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2 16:26: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沉浸式音樂教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奧爾夫音樂;浸潤式教育;策略
音樂是人類的一種精神產品,是社會生活在人的大腦中反映的產物,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自身不斷發展的產物。它來源于生活,再現于生活,創造于生活,是一種社會生活的審美性的主觀反映。目前,許多幼兒園大班在音樂教育教材、教法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長期以來片面重視技能技巧、音樂集體活動等觀念依然難以改變,音樂教育始終跳不出幼兒圍著教師轉的怪圈,關注幼兒的生活,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中的教育觀難以真正進入幼兒音樂教育領域。因此,音樂教育更應以生活為源泉,注重幼兒自身的實踐與操作,重視音樂與生活的聯系,為幼兒創設適宜的音樂教育環境,讓幼兒的一日生活浸潤在美的音樂中,享受音樂生活。
一、奧爾夫音樂浸潤式教育的特點
1.體驗性——以幼兒作為教育主體的“體驗性”幼兒音樂教育。奧爾夫音樂浸潤式教育的核心是浸潤,而“潤”主要是以體驗的方式存在的。將體驗作為一切音樂活動的基礎。打破僅在音樂欣賞中重視體驗的誤區,在歌唱、韻律、打擊樂演奏以及幼兒的一日生活各個環節中,引導幼兒調動多種感知覺(音樂體驗應以聽覺為主,但多通道的參與體驗能有效增強幼兒的音樂感受),為幼兒創造多種機會讓幼兒充分感受、體驗音樂的美,讓幼兒“潤”在音樂中。使幼兒的審美體驗、情感體驗等與音樂產生共鳴,讓幼兒進入音樂的世界,理解和感悟音樂的美,從而自主地、創造性地表現音樂。
2.創造性——以創造為靈魂的“創造性”的幼兒音樂教育。傳統的幼兒音樂教育重視傳統音樂文化知識的傳授與技能的訓練,是偏重傳承的模仿性的音樂教育。它強調幼兒對現成音樂的模仿與再現,把音樂的重點放在表演能力和表演技巧上,把音樂教育等同于音樂“技藝教育”。教師常常為兒童學得像而高興。但兒童僅僅是眼里有教師的示范,耳邊又音樂,心里卻沒有音樂。兒童一旦離開了教師的示范和講解,聽著音樂就不知所措。而奧爾夫音樂浸潤式教育是以“體驗與創造”為特征的,不僅要求幼兒在生活中自由體驗、大膽表達音樂和在現生活,還鼓勵幼兒大膽自由地創造生活。
二、構建奧爾夫音樂浸潤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策略一:溯源——為幼兒提供貼近幼兒生活的音樂素材。
在奧爾夫音樂浸潤式教育中,我們應盡可能多地選擇與幼兒游戲、生活、學習、勞動、游玩密切相關的音樂作品。同時,在選擇這些音樂素材時應注意趣味性、再現性和多元性。發揮奧爾夫音樂教材的再現性特點。再現性要求音樂素材應具有生動性、意象性,也就是具有想象性。使幼兒能根據音樂在頭腦中再現音樂所表現的場景等。如下面這首搖籃曲的歌詞,那一個個意象使作品藝術味十足。對兒童器樂曲來說,想象性體現在作品中所刻畫的音樂形象要很容易讓幼兒‘看“到,音樂形式的“形態”要捕捉住音樂所刻畫的動物、人物、事物所刻畫的典型“形態”。
藍天是搖籃,搖著星寶寶,云兒輕輕飄,星寶寶睡著了。大地是搖籃,搖著花寶寶,風兒輕輕吹,花寶寶睡著了。媽媽的手臂是搖籃,搖著小寶寶,歌兒輕輕唱,小寶寶睡著了。
策略二:在生活中引導幼兒感受奧爾夫音樂的美好體驗
我們要利用一切機會,自然地、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傾聽周圍生活的這些音響,讓幼兒從小對周圍聲音又敏銳的感覺、細微的辨別能力,使這種經驗成為幼兒理解音樂的基礎。例如,我園在長期的積累中形成了一套《音色、音響材料集》,在這套CD中我們收集了各類樂器、各種小動物的叫聲、生活操作活動的各類聲音等幼兒日常生活中能聽到、感受到的有趣的聲音,并進行了歸類。
幼兒音樂素養的提高有賴于良好音樂環境的“沉浸”,我們應努力為幼兒創設一個充滿美好音樂的生活環境,讓幼兒在其中快樂、健康地生活和成長。音樂浸潤是鈴木教學法的重要思想,阿部桂是接受鈴木鎮一才能教育的一個普通日本孩子,她出生不久,母親就在她的臥室里播放莫扎特、海頓和其他音樂大師的作品,6個月時,每當她聽到熟悉的旋律時,就會發出咯咯格的笑聲。有資料表明,在這種“浸潤”式的環境下,許多10歲以下接受鈴木教學法的兒童都獲得驚人的音樂發展。因此,我們應努力為兒童提供一個充滿音樂的環境,讓兒童沉浸在音樂,不斷成長。幼兒園大班該如何為幼兒營造一個音樂的環境,讓幼兒沉浸在音樂中,享受音樂的美和快樂,展開無限的遐想呢?我園進行了以下嘗試;比如,開設專門的音樂活動區域,為幼兒創設與音樂自由“對話”、和同伴交流音樂感受的沉浸空間。我們在幼兒的活動區中設置了音樂角,放置一些有利于激發幼兒表演愿望的道具(頭飾、沙巾、面具、各種服裝等)、各種打擊樂器(或探索自制打擊樂器)等多種,讓幼兒與音樂一起玩,享受音樂生活的快樂,自主地用自己獨特的音樂方式進行表達、表現。
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音樂素材,幫助幼兒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內在圖式,創設生活化的音樂情境,讓幼兒浸潤在音樂中,學會用音樂語言去交流、表達、表現。把音樂當成生活的好朋友,享受音樂生活。
參考文獻:
[1] 李文娟.淺談“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農村幼兒園音樂活動中的運用[J].新一代(下半月),2013,(4):236.
[2] 白英.幼兒音樂游戲中的方法比較與綜合嘗試——基于達爾克羅茲、奧爾夫、柯達伊音樂教學法的活動比較[J].價值工程,2012,31(6):220-221.
【關鍵詞】初中;音樂;多媒體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可將艷麗的畫面、逼真的形象和美妙的音響渾然一體,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豐富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獨立的音樂領悟力、鑒賞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1 創設教學情景、增強教學效果
根據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特點,恰當的運動多媒體教學,創設教學情景、營造良好氛圍,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欣賞音樂的積極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學的效果。我在引導學生欣賞樂曲《春江花月夜》的開頭、、尾聲三部分片段音樂的教學中,欣賞之前我引導學生結合音樂和畫面去感受每段樂曲的力度、速度、樂曲音色及樂曲的情緒。學生在欣賞樂曲開頭部分音樂的時候,展現在學生面的是夜色朦朧、夕陽西下、日出東山的美好景致,聽到的音樂開始部分由一段自由節拍的引子,由黑管和大管奏出,黑管演奏主題音樂,長笛獨奏一段裝飾性樂句,這一部分的音樂力度自由、速度漸快、情緒抒情優美,將人們帶入優美夜色的意境當中;學生在欣賞樂曲部分的音樂的時候,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江濤洶涌、游客歡樂、野鴨戲水的生動畫面,聽到的音樂是采用多種配器手法,多種木管樂器合奏的方法將樂曲推向了,這一部分音樂的力度漸強、速度漸快、情緒歡快熱烈,此時學生的情緒很高漲、能激動。似乎感受到了江水的洶涌和家庭的歡樂。學生在欣賞尾聲部分的時候,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歸舟遠去、野鴨憩息的優美畫面,這一部分音樂由黑管在低音區演奏主題旋律,輕柔而舒緩,再次使學生感受到幽靜的月色,沉浸在美得遐想中……學生在欣賞的時候,很投入的沉浸在優美的音樂和意境之中,腦海里浮想聯翩,將自己和畫面、音樂溶為一體。因此,多媒體為學生欣賞樂曲、創設了生動的意境,起到了很強的感染作用。每段音樂欣賞完以后,學生很容易區分每段樂曲的力度、速度、樂器音色以及樂曲所表現的意境合法情緒。學生在完整的欣賞樂曲《春江花月夜》時候,可以結合生動的畫面、優美的景致去感受樂曲的速度變化、力度變化、樂器的音色。自然的產生美好的遐想。 在教唱歌曲《外婆的澎湖灣》時,我把整個黑板畫成美麗的澎湖灣,把歌譜和歌詞抄在水波蕩漾之中,學生一進教室,就被這強烈的視覺沖擊所吸引。上課時自然格外用心。如:在上京劇這一教學內容時,我要求學生回家尋找關于京劇的音像資料、人物臉譜等知識和材料,在課堂中進行交流。并根據學習內容,請學生相互協作進行表演。學生興趣十足,積極參與,課堂氣氛好極了。這樣的活動即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望,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
2 多媒體在視唱教學中的運用
學生在欣賞的時候有了美好的視聽感受,能用生動、優美的語言將樂曲說表達的意境表達得淋漓盡致,生動形象。不少學生所描述的語言比音樂、畫面本身還要優美!比如:學生在欣賞完尾聲部分音樂之后,是這樣說出自己的感受:“我在欣賞過程中思緒很集中,腦海里浮想聯翩,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自己好像沉浸在幽靜的夜色當中。夜深了,江水平靜,在月光的映照下,顯得迷人。此時,勞累了一天的人們已經進入了甜美的夢鄉,沉浸在醉人的夜色當中……學生在賞析每段音樂的時候,能很容易地區分每一段樂曲的力度、速度、樂器音色以及樂曲所表現的意境和情緒。由此可見,多媒體的家當運用發揮了他的作用,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從視、聽、想等方面綜合的去欣賞音樂,從敘述的角度去分析音樂,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欣賞、感受、想象、理解及表達的能力。假如在欣賞《春江花月夜》的時候,學生只是單一的聽磁帶錄音,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只憑單一的聽覺、想象去感受音樂,遠不及運動多媒體欣賞音樂的效果顯著;而利用多媒體進行欣賞教學則調動了學生的欣賞積極性,極大的發揮了他的作用,從多方面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在音樂學科中,視唱是一門極為重要的學科,是音樂學習的基礎,它可以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培養學生較好的樂感,是學習音樂的必備前提。尤其是對于剛剛接觸到音樂學科中的學生來說,對此學科感到陌生又枯燥無味,不知在學習上從何下手。為此教師必須巧妙地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逐漸對此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如:在視唱教學中,要分析曲目中的每個樂句、每個樂段、每個小節的節奏型;要掌握曲目中的重點難點,如果是靠老師的講解、教唱,學生是很難清楚明白的,也很難掌握其中的難點、重點,更談不上把一首視唱唱準,唱好。教師若借取電教媒體把要視唱的曲子及其結構、節奏型、速度、表情等清楚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這樣,不僅幫助學生理解曲目中的難點、重點,還能提高視唱教學的效果。
3 滲透多元文化、豐富文化內涵
音樂是一種文化,滲透著本民族的歷史、地域、文化及風土人情的特點,要體會音樂的個性風格,必然要了解其文化背景。多媒體輔助教學,正是開通了這條道路,它用各種先進技術融各類人文科學于一體,大容量展示教學所需的輔助內容,為全方位鑒賞音樂作品做好了文化鋪墊。如在《今夜無人入睡》的歌劇音樂欣賞課中,將所有音樂資料制作成課件。首先出示介紹有關歌劇音樂的文字,讓學生了解歐洲歌劇藝術的魅力及其發源與發展;然后介紹歌劇《圖蘭朵》的故事梗概,再結合歌劇《圖蘭朵》表演的資料圖片,使學生對其音樂背景有更好的理解;同時播放中國民歌《茉莉花》,了解歐洲歌劇音樂融入中國民歌《茉莉花》,使學生了解本土音樂與多元文化的聯系。最后欣賞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的演唱,從歌聲中感受歌曲中主人公卡拉夫所表達的熱情和信心,相信自己定會贏得公主的愛情的情感。學生通過綜合的方式,全方位地了解了歌曲的歷史背景和情感,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豐富了學生的文化內涵??梢姸嗝襟w創設的意境,能把學生吸引到作品特定的情境氛圍中,使學生從中挖掘音樂作品的內涵,從而提高審美能力,對欣賞的音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總之,在實踐中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多媒體技術與音樂課教學的有機整合,能夠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它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視聽資料,創造聲像并茂的音樂環境,調動學生積極性;促進思維發散,培養學生想象美;拓寬音樂視野,豐富文化內涵。因此,音樂教師要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功能,從而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為全面推進音樂素質教育發揮強有力的作用。
[關鍵詞]美;音樂課堂;律動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3)36-0075-02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是人類最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審美教育是音樂教育的核心。通過音樂教育,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感情、審美情操會得到良好的發展,最終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讓美在音樂課堂上律動應該是所有音樂老師的必然追求。
一、讓“美”吹動心靈
音樂課堂要讓學生“感受美”“熱愛美”“追求美”“體現美”。美是人類永恒的追求,除了美,我們還能熱愛什么呢?不能空洞“說美”,而是要靠良好的教學藝術手段來組織。
《納西篝火阿哩哩》是一首具有民族特色、充滿生活氣息的歌曲,描繪了納西人載歌載舞、歡聲笑語的生活場景。納西族主要生活在云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他們曾經經歷過漫長的游牧生活,現在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納西人純真質樸、熱情好客,在節日里有豐富的民間音樂及舞蹈活動。教唱時筆者首先請學生欣賞云南的美麗風光,欣賞納西族的民間音樂,然后采用對話的方式與學生共同了解云南的地方特色和風土人情。接著再請學生欣賞節日篝火的歡慶場面,立即將學生引入歌曲的藝術氛圍。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很受到歌曲熱烈歡快的曲風,和著音樂哼唱起了歌曲中大量運用的襯詞部分――“阿哩哩,阿哩哩”,時而清晰明亮,時而輕巧跳躍,仿佛置身于大美云南的篝火節日中,身臨其境。
在教學《桑塔露琪亞》一課時,在導入新課環節中筆者做了精心的設計:利用旅游時在威尼斯人酒店拍攝到的視頻畫面來呈現――藍天白云、蕩漾的水面、歌唱的船夫和貢多拉。當充滿濃郁威尼斯風情的畫面猶如畫卷般展現在我們面前,學生看得入神,聽得陶醉,體會著藝術帶來的美好感受。
坡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倍姼枥L畫又被人稱為凝固的音樂,教師應打通詩歌、音樂、繪畫的聯系,從音樂的意境出發為學生在三者之間搭建一座橋梁。這樣他們就能通過各種感官更好地理解音樂,從而去感受音樂的美、發現音樂的美,甚至創造音樂的美,學生的心靈在美的春風吹拂中會一天天蘇醒,一天天綻放。
二、讓“美”激感
音樂教材中有不少涉及愛國主義教育、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優秀作品。教師要充分發揮音樂旋律優美、感染力強的特點,帶領學生深入音樂,感受音樂的獨特魅力,在音樂的熏陶中培養他們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及對生活、對家鄉、對祖國深厚的感情。
“音樂欣賞教學是通過對古今中外音樂作品的欣賞,培養學生健康的情趣,開闊視野,提高鑒賞能力,培養高尚的情操?!敝袊魳窔v史悠久、種類豐富,地域特色鮮明。當古老的編鐘敲響時,每個學生心中都會涌起無比的自豪感;悠長馬頭琴一拉響,學生就會被帶到遼闊的大草原;侗族大歌優美的和聲就像高原上連綿起伏的山山水水,木卡姆的蒼涼悲壯則宛如無邊的戈壁和那古老胡楊……作為音樂老師,要充分利用豐富的音樂資源和不可替代的感染力去影響學生、熏染學生。
在欣賞《黃河大合唱》這部作品時,筆者先請學生欣賞《黃河大合唱》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的片段,請學生用語言描述所看到的情景和所聽到音樂的特點,結合所看到的情景說出歌曲的情緒、速度、力度等方面的變化。學生仿佛看到黃河上的船夫與驚濤駭浪搏斗的情景,聽到船夫們那整齊有力的號子。此時筆者說道:“自古以來,黃河被稱作中華民族的搖籃,她養育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她象征著一種偉大的精神,歌頌黃河就是歌頌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黃河大合唱》就是這樣一部不朽的作品。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分析《黃河大合唱》,了解這部中國音樂史上不朽的著作。”在接下來的欣賞過程中,學生身臨其境,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之中,激發了愛國熱情。
音樂就是這樣神奇,《義勇軍進行曲》激勵無數中華兒女走上了抗日的戰場,《國際歌》讓無數前輩即使面對死亡也毫不退縮,而一曲《二泉映月》讓所有人聽到阿炳心中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實踐證明,只要我們把學生帶進音樂中,音樂就能幫我們完成想要完成的教育任務。
三、讓“美”傳承文化
《高山流水》氣定神閑,《陽關三疊》千回百轉,《十面埋伏》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對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解、熱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對涵養學生中華民族的血脈、性格有著不可替代的效力。
中國戲曲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藝術寶庫中最豐富的一種藝術形式,全國三百多個劇種,成千上萬個不同的曲牌、唱腔,可謂相當豐富。而目前學校音樂課堂的教學雖豐富多彩,但卻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播氛圍創設不夠濃厚。我們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將這美妙的民族精粹音樂發揚光大。
中國的戲曲知識豐富,形式多樣,僅僅京劇的知識就多得像浩瀚的海洋,我們在教學中要避免因為課的容量大而進行“走馬觀花”式的學習,教學內容要有一定的針對性 ,找準切入點展開教學。因此,本節課著重以“戲曲的表演形式”“傳統戲曲中人物行當”“了解常見的戲曲種類”入手,在教材提供的京劇、豫劇和黃梅戲等基礎上,還選擇了一些經典的戲劇片斷,如:《都有一顆紅亮的心》、《天上掉下個林妹妹》等。另外,對京劇常識作適當的補充,引導學生感受和體驗戲曲的魅力,以拓寬學生的知識,增添學生的趣味,激發學生對我國民族傳統藝術的熱愛,讓學生在傳統音樂文化上扎下一個比較深厚的根。
音樂是美的化身,讓學生沉浸在音樂中,就是沉浸在無限美麗中。在音樂的包圍下,學生的情感細膩了、豐富了,眼睛敏銳了、明亮了,對傳統文化理解了、喜愛了,于是他們就越來越離不開音樂了。這樣,學生就永遠生活在美的世界里,永遠用美的心靈去感受世界,用美的目光去打量世界,于是周圍的世界就更美,他們的人生就更美。
參考文獻:
關鍵詞:音樂鑒賞教學;興趣;教學方法
以往小學教師在進行鑒賞課教學的時候,經常會讓學生聽一兩遍,聽完了象征性地提問幾個學生,然后將所謂的標準答案讓學生記下來,起不到提高學生音樂方面能力的作用,學生也不會真正地喜歡上音樂鑒賞課。所以必須對其進行改革,改變以往落后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讓學生更好地進行鑒賞,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一、進行情景創設,培養學生對于音樂鑒賞的興趣
很多小學生,對于音樂了解不多,在上音樂鑒賞課的時候缺乏興趣,老師可以采取情景創設的方式,提高學生對于音樂鑒賞的興趣,從而更好地進行音樂鑒賞。鑒賞到某首音樂的時候,老師先進行一些相關的語言描述,讓學生沉浸到某種意境中去,然后播放相關的音樂,這樣學生聽完之后,便很容易產生共鳴,有自己的想法,能夠更好地和老師進行交流,提高自身的能力。
二、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讓學生主動學習知識
以往音樂鑒賞課上課的時候,老師總是讓學生聽,然后再詳細講相關的音樂知識,學生在鑒賞的時候都是處于比較被動的局面,學生鑒賞音樂的熱情很難提高,課堂氛圍也不會真正的輕松愉快,學生也很少真正說出自己的想法,只是按照老師的引導思考問題,這樣不利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現在,根據實際需要,老師應該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才是教學的主體,從而更加積極主動,老師也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和學生一起探討,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加深學生對于鑒賞音樂的理解。
三、充分發揮好流行音樂的作用
小學生在生活中,接觸的流行音樂比較多,往往會對一些鑒賞的主流歌曲有一定的抵觸心理,在進行音樂鑒賞教學的時候,老師可以通過流行音樂聯系到需要鑒賞的音樂上來,這樣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更好地進行音樂鑒賞,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
更好地進行音樂鑒賞教學,提高小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必須進行教學方式和方法的創新,采取多種方式進行教學,在提高教學水平的同時,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學音樂;欣賞課;音樂素養
學生在小學階段進行系統的音樂欣賞極其重要,音樂欣賞課正是一種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獨特的審美活動,上好音樂鑒賞課能夠促進學生綜合鑒賞能力的內涵式發展。結合日常的教學經驗我們可以看到,音樂欣賞并非簡單地聽,要想實現音樂鑒賞音樂素養的提升,需要經過長期系統的訓練與熏陶,絕非一蹴而就,所以音樂欣賞課要講究策略與藝術。從音樂欣賞的階段來講,主要分為三個層次,官能的欣賞、感情的欣賞、理智的欣賞。官能的欣賞是低層次的審美活動,主要考查音樂的動聽和悅耳程度,透過旋律和節奏,學生可以對音樂進行更深層地欣賞和探究,即感情的欣賞,最大限度就是理智的欣賞,將前兩個層面的音樂欣賞逐漸轉化為理性的思考和分析。音樂欣賞課要在這三個層次的基礎上,合理地進行課程設置,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具體的教學策略有以下幾點內容。
一、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營造生動的欣賞氛圍
對于音樂欣賞來說,音樂意境非常重要,生動的意境可以讓學生完全沉浸在音樂中,不論是閉上眼睛大膽想象,還是寓情于景、聲情并茂,都能使音樂和情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多媒體技術以其獨特優勢,滿足了音樂欣賞課的多種需要,它不僅可以提供音樂的欣賞,還可以提供視頻的播放,通過多種要素的聯合調動,讓原本有些單調的音樂欣賞課,變得更加立體生動。
在選材方面,對于有影視劇作品出處的音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視頻,對于沒有具體來源的作品,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片段作為背景。單純的音樂欣賞與聲影結合的欣賞方式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配上背景的音樂會更顯真實,更容易引起傾聽者和樂曲本身的共鳴。
二、“聞聲起舞”,用肢體語言表現語言
小學生具有極強的表現力,能夠大膽地通過肢體語言來表現自己的想法,增強學生的音樂表現力,是提升音樂實踐性的重要表現。學生在聽到音樂之后,會隨著節奏和旋律做出一些動作、搖擺、舞蹈,這些表現都是學生與音樂作品產生共鳴,進而產生的自然反應,音樂欣賞課應該充分運用學生的這種天性,讓學生能夠無拘無束自然地將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來,更好地實現音樂欣賞課的最終目的。在學生與音樂進行互動的過程中,鑒于音樂的節奏有快慢之分,聲音有強弱之分,音調有高低之分,通過這些極小的細節,學生能夠通過傾聽感受其中的差別,并用最自然、最直接的肢體語言表現出來,音樂欣賞課的愉悅學生心情、放松身心的目的也就輕松實現了。
例如,欣賞《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這首音樂作品,歌曲用的語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綠草如海、鮮花爛漫、碧水清波、晚霞夕照、彩蝶紛飛、百鳥歌唱、氈包有如白蓮花、駿馬好似彩云朵、牛羊猶如珍珠撒……這就是蒙古族人民自由、安寧、美滿、舒暢的生活,更是牧民雙手托起的幸福大廈。蒙古歌曲有著很強的感染力,學生聽到悠揚的旋律之后會聞聲搖擺,通過肢體語言的表達,與歌曲所傳達的蒙古族牧民意氣風發的精神面貌及對幸福生活無比贊美的歡樂心情形成了共鳴。
三、聽說結合,將音樂欣賞回歸到學生本身
音樂欣賞重在內涵,音樂作品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凝結了各種藝術表達形式,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濃厚情感。音樂欣賞課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欣賞音樂的過程,從樂曲本身中收獲一定的感受、感悟,獲得身心的愉悅和放松,從歌曲中獲得正能量,或者找到宣泄心中情感的最佳方式。所以欣賞課絕不能止步于欣賞,在學生結束音樂欣賞之后,教師應該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來發表自己對音樂作品的看法,每個學生對同一個音樂作品的感受可能不盡相同。將“聽”與“說”相結合,實現“聽”與“說”的統一,能夠鼓勵學生“說”自己欣賞音樂的感受,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學生能夠更加積極地對音樂作品進行思考。
在學生探討音樂欣賞感受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要教會學生如何進行欣賞,如何對音樂作品中的情感進行感受,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和感想,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音樂作品進行深入感受,鼓勵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音樂類型進行更廣泛地傾聽、欣賞、探索,將音樂欣賞課的深度和寬度進行最大限度地拓展,讓學生在音樂欣賞課堂上逐步實現個人鑒賞能力的提升,感受音樂的美好,養成良好的音樂鑒賞習慣,積累豐富的音樂鑒賞經驗,為將來更高難度的音樂欣賞活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一、設計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案,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
音樂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具有一定音樂感受力、鑒賞力、表現力、創造力的學生,在想象的基礎上積極動手、動腦、動肢體,促進其創新精神、創造能力的發展。有的音樂作品歌詞、曲譜都很簡單,學生學起來很快,但是如果不及時在課堂上用各種方式加深學生的記憶,學生很快就會忘記。教師對這些歌曲可以深入挖掘,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歌詞創作能力又達到了加深理解記憶的目的。如在七年級下冊《楊柳青》的教學中,在學完新歌后,筆者用自己創作的歌詞啟發學生展開想象進行歌詞的創作,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創作出很多有新意的歌詞。創作好之后讓學生再唱起來,學生的學習熱情非常高。這樣的練習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即興創作能力,同時寓教于樂,學生在活躍的氣氛中對歌曲輕松掌握。另外,還可以為歌曲配打擊樂節奏、填空完成旋律、改編旋律,可以讓學生利用廢舊飲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等材料自制打擊樂器。這些活動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可以激發學生的靈感,提高學生創造力,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
二、讓音樂走進生活,靈活滲透教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音樂教學要貼近生活,教學要從生活中汲取——模仿——演繹,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加以引導。烏申斯基說:“沒有興趣,被迫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愛因斯坦也曾講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迸d趣是音樂創新教學的基礎和源泉,課堂教學中的愉悅,會極大地引發學生學習的沖動,喚起學生的創新熱情。教師適時恰當的開放性評價會激發學生學習音樂和獲得創新的成功樂趣。
創設與教學內容相符合的情境,來獲得教學效果的最佳。如:在教唱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時,我一改以往教學風格,不讓學生聽著音樂進教室。事先帶領學生像節日搞活動那樣,扎起彩綢,吊起彩花,伴以歡快、熱烈的秧歌音樂,要求學生扭著秧歌進教室。學生興趣盎然,自我表現強烈。為了營造更為強烈的音樂氛圍,可以將傳統的成排成行的座次形式改變成“馬蹄形”“圓形”的座位形式。這樣可以消除師生間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心理障礙,大大地縮短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三、發揮多媒體的教學輔助作用,培養學生能力
學生在欣賞的時候有了美好的視聽感受,能用生動、優美的語言將樂曲要表達的意境表達得淋漓盡致,生動形象。不少學生所描述的語言比音樂、畫面本身還要優美!比如:在教學《春江花月夜》時,學生在欣賞完尾聲部分音樂之后,是這樣說出自己的感受:“我在欣賞過程中思緒很集中,腦海里浮想聯翩,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自己好像沉浸在幽靜的夜色當中。夜深了,江水平靜,在月光的映照下,顯得迷人。此時,勞累了一天的人們已經進入了甜美的夢鄉,沉浸在醉人的夜色當中……”學生在賞析每段音樂的時候,能很容易地區分每一段樂曲的力度、速度、樂器音色以及樂曲所表現的意境和情緒。由此可見,多媒體的運用發揮了作用,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從視、聽、想等方面綜合欣賞音樂,從敘述的角度去分析音樂,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欣賞、感受、想象、理解及表達的能力。假如在欣賞《春江花月夜》的時候,學生只是單一的聽磁帶錄音,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只憑單一的聽覺、想象去感受音樂,遠不及運動多媒體欣賞音樂的效果顯著;而利用多媒體進行欣賞教學則調動了學生的欣賞積極性,極大的發揮了他的作用,從多方面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四、拓展音樂教學,更加注重音樂與生活的結合
我們都知道,音樂是美育教育,音樂的課堂教育不僅要起到知識灌輸還要有更多的拓展面,比如愛國情操的教育,對人生的理解,對社會流行元素的認知,對當前音樂與生活話題的討論,其實這些都是目前的學習熱點。初中學生在通過這種媒介傳輸后的課后話題,音樂課堂中,教師將這些話題歸總和引導到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人生關懷,那么一節音樂教學的意義就不僅僅是美育了??赡軙W生們形成長期的逐漸的熏陶式的影響。例如當我們唱《我的中國心》,其實就反映了華人以及中國人自身對國家對祖國的認識,在少數民族地區,人們對自身民族文化的認知其實大都來源于音樂、舞蹈、美術中,藏族的鍋莊舞蹈,蒙古族的歌曲、西北少數民族的花兒,南方少數民族苗族、瑤族等民族的音樂都是在一代代人自幼的傳習中逐漸形成民族的情感和認知。因此,在音樂的課堂教學中,就要求教師不僅具備扎實的音樂知識,還要有與音樂相關的其他知識。以及在備課的過程中,對音樂的生活理解,以及音樂和人生的閱歷和感受,通過一節音樂教學,將源于生活的音樂知識和音樂的美育功能上升到形成一種健康的、能夠引發學生積極上進,引發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做人情操和人生理想和追求的教學影響力和感染力。
總之,在音樂課堂教學中,老師一定要有一雙善于發現和細心觀察的眼睛……要做個教育的有心人,寓教于樂,循序漸進,不斷探索,不斷創新,不斷總結,讓學生在快樂的音樂學習中信心百倍,個性飛揚,超越自我,使我們的音樂課堂教學更加燦爛多姿,光芒四射!
【參考文獻】
[1]孫巖.音樂課堂教學的情感藝術[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4(1)
[2]應倩.初中音樂課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和實施[J].英語教學研究.2009(3)
一、案例精彩片段剪輯
在2008年3月湖州市舉行的音樂優質課評比活動中,我聆聽到了優美的音樂,也感受到了每位教師的“指揮”藝術。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新世紀外國語學校的音樂教師季敏君。季敏君老師抽到的題目是“瑰麗的電聲”?!肮妍惖碾娐暋边@節音樂課的內容對我來講是難以把握的。在自己平常的教學中,我通常會讓學生先看一些電聲樂隊的樂器介紹,然后聆聽作品,簡單地把這節課帶過去。而季老師表現得完全就是一位富有魅力的“指揮家”,所有學生和觀摩教師都跟隨著他揮灑自如的“指揮棒”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中。
片段一:
“同學們,看超級男聲嗎?”
“看!”
“那知道陳楚生嗎?會唱他的歌嗎?”
季敏君老師拿起吉他,邊彈邊唱起風靡一時的《有沒有人告訴你》。
“有沒有人曾告訴你,我很愛你。有沒有人曾在你日記里哭泣……”學生們也隨著季老師的歌聲一起唱起來。
學生們一下子被吸引了,被吉他的旋律吸引著,被老師富有味道的歌聲牽引著,陶醉著。季老師選擇了適合中學生口味的音樂導入新課,連我這個從未聽過這首歌的、不常聽流行音樂的音樂教師也被深深地吸引。
片段二:
“電聲樂隊成員一般包括電子鼓、電吉他、電貝司和電子琴。我們把電吉他和電貝司比喻成人的上半身和下半身的話,那么電子鼓就是我們的靈魂?!薄 拔覀兿葋砹私庖幌隆`魂’。假設大家每人面前有一臺電孚鼓,請你用右腳踩好低音鼓(“咚”字表示),同時右手打左邊的镲(“七”字表示),左手打右邊的小軍鼓(“嗆”字表示):
“太有意思了,原來電子鼓的節奏這么簡單,但卻這么有意思!”“季老師真是想得出來!”“他就是這么專業!”我們下面聽課的老師已經忍不住開始討論了。如此專業的知識被音樂教師通俗地講解出來,學生們是覺得越來越有趣,他們似乎忘記了還有那么多的觀摩教師在場,整個課堂氣氛活躍而熱烈。
片斷三:
“我們班有沒有學過鋼琴或是其他樂器的同學?”一位男同學自告奮勇。他彈起一首鋼琴曲,那么流暢、優美,我們都在驚嘆他的鋼琴技術。
“電子琴不僅能模仿鋼琴的聲音,還能模仿大自然的聲音?!?/p>
“風聲、雨聲、打雷、閃電”,隨著教師的彈奏。學生們也一下子猜出各種聲音。
“我為大家展示一段這樣的場景(雨前景)……”
通過前半段的課程,師生間已經不再陌生,大家就像是老朋友。這讓我認識到中學生也是善于、樂于展示自我的,就看教師怎么拉近同他們的距離了。
片段四:
“雅尼是聞名全球的演奏家、作曲家,被譽為‘世界一流鍵盤奇才’?!?/p>
“這是一首充滿中國古典音樂情調的現代電聲音樂作品,我們來一起欣賞他創作的《夜鶯》?!?/p>
此時,課堂交流已經不需要任何語言了,我們都深深地沉浸在音樂中,享受著、感動著……
二、案例分析
省――就是恰如其分,沒有多余的動作,簡潔明晰。季老師課程導入(片段一)采用最直接的方式引入“瑰麗的電聲”,清唱和有吉他伴奏的演唱進行對比,語言簡潔,表達明確,直奔主題,用最簡單的方法達到了最好的效果。
準――對于音樂教師而言,即音樂知識的講解要找準,示范要到位,提示要準確。片斷二的打鼓節奏,看起來很簡單,但是沒有這方面的知識或者沒能仔細設計、實踐,是很難打好這個節奏的。課后,我自己也試著想在課上模仿這打鼓的環節,可是效果不好,因為節奏不好把握??梢?,要想把握好一個“準”字,是需要不斷研究、不斷實踐、不斷探索的。