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2 16:26: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態價值的含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中國環境經濟學的理論研究
中國的環境經濟學理論研究成果大致可概括為如下“五論”:環境資源論、環境價值論、環境生態論、持續發展論、環境產權論。
1.環境資源論。環境資源論,就是指環境是總資源,是人類對環境本質的進一步認識和揭示得出來的。環境之所以是資源,一是因為作為人類生存環境來說,陽光、水、空氣、土壤等環境要素為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源,而且這些環境要素的質量是人類生存的必需資源。二是作為物質資料再生產的條件來說,環境為人類提供了獲得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的物質資源。三是環境的一切要素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將會越來越多地以資源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可以說,環境中的一切,包括環境本身,幾乎無一不是人類開發和利用的資源。
2.環境價值論。環境價值論的含義是,環境是一個有價值的客觀事物。環境價值論是環境資源論的必然結果,是環境經濟學的核心。但對環境價值論的解釋及其價值量的理論卻不盡相同。關于環境價值論的理論依據。第一種是西方經濟學中的“效用價值論”,它認為價值是產生于商品的效用,只要是有用的物品就有價值。環境對人類有用,因此,它具有價值。第二種是以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為基礎,認為未經人類勞動過濾的環境資源沒有價值。但從環境資源的功能來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如果環境沒有這些功能,要創造滿足人們生存需要的這些功能就必須投入人類勞動,從這個意義上說,原始的環境資源也是有價值意義的。從環境資源本身來看,隨著人類認識客觀事物的深化,原始森林等資源沒有絕對價值(即指直接通過人類勞動創造的價值),但卻具有相對價值(即指間接通過人的勞動創造的價值)。第三種觀點是在“勞動價值論”和“效用價值論”結合的基礎上確立起來的自然資源價值觀和自然資源價值論。這種觀點認為:自然資源是一種財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自然資源的價值決定于它對人類的有用性,決定于它的稀缺性和開發利用條件;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無論是自然狀態的土地(自然資源),還是已被開墾的土地,都得到一定的貨幣額。因此,環境也就具有價值。
3.環境生態論。環境生態論的含義是,環境是一個生態系統;環境的運動,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的運動;保護環境,也就是維持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而要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保護環境質量,就要按生態平衡規律辦事?!碍h境生態論”認為,生態系統不僅包括生物界的有機復合體,而且也包括整個環境的復合體。生態系統就是生命系統和環境系統在特定空間的組合。這個特定空間就是地球上的生物圈。環境生態論是環境經濟學研究環境經濟系統發展變化運動的一個重要理論依據。離開了“生態”二字,離開了生態循環和平衡,就不會有環境系統的運動,也不會有環境經濟系統的運動。環境生態論基本內容是:(1)環境經濟系統的發展變化運動,本質上就是生態經濟系統的發展變化運動。(2)環境經濟系統是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耦合而成的復合系統,因而在系統的平衡、效益、目標、規律等基本方面都表現出雙重性。
4.持續發展論。持續發展論是建立在環境生態論基礎上的,其含義是在致力于追求發展的過程中,保持人類與自然之間的持久平衡,使發展不損害生態環境,不犧牲未來的利益,使經濟社會得到持續協調發展。從經濟學角度來說,也就是三種再生產的綜合平衡與相互間協調發展。所謂三種再生產,是指社會再生產過程是由經濟再生產和自然再生產、人類自身再生產組成,它們相互間不是封閉的、孤立地進行的,而是相互間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構成一個完整的社會再生產全過程。要使社會再生產不斷循環并周而復始地進行,就必須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與環境的協調。
5.環境產權論。環境產權論是沈滿洪首次提出來的,他認為,環境問題從經濟學上看是個外部性問題。它引導人們在研究經濟問題時不僅要注意經濟活動本身的運行和效率問題,而且要注意由生產者消費活動引起的不由市場機制體現的對社會環境造成的影響。產權理論對傳統的外部性理論有了實質性的發展,它認為一切經濟交往活動的前提是制度安排,它要求制度安排必須以效益最大化為標準。產權理論用于環境損害的行為分析及其環境保護的制度選擇研究,稱為環境產權論。環境產權理論在中國還處于起步階段,其研究前景十分廣闊。
二、環境經濟政策和手段的研究
關鍵詞:森林生態效益 補償機制 生態補償
一、森林生態補償的定義
眾所周知,森林具有諸多價值。森林最傳統的價值,也就是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木材、薪材。森林內在的價值,我們應該承認自然環境(當然包括森林)是擁有一定權利的,它自身也具有其自身獨立于人的存在的價值。作為在理論上探討和思想進步上的一種指引,承認自然的內在價值和獨立價值對于我們崇尚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是有很重要的意義。環境倫理學、生態哲學等學科,都在解釋和證明這樣的一個結論。在美國,這類代表非人類自然事物的公益訴訟已經形成了一種判例。比如其中比較有名的:格蘭德河鰷魚訴美國墾務局局長約翰·w·基斯案(美國上訴法院第十巡回法院,2003年)。森林社會價值,所謂森林的社會價值,是指森林對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意義。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包含著人類社會的自然生存、自然發展與社會生存、社會發展兩層含義。生態價值,森林被人們譽為“地球之肺”,緣由基本上是因為森林能夠吸附有害氣體和二氧化碳,并釋放出氧氣的功能。森林對于我們而言價值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如何保護好森林,養護好森林就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針對當下我國森林補償方面法律問題的凸顯,筆者以此為角度闡釋一些看法。
在定義“森林生態補償”之前,先要解釋什么是“森林”?!吨腥A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沒有對“森林”的含義作出解釋,而只是根據人們對森林的使用用途的不同,將森林分為了:防護林、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特種用途林五個類別。究其原因,依然是沒有跳出在人與自然關系上的“人類中心主義”。古希臘哲學家說過:“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但是,當今的環境倫理學的發展早已漸漸拋棄了這種純粹以人的視角去審視和衡量自然價值的理念。另一方面,對于森林的理解也不應該僅僅只是將其看作是一棵課樹木的簡單集合,而是應該整體的思考。首先承認森林具有獨立的內在的價值,并且將森林其本身也當做是一個較為完整的生態循環系統,這個自然系統的功能不僅僅是對人類社會具有價值,同樣也是對于別的生態系統有直接或者間接的維持它們之間穩定與平衡的價值。有的學者對于森林所下的定義是:“由樹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以及與其所生長的灌木地、湖泊及沼澤地組成的協調共生的生物社會?!惫P者對這個定義比較贊同,但是這個定義還是比較狹窄。因為在森林中生活的動物、昆蟲等都是森林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并且它們的存在對于森林的穩定和能量的平衡都具有深遠的意義?;谶@個理解,筆者認為,應該堅持以聯系和整體的觀念去理解森林作為一個整體的生態系統的含義。所以,在生態補償意義上的“森林”的含義應該是:森林是林木和其他木本植物、草本植物以及各種伴生植物、動物、昆蟲等生物及其與自身所處的自然環境的綜合體。
另一方面的問題是如何理解“生態補償”,有自然科學領域和法學領域兩個方面不同角度對“生態補償”的理解。其中,生態學方面,主要是把生態系統看作是一個整體,生態補償是在生態系統自身受到損害之后,通過自我的修復和恢復,使之回復到原來的平衡狀態,也可以叫作是“自然生態補償”。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主要強調的是社會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實現和收益與支出的總量平衡。經濟學方面對于“生態補償”也主要是持干預主義(外部性理論)和市場主義(科斯定理)來下定義。如有學者認為:“生態補償是指通過對損害(或保護)資源環境的行為進行收費(或補償),提高該行為的成本(或收益),從而激勵損害(或保護)行為的主體減少(或增加)因其行為帶來的外部不經濟性(或外部經濟性),達到保護資源的目的。”以上對“生態補償”的理解來自生態學領域和經濟學領域。雖然這些定義不能成為法學意義上的生態補償的定義,但是也是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的。
從法律領域來看,法律調整的是社會關系,其內容也是以為權利和義務為主體的。那么,從法律領域對“生態補償”下定義的話,也應該從這個角度來出發。筆者認為,生態補償應該包含至少兩種“補償”,一是,對于為了維護生態效益而放棄發展機會和為生態效益的維持和增加而不行為或
行為的人的補償;二是,對于從森林生態效益所帶來的正外部性中獲得利益的人對森林本身的補償。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森林生態補償”的定義是:補償主體(包括國家、企業、自然人及其他組織,后文詳述)對于為了維護森林生態效益而放棄發展機會、為森林生態效益的維持或增加而不行為或行為的人的補償和對于從森林所帶來的正外部性中獲得利益的主體對森林本身的補償。
二、森林生態補償的理論依據
(一)環境保護同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相協調原則的要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4條規定:“國家制定的環境保護規劃必須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國家采取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環境保護工作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可見,“協調原則”已經成為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的和有關法律的一項基本原則,脫離了該原則就很可能背離了環保的目的。另一方面,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應聯合國的要求,提出了一份長達20萬字的長篇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其中為世界各國的環境政策和發展戰略提出了一個基本的指導原則即“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這和我國提出的“協調發展”,只是文字的表述不同,其實質含義是完全一致的。
目前,我國在經濟發展方面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在森林生態方面的投入還是明顯不足。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和協調發展的原則要求環保要同經濟發展協調,那么從另一個方面看,環保的發展也是不能滯后于經濟發展的。在森林生態效益補償中,我國并沒有形成成體系的,統一的,完整的補償模式。在森林生態補償的方法和主體方面都比較窄,不利于環保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所以,在當下人民對生存環境的要求日益增高的大背景下,應該在森林生態的補償方面下足工夫,力爭與經濟發展相平衡。
(二)環境正義的指引
“環境正義”是環境哲學研究中的前沿課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國際環境正義是其中的主要問題。環境正義是指在環境政策和規約的發展、制定和實施方面,對每個行為主體(國家、組織或個人)來說,都能得到平等地對待和富有意義地參與。在發展中國家,對于“環境正義”的側重是人類生活、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和對環境資源及其所帶來的正外部性的永續利用。
環境正義中的三個基本原則:生態可持續性原則、社會及經濟平等原則、對后代負責原則。其中,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是統領后兩個原則的。對于森林生態效益的補償,自然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題中之意。建立健全森林生態補償制度,才可能使森林資源良性增加,克服現存弊端。
(三)“等價有償”的要求
“等價有償”原是民法中的一個概念,是公平原則在財產性質的民事活動中的體現,是指民事主體在實施轉移財產等的民事活動中要實行等價交換,取得一項權利應當向對方履行相應的義務,不得無償占有、剝奪他方的財產,不得非法侵害他方的利益;在造成他方損害的時候,應當等價有償。
森林作為一個較為完整的生態循環系統,它有其自身才在的獨立的、內在的價值。對于森林的正外部性在當下的時代已不應再是免費的午餐。享受了這些“生態服務”的受益人就應該承擔這些所產生的費用。這些費用就可以直接的收歸森林生態補償基金,作為育林、護林、栽種新林的資金來源。這樣,也能提高國民的生態意識,使每個人都感受到森林的生態保護都是每個人的責任,每個人都在負擔著森林補償的費用。
三、我國森林生態補償制度現存問題及改革對策
(一)補償資金來源單一,應擴大補償主體、拓寬融資渠道
根據我國《森林法》和《中央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目前我國所實行的生態補償,資金大多數來自國家財政,再由地方財政配套負擔一部分。通過財政撥款來扶持生態林的建設與維護,固然可以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但是國家和地方財政資金也十分有限,一旦政府財政狀況不好,承諾的資金就得不到保障,林業基金就很有可能被擱淺。同時,補償需要的資金數額大,單單依靠政府則會因政府投入資金數額有限而導致補償標準偏低或補償不能及時兌現,達不到補償的目的,不能反映生態效益應有的價值,損害了經營者的利益。此外,在政策的執行過程中,森林生態補償金基本上演變成了林業部門、林場、保護站等林業職工人員工資和日常運行開支的主要資金渠道,林農最后得到的補償金可能只是其中的小部分,這也極大地挫傷了當地群眾保護森林生態環境的積極性,直接影響到森林資源保護的效果⑧。
因此,我們認為應該采取靈活多樣的補償措施,除了加大財政支付力度,還應通過其
它方式擴大補償主體,拓寬融資渠道。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加大財政支付力度。森林生態效益是一種公益效益,屬于公共產品。長遠來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問題必須通過政府行為來實現基礎保障和宏觀調控。然而僅僅依靠當前從財政中劃撥出部分資金作為林業基金不能滿足補償的需要,應該設立“森林生態補償稅”,向受益人和產生負外部性的企業、法人、其他組織和個人征收,用以補償生產森林生態效益所耗費的成本,維持生態產品的再生產,以實現效益最大化。
2.發行“綠色森林彩票”。需要資金資助的公益事業,特別是需要長期大量資金支持的關系全社會生產、生活環境的綠色森林,運用發行彩票籌集資金是完全必要的,并且可行的。同時,發行彩票也是一種有效的宣傳手段,擴大森林保護的影響力。
3.設立受益部門補償基金??梢杂森h保部門牽頭建立“森林建設補償基金”,從育林基金、征占林地費等收費中提取一部分用于建立補償基金。也可考慮從森林公園和風景名勝區門票收入中按照一定比例提取生態補償基金。目前我國己經開始了這方面的嘗試,讓受益個體不再免費享受森林生態效益,承擔一定的補償責任。
4.應用bot融資模式籌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bot的實質是政府將本該由財政投資、公營機構承擔建設和經營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通過授權方式特許給外商或私營機構來投資建設和經營。這樣可以在減輕政府負擔和擴大外資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及投資建設規?;A上充分利用公司的資金、技術支持和積極性,降低建設成本,提高項目建設效率。而且利用bot模式進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項目建設,不同于完全的商業化或私有化,政府對生態效益補償資金項目建設仍掌握戰略控制權,待特許期滿后,整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項目將移交政府所有。
5.接受捐助。社會捐助可以為環保人士提供表達心愿的途徑,也開辟了環保建設資金來源渠道。基金的來源主要是接受國際組織、外國政府、單位、個人的捐助或援助。環保ngo組織的發展也為社會捐助環保資金提供了保障。
(二)補償標準過低并且單一,應當建立科學的核算體系,引入市場機制
根據《中央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管理辦法》第二條“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用于公益林的營造、撫育、保護和管理。中央財政補償基金是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的重要來源,用于重點公益林的營造、撫育、保護和管理。”,不難發現,資金補償的客體僅僅是管護費用和基本防護費用的一些剛性開支。且根據補償基金管理辦法第四條的規定“中央財政補償基金平均標準為每年每畝5元”,即75/h㎡,這些費用只能是一種補助,很難基本達到營造和防護森林真實的成本水平,更不用說對森林的生態效益和林農的發展機會損失進行補償?!皳{查,生態林的營造需要2100元/h㎡,而管護的費用至少需要150元/(h㎡·a)。而利用生物量法計算全國平均森林碳匯的價值為320元/h㎡,是補助當前補助標準的4倍左右?!?nbsp;
我國現行的森林生態補償采用一刀切的形式,沒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合理的補償標準體系和價值核算體系。例如:南方地區,其經濟發展程度比北方發達,劃為生態公益林后,其喪失的機會成本比北方地區要大得多,難以調動人們保護森林資源的積極性。此外,不同的樹種,不同的林區所耗費的撫育成本也不同,不同地區的群眾的發展機會損失也不同。這些都應當納入補償標準的考慮范圍。
因此,我們認為確定森林生態補償標準應該核算好森林的生態價值,將其生態效益合理量化,而不應單純地考慮政府財政的承受能力。成本核算包括公共建設資金、勞務投入、風險投入以及為保證生態體系穩定失去商品經營機會的損失。這應當是補償標準的底線,也是對林農利益的最低保障,若補償低于這個標準,則是對林農利益的剝奪。對森林生態效益成本和價值的量化只能構成補償的最低標準,補償標準的確定還應當在此基礎上由交易雙方進行博弈與協商?!胺e極引入市場機制,通過市場的參與來彌補政府補償管理成本高,速度效率低的弊端,并依托市場法則來規范市場行為,將生態服務功能或森林生態效益打包推入市場。因為市場補償機制具有補償方式靈活、管理和運行成本較低、適用范圍廣泛等特點,可以通過其實現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边@樣,在保證最低補償標準基礎上,實現生林生態效益的自主經營,從而更有效的落實補償政策,促進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三)補償手段單一,應當實現多元化補償,建立“造血型”補償機制
當前主要是資金補償,應該補償方式多樣化,拓展到技術,發展機會補償等。森林作為林區農戶的生活空間和場所,是林農家庭經濟的主要收入來源,他們對森林具有高度的依賴性。同時,林業也是當地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進行森林保護
后,不但直接減少了林農的收入,而且會影響當地林業相關產業的發展,減少了林農的間接收入。所以實施森林生態補償應該充分考慮當地群眾的需求,通過優惠政策幫助其改變經濟結構、經濟增長方式,并積極尋求森林多效綜合利用途徑,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最佳結合。
建立造血型補償機制是對現有生態補償機制的完善和補充。造血型補償是指政府或補償者運用項目支持的形式,將補償資金轉化為技術項目安排到被補償方(地區),幫助生態保護區群眾建立替代產業,或者對無污染產業的上馬給以補助以發展生態經濟產業。建立造血型生態補償機制的關鍵是為提供生態屏障的欠發達地區構筑一個發展平臺和空間,為其提供發展機會,激活其發展潛力,從而調動全社會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我們認為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探索“造血型”補償機制:
1.可以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和保障措施,允許源頭保護區和生態脆弱區招商引資和異地發展,調整經濟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并以發展所取得的利稅返回,支持這些地區的生態保護和建設工作。
2.通過技術援助,雖然不直接投入資金,通過技術的提高,從而提高當地居民的謀生手段達到改善生活的目的。技術援助可以包括技術支持和農經教育,增強林農致富的本領。
3.基礎設施援助,為這些地區填補基礎設施,豐富其業余生活,提高偶啊生活質量,激勵其保護森林生太效益。
這將有利于調動生態保護重點地區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增加財政收入,形成生態保護和建設投入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造血”機制;通過發展促進保護,依賴保護促進發展,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贏”。
(四)法規制度相對滯后,應加快立法進程
一、 生態主義的含義
生態主義的設計早已不是停留在幻想和紙上的空談了,也不再是少數科學家的實驗,作為人類生活的構想者的設計師也同樣面臨著的本質的、內在的考慮。到底什么是生態主義?生態主義主要有兩重含義:
(一) 人們應當尊重自然的權利
基本環保理念的確立,使得人們尊重自然權利的意識增強,在不違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人類和自然界才能共同生存,否則,人類最終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
(二) 人們應當承認自然的固有的價值
生物之間的依賴性、競爭性,復雜性和自然創造性造成了生物的異同性和多樣性,自然的價值保持了地球這復雜性的平衡,自然價值對人類和其他生命都有著重要的生存意義。
二、 動畫作品中的生態主義
作為動畫設計師,也承載著向全世界宣傳生態主義的重任,說到動畫,就不得不提日本動畫界的泰斗——宮崎駿。宮崎駿的每部作品,雖然題材大都不同,卻都包含深遠的寓意,將生態主義環保、生存、理想這些令人最深刻思考的問題,融合其中,始終貫穿于他的創作理念。
以下通過介紹宮崎駿的幾部作品,闡述動畫作品中蘊含的生態主義與動畫設計的深刻關聯。
(一) 《風之谷》——生態主義與生存
宮崎駿的動畫片《風之谷》于1984年3月11日在日本公映,當時引起了轟動,作品傳遞的生態主義環保的世界觀和對人性深刻思考的價值觀可以說影響著日本動畫數十余年的趨勢?!讹L之谷》講述的是千年以后的生活年代,因為人類肆意的破壞與不顧自然環境使得人類不得不與蟲族爭奪生存的空間。女主角娜烏西卡化身為人類生存和環境保護的使者,她也是環保主義和反戰的理想形象。由此,被一直視為娛樂的動畫片,從此被賦予了現實的內涵,并用動畫的技法來反思生態和人類文明,成為了動畫界的“荷馬史詩”。
(二) 《天空之城》——生態主義與發展
日本吉卜力工作室于1986年推出的一部動畫電影——《天空之城》,此片中雖然勒普泰島最終毀滅了,影片結局卻是令人回味,他的作品里通常沒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之分,希望與絕望的并存,哈姆雷特的終極追問“生存還是死亡”式的問題同樣流淌在宮崎駿的作品里。
在一次采訪時他說:“我也想通過我的影片戰勝自己對未來的恐懼感。對此確是一種自相矛盾的感覺。人是丑陋的,生活是美好的。”[1]宮崎駿有著強烈的生態意識,但同樣的,在他的作品里,人類始終是生存、價值的終極思考者,在現實面前他往往表現出一種高度懷疑、無奈和困惑,卻又相信美好未來的夙愿。
(三) 《幽靈公主》——生態主義與人性
在宮崎駿的眼里,生態和人性是對立的兩方面,未來可以和平共處,也有可能完全往對立的方向發展,出現新一輪的競爭與悲劇?!队撵`公主》將這種可能體現的淋漓盡致,它是宮崎駿對大自然和人類關系深刻思考后誕生的作品,影片沒有通常的大團圓完美結局,可是最后阿西達卡對桑說的“一起活下去吧”,卻又給了觀眾無限的希望。
另外,在宮崎駿的作品里總有一株涵養大地、哺育生靈的“母樹”,支撐起整個生命發展繁衍的重任。這種獨特的創作理念,也包含著宮崎駿對于生態自然生生不息的向往。
三、 結語
馬克思認為:“首先,人是有規定性的,人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意識;其次,人有層次性的,人是物理的,也是生物的,生物是對物理的揚棄,所以人是一種生命;最后,人是和諧體,每一個層次都是對上一層次的揚棄,人需要知、義、情,人的本質是需要和諧。”[2]其實,人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與所有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是同樣平等的。宮崎駿說“每一天,都有新的嬰兒誕生:每一天,兒童都在成長。如何引導而不是誤導他們,是每個動畫人的責任。即使兒童不再象從前那樣對動畫片中正義的主人公進行自我指認,我也希望動畫片能夠教給他們認識這個美好世界的能力。”[3]他認為動畫不僅是供人們娛樂消遣的工具,在對現實的批判中動畫能起到很好的媒介作用。所以,他的作品中濃濃的透漏出生態主義與動畫設計的關聯,引導人們進行深刻的反思。
因此,為維護自然生態與人類的繁榮發展,所有的人都必須擔負起生態責任。動畫設計師作為宣傳者,有義務指導人們從小注重生態主義的意義,也教給他們認識美好世界的能力。相信在人們共同的努力下,生態主義將深入人心,環境保護意識也將日益增強,未來不久,人類與生態自然和平共處的愿望一定會實現。
參考文獻:
[1][德]海德格爾著,郜元寶譯.詩意地安居[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日]宮崎駿,支菲娜譯.思索與回歸——日本的動畫片和我的出發點[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4,(03).
關鍵詞:水庫建設;生態環境;模糊綜合評價
【分類號】:TV61;X820.3
由于我國水資源分布時間、空間具有明顯的不均勻性,水庫的建設開發在我國經濟建設過程中一直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水庫建設在帶來巨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時,其潛在的負面影響也逐步顯露出來,如河流枯竭、泥沙淤積、生態惡化、物種減少等。隨著公眾生態意識的日益提高,水庫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因此,通過對水庫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行評價,提出應對措施,將有利于減少工程實施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保護區域生態系統健康,持續地發揮其功能,能更好地協調處理水庫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建設生態健康水庫,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生態資產及其價值
1、生態資產及生態資產價值的含義
生態資產是人類經濟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也是大自然賦予給我們的最寶貴的財富, 其含義為, 生態資產是一切生態資源的價值形式, 是能以貨幣計量且能帶來直接、間接或潛在經濟利益的生態經濟資源。生態資產是在自然資產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兩個概念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是兩者的結合與統一。生態資產包括生境資產、生物資產、基因資產和生態功能資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 一切自然資源、生物資源、生態系統及其對人類的服務功能逐漸皆被人們認為是生態資產。生態資產價值是指在一定時空內自然資產和生態系統服務能夠增加的以貨幣計量的人類福利,包括可以商品化的價值, 主要指自然資產價值,如土地資產、水域資產的價值; 也包括非商品化或難以商品化的價值; 主要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所形成的資產, 如環境凈化、洪災控制、生物多樣性保護、空氣質量的維持、美學及文化效益等。生態資產價值被認為是生態系統中有形的物質資料和由系統產生的隱形的服務功能的價值的總合。
2、生態資產價值的類型
生態資產的總價值由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選擇價值、遺產價值、存在價值構成。其中直接使用價值包含可供商業生產和市場交換的產品價值, 如電力、建材、食品等; 間接使用價值主要包含無法商品化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如水土保持、氣候調節、環境凈化、防洪減災、娛樂文化等; 選擇價值是指人們為了將來能直接利用或間接利用某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支付意愿,如對生物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潛在用途的將來利用和保護費用; 遺產價值是為后代保留某種資源的使用價值和準使用價值而愿意支付的費用, 如珍稀物種、特殊生境等; 存在價值是指人們為確保某種資源的繼續存在而自愿支付的費用, 是生態系統本身具有的價值, 如人們希望海中有鯨, 水中有白鰭豚, 陸上有大熊貓, 山上有老虎等。存在價值亦包括倫理價值。
3、生態資產價值的特征
生態資產價值的特征主要表現在其具有公共所有性、社會資本性、空間流動性等方面。公共所有性, 即生態資產屬于滿足公共需求的公共所有物, 產生的效益為外部經濟效益, 多
數產品不存在市場交換和市場價值, 具有無價格和非市場價值的特性。社會資本性, 即生態資本在作為生產資本的同時具有社會資本性。以果林為例, 它是果林業主從事林果開發活動的生產資本, 果林在為業主實現生產水果效益的過程中, 同時具有涵養水份、固土保肥、釋氧及凈化環境等公益功能。空間流動性, 即所具有的使用價值是間接的,可能需要通過某種轉化機制的轉換, 在空間上流動到一個具備適當條件的地區才能實現其使用價值。如為了利用江河流量, 就需要建造水電站,從而使河流的勢能轉化為人們需要的電能。
二、水庫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1、水庫建設對水質的影響
攔河筑壩改變了河流的水動力特性,河流因建壩而經歷的化學、物理和生物變化會極大地改變原有水質狀況,主要表現為水庫水體鹽度增高、水庫水溫分層、庫中藻類繁殖加劇等.
(1)鹽度的變化
大壩攔水以后會形成面積廣闊的水庫,與天然河道相比,大大增加了曝曬于太陽下的水面面積.在干旱地區炎熱氣候條件下,庫水的大量蒸發會導致水體鹽度的上升.此外,壩址上游土地鹽漬化會影響地下水的鹽度,通過地下水與河流的水力交換,又會影響河流水體的鹽度.
(2)溫度的變化
通常,從水庫深處泄出的水,夏天比河水水溫低,冬天比河水水溫高;而從水庫頂部附近出口放出的水,全年都比河水水溫高.
(3)藻類的變化
大壩在截留沉積物的同時也截留了營養物質.這些營養物質使得水庫水體更易發生富營養化現象.在氣溫較高時,藻類可能會在營養豐富的水庫中過度繁殖,使水體散發出難聞的氣味.
2、修建水庫對河流形態的影響
河流自身的健康也是需要用水來維護的,否則就不成其河流,一定的/河道內用水0才能保持河槽的相對穩定.水庫攔蓄影響河道行水,以至不能滿足河槽相對穩定的最低要求,并且壩庫下泄的河水剝蝕下游河床與河岸,使靠近壩址下游的河道偏移、河床涮深、異常的淤積物聚集等會造成下游河道萎縮,降低其行洪能力.同時大壩蓄水對河流流量的調節,使河道流量的流動模式發生變化.筑壩使沿水流方向的河流非連續化,水面線由天然的連續狀態變成為階梯狀,使河流片段化.河流片段化的形成或加劇,使流動的河流變成了相對靜止的人工湖泊,流速、水深、水溫結構及水流邊界條件等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3、水庫建設對區域生態的影響
修建水庫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是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泛洪區環境的影響.洪泛是河流與洪泛區的天然屬性,洪水在區域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河流與洪泛區景觀與功能的維系上起著重要作用.壩的建設改變了河流的洪泛特性,對洪泛區環境的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使洪泛區濕地景觀減少、生物多樣性減損等方面.由于修堤筑壩等水利工程控制措施改變了洪泛區濕地的水文情勢和水循環方式,導致洪泛區濕地生態環境功能退化[4].大規模洪泛區濕地景觀的喪失使濕地對河川徑流的調蓄作用大大降低.伴隨洪泛區濕地景觀的喪失,動物棲息地環境的改變和河道通路的阻斷會使鳥類和哺乳動物的數量發生變化,生物物種因其生存和生活空間的喪失而面臨瀕?;驕缃^.
大壩毀壞了部分陸生植物的棲息地,使依賴于這些陸生植物生存的生物資源發生了變化.大壩還阻隔了洄游性魚類的洄游通道,影響了物種交流,改變了水庫下游河段水生動植物及其棲息環境等.水庫削弱了洪峰,調節了水溫,降低了下游河水的稀釋作用,使得浮游生物數量大為增加,微型無脊椎動物的分布特征和數量(通常是種類減少)顯著改變.由于大量鵝卵石和砂石被大壩攔截,使得河床底部的無脊椎動物如昆蟲、軟體動物和貝殼類動物等失去了生存環境.
結語:
水庫在發揮調蓄區域水資源、降低洪澇災害、獲得清潔能源等重要作用的同時,也對河流系統水文情勢、形態、地貌、水質以及生態環境產生了不利影響.在當前形勢下,我國需要對水庫的生態影響進行深入研究,并把生態與民生理念納入到法制規范中去,同時研究建立一套生態環境經濟評價體系,把生態環境經濟評價引入到項目評價體系中.對未來水庫建設,要把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統籌考慮,保證水庫開發建設既能滿足人類的社會需要,又起到了維護生態系統的穩定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平衡作用。
參考文獻:
[1]胡寶柱,高磊磊,王娜. 水庫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J]. 浙江水利水電??茖W校學報,2008
關鍵詞:市場經濟;生態市場經濟;蛻變;研究
中圖分類號:F27;F1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0-0000-01
一、前言
市場經濟是從工業革命后興起的,隨著時代不斷的發展與進步其中的觀念也得到了更新,例如當前的市場經濟中融入了較多有關于環境保護、人文關懷以及可持續發展等理念。因此市場經濟當前不斷的對于以上內容進行融入,也就實現了向生態市場經濟躍進的過程。我國對于市場經濟進行發展的時間大約有三十年,當前國內以及國際的環境不斷受到威脅因此結合著當前的這些要求,我國市場經濟得到了蛻變。
二、生態市場經濟概述
生態一次本源于生物學,指的是自然界之間的能量轉換關系,即展現了物種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而將生態運用到社會科學之中后,就會使得和諧的含義得以體現。因此生態一詞主要應包含兩方面的含義,其一是自然界之間人與人的和諧關系,彼此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共同促進;其二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關系。
當前,人與自然的關系較為緊張,發展的過程之中存在著許多的矛盾,并且當前的人口過多,生存斗爭愈發激烈。我們縱觀歷史,歷次世界大戰都是由于對于土地等資源的爭奪而引起的,都涉及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再引發人與人之間的戰爭。生態文明主要就是對于生態以及人文進行關懷,從而通過對于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相處來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并且不斷將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進行改善,從而使得人類自身的需求得到滿足。
當前的生態市場經濟則是指一種具有環保性的經濟,更加的在市場經濟中融入了節能、低耗、無公害等內容,從而進一步對于人們的健康以及經濟的綜合效益進行關注,生態市場經濟不是一種局部的經濟,而是今后發展的一種經濟形勢。
生態市場經濟這一概念是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所提出來的,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也會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進一步得到改善,這一經濟形態主要體現了當前人類與自然之間相處的模式,并不斷的對于可持續發展理念進行融入,從而使得以生態市場經濟作為基礎的經濟運營模式得以建立,市場經濟進一步得以完善。
三、生態市場經濟改革是當代世界變革的主要標志
生態市場經濟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引發了全世界的注意,從而逐步成為了當前發展過程中的一種顯著性標志。
當前的經濟運營模式逐步向著生態化改變,其中以發達國家為首,對于資源進行節約,并且保障勞工的合法權益。將生產者的意識以及行動當作市場準入的標準,以使得在這一經濟形勢應用的過程中,仁愛的思想得以實現。
由此可見,生態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充滿了對于生態以及人文方面的關懷,這與傳統的市場經濟相比有了極大的轉變,傳統的市場經濟過于注重經濟的發展,而忽略了對于生態的保護,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十分冷漠,重點全都投入在社會的利益當中。對比后可發現當前的轉變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今后的發展就需要不嗟慕市場經濟進行轉變,從而使得資源進一步得到合理的配置。
四、生態市場經濟正在對世界進行改變
生態市場經濟是將從前的市場經濟作為基礎,在其中不斷的融入相關環境保護措施以及倫理等內容,從而使得市場經濟中的倫理價值得到促進,與此同時,生態市場經濟也對于世界有所改變,其提出相應的倫理價值,從而使得大眾的行為準則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凝固。市場經濟中所融入的倫理價值雖然是由專人進行提出的,但由于應用的范圍管飯,因此也需要大多數人能夠對其進行接受和實施,在將其與經濟利益相掛鉤,從而使其得到實現。在對于市場利益進行確立的過程中,大眾需要對于原有的一些行為進行改善和進一步規范,由此可見市場經濟邁向生態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會對于實際的發展都造成很大的影響。
這種蛻變主要是通過市場中的機制的變化來進行實現的,蛻變后主要對于倫理價值進行應用,而傳統的市場經濟中都是對于規范性的倫理進行應用的,這二者的區別就在于,規范性的理論更具備強制性,忽略了實施的人民對于相關理論的理解性,而倫理價值則是通過對于少數人提出的理論進行講解和傳播,使得更多數的人對于這一理論進行理解,并直至所有人對其接受,成為大眾所共同遵循的價值規范。從而實現對于資源的節約,環境的保護以及對于人們自身的要求進一步得到重視和滿足。在蛻變后,人們更加對于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進行重視,這有助于在以上關系中建立雙方的良好交流,使得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加強相處的和諧性。
制度通常都具備強制性,在制度體制下,人們難以實現自身選擇的自由性,而生態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就對于這一情況進行了改變。生態市場經濟中會對與相應的價格有所調整,從而使得人們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受到價格的影響從而改變自身的行為,達到選擇的自由性。其中價格體系就涉及了對于生態觀念以及人文觀念的引導。例如在碳排放的方面來說,每個國家都有一定的限制數額,若是超過了制定的數額就會造成相關的懲罰,因此在這一情況下,不斷的將人文以及環境融入其中,對于人們的觀念進行引導,從而就能夠使得二者之間的選擇以及利益得以更好的協調,進一步加強倫理價值在社會中的主導地位。
五、結語
結合本文以上所述,生態市場經濟的發展能夠對于人們的生態理念以及人文理念進行良好的樹立,因此不管當前國家的實際情況如何,都應將生態經濟建設進行推進,從而實現今后的進一步發展,并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的進行研究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劉福松,梁福慶.三峽庫區農村實施低碳經濟和低碳生活探討.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2).
關鍵詞:民族語言 歷史文化 歷史地名 影響
中圖分類號:H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2-0381-01
前言
地名的形成不僅僅是為了對某一地點進行命名,還包含了該地名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歷史文化。很多地名在發展過程中都要經歷更名、雅化等過程,而在此過程中也能夠反映出當地在某一時期發生的歷史事件和歷史文化,這對于研究人員來說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更加準確地研究當地歷史文化。下面筆者就對其進行詳細闡述。
一、民族語言對歷史文化和地名研究所具有的價值
1.能夠發現蘊含在地名中的歷史故事
民族語言對研究當地歷史文化和地名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人們尋找出當地歷史文化。例如新疆中的呼圖壁,該地名不是新疆范圍內少數民族的語言,也不是漢語,而是滿語。呼圖在滿語中的含義為鬼,而壁在滿語中所表達的意思為有,該地方主要是指有鬼的地方[1]。該名字的由來要追溯到十八世紀中葉,錫伯人本身所使用的語言為滿語,其奉旨來到新疆伊犁駐守,當途徑烏魯木齊西部較為荒涼的地帶時,由于當地風大、墳多,并伴隨著很多動物的鳴叫,使錫伯官兵徹夜未眠,所以便給此地命名為呼圖壁,主要是指該地有鬼。而在軍隊離開之后,當地人們并不了解滿語所表達的含義,便也將此地一直呼作為呼圖壁。該地名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地名,但其不僅反映了錫伯族西遷的歷史過程,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當地在當時的生態信息,對于研究當地歷史文化具有很大的價值。此外,除了呼圖壁,還有很多城市的地名都與民族語言有關,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呼和浩特,其在蒙古語中所表達的含義是藍色的城,也可以稱之為青城,該名字的由來主要是指當時該地位于大青山,表明從最初該地一直為蒙古人的游牧之地。
2.能夠反應出當地的自然生態情況
地名的由來有很多種形式,根據當地的自然情況給所在地起名也是地名重要的起源方式之一,人們通常會使用自己民族的語言對其所生活的地方進行命名,通過利用民族語言對地名進行研究,能夠清楚了解到當時該地的自然生態情況。例如烏魯木齊,該名字在蒙古語中所表達的含義主要是指肥沃的牧場,雖然在現在其已經成為了新疆的省會,發展成了現代化的城市,但是在幾百年前該地還依然是一片草原[2]。還比如吉林省的和龍,該名字在滿語中的含義為山谷,由此能夠推斷出當初和龍是位于長白山中的山谷。除了這些地名能夠用民族語言對其進行翻譯之外,還有一些地名如果想要明確其在民族語言中所表達的含義,應當熟悉并掌握相關的音韻知識,才能夠破譯出來。如魯克沁、吐魯番等,魯克沁應被稱為魯陳,而吐魯番則被稱為吐蕃,這些地名的讀音主要是因為音節入聲尾發生了脫落,導致音節變短而使讀音發生了變化,轉音成為了其他地名。因此,在翻譯這些地名時應當以音韻學為基礎,才能夠了解到其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
二、民族語言對歷史文化和地名研究的啟示
1.民族語言對歷史地理研究的啟示
很多地名經過民族語言表述以后,在含義上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例如人們所熟知的寧古塔,寧古在滿語中所表達的含義為六,而其本身地名單詞為ninggute,該詞所表達的含義為六個,而漢族利用自身的語言將其音轉譯成為寧古塔。雖然最開始此地的含義為六個塔,但實則沒有,其相傳清皇族有六人來到此地居住而得此名。因此,在研究少數民族歷史地理文化時應當先具備一定的語言知識,才能夠使地理的研究和考證更為精準。很多地名除了是少數民族語言直接音譯過來的以外,還有一部分是因為少數民族自身獨有的特殊文化而產生的。這種形式地名多見于北京,如、XX營等。
研究地名領域的學者,不僅要重視民族語言和地名之間的關系,還應當將其研究的范圍擴展到口語和語言學等領域當中。語言不僅是人們用來進行交流和表達思想的工具,還能夠反映出民族文化,甚至保存有一個地方在某一特定時間所發生的事件等,利用民族語言對其進行解釋能夠充分反映地名背后的故事,對當地歷史文化和地理的研究都具有積極意義。
2.民族語言對地名工作的啟示
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城市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這便需要對新開發的城區和街道進行命名,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對歷史地名進行保護,對地名工作所產生的啟示也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應當重視民族語言所形成的地名。在一些少數民族居住地當中應當重視利用民族所產生的地名,特別是在一些各民族混雜居住的地區如北京,該地中的地名由民族語言而形成的地名已經很少了,但就是這些具有特色的地名體現出了北京所具有的歷史文化特點。其次,地名不應該隨便被改變而失去其原本的含義[3]。對地名進行更改主要是為了能夠對其進行簡化和雅化,其應當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而發生改變,而不是根據人們的意愿隨意對其進行更改,否則將會使其失去地名原本的含義。因此,相關工作人員在日后進行地名工作時,應當盡量保留地名所表達的本身含義,不應對其進行過多的更改。
總結
總之,在我國遼闊的疆土之上生活著很多民族,不同民族語言都能夠對地名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人們要想能夠對地名有進一步的研究,應當先了解當地民族的語言,根據民族語言中所表達的含義研究地名形成的歷程和其所表達的含義。這在一定程度上對研究當地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并且了解我國歷史地名形成的規律,還有利于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地名工作,使所產生的地名符合我國民族文化的特點。
參考文獻
[1]趙寰熹.試論民族語言對歷史文化和地名研究的影響[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1(01):133-136.
(新疆林業規劃設計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49)
【摘要】本文從四個層面探討了景觀的含義,大致地闡述景觀設計的相關概念,初步的分析了景觀設計中的各種設計因素,將各設計要素的相關內容、考慮因素、表現手法和作用一一作了說明,嘗試著就景觀設計中的一些常用手法加以研究。通過了解掌握各種法規法則,綜合運用各種景觀設計要素,安排好項目中的每一塊地的用途,才能設計出符合土地性質的、滿足社會需要的、與社會發展相和諧的方案。
關鍵詞 景觀設計;設計要素;設計方法
1. 引言
景觀設計是環境設計的組成部分,大到綿延幾十公里的風景區規劃,小到十幾平方米的庭院設計,都屬于景觀設計的范疇。本文的景觀設計定位于城市景觀設計的層次上,選擇城市景觀設計作為切入點,從中研究分析一般的設計要素和方法,是比較適宜的。近年來,我們生活的城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批的廣場綠地、商業步行街、主題公園、街頭小品出現在我們的視覺以內,影響著我們的感觀和行為方式。而新建的住宅小區都以景觀優美的園林作為賣點,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購買心理。景觀設計已經不知不覺中走到了我們的周圍,走近了我們的身邊,并對我們施展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你可以不到美術館去欣賞藝術品,但你不得不在城市環境中行走,不得不在居住小區的環境中活動,它的景觀視覺美感、造型形態、色彩、材質、以及在陽光下燈光下呈現出來的效果,時時會刺激你的目光,影響你的行為和心理的變化。一個有良好景觀的城市環境、居住環境,為人們提供了物質功能和精神功能雙重價值。“詩意的棲居”始終是人們內心的向往,而景觀設計正式通過提高生活品質,提升生活品位,以人為主體,以空間環境為客體,構架著現實通向理想的橋梁。
2. 景觀的概念
景觀(Landscape),什么是景觀,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東方,都是一個美麗而難以說清的概念。哪怕是同一景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景觀是人類的棲息地,景觀是人類的工藝品,景觀是需要科學分析方法能被理解的物質系統,景觀是有待解決的問題,景觀是可以帶來財富的資源,景觀是反映社會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的意識形態,景觀是歷史,景觀是美。我們可以從景觀與人的物我關系與景觀的藝術性、科學性、場所性及符號性入手,來認識景觀。
2.1景觀的視覺美的含義:外在人眼中的景象。景觀作為城市景象景觀的設計與創造,實際上也就是創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景觀作為視覺審美對象的含義,經歷了一些微妙的變化。第一個變化來源于文藝復興時期對鄉村土地的貪欲,即景觀作為城市的延伸;其二則來源于工業革命中后期對城市的恐懼和憎惡,即景觀作為對工業城市的對抗。
(1)景觀作為城市的延伸和附屬 人們最早注意到的景觀是城市本身,“景觀的視野隨后從城市擴展到了鄉村,是鄉村也成為景觀”。文藝復興之前的歐洲封建領主制度將人束縛在君權之下,人被束縛在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滿神秘和恐怖,且又為人類生活之母,對土地的眷戀和依賴,使得人如母親襁褓之中的嬰兒。城市資本主義的興起使人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土地的價值從生活和生存所必須的使用價值,轉變成為可以交換的商品和資源,人與土地第一次分離而成為城里人。新興的城市貴族通過強大的資本勾畫其理想的城市,同時不斷的向鄉村擴展,將其作為城市的附屬。1420年前后發明的透視原理,使理想城市的模式成為一個完全幾何、數學的圍有圍墻的圖案。在幾何中心是一個大的開放空間,被行政建筑所包圍:國王的宮殿,法院的大樓,主教堂,監獄,財務大樓和軍事中心。這樣的理想城市是為行政辦公及法律公正而設立的,是為了城市生活而設計的,是純粹理想化的。理想城市模式與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一樣,遵循了嚴格的比例關系和美學原則。而景觀作為城市的延伸,也被同樣的審美標準來設計和建造,因此有了凡爾塞為代表的巴洛克造園。
(2)景觀作為城市的逃避 景觀作為視覺美的含義的第二個轉變,源于工業化帶來的城市環境的惡化。工業化本身是文藝復興的成果,但是至少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在歐洲和美國各大城市,城市環境極度惡化。城市作為文明和高雅的形象被徹底破壞。相反成為了丑陋和恐怖的場所,而自然原野和田園成為了逃避的場所。因此。作為審美對象的景觀也從欣賞和贊美城市,轉向愛戀和保護田園。因此才有以Olmsted為代表的景觀設計師的出現和景觀設計學的誕生。一般來說,這個誕生的時間被確認為是1863年5月;因此才有以倡導田園風光為主調的美國城市公園運動,和以保護自然原始美景為主導的美國國家公園體系;因此也才有霍華德那深得人心的田園城市和隨后的田園郊區運動。
2.2景觀的棲息地含義:內在人的生活體驗。
(1)景觀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每一景觀都是人類居住的家,或者說是潛在的家。中國古代山水畫把可居性作為畫境和意境的最高標準。所謂的“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居者,有可游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為得”(郭熙、郭思《林泉高致》)。無論是作畫還是賞畫,實質上都是一種卜居的過程。也就是場所概念(place)的深層含義。這便又回到哲學家海得歌爾的棲居概念。棲居的過程實際上與自然的力量與過程相互作用,以便取得和諧的過程,大地上的景觀是人類為了生存和生活而對自然的適應、改造和創造的結果。同時,棲居的過程也是建立在人與人和諧相處的過程。因此,作為棲息地的景觀,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2)景觀是內在人的生活體驗 景觀作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體的人和具體的場所聯系在一起。景觀是由場所構成的,而場所的結構又是通過景觀來表達的。與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一樣,場所是無處不在的,人離不開場所,場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處,場所使無變為有,使抽象變具體,是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個認識和把握外界空間和認識及定位自己的出發點和終點。
2.3景觀作為系統的含義:科學、客觀的解讀。在一個景觀系統中,至少存在著五個層次以上的生態關系:
(1)第一是景觀與外部系統的關系,如哈尼族村寨的核心生態流是水。哀勞山中,山有多高,水有多深,高海拔將南太平洋的暖濕氣流截而為雨,在被灌溉,飲用和洗滌利用之后,流到干熱的紅河谷地,而后蒸騰、蒸發回大氣,經降雨又回到本景觀之中,從而有了經久不衰的元陽梯田和山上茂密的叢林,這是全球及區域生態系統科學研究的對象。根據Lovelock的蓋婭理論,大地本來是一個生命體:地表、空氣、海洋和地下水等通過各種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學的過程,維持著一個生命的地球。
(2)第二是景觀內部各個元素之間的生態關系,即水平生態過程。來自大氣的雨、霧,經過村寨上叢林的截流、涵養,成為終年不斷的涓涓細流,最先被引入寨中人所共飲的蓄水池;再流經家家戶戶門前的洗滌池,匯入寨中和寨邊的池塘,那里是耕牛沐浴和養魚的場所,最后富含養分的水流,被引入寨子下方的層層梯田,灌溉著他們的主要作物——水稻。這種水平生態過程,包括水流、物種流、營養流與景觀空間格局的關系,正是景觀生態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3)第三種生態關系,是景觀元素內部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如叢林作為一個森林生態系統,水塘作為一個水域生態系統,梯田本身作為一個農田系統,其內部結構與物質和能量流的關系,這是一種在系統邊界明確情況下的垂直生態關系,其結構是食物鏈和營養階,功能是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這是生態系統生態學的研究對象。
(4)第四種生態關系則存在于生命和環境之間,包括植物與植物個體之間與群體之間的競爭、共生關系,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及個體與群體的進化和演替過程,這便是植物生態、動物生態、個體生態、種群生態所研究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