,將中原傳統文化邊緣化為“他者”,用西方話語描述中原傳統文化,使中原傳統文化失去了話語權?!爸袊鴮W者和西方學者在翻譯中華典籍中的哲學、倫理、文論等核心術語和表述的實踐中都是以頗為相似的方法實踐自己的翻譯理念———總是以西方文化預設的文化經驗實踐西化‘歸化’,用西方哲學界現存的語料‘格義’東方哲學典籍,使用浸透了西方哲學理念‘二元對立’思辨形式和語料翻譯文言文寫就的具有漢文化特有思辨觀的漢傳統典籍文本和核心術語,在‘反向格義’中‘西化’中國哲學形態現象比比皆是,結果使西方讀者進入了一個完全沒有陌生感的思辨領域?!保?]為了片面強調譯介的可接受性,譯介者不惜模糊中原傳統文化身份標識和核心價值理念。中原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受到了嚴重削弱,提高區域文化軟實力也無從談起。
三、中原傳統文化輸出的建議對策
基于對中原傳統文化輸出現狀以及產生問題的原因分析,筆者從輸出理念、輸出內容和輸出方式等方面提出如下建議對策。
1.輸出理念上應重視文化差異性
針對中原傳統文化傳播過程中遭遇文化身份模糊、核心價值觀念和思辨觀念的獨特性喪失等問題,傳播者應確立基于文化差異性的輸出理念,有效維護中原傳統文化的原本性,以凸顯中原傳統文化的特征。當代著名的后殖民理論家霍米•巴巴指出,“背靠文化差異的概念,我試圖把自己放在界線性的立場,放在作為差異的文化建構的生產性空間之中,放在差異或他者性的精神之中?!保?0]在異質文化交流過程中,文化差異應該被建構而不是被泯滅。王岳川認為:“文化差異和文化碰撞,是異質文化之間得以溝通和轉化的過程。”[11]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的碰撞,不是要讓強勢文化同化弱勢文化,也不是讓弱勢文化成為新的霸權文化,而是在異域文化空間和本土文化空間相交的第三空間,采用邊界協商的方式,生產出雜合的文化空間,保留文化的差異性。長期以來,區域外傳播的中原傳統文化不是真正的中原傳統文化,而是區域外群體對中原傳統文化的想象性構建,顯現的是區域外研究者和觀察者的立場,并不是中原地域空間真實的傳統文化,中原傳統文化在這里已成為西方愿望和表象的工具。中原傳統文化應該避免西化或者自我殖民化:一方面,在普世價值的指引下,實現中原傳統文化與區域外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保持中原傳統文化的異質性,不僅要豐富世界文化,更要以中原傳統文化獨特的魅力吸引、感召、引領其他群體,彰顯中原文化軟實力。
2.輸出選目上應著力打造弘揚優秀中原傳統文化的知名品牌
季羨林說:“今天,在拿來主義的同時,我們應該提倡‘送去主義’,而且應該定為重點。為了全體人類的福利,為了全體人類的未來,我們有義務要送去的,但我們決不會把糟粕和垃圾送給西方。不管他們接受,還是不接受,我們總是要送的?!保?2]在中原傳統文化輸出的過程中,要提升層次,提煉中原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內在價值,忠實地輸出能夠體現中原文化精神、塑造中原良好形象的傳統文化精品。應該站在中原經濟區發展戰略的高度,重新審視中原傳統文化輸出,對其進行科學系統的定位,切實貫徹科學發展觀,大力培育中原傳統文化輸出精品,打造市場占有率高的知名文化品牌,實施走出去的中原文化戰略,著力提升中原傳統文化輸出層次。推介《程嬰救孤》《風中少林》等經典劇目品牌,《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大宋•東京夢華》等演藝品牌,古都文化、文字文化等文化旅游品牌,南陽玉雕、開封汴繡等傳統工藝美術品牌,以及《小櫻桃》《少年司馬光》等動漫品牌。中原傳統文化不僅是要輸出文化現象,更重要的是輸出文化底蘊,使區域外群體在感受少林武術和溫縣太極拳的魅力時能夠深刻體會武術的文化內涵,在觀賞鎮平玉雕的同時能夠感受中原傳統的玉文化,在驚嘆濮陽雜技的同時能夠置身于雜技文化之中,在欣賞鈞瓷、汝瓷時能夠品味出瓷文化的韻味。這樣,中原傳統文化才能提升區域文化競爭力,更好地服務于中原崛起。
3.輸出路徑上應建立以譯介為主的多元輸出方式
鑒于中原傳統文化在輸出過程中有被改寫以順應接受區域的主流意識形態和詩學形態、文化基因出現了變異、核心價值觀念沒有得到有效傳播的問題,應建立以譯介為主的多元輸出方式,促進中原傳統文化輸出。譯介是不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便于文化思想的系統傳播,是提高中原傳統文化輸出效果的重要方面。我們要用戰略眼光定位譯介,構建中原傳統文化譯介戰略,打造中原傳統文化譯介模式,培養更多的本土譯者,使其能夠游刃于區域內外文化之間,以多維度的視角審視中原傳統文化輸出,以準確性和可接受性為譯介原則,忠實地傳輸中原傳統文化。輸出形式不能僅僅局限于文本譯介,可以綜合運用影視、網絡、推介會等媒介形式弘揚中原傳統文化。以少林文化的輸出為例,電影《少林寺》、大型實景演出《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大型民族歌舞劇《風中少林》、成立海外少林寺文化中心等,構建起立體文化輸出系統,取得了顯著成效。要通過多渠道的文化輸出路徑,更大限度地讓區域外群體理解、認同中原傳統文化,從而使中原傳統文化發揮更大的區域文化影響力。
四、結語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園文化建設;中職學校作用
2013年11月24日至28日,在山東考察結束時,對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出了“充分發揮傳統文化資源優勢,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指示。為實現提出的“中國夢”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講話精神,職業學校必須強化育人意識,保證學生健康成長成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此,中職學校應堅持“以生為本、德育為先”的原則,強化“三德”教育和感恩教育,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良好的行為習慣,讓感恩成為學生終身發展的信念。而這些都離不開中職校園文化建設。當前,各校都在著力校園文化建設,但尚未形成有特色的模式。筆者認為,將優秀傳統文化貫串于中職德育教育中,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開創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繼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古圣先賢智慧的結晶。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一方面,西方文化逐漸滲透到我國社會、經濟、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另一方面,由于長期缺乏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有相當一部分的國民不僅對優秀傳統文化知之甚少,還無端反感傳統文化,以至于一些國民道德失范,信仰缺失,給社會帶來負面的影響和不穩定的因素。當前中國的社會、經濟、教育的現實狀況,迫切需要在學校大力倡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職學校校園文化作為學校德育教育的主要方面,對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將會起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因此,學校應高度重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入中職校園文化建設中。
(一)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源泉。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直接或間接地傳承和包涵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借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富民強”、“自強不息”、“以和為貴”等思想,從國家層面上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構建和諧社會,營造“誠信友善、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需要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借鑒儒家“天人合一”、“隆禮重法”等思想,從社會層面上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傳承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從個人層面上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閃耀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來源。
(二)有利于塑造平等、誠信、與人為善的人生觀、價值觀
中職生都處在15-18歲的青春躁動期,尚未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此時,他們對新事物的探求欲和模仿力很強,不論是有益的還是無益的東西,他們都會不計后果地去嘗試。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學校是學生除了家庭、社會教育外,汲取知識,塑造人生觀、形成價值觀的最重要的場所。因此,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引進校園,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每個學校都必須重視的工作。學校通過重視這項工作,能更好地處理師生關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自覺性和創新性,養成感恩、孝悌的好習慣,也可以幫助中職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彎路。
(三)有利于提高學生品德修養,塑造個人良好品格
從諸子百家以來的哲學家、教育家,到近現代的每一位偉人,都非常注重道德品行的修煉與提升。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學生良好品德有潛移默化的改造作用,古語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每日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和心理素質,助其成為品德高尚、具有良好品格的人。我校這幾年,從新生入學的第一天開始,就開展以感恩為主題的“三個一”活動,即學唱一首歌《感恩歌》、熟讀一本書《弟子規》、上好一堂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活動,規范了學生的行為,陶冶了學生情操,培養了學生感恩社會、國家、父母、長輩、他人的良好品德,學生素質得到較大的提高??傊覀儗⒅腥A優秀傳統文化引入校園文化建設中,通過校園文化建設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的成長,并養成其良好的品德。品德修養的提高,對學生今后生活、學習、乃至就業都有極大的幫助。
(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彰顯人文性
中職生將來要走入社會、走進企業,成為企業的有用之才和社會的良好公民,這就需要學校加強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優秀民族文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彰顯人文性。在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值得繼承的精華:如仁、義、禮、智、信、孝、勤等。對學生進行《弟子規》等傳統經典文化的系統教育,讓優秀傳統的經典文化凈化洗禮學生的心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培養其高尚人格。通過組織青年志愿者和義工活動,通過班會、國學班、第二課堂講座等形式開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讓學生重新定位自己,重塑自信。
二、中職校園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沒有明確的、權威的定義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闡釋,如何區別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也沒有標準可言,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傳統的文化正慢慢被遺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深入研究、獨特見解的專家、學者沒有機會、沒有渠道走入校園為學生授課。從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通常年紀大、見識廣博,而中職學生年紀小、視野狹隘,新、老一輩沒有機會進行交流,兩代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過程出現斷裂,極大地阻礙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存和弘揚。
(二)盲目推崇中華傳統文化,認為傳統文化都是好的。這樣導致了封建主義思想死灰復燃,固步自封,缺少創新、與時俱進的思想;或是盲目推崇西方文化,照搬西方的文化,脫離中國的實情,認為中華傳統文化無用,淡忘了儒道的傳統思想,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浮華世界中飄渺的概念,過度追逐物質生活上的享受,從而忘記了精神文明的建設,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心靈愈加空虛,都市中患上憂郁癥、輕度自閉癥的人群數量不斷增加。中職學生走上這兩種極端,都會對生活、學習造成很大的影響,甚至會扭曲人生觀、價值觀。因此,需要學校、老師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建設輕松、愉悅、平等的校園環境,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建設投入更多的關注。
(三)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只停留在普及教育上,并未走向深入。職業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應用型、技能型的實用人才。過去在專業設置、課堂教學和實習實訓上,學校、教師花的精力較多,而在校園文化建設和傳統文化教育上關注的較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只停留在理論層面,并沒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于生活和學習,理論和實踐,很難做到“知行合一”。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中等職業學校要建成符合學校教育目標所要求的校園文化,就需要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和精心的打造。根據學生心理、生理的特點和實際要求,在不同的教育階段,教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先后、輕重之分,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同時,“教什么、怎么教”,需要教育有關部門做出規定,并將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課程體系中。
三、常創常新,做到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職校園文化建設相協調
筆者認為,在中職校園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一項系統工程。為此,要有一個系統的學習計劃,有一個有效的管理機構,有一套切實可行的工作措施和工作方法,有一套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
(一)中職學校運用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制定一個系統的學習計劃。
這包括兩方面,一是對學習傳統文化內容的安排。不同年級、不同學期安排學習的內容側重不同,要充分發掘中華傳統文化中與時代特征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融合的內容。同時對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作出通俗易懂的表達,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從而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創新發展;二是中職教育培養理念的認識。中職教育要把“人人成才”的觀念融入到教育教學的各環節和育人的活動和實踐中。學校應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方面入手,形成一套系統的規范的教育內容,并將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課程體系中。
(二)建立一個有效的管理機構,保證校園文化工作計劃有序推進。
成立以校長為組長,分管德育的副校長或副書記為副組長,學校各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校園文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形成人人參與,人人抓的良好局面。領導小組負責制定工作計劃、實施方案,不定期召開工作聯系會和交流會,適時對工作加以評估和檢查,為這項工作順利開展提供組織保證。
(三)一套切實可行的措施和方法是保證工作有序開展的關鍵。
校園文化工作措施應依據計劃和各時段教育的實際需要制定,并在人、財、物上給予有力的保障。同時要積極探索與校外活躍的文化組織、機構合作,通過邀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領域知名的專家、學者走進校園,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講座。幾年來,我校多次邀請專家、學者進校園開展以感恩為主題的優秀傳統文化講座,通過征文比賽、朗誦比賽、攝影大賽,運動會、大型團體操和文娛晚會等豐富的課余活動的形式將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貫穿到中職生喜聞樂見、樂于參與的校園文化活動中去,讓校園成為學生的一方樂土,為創建樂教樂學的和諧校園奠定基礎。
(四)為了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在中職校園文化中長久有效地開展,確保工作有落實,必須有科學合理的考核辦法。
可以在各班開展校園文化推廣示范班評比活動,并把該活動列入班級半學期或年終考評分數之一;在學生層面上可以執行學生個人星級評比,通過校園文化建設活動評選德育優等生,根據學生的星級在畢業時可以優先推薦就業等等。總之,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中職校園文化建設,要向品牌化、長效化、規范化方向發展,中職生必將能在良好的氛圍中,樹立良好的品格,形成學得好,就業好,發展好,人人成才的局面,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在中職校園文化建設中才能發揮真正作用,為實現中國夢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文吉昌.論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J].科技致富向導,2013,(12).
[2]王碧昱,梁宗憲.中國傳統文化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現代滲透意義[J].中國輕工教育,2014,(1).
[3]羅沖.淺述高校文化建設中的傳統文化教育[J].中國報業,2011,(4).
[4]張媛磊.中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問題研究[J].開封:河南大學,2013.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等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信息技術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歷史的結晶,它為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打下堅實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高等教育的發展具有共通性、繼承性、共享性和支持學生個性化成人成才的共同屬性,立德樹人是整個社會需要完成的根本任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著力點,歷史上的各種意識形態和行為準則都對當下社會有表征作用。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思想,是中國古代人民大智慧的結晶,它為我們建設當代中國新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對于高等教育來說,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挖掘中華傳統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教育功能,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教育與人文教育功能進行最大化的利用是當今傳統文化傳承研究的熱點之一。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現狀
(一)國家提高軟實力加強傳統文化建設的大背景
“軟實力”一詞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小約瑟夫.奈提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兩個方面,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1]文化軟實力是表現一個國家及其民族對自己歷史文化認可、傳承的程度,是展示民族特色與魅力,得到其他國家認可的重要方面。十報告更加明確提到:“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2014年曾經講到傳統文化在社會主義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2]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研究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已經走向正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從古至今都得到了教育者的重視,傳統文化與教育共同完成著學習者的道德養成、行為標準、世界觀、價值觀等意識形態上的引導、啟發和規范。優秀傳統文化如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共同財富,這筆財富需要傳承。高等學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如何引入優秀傳統文化并于現代學生的價值觀相融合是一道難題,如何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信息時代完美結合在一起是研究的重點,如何以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的底蘊去影響和啟迪大學生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熱點。[3,4]
(三)中國傳統文化在發揮優秀人才培養模式上的研究
優秀傳統文化是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著力點,塑造健全的人格特征、自強自立的精神,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概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中國古代就已經把這一概念提出。它是社會群體在形成的道德規范、政治要求和思考習慣上進行的對其組織成員施加的管理和約束,并對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產生重要影響的教育活動。因此,脫離本身的文化背景是無法形成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管是從教育方式、教育方法上理解,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都認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會更具特色。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一)全球多元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沖擊
現在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和發展,越來越的文化對大學生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大學生喜歡追求新鮮、個性、刺激,但是缺乏現代人文精神熏陶,過多過雜的信息讓學生缺乏主動對本民族文化了解的動力,優秀的傳統文化甚至處于無人問津的尷尬境遇。目前,在西方文化的不斷攻擊下,在網絡信息傳播迅速的今天,大學生容易形成急功近利、自驕自負、道德觀意識淺、誠信異樣等現象。既影響了文化的傳播,又限制了自身發展。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的關鍵點
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課教學,根本上還要正確處理好思想政治理論文化與功能之間的聯系。換言之,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既不能把思想政治課簡簡單單變成文化傳授課,更不能僅僅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將傳統文化略過,避免發生兩極教學。必須要將思想政治教學的政治功能與文化底蘊互補。鼓勵大學生參與到搶救、展示、傳承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動中去,讓大學生在親身參與挖掘和利用所在地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實際行動總去,讓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的創新中得到繼承和發展。
(三)全面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師資隊伍水平
對大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需要大批具有喜愛傳統文化研究、熟悉傳統文化的教師推動傳統文化教育的推進。教育管理者要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的成人成才的重要影響,要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于專業教學和校園文化建設之中,教師要有對中國文化形象的正確認知,要宣傳、展示、繼承和創新“原生態”的優秀傳統文化,將優秀傳統文化轉變成為支撐現實生產的強大動力,教會學生正確吸收和判斷傳統文化的精華,對傳統文化進行有效的創新和改造,促進一批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體現
(一)提高學生個人修養促進道德觀的形成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是提高人的道德品質,促進人的綜合發展。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但是網絡爆炸式的信息讓學生應接不暇,學生社會經驗少、思想不成熟、認識不深刻,特別是網絡虛擬世界對學生世界觀造成的前所未有的異域文化的沖擊,這些都需要在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下,提高學生個人修養和判斷能力,為學生成人成才做出充分的準備和及時的指導。
(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學生成人成才
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增強環境育人的效果,能夠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優秀文化氛圍,能夠讓學生對學校有強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使學生潛移默化地了解社會、認識人生,大學生在構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時收到的影響因素過多,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對于大學生的成人成才具有引導和感染的重要影響,所以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使大學生與校園環境在文化認同上達到和諧統一,這樣才能達到大學生的個性化健康協調發展的目標。
(三)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正能量實現中國夢
為了實現中國夢,對中華傳統文化要進行細致的梳理、研究、甄別、展示、繼承和挖掘,整個過程要讓教師和學生都參與進來,這個過程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契機,可以讓豐富、多樣、充滿魅力的優秀傳統文化精華服務于學生價值觀的形成,讓優秀傳統文化吸引住學生,讓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優秀文化進行碰撞,促進正能量的傳播。
四、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的意義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正能量的源泉
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多種多樣,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思想源泉,中華民族悠久文明需要傳承和發展,這種傳承和發展需要大學生理解、踐行、甄別和發展傳統文化。優秀傳統文化是正能量的源泉,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社會經濟運行方式、市場認同、就業需求、利益分配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個體思想活動的適應性、獨立性、擴展性、變通性和自主性等正在增強,人們有自己的獨立需求,這種精神上的需求需要社會文化氛圍的引導,需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契機的牽引才能健康成長。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大學生養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大學生必須要踐行的核心價值取向,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根本特征和根本要求,將思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堅定傳承,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全面提升學生的社會主義理想和價值導向。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利于形成文化歸屬感促進綜合素質提升
打造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汲取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可以為高校培養更全面的綜合素質人才,有助于引導大學生了解更多的感情內在文化,有助于培養新時代的優秀品格,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延續,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對于中華文明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從而使大學生能夠具有個性化的獨特魅力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軟實力[EB/OL].
[2].論中國傳統文化———十以來重要論述選編.
[3]王潤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現狀分析[J].教育與現代化,20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